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概念
区域经济学概念、分支与学派

区域经济学概念、分支与学派
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相互关系和影响。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概念包括:
1. 区域:指地理空间上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相互关联的区域单元,如国家、地区、城市等。
2. 区域经济:指一个特定区域内的经济活动,包括产业结构、投资、就业、贸易等方面的经济现象和特征。
3. 区域经济增长:指一个区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和发展,通常包括人口、产出、就业等指标。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分支包括:
1. 区域经济理论:主要研究区域经济的基本规律和原因,包括区域发展的内外因素、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等。
2. 区域经济政策:主要研究区域发展的政策手段和措施,包括产业政策、区域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内容。
3. 区域经济分析:主要研究区域经济现象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包括经济测量、经济模型、统计分析等研究技术。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学派包括:
1. 新地域经济学:强调地理空间的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主张经济活动的地理集聚和空间分工。
2. 新经济地理学:强调创新、技术进步和网络空间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注重地理空间内的经济网络和创新环境。
3. 区域科学:强调综合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因素的作用,关注区域发展的综合性和可持续性。
4. 古典区域经济学:注重地方特征和比较优势的作用,强调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和区位优势。
《区域经济学》课件

通过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指标,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实 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和经济发展形势,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以 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
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 、文化等方面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
1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的相 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
2
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受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 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3
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 发展水平和可持续性。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合,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
人口因素
区域内的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等会 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如劳动力供给 和市场需求。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因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出口导向型模式
以出口导向型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通 过扩大出口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模式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城市化、区域政策等, 以及地区间的经济关系和互动。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对于理解地区经济发展、制定有效的区域政策和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具 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推动地区经济的
区域经济学

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实质(二)
H.H.涅克拉索夫的定义
在经济区、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省、边区内, 一个或几个专门化部门的高度结合,并基本上共同利 用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基础设部门(工、农、运、建、非生产领域)稳 定的、相互紧密联系的客体,按比例地结合在一起 它的筹建是为了解决一个或若干个重大的国民经济问 题 它拥有足以解决重大国民经济问题的资源,相对有限 而紧凑的地域范围 它不仅能保证从国民经济的角度有效地利用当地和外 来资源,而且应使环境得到保护,自然资源得以再生 产(指可再生资源而言) 它可以统一使用基础设施
2、苏联东欧的区域经济学:侧重于研究区域系统形成发 展的机理、条件和规律,国民经济的空间分布,包括经 济区的划分和区网合并,经济区形成发展的全部经济、 社会因素,区际间的发展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地域结构, 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的主要趋向及区域发展的方向、前 景,区域经济综合体的建设布局等。
我国的区域经济研究(三)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不仅要研究区域经济发 展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它当前的结构是 否合理,而更为重要的是面向未来,研 究并规划各个区域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 不断更新、深化自身的产业结构,并且 相应地不断调整与加强区际经济联系, 使得在全国范围内的地域分工日趋完善。
区域经济学的历史发展过程
1. 萌芽时期:早在19世纪 2. 初步发展时期:20世纪20-30年代 3. 迅速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区位因素引力场图示
产业布局的指向性 —以工业布局为例
区位因素引力场
1、运输指向(或称运费最低点指向)
1) 原料地指向 2) 燃料地指向 3) 市场指向
原料指数(MI)=生产中用地方原料的重量/制成 品的重量
