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月夜》教学设计(梁惠珍)
月夜(杜甫)教学设计
月夜(杜甫)教学设计月夜(杜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性诗人杜甫及其作品《月夜》。
2. 理解《月夜》的主题和情感。
3. 能够运用诗歌分析技巧,解读《月夜》的意义和感受。
教学准备:1. 教材:《古诗三百首》中的《月夜》。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
3. PPT演示文稿:包括《月夜》的全文、诗歌分析步骤等内容。
4. 学生练习册、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 (10分钟)1. 通过展示一幅月夜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月夜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关于月夜的感受,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月夜的印象和想法。
3.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月夜(杜甫)》。
Step 2:导读 (15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份《月夜》的全文。
2. 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每组选出一名代表介绍全文的大致内容。
3. 通过学生介绍和组内讨论,梳理出《月夜》的主题和情感。
Step 3:诗歌分析 (30分钟)1.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诗歌语言、意象、节奏等方面的手段,分析《月夜》中的形象、情感和意义。
2. 使用PPT演示文稿,展示诗歌分析的步骤和范例。
3. 引导学生逐句解读,关注杜甫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借景抒情等。
4.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就《月夜》的形象、情感和意义展开表达和讨论。
Step 4:写作练习 (30分钟)1. 分发学生练习册,提供关于《月夜》的写作题目,如:“用一句话概括你对《月夜》的感受。
”2.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和理解,以一篇文章的形式写出对《月夜》的感受,并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3. 鼓励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和具体的诗句,丰富自己的写作表达。
Step 5:展示与分享 (15分钟)1. 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可以选择个别学生或小组进行分享。
2.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评论,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
Step 6:总结与评价 (10分钟)1. 整理课堂上学生的表达和讨论收获,总结《月夜》的主题、情感和意义。
《月夜》 教学设计
《月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丰富对诗人杜甫的认知,强化对责任感的认识;2.巩固人物形象鉴赏方法,掌握曲笔手法的运用及分析;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诗歌内容,鉴赏诗中人物形象,分析诗歌情感;2.难点:分析曲笔手法在诗歌当中的运用,掌握分析此手法的方法及鉴赏要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交流分享所收集的杜甫诗歌,充分认识杜甫其诗其人,归纳常见诗歌当中的诗人形象。
二.赏析诗歌内容、情感1.本诗主要内容写人,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在清冷的月夜闺中、倚窗望月、思念丈夫的愁苦、孤独的思妇形象。
2.结合注释,明确思妇具体形象——思妇是诗人的妻子,思妇思念的人是诗人3.概括本诗的思想感情——诗人写妻子思念自己,意欲抒发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4.综合内容、情感总结本诗。
三.赏析手法1.诗人通过写妻子思念自己,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思念,这种“诗人想要表达自己对他人的情感,但不写自己,而是通过写他人对自己的情感,从而来实现表达自己情感目的”的手法,叫做曲笔或对写。
2.结合其它三首诗讲解手法的判断依据、效果特点、分析方法判断依据:诗中人物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是互指的;效果特点:含蓄、委婉分析要点:结合写对方的诗句分析3.结合手法分析规范,分析曲笔在诗中的运用及效果,写出规范答案。
4.综合内容、情感、手法总结本诗。
四.探究,结合手法赏析诗句1.通过此诗的学习,对杜甫的形象认识应该更丰富了,他的心中除了君王、国家、百姓,还有他的妻子儿女,这样的杜甫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词语来概括他的形象特点?——深情、重义、顾家2.你认为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诗人对妻子的深情?——本诗运用了曲笔的手法,最能体现诗人对妻子的深情的句子即是最能体现妻子对诗人深情的句子。
五.课后作业赏析本诗的诗眼,写出合乎规范的分析答案。
《月夜》教学设计2
《月夜》教学设计2
《月夜》教学设计2
一、课题
月夜诗歌教学
二、课时安排
本课时安排分为三个部分:课前预习、课堂教学活动、课后作业。
三、教学目标
1.能熟练掌握《月夜》的诗歌结构;
2.能够正确理解诗歌中的文字;
3.能正确读写诗歌中的句子;
4.能借助诗歌表达自己的心情。
四、学习内容
1.了解作者背景;
2.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3.欣赏诗歌,感受诗歌韵律;
4.模仿诗歌,写出自己的诗歌。
五、教学方式
课前预习:
手抄报、完成作业:
1.让学生预习诗歌,了解作者的背景;
2.让学生根据课本把诗歌抄写下来;
3.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在课本中及抄写的诗歌中挑选几个句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4.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自写一首与诗歌有关的诗歌。
课堂活动:
1.经过课前预习,让学生能正确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2.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文字,引导学生熟悉文字的用法;
3.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抑扬顿挫;
4.让学生讨论诗歌,发表自己的看法;
5.让学生结合预习,总结诗歌的主题意义、思想情趣、文学风格等;
6.让学生模仿诗歌,写出自己的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课后作业:
1.完成课本中抄写的诗歌中挑选几个句子。
《月夜》杜甫教教学设计
《月夜》杜甫教教学设计《月夜》杜甫教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准确流畅地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教学重点1.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投影写月的诗)大家还知道哪些写月诗篇?试试背几首。
