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化教学法简介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掌握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述、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珍惜和平,具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2. 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尝试。

3. 戊戌变法:维新思想的兴起。

4. 辛亥革命:民主思想的传播。

5. 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6.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7. 国共合作与分裂:北伐战争与土地革命。

8. 抗日战争:全民族抗战的伟大胜利。

9. 解放战争:新中国的诞生。

10. 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三、教学方法1. 讲述法:教师讲述历史事件、人物和思想,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历史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视频展示法:播放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或电影片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测试与考试:通过定期的测试和考试,检验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小组讨论与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以及撰写报告的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1-2周: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2. 第3-4周: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尝试。

3. 第5-6周:戊戌变法:维新思想的兴起。

4. 第7-8周:辛亥革命:民主思想的传播。

5. 第9-10周: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6. 第11-12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目的、任务、内容等的解读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目的、任务、内容等的解读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目的、任务、内容等的解读一、关于“纲要”教材教学的目的中国有重史的传统,有几千年不间断的历史记录,这在全世界是少有的。

这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即中国人历史意识强,认识到历史学的重要性,以研究、编写历史作为自己的责任。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讲到:中国人是一个有深刻历史意识的民族。

唐太宗强调修史可以“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镜鉴”,也就是说要以史为鉴。

清朝龚自珍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把历史提到了国家存亡的高度。

历史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历史知识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历史教育具有资政、资治的特殊作用,因此受到中国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和重视,形成了重视历史教育的优良传统。

如周公是西周王朝的缔造者之一,亲身经历了殷周之际的社会巨变,对殷商迅速败亡的历史教训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在他当政时期,经常结合历史上的成败得失对统治集团开展历史教育,并提出了以“夏鉴”、“殷鉴”为代表的历史鉴戒思想。

唐代统治者对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令狐德、魏征、房玄龄、虞世南、杜如晦等唐朝开国功臣都是名重一时的史学家。

唐太宗不仅自己重视读史,而且要求太子、诸王和大臣们都要学习历史,他在谈到史籍的作用时说:“不出岩廊,神交千祀之外;穆然旒纩,临睨九皇之表。

是知右史序言,由斯不昧;左官铨事,历兹未远。

发挥文字之本,通达书契之源: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1]清代的龚自珍对历史教育更是予以了高度重视。

他认为历史记载和历史教育是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史之外无有语言焉,史之外无有文字焉,史之外无人伦品目焉。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2]其之语重心长,至今令人振聋发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和主要事件,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2. 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社会变革3. 洋务运动与近代化探索4.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5. 军阀割据与民主革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关键事件。

2. 教学难点:各时期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以及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

4. 观看历史纪录片:辅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增强课堂的生动性。

1.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1)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3)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后的近代化探索。

2. 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社会变革(1)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衰落。

(2)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社会的影响。

(3)引导学生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3. 洋务运动与近代化探索(1)介绍洋务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成果。

(2)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3)引导学生思考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4.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1)讲述戊戌变法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3)介绍辛亥革命的过程、成果和影响。

