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清胃散治疗寻常痤疮

合集下载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组成配方,功效与作用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组成配方,功效与作用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组成配方,功效与作用
【组成】麻黄6g(2两,去节)、连翘6g、杏仁9g(40个,去皮尖)、赤小豆15g、大枣12枚
(擘)、生梓白皮9g(可用桑白皮代)、生姜6g(2两,切)、甘草6g(2两,炙)。

【用法】先煎麻黄,去上沫,再入其它药物同煎2次,分服。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使用标准】
1.身热恶寒无汗,体疼,身目俱黄,肤痒,小便不利,苔薄黄腻,脉浮数。

2.疥疮在未治愈以前,突然疮枯内敛,发热无汗、咳喘,身面浮肿,小便不利,烦犹不安,甚则神志不清,脉弦硬而数者。

上述2条,但见其中1条,即可使用。

【按语】
1.本方治疮毒内攻,浮肿喘满症有卓效。

历代方书中治疗这一类病证多选用连翘、赤小豆,如无喘满浮肿等症,麻黄亦可不用。

2.本方临床多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初期兼有表证者,或黄疸轻症。

若表邪已解,但湿热内蕴者,则非本方所宜。

又,本方清热利湿作用较弱,对于湿热较甚的黄疸应选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之类,所以临床需注意此三方的鉴别。

尤在泾云:“茵陈蒿汤是下热之剂,栀子柏皮汤是清热之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是散热之剂。

”可谓得其要领。

——本文摘自《经方使用标准》。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心得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心得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心得本病案讨论的皮肤病,主要从中医角度辩证为湿热在表所引起的皮肤病,像过敏性紫癜、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等凡是基本病机为湿热壅滞于里,表邪不解,肝胆疏泄失职,胆汁外溢于肌肤,均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随症加减治之。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于《伤寒论》第262条,原文谓,“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翘根是也,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甘草二两,炙。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本方目前被广泛用于湿热在表所致的各种皮肤病,方证对应,每获良效。

近代是由伤寒大家刘渡舟最先运用此方治疗各种由湿热壅滞,表邪不解,所致的皮肤病,疗效堪佳。

方中麻黄、杏仁、生姜发汗宣散表邪,以“开鬼门”;连翘、赤小豆、生梓白皮(临床以桑白皮代替)清热利湿,以“洁净府”,并有解毒之功;炙甘草、大枣调和脾胃。

本方组合严谨、配伍精当,采取内治湿热、外散表邪,使表里证分途而解,各个击破。

为解表散邪,清利湿热之剂。

凡荨麻疹、湿疹或其他皮肤瘙痒证,以及疮毒等病症,凡见脉浮,都可以参考随证加减治之。

本人运用此方,在皮肤病方面辩证属于湿热在表者,根据临床症状随症加减,用之颇效。

病案:陈某某,女,27岁,服务人员 2017年7月14日初诊:主诉:四肢丘疹、瘙痒1月余。

现病史:患者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长丘疹,继而出现瘙痒,日夜较甚,无渗液、无发热,于2017-06-10日就诊于罗湖人民医院诊断为“湿疹”给予“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外擦及富马酸酮替芬分散片口服,但该居民丘疹及瘙痒未见改善,于2017-07-11又就诊于我单位西医全科诊断为“皮炎”给予莫匹罗星软膏外擦仍未见效,于7-14遂来我科就诊。

患者发病以来,精神可,胃纳尚可,二便正常。

舌淡红苔黄腻,脉浮数。

诊断:中医:白㾦(湿热在表)。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医方剂名,岀自《伤寒论》,具有解表散邪,清热除湿的功效。

临床上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外,可广泛用于消化、泌尿、神经、循环、呼吸等各系统疾病传染病。

各种疥廯、荨麻疹、银屑病等均可应用。

原文: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组成】麻黄二两(去节) 连轺二两(连翘根)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擘) 生梓白皮一升(切) 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潦(lao)水:即小雨后地面上汇聚的雨水。

)【功效】解表散邪,清热除湿。

【方义】本方由麻黄汤去桂枝,加连轺、赤小豆、生梓白皮、大枣、生姜组成。

方中麻黄、生姜辛温发汗,宣散太阳表邪;杏仁苦温以开宣肺气,助麻黄、生姜解表疏散,并能通行水道以利湿;连轺清解郁蒸之热,赤小豆利三焦湿热以通利小便,生梓白皮苦寒泻皮肤湿热以通利膀胱,此三味皆能利湿退黄;炙甘草、大枣甘平和中。

用潦水煮药,取其味薄,则不助湿气。

此方外能发散风寒,内能清利湿热,解表清利是其组方的特色。

(生梓白皮、连轺一般药房不备,生梓白皮可代之以桑白皮,或再加茵陈,连轺即连翘根,可用连翘代之。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黄疸,湿热发黄兼表寒证。

症见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

伤寒太阳表邪不解,腠理闭塞,营卫郁滞,汗不得出,邪热不得外泄,湿浊不得下行,湿热遏郁蕴蒸肝胆,胆汁外溢肌肤,血脉阻滞,瘀热在里,波及血分则发黄,即所谓瘀热在里,身必黄。

此外有风寒,内有湿热瘀阻,是阳黄兼表,表里同病,其证可伴发热恶寒、无汗、小便不利等症。

治法单纯清热或解表,均非所宜,故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既能解散在表之风寒,又能清热利湿以退黄。

