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DNA分子的结构》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3.2《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3.2《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内侧:磷酸和脱氧核糖
双螺旋 外侧:磷酸和脱氧核糖;否定(违反了查哥夫的研究数据)
(基本骨架)
内侧:碱基(A-A,T-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双螺旋 外侧:磷酸和脱氧核糖;正确(与 X 射线衍射图谱一致)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 析、回答。
直观观察, 动手尝试 构建脱氧 核苷酸的 长链。
过渡:那我们现在已经了解了沃森和克里克构建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 过程,也连接了 DNA 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那么现在让我们继续来逐 步动手尝试拼接 DNA 长链。 师:大家先思考一下,脱氧核苷酸之间如何形成长链呢?(看多媒体 PPT)第一个脱氧核苷酸的什么部位和第二个脱氧核苷酸的什么部位链 接? 师:因为磷酸和脱氧核糖形成骨架在外侧,第一个磷酸和脱氧核糖接下 来连接第二个磷酸和脱氧核糖。所以第一个脱氧核糖和第二磷酸相连 接,以此类推,第二个的脱氧核糖和第三个磷酸相连接,以此类推,这 样就形成了一条长链。 师:DNA 有几条链?(两条链),那么 DNA 的另一条链怎么形成? 【学生活动 2】 先以一个脱氧核苷酸为例,一个同学上来展示,其他同学自己也利用模 型组分进行拼接。
2
学生自主学习和阅读课 本的资料,带着思考问 题进行学习。 学生分小组讨论,思考 问题。 生:借鉴了威尔金斯报 告时的 X 射线衍射图; 还有;著名化学家查哥 夫得到的腺嘌呤的量总 是等于胸腺嘧啶的量; 鸟嘌呤的量总是等于胞 嘧啶的量
什么样的模型?
【流程】
模型
特点
是否成立
三螺旋 外侧:碱基;
否定(违反研究的结构数据)
首先,复习一下 DNA 的单位——脱氧核苷酸的结构:
1
师:脱氧核苷酸由几部分组成?哪三部分? P

人教版高三生物必修二3.2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人教版高三生物必修二3.2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3.2《DNA分子的结构》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制作过程能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能力目标:学生尝试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感悟科学研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模型制作归纳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二、设计思路
1.课前
预习课本,导学案完成预习内容。

2.课上
第一步回顾DNA分子的基本单位,讲解磷酸二酯键,构建脱氧核苷酸链。

第二步用同学演示DNA的反向平行。

第三步小组运用材料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通过动手制作,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第四步比较不同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认同DNA分子多样性、特异性。

分析探究得出DNA分子多样性、特异性的原因。

第五步碱基互补配对方式的应用,推导几个推论。

3.课后
完成课后练习
三、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
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
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二、DNA的分子结构特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一、教材分析《DNA分子的结构》位于高中新课程(人教版)生物必修2的第3章第2节。

本节是在必修一及前几章学习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上认识DNA的本质,具体地说是从DNA的物质基础、分子结构、复制功能以及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等方面来认识DNA,从而再具体学习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其构建。

新课标教材的内容与原教材比较,最大的变化是:没有直接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而是在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之前,采取讲故事的形式,以科学家沃森、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逐步呈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

最后通过学生动手尝试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

通过阅读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的故事,使学生不仅能自然地了解到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还能感悟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善于利用前人的成果和与他人合作的品质,从而在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启示。

本小节内容与其他章节的联系:(1)与《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中核酸知识有关;(2)与《细胞增殖》一节知识相联系;(3)与后面的《生物的遗传定律和变异》相联系。

所以本节内容在高中生物学习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型构建过程;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DNA分子基本单位的化学组成;(2)阐明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1)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软件和DNA结构模型观察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2)通过探索求知、讨论交流激发独立思考、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经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论证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四、教学过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DNA分子的结构》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DNA分子的结构》教案设计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材料;学生预习模型建构的原理及方法。

