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巴金_家_两种思想文化的冲突
INTELLIGENCE 人 文 论 坛235巴金《家》两种思想文化的冲突河南省鹤壁市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文化传播系 刘巍巍摘 要:《家》作为一部思想相当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以鲜明的反封建战斗倾向,体现了封建礼教和新文化运动思想的冲突。
本文将从人物形象和作者创作动机来阐述两种思想文化的冲突,以此来明确《家》的主题,新的思想必然战胜旧的礼教,“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
”关键词:巴金 《家》 新文化 封建礼教《家》作为巴金《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它以鲜明的反封建战斗倾向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新文学史上优秀的现实主义名著。
作为一部思想相当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家》通过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与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集中体现了封建礼教和新文化运动思想的冲突,这两种思想文化冲突不仅体现在新、旧势力的斗争上,也体现在受五四科学民主精神的熏陶的觉醒和成长的以觉慧、觉民为代表青年一代身上,甚至在作者巴金身上也有体现。
一、封建统治者和卫道者的形象挂着“国恩家庆,人寿年丰”的高公馆,实际是一个黑暗的专制王国,弥漫着阴森恐怖、冷酷无情的气氛,高老太爷、克明、克安、冯乐山等即是这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治者和卫道者的代表。
他们以各自鲜明的个性生动地概括了中国封建势力专横、残暴、虚伪腐朽的本质特征及其行将灭亡的历史命运。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高老太爷。
高老太爷是“高家”这个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至尊和权威,不仅掌握着高家的政治经济大权,而且掌握着高公馆上上下下每个人的生死去留的命运。
为了对抗新思想,他拼命用三纲五常之类的封建教条教育子孙,宣扬“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等陈腐说教。
但他的生活却荒淫糜烂,年轻时生活放荡,垂暮之年娶姨太太,玩花旦。
书中写高老太爷的章节并不多,但他却像幽灵一般无处不在,在高公馆里发生的一系列悲剧事件,直接间接都与高老太爷有关,如鸣凤的死,婉儿的嫁,瑞珏的死,觉新和梅的婚姻悲剧等。
小说用血淋淋的事实,控诉了家长制和旧礼教对于人的青春、爱情、生命的摧残。
霍米·巴巴理论在《家》中的体现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霍米•巴巴理论在《家》中的体现李文慧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摘 要: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最新力作《家园》描述了非裔美国人在美国的生存状况,借此探索了非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的生存之道。
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主义中的“无根”理论在《家园》这部作品中被展现得淋淋尽致 。
本文就以霍米•巴巴的“无根”理论来探讨当时非裔美国人的生活情况。
关键词:《家》;霍米•巴巴;非裔美国人;“无根”理论作者简介:李文慧(1990.9-),女,汉族,河南安阳人,河南护理职业学院助教,硕士学历,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112-02一.托尼•莫里森简介美国现代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女性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的集大成者。
托尼•莫里森把非裔美国人的文学传统和白人文学传统结合游记地结合了起来,极大地促进了非裔美国文学的发展。
她从非裔美国人的历史、文化、习俗和伦理等方面探索了非裔美国文化的价值和非裔美国人自身的问题所在,从而进一步揭示了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托尼•莫里森是继威廉•福克纳和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之后美国现代文学的又一座高峰。
2012年5月,《家园》在美国和加拿大同时发行。
同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向她颁发了总统自由勋章,以肯定托尼•莫里森在黑人民族文化事业上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1993年,托尼•莫里森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对于她文学成就的最高肯定。
二.霍米•巴巴和他的“无根”理论霍米•巴巴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杰出代表。
他的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对后殖民主义话语进行深入的心理分析和精神分析。
霍米•巴巴强调文化的异同和弱势文化对于自我认同的坚持和发扬的重要性。
霍米•巴巴认为,殖民统治使得被殖民者可以观察到两个世界,一个是殖民者的世界,另一个是被殖民者的世界。
殖民者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在被殖民者身上,迫使被殖民者接受殖民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观点,而被殖民者也确实接受的殖民者灌输的一些观点,但是接受殖民者的观点意味着对于殖民者本身文化的疏远。
《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范文
《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日益盛行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这种多样性也常常带来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本文旨在探讨两种文化在冲突中的表现,以及如何通过相互融合,实现文化的和谐共存与发展。
二、两种文化的冲突1. 价值观念的冲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往往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念。
例如,东方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和谐,而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
这两种价值观念的差异往往导致人们在处理问题时产生分歧,甚至引发冲突。
2. 生活习惯的冲突生活习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例如,饮食习惯、社交礼仪、时间观念等方面都可能引发文化冲突。
当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一起生活或工作时,这些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摩擦。
3. 宗教信仰的冲突宗教信仰是文化中最为敏感和重要的部分之一。
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在对待宗教问题上的差异可能导致文化冲突。
宗教信仰的冲突不仅可能引发社会矛盾,还可能引发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等严重问题。
三、两种文化的融合1. 尊重与理解要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首先需要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人们应该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想法,尊重他人的文化和信仰。
通过增强文化意识,增进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可以为文化的融合奠定基础。
2. 交流与沟通交流与沟通是文化融合的关键。
人们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如语言、艺术、教育等,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通过交流与沟通,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文化和价值观,从而促进文化的融合。
3. 创新与发展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创新与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人们应该勇于尝试新的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将不同文化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现象。
通过创新与发展,人们可以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文化的进步与繁荣。
四、结论文化冲突与融合是全球化时代不可避免的趋势。
在面对文化冲突时,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态度,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论《家》中新旧文化的冲突
论《家》中新旧文化的冲突在巴尔扎克的《家》中,展现了新旧文化之间的冲突。
新文化代表着工业化、资本主义和现代化,而旧文化则代表着传统、宗教和维持现状。