经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经验

经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经验

经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经验第 1408 期作者 / 胡二为王晓红新沂市人民医院编辑 / 刘刚⊙ 校对 / 赵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伤寒论》第262条,原文谓,“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翘根是,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甘草二两,炙。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在《伤寒论》中用于治疗湿热蕴郁于内,外阻经络肌肤之病候。

临床上凡见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如橘色者,小便黄而短少,并兼有恶寒发热,无汗身痒,舌苔白或黄腻,脉浮数者,即可(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

其基本病机为湿热壅滞于里,表邪不解,肝胆疏泄失职,胆汁外溢于肌肤。

应用本方旨在清解湿热,发散表邪。

张仲景采取外散表邪、内清湿热,使表里证分途而解,即发汗与清利并用,统筹兼顾。

近代医家扩大了对本方的临床应用,但凡属湿热内蕴而兼有表证者,均可选用本方加减。

充分体现审证取意,异病同治。

笔者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在皮肤科的应用经验进行了归纳分析,以期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1 葡萄疫(过敏性紫癜)患者,男,12岁,初诊日期:2019年6月9日。

发现双小腿红斑疹3天,针尖至粟粒大小,压之不褪色,无明显痒痛,腹部及关节无明显不适,双小腿水肿,紧绷感,舌质红,苔薄黄微腻,脉数。

查血尿常规无明显异常。

诊断葡萄疫,证属风热外感,内有湿热,处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处方:炙麻黄6g,杏仁6g,连翘9g,赤小豆 15g,炙桑白皮 6g,甘草 3g,薏苡仁 12g,生地黄 9g,紫草9g,白茅根9g,茜草根9g。

5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按:本例患者本因外感风热之邪,热入血分、迫血妄行,故见紫斑疹。

遂用麻黄、杏仁、连翘、桑白皮等解表宣肺,赤小豆、薏苡仁清热利湿,生地黄、紫草、白茅根、茜草根清热凉血止血,甘草调和诸药,服后紫癜消退大半,二诊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医门传薪】治疗皮肤病的奇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医门传薪】治疗皮肤病的奇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医门传薪】治疗皮肤病的奇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俗话说“医不治癣,治癣必丢脸”。

这里的“癣”泛指各种难治性皮肤病。

孙师治疗皮肤病方法多样。

其中包括保和丸、苍白二陈汤加荆防,肾气丸、防风通圣散、桂麻各半汤等等。

其中具有特色、令人意想不到的当数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伤寒论》第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此方本为治黄疸而设,但如今却少有人用治黄疸,现黄疸多用柴胡剂合菌陈蒿汤。

使得本方湮没,不为时医所用。

笔者跟师后发现孙师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治疗皮肤病竟有如此好的疗效。

究其理,原文已云“瘀热在里”;病机相合,异病同治也。

关于组成,原方的连轺,据考证应为连翘的根,但说法不一,常代以连翘。

原文的生梓白皮,药房多无,代以桑白皮,且不影响大局。

常用组成为:麻黄10克,连翘10克,赤小豆30克,桑白皮30克,杏仁10克,甘草6克,可加僵蚕10克,蝉衣10克等。

胡诌方歌一句,便于记亿:麻黄连翘小豆汤,梓白杏仁草枣姜。

下面附笔者验案1则。

【验案】李某,男,48岁,脉缓,舌红苔黄腻,全身红疹,痒三年有余,中成药无效。

大便偏干,一日一次,小便调,纳眠可,证属血热生风。

方子:麻黄10克,连翘15克,赤小豆30克,桑白皮30克,杏仁10克,生甘草6克,生地20克,赤芍30克,益母草30克,土茯苓3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

三付。

二诊(大年初三),服上方身痒明显减轻。

现:舌尖红苔白腻润,脱衣服加重,夏天轻。

右寸关不足,长年流清涕,打喷嚏(受凉明显)。

证属肺气不足,表阳亏损。

方子:生黄芪30克,白术15克,防风6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麻黄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徐长卿20克,生姜大枣为引。

三付三诊,后来我家串门,诉上方三付不如首诊效果明显,请仍用首诊之方。

后我已回郑州,患者首方再进六付。

随访至今半年未发。

【按语】首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荆防四物汤。

前方散郁热,利湿热。

后者含‘’治风先治血‘’之意。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中的一个方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是以麻黄,连翘,杏仁,赤小豆为主料制作的粥品。

药品名称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是否处方药否用法用量分温三服,半日服尽出处《伤寒论》成分麻黄,连翘,杏仁,赤小豆方剂组成基本信息临床应用TA说方剂组成麻黄6克,连翘9克,杏仁9克,赤小豆30克,大枣12枚,桑白皮10克,生姜6克,炙甘草6克。

[2]基本信息【方歌】麻黄连翘赤小豆,桑白杏草姜枣凑,宣肺解毒消湿肿,湿热兼表黄疸瘳。

【药方用法】水煎分三次温服【方解】麻黄、杏仁、生姜意在辛温宣发,解表散邪;连翘、桑白皮、赤小豆旨在苦寒清热解毒;甘草、大枣甘平和中,其药物组合成为共奏辛温解表散邪,解热祛湿之效。

阳黄为湿热侵袭机体,兼有外感证时应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既可散外邪又可内清湿热。

【主治】湿热蕴郁于内,外阻经络肌肤之病候。

【注释】钱氏曰:瘀者,言留蓄壅滞也。

伤寒之郁热与胃中之湿气互结,湿蒸如淖淖中之淤泥,水土黏泞而不分。

《经》云:湿热相交,民多病瘅。

盖以湿热胶着,壅积于胃,故云瘀热在里,必发黄乜。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能治表,利小便,解郁热,故以此主之。

