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御制皇陵碑碑文
明孝陵的碑文
明孝陵的碑文
明孝陵的碑文是一篇记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其配偶的雕刻石碑文。
这篇碑文充分展现了朱元璋和他的爱妃们在建国和治理国家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智慧和坚定。
在这篇碑文中,朱元璋被誉为“千古一帝”,称赞他为治国之才、英明神武,深受民众爱戴。
同时,碑文也特别提到朱元璋的几位爱妃,如徐皇后、马皇后等,称她们“妇德天下无双”,对她们的美德和贡献作了充分的赞誉。
除此之外,碑文还详细记录了明孝陵的建造过程和场景,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建筑和雕刻艺术。
整篇碑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明朝皇家建筑和文化等方面的强烈自豪感和自信心。
从历史意义上说,明孝陵的碑文是我国明代文化和历史的珍贵遗产之一。
它不仅是一篇艺术精品,更是一部瑰丽的历史巨著,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我国古代历史和文化。
明孝陵功德碑碑文
明孝陵功德碑碑文由永乐皇帝朱棣亲自撰写,内容主要赞颂了明太祖朱元璋的丰功伟绩和高尚品德。
碑文描述了朱元璋作为大明王朝的创立者,如何受命于天,正中夏文明之统,开创了子孙万亿世隆平之基。
他具备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的品质,姓朱氏,是句容大族。
在天下乱时,豪杰相率来归,而他焚香祝天,为民请命。
发迹定远后,建立了大明王朝,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纪元洪武。
他还建社稷宗庙,追尊四代考妣为帝后,册中宫,建皇太子,追封同姓。
命将征蜀,伪夏主降,封归义侯。
碑文还列举了太祖的子孙、曾孙等众多被封为郡王的人员名单。
以上只是简要介绍,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可以亲自参观碑文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明中都皇陵神道碑研究
第22卷第3期2020年6月Vol.22No.3Jun.2020滁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UZHOU UNIVERSITY明中都皇陵神道碑研究孙祥宽摘要:明皇陵位于凤阳县政府西南,是明太祖父母的陵墓。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陵前神道碑进行研究:明皇陵神道碑建造始末;明皇陵神道碑形制称谓;明皇陵神道无字碑含义;明皇陵神道御制碑价值,以期比较全面准确地认识和了解明皇陵神道碑。
关键词:明中都;皇陵;神道碑中图分类号:K92&9;TU-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794(2020)03-0001-05作者简介:孙祥宽,凤阳县文物管理所退休文博研究员,安徽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朱元璋研究会副会长,研究方向:明史及地方史(安徽凤阳233100)。
收稿日期:2019-10-09一、明皇陵神道碑建造始末明中都皇陵位于凤阳县政府西南6.44千米,是明太祖父母的陵墓。
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在皇陵皇城金门北与御桥南神道两侧竖两碑,东西对峙,相距48米。
左为有字碑,即御制碑,右为无字碑。
至今,两碑屹立原位未动。
然而,2006年有学者著书认为:凤阳皇陵“金门外东西两侧各建碑亭一座,内树巨碑,西为明太祖御制《大明皇陵之碑》,立于洪武十二年(1379年);东为无字碑,立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原拟'树皇陵右亭,以配太祖宸翰',但以世宗未遑撰文,遂成无字碑”。
又在注文说:“关于凤阳皇陵神道东侧石碑,据《明世宗实录》卷二一一记载:'先是,凤阳守臣修建皇陵、祖陵,请御制碑文各一通,一树皇陵右亭,以配太祖宸翰,一镌勒祖陵',见校印本《明实录》第43册,第4347页。
据此知该碑当竖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原拟刊刻明世宗御制碑文。
”E这种说法是对引文误解,应予以厘正。
朱元璋幼年家境贫寒,元至正四年(1344年)四月父母病逝,“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図后来朱元璋“始为僧,继为王”,于至正二十六年四月丁卯(十六日)回家乡祭祖,念先人始丧未备,“议欲改葬”,因“虑泄山川秀(灵)气,使体魄不安,益增悲戚。
朱元璋身世之谜
9月20日《明十七帝疑案》(一)朱元璋身世之谜看到明朝十七位皇帝的说法,很多观众或许会疑惑不解:明朝不是只有十六位皇帝,怎么又会多出一位呢?是历史记载有什么错误,还是又有了新的发现?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毛佩琦教授,将为我们一同揭开明十七帝疑案的第一谜案,再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前世今生,揭秘他身世的四大谜团。
毛佩琦:各位朋友,今天我们开始讲《明十七帝疑案》。
很多朋友就会问一个问题,说别人都说明朝十六帝,你怎么说十七帝呢?为什么我们说是十七帝呢?我想,有这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明朝建都于南京。
只是到了永乐十八年以后明朝才迁都北京,最后确定北京为明朝的首都,是在正统年间,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呢,就是明朝实行的是两京制度。
明朝迁都北京以后,南京作为一个政治、经济的中心,并没有取消,北京是京师,南京是陪都,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因此,在明朝末年,李自成军队攻克了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而死,清朝军队进入北京,占领北京城,明朝还不能算做灭亡。
第三点,在明朝北京陷落以后,江南的大片土地仍然在明朝的实力控制之下。
明朝的军队和大臣们又在南京拥立了一个叫做弘光帝这样一个皇帝,年号叫做“弘光”,我们称他为弘光帝。
这个弘光帝,他仍然是明朝各派势力、各个宗室都承认的正统的中央政权。
弘光帝的政权结束了,明朝才算灭亡。
这样,把最初在南京建都的朱元璋,和在南京做皇帝的建文帝,和在北京朱棣明成祖以后的几个皇帝,再加上在南京的弘光帝,这样正好是十七帝。
因此我们说,明朝是多少位皇帝呢?是十七帝;明朝的灭亡是在什么时候呢?是在公元1645年;它全部的时间是多少年呢?是从1368年到1645年,这样是277年。
*当我们解决了这样一个困扰我们的疑问之后,277年王朝的风云变幻,以及17位帝王的命运沉浮也将渐渐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而第一位走进我们视野的,就是这位显赫而奇特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身世之谜一出生地之谜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少有的皇帝,不仅是他治理天下他的方法、策略少有,他的出身奇特,也是少有的。
大明皇陵碑
