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行省制度的内容
元朝特色制度
元朝特色制度
元朝特色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行政制度:元朝在中央实行中书省制,将全国分为10个行省,并设立了宣政院来管理全国的宗教和民族事务。
在地方上,元朝设立了路、府、州、县四级地方行政机构。
2. 军事制度:元朝实行的是军队将领世袭制,即一个地区的军事长官在战争时期可以指挥当地的军队,但在和平时期则只能指挥自己的私人武装。
3. 法律制度:元朝的法律体系主要由《元典章》、《大元通制》和《至元新格》等组成,这些法律都是以唐宋律为基础制定的。
4. 税收制度:元朝实行的是赋税制度和摊丁入亩制度,即按照土地和人口的数量征收赋税,同时将税收摊入到田赋之中。
5. 监察制度:元朝设立了御史台作为全国最高监察机关,负责对各级官员进行监督和弹劾。
这些特色制度反映了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同时也体现了蒙古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传统。
元代主要的行省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元代主要的行省制度篇一:对元朝行省制的认识元朝行省的基本特点与评价有元一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行省制度的开创,它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成为今天省制的模板,是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七百年来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既深且巨。
行省制度的开创与统治阶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同时,它又有自身的特点所在。
这些决定着它的性质不是单一的。
下面就行省的特点做进一步论述。
(一)基本特点忽必烈建立元朝后,面对“旧俗”与“汉法”之争,采取了先进的汉法,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
因机构设置在京师大都,故此得名。
一方面,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相当现在的国务院,管理全国事务。
另一方面,它与前代中书省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它还管理地盘。
当时称它所管辖的河北,山东等地为腹里。
它的二重属性由此初见端倪。
中书省设立不久,又沿用前朝旧例,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这就是行省的由来,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
元朝除中书省之外,又设立了11个行省,如四川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岭北行省、征东行省等。
开始这些行省是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行(署理、代理)中书事,后来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即便如此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原有性质,如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至正集》卷三二《送蔡子华序》)《元史·百官志七》也说:“行中书省掌管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互为表里。
”以上二处明言行省“分天下之治”,“掌国庶务。
”且与朝廷都省互为“表里”,密切相连。
此外,终元一代,行省官一直属于“内任”官。
(《元典章》卷七吏部一,职品)元末柳贯、孙作、虞集又称行省为“外廷”、“政府”和“外宰相”。
(《柳待制集》卷一七《江浙行省左右司题名序》;《沧螺集》卷二《送淮南省掾梅择之序》;《道园类稿》卷四三《靖州路达鲁花赤鲁公神道碑》)这些都说明了它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官府的双重属性。
元朝管理地方的制度
元朝管理地方的主要制度
元朝(1271年-1368年)在管理地方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制度,以确保帝国的稳定和统一。
以下是元朝管理地方的主要制度:
1、行省制度:元朝将帝国划分为行省,每个行省由一位行省宣慰使负责管理。
行省通常以地理辖区或民族辖区为基础划分,如山东、江浙等。
行省宣慰使是元朝皇帝任命的高级官员,负责行省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事务。
2、路制度:为了更好地管理交通和贸易,元朝设立了一套路制度。
行省下设路,路下设州、县等行政区划。
路宣慰使负责路的管理,包括监督治安、税收征收和交通运输等事务。
3、宣慰使制度:宣慰使是元朝地方行政的核心官员。
他们由皇帝直接任命,具有较高的行政权力和军事指挥权。
宣慰使负责管理所辖地区的行政、财政和军事事务,同时还需要监督下级官员的工作表现。
4、管民制度:元朝实行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每个家庭都必须登记户籍,包括人口数量、姓名、年龄等信息。
这有助于政府进行人口普查、税收征收和兵役征集等工作。
5、安抚制度:元朝为了巩固统治和安抚各地人民,实行了一系列安抚制度。
他们对各地的宗教、风俗和习惯保持相对宽容,并通过任用本地官员和培养当地精英来融合统治。
6、蒙古法制:元朝基本上保留了蒙古帝国的法律制度,这包括蒙古的行政和刑事法律。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了一套统一的法
律体系,以确保帝国的统一和秩序。
这些制度使得元朝在管理地方方面具有一定的效率和统一性,为其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征服和统治提供了支持。