澜氏曰:此证虽日在里,必因邪气在表之时有失解散,故今虽发黄,犹宜兼汗解以治之。

【先辈之论说】《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疥癣内陷,一身瘙痒,发热喘咳,肿满者,加反鼻(详拾掇篇中)有奇效。

生梓白皮采用不易,今权以干梓药或桑白皮代之。

求真按余曾以本方兼用伯州散治湿疹内攻性肾炎。

临床应用1、以皮肤瘙痒、水疱、糜烂、渗出等为特征的皮肤科疾病。

如荨麻疹、急性湿疹、红皮病、脂溢性皮炎、寻常性痤疮、水痘、玫瑰糠疹、病毒性疱疹、过敏性皮炎、汗腺闭塞证、皮肤瘙痒症、狐臭等。

2、以发热、水肿为表现的泌尿系疾病。

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尿毒症、非淋球菌性尿道炎、淋病、膀胱炎等。

3、湿热黄疸、小便不利者,见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重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术后黄疸、胰头癌、妊娠期黄疸等[1]。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与方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与方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与方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与方赵明,李浩 2,刘南阳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源自《伤寒论》,以“瘀热在里”为基本病机,主治湿热发黄证,且病位偏表者,具有内清湿热、外解郁闭之功,为寒热并用、表里双解之剂。

导师李浩教授临床善用本方治疗各种内科疾病,尤以痤疮为著。

由于原文中对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的病机、临床表现叙述较为简略,给后人理解其方证要义、临床推广应用带来了诸多困难。

笔者从原文入手,对其证候、治法及方药进行解析,结合导师临床经验,并参考现代临床运用加以论述,以期为临床熟练运用本方提供帮助。

1 证候辨识1.1 “伤寒”非指外感表证《伤寒论》第 262 条曰: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此条以“伤寒” 二字冠首,成无己将其理解为兼有“寒湿在表”的外感表证,各版本教材均作湿热发黄兼表证解读。

通过查阅《伤寒论》以“伤寒” 二字冠首的有关条文,仲景在此处以“伤寒” 二字冠首似乎另有深意。

此条文中“伤寒” 二字非指外感表证,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解读。

1. 1.1 “伤寒”指代病因《伤寒例》对“伤寒”一词做了明确的解释,认为“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

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

《素问· 热论》云: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用“伤寒” 来泛指热病的病因。

仲景以“伤寒” 二字代指疾病的发病原因,本病初始病因是感受了风寒之邪,后由表入里,已无表证,而非兼有表证。

在《伤寒论》中可找到大量相关原文佐证此观点。

如《伤寒论》第 261条: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 《伤寒论》第 260 条: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等,条文繁赘,在此不一一列举。

栀子柏皮汤证、茵陈蒿汤证均为里实热证,方中均未用到诸如麻黄之类的解表药,以“伤寒”二字冠首,是为了说明它们起病之初是感受了风寒之邪,最终入里,转化为里实热证。

而在《伤寒论》中用“太阳病” 一词冠首才是阐述外感表证,且药后多有“温覆微似汗”或“啜粥”等药后调护法。

麻黄系方剂(11)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系方剂(11)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系方剂(11)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乔巴小一笔记把中医重点整理给你看237篇原创内容公众号点击上方卡片关注我 ,设置星标⭐不走失哦为了方便对比,把麻黄汤放在前面:麻黄汤麻黄二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炙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二两(去节)赤小豆一升连翘二两(连翘根)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大枣十二枚生梓白皮一升生姜二两(切)炙甘草二两(炙)以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伤寒论》第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治疗湿热发黄,其实就是有表证的黄疸。

表证的发黄与痰饮、水肿就有类似之处了,所以仍然是炙甘草、生姜、大枣做一个平衡点。

麻黄汤为底,因为有湿热,所以去掉桂枝,换为桑白皮,清热宣发。

赤小豆去掉血液中湿热(将要成为黄疸死水的物质);连翘清热解毒。

当然里证的黄疸是用茵陈蒿汤,所以本方是有一些发冷发烧、脉浮、皮肤痒等病邪在浅表的症状。

临床应用:荨麻疹,黄疸,浮肿,慢性肾炎身上痒等皮肤病症。

《千金》麻黄醇酒汤麻黄三两右一味,以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顿服尽。

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附方:(二)千金麻黄醇酒汤:治黄疸。

本方只用一味麻黄治疗黄疸,和前面甘草麻黄汤治疗水肿对比,可以佐证水肿和黄疸有时候病机差不多。

一味麻黄往外发就可以治疗水病和黄疸了,当然这样的用法还是比较危险,历代医案很少,我们还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这种配伍比较全面的方剂比较安全。

单拎出来可以看出水病、黄疸的病机以及麻黄的作用点。

半夏麻黄丸半夏、麻黄各等份。

右两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13条: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以下内容,请于知识星球阅读。

治疗痤疮的妙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治疗痤疮的妙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治疗痤疮的妙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原文“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组成麻黄,连翘,杏仁,赤小豆,大枣,生梓白皮(现多用桑白皮代),生姜,甘草。

由于其具有发表、利湿、活血、解毒之功效,非常适合痤疮的病机。

痤疮的病机,《黄帝内经·素问》云: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据我临床体会,痤疮之发生,与毛孔堵塞,皮脂排泄不畅,从而继发感染有极大关系。

