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巨人 郭沫若

合集下载

郭沫若中国近现代文化界的重要人物

郭沫若中国近现代文化界的重要人物

郭沫若中国近现代文化界的重要人物郭沫若(1892年-1978年),是中国近现代文化界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推动做出了重大贡献。

郭沫若生于湖北省荆州市,自小展现出对文学艺术的浓厚兴趣。

他在青少年时期即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和对传统文化的极高热情。

他的所作所为都在促进民族文化复兴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郭沫若以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享誉中外。

他的作品深受中国文学古典传统的影响,同时也融入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元素。

郭沫若的诗歌充满激情和力量,表达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意。

他的散文作品则展现了他对生活和自然的独特观察,以及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除了文学创作,郭沫若还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

他擅长国画、油画和木刻等多种艺术形式。

他的艺术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他对中国文化和传统艺术的深入理解。

他的艺术作品不仅在中国国内受到广泛关注,也在国际艺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一位教育家,郭沫若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积极倡导教育改革,提倡将艺术和人文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素养。

他还亲自投身于教育工作,担任多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教授和顾问,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做出了卓越贡献。

除了文学、艺术和教育领域,郭沫若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奋斗。

他是一位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和爱国者,积极投身于反帝斗争和抗日战争。

他的一系列文章和演讲,用激情和智慧唤起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郭沫若是近现代中国文化界的重要人物,他的丰功伟绩使得他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杰出代表。

他通过文学艺术的方式传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化的元素,为中国文化的蓬勃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的思想和作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激励着他们追求卓越,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

总之,郭沫若是中国近现代文化界的重要人物,他通过自己杰出的文学、艺术、教育和社会活动的成就,为中国文化的发展贡献良多。

郭沫若人品

郭沫若人品

郭沫若人品Guo MoruoGuo Moruo郭沫若(郭希孟),生于1892年11月16日,逝于1978年6月12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诗人、剧作家、翻译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的作品广泛涵盖了文学的多个领域,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杰出的贡献而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郭沫若的人品在历史上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将对郭沫若的人品进行全面的讨论和评价。

1. 正面评价在正面评价中,人们普遍认为郭沫若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品质:1.1. 爱国精神郭沫若在抗日战争期间表现出了极高的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

他积极参与抗日救亡工作,用自己的作品宣传抗战事业,鼓舞人心,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感。

他的诗歌《在延安、在陕北》和《伟大的斗争》等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了抗战时期的精神支柱。

1.2. 文学成就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擘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描绘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众多方面。

他的作品《牡丹亭》和《文成公主》等戏剧作品广受欢迎,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他还致力于文学翻译,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引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1.3. 教育贡献郭沫若在教育事业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曾任北京大学校长,为该校的发展和改革做出了巨大努力。

他提倡教育革命,推动教育与现代社会的接轨,培养出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学子。

2. 负面评价然而,郭沫若的人品在历史上也引发了许多争议。

以下是一些人们对他的负面评价:2.1. 政治倾向郭沫若在政治上持有浓厚的共产主义倾向。

尽管他在中国共产党中担任了一系列重要职务,但他的政治信仰常常引发争议。

有人认为他忠诚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而有人认为他为了迎合政治环境而改变了自己的信仰。

2.2. 历史扭曲有人批评郭沫若对历史事实的扭曲和编造。

他在《文成公主》一书中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戏剧性的改编,这引发了一些学术界人士的质疑和争议。

他这种对历史事实的篡改被一些人视为对历史真相的不负责任的行为。

2.3. 个人生活郭沫若的个人生活曾经饱受争议。

郭沫若的人物简介

郭沫若的人物简介

郭沫若的人物简介郭沫若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的文人,他的文学成就非常高,是我国新诗的代表人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郭沫若的人物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郭沫若的人物简介郭沫若(1892一1978),男,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

1926年7月,投笔从戎,随国民革命军北伐,历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副主任。

1949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因病去世,终年86岁。

郭沫若的生平简介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

1906 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

1922年3月15日,《创造季刊》问世。

这一时期,郭沫若的诗作同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作品,影响了日据时期台湾的早期新诗创作。

1926年到1927年,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

1926年7月,郭沫若投笔从戎,随国民革命军北伐,历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副主任。

1927年“四、一二”事变前夕,郭沫若撰写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一文,揭露了蒋介石“背叛国家,背叛民众,背叛革命”的行径,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为文化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英雄纪念文化大师郭沫若

为文化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英雄纪念文化大师郭沫若

为文化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英雄纪念文化大师郭沫若英雄纪念文化大师郭沫若郭沫若,中国现代文化事业的杰出奠基人之一,他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对中国文化的无尽热爱与坚持,为文化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郭沫若的作品不仅在文学、美术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还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郭沫若是一位多才多艺、卓越的文化家。

他的文学才华卓绝,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多个领域。

他的诗歌作品以雄浑、激昂、富有激情的风格为人称道,如《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作品,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壮志融入诗歌之中。

他的散文作品以情感丰富、细腻入微的笔触打动人心,如《茉莉花》、《激流三部曲》等作品,展现了郭沫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他的小说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如《智取威虎山》等作品,让人们领略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崇高精神。

除了文学创作,郭沫若还在美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他以中国绘画和书法为基础,融入了西方绘画的技法和观念,创造了独特的绘画风格。

