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从周的园林散文
陈从周《说园》阅读题阅读附答案
陈从周《说园》阅读题阅读附答案
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自来学者从各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各抒高见,如今就我在接触园林中所见闻掇拾到的,提出来谈谈,姑名“说园”。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
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
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
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
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
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
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
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简言之,模山范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处理原则悉符画本。
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
我曾经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从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启示。
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
如果我们能初步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离自然太远,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要具有画意。
窗外花树一角,即折。
陈从周《颐和园》赏析
陈从周《颐和园》赏析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美丽的建筑,其中最杰出的就是颐和园。
它是一座宏伟精美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郊,前身是明代时期朱元璋修建的万寿山庄。
明末清初清朝皇帝们改建和扩建了万寿山庄,形成了颐和园这一优美宫殿庭院。
颐和园拥有丰富多样的建筑群,占地面积达290公顷,并被国家有关部门评定为“五星级(AAAAA)”文物保护单位,为人们提供了一处了解清宫文化的绝佳去处。
颐和园的建筑多么精致美丽,是经历两百多年改建和增建造就的。
它位于北京西郊,气候宜人,四季分明,一波波翠绿茵茵,一池池明绿,一片片植被交织,与大自然完美融为一体,演绎着西湖八景的优美。
外观上,颐和园的五大部分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庭院,分别是乾清宫、御花园、养心殿、太清宫和马厩,每一处都有着不同的特色。
乾清宫的建筑采用了明清式建筑的风格,其四合院的构成复杂,彩绘华丽,窗户上的穹顶精巧古朴,传统的宫殿风格让人流连忘返;御花园是皇家花草种植和景观建设的综合性工程,景物错落有致,让人叹为观止;养心殿为了纪念闻一多,建有宏大的碑林,为他的功绩永存于史册;太清宫既体现了清宫皇家风范,又刻画了传统中国文化,两者相互融合,错落有致,让人着迷;马厩建筑示意了清宫的宏伟,它是清代皇家庆典活动的地点,展示的是皇帝的非凡待客之道。
此外,颐和园还有着诸多的艺术资源,包括园林艺术、建筑艺术、内部装饰艺术以及景观艺术等,每一处都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例如,乾清宫的牌坊是颐和园的象征,它集结传统汉字文化和清宫建筑文化,犹如一首浓墨重彩的诗篇,传递着皇帝高贵宏辉的大气;御花园中的园林以及湖水岸中的舞台和满树梨花,更是极具创意的艺术作品,那些精美的雕塑更是凸显出宫廷的高贵威严;太清宫的内部装饰也是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品,分布在殿堂、厅所等各处,恢宏堂皇,色彩斑斓,将明清宫廷文化得以延续。
总之,颐和园是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展示出中国宫廷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巧妙地交融在一起,演绎出绚丽多彩的美景,可以说是一部厚重的文化和艺术史。
古典园林设计的叠映之美--读陈从周先生《说园》有感
相环绕,楚美 的设计特 点 “ 叠 映”之 美,是一种 曲折美 ,局部美,它将 空 间 进 行 分 隔 , 或 是 一 个 景 致 局 部 与 局部 的 叠加 , 互衬 ,或是 让人 感到层次错落 、景致 很深 ,给人景 中有景 、园中有 园之感 ,也就是 陈从 周先 生的 “ 园 外有 园,景 外有 景 ”之意 ,让游人有 种想 要一探 究 竟 的意味 。“ 小 红桥外 小红亭 ,小红亭畔、高柳万蝉 声” 。庭 院之外有小桥 ,桥 外有亭、亭畔还有柳树 相 映 ,柳 树 周 围还 有 蝉 声 啁 啾 ,这 些 词 句 写 出 了园 林
