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刘三姐歌谣文化-河池科协之窗
刘三姐歌谣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渗透
刘三姐歌谣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渗透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利用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三姐歌谣”丰富幼儿园课程,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如何渗透“刘三姐歌谣”文化资源,让幼儿在语言、社会、艺术等各个领域得到均衡发展,使幼儿在传承优秀民俗文化的同时学会创新,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关键词:刘三姐;歌谣;幼儿园;传承;渗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
我园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宜州区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刘三姐歌谣”是宜州地方传统民间文学,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包含了千百年来丰富的情感以及杰出的诗性智慧,显示了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活态文化的魅力;我园是“刘三姐歌谣”保护传承基地,此课程有幸得到宜州区文化馆的指导之下开展,在“刘三姐歌谣”中收集筛选了适合在幼儿园开展的内容作为园本课程。
一、“刘三姐歌谣”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渗透1.“刘三姐歌谣”丰富区域活动内容。
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
我们在大班组班级开设了“刘三姐故居”体验馆,因为此体验馆贴近幼儿的生活,孩子们特别乐意进入馆内游戏体验,享受体验馆游戏的快乐。
在体验馆游戏工作中,孩子们最喜欢表演刘三姐》电影对歌场景,在表演前孩子们会自发分组分任务收集资料,用周末及节假日时间先到刘三姐故居“流河寨”、宜州山歌广场等地感受体验宜州山歌文化,收集山歌素材。
幼儿回园后积极分享收集的资料,进行表演角色分工,做计划布置表演任务,从选定表演内容到表演结束,全部由幼儿自主完成,幼儿在表演中遇到问题教室也只是鼓励引导幼儿通过自己协商想办法解决;在“刘三姐故居”体验馆中,幼儿多次重复表演《刘三姐》电影的对歌场景片段,每次表演结束后都会进行游戏回想环节,孩子们甚至会制作邀请函邀请爷爷奶奶参与到游戏中,同样一个游戏内容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游戏故事版本。
河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首届河池市“刘三姐文学艺术奖”(2012—2013年)获奖作品的通知
河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首届河池市“刘三姐文学艺术奖”(2012—2013年)获奖作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5.01.14•【字号】河政办发〔2015〕1号•【施行日期】2015.01.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其他规定正文河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首届河池市“刘三姐文学艺术奖”(2012—2013年)获奖作品的通知河政办发〔2015〕1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和驻河池中直区直各单位:根据《河池市“刘三姐文学艺术奖”评奖办法》有关规定,2014年9月至12月,我市组织开展首届河池市“刘三姐文学艺术奖”作品征集、评选活动。
作品征集期间,共收到各级各部门推荐和个人申报的各类文艺作品52件。
通过首届河池市“刘三姐文学艺术奖”评选委员会严格评审和公开公示,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首届河池市“刘三姐文学艺术奖”(2012—2013年)获奖作品公布如下:一、文学类(4部)《述职报告》(长篇小说)作者:红日《往事书》(诗歌集)作者:费城《韦祖珍将军传》(长篇传记文学集)作者: 廖庆堂《边缘地带的解读——广西当代文学批评》(长篇文学评论)作者:温存超二、广播影视类(2部)《预备跑》(电影)作者:东兰县委宣传部《魁星楼》(电视长记录片)作者:谭壮满、廖世昆三、音乐类(1部)《美丽的红水河》作者:蓝瑞轩四、舞蹈类(1部)《童趣·辣椒钵》(少儿民族舞蹈)作者:河池市群众艺术馆五、戏剧类(2部)《铜鼓》(大型民族音舞诗剧)作者:河池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体育局《玉笛情缘》(仫佬剧)作者: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委宣传部六、美术类(2部)《淡淡春风色》(国画)作者:许泰学《“壮乡锦韵”壮锦系列》(工艺美术类)作者:朱桂丽七、摄影类(2部)《毛南族“肥套”(组照)》(纪实类)作者:卢增令《赶市》(纪实类)作者:卢万举八、书法类(2部)《古诗一首》(草书)作者:王金宝《临怀素自叙帖》(草书)作者:杨耀春河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5年1月14日。
刘三姐歌谣的跨文化传唱
刘三姐歌谣的跨文化传唱刘三姐歌谣最早是由贫困农民在农闲时创作和演唱的一种娱乐方式。
起初,刘三姐歌谣只在农村间流传,它以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了农民生活的酸甜苦辣,寄托了人们的情感和心声。
这些歌谣歌词通俗易懂,曲调悠扬动听,很快就受到了当地人的喜爱,并开始逐渐传唱到城市和其他地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三姐歌谣逐渐跨越了地域的限制,开始扩展到其他地方。
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的土地交通和经济的发展。
当地人以各种方式将刘三姐歌谣带到外地,例如在移民和贸易活动中传唱。
同时,来自其他地区的人们也逐渐了解和接受了刘三姐歌谣,将其带回自己的家乡进行传唱。
另外一个促进刘三姐歌谣跨文化传唱的因素是媒体的发展。
随着电视、电台、互联网等媒体的普及,刘三姐歌谣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了更广泛的受众。
电视台、电台和互联网平台为刘三姐歌谣提供了更大的曝光度和传播范围,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听到、学习和传唱这些歌谣。
除了媒体的推动,刘三姐歌谣还受到了文化交流的影响。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促使着刘三姐歌谣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群体中传唱。
比如,在中国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当地人会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元素加入到刘三姐歌谣中进行演唱,使得刘三姐歌谣在少数民族中的传承得到了延续。