今天我们共同来探究另一篇描写月的诗歌——《月夜》二、朗读《月夜》1、作者简介:刘方平(生卒年不详),唐朝河南洛阳人。
匈奴族。
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
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薪颖士赏识。
工诗,善画山水。
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
其《月夜》、《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2、学生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诗意译文:夜深了,月儿向西落下,院子里只有一半还映照在月光中;横斜的北斗星和倾斜的南斗星挂在天际,快要隐落了。
就在这更深人静、夜寒袭人的时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你听,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
三、合作探究1、本诗前两句在描写和抒情上有什么作用?明确:前两句仰望写月夜之景,寥廓天宇,月色空明,星斗阑干,暗含时光流转之意,表现出月夜的静寂,其作用是衬托虫鸣声的清脆欢乐以及给人的心灵震撼。
2、“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说说“新”字在写景和抒情上有什么作用?明确:这个“新”字写出了敏感的虫儿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气息,从而发出了第一声鸣叫,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杜甫——《月夜》篇一教学目标:1、能用明亮的声音、有表情地脱谱演唱《萤火虫》。
2、认识下滑音,能正确地运用于演唱之中。
教学设想:《萤火虫》这堂课我将知识技能学习与音乐审美结合在一起,强调音乐教学的审美性,即不光唱会歌曲,而且能达到边演边唱的、审美表现效果。
因此这堂课的目的是能用明亮的声音、有表情地脱谱演唱《萤火虫》。
教学重点:演唱歌曲《萤火虫》,在歌曲中唱准下滑音。
教学难点:1、在歌曲中唱准下滑音。
2、感受歌曲的意境,能脱谱背唱歌曲并表演唱。
教学准备:钢琴课件教学过程:教学铺垫一、课前听音乐进教室(播放《萤火虫》的伴奏)师:同学们,听完这段音乐,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生:……(欢快的,活泼的)二、听音乐律动(再次播放《萤火虫》的'伴奏)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次聆听音乐,同学们可以随着音乐动起来!三、交流师:同学们,听到这样的音乐,你们的心情怎么样?生:欢快,活泼……新课教学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唱首歌给你们听吧!师:谢谢大家!老师唱的歌曲中提到了什么啊?生:萤火虫师:对了,是萤火虫!萤火虫一般是在什么时候出现?它都有一些什么特点呢?生:……(我们来为这些同学的精彩发言鼓鼓掌吧!)师:萤火虫是一种发光甲虫,它能在夜间发光。
人们可以在90米外看到这些荧光。
每年夏季萤火虫是最活跃的时候。
它们多生活在灌木丛或草地中。
(过渡语)师:萤火虫和别的昆虫不一样,它用荧光装扮着夏夜,使夏天的夜晚更加美丽。
因此作曲家为萤火虫写了很多很好听的歌曲。
譬如下面这一首。
二、听一听,说一说1、师弹琴范唱(师带表情,稍夸张地自弹自唱)2、交流提问师:大家对这段旋律熟悉吗?歌词里都唱了些什么呢?生:……(视情况而定,可再范唱一遍)三、学一学,唱一唱(cai出示《萤火虫》的整歌谱)1、旋律学习a、初听师:请同学们看歌谱。
现在老师弹琴,请你们一边用“啦”在心里哼唱旋律,一边拿出右手划拍。
杜甫《月夜》优质教案设计
杜甫《月夜》优质教案设计杜甫《月夜》优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3.通过拓展探讨,了解“月”的不同的象征义。
二、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三、教学难点1.要求学生结合诗中的情景意象推敲炼字,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理解诗中景、情的融合,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四、教学手段1、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诗歌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采用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使学生感受与领悟“月”的丰富意象。
3、采用多媒体教学五、教学过程(一)、课前阅读准备1.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曾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身于巩县(今河南),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写作背景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杜甫把妻儿家室安置在鄜州,八月太子在灵武即位,消息传来,杜甫一人从鄜州奔向灵武,希望投奔新帝有所作为,半途中却被安史叛军俘虏,押解到长安。
诗人身居已经沦陷的长安,心中牵挂鄜州的妻子。
在一个秋天的月夜里,杜甫写下了这首真挚感人的思亲之作。
(二)、新课导入(投影画面)由画面的月亮引出话题,要求学生回答看见月所产生的联想,得出结论:同一轮明月,在不同人看来,是有不同的象征义的.。
再引出杜甫的望月诗《月夜》。
(三)、朗读(四)、交流研讨1、在诗歌中杜甫抒发了什么情感?2、从诗中哪里看出是抒发思亲之情的?3、明明是诗人望月,为何诗中却写妻子看月?4、妻子明明有儿女在旁,为何诗中却说妻子独看月?5、妻子的思念程度如何?6、诗中仅仅表达了离别思念之情?7、诗歌主旨8、诗眼9、指导朗读(五)、拓展探讨1、杜甫其它写月诗《月夜忆舍弟》——怀乡思亲情深意切。
杜甫《月夜》教案
杜甫《月夜》教案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代表了唐代诗歌的高峰。
其中《月夜》这首诗被认为是杜甫创作的传世之作,充满了旷达豪迈的诗情。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份针对《月夜》这首诗的教案,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教授这首杰作。
1. 课文背景《月夜》这首诗是杜甫创作于唐代的作品,诗人在其中抒发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通过描绘月夜的景象,诗歌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悲凉,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的豁达和深刻的洞察力。
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月夜》,让学生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和思想情感,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掌握诗歌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分析诗歌背后的情感和思想4. 教学内容- 诗歌赏析: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月夜》,感受诗歌所展现的情感和意境。
- 诗歌讲解: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解读诗歌中隐含的意义和情感。