中 的各 种 景 物相 依 偎 、 相 围绕 ,委 婉 多姿 , 如 诗 如 画 ,耐 品耐 看,经得住细细推敲 。北 京的颐和园,
中国古典园林可 以说是 自然美 、建筑美、艺术
美 的 有 机 统 一 。无 论 是 皇 家 苑 囿 、私 家 园 林 、 名 山 寺 观 ,还 是 精 美 的 牌 匾 对 联 、亭 台楼 榭 、 曲院 回廊 、
设置 ,使人无论 身在何处,都能得到美 的享 受,俯
仰 之处皆是美景 。
2 .“ 借 ” 的作 用
之 美,设计 手法多种多样 ,其中 “ 叠 映 ”手 法 是 古 典 园 林
“ 借 ”的 目的在于 “ 叠” ,要将 “ 借 ”来的景观 与现有 的景观相 匹配 , 相“ 叠映 ” , 构成 园中景 中景 、
设计 的独到 之处,园林 的各种景观相互 掩映、相映成趣 。 其视觉效果 是从每个视 角看,都给人 以不同的景致 。进 入 眼帘的是各 种景色相交 织的画卷 ,给 人以层次叠加 、美妙 含蓄、意境 幽深、委婉 多姿、意犹 未尽、动静相宜 的审美 效果。叠映 之美采用空 间分割的设计 手法, 目的是 利用古 典美学中 “ 借 ”的妙用 ,在设计上体 现出有主次 、突出重
陈从周说园(三)
陈从周说园(三)| 陈从周 |中国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余既为《说园》《续说园》,然情之所钟,终难自已,晴窗展纸,再抒鄙见,芜驳之辞,存商求正,以《说园(三)》名之。
晋陶潜(渊明)《桃花源记》: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此亦风景区花树栽植之卓见,匠心独具。
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同为千古绝唱,前者说明桃花宜群植远观。
绿茵衬繁花,其景自出。
而后者暗示借景。
虽不言造园,而理自存。
看山如玩册页,游山如展手卷,一在景之突出,一在景之联续。
所谓静动不同,情趣因异,要之必有我存在,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何以得之,有赖于题咏,故画不加题显俗,景无摩崖(或匾对)难明,文与艺未能分割也。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之外兼及动态声响。
余小游扬州瘦西湖,舍舟登岸,止于小金山月观,信动观以赏月,赖静观以小休,兰香竹影,鸟语桨声,而一抹夕阳斜照窗棂,香、影、光、声相交织。
静中见动,动中寓静,极辩证之理于造园览景之中。
园林造景,有有意得之者,亦有无意得之者,尤以私家小园,地甚局促,往往于无可奈何之处,而以无可奈何之笔化险为夷。
终挽全局。
苏州留园之华步小筑一角,用砖砌地穴门洞,分隔成狭长小径,得庭院深深深几许之趣。
今不能证古,洋不能证中,古今中外自成体系,决不容借尸还魂,不明当时建筑之功能,与设计者之主导思想,以今人之见强与古人相合,谬矣。
试观苏州网师园之东墙下,备仆从出入留此便道,如住宅之设避弄。
与其对面之径山游廊。
具极明显之对比,所谓径莫便于捷,而又莫妙于迂可证。
因此,评园必究园史,更须熟悉当时之生活,方言之成理。
园有一定之观赏路线。
正如文章之有起承转合。
手卷之有引首、卷本、拖尾,有其不可颠倒之整体性。
今苏州拙政园入口处为东部边门,网师园入口处为北部后门,大悖常理,记得《义山杂纂》列人间煞风景事有:松下喝道。
看花泪下。
苔上铺席。
花下晒裈。
游春载重。
石笋系马。
月下把火。
背山起楼。
果园种菜。
花架下养鸡鸭。
等等。
今余为之增补一条曰:开后门以延游客,质诸园林管理者以为如何?至于苏州以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号称宋元明清四大名园。
陈从周:瘦西湖漫谈
陈从周:瘦西湖漫谈扬州瘦西湖由几条河流组织成一个狭长的水面,其中点缀一些岛屿,夹岸柳色,柔条千缕。
在最阔的湖面上,五亭桥及白塔突出水面,如北海的琼华岛与西湖的保俶塔一样,成为瘦西湖的特征。
白塔在形式上与北海相仿佛,然比例秀匀,玉立亭亭,晴云临水,有别于北海白塔的厚重工稳。
从钓鱼台两圆拱门远眺,白塔与五亭桥正分别逗入两园门中,构成了极空灵的一幅画图。
每一个到过瘦西湖的,在有意无意之中见到这种情景,感到有但可意味不可言传的妙境。
这种手法,在园林建筑上称为“借景”,是我国造园艺术上最优秀巧妙手法之一。
湖中最大一岛名小金山,它是仿镇山、金山而堆,却冠以一“小”字,此亦正如西湖之上加一“瘦”字、城内的秦淮河加一“小”字一样,都是以极玲珑婉约的字面来点出景物。
因此我说瘦西湖如盆景一样,虽小却予人以“小中见大”的感觉。
瘦西湖四周无高山,仅其西北有平山堂与观音山,亦非峻拔凌云,唯略具山势而已,因此过去皆沿湖筑园。
我们从清代乾隆南巡盛典赵之壁《平山堂图》、李斗《扬州画舫录》及骆在田《扬州名胜图》等来看,可以见到清代乾隆、嘉庆二代瘦西湖最盛时期的景象。
楼台亭榭,洞房曲户,一花一石,无不各出新意。
这时的布置是以很多的私家园林环绕了瘦西湖,从北门直达平山堂,形成一个有合有分、互相“因借”的风景区。
瘦西湖是水游诸园的通道。
建筑物类皆一二层,在平面的处理上是曲折多变,如此不但增加了空间感,而且又与低平水面互相呼应,更突出了白塔、五亭桥,遥远地又以平山堂、观音山作“借景”。
沿湖建筑特别注意到如何陆水交融,曲岸引流,使陆上有限的面积用水来加以扩大。
现在对我们处理瘦西湖的布置上,这些手法想来还有借鉴的必要。
至于假山,我觉得应该用平冈小坡形成起伏,用以点缀和破平直的湖面与四野,使大园中的小园,在地形及空间分隔上,都起较多的变化。
扬州建筑兼有南北二地之长,既有北方之雄伟,复有南方之秀丽,因此在建筑形式方面,应该发挥其地方风格,不能夸苏式之轻巧,学北方之沉重,正须不轻不重,恰到好处。
陈从周《续说园》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阅读《续说园》回答问题。