而毛孔堵塞的原因可以分为虚实两端。

实证,多见于二种情况。

一是由于多食肥甘厚味,体内痰浊壅盛,气血瘀滞而造成。

这种类型的特征是体胖,舌苔白腻,脉滑。

可以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去姜枣,加胆南星、生山楂、白鲜皮、莱菔子、滑石、丹参为主来治疗。

二是由于情志不畅、肝郁气滞而造成。

此症脉多弦。

这时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四逆散、丹皮、白鲜皮、白蒺藜来治疗。

虚证,多由阳气不足,气血运行无力所造成。

症状特点是形体瘦弱,面色无华,胃纳不佳,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疗上可以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生芪、生白术、当归、白蒺藜、鹿角片、白芥子。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痤疮案》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痤疮案》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痤疮案》
九月底,患者T女士,大学生,久患痤疮,两颊,额头,下巴等处散在分布,白头,脓疱,时有分泌物流出,稍痒,皮肤科内服外敷西药不能缓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无奈之下,父母带来求治于中医,口干,烦躁,舌尖红,苔薄黄腻,寸脉浮滑,尺无力。

此风寒外束,失治误治,入里化热,发于颜面,而为痤。

治宜外散风寒,内清里热,苔黄腻,又当兼去里湿。

初诊投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三仁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大枣,
黄芩,桑白皮,薏苡仁,苦杏仁,
豆蔻,滑石,竹沥半夏,茵陈
自备生姜少于。

7贴,代煎。

(因平台审核要求,这里删去剂量,如有需要,我会把剂量附在评论区)
自诉服药后症状减轻,偶有少许再发,后因患者在外求学往来不便,其他医生予原方再配14贴。

今适逢周末,患者来诊,诉说痤疮基本消失,近期未见再发,稍口干,舌尖红,舌苔黄腻已消失,脉象平和,其余无明显不适。

舌苔黄腻之象已消,效果满意,前方去三仁汤,投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巩固: 麻黄,连翘,赤小豆,大枣,
黄芩,桑白皮,薏苡仁,茵陈
枇杷叶,赤芍,淡竹叶,生姜少许。

代煎。

另嘱药后暂停服药,忌辛辣刺激食物,少熬夜。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有什么疗效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有什么疗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有什么疗效
导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是一种中药汤剂,一般用于皮肤病的治疗,它的主要成分就是麻黄、连翘和赤小豆,那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有什么疗效呢?接下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是一种中药汤剂,一般用于皮肤病的治疗,它的主要成分就是麻黄、连翘和赤小豆,那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有什么疗效呢?接下来本文就为大家介绍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能治哪些皮肤病,有哪些疗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来了解一下哦!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名方,原文为“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该方有解表、散寒、利湿之功,用于治疗风寒表邪未散、湿热蕴郁而致的黄疸。

1、可治奶癣
奶癣多为孕母嗜食肥甘油腻之品,湿热传入胎儿,泛溢肌肤而发为皮疹,故采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麻黄3 g,连翘10 g,赤小豆15 g,防风6 g,蝉衣6 g,苍术6 g,白鲜皮10 g。

全方取麻黄达表宣散肺气,桑白皮宣肺利水,连翘清热散结,赤小豆除湿解毒,使邪有出路,为治疗奶癣的有效之方。

2、可治日光性皮炎
日光性皮炎患者证属表邪外束,湿热瘀滞者,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药用麻黄5 g,连翘15 g,杏仁5 g,赤小豆45 g,桑白皮20 g,生姜5 g,生甘草5 g,大枣3枚,苦参30 g,取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开鬼门、洁净府”之意,使湿热之邪或从皮肤外泄,或从小便而解,从而获得良效。

3、可治急、慢性荨麻疹
中医学认为,荨麻疹的发生责之于先天禀赋不足,风、湿、热、毒。

皮肤病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皮肤病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皮肤病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栀子柏皮汤方栀子十五个劈,炙甘草一两,黄柏三两此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半,去渣,分温服。

栀子黄柏量一样,三钱一钱三钱,能够去热的药,药性都比较寒凉,寒凉大部分是苦味。

如果你吃了一点都不觉得苦,对症。

【伤寒】身黄发热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麻黄不只在太阳篇当作发表的药来用,它本身是阳药,病人失魂的时候,我们用还魂汤把他救回来,就用到麻黄。

但是开的时候,不单单开麻黄,一定要有等量的杏仁与之匹配,或者杏仁多一点也可以。

尤其是在治疗疥疮或者一些凹下去的疮,是阳陷下去了,很危险!!如果是平头疮或者凸起来的疮,很好治。

那凹下去的时候我们用麻黄,让它浮起来,阳气会发出来,我们要刺激他的阳气的时候,就要用到麻黄。

我们治疗全身水肿的时候,也会用到麻黄,水肿鼓胀的时候,不要见到麻黄就不敢用,只要有等剂量的杏仁,就不会有问题。

在腹膜炎的时候,会用到发芽的赤小豆,赤小豆是很好祛湿的药,大部分是脓湿。

肛门痔疮也可以用赤小豆,比如病人有痔疮,不用管他便不便秘,加些仁剂,如当归,有便秘的话就用大黄芒硝。

所谓是个便秘就个痔疮,就是因为太干燥,要通过直肠把那个痔疮撑大,口撑大以后破裂掉变成痔疮,所以用赤小豆去收敛的时候,加些仁剂,当归、柏子仁、麻子仁啊,可以把大便通利一下。