《御制皇陵碑》朱元璋撰义孝子皇帝元璋谨述:洪武十一年夏四月,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造皇堂。
予时秉鉴窥形,但见苍颜皓首,忽思往日之艰辛。
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特述艰难明昌运,俾世代见之。
其辞曰:昔我父皇,寓居是方。
农业艰辛,朝夕旁徨。
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
皇考终於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
孟兄先死,合家守丧。
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
既不与地,邻里惆怅。
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
殡无棺椁,被体恶裳。
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既葬之后,家道惶惶。
仲兄少弱,生计不张。
孟嫂携幼,东归故乡。
值天无雨,遗蝗腾翔。
里人缺食,草木为粮。
予亦何有,心惊若狂。
乃与兄计,如何是常。
兄云去此,各度凶荒。
兄为我哭,我为兄伤。
皇天白日,泣断心肠。
兄弟异路,哀恸遥苍。
汪氏老母,为我筹量。
遣子相送,备醴馨香。
空门礼佛,出入僧房。
居未两月,寺主封仓。
众各为计,云水飘飏。
我何作为,百无所长。
依亲自辱,仰天茫茫。
既非可倚,侣影相将。
朝突炊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趍跄。
仰穷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
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佒佯。
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
身如飘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
一浮云乎三载,年方二十而强。
时乃长淮盗起,民生攘攘。
於是思亲之心昭著,日遥盻乎家邦。
已而既归,仍复业於觉皇。
住方三载而又雄者跳梁。
初起汝颖,次及凤阳之南厢。
未几陷城,深高城隍。
拒守不去,号令彰彰。
友人寄书,云及趋降。
既忧目惧,无可筹详。
傍有觉者,将欲声扬。
当此之际,逼迫而无已,试与知者相商。
乃告之曰,果束手以待罪,亦奋臂而相戕。
知者为我画计,且祷阴以默相。
如其言往卜去,守之何详。
神乃阴阴乎有警,其气郁郁乎洋洋。
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
即起趋降而附城,几被无知而创。
少顷获释,身体安康。
从愚朝暮,日日戎行。
元兵讨罪,将士汤汤。
一攫不得,再攫再骧。
移营易垒,旌旗相望。
已而解去,弃戈与枪。
予脱旅队,驭马控缰。
出游南土,气舒而光。
倡农夫以入伍,事业是匡。
御制皇陵碑译文
御制皇陵碑译文
以下是《御制皇陵碑》的译文:
孝子皇帝我,朱元璋诚惶诚恐的向九泉之下的父母表述:洪武十一年夏四月,这块碑我让江阴侯吴良监工新造的,我现在在皇宫中常常拿镜子照见自己容貌,只看到虚乏苍白,垂垂老矣,忽然想起往日无比的痛苦与艰辛,况且皇陵碑很多都是那些什么风浪都没见过的书生写的阿谀奉承,文过饰非的文章,都不足以留给后代子孙作为劝诫,所以我自己来讲述当年之艰难,以指明昌盛之道,让世代都见到。
从前我的父亲朱五四,搬迁到这个地方定居,每日辛苦的务农种地,从早到晚像个陀螺连轴转,紧接着天灾瘟疫四起,饥荒肆虐,父母亲人不幸遇难,父亲朱五四死时六十四岁,母亲那年死时五十九岁,而我那年才十七岁,大哥朱重四也先
走一步,死去了,全家都在忙碌这几位亲人的丧事。
我们家的雇主---地主刘德
连理都不理我们,反而大声的斥责怒骂,我的父母大哥给他种了一辈子地,到死,他也不给一块荒地来埋葬我的亲人,邻居们都为我们忧伤惆怅。
大明《御制皇陵碑》
大明《御制皇陵碑》《御制皇陵碑》(明)朱元璋撰孝子皇帝元璋谨述:洪武十一年夏四月,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造皇堂。
予时秉鉴窥形,但见苍颜皓首,忽思往日之艰辛。
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餙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特述艰难、明昌运,俾世代见之。
其辞曰: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旁徨,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於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
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
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归故乡。
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
予亦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是常?兄云去此,各度凶荒。
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异路,哀恸遥苍。
汪氏老母,为我筹量,遣子相送,备醴馨香,空门礼佛,出入僧房。
居未两月,寺主封仓,众各为计,云水飘飏。
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朝突炊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趍跄,仰穷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佒佯。
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飘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一浮云乎三载,年方二十而强。
时乃长淮盗起,民生攘攘,於是思亲之心昭著,日遥盻乎家邦。
已而既归,仍复业於觉皇,住方三载而又雄者跳梁。
初起汝颖,次及凤阳之南厢。
未几陷城,深高城隍,拒守不去,号令彰彰。
友人寄书,云及趋降,既忧且惧,无可筹详,傍有觉者,将欲声扬。
当此之际,逼迫而无已,试与知者相商,乃告之曰:果束手以待罪,亦奋臂而相戕?知者为我画计,且祷阴以默相,如其言往卜去,守之何详。
神乃阴阴乎有警,其气郁郁乎洋洋,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即起趋降而附城,几被无知而创。
少顷获释,身体安康,从愚朝暮,日日戎行,元兵讨罪,将士汤汤,一攫不得,再攫再骧,移营易垒,旌旗相望。
已而解去,弃戈与枪,予脱旅队,驭马控缰,出游南土,气舒而光。
历史趣谈:朱元璋碑文是怎样写的 朱元璋墓的介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朱元璋碑文是怎样写的朱元璋墓的介绍
导语:朱元璋是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明朝时期的开国皇帝,一生为国为民,也是中国最为勤奋的皇帝之一。
出生于公元1382年,开创了“洪武之
朱元璋是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明朝时期的开国皇帝,一生为国为民,也是中国最为勤奋的皇帝之一。
出生于公元1382年,开创了“洪武之治”的盛世,是历史上比较著名的皇帝,那么朱元璋死后朱元璋碑文是怎样写的呢?
