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教学设计2
初中音乐月夜教案
![初中音乐月夜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7599cc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3d.png)
初中音乐月夜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中国古典音乐,增强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
2. 通过学习《月夜》,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引导学生感受乐曲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月夜》的基本旋律和节奏。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1. 乐曲中一些特殊音节的演奏技巧。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乐曲的意境。
教学准备:1. 准备音乐教室,确保音响设备正常。
2. 准备《月夜》乐谱,方便学生跟随演奏。
3. 准备相关的中国古典音乐知识资料,以便为学生进行讲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中国古典音乐的历史和特点,引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听说过哪些中国古典乐器?它们分别是什么音色?”二、作品欣赏(15分钟)1. 播放《月夜》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美感。
2. 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节奏、旋律和音色,感受乐曲的意境。
三、乐曲解析(15分钟)1. 讲解《月夜》的背景和创作特点,让学生了解乐曲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 分析乐曲的结构,讲解各个乐章的主题和变化。
四、演奏练习(15分钟)1. 分组让学生跟随乐谱演奏《月夜》,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奏姿势和技巧。
2. 对学生在演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五、情感体验(10分钟)1.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想象自己置身于月夜之中,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月夜》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和学习中国古典音乐,提高音乐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和解析《月夜》,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古典音乐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能够深入理解和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月夜》教学设计
![《月夜》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ce2d444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5b.png)
《月夜》教学设计《月夜》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以方案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到达教学目标进展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帮大家的《月夜》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篇课文是南宋出色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
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
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1、通过理解词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词。
2、借助工具书、教师的指导理解这首词,在理清词的大意的前提下背诵。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背景资料,制作相关课件。
一、常识导语,激发学生兴趣课前:在古代的文学史上宋词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
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1、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
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板书课题)2、齐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的不同答复适时的介绍黄沙岭及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
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曾遭贬职,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3、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4、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5、为了展示你们最正确的读书效果,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支援好吗?请看屏幕(出示:出示这首词,已划好了节奏。
《月夜》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月夜》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d2fc36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66.png)
《月夜》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月夜》的诗句。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学生能够解释诗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研究诗的结构和语言,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诗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月夜的感受和赞美。
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解释《月夜》的创作背景和诗中的地名、人名。
2.2 诗文内容:解读《月夜》的诗句,分析其意义和意象。
讨论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3 文化内涵:探讨诗中所表现的中国古代月夜文化。
分析诗中的传统元素,如月亮、夜晚的意义。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月夜》的诗意和情感。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中的文化内涵和背景。
学生能够运用诗中的元素进行创作和表达。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对月夜的感受。
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和《月夜》的背景。
4.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月夜》,感受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学生分组讨论,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学生分享对诗中情感和主题的理解。