- 诗歌比较:与其他杜甫的诗作或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探讨不同诗歌之间的异同之处。
5. 教学方法- 听课朗读:带领学生朗读《月夜》,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 诗歌讲解:通过分段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 诗歌赏析:辅以图片或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6.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提问或音频播放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入《月夜》这首诗歌的讨论。
第二步:诗歌赏析带领学生朗读《月夜》,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节奏的把握。
分析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和线索。
第三步:诗歌讲解分段讲解诗歌的每一个段落,解读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义。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背后的情感和思想。
第四步:诗歌比较将《月夜》与其他诗歌进行比较,讨论不同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力。
7. 总结反馈通过课堂讨论或小组分享等形式,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思考和感悟,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月夜》是杜甫的一首诗,通过描写夜晚的月亮、流星和天空中的云朵,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这首诗以其美丽的意象、清新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而闻名,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佳作之一、以下是一个关于《月夜》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及其作品的背景和特点;2.理解《月夜》这首诗的意境和主题;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情感表达;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杜甫及其作品的背景介绍;2.《月夜》的诗歌体裁和结构分析;3.诗中的意境和主题分析;4.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的分析;5.学生的个人理解和感悟。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杜甫的作品和背景。
提出问题,如“你们还记得杜甫是谁吗?”“你们读过其他杜甫的作品吗?”第二步:课文解读(30分钟)1.分析《月夜》的诗歌体裁和修辞手法,如押韵、比喻、拟人等。
2.学生们朗读全诗,并讨论诗中的意境和主题是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诗中的具体描写,如“银汉迢迢千万里”、“烟笼寒水月笼沙”等。
3.学生们分组讨论并找出各自认为最有意境的句子,并解释他们为什么觉得这些句子有意境。
第三步:诗歌赏析(30分钟)1.为学生播放一段夜晚的自然景象。
2.学生们观察并用诗中的词语和意境来形容他们所看到的景象。
3.引导学生思考夜空和月亮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并与诗中的意境进行对比。
第四步:情感表达(20分钟)1.学生们分组讨论诗人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并找出诗中的相关句子。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来展示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们讨论如果他们写一首关于月亮和夜晚的诗,他们会用怎样的语言和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五步:个人思考(10分钟)学生们在课后完成一份个人思考作业,回答一些问题,如“你觉得《月夜》这首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你对夜晚和月亮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你从这首诗中学到了什么?”教学延伸:1.学生们可以选择其他杜甫的作品进行阅读和赏析,比较不同作品的风格和主题。
2023最新-杜甫《月夜》教学设计(优秀8篇)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优秀8篇)《月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这首诗是诗人在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写的,这首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月夜杜甫,整理分享了8篇杜甫《月夜》教学设计。
月夜杜甫赏析篇一杜甫《月夜》古诗词【原文】: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解】:1、云鬟:妇女的鬓发。
2、清辉:指月光。
3、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
4、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韵译】: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你在阒莨胫腥粗荒芤蝗硕揽础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评析】: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
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阒荩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
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
望月怀思,自古皆然。
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因为年幼)“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
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之情。
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杜甫月夜忆舍弟篇二(1)雾气沾湿了她浓密的头发,月光给她莹洁的双臂洒上清寒。
(2)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
(3)夫妻团圆,“安史之乱”尽快结束,人民不再流离失所。
(意对即可)三:1.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推断,此诗大约写于什么时候?诗人在哪里?家人又在哪里?2.试分析诗歌刻画的形象和诗人通过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感情。
3.试分析颈联的写作技巧。