此外,刘三姐歌谣的跨文化传唱还受到了国外文化的影响。
随着中国与外国的交流和合作日益深化,刘三姐歌谣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了国外的舞台。
在一些国际活动和文化交流中,中国艺术家会演唱刘三姐歌谣,受到了外国观众的热烈反响。
同时,在中国海外留学生和移民中,刘三姐歌谣也成为了他们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的方式之一总体来说,刘三姐歌谣的跨文化传唱得益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它的鲜明特色、温馨的故事情节和优美的旋律,使得它能够融入不同的文化环境,并被更广泛的人群欣赏和传唱。
刘三姐歌谣作为中国北方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跨文化传唱,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论刘三姐歌谣传承的原动力
论刘 三姐 歌谣传承 的原动力
罗 相 巧 ( 西 河 池 学 院 艺 术 系副 教 授 广 50 0 ) 4 00
摘要 :刘三姐歌谣是壮 族民间文学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和我国其 它民族的民歌 一样都有 自己独特的历 史背景和独特 的文化内涵 ,文章 主要从 民族性 、时代 性 、艺术性等 角度进行 阐述 ,结合 刘三姐 故事情 节 ,研 究 刘 三姐 歌 谣 传 承 的 内在 动 力 ,理 顺 刘 三 姐 歌 谣 得 以传 承 发 展 的要 素 , 对 弘扬 壮族 民 间 文 学 、 民 间 歌 谣 的 精 髓 ,促 进 刘 三姐 歌 谣 文 化 繁 荣有 一 定 的 意 义 。 关 键 词 : 民族性 ;时代 性 ; 艺术 性 ;认 同感
一
该 剧 中的 山歌 曲调优 美, 词 浅 显 通 俗 , 富感 染 力 。如 : 莫 歌 极 夸 财主 家 豪 富, 主心 肠 比蛇 毒 。塘 边洗 手鱼 也 死, 过 青 山树也 财 路 枯 ’等 等 。 1 5 年 柳 州 市彩 调剧 团演 出了这 个剧 目。根 据该 剧改 99 编 创作 的还 有 歌剧 和 电影 。 ” 随 着五 十 年代 彩 调剧 《 三 姐》 刘 进 京 汇 演 , 以及 电 影 《 三 姐 》 的成 功 播 出 , 它 开始 扬 名 海 内 刘 外 。彩调 歌 曲的主 要是 以 “ e r ”和 “ o ”为 基础 音调特 点 ,语言 sl 是 以桂柳方 言 。 自从 电影 《 三 姐 》 问世 以后 , 以独 特 的 内容 与 新 颖 的 风 刘 格 ,将 壮族 聪 明 、秀丽 的歌 仙传 说 再现 于银 幕 , 节紧 张 曲折, 情 把 刘 三姐 这位 聪 明 、美 丽 的壮 族 姑 娘 以全 新 的方 式 展 现 在 观 众 面 前 ,擅长 用 山歌 来 赞美 劳动 、赞 美 自然 、赞美 爱情 , 并用 山歌揭 露统 治 阶级对 劳 动人 民的残 酷剥 削 和压 迫 ,而 且继 续不 断在 新 的 地 方 ,用 自己的 歌 声鼓舞 民众 ,唤起 大 家与 封建 势 力做 斗争 。影 片 创 作者 为刘 三 姐设 计 的 山歌 ,朴 素生 动 ,具有 浓 郁文 本壮 族地 方 色彩 ,并 把原来 彩调 的桂 柳话 方言 改用 国语一 普通 话 ,这样全 国人 民都 能 听得懂 ,影 片 中悦耳 动 听的 歌声 与美 丽 的壮 族 山水完 美 的融 合在 一 起 ,为 影 片增 添 了独特 的 艺术 魅力 。影片 中 的大量 歌 曲根 据广 西 民歌 改 编 ,如 :家 喻户 晓 的对 歌场 面刘 三 姐唱 的旋 律和 广西 都安 民歌 “ 插秧 歌 ”极为相 似 ,对 歌 的第一 句:
介绍一种非遗作文刘三姐歌谣
介绍一种非遗作文刘三姐歌谣
《刘三姐歌谣》是一种汉族民间传统非遗文化,源于汉中地区汉族
民间,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被誉为“汉中八大茶余韵”之一。
刘三姐歌谣歌词通俗易懂,抒发人世间真情实感,充满活泼、浓郁的民间文
化气息。
它一般是以四句四言的语言表达,节奏曲折而自然、弦外之
音而深刻,可以帮助人们把握生活的意义,分析复杂的人际关系。
刘三姐歌谣作为一种非遗文化,历经无数年的发展,深具本色,独具
风格,在民间传唱起来,将当地的传统文化及当地文化特色保护下来,为世人所熟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并且在国内外被称赞。
刘三姐歌谣的内容
刘三姐歌谣的内容刘三姐歌谣是一首民间传承的歌谣,广泛流传于中国的农村地区。
它以简洁明快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词,讲述了刘三姐的故事。
刘三姐是一个勇敢善良的女孩,她坚强地面对人生的挑战,不畏艰难,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帮助他人。
这首歌谣通过刘三姐的故事,传达了一种励志、乐观的态度,激励人们勇敢面对生活的困难。
歌谣的开头是:“刘姑娘好生瘦,身子骨弱不堪受。
起早贪黑累一天,腿脚不听使唤。
刘姑娘前整理,拿着毛笔写字画。
医生说你病不好,下落不好起床。
”这段描述了刘三姐身体虚弱、贫苦的生活状况。
但她并没有沉沦在困境中,而是顽强地奋斗。
她日夜努力工作,坚持学习文化知识,展现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屈的精神。
接下来的歌词讲述了一个勇敢善良的刘三姐:“刘姑娘工作忙,身上事情倒不嫌。
看见邻居有困难,总是主动伸出援。
”刘三姐是一个有着善良心灵的女孩,她经常帮助身边遇到困难的人们。
无论是助人为乐,还是对待工作和生活,她都积极乐观,面对困难从不退缩。
这样的精神鼓舞着周围的人们,也成为了刘三姐与众不同的地方。
在歌词的后半部分,歌谣讲述了刘三姐的智慧与勇敢:“刘姑娘胆子大,拿着剪刀修理破。
电器坏了照样好,像刘姑娘你见过。
”这段歌词描绘了刘三姐处理生活琐事的能力。
她不仅懂得如何修理电器,还能用聪明的方法解决各种问题。
这种才智和机智赢得了周围人的敬佩和赞许。
整首歌谣以乐观、积极的态度传达了刘三姐的精神。
不管生活如何艰辛,她总是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态,坚持努力、乐于助人。
这样的精神无疑是值得人们学习和崇拜的。
整首歌谣用简洁明快的旋律,简单朗朗的歌词,把刘三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表达得淋漓尽致。
刘三姐歌谣流传广泛,不仅在农村地区,也在城市中传唱。
这首歌谣通过讲述刘三姐的故事,吸引着无数人去学习、模仿她的勇敢和乐观。
世界上本没有刘三姐,但人们通过这首歌谣,仿佛能感受到她真实的存在。
因此,刘三姐歌谣成为了一首深入人心、鼓舞人心的歌曲。
总的来说,刘三姐歌谣是一首乐观、励志的歌曲。
刘三姐歌谣融入地方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