4.4 应用与创作:学生尝试创作以月夜为题材的小诗或短文。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分享创作心得。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方法:学生通过课堂参与、讨论和创作展示来评价其理解和创作能力。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作品来评价其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5.2 评价内容:学生对《月夜》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3 反馈与改进:教师提供反馈,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理解和创作能力。
学生根据反馈进行改进,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月夜》杜甫教教学设计
![《月夜》杜甫教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9c47ce7fad6195f302ba628.png)
《月夜》杜甫教教学设计《月夜》杜甫教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准确流畅地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教学重点1.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投影写月的诗)大家还知道哪些写月诗篇?试试背几首。
今天我们共同来探究另一篇描写月的诗歌——《月夜》二、朗读《月夜》1、作者简介:刘方平(生卒年不详),唐朝河南洛阳人。
匈奴族。
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
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薪颖士赏识。
工诗,善画山水。
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
其《月夜》、《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2、学生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诗意译文:夜深了,月儿向西落下,院子里只有一半还映照在月光中;横斜的北斗星和倾斜的南斗星挂在天际,快要隐落了。
就在这更深人静、夜寒袭人的时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你听,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
三、合作探究1、本诗前两句在描写和抒情上有什么作用?明确:前两句仰望写月夜之景,寥廓天宇,月色空明,星斗阑干,暗含时光流转之意,表现出月夜的静寂,其作用是衬托虫鸣声的清脆欢乐以及给人的心灵震撼。
2、“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说说“新”字在写景和抒情上有什么作用?明确:这个“新”字写出了敏感的虫儿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气息,从而发出了第一声鸣叫,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29c3f20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a8.png)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杜甫——《月夜》篇一教学目标:1、能用明亮的声音、有表情地脱谱演唱《萤火虫》。
2、认识下滑音,能正确地运用于演唱之中。
教学设想:《萤火虫》这堂课我将知识技能学习与音乐审美结合在一起,强调音乐教学的审美性,即不光唱会歌曲,而且能达到边演边唱的、审美表现效果。
因此这堂课的目的是能用明亮的声音、有表情地脱谱演唱《萤火虫》。
教学重点:演唱歌曲《萤火虫》,在歌曲中唱准下滑音。
教学难点:1、在歌曲中唱准下滑音。
2、感受歌曲的意境,能脱谱背唱歌曲并表演唱。
教学准备:钢琴课件教学过程:教学铺垫一、课前听音乐进教室(播放《萤火虫》的伴奏)师:同学们,听完这段音乐,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生:……(欢快的,活泼的)二、听音乐律动(再次播放《萤火虫》的'伴奏)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次聆听音乐,同学们可以随着音乐动起来!三、交流师:同学们,听到这样的音乐,你们的心情怎么样?生:欢快,活泼……新课教学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唱首歌给你们听吧!师:谢谢大家!老师唱的歌曲中提到了什么啊?生:萤火虫师:对了,是萤火虫!萤火虫一般是在什么时候出现?它都有一些什么特点呢?生:……(我们来为这些同学的精彩发言鼓鼓掌吧!)师:萤火虫是一种发光甲虫,它能在夜间发光。
人们可以在90米外看到这些荧光。
每年夏季萤火虫是最活跃的时候。
它们多生活在灌木丛或草地中。
(过渡语)师:萤火虫和别的昆虫不一样,它用荧光装扮着夏夜,使夏天的夜晚更加美丽。
因此作曲家为萤火虫写了很多很好听的歌曲。
譬如下面这一首。
二、听一听,说一说1、师弹琴范唱(师带表情,稍夸张地自弹自唱)2、交流提问师:大家对这段旋律熟悉吗?歌词里都唱了些什么呢?生:……(视情况而定,可再范唱一遍)三、学一学,唱一唱(cai出示《萤火虫》的整歌谱)1、旋律学习a、初听师:请同学们看歌谱。
现在老师弹琴,请你们一边用“啦”在心里哼唱旋律,一边拿出右手划拍。
优秀教师备课分享:小学语文《月夜》教案设计
![优秀教师备课分享:小学语文《月夜》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a48d1f9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e3.png)
优秀教师备课分享:小学语文《月夜》教案设计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备课是我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备课不仅要做到内容充实、目标明确,更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在备课过程中我深感,教案设计是成功教学的关键。
今天,我将分享一下针对小学语文《月夜》的一堂优秀教学案例,以求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核心词汇(月光、踮起、瞧、花丛、草丛、闪耀、银色)的含义及运用。
(2)学会借助画面想象当中的情节,表达出个人的感受和体验。
(3)掌握叙事文的结构特点:时空转换。
2、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1)感受到作者对自然景象的狂热热爱,并能够自己发现、感受自然环境所带来的乐趣和美好。
(2)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乐于选择自己喜爱的阅读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1)故事情节的表达(2)如何有效运用画面想象来表达感受和情感(3)如何快速且准确地理解文中核心单词的同时,领悟到其意义及运用方法三、教学过程1、热身 - 我们的月亮让学生开口一起描述现场月亮的样子,并根据学生的描述画出月亮的样子。
在图画完成后教师可让学生欣赏自己完成的作品,并介绍常见形态和月相。
2、教学正文 - 故事表达(1)初始化1)让学生在课前看文本,并根据阅读内容思考故事的情节、时空转换等,用自己的表述方法讲述出来,并向同桌分享。
2)教师主导讲解,重点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为接下来学习语言结构打下实际基础。
3)让学生阅读故事,从故事情节中寻找主旨思想。
(2)语言结构1)帮助学生阅读并理解文本语言,给他们时间进行反复阅读。
2)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中的时间轴,以便于他们更好地领悟故事情节。
(3)情感表达1)让学生思考月光、草丛、花丛的场景,讲述出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自己运用短语、形容词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3)让学生欣赏他人的表现。
3、教学风味 - “情感表达”小游戏为了拓宽学生的感知和表达能力,我设计了一道“情感表达”小游戏。
《月夜》教学设计
![《月夜》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66b144f3169a4517723a39d.png)
《月夜》教学设计【授课对象】高二学生【设计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
【教材分析】《月夜》是粤教版选修1第一单元《杜甫诗五首》中的第一首。
通过学习诗人“关注民生,抨击时政,感叹兴亡”,实现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思考以及对自我的追求。
