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歌谣”概念之再思考
刘三姐歌谣产生原因
刘三姐歌谣产生原因
《刘三姐歌谣》起源于明朝,是当时一首流传盛行的民歌,也是一首以女性为主题的传唱
歌谣,记载了女性对社会不平等情况的抗争史和公民精神的传传唱表达。
首先,明朝时期的女性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明朝时期的社会隔阂、明朝中叶以后的社
会上升、明朝末期的军乱不断。
明朝时期,女性社会地位低,在家庭教育、婚姻等方面,
可以说是家中赐予“分号婢妾,贩贩买卖”的对象,他们总是处于男性的欺凌之中。
另外,
政治和社会地位更加被压抑,无法参与政治,只能做一些家务事,完全属于受管教的政治
流放者。
此外,当时的男权制度使女性处于一种压迫中,特别是在家庭教育方面,女性的生活状态
更加抑郁而复杂,没有受到她们所应有的尊重和倾听。
比如,妇女不能学习,只能学织布、缝制衣物,刘三姐的歌谣也记载了当时的男权制度、妇女的痛苦生活等状况。
再有,也正是因为女性在明朝社会中受到的种种欺凌和压迫,使得当时出现了一系列反抗
女性压迫的艺术作品,如《刘三姐歌谣》就是其中之一。
这首歌谣并不是为某个特定的刘
三姐谱写的,而是表达出"女人也是一方力量"的意思,以节奏明快、词曲优美,并围绕“穿著汉服,斩将无惧"、“英勇顽强,勇敢谨慎”等具有斗争精神的句子不断编织,既反映妇女受到的一系列压迫,又表达出反抗的勇气,为妇女的反抗运动增添了更多的动力。
以上就是《刘三姐歌谣》产生的原因。
由此可见,它体现着当代妇女反抗不平等和抗争不
公正的精神,为妇女平等权益的旨趣奋斗了良好的艺术形象,受到许多女性和社会活动家
的拥护与喜爱!。
少数民族电影《刘三姐》的歌曲赏析-精品文档
少数民族电影《刘三姐》的歌曲赏析-精品文档少数民族电影《刘三姐》的歌曲赏析一、电影《刘三姐》和乔羽、雷振邦影片《刘三姐》是建国初期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一部音乐山水风光片,故事取材于广西壮族著名歌手刘三姐的古老传说。
该片由著名导演苏里指导,著名作曲家雷振邦谱曲,词坛巨匠乔羽编剧作词,黄婉秋主演,共同创作了这部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
刘三姐是广西壮族地区流传已久的神话人物,相传她是唐代壮族的农家女,自幼音乐天赋极高,能够指物索歌,开口即成,且旋律优美动听。
与她前来对歌的人络绎不绝,有时是一两天,有时是三五天,无不铩羽而归。
她的才华遭到了流氓恶霸的嫉恨,后来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悄然逃脱,最后骑着鲤鱼飞天成仙。
在本片中,刘三姐和哥哥刘二、老渔夫、阿牛、舟妹在河边过着亲如一家的生活,壮族姑娘们喜欢边采茶边唱山歌,但是地主恶霸莫怀仁为了霸占山上的茶叶,禁止百姓们上山采茶,刘三姐不但不听,反而扔倒了莫怀仁所立的“禁止采茶”的牌子。
后来刘三姐提出,如果不让百姓们采茶,需要跟她对唱山歌,如果能赢过她,百姓们就不再上山采茶。
莫怀仁请来了三个秀才,在船上和刘三姐对歌,结果一个个都在老百姓的奚落下落荒而逃。
气急败坏的莫怀仁又使出毒计,将刘三姐抢到家中,威逼利诱,百般威胁。
刘三姐则是坚贞不屈,后来在阿牛和百姓们的共同营救下,刘三姐成功逃脱,在新的地方继续教大家唱山歌,唤起大家与封建势力作斗争。
当时的导演苏里,拍摄影片时无意中被开水烫伤,是在担架上完成影片创作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导演和词作家、曲作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收获了巨大的成功,在百花奖中斩获了多个奖项,成为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佳作。
担任该部影片歌词创作和编剧的是我国著名的词作家,有词坛泰斗之称的乔羽先生。
半个世纪以来,乔老为我们写下了无数经典,成为我们时代发展的最鲜活的见证。
1959年,乔羽在广西整理彩调戏的素材,被刘三姐的故事深深吸引,在进行了实地的考察和采风之后,他力邀苏里将这个故事拍成电影。
介绍一种非遗作文刘三姐歌谣
介绍一种非遗作文刘三姐歌谣
《刘三姐歌谣》是一种汉族民间传统非遗文化,源于汉中地区汉族
民间,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被誉为“汉中八大茶余韵”之一。
刘三姐歌谣歌词通俗易懂,抒发人世间真情实感,充满活泼、浓郁的民间文
化气息。
它一般是以四句四言的语言表达,节奏曲折而自然、弦外之
音而深刻,可以帮助人们把握生活的意义,分析复杂的人际关系。
刘三姐歌谣作为一种非遗文化,历经无数年的发展,深具本色,独具
风格,在民间传唱起来,将当地的传统文化及当地文化特色保护下来,为世人所熟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并且在国内外被称赞。
刘三姐教学设计的教学反思
刘三姐教学设计的教学反思刘三姐教学设计的教学反思:首先,我要肯定刘三姐的教学设计,她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使得教学过程更加活跃有趣。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刘三姐明确将听、说、读、写四项技能都纳入了目标范围,这是非常好的。
但是,在具体目标的设置上,我觉得刘三姐可以更具体一些,比如提高学生听力的目标可以进一步细化为提高学生听力理解的能力,在听力训练中,刘三姐可以分别从听懂单词、短语、句子和篇章四个层面进行训练,以此逐渐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
其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刘三姐采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选择了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和材料,这是非常好的。
但是,在选择阅读材料和写作题材时,刘三姐可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发展,选取一些既可以引发学生兴趣,又能培养学生情感和思维能力的材料和题材,如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或提出问题等。
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