教学创新【摘要】本文指出刘三姐歌谣是广西壮族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究刘三姐歌谣文化引进地方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对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提高中职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培育地方中职特色教学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提出教师可通过将刘三姐歌谣融入口语交际教学、融入诗文教学、融入写作教学、融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推动地方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特色化的发展,让刘三姐歌谣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刘三姐歌谣中职语文融入方法【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1-0117-04刘三姐歌谣是广西壮族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无数劳动人民口头创造和经过千年传颂而流传下来的一笔财富,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刘三姐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开发一直是广西各级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点。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领导明确提出,要坚持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持续壮大文学桂军、漓江画派、八桂书风和刘三姐歌谣等特色文化品牌影响力,让壮乡人民好日子千人唱万人和,天天放在歌里过。
“刘三姐”是广西一张亮丽的名片,多年来,政府及社会团体通过影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传播,举办国际民歌艺术节、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活动等,再经过无数的壮族民间歌手积极演唱,让刘三姐歌谣得到不断创新发展,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彰显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被更多时尚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很多青少年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缺乏兴趣缺乏了解,在刘三姐歌谣的传承上缺乏主观能动性,这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极为不利。
基于此,笔者认为,加强对刘三姐歌谣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为壮族地区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刘三姐歌谣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推动地方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说到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最喜欢的就是刘三姐歌谣了,接下来我给大家详细介绍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刘三姐歌谣,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壮族人物,古代民间传说歌手,聪慧机敏,歌如泉涌,优美动人,有“歌仙”之誉。
人们对刘三姐无比喜爱,有关她的故事与记载很多,更是在每年的三月三当成节日来纪念她。
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申报的“刘三姐歌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项目类别,序号23。
经国家考证研究决定:宜州市作为刘三姐故乡。
刘三姐歌谣文化研究:背景、现状与展望
刘三姐歌谣文化研究:背景、现状与展望作者:吴力菡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7期摘要:简要介绍刘三姐歌谣文化研究的背景和研究价值,回顾国内研究并作出展望。
关键词:刘三姐歌谣;文化[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7--011、背景及价值刘三姐的传说最早见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十八《三妹山》。
根据广西宜山壮族传说,刘三姐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3年),从小能歌善唱。
她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以歌代言,名扬壮乡。
慕名前来对歌的人络绎不绝,短则一日,长则三五天,但都罄腹结舌,无歌相对,羞赧而退。
然而其才华却遭流氓恶霸的嫉恨,被害死于柳州。
传说死后骑鲤鱼上天成仙,也有说她与白鹤少年对歌七日化而为石,还有说她因反抗财主莫怀仁遭官府迫害便乘船飘然而去。
虽然传说不一,但其能歌善唱的形象代代相传。
壮族人民尊她为歌仙,至今还有“如今广西歌成海,都是三姐亲口传”的传颂。
如今,广西很多地方都有刘三姐庙或塑像,新的壮歌集问世时,必先供于像前。
壮族地区的“三月三”歌圩日相传就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节日。
有些地方的歌圩,第一项议程就是抬着她的像游行。
壮族民间认为歌圩的歌就是刘三姐的歌,即“刘三姐歌谣”。
它采用以歌代言的诗性思维方式,种类多样(分为生活歌、生产歌、爱情歌、仪式歌、谜语歌、故事歌及创世古歌七大类)。
歌圩上唱的歌大都是生活语言的高度提炼,具有生动、纯朴、深刻的特点,歌词有韵,能唱易记,经常交替运用赋、比、兴等艺术手法。
刘三姐歌谣扎根于人文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传播广泛,影响深远,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巨大的传承价值。
它作为刘三姐文化、乃至壮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展现了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活态文化的魅力,不仅具有见证民族历史和情感表述方式的文化史研究价值,还具有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美学、音乐学、民间文学等研究价值。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壮族“倚歌择配”的社会传统逐渐消失,加上强势文化和新型娱乐方式的冲击,传统原生态歌谣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危险。
刘三姐传说的流变
刘三姐传说的流变普列文【摘要】刘三姐传说流变情况非常复杂.在人们的交流中,刘三姐传说发生着一个走向统一的趋同过程.但由于有关刘三姐的故事、歌谣在人们集体记忆中发生了遗失、变形、衰落的现象,刘三姐的传说也相应经历了一个逐渐遗失、变形和衰落的过程.【期刊名称】《河池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30)006【总页数】6页(P70-75)【关键词】刘三姐传说;趋同化;变异;衰落【作者】普列文【作者单位】河池学院,中文系,广西,宜州,546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76.3我们对刘三姐的传说进行分析会发现:通过叙事、唱歌、对歌来娱乐和慰藉的活动,促使刘三姐传说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性;由于记忆所及的因素、各地各人因地制宜自由创造的因素,使得各地有各地的刘三姐传说版本,各地又有不同的版本,形成了变异;由于有关刘三姐的故事、歌谣在人们集体记忆中经历了遗失、变形和衰落的过程,刘三姐的传说也相应经历了一个逐渐遗失、变形的过程。