【学情分析】面对诗歌,大部分学生表示读不懂,读不懂诗人的情感,读不懂诗歌的艺术。
为什么呢?原因有几个。
一是诗歌是用文言写成的,但比普通的文言文语言更加凝练,学生文言基础比较薄弱,理解诗歌自然更加困难。
二是没有掌握阅读诗歌的相关方法。
三是学生阅历尚浅,经历不多,对他人的情感自然了解不多。
本节课旨在通过《月夜》的学习,引导学生读懂诗歌、品味语言、体会诗人感情、掌握对写法。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诵读《月夜》,品味诗歌语言、掌握对写法。
2.以《月夜》为起点,引导学生阅读杜甫诗歌,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3.学习杜甫“达则兼济天下,穷更心怀天下”的高尚情操。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古典诗歌的格式,抓住关键词语与重点语句,品味这首诗的语言艺术,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诵读、对比阅读、联想与想象的方法,描绘诗中情景,提升发展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主动积极地理解诗中意象,感受诗中意境,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诗言志”的传统文化魅力,体会诗人忧国忧民忧君的情怀,学习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为国家、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努力。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读懂诗歌,理解诗人情怀。
【活动过程】活动一:检测预习,了解作者(2分钟)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唐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被人们誉为诗史。
他忧国忧民忧君,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
活动二:诵读知其意——写了什么?(10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后注解理解诗句意思,并备注有疑惑之处。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7篇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7篇](https://img.taocdn.com/s3/m/79999f5b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e1.png)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7篇《月夜》教学设计篇一杜甫《月夜》赏析月夜(杜甫)今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解:1.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这两句设想妻子在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怜:爱。
未解:尚不懂得。
3.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4.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夜雾本无香,香从妻子的云鬟中散出;凄清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显得寒凉。
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5.虚幌:透明的窗帷。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原籍囊阳,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有为了与杜牧李商隐区开来,又称“大李杜”。
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
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解释:今夜在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我在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只是东悄悄,西瞧瞧看着天上圆圆的东西:真好看,像一轮白玉盘。
香雾沾湿了妻子的秀发,清冽的月光辉映着她雪白的双臂。
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我不禁留下了眼泪,滴在了妻子的心中!背景: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
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
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州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
这首诗即是困居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
《月夜》教学设计
![《月夜》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a69b80d0740be1e650e9a7d.png)
《月夜》教学设计从化中学语文备课组彭亚燕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背景,明白知人论世对诗歌学习的意义2、体会诗人的国难家愁,领悟杜诗的“诗史”特色3、了解诗歌的曲笔手法(对写法、虚实相生)4、掌握联系上下句读懂诗歌的方法,感受诗歌炼字精准的特点教学内容分析:《月夜》属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修内容,一般放到高二作为选修课使用。
我特意把它放到高一第二学期第四单元《唐诗五首》之后,挪作课外拓展的内容。
原因有二:一者,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学诗词不会预习,不懂质疑;即便预习了,也是囫囵吞枣,没有养成释词、析句、统篇的能力。
选修本的《月夜》恰恰是诗歌绵里藏针的典型。
二者,《唐诗五首》其一是杜甫的《登高》,杜甫的作品是唐诗的巅峰,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希望乘胜追击带领学生多学一首好诗。
我把这首诗歌作为拓展教学,是想和学生一起欣赏诗歌,同时让学生学会就在在字里行间把一首诗读懂,培养他们细心读诗的好习惯。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千年的期盼不老的情怀同学们,大家印象最深小学所学的是哪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不管这是不是第一首,但它是我们情感记忆里的第一。
月亮,是中国旧诗坛上空的常客。
一轮明月,缺圆盈亏,自古至今,一路流转,走进了中国人广阔的心灵空间,她见证了天地间的沧海桑田,目睹过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中国人对月亮怀着特别的情感,她凝聚着我们古老民族丰富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情感。
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和月亮有关的选修诗歌。
杜甫的《月夜》。