两种文化在小镇建造新厂房的问题上互相对立,不仅体现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描绘了社会和文化之间的矛盾。
小镇上的家族,艾斯纳尔,代表了旧文化,他们守护着家族的传统和习惯。
在新厂房的问题上,他们采取了对抗的姿态,力图维护旧文化。
反之,大厂主布米斯特代表了新文化,他拥护现代化和进步。
新老家族之间的矛盾不仅体现在新厂房的问题上,也反映在人物之间的关系中。
例如,奥古斯特在家族传统的束缚下无法解放自己,而极力寻求独立自主的利兹则是个代表新文化的人物。
另一个对抗在宗教信仰方面。
旧文化代表着信仰神明,家族的头领玛利亚就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维护教堂的权益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然而,在新文化影响下,人们开始对于宗教信仰产生怀疑。
例如,利兹从去修女院学会了新观念,逐渐抛弃了神明和教会的信仰,转而崇拜自由、良知和创造。
而在社会结构上,旧文化和新文化之间的冲突更是激烈。
旧文化中,家族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新文化则更倾向于将资本和技术作为社会的核心。
这两种文化形成的社会结构天然地使旧文化中的家族势力面临着裂解和削弱的威胁,而新文化提供的途径是在新制度下重新获得权力。
这让旧文化的人们感到了非常不安和恐惧。
在戏剧性的结局中,新文化一次次地战胜了旧文化。
虽然玛利亚为了维护家族的权益举行了护教会,但她最终救不回家族的荣誉。
家族成员之间的爱与亲情在新文化的冲击下分崩离析,他们终究无法摆脱时代的纷扰。
总之,在《家》中新旧文化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这些对抗彰显了社会中的不同群体和力量之间的斗争。
然而,在这一冲突中人们不断思考、探索,并试图找到一种新的平衡点,去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范文
《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篇一一、引言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还反映了社会的历史、传统和习俗。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变得越来越频繁,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现象也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两种文化在冲突与融合过程中的表现、原因及影响,并分析如何实现文化间的和谐共存。
二、两种文化的冲突1. 价值观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东方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尊重长辈、重视和谐与稳定,而西方文化则更加强调个人主义、尊重个体权利和自由。
这两种价值观在交流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冲突。
例如,在一些跨国企业中,东西方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可能因为价值观的差异而产生分歧。
2. 习俗与传统的冲突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习俗和传统,这些习俗和传统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冲突。
例如,在某些国家,人们可能认为某些行为是礼貌的,而在其他国家则可能被视为不礼貌。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甚至可能引发文化摩擦和矛盾。
三、文化融合的途径1. 相互尊重与理解实现文化融合的前提是相互尊重与理解。
人们应该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习俗和传统,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只有通过相互学习和理解,才能减少误解和冲突,为文化融合打下基础。
2. 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是促进文化融合的重要途径。
人们可以通过参加国际会议、文化展览、语言学习等活动,增进对不同文化的了解。
此外,跨国企业可以推动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3. 创新与包容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创新与包容是关键因素。
人们应该勇于尝试新的交流方式,将不同文化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新文化。
同时,我们还应该包容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以促进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
四、文化融合的影响1. 促进全球交流与合作文化融合有助于促进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
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有助于消除误解和偏见,为国际合作创造良好的氛围。
从《家》看真实的巴金
从《家》看真实的巴金《家》是巴金长篇系列小说《激流三部曲》中最成功的一部代表作,它深刻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特征、弊端和罪恶,指出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是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一座丰碑。
《家》是巴金小说创作道路上一个重要的转折和历史性的突变,它以“家庭生活”作为其写作背景进行的叙事性的讲述。
巴金在写这部小说时经历的也许和文中的故事主人公有着很深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处在一个矛盾之中,这种矛盾既是爱与恨,热与冷的矛盾,同时也是封建社会制度与近代文明的矛盾。
这种矛盾在作者幼年时就形成,并伴随走过生活的全部。
所以我想,巴金在写这部小说时内心的挣扎与翻涌也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也许就像弗洛伊德所认为的,本能说,躯体的内部力量决定着人的精神活动方面的一种先天状态。
封建家庭守旧的教化与母亲人道主义的启蒙。
让巴金从一开始就接受着截然相反的两种文化,并在这种现实与向往中、追求与情感间不断冲突、徘徊。
它们没有交集,平行的两条线,永远走不到终点,巴金在它们之间,做着反复的斗争,也曾狰狞过,或者妥协了。
不过,后来的巴金还是选择了接受新文化、新思想而离开生育自己的故土四川,远赴南京、上海,但客观的讲,这当中不全是巴金个人的主观倾向,还有求医、养病在“作怪”。
然而我认为,巴金思想的成熟时期,是毅然选择了去法国,追随他的“无政府主义”,虽然,这不过也是他在向他的家人(大哥李尧枚)证明着自己的选择和不愿因循守旧,接受家庭的安排,但是毕竟是他作出的对于世界观的一次抉择。
当然,这当中也不怀疑有巴金年轻的叛逆性格在左右着。
对于这些,我们不能全部的给予认同或者反对,而是应该客观的去分析和认识他们,从而剖析出自己的理论。
小说的故事发生于“五四”前后,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风起云涌、激烈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
巴金是在五四运动的直接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家》的故事发生也在一定情况下带有巴金自己的潜意识,很多人说故事中的小儿子觉慧就是巴金的化身,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他的生长环境和觉慧差不多,而当时他也深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骨子里有股与封建势力相抗衡的力量与信念。
论《家》中新旧文化的冲突
论《家》中新旧文化的冲突【摘要】《家》是一部描写新旧文化冲突的作品。
新文化的到来带来了许多影响,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以及社会环境中的文化碰撞。
旧文化在家庭中的坚守与抵抗也是一种重要的现象。
家庭内部的文化冲突是必然的,但也为家庭成员提供了交流和成长的机会。
社会环境中的文化冲突也不可忽视,新旧文化的碰撞让人们反思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结合新旧文化,家庭和社会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更加多元化,面临着融合的可能性和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挑战。
通过《家》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新旧文化之间的关系,并思考家庭和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家》、新旧文化、冲突、影响、坚守、抵抗、碰撞、家庭、社会、融合、传统文化、审视、未来发展。
1. 引言1.1 介绍《家》的背景和主题《家》是一部以家庭为主题的电视剧,通过讲述不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展现了中国传统家庭的生活面貌。
这部剧围绕着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爱情、友情展开,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家》中,新旧文化之间的冲突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
新旧文化的定义和特点在《家》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新文化代表着现代化、开放、包容的特质,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选择;而旧文化则强调传统、尊重、纪律性,注重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这两种文化在《家》中展现出了明显的对比和冲突,引发了许多深刻的思考和讨论。