在人们的交流中,刘三姐传说发生着一个走向统一的趋同过程。
人们通过叙事、唱歌、对歌来娱乐和慰藉的活动,促使刘三姐传说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一定程度的同一性。
人们在交流中既同化别人,同时自己也被别人同化即异化,这种交流活动的结果就形成了刘三姐传说存在形态的一致性。
各地的刘三姐传说在主题、人物、事件或情节以及传说中涉及的诗歌上保持着相对的高度一致性。
对歌情节是刘三姐传说的核心情节,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传说中对歌情节的不同来进行分类。
根据对歌情节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刘三姐传说大致分为四个版本类型:一是以刘三姐与张伟望对歌为核心的传说类型;二是以刘三姐与罗秀才对歌为核心的传说类型;三是以刘三姐与三个或四个秀才对歌为核心的传说类型;四是没有对歌情节的传说类型。
以刘三姐与张伟望对歌为核心的传说主要在贵港、桂平、桂林、广东等地流传。
以刘三姐与罗秀才对歌为核心的传说主要在广东等地流传 (在广西的横县、湖南、江西也有流传,但流传范围不广)。
刘三姐歌谣的音乐文化及社会功能
刘三姐歌谣的音乐文化及社会功能
梁秀芬;夏红红
【期刊名称】《河北画报》
【年(卷),期】2022()12
【摘要】壮乡“歌仙”刘三姐的故事家喻户晓,刘三姐的歌谣人人传唱。
刘三姐歌谣汲取广西少数民族的山歌精华,语言简明、用词精炼,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丰富的文化价值及鲜明的民族特性,是壮乡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刘三姐歌谣经过岁月的沉淀,在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向人们展现壮族民间优秀文化的魅力。
本文简要分析刘三姐歌谣的音乐文化及社会功能,使更多读者了解刘三姐歌谣,增强对刘三姐歌谣的文化记忆,进一步传播刘三姐歌谣文化。
【总页数】3页(P113-115)
【作者】梁秀芬;夏红红
【作者单位】河池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壮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刘三姐歌谣为例
2.符号重构与文化认同:时代影像中的"刘三姐"民族文化符号研究——从《刘三姐》到《寻找刘三姐》
3.“刘三姐歌谣”考辨——兼谈作为非遗的“刘三姐歌谣”的保护与传承
4."刘三姐"歌谣何以实现跨文化传唱——论共性记忆与共同情感交织中的共同体形塑
5.少数民
族音乐引入中职学校的尝试
——以刘三姐歌谣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论刘三姐歌谣文化传承与保护
浅论刘三姐歌谣文化传承与保护作者:廖金翠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6期摘要:刘三姐歌谣是一种原生态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宜州壮族先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用聪明才智所创造的无比珍贵的口头文化遗产。
刘三姐歌谣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押韵,曲调优美,远播海外,是地方民族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它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和重大价值。
笔者从刘三姐歌谣的传承与保护重要意义入手,提出其传承与保护措施。
关键词:刘三姐歌谣文化;传承;保护;措施宜州是块风流地,人爱唱歌鸟爱啼;如今广西成歌海,三姐山歌数第一。
这是一首在宜州市家喻户晓、广泛传唱的刘三姐歌谣。
宜州市是誉满中外的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是著名的山歌之乡,这里人人爱唱山歌,处处有歌声,事事都用山歌来表达。
逢年过节,婚嫁、寿诞、喜事、庆典无不以歌为乐,以歌传情,以歌铭志。
山歌成为人们日常生产中文化娱乐、交流传递情感的载体。
过去60年代,广西歌舞团的歌舞剧《刘三姐》走进首都,荣幸的进入中南海给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以后又走向全国,红遍全国。
特别是电影《刘三姐》在全国掀起了刘三姐热。
《刘三姐》还走出国门,在国外,尤其是东南亚,同样出现了刘三姐热,而且持续长达几十年之久,以她的题材创作的作品层出不穷,改革开放年代《刘三姐》歌谣又“与时俱进”,在当时已成为宣传各行各业的文化品牌,在宜州随处可见以刘三姐命名的店名、商品名称。
刘三姐歌谣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笔者对刘三姐歌谣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进行探索。
一、刘三姐歌谣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义刘三姐歌谣是广西各民族民间文化的优秀代表作品,她的歌词内容丰富,灵活可变,幽默、诙谐、押韵、曲调优美、动听、朗朗上口,通俗易唱,容易被人民群众接受。
在过去的年代,宜州市刘三姐歌谣曾一度受到禁止,几近失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的春风吹拂城镇乡村,沉积多年的刘三姐歌谣,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注,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倡导下,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山歌演唱,比赛活动得以复苏。
河池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池市“刘三姐文学艺术奖”评奖办法的通知
河池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池市“刘三姐文学艺术奖”评奖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池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9.17•【字号】河政发[2013]52号•【施行日期】2013.0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人力资源其他规定正文河池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池市“刘三姐文学艺术奖”评奖办法的通知(河政发〔2013〕5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和驻河池中直区直各单位:现将《河池市“刘三姐文学艺术奖”评奖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池市人民政府2013年9月17日河池市“刘三姐文学艺术奖”评奖办法近年来,河池市文学艺术事业得到蓬勃发展,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作品和优秀文学艺术家,在全区甚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在扩大河池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推动河池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为了继续鼓励和扶持全市文学艺术工作者坚持文学艺术创作,推出更多更优秀的文艺精品,经中共河池市委员会研究同意,河池市人民政府特设立河池市“刘三姐文学艺术奖”。