二、预习检测:从提问看问题1、教师分析学生预习提问作业的情况和存在问题;2、小结诗歌鉴赏方法:诗歌内容环环相扣,联系上下句仔细阅读推敲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回忆所学的诗人相关知识三、初读诗歌,感知情感1、学生齐读全诗,并说说对诗歌情感基调的初步印象2、纠正错误读音,展示创作背景(小结:知人论世的作用)四、揣摩字句,理解情感联系上下,逐联细读,思考并回答问题(1)谁人何处看月?哪个词最能体现看月情感?(2)妻子为什么“独看”(提示:联系下句)?颔联哪个字融入了诗人对妻儿的情意?(3)诗人笔下的妻子形象如何(提示:抓字词)?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4)尾联哪个词和“独看”相呼应?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五、朗诵诗歌,深化认识1、请学生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2、请一位学生根据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3、交流探究:同是睹月怀人的诗歌,杜甫这首《月夜》不但流传千古,而且被评作“个中龙凤”,你觉得原因有哪些?4、教师小结:(1)家国情怀,诗中圣哲,文为诗史(2)富于想象构思巧妙炼字精准5、教师总结读诗方法,强调习惯养成:联系上下,析句统篇;揣摩字词,体会情感六、课后作业(略)教学反思:我一直认为,诗歌鉴赏技巧千万,但总离不开字词句的揣摩分析。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ca23322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59.png)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月夜》是杜甫的一首诗,通过描写夜晚的月亮、流星和天空中的云朵,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这首诗以其美丽的意象、清新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而闻名,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佳作之一、以下是一个关于《月夜》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及其作品的背景和特点;2.理解《月夜》这首诗的意境和主题;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情感表达;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杜甫及其作品的背景介绍;2.《月夜》的诗歌体裁和结构分析;3.诗中的意境和主题分析;4.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的分析;5.学生的个人理解和感悟。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杜甫的作品和背景。
提出问题,如“你们还记得杜甫是谁吗?”“你们读过其他杜甫的作品吗?”第二步:课文解读(30分钟)1.分析《月夜》的诗歌体裁和修辞手法,如押韵、比喻、拟人等。
2.学生们朗读全诗,并讨论诗中的意境和主题是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诗中的具体描写,如“银汉迢迢千万里”、“烟笼寒水月笼沙”等。
3.学生们分组讨论并找出各自认为最有意境的句子,并解释他们为什么觉得这些句子有意境。
第三步:诗歌赏析(30分钟)1.为学生播放一段夜晚的自然景象。
2.学生们观察并用诗中的词语和意境来形容他们所看到的景象。
3.引导学生思考夜空和月亮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并与诗中的意境进行对比。
第四步:情感表达(20分钟)1.学生们分组讨论诗人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并找出诗中的相关句子。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来展示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们讨论如果他们写一首关于月亮和夜晚的诗,他们会用怎样的语言和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五步:个人思考(10分钟)学生们在课后完成一份个人思考作业,回答一些问题,如“你觉得《月夜》这首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你对夜晚和月亮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你从这首诗中学到了什么?”教学延伸:1.学生们可以选择其他杜甫的作品进行阅读和赏析,比较不同作品的风格和主题。
《月夜》教学设计
![《月夜》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17a9c11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66.png)
《月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月夜景色和表达的情感。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和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感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意义。
2、提问法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幅月夜的图片)同学们,当夜幕降临,明月高悬,你们会想到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绘月夜的诗歌,一起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之美。
2、作者简介(简单介绍诗人的生平、创作风格等)3、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
学生再次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4、诗歌解读逐句分析诗歌的意思,理解诗人描绘的月夜景色。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动静结合等。
5、体会情感小组讨论:诗人通过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6、再读诗歌学生带着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7、拓展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积累的关于月夜的诗句。
引导学生模仿诗歌的写作手法,写一段描绘月夜的文字。
8、课堂总结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强调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和对写作手法的运用。
9、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完成一篇以“月夜”为主题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多读多思多写。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和帮助,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月夜》教学设计
![《月夜》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dd62324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70.png)
《月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外在美。
2、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体会诗人思念亲人,渴望与亲人团聚的感情。
3、鉴赏该诗想象(从对面写)的写法,体味该诗练字的精准。
教学重难点:分析该诗的写法,体味该诗用字的妙处课时设计: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望月怀远是古代诗歌常见的题材,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伴君直到夜郎西”;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的阴晴圆缺和人的悲欢离合极其相似,在中国,人们观月就不免思人怀远。
面对着一轮明月,诗人杜甫又在思念谁呢?二、鉴赏全诗:1、齐读本诗,初步把握诗歌的形象。
学生朗读,教师指导,注意节奏听教师范读,明确从“闺中”“香雾”“云鬟”“玉臂”等词可知作者思念的人即是妻子。
过渡:在秋天的清朗的夜晚,杜甫为何一人独自在外,不与妻子儿女共赏一轮明月呢?2、背景介绍: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
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
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作《月夜》。
3、作者所思念的闺中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朗读一遍后自读并思考)(1)先由学生找出相关的描写(2)通过鉴赏精妙的语言来分析人物形象时(组织学生讨论):“独看”“忆”“香”“湿”“寒”【体会字词的精妙】讨论:A.“独看”:妻子身边有儿女,为什么还是独看呢?因为儿女还小,他们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得父亲,也不理解母亲对父亲的思念,所以,妻子只能独看。