在接下来的我们将更深入地探讨新文化带来的影响、旧文化的坚守与抵抗以及新旧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冲突。
同时也会关注家庭内部和社会环境中的文化冲突,以及新旧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和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
我们将展望家庭和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探讨新旧文化如何共存共荣,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希望。
1.2 新旧文化的定义和特点新文化和旧文化在《家》这部小说中展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和定义。
新文化可以理解为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文化形式,包括新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规范。
略谈《家》中觉新的悲剧形象
略谈《家》中觉新的悲剧形象内容摘要:《家》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巴金先生的一部长篇小说.巴金先生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各式各样的典型形象.在众多的人物形象中,高觉新是作者着重描写的人物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在新旧思想冲突下的高觉新;“不抵抗主义”的悲剧; “重长孙”的无奈;觉新的悲剧形象的意义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觉新这个人物的悲欢离合.巴金先生怀着对家庭中各类被迫害者的深切同情,怀着“我控诉”的激情,借高觉新这个人物揭露了封建家族,封建伦理的罪恶.关键词:新旧思想冲突无奈《家》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巴金先生的一部长篇小说。
巴金,本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04年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里,因从小失去父母,在家庭中受到他房长辈的欺压,所以能比较真切地感受到家庭专制对年轻人身心的摧残;推而论之,他对社会上一切压制人性,妨碍个性发展的专制制度都深恶痛绝。
①他曾宣布:“我现在的信条是:忠实地生活,正当地奋斗,爱那需要爱的,恨那摧残爱的。
我的上帝只有一个,就是人类。
”②这种“人类至上”的思想后来成为他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基本核心。
他主要是反对专制和强权,追求极端的个性自由。
③在这种思想下,巴金写出了《家》这部小说。
这部小说是巴金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也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的收获.长篇小说《家》写成于一九三一年,它所描写的是“五四”运动之后,成都地区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真实故事.故事发展的时间不长,不过就是从一九二○年冬到一九二一年秋的八﹑九月的时间,但却集中地揭露了封建家长的专制制度的血淋淋的罪恶,展示了在温情脉脉的家庭关系掩盖下的勾心斗角,暴露了所谓“诗礼传家”的封建大家庭的荒淫无耻,也描写了新的时代思潮所唤起的一代青年的觉醒和反抗,从而宣告了这个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巴金对自己生活了十九年的封建家庭怀有极大的厌恶感,他通过《家》这小说真实地展现了"五四"时期一个大家族的生活图景和历史画卷,宣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民主势力急遽觉醒,封建势力日趋没落,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以宗法礼教第1页共9页为思想支柱的封建家庭必然彻底崩溃。
《家》读后感
《家》读后感
《家》是一部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的作品,读完后我深受触动。
这部小说通过对一个封建家族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
主人公们在家族的束缚下,经历着种种痛苦和挣扎,他们的命运让人感到悲哀和无奈。
我被小说中鲜明的人物形象所吸引,他们各具特色,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命运。
高老太爷的专横、觉新的妥协、觉慧的觉醒,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人物的塑造使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让我感受到了封建社会对人的影响。
同时,小说中所展现的家族矛盾、爱情纠葛以及社会变革,使我对历史和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它让我明白,一个社会的进步需要人们的努力和抗争。
此外,《家》还让我体会到了家庭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于培养一个人的性格和价值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读完《家》后,我对自己的生活和家庭有了更多的思考。
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珍惜自由和平等,追求自己的理想,同时也要关注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总的来说,《家》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也给予了我们对生活的启示和思考。
这部小说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份宝贵财富。
巴金《家》中的两类不同文化冲突
2 0 1 6 年第 4
作 文教 学 研 究
课外阅读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江苏 蒋 章
【 摘 要】 作文教 学是 小学语文教 学中不 可或 缺的环 节。在
小学作文教 学 中融入课外 阅读 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 开拓
求 。小学 作文教学和课外 阅读是密 不可分的 , 课外 阅读 可以为
【 关键词】 巴金 《 家》文化冲突
二、 《 家》 中的现代文化描 写
《 家》 是 巴金《 激流三部 曲》 的其 中之一 ,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
上 占据 着十分重 要 的位置 。该小说 充满 了浓 烈的现实 主义色
彩, 坚 决 反对 封 建 主义 和 旧社会 , 弘 扬新 思想 和 新 文化 。在 ( 一) 对 自由爱情 的向往
向往 , 但最终被封 建思想扼杀在摇篮 中。小说 里也提到了觉新
的醒悟 , 他 明白 了夺去妻 子生命 的是整个 封建制度 , 是传统礼 教和迷信 。但觉新仍无法彻 底反抗封建礼教 , 因此陷 于苦 苦挣
扎中。
( 三) 对 于享乐 主义 的宣泄
当《 家》 中那一群冥顽不灵 的人们面对 国之灾难 时 , 却没有
孝” , 使得觉新妥协 于旧思 想。而在“ 君 为臣纲 , 父为子纲 ” 的 旧 社会 等级制度下 , 父子关系便是封建道德 的集 中体现 。只要是
父 辈所 言 , 子辈 就绝 不能反对 。因此 , 所有人 都小心翼 翼地遵
主人公喜爱 阅读《 新青 年》 等刊物 , 这也是对 于 自由主义和平 等
情, 应 当是包 含 了新希望 的符 号 , 并且 具备 拯救 社会 的功 能 。
比如觉慧和 鸣凤 的爱情 , 就属于 自由恋爱 。这段爱情是纯 洁而 不掺杂质 的 , 但在这个家 中却无法被 容忍。而觉 民和琴则相 对 更幸 运 , 琴代表着敢 于反对封 建礼教 的新女性形 象 , 其对 于新 思想 的追求 , 也象征着女性 的觉醒 。
《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范文
《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日益盛行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成为了一种常态。
这种交流并非总是和平的,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信仰和生活方式都可能引发冲突。
然而,冲突并不意味着终结,反而可能成为文化融合的催化剂。
本文将探讨两种文化在冲突中的表现,以及如何通过相互理解与尊重实现文化的融合。
二、两种文化的冲突1. 语言与沟通障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语言往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
当两种文化在语言上存在差异时,沟通障碍便会产生。
这种障碍可能导致误解、矛盾甚至冲突。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直接表达意见被视为坦率,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可能被视为冒犯。
2. 价值观与信仰的差异价值观和信仰是文化的核心,它们塑造了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和信仰差异可能导致对同一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
这种差异在处理家庭、社会、政治等问题时尤为明显,往往引发激烈的争论和冲突。
三、文化的融合1. 相互理解与尊重实现文化融合的前提是相互理解和尊重。
这需要人们摒弃偏见和成见,尝试从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
通过学习对方的文化、历史和传统,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价值观和信仰,从而减少冲突。
