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区域地理复习之中国农业》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二地理中国的农业教案及反思优秀
高二地理《中国的农业》教案及反思优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我国农业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学会分析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分析,培养地理观察和空间思维能力。
通过案例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我国农业的关注和热爱。
培养学生珍惜粮食、关爱农村和农民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农业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农业生产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农业生产的地位和作用相关数据,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农业的重要性。
(2)提问:你们对我国的农业生产有什么了解?2.知识讲解(1)讲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展示我国农业生产的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我国农业生产的分布特点。
(3)讲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分布规律,如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等。
3.案例分析(1)展示我国农业生产中的成功案例,如袁隆平杂交水稻、东北黑土地等。
(2)引导学生分析成功案例的原因,如气候、土壤、科技等。
(3)提问:从成功案例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经验?4.问题讨论(1)展示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如土地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农业生产效率低等。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5.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梳理我国农业生产的地位、分布特点及问题。
(2)强调我国农业生产的优势与挑战,鼓励学生为我国农业发展献计献策。
四、课后作业2.分析我国农业生产的分布特点,绘制分布图。
3.举例说明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导入、知识讲解、案例分析、问题讨论等环节,使学生全面了解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地位、分布特点及问题。
2.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成功案例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地理——中国地理《中国的农业》教案
中国的气候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主要农业部门及我国农业地区分布状况。
2.理解农业与我们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理解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农业差异以及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3.能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对策,并能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
导学建议
重点
难点
1.我国南农业的区域差异,耕作制度,以及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2.农业地区分布的原因及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建议
充分收集各种教学素材,指导学生从图片、视频、文本等情境理解教材中我国农业相关知识。
课堂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他那探究,然后总结,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强化学习成果。
课前
准备
教师准备:
2.受降水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具有“东耕西牧”的特点。
探究二【探究点拨】
1.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在地形陡峭、易水土流失的山地发展林业;在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平原发展种植业;在降水较少、牧草生长良好的地方发展畜牧业;在河湖众多的地区发展渔业;在距离城市比较近的地方发展蔬菜、肉、乳、禽、蛋生产。
2.东部沿海地区适合发展城郊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中部地区适合发展商品粮生产,西部地区适合发展畜牧业、特色农业。
PPT展示参考答案。
第二层级
环节一
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
分好小组合作探究金太阳思维探究与创新内容。小组内部小组长要做好工作的协调和分配。探究内容均衡分配给各组,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老师要及时进行纪律的规范和探究内容的指导工作,分配好展示任务。展示部分建议口头展示和展区展示相结合。
学生独立完成,与同伴互查,疑难问题交与小组讨论。对于错误的问题,及时纠正,通过结构性预习,达到预想的预习效果。
高中地理 中国区域地理 第六讲 中国的农业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二全册地理教案
第6讲中国的农业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农业的五个部门及主要农产晶;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
初步学会用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分析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初步掌握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2.技能目标:使学生学会阅读“中国农作物分布”图,并能指图说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学会在中国地图上找出主要商品粮基地的大致位置。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
树立科教兴农的观点。
对学生进行要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等优良品质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耕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三.教学难点:四大农业区一.农业的地位稻谷、大豆、谷子、茶、桑、柑橘等都起源于我国。
1.农业的重要地位:国民经济的基础;提供生活必需品、原料、市场、劳动力、资金把农业放在战略重点的首位。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面临的问题:(1)人均耕地少。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尚低,抗灾能力较差。
水旱灾害最严重。
(3)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种植业一半以上,林业不足4%,牧业3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牧业比重较低。
近年的变化:种植业比重逐年降低,牧业、渔业的比重逐年提高,林业的比重仍然偏低。
