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教学设计
初中音乐月夜教案
初中音乐月夜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中国古典音乐,增强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
2. 通过学习《月夜》,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引导学生感受乐曲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月夜》的基本旋律和节奏。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1. 乐曲中一些特殊音节的演奏技巧。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乐曲的意境。
教学准备:1. 准备音乐教室,确保音响设备正常。
2. 准备《月夜》乐谱,方便学生跟随演奏。
3. 准备相关的中国古典音乐知识资料,以便为学生进行讲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中国古典音乐的历史和特点,引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听说过哪些中国古典乐器?它们分别是什么音色?”二、作品欣赏(15分钟)1. 播放《月夜》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美感。
2. 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节奏、旋律和音色,感受乐曲的意境。
三、乐曲解析(15分钟)1. 讲解《月夜》的背景和创作特点,让学生了解乐曲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 分析乐曲的结构,讲解各个乐章的主题和变化。
四、演奏练习(15分钟)1. 分组让学生跟随乐谱演奏《月夜》,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奏姿势和技巧。
2. 对学生在演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五、情感体验(10分钟)1.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想象自己置身于月夜之中,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月夜》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和学习中国古典音乐,提高音乐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和解析《月夜》,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古典音乐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能够深入理解和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月夜》教学设计
《月夜》教学设计《月夜》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以方案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到达教学目标进展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帮大家的《月夜》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篇课文是南宋出色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
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
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1、通过理解词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词。
2、借助工具书、教师的指导理解这首词,在理清词的大意的前提下背诵。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背景资料,制作相关课件。
一、常识导语,激发学生兴趣课前:在古代的文学史上宋词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
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1、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
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板书课题)2、齐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的不同答复适时的介绍黄沙岭及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
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曾遭贬职,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3、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4、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5、为了展示你们最正确的读书效果,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支援好吗?请看屏幕(出示:出示这首词,已划好了节奏。
《月夜》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月夜》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月夜》的诗句。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学生能够解释诗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研究诗的结构和语言,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诗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月夜的感受和赞美。
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解释《月夜》的创作背景和诗中的地名、人名。
2.2 诗文内容:解读《月夜》的诗句,分析其意义和意象。
讨论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3 文化内涵:探讨诗中所表现的中国古代月夜文化。
分析诗中的传统元素,如月亮、夜晚的意义。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月夜》的诗意和情感。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中的文化内涵和背景。
学生能够运用诗中的元素进行创作和表达。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对月夜的感受。
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和《月夜》的背景。
4.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月夜》,感受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学生分组讨论,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学生分享对诗中情感和主题的理解。
