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思考与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氓》

《氓》中女子情感的变化:

《氓》叙述了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通过女子自述中欢喜——悲伤——哀怨的感情变化,塑造了一个温柔、痴情、善良然而却深受不忠爱情的伤痛,之后变得清醒、坚强的女性形象。

“比兴”手法:

从“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春江花月夜》

哲理:

这首诗向来以情、景与哲理的融会贯通著称:描绘融汇在月光水影中的江、花、夜,以景为主;而描绘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以情为主;而在从景到情的过渡中,则表现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在诗人所处的观察环境里,天遥地阔,孤月高悬,更能使人感到自身的渺小。对此,诗人也只有感慨自然的无极与人生的有限了。同时,月孤者,待知音。犹似孤人者,待相思之人。

写景:从远到近,从下到上。通过对于所观景象片段似的借写,展现江月夜色空静迷离之美。

《听蜀僧濬弹琴》

写琴音之美:

其一,“绿绮”名琴衬托其非一般弹琴之人。其二,运用比喻。“如听万壑松”其三,运用“典故”李白自身对于琴音的感受。“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流水》喻“高山流水”之故事,“霜钟”是为知音之喻。“不觉碧山暮”来营造其琴音的优美动听,让人忘记一切。

语言艺术特色:

这首五律却写得极其清新、明快,不着痕迹。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的艺术美,比一切雕饰更能打动人的心灵。

《登楼》

《登楼》表达作者情感:

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表达了作者爱国之情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写景特点:

“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长恨歌》

1.李杨二人爱情经历:

从相识——相恋——生死离别——思念——月中相会——七夕相盟

2.诗人对李杨爱情态度

从整个基调来说,对于李杨的爱情在“惩戒尤物”的基础上对于两人的爱情持赞扬态度。

一种观点认为,这篇作品主要是对唐玄宗重色误国的讽喻,前半是说写“恨”之因,后半写“长恨”本身,“恨”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之恨;另一种观点认为,这篇作品主要表现了李杨之间坚贞的爱情,描写二人死别后绵长的相思之“恨”;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此诗前半着力批判唐玄宗“重色”误国,后半对李杨爱情大加歌颂,是多主题。即:(1)讽喻说。(2)爱情说。(3)双重主题说。

细节描写:例举: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

印象最深的句子: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

《浪淘沙》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理解:

是说国破家亡后的无奈,天上人间的变化,随着时光如流水般变幻

构思: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再别康桥》

那些重要诗歌意象:

云彩、金柳、波光、青荇、……

哪些修辞手法:

比喻:金柳——新娘

排比: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

重复:轻轻的、轻轻的我走了

象征:康桥

作者思想情感:三句话概括:是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与《死水》相比较:

“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画面。

《死水》是闻一多的杰作。诗人把黑暗腐败的旧中国现实,比喻为“一沟绝望的死水”,表达了对丑恶势力的憎恨和对祖国深沉的挚爱。诗的最后一节,表明他一方面对黑暗不存幻想,坚信丑恶产生不了美;另一方面并非心如死灰,“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是愤激之言,朱自清在《闻一多全集•序》说:“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在绝望中饱含着希望,在冷峻里灌注着一腔爱国主义的热情之火,是这首诗的思想特色。

附录:《死水》(作者/闻一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韵脚)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韵脚)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韵脚)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韵脚)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韵脚)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韵脚)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韵脚)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韵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韵脚)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韵脚)

另外,诗歌借鉴了西方现代诗的反讽方法和“以丑为美”的艺术原则。诗的中间三节,展开丰富的想象,极力把死水内在的丑恶东西,充分地涂饰以美丽的外形(“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白沫”),以鲜明的色彩和响亮的声音,反讽死水的肮脏、霉烂、黯淡、沉寂。美与丑的交织反差,造成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西湖七月半》

吾辈是指: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

作者寄寓:以杭州庸俗之辈为附庸风雅而嘈嘈游览西湖和作者几位好友于清风明月之际引酒赏景的高雅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作者不与世俗同流的心态。

《秋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