(14分)续说园陈从周造园一名构园,重在构字含意至深。
深在思致,妙在情趣,非仅土木绿化之事。
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重过何氏五首》,一路写来,园中有景,景中有人,人与景合,景因人异。
吟得与构园息息相通,“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园中景也。
“兴移无洒扫,随意坐梅苔”,“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景中人也。
有此境界,方可悟构园神理。
我国古代造园,大都以建筑物为开路。
私家园林,必先造花厅,然后布置树石,往往边筑边拆,边拆边改,翻工多次,而后妥帖。
沈元禄记猗园谓:“奠一园之体势者,莫如堂;据一园之形胜者,莫如山。
”盖园以建筑为主,树石为辅,树石为建筑之连缀物也。
今则不然,往往先凿池铺路,主体建筑反落其后,一园未成,辄动万金,而游人尚无栖身之处,主次倒置,遂成空园。
至于绿化,有些园林、风景区、名胜古迹,砍老木,栽新树,俨若苗圃,美其名为“以园养园”,亦悖常理。
漏窗在园林中起“泄景”、“引景”作用,大园景可泄,小园景,则宜引不宜泄。
拙政园“海棠春坞”,庭院也,其漏窗能引大园之景。
反之,苏州怡园不大,园门旁开两大漏窗,顿成败笔,形既不称,景中外暴,无含蓄之美矣。
拙政园新建大门,庙堂气太甚,颇近祠宇,其于园林不得体者有若此。
同为违反园林设计之原则,如于风景区及名胜古迹之旁,新建建筑往往喧宾夺主,其例甚多。
谦虚为美德,尚望甘当配角,博得大家的好评。
白皮松独步中国园林,因其体形松秀株干古拙,虽少年已是成人之概。
杨柳亦宜装点园林,古人诗词中屡见不鲜,且有以万柳名园者。
但江南园林则罕见之,因柳宜濒水,植之宜三五成行,叶重枝密,如帷如幄,少透露之致,一般小园,不能相称。
而北国园林面积较大,高柳侵云,长条拂水,柔情万千,别饶风姿,为园林生色不少。
故具体事物必具体分析,不能强求一律。
有谓南方园林不植杨柳,因蒲柳早衰,为不吉之兆。
果若是,则拙政园何来“柳荫路曲”一景呢?风景区树木,皆有其地方特色。
苏州园林课文原文
苏州园林课文原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资料、初中资料、高中资料、大学资料、文言文、中考资料、高考资料、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materials, ju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se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university materials, classical Chinese, senior high school examination material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terials, synonyms, antonym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苏州园林课文原文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
陈从周《颐和园》赏析
陈从周《颐和园》赏析“颐和园”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家园林,也是文学家陈从周最爱写作的话题之一。
陈从周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人,他以颐和园为题材,写了许多描写此园林的文章,其中《颐和园》是他最有名的一篇。
《颐和园》总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颐和园的美景以及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表达了陈从周对皇家园林的敬畏之心。
陈从周提到不同季节,颐和园的风景也不同,春天的园林里有芬芳的花瓣,夏天有碧绿葱翠的叶子,秋天满园金黄的果实,冬天则是白雪皑皑的一片。
此外,他还描写了颐和园里的石头廊柱、茶轩、书房等建筑,记录了园林中的建筑、场景,其中也特别提到了其中的许多石雕作品。
第二部分中,陈从周以自然植物为主题,描写颐和园里的花草树木,叙述了一种清新宜人、宁静典雅的感觉,表达了园林景色给他的感受,包括山水、湖泊、草坪、竹丛、芳草的香气、鸟儿的叫声等,他甚至描述了古柏树的生长,把古柏树的功能和形式做了细腻的表达,叙述让人无不体会到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第三部分中,他描写了颐和园里猴子戏水的情景,他写道,猴子戏水之时,活泼欢快,如同一群孩子在游玩,极富童趣活力,令人忍俊不禁。
他还提到了园林里的鱼儿,清澈的湖水里游来游去的鱼儿,使得整个园林显得更加宜人动人。
《颐和园》是陈从周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他在文章中把园林中的景物及其细微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他对颐和园整个环境的描摹颇为精确,可谓刻画细致,淋漓而自然。
他运用婉转优美的语言,把园林各个角落得以完整地呈现出来。
由此可见,陈从周在此次描写中,把颐和园描绘得既生动又贴近实际,有时也会想象出更多的丰富元素来补充设定,使得整体意境变得更加圆满完美。
除此之外,陈从周在其文章中也融入了许多历史文化知识,让读者可以在欣赏颐和园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历史文化的色彩,把阅读带入另一个层面。