这里用小儿女的不解忆衬托妻子的独。
B.“香(浓云)雾”:雾本无香,香从何来?香从鬟中膏沐生出,暗含站立良久之意。
C.“湿”(换为“润”)“寒”(换为“冷”“凉”):写出妻子对丈夫处境的忧心忡忡,夜深不寐、久久站立月下的光景。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0177da52cc58bd63186bdda.png)
《月夜》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深入体会作者在本诗中抒发的家国情怀。
2.赏析本诗抒发情感的表现方法—对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集体背诵《月夜》。
【问1】作者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思亲怀人第一,课本注释:诗是秋天月夜在长安怀念妻子之作‛第二,第五单元的单元主题导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园。
故乡的明月,亲人的目光,时时牵动着天涯游子的心。
亲情、故园情将照亮并温暖我们的一生。
【问2】望月怀远,睹物思人,触景生情,自古皆然,思亲之作可谓数不胜数,可明末清初学者黄生高度评价杜甫的《月夜》“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忝:辱,有愧于)这首诗的高绝之处在哪里?比较以下两句今夜长安月,窗前只独看。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区别:抒情主人公不同。
诗人并没有写自己望月怀妻,却想象身处鄜州的妻子此刻正望月怀念远在长安的丈夫。
但仔细一想,诗人又何尝不是月下‚只独看呢?正所谓‚两地独看,一种愁思。
抒写角度的转换,比起一般的直抒胸臆,表达上更加含蓄巧妙。
这种手法叫对写法,也叫对面落笔。
(诗人不直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写对方实际写自己)柳永的《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采用的就是‚从对写法,用意中人的望归写自己的望乡,表达游子思乡之苦,归思之切。
【问】这句诗中能够表现抒情主人公情感的字词是哪个?(齐答)明确:独【问3】刚才说到抒情主人公是妻子,如果说诗人只身处在长安,算是独看的话,从诗中可以看到,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作者却说是闺中“独”看呢?明确: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哪里懂得想念他们远在长安的父亲,更不会理解他们的母亲望月怀人,思念长安之苦!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更进一步显出妻子此时之“独”【问4】“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有人说这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是哪两个字?生动在哪里明确:“湿”和“寒”。
《月夜》课文教案
![《月夜》课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95a60e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d0.png)
《月夜》课文教案月夜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月夜》课文,使学生了解月夜的美丽景色和神秘意义,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理解和课文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被大自然包围的美好感觉,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月夜》课文的情节和意义。
2. 分析文中形象描写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分析作者在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表达的意义。
2. 启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悟,引导学生表达对月夜景色的个人情感和想象。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幅描绘月夜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对月夜的感受。
2. 导入问题:你曾经在月夜中体验过什么样的故事或情感?Step 2 阅读课文1. 教师将课文《月夜》分段给学生阅读,提醒学生注意关键词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学生个别阅读后,进行同桌或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作用。
3. 教师带领全班一起阅读课文,学生跟读并互相交流理解。
4.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课文讲述的是什么情景和故事?b. 课文中出现了哪些形象描写和修辞手法?c. 这些描写和修辞手法有何作用?Step 3 文学鉴赏与个人情感表达1. 引导学生参考课文中的描述和自己的感悟,用书写或绘画的方式表达对月夜景色的个人情感和想象。
2.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欣赏彼此的创意和表达方式。
Step 4 拓展延伸1. 教师介绍其他经典文学作品中描写月夜的片段,并让学生欣赏相应的影视作品,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月夜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要求以月夜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或诗歌,展示自己对月夜的独特见解和个人情感。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月夜》课文的内容和意义,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月夜》杜甫教教学设计
![《月夜》杜甫教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1ce3130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78.png)
《月夜》杜甫教教学设计杜甫的《月夜》是一首描写月夜景色的诗歌。
这首诗通过描绘月光下的自然景色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展现了杜甫深刻的洞察力和对人生的思考。
下面我将根据这首诗的内容和形式,设计一个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和主题。
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及其诗歌的背景和特点;2.理解《月夜》诗歌的意境和主题;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准备:1.课文《月夜》的副本;2.课堂展示的图片,如月亮、夜景等;3.课堂活动所需的纸笔和其他辅助教学材料。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先展示一张描绘月夜景色的图片,引发学生的感受与情绪。
然后出示杜甫的画像,简单介绍杜甫的生平和他对诗歌的贡献。
2.分析诗歌(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以此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例如:诗歌的篇幅、韵律(五言绝句)、诗歌的描写对象以及环境等。
3.理解诗歌(15分钟):学生们结合课文,对《月夜》诗歌的意境进行深入讨论。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诗人描绘的月亮是怎样的?夜晚的景色有哪些细节?这些细节给你什么样的感受?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杜甫的思想情感。
4.欣赏朗读(10分钟):学生们轮流朗读诗歌,并通过适当的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使诗歌的意境更生动。
教师可以进行指导,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
5.写作练习(15分钟):让学生通过诗歌创作,以感悟诗歌中的意境和主题。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景物或场景,进行描写,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6.展示和分享(15分钟):学生将自己的诗歌作品展示给全班。
