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空头》影评观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空头》影评观后感
《大空头》影评观后感
电影《the big short》大陆译为《大空头》,是又一把金融
题材搬上电影荧幕的作品。相比《华尔街》系列,作为金融专业人士,本人认为是一部很有诚意的电影,不再是单纯的知道了内幕
消息,操纵股价然后一举成名的戏码,而是涉及了更多的交易手法,和金融衍生品工具的应用。电影更像是一部纪录片从多个角
度还原08年次贷危机的始末,试图解释更加复杂的金融衍生品,
和各方多空力量的博弈。影片的故事性不强,略显沉闷和压抑,
十分写实,完全符合我们这行的基调,大部分时间是压抑的,尤
其像影片中描述的那样坚定看空,却长时间被套,来自各方面的
压力分分钟把人逼疯的节奏。
不过,我很担心从不交易的观众是否能感同身受,或者根本
就感到无聊。我在创作的小说《期货风云》也是基于08年金融危
机背景,试图通过塑造人物性格,和扑朔迷离的情感来营造多空
博弈和金融工具应用。有读者认为感情戏太多,交易描述得太少,事实上大部分读者恰恰认为交易描述太多很跳戏。所以要把金融
题材拍出经典,尤其把一堆生涩的金融衍生品解释清楚,就极为
不易,不亚于是一场翻译。国内至今只有《大时代》被牢记,电影似乎只有一部《股疯》,不再出过新作品。我正在创作的《股指期少》以2015年股市崩盘为背景,加入大量猎奇的情节,增强了故
事的可读性。我认为让更多的人有兴趣去了解金融,然后再去接
触专业知识和书籍会比较有效。这些专业书籍往往生涩难懂,没
有一腔热情和好奇的心是无法研读下去的。我一直有一个想法可
以将作品搬上荧屏,在表现多空大战场面完全可以使用千军万马
的表现手法来代替K线上下。交易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更需要
更多的视听表现手法来展示它的正确打开模式。
接下来,给大家欣赏一篇,本人师兄,清华研究生,某大型
券商金融衍生品专家,刘硕对《大空头》的解读《大空头>对我们
的启示》。
这是我读过的最专业也是最能表达影片涵义的观后感,建议
看完影评再看电影,会使你的观影效果流畅的多。
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全球震动,随后各国进入了QE时代,这场危机深刻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危机之后各种反思声音不断涌现,这部The Big Short独树一帜,有别于大家熟悉的Too big to fail,以及电影 Margin Call中侧重于危机前后各方博弈,大空
头描述了三个危机爆发前开始做空市场的故事,中间穿插着大量
的洋葱式幽默和插科打诨以及名词解释,在讲述不同角色在危机
中跌宕起伏的同时,还道出了一些很特别的道理,这些道理无论
应用在投资领域,还是对于理解美国复杂的金融体系,都可以起
到很重要的作用,于是我心中涌现出写下一些文字的冲动,所以
这篇文字并不是一篇影评,也不是一篇记录,而是讲述我因为这
部电影而想到的一些事情。
空头:
电影中的人物全部都是有原型的,而且还原度很高。大空头
所指的其实是在危机爆发前就洞察先机,并开始尝试做空的三波人,这三拨人分别代表了市场上三种不同的势力。Michael主管的Scion投资基金是典型的对冲基金,Michael 聪明敏锐,在决策过程中自信而果决,他通过研究发现了MBS中包含的可调节利率次
贷具有巨大的风险,于是力排众议坚决做空房地产市场,最终大
获全胜;Mark 带领的团队管理的是摩根斯坦利旗下的一只基金,
作为投行的子公司注定要受到母公司的影响和管理无法完全独立
运作,而机缘巧合下出现了一个说服他们去做空房地产市场的人,这个人叫Jared Vennett是德意志银行的交易员,所以这一拨人所代表的是附属于传统投资银行的一群头脑清醒的人;Ben是一位银行家,他与两位邻居Jamie 和 Charlie 一起建立了Brownfield
基金公司,这是一家小型独立的基金,本来是无法与大银行进行
直接交易的,但由于Ben自身的人脉和经验,他们得以通过ISDA
协议做空了CDO,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功。所有这些角色,全部都是游离于市场主流投资银行之外的组织,用他们自己的话就是The Outsiders,却证明了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他们最终无情地嘲弄
了那些狂妄自大,短视逃避的主流金融机构,并为自身敢于挑战
的行为获得了巨额回报。
做空工具:
他们用的做空工具也非常有趣,虽然电影中穿插了很多名词
解释,但也都只解释了个大概。在美国市场上拥有种类繁多的场
内交易产品,但当你想要交易某个特定标的时,经常会发现场内
产品往往在规模、期限等方面无法完全满足需求,所以大量的交
易是通过 ISDA 等协议在机构之间的柜台市场进行的,所用工具
的形式就是——互换,当你想做空时就把标的先换出去,未来再
换回来;当你想买保险时就把保险金先换出去,把未来的理赔换
回来;互换合约几乎可以满足你任何需求,差异仅仅在于如何敲
定合同的条约细则。当Michael想要做空MBS的时候,市场上并没有一款这样的做空工具,于是他让各大投行为他设计了这样的做
空产品卖给他,总量达到了13亿美元。各大投行作为场外市场做
市商,持有了如此多的风险头寸,本应该进行风险拆解并通过场
内工具或者场外合约进行风险对冲,事实上他们也确实买了一部
分CDS作为违约保险,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当危机爆发时,所有
的保险公司,包括他们的再保公司,全部会受到波及相继破产。
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破坏力,罪魁祸首在于他们使用的工具CDO,CDO将MBS中的信用差的、评级低的分层重新打包成漂亮的新产品,由于打包的垃圾内容足够多,造成一种分散投资的假象,在获得
信用和流动性溢价之后CDO就将一堆没人要的垃圾债券转化成了
优质投资品。CDO其实并不是以住房作为抵押的,而是由房贷的利息偿付的现金流做抵押的,所以它具有更高的风险,同时由于CDO 太好卖,导致投行将越来越多的垃圾资产打包成CDO,其中包括大量的次级债,并且投行们在CDO基础上再进行金融创新,所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