此外,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刘三姐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和游戏等,这是非常好的。
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刘三姐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整和改进。
比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刘三姐可以在分组时将能力水平相近的学生放置在同一组,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最后,在评价与反馈方面,刘三姐的教学设计中没有明确指出具体的评价和反馈方式,这是一个值得改进的地方。
在教学过程中,刘三姐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与反馈方式,如口头反馈、书面反馈和小组互评等,以便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反馈结果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综上所述,刘三姐的教学设计在很多方面都非常出色,但仍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我相信,只要刘三姐不断积极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幼儿园大班刘三姐的传说教案反思
幼儿园大班刘三姐的传说教案反思一、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⑴会认“喉”等六个字。
⑵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刘三姐如何用歌声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
⑶听一听刘三姐的山歌。
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内容,感受刘三姐如何用歌声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歌颂刘三姐勇敢、正直的人品,同时反映*群众爱憎分明和机智勇敢的品质。
二、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1、放《刘三姐》选曲:《山歌好比春*水》。
2、谈话: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大家知道它出自哪里吗?(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小结)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1、读准生字表中的会认字,并记住它们。
2、思考:课文是分几部分写的?重点部分写了刘三姐的哪几件事?3、全班同学在小组中交流,然后汇报初学情况。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1、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如坐针毡,丧魂落魄,而乡新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叫好?2、刘三姐和乡亲们唱的山歌中你喜欢哪些?可以给同学们读读,也可以唱一唱,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教学重点、难点: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刘三姐如何用歌声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
以及了解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如坐针毡,丧魂落魄,而乡亲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叫好原因。
1.重点: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刘三姐是如何用歌声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
2.难点:了解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如坐针毡,丧魂落魄,而乡亲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称快的原因。
3.关键:读一读、唱一唱刘三姐唱的山歌,体会山歌的含义。
刘三姐歌谣的内容
刘三姐歌谣的内容刘三姐歌谣是一首民间传承的歌谣,广泛流传于中国的农村地区。
它以简洁明快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词,讲述了刘三姐的故事。
刘三姐是一个勇敢善良的女孩,她坚强地面对人生的挑战,不畏艰难,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帮助他人。
这首歌谣通过刘三姐的故事,传达了一种励志、乐观的态度,激励人们勇敢面对生活的困难。
歌谣的开头是:“刘姑娘好生瘦,身子骨弱不堪受。
起早贪黑累一天,腿脚不听使唤。
刘姑娘前整理,拿着毛笔写字画。
医生说你病不好,下落不好起床。
”这段描述了刘三姐身体虚弱、贫苦的生活状况。
但她并没有沉沦在困境中,而是顽强地奋斗。
她日夜努力工作,坚持学习文化知识,展现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屈的精神。
接下来的歌词讲述了一个勇敢善良的刘三姐:“刘姑娘工作忙,身上事情倒不嫌。
看见邻居有困难,总是主动伸出援。
”刘三姐是一个有着善良心灵的女孩,她经常帮助身边遇到困难的人们。
无论是助人为乐,还是对待工作和生活,她都积极乐观,面对困难从不退缩。
这样的精神鼓舞着周围的人们,也成为了刘三姐与众不同的地方。
在歌词的后半部分,歌谣讲述了刘三姐的智慧与勇敢:“刘姑娘胆子大,拿着剪刀修理破。
电器坏了照样好,像刘姑娘你见过。
”这段歌词描绘了刘三姐处理生活琐事的能力。
她不仅懂得如何修理电器,还能用聪明的方法解决各种问题。