(4)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且垦殖指数较高;草地主要分布在非季风区的高原、山地;林地多集中在东北、西南边远山区。
土地生产力的地区差异很大。
东部地区的南方水田和北方旱地,耕地质量存在一定差异。
土地后备资源不多,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云南等边远省区,开发比较困难。
(5)农业环境污染日益加重。
受污染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
土地退化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6)不少地区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二.种植业(耕种业)广义的农业包括耕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在我国,种植业是农业的主体。
1.粮食作物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的主体。
全国3/4的耕地和农业劳动力都投入粮食生产。
稻谷:我国的粮食作物中,稻谷的播种面积和产量都居首位。
新教材2023版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第24讲中国的农业学案
第24讲中国的农业[核心素养目标] 1.掌握我国农业分布特点,运用区域认知方法了解我国主要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主要分布区。
2.联系各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变化特点,从人地协调观的角度综合分析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根据资料综合分析某区域的农业发展优势条件、制约因素及其发展方向。
必备知识·自主落实——读图填绘构建脑图一、农业概述1.农业结构:农、林、牧、副、渔(“五业”)。
2.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3.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1)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自然因素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条件决定某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分析时可依据其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去分析,具体总结如下:(2)社会经济因素、农业技术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现代农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决定农业生产的方式、水平和效率,所以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是决定性因素,图析如下:二、我国的农业地区分布1.种植业【填图绘图】在上图中标出下列内容:①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②我国主要甘蔗和甜菜产区。
(1)分布:东部____________的平原地区。
(2)内部差异①成因:南北________条件的显著差异。
②表现(3)主要粮食作物及其分布①小麦:小麦耐寒、耐旱,适应性强,分布比较广。
按播种季节可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
春小麦在春季播种,夏、秋季收获,生长期一般为80~120天。
春小麦多分布在纬度较高或海拔较高、热量条件较差的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中温带的东北平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
冬小麦在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生长期比较长、地区差异也比较大,南方一般为120天,北方一般为270天,西南海拔较高的地区一般为330天以上。
我国以冬小麦为主,主要分布在暖温带的黄淮海平原地区,长江以南地区也有分布。
2024年高二区域地理中国的农业教案实用
2024年高二区域地理中国的农业教案实用【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农业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2.掌握中国不同区域的农业特点及其成因。
3.分析中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中国农业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2.中国不同区域的农业特点及其成因3.中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我国农业发展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农业问题。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我国农业发展有哪些了解?有哪些问题想要探讨?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农业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三、课堂讲解1.讲解中国农业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资源等。
地形:我国地形复杂,山地、平原、高原等地形多样,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地资源。
气候:我国气候类型多样,南方湿润,北方干旱,为农业发展带来了不同的气候条件。
土壤:我国土壤类型丰富,但部分地区土壤贫瘠,对农业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水资源: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水资源短缺。
2.讲解中国不同区域的农业特点及其成因东北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华北地区:地势较高,土壤贫瘠,水资源短缺,农业发展以旱作农业为主。
华东地区:气候湿润,水资源丰富,农业发展以水稻种植为主。
华南地区:气候炎热,水资源丰富,农业发展以热带作物种植为主。
3.讲解中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问题: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等。
解决途径:加强土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发展绿色农业,保护生态环境;推广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四、课堂讨论我国农业发展的优势在哪里?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五、课后作业1.根据所学内容,分析我国某一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使学生对中国农业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区域的农业特点及其成因、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2021版高考地理第4单元中国地理概况第6课时中国的农业教案
第6课时中国的农业考点呈现素养达成1.我国农业区域及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2.我国优势农产品及其区域布局。
3.我国的农业类型及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区域认知:识记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了解我国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分布。
识记我国主要农作物、农业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区位条件。
综合思维:综合分析某区域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及存在问题。