当M>1时,说明企业在布局上是原料地指向的 当M<1时,说明企业在布局上是市场区指向的 当M=1时,说明企业在布局上是灵活的,既可以是 原料地布局也可以是市场区布局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就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级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均衡增长:由于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这些地区的经济要增长,就必须打破这种均衡状态,是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得到增长非均衡增长:主张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区域产业结构:指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间的比例关系第一次产业:包括一切直接取自自然界的经济活动,主要有广义的农业和矿业第二次产业:指一切对自然物质进行加工的经济活动,主要有广义的工业和建筑业第三次产业:指除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以外的所有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服务是其主要特性地区主导产业: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住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以地区生产专业化为基本前提地区生产专业化:是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它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地区专业化部门:指一个地区内那些直接或间接为外区提供商品或劳务的部门区位商: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其计算公式是q ij =e ij /e i / E j /E地区专业化部门专业化水平:以该部门可以用于输出部分的产值与该部门总产值之比来衡量x ij =(e ij /e i -E j /E)*(e i /e ij )=1-1/q ij新产业区:是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除一般的聚集意义外,特别强调专业化和小企业集群,强调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以及制度的建设,所以,新产业区可以称为“社会经济综合体”城镇体系:指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的,具有不同职能、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镇群体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指在城镇体系中,城镇的数量随着城镇规模的增加而减少双中心型城镇体系:在一些地区的城镇体系中,最大的城市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经济社会地位上都与第二城市不相上下,两个最大的城市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位度: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最大城市与第二城市规模差距的指标,等于最大城市与第二城市规模之比。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与区域有关的几组概念
(一)区域、地带和地区
区域:用于空间经济分析,如市场区域概念 地带:表示从边缘区分割的纬度带 地区:指国民经济中的一个区域
(二)经济空间和地理空间
生产要素或生产力活动密集的地域可孕育出较大 的经济空间,地理空间同样大小而生产要素或生产力 活动稀疏的地域只能形成较小的经济空间
(三)经济区和行政区
• 区域经济的发展,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 区按人口平均的实际福利增长过程。
•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外部的国际影 响、政府行为、区际互动三方面和区域内 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要素。
•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见课本P27
2、经济区划
• 指在全国或者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根据 一定的经济条件进行分区,为制定区域 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 “十一五”的区域发展思路划分为八大经济区。
七大片经济区
(1)东北区,经济水平较高,城镇化水平最高,老 工业基地。
(2)环渤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 (3)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江苏、浙江。 (4)东南沿海地区,福建、广东、海南。 (5)西北区,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宁夏、
新疆。
(6)中部区,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 (7)西南区,云南、贵州、广西、四川、西臧。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一、区位及其相关概念
1、区位、经济区位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据的 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 所占有的场所。则更多地强调由地理坐标 (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在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位往往被描述为距 离某一个或几个特殊地点的不同位置所反映 的市场、供求、(运输)成本等方面的差异问 题,如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距离自然资源 供给源的距离、各空间位置上的市场供求状 况等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差异。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名称解释:1.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3.区域经济增长: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还包括对人口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
4.高梯度地区:产业部门平均技术水平高的地区5.主导产业: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6.支柱产业(pillar industry),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
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连锁效应,诱导新产业崛起;对为其提供生产资料的各部门、所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变化,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7.地区产业专业化:是指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它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8.聚集效应:聚集是成本和市场两个要素的综合反映,聚集效应是指由于某些产业部门,某些企业向某个特定地域集中所产生的使生产成本降低的效果,主要是通过企业间的分工协作,扩大生产规模等方法来实现,表现为联合化和协作化。
在有些情况下,聚集所带来的效益要大于由于偏离运费最低点和劳动费最低点所增加的运输费和劳动费。
9. 连锁效应: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了著名的连锁效应的概念,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连锁效应”包括:前向关联效应、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
(1)前向关联效应。
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前,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原料、燃料和生产设备等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2)后向关联效应。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产业结构
