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农业政策”的一个扩展
对新农业与新农人的思考
记者:目前农业领域涌现出了众多“新农业和新农人”,请两位专家谈谈新农业目前的发展形势以及新农人在投资农业项目中的建议。
辛巴:目前对于新农人这个群体有很多解释和定义。
致力于生产和流动安全食品的现代农民就是新农人,这其中不但包含了农业生产者,也包含了农产品流通者和一些跨界投资者。
新农业行业回归到市场还是如何去赚钱的问题。
未来农业是有想象空间的,现在土地可以进行流转,农民以把小块土地进行整合,发展为种植大户、合作社、农场。
但农民决定种什么很重要,如果要种植基础的温饱性的食材,可能附加值就会比较低。
回归到市场,依然还是无法获得市场收益。
在进入到新农业这个行业的时候,投资者应该做好规划,思考如何进行科学化养殖,思考市场赢利点在哪里,不能盲目进行投资。
黄德钧:目前新农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第一,定位问题;第二,新农业行业本身具有周期性,新农人们应把握好周期性规律;第三,新农业行业的可持续问题,由于农业的作业对象的限制和其产业链条的限制,其投资期和回收期相对较慢,进入这个行业的新农人,一定要考虑到自己的财力时间,也就是生产要素的投入问题。
辛巴:确实是这样。
现在部分跨界而来的新农人进行投资时遇到很多困难。
有很多新农人带着一种洁癖的心态做农业,甚至种植的水果为了零农药,亲自捉虫子,认为这样才有底气把产品带给消费者,但这样一来成本提高了,而效率却在降低。
新农人投资农业项目还是应该跟随市场,不能跨越得太超前,把握住市场变化的脉搏,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调整。
记者:在2014年中国新农业产业大会上,阿里巴巴发布数据显示,2010年淘宝平台上的农产品的零售额约在37亿元左右,2011年的这个数字就翻涨至110多亿元,2012年淘宝平台的农产品的销售量已经达到了198亿元。
请问两位专家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势头有什么看法?目前这种发展态势,对新农人有什么样的影响呢?黄德钧:目前坚果类、茶叶类等农产品电商销量是迅速增长的,其实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围绕如何缩短流动环节,提高流动效率就成了重要问题。
湖南省农业政策补贴新规定
湖南省农业政策补贴新规定适度规模经营补贴10万元、“财银保”贷款100万元、全程社会化服务补贴4.5万元……”6月16日,益阳市桃江县大栗港镇金谷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熊元志拿起账本,算了一笔账。
去年益阳市开展农业“三项补贴”和“财银保”改革试点后,熊元志所在合作社比往年多得了14.5万元农业补贴,还利用政府贴息的“财银保”贷款扩大了承包经营规模,如今,熊元志逢人便夸国家政策好,种粮积极性越来越高。
改革试点一年来,益阳市像熊元志这样享受了改革红利的种粮大户不在少数。
2021年,益阳市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安排,全面启动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试点工作。
此次改革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具体到资金分配上,是将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的80%、种粮农民直补和农作物良种补贴的全部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将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的20%,加上农业“三项补贴”的增量资金,统筹用于支持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
更直观的说,即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为计税面积内种植一季农作物每亩每年补贴105元,种植双季稻补贴175元,计税面积外种植双季稻每亩补贴70元。
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则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种粮农民合作社、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农业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倾斜,通过贷款贴息、重大技术推广与社会化服务补助等方式,支持经营主体向农业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发展。
据统计,2021年,益阳市共发放补贴资金5.96亿元。
今年,预计发放资金4.6亿多元。
“当前,我市农业虽然增量增收,但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投入与产出等矛盾日益凸显,此次改革,就是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多种形式的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益阳市财政局农业科科长刘鸿解读此项政策时说,原来的农业“三项补贴”已逐渐演变成为农民的收入补贴,一些农民即使不种粮或者不种地,也能得到补贴,而真正从事粮食生产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却很难得到支持,新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弥补了这一弊端,实现了“精准惠农”。
农业创新采用与扩散农业推广
–创新成果由先驱者向早期采用者进行扩散的 过程。
–是创新成果能否进一步扩散的关键。
–特点:人们都在等待创新的试用结果,如能 取得良好的效益,就能获得更多的认可。
PPT文档演模板
农业创新采用与扩散农业推广
l (三)跟随阶段:
–自我推动阶段 –主要是早期多数采用者认为有利可图,因此
启示:
在向农民推广创新成果的过程中,应 该特别重视邻居朋友的积极影响作 用,另外通过组织小组讨论以及真 诚的个别指导也非常有效果。
PPT文档演模板
农业创新采用与扩散农业推广
l 2、农民采用创新信息的来源(%) l 乡镇农机推广站作为创新信息来源的主要途径,应
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这符合中国这种推广体系的实 情,在创新推广中应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的作用。
l 如果落后,则应充分利用先期和早期 采用者已经取得的可行经验,避免他 们发生的错误和困难,充分发挥后发 优势,迎头赶上。
PPT文档演模板
农业创新采用与扩散农业推广
l 四、信息来源对创新采用的影响
• 1、采用阶段与信息来源的关系
PPT文档演模板
农业创新采用与扩散农业推广
表明:
认识、感兴趣阶段以及评价、采用阶 段,邻居朋友、小组接触和个别接 触是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PPT文档演模板
农业创新采用与扩散农业推广
l 3.评价阶段:
– 将该创新与原来的资料进行全面比较、 评价,从而得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
l 4.试用阶段:
–也称尝试阶段,小规模的运用、观察, 为正式采用做评价。
l 5.采用阶段:
–也成为接受阶段,通过试用评价得出 是否采用的决策。
PPT文档演模板
农业创新采用与扩散农业推广
解决“三农”问题的宏观经济政策思考.概要
解决“三农”问题的宏观经济政策思考引言*“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党和政府已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农”问题也是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重点和难点,如何看待“三农”问题、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学术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有不少相互冲突和矛盾的观点。
有的认为“三农”问题主要是就业问题,有的认为“三农”问题最重要的是农民的权利问题,有的主张加快城市化进程来解决,有人进行新时代的乡村建设试验。
目前关于“三农”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农村要素市场的研究,包括土地制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金融、农业科技等方面,着重分析要素市场是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地位,尤其产权制度改革备受关注,其中土地制度被有些专家认为是“三农”新政的核心之变。
(2)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研究,强调农业各部门的协调发展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保证,关注粮食部门比其他农业部门相对较多,提出除了农业本身的产业化外,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在于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
(3)关于农民的收入问题,有的主张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业人口流动性等,有的认为农民负担问题不是一个纯“经济问题”,而是农民在制度变迁中的谈判力量问题,涉及到更为广泛的利益分配。
(4)对农民的社会保障考虑更主要集中在两类人口:失地农民、农民工。
(5)有的研究从宏观层次把握WTO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有的从加入WTO对区域农业经济、农业部门经济的影响等方面研究。