人地协调观:能够提出我国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思路、措施。
读图夯基·课前预习一、农业概述1.农业结构:农、林、牧、副、渔(“五业”)2.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二、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1.种植业(1)分布:我国东部__湿润和半湿润__的平原地区。
(2)南北差异。
①成因:南北__气候__条件的显著差异。
②表现。
地区耕地类型耕作制度主要农作物秦岭—淮河以北旱地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小麦、甜菜、棉花、花生秦岭—淮河以南水田__一年两熟至三熟__ 水稻、甘蔗、油菜、棉花(3)主要商品性农产品基地。
①商品粮基地:A三江平原,B__松嫩__平原,C江淮地区,D__太湖__平原,E江汉平原,F成都平原,G洞庭湖平原,H鄱阳湖平原,L__珠江三角洲__。
②商品棉基地:M__黄淮平原__,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N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江汉平原,O__南疆__。
③出口农产品基地:太湖平原,闽南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
2.其他农业部门(1)畜牧业①牧区畜牧业:主要分布在西北的半干旱、干旱草原地区和__青藏高原__地区,共划分为四大牧区,分别是:A__内蒙古__牧区、B新疆牧区、C青海牧区和D西藏牧区。
②农耕区畜牧业:集中分布在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平原、__四川__盆地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以__舍饲__和秸秆饲料为主,是我国畜产品的主要来源。
(2)林业:E__西南__天然林区、F东北天然林区、G东南部的人工林区。
(3)水产业:其产品在我国农产品出口中居首位,优势区域为__东南沿海__养殖带、黄渤海养殖带和长江中下游养殖带。
“中国的农业地理”教案
“中国的农业地理”教案标题:中国的农业地理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农业的分布情况,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部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读图填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珍稀野生动物。
二、教学内容1.农业的重要性。
2.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规律。
3.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4.青藏地区的农业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重点:我国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规律。
2.难点:建立不同农产品主要产区的规划设计。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地图册。
2.投影仪。
3.教学软件:农业地理信息系统。
五、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农业的定义和重要性。
2.教学策略:讲解、示范、小组讨论。
3.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六、教学过程1.导入:故事导入,讲述一位农民的日常生活,引出农业的重要性。
2.讲授新课:介绍我国农业的分布情况,不同农业类型的特征,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3.巩固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农产品产区规划。
4.归纳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农业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七、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小组报告,展示各组的农产品产区规划设计。
2.提供反馈:针对各组的报告,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指导。
八、作业布置1.查找资料,了解青藏地区的农业特点。
2.设计一个针对青藏地区的农产品产区规划。
3.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看法。
九、教师自我反思本节课的导入方式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在讲解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规律时,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在下次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同时,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需要更加耐心地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高中地理《二轮复习-农业》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判断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2)举例说明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3)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区域比较能力,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简单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用地理思维来理性分析的意识。
(4)在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相互协调的基础上,传递和弘扬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之美,引导考生树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养成关心的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难点1. 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 难点: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分析某一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授课方法:归纳法、对比法、合作学习、小组探究法、多媒体演示法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双边活动考纲原文: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考点一农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练习题引出限制性因素与主导因素播放新疆农业相关视频社会经济因素;练习题 2.农业区位的选择(1) 局部地区农业区位的选择(2) 大范围地区农业区位选择的一般原则考点二 农业地域类型 1.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区位优势及生产特点区位因素 影响描述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量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市场广阔,市场需求量大,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 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深居内陆,交通不便交通便利政府政策 通过鼓励或限制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影响种植面积和农产品种类 国家政策支持,优惠政策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劳动力丰富,劳动力 价格较低,劳动力素质高技术条 件机械 技术条件的发展和改进,通过影响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而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