(注意找出其中的两个关键词)杜甫月夜原文篇三杜甫的月夜《月夜》由杜甫创作,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
《月夜》作者: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教案(精选9篇)
杜甫《月夜》教案杜甫《月夜》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甫《月夜》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杜甫《月夜》教案篇1教学目标:1、以“月”为线索,赏析本诗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2、发挥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感受诗中美景。
3、缘景明情,把握诗歌“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景、理、情。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的时候,心中总是会产生无限遐想,也自然会想到一些与月相关的诗句,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诗人们总是对月亮怀有深厚的感情,这就是一种“月亮情结”。
1、思乡怀亲之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2、清幽雅致之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3、凄清孤苦之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4、时空永恒之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把酒问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师: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成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春江花月夜,而那位诗人便是张若虚。
板书课题、作者二、诗歌美读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意境。
2、学生齐读三、以“月”为线索,具体研读课文(一)展开联想和想象,置身“月之景”。
1、全诗主要写了哪些意象,在众多的意象中哪一个意象是能统摄全诗的意象?明确:月。
2、全诗哪几句是集中描写月下美景的?明确:从“春江潮水连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轮”。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梁惠珍)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梁惠珍)教学课题《月夜》杜甫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诗是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1、诗中虽只写亲情,但具有广阔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
诗人抒发的不仅限于自己与妻子之间的离别之情,而且包含了战乱之中广大人民共同的心声,抒发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2.艺术构思巧妙。
以“月”为线索,采用了暗示手法,将“独看”和“双照”作为全诗诗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方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学生情况分析:古诗词一向以来都是教学难点,通过多年的学习,学生对古代诗词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积累不多,对于理解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都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
授课时间 2010年1月14日活动时间教师引领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预计性问题与对策2分钟学生回忆诗句,教师引导。
学生回答。
回忆所学的思念亲人朋友、故乡的诗句,激发兴趣。
学生回忆不起来,教师可先举一例。
二、出示学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作品风1分钟习目标格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1、熟读诗歌,通过小组合作,了解诗歌内容及主旨。
2、掌握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培养规范答题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杜甫诗中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怀。
三、复习杜甫的人生经历、诗歌风格:2分钟学生一学生口头回答温故而知新,达到第一除诗歌风格,学会可能忘记1、杜甫,字,曾奔蜀投严武,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人因此称其为。
他的诗歌整体风格可用四个字概括,就是。
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其诗中都有反映;他的诗歌还提边口头回答,一边在屏幕打出答案。
个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作品风格”。
以外,其他可根据课文注解或《学海导航》,找出答案。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梁惠珍)
预计性问题与对策
一、导入
有月光的夜晚,总是能引起人们(尤其是诗人)
无限的遐想,回忆一下,用月来思念亲友、故乡的诗句有哪些?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白《静夜思》)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唐/继【枫桥夜泊】)
3、明月时有,把酒问青天
(宋/轼【水调歌头】)
学生口头回答
温故而知新,达到第一个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作品风格”。
除诗歌风格,学会可能忘记以外,其他可根据课文注解或《学海导航》,找出答案。
四、新授一
一、熟读诗歌,归纳主旨。
1、听诗歌录音,屏幕出示生字词读音,学生自由读一遍。
2、看学案上的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富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回族自治区),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3、柳永《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是实写,而“今霄酒醒何处,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是虚写。……
10分钟
学案要求填写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2、其他表现手法:
对比、照应、衬托、渲染、双关、铺垫、用典、抑扬、联想、想象等
教学课题
《月夜》杜甫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容分析:
本诗是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1、诗中虽只写亲情,但具有广阔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诗人抒发的不仅限于自己与妻子之间的离别之情,而且包含了战乱之中广大人民共同的心声,抒发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
《月夜》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深入体会作者在本诗中抒发的家国情怀。
2.赏析本诗抒发情感的表现方法—对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集体背诵《月夜》。
【问1】作者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思亲怀人第一,课本注释:诗是秋天月夜在长安怀念妻子之作‛第二,第五单元的单元主题导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园。
故乡的明月,亲人的目光,时时牵动着天涯游子的心。
亲情、故园情将照亮并温暖我们的一生。
【问2】望月怀远,睹物思人,触景生情,自古皆然,思亲之作可谓数不胜数,可明末清初学者黄生高度评价杜甫的《月夜》“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忝:辱,有愧于)这首诗的高绝之处在哪里?比较以下两句今夜长安月,窗前只独看。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区别:抒情主人公不同。
诗人并没有写自己望月怀妻,却想象身处鄜州的妻子此刻正望月怀念远在长安的丈夫。
但仔细一想,诗人又何尝不是月下‚只独看呢?正所谓‚两地独看,一种愁思。
抒写角度的转换,比起一般的直抒胸臆,表达上更加含蓄巧妙。
这种手法叫对写法,也叫对面落笔。
(诗人不直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写对方实际写自己)柳永的《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采用的就是‚从对写法,用意中人的望归写自己的望乡,表达游子思乡之苦,归思之切。
【问】这句诗中能够表现抒情主人公情感的字词是哪个?(齐答)明确:独【问3】刚才说到抒情主人公是妻子,如果说诗人只身处在长安,算是独看的话,从诗中可以看到,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作者却说是闺中“独”看呢?明确: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哪里懂得想念他们远在长安的父亲,更不会理解他们的母亲望月怀人,思念长安之苦!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更进一步显出妻子此时之“独”【问4】“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有人说这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是哪两个字?生动在哪里明确:“湿”和“寒”。
《月夜》杜甫教教学设计
《月夜》杜甫教教学设计杜甫的《月夜》是一首描写月夜景色的诗歌。
这首诗通过描绘月光下的自然景色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展现了杜甫深刻的洞察力和对人生的思考。
下面我将根据这首诗的内容和形式,设计一个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和主题。
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及其诗歌的背景和特点;2.理解《月夜》诗歌的意境和主题;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准备:1.课文《月夜》的副本;2.课堂展示的图片,如月亮、夜景等;3.课堂活动所需的纸笔和其他辅助教学材料。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先展示一张描绘月夜景色的图片,引发学生的感受与情绪。
然后出示杜甫的画像,简单介绍杜甫的生平和他对诗歌的贡献。
2.分析诗歌(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以此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例如:诗歌的篇幅、韵律(五言绝句)、诗歌的描写对象以及环境等。
3.理解诗歌(15分钟):学生们结合课文,对《月夜》诗歌的意境进行深入讨论。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诗人描绘的月亮是怎样的?夜晚的景色有哪些细节?这些细节给你什么样的感受?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杜甫的思想情感。
4.欣赏朗读(10分钟):学生们轮流朗读诗歌,并通过适当的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使诗歌的意境更生动。
教师可以进行指导,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
5.写作练习(15分钟):让学生通过诗歌创作,以感悟诗歌中的意境和主题。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景物或场景,进行描写,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6.展示和分享(15分钟):学生将自己的诗歌作品展示给全班。
通过欣赏和分享,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和交流,增进理解和欣赏的深度。
7.课文扩展(15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的鉴赏分析,例如对比《月夜》与其他诗人的月夜诗歌,探讨它们的共同之处和特点。
8.总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收获,回顾《月夜》诗歌的意境和主题,为下一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杜甫《月夜》教案
杜甫《月夜》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月夜》这首诗。
2.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的诗歌修辞手法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 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触觉和感知经验,联想并对照自己的月夜经历,表达出自己对夜晚的情感和感受。
教学重点:1. 能够理解并背诵《月夜》这首诗,理解其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 能够运用相关的诗歌修辞手法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能够联想并对照自己的月夜经历,表达出自己对夜晚的情感和感受。
教学准备:1. 杜甫的《月夜》诗歌原文2. 诗中的辞格和修辞手法的解释和例子材料3. 学生的个人作业本和铅笔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诗歌(5分钟)教师会首先播放与月夜相关的音乐,营造一个安静愉悦的氛围。
然后,教师会提问:“大家是否喜欢晚上的夜晚?为什么?”教师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喜欢的夜晚活动和感受。
之后,教师会引入杜甫的《月夜》这首诗,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一首关于月夜的诗。
Step 2:理解诗歌(15分钟)教师会给学生分发《月夜》的诗歌原文,并清楚地念读一遍。
然后,教师会要求学生默读几遍,将自己的感受记录在作业本上。