分析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转型和优化,以 及其对经济发的就业情况、劳动力市场状况和人 口迁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资源配置
探讨不同地区资源的分布、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 以及如何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1 理解地区差异
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和机制。
案例三
某地区由于资源匮乏和环境问 题,经济发展受到了限制,需 要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
人力资本
具备高素质、技能丰富的人才能 够推动地区经济的创新和竞争力。
区域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
1
资源匮乏
地区缺乏关键资源会限制经济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2
经济结构不合理
产业结构单一或不适应市场需求会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
3
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会对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学科。通过理解驱动和阻碍区域 经济发展的因素,我们可以制定有效的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学的定义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不同地区的经济现象、结构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探讨了区域内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资源 配置和产业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经济增长
研究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趋势和影响因素, 以及如何促进经济增长。
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区域经济政策是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产业引导等措施来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案例分析及结论
案例一
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和建设科技 园区,某地区成功实现了经济 转型与发展。
案例二
通过制定扶持政策和培训计划, 某地区成功培育了一批高技能 人才,推动了产业升级和创新 发展。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学科,通过对经济活动在不同地理区域分布、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区域经济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持。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1. 区域发展:区域发展指的是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方向、发展速度等方面的差异。
区域发展研究通过对不同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指标的比较和分析,找出促进区域发展的方式和路径。
2. 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力是指一个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在经济发展、产业创新、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和能力。
区域竞争力研究通过对不同地区竞争力因素的评估和分析,提出提升地区竞争力的政策和措施。
3. 聚集经济:聚集经济是指同一行业的企业在特定地理区域内集中发展的现象。
聚集经济研究通过对聚集经济的原因、机制和效应的分析,揭示聚集经济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促进产业聚集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4. 空间计量经济学:空间计量经济学是将空间因素引入到经济学模型中进行研究的方法。
它利用空间数据和空间统计方法,研究经济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影响,揭示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的空间特征和规律。
5. 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指的是政府或组织为促进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而采取的行动和政策。
区域发展战略研究通过对不同地区发展战略的设计、实施和评估,提出促进地区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方法。
6. 区域不平衡:区域不平衡指的是不同地区经济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差异。
区域不平衡研究通过对区域差异的原因和影响的分析,提出缩小区域差距的政策和措施。
7. 区域整合:区域整合是指将多个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和整体规划的过程。
区域整合研究通过对不同地区整合的方式、效果和机制的研究,提出促进区域整合的政策和措施。
区域经济学作为一个较新的学科领域,其中的词汇还有很多,以上仅为常见的几个名词解释,对于进一步了解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有一定的帮助。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理区域内经济活动、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等问题的学科。
区域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经济空间的存在和作用,以及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源远流长。
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观察和研究不同地域的经济现象和发展模式。
例如,古代中国就有以京津冀地区为中心的经济区域,这种区域经济联系主要是由粮食、商品和人口流动等经济要素的调配和交换所形成的。
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初。
当时的经济学家们开始关注经济空间的特征和区域差异,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方法来解释和分析这些现象。
其中最重要的是尤金·斯塔学派提出的“核心-边缘”理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活动在一个核心区域开始,然后向边缘地区扩散。
这种扩散过程会产生区域差异和不平衡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
首先,它研究不同区域的经济活动和产业结构。
例如,某个地区可能以农业为主,另外一个地区则以制造业或服务业为主。
区域经济学可以通过分析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变化,来研究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和发展趋势。
其次,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
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贸易、人口流动、技术交流等各种联系和相互作用。
通过研究这些联系和作用,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依存关系和相互影响。
再次,区域经济学还研究区域的发展和政策。
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水平和贫富差距的差异。