他的画作在表现形式上秉承传统文化的内涵,并注入了现代艺术的元素,形成了鲜明的郭氏画风。

他的书法作品受到了广泛的赞誉,他将中国古代传统的书法技巧与现代表现手法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郭沫若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文化家,还是一位坚定的文化事业推动者。

他始终坚持中国文化的自信与自豪,倡导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

他提出“艺术考古学”理论,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研究和传承,为现代艺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他积极倡导和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积极参与中国文化事业的建设,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做出了杰出贡献。

郭沫若的杰出贡献不仅在于他个人的创作成就和文化理论的提出,更在于他的教育事业。

他担任了多所大学的教席,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学者和艺术家。

他通过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帮助年轻一代培养了卓越的文化素养和创作能力。

【参考文档】郭沫若的作家个人资料-精选word文档 (3页)

【参考文档】郭沫若的作家个人资料-精选word文档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郭沫若的作家个人资料不知道你们听过郭沫若这个人没有呢?如果想知道他是什么人的话,请看下面郭沫若的作家个人资料吧。

郭沫若(1892一1978),男,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

1926年7月,投笔从戎,随国民革命军北伐,历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副主任。

1949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因病去世,终年86岁。

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

1906 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

1922年3月15日,《创造季刊》问世。

这一时期,郭沫若的诗作同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作品,影响了日据时期台湾的早期新诗创作。

1926年到1927年,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

1926年7月,郭沫若投笔从戎,随国民革命军北伐,历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副主任。

1927年“四、一二”事变前夕,郭沫若撰写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一文,揭露了蒋介石“背叛国家,背叛民众,背叛革命”的行径,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卓越超群的文化伟人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卓越超群的文化伟人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卓越超群的文化伟人,在文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等广阔的学术领域里留下丰厚遗产,影响深远。

与其笃实的学养一脉相通,郭沫若在书法艺术方面同样成就璀璨,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0余年。

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始于辛亥年间。

10年以后,他的著名诗集《女神》等作品集问世,使其书体在更广泛的读者面前显露风采。

20年代末,郭沫若旅居日本,由金文甲骨入手,以字辩史,借史鉴今,谙熟了祖国文字、书体的演进轨迹,创立了古文字研究的科学模式。

1937年归国抗战,在民族危难之中,其诗词创作常与书法相结合,翰墨间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了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

他慷慨为人,博识广闻,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辞章墨宝。

其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

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八字要诀。

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

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

郭沫若作为苏轼以后四川又一大文人,其书法成就直堪与东坡媲美,为世所重。

东坡书法向来受到书法界重视,为宋代尚意书风代表。

郭沫若书法从宋四家出来,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宋四家意味,但又个性突出。

苏东坡书法曾被黄山谷戏为"石压蛤蟆",但其横向取势的结体,实际从隶书而来的书法史上就已有历史,与黄山谷书法取纵势截然不同。

正如秦效侃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字之结体汉唐即有横纵二种。

黄纵苏横,不必是病。

"沙孟海先生以"斜划紧结"与"横划宽结"概括之。

郭沫若书法与东坡书法同属于横画宽结一类。

郭沫若抗战期间在重庆时,书写了大量书法作品,同时,与马衡、常任侠等人进行了江北汉墓的试掘,发现"富贵"等字砖,为保护文物做出了贡献。

郭沫若女神读后感(模板18篇)

郭沫若女神读后感(模板18篇)

郭沫若女神读后感(模板18篇)女神郭沫若心得体会郭沫若,这是一个名字充满着神秘与力量的名字。

作为一位出色的女诗人、作家和翻译家,她以红色文学和爱国情怀而闻名于世。

这个名字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痕迹,也代表着一个女性的力量和勇气。

在探究女神郭沫若的心得体会时,我深刻感受到她对自己和社会的独特看法,以及她在艺术道路上不屈不挠的追求。

首先,郭沫若的心得体会中展现出对自我的认知与态度。

在她的笔下,女性不再是柔弱的受害者,而是坚强而独立的主体。

她深信女性应该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应被社会框架所束缚。

她的诗歌中充满了对自我价值的探索与反思,她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存在感。

通过观察和思考,她让自己在诗歌中展现出独特的声音,成为了一个代表着女性力量的象征。

其次,郭沫若的心得体会还体现在她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反思上。

作为一个生活在动荡年代的女性,她深受社会现实的影响,也深得其变革的理念滋养。

她有着对国家命运的关切,用她的文字呼唤着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团结。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贫困和不公的关注,通过描绘阶级固化和农民困境,她尝试唤起人们的爱和关怀,希望社会能变得更加公正与平等。

此外,郭沫若的心得体会还体现在她对世界的触动和翻译工作上。

她独特的翻译风格和对文学的深入研究使她成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翻译家。

通过将外国文学带入中国,她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也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郭沫若以自己的翻译工作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使中国的声音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最后,郭沫若的心得体会还展现在她对艺术的追求与毅力上。

她对诗歌的痴迷与追求使她成为了一位杰出的诗人。

她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力量,她用文字传达着自己的独特情感和思想。

尽管她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不理解和嘲笑,但她依然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用诗歌的形式记录着自己的内心世界。