4.4 应用与创作:学生尝试创作以月夜为题材的小诗或短文。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分享创作心得。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方法:学生通过课堂参与、讨论和创作展示来评价其理解和创作能力。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作品来评价其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5.2 评价内容:学生对《月夜》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3 反馈与改进:教师提供反馈,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理解和创作能力。
学生根据反馈进行改进,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杜甫——《月夜》篇一教学目标:1、能用明亮的声音、有表情地脱谱演唱《萤火虫》。
2、认识下滑音,能正确地运用于演唱之中。
教学设想:《萤火虫》这堂课我将知识技能学习与音乐审美结合在一起,强调音乐教学的审美性,即不光唱会歌曲,而且能达到边演边唱的、审美表现效果。
因此这堂课的目的是能用明亮的声音、有表情地脱谱演唱《萤火虫》。
教学重点:演唱歌曲《萤火虫》,在歌曲中唱准下滑音。
教学难点:1、在歌曲中唱准下滑音。
2、感受歌曲的意境,能脱谱背唱歌曲并表演唱。
教学准备:钢琴课件教学过程:教学铺垫一、课前听音乐进教室(播放《萤火虫》的伴奏)师:同学们,听完这段音乐,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生:……(欢快的,活泼的)二、听音乐律动(再次播放《萤火虫》的'伴奏)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次聆听音乐,同学们可以随着音乐动起来!三、交流师:同学们,听到这样的音乐,你们的心情怎么样?生:欢快,活泼……新课教学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唱首歌给你们听吧!师:谢谢大家!老师唱的歌曲中提到了什么啊?生:萤火虫师:对了,是萤火虫!萤火虫一般是在什么时候出现?它都有一些什么特点呢?生:……(我们来为这些同学的精彩发言鼓鼓掌吧!)师:萤火虫是一种发光甲虫,它能在夜间发光。
人们可以在90米外看到这些荧光。
每年夏季萤火虫是最活跃的时候。
它们多生活在灌木丛或草地中。
(过渡语)师:萤火虫和别的昆虫不一样,它用荧光装扮着夏夜,使夏天的夜晚更加美丽。
因此作曲家为萤火虫写了很多很好听的歌曲。
譬如下面这一首。
二、听一听,说一说1、师弹琴范唱(师带表情,稍夸张地自弹自唱)2、交流提问师:大家对这段旋律熟悉吗?歌词里都唱了些什么呢?生:……(视情况而定,可再范唱一遍)三、学一学,唱一唱(cai出示《萤火虫》的整歌谱)1、旋律学习a、初听师:请同学们看歌谱。
现在老师弹琴,请你们一边用“啦”在心里哼唱旋律,一边拿出右手划拍。
优秀教师备课分享:小学语文《月夜》教案设计
优秀教师备课分享:小学语文《月夜》教案设计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备课是我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备课不仅要做到内容充实、目标明确,更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在备课过程中我深感,教案设计是成功教学的关键。
今天,我将分享一下针对小学语文《月夜》的一堂优秀教学案例,以求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核心词汇(月光、踮起、瞧、花丛、草丛、闪耀、银色)的含义及运用。
(2)学会借助画面想象当中的情节,表达出个人的感受和体验。
(3)掌握叙事文的结构特点:时空转换。
2、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1)感受到作者对自然景象的狂热热爱,并能够自己发现、感受自然环境所带来的乐趣和美好。
(2)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乐于选择自己喜爱的阅读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1)故事情节的表达(2)如何有效运用画面想象来表达感受和情感(3)如何快速且准确地理解文中核心单词的同时,领悟到其意义及运用方法三、教学过程1、热身 - 我们的月亮让学生开口一起描述现场月亮的样子,并根据学生的描述画出月亮的样子。
在图画完成后教师可让学生欣赏自己完成的作品,并介绍常见形态和月相。
2、教学正文 - 故事表达(1)初始化1)让学生在课前看文本,并根据阅读内容思考故事的情节、时空转换等,用自己的表述方法讲述出来,并向同桌分享。
2)教师主导讲解,重点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为接下来学习语言结构打下实际基础。
3)让学生阅读故事,从故事情节中寻找主旨思想。
(2)语言结构1)帮助学生阅读并理解文本语言,给他们时间进行反复阅读。
2)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中的时间轴,以便于他们更好地领悟故事情节。
(3)情感表达1)让学生思考月光、草丛、花丛的场景,讲述出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自己运用短语、形容词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3)让学生欣赏他人的表现。
3、教学风味 - “情感表达”小游戏为了拓宽学生的感知和表达能力,我设计了一道“情感表达”小游戏。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7篇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7篇《月夜》教学设计篇一杜甫《月夜》赏析月夜(杜甫)今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解:1.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这两句设想妻子在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怜:爱。
未解:尚不懂得。
3.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4.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夜雾本无香,香从妻子的云鬟中散出;凄清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显得寒凉。
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5.虚幌:透明的窗帷。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原籍囊阳,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有为了与杜牧李商隐区开来,又称“大李杜”。
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
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解释:今夜在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我在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只是东悄悄,西瞧瞧看着天上圆圆的东西:真好看,像一轮白玉盘。
香雾沾湿了妻子的秀发,清冽的月光辉映着她雪白的双臂。
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我不禁留下了眼泪,滴在了妻子的心中!背景: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
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
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州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
