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代行省制度教学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元朝的统治》的教学反思

《元朝的统治》的教学反思

《元朝的统治》的教学反思归纳元朝的统治政策。

从政治制度、军事机构、经济措施以及民族政策上进行归纳。

一、政治制度1、中央行政机构中书省,领六部,主持全国政务。

枢密院,执掌军事。

御史台,负责督察。

2、地方行政机构行省,行省是朝廷委派重臣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的派出机构,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并为一级政区名称。

简称行省,或只称省。

元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也称都省;因元朝幅员辽阔,除腹里地区直隶于中书省、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外,又于诸路重要都会设立十个行中书省,以分管各地区。

在世祖、武宗朝三次短期设立尚书省主管政务期间,行中书省也相应改称行尚书省。

元人称其制为:“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二、军事机构宿卫军队,由皇帝或亲信大臣直接节制。

担任京城(大都和上都)防卫的军队是侍卫亲军。

三十余卫,卫设都指挥使或率使,隶属于枢密院。

镇戍军,负责镇守全国各地。

军队包括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等。

三、民族政策元朝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统治特权,削弱各族的反抗,采取了分化的民族压迫政策。

元朝把全国人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 -,四等南人。

四等人在政治、法律和经济上的地位,都有不同的规定,带有明显的种族歧视成分。

如地方机构中的达鲁花赤掌握实权,而此职只能由蒙古人担任。

四、经济发展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航线由于蒙古的势力扩展到了西亚地区,使得欧洲与元代中国的交往更加频繁,技术交流更加迅速。

元朝的经济仍以农业经济为主,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兴修以及棉花泛种植等都超过了前代。

因漕运、海运的畅通及纸币的流行,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以纸币作为流通货币的朝代,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39663963完全的纸币流通制度,比欧洲早了400多年(元末时因滥发纸币而造成通货膨胀),商业在元朝也极度繁荣起来,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之一。

但元朝经济相比于宋朝却是大有退步,这是不争的事实。

关于元代行省制度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元代行省制度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元代行省制度教学的几点思考作者:袁廷虎行省制度是元朝创设的一项重要制度,在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作为元朝主要政治制度的行省制度,人教版教材用一段文字和一幅地图的方式加以呈现,人民版列有专门的标题介绍,但两个版本的叙述都不够翔实。

岳麓版教材对地方行政制度的介绍只延续到宋代,元明清三代只字未提。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常常出现理解障碍,如行省与中书省是什么关系?教材中的宣慰司与行省是什么关系?行省握有各项大权,为何又能加强中央集权?若行省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明初朱元璋为何又要废行省而设三司?既然明初已经废除行省,为何又说行省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等等,概念的模糊势必影响教学的质量。

在高考试题设置的新材料、新情境中,考查内容往往超越了课本的表述。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教材关于元代行省制的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并试图对一些重要概念提出自己的教学思考。

1.行省与中书省行省究竟是一个怎样性质的机构?人教版和人民版都称之为地方行政区划,依此我们可以将行省与中书省的关系概括为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但教材又说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这似乎又与学生熟悉的郡、县存在明显差别,行省与中书省只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吗?“省”在古时为王宫禁地的称谓,引申为中枢机要的名称,因此行省的本意为代表中央行使权力。

行省最早可上溯至魏晋的行台,在蒙古灭金的过程中正式形成并逐渐演化成地方最高官府,蒙元在灭金的过程中仿行金朝这一建置,并在日后的军事行动中随战事而推进。

由于行省多是以受朝廷派遣,临时处理军政事务的形式出现,特别是许多行省长官皆以中书省“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行省与中书省的关系,大致相当于分支与母体,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中书省言“宰执之名,不宜轻授”,①行省长官兼挂中书省宰执的头衔被取消,行省由此逐步转化为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成为中书省的下属,接受中书省的节制和领导。

元朝的统治教学反思

元朝的统治教学反思

元朝的统治教学反思一、课标要求1、内容要点:元代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2、认知提示:认识元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知道元朝辽阔的疆域范围;理解元世祖忽必烈改行汉制的原因和影响;知道元朝首创行省制度,是元朝设立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省制度影响深远;知道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国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元朝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2、过程和方法学会联系地理信息掌握元朝统治的系列治理措施,并适时分析其特点;创设情境(写信),加深对元朝地方统治区划的理解;利用课后活动,分析概括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以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元朝在西藏、台湾设置行政机构,实行有效管辖,再次表明西藏、台湾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重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和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对西藏、台湾)四、教学难点全面理解行省制度(目的、内容、作用),并结合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分析元朝统治的特点(因地制宜)和意义。

五、教学过程导入:蒙古草原(增强游牧民族直观印象),出示史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元史》),复习元朝的建立和统一过程,温故而知新,出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六、推进新课(一)元朝的疆域通过汉、唐疆域图,并比较,明确元朝疆域的具体范围和辽阔的规模及地位。

(结合课本,明确《元史》四至;结合地图,特别强调指出:1、包括今天的新疆、西藏、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

2、版图历史上最大。

通过引用毛主席《沁园春·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引出忽必烈改行汉制(结合课本第十课P49相关内容,并简要分析原因、影响,进行相应地评价。

元代主要的行省制度

元代主要的行省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元代主要的行省制度篇一:对元朝行省制的认识元朝行省的基本特点与评价有元一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行省制度的开创,它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成为今天省制的模板,是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七百年来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既深且巨。