该奖为河池市最高文学艺术创作奖,用于奖励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代表河池水平、在市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的优秀文艺作品。
为完善评选工作,在《河池市委宣传部关于〈河池市“刘三姐文学艺术奖”评选奖励暂行办法〉的通知》的基础上,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河池市“刘三姐文学艺术奖”由河池市人民政府颁发,每两年评选奖励1次。
第二条评选表彰工作由中共河池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单位组织实施。
第三条河池市“刘三姐文学艺术奖”评奖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原则,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艺术性和思想性并重及公开、公平、择优的原则,积极引导和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为人民奉献更多无愧于时代的精神文化产品,推动文学艺术创新,提升我市文艺创作整体水平,推进先进文化建设。
刘三姐歌谣文化发展源流考述
刘三姐歌谣文化发展源流考述刘三姐歌谣文化发展源流考述刘三姐,是中国四大传统剧种之一的闽剧中的经典角色。
她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女性形象,形成于明代,流传至今。
刘三姐的故事深受民间喜爱,并被各种艺术形式广泛传扬。
本文将考察刘三姐歌谣文化的发展源流。
刘三姐歌谣的发展源于民间,通过口头传承而得名。
刘三姐是一位勇敢坚毅的女子,她在剧中用自己的机智和智慧帮助丈夫、家人,最终化解了重重难关。
她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一个在困境中顽强奋斗的象征。
在宋代,人们就传唱着一些刘三姐的歌谣,将她的故事广泛流传。
明代以后,闽剧逐渐成熟发展,刘三姐成为了该剧种中的一大经典角色。
随着闽剧的传播和演出,刘三姐的形象进一步被丰富和完善。
不仅仅是歌谣,她还在剧中表现出了对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和勇气,成为了广大观众所喜欢的角色。
刘三姐歌谣不断在民间传唱,并不断发展和创新。
刘三姐歌谣在清代时期得到了更多的普及和发展。
在广东省海丰县的刘三姐故乡,人们努力保留和传承歌谣,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整理工作。
这些歌谣经过时间的沉淀,收集到了一定的篇幅和类型。
刘三姐歌谣成为了当地民间文化的一部分,不仅被大家所熟知,还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20世纪初,刘三姐歌谣开始从福建地区向全国传播。
随着交通和媒体的发展,刘三姐的故事走出了闽南地区,成为了全国人民所熟知的形象。
在中国各地,人们纷纷唱起了关于刘三姐的歌谣,将她的故事传承下去。
这也为闽剧及其它剧种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戏曲文化的进步。
如今,刘三姐歌谣文化已经扩展到了其他艺术形态。
除了戏曲表演,刘三姐的故事还被改编成歌曲、舞蹈、电视剧等形式,更加深入人心。
刘三姐歌谣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独特的记忆和情感,成为了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刘三姐歌谣文化发展的源流由民间的歌谣发展而来,经历了闽剧的演绎、整理和传承,并最终走向全国。
它不仅代表了刘三姐形象的成熟和丰富,也代表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视角下的刘三姐女性意识与译介活动研究
双方互信关系的建立,增进双方人民之间的感情。 可以预见,开展刘三姐文化的翻译介绍活动将对我 国“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助力我国 及沿线各国经济共同发展。
一、刘三姐文化内涵与特征分析
(一)刘三姐文化发展历程
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 在不断传承与发扬的过程中,其内涵也逐渐变得丰 富。我国最早关于刘三姐的文字记录是广东阳春 县春湾铜石岩的石刻“刘仙三姐歌台”,根据其落款
显示,立碑时间为公元915年,当时我国正处于五代 十国时期。而后的一些明清文献史料对刘三姐的 生活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如明末清初屈大均在 其《广东新语》一书中记载“新兴女子刘三妹者,相 传为始造歌之人。唐中宗年间,年十二,淹通经史, 善为歌”[1]261 $除此之外,清初王士祯《池北偶谈》 以及顺治进士闵叙的《粤术》中也都记载与刘三姐 相关的内容。综合所有文献可以确定,刘三姐生活 的时代大约为唐中宗时期,距今已有1 300年的 历史。
二、刘三姐文化中女性意识分析
刘三姐生活于1 300多年前的封建社会,彼时 女性的地位普遍低于男性,长期处于被压迫的状 态。而刘三姐的传说所传达的不仅仅是山歌文化 的魅力,更是一部女性反抗强权、追求个性解放,努 力实现男女和谐共生的女性奋斗史$
刘稳亮,等文化视角下的刘三姐女性意识与译介活动研究
以彩调剧《刘三姐》为例,刘三姐的故事被置于 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之下。剧目开头部分安排了刘 三姐与老渔翁的对唱,其中“只要留得长流水,有朝 冲倒九重山”等句子所表达的就是女性不甘示弱的 心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其后, 面对刘二哥希望自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期 望,刘三姐反其道而行之,在村中打抱不平,用山歌 击退了强占茶山的地主莫进财,而刘二哥此时却要 求刘三姐不惹事。在男权的掣肘之下,刘三姐发出 了“有理敢把皇帝骂,管你老爷不老爷”的声音。这 些情节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性所遭受的不公正对 待,而刘三姐敢于反抗地主、反抗强权的行为表现 出的就是女性逐渐觉醒的抗争意识。
河池刘三姐故乡欢迎贵客欢迎词
河池刘三姐故乡欢迎贵客欢迎词
尊敬的贵客,
欢迎来到河池刘三姐的故乡!在这个美丽的地方,我们满怀热情地迎接您的到来。
河池刘三姐,作为中国南方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她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歌声将这份情感传递给世界。
而今,我们有幸能够让您亲身感受到这一非凡的艺术之美。
在这里,您将欣赏到刘三姐的动人嗓音,感受到她的独特韵味和激情四溢的表演。
