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第一课时)课本预习文本探究课堂达标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答案

人教版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答案

《兰亭集序》导学案(学生用)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脱稿说出重点文学常识;2.扎实掌握第一部分(一、二段)中的重点文言基础知识,并懂得大意;3.理解作者的写作缘由和第一部分中流露出来的情感。

【课前自学】预习指要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2.再读课文,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第一部分中的疑难字词,并懂得大意;3.反复朗读课文,力争流畅;4.阅读下面的文学常识和背景介绍,并记住重点;5.完成下面的预习检测题,有余力的同学可思考探究题。

知识链接(一)解题(1)《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兰亭宴集序》。

序,文体的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文字。

书序一般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这里用以记事。

兰亭,地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县西南兰渚,此地有亭,故称兰亭。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盛大的文人宴会,临流赋诗,抒发情怀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2)介绍作者及写作目的。

王羲之,东晋琅邪临沂人,出身于士族名门。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杰出的书法家。

青年时有美誉,朝廷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世称为王右军。

他写作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记叙兰亭景致和宴会盛况;二是借这篇序言表达自己的观感。

全文既写出了作者与名士的宴饮之乐,又写出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的感慨,是一莴流传千古的名篇。

(二)背景(有助于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思想情感)“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魏晋时期人们从汉代儒教统治的礼法束缚下解脱出来,生活上人格上崇尚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他们发现了自然山水之美,欣赏自然山水,并且由实入虚,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谢灵运的“溟涨无端,虚舟有超越”均是歌吟山水、崇尚自然之作;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也已经包含在晋人对山水美的发现之中了,当时画家宗炳云就说过“山水质有而趣灵”。

高一语文上学期 必修二 兰亭集序第一课时教案

高一语文上学期 必修二 兰亭集序第一课时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1、导入: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过渡句:《兰亭集序》一篇山水游记散文,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王羲之其人及其写作背景。

检测大家预习情况)2、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郡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

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

在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兰亭集序》。

(提问:什么是序呢?)明确:一般放在书或者文集的前面,是说明书籍著述或者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的作品进行评论,或者就有关问题进行研究阐发。

(过渡句:《兰亭集序》不仅是一幅书法极品,誉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称,更是散文中的佳品,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诵读、理解去探究文字的丰富的内涵。

)3、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学们认真听一下录音。

(要求:注意文章的语气、停顿、字音)2、学生齐读(指导学生的朗读)(过渡句:关于文言文的学习,对于文意的理解,首先应该是字词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阅读第一段,并尝试翻译,请特别注意老师用不同颜色标注出的字词及划线部分。

)4、再读课文,读懂文意梳理字词5、品读课文,读出情感(过渡句:字词的梳理,可以说是为我们理解文意打下了一个基础,那么接下来我们请男生读一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勾画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明确:乐作者为何而乐呢?1、良辰:暮春之初农历一、二、三月为春季,暮春也就是三月。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第8课 兰亭集序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第8课 兰亭集序第1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8课兰亭集序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1、了解书序的特点。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初步体会作者"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掌握本文出现的“毕”“修”“引”“次”“是”等重点实词、“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

【学习内容】一、预习要求1、通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和特点,揣摩作者感情,做到有感情地准确地朗读;画出疑难问题;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3、利用文下注释解决字词问题,记录重要词义。

二、预习自测题1、给下边加字词注音:癸()丑修禊()流觞()激湍()形骸()游目骋()怀齐彭殇()嗟悼()会()稽jī感慨系()之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趣舍万殊悟言一室之内3、解释下列加横线字含义(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2)修禊事也(3)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4)引以为流觞曲水(5)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6)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7)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8)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9)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10)所以兴怀,其致一也(11)所以游目骋怀4、王羲之(303-361),东晋大书法家。

字,出生于两晋门阀世家,祖籍琅邪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

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

善书法,被后世称为,其子王献之被后世评家认为是可与其父比肩的书法家,父子并称,可视为魏晋书法的代表人物。

王羲之的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三、补充材料1、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

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兰亭集序预习和课堂使用ppt课件

兰亭集序预习和课堂使用ppt课件
行书”。
精品课件
13
•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 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 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 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 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 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 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
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
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
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
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
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精品课件
12
文章背景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 称为修禊。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 大书 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2 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 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 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 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 当时参与其会的42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 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 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 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
精品课件
14
•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 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 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 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逐字稿教案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逐字稿教案