(6)结合税费改革对公共产品供给(农村道路、电网建设、农村义务教育等)、农村公共财政问题及乡镇债务危机等问题的研究。
(7)关于提高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问题,涉及农产品价格保护、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安全生产、农产品拍卖市场中的技术经济问题、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等。
(8)学者对重塑农村经济主体提出了建议,尤其强调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作用,以解决小农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1、现代农业:是发达的科学农业,它既包涵有⾼⽔平的综合⽣产能⼒,诸如有现代科技、现代装备、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等特征;⼜包涵有现代制度,诸如有现代管理、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等特征;更重要的特征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成为具有较强竞争能⼒的现代产业2、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它不仅仅是⼀个现代⽣产要素引⼊或技术进步的过程,同时还是⼀个要素优化配置的过程或制度创新的过程。
或者说,农业现代化变迁不只表现为农业综合⽣产能⼒的提⾼,更重要是通过⼯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调整,使农业成为⼀个具有较强竞争⼒的现代产业,使农民成为⼀个享有平等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利益集团。
3、农业技术:是⼈们根据农业⽣产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发展⽽成的各种⼯艺操作⽅法和技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具和物质设施等,包括⽤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技术。
4、农业科技进步: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不断创造、掌握和应⽤⽣产效率更⾼的科学技术,以替代⽣产效率较低的技术的过程。
简⾔之,农业科技进步就是⼈们应⽤农业科学技术去实现⼀定⽬标所取得的进展。
5、农业科技成果:指对某⼀农业技术研究课题,通过思考观察、试验研究所取得的,经过鉴定确认具有⼀定的科学价值、应⽤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创造性成果。
6、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同样具有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特点,具体是指在农业科技进步的内在推⼒和市场需求的外在拉⼒的共同作⽤下,把农业科技成果作为商品推向市场,由⽣产部门对科技成果实⾏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实现科技与经济全过程的结合。
技术的先进性、经济的合理性是基础,市场需求是前提,⽣产的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是⼿段。
它是以科技产品占领市场为⽬标,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产效益和促进⽣产⼒发展为⽬的,实⾏⽹络化⽣产经营的技术经济活动。
7、农业技术推⼴:是指利⽤试验、⽰范、宣传等⼿段,将所取得的农业科技成果转移到农业⽣产实践中,从⽽转化为现实⽣产⼒的过程,是对农业技术扩散的具体实施。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关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类主体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关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类主体发展的对策建议关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类主体发展的对策建议关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类主体发展的对策建议近年来,如皋市围绕农业现代化工程建设,加快土地流转、突出园区建设、发展农村合作,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取得明显实效,为全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截至20XX年末,全市累计土地流转面积44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为37.45%。
全市共申报登记备案各类家庭农场554个,拥有粮食生产全托管组织213家,累计认定各类农业园区61个,累计发展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7家,全市农民合作社工商注册登记1482家。
在我市新型农业经营类主体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一定障碍或瓶颈。
一、存在问题1.农业经营风险较大虽然在市委市政府的引领与推动下,我市农业已进入现代化和市场化新阶段,但就农业本身而言有其特殊的风险因素,一是自然风险,如洪涝灾害、病虫害、外来生物入侵等,都会给农业的发展带来损失,而且自然风险有许多不可知也无法避免;二是市场风险,如价格波动、流通运输滞后、小规模家庭经营竞争处于劣势等,制约农业经营的发展;三是规模企业较少,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虽然种类全、数量多,但缺乏有品牌有影响的龙头企业,规范运作的合作社少,多数合作社未发挥作用,高水准的种养大户少,家庭农场大多不是很规范,深加工能力不强,多数处于出售原料或生产初级农产品的阶段,产业链条难以向生产环节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拓展。
2.经营主体融资渠道少农业生产周期较长,效益较低,回报见效慢,大部分新型经营主体经营规模扩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其本身无可供抵押的资产,虽然如皋农商行作为南通人民银行创新联系行,推出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贷款难问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土地评估价值不太规范,目前土地价值的评估由三方,即政府、借款人、银行三方进行会商评估,缺少应有专业评估公司进行评估;二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尚不完善,未形成公开的市场机制处置变现抵押物,贷款风险系数较高,影响了银行投放的积极性。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农业政策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农业政策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我国推出了一系列新农业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土地流转、农业科技创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
本文将对这些政策进行分析,探讨其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一、土地流转政策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通过流转可以实现土地利用的优化和高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新农业政策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专业化的农业企业或合作社,实现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
这样一来,农民可以将土地租金作为收入来源,同时专业农业企业或合作社可以投入更多资金资源和技术力量,推动农业现代化。
二、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关键。
为了加强农业科技力量,新农业政策对农业科技创新给予了重视。
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科技领域的投入,加强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的合作,鼓励农业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同时,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如科技创新奖励、知识产权保护等,以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投身农业领域。
通过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农业产能,优化产品品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新农业政策鼓励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发展多样化农业经营模式,引导农民选择合适的产业项目。