总之,《颐和园》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代表作之一,其中对颐和园的描绘既生动又细腻,令人流连忘返,有时也会加入历史文化知识,让读者有无限遐想。
园林著作
园林著作一,朱千华著《岭南画舫录》《雨打芭蕉落闲庭:岭南画舫录》,是一部关于岭南古典园林文化的随笔集。
作者是著名散文家朱千华先生。
作者选择岭南古典名园数十处,加以述说其历史背景与家族秘史,并从岭南古典园林的历史、结构、意境、特色诸多角度,全面解析了岭南古典园林独特的秀丽景观与内在的精神意涵,给我们以更多的审美享受、想象空间和人文熏陶。
本书文辞密丽,气象典雅。
让我们跟随作者行走于苍茫的百越大地,走进一个又一个神秘的私家园林,去寻找岭南人独特的精神个性。
古代岭南人对于园林独特的审美视角与开拓精神,至今仍感染着我们,令我们悄然动容。
二,陈从周著《说园》本书对造园理论、立意、组景、动观、静观、叠山理水、建筑栽植等诸方面皆有独到精辟之见解。
全书谈景言情,论虚说实。
诚如叶圣陶先牛评述:“熔哲、文、美术于一炉,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文笔清丽可诵,引人入胜。
不仅是一部园林理论著作,又是文学作品,别具一格。
三,童寯著《江南园林志》本书是论述和介绍苏、杭、沪、宁一带古典园林的专门著作,中国建筑学家童寯著。
作者在抗日战争前遍访江南名园,进行实地考察和测绘摄影,以多年研究心得于1937年写成此书,1963年由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1984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再版。
本书分文字和图片两部分。
文字部分包括造园、假山、沿革、现状、杂识五篇,论述中国造园的传统特色和一般原则,阐释假山艺术,介绍江南各地著名园林的沿革、现状、艺术特点并作出评价。
四,车前子著《品园:良辰美景奈何天》《品园:良辰美景奈何天》是一本关于苏州园林的游园日记;一座异样亲情的园子;一个诗人的生活梦境……苏州园林是时间的艺术,历史的艺术。
苏州园林在范式上属于私家园林中的文人园林,它们的格局普遍偏小。
苏州目前所开放的十几个私家园林,大多数是文人园林,在这十几个园林中,有所谓的四大名园。
四大名园按宋元明清的朝代更替,依次排列为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
这并没有道理。
【园林】陈从周:说园
【园林】陈从周:说园一年漫游,触景殊多,情随事迁,遂有所感,试以管见论之,见仁见智,各取所需。
书生谈兵,容无补于事实,存商而己。
因续前三篇,故以《说园(四)》名之。
造园之学,主其事者须自出己见,以坚定之立意,出宛转之构思,成者誉之,败者贬之。
无我之园,即无生命之园。
水为陆之眼,陆多之地要保水;水多之区要疏水。
因水成景,复利用水以改善环境与气候。
江村湖泽,荷塘菱沼,蟹簖渔庄,水上产物,不减良田,既增收入,又可点景。
王士祯诗云:“江干都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神韵天然,最是依人。
旧时城垣,垂杨夹道,杜若连汀,雉堞参差,隐约在望,建筑之美与天然之美交响成曲。
王士祯诗云:“绿杨城郭是扬州”,今已拆,此景不可再得矣。
故城市特征,首在山川地貌,而花木特色实占一地风光,成都之为蓉城,福州之为榕城,皆予游者以深刻之印象。
恽寿平论画:“青绿重色,为浓厚易,为浅淡难。
为浅淡易,而愈见浓厚为尤难。
”造园之道,正亦如斯。
所谓实处求虚,虚中得实,淡而不薄,厚而不滞,存天趣也。
今经营风景区园事者,破坏真山,乱堆假山,堵却清流,易置喷泉,抛却天然而善作伪。
大好泉石,随意改观,如无喷泉未是名园者。
明末钱澄之记黄檗山居(在桐城之龙眠山),论及:“吴中人好堆假山以相夸诩,而笑吾乡园亭之陋。
予应之日:‘吾乡有真山水,何以假为?唯任真、故失诸陋,洵不若吴人之工于作伪耳。
’”又论此园:“彼此位置,各不相师,而各臻其妙,则有真山水为之质耳。
”此论妙在拈出一个“质”字。
山林之美,贵于自然,自然者,存真而已。
建筑物起“点景”作用,其与园林似有所别,所谓锦上添花,花终不能压锦也。
宾馆之作。
在于栖息小休,宜着眼于周围有幽静之境,能信步盘桓,游目骋怀,故室内外空间并互相呼应,以资流通,晨餐朝晖,夕枕落霞。
坐卧其间,小中可以见大。
反之,高楼镇山,汽车环居,喇叭彻耳,好鸟惊飞。
俯视下界,豆人寸屋,大中见小,渺不足观,以城市之建筑,夺山林之野趣,徒令景色受损,游者扫兴而已。
陈从周 说园
陈从周说园.txt﹃根网线''尽赚了多少人的青春い有时候感动的就是身边微不足道的小事。
﹎破碎不是最残酷的最残酷的是踩着这些碎片却假装不疼痛固执的寻找﹎将来就算我遇见再怎么完美的人,都有一个缺点,他不是你,_____下辈子要做男生,娶一个像我这样的女生。
说园(注一)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自来学者从各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各抒高见,如今就我在接触园林中所见闻掇拾到的,提出来谈谈,姑名“说园”。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
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
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静现。
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