所以我们在治疗痔疮的时候,你没有把大便变软,没有用,保持他的大便比较稀软,有这个观念就可以了。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麻黄二两,赤小豆一升,连翘二两炙,杏仁四十个去皮,大枣十二枚劈,生梓白皮一升去节,生姜二两,炙甘草二两此八味,潦水一升,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渣,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这个除了全身发黄兼有点伤寒的表证以外,皮肤病都可以使用,在经方里是一个治疗皮肤病的方子,还有一个是麻黄薏仁杏仁甘草汤方,这里我们没有介绍到。

一般,疥疮生廯,皮肤科都会用,这个怎么会用到皮肤科呢,笔者在10年就得了这种病,凹下去的,虽然也基本是用中药治疗好的,但长达一年半,后来又复发过。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临床运用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临床运用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临床运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于《伤寒论》辨阳明病脉症并治全篇,本方是为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而设。

其病机由于素体阳明内蕴湿邪,加以外感伤寒之邪未解,热入与湿交结,湿热内蒸,身必发黄故设此方,宣透表邪,清泄湿热为治。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杏仁、甘草、生梓白皮、大枣、生姜方义:本方以麻黄、杏仁宣肺气以散外邪,连翘、赤小豆、梓皮清热利湿,姜枣草调和脾胃,合而为方,有宣散表邪,泄湿热之功,是表里双解之剂。

论中指出无梓皮,以茵陈代之。

临床凡有表邪未解兼内蕴湿邪而变症各异者,均投此方加减治之。

举案如下:杨某某,女,57,住电信路老四号1979年10月20日,卧床不起,应邀诊治。

头痛身痛,恶寒无汗,腰剧痛如折。

体温38.6度,本人不觉发热,自觉肾脏如烂豆渣一样,心中痞塞,头天发病卧床,整天未饮食,小便黄似浓茶,量多,而不频不急,有肾炎病史,过去肾炎发病时症状和现在一样,平素体弱。

脉浮紧双关滑,苔薄白辨症:湿热内蕴兼风寒表实。

治宜:解表散寒兼清里热。

方药:麻黄12g、桂枝10g、杏仁10g、甘草6g、茵陈20g、赤小豆10g、连翘10g、生姜10g、大枣10g,一付本方加桂枝、麻黄即麻黄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合方。

1979年10月22日,徐徐汗出,头痛、身痛、腰痛大减,热退,小便黄减,心中痞塞减,思食已进稀粥,可以起床,但身体不支。

脉减弱,苔薄黄,原方去麻黄加白芍10g,一付1979年10月22日,腰微痛,余无痛处,胃脘痞塞愈,思食干饭,已下床活动,但乏力,小便黄色减半。

脉已不浮,力减弱,苔黄微腻方药:连翘10g 、赤小豆15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10g 、茵陈20g、薏仁10g茅根10g、二芽各10g,二付张某某,男,69 ,南河口5号1983年8月3日,下班路经此地,应邀诊治。

病二、三日未服药,今日高烧约40度左右,寒战身披棉大衣无汗,头身不痛,溲短少、黄似浓茶而有烧灼感。

苔黄厚腻,脉细数紧。

痤疮的中药及针灸治疗研究进展概括

痤疮的中药及针灸治疗研究进展概括

平均年 龄 2 2 . 5岁 , 处 方蒲公英 1 5 g 、地 丁 1 5 g 、 白花蛇舌草 2 0 g , 柴胡、赤芍各 1 0 g , 金银花 1 0 g , 黄柏 1 5 g , 知母 1 0 g , 蜈 1 5 g 、金 银花 1 0 g 、菊花 1 0 g 、丹皮 1 0 g 、赤芍 1 0 g 、桑 白 皮1 0 g 、枇 杷叶 1 0 g 、牛蒡子 1 0 g 、黄芩 1 0 g 、甘草 6 g 、知 母 l O g 、 生地 1 5 g , 1 剂, d , 水煎服 , 6 d 为1 个疗程 , 治疗结果 : 痊愈 3 3 例, 占6 1 %, 显著 1 2例 , 占2 2 . 2 %, 总有效率 9 8 . 2 %。
肺风 , 粉刺 , 现将 近年来 中药及针 灸治疗痤 疮 的临床报道概 郁 化火 , 经期尤 甚 , 故皮疹 每于经前 加重 , 经前宜 疏肝化 部
王立荣 J 针对 1 2 0 例痤疮 患者 , 其 中男 8 O 例, 女4 0 例, 孙王 令 【 噪用五味枇杷饮治疗痤疮5 2 例, 男3 1 例, 女2 3 例, 中药治疗 使用 , 生薏米 2 0 g , 败酱 草 1 5 g , 蒲公英 1 0 g , 丹参
蚣1 条, 大青叶 1 2 泽泻 1 0 g , 黄芩 1 0 g , 7 d 1 个疗 程 , 4 ~ 6 个疗程 , 观察结果 , 总有效率 7 5 %。 孟 亚东 等 采用麻 黄连 翘赤小 亘汤合清 胃散治疗 寻 常 痤疮 , 选取 2 0 0 9 ~ 2 0 1 0年 , 3 1 6例为研究对象 , 1 型1 4 2例 , 2 1 5 g , 白芷 、川芎 、桑 白皮 、淡大 云各 1 5 g , 金银花 2 0 g , 黄芩 1 5 g , 荆芥 1 2 g , 连翘 1 5 g , 生甘草 1 0 g , 生石膏 2 0 g , 当归 1 5 g , 枸杞子 1 5 g , 大便干加大黄 , 有脓包加蒲公英 、地丁 , 出汗多 加生 薏米 、旱莲 草、茯苓 、 白术 , 刺 痒加 白鲜皮 、地肤 子 , 月 经前 后 明显 者加 柴 胡、 白芍 。 治疗 结 果 1 个 疗程 有 效率

