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结构图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课件

判定这种手法要注意三点:一是所写景物需为 实景,如果写虚景,一般叫想象;二是当情景一致时 才叫“借景抒情”,当用乐景写哀情或用哀景写乐 情时,一般不叫“借景抒情”而叫“乐景写哀”或 “哀景写乐”,或者干脆叫“反衬”;三是“借景抒 情”虽有三种情势,但那是专业视角,在平时的赏 析、考试中统称“借景抒情”。
赏析时应注意区分用何景抒何情,可用“运用 借景抒情的手法,借对……景物(抓住特点)的描写抒 发了……的感情,……景物与…感情相交融”的句式。
2、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
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将个人之“志” 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物”便具有了某 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 者,从而收到情蕴物中、物涵情志的艺术效果。 也可叫作象征。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以秋景写秋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1分)表达 了诗人心头索绕不去、蛮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 旅之思。(1分)
春江晚景
张九龄 (唐)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气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馀花满客船。
[注] ①那:同“哪”。 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 请合理补充相关成分,说出诗歌中“薄暮 津亭下,余花满客船”的意思。(3分)
日落西山,整个江面沐浴在夕阳的余晖 中,水面泛着金光。(2分)飘落的花瓣伴 着晚霞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这是一幅 绮丽迷人的景象(1分)
诗歌鉴赏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 手法)手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 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 起到了(某某)作用。
①本诗用托物言志的手法,②借孤桐天生枝 繁叶茂,古都却干直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 越老越强,越是暴露越是茁壮的特点,③表 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 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越恶劣,意志越顽 强,甘愿为百姓解除疾苦而献身的思想感情。

小说阅读知识结构图

小说阅读知识结构图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人物形象一、小说三要素{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二、把握故事情节(序幕)开端发展(一)故事情节高潮结局{(尾声)注:“序幕”和“尾声”可没有(二)题型一:情节概括1.情节概括常见设问形式(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 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①给文章各段标上序号(1)理,理清小说结构{②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第一步:梳理情节高潮和结局来切分文章层次(2)抓,抓住场面。

(场面:不同时间下人物活动的场所。

)2.情节概括题答题方法(3) 寻,寻找小说线索。

线索: {{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时间、空间“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1)对事情的概括: {第二步:答题模式{ (“何人”“做何事”不能省){ (2)主人公角度叙述→ 答题模板:某人做了哪些事。

①基本模式: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1)传统小说模式{②摇摆式,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

1.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 3.知识拓展③结尾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欧· 亨利式结尾)①“延迟”式结构。

(2)外国现代小说结构模式。

{②生活的横断面。

{ ③按照心理展开的意识流结构。

{2. 情节安排的技巧:包括照应、悬念、过渡、伏笔、铺垫、点题等等(三)题型二:分析情节的作用(1)文中写了×× 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1.情节作用题常见设问形式{(2) ××内容对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3)某事物、某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①点明了人物活动的环境(1)内容方面的作用{②表现了(或突出了)人物性格③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题情节与全文的关系分析角度{情节与主题的关系2.情节作用题答题方法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①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②照应前文(2)结构(情节自身)作用 ③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⑤线索,贯穿全文作用点:作用是什么,用术语来答(3)答题模式 → 作用点+ 体现点{{ 体现点:这个作用在文中如何体现,结合文本分析3.知识拓展:(1)小说开头的作用设疑(悬念)式开头 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① {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②突出人物形象 {③揭示小说的主题写景式开头:{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 {④奠定感情基调使平淡的故事生波澜 从结构上: {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①出人意料的结局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表现手法上{{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A.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小说情节安排的作用(2)小说结尾段的作用②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B. 从表现人物性格上,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C.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A. 从表现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诗歌的表现手法 ppt课件