科学技术是提高单产 的最主要方式技术先进,科技水平高,机械化水平高化肥 良种冷藏。
高中地理《中国农业》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农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我国农业区域及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2.熟知我国优势农产品及其区域布局。
3.根据图形分析我国农业结构的变化和特点。
4.阅读图和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分析我国的农业类型及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的农业类型及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2.教学难点:我国农业区域及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教学策略】根据课标要求,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图文、活动、阅读资料等,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通,过问题引导、图表分析、综合比较,了解农业的重要作用及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学生要完成的任务素材。
2.学生准备:根据学案的导学问题预习回顾有关中国农业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学生回忆农业的基本概念,划分类型,农业的特点以及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导入本节课。
教师:什么是农业?农业的特点?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学生回答预设:农业是以动植物的生产获取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复习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讲授新课──识农业,说农业发展区位因素。
【学生探究一】【问题研究一】、农业的地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1、看图思考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及形成条件【学生回答】:学生看中国的主要农业区和畜牧区分布图,让学生思考中国农业地区地区分布有什么特点,学生自己总结填表。
【设计意图】通过图表总结农业的地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2、我国种植业南北向的差异3、看图地图册P180 总结中国主要农作物分布【教师小结】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主要从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科技、劳动力、政策、交通、科技等方)【巩固练习】我国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分析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设计意图】对点演练巩固学生知识,熟知影响农业分布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高中地理-中国的农业(教案)
⾼中地理-中国的农业(教案)中国的农业[考纲要求]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中国的畜牧业和⽔产业。
[知识讲解]南⽅的⽔稻栽培、黄河流域的⾕⼦栽培世界最早。
⼤⾖的原产地、栽桑养蚕和栽培茶树的故乡。
我国是⽣产粮⾷、棉花、油菜籽、猪⽜⽺⾁最多的国家。
耕地占世界7%,⼈⼝占世界22%。
1.我国农业发展的⾃然条件(1)⼤部分在中低纬度,热量条件优越。
夏季全国普遍⾼温,⾬热同期。
(2)⽔资源总量丰富,地区分布不平衡,南⽅多,北⽅少,多旱涝灾害。
(3)⼭地多,耕地、林地⾯积⼩。
(4)历史悠久,耕地质量好,后备资源不⾜(主要分布在⿊龙江、新疆等地区)(5)⽣物资源品种丰富。
2.种植业(1)种植业与⾃然条件影响⾃然条件:地形平坦、⼟壤深厚肥活、⽔源丰富、⾜够的热量、⽔分、光照等⽓候条件分布: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东北⼀年⼀熟南⼀年两熟、海南岛⼀年三熟(2)粮⾷⽣产与多种经营重要性:需要量⼤;⼈⼝增长快、耕地⾯积不断减少,⼈均增长慢,⼈均量不多;⾃然灾害频繁提⾼粮⾷产量途径:⼀是珍惜和合理利⽤每⼀⼨⼟地;⼆是⽤科学⽅法种⽥,提⾼单产和质量建⽴条件:⾃然条件优越、⽣产⽔平较⾼、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好处:粮⾷⽣产专业化,可以⼤规模使⽤优良种⼦、先进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法主要基地:三江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珠江三⾓洲、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平原、成都平原、松嫩平原(四江三湖⼀成松)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南疆等5⼤⽚。
油料基地:⼭东、河北——花⽣,长江流域——油菜(播种⾯积最⼤)商品粮基地糖料基地:⽢蔗——台湾、⼴东、⼴西、福建、四川、云南(⽣长期长,需⽔肥量⼤,喜⾼温);甜菜——⿊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喜温凉,耐盐碱⼲旱,⽣长期短)出⼝农业基地:太湖平原,闽南三⾓地区,珠江三⾓洲——花卉、蔬菜、⽔果等。
适应市场,发展多种经营:⾃然条件多种多样,国家建设和⼈民⽣活需求多⽅⾯,提⾼农民收⼊3.林业、牧业和渔业(1)森林资源的开发利⽤作⽤:既有环境效益,⼜有经济效益。
高考地理区域地理复习名师制作优质教案:中国地理 中国的农业
以小组为单位 PPT 课件 口头展示或黑板展 示预习情况,小组 间相互点评、 质疑、 补充、纠正等。
第三 层级
知识 运用
抢答的方式与 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对《技 能运用与拓展》要求人人过关,可以下讲台 探究讨论的方式相 进行相关的抽查。 同时对部分的题进行适当 结合。希望同学们 能积极回顾导学案 的点拨。 上相关试题。 学生归纳本节 本节课关键词:农业部门、农业地区分 布差异及成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农业发 知 识 点 和 学 习 方 法。小组间完成思 展中问题。 维导图,并相互交 流。 【旁白】人类既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 学生认真倾 改造,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合 听,表现出积极的 理的行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环境变得不利。 情感体验,并回顾 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 这样 本 节 课 所 学 的 知 才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识。 3.23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PPT 展示 参 考 答 案。
1
„„„„„„„„„„„„„„„„„„„„„„„名校名师推荐„„„„„„„„„„„„„„„„„„„
环节二 对学案探究内 容分析整合