通过研究这些差异,可以为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例如,一些落后地区可以通过产业转型、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最后,区域经济学还关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社会面临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重要问题,这些问题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挑战。
区域经济学可以研究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方式。
总之,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理区域内经济活动、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等问题的学科。
它的发展历史悠久,涉及的研究内容也非常广泛,包括经济活动和产业结构、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区域发展和政策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区域经济学概念

区域经济学概念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不同地理区域内的经济活动,尤其是地区发展差异和区域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学科。
它通过分析各个地区的特点、优势和劣势,探究区域内的经济运行规律,并提出政策建议,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主要研究内容1.地域差异性分析区域经济学的核心是对地域差异进行深入研究,从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多个维度分析区域的差异性。
通过对各个地区的资源分布、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等因素的调查和分析,揭示出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距和不平衡现象。
2.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学关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和机制,探索区域发展的内在规律。
通过研究不同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如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等,揭示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原因和路径,并为政府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
3.区域间相互联系与合作区域经济学强调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合作。
通过分析区域间的贸易、人口流动和投资等因素的影响,揭示区域联动效应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学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重要理论1.比较优势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基石之一。
该理论指出,一个地区在特定领域的生产效率相对较高时,应该专注于该领域的生产,并通过贸易与其他地区互补,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集聚效应理论集聚效应理论认为,相同行业或相关行业的企业在同一地区集中,将会促进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的提升。
这是因为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和资源共享能够激发创新和经济活力,形成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
3.新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是区域经济学的新兴分支,关注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和地方发展的动力机制。
该理论将经济发展视为地理环境、制度因素和市场机制的综合作用,分析城市化、区域特色产业等现象,为区域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三、应用与启示1.贸易与投资政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结果对于制定贸易和投资政策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分析市场规模、竞争状况和产业的竞争优势,政府可以制定出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贸易策略和优势产业扶持政策,提升本地区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
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1 )“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
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1) “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 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霉观郵济规律办事。
2) “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区域经济学解析

区域经济学解析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内资源配置、经济发展和区域间联系的学科。
它涉及到不同地理区域内的产业、人口、经济增长和政策等方面的分析。
本文将对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进行解析。
一、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和背景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它旨在研究区域内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空间布局。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源远流长,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区域间联系的不断增强,它变得越发重要。
区域经济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区域内资源的分布和配置;2. 区域内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和竞争;3. 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合作与竞争。
二、区域经济学的方法在研究区域经济学时,学者们采用了多种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1. 空间分析:通过考察区域内各种经济现象的空间分布来洞察经济发展的规律;2. 统计分析:利用统计数据和模型来研究区域经济的特征和变化趋势;3. 实证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对区域经济现象进行实证分析;4. 模型建立:构建经济模型来探讨区域内的产业发展、政策干预等问题。
三、区域经济学的应用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各种实际问题和政策制定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区域发展规划:通过研究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和规划建议;2. 区域资源配置:研究区域内资源的分布和配置,帮助决策者合理利用资源;3. 区域产业布局:通过研究不同产业在区域内的分布情况,提出发展策略和优化布局建议;4. 区域间合作与竞争:研究不同区域间的联系和竞争关系,为区域间合作提供参考依据。