然而,元朝的统治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地方藩镇割据和社会不稳定等问题,这最终导致了元朝的衰落和灭亡。
行省制度
元代行省制度有Βιβλιοθήκη 于中央集权的理解1、行省的二元化特点有利于中央集 权
元朝行省最初只是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到元 世祖忽必烈在位后期,始基本定型,转变为常设 的地方大行政区。但即使在行省完全定型并地方 化之后,它仍然带有中央派出机构、或者说是中 书省分支机构的性质。“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 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 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 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李治 安《行省制度研究》),这就使得行省具有二元 化的特点,这是其他朝代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区关 系所不具备的,这种特点使得行省既要服从中书 省的制约又共同为元代统治服务。
5、行省的划分特点有利于中央 集权
秦汉以来,地力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 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 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 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 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 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 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 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 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 了。如: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被划归陕西行省, 使四川盆地的北向门户洞开,无险可守。这种划 分行政区域的方法自然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 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 面的交流。
3、行省内部权力的相互牵制有利于中央 集权
行省内部权力的 相互牵制有利于中央集权 元代行 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 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 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 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 制约。同时中央在行省也构制了监察行省、防范 其擅权坐大的特殊机制。如江南、陕西行御史台 的设置及其与二十二道廉访使司所构成的地方监 察网络,是元代地方监察的创举。终元一代,行 省与行御史台及廉访司大多处于某种程度的彼此 对立、相互攻击的状态,从而正有效的起到了加 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元代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状况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色目人:来自中亚、西亚的商人、 工匠和士兵,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南人:原南宋的居民,社会地位最 低,受到歧视和压迫
民族关系
元代实行民族等 级制度,蒙古族 为最高等级
汉族和其他民族 地位较低,受到 歧视和压迫
民族矛盾尖锐, 社会动荡不安
民族融合逐渐加 强,促进了多元 文化的发展
的社治元
第 四
关会制代 章
系状度的
况与政
政治制度对社会状况的影 响
政治制度:元 朝实行中央集 权制度,皇帝 拥有最高权力
社会状况:元 朝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迅速
影响:政治制 度对社会状况 的影响主要体 现在政治稳定、 经济发展、文 化繁荣等方面
具体表现:元朝 政治制度的稳定, 促进了社会经济 的发展,同时也 促进了文化的繁
经济发展
农业:以畜牧业为 主,种植业为辅
手工业:纺织、陶 瓷、冶金等行业发 达
商业:城市商业繁 荣,出现了许多大 型商业城市
货币:使用纸币, 促进了商业贸易的 发展
文化教育
教育体系:元代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教育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注重道德修养 教育方式:注重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育成果: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元
尽单 量击 言此 简处
代
社 的 意 输
赅入 的你
会 政 阐 的
述正 观文 点,
状 治 文
字 是
况 制 您
思 想 的
提 炼 ,
度
汇 报 人 :
请
与
目
壹
贰
叁
肆录
元
元
度元
目 录 标 题
波斯帝国元朝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对中国的影响
土地管理
改变了土地管理度
影响了赋税政策
展望
深入了解古代 文明
通过研究行省制度
支持历史学研 究
提供研究素材
促进文明交流
加深文化理解
启发现代社会 管理
借鉴历史经验
致谢
感谢所有支持本次研究的 人员和机构。感谢波斯帝 国和元朝为人类文明发展 所做的贡献。
参考文献
程征
元代行省制度研究 山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2(3): 143-152.