这首诗即是困居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月夜》是杜甫的一首诗,通过描写夜晚的月亮、流星和天空中的云朵,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这首诗以其美丽的意象、清新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而闻名,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佳作之一、以下是一个关于《月夜》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及其作品的背景和特点;2.理解《月夜》这首诗的意境和主题;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情感表达;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杜甫及其作品的背景介绍;2.《月夜》的诗歌体裁和结构分析;3.诗中的意境和主题分析;4.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的分析;5.学生的个人理解和感悟。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杜甫的作品和背景。
提出问题,如“你们还记得杜甫是谁吗?”“你们读过其他杜甫的作品吗?”第二步:课文解读(30分钟)1.分析《月夜》的诗歌体裁和修辞手法,如押韵、比喻、拟人等。
2.学生们朗读全诗,并讨论诗中的意境和主题是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诗中的具体描写,如“银汉迢迢千万里”、“烟笼寒水月笼沙”等。
3.学生们分组讨论并找出各自认为最有意境的句子,并解释他们为什么觉得这些句子有意境。
第三步:诗歌赏析(30分钟)1.为学生播放一段夜晚的自然景象。
2.学生们观察并用诗中的词语和意境来形容他们所看到的景象。
3.引导学生思考夜空和月亮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并与诗中的意境进行对比。
第四步:情感表达(20分钟)1.学生们分组讨论诗人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并找出诗中的相关句子。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来展示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们讨论如果他们写一首关于月亮和夜晚的诗,他们会用怎样的语言和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五步:个人思考(10分钟)学生们在课后完成一份个人思考作业,回答一些问题,如“你觉得《月夜》这首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你对夜晚和月亮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你从这首诗中学到了什么?”教学延伸:1.学生们可以选择其他杜甫的作品进行阅读和赏析,比较不同作品的风格和主题。
《月夜》教学设计
《月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月夜景色和表达的情感。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和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感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意义。
2、提问法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幅月夜的图片)同学们,当夜幕降临,明月高悬,你们会想到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绘月夜的诗歌,一起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之美。
2、作者简介(简单介绍诗人的生平、创作风格等)3、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
学生再次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4、诗歌解读逐句分析诗歌的意思,理解诗人描绘的月夜景色。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动静结合等。
5、体会情感小组讨论:诗人通过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6、再读诗歌学生带着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7、拓展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积累的关于月夜的诗句。
引导学生模仿诗歌的写作手法,写一段描绘月夜的文字。
8、课堂总结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强调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和对写作手法的运用。
9、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完成一篇以“月夜”为主题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多读多思多写。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和帮助,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月夜》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月夜》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月夜》的诗篇。
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能够解释诗中的生词和短语。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月夜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诗人杜甫及其作品《月夜》的背景和创作年代。
解释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2 诗文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3 字词讲解:解释诗中的生词和短语,如“银汉”、“玉钩”等。
培养学生的词汇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展示月夜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情境。
激发学生对月夜的美好联想和情感。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大意和主题。
3.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朗读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4.2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练习,要求学生以月夜为题材创作一首小诗。
评估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对诗文的理解程度。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相关作品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月夜的诗歌或文学作品,扩展对月夜主题的理解。
5.2 实地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如观赏月夜或相关的自然景观。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更加深入地感受诗文中的意境。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月夜》诗文提供杜甫《月夜》的原文,并附上注释和译文。
提供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供学生进一步阅读。
6.2 多媒体资源:准备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源,如月夜的自然风光、古典音乐等。
使用多媒体资源来增强学生对诗文情境的理解和感受。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月夜》教学设计