《伤寒论》名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伤寒论》名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甘+杏姜枣+桑白皮连翘赤小豆)
【方剂组成】麻黄6 克,生姜 6 克,生梓白皮15 克,连翘 6 克,炙甘草 6 克,大枣 4 枚,赤小豆30 克,
杏仁 6 克
【用法】先煮麻黄,去上沫,再内诸药煎,温服。

【方解】以麻黄汤去桂枝加姜枣发表,而且安胃,复以生梓白皮、连翘、赤小豆清热并亦驱湿,故治表
实无汗、瘀热在里而发黄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262 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注解:伤寒无汗,热不得外越,合湿瘀于里者,身必发黄,宜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按:黄疸初作,若无汗形似伤寒者,宜本方。

若汗出形似中风者,宜桂枝加黄芪。

但表证已罢。

当依证
选用适方治之。

【辨证要点】表实无汗、或身黄、目黄、或身痒者。

【验案】尹某,男性,40 岁,病历号192297,1966 年3 月4 日初诊。

近两月右上腹疼痛,经中西药治
疗,效果不显,自昨日起发热恶寒、身目发黄、身痒、口粘不思饮,小便黄少,苔白腻,脉浮弦。

证属外邪
里湿,郁而化热,治以解表化湿,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6 克,连翘10 克,赤小豆30 克,桑白皮10 克,炙甘草6 克,大枣4 枚,生姜10 克,杏仁10 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热退,痒已、但黄疸不退,且逐渐加重,后确诊有胰头癌,不及两月病逝。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清胃散治疗寻常痤疮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清胃散治疗寻常痤疮

寻常痤 疮 ( acnevulgaris ) 是 青 春 期 常 见 的 一 种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性疾病,俗称 “青春痘 ” 。 好发于颜面及胸背部,常伴有皮脂溢出,临床表现 正如 《医宗金鉴 · 外科心法要诀 · 肺风粉刺 》 中 记载 : “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 ” 属中医 “粉刺” 、 “面 肿痛,破出白粉汁 ……。 疮” 等病范畴,因其具有一定的损容性,给患者 的身心带来严重的影响。 1 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为多因素性疾病,确切的 病因尚未清楚。多数认为与雄性激素、皮脂生成和 丙酸痤疮杆菌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在这些因素的 影响下,造成皮脂腺管与毛孔的阻塞,致使皮脂外 流不畅所致。而过食脂肪、糖类食物及消化不良常 为本病发病诱因。 在中医方面,从六淫致病分析, 风淫首病,火性炎上,湿邪阻滞,日久成毒,故病 涉风、热、湿、毒; 从六经辨证归属,病涉太阳、 阳明、少阴诸经; 从脏腑角度来看,肺主皮毛,心 则其华在面,诸痛痒疮,皆属于心,阳明经循行重 点在面,故本病涉及肺、胃、心诸脏腑。粉刺乃邪 伤于络,涉及诸经,关系脏腑,病于颜面之疾 。正 如 《外科启玄》 中言 : “凡疮疡,皆由五脏不和, 六腑壅滞,则 令 经 脉 不 通 而 生 焉。 ” 而粉刺之所 生,乃邪郁在络,而非在经,故络为易存邪和生疮 之地。该病邪既可自外受,又可从内生,可犯及太 阳、少阴或阳 明。 病 位 可 在 肺,亦 可 在 心,或 在
第 35 卷第 6 期
2012 年 12 月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 35 No. 6 12. 2012

( 编辑: 岳胜难)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清胃散治疗寻常痤疮收稿日期:2012-03-21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清胃散治疗寻常痤疮收稿日期:2012-03-21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清胃散治疗寻常痤疮收稿日期:2012-
03-21
王丹;朱虹江
【期刊名称】《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35)6
【摘要】寻常痤疮是多发于青年男女的常见病症,病程缠绵,具有一定的损容性,治疗棘手.应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清胃散,针对过食膏粱厚味生活饮食特点而引起的寻常痤疮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总页数】3页(P43-45)
【作者】王丹;朱虹江
【作者单位】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云南昆明,650021;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云南昆明,65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5.9
【相关文献】
1.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越婢加术汤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156例 [J], 韩性志
2.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当归饮子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价值研究 [J], 宋军;周颖
3.糖皮质激素联合麻黄连翘赤小豆合胃苓汤治疗红皮病1例 [J], 巩民刚; 杨震; 秦晓辉
4.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治疗儿童寻常型银屑病1例 [J], 李涵; 施茜馨; 张喜莲
5.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小儿顽固性湿疹疗效观察 [J], 杨定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发荣: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痤疮青春痘】

【张发荣: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痤疮青春痘】

【张发荣: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痤疮青春痘】全国名中医张发荣:经方治疗痤疮经验中国中医药报广东中医药 2022-12-10 15:00 发表于广东张发荣,全国名中医,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门诊青年患者面部痤疮者甚多,张发荣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运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之,疗效显著,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仁。

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性疾病,俗称“青春痘”。

好发于颜面及胸背部,常伴有皮脂溢出。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解本方出自《伤寒论》第262条:“伤寒,热瘀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翘)赤小豆汤主之。

