2017年度河南地区高级中学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课程教案
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
![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16ba5a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3d.png)
《采莲曲》、《江南可采莲》等,这些诗词作品都以采莲为主题,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手法描绘了采莲的美丽景象 和人们的愉悦心情。
民间传说和故事背景
荷花仙子的传说
相传荷花是天上仙女所化,她们在人间留下美丽的身影和清新的香气,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美好象征。
采莲女的故事
在古代传说中,有一位美丽的采莲女,她与心上人相约在荷塘见面。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两人未能 如期相会。最终,在荷塘边留下了“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的动人诗 篇。
诗歌还运用了“江”、“水”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宽广、深 邃的意境,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同时,“江”和“水” 也象征着游子的漂泊和孤独,进一步凸显了诗歌的主题。
艺术手法及特点
《涉江采芙蓉》采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通过描绘江畔美景和采芙蓉的情景,将游子的思乡之情融 入其中,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刻。
2023
REPORTING
优质课一等奖《涉江 采芙蓉》教案
2023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拓展与延伸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 知识点总结与回顾 • 作业布置与要求
2023
PART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REPORTING
《涉江采芙蓉》背景及作者简介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汉代乐府 民歌,属《古诗十九首》之一。
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诗词的风格、意 境和表现手法,拓宽视野,提高对古 代诗词的鉴赏能力。
2023
REPORTING
THANKS
感谢观看
关键知识点梳理
01
02
03
04
《涉江采芙蓉》的背景 、作者及时代特点
诗歌中的意象描绘和象 征手法
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
![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953ed0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4c.png)
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一、引言在教学实践中,教案被视为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工具。
一份优质的教案不仅仅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支持和指导。
本文将介绍一份获得优质课一等奖的涉江采芙蓉教案,通过分析该教案的编写思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编写教案,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案概述本节课是一节以《涉江采芙蓉》为教学内容的语文课,适用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叙事诗的特点和写作方法,培养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并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叙事诗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理解《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和情节;-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能力;- 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1. 文学欣赏:- 介绍《涉江采芙蓉》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 - 辅助学生了解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向学生展示诗歌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2. 朗读与表演:- 引导学生朗读《涉江采芙蓉》;- 观摩示范朗读和表演;- 学生分组进行朗读和表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表演能力。
3. 分析与讨论:- 分析《涉江采芙蓉》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解读诗歌中的意义;- 进行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
4. 创作与赏析:- 启发学生进行创作,创造个人的想象和表达;-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相互欣赏和评价;- 教师指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方法1. 演讲法:- 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涉江采芙蓉》的背景和重要概念。
2. 问答法:- 引导学生主动提问,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思考;- 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和引导。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359ad5916fc700abb68fcba.png)
《涉江采芙蓉》教案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重难点1、发挥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2、通过再现画面,学习把握“悬想”的写作手法课时安排:1课时导学准备: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意思2、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知识。
3、用诗意的语言描绘诗歌中的两幅画面,小组派代表在课堂上展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我们全世界母亲的节日,这一天,我们会为母亲送上一枝康乃馨,表达我们的关心和祝福;亲友结婚,我们会送上百合,祝愿好友百年好合。