诗歌的表现手法 ppt课件
3 有人说三、四两句将“在物之境”与“在我之情”融 合无间,请以“乱”字为例作简要分析。
解析:三、四两句描写了阳春季节花飞叶落莺乱啼的 “境”,正因为满庭的残花落叶、莺啼,触动作者的情 思,让作者心意凄迷怅惘。一个“乱”字正是诗人此时 心境的写照,莺啼本无所谓“乱”,是诗人心绪烦乱, 才倍觉莺啼之乱。
解析:以甘露寺所处之地为立足点,借以展现祖国 江山的辽阔,尤其是长江的雄伟,同时抒发了作者 豪迈、进取的胸怀。
3 前人评价这首诗说“放入”一词最显气魄。你同 意吗?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同意。它使通常开窗赏景的行为转化为拥抱 江河的壮举,充分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襟和气概。
巩固练习2
2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①此诗写作背景:作者坐王叔文党祸被贬永州 十年后入京,复外放至更偏远的柳州。
例题分析2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参考答案: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分外明”,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 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 孤独寂寞(步骤三)。
例题 分析
6
田园乐
王维
写景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体现了诗人亲近自然的乐趣
1、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案要点:
A、a.诗中有画,突出色彩的描写,绘形绘色。 b.以 声衬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B、渲染了悠闲恬淡的 静谧气氛.

高考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共35张PPT)PPT课件 图文

高考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共35张PPT)PPT课件 图文
②化用:将前人的句子改动一些作为自己的诗句。
例:客从南溟来,遗我双鲤鱼。(杜甫)——化用 《汉乐府》中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2.引用神话传说。例: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贺箜篌 引》)——“江娥”、“素女”传说中的 神女。
3.引用历史故事。 ①明引:例: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
托物言志,整个诗歌就描写一个事 物,所有诗句围绕一个事物展开 。
借景抒情,描写几个景物,组成一 个场景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留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的蝉住在高大的梧桐树上,饮着清露,唱出婉 转的歌声,不用借助秋风,就能传播很远。 它象征着 立身高洁的人,不用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 表达出诗人对内在品格的热烈赞颂和高度自信。
以此为“ 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
的典故。
用典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如许浑《登洛阳故城》
黍离:《诗经 黍离》中有“彼黍离离”
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 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
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 痛惜伤感之情。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分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 ①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 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 ②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 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 ③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 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 声”自然烘托雪大。
——借景抒情
春闺思 [唐]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柳树”是春景中的典型描写对象。诗人在此既是 写实,同时也蕴含着更多的深意。柳树的千丝万絮, 不正隐含着对征人的“千思万绪”吗?句中“陌上桑” 一语,本是汉《乐府·相和曲》名,诗人在此除了实写 陌上春色之外,也是有意地用典,借《陌上桑》的故 事,含蓄地表达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忠贞不二之情

诗歌鉴赏知识结构图

诗歌鉴赏知识结构图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
-
9
诗歌知识结构
三、意象(景-事-人)与意境 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 1、记住常见的特殊意象(P145) 2、物——主要是指咏物诗中所咏之物 3、人——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
10
诗歌知识结构
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 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 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 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 融合统一。 意境的鉴赏常用到以下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11 阔、
诗歌知识结构
四、诗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修辞 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
1、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反复、设问、对偶、
双关、顶真等
-
12
诗歌知识结构
抒情:(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咏史言志、借人物言 志、用典抒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即事 感怀等)
描写: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
-
13
诗歌知识结构
3、其他表现手法
1、赋、比、兴(创作方法)
2、寄托、讽喻、联想、想象、铺陈、象征、
含蓄、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小中见大等
3、首句标目、卒章显志、首尾呼应、总分结
合、开门见山、层层深入、伏笔照应、过
-
14
诗歌知识结构
五、诗歌的语言 (一)明确古诗中常见语言的风格特点(P153-155)
《考试说明》要求
• 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 • 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及

诗歌表现手法课件(共47张PPT)