政治统一
波斯帝国行省 制度
为波斯帝国的政治 统一提供了一定的
保障
元朝行省制度
加强了蒙古帝国的 政治稳定性和统治
力
结语
通过比较波斯帝国和元朝的行省制度,可以看出不同制度对 于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两种制度各有优劣,也反映 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特点和文化传统。
● 05
第五章 波斯帝国元朝行省制 度的启示
总结
合理性和必要性
波斯帝国的行省制度在当时的 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 要性
优点和缺点
行省制度的优点和缺点取决于 实际的管理情况和地方政府的 廉洁程度
借鉴与避免
在今天的管理体系中,可以借 鉴行省制度的优点,同时避免 其缺点,实现更有效的管理和 发展
● 03
第3章 元朝行省制度的影响
元朝行省制度对 中国的影响
波斯帝国行省制 度
波斯帝国的行省制度始于 公元前6世纪阿契美尼德 王朝。行省被分为若干个 卫国,由卫国长官管理, 实行一定程度的自治。行 省制度促进了波斯帝国的 疆域稳固和文化交流,但 也存在管理不善导致内乱 的问题。
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可以概括为“一亲、二官、三弁、四居、五推、六铺、七町、八坊、九均、十民”的政治格局。
一、一亲元朝实行大蒙古国家体制,每个国统都设有大都督,作为元朝朝廷对地方的直接代表,具有最高权威。
大都督由元朝亲王担任,直接统率一国的军政事务。
二、二官元朝设有地方行政官员,分为行省、路府和州县三级,分别由行台、路宣和监藩担任。
行省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构,每个大都督辖区设有行台,行台的职责是负责统领全省军政要务。
路府是行省的下属机构,每个行台辖区设有路府,路府主要负责行省的下级管理和监察。
而州县是路府的下属单位,主要负责具体地方行政事务。
三、三弁元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设立了三弁制度。
弁是元朝设立的政治机构,主要负责对地方军政事务的调度和管理。
三弁分别是经略安抚司、兵备道和广信道,经略安抚司主要负责安抚百姓和管理军队;兵备道则是掌握军队的指挥和调度;广信道则是负责宣传元朝,维护社会稳定。
四、四居元朝实行居民管理制度,四居分别是旗居、州居、县居和乡居。
旗居是元朝的最高居民组织单位,每个州府下设旗居,旗居由旗主管理,负责管理旗人、务工人员等。
州居是旗居的下属单位,主要负责管理州民的日常事务。
县居则是州居的下属单位,负责管理和监督县民的生活和事务。
乡居是县居的下属单位,负责管理乡民的事务。
五、五推元朝早期,设有五推制度,即粮、米、钱、农器、人力的领导和管理。
这五推主要负责统一管理和指导农业生产、商品流通和转运事务,保障国家的经济发展。
六、六铺元朝通过设立六铺制度来控制和管理道路交通。
六铺分别是驿铺、粮铺、盐铺、货站、关易所和关吏。
驿铺用于传递政府命令和文书,粮铺负责补充军队口粮,盐铺是国家负责经营盐业的机构,货站为商人提供货运服务,关易所负责管理边关的货物流通,关吏则是负责管理和监督边境地区的商贸活动。
七、七町七町制度是元朝设立的城市治安管理制度。
元朝每个城市都设有七町,分别由町头负责人管理。
元朝实行什么制度
元朝实行什么制度元朝(1271年-1368年)是由成吉思汗后裔建立的中国王朝,实行了一系列独特的制度。
下面将介绍元朝实行的一些重要制度。
首先,元朝实行的最重要的制度之一是行省制度。
元朝将全国分为行省,每个行省由一个行省官来管理。
行省官负责军事、财政、司法和行政等事务,行省官的职权相对较大。
行省制度使得中央政权更加稳定,有效地管理国家。
其次,元朝实行的万户侯制度也是其独特的制度之一。
为了巩固统治,元朝设立了一批封号,封给草原上的部落首领。
这些部落首领成为元朝的附庸,负责为元朝提供军队和资源,并维护元朝的统治。
万户侯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蒙古族势力对中央政权的威胁。
此外,元朝还实行了州县制度。
元朝将全国分为州、县两级行政区域,州县官负责管理行政和司法事务。
这种州县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相对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为下级官员提供了一定的自治权,使政府更加灵活高效。
元朝还实行了军户制度。
元朝在全国各地设立军户,由军户负责养育马匹、提供兵员,并支付一定的军费。
军户制度为元朝提供了稳定的军事资源,保障了国家的安全和统一。
此外,元朝还实行了科举制度。
元朝设置了科举考试,选拔优秀的人才进入政府任职。
科举制度为元朝培养了一批精英人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最后,元朝实行的货币制度也是其重要的制度之一。
元朝统一了全国的货币,发行了一种名为“纸币”的货币。
这是中国第一次历史上发行纸币,对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元朝实行的这些制度,一方面巩固了中央政权的统治,使中央政权更加强大稳定;另一方面,这些制度也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为元朝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不过,元朝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过度依赖外族势力和封建等问题,最终导致了元朝的衰落与灭亡。
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李治安行省制是蒙元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
自元行省始,行省三司督抚的高层督政区体制较稳定地确立了下来。
然而,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究竟如何?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
笔者认为,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
它并非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
元行省制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
该体制有三个特点:行省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元行省制引起了13、14世纪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较大变动,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近代影响至深。
一、行省的两重性质和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元行省的性质与使命,需要从行省的设置、演化过程谈起。
元代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其渊源可追溯到魏晋隋唐的行台和金代行尚书省。
蒙古国时期,燕京、别失八里、阿母河三断事官及归降的金朝官吏、军阀等,也称为行尚书省或行省。