珍贵自古寓于常物,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的人们都有送花这种情怀,将最美好的情感寄托在花草中。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涉江采芙蓉》,同学们芙蓉是什么花呢?明确:芙蓉别称“荷花、莲花、菡萏、芙蕖、君子花、凌波仙子、水波仙子、六月春、中国莲、玉环玉芝等”二、导学检测1、关于《古诗十九首》文学常识2、字词解释三、诵读感知1、听录音,感受诗歌内容及节奏。
2、齐读(老师指导五言诗朗读“二三”格式)3、请学生试读四、体悟情感1、诗歌是用来表情达意的,这首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从诗中哪个词语看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明确:忧伤以终老2、是因为什么而忧伤呢?明确:所思在远道;同心而离居。
3、学生再次全读全诗,读出那种思而不见的忧伤之情。
(老师点评)五、赏析采莲图1、诗人借助什么来表达这种忧伤呢?诗中有两幅画面,找一找。
(采莲图、望乡图)2、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下面请各小组展示你们的成果(课前预习作业)3、学生展示后老师点评:这几位学生的描述,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女子孤单、忧愁、怅惘地立于船头,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样的孤独凄清。
这是以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衬托相思而不能见的忧伤,起到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效果。
板书:采莲图——以“乐景”衬“哀情”六、赏析“望乡图”1、请发挥想象,描绘这幅“望乡图”。
涉江采芙蓉一等奖教案
![涉江采芙蓉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e103380508763230121249.png)
涉江采芙蓉一等奖教案这是涉江采芙蓉一等奖教案,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涉江采芙蓉一等奖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体悟“悬想”(对写法)的手法,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二、教学重点难点1、体悟“悬想”,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方法吟诵赏析法探究与讨论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组织学生,了解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
三、吟诵本诗,整体感知本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诗歌鉴赏品味提示:诗歌鉴赏方法与步骤:(一)读顺畅,通大意。
(二)找意象,品意境。
(三)找诗眼,抓主旨。
(四)依景情,析手法。
1、听读诗歌,诵读指导。
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本诗歌采用二三字式断句,但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2、学生齐读,感知大意。
3、学生齐读译文,再次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4、思考:(1)诗中主要借助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2)找出本诗的“诗眼”,并概括主旨。
五、问题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六、拓展与巩固对写法(悬想的写法)七、作业1、背诵诗歌。
2、类诗比较阅读:《课时作业》涉江采芙蓉一等奖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诗歌情感内涵,品味诗歌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
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
![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405f4c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1e.png)
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2017年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商丘市一高XXX一、导语设计师:XXX《九歌》里说,悲莫悲兮生别离。
对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古人感之,苦之,悲之,言之,别离的哀音在真纯的古典文学世界回响不绝。
山隔水阻,风雪塞途,游学仕宦,战争行役……一朝分别,音讯杳然。
漫漫时光使分别化成了一声声长叹,迢迢山水让别离酿成了一曲曲哀歌,思念之情往往显得格外真挚动人。
今天,就让我们重回两千年前的汉末,走近涉XXX的有情人。
书写题目《涉江采芙蓉》出示幻灯片师:请看研究目标:1.诵读诗歌,品味诗歌含蓄隽永的语言。
2.品析意象,体会诗歌深沉真挚的情感。
二、研究过程师:那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这首诗歌,让我们初步感知这首诗歌。
涉XXX,XXX。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生读。
师:这位同学对字音、断句的把握非常到位,但是对情感的把握稍显不足。
跟着这位同学的朗读,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这首诗歌,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生:一对男女恋人分离相互思念着对方的故事。
师:从诗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呢?生:同心而离居。
师:我详细地问问,是谁在涉江采芙蓉呢?他的目的是什么?生:女子师:你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女子而不是一位男子呢?生1:因为采芙蓉的应该还是女子,如果是一位男子采芙蓉,这个画面也显得有点不伦不类。
生2XXX《荷塘月色》里也说:XXX是江南的旧俗……XXX的是少年的女子。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呢?生:男子。
师:那你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呢?(你为何把他想象成一位男子呢?)生:诗歌的第三句和第四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我认为古代离开家乡,外出生活的应该是男子,而女子一般是不离开家的。
而且男子也可以采芙蓉,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一般给别人送花的都是男子。