”有解表散邪、清热利湿退黄之效,主治湿热蕴郁于内、外阻经络肌肤之病候。

张发荣认为,原方中连轺,本是连翘之根,目前多用连翘代之,连翘根功在清热,而连翘清热尚可透表,配入此方更佳;梓白皮性寒入肺而清热,且其色白,与桑白皮相似,故多以此代之。

张发荣用此方治疗痤疮时,常以连翘为君,其归肺、心经,外以解表透邪,内以清上焦之热,又可散结消肿。

臣药两组:一组为助君药解表。

麻黄开其表,助君药,使风寒湿邪从外而散,气畅而血行,与连翘相互制约,发汗之中有解热之功,不热不凉;与杏仁相配,宣降肺气,由内而外,缓开腠理、发散表邪,同时使肺气通调水道而又有利小便之功,使湿邪有出路,暗含“提壶揭盖”之意。

邪去则机体气机通畅、水道通调,肤疾自愈。

清代钱潢在《伤寒溯源集》云:“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也,皆开鬼门而泄汗,汗出则肌肉腠理之郁热湿邪皆去;(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减桂枝而不用者,恐助瘀热也。

”另一组为助君药清利湿热散结。

桑白皮苦寒,归肺经,清泻肺之湿热;赤小豆旨在清热解毒利湿,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同时可活血祛瘀通络。