她相信艺术的力量能够改变世界,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总之,女神郭沫若不仅是一个文学巨匠,更是一位坚韧不拔、有思想、有情感的女性。

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那么你对郭沫若了解多少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郭沫若的简介,欢迎阅读。

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1920xx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20xx 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 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郭沫若的书法特色在书法艺术方面,郭沫若同样成就不凡,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8字要诀。

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

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

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0余年。

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始于辛亥年间。

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

他慷慨为人,博识广闻,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辞章墨宝。

其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

为纪念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巨幅书法作品是郭沫若书法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郭沫若爱国诗人伟大的文化名人

郭沫若爱国诗人伟大的文化名人

郭沫若爱国诗人伟大的文化名人郭沫若(1892-1978),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文化名人。

他以其深厚的文化造诣、才华横溢的诗歌创作以及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贡献而被后人誉为伟大的文化名人。

本文将从郭沫若的背景、诗歌创作以及对国家的贡献三个方面来介绍他为什么成为了爱国诗人伟大的文化名人。

郭沫若出生于江苏苏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自幼酷爱文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

正是在这样的家庭和环境的熏陶下,郭沫若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产生了浓厚的情感。

他深知文化的力量,也知道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

因此,他一直以来都努力探索如何通过自己的诗歌作品来传递爱国情怀,激发民众的爱国意识。

在郭沫若的诗歌创作中,爱国是他永恒的主题。

他以浓烈的热情和婉转的笔触,描绘出了丰富多彩的祖国风光和人民生活。

他的诗作富有激情和力量,能够唤起人们对于国家的认同和热爱。

例如他的《世界无产者之歌》中写道:“我的祖国,永远高兴的喊着:‘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样的诗句表达了他对于国际无产阶级团结的呼唤和向往。

他的诗歌作品深深地打动了国内外读者,并且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除了诗歌创作,郭沫若还通过各种方式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在中国文学艺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非常高,曾担任过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对于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积极参与抗日战争,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的独立和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国家建设的过程中,他致力于民族文化的振兴和传承,提出了许多有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总的来说,郭沫若作为一个爱国诗人和文化名人,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诗歌作品通过婉转的语言和深情的笔触,传递出了浓厚的爱国情怀。

他的形象和贡献,成为了激励后人热爱祖国、弘扬文化的楷模。

我们应该发扬郭沫若的爱国精神,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纪念郭沫若爱国诗人伟大的文化名人的同时,我们要将他的精神发扬光大,培养更多的爱国人才,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学习漫谈】世界名人学习故事之:郭沫若

【学习漫谈】世界名人学习故事之:郭沫若

【学习闲谈】世界名人学习故事之:郭沫若世界名人学习故事之:郭沫若在 120 年前,即 1892 年 11 月 16 日(壬辰年九月廿七 ),一位拥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巨人出生了!从前,他以其才思横溢、大气澎湃的诗篇震惊文坛,被称为“最能代表五四狂飙精神”的诗人。

建国后,他却写下了一大量风骨尽失、不堪入目的诗文。

他是谁?他就是赫赫有名的郭沫若。

一、郭沫若的成就地位郭沫若( 1892 年 11 月 16 日— 1978 年 6 月 12 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 1892 年 11 月 16 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观娥乡沙湾镇。

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 (因为他的家乡有两条河叫“沫水”和“若水” ) ,四川乐隐士,汉族。

从前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泰戈尔、惠特曼等人思想,信心弃医从文。

1918 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 年初夏写的《死的迷惑》是他最早的新诗 .1919 年五四运动迸发 ,他在日本福冈倡始组织救国集体夏社 ,投身于新文化运动 ,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 ,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 6 月 ,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立社 ,编写《创立季刊》 .1923 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归国后持续编写《创立周报》和《创立日》 .1924 年到 1927 年间 ,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莹》、《卓文君》 .1928 年逃亡日本 ,1930 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结盟 ,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1938 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这一期间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 6 个历史剧 .他还写了《十责备书》、《青铜时代》等史论和大量杂文、漫笔、诗歌等 .新中国成立后 ,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 ,并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 .作品有《新华颂》、《东风集》、《蔡文姬》、《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2篇郭沫若(1892年11月15日-1978年10月5日),字笃球,原名丕震,男,湖北黄冈人,中国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艺术理论家、戏剧理论家、翻译家、艺术评论家,中国现代诗歌的开山之祖,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一、青年时期郭沫若于1892年11月15日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臧榨镇河阳村,是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

他在家里排行老四,家中兄弟姐妹多达六个。

幼年时,郭沫若生活贫困,但他早有文化追求。

在家里读书的郭沫若常常背着书本趴在竹席上读书。

在家乡读小学三年级时,他就独立上课,并为同学们讲解不懂的经文,表现出了他超过年龄的聪明才智。

1909年,郭沫若考入黄冈师范学堂附属小学,并在学校就读初中。

1912年春,黄冈举办了政治运动,郭沫若积极参加,在运动中他正式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学会,并是第一次发表演讲,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这件事使郭沫若的名字传遍了黄冈、武汉、上海,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重要的影响。