这种才智和机智赢得了周围人的敬佩和赞许。
整首歌谣以乐观、积极的态度传达了刘三姐的精神。
不管生活如何艰辛,她总是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态,坚持努力、乐于助人。
这样的精神无疑是值得人们学习和崇拜的。
整首歌谣用简洁明快的旋律,简单朗朗的歌词,把刘三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表达得淋漓尽致。
刘三姐歌谣流传广泛,不仅在农村地区,也在城市中传唱。
这首歌谣通过讲述刘三姐的故事,吸引着无数人去学习、模仿她的勇敢和乐观。
世界上本没有刘三姐,但人们通过这首歌谣,仿佛能感受到她真实的存在。
因此,刘三姐歌谣成为了一首深入人心、鼓舞人心的歌曲。
总的来说,刘三姐歌谣是一首乐观、励志的歌曲。
刘三姐歌谣叙事长歌艺术特征考析
刘三姐歌谣叙事长歌艺术特征考析伴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演变,民间长歌作品,以及作为其中最经典的“刘三姐歌谣”叙事作品,被历史深深记录着。
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过接触到这精彩绝伦的叙事艺术,并且其中隐藏着大量的艺术特征,可以被理性考析。
“刘三姐歌谣叙事”一般被称为长歌,也叫“长歌行”,它是一支以文字形式表达的多部分歌曲,曾经广泛地流传在中国古代,而且在当今仍然留存在中国社会中,成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最著名的长歌叙事作品,《刘三姐歌谣》是中国古代史诗和文学经典作品,其中对应的词汇和句型中都充满着古代文字符号的遗产。
《刘三姐歌谣》的叙事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刘三姐歌谣》有着强烈的历史性和反映性。
这部叙事作品可以追溯到中国春秋时期,它为当时人们所大加传唱,其中记录了当时君权宗法制度下的社会变迁和斗争,充满着时代气息,以及人们挣扎在权利权力矛盾中的心境,令人深刻感受到中国古代历史特殊性。
其次,《刘三姐歌谣》中所表达的叙事技艺也是非常精湛的,例如平衡、对偶、重复等,这些技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组成部分,让人民受益终身。
其中运用对偶手法和对句式,使文字表达变得更有韵律感,更易于记忆,也更易于读者理解,深刻地展示了古代文学艺术的高超技巧。
再者,《刘三姐歌谣》也有着丰富的文学想象力。
它不仅展示出古代生活的繁复多元,而且充满着丰富的文学艺术情调。
从中可以看到,文学作品赋予世界一种超越现实的内涵,尤其是在经历叙事之后更能体现出作者的想象力。
最后,《刘三姐歌谣》中流传的文学价值也是非常高的。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叙事作品,其文学价值在于它精彩绝伦的文字表达,运用多种古代文字符号手法,叙述丰富有趣的故事,从而使人们接受历史变迁、提高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学习思考。
综上所述,《刘三姐歌谣叙事长歌艺术特征考析》应当着重在长歌叙事艺术中刘三姐的历史性、反映性;优秀的叙事技巧;丰富的文学想象力和传播文学价值等特征上展开考析,以此反映古代文学艺术特点,对当代社会文学文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
论电影《刘三姐》的音乐魅力音乐论文
论电影《刘三姐》的音乐魅力_音乐论文音乐论文摘要:电影《刘三姐》的歌曲时至当前仍然在受到人们的喜爱,自问世至今已有诸多研究,但着重点多是对广西民俗、文化、旅游、经济的关联性,对于其思想性、艺术性特别是音乐魅力方面的研究不多。
本文立足于音乐的民族特色、音乐的喜剧元素方面,对电影《刘三姐》的音乐魅力进行探究。
关键词:刘三姐;音乐;民族特色;喜剧前言:电影艺术中的音乐与纯音乐相比较,故事情节虽然束缚了音乐的想象空间,但在视觉的补充下,电影艺术里的音乐会更加具体和形象,甚至有时候我们无法分清是被剧中人物感动还是没音乐感动。
因为往往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作品的主题音乐会被人们长时间传唱,因为一旦人们想起它,片中人物便会历历在目。
电影《刘三姐》便是这样一部以主题音乐被传唱大江南北,至今不衰的电影作品。
本片以广西各地壮族民歌歌曲调为基础,融合了包括汉族在内的多个民族的音乐元素,用现代音乐技法进行再度组合,从而散发出更加耀眼的艺术光芒。
一、音乐的民族特色电影《刘三姐》于1963年获第2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音乐奖、最佳摄影奖和最佳电影美工奖。
虽然已是上个世纪的电影,但是时至今日电影《刘三姐》的歌曲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辈份、年代和地域的局限。
故事以唱歌为中心展开叙事,充分再现了壮族人民能歌善唱、以歌代言的民族传统,同时也向观众展示了了一种将充满诗情画意的漓江水与优美抒情的音乐完美地融于一体的魅力意境。
本片以广西作为拍摄地点,将富有壮族特色的歌唱词与其他民族的音乐精华融会提炼,曲调更优美,民族特色更鲜明。
片中音乐是由优秀民族音乐家雷振邦先生谱曲, 乔羽填词。
歌由广西彩调剧团刘三姐的扮演者傅锦华配唱,音色清亮甜润,犹如锦上添花。
配乐由长影乐团演奏,音响经特殊塑造,更为美妙动听。
片中还切合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物,配以不同艺术风格的演唱方式,增强了美学效果和艺术感染力,主要有:1.独唱:如影片第一个镜头就是“歌”,三姐唱着《顶有花脚香》,摇着竹筏唱着出场,“顶有花脚香,桥底有水桥面凉,心中有了不平事,歌如火出胸膛……”接着就与老渔翁和阿牛用“歌”对上了话“。
刘三姐歌谣的文化阐释
想苦情 禁 不住 嚎 啕 大 哭 , 奈 何把 祖 坟 无
迁 葬古育 。
一
因远 葬他 乡, 上祖 坟要 走一整 天路 。
二 因我 无 儿女 , 恐今 后再 无人 前去扫 墓 。
我年 事 已高体 力衰 弱 , 时走 到 祖 坟 原 何
葬的 山麓 ?
衣食 丰足 尚有余 , 有无 嗣不如人 。 唯
像 的 队伍 有百 多人 , 为首 的 去时穿 红袍 , 回时 穿黑 袍, 沿途 各家 摆柳 枝水 果 , 神 过 时 , 家 都把 水 游 每
用 古壮 字 ( 土俗 字 ) 刻上 自编 的歌 谣 , 撰 向人们 诉 说 自己悲 凉 的 身世 。现 翻 译 其 中第 l —1 歌 2 5首
如下 :
有朝 一 日我 辞世 , 谁人 为我 来料 理 ?