诗歌表现手法课件(共47张PPT)
晓出净慈寺送林方子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2)运用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 1、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来衬托出主要的人或事物。
北陂杏花 王安石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作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2 (3)设想的未来之境。
续延伸,动中取静,以动 衬静。 “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 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来衬托出主要的人或事物。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故乡明月”——“乡思情”;
用“长于亭艺折术柳创”—作—,例“惜就别是:情从”正;姜面着夔意描写《。 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
江上看山 (苏辙 )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分析]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 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
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 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 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古代诗歌鉴赏
诗歌的表达技巧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
修辞方法: 设问、反问
表达技巧(Ⅰ)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结构技巧:

诗歌(结构图) 结构图

诗歌(结构图) 结构图

一、诗歌鉴赏考点纲要图1.人物形象虚实相生分类2.事物形象(意象—意境)情景交融一.诗歌形象3.景物形象韵味无穷(景)1.明确什么是形象,有何特征答题步骤2.形象中寄寓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该形象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理解诗歌的意思(明省略、调语序)平淡、工丽、直率、含蓄、自然、清幽、雄奇、二.诗歌的语言语言风格奔放、洗练、悲慨、沉郁、清新、质朴(手法)答题时,要明确是何种风格,并用诗句来解说炼字答出该字所起的某种艺术效果(修辞、内容、情感)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叙述、议论、(说明)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设问、对比、衬托、用典、双关、互文、比兴描写的表现手法渲染(正面描写)、烘托(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工笔、白描、虚写和实写(虚实结合)抒情的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三.诗歌的艺术技巧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手法)以乐写乐情与景的关系以哀写乐以哀写哀以乐写哀文章结构的表现手法起句切题、承上启下、卒章显志、欲抑先扬、跌宕起伏、铺垫伏笔前后照应、以小见大、远近结合答题步骤何种手法如何体现(内容)表达何种情感送别1.伤心、依恋2.互相劝勉3.深情厚意羁旅怀乡怀想之情思人之意羁旅之苦美好田园山水,喜好与向往山水田园恬淡闲适之情,退隐山林之心不满现实征战之苦奇异风物思念故土亲人边塞征战同仇敌忾,报效祖国之志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感慨不满帝王穷兵黩武A.物是人非,国家兴亡之感怀古咏今咏古迹咏古事B.褒贬古今人物,评判历史事件怀古人C.感慨个人遭遇D.讽刺后来者(刺古、劝今)E.对现实不满和抨击(伤今)四.诗歌的思想内容(情)1二、【考纲解读】、考纲内容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纲阐释①鉴赏诗歌的形象。

②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③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4.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六年级单元知识结构图

六年级单元知识结构图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单元知识结构图
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
1 识字20;写字23个; 1 识字24个;写字26 个 1 识字32个;写字25
2 正确理解字义 2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朗读课文运用修改符
3 认识破折号 3 认识修辞手法,并运用 3 朗读,积累语言
4默读,把握课文大意4积累古典优秀诗文 4 运用新的修改符
5 理解思想感情 5 感受爱国情怀领略表达方法 5 领悟作者情感
6 从文中收到启迪 6 提高写作能力 6 学会表达方式
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第六单元
1 识字26 写字27 词语2
2 1 识字16 ;写字24; 1 识字2
3 ;写字27个
2 把握内容认识杰出人物 2 正确使用反义词 2 默读把握文章内容
3 了解作者表现手法 3 了解分号,并使用 3 品味欣赏文中好句
4 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4 体会作者表达效果 4 文学形式基本特点
5 领悟学习的乐趣 5 体会心理活动 5 培养审美能力。

诗歌手法之表现手法

诗歌手法之表现手法
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2011年新课标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叙述
表现手法
伏笔铺垫
抑扬手法
以小见大
借古讽今
衬托渲染
想象联想
借代双关
对偶反复
夸张对比
线索层递
赋比兴
概念辨析
答题模式
直接
间接
象征手法
承上启下
互文顶真
对方着笔
表达方式
间接抒情
抒情
议论
叙述
描写
虚写实写
点面结合
正面侧面
动态静态
白描工笔
直接抒情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远近高低
多觉结合
借典抒情
借古讽今
细节描写
动静结合
(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2014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表达技巧思维导图