通过欣赏和分享,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和交流,增进理解和欣赏的深度。
7.课文扩展(15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的鉴赏分析,例如对比《月夜》与其他诗人的月夜诗歌,探讨它们的共同之处和特点。
8.总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收获,回顾《月夜》诗歌的意境和主题,为下一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月夜》(杜甫)录像课教学设计以及反思
![《月夜》(杜甫)录像课教学设计以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4a456717e21af45b307a8f8.png)
《月夜》(杜甫)录像课教学设计以及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学会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进而体会诗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提高鉴赏能力。
2、体会杜甫诗歌中包含的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杜甫诗沉郁顿挫、雄浑有力的现实主义风格。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借物抒发的不同情感,学会意象—意境—诗情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意象—意境—诗情的鉴赏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在能够初步鉴赏诗歌、掌握答题模式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模式,通过对五首诗歌的学习,进一步熟悉鉴赏诗歌的方法和答题模式。
【自主研学案】一、走进诗人:1、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襄阳人,曾祖时迁居河南(今河南),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
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时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曾同游梁宋之地。
后入长安,困顿十载。
安史乱起,杜甫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
后因事被贬,作检校工员外郎,世人因称其为。
他所投奔得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死于赴岳州舟中。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事件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反映,他的诗于是被称为。
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谴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
他在盛唐诗坛上与李白双峰并峙,合成李杜。
2、杜甫诗风:沉郁顿挫3、代表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写作背景:(一)《月夜》: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
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
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九下语文第3课《月夜》精品实用高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九下语文第3课《月夜》精品实用高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d26a080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72.png)
九下语文第3课《月夜》精品实用高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月夜》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导入新课】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
2、把握诗歌意象,感受诗歌意境。
3、体会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先后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其书法艺术成就被誉为“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
【背景链接】这首诗发表于1918 年1月出版的四卷一号《新青年》杂志上,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它一开始发表,就引起了诗界的注意。
【朗读停顿】月夜沈尹默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整体把握】1、全诗仅四行,却勾勒出一幅和谐统一的月夜场景,诗中的意象有哪些?明确:霜风、月光、高树。
2、找出最能表现主旨的句子。
明确: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合作探究】1、《月夜》前两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景物描写。
动态的“霜风”,静态的“月光",一动景,一静景,渲染月夜萧瑟、冷寂的气氛,烘托人物内心的孤独。
九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月夜》教案
![九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月夜》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95d46a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c3.png)
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
其诗风格沉郁顿挫。
与李白合称“李杜”。
三、品读诗文
1、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配乐朗诵诗文,(出示幻灯片)
学生听诗文,初步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2、再读诗文,体会情怀
生自读诗文,师生共同探究诗文,
问题: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何种情怀?
月 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意本思家,而偏想家,人之思我,已进一层。﹜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至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望月之久,忆念之深﹜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独看则泪痕不干,意在言外。﹜
正解:月夜这首诗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人的思念,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3、三读诗文,品味语言
小组内再读诗文,寻找诗眼。
诗 眼:独看 双照
“独看”从对面着想,虽只写妻子的“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但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蕴含其中;
“双照”兼有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并把希望寄于不知何时的“将来”。
这两个诗眼对全诗主题表达起了关键作用
四、背诵诗文,探究特点
同桌讨论,本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六、作业
背诵《月夜》,学习诗人的写作手法。
板书
设计
附:板书月 夜---杜甫
今夜独看。
望月思家 思家生感向往和平
何时双照?