结论综上所述,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内经济现象和联系的学科,它对区域发展与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以及区域间合作与竞争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适用于区域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区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以上就是对区域经济学的解析,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门学科。
区域经济学重要的名词解释

区域经济学重要的名词解释一、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域范围内经济活动、资源分配和区域发展的学科,主要关注经济系统的地域差异与地理重要性。
区域经济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规划学等。
它通过分析和解释不同区域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提供关于地区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建议。
二、地区经济地区经济指的是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的经济活动。
地区经济包括产业结构、就业、收入水平、贸易和投资等各方面。
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通常取决于资源配置、创新、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市场规模和政府政策等多个因素。
地区经济的特点是有限的空间范围,因此其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区域差异。
三、经济区域化经济区域化是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和集约化趋势。
通过区域化,人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源、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经济区域化的主要驱动力包括市场、技术、政策和资本等。
经济区域化的实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以便推动经济增长和改善地区发展。
四、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力是指一个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在经济活动中的竞争能力。
区域竞争力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如基础设施、教育水平、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政府支持等。
一个具有高竞争力的地区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实现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五、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是指相同或相似产业在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内集中发展的现象。
产业集聚有助于资源优化利用、提高效率和创新能力。
产业集聚的形成常常受制于区位优势、技术创新、劳动力市场和市场规模等因素。
通过产业集聚,企业可以获得成本优势、技术创新和市场份额的增长。
六、区域发展策略区域发展策略是指制定和实施促进地区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区域发展策略的目标是提高地区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区域发展策略的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支持、教育培训、人才引进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有效的区域发展策略能够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七、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持环境、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平衡与协调。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区域:作为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发展和区际关系的学科。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区域资源:包括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自然资源是由人们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
人力资源是与区域发展中的自然资源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经济资源,区域经济资源包括资金、劳动力、技术和区位资源。
投资环境:投资环境是指存在于受资区域内,能够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一切企业外部因素的总称。
某一地区的投资环境,实际上就是一个包含区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自然条件在内的区域综合系统。
有什么样的区域系统,就有什么样的投资环境,区域的性质、结构和发展直接决定投资环境的面貌及变化趋势。
第三章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增长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区域经济发展: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区域开发:区域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这个主体自始至终都控制着开发过程;区域开发是以特定区域为对象,对这个区域未利用的自然和经济社会资源进行利用,对已利用的进行再利用。
所以,区域开发是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对区域内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益、经济的最大限度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第四章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区域经济学

一概念区域是指拥有多种内需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区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空间概念,相对性极强,可以从不同角度、层面和学科来观察、分析和理解。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关系的(狭义)。
广义: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
如社会资源配置、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等活动。
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内部完整性。
区域经济是指特定区域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的总称区域开发:是指人类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发展,区域开发部决定区域发展区域空间结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指生产力的诸要素在空间中相对位置、相互关联、相互作用、集聚程度集聚规模以及地区间的相互平衡关系,即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和方式。