[情境创设]已经知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能使亲代的性状在子代表现出来。

那么,DNA为什么能起遗传作用呢?它有哪些结构特点能使其表现出这样的作用?[师生互动]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为合理地解释遗传物质的各种功能奠定了基础。

为了理解DNA的结构,先来学习DNA的化学组成。

(1)DNA的化学组成问: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什么?这样的共识在双螺旋结构建立以前有的还是建立之后才有的?答: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它由一个脱氧核糖、一个磷酸和一个含氮碱基组成。

这样的共识在1950年前后就有了,所以是在双螺旋结构建立之前就有的。

问:每个基本单位由哪三部分组成?答:每个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和一分子磷酸组成。

问:组成DNA的碱基有哪几种?脱氧核苷酸呢?DNA的每一条链是如何组成的?答:组成DNA的碱基有四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有四种脱氧核苷酸: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DNA的每一条链由四种不同的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多脱氧核苷酸链。

观察模型,分析问题:问:DNA分子是这几种脱氧核苷酸连接在一起就可以了吗?答:不可以。

DNA分子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

问:是由几条链构成的?答:由两条链构成。

且这两条长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问:每条链的连接有什么特点?答: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DNA分子的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问:两条链之间的连接方式是怎样的?答: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 —T、G—C(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

问:如果知道一条链上碱基的排列顺序,能不能判断出整条DNA的碱基顺序?答:DNA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确定了,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另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也就确定了。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DNA分子结构》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DNA分子结构》教学设计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认识DNA分子的结构;②总结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能力目标:①通过制作DNA分子的平面结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②通过观察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制作DNA分子的平面结构模型,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②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探索生物界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DNA分子结构的特点(平面、立体)落实方案: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图片、模型进行直观教学教学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突破策略:指导学生制作DNA分子平面结构模型,让学生自然而然理解结构特点教法: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学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模型构建教学过程:一:课堂引入:1.由上一节内容可知,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在通过实验DNA是遗传物质以后那么DNA为什么能起遗传作用?1.DNA在社会中的作用(中国科技管,北京大学),引出DNA的结构。

既然如此,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DNA分子的结构。

就这样进行新课的导入。

“为什么这样教”:(由学生比较熟悉的的事例入手,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

并为课堂教学奠定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基调。

)紧接着介绍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提出….(2)教学内容1. DNA分子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首先复习细胞的化学成分,总结DNA分子的基本单位及组成,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三个分子的连接方式,并且指出脱氧核苷酸的命名原则是依据它所含有的碱基而定。

由于碱基是新的知识点,所以应该留出一些时间给学生强化记忆。

学生互动、生生合作:每5-6人一组,发一个圆、一个五边形、一个长方形的纸片和一个纸板,组织学生动手拼脱氧核苷酸,用订书机或透明胶将它们连接,并要求学生给自己的脱氧核苷酸命名。

("为什么这样教"):在教学中把制作DNA分子的基本单位的实验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这对学生理解脱氧核苷酸的结构非常有益,通过这些操作,学生自然而然牢固地掌握了DNA分子的基本单位,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得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学设计6:3.2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学设计6:3.2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课题课型章节年级班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简述DNA分子的化学组成和双螺旋结构;②概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①体验模型建构在科学研究中的过程;②初步知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模型建构法,学科知识的交叉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体验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②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重点难点①重点:DNA分子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②难点:DNA 分子中碱基对的连接方式一定是A和T配对,G和C配对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2节DNA 分子》内容。

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已经成为分子生物学的象征。

它不仅使我们清楚认识DNA分子,而且是学习DNA分子的复制、基因及其表达的基础;也是现代生物遗传学的基础。

本节教材中丰富的生物学史:①威尔金斯(M.Willkins)和富兰克林(R.E.Franklin)的DNA结晶的X射线衍射图谱。

②查哥夫(E.Chargaff)得出的重要规律。

③沃森(J.D.Watson)和克里克(F.Crick)首先发现的DNA双螺旋结构。

这些科学史均为探究活动的思维训练提供依据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学习和体会科学家们善于捕获和分析信息,合作研究及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