朱元璋碑文
事实上朱元璋的碑现在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明皇陵内,是朱元璋亲自攥写的,不远的地方是他父母的无字碑,因为他觉得自己能当上皇帝是自己父母积德成就的。
朱元璋最开始的时候要求大臣为自己写碑文,但是又害怕他们用言语来进行分时,所以就自己亲自撰写了自己的碑文。
碑文上面主要讲述了朱元璋小时候是怎样艰苦,然后又如何决定起义,起义之后南征北战,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最终打败陈友谅,在所有的起义队伍中脱颖而出,创造出了明王朝。
在登上皇位之后,他自己从来都不懈怠,努力的治理国家,等等的内容。
总之一句话就是,他将自己的生平言简意赅的刻在了上面,主要是为了教育自己的后人知道打下江山和治理江山的不容易,让他们引以为戒,守卫好大明江山。
朱元璋碑文可以说是隐含意义非常深刻的,但是可惜的是他的后世子孙却似乎没有明白,又或者明白了,但却没有做到,总之,大明的江山还是败在了朱元璋那群子孙后代手里了,这样意义深远的碑文,并没有起到朱元璋预期的效果。
朱元璋墓的介绍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明十三陵为何无碑文?朱元璋的智慧无人能懂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十三陵为何无碑文?朱元璋的智慧无人能懂
导语:明朝自迁都北京后,一共有14个皇帝,除了被费的明景宗朱祁钰外(朱祁钰,就是《女医明妃传》里那个情痴王爷),其余的13位皇帝,都安葬在北京
明朝自迁都北京后,一共有14个皇帝,除了被费的明景宗朱祁钰外(朱祁钰,就是《女医明妃传》里那个情痴王爷),其余的13位皇帝,都安葬在北京西北的天寿山下,明十三陵的名称便因此而来。
明十三陵除了明成祖朱棣的墓碑有碑文外,其余12个皇帝的墓碑,都没有碑文。
历史上皇帝墓碑上没有碑文的,只有武则天的无字碑,至于武则天为何立无字碑,历来众说纷纭,但深层次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武则天是女人。
武则天作为李唐家的媳妇,将皇位从儿子手里抢了过来,无论怎么说都是名不正言不顺。
而皇帝的碑文大都是用来为皇帝歌功颂德的,武则天之后唐朝的皇帝,总不能说武则天谋朝篡位是对的吧?以武则天的聪明才智,对此自然心知肚明,立碑而不写碑文,自是在情理之中。
而明朝的皇帝,除了明成祖朱棣外,皇位个个都是光明正大来的,那又为何不写碑文呢?
有人说,因为明朝皇帝功德无量,用文字已经无法表达,干脆就不写碑文。
这种说法是一种猜测,真正的原因并非如此。
之所以不写碑文,是因明太祖朱元璋曾有圣谕,说皇陵碑文,都是一些儒臣的粉饰之词,全是夸大其词、拍皇帝马屁的,即不能令当世人信服,也无法让后世子孙树立对皇帝的崇敬之情。
皇帝既然开了金口,大臣自然都不敢轻易再为皇帝撰写碑文。
撰写
生活常识分享。
明皇陵碑文译文
明皇陵碑文译文导言明皇陵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代表之一,其中的碑文是对明皇陵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记录和传承。
本文将对明皇陵碑文进行译文,以展现其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碑文译文明皇陵碑文太上皇明皇帝陵圣人不出规模以量人事以容物物临者聆听观者被感孝廉慎独立作育攸同辅诈谄不得进曲黄何所荐不宜郁植之用而不肖乃谟之佐敢有幸进之奸者逃恶之疾将承天命不顺人意遗技山高水急必不能改常心岂能测勿庸悲乎失道夫以信道而为君知我者谓我心忧光尧于古道在何寻王秠除爱于天下曾削不肖臣道故坛受能政应有垂定之位子宜服轻玩天无二日知我者谓我心忧此天之沟壑深矣不可不慎独立庚午岁月日月并东南日月晦冥雷霆激石天下革新吾是以立功解读规模与容物明皇陵碑文开篇以表明圣人的规模之大和容纳事物的广阔。
这是对明皇陵作为帝王陵墓的宏大建筑和装饰的赞美,也体现了圣人对世间万物的包容与支配。
被感与聆听碑文提到临者聆听、观者被感,这表明明皇陵不仅仅是作为陵墓存在,更是一座能够引发人们思考和感悟的文化遗产。
明皇陵作为帝王陵墓的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孝廉与作育碑文中提及孝廉慎独立、作育攸同辅,强调了孝子和善于教育后代的重要性。
这是明皇陵碑文中体现出的对儒家思想的重视和弘扬。
曲黄与谈佐碑文中提到曲黄何所荐,意味着不能迎合权贵,谈佐有责。
这提醒人们不应当为了个人私利而丧失廉耻,应该保持廉洁之心。
雅操与不肖碑文中有提到不宜郁植之用而不肖乃谟之佐,强调了明君不能任用不称职的人。
这与儒家思想中的选贤与任人有关,明皇陵碑文以此警示后世君王不能任意任用人才,而应当严格挑选和选拔合适的人才。
承天命与不顺人意明皇陵碑文中提到将承天命而不顺人意,表明君王应当遵守天命,而不是迎合民众的意愿。
这体现了中国传统君权神授的观念,君王应当以上天命为核心,而不是仅仅追求世人的赞美和满足。
遗技与岂能测碑文中提到遗技山高水急必不能改,常心岂能测。
这意味着明皇陵所包含的技艺和观念是难以超越和推测的。
明太祖朱元璋《御制皇陵碑》碑文
明太祖朱元璋《御制皇陵碑》碑文明太祖朱元璋《御制皇陵碑》碑文自古帝王之兴,皆位逼势敌,有以成其私志。
汉祖虽微,亦为泗上亭长,岂特有如我太祖不阶尺土者耶?夫起自庶人,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莫不夸张先世,照耀将来,至有妄认其始祖者也,岂特有如我太祖特述其卑微者乎?此可见天生豪杰上圣之资,不可与常人等也。
瑛伏读御制集中皇陵碑文,未尝不三叹三颂而已,惜世人止知其事而又未知太祖先已命臣下为文,述亦详矣,仍以未称而自撰,此尤见圣睿之益圣也。
今故拜录二文于左,以示将来。
奉天承运,大建武功,以有天下,实由祖宗积德所致,兹欲撰文,词臣考摭弗周,则纪载弗称,敢以上请。
于是上手录大概,若曰:朕幼时,皇考为朕言,先世居句容朱家巷,尔祖先于宋季元初,我时尚幼,从父挈家渡淮,开垦兵后荒田,因家泗州,朕记不忘。
皇考有四子:长兄讳某,生于津律镇;仲兄讳某,生于灵璧;三兄讳某,生于虹县;皇考五十,居钟离之东乡,而朕生焉。
十年后,复迁钟离之西乡,长兄侍亲,仲兄、三兄皆出赘,既而复迁太平乡之孤村庄。
岁甲申,皇考及皇妣陈氏俱亡弃,长兄与其子亦继殁,时家甚贫,谋葬无所;同里刘大秀悯其孤苦,与地一方,以葬皇考、皇妣,今之先陵是也。