行省制度的开创与统治阶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同时,它又有自身的特点所在。

这些决定着它的性质不是单一的。

下面就行省的特点做进一步论述。

(一)基本特点忽必烈建立元朝后,面对“旧俗”与“汉法”之争,采取了先进的汉法,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

因机构设置在京师大都,故此得名。

一方面,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相当现在的国务院,管理全国事务。

另一方面,它与前代中书省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它还管理地盘。

当时称它所管辖的河北,山东等地为腹里。

它的二重属性由此初见端倪。

中书省设立不久,又沿用前朝旧例,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这就是行省的由来,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

元朝除中书省之外,又设立了11个行省,如四川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岭北行省、征东行省等。

开始这些行省是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行(署理、代理)中书事,后来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即便如此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原有性质,如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至正集》卷三二《送蔡子华序》)《元史·百官志七》也说:“行中书省掌管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互为表里。

”以上二处明言行省“分天下之治”,“掌国庶务。

”且与朝廷都省互为“表里”,密切相连。

此外,终元一代,行省官一直属于“内任”官。

(《元典章》卷七吏部一,职品)元末柳贯、孙作、虞集又称行省为“外廷”、“政府”和“外宰相”。

(《柳待制集》卷一七《江浙行省左右司题名序》;《沧螺集》卷二《送淮南省掾梅择之序》;《道园类稿》卷四三《靖州路达鲁花赤鲁公神道碑》)这些都说明了它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官府的双重属性。

初中历史_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元朝的统治教学目标1.了解元朝的疆域和行省制度。

2.掌握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如对台湾、对西藏的管理。

3.认识到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

4.说一说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行省制度,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教学难点:行省制度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法。

学法指导:合作探究法。

研究问题: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

板书设计元朝的统治一、元朝的疆域和民族融合二、行省制度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教学流程:一、知识小站(复习旧知识)1. _____年,_______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_____权,他被拥立为大汗,尊称为。

2.蒙古于年灭掉西夏,于年灭掉金,_____和_____的对峙局面形成。

3._____年______改国号为元,定都于。

于_____年灭掉南宋,年,元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局面,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

4.元朝的重大事件发生的顺序:(把教材53页蒙古政权招降吐蕃灭大理放在该问题中学习)二、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元朝的疆域和行省制度。

2.掌握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如对台湾、对西藏的管理。

3.认识到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

4.说一说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让学生齐读教学目标)三、教学过程(一)、元朝疆域和民族融合1、元朝的地位:2、元朝的疆域:(1)、四至:(2)、范围:(3)、特点:3、民族融合:(1)、表现:(2)、影响:(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看书)教师强调地位:“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全国性”“统一”。

教师强调疆域:“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超越汉朝和唐朝”。

教师强调民族融合:“回族”。

(二)、行省制度1、背景:2、措施:(1)、中央:(2)、地方:3、影响:(让学生先看书,小组讨论措施、影响)教师强调行省制度的影响及作用:1、行省制度是元朝巩固统治的一大创举,是秦以来郡县制的发展,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行省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行省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行省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一、行省制度的建立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进行有效的统治,元朝统治者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影响后世。

其次,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

第三,行省制度体现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二、行省制度的发展在元朝的行省制度下,对各地区进行着有效的管辖。

比如,对今天甘肃、青海、新疆等地的管辖就经历了由行省到甘肃、青海、新疆三省的演变过程。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在元朝以前基本上属于羁縻性质,并没有形成正式的地方行政区。

随着元朝疆域的确定和当地人口的增长,对当地的管理也由行省过渡到正式的省级行政区——甘肃、青海、新疆三省。

三、行省制度的影响行省制度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它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

其次,行省制度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第三,行省制度体现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通过以上的讲解与分析,我们不得不佩服行省制度的重要性及其影响深远性。

同时我们也能发现初中生对历史的认知学习应该紧密联系我们的生活,所以教育界应该在教学中加大对初中生历史文化的教学引导与认知学习指导,加强他们学习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意识,更好地完成我们教育下一代的历史使命。

同时历史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对课本外的知识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理解从而提高对知识的运用理解能力进而更好的把握历史知识。

四、对行省制度的思考行省制度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行省制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由于行省官员文化素质低,吏治腐败现象时有发生;由于行省官员权力过大,地方与中央的矛盾也时有发生;由于一些地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或地势险峻等原因难以实施有效管辖等等问题也随之出现。

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度

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度

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度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王朝,它在统治时期实行了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是元朝独特的行政管理体制,它在该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元朝为何决定实行行省制度,并分析这一制度的优点和限制。

一、元朝行省制度的起因元朝作为蒙古族的政权,其统治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难题。

为了有效管理庞大的疆域和多民族、多文化的社会,元朝决定实行行省制度。

这一决策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所驱动:1. 统一国家管理:元朝致力于统一全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以确保掌握对国家各地区的直接控制权。

行省制度被视为一种机制,能够加强对地方行政机构的掌控,避免地方势力对中央政权的威胁。

2. 整合多民族社会:元朝统治区域存在着多民族和多文化的社会格局,行省制度为中央政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来整合和管理这些不同的群体。