DNA分子结构主要特点是对这段生物科学史的总结,通过边探究边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帮助学生掌握DNA的结构特点。

学情分析通过必修一的学习,学生在已掌握核酸及脱氧核苷酸的相关知识,通过必修二认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动手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已初步建立,通过体验探究,重走科学家之路成为可能。

学生虽然相对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都不太强,但是本节课通过问题链和分步实验的设计,使得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成为可能。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学设计12:3.2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学设计12:3.2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DNA分子的结构》编写在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必修2第3章第2节。

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在学习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时学习了DNA分子组成。

另一方面,本节内容是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认识基因的本质;又为后面基因的表达、生物的变异和进化进行了必要的知识铺垫。

教材没有直接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而是以科学家沃森、克里克构建DNA模型历程为主线,逐步呈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

这样使学生不仅能自然地了解到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和科研一般过程,还能感悟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从而在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启示与升华。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认识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等相关知识,懂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DNA分子基本单位的化学组成;(2)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3)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推算DNA分子的碱基比例。

(二)能力目标:(1)使学生掌握高效率学习方法进而提高解题能力。

如:比较法、类推法、示意图法。

(2)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即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挖掘学习的潜能。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2.教学难点: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复习提问】1. 上一节学习了哪两个重要实验?实验的结论是什么?2. 为什么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情境导入】科学家在通过实验知道了DNA是遗传物质之后,又迫切得想知道DNA是如何储存遗传信息的?又是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要回答以上问题必须了解DNA的结构。

【新知探究】师讲述:2004年7月28日,“分子生物学之父”克里克在圣地亚哥加州大学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8岁。

1953年4月25日,克里克和沃森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从而带来了遗传学的彻底变革,这一成就后来被誉为20世纪以来生物学方面最伟大的发现,更宣告了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也正是因为这一研究成果,1962年他们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学奖。

那么,克里克与沃森提出了双螺旋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跟随科学家的研究足迹尝试着构建出这个著名的双螺旋结构。

一、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构建1.模型建构一:脱氧核苷酸前面学过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1分子脱氧核苷酸= + +多媒体展示:请学生回答碱基的种类和脱氧核苷酸的种类。

2.模型建构二:脱氧核苷酸单链基本单位找到了,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DNA就是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连接而成的长链。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将脱氧核苷酸连接成单链3.模型建构三:脱氧核苷酸双链4.模型建构四:双螺旋多媒体展示:资料三和资料四师讲述:1951年春天,在意大利举行了一次生物大分子结构的会议。

会上,英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和她同事威尔金斯展示了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拍摄到的DNA晶体照片,而这张照片让来参加会议的沃森激动地话也说不出来了,心怦怦直跳。

为什么?因为从这张照片上完全可以断定DNA的结构是一个螺旋体。

所以,资料3为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的结论,提供了决定性的实验依据。

但可惜的是没等到分享研究成果的喜悦,7年之后,这位才华横溢的女科学家因为癌症而英年早逝。

DNA分子的结构 教学设计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DNA分子的结构 教学设计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一、本章内容结构:二、本章课程标准(1)内容要求:概念3 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3.1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 DNA 分子上3.1.1概述多数生物的基因是DNA 分子的功能片段,有些病毒的基因在RNA 分子上3.1.2概述 DNA 分子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通常由两条碱基互补配对的反向平行长链形成双螺旋结构,碱基的排列顺序编码了遗传信息3.1.3概述 DNA 分子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2)教学提示:搜集 DNA 分子结构模型建立过程的资料并进行讨论和交流;制作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3)学业要求结合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阐明 DNA 分子作为遗传物质所具有的特征,以及通过复制、转录、翻译等过程传递和表达遗传信息(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本章的关键词是 DNA 和基因,本章将遗传学深人分子水平,引导学生认识基因的本质,进而理解遗传的本质。

三、核心素养侧重点(一)生命观念本引导学生通过对遗传物质本质的认识,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信息性,本章还以 DNA 的结构和功能为载体,渗透了结构与功能观。