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
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
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
立意在先,文循意出。
动静之分,有关园林性质与园林面积大小。
象上海正在建造的盆景园,则宜以静观为主,即为一例。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
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简言之,模山范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网师园水池仿虎丘白莲池,极妙),处理原则悉符画本。
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
我曾经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从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启示。
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
如果我们能初步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离自然太远,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要具有画意。
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
陈从周《园林说趣》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题)
研学导读园林说趣陈从周①我国在园林建造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史中树立着独特的风格。
②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
何谓静观,就是园中给予游人多处可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
如此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
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
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換景,这是动观。
清初画家恽寿平曾有过终生难忘的游园体验:③壬戌八月客吴门拙政园,秋雨长林,致有爽气。
独坐南轩,只见绕堤皆芙蓉,红翠相间,俯视澄明,游鳞可取,使人悠然有濠濮①闲趣。
自南轩过艳雪亭,渡红桥而北,傍横冈循石间道,山麓尽处有堤通小阜,林木翳如,池上为湛华楼,与隔水回廊相望,此一园最胜地也。
(《瓯香馆集》卷十二)④万顷之园难以紧凑,数亩之园难以宽绰,紧凑不觉其大,游无倦意,宽绰不觉局促,览之有物,故以静、动观园,有缩地扩基之妙。
而大胆落墨,小心收拾,更为要谛,使宽处可容走马,密处难以藏针。
故颐和园有烟波浩渺之昆明湖,也有深居山间的谐趣园,于此可悟消息。
造园有法而无式,在于人们的巧妙运用其规律。
计成所说的“因借(因地制宜,借景)”,就是法。
能做到园有大小之分,有静观动观之别,有郊园市园之异等等,各臻其妙,方称“得体”。
中国画的兰竹看来极简单,画家能各具一格;古典折子戏,亦复喜看,每个演员演来不同,就是各有独到之处。
造园之理与此理相通。
苏州网师园是公认的小园,“小而精,以少胜多”。
其设计原则很简单,运用了假山与建筑相对而互相更换的一个原则,无旱船、大桥、大山,建筑物尺度略小,数量适可而止,亭亭当当,是小园格局。
反之,狮子林增添了大船,与水面不称,不伦不类,就是不“得体”。
高中语文情感美文中国园林散记
中国园林散记中国园林散记选自《陈从周散文》(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园林散记》是一组文章,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园日涉以成趣”语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意思是每天到园中散步,兴味无穷.──园日涉以成趣陈从周中国园林如画如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每一个园都有自己的风格,游颐和园,印象最深的应是昆明湖与万寿山;游北海,则是湖面与琼华岛;苏州拙政园曲折弥漫的水面、扬州个园峻拔的黄石大假山等,也都令人印象深刻。
在造园时,如能利用天然的地形再加人工的设计配合,这样不但节约了人工物力,并且利于景物的安排,造园学上称为“因地制宜”.中国园林有以山为主体的,有以水为主体的,也有以山为主水为辅,或以水为主山为辅的,而水亦有散聚之分,山有平冈峻岭之别。
园以景胜,景因园异,各具风格。
在观赏时,又有动观与静观之趣。
因此,评价某一园林艺术时,要看它是否发挥了这一园景的特色,不落常套。
中国古典园林绝大部分四周皆有墙垣,景物藏之于内。
可是园外有些景物还要组合到园内来,使空间推展极远,予人以不尽之意,此即所谓“借景”。
颐和园借近处的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景,每当夕阳西下时,在湖山真意亭处凭栏,二山仿佛移置园中,确是妙法。