政府加大了对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发放贷款、提供技术支持和减税等方式,鼓励农民从事高附加值和生态环保的农业产业。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可以实现多元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四、农村金融支持农村金融支持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新农业政策鼓励银行和金融机构向农业和农村借贷,提供更多的贷款和金融服务。
政府也加大了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提供低利贷款和贴息政策,降低农民贷款的成本。
通过农村金融支持,农民可以更方便地获得资金,投资农业生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五、农民专业培训农民专业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新农业技术对农村农业生态的影响
新农业技术对农村农业生态的影响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农业技术的应用已经在农村农业生态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新农业技术对农村农业生态的积极影响。
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新农业技术的应用,首先体现在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上。
比如,先进的机械化种植设备能够替代传统的人力劳动,提高作业效率,减轻农民的劳动负担。
同时,新型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疾病和虫害的发生,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
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还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往往依靠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而这些化学物质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而新型的生态农业技术,如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依靠生物技术和循环利用等手段,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田的生态环境质量。
三、促进农产品质量提升新农业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质量。
例如,在水稻种植中,新型的水稻品种通过转基因技术进行改良,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抗病虫害能力,从而提高了水稻的品质。
此外,新农业技术还可以通过科学施肥和科学灌溉等方式,提高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口感。
四、促进农产品加工与产业升级新农业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促进农产品加工与产业升级。
例如,通过冷链运输等技术手段,农产品能够更好地保持新鲜度,降低损耗,并有条件进行深加工。
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也会推动农村产业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农民的收入。
五、推动农村农业结构调整新农业技术的应用也将推动农村农业结构的调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逐渐流失,农田面积不断减少。
新农业技术的应用可以推动农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使农业生产更加集约化,培养新型农民,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六、助力贫困地区农业发展新农业技术的应用对于贫困地区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受制于自然条件限制较大。
新农业技术对农村生产的影响
新农业技术对农村生产的影响农业是人类最早开展的经济活动之一,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发展农业生产一直是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农业技术的应用,农村生产面临着重大的转变和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新农业技术对农村生产的影响。
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新农业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
首先,传统的农业劳动方式受到限制,而新农业技术的引入可以减轻农民劳动负担,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农机手”机械化服务已经在农村广泛推广,大幅度提高了耕作效率。
此外,化肥、农药等新农业技术的应用也有效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满足了人们的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新农业技术的应用还为农村居民带来了更便利的生活条件。
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农村电商的发展,使得农村居民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同时,新农业技术的应用也改善了农村公共设施,例如智能灌溉系统、光伏发电等,使得农村居民在用水、用电等方面享受到了更好的条件。
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新农业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加工质量,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同时,新农业技术的推广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农村产业链越来越完善,农村经济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新农业技术的应用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以有机农业为例,通过有机肥料代替化学肥料的使用,减少了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
此外,新农业技术还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病虫害,减少对农作物的损害,保护生态平衡。
五、提升农民科技素质新农业技术的应用促使农民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素质。
通过学习和了解新农业技术,农民的农业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农业生产中的各种问题。
新农业技术的推广也激发了农民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得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农业生产中。
六、缩小农城差距新农业技术的应用不仅在农村带来了福利,还有助于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
新农业政策对乡村宅基地利用的改善
新农业政策对乡村宅基地利用的改善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农村地区的宅基地利用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改善农村宅基地利用情况,在新农业政策的指引下,人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乡村宅基地利用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政策背景近年来,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新农业政策,旨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改善乡村宅基地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加强管理新农业政策重视乡村宅基地的管理,通过建立健全宅基地管理制度,加强对宅基地的规划、监管和保护,限制乱建乱占现象的发生,促进宅基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三、优化土地利用新农业政策提倡土地多元利用,鼓励农村居民在宅基地上开展农业生产、养殖业、旅游业等经济活动,实现土地的多样性利用,提高宅基地的综合效益。
四、推广农业科技新农业政策鼓励乡村居民引进先进农业科技,在宅基地上推广高效农业种植方式和养殖技术,提高农作物和畜禽养殖的产量和品质,实现农业生产的新突破。
五、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新农业政策关注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鼓励乡村居民开展农村合作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通过集体经济的方式,提高宅基地的利用效益。