1913年,郭沫若考入了武汉中国西学男塾高级中学。

在这段时间,他开始写作,并在《少年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首诗《向阳花》。

郭沫若用六年的时间完成了他在中学期间的自修任务,起草了一篇长篇小说,并且读了全站的文学和历史书籍。

郭沫若个性崇高独立,在学习上刻苦努力,成为同学们的楷模。

他于1919年顺利通过了旧制的北京大学文科状元考试。

二、文学与诗歌创作郭沫若以诗为主要文学形式,尝试过各种艺术风格和体裁,从传统的格律诗到新诗、白话诗,从武则天到咏史诗,从抒情到叙事,使他的创作在内涵和外在形式上都有了各种变革。

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雁群诗概》于1918年出现在上海《文学评论》杂志上。

这部诗集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诗歌的开山之作的诞生。

他以独特的视角,把写实、感性和现实主义结合起来,吸收了近代西方文人的技巧和经验,使他的诗歌在当时中国文坛上引起了轰动。

郭沫若的诗歌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深沉,表现出直抒胸臆、雄心勃勃之态。

郭沫若中国文学界的革命家

郭沫若中国文学界的革命家

郭沫若中国文学界的革命家郭沫若,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界中一位杰出的革命家,他以其伟大的文学才华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在中国文学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作为一位早期的中国共产党成员以及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郭沫若通过他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为中国的文艺事业和社会变革作出了重大贡献。

郭沫若早年热爱文学,并在各种文艺团体中广泛交流学习。

他在上海法政学院学习期间,与一些进步青年结为朋友,并且积极参与社会运动。

这段经历对于他后来成为中国文学界的革命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在上海与其他知识分子一起创办了一些文艺刊物,通过文学作品传递革命思想,呼吁人民觉醒。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革命思想迅速传播的时期。

在这个背景下,郭沫若积极响应运动的号召,不仅对古典文学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革新,还对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发展。

他主张以写实主义的创作方式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以此来引发社会变革的思考和行动。

在革命的理念下,郭沫若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强烈的政治思想和民族精神。

他的著名诗歌《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以磅礴的气势歌颂了中国人民的英勇奋斗,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

他的散文作品《沂蒙山小调》则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的农民生活和革命斗争,唤起了人们的阶级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除了文学创作,郭沫若还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充当起了革命的旗手。

他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建设,并在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他还先后担任了中国作家协会的创立和领导工作,为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以自己的学识和影响力,推动了文学界的变革和进步,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郭沫若的革命精神和坚定信仰不仅仅在文学创作中得到体现,也在他的个人生活和行动中得以彰显。

他的家族背景并没有让他安逸退缩,相反,他以其坚定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执着追求,在困难的环境中坚持前行。

他的勇气和毅力成为后来一代革命文学家的榜样,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革命的道路。

社会实践郭沫若心得体会

社会实践郭沫若心得体会

社会实践郭沫若心得体会社会实践郭沫若心得体会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有幸参观了郭沫若纪念馆。

郭沫若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学者和革命家,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人。

在参观纪念馆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郭沫若的伟大和其中蕴含的思想力量。

下面我将结合参观的过程,分享一些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郭沫若的一生充满了艰辛与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和积极的乐观态度。

参观纪念馆时,我了解到了郭沫若年少时期遭受的巨大打击和困难,在如此困境下,他依然坚定地相信革命力量,坚定地站在人民的一边。

这种对人民深厚的感情,是郭沫若伟大的思想和作品的源泉。

在今天,我们很多人生活在和平与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却往往缺乏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参观郭沫若纪念馆,给了我很多启示:无论处于怎样的境遇,我们都应该保持对人民的关怀和热爱,努力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其次,郭沫若主张用文艺为人民服务,用自己的笔触唤起人民的觉醒和斗志。

在纪念馆中,我看到了郭沫若的一些著名作品和诗歌,如《破碑》、《白毛女》等。

这些作品直接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呼吁人们团结起来,为实现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奋斗。

我被他那种发自内心的热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打动。

作为一名学生,我深深认识到文艺的力量,我应该用自己的能力去创造一些能够温暖人心、鼓舞人民的作品,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

此外,在参观郭沫若纪念馆时,我也深入了解了郭沫若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巨大贡献。

郭沫若主张文化的多元发展,主张吸收外来文化,兼容并包。

他一方面推崇中国传统文化,对古文诗词有独到的理解和研究;另一方面,他也积极学习国外文化,推广国外文学作品,努力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他倡导文化的开放和交流,这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郭沫若的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各国的文化,追求文化的多元共融。

此外,郭沫若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也有着深刻的思考,并多次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及。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扎实的学问修养、高尚的品德和责任感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郭沫若五四运动的文化领袖

郭沫若五四运动的文化领袖

郭沫若五四运动的文化领袖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革命性运动,其影响深远。

在这场运动中,郭沫若以其卓越的文化素养和领导能力,成为了五四运动的文化领袖。

本文将从郭沫若在五四运动中的贡献、他的文化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郭沫若作为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化领袖,他积极参与这场运动,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他是《新青年》的重要创办人之一,这是五四运动的重要发声渠道。

他与陈独秀等人合作,共同倡导着新文化新思想,呼吁青年要勇敢地反抗封建传统和文化束缚。

他们通过发表宣言、撰写文章等方式,宣扬反传统的理念,倡导新文化的到来。

其次,郭沫若在五四运动中积极组织文化活动,推动文化的发展。

他参与筹备了五四文艺座谈会,为青年文化工作者提供了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通过这些座谈会,他与其他知识分子的讨论和思想碰撞,推动了一系列文化运动的兴起,如新诗运动、新戏剧运动等。