(4)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深远影响。

5. 军阀割据与民主革命(1)讲解军阀割据的形成和影响。

(2)分析民主革命时期的重大事件。

(3)引导学生了解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和目标。

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讲解北洋政府的成立与特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与改革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介绍国民革命的起因、过程和主要事件分析抗日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觉醒和团结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讲述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战略战术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影响介绍新中国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讲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和主要政策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要成就和挑战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发展道路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介绍改革开放的背景、主要措施和成就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深刻影响引导学生认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与方向七、教学重点与难点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教学重点:北洋政府的成立与特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与影响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教学重点:国民革命的主要事件,抗日战争的影响教学难点: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战术和民族精神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教学重点:解放战争的过程和胜利意义教学难点: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主要政策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挑战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教学重点:改革开放的主要措施和成就教学难点:改革开放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长远影响八、教学方法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结合历史文献和影像资料,讲解北洋政府的历史地位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的文化意义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利用历史地图和战争档案,分析国民革命的战略战术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中的民族精神和英雄人物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通过纪录片和史实材料,生动展现解放战争的历程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比较,理解新中国的历史意义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使用历史数据和实例,讲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探讨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通过新闻报道和人物访谈,生动展示改革开放的成就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观察,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贡献九、教学过程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通过讲述北洋政府的成立背景,引入新文化运动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其影响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结合历史事件,讲解国民革命的起因和过程通过分析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让学生了解民族抗争的历史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通过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役,引导学生理解战争的胜利意义讲述新中国的成立过程,让学生感受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性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分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背景,讲解主要政策的内容通过案例研究,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成就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结合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讲解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改变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的深远影响十、教学评价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报告,评估对北洋政府和新文化运动的理解程度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的分析能力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通过写作assignments 或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国民革命和抗日战争的认知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中的民族精神和英雄人物的评价能力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通过考试或小组项目,评估学生对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的理解考查学生对新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分析能力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分析报告,评估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程度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挑战的分析十一、教学内容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讲解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变化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挑战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和优势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的意义和影响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讲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分析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和挑战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介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分析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讲解中国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及其对未来的影响分析中国在未来世界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中国公民应该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十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及其特点教学难点: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教学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意义和优势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教学重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教学难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教学重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教学难点: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教学重点:中国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及其对未来的影响教学难点:中国在未来世界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十三、教学方法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结合社会调查和统计数据,展示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变化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改革开放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通过案例研究和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评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不足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利用国际新闻和外交文件,分析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联合国会议,让学生体验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结合经济发展报告和环境保护资料,讲解中国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项目研究,探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路径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通过未来预测和情景分析,让学生思考中国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引导学生讨论作为中国公民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十四、教学过程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通过展示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变化,引入对改革开放的理解分析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通过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案例,让学生了解其发展历程评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不足,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分析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让学生了解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体验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让学生思考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和挑战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讲解中国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路径,引导学生进行项目研究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通过未来预测和情景分析,让学生思考中国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讨论作为中国公民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十五、教学评价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报告,评估对改革开放后社会变迁的理解程度考查学生对社会变迁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的分析能力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通过写作assignments 或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考查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和不足的分析能力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通过写作assignments 或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的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案,涵盖了从鸦片战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对外关系、全球治理、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以及未来展望等十五个章节。

专题式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运用

专题式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运用

是: “ 我们如何 整合教材 的内容 , 如何 在 成 ; 第二个专题是近代 中国向西方学习 最 短 的 时 间 内 给学 生 传授 最 多 的 知 的 历程 。
习 的 历 程 言 政 — — 制 度文明( 维 新 变 法、 辛 亥革命) 言 教 — — 文 化心 态 ( 五 四 运 动)
代中国向 西方 学 言 技 — — 器 物文 明 ( 洋 务 运 动) 4 学 时 这个 矛 盾 。文 章 主 要 从 专 题 的 选取 、 专 繁 多 与 教学 学 时 少 的 矛盾 ,突 出重 点 、 近
同时还要注意内容 的理论性 、 系统性 和 的学 习积 极 性 , 才 能 让学 生 真 正理 解 和
《 纲要》 教材 由上 、 中、 下三编( 共十 完 整 性 。
消化所学的知识 , 才能锻炼 和提高学生
[ 此 文为 2 0 1 2年度 甘肃 中 医学院
才能达到大学教育的 目的。 对于《 纲要》 课程 , 大多数 学生都认 的综合素质 ,


在教学过程中, 要想取得 良好的教学 用多样化 、 合理化的教学手段 。 老师绝不
尾, 尤 其是 历史学科 更是 如此 。 否则 , 就 会
除了优化教学 内容外 , 还应注意使 《 纲要》是全 国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 全面 、 系统的分析 , 使学生理解专题式教学在《 纲要》 上编 中的 能一支粉笔、
参 考 文 献 f 1 1 李松林. 思想 政 治理 论 课 教 学模
花, 蜻蜓点水 , 教学效果可想 而知 。因 可以将其整合为两个专题 : 第一个 专题 式 研 究 .北 京 :首 都 师 范 大 学 出版 社 ,
0 0 6 ( 0 6 ) . 此, 每一个老师首先应该思考 的问题就 是 近 代 中 国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社 会 的形 2

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方法

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方法

目前,国内高校在本科教育阶段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是一门历史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讲授这门课,既要运用历史知识的教学方法,又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为了顺利实现这门课的育人目的,教师有必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