本章的四节内容基本按照科学史的顺序,讲述人类如何一步步探索遗传物质的化学本质,揭示DNA 的结构和复制方式,并最终揭示基因的本质。

由此,学生将深人理解基因的本质,认识到 DNA 碱基序列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 DNA 中储存者丰富多样的遗传信息。

此外,通过对 DNA 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学习,学生还将理解 DNA 的准确复制是遗传信息稳定传递的基础,也是生命延续的基础,从而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本质。

本章体现了结构和功能观。

例如,DNA 的双爆能结构决定了DNA 的稳定性,而稳定的结构适于储存遗传物质;DNA 的双螺能结构与其半保留复制方式也是相适应的;第3 节介绍了沃森和克里克基于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作出了DNA 半保留复制的预测,体现了科学家利用结构和功能观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教案第三章《3.2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教案第三章《3.2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一、设计理念1、提高科学素养:本节教学对教材顺序适当的调整,将学生合作动手构建物理模型的过程分步进行,与教材中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发现过程的资料分析相结合,构建模型中发现科学家们曾遇到的问题,通过新的科学发现和积极思考来加以解决,最终形成DNA双螺旋模型。

这样通过模型构建不仅促进对DNA结构知识的学习和深入理解;同时能够学习到科学家善于捕获分析信息和严谨的思维品质及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2、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组进行模型建构,在这个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模型建构”的过程,然后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比较和归纳,水到渠成得出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同时体会科学发展史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达到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的教学目标。

3、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利用双螺旋结构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产生对DNA的亲切感,消除神秘感,为学生深入学习本节知识降低心理门槛。

二、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分析:本节由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三部分内容构成。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本节内容的编排顺序是首先以资料形式介绍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之后总结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最后制作模型加深对DNA 分子结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本节中介绍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DNA结构、DNA复制以及DNA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遵循的重要原则;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学生学习和理解遗传学的基础知识;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保证了DNA具有多样性、特异性、稳定性的特征,它是学生理解生物的多样性、特异性、物种稳定性本质的物质基础。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4. 1采用联系生活提出课题—→模型建构呈现探究过程—→讨论得出DNA分子结构特点—→归纳总结—→反馈运用的教学思路4.2引导学生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过程,总结科学研究方法。

4.3以DNA模型为依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4.4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推算DNA分子的碱基比例,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生命现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第3章 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 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第3章 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  教案

课题名称第3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教师姓名学生年级高一下课时1课程标准描述概述DNA分子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的长链,一般由两条反向平行的长链上的碱基互补配对形成双螺旋结构,碱基的排列顺序编码了遗传信息。

考试大纲描述《DNA分子的结构》高考测试等级Ⅱ级: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见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教材内容分析《DNA分子的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2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以及选修一中的有关核酸的相关知识为基础,同时为学习《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等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理论,以及选修教材中《基因工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分析学生已经掌握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认识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等相关知识,懂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学习目标1.阅读教材P47“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了解科学家构建模型的研究历程,体验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

2.结合教材49页图文,准确描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

3.能解答DNA结构相关的计算题。

重点1.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

2.DNA分子结构的有关计算规律。

难点DNA分子结构的有关计算规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备注)导(约2分钟)情景导入:如何鉴别真假萨达姆?思考、回答:如何鉴别真假萨达姆通过情景设置,思考DNA的特征思(约12分钟)★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和主要特点★阅读教材47-48页,独立思考,完成下列1-2:1.构建者:美国生物学家____________________和英国物理学家___________________。

过程:2.DNA分子的结构(1)写出图中各部分的名称: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2)从图中可以看出,和A配对的一定是T,和G 配对的一定是C,碱基对之间靠________连接。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过程与方法】在建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过程中,提高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难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构过程。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之后设疑:DNA是遗传物质,那DNA分子必然携带着大量的遗传信息。

现在大家来当科学家,在了解了DNA分子的功能以后,大家想要进一步了解什么?(DNA分子时如何携带遗传信息的?DNA分子的遗传功能是如何实现的?)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师:DNA分子的组成单位是什么?请用课前准备好的材料展现出来。