2. 交流与对话交流与对话是促进文化融合的关键。
在对话中,人们可以分享彼此的经验、看法和观点,从而增进相互了解。
在交流中,人们应该学会倾听对方的意见,尊重对方的立场,以便达成共识。
3. 相互借鉴与包容文化的融合不是一方消灭另一方,而是相互借鉴、相互包容。
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价值,通过相互借鉴,人们可以汲取对方文化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同时,包容不同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实现文化融合的重要条件。
四、案例分析以中国和西方国家为例,两种文化在历史上经历了从冲突到融合的过程。
在初期,由于语言、价值观和信仰的差异,两国之间产生了不少误会和矛盾。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人们之间的交流增多,两国文化开始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探微
问世 ,在 中国文 学史 上有着重要 的地位 。这是 一部现实 主义浓 厚 ,
物 ,引领着一场 现代意识 与传 统观念撞 击的运动 。大 哥觉新虽 然奉
3 . 的反抗 。青年们在 旧式虚 伪中被压得 喘不过气来 ,整 部 家庭
极力 反对 旧文 化 、封建 主义 ,提倡新 文化 、新思 想 的佳 作 。 “ 作 行 “ 无抵抗主义 ” ,却也喜爱 阅览这些 富有时代气息的刊物 。
家 、评论 家巴人( 王任叔) 撰文 指出 :巴金激动 了万千读 者的心 。为
庭 中,而如 火如荼的 “ 四”运动 带来的 ‘ 主 解放 ”、 ‘ 五了 建 封
传 统 文化 与现 代 文 化 的 冲 突 , 以觉 慧为 代 表 的子 辈把 对 立从 思想 上 转 移 到 行 动 上 。本 研 究 中 ,笔 者 将 从 现 代 文 化 的 彰 显 、传 统文化的书写、两种文化 冲突与矛盾三个纬度 详细阐释 《 》中的两种文化 冲突。 家 关键词 : 《 家》;现代 文化 ;传统文化 ;冲突
服 ,我一定要反抗 ,反抗祖父的命令 ,我一定要出去。……。”
与黑 暗礼教 的对立 ,觉 慧在小说 中是 最具反抗精神 的知识 份子。
1 情的 自由。在 《 》中,先 生将恋爱 的 自由最 为现代文化 心上人 鸣凤 的惨死让他 对家族产 生 了绝望 的情感 。进一 步加剧 了他 . 爱 家
一
唉 墙 。他们虽然 出生在 门厅紧锁 的旧式 家族 中,性格 、思想与行为方 里还是 不屈服于长 辈的压制 , “ ,这 生活 !这就是我 的一天的生 面难免会存在矛盾 , 是依 然勇敢地 追求 心中 的爱情 ,并时刻准备 活 。像 这样 活下去 , 简直在浪 费我 的青 春了 。…-我不 能这样 屈 但 我 - ・ 为国家的兴亡奉献 自我 。 的一个标准 。真正 的爱是 自由的 、平等 的 ,不存在 “ 门当户对” ,
论《家》中新旧文化的冲突
论《家》中新旧文化的冲突《家》是中国著名作家巴金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以家庭为背景,展现了新旧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碰撞。
通过对《家》中新旧文化的对比分析,可以深刻地领会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矛盾与融合,以及作者对这一现象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新旧文化的冲突,是《家》中的主题之一。
在小说中,新文化代表了西方的现代化观念与生活方式,而旧文化则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家族观念和价值观。
在这两种文化的交汇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冲突和矛盾。
在家庭关系方面,新旧文化的冲突体现在传统的封建礼教与现代理念之间。
在小说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父子、丈夫妻子之间。
父亲积极推崇传统的家族观念,要求子女孝顺顺从,而子女们则渴望独立自主,不愿受制于传统的家族观念。
丈夫妻子之间也存在着传统的男尊女卑的观念,丈夫对妻子要求极高,甚至动手打骂。
这种传统的权力观念与现代的男女平等观念之间的冲突,给小说中的家庭关系带来了很大的矛盾。
在文化观念方面,新旧文化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对知识和教育观念的不同。
在小说中,父亲认为读书无用,他不赞成孩子们接受现代教育,而更希望他们能够在家中生活、传承传统。
而子女们则希望通过现代教育来提升自己,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广阔的人生。
他们渴望知识改变命运,而父亲则认为实际技能才是更重要的。
新旧文化的这一矛盾产生了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上的冲突。
在生活观念方面,新旧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上。
在小说中,新文化代表了西方的现代化观念,主张“追求自由、平等、理性、幸福”,而旧文化则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家族观念和价值观,主张“家庭至上、顺从传统、安稳生活”。
这两种生活观念之间的冲突,不仅体现在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也反映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饮食、娱乐、婚姻等方面,新旧文化之间都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由此可见,新旧文化在《家》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冲突和矛盾,这些冲突不仅影响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影响了整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巴金《家》中的两类不同文化冲突
巴金《家》中的两类不同文化冲突作者:李雨馨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9期摘要:《家》作为一部思想相当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再现了封建文化与新文化的冲突。
本文分析了封建文化和新文化,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两种文化的冲突表现。
以期为广大高中生深入理解《家》的内涵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家》;文化冲突;封建文化;新文化[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01《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对于推动我国文学史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说中,描写了高家四代人的生活以及父辈与年轻一代的抗争,这也是封建文化与新文化冲突的缩影。
既有浓厚的封建制主义色彩,又存在新文化和新思潮。
因此,传统文化和新文化的冲突是这部小说的最大特点,并反映了五四科学民主精神的正确性。
该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其中,有悲剧也有喜剧。
高中生在阅读这部小说时,应站在新旧文化角度入手,进而加深对这一小说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一、《家》中的封建礼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封建礼教制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时的年代,封建礼教制度有精华也有糟粕。
在推动社会方面,封建礼教文化是其一大助力。
但是现如今,这种文化已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与现代文化格格不入。
在巴金的《家》中,无论是高老太爷还是冯乐山,都是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治者,同时也是封建礼仪文化的捍卫者。
其中,高老太爷不仅专制,还冷酷无情,为维护封建礼教,捍卫封建制度的权利,用三纲五常教育子孙。
且严禁自己的子孙参加一切社会活动。
在感情方面,高老太爷对自己儿子的婚姻大加干涉,但是却允许自己三妻四妾。
在家中,将自己的地位摆在最高位置,不将仆人当人,视仆人为牲畜。
将觉慧与婢女之间的爱情踩在脚底,认为他们之间的爱情是无稽之谈。
逼觉新和瑞珏结婚,最终造成三者之间的爱情悲剧。
[1]除此之外,他将鸣凤送给冯乐山做小老婆。
并采用非正当手段将婉儿抬到冯家,使得婉儿受尽煎熬。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要求[5篇材料][修改版]
第一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要求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教学环节之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旨在系统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考查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素养,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提升。
占5学分。
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个重要的门类,是反映学术成果、传递学术信息的工具,应当具备学术文体的一般特征。
调查报告、工作总结及文学作品等各类非学术文体的文章不能作为毕业论文提出。
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必须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
学生在专科学习阶段所作毕业论文不得直接或变相用作本科学习阶段的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的选题应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而不应脱离汉语言文学专业范围。