刘三姐音乐是河池文化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我们自豪地向您展示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和魄力。
同时,我们将带您领略河池的自然风光和悠久历史。
这里有清澈的河流,婀娜多姿的山峦,还有深藏着无数古老传说的神秘洞穴。
让我们一同探索这片土地上的独特之美,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赐和神奇。
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加入我们的行列,与我们共同分享这份独特的文化盛宴。
在河池刘三姐故乡,您将被热情好客的人民所包围,感受到浓厚的人文氛围。
我们相信,这将是一次难忘的旅程,留下美好回忆。
再次欢迎您来到河池刘三姐的故乡,希望您在这里度过愉快且
难忘的时光!祝您旅途愉快!敬上。
刘三姐歌谣的跨文化传唱
刘三姐歌谣的跨文化传唱刘三姐歌谣的跨文化传唱刘三姐是中国云南省文山州瑞丽市的一个少数民族,古老的劳动和生活歌谣一直是他们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刘三姐的歌谣作为云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音乐类传统艺术之一,早已超越了地域的限制,跨越了文化的界限,在跨文化传唱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刘三姐的歌谣言语简洁、旋律悠扬,而且在表达情感和展现生活的过程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在中国国内被广泛传唱,也吸引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关注和欣赏。
由于其特殊的魅力和优美的歌曲,刘三姐的歌谣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刘三姐的歌谣在跨文化传唱中受到了许多外来文化的影响,也产生了一些变化和创新。
例如,在与邻国缅甸的接触中,刘三姐的歌谣吸收了一些缅甸音乐元素,使其在音调和节奏上更具异域情调。
这种跨文化的融合使刘三姐的歌谣更具世界性,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除了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刘三姐的歌谣还通过各种传媒渠道传播到世界各地。
当前,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刘三姐的歌谣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无论是在音乐平台上发布的音频,还是在视频网站上发布的表演,都成为了刘三姐歌谣跨文化传唱的重要形式。
通过技术手段,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欣赏刘三姐的歌谣作品,这使得这一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能够更加广泛地传播到全球各个角落。
在刘三姐歌谣的跨文化传唱中,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使得刘三姐的歌谣得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成为一种共同的语言。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能够通过欣赏刘三姐的歌谣来感受中国的文化魅力,还能够通过创造和演绎刘三姐的歌谣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这种文化的互动和融合,使得刘三姐的歌谣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然而,刘三姐歌谣的跨文化传唱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由于不同文化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角度存在差异,刘三姐的歌谣在跨文化传唱中可能会遭遇理解上的障碍。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传播民族文化之路径研究——以广西壮族“刘三
48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传播民族文化之路径研究——以广西壮族“刘三姐歌谣”档案为例■周铁梅/广西民族大学摘 要:文章以实地调研获取的相关数据和文本资料为依据,旨在探索“刘三姐歌谣”档案在传播民族文化方面的主要路径及其在当下发展环境中的主要制约因素,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在促进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探索传播路径优化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刘三姐歌谣 传播路径非物质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文化,不表现为具体的形态和物质存在。
而其传承和延存则有赖于各种形式的物质载体,进而使这些载体具备了档案的意义,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档案。
各种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作为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内质的固化载体,其本身亦是架构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因素。
档案自身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不仅具有记载、贮存、积累文化的功能,而且同时也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1]。
现下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传播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马晨璠在结合传播概念的基础上认为非遗档案传播是以非遗档案为载体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收和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
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功能,探索这一功能发挥的形式和路径,以实现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在民族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充分推动文化传播、扩大文化受众和市场的效果,具有较为突出的现实意义。