中国园林,往往在大园中包小园,如颐和园的谐趣园、北海的静心斋、苏州拙政园的枇杷园、留园的揖峰轩等,它们不但给园林以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同时又巧妙地把大小不同、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与山石树木安排得十分恰当.至于大湖中包小湖的办法,要推西湖的三潭映月最妙了。
这些小园、小湖多数是园中精华所在,无论建筑处理、山石堆叠、盆景配置等,都是工笔细描,耐人寻味。
游园的时候,对于这些小境界,宜静观盘桓.它与廊引人随的动观看景,适成相反.中国园林的景物主要摹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天然的景色,即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这些景物虽不一定强调仿自某山某水,但多少有些根据,用精练概括的手法重现。
《园林有境》读后感
《园林有境》读后感《园林有境》这本书是由我国园林艺术大师陈从周所著,他以精炼的笔触、独到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引导我们进入中国园林的美学世界。
这本书以其精心的设计和极高的评价在豆瓣上赢得了8.8分的高分,吸引了我走进这个充满诗意的园林世界。
首先,我被陈从周对于园林“意境”的深入解析所吸引。
他提到,中国园林的精华在于“意境”二字,这是我对园林美学的新认识。
他通过叠山理水、栽花移木、借景漏景、动观静观等手法,将园林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让我深深感受到,园林不仅仅是自然与人工的结合,更是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被陈从周的学识和情怀所打动。
他将自己对于园林的理解和感悟融入文字之中,使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种深深的宁静和恬淡。
他的文字让我看到了园林中的山水、花木、建筑等元素如何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使我领略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博大精深。
同时,陈从周在书中对于园林艺术的探讨,也使我对园林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意识到,园林不仅是一种美的展现,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传承。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忽略了生活的细节和美好,而园林正是提醒我们停下脚步,欣赏生活中的每一处风景。
总的来说,《园林有境》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陈从周的独特视角和深邃思考让我对园林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
他用自己的学识和情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园林美学世界的大门,让我领略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博大精深。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园林有了更深的认识,更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希望自己能够像陈从周一样,用心去欣赏和感悟生活中的每一处风景,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美好。
《园林清议》读后感
《园林清议》读后感《园林清议》内容概要:品园、游园、察园、论园、筑园、构园……摆在手头的这本《园林清议》,是陈从周锦绣文章之精选。
人定胜天,作为一种志气未尝不可,然而,你若是也许与天对着干,它也真的会给你好看。
从《园林清议》里,还可以看到,国画与昆曲,是陈从周生活中另外两个极其重要部分。
陈老的国学功底极好,文字珠圆玉润,节奏感极强,若环珮之叮当……《园林清议》读后感,来自卓越网首页网友: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当然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
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游玩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
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
庭院专主静观。
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
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拥政园”差可似之……园林清议的读后感,源出当当网的网友:陈从周写得一手好散文。
他一生爱园,构园,论园,救园,写下无数园林文章。
《园林清议》一书,即是从这些篇章选辑而成。
开篇的五篇“说园”,既是高度提炼后的园林理论特色旅游,也网络系统是系统论述东亚地区造园理论的专著。