学生分组展示脱氧核苷酸的结构:2.师:我们知道了DNA是脱氧核苷酸长链,请同学们试着把自己制作的四个脱氧核苷酸连成长链,请几个同学说明脱氧核苷酸之间是如何连接的、四个核苷酸是怎样排序的?学生分组用实物进行展示,并用语言描述。

教师点评,并强调相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和脱氧核糖形成新的化学键,形成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的长链。

3.师:不同组的同学展示的脱氧核苷酸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请问碱基排列顺序不通过的DNA分子时同一个DNA分子吗?组成DNA的碱基(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有什么意义?(碱基排列顺序不同,DNA分子也不同,每个DNA分子具有其独特的碱基排列顺序。

)4.师:脱氧核苷酸单链是无法稳定存在的,那么由这样的长链组成的DNA 分子要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稳定存在并且遗传给后代呢?请结合教材,尝试构建DNA双链结构。

(备注:预设有两种情况,见下图,设置纠错环节)(情况一中的两条链无法连接在一起,科学家已否定;情况二可行,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通过化学键结合,但是碱基如何结合?能稳定存在吗?) [page]5.师:1952年春天,奥地利的生物化学家査戈夫访问了剑桥大学,沃森和克里克从他那里得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A的量等于T的量,G的量等于C的量,这给了沃森和克里克很大的启示,同学们,你们获得了什么启发吗?请组内讨论,然后修正本组的模型。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教案人教版必修2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教案人教版必修2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1)DNA分子的结构。

(2)碱基互补配对原那么及其重要性。

(3)DNA分子的多样性。

2.教学难点DNA分子的立体结构特点。

3.教学疑点DNA分子中只能是A—T、C-G配对吗?能不能A—C、G—T配对?什么缘故?4.解决方法:(1)充分发挥多媒体运算机的独特功能,把DNA的化学组成、立体结构等重、难点知识编制成多媒体课件。

将这些较难明白得的重、难点知识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转化为易于吸收的知识。

(2)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明白得和熟悉。

(3)通过讨论交流、通过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思维能力,通过配适合当的练习,将知识化难为易。

(4)通过单环化合物、双环化合物所占空间及碱基对之间氢键数的稳固性,来讲明只能是A—T、C—G配对。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进程】引言:咱们通过学习,已经明白DNA是要紧的遗传物质,DNA分子是如何贮存遗传信息的?它又是如何决定生物性状的?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需弄清DNA的结构。

新课: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列出“试探与讨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47—49,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自我探讨能力。

小结: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闻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为合理地说明遗传物质的各类功能奠定了基础。

下面咱们来进一步探讨学习DNA分子的结构。

二、DNA分子的结构的化学组成学生回忆并阅读教材P42-43和P47-49,看懂图3-1和图3-11及银幕上显现的结构平面图,大体单位图。

学生回答以下问题:①组成DNA的大体单位是什么?每一个大体单位由哪三部份组成?②组成DNA的碱基有哪几种?脱氧核苷酸呢?DNA的每一条链是如何组成的?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①组成DNA的大体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它由一个脱氧苷糖、一个磷酸和一个含氮碱基组成。

②组成DNA的碱基有四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有四种脱氧核苷酸: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高一生物必修2_遗传与进化_《DNA分子的结构》名师教案

高一生物必修2_遗传与进化_《DNA分子的结构》名师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六、教学流程教师同时引导学生分析DNA的结构层次并板书(优教提示:打开素材动画演示:DNA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元素:C、H、O、N、P碱基有几种呢?分别是什么?在我们的材料中这四种碱基是用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教师板书四种碱基对应的颜色A--绿色G--蓝色C--红色T--黄色这三种小分子连接起来就组成了DNA的基本单位,请大家书写脱氧核苷酸的结构简式。