六、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新农业政策倡导农村产业的发展,通过推动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升农村经济水平,为宅基地的利用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潜力。
七、增加农民收入新农业政策强调农民增收,通过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加农民对宅基地的利用动力,进一步改善宅基地的利用情况。
八、优化农村生活环境新农业政策注重改善农村生活环境,通过提供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促进农村的整体发展,为乡村宅基地利用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九、保障农民权益新农业政策强调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通过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完善农民土地产权制度,保护农民在宅基地利用过程中的权益,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十、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新农业政策对乡村宅基地利用带来了丰富机遇,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乡村宅基地分散化程度高、土地资源匮乏等问题。
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国家政策
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国家政策一、农村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包括: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二、建设用地规定1、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除外。
”可见,我国将集体建设用地分为乡镇企业用地、村民住宅用地和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用地。
2、只有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才能入市,而不是所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经营性建设用地,是指以纯粹盈利为目的,进行相关建设的土地。
国有经营性建设用地包括“工业、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由此可见,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方面,只有乡镇企业用地才符合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性质,在符合一定条件下,才能入市。
扩展资料:《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各地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开展土地登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对推进土地市场建设,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受当时条件限制,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整体滞后,有的地区登记发证率还很低,已颁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大部分只确权登记到行政村农民集体一级,没有确认到每一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这与中央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不相适应。
明晰集体土地财产权,加快推进这项工作的任务十分紧迫繁重。
按照中央有关要求,到2012年底要把全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集体经济组织,同时加快推进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确定了依法依规、便民高效、因地制宜、急需优先和全面覆盖原则,即必须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推进;坚持将便民、利民、护民要求贯穿全过程,同时尽可能提高效率。
新农业发展综述
新农业发展综述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农业的发展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综述新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影响。
一、农业科技创新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
新农业利用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还减少了投入成本。
例如,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使得作物具有更强的抗病虫害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程度。
二、精准农业的兴起精准农业是新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利用遥感技术、GPS导航、无人机等先进技术手段,精准农业可以实时监测土壤质量、作物生长情况等,从而精确施肥、浇水,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精准农业的兴起不仅能够减少农产品质量上的浪费,还有利于环境保护。
三、农业供应链的优化新农业的发展还催生了农业供应链的优化。
通过农产品溯源系统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追溯,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
同时,通过优化供应链,减少中间环节的利润,能够让农民获得更大的收益。
四、农业跨界融合新农业的发展还推动了农业与其他领域的融合。
农业旅游、农业教育、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兴起,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地就近就业机会。
例如,一些农家乐和农产品加工厂可以吸引城市人口前往观光、休闲,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增收的机会。
五、农业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新农业的发展倡导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通过生态农业模式、农业废物利用等方式,可以降低农业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例如,有机农业的兴起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有利于土壤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六、农产品的品牌化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开始走上品牌化的发展道路。
通过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形象,加强营销和宣传,农产品的附加值得以提升。
同时,农产品品牌化也有利于保护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地理标志,提高农产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认可度。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也能够有效应对人口增加、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企业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链的扩展来推动农业产业的升级。
首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需要农业企业具备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企业可以通过引进新的农业技术和装备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例如,农业企业可以通过采用新的种植技术和生物技术来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和产量,通过引进先进的农机设备和自动化技术来提高作业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农业企业还可以通过研发新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来开拓农产品的利用途径和市场。
这些技术创新将为农业产业的升级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其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需要农业企业加强产业链的延伸和扩展。
农业产业链是农业生产和经营的重要环节,农业企业可以通过延伸产业链来增加附加值和市场份额。
例如,农业企业可以通过开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加工制造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并获得更高的市场竞争力。