《神农本草经》载:“(赤小豆)主下水,排痈肿脓血。

”三味药物共同达到清泻上焦蕴结之湿热之效,同时赤小豆亦可以畅通血脉,配合连翘之散结消肿之功可消除痘瘢。

佐以生姜、大枣,生姜既可助连翘、麻黄辛散解表,引药上达,又可和胃;大枣既可补血和营,又可健脾益气,两者配伍调和营卫,同时顾护脾胃,以防寒凉伤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
黄腻,脉 滑 数。 拟 方 如 下: 生 麻 黄 6g, 青 连 翘 10g,赤小豆 15g,升麻 10g,粉丹皮 10g,大生地 15g,川 黄 连 6g,制 大 黄 6g,皂 刺 10g, 蒲 公 英 30g,清半夏 10g,白芥子 10g。 服药 3 剂后,无新起粉刺,续服 7 剂后,粉刺 平复。 按: 患者年方二八,阳热偏盛,脉络充盈,内 热外壅,怫郁体表,易招致痤疮脓疱之患 。此乃风 热湿毒犯及太阳、少阴及阳明所致,故以麻黄连翘 赤小豆汤合清胃散加减以通郁退火,三经并清而收 效。痤疮之证,凡见疮红脓疱者,皆可考虑使用本 方。 案例 2 : 解某某,女,26 岁,公务员。额头近 头发处及颏下起粉刺,质硬,触之有痛感,视之色 红,此起彼伏已数年。 平素喜食冷饮,现小腹憋 胀,大便干结。纳可,眠佳。舌正红苔薄白,脉滑 数。拟方如 下: 生 麻 黄 6g,青 连 翘 10g,赤 小 豆 10g,当归 10g,大 生 地 12g,升 麻 6g,丹 皮 9g, 制大黄 6g,白芷 6g,蒲公英 15g,石膏 30g。 凉水 浸 泡 0. 5h, 大 火 煮 沸 后, 改 小 火 煮 沸 10min,汤成,饭后温服,每日 3 次。 禁酒、 辛辣 发物。服药 5 剂后痤疮未再新起,继服 10 剂后余 症消。 按: 本案方中用药质地剂量多轻,取轻清上浮 之义,以直达 病 所。 其 煮 法,大 火 急 煎,义 在 取 气,气则上浮; 饭后温服,可助药力上熏,以达皮 毛,使邪从内外散。 伍石膏者,乃 《医学衷中参 西录》 所谓: 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 外感 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 。运用本方,以湿 热瘀毒蕴结于里为要点,不论表邪有无,均可投 用。 4 结语 寻常痤疮又称青春痘、粉刺、酒刺等,属青少 年的常见多发病,现代西医学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 方法,一般以药物内服外用为主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 《伤寒论 》 第 262 条, 原文曰 : “伤寒,热瘀在里,身必黄。 麻黄连翘赤 小豆汤主之。 ” 有解表散邪,解热祛湿之效,主治 湿热蕴郁于内,外阻经络肌肤之病候 。清胃散源于 《脾胃论 》 ,功 能 清 胃 凉 血,以 使 上 炎 之 火 得 降, 血分之热得除,于是循经外发诸症,皆可因热毒内 彻而解 。《医方集解 》 载本方有石膏,其清胃之力
( Research Institut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Anhui University of TCM,Hefei230038 ,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reatment effects of electro - acupuncture at “Shenmen”( HT7 ) , [ “Taiyuan”( KI3 ) on the 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 ( AMI) rabbits. To investigate the specificity effects of adjusting cardiac function after electro - acupuncturing ( EA) on different primary acupoints. Methods: 50 healthy rabbits are selected, 8 are chosen randomly as normal group. The odd rabbits were developed 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 models by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posterior pituitrin into femoral vein,and AMI model rabbi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model group,EA on HT7 group,EA on KI3 group,and EA on nonpoint group, 8 in per group. To treat AMI rabbits by EA for 10min,and to record cardiac function. Results: The + dp / dt max and LVSP of EA on HT7 group are higher obviously than model group,EA on KI3 group and EA on nonpoint group after EA. Conclusions: There is specificity in the effects of EA on different Primary acupoints with the best effect on Shenmen ( HT 7 ) ,and no effect on Taixi ( KI 3 ) . [ KEY WORDS] point,HT 7 ( “Shenmen” ) ; point,KI3 ( “Taixi” ) ; cardoac function; AMI; EA
( 编辑: 岳胜难)
更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清胃散对于邪犯太阳 、 少阴或阳明,而致六腑壅滞,邪热郁结经络,气血 郁滞,化热成火,化火成毒,壅于腠理,搏结颜面 的寻常痤疮,方证对应,具有一定的疗效,值得临 床借鉴和进一步研究、推广。
[ 参考文献] [ 1] 明 · 申斗垣撰. 外科启玄 [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 ( 原文见第 38 页)
[2 ] 疮疡消 。《本草正义》 言 : “连翘,能散结而泄化
络脉之热 。 ” 《本经》 云 : “治瘘疠,痈肿疮疡,瘿 瘤结热,固以诸痛痒疮,皆属于热,而疏通之质, 非特清热,亦以散其结滞也。 ” ③ 配伍赤小豆,色 赤入心,味甘酸性平和,行下行而通小肠,引水利
*
收稿日期: 2012 —03 —21
[1 ]
胃。病机为气血郁滞,化热成火,化火成毒,邪郁 络滞,壅于腠 理,搏 结 颜 面,发 为 此 疾,此 起 彼 伏,不断续发,病程缠绵。 2 组方依据 根据以上病因病机,调解此病,在肺者,须复 宣降; 在心者,须清热解毒,引邪从小便而去; 在 胃者,须清热 凉 血。 临 床 上,三 法 合 用,以 达 痊 愈。 据此,用方首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①以麻黄 ( 生用) 为君,在于宣降肺气,玄府开合适度,邪 不存皮毛。 若风从外束,风虽属阳邪,然着于人 身,带有三分寒意,毛窍易闭,闭着之邪不易外 散,化热成火; 若邪从内生,既须从皮毛而散,宣 而扬之。 麻黄功能针对二者病机之需,且归经入 肺,辛重苦轻,辛味以宣,苦味以降,欲宣先降, 故取其辛重苦轻,意在宣之而扬弃 。再者,其性为 温,温而透,透则开,开遂出,以凑其效 。②以连 翘为臣,清心降火,引邪从小便去 。其味苦,苦入 心; 其性凉,凉清热,以下行心火,不使邪热在经 脉壅滞。然,已在经络之热,用其质轻上达 、芬芳 轻扬之性,以散郁结。仅对疮疡而言,荣卫通和则
寻常痤 疮 ( acnevulgaris ) 是 青 春 期 常 见 的 一 种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性疾病,俗称 “青春痘 ” 。 好发于颜面及胸背部,常伴有皮脂溢出,临床表现 正如 《医宗金鉴 · 外科心法要诀 · 肺风粉刺 》 中 记载 : “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 ” 属中医 “粉刺” 、 “面 肿痛,破出白粉汁 ……。 疮” 等病范畴,因其具有一定的损容性,给患者 的身心带来严重的影响。 1 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为多因素性疾病,确切的 病因尚未清楚。多数认为与雄性激素、皮脂生成和 丙酸痤疮杆菌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在这些因素的 影响下,造成皮脂腺管与毛孔的阻塞,致使皮脂外 流不畅所致。而过食脂肪、糖类食物及消化不良常 为本病发病诱因。 在中医方面,从六淫致病分析, 风淫首病,火性炎上,湿邪阻滞,日久成毒,故病 涉风、热、湿、毒; 从六经辨证归属,病涉太阳、 阳明、少阴诸经; 从脏腑角度来看,肺主皮毛,心 则其华在面,诸痛痒疮,皆属于心,阳明粉刺乃邪 伤于络,涉及诸经,关系脏腑,病于颜面之疾 。正 如 《外科启玄》 中言 : “凡疮疡,皆由五脏不和, 六腑壅滞,则 令 经 脉 不 通 而 生 焉。 ” 而粉刺之所 生,乃邪郁在络,而非在经,故络为易存邪和生疮 之地。该病邪既可自外受,又可从内生,可犯及太 阳、少阴或阳 明。 病 位 可 在 肺,亦 可 在 心,或 在
第6 期

丹,等: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清胃散治疗寻常痤疮 版社,1955 : 8 ,1. [ 2] 张山雷. 本草正义 [M] .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6. [ 3] 魏·吴普等述,清·孙星衍等辑. 神农本草经 [M] .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 1 ,1. [ 4] 黄帝内经素问 [ 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8.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清胃散治疗寻常痤疮
王 丹,朱虹江 △
650021 )
*
( 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云南昆明
[ 摘
要] 寻常痤疮是多发于青年男女的常见病症,病程缠绵,具有一定的损容性,治疗棘手 。 应用麻黄连
翘赤小豆汤合清胃散,针对过食膏粱厚味生活饮食特点而引起的寻常痤疮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 关键词]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清胃散; 痤疮 中图分类号: R275. 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2723 ( 2012 ) 06 —0043 —03

Comparison on the Effects on Acute myocardial is chemia Rabbits with Electro - acupuncture “Shenmen” or “Taixig” CAI Rong - lin,HU Ling,WU Zi - jian,WANG Ke - ming,ZHOU Yi - ping
第 35 卷第 6 期
2012 年 12 月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