教师同时板书脱氧核苷酸都写的非常好!现在请大家按照刚才的书写,制作几种不同类型的脱氧核苷酸。

(教师巡视教室,指导学生)待学生制作完毕,幻灯片播放:探究任务1:脱氧核苷酸之间如何相的。

学生回答4:4种学生从桌子上的材料中找出这三种小分子学生回答:四种。

分别是A、G、C、T学生用不同颜色的材料对应不同的碱基。

邀请学生到黑板上书写脱氧核苷酸的结构简式学生边讨论边制作脱氧核苷酸的模型。

学生思考第一个问题,培养学生的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自己书写以及动手制作,加深对脱氧核苷酸结构的理解。

为学生的自主探连呢?讨论(1)可以在脱氧核苷酸的哪些部位把它们连接起来?(2)结合课本图,给出正确的连接部位非常好!我们提出的这几种连接方式都有可能,到底哪一种是正确的?请大家仔细观察课本图3-11,找出正确的连接方式。

教师总结,在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会形成一个化学键,把一个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起来形成脱氧核苷酸长链。

这个化学键叫磷酸二酯键。

现在请大家利用手中的材料先制作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模型。

教师板书:脱氧核苷酸长链并巡视教室,指导学生制作脱氧核苷酸链的模型教师提问:DNA分子有几条链?我们制作另外一条链时应注意些什么呢?引出第二个探究任务,并用幻灯片展示探究任务2:DNA分子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具有什么联系教师幻灯片展示两条相同的脱氧核并踊跃发言,提出可能的连接部位:磷酸与磷酸之间、碱基与碱基之间、碱基与磷酸之间、磷酸与脱氧核糖之间、碱基与脱氧核糖之间等等。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DNA分子的结构一、设计思路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学要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采取多种教学形式,重视“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达成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一致。

基于新课程的这些理念,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没有照搬教材顺序,而是大胆将学生的动手实验分解成详细的很多步骤,同时融入科学家的科学研究过程,逐步探究,让学生在认识脱氧核苷酸的基础上,逐步发现如何构建单链,进一步构建平面双链和立体空间结构,同时总结出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探究活动和讨论均以生物小组为单位进行,然后进行小组间的发言和交流。

在边探究边动手制作模型的过程中,还使学生亲身体验了模型构建这一科学研究方法。

模型制作完毕后通过小组间模型的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出DNA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DNA的遗传信息就是碱基对的排序。

教学中通过科学家相关事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索的艰辛,树立起勇于挑战、不怕失败、团结协作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2节的内容,主要包括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三部分。

其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DNA结构、DNA复制以及DNA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遵循的重要原则。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学生学习和理解遗传学的基础知识;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保证了DNA具有多样性、特异性、稳定性的特征,它是学生理解生物的多样性、特异性、物种稳定性本质的物质基础。

2.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核酸及脱氧核苷酸的相关知识,懂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已初步建立,加上我校是市属重点高中,而我任教的班级又是理科实验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比较强,具备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条件。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②了解模型构建的科学研究方法2.能力目标①对图片及模型的观察和分析能力②合作学习的能力③用文字和图形表达观点的能力④正确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认同与人合作及锲而不舍的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②体验模型构建的科学研究方法③体验合作学习和交流在知识、技能学习中的重要性四、教学重点: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材料;学生预习模型建构的原理及方法。

[情境创设]已经知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能使亲代的性状在子代表现出来。

那么,DNA为什么能起遗传作用呢?它有哪些结构特点能使其表现出这样的作用?[师生互动]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为合理地解释遗传物质的各种功能奠定了基础。

为了理解DNA的结构,先来学习DNA的化学组成。

(1)DNA的化学组成问: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什么?这样的共识在双螺旋结构建立以前有的还是建立之后才有的?答: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它由一个脱氧核糖、一个磷酸和一个含氮碱基组成。

这样的共识在1950年前后就有了,所以是在双螺旋结构建立之前就有的。

问:每个基本单位由哪三部分组成?答:每个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和一分子磷酸组成。

问:组成DNA的碱基有哪几种?脱氧核苷酸呢?DNA的每一条链是如何组成的?答:组成DNA的碱基有四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有四种脱氧核苷酸: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DNA的每一条链由四种不同的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多脱氧核苷酸链。