郭沫若的领导能力和组织才华使得这些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并为文化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郭沫若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白话文运动”对中国文学界的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主张用白话文来创作,以使文学更贴近民众生活,更能传递现实的信息。

他自己也亲自践行,以白话文写作,并运用现代思维去解读和创作诗歌和散文。

他的白话文风格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影响,激发了一批新的作家跟随他的足迹。

他的这一主张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另外,郭沫若还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在五四运动后成为了一个杰出的文化学者,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古代诗词和文学理论。

他运用现代的文学批评方法和观念,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读,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见解。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今后的文化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总的来说,郭沫若在五四运动中的文化领袖地位不可忽视。

郭沫若文化领袖振奋民族精神

郭沫若文化领袖振奋民族精神

郭沫若文化领袖振奋民族精神郭沫若,作为中国现代文化领袖之一,他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诗人,还是一位重要的文化活动家和学者。

郭沫若通过他的作品和理念,唤醒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首先,郭沫若通过他的文学作品,传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神女》中融入了边塞文化的仰望英雄和爱国精神,《梦江南》中融入了中国南方水乡的浪漫情怀。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让读者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郭沫若通过他的诗歌、小说和戏剧等不同形式的作品,打破了传统文学的界限,为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做出了贡献。

其次,郭沫若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

他曾担任中国文艺界各大组织的重要职务,如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等。

他通过这些职位,发起并组织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活动,如全国书法、绘画、剧本创作、舞台艺术和音乐等比赛,激发了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郭沫若还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活动,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人士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为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此外,郭沫若还通过他的学术研究和思想发表,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使他对于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

他曾提出“神州大地以文化独立于物质之上”的观点,强调了文化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郭沫若还提倡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与时代同步的思考和创作,使中国文化始终保持着活力和魅力。

综上所述,郭沫若作为文化领袖,通过他的文学作品、参与文化活动以及学术研究和思想发表,振奋了民族精神,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他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文化领域,更将影响深远地延伸到整个民族的文化认同和自信心的建立上。

郭沫若以他崇高的艺术追求和伟大的爱国情怀,成为一座精神高地,激励着无数人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奋斗。

国学大师 郭沫若

国学大师 郭沫若

国学大师郭沫若1. 前言郭沫若(1892年11月15日-1978年3月15日),字秀峰,号馥丰,男,汉族,浙江绍兴人。

他是一位杰出的中国现代作家、诗人、学者、历史学家和翻译家。

郭沫若以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推广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国学大师。

2. 早年生活和教育背景郭沫若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接受了优质教育。

他在绍兴的私塾和杭州的公立学校接受了初等教育。

后来,他考入了浙江省立第一中学,在这里他学习了一些文化知识,也开始了对古代文学和哲学的研究。

3. 文学成就郭沫若被公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

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厚的文学造诣而受到广泛赞誉。

他的作品涉及诗歌、散文、小说等多个领域。

在他的一些作品中,他展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独特见解。

他的作品以其文学价值和哲学思考而受到读者们的喜爱和赞颂。

郭沫若的代表作品之一是《神女》,这是一部以西藏为背景的长篇史诗。

他在这部作品中展示了对西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这部作品被广泛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里程碑之一。

此外,郭沫若还以他的诗歌作品而闻名。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情感和深邃的思想。

他的一些代表作品,如《长恨歌》和《临江仙·满红梨,满地春》,被广泛传诵和赞美。

4. 学术研究郭沫若在学术研究领域也具有显著的成就。

他致力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并为中国古代文学和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在中国古代诗词和历史文献方面的研究颇具影响力,他的论文和研究报告被广泛引用和研究。

郭沫若的研究领域涵盖了诗词、史学、哲学和艺术等多个方面。

他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和解读,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学术贡献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5. 文化推广工作郭沫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工作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积极参与了一些文化活动,如古代文学讲座、诗歌朗诵会等。

他致力于向普通大众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以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0世纪中国文化巨人郭沫若论辩

20世纪中国文化巨人郭沫若论辩
沫若夫人现代女书法家于 立群曾说, 郭 早年曾学 颜字, 能悬腕作大书。喜读孙过庭 书谱 及包世臣
艺舟双楫 , 领悟运笔之法, 在于 逆入平出, 迴峰 转向 八 字。中 年研究 甲骨文 与金 文, 用功 颇深。 秦汉而统, 历代书法, 几乎无所不见。故其用笔不拘 一格, 唯能运用中锋, 似为其特点 [ 4 ] 。著名书法家 沈尹默诗赞其书曰: 郭公余事书于纸, 虎卧龙腾自 有神。意造妙参无法法, 东坡原是解书人。 著名书 法家李铎有 郭沫若行草书单字精选 帖出版, 其序 说: 他的书作笔酣墨畅, 气韵生动, 雄劲豪放, 气势 恢宏, 独具特色, 被书 界尊为郭体。 [ 5] 郭沫若尤擅 长旧体诗词、联文, 其许多传世精品中均属自作诗词 和联文, 为当 世书法 中少 有的 优点 和特点 [ 4] 。因 此, 学界称郭沫若为 20 世纪 百科全书式 的文化 巨人, 誉之为 新中国的歌德 , 他确实当之无愧。
Speak for Guo M oruo: A Chinese Cultural G iant in the 20th Century
Q IN Chuan1 HOU Tong2
( 1. L iterature Institute, Sichuan A 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engdu, S ichuan, 610071, China; 2. S ichuan P rov incial Library, Chengdu, Sichuan, 610016, China )
他的译事活动对 于中国新文学的影响, 对于后世 的影响, 除了鲁迅几无人可比。 郭沫若 真正称得 上是我国译介德语文学开山祖师 。在建国前译成
中文的德国文 学乃 至所有 外国 文学作 品里, 郭 译 少年维特之烦恼 的影响 无与伦比 。歌德为写

