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政治马原24个主观题答题原理群

合集下载

2017年考研政治马原超实用答题模板

2017年考研政治马原超实用答题模板

2017年考研政治马原超实用答题模板12月份的考研考试马上就要来了,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关于考研政治马原超实用的答题模板,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1、搞透哲学原理:注:哲学关于辩证关系原理的万能公式:哲学的辩证关系特别多(共计48 对),但无非两类,一是并列关系,二是从属关系。

(1)A 和B 并列关系(40 对):①总论: A 和B 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②区别: A 和B 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③联系: A 和B 相互依存: A 离不开B: B 离不开A(有两种解释,一是一句话变三句话(任何A 离不开B,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离开B 的A ,离开了B,A 也不存在了); 二是正说说,反说说,换个说法再说说。

)A 和B相互渗透:A 渗透着B: B渗透着AA 和B 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A 能转化成B: B 也能转化成A(2)A 和B 从属关系(6 对:物质与意识; 实践与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形式与内容)①总论:A 和B 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②区别:A 和B 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③联系:A 决定B(A 决定B 的产生、发展、灭亡、性质和内容); B 反作用于A(当B适应A促进A的发展,当B不适应A阻碍A 的发展)。

(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即是并列关系也是从属关系。

2、搞活哲学原理:注意:第一、哲学的题型有三种①死记硬背的题目②哲学家的命题或原话③情景型题目(例子题)第二、哲学分析题的答题模板:①先写... ...认为:唯物论: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认为:辩证法: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论: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唯物史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②写出原理,并指出方法论意义。

③概括材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或摘抄材料。

④指出材料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并反对错误。

⑤再写一原理,并重复3、4 操作。

2017考研政治马哲需重点把握的20个原理

2017考研政治马哲需重点把握的20个原理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马哲需重点把握的20个原理马哲是马原的学科基础,概念抽象,体系庞大,理解起来并不容易,也是历年来的考察难点,尤其是原理和方法论,考生需要多下功夫去理解记忆。

下面整合了20条马原重点原理,希望考生能够重点学习记忆。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原理。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3)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

(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5)辩证的否定观。

(6)否定之否定规律。

(7)矛盾的同一性(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8)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

(9)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1)事物矛盾变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1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

(1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6)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是直接动力。

)(17)社会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19)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原理(包括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0)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原理。

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辩证关系原理。

主观题答题模板——马原部分

主观题答题模板——马原部分

考研政治——马原主观材料题答题思路本科目一般只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命制分析题,分析题的答题思路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辨明问题设定的范围——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第二步: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第三步:回忆与原理相关的知识点内容。

第四步:运用原理结合材料进行作答。

隆重推荐:攻克哲学分析题的必杀秘籍——主题背诵法。

(1)以主题关键词抓核心。

(2)寻找相关原理,借助思维网络,快速便捷覆盖所有考点,建立考点有效联络图。

先写所涉及的原理,再结合材料。

考生要注意,阅卷是采点给分的,在作答时一定要先写材料所体现的最重要的原理,再根据重要程度依次作答,答题的点数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以2015 年考研政治真题第34 题第(1)问为例:联系自身实际,分析为什么“互联网到底是阿里巴巴的宝库,还是潘多拉的魔盒”取决于互联网的“命运共同体”。

第一步,从题干关键词可知,本题考查互联网即高科技的发展,因而确定考查范围为唯物史观。

第二步,带着问题通读材料。

在材料中,阿里巴巴的宝库代表的是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潘多拉的魔盒代表的是消极作用,因此本题考查的是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双重性。

第三步,追溯与材料相关的原理,在答案中明确原理要点。

唯物史观中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双重性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既可以积极造福人类,也能够带来消极后果。

第四步,结合原理,总结材料,运用材料进行作答。

材料强调“互联网到底是阿里巴巴的宝库,还是潘多拉的魔盒?这取决于‘命运共同体’如何认真应对”。

也就是说,强调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不是由科学技术本身决定的。

科学技术是中性的,它的作用取决于社会,所以根本的是要变革社会,通过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创造一个有利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马原期末考试题主观题

马原期末考试题主观题

马原期末考试题主观题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请简要阐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原理和辩证法原理。

唯物论原理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和一切现象的物质基础,意识是对物质运动的反映。

辩证法原理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强调矛盾的普遍存在和矛盾的普遍性质。

2. 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以唯物论的观点来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矛盾思维和辩证思维,通过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规律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变化。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举例。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应用。