通过将不同地区的行政权力集中管理,元朝能够更好地维系各族群之间的关系,并促进国家的统一。

3. 提高行政效率:行省制度的实施使得元朝能够更加高效地管理国家事务。

相对于以往的体制,行省制度更加注重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联系与协作,提高了统治者对全国的管理效率。

这种高效的管理方式有助于更好地调动资源,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二、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与优点行省制度在元朝的统治中具备一些独特的特点和优点,这些特点有助于增强中央政权的稳定性和国家的统一性。

1. 行省的设立:元朝将全国分为多个行省,每个行省设立一个行省官员,负责行政和司法管理。

这些行省官员由中央政权任命,具备履行中央政策的能力。

通过这种设置,元朝能够更好地掌握各个地区的特点和需求,从而使中央的决策更加适应实际情况。

2. 行省官员的选拔:元朝行省官员采用派遣制度,也就是由中央政权派遣具备经验和能力的官员到各个行省担任职务。

这种选拔机制在当时具备一定的公正性和专业性,从而提高了行省的管理效能。

同时,由于行省官员不具备地方背景,从根本上减少了地方势力对行政机构的影响。

初中历史_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元朝的统治本课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重点课,主要讲述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的王朝,元朝的建立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基本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对明清乃至后来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学生分析】七年级的很多学生都通过电视剧,对元朝历史有所了解,但是知之不详。

因此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合作学习能力较强的特点,运用声、图、文等多种形式,通过课堂讲座、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得到启示。

鉴于初一学生年龄小,缺乏对必要历史知识的积累,不能将历史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辩证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元朝的辽阔疆域范围、知道行省制度设立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省制度的影响深远,知道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元朝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过程与方法通过识图《元朝的疆域图》,学会联系地理信息掌握元朝的统治的系列治理措施。

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的交融; 让学生认识到元朝作为第一个统一的少数民族政权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贡献。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行省制、元朝对西藏和琉球(今台湾)的管辖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行省制。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中国通史之元朝》再现元朝的建立及统一的过程。

提出问题:元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朝行省制度的利弊分析及历史启迪

元朝行省制度的利弊分析及历史启迪

元朝行省制度的利弊分析及历史启迪
明清时期,元朝仿照宋代的“行省制度”改革,实施行省制度,使元朝统治领域不断扩大,总行政管理能力也得到提升。

行省制度虽有一些优点,但也存在其自身的缺点,以下是关于行省制度的利弊分析及历史启迪。

首先,行省制度可以说是元朝统治领域进一步扩大的重要手段。

行省制度可以增强朝廷对政府部门的监督,加强对统治者的控制,确保朝廷对官员的统一掌控,从而有助于加强朝廷的统治权力,并增强朝廷的稳定性。

但是,行省制度也存在自身的缺点。

在行省制度下,行省势力十分强大,使得官员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降低了行省官员的管理能力和行动力;同时由于行省叠加,导致行省管理内容过于复杂,也增加了朝廷的行政负担,使得政府实施管理措施更加缓慢,给意料之外的政策带来不便。

从历史启迪来看,行省制度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改革制度,但因其存在的一些弊端,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仍然要十分小心谨慎。

历史也表明,如果能够多对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的完善和改革,就可以有效提高统治权力,适当弥补其自身缺陷,同时有效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以保护国家大体的稳定与发展。

元朝行省制度特点评析

元朝行省制度特点评析

元朝行省制度特点评析
元朝行省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制度,其主要特点和评
析如下:
1. 常设行省:元朝行省制度常设行省,行省的级别和地位相对
固定,不像唐宋两代行省那样需要不断设立和撤销。

这样做的好处
是可以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和稳定性,同时也减少了行省成立和撤
销的政治风险。

2. 管辖面广:元朝行省制度涵盖了全国各地,包括六个行省、
三个直辖行省和蒙古达鲁花赤。

行省的设立使得元朝中央政府可以
更好地对全国实行行政管理,对地方的管辖面也更广。

3. 行省划分明确:元朝行省制度的行省划分明确,各行省之间
分工协作,各司其职。

这样做有利于行政管理的协调和执行效率的
提高。

4. 民族融合:元朝行省制度在地理界限和民族融合方面做出了
尝试。

行省的划分跨越了汉、蒙、回、藏等多个民族居住区,有利
于各民族之间的混合和交流,并有助于加强统一的国家建设。

总的来说,元朝行省制度在管理水平和规模上都有很大的进步,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由于元朝统治的基本不稳定和社会矛盾的加剧,行省制度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如监察不力、腐败乱象等问题。

对元朝行省制的认识

对元朝行省制的认识

元朝行省的基本特点与评价有元一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行省制度的开创,它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成为今天省制的模板,是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七百年来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既深且巨。

行省制度的开创与统治阶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同时,它又有自身的特点所在。

这些决定着它的性质不是单一的。

下面就行省的特点做进一步论述。

(一)基本特点忽必烈建立元朝后,面对“旧俗”与“汉法”之争,采取了先进的汉法,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

因机构设置在京师大都,故此得名。

一方面,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相当现在的国务院,管理全国事务。

另一方面,它与前代中书省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它还管理地盘。

当时称它所管辖的河北,山东等地为腹里。

它的二重属性由此初见端倪。

中书省设立不久,又沿用前朝旧例,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这就是行省的由来,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

元朝除中书省之外,又设立了11个行省,如四川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岭北行省、征东行省等。