不过,这些都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行省。
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
不久,又沿用前朝旧例,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
如中统和至元前期的陕西四川行省、河日本学者村上正二说,元行省权重,造成了地方分权制(《元朝》,《加藤博士还行中书省都镇抚司记念东洋史集说》1941年);钱穆则主张,元行省制不是把政权分散,而是“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77年版,第108页);白钢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说:“行省制的确立,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85页)。
82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东行省、北京行省、山东行省、西夏中兴行省、南京河南府等路行省、云南行省、平宋战争前后的荆湖行省、江淮行省等。
历史 重要知识点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注释:红色字体是重点知识点,要求记忆,黑色字体的部分了解)
一、元朝的疆域和民族交融
1.元朝的地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元朝的疆域: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3.民族交融:元朝时,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二、行省制度
1.忽必烈建立元朝后,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中央:中书省——行政,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政务;
枢密院——军事;
御史台——监察。
2、地方:建立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注:行省制度的影响:
①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辖
③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总原则:因地制宜管理边疆
2.台湾——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意义: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3.西域——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意义: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4.西藏——蒙古时期:设驿站
——元朝时期: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管辖
意义: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注: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①结束唐末以来的分裂割据,为以后各朝代保持统一奠定了基础
②大体确定了中国疆域的轮廓
③极大的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元朝的行省制度
元朝的行省制度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行省制度是该朝政权建立和管理的一种制度。
元朝的行省制度具体包括哪些内容?下面将从行省的设立、管理和职能等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元朝行省的设立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中央行省和地方行省。
中央行省是由朝廷直接设立的,用来管理帝国最高层面的政务。
朝廷设立了中书省、台州省、兵部省、户部省、刑部省、都元帅府等行省,其中中书省是最为重要的,负责管理文书、颁发法令等重要政务。
地方行省则是根据地理将国土划分为若干个省份,设立相应的行省,负责地方事务的管理。
其次,元朝行省的管理主要依靠行省尚书。
行省尚书是元朝行省的最高官员,负责行省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
行省尚书是朝廷经过选拔并授予官职的高级文武官员,他们具有丰富的行政经验和政策制定能力,为保证行省的正常运转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后,元朝行省的职能主要包括:管理地方行政、制定政策法令、征收税收和军事管理等。
行省通过行政区划和地方自治的方式来实现对地方事务的管理。
行省官员要严格执行朝廷的政策法令,对地方的军事、财政、人事等方面进行监管和调度,确保政府的统一管理。
元朝行省制度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加强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另一方面也为地方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有利于地方的发展和繁荣。
总结起来,元朝的行省制度是该朝政权建立和管理的一种制度。
其设立了中央行省和地方行省两个层次,依靠行省尚书进行管理,主要职能包括管理地方行政、制定政策法令、征收税收和军事管理等。
该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同时也为地方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元朝中央集权的制度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中央集权特征。
以下是元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
1. 中央机构:元朝的中央机构主要由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组成。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负责全国的行政管理;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负责全国的军事指挥;御史台是最高监察机构,负责监督官员的行为。
2. 行省制度: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个行省,每个行省由中央派遣官员管理。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3. 科举制度:元朝实行科举制度,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官员的选拔更加公正、透明,有效地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4. 法律制度:元朝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了完善的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的建立,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秩序,保障了人民的权益。