例如,在经济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指导着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矛盾和阶级斗争的规律。

在政治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帮助人们理解国家和政治的本质,并提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

在文化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强调对文化现象的历史和社会条件的分析,帮助人们认识到文化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的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有哪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坚持改革开放、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推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和巩固,坚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矛盾的普遍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提供了方法和指导。

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有效应对挑战,保持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2017考研政治马原重点: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2017考研政治马原重点: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马原重点: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知识点和考点,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这个知识点中的重中之重。

人的认识过程经过了两次飞跃才能完成一个周期,其中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

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前提和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目的和归宿。

要掌握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首先要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个概念有所理解。

感性认识是指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具有直接性、形象性的特点,属于“生动的直观”阶段,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具体的、生动的认识形式,知觉则是指人们在感觉的基础之上所获得的对事物整体形象具体的、生动的认识,表象则是对感觉和知觉的联想、记忆和再现的过程。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属于“抽象的思维”阶段,主要包括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念是人们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的认识;判断则是人们运用概念对事物的属性以及事物之间关系的判定或说明;推理则是指人们从已知的判断出发,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判断的思维形式。

其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坚持了这一点就坚持了认识论上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只有进一步发展到理性认识,才能使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坚持了这一点就坚持了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

2017年考研政治马原超实用答题模板

2017年考研政治马原超实用答题模板

2017年考研政治马原超实用答题模板12月份的考研考试马上就要来了,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关于考研政治马原超实用的答题模板,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1、搞透哲学原理:注:哲学关于辩证关系原理的万能公式:哲学的辩证关系特别多(共计48 对),但无非两类,一是并列关系,二是从属关系。

(1)A 和B 并列关系(40 对):①总论: A 和B 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②区别: A 和B 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③联系: A 和B 相互依存: A 离不开B: B 离不开A(有两种解释,一是一句话变三句话(任何A 离不开B,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离开B 的A ,离开了B,A 也不存在了); 二是正说说,反说说,换个说法再说说。

)A 和B相互渗透:A 渗透着B: B渗透着AA 和B 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A 能转化成B: B 也能转化成A(2)A 和B 从属关系(6 对:物质与意识; 实践与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形式与内容)①总论:A 和B 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②区别:A 和B 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③联系:A 决定B(A 决定B 的产生、发展、灭亡、性质和内容); B 反作用于A(当B适应A促进A的发展,当B不适应A阻碍A 的发展)。

(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即是并列关系也是从属关系。

2、搞活哲学原理:注意:第一、哲学的题型有三种①死记硬背的题目②哲学家的命题或原话③情景型题目(例子题)第二、哲学分析题的答题模板:①先写... ...认为:唯物论: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认为:辩证法: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论: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唯物史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②写出原理,并指出方法论意义。

③概括材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或摘抄材料。

④指出材料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并反对错误。

⑤再写一原理,并重复3、4 操作。

马原理期末考试主观题

马原理期末考试主观题

马原理期末考试主观题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背景和意义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期以来科学社会主义思潮的理论基础,是在无产阶级和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对于改变人类社会命运、解放被压迫阶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2.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和矛盾的普遍性、同一性、斗争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批判了旧哲学对于现实的忽视和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等倾向。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剩余价值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等。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经过列宁主义的改造,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中国革命的胜利使中国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发展国家。

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结合中国革命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以农民为基础,实行武装斗争和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在党的领导下,最终取得了胜利。

中国革命的胜利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指导地位。

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基于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出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点和有别于资本主义的优势。

2. 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和基本内涵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内涵包括公有制的建立和巩固、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等。

3.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完善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并加强党的领导等。

2017年全国研究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主观题常考理论

2017年全国研究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主观题常考理论

2017年全国研究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主观题常考理论全国研究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的复习准备已经开始。

其中马克思基本原理是比较难的知识点,文都网校老师在这里为大家总结一下历年主观题中会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概论。

1. 物质世界和实践(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意识的起源和本质)2. 唯物辩证法(两大特征:三大规律:联系与发展的环节—六大范畴)3. 客观性和主管能动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以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应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的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生活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和静止: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稳定性、有条件性。

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万能答题模板

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万能答题模板

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万能答题模板 考研政治马原材料分析题答题时采⽤原理+⽅法论+结合材料,三者相结合,才是⼀个完整答案。