《月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外在美。
2、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体会诗人思念亲人,渴望与亲人团聚的感情。
3、鉴赏该诗想象(从对面写)的写法,体味该诗练字的精准。
教学重难点:分析该诗的写法,体味该诗用字的妙处课时设计: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望月怀远是古代诗歌常见的题材,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伴君直到夜郎西”;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的阴晴圆缺和人的悲欢离合极其相似,在中国,人们观月就不免思人怀远。
面对着一轮明月,诗人杜甫又在思念谁呢?二、鉴赏全诗:1、齐读本诗,初步把握诗歌的形象。
学生朗读,教师指导,注意节奏听教师范读,明确从“闺中”“香雾”“云鬟”“玉臂”等词可知作者思念的人即是妻子。
过渡:在秋天的清朗的夜晚,杜甫为何一人独自在外,不与妻子儿女共赏一轮明月呢?2、背景介绍: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
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
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作《月夜》。
3、作者所思念的闺中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朗读一遍后自读并思考)(1)先由学生找出相关的描写(2)通过鉴赏精妙的语言来分析人物形象时(组织学生讨论):“独看”“忆”“香”“湿”“寒”【体会字词的精妙】讨论:A.“独看”:妻子身边有儿女,为什么还是独看呢?因为儿女还小,他们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得父亲,也不理解母亲对父亲的思念,所以,妻子只能独看。
这里用小儿女的不解忆衬托妻子的独。
B.“香(浓云)雾”:雾本无香,香从何来?香从鬟中膏沐生出,暗含站立良久之意。
C.“湿”(换为“润”)“寒”(换为“冷”“凉”):写出妻子对丈夫处境的忧心忡忡,夜深不寐、久久站立月下的光景。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
《月夜》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深入体会作者在本诗中抒发的家国情怀。
2.赏析本诗抒发情感的表现方法—对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集体背诵《月夜》。
【问1】作者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思亲怀人第一,课本注释:诗是秋天月夜在长安怀念妻子之作‛第二,第五单元的单元主题导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园。
故乡的明月,亲人的目光,时时牵动着天涯游子的心。
亲情、故园情将照亮并温暖我们的一生。
【问2】望月怀远,睹物思人,触景生情,自古皆然,思亲之作可谓数不胜数,可明末清初学者黄生高度评价杜甫的《月夜》“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忝:辱,有愧于)这首诗的高绝之处在哪里?比较以下两句今夜长安月,窗前只独看。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区别:抒情主人公不同。
诗人并没有写自己望月怀妻,却想象身处鄜州的妻子此刻正望月怀念远在长安的丈夫。
但仔细一想,诗人又何尝不是月下‚只独看呢?正所谓‚两地独看,一种愁思。
抒写角度的转换,比起一般的直抒胸臆,表达上更加含蓄巧妙。
这种手法叫对写法,也叫对面落笔。
(诗人不直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写对方实际写自己)柳永的《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采用的就是‚从对写法,用意中人的望归写自己的望乡,表达游子思乡之苦,归思之切。
【问】这句诗中能够表现抒情主人公情感的字词是哪个?(齐答)明确:独【问3】刚才说到抒情主人公是妻子,如果说诗人只身处在长安,算是独看的话,从诗中可以看到,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作者却说是闺中“独”看呢?明确: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哪里懂得想念他们远在长安的父亲,更不会理解他们的母亲望月怀人,思念长安之苦!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更进一步显出妻子此时之“独”【问4】“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有人说这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是哪两个字?生动在哪里明确:“湿”和“寒”。
《月夜》课文教案
《月夜》课文教案月夜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月夜》课文,使学生了解月夜的美丽景色和神秘意义,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理解和课文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被大自然包围的美好感觉,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月夜》课文的情节和意义。
2. 分析文中形象描写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分析作者在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表达的意义。
2. 启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悟,引导学生表达对月夜景色的个人情感和想象。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幅描绘月夜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对月夜的感受。
2. 导入问题:你曾经在月夜中体验过什么样的故事或情感?Step 2 阅读课文1. 教师将课文《月夜》分段给学生阅读,提醒学生注意关键词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学生个别阅读后,进行同桌或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作用。
3. 教师带领全班一起阅读课文,学生跟读并互相交流理解。
4.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课文讲述的是什么情景和故事?b. 课文中出现了哪些形象描写和修辞手法?c. 这些描写和修辞手法有何作用?Step 3 文学鉴赏与个人情感表达1. 引导学生参考课文中的描述和自己的感悟,用书写或绘画的方式表达对月夜景色的个人情感和想象。
2.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欣赏彼此的创意和表达方式。
Step 4 拓展延伸1. 教师介绍其他经典文学作品中描写月夜的片段,并让学生欣赏相应的影视作品,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月夜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要求以月夜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或诗歌,展示自己对月夜的独特见解和个人情感。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月夜》课文的内容和意义,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月夜》杜甫教教学设计
《月夜》杜甫教教学设计杜甫的《月夜》是一首描写月夜景色的诗歌。
这首诗通过描绘月光下的自然景色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展现了杜甫深刻的洞察力和对人生的思考。