撰写毕业论文既是一项科研活动,同时也是学习过程的一个步骤。
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不仅是为了传播学术信息,推进学科的发展,更重要的目的还在于梳理、总结学习成果,反映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及其他专门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选题脱离专业范围,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此外,选题还应鼓励创新,避免选择已经完全得到解决的常识性问题。
毕业论文应当做到观点新颖、明确,材料翔实、有力,结构完整、严谨,语言通顺,格式规范。
毕业论文不得少于6000字。
论文的格式及装订顺序要求(1)、封面,按封面上的要求内容填写。
(2)、第一页写论文目录。
“目录”,3号字,黑体,居中。
目录内容,4号字,黑体。
(3)、第二张纸的第一行写“内容提要”,3号字,黑体,居中。
空一行,第三行写内容提要的内容,4号字,黑体。
必须一页写完,一般是300字以内。
内容提要后另起一行,空两格,写“关键词”,冒号;关键词,4号字,黑体,3----7个。
(4)、第三张纸写论文的内容,开始标注页码。
第一行写标题,主标题:3号字,黑体,居中;副标题:4号字,黑体,居中;空一行,再写正文的内容。
论《家》中新旧文化的冲突
论《家》中新旧文化的冲突《家》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于1954年创作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
小说中描绘了日本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贯穿于整个故事中。
渡边先生的孩子们并不同意他的观点,他们更加倾向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他们更加关注个人的幸福和自由,不愿被家庭责任束缚。
他们追求独立和自由的生活,冲破了传统的束缚。
小说中最能体现这种冲突的是渡边太太。
她通过与渡边先生的争吵和对一些家庭传统的反叛,展现了她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和对自由的追求。
她渴望获得自己的独立身份,不愿被困在传统的婚姻和家庭责任中。
在小说中,川端康成通过描绘渡边先生一家的生活细节,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中,不同观点和价值观的碰撞让读者感受到了两种文化之间的矛盾和隔阂。
川端康成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发展,深入剖析了家庭中新旧文化冲突的原因和发展。
这种新旧文化的冲突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在改变。
传统的价值观和观念在新一代中受到质疑,他们更加关注个人的自由和追求。
这导致了家庭中的冲突和矛盾。
在小说中,川端康成并没有明确地判断到底是新的文化更优还是旧的文化更优。
他通过渡边一家的故事,让读者思考和思考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平衡和融合。
他提醒人们要尊重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接纳现代文化,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和和谐。
《家》这部小说以其深邃的思考和广泛的讨论,展现了新旧文化的冲突。
而这种冲突不仅是小说中人物的冲突,也是现实生活中每个家庭都会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家庭中新旧文化冲突的描写,川端康成让读者深入思考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这种冲突的思路和方法。
整本书阅读《家》典型人物双重人格成因解析
602021.3•高中整本书阅读:《家》典型人物双重人格成因解析◆名著研读“双重人格指两种不同的人格在一个人身上交替出现,此人在不同时间表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个性,过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1]医学上如此定义“双重人格”。
巴金小说《家》中典型人物的“双重人格”,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医学概念内涵。
然而,它的确是“两种不同的人格在一个人身上交替出现”。
这里的“双重人格”主要指在人物情感及精神层面的种种矛盾和对立,或显或隐地负荷着沉重的文化心理冲突。
觉新、觉慧是《家》中两类不同人物的典型,兄弟俩虽然性格迥异,但他们身上都呈现出双重人格:灵魂被扭曲,人性被异化。
是与非、真与伪、善与恶、喜与悲、追求与失望、痛苦与屈辱缠绕纠结,多侧面揭示了双重人格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一、情感双重:婚姻悲剧的表征(一)觉新:“爱”的渴求与“家”的情结巴金对高觉新畸形人格的描写触人心弦。
“于是他变成了一个有两重人格的人:在旧社会里,在旧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他跟他的两个兄弟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
”[2]觉新的骨子里有清晰的情感走向,现实里却是十足的情感之奴。
他跟梅芬本是青梅竹马的一对,然而当他期待爱情成真的时候,父亲竟给了他一个晴空霹雳:“你爷爷希望有个重孙。
”于是,“他的父亲让他采用抓阄的办法选择一个不认识的姑娘,并在年内结婚,由此他的升学愿望也破灭了,他的前程也成为无稽之谈”[3]。
但是,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
他只是点头,表示愿意顺从父亲的话”[4]。
自从觉新和瑞珏结婚之后,就使梅断送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他得到一个能够体贴他的温柔的姑娘,她的相貌也并不比他那个表妹的差。
他满意了,在短时期内他享受了他以前不曾料想到的种种乐趣,在短时期内他忘记了过去的美妙的幻梦,忘记了另一个女郎,忘记了他的前程。
”[5]然而,好景不长。
高老太爷去世后,正逢瑞珏临产之时,陈姨太说会引发“血光之灾”。
觉新虽然自知血光之灾是无理妄说,但他却没有反驳和反抗,亲自将妻子送到城外,从而导致瑞珏因难产而死。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有的为毕业论文选题范围)语言学方面:“对方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互补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说汉语的音节说同音词说同义词说汉语的词类划分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偏正式,述补式也可以,任选一种)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汉语的借词现代汉语方面: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某一方面的问题)普通话语音研究(某一方面)XX作家(或XX作品)语言研究网络汉语研究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词典释义研究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动/形+介词+名词”格式的短语性质汉语的优点和缺点汉字和汉文化现代汉字学研究内容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部件研究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如何整理异体字如何整理异性词规范汉字的研究汉字的前途“修辞与语境”浅谈“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谈词语运用做到“准确朴实”谈词语的“巧妙配合”谈“成语的活用”谈“叠用句”谈“四音节语音段落”谈“比喻”商务活动中语言文学应用的问题及对策广告语中仿拟成语的利弊分析合成词“动+名+结构的归类问题教学体态语的应用原则汉语副词的分类归属当代语言应用中的缩略语略论当前汉字使用中的繁简并行问题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语法中的语义因素“是”字用法研究语用与语法的关系新兴词缀研究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新兴辞格研究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方言现象专题报告代词的语用研究语言副词的语用研究助动词的语用研究时下新词描写句型的语用研究语气词的语用研究言语行为在句子里的表现古代汉语方面:对汉字性质的认识学习音韵的心得综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的看法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分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篇幅不宜过大) 