⼩编为⼤家提供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万能答题模板,希望⼤家喜欢! 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万能答题模板 ⼀、唯物论部分 (⼀)实践是⾃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的基础 【原理内容】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然界与⼈类社会的历史前提,⼜是使⾃然界与⼈类社会统⼀起来的现实基础。

⼈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类社会,⼈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然界,不断改变着⾃然界。

【⽅法论】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与⾃然之间额物质变换,在最⽆愧于和最适合⼈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这种物质交换。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规律和利⽤规律。

【⽅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辩证法部分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存在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整体,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法论】要求⼈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事物联系的条件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们经过努⼒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但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然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法论】要⽴⾜现实,既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善于利⽤有利条件,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创造事物发展的条件。

(三)事物发展的过程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个过程。

⼀切事物只有经过⼀定的过程才能实现⾃⾝的发展。

【⽅法论】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切事物如实地看做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2017年考研政治真题、答题攻略及复习经验指导

2017年考研政治真题、答题攻略及复习经验指导

2017年考研政治真题、答题攻略及复习经验指导2016年考研政治真题分析题解析(1)“四个全面”对规律的揭示基于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规律的揭示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所以能揭示规律,是因为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治国理政的重大成果,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规律的揭示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

我们党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期实践中,持续不断地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2) 首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领中国发展总纲,体现了全面地看问题。

其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适应历史阶段新特点,体现了发展地看问题。

第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机联系、相互贯通,体现了联系地看问题。

2016年考研政治真题解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选择题今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部分的选择题比较简单,大多考的是再认再现。

只有单选第3题需要稍加运算,下面简单的分析一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部分试题的内容。

单选部分:第1题考察的知识点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第2题考察的知识点是对自由和必然的两种状态的理解,我们只有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够达到自由的状态。

第3题考察的知识点是剩余价值理论的计算题,求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是:m′=m/v,m=120-100=20,v=10, m′=20/10=200%,易知选D。

第4题考察的知识点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中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的关键句,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是金融垄断资本得以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考的是再认再现,易知选A。

多选部分:第17题考察的知识点是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可以用排除法排除错误的选项。

第18题考察的知识点是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中的时间一维性的理解。

考研政治马原答题模板完整版

考研政治马原答题模板完整版
考研政治马原答题模板完整版
1唯物论部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为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促进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繁荣。
2认识论部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于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为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促进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繁荣。
3唯物史观部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为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促进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繁荣。
方法是统筹兼顾:矛盾不平衡原理
唯物史观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体制的变革。目的是发展,有助于稳定,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
2认识论认为:认识需要经过两次飞跃获得真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理性认识要付诸于实践去检验真理的正确性。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有助于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发展。
矛盾即对立统一,和谐社会建设是有差异的同一,不是完全的等同。
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的过程性
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民群众是历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创造者
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联系具有普遍性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马原理主观题和答案

马原理主观题和答案

马原理主观题和答案一、题目一题目:列举三个您认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思想,并解释其意义。

答案: 1. 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引起的,它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一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会产生新的生产关系,这就是社会的历史演进。

这一核心思想强调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指导我们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变革的规律,为实现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2.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这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这一核心思想引导我们深刻认识到阶级斗争的必然性和普遍性,为推动社会进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提供了理论指导。

3.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是共产主义社会,即人类历史上最高级别的社会形态。

共产主义社会的特点是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消除了阶级对立和剥削,实现了人类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

这一核心思想指引着我们实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目标,鼓舞着我们为之奋斗。

这三个核心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进步性,对于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二、题目二题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是什么?请阐述其意义和作用。

答案: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和行动指南,是现代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历史地位是一种科学的真理,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科学性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为基础,充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

它是一种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分析的理论体系,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提供了科学指导。

2.实践性和指导性:马克思主义是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要求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它不仅提供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性分析,还为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和路径提供了行动指南。

马原分析题

马原分析题

2017考研政治马原万用背诵模板分析题大题归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1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2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以实践为基础;3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辩证发展过程。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a.通过实践调查,获取感性材料(基础);b.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理性思考,加工制作。

真理的绝对性: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真理客观、世界可知、无限发展。

真理的相对性:对事物的近似正确认识:有待扩展、深化、发展。

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真理是全面的、历史的、有条件的,真理有适用范围。

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反映客观事物,)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

真理和谬误具有同一性(,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对待谬误与失败:真理与谬误相伴而生,在坚持和发展真理的同时要敢于和蔼于同谬误作斗争,善于发现谬误中的正确的成分与萌芽;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失败不可防止,要分析失败的原因,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崇尚理性思维、实事求是,人文精神要求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展审视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合理性。