一册在手,细细读来,足不出户也能神游林泉花木、池馆亭台,更进一步领略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景境的神韵,尽情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视觉艺术的浓郁香醇。
陈从周一生湖海,踏遍名园,成此言论:庭园不外叠山理水,栽花移木,造亭借景,却有品园、游园、察园、构园的各种学问,其中有情趣,有意境,有学问,又关乎功夫,关乎科学,关乎修养。
洋洋数万言,读下来就是读到一部中国园林美学。
陈从周看园林,处处是诗情画意。
他说竹,说帘,说影,说兰,说屏,又谈诗谈画。
在他看来,中国园林中文学、戏曲、绘画、建筑、考古,无处不在,俯首皆拾,充分体现价值观念了中国传统的民间智慧和审美情趣。
陈从周的学识渊博。
他原是学中文的,师从过国学大师周作人学师承诗词,对美术、文艺、哲学、历史、旅游……均有涉猎;又是国画大师音乐大师张大千的徒孙,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工,年轻时就开过非商业画展;同时他又与梅兰芳、俞振飞交游甚深,学过京剧和昆曲,一派杂家风范。
陈从周的苏州沧浪亭文章
陈从周的苏州沧浪亭文章
陈从周的《苏州沧浪亭》是一篇以苏州古典园林沧浪亭为对象的
游记。
他在文中生动地描绘了沧浪亭的美景和独特之处。
文章开头,陈从周介绍了苏州是一座美丽的古城,名扬中外。
他
提到,苏州的古典园林是苏州文化的精髓之一,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沧
浪亭了。
接着,陈从周描述了沧浪亭的建筑和布局。
他说,沧浪亭位于苏
州古城的中心,占地不大,但布局精致。
亭子周围是曲径通幽的花园,其中种植了各种美丽的花卉和参天大树。
陈从周表达了自己对花园的
赞叹之情。
陈从周进一步介绍了沧浪亭内部的景观。
他说,亭子内设有假山、廊檐和一座小桥,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风景。
亭子内还陈列着各种
古代文物和艺术品,使人们能够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陈从周讲述了他在沧浪亭中的游览经历。
他
提到,沧浪亭是一个适合散步和休闲的地方,他在花园里漫步时感到
心旷神怡。
陈从周还详细描述了亭子内的游览路线和参观事项,引导
读者在自己的想象中参观沧浪亭。
最后,陈从周总结了自己对沧浪亭的感受。
他说,沧浪亭不仅是
一个古老的建筑,更是一段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故事。
陈从周希望更
多的人能够亲身体验沧浪亭的美丽和独特魅力。
陈从周的《苏州沧浪亭》以其生动的描写和独特的视角,向读者
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魅力。
他通过文字,将沧浪亭的美景和文化内
涵传达给读者,使人们对苏州这座美丽的城市更加向往和神往。
如歌的园林之笔
如歌的园林之笔这些年,我迷上了逛园林,趁着假日,把江南大大小小的园子几乎全走了个遍。
对于我这样的外行来说,带上陈从周老先生的《说园》足矣。
一册《说园》在手,仿佛带着一位资深导游,所到之处,尽是新鲜,时有惊喜,常有满足。
陈从周先生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园林艺术宗师”,要是没有他,如今的江南哪还是江南啊,而“中国古代建筑”也会成为一堆幻影。
读完《说园》,再看陈从周先生的其他文章,不得不感慨,陈从周先生以一颗赤子之心,挽救了逝去的美,也以清丽简约的语言,留下了他的抒情、他的人生。
作为文人的陈从周较少被世人所见,然而,那个他与作为古建筑学家和园林学家的陈从周一样,既随心又谨慎,且真诚。
陈从周的祖上世世代代在当时的绍兴县道墟杜浦务农,当年,他的祖父永福公挑了一担土货走到杭州,自此定居了下来。
据陈从周所述,他出生在杭州城北青莎镇散花滩,此处“又名仓基上,可能南宋时为藏粮之处,四面环水,有三座桥通市上,三洞的华光桥,一洞的黑桥,还有一座叫宝庆桥。
”按照他的描写,可以推断陈家故宅在今天的仓基新村一带。
陈从周小的时候,那儿已经不是四面环水的“滩”了,而是一片运河边的半岛,到了如今,更是“易了容”,这大概他离开了故乡杭州,遇见了上海。
在之江大学期间,陈从周受到了优质的文学教育和系统的文学训练,他的老师是鼎鼎大名的夏承焘、徐昂、马叙伦、任铭善等诸位先生。
之江求学期间,陈从周是之江校刊和国文系中国文学研究会《之江中国文学会集刊》的主力编辑。
这份事业,他干得有声有色。
夏承焘在《天风阁学词日记》中,多次提到他的学生“郁文”——也就是陈从周。
夏承焘的日记里,陈从周永远那么执着、那么细心,约稿、组稿、校稿、编印,一丝不苟,他也毫不吝啬地夸赞这位学生,“与彼相处四年,依依不舍。
”在夏师的现代词学大楼建构过程中,陈从周认真协助,也收获了不少为学的经验,并在老师的指点下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学术成果——《李易安夫妇事辑系年》这篇年谱性的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陈从周的园林散文
篇一: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阅读答案
篇一: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阅读答案
阅读材料网整理了关于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阅读答案,希望对同学们的阅读练习和文言文练习有所帮助,让大家在语文考试中更多的拿分,下面是整理的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同学们多多练习多多练手!