本文拟从大学生学习现状、课堂教学等方面讨论针对这门课的具有可行性的教学方法创新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现状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大学生学习与就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大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机遇与竞争。

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选择知识技能学习时,往往选择学习时间短、易于就业的专业知识,对于历史类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观念的学习则放在了非首选位置。

从大学生的课堂内外的言谈中可知,当代大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方面存在以下现状:,第一,忽视了历史知识学习的必要性。

在国家高考分文理科生的招生模式下,很多理工科类的学生,在高中分科阶段就很少接触历史知识了。

高考不用考历史,就成为了他们心中历史知识无用思想的来源之一;他们认为大学毕业后,不从事与历史学科有关的工作,也成为他们心中历史知识无用思想的又一个来源。

这样,他们就主观上认为历史知识甚至历史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没有多少必要。

他们还没有理解历史知识的社会功能。

[1](P39)第二,漠视了历史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

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忽视的情况,理工科学生群体表现比较突出。

然而,对历史类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漠视情况,则理工类和文科类大学生群体都显得突出。

他们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内容,他们都或多或少知道一些。

他们很满足于自身的认识程度,却不理解大学阶段学习这些课程内容的重要性。

这种认识水平,导致他们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表现出浅尝则止的态度,缺乏自觉思考这门课程重要性的努力。

第三,缺少历史知识的积累。

大学生们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过程中,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及的历史知识,既表示好奇,又表示似是而非。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式教学问题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式教学问题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式教学问题研究专题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师吃透教材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结合教学对象、课程学时、教学过程等各种教学要素,对教材体系与内容的高度凝练与概括,是完成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关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简称《纲要》)专题式教学就是《纲要》课教师在以中央精神为准绳,坚持政治性、思想性原则,以教材为根本、理论联系实际、以学生为中心,切实转换教学理念,整合教材体系,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一、《纲要》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一)在教学内容设置上面临着诸多问题1.教学内容与授课课时不成比例。

按照要求,《纲要》课为 2 学分,授课时数为 36 课时。

而《纲要》教材内容涉及从鸦片战争到至今为止 170 余年的历史。

历史跨度如此之大,涉及内容如此之多。

教师在教学之中如果面面俱到的话,必然面临着授课课时严重不足的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身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规划,在相对不足的课时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要求。

2.教学内容与中学历史课存在一定的重复性。

《纲要》课教材虽然在编写体例上和中学历史课存在着不同,采用了专题式和时间发展顺序相结合的形式构建了教材内容。

尽管编写体例虽有不同,里面涉及的历史时间历史人物、思想文化、历史结论跟中学历史课并没有什么不同。

所以,《纲要》教材内容难以把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3.教学内容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具有一定的重合性。

《纲要》课和高校另外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概论课在教材内容上也存在着较大重合。

如《纲要》第五章《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和《概论》课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部分内容重合;《纲要》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和《概论》课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基本重合;《纲要》课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的内容基本上是概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的缩减版。

如此多的内容重复,必然造成重复性的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特色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特色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特色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传授历史知识,更承载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

为了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许多教育工作者致力于探索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特色教学。

一、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一种以情境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模拟历史事件、人物和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角色扮演、现场教学等形式,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

例如,在讲解辛亥革命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革命党人与清政府谈判的过程,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二、问题导向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以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析、解决问题。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在讲述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等问题,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如五四运动、邓小平理论等,进行深入剖析。

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四、实践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遗址等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

此外,还可以开展社会调查、访谈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变迁。

五、多元化评价体系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有助于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除了传统的笔试、论文等评价方式,还可以采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口头报告等形式。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化”改革中实践教学的价值分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化”改革中实践教学的价值分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化”改革中实践教学的价值分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化”改革是指教学内容专题化、教学方法多样化、实践教学复合化、教学考核累加化。

实践教学复合化是这一改革模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关系到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推进实践教学复合化既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式,又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形成社会化教育的重要渠道。

标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价值实践教学从狭义上看是实践与教学的结合。

那么何者谓之实践,何者谓之教学?在马克思哲学中,实践被理解为人的生活过程,即主体与客体、人之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感性的生活过程,其最基础的形式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教学,则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