葬既毕,朕茕然无托,念二亲为吾年幼有疾,尝许释氏,遂请于仲兄,师事沙门高彬于里之皇觉寺,邻人汪氏助为之礼,九月乙巳也。
是年蝗旱,十一月丁酉,寺之主僧岁歉不足以供众食,俾各还其家;朕居寺时甫两月,未谙释典,罹此饥馑,徬徨三思,归则无家朱元璋简介,出则无学,乃勉而游食四方,南历金斗,西抵无锡,北至颍州,崎岖二载。
泗州盗起,剽掠杀人,时承平既久,列郡骚动,仍还皇觉寺。
又四年,颍、濠、蕲、黄有警,Ҽ明太祖朱元璋《御制皇陵碑》全文朱元璋濠城亦破,朕杂处兵间,与元兵相拒。
期年,元兵败去,得其义兵三千人于定远,遂立帅之夜袭元将知枢密院事老张。
既遁,得其民兵男女七万人,攻逐元将参政野先,乃移师淮州,转战和阳,渡江击采石,抚太平,定业建康。
盱眙明祖陵介绍
盱眙明祖陵介绍盱眙明祖陵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境内,是中国明代皇室后裔之一、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二个儿子朱标的陵墓,也是明朝时期盱眙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
该陵墓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历经600多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保存完好,成为中国明代陵墓中的珍品。
盱眙明祖陵占地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前殿、神道、碑亭、墓道、墓穴等。
前殿为明代三进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正面有一对高达4.5米的石狮子,寓意着陵墓的庄严和威严。
神道是连接前殿和墓穴的通道,长约300米,两侧种有松柏、梅花等树木,形成一条美丽的景观大道。
碑亭是明代石刻艺术的代表之一,碑文详细记载了明太祖朱元璋的事迹和朱标的生平,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墓道是陵墓的主体部分,长约200米,呈下坡状,墓道两侧有雕刻精美的石壁、石柱和石门,墓道内部装饰豪华,铺设着名贵的石材、琉璃瓦和砖雕。
墓穴是盱眙明祖陵的核心,陵墓的主体建筑,高约20米,周长约50米,呈圆形,直径约40米。
墓穴内部有3个圆形墓室和1个方形墓室,墓室之间相互连接,层层叠加,共有7个层次,每个墓室内都有石刻、石雕和壁画等精美的艺术品,展现了明代建筑、雕刻和绘画的高超技艺。
盱眙明祖陵是中国明代陵墓的代表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它不仅是明朝皇室后裔的陵墓,也是明代文化、建筑、雕刻和绘画的杰出代表,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同时,盱眙明祖陵也是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研究和学习。
通过参观盱眙明祖陵,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明代文化、历史和艺术,感受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总之,盱眙明祖陵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是中国明代陵墓的代表之一。
它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也为人们提供了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珍视盱眙明祖陵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积极参与保护和传承工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历史趣谈:名将徐达的墓碑为何能高于明朝皇帝的墓碑?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名将徐达的墓碑为何能高于明朝皇帝的墓碑?
导语:徐达一生给人留下的最大谜题,就是他的死了,但是他死后的墓葬更是给人带来了许多的迷惑,比如其墓碑竟高于皇帝。
徐达墓碑文为什么有句读
徐达一生给人留下的最大谜题,就是他的死了,但是他死后的墓葬更是给人带来了许多的迷惑,比如其墓碑竟高于皇帝。
徐达墓碑文为什么有句读
徐达墓位于板仓,现存神道碑一块、石马一对、石羊一对、石虎一对、武将一对、文臣一对。
最引人好奇的现象发生在徐达的神道碑上。
碑文共28行,有两千余字,记载了徐达的生平功绩。
《明史·徐达传》说:“御制神道碑文”,可见此碑文为朱元璋亲自撰写。
有趣的是,碑文中竟然出现了句读,也就是说,碑文中,凡断句之处,都有一个小圆圈,大小如同我们常用的句号。
这让后人感到无比惊奇,要知道,那时,标点符号还没有出现呢!白话文出现以后,才有了标点符号。
碑文中有句读,这在我国发现的古碑中几乎是绝无仅有。
专家分析,这碑文并非朱元璋所写,而是大臣代笔,怕文化程度不高的朱元璋在审阅时读得不通顺,于是,“捉刀大臣”就加上了圆圈形的标点符号,以便皇上断句。
朱元璋看完碑文后,交付石工刻制,工匠们因是御笔圈点,不敢更改,便依样画葫芦地连句中许多圆圈都刻上了。
这一说法也有不通之处,因为朱元璋性格暴戾,捉刀大臣在碑文中加上句读呈给他看,无异在暗示他没文化,朱元璋看后必然勃然大怒,大臣肯定会倒霉。
看来,徐达墓碑碑文究竟为什么有句读,还是一个难解之谜。
徐达墓的另一个难解之谜,也出在神道碑上。
据测量,这块碑通高
生活常识分享。
明皇陵雕刻艺术
明皇陵雕刻艺术Carving Art of Minghuang Tomb byShao Ruonan 凤阳――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家乡,所以也被称为“帝王之乡”。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诏令修皇陵,建中都城,奠定明王朝基业的“万世根本”。