观察模型,分析问题:问:DNA分子是这几种脱氧核苷酸连接在一起就可以了吗?答:不可以。

DNA分子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

问:是由几条链构成的?答:由两条链构成。

且这两条长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问:每条链的连接有什么特点?答: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DNA分子的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问:两条链之间的连接方式是怎样的?答: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 —T、G—C(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

问:如果知道一条链上碱基的排列顺序,能不能判断出整条DNA的碱基顺序?答:DNA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确定了,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另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也就确定了。

同样也就是知道整条DNA的碱基顺序。

学生动手:为巩固DNA立体结构的有关知识,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此时应让学生做模型建构。

一、实验原理DNA分子具有特殊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这一结构的主要特点是:1.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酸长链盘旋而成,每条长链是由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连接形成,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2.DNA分子两条链上碱基以氢键连接成对,碱基对位于螺旋结构内侧,每螺距有10对碱基。

二、目的要求1.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集体创作DNA分子模型,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三、制作过程1.材料准备(教师组织学生课前完成)每小组准备硬塑方框2个(长约10 cm),细铁丝2根(长约0.5 m),球形塑料片(代表磷酸)若干,双层五边形塑料片(代表脱氧核糖)若干,4种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塑料片(代表4种不同碱基)若干,粗铁丝2根(长约10 cm),订书钉。

熟悉制作DNA分子模型用的各种零件所代表的物质。

其中:球形塑料片——代表磷酸;双层五边形塑料片——代表脱氧核糖;4种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塑料片——代表4种不同碱基。

2.具体制作过程教师板书制作模型顺序:制作脱氧核苷酸模型→制作多核苷酸长链模型→制作DNA分子平面结构模型→制作DNA分子的立体结构(双螺旋结构)。

指导学生制作:从基本组成物质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的代表物开始,通过订书针连接成“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模型,然后把脱氧核苷酸模型按一定的碱基顺序依次穿在铁丝上构成一条DNA链,同样方法制作另一条,再按碱基互补配对方式用订书针连成两条链,将连好的两条链固定在硬塑方框上,最后旋转。

3.实验效果检查与评定由每小组选一个代表介绍本小组的作品并说明DNA分子结构特点:(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

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

老师与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参考评选条件:1.科学性能够体现DNA分子结构的特点。

包括DNA分子各个组件的比例是否科学,能否体现出碱基配对的情况,能否灵活转动成双螺旋,以及每个螺旋中的碱基数目是否正确等等。

2.艺术性要美观大方。

3.实用性便于拆卸,便于保存,能够反复使用。

4.超前性利用该模型还可以作为DNA分子复制的适宜模型。

[教师精讲](1)DNA分子是由两条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3)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A与T之间以双键相连,C与G之间以三键相连。

这些连接特点使得DNA在结构上具有以下的特点:(1)稳定性(从两个角度看它的相对稳定性:①DNA都是由磷酸连接着脱氧核糖;②碱基互补配对);多样性(DNA分子的多样性由DNA上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及DNA本身的空间结构所决定);特异性(对所有的DNA分子来说表现为多样性,但对每一种DNA 分子来说,有其特定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从而显示出单个的独特性)。

[评价反馈]1.某生物细胞DNA分子的碱基中,腺嘌呤的分子数占18%,那么鸟嘌呤的分子数占A.9%B.18%C.32%D.36%解析:腺嘌呤占18%,那么胸腺嘧啶也占18%,鸟嘌呤和胞嘧啶共占有100%-2×18%=64%,且两者含量相等,所以各占32%。

答案:C2.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A ≠G 时,双链DNA 分子中,下列四个式子中正确的是 A.T G C A ++≠1B.C T G A ++=1C.C G T A ++=1D.CG C A ++=1 解析:DNA 中,A=T ,G=C ,所以A+G=T+C 。

答案:B3.分析一个DNA 分子时,其一条链上GT C A ++=0.4,那么它的另一条链和整个DNA 分子中的比例分别是A.0.4和0.6B.2.5和0.4C.0.6和1.0D.2.5和1.0解析:一条链上A 的个数等于对应链上的T 的个数,一条链上G 的个数等于对应链上C 的个数,所以一条链G T C A ++=0.4时,对应链上的关系为该链的比值的倒数,即2.5。