探究一【探究点拨】 1. 我国种植业分为旱地农业和、 水田农业、 热带农业、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河谷农业 等;作物熟制主要受积温多少的影响,自南 往北由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一 年三熟; 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棉 花、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其分布受气候 的影响较大,具有“南稻北麦”、“南蔗北 甜”、’南菜北豆”等特点。 2. 受降水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具有“东 耕西牧”的特点。 探究二【探究点拨】 1.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在地形陡峭、易水 土流失的山地发展林业;在土壤肥沃、水源 充足的平原发展种植业;在降水较少、牧草 生长良好的地方发展畜牧业; 在河湖众多的 地区发展渔业; 在距离城市比较近的地方发 展蔬菜、肉、乳、禽、蛋生产。 2. 东部沿海地区适合发展城郊农业和出口 创汇农业,中部地区适合发展商品粮生产, 西部地区适合发展畜牧业、特色农业。
高三最新地理教案-中国农业(两课时) 精品
中国农业(两课时)一、高考要求:1、知识目标:(1)能了解中国农业的现状,如目前中国农业的发展阶段,农业成就、问题等,区分广义、狭义的农业。
(2)识记一些区域的自然条件各要素、相关地理事物及现象。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读图及分析图表,明确中国的区域特征,学会分析各区域的自然条件的优、劣势。
(2)学会运用已掌握的各区域特点,辨析各分区要素之间的差异、联系,增强综合分析能力。
(3)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规律,实现知识点间的迁移和拓展。
二、教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加深对各区域特征的印象,构建区域地理的知识体系,使知识间能融汇贯通,并加以对热点和模拟试题训练,以求知识点的落实和延伸。
三、教学准备: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相关辅助资料。
四、授课过程:[引课]可以以当前热点---三农问题作为切入点。
[创设情景]:昨天我上农贸市场,碰到一位中年农民并聊了起来,他说自己辛辛苦苦种了大半辈子的田地,也没让家人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不时叹息天下最苦的人莫过于农民,自己的儿子以后长大了,再也不能让他走农民这条路。
他还听关心国家大事的,还说到了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到的农民增产不增收和税制改革问题。
看来啊,三农问题确实触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啊,毋庸置疑地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
[师问]同学们,你们了解中国的农业现状吗?各区域的农业特征你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步入农业课堂。
[新授课]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农业的分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的农业。
广义上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通常我们所说的农业指的是“农”---种植业。
[课件演示]图片及文字材料表明: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最早使用铁犁牛耕技术,很多种农作物的故乡(如水稻、高粱、棉花、蚕桑、茶叶等)。
[承接]可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那是不是农业强国呢?那今天的中国农业处在什么阶段?[学生分析]我国不是农业强国,而美国、法国等是农业强国。
我国农业正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半自给自足转向大规模的商品生产。
高二地理中国的农业学案
高二地理中国的农业学案一、学习目标:1. 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和地区差异。
2. 掌握中国基本农田和农耕区域的划分。
3. 理解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4. 探讨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和措施。
二、知识概述: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的农业发展经历了农业社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
中国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同时也有养殖业和林业。
不同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分为东部沿海和内陆地区。
三、学习内容:1. 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农业社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
农业社会阶段主要依靠人力劳动,生产水平低下;传统农业阶段逐渐引入农业工具,生产水平有所提高;现代农业阶段则借助科技和现代农业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2. 中国基本农田和农耕区域的划分中国的基本农田是指具备一定农业生产潜力,农田质量好、自然条件适宜,能够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田。
中国的农耕区域划分主要有北方小麦区、东北稻作区、江南水稻区、西南亚热带作物区、西北马铃薯区等。
3. 中国农业发展的挑战和问题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人口多、土地资源有限、水资源短缺、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对滞后等问题和挑战。
人口多导致农业生产压力增大,土地资源有限导致农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限制了农业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导致劳动力效率低下。
4. 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措施为了应对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中国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加大农业用地保护力度,保护和提高基本农田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质量;加强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四、学习方法:1. 理论学习: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学习资料阅读等方式,掌握农业发展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概念。
2. 实践探究: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等方式,了解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中国农业教学设计
中国农业教学设计《中国农业》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及地位:本节课选自《中国地理概况》第五节,在前四节已经学习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学习对自然依赖程度高的生产活动——农业在我国的分布。
我国农业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主要包括中国农业分布概况,种植业在南北方的差异,主要商品性农业基地及其发展的区位条件等内容。