师:你们谈了自己的见地,而且从诗歌中找到了自己的理由,老师觉得都不错,但是我发现无论你们的谜底是什么样的,都有一个配合的特性:都认为是一对星散的恋人在相互思念着对方。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9cdffc79563c1ec4da7118.png)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一等奖教案这是涉江采芙蓉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一等奖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学情分析:学生基础较好,有独立分析能力。
3重点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一、导入: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诗经》一路走来,我们读过屈原的《离骚》,汨罗江边的纵身一跳,并没有真正停止了屈原的生命,借着《离骚》中芬芳馥郁的诗句,仿佛还能触摸到他的那颗滚烫的跳动的心。
于是,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都有了丰沛而清洁的源头。
我们还需感谢汉武帝,他设置了一个大规模的音乐机构——乐府,也许他只为了娱乐,了解施政效果,但客观上却起了保存民歌的作用,为后世留存了一个宝库。
时间流驶,我们来到东汉末年,有一群文人,文化素养较高,他们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大量的风格独特,艺术成就很高的五言诗,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
《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并非一人一时所作,因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编者题为“古诗”。
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二、文本解读本篇课文的结构框架“五个一”: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一串的真纯自然的举动,一声感人肺腑的叹息,来自一段深挚笃厚的爱情,一腔无以名状的忧愤。
这首诗很简单,写了一人一时一地一境。
首先我们就来欣赏诗人在诗首就为我们创设的意境,意境由多个意象组成,有哪些意象呢?一、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1、“芳草”的“兰泽”意象兰与芳草指的是江边的芬芳馥郁的水草。
同学们知道谁的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香花香草?(屈原)屈原对香花美草赋予善与美的高洁品性,又把穿着、佩戴、饮食香花美草比喻刻苦自修。
屈原《离骚》中出现的“芙蓉”就是这首诗中的重要意象,我们来了解一下。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教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172a5e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fd.png)
目 录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 •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 课堂活动设计与实施 • 作业布置与拓展延伸 • 总结反思与改进建议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高中语文必修二课程概述
必修二课程在高中语 文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和作用
必修二课程与前后课 程的关联和衔接
歌意象、探讨情感表达等。
讨论成果展示
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补充,促 进交流互动。
讨论过程引导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 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引导学生 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教师总结点评
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点 评,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
进建议。
创作分享: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并分享心得
分享一些名家朗诵《涉江采芙蓉》的音频或视频资料 ,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利用网络平台,分享一些与《涉江采芙蓉》相关的图 片、插画等视觉资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鼓励参加校内外诗歌朗诵或创作比赛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的诗歌 朗诵比赛,展示自己的朗诵才
华和对诗歌的理解。
引导学生尝试进行诗歌创作 ,可以写一些与《涉江采芙 蓉》主题相关的作品,参加
3
历史文化背景的介绍
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汉代社会风貌和文人 心态。
学生表现评价及激励措施
01
02
03
学生参与度评价
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发言 、小组讨论等表现,反映 出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和掌握程度。
文学鉴赏能力评价
通过课堂测试和作业,评 估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和 文学手法的掌握情况。
激励措施
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 扬和奖励,鼓励他们在文 学学习和创作上继续努力 。
《涉江采芙蓉》全程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全程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d95d884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29.png)
《涉江采芙蓉》全程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涉江采芙蓉》全程教案《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一、整体把握涉江采芙蓉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
“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
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
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
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e320546c281e53a5802ffba.png)