区域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本身能够保持高速增长并具有很高的创新率,能迅速引起技术创新,对一定阶段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具有重大关键性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扩散性的产业。
区域分工:是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受一定利益机制的支配而在地理空间上发生的分异。
也有学者认为,区域分工是指区域为了获得资源股配置的高收益,进行专门化生产,通过区际贸易而实现专门化利益的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形式。
区域经济合作:是指区域之间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的增长,防止或减少相互之间的经济利益损害,在经济发展中以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协调行动,互利互惠的组织形式。
区域创新:国家创新系统定义为:由共同或独立地从事或服务于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开发与扩散,为政府提供用以制定和执行创新干预政策框架的一系列机构相互联系构成的一个系统。
区域创新系统定义为:一个区域内由参与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组成,并有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广泛介入和政府适当参与的一个为创造,储备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而形成的创新网络系统。
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过程,它是与工业化相伴随的人口、社会生产力向城市的聚集过程。
区域经济学

名词解释:区域:通常是指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可以泛指达到整个地球,小到县,乡,村或者一个工厂,一个学校,甚至一个车间,一个办公室,区域无处不在。
区域经济学:狭义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关系的科学。
广义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开发: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地区生产专业化:是生产在空间上的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它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它要解决的主要是厂商如何进行布局才能使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的问题。
区域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它的许多理论和方法都成为区域经济学理论的组成部分。
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理论,区域产业结构理论,区域产业布局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理论和区域开发理论等。
第二部分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包括区域贸易理论,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区域生产要素流动理论,区域分工理论,区域经济差距理论和区域经济传播理论等。
第三部分是区域经济政策理论。
包括区域经济制度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规划理论,区域投资环境理论,区域地方政府理论和区域经济政策体系理论等。
自然资源优势度的评价:要确定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必须进行区域之间的比较,要比较就要进行综合评价。
目前,通常的方法是自然资源综合优势度评价方法。
自然资源优势度评价方法是评价自然资源的相对丰度,主要考虑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等。
首要将所需要考虑的各项资源排列出各地区拥有量占全国的位次(1,2,3,....),然后根据公式进形计算。
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构成:制度环境中的产权和制度环境中的组织。
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特点: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1产权安排要有利于经济发展2产权安排要与区域的发展模式相适应3产权安排要与区域的产业结构相适应。
区域经济学定义

一、区域经济学定义区域经济学(Regional Economics)是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变化或运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是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两岸物流业合作,就是从物流业市场供求运行的角度,从区域经济学需求观、交易费用、寻找费用等经济理论,分析两岸物流业合作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以区域经济学的财富观阐述推动两岸物流业合作的基本动力因素,进而探讨两岸物流业合作态势和物流业经营方式的变革。
————参考资料:《区域经济学》作者:栾贵勤等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二、区域的概念:从地理上讲,区域是指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具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从经济上讲,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划分的,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经济结构基本完整,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特定作用的地域单元。
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经济区域内部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是经济区域的实质性内容。
———参考资料:书名: 《区域经济学》作者:孙久文出版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三、区域的空间界定: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复杂程度的加大,单纯从地理学的角度来定义区域的边界对区域经济的研究有很大的制约性。
系统论认为系统的整体性表现在同环境相接触时出现的特殊的边界反应。
系统的边界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起到保护系统稳定的作用。
区域经济系统的边界划分应该遵从这一原则,即区域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功能发生突变的节点的连线构成区域经济系统的界面。
传统的区域划分是以自然地理边界为依据的,这是由于传统的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运输和联系方式落后,地理条件制约很大。
经济活动局限于平平原地带,构成区域经济系统的边界往往是河流、山脉等自然边界。
工业化以后运输和联系方式虽有所改进,但是资源流动的成本依然很大,区域经济系统的边界受到自然和人工因素两种影响,其界面除了河河流、山脉外,还可能是铁路和权力以及政治上的边界等,这些对经济活动空间成本起约束作用的因素构成了区域经济系统的界面。
区域经济学概述