郭沫若

郭沫若

该会成立大会上把郭沫若的名字和鲁迅的名字首次
作为我国现代大翻译家并列在一起,这是我国翻译
界对其翻译地位、包括理论地位的正式和充分肯定。
3)婚姻
三次婚姻经历
1、张琼华
2、佐藤富子
3、于立群
三、翻译思想
1、强调“雅”重“意译” 2、“风韵”译 3、生活体验论 4、共鸣说 5、翻译批评观 6、重复译观
1、强调“雅”重“意译”
郭沫若信奉严复的翻译标准(“信、
达、雅”),但他更强调“雅”。 就“直译”和“意译”的划分而言, 他倾向“意译”。郭沫若“意译” 倾向和对“雅”的强调主要体现在 他的诗歌翻译实践中。
2、“风韵译”
郭沫若坚持“诗人译诗,以诗译诗”的观点, 提出了“风韵译”的诗歌翻译 “风韵译”原则, 是在直译、意译的基础上, 针对翻译文学的具体特征而提出的具有审美价 值的翻译理论, 它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审美体验 , 注重原语的意境与译语的传神, 这对翻译文 学中美学观的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也是郭沫 若对翻译理论上的一大贡献。它启示并影响了 整个20世纪中国翻译理论和翻译文学的发展
成长经历

1)生长环境 1892年出生在四川省嘉定府沙湾镇,美丽的蜀中山水哺育了少年时代的
郭沫若。他诞生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之家,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的母亲出身 官宦家庭,他从四岁半开始跟母亲口诵唐诗,母亲在他童稚的心灵中播下诗的种子, 给他以“诗教的第一课”,使他早受到文学熏陶。郭沫若诞生的时代,正直新旧世纪 交替,中华社会发生大变动的历史时期。在这片辽阔的古老的中华大地,东西方文化 交汇,为一代伟人的成长埋下了伏笔。
4、生活体验论
1954年郭沫若在全国文学翻译
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谈到翻 译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 对所译的作家和作品有深入的 了解,同时他特别强调要有深 刻的生活体验

郭沫若的外貌描写

郭沫若的外貌描写

郭沫若的外貌描写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作家、文艺理论家和政治家。

他的外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身材高大挺拔,面容慈祥而又坚毅。

郭沫若高大挺拔的身材让人无法忽视。

他身高超过一般人,站在人群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他的身姿笔直,显露出他作为一个思想家的威严和决心。

他的体型也反映出他身体健壮,充满活力。

郭沫若的面容给人一种慈祥而又坚毅的感觉。

他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透露出一种亲切和善良。

他的眼睛明亮而有神,透露出聪明和睿智。

他的眼神犀利,让人感觉到他的果断和坚定。

他的嘴唇线条鲜明,给人一种坚定和果断的感觉。

他的鼻子高挺,给人一种高贵和威严的感觉。

郭沫若的头发黑亮而丰盈,给人一种健康和精神焕发的感觉。

他的头发整齐地梳理着,显得干净利落。

他的额头宽广,展示出他的智慧和才华。

他的脸颊线条清晰,显得年轻而富有活力。

郭沫若的穿着也很讲究。

他通常穿着一套整洁的西装,给人一种庄重和严肃的感觉。

他的领带系得整齐,让人感到他的细致和注重细节。

他的衣着风格简洁而不失品味,体现出他对自己形象的重视和对事业的认真态度。

总的来说,郭沫若的外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高大挺拔的身材,慈祥而又坚毅的面容,黑亮丰盈的头发,整洁而庄重的穿着,无一不展示出他作为一个思想家和政治家的风采。

他的外貌与他的才华相得益彰,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化界的一位巨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的巨人郭沫若(二)从《星空》到恢复1、诗集内容概述A、《星空》:“五四”退潮期的苦闷与彷徨B、《前茅》:革命时代的“前茅”C、《瓶》:恋情的剖示D、《恢复》:第一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诗集2、诗风的改变A、由泛神论到阶级论B、由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郭沫若《女神》◆《女神》共分为三集。

第一集3篇,是歌德式的诗剧,有《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都取材于历史。

第二集《凤凰涅槃》30篇,是惠特曼式的,充满着激情和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的作品。

第三集《别离》等23篇,大部分是表现作者内心世界的抒情诗。

《女神》出现于1921年的诗坛上,犹如黑暗中的一把火,暮天中吹响了雄壮的号角。

◆郭沫若的《女神》,“比谁的诗都出色地表现了…五四‟精神……在内容上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完成了所谓人的自觉,在形式上,摆脱旧诗格律的镣铐而趋向自由诗,这就是当时所要求于新诗的。