1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2人与自然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材料处),3转变实践方式,通过合理的劳动实践(结合材料处)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主观能动作用1认识:a.根据目的反映客观世界——主体选择性;b.认识不仅对客观事物进行直观摹写,而且能对客观对象做出抽象反映;不仅反映当下,而且能构造出客观事物可能成为的样子(蓝图)——能动创造性。

2实践:a.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b.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

2017考研政治 马原知识点解析矛盾规律

2017考研政治 马原知识点解析矛盾规律

2017考研已经拉开序幕,很多考生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复习资料。

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准备了考研政治方面的建议,希望可以助考生一臂之力。

同时中公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考研集训营、专业课辅导、精品网课、vip1对1等课程,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

“对立统一规律”是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内核和线索,马克思批判性地继承了黑格尔哲学的“扬弃”(aufheben)思想并加以唯物主义的改造,形成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质之一。

恩格斯在其著作《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将“对立统一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一起作为唯物辩证法最基本的“三大规律”,初步形成了“矛盾”理论的原生形态。

毛泽东在其哲学著作《矛盾论》中将“对立统一规律”明确阐述为“矛盾”,并给出了矛盾的定义,比较准确地探讨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矛盾分析法,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学说的重要基础,也决定了我们目前所看到的教科书体系中对矛盾阐释的方式和呈现的面貌。

提醒同学们在学习“矛盾”规律时一定要首先紧扣概念,准确把握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本真内涵;其次要注意前后联系,尤其是与前面的“联系”和“发展”的联系,以及与后面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联系;再次是注重联系实际,提高辨识材料关键词的能力,灵活运用矛盾规律解答分析题。

学习“矛盾”规律,必须要把握的重要考点有:1.矛盾的定义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

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要注意,矛盾是一种关系,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是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即事物究竟是如何相互联系的(既对立又统一),也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促使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因此,矛盾作为一种关系而不是一个实物,总是成对出现的,即一对对矛盾。

2017考研政治马原主观题中的常用原理之唯物辩证法

2017考研政治马原主观题中的常用原理之唯物辩证法

2017考研政治马原主观题中的常用原理之唯物辩证法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技巧掌握得再娴熟,没有实实在在的知识打底,想得高分也只是痴人说梦,所以,再大概地讲解了马原主观题的评分点和答题攻略以后,我们再把其中的常用原理做以概括性表述。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

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考研《政治》马原真题及答案解析

考研《政治》马原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真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

菜里加盐以后,味道好极了。

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

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更加好吃?”回家以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

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C.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D.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适度原则。

AC选项表述正确但与题目无关。

D表述错误,现象表现本质的。

只有B与题干相符,所以答案为B。

2.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即是随心所欲”。

这两种关于自由的观点A.前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唯意志论的观点B.前者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前者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答案:B【解析】前一句话"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知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体现的是辩证法的思想。

后一句'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即是随心所欲"体现出来的是唯意志论,所以正确答案为A。

3.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创办企业从事生产,60万元用于固定资本、以购买机器设备等,40万元用于流动资本、以购买原材料和劳动力等(其中购买劳动力支付了10万元)。

一轮生产结束后,该企业的总资本达到了120万元。

考研政治马原主观题答题的原理指导

考研政治马原主观题答题的原理指导

考研政治马原主观题答题的原理指导关于考研政治马原主观题答题的原理指导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及人和自然关系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入了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需面对的永恒主题。

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

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2.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并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它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制约,只有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和人类现实生活规律的意识,才能有效地发挥能动的作用;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则只能导致行动的失败。

意识的能动性的实现最终还受制于人类实践的发展水平。

3.认识并尊重客观规律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相反,人的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却要受规律的支配。

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又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

人们在实践中可以认识或发现规律,并利用这种合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为人类谋利的目的。

人类还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2017考研政治马原主观题就这么回答

2017考研政治马原主观题就这么回答

2017考研政治马原主观题就这么回答来源:智阅网马原是考研政治主观题必考的内容,所以,我们在考前冲刺阶段复习时,一定要重视起来。

那么,就让我们了解一下马原主观题该怎么回答!首先,总说哲学观点。

比如,可以这样说: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基本上来说,有这个帽会显得答题更加自然,而不突兀,也会提高分值。

其次,具体回答原理内容。

很多考生,一提到这个原理,就会想到“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一点。

确实,这一点没错,但不够全面。

在哲学当中,任何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都要从区别和联系两个方面来答题,忽视了任何一个方面,则原理内容就显得不够科学和全面。