《兰亭集序》(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和掌握书序的特点。

2掌握文言词语:咸、毕、惠、信、兴等词的意思和用法。

3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1理清思路,把握意旨。

2鉴赏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叙、议融合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

2.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二、重点·难点重点:1.词类活用、多义词。

2.体味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的语言特色。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了解作者及“序”的有关知识。

2.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

3.讲读第一节。

二、导入新课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

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百世,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

就让我们共同欣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吧!三、解题,介绍作者(1)《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兰亭宴集序》。

序,文体的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文字。

书序一般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作者情况、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这里用以记事。

兰亭,地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县西南兰渚,此地有亭,故称兰亭。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盛大的文人宴会,临流赋诗,抒发情怀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2)介绍作者及写作目的。

王羲之,东晋人,出身于士族名门。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杰出的书法家。

他写作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记叙兰亭景致和宴会盛况;二是借这篇序言表达自己的观感。

全文既写出了作者与名士的宴饮之乐,又写出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的感慨,是一流传千古的名篇。

高中语文(课本预习+文本探究+课堂达标)第9课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课本预习+文本探究+课堂达标)第9课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新人教版必修2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学习重难点】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背景资料】1.《兰亭集序》由来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ì)。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

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

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

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

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2.资源储备(关于士人的死生观的语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王勃《滕王阁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前赤壁赋》)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

(《庄子•德充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鲍照《拟行路难》)【梳理感知】1.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

)精读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第1自然段,叙述.描写了兰亭宴集的盛况,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环境和人物。

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兰亭集序》教案[推荐五篇]

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兰亭集序》教案[推荐五篇]

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兰亭集序》教案[推荐五篇]第一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兰亭集序》教案《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次”、“修”、“与”、“因” 等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一些写景的句子。

2、提高诵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语感;学会比较,质疑与思考。

3、体会认识作者的人生观,提高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水平。

二: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学会联想与比较,在“语境”中对其意义确认。

2、理清文章结构,提高诵读能力。

3、领会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认识。

三、教学设想1、如此美文,诵读至关重要。

准备高雅的古琴、古筝曲《高山流水》配乐诵读。

2、通过联想、比较的方法,来阐释文体、积累词语、拓宽视野。

3、多媒体配合。

四、教学过程(一)通过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导入课文。

1、你知道王羲之是在什么状态下创作出《兰亭集序》的吗?2、由书法美来领略文采美。

(二)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1、朗读2、评价(三)配乐,古琴曲《高山流水》。

教师泛读。

1、提出思考题:分别用一个字(词)来概括每段的意思。

2、教师范读。

3、播放录音带。

(四)揣摩鉴赏文本1、第一段可用哪一个词加以概括(可在文字中寻找)明确:乐2、哪些东西信可“乐”呢?明确:景——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山)清流急湍,映带左右(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人——贤—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事——雅—一觞一咏3、联想、比较、拓展:① 引入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② 两人同写暮春江南,景物特点有什么不同?明确:丘迟之景,勃勃生机,活泼热烈。

意在唤起身处北方的陈伯之的思乡之情;羲之之景,清俊高雅,有超凡脱俗之韵。

③ 讲到“人贤”,引入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意在表明,美景配贤人(赏心悦目,良辰美景)。

4、学生试背第一段,教师示范背诵5、朗读第2段,用哪一个词概括本段?明确:痛6、“痛”在何处?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谈玄悟道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归隐山林情随事迁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7、引入范仲淹《岳阳楼记》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比较他们的精神境界。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第8课 兰亭集序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第8课 兰亭集序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课时导学第8课兰亭集序第1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2新人教版必修案 1、了解书序的特点。

【学习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 悲的思想感情。

3、初步体会作者乐到、修本【重点难点】掌握文出现的“毕”“”“引”“次”“是”词点实等重“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

【学习内容】一、预习要求、通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和特点,揣摩作者感情,做到有感情地准确地朗读;画出疑难1 、利用文下注释解决字词问题,记录重要词义。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问题;23二、预习自测题、给下边加字词注音:1 )流觞())丑癸(修禊(嗟)游目骋()怀齐彭殇()激湍()形骸()之ī)稽j 感慨系(会(悼()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趣舍万殊悟言一室之内、解释下列加横线字含义 3 )群贤毕至,少长集咸(1(2修)禊事也 3峻岭,茂林修竹)此地有崇山(曲水(4)引以为流觞(5)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6)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7)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8)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9)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致一也10)所以兴怀,其(游目骋怀 11)所以(,)303-361,东晋大书法家。