因此,我们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界定为:在突出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活动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的一种教学性与实践性并存、理论思考与行为检验并存的教学理念;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内、课外实践体验的教学形式。

纵观人类社会,正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途径中,人类不断增强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又由于人的实践活动是具有决定作用的,既为认识提供契机,又为验证认识提供平台。

因此,理论的认识与内化,必须依托实践进行体验才能转化为自觉。

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正是这样一种促使受教育主体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心理需要和行为动机的重要实践环节,它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原则的贯彻,对于教育效果的实现,对于受教育者主体的发展等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特点非常适合于采用复合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这种“复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在实践教学的空间选择上遵循大实践教学观,将课堂实践、校外实践、校内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第二,从实践教学的成果类型来看,有解释性、探索型、描述型、调查型等多种类型;第三,从实践教学的方式上有实地考察、调查问卷、对象访谈、数据分析等;第四,从考察对象和访谈对象来看,有展览馆、纪念馆、旧居、遗址、老红军、老战士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目标化教学及方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目标化教学及方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目标化教学及方法摘要:根据中宣部、教育部规定,普通高校本科生从2006级起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一门新的课程,明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目标,紧紧围绕这个目标不断进行研究、探讨和改革教学方法,是成功施教的关键。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保障教育部在其颁布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大纲》中就该课程的目标明确指出:“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普通高校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应该紧紧围绕上述目标,不断进行研究、探讨,改革教学方法,实行目标化教学。

一、明确教学目标在高校实施《纲要》课教学既不能按照大学历史专业本科生的模式进行,也不能将其等同或划归为普通高校的一般专业课。

它与大学历史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和普通高校的其他专业课教学相比,既有共性,更有特殊性。

因此,正确、全面地理解普通高校实施《纲要》课教学的目标尤为重要。

首先,应当看到作为高等院校公共课与高校历史专业课教学方面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教学对象不一样,普通高校培养的不全是历史专业的学生,而是祖国建设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教学摆位不一样,普通高校中的《纲要》课不是专业课,课时少且授课时间集中;教学深度不一样,中国近现代史虽然体系庞大、内容繁多,但《纲要》只能作为一门课程出现在普通高校的公共课堂上。

其次,应当正确理解高校《纲要》课的教学目标。

虽然它与大学历史专业课有区别,但作为高等院校公共课的教学目标仍然是明确的,即它同高校中的其他课程一样,都是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世纪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这个教育的总体目标服务的,正如教育部等颁发的《大纲》中指出的那样,《纲要》课能够“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可见,《纲要》课又是一门培养高素质全面人才不可缺少的必修课。

思政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思政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思政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2016--2017学年)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简介《中国近现代史纲》课程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公共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主干课程,该课程系统介绍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解决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即中国的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由谁来领导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为什么和怎么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三、课程目标四、课程重难点五、教学方式与方法六、考核形式及成绩评定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八、参考资料1.参考书目(1)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3)李侃等.《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4年第四版.(4)金春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5)费正清主编.《剑桥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6)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7)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8)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2.网络资源(1)人民网,网址:/(2)新华网,网址:/制定者签名:马一审定者签名:王智批准者签名:房慧玲校对者签名:谢潇媛制定日期:2016年9月。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法探析-精品文档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法探析-精品文档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法探析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正确地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认识今天、把握未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为了胜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他们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

正因为如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重要性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对大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进一步确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健康成长成才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由于各种因素,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高校的处境尴尬,很多学生一开始就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存在偏见,认为已经在初中和高中学过了,又不是读历史专业,根本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学习旧知识,在这样的偏见下,教师的引导和教学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只有通过任课教师努力地把学生的思想偏见纠正,同时,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吸引学生们爱上这门课,能主动地去学习和思考,在一个学期的学习后,更加坚定正确的历史观,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轻易地被一些错误观点所影响,并且,树立起远大的志向,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才实现了开设此门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效果如何,教师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此门课程的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课堂效果很多都不尽如人意。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教学方法比较死板。

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等,好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参与课堂的互动,参与问题的思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专题化教学探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专题化教学探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专题化教学探讨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历史进程的了解变得越来越重要。