凤阳明皇陵是明朝第一座帝王规格的陵墓,其豪华侈丽的规制继续了汉唐宋的传统,开创了明清时代的风格,在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皇陵虽然历经沧桑,陵前250m长的神道上,32对华表和石人石兽仍保存完好,栩栩如生,威严如昨,给后人留下珍贵的艺术财富。
1982年明皇陵和明中都皇故城一起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国从唐代才开始形成一套完整的皇陵雕刻体系,对雕刻的品种、数量以及设置顺序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从功能和气势来说,皇陵雕刻具有一种恢弘的纪念碑性质;而从表现对象来看,皇陵雕刻并不直接表现被纪念者,而是以象征性的形象出现,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纪念性雕刻的独特表现程式。
历代的皇陵都置有众多的石人、石兽雕刻,而惟独没有死者本人的雕像。
朱国容先生认为:“很可能是因为陵墓雕刻是从墓葬俑发展演化而成,具有一种殉葬的意义,所以绝对不能出现墓主人的形象。
” 因此形成了中国的纪念性雕塑与欧洲以写实的手法来塑造英雄和帝王的纪念雕塑完全不同的创作思路。
仪卫性石雕也叫“石像生”,就是用石人、石兽来象征活的人和兽,它们通常摆放在陵墓神道的两侧,以其高大坚实的立体造型,等距离的、左右对称的整齐排列,象征着上天所赋予墓主的“仁德睿智”、“泽被四海,恩及域外”、“天纵上圣之尊,文治武功之业”,有力地丰富并强化了它的政治主题。
我国的帝王陵雕刻,石人分文臣、武臣、勋臣,文臣执笏,武臣按剑,以象征文治武功、百官朝仪。
宋代重文抑武,在神道雕刻制度中亦能体现出来,文臣像在前,武臣在后。
元代统治者是游牧民族,不大理会“厚葬久丧”这一套,因此明袭宋制。
明初宦官当政,在武将和文臣之前,增设宦官,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斗争。
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御制皇陵碑》,钦佩他心酸苦难的传奇人生
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御制皇陵碑》,钦佩他心酸苦难的传奇人生器宇轩昂的朱元璋中年坐像明皇陵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城南七公里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的陵墓。
陵墓于公元1366年始建,那时朱元璋还是吴王。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陵墓于洪武十二年(1379年)建成竣工,建了13年。
初建之时占地约2万余亩,“宫阙殿宇、壮丽森严”,享殿、斋宫、官厅数百间,皇陵神道总长257米,石像生32对。
俯瞰明皇陵明皇陵虽非帝王之陵,但规模宏大,与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为同一制度。
而且他还有三个之最——是明朝最早的陵墓,石象生数量最多、刻工最精美的帝王陵墓,其艺术风格绝妙,堪称上承宋元,下启明清的大型石雕艺术精品。
石像生明皇陵雕刻精美的石像生明皇陵在有明一朝的二百多年里,历经多次修缮,一直被维护的很好。
从明末张献忠起义军火烧皇陵后的300多年里,明皇陵又经历了、满清官府默许民肆意拆除破坏、侵华日军大肆砍伐陵园松柏、建国前后农民进入皇陵农场辟作耕地、“文化大革命”部分石像生被破坏等人为破坏和风雨侵蚀,宫阙殿宇废为遗址,现仅剩陵前神道上的31对石象生和皇陵碑、无字碑及陵丘等尚保存完整。
朱元璋父母的陵丘神道南端紧连金水桥遗址,遗址南侧的东西两边各竖立一块大碑,东为无字碑,西为皇陵碑。
东边的无字碑两碑尺寸相同,规格一致,均高6.87米,分别由螭龙碑首、云盘、碑身、驼峰和鳌坐五部分组成。
为什么会建无字碑?据说是朱元璋认为自己的帝业是父母行善积德所致,无法用文字表述;而作为农民出身的父母一辈子也没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书写,不如此处无声胜有声。
也许还有些仿效武则天的无字碑吧。
皇陵碑额篆有“大明皇陵之碑”6个大字,因碑文系朱元璋亲自撰写,又名“御制皇陵碑”。
西边的御制皇陵碑洪武11年,朱元璋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造皇堂,朱元璋嫌原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
为了让子孙后代了解艰辛家世和开创江山的艰难,乃秉笔直书,亲撰碑文,重立新碑,历述艰辛家世实情、戎马生涯和夺取大明江山的奋斗历程,阐明昌运兴盛的道理,一改历代帝陵碑刻粉饰夸功、谀墓不实的恶习。
御制皇陵碑(明)朱元璋撰
御制皇陵碑(明)朱元璋撰御制皇陵碑 - 《御制皇陵碑》(明)朱元璋撰洪武十一年夏四月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造皇堂予时秉鉴窥形但见苍颜皓首忽思往日之艰辛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餙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特述艰难明昌运俾世代见之其辞曰《御制皇陵碑》 - 