“刘三姐”作为一种典型的地域文化标签,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刘三姐歌谣”作为“刘三姐”文化的结晶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刘三姐歌谣”档案在其文化保护与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分析刘三姐歌谣档案的传播路径,扩大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域,对促进区域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对地区文化、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建设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刘三姐歌谣”档案在推动民族文化传播方面的价值体现参照赵林林等[2]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广义层面的定义,本文所研究的“刘三姐歌谣”档案视域涵盖所有与“刘三姐歌谣”有关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的档案材料。
传承经典与创新转型发展——以河池学院刘三姐大学生艺术团打造大学生版大型彩调歌舞剧《刘三姐》为例
传承经典与创新转型发展——以河池学院刘三姐大学生艺术团打造大学生版大型彩调歌舞剧《刘三姐》为例
唐文生
【期刊名称】《音乐时空》
【年(卷),期】2017(000)003
【摘要】近来,由河池学院刘三姐大学生艺术团精心打造的大学生版大型彩调歌舞剧《刘三姐》在河池学院表演厅首次公演获得很大成功,随即并召开了河池学院大
学生版大型彩调歌舞剧《刘三姐》研讨会.本文通过对大型民族彩调歌舞剧《刘三姐》的传承创新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得出彩调歌舞剧《刘三姐》在传统经典文化传承、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丰富河池学院校园文化生活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3页(P31-33)
【作者】唐文生
【作者单位】河池学院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5
【相关文献】
1.浅谈电影艺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彩调的传承保护--以1978年电影《刘三姐》为例 [J], 苏文劲
2.传承经典与创新转型发展——以河池学院刘三姐大学生艺术团打造大学生版大型
彩调歌舞剧《刘三姐》为例 [J], 唐文生;
3.打造旅游品牌,传承刘三姐文化\r——以\"刘三姐\"文化数字化浮雕工艺品开发研究为例 [J], 张欣娜
4.时光里的惊艳·传播学视域下彩调剧的传承与发展——以《印象·刘三姐》为例[J], 鹿海迪;刘明录
5.时光里的惊艳·传播学视域下彩调剧的传承与发展——以《印象·刘三姐》为例[J], 鹿海迪;刘明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科普宣传形式打造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科普山歌”“科普文艺”科普宣传品牌——广西河池市打造“科普山歌”“科普文艺”科普宣传品牌调研河池市科协李宁近年来,河池市科协在开展科普宣传工作中,紧紧抓住河池市这个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以“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工作目标,以创新科普宣传形式、打造“科普山歌”“科普文艺”具有河池少数民族特色及社会影响力的科普宣传品牌为支点,使全市科普宣传工作呈现了特色明显、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效果显著的特点,有序推进了科普工作开展。
一、打造“科普山歌”品牌,用“科普山歌”唱响科学主旋律“山歌搭台,科普唱戏”。
科普山歌一直是河池市开展科普宣传的一个重要形式。
实践证明,科普山歌是河池市开展科普宣传不可缺少的载体和行之有效的形式。
“科普山歌”这个品牌为科普铺设了一座进农村、进社区的桥梁。
(一)深入调研,确定打造“科普山歌”品牌的思路。
前些年,身居少数民族地区的河池市科普工作者,在开展科普宣传时曾经喟叹:做群众科普宣传工作难,做少数民族群众的科普更难,有时往往像秀才遇到兵;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组织专门人员,深入农村调研,探寻有效的最适合山区少数民族特点的科普宣传方式。
在调研中了解到,在河池少数民族地区,无论在溪边山弄、田间竹林或家居木楼,悦耳悠扬的山歌歌声不绝于耳,萦绕山梁;尤其逢年过节,寨寨摆歌堂、设歌会,男女老幼,直抒胸意,通宵达旦。
根据山歌在河池少数民族群众中已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及本地区少数民族有“嗜山歌如命”的偏好这个特点,我们创新出了"山歌嫁接科普知识"的科普宣传新形式,把科普知识融入山歌之中,寓教于乐,使群众在欣赏山歌独特的民族风韵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科学知识的教育。
(二)“科普山歌”提高了科普宣传效果。
自采取科普山歌宣传科普知识后,科普山歌就像"粘合剂",一下就吸引来了成千上万群众参加到科普活动中来,实实在在地提高了科普宣传效果,打开了河池市科普工作的新局面。
2011年8月23日晚,我们科协与市气象局、市气象学会及巴马县人民政府、巴马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在巴马举办的大型气象知识科普宣传山歌演唱会,就验证了这种科普新形式吸引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参与的魅力和轰动效应。
此次科普山歌会一改过去开展科普宣传要相关单位发动组织的做法,主办方只公布科普山歌会的时间表,群众就自发争先恐后地参加,把会场围的水泄不通,人数达5000之多,现场气氛高涨。
这次山歌演唱会刚刚开唱不久,现场许多群众按捺不住,主动上台来,用山歌与气象工作人员对歌、抢答气象科普问答题。
"科普山歌"品牌的魅力可见一斑。
宜州市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积极配合,分别组织开展“科普山歌进社区”和“科普山歌下乡”活动。
据统计,2015年该市共开展“科普山歌进社区”和“科普山歌下乡”活动达24场次,观众达10万人次。
此外,“科普山歌”品牌的推广,激发了科协积极承办、协办全国、全区大型山歌活动,举办各类山歌比赛的活力,推动了群众性科普山歌的普及。
近年来,河池市举办了"刘三姐杯"广西山歌大奖赛、九月唱丰收--广西农村山歌会、“蓝田杯”第二届全国农村青年歌手大奖赛等活动;河池市科协以及科技、气象、农业等部门还利用“十月科普大行动”“全国科技宣传周”“世界气象日”“全国防灾减灾日”举办大型山歌科普宣传会,营造山歌宣传科普的浓厚氛围。
(三)“科普山歌”的推广,带动了社会民间团体积极采用山歌形式开展科普宣传的积极性,扩大了科普宣传的覆盖面。
为了开展防艾科普宣传,在市科协采取“科普山歌”方式开展科普宣传的引领下,目前河池各地妇女自发成立有五百多支防艾科普山歌队。
每逢传统节日,这些科普山歌队都以防治艾滋病为主题,深入到壮乡瑶寨山山弄弄传唱"防艾科普山歌"。
现在河池巴马、都安等农村,防艾知识知晓率达到100%,在防艾知晓率中,通过"妇女防艾科普山歌队"山歌宣传实现的占80%。
充分彰显了“科普山歌”在开展科普宣传中的强大魅力。
近年来,河池市各级科协积极配合市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10个县、市(区)组建了十支乡村"少年科普山歌队"。
这十支乡村"少年科普山歌队"活跃在各县的乡间小学,他们用山歌这个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传播科普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河池,现在有80%的县都成立了山歌协会,山歌协会会员达1200多人。