开始这些行省是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行(署理、代理)中书事,后来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即便如此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原有性质,如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至正集》卷三二《送蔡子华序》)《元史·百官志七》也说:“行中书省……掌管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互为表里。

”以上二处明言行省“分天下之治”,“掌国庶务。

”且与朝廷都省互为“表里”,密切相连。

此外,终元一代,行省官一直属于“内任”官。

(《元典章》卷七吏部一,职品)元末柳贯、孙作、虞集又称行省为“外廷”、“政府”和“外宰相”。

(《柳待制集》卷一七《江浙行省左右司题名序》;《沧螺集》卷二《送淮南省掾梅择之序》;《道园类稿》卷四三《靖州路达鲁花赤鲁公神道碑》)这些都说明了它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官府的双重属性。

元朝行省制度评价

元朝行省制度评价

元朝行省制度评价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行省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既具有积极的一面,又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对于统一中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以行省制度替代宋代的路制度,可以说是对地方行政机构进行了一种调整和。

行省是由元朝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其宗旨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各行省设有提刑、禁军等部门,以实现对地方政权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在这个过程中,元朝政府大力推行统一制度,使整个国家得到相对稳定和统一、此外,元朝还实行了属俸制,即将统治地区划分为行省,以行省为单位派遣官员管理各地方。

其次,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也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行省制度的推行使得中央政权能够更加有效地对地方资源进行调动,可以有效地管理和调控地方资源,推动了一系列鼓励农业、商业、手工业等经济措施的实施。

在行省的管理下,元朝政府能够自上而下地促进各地的经济发展,拉开了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门。

当时的元朝在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诸如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各地商业繁荣等都离不开行省制度的推动。

然而,元朝行省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行省制度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给予行省大量的权力,而这些权力往往被官员滥用。

行省的官员往往是从中央派遣而来,对地方的了解和掌握都较为有限,这使得他们很容易陷入贪污、虐待百姓等问题。

其次,行省制度的推行使得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加强大,地方自治的权力被极大地压缩。

对一些地方而言,行省官员比旧的地方官员更加无情,更加地剥夺了地方的权力。

除此之外,行省官员往往以权谋私,不顾民生疾苦。

行省制度对地方百姓的利益保护不到位,无法解决百姓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这也导致了一些民众对其不满,甚至导致了一些地方的起义和农民起义的发生。

总的来说,元朝行省制度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推动了统一政权的建立和稳定,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元朝的统治》学术动态:如何看待行省制度

《元朝的统治》学术动态:如何看待行省制度

《元朝的统治》学术动态:如何看待行省制度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大行政区,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省”的本意为宫禁,引申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因此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

它可以上溯到魏晋隋唐及金朝,但作为地方最高官府和一级区划,是从元朝开始的。

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灭亡南宋,统一中国,先后设立了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河南江北、辽阳、岭北、征东11行省,以治理元帝国广袤的疆城。

就职司和性质而言,元行省犹若11大军区,又兼为中央与地方间的财赋中转站和行政节制枢纽。

元行省实行的大抵是一种分寄式中央集权的体制。

除顺帝中叶后特许便宜行事外,元行省没有形成坐大割据或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势力。

这似乎得益于行省官多员和种族交参,地方监察严密,行省疆界犬牙交错,北面门户洞开等控驭性措施。

可以说,元行省在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中充当了分寄与集权的枢纽。

行省分寄为朝廷集权服务,朝廷集权又始终主宰着行省的分寄。

明清两代名义上废除了行省制,但省的区划并没有大的改变,只是省的数目略有增多,省级官署又裂为二、三,分掌行政、财政、司法及军事,以收相制于外和强化中央集权之效。

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省依然是中央直辖的地方一级行政区划。

省区数目,在清末23个的基础上有所增加,长期以来,省区制在我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早在20世纪初,康有为的《官制议》率先把行省制斥为“蒙古之谬规,自古所未有”。

而后,梁启超、钱穆、张其昀、洪绂等纷纷对元以来的行省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行省设立主要基于政治、军事的考虑,忽视自然、人文和经济地理状况,疆界划分不合理,地城过大,治理难周,大省区制易演化为地方军阀割据等。

李治安在其《行省制度研究》一书中指出,对待行省制,应将其置于古代和近代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环境中给予恰当的评价。

从表面上看,行省制确是蒙古入主中原给后世留下的一份重要遗产,同时又是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不断发展过程中地方高层督政区演进的较成熟、较完善的形态之一。

元朝的体制行省制度的创新

元朝的体制行省制度的创新

元朝的体制行省制度的创新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体制行省制度的创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元朝体制行省制度的创新:创设行省的背景与意义、行省制度的构建、以及行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创设行省的背景与意义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大一统国家。

元朝的创立使得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巩固统治和管理庞大的疆域,元朝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包括推行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的创设旨在提高地方行政管理的效率,加强对各地民族的统治。

行省制度的创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设立行省,元朝可以将中央政权与地方行政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统治的效率。

其次,行省制度的创设,有利于巩固元朝的统一和稳定,保障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最后,行省制度的创新推动了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对后世的政治制度构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行省制度的构建元朝创设的行省涵盖了全国范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行省制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 行省的设置元朝共设置了11个行省,分别是中书省、尚书省、都承宣布衙、中原行省、江淮行省、西北行省、南京行省、北平行省、东南行省、西南行省、宣政院。