区域经济学概述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地区内经济发展与区域间经济差异的学科,旨在理解地区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和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地区内的产业结构、外部经济环境与内部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等。
本文将对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学科发展进行概述。
一、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地区差异原理、地理集聚原理、产业集群原理和边际分析原理。
地区差异原理认为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于地区内外部条件的差异引起的。
地区差异原理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基石,也是解释地区经济现象的重要理论依据。
地理集聚原理是指经济活动往往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的趋势,即一些特定的产业和经济活动在某些地区集中发展。
这种集聚现象可以通过规模经济、空间外部性和交通运输成本等因素解释。
产业集群原理认为产业在某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内形成聚集,并通过相互联系和互动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体系。
产业集群对于提高地区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边际分析原理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核心思想,它强调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各方面的决策和行为都需要考虑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
边际分析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区经济的优化配置和决策行为。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种。
定量研究是通过构建经济模型,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区差异的形成机制和预测地区经济的发展趋势。
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包括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和空间计量分析等。
定性研究是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专家访谈等方法,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研究地区经济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
定性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地区经济的历史演变和特殊情况下的影响机制。
区域经济学研究常常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三、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发展区域经济学作为一个学科,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
区域经济学概念、分支与学派

区域经济学概念、分支与学派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的学科,对于理解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探讨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分支及主要学派,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学科。
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的分布、演变及其与区域系统之间的关系。
它的问题包括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
地理位置:区域经济学不同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和交通状况等。
这些因素可能使得某一区域在特定产业或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优势或劣势。
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学研究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包括经济增长、人均收入、产业结构等方面。
它致力于探寻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不同产业在一个地区经济中的比例关系。
区域经济学研究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产业升级、专业化分工等。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分支繁多,主要涉及政治经济学、社会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等领域。
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分支政府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税收、贸易保护主义、产业政策等。
它旨在理解政治因素如何影响经济发展,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支持。
社会经济学:社会经济学分支研究社会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人口迁移、教育、文化等。
它探讨这些社会因素如何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和区域经济发展。
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分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它涉及诸如资源利用、污染控制、生态保护等课题,旨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经济模式。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学形成了多个主要学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古典主义、新凯恩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学派强调市场机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价格机制可以有效地调节区域经济活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它主张政府应尽量减少干预,以避免破坏市场经济的自然平衡。
新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则强调政府干预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gional Economics区域经济学区域(地区)经济学主要问题:是解释在一国国民经济范围内生产和人口分布状况,它经常被人们探讨,仿佛经不起通常经济分析工具检验。
如果比较地区和国家之间异同之处,我们可以看到区域经济学是一个性质不同领域。
就与世界其他地方进行商品贸易来看,一个地区就像一个国家。
由于要素供给区位差异造成各地区生产商品不同,因此使得地区间贸易也不同,这种情况恰好与国家一样。
这些相似点部分地——而不是全部——延伸到生产要素行为。
而资本就是能在国家之间和区城之间流动一种生产要素。
国家和地区之间要主要差别之一,则是与另一个生产要素,即劳动有关。
劳动力自由转移,在国家之间是受限制,然而在一国范围内,区域绝对必要条件则是劳动力可以在地区之间无限制地流动。
除此之外,两者之间根本性差别,在于所运用政策工具不同。
与国家不一样,一个区域不可能实行独立货币政策和贸易政策。
这种差别使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学迥然不同。
和国家相比,一地区对商品需求取决于该地区人口内生数量。