《涉江采芙蓉》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2、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了解诗歌意境,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渲染气氛,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平平仄仄的诗行里,摇曳着多少美好的情感,而正是因为这些丰润情思的滋润,我们的灵魂里才永驻着浪漫和感动。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十九首》的《涉江采芙蓉》,去感受流传千年的经典吧!二、诵读诗歌,初步感悟(约5分钟)1、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全班诵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意。
2、学生读,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味诗歌的韵味。
3 问:在诵读和听读后,你对这首诗的整体感受是什么?明确:思念,忧伤.....三、反复吟咏,深入体味诗歌的情感(约25分钟)将你的心与诗中的那颗心契合起来,让诗中的每一个画面、每一个词句、每一个细节都跳动在你柔软的心灵上。
也许,我们再来读这一首诗,我们还可以感受得更细腻。
. 1、这是怎样的一种忧伤?2、诗歌怎样表现这种忧伤?1、学生再次自由诵读、小组讨论,用一个短语或者句子表达你品鉴诗歌的感受,,并结合相关诗句表达你的理由。
2、学生自由表达交流阅读感受,教师相机点拨A读《涉江采芙蓉》,我感受到了美好高洁的意境与形象——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重点意象:芙蓉、兰泽、芳草。
芙蓉也称之荷花是一种清雅高洁之物,再配之兰泽、芳草营造出的是一种清幽、高洁的意境。
诗人将抒情主人公置于其中,这就衬托出抒情主人公形象的优雅。
让我们不禁想到一江南女子在风和日丽中采摘晶莹可爱的荷花。
幽香袭人,教人醉心,此可谓“诗中有画”或者“画中有诗”了B读《涉江采芙蓉》,我感受到了浪漫、优雅的传统——物寄相思,表达思念、爱慕“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往往不是什么财宝,而是一枝花或一株芳草。
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见面时托一支梅花给朋友既传达浓浓的思念,又表达深深的祝福。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设计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d8bfa7e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17.png)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简介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涉江采芙蓉》全文。
2. 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
3. 了解作者背景及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
4. 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5.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
二、教学内容简介《涉江采芙蓉》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抒情诗,描绘了一位少女江边采莲的美丽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渴望。
全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文的背诵、意象的分析、情感的表达。
2. 教学难点:诗文意境的感悟、作者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文献资料。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 图片展示:展示江边美景、少女采莲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提问:同学们对江边美景有什么印象?请大家谈谈自己见过的美景。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
三、课堂讲解1. 讲解诗文背景,介绍作者李白及唐代诗歌特点。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四、互动环节1. 提问:请大家谈谈对诗中“涉江采芙蓉”这一场景的理解。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引导。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背诵和意境感悟。
2. 布置作业:背诵《涉江采芙蓉》,分析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
六、课后反思1. 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反馈。
2. 对教学方法的调整和改进。
后续章节待您提供具体要求后,我将为您编写。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设计第六章:教学评价与反思一、教学评价1. 学生对《涉江采芙蓉》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文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作者背景及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的了解程度。
4. 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3f1b9e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3e.png)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涉江采芙蓉》的诗意、诗境和诗意。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介绍《涉江采芙蓉》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1.2.2 诗歌解析:分析《涉江采芙蓉》的诗意、诗境和诗意。
1.2.3 鉴赏技巧:教授如何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涉江采芙蓉》的诗意、诗境和诗意。
2.1.2 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涉江采芙蓉》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2.2.2 深入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涉江采芙蓉》,理解诗意。
3.1.2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1.3 分析讲解:教师对诗歌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料。
3.2.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更多关于《涉江采芙蓉》的背景信息。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4.1.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涉江采芙蓉》的作者和背景。