这些行省涵盖了中国的各个地区,使得统治更加全面和深入。

2. 行省的职责与组织行省设有行省官员,负责地方行政管理。

行省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既要具备行政能力,又要具备一定的统治能力。

行省设有参议、监察等机构,以实现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制衡的行政管理。

3. 行省的政策与改革行省制度的创设还带来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改革。

元朝通过行省制度,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税收制度和农田水利制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行省制度还推动了地方政治、道德教育、科举考试等方面的改革,为元朝的发展与繁荣打下了基础。

三、行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元朝的体制行省制度创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改革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元朝的行省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创新,在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元朝行省制度有何弊端

元朝行省制度有何弊端

元朝行省制度有何弊端引言元朝行省制度是由蒙古帝国创立的,是一种集中政权的行政管理制度。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

本文将从行省制度的效率、权力过度集中以及文化冲突等方面,探讨元朝行省制度的弊端。

1. 效率问题元朝行省制度中,地方行省设有行省参政以及其他一系列官员,这些官员负责地方的行政、军事、经济等事务。

然而,由于行省制度下属机构众多,官员层级繁杂,导致政务繁重,决策过程迟缓。

行省间的协调与合作也呈现出一定的困难,导致政务处理不够高效。

另外,元朝行省制度中还存在职权重叠的问题。

行省中的官员层级虽多,但往往各司其职的界限模糊,责任划分不明确。

这种情况下,行政决策需要经过多次层层上报,并受到多个官员的重复审查,这进一步加大了政务处理的时间与成本。

2. 权力过度集中元朝行省制度中,由于国家的统一需要以及对地方的直接控制,行省制度行使了过度集中的权力。

在行省制度下,中央政权对地方的任命与调动权十分集中,地方行省的官员大多是中央政权派驻的官员,且亲自授命。

这种权力过度集中的现象导致了地方官员对中央的过分依附,也影响了地方行政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另外,行省制度下的地方行省官员,由于其权力与职位的特殊性,往往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甚至存在贪污腐败的问题。

这种权力过度集中导致的腐败现象,进一步削弱了行省制度的公信力,损害了国家治理的稳定性与公正性。

3. 文化冲突问题蒙古帝国建立者,元世祖忽必烈统治时期实行了行省制度,这一制度具有浓厚的蒙古族特色。

然而,在行省制度的推行过程中,蒙古族与汉族、其他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文化差异和冲突。

元朝时期,蒙古族以游牧民族的特点发展起来,其社会制度和民族风俗习惯与中原文明存在较大的差异。

而行省制度将蒙古族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引入了中国本土,导致了蒙古族与中原文化之间的冲突。

这种冲突不仅存在于行政管理层面,也体现在文化、习俗、宗教等方面。

这种文化冲突不仅造成了民族间的矛盾与紧张,也影响了行省制度对地方的有效推行。

元朝行省制度教案初中

元朝行省制度教案初中

元朝行省制度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2. 掌握行省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3. 认识行省制度在我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1. 行省制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2. 行省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3. 行省制度在我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1. 行省制度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影响;2. 行省制度与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2. 投影仪或白板;3. 教学卡片或挂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 提问:同学们知道金朝和元朝吗?它们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有什么特点?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___页,阅读关于元朝行省制度的相关内容;2. 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行省制度的起源、发展过程、基本内容和特点;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行省制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了解行省制度的历史背景;2. 详细讲解行省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如行省的组织结构、职权划分、官员任命等;3. 分析行省制度在我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重要意义,如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等;4. 举例说明行省制度与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联系和区别。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分析行省制度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影响;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请同学们根据所学内容,简要概括行省制度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重要意义;2. 思考行省制度在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使学生了解了元朝行省制度的起源、发展过程、基本内容和特点,认识到了行省制度在我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考元朝行省制知识点

高考元朝行省制知识点

高考元朝行省制知识点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元朝行省制是一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行政管理制度。

该制度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元朝行省制的起源和发展、行省制的组织结构、行省制的功能和影响等方面,探讨有关高考的元朝行省制知识点。

元朝行省制于13世纪初建立,起源于蒙古帝国的统治。

当时,元朝统治者采用了行省制来管理广大的疆域和各个民族。

行省是以汉语音译“州”的蒙古语为基础,行省制在元朝建国后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行省制的主要目的是巩固统治,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并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

此外,行省制也有助于建立一个统一的行政体系,以提高行政效率。

行省制的组织结构包括行省和行台两个层次。

行省是行政区划的最高级别,包括山东行省、江南行省、河南行省等。

而行台则是行省下设的地方行政机构,如山东行省下的山东行台。

行台的职责是管理地方事务,如土地分配、税收征收和军事防御等。

行台下设各级官员,如都监、院使、参政等,他们负责具体的行政管理工作。

元朝行省制的功能非常多样化。

首先,行省制在统治上起到了具体的维稳和巩固中央集权的作用。

行省制设立了行台来管理地方事务,确保地方的政治稳定和国家统一。

其次,行省制在经济上有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行台负责土地的分配和征税等经济管理工作,这有助于统一税制和调节土地资源的利用。

此外,行省制也在文化交流和认同上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促进各地文化的融合和共同发展。

元朝行省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行省制为后来的明清两代政权提供了一种行政管理制度的参考。