5. 民族政策:元朝实行民族政策,对不同的民族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
元朝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分别管理,同时也鼓励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元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度
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度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王朝,它在统治时期实行了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是元朝独特的行政管理体制,它在该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元朝为何决定实行行省制度,并分析这一制度的优点和限制。
一、元朝行省制度的起因元朝作为蒙古族的政权,其统治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难题。
为了有效管理庞大的疆域和多民族、多文化的社会,元朝决定实行行省制度。
这一决策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所驱动:1. 统一国家管理:元朝致力于统一全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以确保掌握对国家各地区的直接控制权。
行省制度被视为一种机制,能够加强对地方行政机构的掌控,避免地方势力对中央政权的威胁。
2. 整合多民族社会:元朝统治区域存在着多民族和多文化的社会格局,行省制度为中央政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来整合和管理这些不同的群体。
通过将不同地区的行政权力集中管理,元朝能够更好地维系各族群之间的关系,并促进国家的统一。
3. 提高行政效率:行省制度的实施使得元朝能够更加高效地管理国家事务。
相对于以往的体制,行省制度更加注重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联系与协作,提高了统治者对全国的管理效率。
这种高效的管理方式有助于更好地调动资源,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二、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与优点行省制度在元朝的统治中具备一些独特的特点和优点,这些特点有助于增强中央政权的稳定性和国家的统一性。
1. 行省的设立:元朝将全国分为多个行省,每个行省设立一个行省官员,负责行政和司法管理。
这些行省官员由中央政权任命,具备履行中央政策的能力。
通过这种设置,元朝能够更好地掌握各个地区的特点和需求,从而使中央的决策更加适应实际情况。
2. 行省官员的选拔:元朝行省官员采用派遣制度,也就是由中央政权派遣具备经验和能力的官员到各个行省担任职务。
这种选拔机制在当时具备一定的公正性和专业性,从而提高了行省的管理效能。
同时,由于行省官员不具备地方背景,从根本上减少了地方势力对行政机构的影响。
元朝行省制度的内容
元朝行省制度的内容元朝行省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晚期至北宋时期的行省制度。
随着北方民族政权的兴起,行省制度逐渐趋于成熟。
元朝在其治理过程中,继承了行省制度,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和完善。
行省的设立和调整,基本上按照历史上旧行省的行政区域进行划分,比如设立了兀者等行省。
而行省治理的重心则由宋朝的地理性质转变为以行政性质为主,同时也借鉴了一些世界各地行政区划的经验。
元朝行省制度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行省、行省机构和行省官员。
元朝按照地理位置划分了十个行省,分别为中,陕、双、京、路、河、湖、广、岭、海行省。
每个行省下设州、县等级,下辖一系列的衙门和司法机构。
行省机构则是负责行政事务的机构,包括主管行省事务的行省长官、副长官、行省御史和行省参议等职位,以及吏、户、礼、法、刑、兵、工等各个部门。
行省官员则是执行行政工作的重要人员,比如知府、通判、知县等。
元朝行省制度的职责权力主要体现在行政管理、军事指挥、财政收支和司法审判方面。
行省机构负责管理行省内的日常行政事务,包括农业、商业、教育、交通等方面的管理和调度。
行省官员则负责具体的行政执行工作,比如地方民生、税收征收、城市建设等。
另外,行省还具有一定的军事指挥权,行省官员可以组织一部分军队进行防御和区域巡视等任务。
此外,行省还有财政收支的职责,包括负责征税、税收分配等。
最后,行省还担负着一定的司法审判权,对地方刑事、民事案件的审判和纠纷解决具有一定的法律和权力。
综上所述,元朝行省制度在政治、行政、军事、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继承和发展了历史上行省制度的优点,同时也对行政机构的规范和中央地方关系的协调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该制度的运行和影响延续到明朝,对后来的封建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研究价值。
元朝的中央行政制度
元朝的中央行政制度
一、中央行政机构
元朝的中央行政机构以中书省为中心,掌握全国行政大权。
中书省设中书令,由皇太子兼领,实际由右丞相及其他副丞相兼领。
中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管国家各方面行政事务。
二、监察机构
元朝设有御史台和行御史台,分别负责全国的监察工作和巡察工作。
御史台以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为正副长官,下设若干监察御史,分察各地官员。
行御史台则负责监察行省官员。
三、地方行政机构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将国家划分为若干个行省,每个行省设行省官掌管全省事务。
行省官由中央官员担任,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行省下设路、府、州、县等地方机构,分别负责地方行政、司法、财政等事务。
四、官吏制度
元朝的官吏制度包括官品、官阶和官俸等。
官品分为正一品至从九品,共二十一品。
官阶分为文官和武官两大类,文官有丞相、参知政事、枢密使等,武官有平章政事、都督等。
官俸则根据官员品级和职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五、俸禄制度
元朝官员的俸禄以实物为主,包括粮食、布匹、丝绸等。