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变得更加重要,这就要求掌握近现代史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教学专题化被认为是历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为学生提供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问题解决的能力。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专题化探讨中,应从历史的深入层面进行综合学习,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对历史发展规律和变化的理解。

专题教学有助于学生探索历史知识,理解历史思想,培养学生的沉思态度,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专题化探索中,合理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引导学生建立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首先,可以鼓励学生收集有关中国近现代史的详细资料,搜集历史事实,用分析的方法讨论历史,研究历史原因,以便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其次,可以建立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有机环境,把学生当成一个有思想的主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

此外,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专题化,还需要从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明白近现代史的重要性,加强学生对历史的认知。

另外,学校还应制定有关课程改革的政策,促进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得到最好的学习环境。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专题化教学探讨,需要教师和学生有共同的目标,以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素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内容与方法探析

“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内容与方法探析

“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内容与方法探析作者:杨漫秋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10期摘要:近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作为高等教育阶段必修课程,不分专业均要达到一定标准。

但是在日常的实际教学中众所周知,近代史纲要课以史实为主,难免枯燥乏味,这就需要在近代史实践教学中掌握吸引学生教学方法,不仅仅是老师在一味地传授灌输知识,强制学生接受,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将学生带入到近代史纲要教学中,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关键词:近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方法一、“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内容近代史纲要实践教学过程是按照时间顺序,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讲起,以中国的历史脉络为主,将世界历史发展作为大背景融入到中国历史的背景中介绍,第一个节点鸦片战争。

从鸦片战争开始到1911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开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探索发展道路的新篇章,以辛亥革命为第二个历史节点。

第三个历史节点为新文化运动的开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找到最适合中国发展的民主与科学的道路。

第四个历史节点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争取民主的历程中,中国人民有了先锋队的引领,有了主心骨。

第五个历史节点从党成立到1927年国民革命时期,国共第一次合作,虽然以失败告终。

第六个历史节点为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在长征途中召开的这次会议中共第一次脱离了共产国际的控制,开启了中共真正领导的革命斗争。

第七个历史节点为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面对国土丧失国民沦陷,中共再次抛出了橄榄枝,与国民党再次合作,以坚持领导权为前提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

第八个历史节点为1945年日本投降,双十协定没有为中国带来和平,内战在几经战火、残破不堪的国土上打响。

第九个历史节点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守住辛苦打下的江山励精图治。

第十个历史节点为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失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案例教学设计实例解析-精品文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案例教学设计实例解析-精品文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案例教学设计实例解析-精品文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案例教学设计实例解析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案例,组织师生讨论、生生讨论,在分析和研究所展示案情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主动探索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既强调理论又关注实践,既注重历史又联系现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为案例教学的运用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和发挥的空间。

通过案例教学可使该课程教学内容更加典型化,使学生从个性推出共性,由特殊归纳共性,并把理论运用于实际、深化理论学习,真正做到学历史、懂历史、用历史三者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及能力。

为此,本文以《容闳艰难开辟留学之路》这则案例为分析对象,从教学简况、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三个方面加以展开,对案例教学的相关理念、方法等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教学简况【教学案例】《容闳艰难开辟留学之路》【教学章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二章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教学对象】大学一年级本科生【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容闳艰难开辟赴美留学之路的经过、失败及意义,分析此项运动中途败北的原因,并以此解析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2、通过案例教学法,使学生掌握通过阅读材料抓住重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容闳艰难开辟留学之路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分析总结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认识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

【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使用PowerPoint课件,采用案例教学,通过启发式、探究式教学,辅以学生讨论法、教师讲授法,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教学组织】采用合班教学形式,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学生课外阅读为辅。

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教师一边授课,一边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案例与教材,随机挑选学生回答。

【教学步骤】(一)课前探究1、要求学生通过班级公共邮箱下载教学案例《容闳艰难开辟留学之路》及思考讨论题,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式教学的思考与实施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式教学的思考与实施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式教学的思考与实施一、近现代史专题式教学法的优势中国近现代史的专题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时采取以某一时期重大事件为单位设计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打破教材内容的整体性、限制性,在教学方式中注重对重大事件的研究与联系,在教学组织中注重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

以专题教学方式,使学生加深对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发展脉络的了解,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基本框架,掌握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评价的内容和方法,进一步了解近现代中国发展的规律。