下面我将根据这首诗的内容和形式,设计一个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和主题。
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及其诗歌的背景和特点;2.理解《月夜》诗歌的意境和主题;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准备:1.课文《月夜》的副本;2.课堂展示的图片,如月亮、夜景等;3.课堂活动所需的纸笔和其他辅助教学材料。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先展示一张描绘月夜景色的图片,引发学生的感受与情绪。
然后出示杜甫的画像,简单介绍杜甫的生平和他对诗歌的贡献。
2.分析诗歌(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以此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例如:诗歌的篇幅、韵律(五言绝句)、诗歌的描写对象以及环境等。
3.理解诗歌(15分钟):学生们结合课文,对《月夜》诗歌的意境进行深入讨论。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诗人描绘的月亮是怎样的?夜晚的景色有哪些细节?这些细节给你什么样的感受?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杜甫的思想情感。
4.欣赏朗读(10分钟):学生们轮流朗读诗歌,并通过适当的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使诗歌的意境更生动。
教师可以进行指导,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
5.写作练习(15分钟):让学生通过诗歌创作,以感悟诗歌中的意境和主题。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景物或场景,进行描写,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6.展示和分享(15分钟):学生将自己的诗歌作品展示给全班。
通过欣赏和分享,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和交流,增进理解和欣赏的深度。
7.课文扩展(15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的鉴赏分析,例如对比《月夜》与其他诗人的月夜诗歌,探讨它们的共同之处和特点。
8.总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收获,回顾《月夜》诗歌的意境和主题,为下一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月夜》杜甫教教学设计
《月夜》杜甫教教学设计《月夜》杜甫教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一课时过程:一、导入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春江花月夜》带着皓洁的月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引人注目,闻一多先生曾将此诗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评论家说张若虚这一首诗可以“孤篇盖全唐”。
今天我们来欣赏这篇经典诗作。
二、作者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
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三、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
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四、赏析诗歌(一)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1、提示: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
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
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
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2、问: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一部分描绘的画面意境: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月夜》(杜甫)录像课教学设计以及反思
《月夜》(杜甫)录像课教学设计以及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学会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进而体会诗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提高鉴赏能力。
2、体会杜甫诗歌中包含的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杜甫诗沉郁顿挫、雄浑有力的现实主义风格。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借物抒发的不同情感,学会意象—意境—诗情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意象—意境—诗情的鉴赏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在能够初步鉴赏诗歌、掌握答题模式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模式,通过对五首诗歌的学习,进一步熟悉鉴赏诗歌的方法和答题模式。
【自主研学案】一、走进诗人:1、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襄阳人,曾祖时迁居河南(今河南),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
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时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曾同游梁宋之地。
后入长安,困顿十载。
安史乱起,杜甫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
后因事被贬,作检校工员外郎,世人因称其为。
他所投奔得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死于赴岳州舟中。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事件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反映,他的诗于是被称为。
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谴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
他在盛唐诗坛上与李白双峰并峙,合成李杜。
2、杜甫诗风:沉郁顿挫3、代表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写作背景:(一)《月夜》: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
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