另外,农业企业还可以通过发展农业旅游、休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等产业来拓展产业链,增加农业的多元化经营方式和收入来源。
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扩展,农业企业能够与上下游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形成良好的产业协同效应,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的升级。
最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需要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
政府可以出台有针对性的农业政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提供农业产业升级的财税和金融支持,为农业企业提供土地、用电、用水等基础资源的保障。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强对农业企业的培训和指导,帮助农业企业提升管理和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将为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坚实的保障和条件。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2024年农业工作总结(六篇)
2024年农业工作总结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在一年里,我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努力提高理论知识和业务日常工作水平。
遵纪守法,努力日常工作,认真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各项日常工作任务,在上级各部门领导及同事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思想、学习和日常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步。
现将本年度的日常工作总结如下:一、强化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我重视加深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在日常工作中,坚持一边日常工作一边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
一是结合全市开展“三查三看”教育活动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思想素养,查找不足,从思想上、学习上、日常工作上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二是认真学习日常工作业务知识,重点学习水稻病虫害的预测预报、节水抗旱技术的推广应用、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及农业信息的采编与发布。
在学习方法上做到在重点中找重点,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各项日常工作能力;三是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结合自己日常工作实际,利用闲余时间,选择性地开展学习,学习了《种子法》、《农业法》、《农药管理条例》等,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
二、努力日常工作,按时完成各项日常工作任务1、圆满完成____-____年度的科技入户日常工作。
____年,是施甸县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的第一年,我有幸成为了该项目的玉米产业技术指导员。
一年来,本着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我乡粮食生产能力的指导思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较好的完成了预定目标。
2、应对旱情,积极投身入抗旱日常工作中。
____至____年,百年不遇的旱灾给旧城乡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作为农技推广部门,摸清受灾底数,着力抓好春耕备耕日常工作,推广抗旱技术措施,成为我们日常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抗旱日常工作中,我主要负责旱情的收集与整理,及时向上级各部门汇报旱情、农情,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及时开展抗旱自救日常工作,并参与组织农资的协调,确保了大春生产物资需求,为“小春损失大春补”夯实基础,确保了旱灾损失降到最低。
经合组织(OECD)国家近期农业支持政策的新变化
下降。
以“生产者支持估计值”(PSE)衡量,2007年OECD国家对生产者的支持为2580亿美元,相当于OECD 国家农场生产者总收入的23%,这一水平低于2005年的28%和2006年的26%,是198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在支持水平下降的同时,OECD国家采取与产出脱钩的政策支持措施,给予农户在生产选择上更多的自由。
OECD国家近期支持水平的降低对总体的政策调整却没有太大影响,但是,如果当前处于绝对高位的农产品国际价格下跌的话,各成员国可能会再次采取更强硬的关贸保护措施和国内价格支持措施,给予生产者更大的支持,为农户生产和农产品贸易提供更多的财政转移支付支持。
近期看,OECD国家除非采取新的政策改革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并以此降低支持水平,否则,当前支持水平不可能继续下降。
一、近期农业政策的主要变化(一)政策调整或界定未来政策方向美国通过了《2007年农场法》和新法《2008年粮食、资源节约和能源法》。
新法的立法优先考虑是满足国内农业及国家财政需求,延续2002年农业法中确保农业安全和农户收益的原则。
新法的实施预计将对WTO多哈回合谈判和各农业大国的农业政策产生影响。
欧盟在“共同农业政策”改革后将补贴计划的覆盖范围由15国扩展到19 国,增加斯洛文尼亚、马耳他、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并讨论和检查“共同农业政策”改革后的运行状况。
此外,还实施糖产业、酒业和蔬果产业改革。
日本重新调整对农户的支持措施,依据2007年确保农场收入稳定化的相关法律实行新的直接补贴方案。
新补贴方案针对较大生产者,给予他们在生产选择上更大的灵活性,并继几年前取消大米价格管理的做法,取消小麦和大麦的价格管理。
韩国第三年实施大米直接支持体制,代替之前的价格管理干预政策。
冰岛继续推行对奶业的直接支持政策,以奶牛数量补贴代替产出补贴。
瑞士修改了现行农业政策法,将其有效性延至2011年,以直接补贴代替市场干预来支持农业生产者。
加拿大启动了“促进经济增长”计划,修订了“农业政策框架”,修正和简化了主要风险管理项目。
乡村振兴的重大政策措施
乡村振兴的重大政策措施乡村振兴是党中央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旨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提升农村生活水平。
为此,党和国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一环。
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桥梁、供水、电力等方面。
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
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农村振兴的核心任务之一。
政府致力于发展农业、农村产业和农村经济,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三、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中起着重要作用。
政府加大对乡村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乡村旅游是发展乡村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鼓励农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发挥农村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乡土文化等资源优势,推动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
五、加强农业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努力解决农村地区教育、医疗等领域存在的问题,提高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振兴的重点任务之一。
政府以农民承包地“三权分置”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增强农民的土地流转和经营自主权,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的活力。