4.1.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4.1.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1.4 分析讲解:教师对诗歌进行详细解析。
4.1.5 鉴赏练习:让学生尝试欣赏其他古典诗词,提高鉴赏能力。
4.2 时间安排4.2.1 导入新课:5分钟4.2.2 阅读理解:10分钟4.2.3 讨论交流:15分钟4.2.4 分析讲解:20分钟4.2.5 鉴赏练习:10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5.1.1 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8a5009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96.png)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所表现的真挚感情;(2)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2)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3)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2)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涉江采芙蓉》的作者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子;(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2)教师进行情感引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涉江采芙蓉》;2. 结合注释,翻译诗歌;3. 写一篇关于《涉江采芙蓉》的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 评估学生的翻译和赏析文章,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涉江采芙蓉》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涉江采芙蓉》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b68592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90.png)
《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涉江采芙蓉》的背景、作者及写作意图。
2. 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技巧。
3.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诗歌的意境和写作技巧。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1)出示《涉江采芙蓉》这首诗的标题,让学生联想与诗歌相关的词语和意象。
(2)播放一段与江、芙蓉有关的自然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让他们感受诗歌中的美。
(2)介绍诗歌的作者和《涉江采芙蓉》的背景,以及诗歌写作的意图。
同时,向学生解释其中隐含的意象和寓意。
(3)解读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技巧,如对仗、韵律、修辞等。
3. 感悟诗歌:(1)针对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感悟。
(2)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请几位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感悟或分享,激发其他同学的兴趣。
4. 创作诗歌:(1)给学生一段时间,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和感受,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写一首描述自然景色的诗歌。
(2)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3)挑选几位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诗歌作品。
5. 艺术欣赏:(1)播放一段江、芙蓉相关的影音素材,让学生欣赏美丽自然景色的同时,联想到诗歌的意境和表达。
(2)让学生对比自己创作的诗歌与影音素材中的景色,分析其中的共性和特点,并进行一个小结。
6. 诗歌展示:(1)在班级或学校的文化活动中,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
可以进行诗歌朗读、诗歌朗诵比赛或诗歌展览等形式。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合作精神、朗读表达等方面。
2. 作品评价: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的内容、形式、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评价。
3.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和收获进行自我评价。
五、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有关自然景色的画展或摄影展,让学生通过艺术欣赏的方式更深入地感受自然之美。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设计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303e08d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2b.png)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涉江采芙蓉》的诗歌内容。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利用图像、音乐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诗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涉江采芙蓉》,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欣赏能力。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营养,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原文让学生熟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全文。
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2 诗歌背景介绍《涉江采芙蓉》的作者、时代背景和历史价值。
分析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3 诗歌主题与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多媒体资源,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像、音乐等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故事或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涉江采芙蓉》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3.2 课文学习分组让学生朗读并背诵诗歌。