官员的俸禄根据其官品和职位而定,从高到低分为不同等级。
此外,元朝还实行了俸禄田制度,官员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田地作为俸禄的一部分。
六、其他制度
元朝还有一些其他制度,如荫袭制度、匠籍制度等。
荫袭制度是指官员可以荫庇子孙,使其子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继承官员的职位和荣誉。
匠籍制度则是指工匠必须隶属于官府,成为“匠户”,不得私自脱籍。
这些制度都是为了维护元朝的统治秩序和社会稳定。
行省制度简介
行省制度简介行省制度源于魏晋时的行台,当时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机构。
尚书省原为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之后金朝曾在边境设置行台尚书省,行台尚书省管理地方的各类事务。
蒙古人入主中原时仿金制,设行尚书省统辖一个大区的路府州县,演变成地方最高政治机构。
元世祖中统年间,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从此,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
元朝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管理中央乃至全国的事务,在一般的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管理地方事务,同时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政院专门管理西藏事务,并在琉球(今台湾一带)设立澎湖巡检司。
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
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
不久,又沿用前朝旧例,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
如中统和至元前期的陕西四川行省、河东行省、北京行省、山东行省、西夏中兴行省、南京河南府等路行省、云南行省、平宋战争前后的荆湖行省、江淮行省等。
其中,设立于至元十年(127年)的云南行省等,已带有地方最高官府的色彩。
就是说,这一阶段的行省已显现朝廷派出机构与地方最高官府的两重性端倪。
只不过此类两重性仅表现在云南等少数行省范围内,多数行省的性质仍然是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
大约在世祖末成宗初,随着江浙、湖广、江西、陕西、四川、甘肃、辽阳、河南等行省的改置或增设,行省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
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明朝废宰相,中央已无称“省”的官府。
地方的行省一称虽亦废止,但代之而设的布政使司在习惯上仍被俗称为行省乃至“省”。
于是“省”的含义遂由宫禁、中枢转变为地方行政机构,影响直至今日,而元朝行省正是导致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
考点11 元朝的行省制度
发明者:毕昇
优点:经济、省时 影响: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毕昇
时间:战国
(5分钟)
司南
指南针发明
地位: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应用过程
发明时间:北宋
指南针 北宋时开始用于航海
南宋时广泛应用于航海
战国 “司南” 北宋“指南鱼” “指南车”
四、史学和绘画
1、《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北宋) 体裁:编年体通史(按年代顺序编写)司马光 内容: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时期的史事。
二、元朝的行省制度(重点)
1、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 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 制度, 简称,行省。
2、设宣政院 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事务 (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3、设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今台湾)
元
宣政院 (西藏)
琉 球
4、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对后世产生了 深远影响。
A、唐朝时期 B北宋时期 C南宋时期 D元朝时期
10、按照发明的先后,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①火药 ②纸 ③活字印刷术 ④司南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④②①③ D③②④①
13、学习宋元历史后,某班四位同学作了 如下主 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 的是( ) A.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14、元朝在中央设置的管理全国政务的机构是
《沁园春·雪》 江山如此多娇,毛泽东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成吉思汗
二、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建立者:忽必烈(元世祖)
元朝行省制度的内容
元朝行省制度的内容
1、在中央设中书省管理中央
2、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
3、设宣政院管理西藏
4、设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今天台湾)
元朝民族融合的表现及作用
表现:1、汉人开发边疆
2、边疆各族内迁
3、契丹、女真等族汉化
4、回族开始形成
作用: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融合。
明加强君权的措施
朱元璋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中央:废丞相,设六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2、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3、八股取士
明成祖1、削藩2、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清朝君权强化的措施:
1、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的设立(雍正)