七、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乡村基层组织建设是保障乡村振兴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政府加大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组织的培育和建设力度,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加强农民自治,增强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八、推进农村人才培养农村人才的培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政府加大对农村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相关培训和研究,鼓励农村本土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
“请进来、走出去”寻找新农业经济增长点
‘ 进来 、 出去" ‘ 请 走 寻找 新农 业 经济增长点
口 姜丽莉
、 铁 岭 、 阳( 朝 简称“ 辽西 北 ” 为例 , ) 建议 通 过 “ 请进 来 , 出去 ” 方 走 的
式 , 快 农 业 外 向 型 经 济 发 展 , 现 农 业 产 业 化 经 营 , 找 新 经 济 加 实 寻 宁省位居 前列 。
其 他省份 的经 济发展 也有 十分重要 的借鉴 意义 。
关 键 词 : 进 来 走 出去 新 农 业 增 长 点 请
2 o 年底 ,阜新被 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 01
农 业是关 系国计 民生 的基础产 业 , 是工业 和服 务业 良性发 也 展 的坚实基 础 。在 当前抗通 胀为 首要任 务的关 键时 期 , 加快 农业 外 向型经济 发展 , 实现 农业产 业化 经营 , 寻找新 经济增 长点 , 有利 于实 现经济 的重振 , 根本上 解决农 业基 础资料 供应 紧张形 成 的 从 成 本上 涨 。阜新 、 岭 、 阳地处 辽 西北 ( 图 , 铁 朝 见 以下 简称 “ 辽西 北 ”, ) 在辽宁 省属于经 济欠 发达地 区 。充 分利用 “ 西北 ” 辽 的土地 优势 、 人力 资源 , 采取 “ 请进来 , 出去” 走 的方式 , 发展外 向型农 业 , 实现 “ 突破辽 西北 ” 略 , 战 对于 促进全 国其 他省份 的经 济发展 也有 十分 重要 的借 鉴意义 。 型试点市 , 迎来 了历史性发展机遇 。几年来 , 阜新紧紧抓住这一难得 机遇 , 将经济转 型和产业结构调整 的重点选在了第一产业上 , 把发展 现代农业作 为经济转型的方向和重点。阜新农业资源比较丰富, 农村 人均 占有耕地 5 . , 6亩 居全省第一位 , 是全国人均耕地的 4倍 。 阜新经 济 转型 试点 以来 ,农产 品深 加工产 业 产值 由转 型之初 占工 业 的 1. 到现在已经 占2 %, 2 %, 7 7 是仅次于煤 电产业 的第二大产业。
解析新农业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动作用
解析新农业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而新农业政策的出台,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本文将从十个方面对新农业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动作用进行深入解析。
1. 扶持政策新农业政策通过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转移的动力和保障。
例如优惠贷款、免费培训、补助资金等等,这些扶持政策不仅降低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还提高了转移的效益。
2. 农业就业机会新农业政策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引导农业从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向现代化、多元化、市场化发展。
由于新农业政策的出台,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他们可以转移到农业产业链的上游或下游,从事工艺加工、农产品销售等新兴职业。
3. 城乡融合发展新农业政策推动了城乡经济的融合发展,为农业劳动力的吸收与农村转移创造了条件。
通过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产业链,将城市的技术、资金、市场带入农村,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空间。
4. 优质农业产品的需求新农业政策提倡绿色、有机、优质的农产品生产,在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技能需求。
这就要求农村劳动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以适应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5.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新农业政策鼓励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通过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效益。
这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机会,可以通过合作社的运作,实现劳动力的转移和技能的提升。
6. 乡村旅游的兴起新农业政策鼓励农村发展乡村旅游,改变了农村传统农业经济的单一模式。
乡村旅游的兴起不仅为农民提供了转移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新的就业方向,从事农家乐、农产品销售等服务业。
7. 信息技术的应用新农业政策鼓励农村发展信息技术,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农村劳动力可以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了解农产品市场的需求,创立自己的品牌,提高转移的竞争力。
8. 农村人才培养新农业政策提倡农民培训和人才引进,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培养的机会。
新农业的理论内涵及实践意义
新农业的理论内涵及实践意义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产业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
新农业作为农业模式的一种新兴形态,具备了许多与传统农业不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新农业的主要特点、挑战和发展前景,以及其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精准扶贫方面的实践意义。
一、新农业的主要特点新农业注重科技创新:新农业借助科技手段,通过农业生产自动化、农业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新农业追求绿色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守环境保护原则,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采用有机、无公害等生产方式,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健康和营养丰富的农产品。
新农业强调农民参与:鼓励农民参与农业发展决策,推动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
新农业注重农业多元化:将农业与其他产业结合,实现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的联系与协调,增加产业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
二、新农业面临的挑战新农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技术创新的速度与农民接受能力之间存在差距,需要加强农民的科技教育和培训。
其次,传统的土地权属结构和资源配置方式无法适应新农业的发展需求,需要进行农地流转和土地制度改革。
此外,由于新农业的开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这对于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地区来说尤为困难。
三、新农业的发展前景新农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首先,新农业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对丰富多样农产品的需求。
其次,新农业对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和收入水平,增加了就业机会。
再次,新农业有助于推动农村与城市的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和协作。
四、新农业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实践意义新农业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农业注重环保和资源节约,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新农业通过精细管理和科技创新,有效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了土壤和水体的生态环境。
新农业农田耕作方式创新
新农业农田耕作方式创新引言: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传统农业农田耕作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代农业的需求。
为了提高农田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农业界开始采取创新的农田耕作方式。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新农业农田耕作方式的创新。