逐句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3 深入探讨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营养,思考如何将诗歌中的美好品质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对诗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中的表现,以及对诗歌主题和意境的深入理解。
4.2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测验成绩,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掌握程度。
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源提供《涉江采芙蓉》的原文文本,以及相关的注释和解释。
提供诗歌的翻译和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涉江采芙蓉课教案
![涉江采芙蓉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e52252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e6.png)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意识;(3)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句式分析;(2)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的鉴赏;(3)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的把握;(2)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主题;(3)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涉江采芙蓉》的作者背景;(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句式;(3)让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的思考。
四、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2)强调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的重要性;(3)激发学生对下一节课的期待。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2. 写一篇短文,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3. 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自主学习和鉴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对诗歌的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3. 诗歌朗诵评估: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评估学生的朗读技巧和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
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
![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34b679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cd.png)
02
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梳理
01
文本解读
引导学生理解《涉江采芙蓉》的 背景、主题和情感表达。
02
文学常识
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让学生了 解相关文学流派和风格。
03
诗词鉴赏
通过赏析诗句,提高学生的审美 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方法选择
01
02
03
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 生理解文本内涵和文学价 值。
教师团队建设与成长
团队协作能力提升途径1 2 Nhomakorabea建立共同愿景
明确团队目标,形成共同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追求, 激发团队成员的归属感和使命感。
强化沟通与协作 定期组织团队会议,分享教学经验、探讨教学问 题,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
3
分工与合作
根据团队成员的特长和优势,合理分工,形成互 补性强的教学团队,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
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鼓 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仿写练习
要求学生仿照《涉江采芙蓉》的 句式和意象,创作一首类似的诗 歌,以加深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理
解。
分享交流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仿写作品和 创作心得,互相点评和学习,营
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总结与拓展环节
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强调学习重点和 难点。
学术交流
加强与其他学校、教育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拓 宽教师的学术视野。
成果展示
鼓励教师将研究成果以论文、报告等形式进行展示和交流,促进成果 的转化和应用。
THANKS
提问与回答
02