(二)确立目标:考点要求:掌握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及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知识与技能:1.分析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总结中国农业的分布概况;2.分析我国典型农业区的区位条件及适宜的农业,理解因地制宜是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则;3.看图辨认九大商品粮基地和五大商品棉基地位置;4.探究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和联系我国主要农业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总结中国农业的分布概况;引导学生分析种植业在南北方的差异及原因,得出“农业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地理,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重难点及确立依据重点: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因地制宜是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则难点:我国主要商品性农业基地的位置及区位条件重、难点确立的原因:我国农业是高考常见考点,学生对地图的掌握程度不足,根据地图分析区位因素的能力也需要提高。
(四)关键:以“农业概念、区位因素、我国农业区的区位条件”为线索展开学习二、学情分析:关于农业概念、类型、区位因素都是高一必修二学习过的内容,而且学生对分析区位有一定的方法储备。
但是对地图及材料的分析还是缺少思路,能力不足。
联系学过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在不同条件的区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从而总结出我国农业的分布概况。
三、教学方法、手段和理念利用学案和媒体引导学生分析地图,归纳结论,重要的是掌握分析方法,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举一反三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老师引领和调控课堂。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展开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2024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农业生产》教学设计
《农业生产》教学设计【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新教材启动在即,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其中最明显的变化之一。
在“专题 22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比不同农业区域 (或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以期提高学生区域认知;系统分析某一农业部门 (或农业地域类型)具体区域的区位条件,提高学生综合思维;通过观察、品鉴、直播、实地调查农产品等活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遵循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农业布局原则,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根据课标设置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理解农业生产因地制宜的原则,分析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找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区域认知:结合实例,分析不同区域农业差异性的原因。
综合思维:结合实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地理实践力:运用所学知识和资料,以及切身考察,能够分析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条件;调查本地农业生产活动。
现在是高三复习阶段,在学习的过程中尽量把破碎的知识进行整合。
1. 通过图文材料,结合区域认知,认识区域农业生产现状,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培养综合思维的能力,形成人地协调观。
2.结合区域背景考查以下问题:(1)农业的区位因素;(2)农业发展方向----现代农业(3)农业发展目的--粮食安全、人地协调。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发展方向、农业发展目的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走人地协调发展的道路”的重要课题,也为农业区位因素变化以及对农业生产活动产生深远影响。
农业生产活动与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粮食、资源、环境等问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和命题热点,由此可见农业生产相关问题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学情分析】本次授课对象是高三学生,具有一定区位分析能力。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
然而这些关乎千家万户的日常话题,我们的同学对其了解微乎其微,仅通过电视、互联网、郊外旅游等方式,对部分农产品及农作物生产习性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缺乏理性深度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能分析出我国东北、南方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和不足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通过自然和人文因素总结出我国不同地区是怎样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从而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能分析出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现状的原因,从而增强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前三个单元教材设计了中国的自然环境的相关知识,而本部分知识是中国的人文环境的第一章节。
这其实是对自然环境怎样影响人类活动的具体事例的学习,所以,这部分知识其实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一种延伸,也是与高中农业区位等相关知识的结合。
因而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本章节的重点知识是农业的分布;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难点:不合理的农业生产产生的问题及措施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农业的资料,完成导学案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方法】
1. 讲解法;
2.读图分析法;
3.自主与合作探究法。
【学情分析】
学生此时已经对中国各区域的自然环境有了基本的认识,对农业区位因素也做了详细的学习。
本章节的学习借助的是初中教材,所以很多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学习会有复习的错误认识,导致学生在课前准备这一环节做得不够充分。
所以,要重视学生学习态度的引导。
另外,由于学生地理思维不够严谨,在思考问题时往往片面或者不能站在高中知识的高度来解决问题,因而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完成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教学评价】
1、通过练习1 让学生意识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达到能够用地理区位来思考解
决实际问题目的。
2、通过中美之间玉米带异同的比较,让学生能够对我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与发达国家之间
差异有更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