一、现代化设施的应用现代化设施如温室大棚、自动化灌溉系统等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农田的耕作效率。
温室大棚的使用可以保护农作物免受恶劣天气的影响,延长生长周期,提高产量。
而自动化灌溉系统可以根据农作物的需水量进行精确供水,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二、有机农业的兴起为了解决传统农业中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有机农业逐渐兴起。
有机农业强调自然的生态循环,注重土壤肥力的提高和保护种植环境。
通过利用自然肥料和微生物,有机农业可以减少农田土壤的污染,提供健康的食品。
三、生态农业的推广生态农业是一种强调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耕作方式。
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尤其是农田周围的生态系统,如湿地、河流等,生态农业可以提供更加健康的农产品。
此外,采用生态农业还可以改善农田的水土保持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
四、精准农业的发展精准农业是一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农田管理的方式。
通过利用卫星遥感、GIS等技术,精准农业可以对农田进行精确的监测和管理,包括农作物生长情况、土壤质量、病虫害情况等,从而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五、节水农业的推广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情况下,节水农业成为必然选择。
节水农业通过改进灌溉技术、选择耐旱作物等手段,减少水的使用,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同时,节水农业对农田环境的保护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六、农田轮作制度的改革传统农业中常用的连作方式容易导致农田土壤的质量下降,因此,农田轮作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通过在不同地块间进行轮作,可以减少土壤中的病虫害发生率,保持土壤肥力。
七、农业科技的推动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推进,新的农田耕作方式也在不断涌现。
例如,基因改良的作物可以提高产量和抗灾能力,激光杀虫技术可以降低农药的使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新农业政策”的一个扩展对“新农业政策”的一个扩展一、新“三农”政策的三大支柱始于2003年下半年的新一轮宏观调控,是在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物价上升的压力开始显现、经济出现局部过热的态势下启动的。
同时,由于部分行业过度投资,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转向非农产业,加之种粮比较效益低等原因,导致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一直在低谷徘徊,城乡差距呈不断扩大之势。
基于这样的背景,新一轮宏观调控有着明显的“三农”指向。
2004年初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是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之举,更是对“三农”政策做重大调整的启动性信号。
中央一号文件突出了促进农民增收这个主题,同时也涉及到“三农”的各个方面。
为配合一号文件,中央随后又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农政策。
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构建起了新“三农”政策的基本框架。
由于“三农”问题是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概括,构成新“三农”政策基本框架的就有相互联系的三大支柱。
(一)新农业政策农业是弱质产业,在新一轮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为了发展粮食生产,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国家及时对农业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
刘文将农业政策的这一重大调整概括为4个方面:(1)中央的一号文件成为我国新农业政策的基础性文件;(2)首先取消农业特产税,然后减免农业税,“取消”和“减免”这两项政策措施确定了新农业政策的导向;(3)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这3项补贴政策打通了工业反哺农业、财政反哺农民的道路,形成了新农业政策的重要支点;(4)最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农业投入,严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构成了新农业政策的4项保障措施。
由于中央一号文件是针对整个“三农”问题的,因此笔者将其视作新“三农”政策的基础性文件,而就新农业政策来讲,主要内容实际上就是刘文所概括的后3个方面。
这3个方面农业政策的重大调整,为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夯实农业基础地位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
(二)新农村政策在新一轮宏观调控大背景下,为了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日渐扩大的城乡差距,国家适时对农村政策做出了必要调整。
这一调整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中央已决定,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和农村的比例要保持稳定,并逐步提高。
适当调整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结构,增加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尤其是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六小工程”,要进一步增加投资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范围。
同时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各种农村小型设施建设,并且创新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对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无疑将发挥积极作用。
(2)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2003年初,中央就已提出今后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
在2004年初下发的1号文件中,中央又要求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切实把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作为工作重点,落实好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规定,并且每年都要对执行情况进行专项调查。
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对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保护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丰富农民精神生活,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3)深化农村经济、社会、政治体制改革。
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部署,当前农村改革正在全面推进。
在经济体制方面,通过改革农地制度、农村流通体制、农村税费体制、农村金融体制,加快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
在社会体制方面,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教育体制,促进城乡社会一体化进程。
在政治体制方面,通过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度,加强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推动农村政治民主化进程。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的意义在于,消除发展过程中农民面临的各种体制障碍,“放活”农民,让农民平等地参与发展过程,从而充分地分享发展成果。
(三)新农民政策农民是弱势群体,在新一轮宏观调控大背景下,为了切实保护农民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直接惠及农民的新政策:(1)千方百计增加种粮农民的货币收入。
这已体现在上述新农业政策中,此处不再赘述。
(2)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
中央已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通过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改进分配方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并为失地农民提供社会保障。