明代的六部制和清朝的地方官制都对元朝行省制有一定的借鉴。

其次,行省制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繁荣和交流。

这为后来中国历史上的行省制和区域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

此外,行省制在地方政府建设和行政管理方面也提供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综上所述,高考元朝行省制相关的知识点包括行省制的起源和发展、行省制的组织结构、行省制的功能和影响等方面。

元代行省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教学设计

元代行省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教学设计

元代行省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教学目标:1.加强学生对元朝政治制度的全面把握;2.认识行省制度在元朝形成的历史因素和存在发展的合理需要。

教学重难点:1.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2.行省制度出现、发展的历史性因素。

教学正文【导语】材料: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

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明]宋濂《元史·地理志》。

元朝逐渐形成了行省制度。

汉唐以来,中央政府派出控驭各地或监察郡县的刺史、都督、节度使等,均因朝廷政策失误,逐渐走向反面,最终转化为地方分权割据势力。

元行省却没有重蹈两汉刺史、魏晋都督、唐节度使的覆辙。

相反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为后世留下宝贵经验,省制一直沿用至今。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正文】1、行省的二元化特点有利于中央集权材料:“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事实上行省在具有上述基本性质的同时,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驭各地的使命,仍然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

行省与一般地方官的“画地统民”毕竟有些区别,其职司偏重于代表朝廷“分镇方面”和“方面之寄”。

元人有时还把行省称为“外廷”和“政府”。

这反映了行省所具有的二重性质。

”——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

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

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钱穆《国史大纲》2、中央政府对行省的有效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行省材料: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明]宋濂《元史》卷九一《百官志》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

在财政方面,行省只是充当了朝廷集中财赋的工具。

所收取的财赋行省必须执行上供中央与地方留用七三分成的悬殊比例规定,行省还有义务遵照朝廷的命令,额外提供钱谷,以弥补中央财赋支出的不足。

初中历史_11课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11课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元朝的疆域和行省制度以及经济发展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等基本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归纳历史知识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行省制度、西藏和台湾问题的学习,加强对祖国统一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本课的难点:如何理解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天堂》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

它的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元、明、清600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

展示元朝的疆域图、汉唐的疆域图:一、元朝的疆域1、元朝的疆域有多大?(四至)元朝疆域东到大海,南到南海、西南包括西藏、云南、贵州,西北至今新疆以西、北接东西伯利亚。

元朝的疆域超过汉唐,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

合作探究一:与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与汉唐比,元朝的疆域更为辽阔。

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的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最大的。

元统一以后元世祖忽必烈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如何统治这样辽阔一个王朝并使之能够长治久安。

当时有两种建议:材料一、(一位蒙古贵族上奏)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元史》卷一百四十六《耶律楚材传》材料二、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

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他不能者,皆乱亡相继。

今日之治,非此悉宜? ——《元史》卷一百五十八《许衡传》最后忽必烈第二种建议,因为他认识到要更好地治理国家必须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制度。

二、元朝的政治制度——行省制度政治上:取法汉族中原王朝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1)措施:A、中央权力机构: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六部、腹里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设枢密院,管理军事;设御史台,负责监察官吏。

元朝“行省”制度有着什么样的智慧,能够助力蒙古帝国发展壮大?

元朝“行省”制度有着什么样的智慧,能够助力蒙古帝国发展壮大?

元朝“行省”制度有着什么样的智慧,能够助力蒙古帝国发展壮大?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在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决定一个国家的发展兴衰的关键,更是映射一个国家政权的镜子。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每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各有不同,可每一次变更都是先人呕心沥血的成果。

当代学者对元朝的研究可以说非常详尽,而元朝特殊的政治情形也常常被提起。

以蒙古族为政权的元朝与其他朝代很是不同,宋朝和明朝坚持缩小地方权利,提高中央集权。

元朝却做出了特殊的决策,实行行省制度,就是将各个地方划分区域,派出官员进行管理,而往往派出的官员可以掌管全省军政大事。

这种特殊的行省制度并非元朝一朝一夕之下而形成的,而是有着久远的历史起源。

滚滚历史尘烟,铸就元朝灿烂提起元朝,人们大多想起的是辽阔的疆域,马背上的民族。

不可否认,元朝为我们遗留下来了许多宝贵遗产,那些如锦缎般精美的宝物将元朝一层层包裹起来,反而让人们忽视了元朝最珍贵的东西。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带领蒙古铁骑在部落征战,历年来实现了蒙古部落的统一,然后以蒙古高原为中心向中原征战。

1271年,忽必烈根据《易经-彖传》记载的“大哉乾元”,在大都定都,国号确定为大元,元朝由此开始正式成立,行省慢慢在全国范围内成立起来。

但任何朝代都不是“断代”凭空形成,必将有所吸收借鉴其他朝代的经验。

省,最开始在汉代指宫禁之地,称省中、禁中;后来渐渐演变为官署名,从三国开始便开始设立中书省,在慢慢发展中呈现出较为完整的形态。

“金后期,章宗明昌五年出现行省设置,直至金亡,共设置36处行省。

”而金朝却是对元代行省影响最大的时期,成吉思汗在金朝设立行省的制度上进一步进行改造,在征战过程中,将新征服的行省中的官制与金朝很是相似。

在滚滚历史尘烟中,中书省的发展是非常久远的。

行省的前身为行台,从魏晋便有记载,文人墨客或者朝堂官员便在文章和书籍中将中央尚书台称为“中台”或“内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元代行省制度教学的几点思考作者:袁廷虎行省制度是元朝创设的一项重要制度,在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作为元朝主要政治制度的行省制度,人教版教材用一段文字和一幅地图的方式加以呈现,人民版列有专门的标题介绍,但两个版本的叙述都不够翔实。