(一)当前近现代史教学的不足目前大学的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基本采取“满堂灌”的形式,教师依据教材进度以传统讲授法讲授,这种教学法的优势在于知识容量大,讲课效率高,是教学方法的基础;这种教学法的主要缺点是教学形式“满堂灌”,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更适合初、高中教学阶段,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往往是一人在讲台上讲,与学生的互动很少,教学效果上忽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和综合能力发展,而且由于本课程教学考核力度较小,学生兴趣偏低。

中国近现代史在我国初、高中教育中都有开设,而且高考科目政治、历史都是主干课程,再采用这种传统教学方法,一方面浪费本就宝贵的大学教学时数,另一方面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降低。

(二)近现代史专题式教学的优势专题式教学的第一个优势在于使教师主导课堂的作用得以发挥,教师不必花大量时间讲授学生已经掌握的基本教学内容,只需要将近现代史发展中的重大节点、重大难点、学术前沿、学术争议讲解出来,同时还可以在教学大纲限定的范围内将教师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培养学生以文献资料为观点基础的学习倾向。

第二个优势在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可以得到发挥,从过去被动“听”过渡到主动学、研,同时辅以学生做课件讲授的形式既锻炼学生驾驭课堂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联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近现代史专题式教学的特点和原则专题式教学区别于满堂灌式教学的特点在于可以科学合理地根据教学内容自由组合教学专题,在这种组合中可以根据现实不断更换教学重点,一方面提高教师的科研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使学生产生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能力,培养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 一 )有利 于建立 科学 合理 的教 学体 系
问的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要解决的是 “ 是什么”的
“ 纲 要 ”课 实 行 专 题式 教 学 模 式 有 利 于 改 变 问题 ,重 点 要 讲 授 的 是 中 国 近 现 代 史 的 发 展 进 以往 我们 教材 和 授课 过 程 中存 在 的课程 时 问跨 度 程 ,那 么 ,大 学期 间则要 重 点研 究 近现 代 中 困革 大 、内 容多 、课 时 少 、 “ 概论 ”课 内容交 叉 以 命 与建 设 发展 的内在 规律 。因此 ,通 过 专题 教 学
中图分类号 :G 4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7 ~ 6 8 8 3( 2 0 1 4 )0 4 — 0 0 9 5 — 0 5
“ 中 国近 现 代 史 纲要 ” ( 以下 简 称 “ 纲要 ” ) 校 同行交 流 ,发 现 开展 专题 式 教学 已经成 为广 泛
形 成概 括 “ 纲要 ” 全书 内容 的专题 单元 集 。
要 ,它对 于提 升教学 效果 具有 重要 的意 义 。
脉 络 、历 史发 展 的规律 性 和 主要 经验 , 尚不 能 系 史 情 况 ,也 还 缺 少 深入 的 了解 。 如果 说 中学 期
“ 纲 要 ” 课 实 行 专 题 式 教 学 模 式 非 常 有 必 统 地 、准确 地 把握 ,对与 “ 个 选择 ”有 关 的历

9 5・
谓 “ 纲 要 ”课 专题 教学 法 ,就是 打破 “ 纲要 ”课

在校 大 学生 在 中学 阶段 已系 统地 学过 中国近
原来 的 内容设 计 ,将 全 书上 中下 三 编 的 内容 按 照 现代 历史 ( 初 中教 材分 上 、下 两册 ,合计 近 1 7 万 5万 定 的 主 题 重 新 概 括 和 分 类 ,最 后 形 成 若 干 个 字 ;高 中 教 材 也 分 上 、下 两 册 ,合 计 近 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式教学法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式教学法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式教学法研究作者:张嘉友来源:《职业时空》2008年第12期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要完成教学大纲要求和既定的教学目标,积极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采取专题式教学。

关键词:中国现代史纲要;课程;专学式教学法;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教育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中的一门新课程。

主要讲述中国近现代史,但从性质来讲属于全国大学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这门课的基本教学要求可以概括为:把握“两个了解”,深刻领会“三个选择”。