表达技巧思维导图

(4)语义类(作用:使语言简练、含蓄、风趣):双关、互文。 ①双关。谐音双关: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 泪始干”,“思”与“丝”谐音,“思方尽”表现思念之深、之极。语 义双关: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里 的“清白”不仅指石灰的颜色,也暗指清白的品徳。 ②互文:也叫互辞。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 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 的是同一件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我们应理解 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对象 特征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 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
节奏鲜明、增强气势;突 出强调内容,增强感情
作 用
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
标志:句式
1.共同的话题 2.情感
对象特征
反复
定义 分析
反问
定义
分析
设问
定义
分析
有意使一个句 子或词语重复 出现
1.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 2.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 3.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景 、
细节描写
1.烘托环境气氛2.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 3.揭示主题思想


白描
1.刻画人物,不描绘背景,突出主体

2.叙述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

3.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1.感官交互(视听触嗅味五官)

角度变换
2.视角变化(远近高低俯仰里外点面)
3.时间变化
4.色彩斑斓
正侧 结合
正面描写是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 直接描写。侧面描写是对对象周围 的事物(包括人物)进行描写

表现手法课件

表现手法课件

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 铺陈铺垫 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 氛酝酿。 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南边一颗柳
树,北边一颗柳树,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 绾得行人住?(徐渭《题柳亭送别图》)
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破势而出。 伏笔是指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人物 伏笔照应 或事件,予作提示、或暗示,以求 前后呼应;照应是指诗中对前面所 当年万里觅封侯, 写的作必要的回应。恰当运用这种 匹马戍梁州。关河 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梦断何处?尘暗旧 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 在天山,身老沧州!(陆游《诉衷肠》)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 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 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b、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 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 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c、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 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 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 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 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 事、实境。
(一)正衬:即运用同类相近或相似的事物从正面来陪衬, 即以正衬正,以反衬反,以美衬美,以丑衬丑,以喜衬喜, 以悲衬悲。 1、美景衬欢情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流自摇沙水清。 2、以衰景衬哀情(以哀景衬愁情) 如马致远《天净 沙· 秋思》 3、以景物衬景物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4、以景物衬人物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二)反衬:在古典诗歌中,为了突出正面的人物或事物, 常以其反面的人物或事物作陪衬,借助二者的不协调性以 形成鲜明的对照,造成巨大反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情景反衬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2、动静反衬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 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今昔反衬(时空反衬)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 鸪飞。

语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知识导图

语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知识导图
表达技巧思维图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结构方式 修辞手法
叙述
描写 抒情 议论
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分叙、补叙以及铺叙(铺陈)
对象:人物描写(外貌、动作、语言、心理)和 景物描写 角度:正侧、虚实、动静、远近、表里、抑扬、点面、褒贬 、明暗、大小、正反、主客、冷暖 、声色及视听嗅触 立足点:移步换景、定点换景.换点定景等 方式:白描和细描(工笔) 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史抒怀和即事感怀等四大类)(乐景哀 情、哀情乐景等)
即事感怀诗-----叙事与议论或抒情结 合-----情在事之特点与作者之议论抒 情相通处。
古迹-----怀古咏史-------借古讽今----情在古事与作者今处环境的相 通处。
描 写 方 法
正侧结合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细节描写
白描
渲染烘托 视觉变换
使表现的内容更具体、生动、形象
追忆过去;设想未来;从对方角度;梦境、仙境、幻境
描写
描写对象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景物描写
动静交错
直抒抒情
抒 情 方 法
间接抒情
不借助外物--------直抒胸臆------情在直接抒 发的语句中
借景抒情
写景抒情诗------情景交融------情在景之特点与人相通处。
借物抒情
咏物言志诗-----托物言志-------情 在物之特点与人相通处。
借事抒情 借古讽今
化动(静)为静(动),以动(静)写静(动); 以动(静)衬静(动),动静结合
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形象、心理;揭示主题
刻画人物,不写背景,突出主体 叙述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 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渲染气氛,表达感情;侧面描写,突出主体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结构章法课件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结构章法课件