古代汉话“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小学汉字教学中现行汉字形体与“六书”造字法的关系及处理古典诗文注释中的语言问题(以一部书为研究对象)古典诗文白话译本中的语言问题(以一部书为研究对象)古汉语词类活用和兼类词的区别和判断《史记》、《汉书》“高祖纪”的语文学比较研究同义词和同源词浅说常用语文工具书在释义上的比较研究读《说文解字》X部(任选《说文》中的某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论曹禹《雷雨》的戏剧艺术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论穆旦的诗论钱钟书《围城》论贾平凹的散文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率余秋雨的散文论余华的小说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评“样板戏”对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三个人物的塑造舒婷诗作简析汪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造的意义评王安忆的《长恨歌》评铁凝的《玫瑰门》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论王朔的《动物凶猛》论韩东的诗歌写作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茅盾笔下的上海都市图景——读《子夜》《无常》、《女吊》(鲁迅),《水里的东西》(周作人),《放猖》(废名)比较论《日出》的次要人物(黄升三、福生)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或《茶馆》人物论《我与地坛》文本细读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分析王安忆(或莫言、余华、铁凝)的一篇新创作的小说我读海子的诗重读寻根小说老舍与北京城(或“张爱玲与上海”、“王安忆与上海”、“汪曾棋笔下的昆明”)“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赵树理与山西”等)鲁迅杂文的艺术性浅论《呐喊》与《彷徨》之比较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村社会和农民形象论鲁迅的抒情散文——关于《野草》和《朝花夕拾》论鲁迅小说的人物塑造读鲁迅小说的细节描写鲁迅小说知识分子的形象和灵魂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浪漫主义特色《女神》的积极浪漫主义特征新诗歌运动的丰碑——《女神》试论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成就史、剧、诗的完美结合——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关于郁达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的形成论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郁达夫小说的美学追求《繁星》、《春水》简论论冰心散文的艺术风格朱自清散文的美学特征朱自清和他的散文艺术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美评闻一多诗集《红烛》、《死水》的思想倾向试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闻一多、徐志摩诗歌风格比较试论戴望舒抒情诗的艺术特色论戴望舒诗歌的美学特征论《子夜》中的资产者形象论《子夜》的人物刻划论《子夜》的艺术结构市民生活的画卷——论老舍三十年代的创作论老舍的语言风格老舍与京味小说老舍《茶馆》浅析从《家》到《寒夜》看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巴金笔下的女性形象《雷雨》戏剧冲突的艺术结构论曹禹的悲剧艺术曹禹创作的前后期比较夏衍剧作《上海屋檐下》简论论《南行记》的审美特征从莎菲到黑妮——谈丁玲创作的独特性论沙汀创作的现实主义特色论闻一多对臧克家诗歌创作的影响论艾青诗歌的意象沈从文和他的《边城》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对沈从文小说表现人性的思考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赵树理作品的语言风格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伪浪漫主义和伪现实主义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新写实主义中国当代文学的多元化倾向论陈奂生析蒋子龙的“开拓者”家族《人到中年》的艺术感染力量贾平凹散文的美学探索浅析巴金新时期的散文创作黄宗英报告文学作品初探析李瑛诗作艺术贺敬之抒情短章的艺术特色读舒婷的诗冰心小诗研究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特征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女神》中的泛神论色彩《故事新编》研究“革命十恋爱”小说模式论《孔乙己》的艺术技巧论《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进化论与鲁迅思想研究吴荪甫的悲剧特征《腐蚀》的艺术特征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徐志摩诗歌研究---以《再别康桥》为例废名小说主题与艺术风格《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四世同堂》的艺术特征进化论与中国现代文学废名小说的艺术风格“五.四”乡土小说研究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林语堂的散文艺术新感觉派小说艺术“七月”诗派的现实主义特征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老舍小说中的幽默风格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散文化问题胡风的诗和诗论路翎小说艺术研究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太阳”意象茅盾小说中的“理性化”特征戴望舒诗歌研究---以《雨巷》为例瞿秋白杂文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点曹禺《雷雨》的思想主题曹禺剧作的“生命”主题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义试论高觉新形象《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分析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苏青小说研究中国现代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学(择一角度)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赵树理小说民间化特征论徐志摩的诗论闻一多的诗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思想论穆旦的诗曹禺与夏衍戏剧之比较论沈从文的《边城》萧军小说研究论田汉的戏剧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丁玲小说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方面:论《诗经》中周民族史诗的艺术价值论《诗经》中农事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论《诗经》中战争徭役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从《诗经》中的燕飨诗看周代的礼仪文化谈《诗经》中政治美刺诗的思想性论《诗经》中爱情诗的思想内容谈《诗经》中的弃妇诗谈《诗经》中的婚嫁诗论《诗经》的赋、比、兴艺术论《诗经》的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论《诗经》的婚恋诗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论《诗经》中的战争诗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论《诗经》的讽刺艺术孔子与《诗经》《诗经》作品研究(具体作品可任选)《诗经》与楚辞比较论楚文化与楚辞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论屈原的人格美论《离骚》的艺术构思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比较略论《九歌》的艺术成就屈原作品研究(具体篇章可任选)陶渊明的田园诗(可侧重内容,也可侧重艺术的特色)王孟山水田园诗(可分别写王、孟,也可写山水、田园)中唐山水田园诗(可选一、二个作家,也可以比较研究)李白山水诗研究送别诗中意象研究(可集中写某一种,如美酒等)杜甫咏史怀古诗研究刘禹锡咏史怀古诗唐人咏物诗研究(可选择某一种,或某二、三种对比研究)宋人咏物词研究(可选不同词家咏同一物对比研究,如咏梅等)唐人送别诗研究(可选几家,或若干首对比研究)《琵琶行》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关汉卿、马致远之比较《西厢记》《西厢记》、《牡丹亭》之比较汪道昆之短剧徐渭的《四声猿》汤显祖孟称舜沈自徵之剧作论唐传奇中的爱情小说论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论《水流》的人物描写(亦可选择某一个人物,如论武松、论宋江、论李逵等)试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或试论孙悟空形象)论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论《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论王熙凤形象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论《红楼梦》整体反映生活的特色论《诗经》的“思无邪”论《诗经》中的恋爱和婚姻主题富于永久魅力的艺术想象——谈我国古代神话的浪漫主义特色先秦散文作家艺术风格比较(任选二、三作家作比)《左传》创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略说《左传》的人物评述和描写略论《左传》描写战争的问题从人物形象论《论语》的文学价值略论《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论屈原的人格美“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比较试论李白对屈原诗歌艺术特点的继承和发展司马迁传记文学艺术成就简论谈《史记》的人物人性描写关于《史记》的细节描写论曹操诗歌的艺术成就略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和现实性试论谢灵运及其山水诗王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艺术成就论孟浩然诗歌的美学观论岑参、高适边塞诗的风格差异李白与民歌杜诗对南宋爱国诗人的影响杜甫《秋兴八首》的艺术特点杜甫绝句的特点