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月夜》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月夜》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月夜》诗歌;(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时代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月夜景色的热爱与赞美;(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 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时代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象征等手法的理解;2. 诗歌的深度解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原文、译文、相关背景资料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作品《月夜》,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交流学习心得。
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深入解读:教师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方面,深入解读诗歌的内涵。
6. 欣赏与感悟: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欣赏和感悟,提升语文素养。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8. 课后作业:学生按要求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教学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等方面。
六、教学评价设计评价目标:1. 学生对《月夜》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能力;3. 学生对诗人情感的感知和表达能力;4. 学生对文学作品欣赏和审美能力的提升。
评价方法: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合作性;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个人感悟的表达;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对诗歌的分析、讨论的深度和广度;4. 个人展示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个人展示,包括诗歌的朗读、个人感悟的分享。
九下语文第3课《月夜》精品实用高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九下语文第3课《月夜》精品实用高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月夜》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导入新课】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
2、把握诗歌意象,感受诗歌意境。
3、体会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先后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其书法艺术成就被誉为“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
【背景链接】这首诗发表于1918 年1月出版的四卷一号《新青年》杂志上,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它一开始发表,就引起了诗界的注意。
【朗读停顿】月夜沈尹默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整体把握】1、全诗仅四行,却勾勒出一幅和谐统一的月夜场景,诗中的意象有哪些?明确:霜风、月光、高树。
2、找出最能表现主旨的句子。
明确: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合作探究】1、《月夜》前两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景物描写。
动态的“霜风”,静态的“月光",一动景,一静景,渲染月夜萧瑟、冷寂的气氛,烘托人物内心的孤独。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梁惠珍)
设计意图
预计性问题与对策
一、导入
有月光的夜晚,总是能引起人们(尤其是诗人)
无限的遐想,回忆一下,用月来思念亲友、故乡的诗句有哪些?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唐/张继【枫桥夜泊】)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宋/苏轼【水调歌头】)
学生情况分析:
古诗词一向以来都是教学难点,通过多年的学习,学生对古代诗词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积累不多,对于理解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都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
三维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作品风格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1、熟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及主旨。
2、通过小组合作,掌握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培养规范答题的习惯。
2、律诗最后一联往往能透出诗歌主旨,请分析“何时”与“双照”,诗人提出什么愿望?
新授二
二、合作探究,鉴赏诗歌艺术手法。
写此诗时杜甫身困长安,却似乎能够看到远在鄜州的妻子望月思念自己,这是怎样的艺术手法?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
〖答案〗:想象,虚实结合。诗人想象在鄜州的妻子望月思念身在长安的自己,这是一种虚的手法,表达诗人因战乱而分离的相思之苦。
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其诗中都有反映;他的诗歌还提供了战乱时期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诗作富于
精神,故称。他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他为。
2、杜甫20岁以后可分为四个时期(略,见学案)
2分钟
学生一边口头回答,一边在屏幕打出答案。
2分钟
八、布置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夜》教学设计【授课对象】高二学生【设计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
【教材分析】《月夜》是粤教版选修1第一单元《杜甫诗五首》中的第一首。
通过学习诗人“关注民生,抨击时政,感叹兴亡”,实现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思考以及对自我的追求。
【学情分析】面对诗歌,大部分学生表示读不懂,读不懂诗人的情感,读不懂诗歌的艺术。
为什么呢?原因有几个。
一是诗歌是用文言写成的,但比普通的文言文语言更加凝练,学生文言基础比较薄弱,理解诗歌自然更加困难。
二是没有掌握阅读诗歌的相关方法。
三是学生阅历尚浅,经历不多,对他人的情感自然了解不多。
本节课旨在通过《月夜》的学习,引导学生读懂诗歌、品味语言、体会诗人感情、掌握对写法。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诵读《月夜》,品味诗歌语言、掌握对写法。
2.以《月夜》为起点,引导学生阅读杜甫诗歌,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3.学习杜甫“达则兼济天下,穷更心怀天下”的高尚情操。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古典诗歌的格式,抓住关键词语与重点语句,品味这首诗的语言艺术,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诵读、对比阅读、联想与想象的方法,描绘诗中情景,提升发展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主动积极地理解诗中意象,感受诗中意境,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诗言志”的传统文化魅力,体会诗人忧国忧民忧君的情怀,学习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为国家、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努力。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读懂诗歌,理解诗人情怀。