接下来,教师会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教师会提问:“诗中的月亮是什么意象?它给你什么感觉?”然后教师会提醒学生去寻找一些相关的辞格和修辞手法的例子,例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等等。
学生可以观察到诗中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等手法来加强诗的表达效果。
教师会引导学生结合这些辞格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和主题。
Step 3:学生联想与自我表达(20分钟)在这一步,教师会让学生与之前分享的喜欢的夜晚活动和感受相结合,联想并对照自己的夜晚经历,表达出自己对夜晚的情感和感受。
学生需要写出一两句关于自己对夜晚的感受的诗,并分享给他人。
教师会邀请一些学生上前分享他们的诗。
Step 4: 总结(5分钟)教师会强调学生的创造性表达和分享,并回顾今天学到的辞格和修辞手法。
杜甫《月夜》教案精选两篇
杜甫《月夜》教案精选两篇杜甫《月夜》教案一一、导入请大家回忆关于月亮的诗歌……月亮是人们最喜欢的天体。
万种风情、千姿百态的咏月诗都由此而生,历久不衰。
咏月诗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是一块引人注目的亮色,滋润着我们的心灵。
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惆怅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洒脱,月亮圆这一自然景观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不尽遐思,他们把明月当作传情达意的物象,逐月抒怀,千种思绪,万般情怀自然涌上心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一首咏月诗《月夜》。
今夜鄜fu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在杜甫的诗作中,有许多描写月的诗句,据不完全统计,杜甫的咏月诗有一百多首,有很多妙语佳句,传诵千古。
在一向“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老杜笔下,有“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的战争悲愤;有“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的拳拳忠心,也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悠悠深情。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月夜》,在首诗当中的月亮寄托了诗人何种感情?二、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人。
青年时代漫游各地。
33岁遇李白,同游梁宋之地。
后入长安,困顿十载。
安史乱起,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任左拾遗。
被贬后投严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冬死于岳州舟中。
v 有致君尧舜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
v 其诗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提供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
v 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
v 其诗风格沉郁顿挫。
v 与李白合称“李杜”。
三、写作背景v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
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
月夜(杜甫)教案
月夜(杜甫)教案月夜(杜甫)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分析杜甫的诗歌作品《月夜》;2.掌握诗歌分析及评价的方法,并能够在学习其他诗歌时运用;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1.导入:通过展示月夜的图片或播放与月夜相关的音乐,激发学生对月夜的想象和感受,并引导学生提出对于月夜的共同认知。
2.课文导读:让学生读课文《月夜》,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意境,并引导学生关注诗歌语言、艺术手法和意象的运用。
3.诗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押韵以及修辞手法等相关要素,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意义和艺术魅力。
4.诗歌评价:鼓励学生表达对《月夜》的个人感受和评价,并引导他们用科学合理的论点和细节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5.拓展阅读:在课堂上选取其他与月夜相关的古今诗歌或散文进行阅读,加深学生对于月夜这一主题的理解。
教学步骤:一、导入:展示月夜的图片或播放与月夜相关的音乐,让学生在寂静的氛围中感受月夜的美丽和神秘。
引导学生分享对月夜的想象和感受,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二、课文导读:请学生阅读杜甫的《月夜》,并引导他们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象。
根据学生的反馈,重点讲解诗歌中的重要词句和诗歌的整体结构。
三、诗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月夜》中的诗歌语言、修辞手法和意境,让他们理解其中的情感和艺术之美。
可以在黑板上列出相关要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四、诗歌评价:鼓励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分析和评价《月夜》的优点和独特之处。
引导他们用科学合理的论点和细节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五、拓展阅读:选取其他与月夜相关的古今诗歌或散文进行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月夜这一主题在文学创作中的广泛运用。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作者对于月夜的表达方式以及他们想要传递的情感和意义。
六、总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在欣赏诗歌作品的同时,理解了诗歌分析和评价的方法,并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探索和欣赏优秀的诗歌作品。
杜甫《月夜》教案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自主赏析诗词的意境,通过诗中意象,诗句内容,作者身世背景等来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人感情(学习重点)。
学生通过学习,努力探究诗歌重点词句,把握这些字词的重要之处。
(学习难点)(二)情感目标:学生体会作者在各自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的家园亲情,探究中国人的故乡情结,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同时激发自我的爱国之情,热爱家乡的情怀。