教学反思
语文学科集体备课主备人:备课内容:2《月夜》
备课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第课时总序第节
《月夜》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月夜》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0fa754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dd.png)
《月夜》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月夜》的诗篇。
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能够解释诗中的生词和短语。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月夜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诗人杜甫及其作品《月夜》的背景和创作年代。
解释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2 诗文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3 字词讲解:解释诗中的生词和短语,如“银汉”、“玉钩”等。
培养学生的词汇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展示月夜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情境。
激发学生对月夜的美好联想和情感。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大意和主题。
3.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朗读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4.2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练习,要求学生以月夜为题材创作一首小诗。
评估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对诗文的理解程度。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相关作品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月夜的诗歌或文学作品,扩展对月夜主题的理解。
5.2 实地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如观赏月夜或相关的自然景观。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更加深入地感受诗文中的意境。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月夜》诗文提供杜甫《月夜》的原文,并附上注释和译文。
提供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供学生进一步阅读。
6.2 多媒体资源:准备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源,如月夜的自然风光、古典音乐等。
使用多媒体资源来增强学生对诗文情境的理解和感受。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夜》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一、导入月亮是人们最喜欢的天体。
万种风情、千姿百态的咏月诗都由此而生,历久不衰。
咏月诗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是一块引人注目的亮色,滋润着我们的心灵。
在以往的悠悠岁月里,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的惆怅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的洒脱,月圆这一自然景观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不尽遐思,他们把明月当作传情达意的物象,逐月抒怀,千种思绪,万般情怀自然涌上心头,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咏月诗《月夜》。
二、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人。
青年时代漫游各地。
33岁遇李白,同游梁宋之地。
后入长安,困顿十载。
安史乱起,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任左拾遗。
被贬后投严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冬死于岳州舟中。
❖有致君尧舜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
❖其诗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提供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
❖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
❖其诗风格沉郁顿挫。
❖与李白合称“李杜”。
三、品读诗文1、初读诗文,整体感知配乐朗诵诗文,(出示幻灯片)学生听诗文,初步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幻灯片出示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
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
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
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2、再读诗文,体会情怀生自读诗文,师生共同探究诗文,问题: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何种情怀?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意本思家,而偏想家,人之思我,已进一层。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至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望月之久,忆念之深﹜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独看则泪痕不干,意在言外。
﹜正解:月夜这首诗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人的思念,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3、三读诗文,品味语言小组内再读诗文,寻找诗眼。
诗眼:独看双照“独看”从对面着想,虽只写妻子的“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但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蕴含其中;“双照”兼有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并把希望寄于不知何时的“将来”。
这两个诗眼对全诗主题表达起了关键作用四、背诵诗文,探究特点同桌讨论,本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正解: 1.炼字精准。
2.艺术构思巧妙。
(1.炼字精准:一二联中,“怜”、“忆”与“今夜”、“独看”联系起来看,则意味相当深厚。
明月每月可见,特写“今夜”,又是“独看”,可以想见有往日的“同看”和将来的“同看”。
将来的“同看”由结句点明,而往日的“同看”通过这二联和相关材料的分析可以了解清楚:安史乱前,杜甫曾困守长安十年,其间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共同度过的。
这期间夫妻二人一定曾共同看过明月,留下的记忆应是很深刻的。