决定一地区需求和生产什么因素,是受劳动力流动程度所影响劳动供给,当地商品需求与供给决定地区之间生活费用差别,以及地区舒适程度。
区域经济学密切关注对产业布局产生作用。
区域经济学中所关注主要政策则是地方税收和支出政策效果,以及旨在影响地区之间经济活动分布努力。
所有这些都与国际贸易涉及到关税、汇率和货币政策形成对照,而这些因素在区域经济学中是看不到。
虽然区域经济学被相对地忽视,但它导致了经济学其他领域中对贸易品和非贸易品区分,这在国际贸易文献中只是最近才做出一种重要区别,而在地区内乘数分析中早就被认为是理所当然了。
区域经济学比其他经济学更充分地认识到,作为中间投入品商品使用,对生产来说是十分重要,它有助于生产布局。
区域分析这些要素和其他一些内容将在下面加以讨论.接着再考察用以分析地区一个综合理论框架。
已被接受地区分析早期区位理论一个早期而持久贡献是冯·屠能(V on Thunen,1826年)关于城市周围农业土地使用理论。
该理论认为,靠近城市土地,由于节约了运费,而导致该处地价上涨和较为集约土地使用。
从形式上来看,这模型在20世纪同样可用来将城市内土地使用解释为离中心商业区距离函数。
冯·屠能没有提供一种区域理论,因为由城市产生农产品需求未被解释。
但是,他强调了地区内对土地竞争,这是大多数力图研究地区论著中所缺乏部分。
韦伯(Weber,1929年)试图把产业空间布局,解释为运送成本最小化投入生产选择。
韦伯没说明在每一个区位将生产多少,忽视了产出价格对区位选择影响。
胡佛(Hoover,1937年,1948年)修改了韦伯体系,他考虑了更复杂运输费用结构、生产中投入替代物和规模经济。
伊萨德(Isard,1956、1975年)增加了运输和生产其他投入品之间替代关系。
摩西(Moses,1958年)更充分地考察了投入品替代,并证明最适度区位对生产函数齐次性特点是很敏感。
这些分析中一个未经考察部分是某些区位比别区位价值更大,因此成本最小化企业将为这个区位而彼此竞争。
以致会像冯·屠能模型描述一样产生地租,从而进一步影响区位选择。
洛什(Losch,194O年)把工业区位分析推广到多种产业情况,分析地区中城市规模和类型,这种城市没有资源差别,人口分布也相同,并可以从各地获得具有完全供给弹性投入品。
生产空间集中是由规模经济差异和最终产品运输费用差别所引起。
米尔斯(Mills)和拉夫(Lav)〔1964年)证明洛什六角形市场区域是不恰当,企业自由进入不一定产生遍布一切空间市场区域。
洛什像冯·屠能、韦伯和胡佛一样,不承认生产对当地劳动需求效应,从而也不承认对生产地理分布和对产出需求效应。
贝克曼(Beckman,1958年)拓广了洛什工作,他认识到对当地商品需求会影响一个等级结构中城市规模。
这种拓广是由同一分布农业生产所推动,可是并未对生产布局进行严肃分析。
单一地区经济活动诺思(North,1955年)用例证说明了地区分析出口基础分析方法,此方法涉及到由所谓基本行业存在而产生对该地区引致效应,这些行业会将其产出输送到该地区之外。
引致效应取决于被吸引到此区域追加就业量,该吸引力产生是因为基本行业中工人和企业需求可能部分地由当地生产给以满足。
这些效应导致当地就业乘数。
在出口基础分析法中,出口行业布局、规模和类型开始形成原因没有被说明,而价格原则也没被考虑。
另一方面,这种方法在考察地区需求内生性方面迈出了第一步,而该内生性在前面谈到有关产业区位研究工作中没有被人发现。
大量面向实际研究工作对地区出口区域效应进行定量分析,而出口基础分析法则为此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如伊萨德(1975年)作例证投入—产出模型中达到了顶点,该模型使里昂惕夫(Leontief)行业间分析适用于地区分析。
地区分析中最新进展博茨(Borts)和斯坦(Stein)(1964年)运用主流经济学工具,分析了劳动、资本和劳动—资本比率,并在研究生产要素流动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劳动供给转移是该模型中一个重要外生动力,这动力产生于对高出生率和农业技术变化强调,该变化使劳动在不同地区都从农业中被排挤出去,尤其在二次大战前后数十年期间(美国)南方更是如此。
这个分析并没引进生产方面地区比较利益或者影响劳动者希望定居环境。
更新理论是,一些城市模型承认城市之间出现移民,并断定对一个地区来说真正外生是吸引人们在该地区定居所必需效用水平。
托利〔Tolley,1974年〕建立了一个地区模型,该模型既包括城市之间交易商品生产和消费,也有地区生产等于地区消费非贸易品。
可以证明生产成本以及对非贸易品需求差别,将导致地区之间不平等货币工资,即使其效用是相等。
亨德森(Henderson,1974年)从规模经济和人口流动角度,强调城市和城市等级结构存在。
厄普顿(Upton,1981年)进一步分析了均衡状况下城市规模。
托利、格雷夫斯〔Graves〕和加德纳(Gardner)(1979年)考查了外在性对城市规模影响。
亨德森和约安尼季斯(Ioannides)〔1981年)对城市系统增长和变化分析运用了相同原理。
已被引证这一部份学术贡献,为调查研究地区增长和衰退现象提供了初步概念性框架,这包括由穆特(Muth,1971年)、恩格尔〔Engle〕和哈钦斯(Hutchins)(1978年)、豪兰(Howland,1979年)。
施梅纳(Schmenner,1982年)根据经验分析提出一些问题,其中许多还未曾解决。
在下一部分,为了提供一个更全面框架,我们将依据这些贡献展开论述。
一种综合区域理论内容生产设一地区商品i生产为,其中是用于生产中间品组成矢量,Ni是劳动,Li是土地、矿藏和港口地点等区位特殊资本,A是一个区域中特殊舒适矢量。
这些舒适包括了气候特点,而且也不同于地区特殊资本,因为它们对于地区所有企业和居民来说是公共财货。
非地区特殊资本,也是生产函数一个自变量,在这里假设有这样一种属性,即其价格在各地区之间几乎不会有变动。
设商品价格矢量为P,劳动工资为W,任何地区供给曲线为:(1)这里是全部价格向量,而不是各自单一价格被放入公式,作为投入品使用商品价格都影响生产可赢利性。
相应于该供给曲线是对在生产中所用每一商品需求。
(2)以及对生产劳动需求,(3)方程(1)、(2)和(3)表示区域理论中生产者方面内容,并给出了生产者对价格、工资和地区舒适程度反应。
舒适在这里将被作为是外生因素,虽然产生对污染和拥挤效应以及作为公共财货政府对地方服务作用在广义上可以被认为内生舒适因素。
假如,在既定舒适条件之下,价格P和工资W在均衡状态中决定,它们不仅取决于生产者行为条件,而且也取决于产品需求行为和劳动供给行为,这些都是在下一节要考察区域理论另一部份内容。
生产者行为条件与商品可能被用作为中间投入地区投入——产出模型相同。
但是,在投入——产出模型中,商品按固定比例使用,来自地区出口数额或者另一种概念最终需求被当作外生。
与此相反,这里生产者行为条件一个主要目,是从价格理论方面提供一种关于投入和产出如何决定一种说明。
为了导出方程(1)、(2)和(3)式,应先将由生产函数求偏导得到每一投入边际产值乘以产出价格,再令i等于投入价格,该价格是中间品价格,工资W或者区位特殊资本价格R,这取决于被考察投入品性质。
然后,再加上生产函数,结果就得到Q+1个方程,它们决定了产出从在生产中使用投入Q。
对每一中间投入总需求是每个生产中需求总和。
最后,一个关于区位特殊资本供给函数可能被推断出来,这表明了当它变得更为需要时它价格是怎样内生地上升,并使这体系增加一个方程。
虽然Li和Ri解还没有出现,但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方程组内各组成部份,所以影响方程(1)、(2)和(3)式。
例如,让我们分析方程式(l)中地区产出量对产出价格上升反应。
如果所有投入价格保持不变,上升会增加所有投入边际收益产值,并或多或少地导致产出且增加。
可是,当地区特殊资本Li增长时,它价格Ri提高会导致生产边际成本增加;当边际成本增加终于与上升产出价格相等时,产量将停止增加。
即使地区特殊资本价格和数量在求解过程中被置换出去,因而在地区生产者行为条件中没有明确地表示出来,地区产出供给曲线之所以向上倾斜也显然是由于存在着向上倾斜区位特殊资本供给曲线。
一些地区特殊资本,是由该地区内到生产和消费场所不同距离土地组成。
对于接近这些场所需求增加时,居民和企业或者会更密集地定居在那里,或者将更远离那些场所。
区域范围内日益提高进入费用,是区域产出供给曲线向上倾斜一个地区原因。
城市经济范围内进入问题已成了许多城市经济学分析中一个课题,它特色是联系城市和区域来进行分析。
劳动供给如果人们能够没有限制地在一国内居住,那么,我们可以预料将会出现一种倾向,即劳动力会对地区间任何工资差别作出反应,而所产生劳动力流动将促进福利条件改善。
在这均衡过程中,地区工资差别将被消除,以至于每一地区工资将使得该地区边际工人效用等于在别处可达到效用。
名义工资将是这样:(4)这里W0是该经济其余地方中可获得名义工资,Kx是用于购买物品x支付额矢量,P0是经济其余部份中市场商品价格矢量,KA是对每一种舒适边际估价矢量,而A0则是经济其他部份可获得一组舒适水平。
这一具体标式指出一地区与任何别地区之间名义工资差别取决于全面生活费用差别,该费用由通常市场或私人商品价格加权总数加上由相应边际评价加权舒适因素或公共财货数量组成。
在W0、P0和A0给定条件下,随着体现在P中市场商品价格上升和体现在A中舒适因素减少,地区劳动供给工资W将增加。
如果在一定程度上不允许劳动力流动,同时在劳动供给等式右边导入N而又并不影响地区均衡,以上这种条件仍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