文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旁徨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於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归故乡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无粮予亦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是常兄云去此各度凶荒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异路哀动遥苍汪氏老母为我筹量遣子相送备醴馨香空门礼佛出入僧房居未两月寺主封仓众各为计云水飘飏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趍跄仰穷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佒佯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一浮云乎三载年方二十而强时乃长淮盗起民生攘攘於是思亲之心昭著日遥盻乎家邦已而既归仍复业於觉皇住方三载而又雄者跳梁初起汝颖次及凤阳之南厢未几陷城深高城隍拒守不去号令彰彰友人寄书云及趋降既忧目惧无可筹详傍有觉者将欲声扬当此之际逼迫而无已试与知者相商乃告之曰果束手以待罪亦奋臂而相戕知者为我画计且祷阴以默相如其言往卜去守之何详神乃阴阴乎有警其气郁郁乎洋洋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即起趋降而附城几被无知而创少顷获释身体安康从愚朝暮日日戎行元兵讨罪将士汤汤一攫不得再攫再骧移营易垒旌旗相望已而解去弃戈与枪予脱旅队驭马控缰出游南土气舒而光倡农夫以入伍事业是匡不逾月而众集赤帜蔽野而盈冈率度清流戍守滁阳思亲询旧终日慨慷知仲姊已逝独存驸马与甥双驸马引儿来我栖外甥见舅如见娘此时孟嫂亦有知携儿挈女皆从傍次兄已殁又数载独遗寡妇野持筐因兵南北生计忙忙一时会聚如再生牵衣诉昔以难当於是家有眷属外练兵钢羣雄并驱饮食不遑暂戍和州东渡大江首抚姑熟礼仪是尚遂定建业四守关防砺兵秣马静看颉颃羣雄自为乎声教戈矛天下铿锵元纲不振乎彼世祖之法豪杰何有乎仁良予乃张皇六师飞旗角亢勇者效力智者赞襄亲征荆楚将平湖湘三苗尽服广海入疆命大将军东平乎吴越齐鲁耀乎旌幢西有乎伊洛崤函地险河湟入胡都而市不易肆虎臣露锋刃而灿若星鋩已而长驱乎井陉河山之内外民庶咸仰关中即定市巷笙簧玄菟乐浪以归版籍南藩十有三国而来王倚金陵而定鼎托虎踞而仪凤凰天堑星高而月辉沧海钟山镇岳而峦接乎银潢欲厚陵之微葬卜者乃曰不可而地且藏於是祀事之礼已定每精洁乎蒸尝惟劬劳罔极之恩难报勒石铭於皇堂世世承运而务德必彷佛於殷商泪笔以述难谕嗣以抚昌稽首再拜愿时时而来飨御制皇陵碑 - 朱元璋《御制皇陵碑》大明皇陵之碑孝子皇帝元璋谨述:洪武十一年夏四月,命江阴侯吴良督工兴建皇堂。
1986年安徽省凤阳县明皇陵旧影,朱元璋为父母和兄嫂而修建的陵墓
1986年安徽省凤阳县明皇陵旧影,朱元璋为父母和兄嫂而修建的陵墓【明皇陵神道石碑】明皇陵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城南七公里处,明皇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初建之时占地约2万余亩,于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始建,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竣工。
洪武二年,荐号英陵,后改称皇陵。
【明皇陵神道石刻文官】朱元璋父母死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四月,当时因家贫,丧葬极为简陋。
后来,朱元璋弃僧从戎,“继为王,终为帝”。
明皇陵初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受封吴王,命故臣汪文等赴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修缮父母陵寝。
在明皇陵的营建过程中,朱元璋先后三次前往谒陵,并一再命太子及诸王前往凤阳祀陵。
【明皇陵神道和两边的石刻】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诏在家乡兴建中都城,同时诏谕因旧陵之地,培土加封。
洪武八年(1375年),罢建中都,又用中都余材,再次营建父母之陵。
【明皇陵神道和两边的石刻】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皇陵建成竣工。
皇陵外有城垣,内有护所、祭祀设施;又在陵前竖起高大的皇陵碑和成双成对的石像生。
皇陵碑额篆有“大明皇陵之碑”6个大字,因碑文系朱元璋亲自撰写,又名“御制皇陵碑”。
【明皇陵神道和两边的石刻】,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多次下令修缮皇陵,并且多次前往谒陵。
永乐七年至十五年(1409年至1417年),明成祖朱棣四次前往谒陵。
《大明会典·仁祖陵》条规定,凡官员以公事经过者都要谒陵。
【明皇陵神道石刻】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闰二月、十年九月、十一年八月,又多次修缮皇陵。
明景泰五年(1454年),明代宗朱祁钰下令修缮。
明天顺元年(1457年)七月,三年七月,明英宗朱祁镇下令修缮皇陵。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皇陵已逾百年,陵垣殿守,年久圮坏,于是进行了一次重修。
【明皇陵神道石刻】明嘉靖十年(1531年)二月戊寅,明世宗朱厚熜又曾“追号皇陵山名”为翔圣山,并建碑立亭。
明永乐帝御制苏禄国东王碑文释注
明永乐帝御制苏禄国东王碑文释注
朱兴泉
【期刊名称】《历史档案》
【年(卷),期】1998()4
【总页数】2页(P130-131)
【关键词】明永乐帝;碑文;《史记·天官书》;封建伦理道德;世说新语;礼乐教化;“神游”;内外之分;四海之内;鲸波
【作者】朱兴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
【相关文献】
1.苏禄国东王墓:埋葬在中国境内唯一的外国国王 [J], 刘向上
2.苏禄国东王墓:中国国土上惟一的外国国王陵墓 [J], 刘向上
3.苏禄国东王墓:中国国土上惟一的外国王陵 [J], 刘向上
4.故苏禄国东王墓——一座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繁盛和中菲传统友谊的外国国王陵墓[J], 艾激光;杨佳慧