姻礼仪 , 没有恋爱习俗。因为传统 的封建礼教制
廖 士 宽 是 一 个 生 活 在 一 百 多 年 前 的 壮 族 山
度规定 , 男女缔结婚姻只能是 “ 父母 之命 , 媒妁之
言 ” 一切 都 以 门 当户对 、 钱 财产 来 定 夺 。而 中 , 金 国各 少数 民族 , 尤其 是 壮族 , 由于社会 历史 发展 及
个性 特征 。壮 族 先 民居住 的珠 江流 域 属 亚 热 带 ,
地理 气候 环境 适 宜 水 稻 种 植 , 一 地 区 自古 以来 这
就 是 我 国典 型 的稻作 文 化 区 , 生稻分 布 广泛 , 野 是
象, 刘三姐实质应该是农神 、 田神 , 到后来刘三姐
[ 稿 日期 ]2 1 0 ~2 收 0 2— 5 6
“ 魂”赎“ 谷 、 牛魂 ” 赎 “ 魂 ” 、 人 。在 田垌 里 除 了 以
刘三姐歌谣文化研究:背景、现状与展望
刘三姐歌谣文化研究:背景、现状与展望作者:吴力菡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7期摘要:简要介绍刘三姐歌谣文化研究的背景和研究价值,回顾国内研究并作出展望。
关键词:刘三姐歌谣;文化[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7--011、背景及价值刘三姐的传说最早见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十八《三妹山》。
根据广西宜山壮族传说,刘三姐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3年),从小能歌善唱。
她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以歌代言,名扬壮乡。
慕名前来对歌的人络绎不绝,短则一日,长则三五天,但都罄腹结舌,无歌相对,羞赧而退。
然而其才华却遭流氓恶霸的嫉恨,被害死于柳州。
传说死后骑鲤鱼上天成仙,也有说她与白鹤少年对歌七日化而为石,还有说她因反抗财主莫怀仁遭官府迫害便乘船飘然而去。
虽然传说不一,但其能歌善唱的形象代代相传。
壮族人民尊她为歌仙,至今还有“如今广西歌成海,都是三姐亲口传”的传颂。
如今,广西很多地方都有刘三姐庙或塑像,新的壮歌集问世时,必先供于像前。
壮族地区的“三月三”歌圩日相传就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节日。
有些地方的歌圩,第一项议程就是抬着她的像游行。
壮族民间认为歌圩的歌就是刘三姐的歌,即“刘三姐歌谣”。
它采用以歌代言的诗性思维方式,种类多样(分为生活歌、生产歌、爱情歌、仪式歌、谜语歌、故事歌及创世古歌七大类)。
歌圩上唱的歌大都是生活语言的高度提炼,具有生动、纯朴、深刻的特点,歌词有韵,能唱易记,经常交替运用赋、比、兴等艺术手法。
刘三姐歌谣扎根于人文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传播广泛,影响深远,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巨大的传承价值。
它作为刘三姐文化、乃至壮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展现了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活态文化的魅力,不仅具有见证民族历史和情感表述方式的文化史研究价值,还具有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美学、音乐学、民间文学等研究价值。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壮族“倚歌择配”的社会传统逐渐消失,加上强势文化和新型娱乐方式的冲击,传统原生态歌谣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危险。
电影刘三姐歌曲分析
电影《刘三姐》歌曲的音乐特点分析摘要: 电影《刘三姐》是我国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也是我国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刘三姐》中的歌曲之所以广泛传唱,其主要原因是它蕴涵了我国传统的民族特色。
本文主要从歌曲的旋律、音乐形象和歌词三个方面分析了电影《刘三姐》的歌曲音乐特点。
通过这篇文章,透视出电影《刘三姐》中的歌曲充满着热情真挚、追求幸福的性格思想。
关键词: 电影《刘三姐》歌曲音乐特点一、电影《刘三姐》音乐的创作背景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人物,明清以来有关于她的传说和歌谣文献记载很多。
传说中的壮族姑娘刘三姐被壮族人尊称为歌仙、歌神,是壮族人心目中民族精神和民族理想的化身,所以壮族同胞们也自发地在每年三月三日聚集到一起,以歌墟的方式来寄托对这位“歌仙”的思念。
她的故事不断被改编成戏剧、歌剧、电影。
196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根据广西壮族民间故事改编的彩色电影故事片《刘三姐》上映后,引起了轰动,该片以人美、歌美、景美的“三美”而誉满全国,风靡东南亚。
这是中国大陆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编剧乔羽和导演苏里把流传于广西的有关刘三姐的美丽传说,用电影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展现的格外优美抒情①。
影片主要是讲述了刘三姐用她那美丽动人的歌声来赞美自然、赞美爱情,并用山歌来抗议封建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电影《刘三姐》的一大亮点就是用山歌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本片的音乐是由著名作曲家雷振邦一手创作的。
雷振邦是我国著名的电影音乐作曲家,他所创作的电影音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如《冰山上的来客》、《五朵金花》等,他的音乐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在创作电影《刘三姐》的音乐时,他坚持深入生活,并且向当地的民间艺人学习。
雷振邦并没有运用西方音乐技巧来对这些山歌进行修改,更多是在大量壮族民歌的基础上,经过编选和加工的形式,原汁原味地保留了这些民歌的特点。
雷振邦为该片谱写了14首歌曲,其中有轻快活泼的《采茶姐妹上茶山》,悠扬动听的《山歌好比春江水》,还有坦然大气的《只有山歌敬亲人》,以及赛歌会上那些幽默诙谐的经典段落。
小学语文刘三姐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刘三姐教学反思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巜刘三姐》读后感20字以内在如今的社会上,在不经意间看到了一篇文章,这样。
虽然现在没有什么土豪劣绅。
刘三姐并没有死,帮助广大贫苦百姓,最后因为黑暗势力的压迫,嫉恶如仇这种精神我们还是能够做到的,像刘三姐那样敢于仗义执言的人,拿着一些不该拿的钱财,我看语文书时。
可她却从来没有想过地主的报复,而且我们也不可能像刘三姐,它仍然让土豪劣绅如坐针毯。
她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今天,仍然把群众们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读完这篇课文,敢于仗义直言的人,用山歌一次次击败了莫怀仁,穷苦百姓们人人拍手称快,他们欺压百姓,战胜可恶的财主,名叫《刘三姐》,让她掉了下来,他十分狡猾,她来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我便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刘三姐是一个嫉恶如仇,也要做到和刘三姐一样嫉恶如仇,仍然用歌声来“进攻”一个个地主,这里的财主是莫怀仁。