字4、王羲之(沂,后迁居会稽山阴。

因出生于两晋门阀世家,祖籍琅邪临。

善书军军将,世称曾任右称世被后法,王献之被后世评家认为是,其子为可视为,家,父子并称书父可与其比肩的法之王羲表人物。

法魏晋书的代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的三、补充材料背景介绍1、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 1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

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高中语文 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兰亭集序》【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出现的“毕”“修”“次”是等重点实词、“之”“于”“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定语后置等特殊性文言句式。

2、理清文本结构,认识作者感情变化,探讨作者积极的人生观。

课前准备;(一)课前自学准备1、文学文化知识序是一种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序分两类,一是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多为劝勉之辞;一是书序,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文字,多是介绍成书经过、出版或写作的旨意、作者的情况等。

《兰亭集序》属于书序。

2、作者王羲之,字逸少,祖籍琅琊临沂。

善书法,有"书圣"之称。

又因为他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3、背景简介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初渡浙还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

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

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此序即后来在文学史,更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兰亭集序》。

此序一反《兰亭集》中“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玄言诗作派,也脱离了追求骈骊的窠臼,是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

其深刻的生命感悟读来的确让人心为之恸。

补充: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

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4、流觞曲水: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课内文言文 必修2 单篇梳理2 课文1 兰亭集序

课内文言文 必修2 单篇梳理2 课文1 兰亭集序

[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修”“少”“期”“诸”“类”“信”“左”七字及次常用字“次”。

2.翻译重点句子。

基础积累 奠基高考一、基础夯实(第1段)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毕( ) ②咸( ) ③映带( ) ④引( ) ⑤次( ) ⑥虽( )答案 ①全 ②都 ③映衬,围绕 ④导引 ⑤旁边 ⑥虽然(第2段)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抬头观望广阔无穷的宇宙,低头细察地上繁多的万物,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足以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令人快乐。

(得分点:品类、所以、信,定语后置句)(第3段)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3.解释加点的词语①趣()②万殊()③静躁()④欣()⑤得()⑥快然()⑦之()⑧迁()⑨系()⑩向()⑪犹()⑫兴()⑬化()答案①趋向,取向②千差万别③安静与躁动④欣喜,高兴⑤得意,满足⑥高兴的样子⑦往,到达⑧变化⑨附着⑩过去,以前⑪尚且⑫发生,引起⑬指自然4.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面对面在室内畅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自由放纵地生活。

《兰亭集序》的预习提示

《兰亭集序》的预习提示

《兰亭集序》的预习提示《兰亭集序》的预习提示本文是一篇书序,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诗集而写的一篇序言。

“序”又名“引”,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诸人诗作编成一集,并作此序,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借以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王羲之生活的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士族文人多奉行庄子人生哲学,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甚至厌倦人生,放荡形骸,轻生乐死。

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

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

”(《世说新语·言语篇》)王羲之借这篇序文批评当时一些文人的人生态度,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强调死生是人之大事,珍惜生命,重生痛死乃是古今人类的共性,充分肯定生命存在的价值。

《兰亭集序》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记叙了兰亭集会,作者通过富有诗情画意的描写,充分表现了生之欢乐。

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引发出乐与悲、生与死的感慨,阐明“死生亦大”的观点。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

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

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学习本文请从下面两条入手:1.学会利用注释自读课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语境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个别没有加注词句的意义。

如“岁在癸丑”的“岁”,“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的“虽”,“或取诸怀抱”中的“或”,“向之所欣”的`“欣”,“所以兴怀”的“所以”等。

这些词语在以前学过的课文中都有接触,在回忆旧知中,弄清其意义和用法。

2.思考和把握作者议论的中心观点和思想情感脉络。

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是难度很大,只有把握课文的中心观点和情感脉络,才能理解作品的内容。

2024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通用13篇)

2024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通用13篇)

2024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通用13篇)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课文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3.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教学重点:1.理解背诵2.由景入情的写作方法教学安排:二课时过程第一课时一、直接进入新课。

1.教师板课题:兰亭集序2.由美文到美书①《兰亭集序》书法掠影:古今书法学习的范本。

②抽学生写作者名:王羲之。

并由此链接到:晨曦;熙熙攘攘。

后让学生试将“王羲之”“晨曦”“熙熙攘攘”三个词语组合造句,以加深书写印象。

3.由美书到美文:《兰亭集序》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4.了解作者情况,简述写作背景,明确文章体裁。