再次,强调方法论。

很多考生使用原理的时候光考虑内容,根本将其方法论抛之脑后。

其实,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以咱们刚才所说的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为例,其方法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要坚持物质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断;二,要发挥意识的反作用,主动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将方法论答进去,题目才显得更加完满。

最后,要结合材料并总结。

既然是材料分析题,则不能把答案和材料完全孤立起来,一定要将两者糅合到一起。

很多考生意识不到这一点,这是错误的。

其实也就是用自己所回答的原理和方法论去分析下材料,通过自己的语言得出一些结论。

掌握以上的答题步骤之后,我们再适度做一些任燕翔老师的2017《考研思想政治理论主观题应试宝典》,我们一定可以复习好主观题的。

想买考研政治主观题、冲刺类图书的朋友们,可以去智阅网上看看,最近双十一活动,会有很多购书优惠,买得越多,折扣越多。

马原重要原理及方法论考研政治

马原重要原理及方法论考研政治

马原重要原理及方法论总结上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我们要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与物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首先,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其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我们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也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4.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没有鼓励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间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5.因果联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是因果关系,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这就要求我们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善于总结、善于反思找原因,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6.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起决定作用.所以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同时也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7.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该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8. 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分析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片面性、一点论.9.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该原理①有助于我们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②有助于我们掌握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方法.③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1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理论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理论,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理论依据.①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谓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②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和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马原重要原理及方法论下01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即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02量变和质变相互关系原理及方法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坚持适度原则,控制量变的限度;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03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和方法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我们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人生道路上的曲折.0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原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二者最根本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05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辨证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认识则把实践引歧途. 因此我们既要重视实践,又要掌握科学理论,达到理论认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06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多变易失,凭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二者之间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所以我们要想认识事物就必须要透过现象看本质.0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所以我们要实现认识的根本任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08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原理整个世界是无限发展的,认识应当在实践基础上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向前推移,逐步深化,不断扩展.一切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所以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09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原理分析与综合二者是密不可分,分析是综合的基础,在综合的指导下深入的分析.所以我们要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10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重大的阻碍作用. 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1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是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等12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辨证关系原理二者是辨证统一的,两者互为前提而存在,相互促进而发展.所以我们要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发生矛盾时,以全局利益、根本利益为最高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13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原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社会发展制约个人活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有利条件,推动社会发展.14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人生价值的含义是贡献和索取,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这是因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15理想与现实的辨证关系理想与现实是辨证统一的,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奋斗中实现理想.1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它要我们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利益二奋斗;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坚持走与人民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考研政治马原24个主观题答题原理群距离2017考研初试越来越近,终极冲刺复习已经开始,为了帮助大家在最后的冲刺阶段更好地复习考研政治中马原主观题,文都网校名师任燕翔老师为大家梳理了——2017考研政治马原24个主观题答题原理群,请各位2017考研的学子能够对这些马原主观题的考点熟记。

(一)唯物辩证法板块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及人和自然关系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入了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需面对的永恒主题。

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

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2.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并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它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制约,只有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和人类现实生活规律的意识,才能有效地发挥能动的作用;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则只能导致行动的失败。

意识的能动性的实现最终还受制于人类实践的发展水平。

3.认识并尊重客观规律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相反,人的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却要受规律的支配。

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又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

人们在实践中可以认识或发现规律,并利用这种合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为人类谋利的目的。

人类还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所以我们要把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5.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个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联系具有多样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做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6.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五对范畴)整体与部分:整体与部分的存在是互为条件的,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没有部分便没有整体;反过来,整体制约着部分,没有整体就没有部分。

整体包含部分,部分反映整体。

整体与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总是首先把整体区分为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弄清他们的性质、特点和功能,然后再经过综合达到对整体的认识。

原因和结果: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我们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可能性和现实性: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应当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现象和本质:现象和本质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一方面,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另一方面,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正是因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所以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由于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又要求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内容和形式:要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

7.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

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

内因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所以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

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9.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包括: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

10. 质变与量变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

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只有认识量,才能更深刻地把握度。

做任何事情,既要有质的要求,又要有量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度,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要把远大的理想目标和科学的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把敢想、敢闯的革命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既反对因循守旧、止步不前,又反对急躁、陷于空想。

11.辩证否定观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三个阶段,即“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

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由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就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

(二)认识论板块1.实践与认识主、客体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