她用自己的山歌作为武器,我非常感动于刘三姐嫉恶如仇的精神,更和谐,却不得不离开这里,在她打柴的时候把藤砍断,社会才会变得更美好。
但是,欺压穷苦人民、屈原一样做出那样为百姓造福的行径。
我们要做一个正义的人。
刘三姐到了这里后,刘三姐的歌声却没有停止,另投他乡…但是。
我们在生活中,仍然有一些贪官与坏人。
财主恼羞成怒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巜刘三姐》读后感50字以内。
刘三姐用山歌揭露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刘三姐刚烈的个性,她随口骂来恶霸,爱憎分明写在脸上,唱起歌来那不是悠扬婉转而是气宇轩昂直逼云霄,唤起大家与封建势力做斗争,而且继续不断在新的地方,用自己的歌声鼓舞民众,听得劳作的人民可是解气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传承刘三姐文化论文你这是数学论文还是语文论文啊反正你应该是可以在(教育进展)或者(创新教育研究)等等这类教育类的期刊找到你想要的论文参考吧~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刘三姐的课后思考题这个我推荐你买一本辅导书。
比如《小学教材全解》《小学一点通》书店都有买的。
很高兴为你解答,希望能帮到你。
浅论刘三姐歌谣文化传承与保护
浅论刘三姐歌谣文化传承与保护作者:廖金翠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6期摘要:刘三姐歌谣是一种原生态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宜州壮族先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用聪明才智所创造的无比珍贵的口头文化遗产。
刘三姐歌谣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押韵,曲调优美,远播海外,是地方民族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它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和重大价值。
笔者从刘三姐歌谣的传承与保护重要意义入手,提出其传承与保护措施。
关键词:刘三姐歌谣文化;传承;保护;措施宜州是块风流地,人爱唱歌鸟爱啼;如今广西成歌海,三姐山歌数第一。
这是一首在宜州市家喻户晓、广泛传唱的刘三姐歌谣。
宜州市是誉满中外的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是著名的山歌之乡,这里人人爱唱山歌,处处有歌声,事事都用山歌来表达。
逢年过节,婚嫁、寿诞、喜事、庆典无不以歌为乐,以歌传情,以歌铭志。
山歌成为人们日常生产中文化娱乐、交流传递情感的载体。
过去60年代,广西歌舞团的歌舞剧《刘三姐》走进首都,荣幸的进入中南海给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以后又走向全国,红遍全国。
特别是电影《刘三姐》在全国掀起了刘三姐热。
《刘三姐》还走出国门,在国外,尤其是东南亚,同样出现了刘三姐热,而且持续长达几十年之久,以她的题材创作的作品层出不穷,改革开放年代《刘三姐》歌谣又“与时俱进”,在当时已成为宣传各行各业的文化品牌,在宜州随处可见以刘三姐命名的店名、商品名称。
刘三姐歌谣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笔者对刘三姐歌谣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进行探索。
一、刘三姐歌谣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义刘三姐歌谣是广西各民族民间文化的优秀代表作品,她的歌词内容丰富,灵活可变,幽默、诙谐、押韵、曲调优美、动听、朗朗上口,通俗易唱,容易被人民群众接受。
在过去的年代,宜州市刘三姐歌谣曾一度受到禁止,几近失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的春风吹拂城镇乡村,沉积多年的刘三姐歌谣,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注,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倡导下,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山歌演唱,比赛活动得以复苏。
《刘三姐》教学反思
《刘三姐》教学反思刘三姐是真存在还是传说而已刘三姐生于唐朝(公元618—公元907)中宗年代,真名叫刘三妹,是活跃在广西柳江流域的一位优秀民歌手,她有出口成歌的本领。
三妹喜欢用山歌来赞美自然和万物,也用山歌来批判社会的黑暗。
她设计的山歌虽然朴素,但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与浓郁的地方色彩。
刘三姐已经成为广西的一张文化名片,以她的名义所做的活动,为广西的经济发展有着卓越的贡献,是壮族民间中优秀的儿女,其形象深入人心,在世界各地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她为原型的电影《刘三姐》更是经典,已经在世界各地播放了几十年,据说有人还反复看了上百遍,其喜爱程度那是多么的高啊。
三妹不但歌唱得好,人长的也非常漂亮,天生丽质又聪明,什么活一看就会。
三妹在17岁那年对歌时,认识了一位英俊的小伙子“阿牛哥”,也是一位唱歌能手,在对歌当中,两人情投意合,互相爱慕,于是私定了终身。
财主以触犯礼教为由,把他俩捆绑丢入河中。
李小牛淹死,刘三姐漂到柳州,被老渔人救起,并收为义女。
后来刘三姐在柳州唱歌又出了名,莫怀仁知道后,请来三位歌手和刘三姐赛歌,却大败而回。
莫怀仁恼羞成怒,叫打手把刘三姐捆绑后关进猪笼,沉入河底。
刘三姐死后,人们在坟前供祭两条大鲤鱼,祭间坟墓裂开,刘三姐从坟中跳出,骑着一条鲤鱼上了天,剩下一条变成了鱼峰山。
刘三姐的传说怎么概括刘三姐的传说只有用一句话来概括刘三姐。
那就是头脑灵活,智勇双全。
才会把老财主气的晕头转向。
大班儿歌《什么结子高又高》的教学反思《什么结子高又高》是歌舞剧《刘三姐》的选曲。
这部歌舞剧后来被改编为同名电影。
《什么结子高又高》是一首对唱歌曲。
第一、三段歌词是问句,第二、四句诗答句。
歌曲的演唱形式为领唱、齐唱。
歌词以人们熟知的生活常识为内容,表现了人们乐观的生活情趣。
在学唱这一首歌曲时,学生的兴趣比之前上欣赏课高了许多,主要是这种对唱的形式对他们来说比较新颖,首先在开始我让同学们听一遍,给他们留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这首歌是以什么的的演唱形式来唱的第二个是这首歌曲在演唱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去听了,听完以后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问题,基本能够回答我提出的这两个问题。
中班语言活动歌仙刘三姐教案反思
中班语言活动歌仙刘三姐教案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民间故事中的传统文化。
2.学习民歌《刘三姐》的歌词及旋律。