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
梦也苏州,醒也苏州,陈从周热爱苏州园林,把她视为生命的一部分。
他在《苏州园林》中写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足见其江南园林情结。
因此对园林、古建筑的保护,他据理力争,寸步不让。
1958年,他向苏州市政府呼吁抢救网师园;坚决反对拆苏州城墙用墙砖砌小高炉,疾呼城墙上的每一块砖都是文物。
于是,他被作为当时在北
京正受批判的梁思成的中国营造社的外围分子加以批判。
自此,他成了历次政治运动的老运动员。
在困境中,他仍专注于古园林事业的研究,穷十年之功,完成皇皇八十万言的《梓室余墨》。
这是他园林小品之集大成者。
阅读材料
作为教师,他认为,学问之道在于德;想做事业,惟勤是途。
他对报考的研究生,都要加试百科知识一门课。
学生们对听他的课,又爱又怕。
怕他会提出许多刁钻的要求。
如记笔记要用毛笔,写字要用繁体,而且还要竖写等。
尽管如此严苛,学生们仍爱听他的课。
上大课,阶梯教室总是爆棚。
他授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在谈天说地道古论今中深入浅出地传道,让学生们在轻松的谈笑中获得知识,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升华艺术境界。
他倡导文理互通,提倡多读书,读与专业相关、甚而是专业以外的书。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相通的。
为让学生融通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他出奇招,把昆曲引进课堂,还自掏腰包请学生去听昆曲,体味古园林建筑与昆曲在艺术趣味上的亲缘关系。
学生们在缅怀先生时都说:十几年过去了,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上课的生动情景。
中国大学网,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
(1)(5分)de(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b不给分。
解析:a这是自谦之词,先生应该是家,且是大家;b叶老之语是评述《说园》的;c还有让学生在
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升华艺术境界。
)中国大学网
(2)(6分)①研究著述:对于古建筑、古园林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独到的见解,著述《苏州园林》《苏州旧宅参考图录》《漏窗》《说园》等,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②实践创造:探访、考察园林和文物,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参与了大量实际工程的设计建造,如设计修复豫园东部、龙华塔、宁波天一阁等,设计建造云南楠园等大量园林建筑。
③抢救保护:自觉担当中国古建筑园林的保护与发展重任,积极考察发现古园林开放中出现的商业化功利化的问题,及时向各级政府和领导建言建议,促使苏州园林面貌改观。
④推广世界:主持了中国第一个整体园林出口项目,将苏州园林搬到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风采,成为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世界之现代第一人。
中国大学网
篇二: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阅读答案
核心提示: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阅读答案陈从周先生被称为“中国园林第一人”,他对中
国园林事业做出了哪些突出的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业内有人非议陈从周先生非科班出身,学问不正宗,而他却开辟了建筑和园林事业的新境...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
陈从周以古园林专家名世。
赵朴初先生为其书斋起名梓
室,因为先生工木土,而先生便以梓翁自喻。
他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造诣颇深,其散文有晚明风格、诗词清丽可诵、书画秀润清逸,还擅昆剧。
正是凭借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力,他把中国古园林艺术的诗情画意诠释得淋漓尽致。
“梦也苏州,醒也苏州”,陈从周热爱苏州园林,把她视为生命的一部分。
他在《苏州园林》中写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足见其江南园林情结。
因此对园林、古建筑的保护,他据理力争,寸步不让。
1958年,他向苏州市政府呼吁抢救网师园;坚决反对拆苏州城墙用墙砖砌小高炉,疾呼城墙上的每一块砖都是文物。
于是,他被作为当时在北京正受批判的梁思成的中国营造社的外围分子
加以批判。
自此,他成了历次运动的“老运动员”。
在困境中,他仍专注于古园林事业的研究,穷十年之功,完成皇皇八十万言的《梓室余墨》。
这是他园林小品之集大成者。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从周联络叶圣陶等八位社会名流提议修复晚清学者俞樾的故居曲园。
其后应苏州政府之请审核行将开放的“苏州古典园林艺术陈列室”,他顺便考察了艺圃、拙政园等景点,发表《苏州园林今何在?》一文,批评苏州园林商业化的世俗之风破坏了园林之美,促使有关方面及时进行了全面整顿和清理,使苏州园林大有改观,1999年苏州古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1978年,应世界著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邀请,主持了
中国第一个整体园林出口项目,以苏州网师园的园中园——殿春为蓝本,建立一个独立的庭院——“明轩”,移于美国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他成为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世界之现代第一人。
作为教师,他认为,学问之道在于德;想做事业,惟勤是途。
他对报考的研究生,都要加试“百科知识”一门课。
学生们对听他的课,又爱又怕。
怕他会提出许多“刁钻”的要求。
如记笔记要用毛笔,写字要用繁体,而且还要竖写等。
尽管如此严苛,学生们仍爱听他的课。
上大课,阶梯教室总是“爆棚”。
他授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在谈天说地道古论
今中深入浅出地“传道”,让学生们在轻松的谈笑中获得知识,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升华艺术境界。
他倡导文理互通,提倡多读书,读与专业相关、甚而是专业以外的书。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相通的。
为让学生融通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他出奇招,把昆曲引进课堂,还自掏腰包请学生去听昆曲,体味古园林建筑与昆曲在艺术趣味上的亲缘关系。
学生们在缅怀先生时都说:“十几年过去了,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上
课的生动情景。
”
陈从周提倡做学问要讲究世系和传承。
有人认为这样会导致门户之见。
他却认为,讲世系则有凝聚力和鞭策力,可以逼学生用功,掌握自己派系的精髓,不使失传。
他不是学建筑的科班出身,本学文学,后因兴趣而改行,故业内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