二、如果有学生在预习时已能背诵,先抽一二学生试背。

三、指导第一段的背诵,点拨理解句意,强调关键词语,注重文言基础知识教学。

过程中要让学生反复读背。

背诵线索: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觉。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事件:修稧事也。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四、学生自读背诵5分钟。

五、抽一至二名学生试背课文,教师可作必要的线索提示。

第二课时一、听名家示范朗诵,学生小声跟读。

二、复习巩固第一自然段的阅读背诵。

三、朗读、解析第二自然段,理解文章“由叙入感”的写作结构。

明确:第一段记兰亭畅游,乐视听之娱;第二段感人生易老,悲死生之大。

1.注意本段的结构层次2.学生质疑,教师指导、点拨,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四、诵读、讲析第三自然段,完成以下内容:1.学生质疑,教师指导、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句意、文意。

2.归纳结论:睹物伤情,诗文叙怀,记于今,留之后,古今一理。

《兰亭集序》(课件)-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人教版必修2)

《兰亭集序》(课件)-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人教版必修2)

良辰 美景 赏心 乐事
乐事
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禊:消灾祈福 毕、咸:都
幽情:幽雅的情怀
名士济济 ,饮酒赋诗,畅叙幽情 。
诗意人生
【文本研习·抒人生之痛】
﹖ 乐 第二节中作者的情感由 转为 痛
请从本段中找出最准确的一个字。
【文本研习·抒人生之痛】
那么作者因何而“痛”?理解相关文句,概括痛之因。
凭借

高兴的样子
满足
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
取独 等到 到达
附着
过去
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
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因 指“向之”句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自然
到、及
岂不痛哉!
第3自然段
符契。两半,可 合在一起
面对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
悲伤
明白
本来
未成年而死去的
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人彭殇为妄作。
一、齐,作动词。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做一样(相等)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
无根据
一个个
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
纵使
情趣
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次(集会)的诗文
良辰 美景 赏心 乐事
美景
会稽山阴之兰亭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清澈回旋的水流,和四周景色 交相辉映。
山环水绕,环境清幽 。
良辰 美景 赏心 乐事
赏心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

河北省涞水波峰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预习案 Word版缺答案

河北省涞水波峰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预习案 Word版缺答案

《兰亭集序》课前双基预习案拟制人:曹月兰审核人:复核人:【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4、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

一、知识链接1. 王羲之及其书法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字逸少,祖籍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写下《兰亭集序》,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

王羲之幼年即从父辈学习书法,稍后又从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卫夫人(名铄)学书。

后四处游历,于是开始精研各书体势,博取众家之长,其楷书随字本身特征而赋形,出于前师但有所创新,“潇洒纵横,何拘平正”。

他的行书更是别具风格,在前人行书基础上,将各家用笔、结字中的一些长处加以融会贯通,创出享誉后世的行书体。

他的《兰亭集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梁武帝赞其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唐太宗李世民对其书法更是情有独钟。

大费周折从民间得来《兰亭集序》,一再把玩,临逝前又嘱咐用其真迹为自己殉葬。

在他看来,羲之之书乃“尽善尽美”,“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太宗对羲之书法是有些偏爱了,然其确有过人之处则是无可争议的。

2. 文章背景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家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

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临写了几本。

高一语文新人教必修2课件:第8课 《兰亭集序》 课时1

高一语文新人教必修2课件:第8课 《兰亭集序》 课时1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上中写 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 花生树,群莺乱飞”同为写暮春 江南风光,二者有何不同?
丘迟文中是姹紫嫣红,争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之:定语后置 的标志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3、“序”及分类
“序”也写做“叙”或称“引”, 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 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 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 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 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 “后序”。按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 练习:
• 1.下列句中加点字于“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是”意义用法
相同的是
BD(这)
• A.觉今是而昨非。
• B.臣是以无请也。
• C.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D.是女子不好。
• 2.下列句中与“信可乐也”的“信”意义相同的是 C(实在)
• A.欲信大义于天下 • B.言必信,,行必果。 • C.文信美矣。 • D.半封京信半题诗。
知识。 • 4、本课重点为常见文言常识,课件设计时巧妙将情感脉络
贯穿其中,使学生带着问题去理解课文,对文章基本文言 常识的识记不仅扎实而且极富兴趣,不知不觉中即可夯实 基础。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在魏晋名流中,有这样一位,他诗文皆 工,尤善书法,其书法“飘若浮云,矫若 游龙”,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后人 曾赞言:“独特岂止在书道,放浪形骸意 气狂。郗氏选婿王家子,慧眼一瞥喜东床 !袒胸露背容不动,中有不俗好文章。” 这位后人赞誉颇高的倜傥才子就是东晋著 名文学家王羲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 代表作品——《兰亭集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书序的特点。