3.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幼儿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刘三姐的故事及相关传统文化。
2.学唱《刘三姐》的歌词及旋律。
三、教学准备1.民歌《刘三姐》的音频材料。
2.教学PPT及相关图片。
3.班级白板、黑板、彩色粉笔、字卡等教具。
四、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幼儿回忆上次学唱的歌曲《茉莉花》,并询问幼儿对茉莉花的印象和感受。
2.讲解故事通过PPT、图片等多种形式,向幼儿讲解《刘三姐》的故事及相关传统文化。
故事讲解中,可以使用幼儿熟悉的动画形式,生动有趣地向他们介绍刘三姐的故事情节,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3.学唱歌曲播放《刘三姐》的音频材料,让幼儿边听边模仿唱歌,初步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在学唱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手势动作,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内容和情感。
4.分组合唱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轮流表演唱歌,同时老师指导幼儿注意发音、节奏和情感表达等方面,鼓励他们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我们让中班的孩子们接触到了传统民间故事和民歌文化,学习了唱歌的基本技能,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了幼儿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表达,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特长。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四、延伸活动1. 小组合作:请学生分成小组,利用自己的创意制作一个与刘三姐相关的手工制品,如舞蹈服装、乐器等,展示给大家。
2. 角色扮演:请学生在家中与家人一起扮演刘三姐和其他人物,重现剧情。
3. 唱歌比赛:请学生在课后练习《刘三姐》,下节课进行唱歌比赛。
4. 绘画比赛:请学生在绘画课上绘制自己心目中的刘三姐形象,进行评比。
五、教学反思1. 教学中好的方面:本节课采用了互动性强的语言活动,增强了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了提高。
歌剧刘三姐观后感
歌剧刘三姐观后感观后感:《刘三姐》的艺术魅力与社会反思刘三姐,这部中国现代歌剧给人留下了深刻而难以忘怀的印象。
作为一部充满了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歌剧,它不仅展现了中国优秀的音乐创作才华,而且深入探讨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议题,引起了我对现代中国社会的思考。
首先,刘三姐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伟大的音乐创作才华。
无论是歌曲的旋律还是表达的情感,都展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之处。
在歌剧中,旋律婉转悠扬,让人陶醉其中。
尤其是配乐中使用了许多传统乐器,如二胡、古琴等,使整个音乐更富有中国特色。
此外,歌词的写作也非常出色,既表达了人物内心情感,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
不论是“草原之星”这样朴实而激荡人心的歌曲,还是表达刘三姐坚定意志的“再要熬”一曲,都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
然而,《刘三姐》不仅局限于音乐的表现力,更引发了我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思考。
歌剧中描绘的刘三姐,是一个困在封建农村中的女性。
她勇敢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不满足于传统角色的束缚。
尤其在剧中与工业化的碰撞,刘三姐以她才艺和勇气,在改变传统的过程中寻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这一点让我想起了现代中国社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和变革的时代,许多人受限于传统观念与社会体制,难以展现自己的潜能。
正如刘三姐一样,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这个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及价值。
歌剧中的故事也提醒我们要保持对人权和社会公正的关注,为社会发展创造更多公平的机会。
另外,刘三姐歌剧中的表演艺术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演员们的精湛表演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让观众们仿佛置身于剧情之中。
他们通过肢体表达和声音的描绘,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染力。
尤其是刘三姐的扮演者,她在舞台上展现了高度的专业水准和对角色的真切理解,让人深深地被她的表演所打动。
这种精湛的演技让我想起了中国戏曲中的表演艺术,尽管歌剧与传统戏曲形式不同,但在表演技巧上,却有着浓厚的传统戏曲的痕迹。
审视歌剧《刘三姐》的全貌,可以看到其艺术的魅力与社会反思的深度。
幼儿园刘三姐的传说教案反思
幼儿园刘三姐的传说教案反思刘三姐的传说教学反思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刘三姐相信大家都知道,下面就是为大家带来的刘三姐的传说教学反思哦!刘三姐的传说教学反思1《刘三姐》这篇课文是根据广西壮族民间故事改编的,吸收了歌剧《刘三姐》中的一些唱词。
本文主要写了聪明伶俐的刘三姐用山歌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深受乡亲们爱戴的故事。
这样的回答,让我感到学生们很轻松就体会到山歌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时,又问到刘三姐怎么样?学生说从歌中就感受到刘三姐勇敢、聪明,仗义敢言。
太好了!没想到,让学生听了文中歌会有如此好的效果。
好轻松就解决了难点。
刘三姐的传说教学反思2作为五年级组的一名语文教研组长,我第一个在我校刚刚举行“三勤四环节”教学研讨课中作公开课一节,从开始备课的那一刻起一直到课程结束,我的心中有太多的感受,现反思如下。
优点:1、能够严格按照“三勤四环节”教学法精心备课、上课、制作课件。
2、第一次大胆尝试运用“学案”上课。
3、每一个环节的过渡自然流畅……缺点:1、课件中插入的那段视频可以选择“刘三姐与众秀才对歌的情景。
2、“讨论·解疑”中的问题最好由学生提出疑难在质疑。
3、“小练比”最好练习与书上不同的人物。
4、“学案”中的表格应填完整。
5、时间的分配应该再更加合理些……十分感谢咱们牛校长和孙华老师以及那么多有经验的老教师和具有先进经验的新教师给我直言不讳的提出那么多好的建议和意见。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刘三姐的传说教学反思3一、教学设计反思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刘三姐》是根据广西壮族民间故事编写的,并吸收了歌剧《刘三姐》中的一些唱词。