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25aca2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0a.png)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涉江采芙蓉》全文;(2)了解古代诗词的韵律特点,分析本诗的韵律美;(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评价诗词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运用诗词创作的基本技巧,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小诗;(3)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2)学会欣赏自然美景,提高审美情趣;(3)懂得关爱他人,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涉江采芙蓉》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学会运用诗词创作的基本技巧;(3)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2. 教学难点:(1)古代诗词的韵律特点;(2)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分析;(3)诗词情感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涉江采芙蓉》的作者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2)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体会韵律美;(3)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诗歌的情感内涵。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的情况;(2)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和交流互动;(3)学生作业和课堂练习的质量。
2. 学习效果:(1)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2)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3)学生运用诗词创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涉江采芙蓉》;2. 结合本诗,分析古代诗词的韵律特点;3. 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小诗,题材不限;4. 写一篇短文,阐述你对诗歌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涉江采芙蓉》为例,讲解诗词鉴赏的方法;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商丘市一高赵娜一、导语设计师:屈原《九歌》里说,“悲莫悲兮生别离。
”对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古人感之,苦之,悲之,言之,别离的哀音在真纯的古典文学世界回响不绝。
山隔水阻,风雪塞途,游学仕宦,战争行役……一朝分别,音讯杳然。
漫漫时光使分别化成了一声声长叹,迢迢山水让别离酿成了一曲曲哀歌,思念之情往往显得格外真挚动人。
今天,就让我们重回两千年前的汉末,走近“涉江采芙蓉”的有情人。
书写题目《涉江采芙蓉》出示幻灯片师:请看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品味诗歌含蓄隽永的语言。
2.品析意象,体会诗歌深沉真挚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师:那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一位同学来诵读一下这首诗歌,让我们初步感知这首诗歌。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生读。
师:这位同学对字音、断句的把握非常到位,但是对情感的把握稍显不足。
跟着这位同学的诵读,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这首诗歌,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生:一对男女恋人分离相互思念着对方的故事。
师:从诗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呢?生:同心而离居。
师:我具体地问问,是谁在涉江采芙蓉呢?他的目的是什么?生:女子师:你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女子而不是一位男子呢?生1:因为采芙蓉的应该还是女子,如果是一位男子采芙蓉,这个画面也显得有点不伦不类。
生2 朱自清《荷塘月色》里也说: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呢?生:男子。
师:那你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呢?(你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男子呢?)生:诗歌的第三句和第四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我认为古代离开家乡,外出生活的应该是男子,而女子一般是不离开家的。
而且男子也可以采芙蓉,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一般给别人送花的都是男子。
师:你们谈了自己的看法,并且从诗歌中找到了自己的理由,老师觉得都不错,但是我发现无论你们的答案是什么样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认为是一对分离的恋人在彼此思念着对方。
正是由于你们多样化的思考,才使这首诗歌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但是老师的想法是把它当作一位女子来看待。
在古代,男子离开家乡女子在家守候,是一种更常见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师:对这首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那我们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首诗的情感的诗呢?(幻)这是一首的诗?生:忧伤相思思念痛苦师:同学们赋予了这首诗歌丰富的情感。
那在这首诗中,有没有哪个词能直接概括这种情感的?生:忧伤。
板书:忧伤那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我们先来看前四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谁来翻译一下这几句诗?语言要美一点。
生:渡江去采摘芙蓉花,兰泽上芳草萋萋。
采摘芙蓉花送给谁呢?我所思念的人在远方。
师:翻译得不错。
那我想问问,你刚才翻译的“渡过江水采芙蓉”,这个“渡江”和“涉江”意思一样吗?“涉江采芙蓉”的“涉”是什么意思?生:一样,“涉”的意思就是“渡过”(坐着船过江)。
师:一般都怎么渡过江呢生:不一样。
“涉”的意思是蹚水过河。
师:蹚水过江采芙蓉和坐船过江采芙蓉,主人公的感受会一样吗?生:不会。
(幻灯片)“涉”的本意:行走在溪水中。
我们设想一下:清清的江水缓缓流淌,兰花盛开的水泽里芳草萋萋,一位女子赤足走在浅浅的江水中,江水轻轻地划过她的肌肤,也牵动着她的心。
“涉”字让我们感受到江水在肌肤上流过的细腻的触感,这种触感和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是浸润在一起的。
而如果说成了“渡江”或“坐着船过江”,作者的心可能还是那一颗思念的心,但就没有那么真挚动人了。
师:我们沉浸在女子涉江的美好画面中,在这画面中有哪些意象呢?生:芙蓉、芳草。
(板书:芙蓉、芳草)在这长满芳草的水泽,主人公为什么单就采集“芙蓉”呢?生:1:周敦颐《爱莲说》中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濯清涟而不妖”,芙蓉也叫做莲花,这里有一种君子的品质。
生2:“芙蓉”和“夫容”谐音,在这里更能突出女子思念丈夫的心情。
师:这位同学旁征博引,能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说明芙蓉的品质。