岳麓版教材对地方行政制度的介绍只延续到宋代,元明清三代只字未提。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常常出现理解障碍,如行省与中书省是什么关系?教材中的宣慰司与行省是什么关系?行省握有各项大权,为何又能加强中央集权?若行省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明初朱元璋为何又要废行省而设三司?既然明初已经废除行省,为何又说行省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等等,概念的模糊势必影响教学的质量。

在高考试题设置的新材料、新情境中,考查内容往往超越了课本的表述。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教材关于元代行省制的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并试图对一些重要概念提出自己的教学思考。

1.行省与中书省行省究竟是一个怎样性质的机构?人教版和人民版都称之为地方行政区划,依此我们可以将行省与中书省的关系概括为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但教材又说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这似乎又与学生熟悉的郡、县存在明显差别,行省与中书省只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吗?“省”在古时为王宫禁地的称谓,引申为中枢机要的名称,因此行省的本意为代表中央行使权力。

行省最早可上溯至魏晋的行台,在蒙古灭金的过程中正式形成并逐渐演化成地方最高官府,蒙元在灭金的过程中仿行金朝这一建置,并在日后的军事行动中随战事而推进。

由于行省多是以受朝廷派遣,临时处理军政事务的形式出现,特别是许多行省长官皆以中书省“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行省与中书省的关系,大致相当于分支与母体,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中书省言“宰执之名,不宜轻授”,①行省长官兼挂中书省宰执的头衔被取消,行省由此逐步转化为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成为中书省的下属,接受中书省的节制和领导。

可是,即使在制度定型、行省地方化之后,它仍然具有中书省分支机构的性质。

《元史》在叙述全国行政区划时称“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②将两者并列。

就全国范围而言,行省并未覆盖全部路府州县,离大都较近的山东、山西、河北等土地都由中书省直接管辖,这就是说,作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的中书省,将全国大部分州县交给自己的分支机构――行中书省统辖,但仍保留了一小部分由自己直辖。

“在管理层次上,中书省统行省、行省统路府州县的三级关系并未完全普及于全国,而更全面地看毋宁说是中书省与行省共统路府州县的两级关系”,①都省与行省“官名品秩略同”,文书往来亦用对等“咨文”,都反映了两者“平等”的关系,而此特点为其他朝代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区关系所不具备。

因此,行省与中书省的关系具有双重性,“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

事实上,行省在具有上述基本性质的同时,仍然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

②行省的性质具有双重性,又直接导致行省的职权也具有双重性。

既然行省是从中书省分出去的“治外”机构,其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就会存在,当然也会被授予与中书省一样相应集中的权力。

“自人民、军旅、赋役、狱讼、缮修,政令之属,莫不总焉”。

③行省在一个地区权力集中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中书省还要高,至少中书省在制度上还不掌握军权。

从行省设置的目的和作用看,主要是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酷似十个大军区。

无论是作为朝廷的派出机构还是作为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其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事镇遏的色彩,一直非常浓厚”。

这种权力的全面性、高级别性和高机动性,使得行省与前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存在明显区别,因此教材中称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

此外,行省在代表中央控驭地方行使大权的同时,也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

以财政权为例,“昔之有国家者,藏富之所,散于列州。

而今也,藏富之所,聚与诸省”。

④行省将各路州的财赋集于行省治所后,成为唯一有权、较为机动地支配地方留用财赋的机构。

可是,行省虽有如此的权力,但因其同时具有地方最高官府的性质,也就决定了它在权力行使中必然受到中书省的制约。

以行政权的关键――官吏任免的人事权来看,行省就表现出无所作为。

元代地方官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元朝模仿唐制,每隔三年由中书省委派使者会同行省官及行台监察御史,迁调所在官吏,通过这项制度,元朝基本解决了行省所辖边远地区官吏铨调迟缓,或大量缺官等弊病,又始终将包括边远地区在内的各级地方官吏的铨调权紧紧地掌握在中央。

总之,元代各级地方官吏必须“受命于朝而后仕”,⑤行省对绝大多数地方官的任用和铨调是无法干涉的。

再以军权为例,行省是元代地方官府中唯一握有较大军权的机构,但元朝将军队的统属权委付于行省后,并没有让行省独立行使其军权,而是禁止擅调军队、限制并惩办军将之权,通过授受牌符,直接布置调换戍兵和整点军队等环节加强对行省的控制,“诸行省非奉旨毋擅调军”。

⑥元朝后期,由于军情的需要,对行省的限制有所放宽,但行省始终受到中央的节制。

终元一朝,行省也并未能构成名副其实的独立地方军事势力。

总之,行省既代表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又具有地方最高官府的性质,在权力的行使上主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留权,教材中称行省拥有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正是基于此缘故。