这就是五四精神在文学上的爆发” 。

(周扬《郭沫若和他的“女神”》)女神与“五四”精神◆《女神》出版于1921年,以崭新的内容与形式开一代诗风,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女神》的成功在于时代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

诗人对诗的本质的强调,以及诗的个性化的问题的提出,标志着对诗歌艺术认识的深化。

作品的抒情主人公的“大我”形象,集中表现了五四个性解放的要求。

◆《女神》体现“五四”时代精神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破坏与创造精神:《女神之再生》、《凤凰涅槃》等2、爱国主义精神:《炉中煤》等3、个性解放:《天狗》等4、劳工神圣精神:《地球,我的母亲》等5、力的精神:《太阳礼赞》、《站在地球边上放号》等一、洋溢着诗人炽热的爱国主义热情。

◆“五四”以后的中国,在郭沫若心目中,“就象一位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犹如“爱人一样”。

诗人写了许多诗篇,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炉中煤》诗人把祖国比作一个自己爱恋的“年青的女郎",把自己比作炉中煤:◆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为了祖国的新生,诗人还甘愿象炉中煤一样,燃烧尽自己,在这里,诗人表达的是赤子的赤诚之心。

《炉中煤》(一)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二)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的卤莽?要我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三、表现了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塑造抒情主人翁的“大我”形象,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郭沫若是最喜欢歌唱“自我”,而且也是最善于歌唱“自我”的诗人。

《女神》中“开辟洪荒的大我” 是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也是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国民族的自我形象,◆郭沫若把“我”,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女神》中到处都站立着一个巨大的“我”,它象“烈火一样地燃烧”,象“大海一样地狂叫”,象“电气一样地飞跑”。

◆在诗剧《湘累》中,诗人借助屈原之口,大声疾呼:我的诗便是我的生命!……我效法造化底精神,我自由创造,自由地表现我自己。

我创造尊严的山岳、宏伟的海洋,我创造日月星辰,我驰骋风云雷雨,我萃之虽仅于我一身,放之则可泛滥乎宇宙。

”《天狗》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我是月的光/我的日的光/我是一切星球的光/我是X光线的光/我是全宇宙的energy底总量!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吸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我在我的神经上飞跑/我在我的脊髓上飞跑/我在我的脑筋上飞跑!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地球,我的母亲》地球,我的母亲!我羡慕的是你的孝子,那田地里的农人,他们是全人类的保姆,你是时常地爱顾他们。

地球,我的母亲!我羡慕的是你的宠子,那炭坑里的工人,他们是全人类的Prometheus,你是时常地怀抱着他们。

地球!我的母亲!我想除了这农工而外,一切的人都是不肖的儿孙,我也是你不肖的儿孙。

选自《女神》泰东图书局一九二一年八月版四、描写和赞美自然◆《我是个偶像崇拜者》诗人连连高呼:“我崇拜太阳,崇拜山岳”,“崇拜水,崇拜火,崇拜火山,崇拜伟大的江河”;“崇拜生,崇拜死,崇拜光明,崇拜黑夜”;“崇拜苏彝士、巴拿马、万里长城、金字塔”……。

自然界中存在的一切,他都以热烈地情感加以描写和颂赞。

◆《光海》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将自然与我融为一体,无限地扩大了诗的容量和境界。

◆“无疆的大自然,成了一个光海了。

到处都是生命的光波,到处都是新鲜的情调,到处都是诗,到处都是笑:海也在笑,山也在笑,太阳也在笑,地球也在笑,我同阿和,我的嫩苗,同在笑中笑”。

《女神》的艺术特色一、诗歌形式的创新◆彻底打破了旧体诗词的格律,开创了¡°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新诗体形式,这对于中国新诗的发展,无疑是有开创性贡献的。

◆自由、新颖和多样化,是《女神》在形式上的最大特点。

郭沫若的主张诗歌创作¡°贵在自然流露¡±,提倡¡°绝对的自由,绝端的自主¡±。

◆《女神》犹如一座花园,百花妍艳,气象万千。

在体裁方面,既有新颖的诗剧,又有叙事诗和抒情诗;有短到3行的小诗,又有长达300多行的自由诗;在音节韵律方面,有的匀称和谐,有的则任凭感情的冲动,无拘无束,一泻滔滔;在艺术风格上,有的冲淡,隽秀,展示出一幅宁静安谧的意境;有的则雄浑、粗犷,似太平洋的波涛,汹涌澎湃。

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三、《女神》的艺术风格◆以雄浑为主,冲淡为辅的艺术风格◆郭沫若从不满足于单调的诗风。