师:芙蓉,在《诗经》中叫作荷花,“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楚辞》中叫芙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人们赋予了荷花很多美好的意蕴,如爱情、相思、忠贞、君子等等,它是一种纯洁与美好的象征。
师:老师很喜欢这首诗。
读了很多遍,但是有一点小小的疑问。
你看,比如去掉一句,同学们齐读“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有没有影响文意呢?生:好像没有。
师:那这句话写在这儿不是多余了吗?生沉默师:谁说说?生:“兰泽多芳草”是环境描写,加上这一句更突出了意境的优美。
师:你对诗歌品读的很细致,我们来复活一下当时那个画面吧:一位女子想采一朵最美丽的芙蓉花送给她的心上人,当来到了这片长满芳草的水泽里,满目的鲜花,馥郁的芳香使她一下子沉浸在这美好的画面之中。
我们再读读这两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重读)芳草。
而在他内心深处最深沉的情感是什么呢?是思念。
于是,她突然想到了“采之欲遗谁”,却发现“所思在远道”,不禁悲从中来。
前两句是欢乐的采莲背景,后两句的情感却陡然一转,悲伤了起来。
诗人写如此美景的目的原来是为了——生:以乐景衬哀情。
生读。
师:这么美好的景色,女子采了芙蓉花,却突然问道:“采之欲遗谁?”难道她不知道是谁吗?生:知道。
师:知道为什么还要问呢?如果不问,直接就说成“采之遗远道”怎么样?生1:她不想直接说出来送给谁。
那样显得很直白,一般女子不会有那么直白的话语。
生2:她想说出来,说出来以后会觉得心情好一些。
主人公这一问,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也使感情的抒发和诗意的表达更委婉含蓄,曲折有致。
师:理解了诗意,谁来读读这几句诗?第一句要轻松、愉悦,第二句要低沉、忧郁。
(重点引导学生好好读,使课堂推向一个高潮)生读。
师点评。
可以把“所思在远道”,重点教给学生读读。
师:芬芳的兰泽,美丽的芙蓉,却使人感到了深切的“忧伤”。
这种忧伤能否停止呢?请看下句。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师:我们常说:诗歌是浓缩的想象,散文将这种想象铺展开来,于是有了情节,有了人物,有了一颦一笑,有了一思一虑。
现在就请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师:时间到,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生:……师:加入了环境描写更好地渲染了这种离别之愁。
加入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会更加丰满。
加入动作描写,给人很强的画面感。
师:同学们丰富的想象与描写,仿佛使我们身临其境。
长相思,在“旧乡”,佳人不见,摧肝肠。
这个还在远道上前行的男子,离家越来越远。
他不时地回望着无穷无尽的走过的路,心中对爱人充满了思念。
他又远望着前方漫漫浩浩的长路,心想:何处才是我的归宿?这两句除了情感的绵长,语言的魅力又体现在哪里呢?(幻灯片)哪些词语最为传神?最能传达主人公的情感呢?生:运用了动作描写。
“还顾”和“望”师:回答非常好。
“还顾”和“望”这两个词的动作性和画面性很强,(板书:还顾望)让这种思念之情更加浓重。
多少思念多少爱,全在这一深情的还顾里;多少忧伤多少桶,都在这悲情的回望里。
让学生试着重音读读“望”(让学生把轻飘飘地读和重音,读读对比一下感觉)师:同学们看看这两句,还有哪个词语用的好?生:漫浩浩师:好在哪里?生:运用了叠词,更突出道路的漫长。
师:你对语言有非常敏锐的感知。
“浩浩”读起来有那种烟波渺渺,烟水茫茫的感觉。
李清照《声声慢》的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连用叠词,音韵和谐,更突出了愁绪的浓重。
“浩浩”语义,不仅指道路漫长无际,更让人感觉到忧伤的绵长。
诵读的时候要把“浩浩”二字的无奈与绵长读出来。
我请一位同学,读读这句话。
生读。
教师指导学生把“浩浩”两字拉长,引导学生逐渐读出情感。
师:涉江采芙蓉,目的已不是为了送到远方,因为早已知道无从可送。
还顾望旧乡,没有缓解思念的焦渴,只有更深沉的忧伤。
到此,郁积多年的苦痛喷薄而出:“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师:我国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是“(幻灯片)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乎一字千金。
”《古诗十九首》是否真做到了“一字千金”呢?我们把“而”和“以”去掉,改成四言诗。
师:同学们来齐读一下:“同心离居,忧伤终老”(幻灯片)师:怎么样呢?能不能去掉?生:不能。
师:那我们先来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同心同德但是却被迫分离,只能忧伤一直到终老。
这个“而”是什么意思?生:可是,但是,却。
表转折。
如果去掉了,这是矛盾的。
同心同德却离居,然后还忧伤到老。
生:“而”在这里是一个表转折的连词,形成了前后巨大的反差,更让人感觉到被迫无奈的离居。
表明了生活到老的一种持续的状态,就是“忧伤”。
师:这两句诗是全诗诗眼所在,也是全诗主题的升华。
有了这个“而”字,情感是这样表达的:我们两个人是心心相印,两情相悦的,可是啊,却要被迫分离,天各一方。
因此“而”字既表达了情感的转折,又突出了从甜蜜相爱到痛苦分离的极大反差,把那种相爱不能相守,想念不能相见的黯然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以”连接“忧伤”和“终老”,就把“忧伤”所跨越的时间的绵长感体现了出来。
师:那在这两句中,作者用哪个词来表达这种忧伤的状态呢? 生:离居。
师:这里的“离居”含义是什么呢?生:分开居住。
师:离居就是分开居住。
老师引言中说到了“悲莫悲兮生别离”,这里的“离居”就是一种“生别离”的状态。
人世间的别离有生别离也有死别离,二者哪一个更让人悲哀呢?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各组派出代表来阐述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
生1:死别。
苏轼说:“十年生死两茫茫”,对亡妻的思念让他非常痛苦。
因为生别还有希望再见,而死者再也不能复返了。
生2:生别。
明明知道那个人在哪里,却只能两地相忆,在煎熬中度过一生,这比死别更凄楚。
生3:生别离吧。
其实古人的生别就相当于现在的死别了。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一种体现。
生4:死别。
“死去元知万事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
死了就永远不能相见了,而生别离可能还有见面的机会,也有可能不断听到对方的消息,于是心里有个念想,不至于太悲哀。
生5:生别。
生别离会让人的内心时刻承受着煎熬,无论相隔多远时间多久,都不能见面。
师:同学们深入的思考,也让老师感慨良多。
“多情自古伤离别”,无论是生别离还是死别离,都是让人心痛的。
但我想,死别,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但这痛苦是爆发性的,也是一次性的,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接受事实的过程。
而生别离,是明明知道对方还在那里却永远不能相见,需要时时刻刻承受着痛苦和煎熬,彼此的存在就是痛苦的根源,因此这种忧伤是绵延不绝的,是会一直到终老的。
师:叶嘉莹先生在赏析《古诗十九首》时,也曾经说过:(幻灯片)死别往往是一恸而绝,而生离则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永远要悬念,要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