(3)努力改善进城农民就业环境。
中央已明确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政府要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要切实把进城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及其他服务和管理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从而为农民工在城市安心务工就业创造条件。
二、新“三农”政策的三大突破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功能[1] [2] 是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从新“三农”政策的基本框架及其初步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在协调以下3方面关系上已经或即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工农关系的突破发展经济学认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农关系要在政策上逐步调整。
在工业化启动期和发展初期,工业的成长主要依靠农业提供的剩余积累,这是农业哺育工业阶段。
步入工业化中期,工业的发展完全依靠自身的剩余积累来进行,这是工农自养或平衡发展阶段。
进入工业化后期,工业剩余开始回流农业,这是工业反哺农业阶段。
工农关系的这种演变及其政策调整,在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是一个共同趋势。
然而回顾中国的工业化历程,工农关系并未依此趋势在政策上作相应调整。
建国初期,我国为快速推进工业化而在国民收入分配上实行工占农利政策(程漱兰,1996),以便将大量农业剩余转化为发展工业的原始积累。
据测算,1952—1978年,国家通过明拿(农业税)和暗取(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从农业取走的剩余高达4874.2亿元(冒天启、朱玲,1997)。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后,虽然国家工业化开始步入中期阶段,工业已经具备了自我积累的能力,但是工占农利政策非但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反而更加突出。
有专家估算,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均在1000亿元以上,且呈扩大趋势(朱新武,1998),再加上近年来平均每年400多亿元农业税,仅此两项就远远超过改革开放前的平均水平。
此外,改革开放后工占农利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这就是征地剪刀差。
据陈锡文(2004)估计,近20年内,国家通过先低价向农民征用土地、后高价向市场出让方式,至少从农民手中拿走资金2万亿元以上。
由此可见,我国工农关系长期处于扭曲状态。
这种不合理的工农关系及其固化,尽管把工业前途给照亮了,但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产生了持久的阻滞作用。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一直在低谷徘徊,城乡差距呈不断扩大的势头。
种粮比较效益本来就很低,加之部分行业过度投资,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转向非农产业,2003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下降到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粮食产量下降到近14年来的最低点,农民收入增幅已连续7年低于5%。
面对以粮食全面减产和农民增收困难为核心的“三农”问题的日益凸现,中央及时做出加强宏观调控的决策和部署,果断采取了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粮食生产、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宏观调控措施。
取消农业特产税并逐步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以及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对农业已由过去的“多取、少予”转变为“多予、少取”,工业对农业已由过去的“抽吸”转变为“反哺”,并且这种转变已不可逆转。
(二)城乡关系的突破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为了集中力量进行国家工业化建设,形成了以户籍制度为核心内容的一系列偏向城市的城乡二元体制。
严格的户籍制度与城市偏向的粮油供应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福利制度、教育制度相结合,将农民无情地排斥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之外,从而造就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两大不平等的社会利益集团。
陆学艺(2000)称之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
改革前,由于工业大多集中于城市,因此体制安排上的城市偏向是工业优先政策取向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以后,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体制有所松动,粮油供应制度被取消,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打工。
但是,这只是一种体制外的、暂时的流动,不改变户籍,不享受城市福利,也不纳入城市管理,甚至一些城市还出台了若干排斥、歧视农民工就业的政策。
因此,尽管“城乡分治、一国两策”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但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这一体制并未受到根本触动。
在经济上,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在赋税、所有制、就业等方面所享有的国民待遇仍然有显著差别;在政治上,如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时,城市人口是24万人选举产生一个代表,而农村人口却是96万人产生一个代表;在社会上,农村人口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人口所享有的国民待遇也有天壤之别(陆学艺,2004)。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后,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已逐渐演变成一种权益结构,维护着城市阶层的既得利益,农民阶层则长期受这一体制的束缚而成为最大的利益受损群体。
事实上,在中国城乡差距已经畸变为一种城乡鸿沟(雷晓宁,2003)。
面对日益扩大的城乡鸿沟,中央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明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且将农村作为协调发展的重点。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为农村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
深化农村经济、社会、政治体制改革,则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体制保障。
这表明,长期存在的“城乡分治”已开始向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城乡鸿沟将逐渐弥合。
(三)政府与农民关系的突破和国际上通行的三级政府不同,我国实行的是五级政府架构,即“中央—省—地级市—县(区)—乡镇”。
其中位居基层的县乡基本上是靠“以农养政”,“搜刮”农民是县乡财政的主要来源(李昌平,2004),改革开放以来,基层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部门以农业税为载体,派生出从农民攫取剩余的名目繁多的税费负担,且“取之于农民”不是“用之于农民”,而是为了解决乡镇干部的吃饭和福利的需求。
由于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已由服务农民异化为“搜刮”农民,加之农民负担过重已经威胁到一些农民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必然导致“集体性抗议”的不断增加,大规模群众上访事件的不断发生,干群关系全面紧张,这些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
面对农民的不堪重负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中央决定在巩固和发展近年来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从2004年起取消农业特产税(除烟叶外),逐步降低农业税,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5年内取消农业税。
农业税减免的意义不仅在于每年减少农民人均几十元的负担,更重要的是为乡镇机构改革和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增加推力,创造条件,从而也为改善农村干群关系营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