2.行省与宣慰司宣慰司始于唐而盛于元,是元代仅次于行省的地方重要官府。

人教版称宣慰司设于边远民族地区,在课堂教学中,常有教师望文生义,向学生解释说宣慰司的职能就是分管少数民族,更有甚者,将它与宣政院、清朝理藩院混为一体。

实际上,宣慰司的位置和职能并非如此。

宋元史专家史卫民在《元朝前期的宣抚司与宣慰司》一文中,详细介绍了宣慰司的立罢改易过程。

宣慰司的演变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初设宣慰司,最初的十路宣慰司大致是由宣抚司改造过来,其职能基本也与宣抚司相同,“建监司以治诸侯。

诸镇诸侯各握兵民,不可猝罢,当置监司,以收其权利,制其所为”,①是监治各地汉世侯的“监司”机构。

当汉地世侯被罢黜时,宣慰司的这一使命便已完结。

宣慰司的第二阶段是至元元年至至元十五年(1264―1278年),是临时处理军政事务机构。

这一时期元朝的行省尚未成为定制,宣慰司常常与行省迭为废立,②职能互相交叉,甚至互为替代。

在元军南下攻宋的过程中,在南方地区先后设置了十二道宣慰司,和行省共同构成一种军官兼管民政的混合统治体制,此时的宣慰司实质上是一种过渡性的地区性军事管制机构。

这一时期宣慰司体制是与行省制度的探索、创行并存的时期,宣慰司设置遍布南北广大地区。

宣慰司第三阶段时间为至元十五年到元末(1278―1267年),元世祖对宣慰司进行了大幅度的整顿和改进。

“命宣慰司兼行元帅府事并听行省节度”,③各行省范围内的宣慰司陆续被置于行省节制之下。

10个行省隶属下的宣慰司共达60多个,宣政院属下3个,中书省属下6个,其中绝大部分是长期设置。

《元史・百官志》记载:“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

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

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

”而作为行省的分治机构,宣慰司必然具有“分道以总郡县”的基本职能,因此,宣慰司有较稳定的辖区,多者十几个,少者三五个,除行省治所外,其余各道大都为宣慰司所辖,如江浙行省辖下的浙西道宣慰司,治所在杭州,管辖路州包括杭州路、湖州路、嘉兴路、松江府等,④所以宣慰司绝非只在边远民族地区设置。

此外,作为行省属下的分治机构,宣慰司包含两类:宣慰司和宣慰司都元帅府。

其职掌不仅广泛涉及行政、财赋、司法、军事、屯田、驿站等,而且权力相当大。

特别是宣慰司都元帅府,军民兼领,“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

⑤因此,宣慰司的职权绝不只是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既然“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宣慰司与行省的隶属关系就显而易见了。

作为行省的分治机构,宣慰司需经常向行省禀告政务,行省接到禀告后,或直接给予答复,或转申朝廷中书省,听候裁决。

在执行各种任务时,宣慰司需奉行行省命令,如世祖朝淮东宣慰使张弘略奉江淮行省檄:“将兵二千”,戍守“储粟数万”的东海县,后又奉命“造船运粟入淮安”。

⑥对宣慰司擅自处理较重要事务,行省会表示不满甚至给予处罚。

行省有权就宣慰使去留向朝廷提出意见,也有义务替宣慰司向朝廷奏请和争取某些权力,宣慰司与朝廷的奏报联系不再是直接的,而必须由行省充当中介。

当然,这并不是说宣慰司隶属行省后唯行省马首是瞻,毫无自主性或主动性。

相反,一部分宣慰司官员在与行省政见相左时,还是敢于有所抗争的,不过抗争的结局往往是成败参半。

比较特殊的是,腹里地区的宣慰司受朝廷的直接统辖,与行省境内的略有不同。

总之,宣慰司作为行省属下分治军民的机构,官从二品,仅次于行省,其职权广泛,地位特殊,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视,是元代行省制度中重要的一个部分。

3.行省与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的一种政治制度及组织形式,就中国的历史条件而言,中央集权比地方分权的合理性与进步性明显多一些,它是通过不断地削弱地方权力强化中央权力来实现的。

所以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就成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大趋势。

但在讲授元朝行省制度时,常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历代加强中央集权都是将各种军、政、财等大权收归于中央政府,如北宋,就是削弱地方,造就强干弱枝的政治局面,明代设置承宣布政使司(民政)、提刑按察使司(刑法)、都指挥使司(军政),这也是通过分地方之权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

而元代实行行省制度,地方行省权力相当大,以至于“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①可它依然巩固了元代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作为大一统王朝统治近百年,并没有出现军阀割据与国家分裂局面。

究其原因,需要从行省制度设置的特定历史环境加以分析。

首先是元朝统治的民族性特点。

元统治主要由蒙古和色目人官员掌握权力,行省官员中只有平章以上得掌军权,而平章以上又不准汉人担任,通常只能由蒙古、色目贵族担任,“虽德望汉人,抑而不与”,②“这种民族色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行省主要代表朝廷的意志和利益行事,成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工具,而不会走向中央的对立面”。

③他们都是元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忠实维护者,很难成为地方割据势力的代表。

因为作为一个异族身份、文化背景迥然不同的行省长官,即使大权在握,也很难想象他们会策动或者能够策动汉族官员搞分裂。

所以在理解元朝行省制度对中央集权影响时,不能完全从汉族社会历史发展的自然趋势去解释,而更要从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从蒙古统治集团特有的统治意识当中寻找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