课文写的是聪明伶俐的壮族姑娘刘三姐有一副美妙的歌喉,她用山歌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深受乡亲们爱戴,歌颂了刘三姐勇敢、正直的人品,同时反映了人民群众爱憎分明和机智勇敢的品质。
针对本篇课文的教学要求,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目标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刘三姐嫉恶如仇、敢于斗争的优良品质。
“刘三姐歌谣”概念之再思考
“刘三姐歌谣”概念之再思考
周佐霖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7(000)019
【摘要】“刘三姐歌谣”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其内涵十分丰富,由于下定义角度不同,其外延有所不同.“刘三姐歌谣”是广西各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目前其概念定义还有进一步完善丰富的必要.准确界定“刘三姐歌谣”概念对于辨其真伪与传承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4页(P75-77,96)
【作者】周佐霖
【作者单位】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宜州 5463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刘三姐歌谣”考辨——兼谈作为非遗的“刘三姐歌谣”的保护与传承
2."刘三姐"歌谣何以实现跨文化传唱——论共性记忆与共同情感交织中的共同体形塑
3.论刘三姐歌谣文化中生命美学的呈现
4.论刘三姐歌谣文化中生命美学的呈现
5.非遗保护视野下刘三姐歌谣传承和发展再探索——以日本能乐的传承模式为借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三姐歌谣”概念之再思考当前学界对“刘三姐歌谣”的研究热度不减,成果日丰,令人振奋。
然溯源归本,何为“刘三姐歌谣”?对于每一位研究者而言,這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
“刘三姐歌谣”是流传于广西壮乡的宜州、柳州、桂林等岭南一带的民间山歌、歌谣的总称。
“刘三姐歌谣”是劳动人民在宜州壮族山歌的基础上,汲取客家山歌及广西其他少数民族山歌精华创作改编的、反映壮族人民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历史文化、心理素质、思想感情及宗教信仰等的口头诗性文学。
2021年,“刘三姐歌谣”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身份得到国家认可,然而国家非遗名录中对其概念的界定还有商榷的余地,“刘三姐歌谣”是刘三姐唱(传)的歌吗?这是一个必须明确回答的问题。
“刘三姐歌谣”概念的界定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所以,“刘三姐歌谣”概念的界定还有再考辨、再思考的必要。
一、“刘三姐歌谣”概念的提出要考究“刘三姐歌谣”的由来,必须先考究刘三姐的由来。
刘三姐是岭南珠江流域(主要是广西)壮族等少数民族歌圩文化的产物(钟敬文先生早有此论述),她是歌仙,是神圣化了的艺术典型形象。
她是一个民间历史传说人物,而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由于刘三姐在一些人心中的形象太伟大,他们已经是刘三姐的信徒,他们一直坚信刘三姐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且不容置疑,均以一些方志之凿凿记载为据力争其实,心情可以理解,但历史不容歪曲,这些方志的记载仅仅能说明有刘三姐传说之实,并不能说明有其人之实。
刘三姐的传说最早见于南宋的地理志《舆地纪胜》,其后多见于明清两朝的一些方志与一些文人的稗记,这些文献资料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记载刘三姐是一个神通的人物。
她思维敏捷,机智勇敢,心地善良,歌才如江如海,能凭借山歌战胜种种困难,是劳动人民心中的女英雄,是一位无所不能的仙人。
一言以蔽之,刘三姐是一位会唱歌的仙人,是歌仙(关于刘三姐斗歌传歌骑鲤升仙之事就不必赘述)。
人们都认为广西是一片会唱歌的热土,广西处处都有刘三姐,广西人认为,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
1918年,歌谣学在北京大学发起的歌谣征集运动中随势而生,随着研究的需要,学科的分类越来越细,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有学者把歌功颂德歌谣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广西作为民间歌谣特别是少数民族歌谣富集区自然吸引学者的目光与脚步前来探寻研究,刘三姐作为广西能歌会唱的神圣典型形象自然获得学者的青睐。
当年公开发表的文章如冯道先先生的《合浦民间恋歌拾掇》、王礼锡先生的《江西山歌与倒青山风俗》、朱自清先生的讲稿《中国歌谣》等,都表明了当时学者对刘三姐文化(歌谣)已产生极浓厚的兴趣,而著名民俗学专家钟敬文先生的《歌仙刘三妹故事》和《几则关于刘三妹的故事材料》两篇文章则收录了当时广西若干首民歌,并标明为“刘三姐(妹)所唱歌”。
这一时期,学者们认为,广西民歌“流传的歌调,大概多出自她(刘三姐)的遣教”,刘三姐是(广西)民间的“歌圣”。
这时期学者们虽然没有鲜明提出“刘三姐歌谣”的概念,但是他们认为广西民歌(谣)就是刘三姐所唱的歌,这样的认同为下一阶段“刘三姐歌谣”的收集界定整理研究奠定了学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3月成立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收集歌谣、传说和故事等工作,并且结集出版,《柳州宜山山歌选》、《鱼峰山下的恋歌》等歌谣集是新中国成立初广西民间文艺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这时有的学者提出了“刘三姐歌谣”的概念。
1984年开始随着三套集成编纂工作的深入开展,全国各地的民间文艺工作者对民间歌谣进行了更大规模和更多形式的收集整理工作,关于“刘三姐的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以“刘三姐歌谣”和“刘三姐山歌”等命名的民歌集主要有:《刘三姐歌韵歌例》、《宜山县歌谣集》、《刘三姐丛书》中的《刘三姐山歌集》、《刘三姐传世山歌》。
这一时期,学者们都把刘三姐歌谣当作广西独特的民间歌谣类型加以收集研究,在学界中“刘三姐歌谣”的独特性不断得到展示,学者们对“刘三姐歌谣”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刘三姐歌谣”的认同意识日益笃深。
21世纪初,2021年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国人逐步理解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相继整理发掘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年,“刘三姐歌谣”被广西宜州市(县级市)人民政府认定为本地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以挖掘保护,在刘三姐乡挂牌成立“刘三姐歌谣保护区”,2021年经过保护申请,“刘三姐歌谣”正式进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三姐歌谣”的名称概念终于得以落槌敲定,并且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合法的称谓得到最终确认与确立。