5.中菲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r——\"御制苏禄国东王碑\" [J], 王守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居。先伯父洎先考君性皆淳良,务本积德,与人无疾言忤色,乡里称为世长。先 伯娶刘氏,子四人,重一公,重二公,重三公,皆生于盱眙,次重五公,生钟离; 先考君娶陈氏,泗州人,长重四公生盱眙,次重六公,重七公皆生于五河。某其季 也,先迁钟离,后戊辰所生。先伯考有孙六人,兵兴未已,相继而殁;先兄重四公 有子曰文正,今为都督,重六、重七皆绝嗣。曩者父母因某自幼多病,舍入皇觉寺, 岁甲申,父母长兄俱丧,次兄守家,三兄出赘刘氏,某托迹缁流。二十四岁,天下 大乱,诸兄皆亡,淮兵大起,掠入行伍,为集义旅,兵力渐众,因取滁和。龙凤三 年,率师渡江,驻兵太平。为念先君尝言,世为朱巷人,宗族俱存,平日每曰乡土 之思,即访求故乡宗族之所居,遂调兵取句容。明年,克金陵,而朱巷距城四十里, 举族父母昆弟四十余人至,始得与之叙长幼,行亲睦之道,但朱氏世次,自仲八公 之上,不可复考;今自仲八公高、曾而下,皆起江左,历世墓在朱巷,惟高祖葬泗 州,先考葬钟离,此朱氏之原委也。爰自金陵太平驻师,开府为建台之所也,实乡 郡焉。连岁征伐,拓境吴楚瓯越,方数千里;由是累膺显爵,乃龙凤九年三月十四 日丙辰,降制赠曾祖为资德大夫、淮南等处中书省左丞相,上护军司空吴国公;曾 祖妣侯氏,吴国夫人;先祖考为光禄大夫、江西等处中书省右丞相、太尉、吴国公; 先祖妣王氏,吴国夫人;先府君开府仪同三司录军国重事平章、右丞相吴国公;先 妣陈氏,吴国夫人;以闰三月十一日祗诣先垅。焚香告祭,遵旧典也。重念报本者 礼所宜厚,今勉建事功,匪由己能,实先世灵长之泽,垂衍后昆,宜得推恩三代, 并为上公,以遂为子孙者之至。(《书》)曰:“作善降之百祥。”《易》曰:“积善 之家,必有余庆。”先祖父积功累善,天地之报,茂于厥后,凡子孙当体祖父之心, 循德存仁,以承其绪于无穷,是吾之所望也,于是备书于石,以传言将来,有所考 焉。
附城,几被无知而创;少顷获释,身体安康;从遇朝暮,日夜戎行。无兵讨罪,将 士扬扬;一攫不得,再攫再攘;移营易垒,旌旗相望;已而解去,弃戈与枪。予脱 侣队,驭马空强,去游南土,气舒而光;唱农夫以入伍,事业是匡;不逾月而众集, 赤帜蔽野而盈冈;率渡清流,戍守滁阳;思亲询旧,终日慨慷;知仲姊之已逝,独 存驸马与甥双;驸马引儿来接我,外甥见舅如见娘;此时孟嫂亦有知,携儿挈女皆 从傍;次兄已殁数载,独遗寡妇野持筐;因兵南北,生计忙忙,一时聚会如再生, 牵衣诉昔以难当。于是家有眷属,外练兵钢;群雄并驱,饮食不遑;暂宿和州,东 渡大江;首抚姑孰,礼义是尚;遂立建业,四守关防; 厉兵秣马,静看颉颃。群 雄自为乎声教,戈矛天下铿锵;元纲不振乎彼世祖之法,豪杰何有乎仁良?予乃张 皇六师,飞旗角亢;勇者效力,智者赞襄;亲征荆楚,将平湖湘;三苗尽服,广海 入降;命大将军东平乎吴越,齐鲁耀乎其疆;西有乎伊洛崤函,地险河湟;入胡都 而市不易肆,虎臣露锋刃而灿若星芒;已而长驱于井陉,河山之内外民庶咸仰;关 中一日即定,市巷笙簧;玄菟乐浪以归板籍,南蕃十有三国而来王;以金陵而定鼎, 托虎踞而仪凤凰;天堑星高而月辉沧海,钟山镇岳而峦接乎银潢。欲厚陵之微葬, 卜者乃曰不可而地且藏;于是祀事之礼已定,每精洁乎蒸尝;惟劬劳罔极之恩难报, 为此勒石铭于皇堂;世世承运而务德,必仿佛于殷商;泪笔以述难,谕嗣以抚昌; 稽首顿首再拜,愿时时而来享。
又
孝子皇帝谨述:洪武十六年夏四月,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造皇堂。予时秉鉴窥 形,但见苍头皓首,忽思往日之艰辛,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不足以为后 世子孙之戒,特述艰难,以明昌运,世代见之。其辞曰:
昔我父王,寓居是方;农桑艰辛,朝夕彷徨。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 终而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逝,合家守丧;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 昂。既不得与葬地,邻里惆怅;忽伊郑兄之慷慨,惠此黄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 浮掩三尺,奠何肴浆?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 归故乡。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予亦何有,心惊若狂;乃与 兄计,如何是常?兄云去此,各度凶荒;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 肠;兄弟异路,哀恸遥苍。汪氏老母,为我筹量;遣子相送,备礼馨香;空门礼佛, 出入僧房。居无两月,寺主封仓;众各为计,云水飘飏;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 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穹 崖崔嵬而倚壁,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徜徉;西风鹤 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若沸汤。一浮云乎又过三载,年 方二十而强。时乃长淮盗起,民生攘攘。予思亲之心明著,日遥盼乎家邦;已而既 归,仍复业于皇,住三载而有雄者跳梁,初起汝颍,次及凤阳之南厢,未几陷城, 深高城隍,拒守不去,号令彰彰。友人寄书,云及趋降,既忧且惧,无可筹详;傍 有觉者,将欲声扬;当此之际,逼迫而无已,试与智者相商,乃告之曰:果束手以 待罪,抑奋臂而相戕!智者为我计画,且阴祷以默相:如其言,往卜去守之何祥? 神乃阴阴乎有警,其气郁郁乎洋洋;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即起趋降而
象简龙衣联
高庙鼎成龙升之日,建文即位,成祖以燕王来,奔丧而不朝,盖以叔不拜侄也。 建文命百官议之,给事龚泰奏曰:“象简朝天,殿下行君臣之礼;龙衣拂地,宫中叙 叔侄之情。”至今传诵。龚有一时启沃之才,不知此乃宋祖与杜审琦同宴福宁宫,乐 人史金箸之辞,但少更之耳。彼云:“前殿展君臣之礼,虎节朝天;后宫伸骨肉之情, 龙衣拂地。”盖杜乃宋祖母舅。
国事类
侧微知贵
至正间,仁祖淳皇帝一日坐东室檐下,太祖侍侧。有一道士,长须朱衣,排闼 直入,遽揖仁祖曰:“好个公公,八十三当大贵!”仁祖闻言异之,留之茶饼,不顾 而去。及太祖即位,加进尊号,适符其言。呜呼!帝王之父,岂无异相,又宁知道 士非仙而特来前告耶?