【活动过程】活动一:检测预习,了解作者(2分钟)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唐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被人们誉为诗史。
他忧国忧民忧君,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
活动二:诵读知其意——写了什么?(10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后注解理解诗句意思,并备注有疑惑之处。
2.结合诗歌内容、注释,找出诗句中所隐藏的人。
月夜今夜鄜州月,(妻子)闺中只独看。
(我)遥怜小儿女,(小儿女)未解(妻子)忆长安。
香雾(妻子的)云鬟湿,清辉(妻子的)玉臂寒。
何时(我们)倚虚幌,双照(我们的)泪痕干。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情景。
月夜今天夜晚,妻子独自一人孤独地看着鄜州的月亮。
我在遥远的长安,怜惜着小儿女,想到小儿女怎么会理解妻子在思念我呢!想到夜里,妻子久久地站在外面,望着月,想着我。
雾渗着鬓鬟的香气,打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的月光让妻子的玉臂受寒。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倚着窗望月?让月光双双照着我们,才能照干我们的眼泪。
4.齐诵全文,读出感情。
活动三:赏读入其境,品读悟其情——写得怎么样?(10分钟)1. 听录音范读,朗诵者重读了哪些字?为什么?(感受形象、情感,品味语言)2.学生回答,师生点评,教师板书重点。
独看怜、忆——思念之痛月夜湿、寒——思念之深双照——思念之广泪痕干——万家团圆3.跟录音读,体会诗人情感。
附:《月夜》赏析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
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
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
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这已经透过一层。
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
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
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
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
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
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
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
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
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
雾湿云鬟,月寒玉臂。
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
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
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
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
“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词旨婉切,章法紧密。
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4.小结全诗诗人通过对写法(艺术手法),想象家中妻子独自久立,望月思人,表达了诗人对妻儿的思念之情,对家人团聚、和平生活的渴望。
活动四:研读知其法——怎样写?(8分钟)思考探究:杜甫在诗中不写自己望月忆妻,却写妻子望月忆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分析。
(学习对写法)1.学习对写法诗人从妻子下笔,想象妻子思念他的情景,借此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这种从对方入手借他人写自己,实质是表达自己思念对方的手法叫“对写法”。
其实是把“我很想念你”,表述成“你也一定在想我吧”。
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2.杜甫在诗中不写自己望月忆妻,却写妻子望月忆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分析。
(学习对写法)参考答案 A.诗人采用想象的手法(或曲笔);B.不说自己在长安望月思念妻子,却说妻子在鄜州望月怀念自己,比直写自己思念之情多了曲折含蓄;C.更能表现诗人对妻儿的思念之痛,牵挂之深。
构思奇特,让人回味无穷。
3.结合歌曲理解对写法。
月夜(据《月夜》和《十五的月亮》改编)徐燕玲今夜的月亮,照在鄜州照在长安。
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
我守在儿女的身边,你奔赴在平乱的最前线。
我照顾家庭任劳任怨,你忧国忧民写诗篇。
万家团圆,是我的心愿,也是你的心愿。
啊……也是你的心愿。
活动五:群诗知其人,学诗明己任(8分钟)(一)参阅“安史之乱”的相关资料,阅读节选的杜甫诗,注意表现杜甫生活经历或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资料一: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其对百姓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两点∶1.社会混乱。
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
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楱应改为榛),豺狼所号。
既乏军储,又鲜人力。
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
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亲人离散、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2.剥削加重。
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
沉重的徭役赋税让百姓生活更加水深火热、民不聊生。
资料二:杜甫诗作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二)读了以上诗歌,请用几句话评价“诗圣”杜甫。
参考示例: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达则兼济天下,穷更心怀天下,真圣人也!(三)学诗明己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张载(四)教师寄语珍惜和平安康的幸福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为国家的和平与发展努力学习!活动六:写诗诵伟人(1分钟)艾青在《我爱这土地》里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你知道的像杜甫一样热爱祖国、心怀天下的伟人有哪些?请阅读他们的事迹与作品,并尝试写一首诗歌赞颂他(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