河池山歌协会会员大部分为来自农村的乡间歌手和科普志愿者,他们中有干部职工、社区居民;他们中有擅长唱壮歌的歌王,也有擅长汉歌、瑶歌、仫佬歌、土拐歌的高手,他们把科普知识融入不同的唱腔中,用不同民族语言传唱科普山。
这些歌手成为了一支支传播科普知识的“轻骑兵”。
二、打造“科普文艺”品牌,用文艺演绎科普,扩大科普宣传的亲和力、受众面为了配合市政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河池市各级科协、相关学会(协会)及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紧密合作,在开展科普宣传中紧扣“文化惠民”主题,着力打造“科普文艺”品牌,把科普知识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之中,用文艺演绎科普,扩大科普宣传的亲和力、受众面。
“广场文艺周周演”是宜州市在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市活动中打造的“科普文艺”特色品牌。
“广场文艺周周演”最初是由宜州市科协为宣传、贯彻、落实《科普法》和《全民科学素质纲要》而发起组织的广场科普活动演变而成。
在“广场文艺周周演”中有科普电影、科技大集、科技咨询、科技展览、健康义诊、科普文艺表演等内容。
2010年在该市秋冬科普大行动和“广西宜州首届刘三姐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中定格为“广场文艺周周演”。
“广场文艺周周演”由宜州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办,由宜州市乡村文艺志愿者协会和有实力的民间文艺队轮流承办。
从此以后,每逢周末及传统节假日和重大科普宣传活动,在城区市民文化广场和中山公园、刘三姐广场、城南广场以及遍布乡镇、村、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各路科普文艺团队分别上演精彩纷呈的科普节目,让城乡居民饱尝“科技文化大餐”。
宜州市乡村文艺志愿者协会由于开展文艺演出活动成绩突出,2015年在第六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评选中被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天峨县科协以广西科普示范县创建活动为契机,在去年推出了以“大力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主题的系列科普文艺演出活动,并使此活动常态化的进行下去,形成该县开展科普活动“主菜”。
系列科普文艺演出的节目包括舞蹈、歌伴舞、男女声独唱、科普山歌对唱、科普小品、科普快板、科普知识有奖问答等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现形式。
这些文艺演出做到既让观众在欣赏文艺节目的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到科学知识的熏陶和启迪。
近年以来,都安县科协为提高科普宣传“亲和力”,每年“十月科普大行动”期间都与县文体局等部门共同举办科普下乡文艺巡回演出活动,把科普融入农村文化娱乐活动中,让农民们在娱乐中享受到科技知识的教育,增强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
环江县老科协为配合科普宣传,组建艺术团深入基层开展科普文艺演出。
每年都演出80多个包含科普内容在内的节目。
该艺术团除了在县城区重大活动演出外,每年还坚持12个乡镇进行开展不少于一个月的巡回公开义务演出,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目前,河池市群众性自发科普文艺演出活动的蓬勃开展,科普文艺活动好戏连台。
如“金城大舞台”月月演群众文化活动、“和谐文化在基层”“百团千场”文艺下乡等活动方兴未艾。
据统计,目前,全市已累计成立有400多支村级(社区)科普文艺队。
2015年,宜州市乡村文艺志愿者协会在由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单位组织的,第六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评选活动中获“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受到表彰奖励。
三、打造“科普山歌”及“科普文艺”科普宣传品牌的经验和体会(一)争取政府资金支持,打造科普山歌文化活动阵地。
在河池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参与下,河池市政府投入巨资进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仅宜州市就投资近一个亿完善文化事业的硬件设施,为喜爱山歌的群众和广大市民提供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文化活动阵地。
(二)树立科普宣传的品牌意识。
科普活动也需树立品牌意识。
在这方面我们的体会是,首先要在“品牌”内涵上相对固定。
比如“科普山歌”品牌必须在科普上做文章,必须在山歌中“嫁接”进群众日常生产、生活需要了解的科普知识;要树立科普活动的品牌,还应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以达到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三)科协主动引领,综合利用社会资源,多形式、多触点地发挥科普宣传品牌的社会作用。
河池市科协与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协调配合,同频共振,于 2010年就开始启动了“远教喇叭响千村,科技惠农富万家”工程,尘封多年的喇叭又派上用场,成为传播“科普山歌”有效载体;在开展“科普文艺”活动中,科协积极主动与文艺团体、社会科普志愿者组织联动,扩大品牌效应。
如宜州市科协主动与乡村科普文艺志愿者协会协调,该协会组织近百名文艺志愿者及党员开展以“到人民中去”为主题的送科普文艺下乡活动。
送科普文艺下乡活动,突出科普惠农、环境保护和生态乡村等科普内容,像小品《健康宝典》、渔鼓《宜州美》《蚕农欢歌》《美丽下维》,等节目都融入了产业特色、科普惠农、环境保护和生态乡村等科普内容,这些“嫁接”进丰富科普内容的节目对宣传、贯彻、落实《科普法》和《全民科学素质纲要》,推进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市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科协及科普工作者带头大打科普宣传品牌,是扩大科普品牌效应的重要保障。
如每逢重大科普宣传活动,河池大多数县的科协领导及相关部门的领导,都带头登台唱科普山歌;巴马县科协的领导,每逢重大科普山歌会,都认真阅读资料,编撰科普山歌歌词,带头传唱“科普山歌”;有“气象科普山歌达人”之称的河池市气象学会荣誉会长黄运丰。
每逢重大科普宣传日,他都亲自登台带头领唱科普山歌。
(五)政府推动是提升科普宣传品牌“知名度”的关键。
如河池市市委宣传部为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科普宣传效果,于2015年9月组织山歌王、青年山歌手组成山歌辅导演出队相继到全市11个县(市、区)举办山歌培训暨演唱活动。
进一步扩大“科普山歌”品牌的轰动效应和提高河池市民间山歌手的编歌、对歌能力,让科普知识伴随着优美山歌唱入寻常百姓家。
(六)注重固化科普品牌内容,使之便于传播。
如科普山歌在民间市以口口相传的形式流传,大多处于没有文字记载,这样时间一久,往往容易使许多经典、优秀的科普山歌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