(三)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这首诗歌学习,除了掌握诗中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之外,最终将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与自己进行比较,引发学生自我思考,感受对故乡对亲人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激发学生对祖国家乡的热爱,懂得感恩,珍惜今天美好生活。
(四)教学对象及其特点:1.教学对象:高二学生2.特点:(1)在学习上两极分化日益明显。
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掌握程度上已较明显的分出层次,即所谓优生和差生。
对优生来说,由于之前学得好,他们积极、自信的心理不断得到强化,学习兴趣上升为乐趣,另一部分学生在一年学习中(尤其是在考试中)屡遭挫折,对学习的灰心、自卑甚至害怕等心理也在渐渐固化,出现兴趣转移,偏科等倾向。
,对于成绩好的孩子,我们要给予肯定,使他们更加积极上进。
对于学习中等水平和较差的孩子,家长首先要有正确的态度,避免过高的期望;要给孩子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分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肯定他们所拥有的发展潜能,解除不必要的顾虑。
(2)偏科现象严重。
我们现在高考施行的是“3+X+综合”,分科之后,许多学生对自己所选的科目很重视,但是对综合科中的非主修科目重视不够。
家长要关注孩子是否存在偏科现象,引导孩子正确对待自己的非主修科目,认真地对待每一科的学习,才不致于高考时后悔莫及。
(3)孤独感和焦虑感较强。
高二学生是高中阶段的“断层”时期。
因为高一新生刚进入高中,对学校、老师、同学以及学习都有新鲜的感觉,同时,其兴奋心情也使其具有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杜甫《月夜》教案
杜甫《月夜》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杜甫的文化背景和诗歌风格。
2.理解《月夜》这首诗的意义和内涵。
3.通过分析这首诗的语言、形式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二、教学方法1.输入和看图法,介绍杜甫的生平和主要创作。
2.朗读和解析法,深入解读《月夜》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3.讲评和作文法,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的语言、形式和艺术特点,并进行创作。
三、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介绍唐代杜甫的生平和主要创作。
结合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杜甫的时代背景、所处环境,以及他的文学成就和影响。
第二步:学习诗歌(20分钟)1. 朗读《月夜》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氛围,把握作者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解读《月夜》诗歌通过引导提问,让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描写对象、情感表达和意义,并引导学生理解和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式。
第三步:分析诗歌(30分钟)1. 诗歌语言分析指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包括韵律、格律、语言表达等方面。
让学生了解杜甫文学成就的特点和影响。
2. 诗歌形式分析让学生了解这首诗在意境、结构、节奏等方面的特点,帮助他们加深对形式美和意境的理解和欣赏。
3. 艺术特点分析通过对诗歌语言、形式和意义的综合分析,让学生了解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从中获取艺术启迪。
第四步:创作作业(20分钟)让学生根据《月夜》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自由创作一首诗。
要求学生注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诗歌结构的调整,尽量发挥自己的审美和文学才华。
第五步:作品展示(15分钟)让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作品交流和互评,促进学生形成认识共商的思维和合作文化。
四、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1.理解杜甫的文化背景和诗歌特点。
2.理解《月夜》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3.分析《月夜》诗歌的语言、形式和艺术特点。
4.提高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
同时,本教案凸显了探究与创新的核心价值观,通过鼓励创新、发现和合作的学习风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提高其学习动力和自我发展的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表达技巧类的答题规范:点出手法,分析手法,点出效果或感情。
学生讨论本诗的艺术手法,并回顾以前学过运用这种方法的诗歌。
鉴赏诗歌的手法,培养规范答题的习惯,达成目标三:掌握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培养规范答题的习惯。
1、学生在鉴赏诗歌艺术手法时,可能把握不准,教师可在学案上要求填写诗歌表达技巧的知识表,让学生在分析时有据可依。
3、柳永《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是实写,而“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是虚写。……
10分钟
学案要求填写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2、其他表现手法:
对比、照应、衬托、渲染、双关、铺垫、用典、抑扬、联想、想象等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遥有此寄》)
2分钟
学生回忆诗句,教师引导。
学生回答。
回忆所学的思念亲人朋友、故乡的诗句,激发兴趣。
学生回忆不起来,教师可先举一例。
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其诗中都有反映;他的诗歌还提供了战乱时期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诗作富于
精神,故称。他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他为。
2、杜甫20岁以后可分为四个时期(略,见学案)
2分钟
学生一边口头回答,一边在屏幕打出答案。
2、当学生确实不能举出其他例子时,可提示在必修三里找找看。柳永《雨霖铃》,学生能够回忆起来的,因为在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阶段,曾经复习过。
五、小结
这首诗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采用了暗示手法,将“独看”和“双照”作为全诗诗眼,诗人想象妻子望月怀念自己,虚实结合,表达主题效果显著。
1分钟
六、堂上练习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预计性问题与对策
一、导入
有月光的夜晚,总是能引起人们(尤其是诗人)