整条链上A+C=T+G ,所以它的比值为1。

答案:D4.下列不是DNA 结构特征的是A.DNA 双链极性反向平行B.碱基按嘌呤与嘧啶,嘧啶与嘌呤互补配对C.DNA 分子排列中,两条长链上的脱氧核糖与磷酸排列千变万化D.DNA 螺旋沿中心轴旋移解析:DNA 两条链上脱氧核糖与磷酸的排列是交替排列、固定不变的。

答案:C5.若DNA 分子中一条链的碱基物质的量比为A ︰C ︰G ︰T =1︰1.5︰2︰2.5,则其互补链中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的物质的量比为A.5︰4B.4︰3C.3︰2D.5︰2解析:一条链的A︰C︰G︰T=1︰1.5︰2︰2.5,则对应链上嘌呤数为C+T=4,对应链上嘧啶数为A+G=3,所以比值为4︰3。

答案:B6.关于DNA的描述错误的是A.两条链是平行排列的B.DNA双链的互补碱基对之间以氢键相连C.每一个DNA分子由一条多核苷酸链缠绕形成D.两条链的碱基以严格的互补关系配对解析:每一个DNA分子是由两条链按双螺旋方式盘旋而成的,而不是一条链缠绕而成。

答案:C[课堂小结]这节课在学习DNA结构的基础上来制作它的模型。

从知识结构角度来说,一要加深对DNA分子化学组成的理解,二要掌握DNA 分子结构的立体构型及特点。

从实验过程角度来说,一要理解各组成物质如何形成脱氧核苷酸长链;二要理解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如何进行;三要掌握一种常见的科学研究方法——模型建构法。

[布置作业]P一、基础题1;二、拓展题。

51[课后拓展]查资料找答案:1.碱基配对时,为什么嘌呤碱不与嘌呤碱或嘧啶碱不与嘧啶碱配对呢?这是由于嘌呤碱是双环化合物(画出双环),占有空间大;嘧啶碱是单环化合物(画出单环),占有空间小。

而DNA分子的两条链的距离是固定的,只有双环化合物和单环化合物配对才合适。

2.为什么只能是A—T,G—C,不能是A—C,G—T呢?这是由于A与T通过两个氢键相连,G与C通过三个氢键相连,这样使DNA 的结构更加稳定,所以,A与T或G与C的物质的量比例均为1∶1。

●板书设计2.DNA分子的结构(1)化学组成(2)基本单位①两链反向平行盘旋(3)双螺旋结构②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③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碱基通过氢键相连4.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习题详解)一、练习(课本P51(一)基础题1.(1)胞嘧啶(2)腺嘌呤(3)鸟嘌呤(4)胸腺嘧啶(5)脱氧核糖(6)磷酸(7)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8)碱基对(9)氢键(10)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片段2.解析:该DNA共有碱基8 000个,腺嘌呤的个数为(8 000-2 200×2)/2=1 800。

答案:C3.解析:碱基和磷酸是分别和脱氧核糖连接的,它们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相连。

碱基和磷酸是分别和脱氧核糖的C-1和C-5上的羟基连接的。

答案:B(二)拓展题因为A=T,G=C,所以A+G=A+C=T+C=T+G所以(A+G)/(A+G+C+T)=(T+C)/(A+G+C+T)=50%也可以写成(A+G)/(T+C)=(T+G)/(A+C)=(T+C)/(A+C)=……=1 规律概括为:在DNA双链中,任意两个不互补的碱基之和恒等,并为碱基总数的50%。

)二、模型建构(课本P50讨论1.提示:DNA虽然只含有4种脱氧核苷酸,但是4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却是千变万化的,对应的两条链构成了碱基对的千变万化的排列顺序,这使得DNA储存了大量的遗传信息。

2.(1)靠DNA分子碱基对之间的氢键维系两条链的相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