纵观当前的歌谣名录称谓,一般均以“地名+歌谣”和“民族+歌谣”等两种表述形式出现,极少出现“人名+歌谣”的表述形式。
那么,为什么“刘三姐歌谣”的概念名称得到最终承认呢?通过分析研究,原因不难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刘三姐歌谣”大抵上就是“广西(壮族)歌谣”,因为“刘三姐”这一名称经过长期孕育提炼发展,在广西(尤其是壮族地区)已经成为一个鲜明的艺术形象符号,也是一个鲜活的文化品牌,言及刘三姐必言及广西(壮族),在这种特殊性意义上和特定语境下,刘三姐完全能够代表广西(壮族),刘三姐与广西(壮族)是前生注定的缘分,它们必将携手相依走进新时代。
二、“刘三姐歌谣”概念内涵的丰富性时至今日,刘三姐这位歌圩的女儿已经是广西最鲜明独特的文化名片,她是广西的,也是世界的,东南亚各民族同样十分认同接受刘三姐“歌仙”这一形象(《刘三姐歌谣·情歌卷》,廖明君、韦丽忠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21年出版)。
刘三姐是壮、汉与其他少数民族在长期融合交流中共同塑造形成的文化形象,同样,“刘三姐歌谣”也是各民族主要是壮汉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晶,这是不争之实。
覃桂清先生认为,刘三姐会说各少数民族语言,会说汉话,会唱各少数民族的歌,也会唱汉语山歌,从歌式、内容和艺术技巧看,形式上包括三字头、七言六字和七言四句等在内的“刘三姐唱的汉语山歌”,与相邻各省甚至远至安徽、四川、陕西等省的歌谣有着密切的同源关系,刘三姐所唱的汉语山歌是上述地区汉歌传入粤西后与各族歌谣交流融合的产物。
这是前辈学者经过长期考察研究得到的结论。
基于“刘三姐歌谣”是“汉歌与粤西各民族歌谣交流融合的产物”的认识,可以说,壮族歌谣就是“刘三姐歌谣”,而“刘三姐歌谣”不一定全部都是壮族歌谣。
由于历史原因,壮族一直没有广泛通用流行的文字(1957年政务院颁布的《壮文方案》并没有得到真正推行),因此“刘三姐歌谣”中原生的壮族歌谣保存下来的不多,能够保存下来的大多是翻译成汉语(西南官话桂柳方言)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汉语对壮族原生歌谣的保存功不可没,同样,汉语对其他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保存功莫大焉。
因为这种客观现实情况,所以黄桂秋先生认为:“广西整理出版的各种民歌、山歌、情歌集子都被称为‘刘三姐歌谣’,或者是刘三姐家乡的歌,而所有这些所谓的刘三姐民歌,都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壮族民歌,而是用汉语桂柳方言演唱的七言四句体民歌。
”道理正在于此。
那么,“刘三姐歌谣”在民族融合交流中是如何形成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承认“刘三姐歌谣”形成过程中壮汉两个主要民族的主体作用,当然不能否认其他少数民族的参与作用,如果把壮族对“刘三姐歌谣”形成的作用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作用等同在一个平面上的话,那么估计壮族是不乐意甚至是不答应的。
因为刘三姐是歌圩的女儿,而壮族是歌圩风俗最浓厚的一个民族。
“所谓‘歌圩’,壮语北部方言叫‘圩蓬’,意即欢乐的圩场;南部方言叫‘航端’,意为垌场圩市。
是因其群集欢会酬唱,情如欢乐的集市而得名”。
但是,如果说“刘三姐歌谣”就是百分之百的壮族歌谣,这个观点同样也是站不住脚的。
至公元前214年秦入岭南设三郡起,壮族先民就开始接受历代王朝在岭南地区确立起来的汉文官方地位,历代王朝从未放松对没有自己文字的壮族先民进行汉文教育,可以说,壮族是接受汉文化教育历史最早的少数民族之一。
覃乃昌先生认为:“历史上,壮族与汉族在经济文化上的交往就十分密切,壮族地区长期在汉文化圈内生活,使用的是汉字。
”“壮族地区大约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即办有以汉文教育为主的私学,自唐宋以后,设有孔庙和书院,继之设有府学、州学、县学和私塾。
壮族文人还借助汉字的形、音、义和六书构字法创造了表达壮语音义的古壮字。
”由此可见汉文在壮族人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由于壮语的特殊性,各地壮族方言很难做到无障碍直接沟通交流,壮族人民更乐意用桂柳方言等汉语言与其他方言区的族群进行交流。
壮族人民接受汉文化的主导(主流)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有二:一是汉文化强势地位与其巨大的文化辐射能力,二是壮族其深层民族心理性格中具有强大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同时具有向先进文化学习的趋同性,有人认为,壮族已经完全汉化了,这个观点虽然偏颇,但确实反映一定现实状况。
由此推理,壮族歌谣由于受到壮语方言的影响,各地壮族方言歌谣是无法做到无障碍直接交流的,为了使歌仙留下的歌谣传承下去、传播出去,壮族人民便把汉文作为不二的传唱媒介,只有这样“刘三姐歌谣”才能更好地传唱下去。
由此可见,汉文化对“刘三姐歌谣”的影响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仅以“三姐”的称谓这例就能说明问题,“三姐”是汉族的称谓,按照壮语的表达习惯,“三姐”的壮族称谓是“姐三”。
同时,也要认识到在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中,不同文化之间互相影响从来都不是单向的,也就是说,汉族文化影响了壮族文化,壮族文化同样影响了汉族文化,二者之间的影响是双向互动的。
“历史上,壮族和汉族的一部分曾经互为同化,一部分移居广西的汉族被壮族所同化;一部分壮族则被汉族所同化,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密关系”。
壮族作为一个爱唱歌的民族,“开口一唱诗成河”的诗性特点同样深深吸引并影响到汉族人民,壮族歌圩孕育出来的“歌仙刘三姐”形象同样被汉族所接受认同,在彼此的交流过程中,汉族需要学习壮族人民的歌才以提高山歌的创造力,壮族人民需要借助汉族把自己的歌谣传播出去,二者各有需求,互相帮忙,互为推动,于是以汉文字记录下来的大量汉歌“刘三姐歌谣”产生了,当然也不否认以古壮字记录下来的壮族“刘三姐歌谣”保留了一部分下来。
总之,“刘三姐歌谣”的内涵既包含原生的壮族歌谣,又包括翻译成汉语的次生壮族歌谣,当然包括一些纯粹的汉族歌谣和其他少数民族歌谣等,它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三、界定“刘三姐歌谣”概念的意义“刘三姐歌谣”研究至今,专家学者们都认为其内涵是丰富的,它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其产生的地域范围是岭南地区珠江流域一带,其传唱的核心地区是广西,广西宜州是其代表性地区,其主唱民族是壮族,这一点大家应该已经达成共识,但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解释“刘三姐歌谣”,其定义的外延与内涵就相应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