无限的遐想,回忆一下,用月来思念亲友、故乡的诗句有哪些?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唐/张继【枫桥夜泊】)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宋/苏轼【水调歌头】)
读下面一首诗歌,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诗内容具体说明。
除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答案〗: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以虚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诗人撇开自己,从相思的另一方来写,写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思念着千里之外的我,以虚写实,把深挚的思乡情思抒发的更加婉曲含蓄。
〖补充〗:“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
1.神仙世界和梦境
2.想象和回忆。
3.设想之境。(板书)
其他例子:
1、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境、2、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杜甫诗中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诗歌内容及学会归纳主旨。
2、鉴赏诗歌虚实结合的特点,并培养规范答题的习惯。
难点:鉴赏诗歌虚实结合的手法,培养规范答题的习惯。
课时安排
1课时
授课时间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0年1月14日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时间
教师引领
2分钟
八、布置作业。
1、熟背诗歌,明天默写。
2、扩展练习(见学案)。
板书设计:
3、看课文注解,理解诗句。
3分钟
学生先读诗歌,再看课文注解。
让学生熟悉诗歌。
4、诵读、鉴赏诗歌的内容及主旨。
(1)、学生讨论,归纳本诗主旨。
(2)、学生回答,教师提示:〖答案〗:
本诗通过想象妻子在鄜州如何长久伫立于庭院望月,想念着远方的丈夫,从而抒写夫妻怀念的至情,反映了因战乱而分离的相思之苦,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学生口头回答
温故而知新,达到第一个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作品风格”。
除诗歌风格,学会可能忘记以外,其他可根据课文注解或《学海导航》,找出答案。
四、新授一
一、熟读诗歌,归纳主旨。
1、听诗歌录音,屏幕出示生字词读音,学生自由读一遍。
2、看学案上的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陕西延安),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8分钟
屏幕出示:
诗歌表达技巧类的答题规范:点出手法,分析手法,点出效果或感情。
学生独立思考,让一位同学到小黑板做,其他用练习本做。
达成目标三:掌握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培养规范答题的习惯。
当学生把握不准时,教师提示:
从“旅馆”、“客心”看出诗人出门在外,“思”可看出“思念家乡”。
七、总结
《月夜》在中国诗歌史上,堪称一首匠心独运的作品,它完全摆脱现境,采用从对面落笔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在诗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的是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诗人对四海升平的理想,也正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出示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作品风格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1、熟读诗歌,通过小组合作,了解诗歌内容及主旨。
2、掌握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培养规范答题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杜甫诗中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怀。
1分钟
三、复习
杜甫的人生经历、诗歌风格:
1、杜甫,字,曾奔蜀投严武,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人因此称其为。他的诗歌整体风格可用四个字概括,就是。
2、律诗最后一联往往能透出诗歌主旨,请分析“何时”与“双照”,诗人提出什么愿望?
新授二
二、合作探究,鉴赏诗歌艺术手法。
写此诗时杜甫身困长安,却似乎能够看到远在鄜州的妻子望月思念自己,这是怎样的艺术手法?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
〖答案〗:想象,虚实结合。诗人想象在鄜州的妻子望月思念身在长安的自己,这是一种虚的手法,表达诗人因战乱而分离的相思之苦。
(板书:主旨:望月相思,向往和平)
诗眼:
独看:因战乱而分离的相思之苦
双照:反射出和平团圆的理想
8分钟
1、屏幕出示诗歌主旨的格式:通过写……,抒发……感情。
2、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学生结合课文注解,讨论诗歌主旨。
学生通过讨论,了解诗歌内容及主旨,达到第二个目标:了解诗歌内容及主旨。
学生在归纳诗歌主旨时,可能把握不准,教师可在屏幕时提示:1、诗题是“月夜”,诗中提到谁在看月?“独看”表达什么感情?
教学课题
《月夜》杜甫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诗是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1、诗中虽只写亲情,但具有广阔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诗人抒发的不仅限于自己与妻子之间的离别之情,而且包含了战乱之中广大人民共同的心声,抒发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2.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采用了暗示手法,将“独看”和“双照”作为全诗诗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方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学生情况分析:
古诗词一向以来都是教学难点,通过多年的学习,学生对古代诗词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积累不多,对于理解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都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
三维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作品风格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1、熟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及主旨。
2、通过小组合作,掌握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培养规范答题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