他说:“海涅的诗丽而不雄惠特曼的诗雄而不丽,两者都还不足令我满足。

”◆他的《女神》诗风格多样:有时雄浑豪放、突兀排空;有时幽雅清新,如流如诉。

《女神》的风格分为三类第一类歌德式:独具风韵,第一辑中的三个诗剧开创中国诗剧的新形式。

第二类惠特曼式:强悍雄浑(粗糙,单调,刺耳)给人以听军歌军号军鼓时的感觉,是一种鼓舞调,显示出力的美。

《匪徒颂》各段句式都基本上相同,如此缺少变化的重复。

未免太单调了,然而正是这种不加掩饰的单调,造成十分强调的效果。

《我是一个偶像的崇拜者》完全不加修饰的粗糙,显示了惊人的雄之姿。

《演奏会上》夹杂着许多外文,单调散漫,作为诗实在太刺耳了。

然而,正是这种刺耳使人感受到诗人激昂颤动的情绪。

单调粗糙刺耳不是艺术上的优点,反映出《女神》艺术上的不成熟。

但也构成《女神》一种独特的美,从美学效果看,是一种使读者失掉心理平衡的力的美。

周扬说是“暴躁凌厉之气,正体现五四的战斗精神。

”第三类,泰戈尔式:冲淡清新。

《女神》的地位◆闻一多评价:“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

——二十世纪的精神。

” (《女神之时代精神》)◆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它以崭新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形成了一代诗风。

成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上一块丰碑。

◆为我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流浪发展的奠基,开启了以创造社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

第一首我们同立过放鹤亭畔的梅荫, 我们又同饮过抱朴庐内的芳茗, 宝叔山上的崖石过于嶙峋,我还牵持过她那凝脂的手颈。

她披的是深蓝色的绒披巾, 几次地牵挂着不易进行, 我还幻想过, 那是些痴情的荒荆扭着她, 想和她常常亲近。

⋯⋯我们也同望过宝叔塔上的白云, 白云飞驰, 好像是塔要倾崩, 我还幻想过, 在那宝叔山的山顶,会添出她和我的一座比翼的新坟。

⋯⋯¡±第三十九首我羡你青年脸上的红霞,我羡你沉醉春风的桃花,我怨你怪不容情的明镜呀,我见你便只好徒伤老大。

啊,我这眼畔的绉纹!啊,我这脸上的灰青!我昨天还好象是个少年,却怎么便到了这样的颓龄啊,我假如再迟生几时,她或许会生她的爱意,我与其听她叫我哥哥,我宁肯听她叫我弟弟。

不可再来的青春哟,啊,你已被吹到荒郊去了。

不肯容情的明镜哟,啊,你何苦定要向我冷嘲!《屈原》等历史剧历史剧《屈原》分析一、《屈原》的创作动机和时代背景1、时代背景: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推行消积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

2、创作意图:“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

”郭沫若作创作《屈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现实斗争。

◆剧本以战国时期楚国对秦外交上的两条路线的冲突为中心,描写了以屈原为代表的爱国路线的和以南后、靳尚为代表的卖国路线的斗争。

歌颂了屈原光明磊落,爱国爱民的品质。

揭露了南后的无耻,楚怀王的昏庸,张仪的卑劣。

◆剧本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表现了反对分裂投降,主张团结抗敌,诅咒黑暗,歌颂光明,这一具有现实作用的重大主题。

尖锐地讽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影射抨击了国民党集团的黑暗统和治卑劣行经,抒发了作者对国民党消积抗日,积极反共的强烈愤怒。

二、以现实为基础的浪漫主义手法《屈原》是史实、虚构、现实三者的高度融合,体现了郭沫若的史剧观——“失事求似”,“借古讽今”,浓郁诗情。

①作者把握屈原的性格核心——爱国爱民,至诚坚贞,给予大胆的想象想象和夸张。

抛弃了历史上的屈原忧郁彷徨的一面,塑造了一个完美的高度理想化的政治家形象。

②虚构婵娟,钓者,卫士等形象来衬托,补充屈原的形象,使其更加高大完善。

暗示现实当中人民与共产党的关系。

③精心安排《桔颂》《雷电颂》。

《桔颂》开始屈原自序,z最后以《雷电颂》作结,直抒了屈原高尚的内心世界。

《雷电颂》把屈原的渴望光明,诅咒黑暗与作者本人渴望光明,诅咒黑暗融合在一起,借屈原之口,说出了作者抨击现实的话。

屈原形象★屈原是民族灵魂的化身。

郭沫若:皖南事变后,“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便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去了。

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性格特征:爱国、爱民、至诚、坚贞◆屈原的悲剧:A、爱国者的悲剧:屈原爱国爱民的坚定立场、合纵抗秦的正确主张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主降派靳尚、郑袖的陷害和昏庸的楚怀王问罪中遭到了“毁灭”。

B、高尚者的悲剧:屈原忠贞高洁、光明磊落,在邪恶势力的造谣中“身败名裂”。

二、高度集中的戏剧冲突◆在情节安排上,作者把屈原三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和与连横派的斗争集中在一天内来加以描写,显示了非凡的艺术才华。

◆剧本的矛盾冲突激烈而单纯。

围绕楚国与秦外交的两条路线展开戏剧冲突。

张仪游说失败——南后设计陷害屈原——宋玉子兰为屈原招魂——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婵娟的死(戏剧发展到高潮结局)整个剧情显得紧张而扣人心弦。

◆以情入戏。

情节线索与情感线索双向推进,同步发展。

第一幕交待人物关系;第二幕出现冲突高潮,由郑袖陷害而激起屈原愤怒情绪,接着是城外交锋,南后下毒,冲突层层推进,情节推向高潮,感情也推向大爆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