圣诞
太祖生时,陈太后夜梦一黄冠自西北来,至舍麦场,于麦糠中取白药一丸,置 己掌中。太后视之,渐长。黄冠曰:“好物,食之!”太后应而吞之。觉语仁祖时, 口尚有香,明日太祖生。《泗志补遗》以为实事而非梦,误矣。
者三。复祝曰:“出不许,入不许,神何报我?天乃欲我从雄而后昌乎?则珓如前祝。” 投珓如前,神既许之,因抵濠城,依滁阳王,实至正十二年闰三月一日也。
蛇蟠缨帽
太祖攻鸡笼山,将还和阳时,解鞍假寐,有小蛇缘背,左右惊告。上视蛇有足 类龙,意其神也,祝曰:“若神物,入我帽缨。”蛇随入。卒报和阳被贼攻,遂急行, 未至三十里,又报曰:“幕官李善长败贼矣。”因惊喜而忘蛇。久乃脱帽,视蛇居缨 自若,乃引觞酌之,蜿蜒升屋,雷雨骤至,竟莫知所之也。帝王之兴,每有龙见, 亦此类欤?
红罗幛
太祖龙飞之地,旧有二郎庙一所,当时仁祖寓居其侧。太祖生时,邻里远望火 光烛天,至晓视之,庙徙东北百余步矣。仁祖因取西河水澡浴太祖,忽有红罗浮水 上来,遂用之以衣太祖,于是乡人名其地为红罗幛,世皆传之。人尝疑之,予以商 之玄鸟,周之火鸟,载之史册,不为诬也,而圣人之生,要自有异。惜乎!当时未 奏收入实录。昨见《泗志补遗》载之甚详也。
以成德业之盛。盖天将降大任于圣明,必先有以起之。今皇上述二亲之劬劳,与夙 昔之出处;刻石以昭先烈,俾后世子孙,知积累之厚、创业之难,思以继承无疆之 基。《诗》云:“永言孝思,孝思惟则。”呜呼盛哉!谨拜手稽首而为之铭曰:
皇矣上帝,厥命煌煌;监观四方,有道者昌。惟今天子,奋迹田里;叱风驱霆, 仗剑而起。汝颍始兵,蔓于濠梁;渊潜时晦,覵其施张。元君既否,紊乱政理,命 将出师,反 攵人纪。贪残污秽,肆彼剽攘;战功败恤,赏罚无章。猛士阴兵,险 平萃止;总戎惊奔,归者如水。滁和来斗,形势莫当;江流浩浩,瞬息可航。采石 破倾,当涂风靡;宣歙畏威,耄倪忻喜。经营建业,实帝故乡;号令之行,肃如秋 霜。乃伐僭王,歼之彭蠡;削平两浙,殪彼蛇豕。闽广既服,百粤来王;青齐献款, 底平豫章。师震幽燕,君臣北徙;空城尽开,图籍弗毁。乃作礼乐,乃垂衣裳;重 译表献,大开明堂。永怀上世,原其本始:句容族居,川回山峙。载渡淮海,辟除 榛荒;或濠或泗,奠处弗常。钟离之乡,卜葬如此;化家为国,灵秀钟美。积善弥 久,天赐祯祥;修之于己,惟德乃长。浚河之原,以达其委;基岱之高,以观其止。 奉天理物,君德是扬;丕扬大业,传叙无疆。尝敕相臣,申命国史;昭昭后昆,受 天之祉。
朱氏世德碑
瑛旧于先辈大臣家,获朱氏世德碑一通,乃我太祖之手笔也,御制集中所缺。 近又见《剪胜旧闻》,所载与此本有异,因,谨依原文拜录于左。碑云:
本家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家巷,在通德乡。上世以来,服勤农业, 五世仲八公,娶陈氏,生男三人,长六二公,次十一公,其季百六公,是为高祖考, 娶胡氏,生二子,长四五公;次即曾祖考四九公,配侯氏,生子曰初一公,初二公, 初五公,初十公,凡四人。初一公娶王氏,是为祖父母,有二子,长五一公;次先 考五四公,讳世珍,元籍淘金户,非土产,市于他方,以供岁赋。先祖初一公,困 于役,遂弃田庐,携二子迁泗州盱眙县,先伯考十有二岁,先考才八岁,先祖营家 泗州,置田产,及卒,家道日替,由是五一公迁濠州钟离县,其后先考君因至钟离
子时食
太祖初生,不食久之,有僧坐于门侧,仁祖问焉。僧曰:“至夜子时,自能食也。” 因人取茶为礼,而僧不见矣。过夜半,信然。
不生人物
盱眙县唐兴、灵迹二乡,即皇陵碑所谓钟离之东乡也。前有光明山,后有红庙, 今封神为都土地,乃太祖龙飞之地。今方圆数丈,不生草木,而凤阳一府,亦少人 物,岂非山川秀气,皆已钟于前耶?
江东签语
太祖高皇帝初提兵渡江,偶尔桅折,见江东神庙有木可代,将伐之。祝请以神 有签,颇灵应,愿以问之。太祖宽容,姑从其请。乃得一辞云:“世间万物皆有主, 非义一毫君莫取。总然豪杰自天生,也须步步循规矩。”遂喜而不伐。及车书混一, 为立庙南都,是知天命所在,鬼神已先知矣,岂人为哉!
伽蓝珓
太祖在皇觉寺时,天下兵乱,寺僧散避,太祖祝伽蓝,以珓卜吉凶曰:“若容吾 出境避难,则以阳报;守旧,则以一阴一阳报。”祝毕,以珓投地,则双阴也,如此
明太祖御制皇陵碑文
皇陵碑
自古帝王之兴,皆位逼势敌,有以成其私志。汉祖虽微,亦为泗上亭长,岂特 有如我太祖不阶尺土者耶?夫起自庶人,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莫不夸张先世,照 耀将来,至有妄认其始祖者也,岂特有如我太祖特述其卑微者乎?此可见天生豪杰 上圣之资,不可与常人等也。瑛伏读御制集中皇陵碑文,未尝不三叹三颂而已,惜 世人止知其事而又未知太祖先已命臣下为文,述亦详矣,仍以未称而自撰,此尤见 圣睿之益圣也。今故拜录二文于左,以示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