2.掌握本文出现的重点实词和“之、于、其”等重点虚词的含义,积累文言特殊句式知识。

3.初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课前预习】
1.文学文化常识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是写在书籍或诗文前边的说明性文字,一般是说明编写的情况、目的,介绍内容、评价作品等。

如《滕王阁序》,又如《孔雀东南飞》、《琵琶行》正文前的小序。

赠序则是唐代兴起的文体,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

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2.写作背景
王羲之生性洒脱,出身名门望族,却以交游名士、吟咏山水为乐。

晋穆帝永和九年晚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郡山阴县兰亭聚会。

聚会起因源于“修禊”习俗。

古人于三月上旬巳日,到流水中洗濯以祓不祥,后来发展为暮春时节在水边宴饮嬉游,时人谓之“修禊”。

王羲之等人曲水流觞,即兴赋诗,各抒怀抱。

最后得诗37首,编为《兰亭集》。

《兰亭集序》则是王羲之为《兰亭集》作的序。

此序一反《兰亭集》诗作“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玄言诗作派,摆脱了追求骈俪对偶的习气,是一篇情真意笃,朴素清新的优美散文。

3、语言积累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癸丑()会稽()()修禊()清流激湍()
流觞()游目骋怀()管弦()悟言()万殊()
嗟悼()()彭殇()形骸()
②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通,意思是)
③一词多义
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悲夫()
夫夫人之相与()
是是日也,天朗气清()
口是心非()
信可乐也()
信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坐列坐其次()
停车坐爱枫林晚(《山行》)()
暮春之初()
及其所之既倦()
之不知老之将至()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以之兴怀()
当其欣于所遇()
于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所所以游目骋怀()
录其所述()
④词类活用
i一觞一咏
ii引以为流觞曲水
iii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iv死生亦大矣
v齐彭殇为妄作
vi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vii足以极视听之娱
⑤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
古义:今义:第二;次要的地位
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今义:物品的种类
或取诸怀抱
古义:今义:怀里抱着或怀里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今义:文雅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古义:今义:低头抬头
⑥文言句式
修禊事也
死生亦大矣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当其欣于所遇
不能喻之于怀
【整体感知】
找出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或者词语,并大体概括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拓展生成】
集字联,是指集古人某碑帖中的字组成对联,例如,“述古喻今文无妄作,观天察地人不虚生”“其室清幽有初兰少竹,所抱朗畅若流水春山”“怀若竹虚临曲水,气如兰静在春风”就是选取了《兰亭集序》的字词组成的三副对联。

请从《兰亭集序》中选取字词,给下面的上联拟出下联。

(要求词性相对即可)
1.寄兴在山亭水曲
2.清气若兰,虚怀当竹
【课时训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A.虚诞(dàn) 癸丑(kuí) 万殊(zhū) 峻岭(jùn)
B.彭殇(shāng) 会稽(jī) 形骸(hái) 会晤(wù)
C.悼念(dǎo) 修禊(xì) 骋怀(chěng) 符契(qì)
D.嗟悼(jiē) 流觞(shāng) 激湍(tuān) 曲水(qǔ)
2.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群贤毕至(全) 少长咸集(都) 茂林修竹(修整) 清流激湍(急流的水)
B.畅叙幽情(幽深内藏) 人之相与(交好) 崇山峻岭(高) 暂得于己(短暂,一时)
C.感既系之(附着) 修短随化(变化) 终期于尽(至,及) 向之所欣(过去,从前)
D.喻之于怀(比喻) 其致一也(情趣) 列坐其次(排列)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
3.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A.吾其还也
B.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
4.指出下面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B.未尝不临文嗟悼
C.齐彭殇为妄作
D.悟言一室之内
5.下面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散文佳作,又是名帖,流传久远。

B.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C.魏晋时期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被称为“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D.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有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献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