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写作技巧李贺诗的格调杜牧七绝风格试议苏、辛词风异同辨李清照词的美学价值论杜甫在成都的诗歌论李白在四川的诗歌苏东坡诗中的四川王维诗歌的情、景、理论唐代的边塞诗柳宗元游记散文的诗化意境陆游、辛弃疾词的悲壮美关于《西厢记》爱情主题的探讨《红楼梦》中的众丫鬟《水浒》中的晁盖与宋江《聊斋志异》中的鬼狐论《聊斋志异》的艺术构思《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艺术晚清诗歌中的民主意识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方面: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尤利西斯》中的“内心独自”技巧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神话模式论存在主义作品中的荒谬感论罗格—格里耶小说中的“物化”《百年孤独》中对“魔幻”技巧的运用论《百年孤独》的叙事艺术论黑色幽默的杂糅手法博尔赫斯小说的玄学色彩论《日瓦格医生》中俄罗斯精神中国古代文论方面:“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先秦儒家文论研究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发愤著书”说综论“文学自觉”说新探六朝人物品藻与文论之关系《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谈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李渔戏曲理论研究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西方文论方面:柏拉图“艺术模仿自然”解密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特征论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贺拉斯《诗艺》与亚里士多德《诗学》比较布瓦洛《诗的艺术》再评狄德罗“美在关系”说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比较对莱辛《拉奥孔》的现代阐释康德美学思想与现代艺术译黑格尔的艺术发展观论黑格尔的自然美与艺术美论泰纳的文艺思想别林斯基与形象思维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特征从叔本华到尼采现代主义与自我表现精神分析学和文艺学评卢卡契与布希特的论战詹姆逊论后现代主义比较文学方面:李白咏月诗与法国波特莱尔所作咏月诗(见《巴黎的忧郁》、《恶之花》)的比较研究林纾译文一种与后来译文的比较研究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看西方人对中国农民的误读王国维对西方文化的吸取和研究钱钟书论“通感”从《春江花月夜》看诗歌、音乐、舞蹈的关系从梁山伯祝英台故事到“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看中西文学形式交流的可能美学方面:劳动与“自然人化”的美学意义论“审美关系是美的核心”美感特征简析论审美想象论悲剧与崇高论艺术的美学意义当代大众传媒和审美消费主义对传统艺术门类(诸如文学)的挑战论审美鉴赏的创造性论“审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中国当代文学部分试论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新探索试论谌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试论蒋子龙笔下的改革者形象试论张贤亮小说创作中的美学特征《茶馆》简论试比较许秀云与胡玉音的艺术形象金庸小说主题论试论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试论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新贡献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论邓友梅《那五》的艺术典型试论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在军事题材小说创作上的新突破试论《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陈忠实《白鹿原》研究(自拟题目)苏童小说研究---以《米》为例余华小说艺术探讨试论宗璞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试论五十年代的“创业者”梁生宝与八十年代的改革者武耕新形象的异同试论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废都》研究(以《废都》为论述对象,自拟题目,如人物、结构、语言等)试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试论刘心武长篇小说《钟鼓楼》或《四牌楼》的思想艺术特色试论王安忆《长恨歌》试论茹志鹃小说创作独具的审美特征阿来小说《尘埃落定》研究试论池莉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张平《抉择》的意义试论“先锋派”小说的创新与不足试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试论郭沫若历史剧中的女性形象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试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特色试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试论徐迟对报告文学的新贡献论“朦胧诗”的源起、成就与不足论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写作部分论小说的叙述视角论小说的误乐性心态小说的艺术魅力论现代小说性情节结构类型论小说的新典型观论小说语言的创新论小说的写作技巧论广告辞的审美特性从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探视读者的审美要求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的艺术特色试论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试论诗歌中意象的类型与特征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试论当今散文的发展走向论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试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论新闻文体的审美特质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试谈散文笔法的多元化趋势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任选当今一个散文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任选当今一个小说作家的作品进行论述论散文的“自叙体”色彩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试论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试论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论文学人物性格的立体结构意识流写法的魅力任选当今一个诗人的作品进行论述文学创作情感论论张洁小说的艺术。
论话剧《家》中觉新的戏剧冲突
论话剧《家》中觉新的戏剧冲突话剧《家》是曹禺在20世纪四十年代根据巴金小说《家》改编而成的一部多幕话剧。
曹禺在改编时就表明:“剧本《家》着重突出反抗封建婚姻这一方面,描写觉新、瑞珏和梅小姐这三个善良的青年在婚姻上的不幸。
”①作为剧作家曹禺着墨最多的主人公,觉新的身上集中了剧作大部分的戏剧冲突。
他既是长辈眼中的承重孙和掌事者,也是弟妹眼中可靠的兄长,许多看似与他无关的事情,实则都与他相关联。
一、新与旧的冲突在话剧《家》中,主人公觉新是被长辈们当作封建大家族的继承者来重点培养的,他自幼就深受传统文化和封建思想的熏陶影响;但另一方面,生在新旧时代交替之际的他进过新学堂,学习过新知识,接触到新文化,所以在话剧中,他与长辈之间始终存在着“新与旧”的冲突问题。
首先,高家是一个封建大家庭,遵守着一套封建伦理制度。
觉新从小就被培养成一个“上可以侍奉父母祖宗,下可以抚爱弟妹诸幼”的承重孙。
作为高家寄予厚望的承重孙,他未来的人生之路是早已被安排好了的,那就是要成为封建大家族的继承者。
由于自幼就深受温良恭俭让等封建伦理教化思想的熏陶,他的内在思想意识和外在行为举止在某种程度上都带有浓厚的封建气息,这是他身上“旧”的方面。
其次,觉新生在新旧时代交替之际,受到了洋务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新文化和新思想开始影响着他。
他自称是一个“见着阳光的”人,他渴望自由的婚娴爱情、渴望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渴望拥有新青年们身上的激情,这是他身上“新”的部分。
当新、旧两种文化同时聚集在觉新身上时,他个人的价值观念就处于一个非常矛盾的状态。
他所接受的新思想、新观念与他从小耳濡目染的传统封建伦理文化不断产生冲突。
曹禺在话剧的第三幕第一场中,通过设置冯乐山、婉儿与觉慧的戏剧冲突展现出新势力与旧势力的碰撞。
面对道貌岸然的冯乐山时,觉新和觉慧便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
觉慧立即与冯乐山发生了正面冲突,他憤怒地指着冯乐山的脸讲道:“你这个假善人、伪君子。
在我们年轻人的面前装的什么道学面孔?”而觉新在面对冯乐山的时候却是唯唯诺诺,不敢有任何不敬的举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摘要:作为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家》是巴金先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创作的一部关于新旧文化冲突的现实主义小说。
在这本小说中,通过老一辈的高老太爷等年长者与新一辈的觉新、觉民、觉慧等年轻人在各种观念上的矛盾冲突,来表现了新旧文化的冲突—即封建礼教制度的旧思想与五四时期所表现出的民主自由的新思想之间矛盾冲突。