子黄时雨。(

6、赋、比、兴
赋: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不用比喻。 比:以彼物比此物。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区1、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起逑兴。
2、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3、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
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赋
4、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宋) 欲扬先抑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举例: 2、贾生 李商隐
欲抑先扬
贾生才调更无伦,宣室求贤访逐臣,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写汉文帝召见贾生,看似褒扬,但到
最后说汉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才知是 贬抑。褒扬的真正目的是这了后文的贬抑, 使讥讽之意表现得更为有力。
统帅全诗,奠定基调,点明题旨;
2 曲__笔__入__题_: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
运用得好,或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或设置悬念,吸引 读者。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点:指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 面:指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 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其实也就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举例: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写尽了 环境的苦寒与孤静;“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 点面结合,凸显“蓑笠翁”坚忍不拔,卓尔不群的形 象特征。

写作文的特点和构成分析图

写作文的特点和构成分析图

写作文的特点和构成分析图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1、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轮读书》,三个部分分别谈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好处,就是采用并列的结构.2、总分式;先总述,再分说.这种关系还可以演变为“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例如《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采用的就是“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格物”“致知”就是指现代学术的基础,即实地的探察,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实验.然后先儒家对“格物”“致知”意义的曲解和对“格物”“致知”精神的埋没;再阐述科学发展为什么需要“格物”“致知”的精神.最后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3、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例如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前一部分反面批驳了敌论中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即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而不是“自信力”直接批驳了敌论;后一部分从正面列举事实,提出正确的论点,我们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间接地批驳了敌论.4、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例如《不求甚解》一文,先从“不求甚解”一词的来历谈起,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方法,首先要“好读书”,二是主张读书要会意.再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说明,读书应当重在读懂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是寻章摘句.最后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读书“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是一篇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好标题能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能发人深省,引导读者理解主题.好的标题确切鲜明,富有吸引力,能给人以新鲜的感觉和深刻的印象,使人产生“急欲下读”的强烈愿望.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首先要注意文章标题的形式及作用.第二.分析文章的情节.文章的情节很重要,如果把文章的主体比作“灵魂”,那么情节就是“血肉”.文章有血有肉,才有生命力.分析文章的情节是否完整,就常见的记叙文来说,就要看它任何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要素.如果是说明文,就看文章是否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事理的阐述,是人们对事物的形象、性质、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或得有关知识.如果是议论文,就要看它是否具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论点是否鲜明,论据是否确凿,论证是否合逻辑.第三.分析文章的叙述顺序.文章的结构完整,要求材料安排得合理,使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这主要表现在文章的叙述顺序上.1、顺叙.就是安时间的先后和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2、倒叙.就是先写出事情的结果或发生的某一突出的片段,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对事件的发生、发展进行叙述.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暂时中断,穿插一段写中心事件相关的事情,然后再转入顺叙.第四.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好的开头,引人入胜;好的结尾,余味无穷.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自然收尾,干脆利落;提出问题,吸引读者;总结全文,点明主题;说明情况,介绍背景;照应开头,留有余味;描写环境,引出人物;写景抒情,发人深思;第五.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文章的表达方式,主要看它是采取叙述、描写,还是采取议论、抒情的方式来写作,叙述就是把人物的经历或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直接表达出来.描写就是对人物、事件、环境等,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和刻画,使之有形、有声、有色地再现在我们的面前,从而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描写往往和叙述结合起来使用,写人的文章,很注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注意周围环境的描写.抒情就是作者对所写的人物、事件抒发爱憎、好恶的感情.议论就是讲道理,作者往往是通过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这四种表达方法也常常是在文中综合运用的.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还应注意到很多别的方面,段落和层次,过渡和修辞、标点等.每篇文章都有其不同的特色,只有认真分析、品味,才能对文章领会得更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