当长安沦陷后,一家人逃到羌村,与妻子同看明月也一定会回忆起在长安时看明月的情景,一定是不胜酸楚的 !而如今,妻子一人在羌村“独看”明月又是“忆长安”,这“忆”不仅是辛酸,更是忧虑和惊恐的。
那么,往日与妻子在羌村看月而“忆长安”,尽管百感交集,但毕竟二人团聚;如今只有妻子一人“独看”月而“忆长安”,“小儿女”们又天真幼稚,哪能为其分忧解难呢?此一“怜”字,可谓饱含深情,感人至深。
2.艺术构思巧妙。
以“月”为线索,采用了暗示手法,将“独看”和“双照”作为全诗诗眼,虚实结合,表达主题效果显著。
五、总结《月夜》是杜甫的言情之作。
诗人抒写的是望月思家的离愁别恨。
情怀万种,最能触动人的是人之至情,秋夜望月,思家生感,是这首诗的主题。
我们试把诗人陷身贼中的同期作品结合起来考察,便不难看出,这首诗正好代表杜诗风格的一个侧面,沉郁的情调所含蓄的感情远远超过了一般愁人思妇之作,更是流离兵革中的苦痛:这就是诗中提到的“忆”。
望月生“忆”,是诗人忆及家人之情,也是合乎情理的想象。
由“今夜”的“独看”,设问“何时”能“双照”,“双照”而带上“泪痕”,来日必将共忆同诉的也就必然是彼此经历过的国难和家愁了。
《月夜》的感情倾向,竟与诗人的爱国之情是这么脉脉相通!感情常常显示出作家的思想深度,即便是这么一首抒写一己之情的诗,也饱和着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息,由个人的遭遇和不幸透露了那个战乱的现实,因而,《月夜》不失为杜甫诗中独具特色的佳作。
六、作业背诵《月夜》,学习诗人的写作手法。
附:板书月夜---杜甫今夜独看。
望月思家思家生感向往和平何时双照?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是盛唐时期一位不很出名的诗人,存诗不多。
但他的几首小诗却写得清丽、细腻、新颖、隽永,在当时独具一格。
据皇甫冉说,刘方平善画,“墨妙无前,性生笔先”(《刘方平壁画山水》),这首诗的前两句就颇有画意。
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宠罩在夜的暗影中。
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
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
这不仅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让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笼罩着一片夜的静寂,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无言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这两句在描绘月夜的静谧方面是成功的,但它所显示的只是月夜的一般特点。
如果诗人的笔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诗的意境、手法便不见得有多少新鲜感。
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作者另辟蹊径,在三、四句展示出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
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
在静谧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
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三、四两句写的自然还是月夜的一角,但它实际上所蕴含的却是月夜中透露的春意。
这构思非常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春天是生命的象征,它总是充满了缤纷的色彩、喧闹的声响、生命的活力。
如果以“春来了”为题,人们总是选择在艳阳之下呈现出活力的事物来加以表现,而诗人却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一切习见的春的标志,独独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谱写出一支独特的回春曲。
这不仅表现出诗人艺术上的独创精神,而且显示了敏锐、细腻的感受能力。
“今夜偏知春气暖”,是谁“偏知”呢?看来应该是正在试鸣新声的虫儿。
尽管夜寒料峭,敏感的虫儿却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信息,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
而诗人则又在“新透绿窗纱”的“虫声”中感觉到春天的来临。
前者实写,后者则意寓言外,而又都用“偏知”一语加以绾结,使读者简直分不清什么是生命的欢乐,什么是发现生命的欢乐之欢乐。
“虫声新透绿窗纱”,“新”字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紧相呼应。
“绿”字则进一步衬出“春气暖”,让人从这与生命联结在一起的“绿”色上也感受到春的气息。
这些地方,都可见诗人用笔的细腻。
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享有盛誉的名句。
实际上,他的这点诗意体验,刘方平几百年前就在《月夜》诗中成功地表现过了。
刘诗不及苏诗流传,可能和刘诗无句可摘、没有有意识地表现某种“理趣”有关。
但宋人习惯于将自己的发现、认识明白告诉读者,而唐人则往往只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诗意感受,不习惯于言理,这之间是本无轩轾之分的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詩三百首》清·蘅塘退士编)刘方平为盛唐诗人,不很出名,存诗也不多,但这首诗却写得清丽、细腻、新颖、隽永,堪称当时一绝。
诗的一、二句颇有画意。
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千家万户,庭院的一半沉浸在默默如水的月光下,另一半笼罩在夜的黑暗中。
这明暗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庭院的空寂。
天上,北斗星,南斗星都已横斜。
这不仅更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由地上人家引向辽阔的天空,让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也笼罩着一片夜的静寂,只有一轮斜和默默无言的北斗星、南斗星在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诗的更高妙之处在于三、四句,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人写过的境界。
更深人静,月夜散发着丝丝寒意,可敏感的虫儿却首先感到春天的信息,感到了春天的暖意。
从而情不自禁的鸣唱不已,那鸣唱声又穿透窗纱让不眠人(诗人)听到,从而透露着的不眠人(诗人)的惊喜。
诗人就是从“新透绿窗纱”中感到春天的来临。
这构思不仅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而且显示了诗人敏锐、细腻的感受能力。
作者着一“新”字意蕴颇丰,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们当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的那种新鲜感、欢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紧相呼应。
“绿”字则进一步衬出“春气暖”,让人从这与生命连结在一起的“绿色”上感受到春的气息、春的生机。
这些地方都可见诗人用笔的细腻。
无独有偶,诗作者的这独特的诗意体验,几百年后被另一大家宋代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表现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牙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虽然“英雄所见略同”,但无论从古人还是今人的感悟上看,春暖是“鸭先知”还是虫“偏知”(先知)不言自明,足见唐人刘方平高人之处。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采用了以静衬动法,在一、二句作者极力渲染一幅空寂的静景,意为反衬下文的动景,虫声“新透”先声夺人,显示了作者独特的驾驭语言和造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