最终,小说中又以高老太爷的逝世来表现出封建大家族走向末路的必然性,以及觉慧出走预示的新思想必将胜利的结局。
关键词:封建礼教制度;五四新思想;新旧冲突ABSTRACTAs a torrent trilogy's first home, "Mr. Ba Jin in the last 1930s creation of a realistic novel about old cultural conflict. In this novel, the old man by the older generation, such as older people with high Juexin, JM, Juehui a new generation of young people, such as conflicts in various concepts, to represent the conflict of old and new cultures - conflict between the ideas of the old system of feudal ethics and ideology May Fourth period is shown by the democracy and freedom. In the end, the novel Youyi old man's death to exhibit high feudal family upended inevitability and new ideas will surely herald Juehui away victory outcome.Key words:Feudal ethics system; fifty-four ideas; old conflict目录摘要 (I)关键词 (I)ABSTRACT ................................................................... I I Key words .................................................................. I I一、《家》小说内容梗概 (1)二、作者巴金与《家》 (3)三、《家》所设置的时代背景 (3)四、小说中冲突的两种文化 (4)(一)封建礼教制度 (4)(二)五四新思潮 (5)(三)冲突下的矛盾人物—高觉新 (5)五、总结 (5)参考文献 (6)致谢 (7)作为巴金所作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家》描绘了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家族的兴旺,借此表达出巴金对于当时新旧文化交相辉映这个时代的影印及思考。
在这个封建家庭中,老一辈的高老太爷、冯乐山等人都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与此相对的,是觉新、觉民、觉慧等年轻一辈的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熏陶的新青年。
尽管思想开放程度不同,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都对封建制度有一定程度的反抗,其中又以觉慧反抗的最为激烈。
最终,作者通过高老太爷的死和觉慧在觉新、觉民两位兄长的帮助下出走来表达了小说的主旨—封建大家庭崩溃的必然,以及新思想战胜旧思想的必然。
一、《家》小说内容梗概五四运动时期,新旧文化交替的年代,主人公是成都高家公馆一个大家族里面的子嗣,分别为觉慧、觉民、觉新。
作为年轻人,他们开始尝试接触这个世界新的事物,然而作为大家族的权威—高老太爷,思想仍是旧社会的理念。
因为高觉新是这个大家族的长孙,是继承人,不可置否的被强制引领道路,从而被剥夺了学业和爱情。
在中学毕业之后被迫和父亲指定的姑娘瑞珏结婚,自己所爱的钱家表姐也被迫另嫁他人。
觉新在结婚之后,受命于自己的父亲,就业于西蜀实业公司事务所,人在这世界的时间是有限的,不久之后父亲离去,觉新成为了家中的顶梁柱。
在西方先进文化的熏陶之下,觉新的二弟觉民和三弟觉慧有着旧社会人民没有的斗志和思想,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他们引领着时代的脚步,与之相反的是大哥觉新,却成为了旧社会“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的拥护者。
在文中,觉慧和觉民在买完书之后,去他们的大哥的办公室找大哥商谈,出乎意料的遇上了张太太和她的女儿琴表妹。
琴美丽活泼,并且有理想有抱负,与觉民互相爱慕。
觉慧和觉民不久之后就离开了大哥的事务所,觉民去了琴的家中,觉慧回家的途中听说有士兵打了学生,于是便参与了抗议游行。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不久高老太爷就知道了觉慧参与游行的事,十分恼怒,于是囚禁觉慧在家里中法子好好教育教育觉慧。
旧历新年将近,高攻关忙于过年的事。
在除夕的前一天,兄弟三人在家无事,觉慧便取出前几天买的《前夜》读给自己的两个哥哥听,书中描绘的内容是在旧社会无法了解到的,不仅仅让觉慧感觉自己的满腔热血,同时也让承受家族引导前进的觉新想到自己曾近奋斗的过去。
作为大哥,他向两兄弟述说了作为一个大家族的长孙,承担的是一个家族的兴旺,不得不接受长辈的安排的路线,一个家族的重担在自己手里,不能自顾自己而不考虑自己的家族,只有牺牲自己的幸福,给自己的族人带来幸福。
觉慧想自己的幸福要自己把握,要自己去争取,同时也庆幸自己不是大哥,不需要承担这么多,也同时为大哥而感到遗憾。
高老爷子在节日里看到自己家族人聚在一起吃着晚饭,一个家族的旺盛,以及四世同堂的幸福让他笑的合不拢嘴,带着一丝满足看着自己晚辈。
旧历年的最后一天,觉新拉过觉慧对他说,自己遇到了梅表妹,想到过去的往昔感觉十分的痛苦和悔恨。
觉慧觉得大哥曾经应该反抗家族,为了自己的幸福而奋斗,觉新却摇摇头说,现实是不能这样做的,害了自己、还了家族、还了梅表妹,觉慧突然觉得当年和自己一起的大哥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鸣凤是高公馆里的丫头,觉慧对她也十分有好感。
丫头们都在传闻,冯乐山要讨姨太太,准备在大房同三房的丫头中挑一个去,考虑到未来,觉慧害怕鸣凤被挑选走,于是鸣凤向觉慧发誓她一心系这觉慧,不会跟其他人走。
元宵节的夜晚,他们接到了消息,督军下令讨伐张军长,前线已经开火。
寻常百姓对于战争只能是畏惧,高公馆上下都沉浸在一片恐怖之中,琴也正在高家,作为女子,她只能在高家呆坐着,曾经她还认为自己是一个勇敢的知性的新青年女性,现在却发现了身为一名女子的软弱,她完全不能做什么。
和平的统治恢复后,高公馆又热闹起来。
觉民弟兄的几个同学创刊了《黎明周报》介绍新的思想,批评和攻击不合理的旧制度和旧思想。
觉慧热心地参加《周报》的工作,经常在《周报》上发表文章。
对于《周报》绝命却并不像觉慧那样热心,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知性青年平平淡淡的过日子。
琴想效仿好友把长辫剪了,遭到母亲的反对,并要把她嫁出去,琴伤心地哭了起来。
鸣凤得知高老太爷想将其许配给冯乐山作姨太太,作为一位女子,无助一下只好去找自己的爱人觉慧。
觉慧忙于写文章忽视了鸣凤,觉民的到来让鸣凤没有说这件事的机会了。
鸣凤看不到未来,对这个社会失望透顶,带着对觉慧无法明喻的爱,带着对这个社会的不公,带着对世界的绝望,投湖自尽。
事后知道这件事的觉慧突然发现自己连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的能力都没有,陷入了深深的自责。
他这时才发现自己和两个哥哥一样的没有胆量,他心生厌倦,想要离开这个家。
在高老太爷66生日之时,冯乐山想要取琴,于是便向高老太爷提亲,深爱琴的觉民当然反对,在觉慧的帮助下逃离了公馆,觉慧的五爸在外借了许多的债务,老太爷看着家族分崩离析,一病不起,知道高家即将崩溃。
临终前,找回了觉民并答应取消婚事。
瑞珏产期将近,但公馆的太太们以“血光之灾”为由要她迁到城外生产。
懦弱的觉新没有反抗把瑞珏接到了城外,几天后瑞珏难产而亡,留下了一个新生儿。
然而觉新却没能见到她最后一面,在经历种种事情之下,觉新终于意思到在旧社会里,像自己这类青年是没有出路的,封建制度夺走了自己的所有,自己却无能为力。
于是,觉新、觉民决定和觉慧一起逃离这个剥夺了自己所有的家族,去上海求学并且为了革命而奋斗。
二、作者巴金与《家》巴金,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逐步接受反帝反封建、科学民主等进步思想。
广泛接触西方文学及社会科学著作,并参加了《半月》杂志的工作和一些进步社会活动。
1922年2月在《文学旬刊》上发表诗歌《被虐(待)者底哭声》12首,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
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
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中国,写下了反抗黑暗势力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引起文坛内外的普遍关注。
1928年12月,他从法国回到上海。
在这期间,翻译了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托尔斯泰的《丹东之死》高尔基的《草原的故事》等大量外国文学、思想文化作品;随后,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文学创作之中,写下了长篇小说《家》春》爱情的三部曲”中篇小说《死去的太阳》出版了《复仇集》光明》等多部短篇小说集。
1929年,巴金的哥哥李尧枚来沪看望自己的弟弟巴金过的怎样,谈及了家族中的许多事情,有无奈的事也有苦恼的事,巴金和自己哥哥说自己想写一部反映大家族生活的小说,同时也会涉及在旧社会之下家中男女青年在社会这座大山压迫下的不平,于是李尧枚便鼓励劝说巴金写下来这部《家》即使是离开了上海,也不断来信给巴金。
你要写我很赞成,我简直喜欢得了不得,我现在向你鞠躬致敬。
这是信中的原话。
于是巴金便抱定心志创作《家》不负“我一生中爱得最多而又爱我最深”大哥的殷切期望,让大哥早日从沉重的封建枷锁中解脱,读到我的小说,也许会觉悟,也许会毅然地去走新的路”故事中的高觉新的形象更是以哥哥李尧枚为原型塑造的,不幸的是,巴金在写《家》写到第六章的时候接到了家中的来电,深爱自己的大哥没能承受住重担了却了自身,巴金悲痛欲绝:万不想大哥连小说一个字也没有能读到。
带着对大哥去世的遗憾。
更坚定了巴金早日写好《家》的决心:对旧社会那吃人的封建制度,我一定要用全力打击它!从巴金的这一段人生经历不难看出,在《家》这本小说里带有巴金自身经历的色彩。
他自幼出生在四川成都的一个官宦家庭,而在《家》中,也是描写了一个四川成都的封建大家庭中的种种矛盾冲突。
巴金本身就像觉慧一样,追求新思想,强烈的反抗封建礼教制度,积极地让自己沐浴在五四新思潮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