2、大兴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时最盛)
清朝前期是怎样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
1、统一台湾,设置台湾府
2、抗击沙俄,雅克萨之战,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3、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册封达赖、班禅制度,设置驻藏大臣
4、加强对新疆的管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表现?影响
原因:
1、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
2、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
3、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用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4、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危及自己的统治
表现:
1、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
2、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影响:
1、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清政府闭关锁国,看不到世界形势变化,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元朝行政制度
元朝的行政制度
一、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行省制。
行省制的特点是:
1、行省具有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
这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2、行省制度既使权力集中于中央,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
3、行省的领导体制是一署多员与长官节制相结合。
这就有利于官员的相互制约,也即可以说是实行集体领导与民主集中相结合的领导方式。
4、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较成功地解决了地方势力坐大的积习。
二、元朝实行行省制的原因:
1、唐朝实行的节度使导致权利的分散国家动乱、宋朝时期彻掉所有武官官职全部由文官担任又太过绝对。
总结历史经验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
2、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元朝时期我国疆域空前辽阔,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处理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使大权收归中央。
权利不分割,维护国家平稳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
进而更好地对国家进行控制管理。
三、行省制的作用:
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以及后来政治制度有深远影响,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一直保留至今天。
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各民族的接触和联系进一步加强,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融合的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朝行省制度的内容
1、在中央设中书省管理中央
2、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
3、设宣政院管理西藏
4、设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今天台湾)
元朝民族融合的表现及作用
表现:1、汉人开发边疆
2、边疆各族内迁
3、契丹、女真等族汉化
4、回族开始形成
作用: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融合。
明加强君权的措施
朱元璋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中央:废丞相,设六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2、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3、八股取士
明成祖1、削藩2、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清朝君权强化的措施:
1、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的设立(雍正)
2、大兴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时最盛)
清朝前期是怎样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
1、统一台湾,设置台湾府
2、抗击沙俄,雅克萨之战,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3、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册封达赖、班禅制度,设置驻藏大臣
4、加强对新疆的管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表现?影响
原因:
1、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 政策
2、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
3、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用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4、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危及自己的统治
表现:
1 、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
2、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影响:
1、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清政府闭关锁国,看不到世界形势变化,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