其主要教学目的是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叙述和分析,帮助学生明白“两个了解”,懂得“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同时使学生认识到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坚定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以便加强对大学生的政治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历史观。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行专题式教学法的缘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并不是对中国革命史的简述与增删,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单凭以前的教学方式是不够的,因而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教学科研要求:要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大力推进本课的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以教学带动学科建设。

这门新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就是学时与内容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学时少,内容多,跨度大。

在讲授时没有办法面面俱到,即使讲的很全面,但也只是蜻蜒点水似的传授,这样根本不能够完成大纲要求和既定的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问题,积极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而探索的前提,首先要坚持以开拓创新为动力,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丰富这门课教学工作的方式方法和载体,积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例如在课堂上播放一些相关历史影视文献及图片资料,以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其次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中总结出学生想要从这门课中获得什么信息,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化教学法”简介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化”的必要性
作为一种教学途径的探索,“专题化”的必要性,是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特点所赋予。

在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中,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三门课为参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和问题。

1、“亦旧亦新”。

“亦旧”是基于史学视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主脉是中国近现代史,是学生在中学即系统学习过的内容,有继续深入学习的基础。

“亦新”是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层面,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功能,在于彰显其得天独厚的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而不是单纯的历史课。

2、“亦同亦异”。

同是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样,都是非专业公共基础课。

都面临着学生缺少学习非专业公共课尤其是政治课的耐心和热心的问题。

异是指课程体系中的四门课各司其职,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示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功能。

如果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立足于“德”与“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立足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那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则立足于史学视角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3、课时与内容的矛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面临时间跨度大(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天170年历史)、内容多、课时少(理论课时24节课)的问题,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内容的讲解,达到教学目标,是一个挑战。

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部分内容上的高度重复
所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采用专题化主要是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

通过专题化教学,不拘泥于一章一节的界限,而是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进行具有开放性、针对性与灵活性的专题讲座。

抓住该课的“纲”中之“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认识和把握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现象与理论问题,能体现课程题目中的“纲要”二字。

2、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使课堂教学能够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改变学生早已学过,不要再听的心理。

专题化的问题预设,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已有史学知识的初级性、有限性和非整体性,从而真正理解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3、调动学生上课的热情,引导其主动参与,真正让学生入心入耳,尽力解决“上公共课难,上政治课更难”的问题。

改变“学生不欢迎,老师没兴趣”,课堂上“昏睡者有之,读小说者有之,背单词者有之”的高校“两课”教学常态。

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激发了学生求解的渴望和思考的冲动,有助于同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育活动远离“经院式”而走近“苏格拉底式”。

4、激活学生已有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既有效衔接中学的中国近现代史和大学非历史专业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又能帮助学生形成一以贯之的梯级型的思维链条和知识结构。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使思维方式实现由单极向多维、由平面向立体、由线性向非线性的转型。

如何基于史学视阈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并由此凸显课程所具有的思想政治理论功能,即使学生真正理解历史和人民在理论上选择马克思主义、在领导上选择中国共产党、在路径上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化”的具体设计
根据教材内容,共设置九个专题。

需要申明的是:在专题的设置上,为了避免由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内容上的重复而使学生产生视觉上和听觉上的疲劳,本着“不越位”和“不错位”的原则,在教学内容的权重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近代为主、以现代为辅。

第一讲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 、康乾盛世——中国封建社会的落日辉煌。

2、全球变局——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

3、奇异的悲歌——中国由强转弱及落后的历史反思。

4、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5、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第二讲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1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2、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3 、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三讲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对国家出路早期探索之一
2.洋务运动——对国家出路早期探索之二
3.戊戌变法——对国家出路早期探索之三
第四讲辛亥革命——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1 促成辛亥革命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
2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3 辛亥革命的发动、胜利与失败
4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分析
6 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与启示
7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五讲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及初期的活动
第六讲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土地革命战争和农村包围城市
1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2 土地革命战争和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
第七讲铁血共铸民族魂——抗日战争
1 日本对华政策演变
2 日本全面侵华及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3 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4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7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和基本经验
第八讲为新中国而奋斗
1 三种力量和三种建国方案
2 战后形势分析
3 解放战争
4 南京政府的覆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5 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九讲新中国的伟大征程
1 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2 1957-1966年: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十年。

3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

4 1976-1977年:两年历史徘徊时期
5 1978——: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