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阅读鉴赏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全诗及翻译赏析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的诗意: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出自孟浩然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第3句: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当年孟浩然夜归鹿门之水路登山当年孟浩然夜归鹿门之水路登山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 :"庞公者 ,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
第4句: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第1句: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夜归鹿门歌》鉴赏:
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
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
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
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
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夜归鹿门歌》翻译: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唐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赏析
唐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赏析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释:鹿门:山名,在襄阳。
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余:我。
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
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韵译: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回荡山谷,渔梁渡口处一片喧闹的声音。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的月光使山树显现出来,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清冷的山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散译: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
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
忽然,仿佛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曾隐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现在的栖身之地。
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赏析: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第三联,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原文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孟浩然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夜归鹿门山歌》作者: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解】:1、渔梁:在襄阳东、离鹿门很近。
2、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
鹿门山:在襄阳,位于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曾隐居于此。
孟浩然在此辟有住地,偶尔也去住住。
【韵译】: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这两句是说,山寺的晚钟响了,天已黄昏,人们在渔梁渡口争着渡船回家,一片喧闹之声。
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隐然可见诗人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
诗句寓情于景,耐人寻味。
【评析】:这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
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
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
五、六句写夜登鹿门山,到得庞德公栖隐处,感受到隐逸之妙处。
末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
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孟浩然,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隐逸诗人,襄阳人士,后隐居鹿门山。
这首诗歌就是在山水田园的描绘中,抒发归隐的情怀逸致。
这首七言古诗的首二句,是纪实描述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
鹿门山寺院的钟声鸣响,从天边悠然传来,此刻已经是黄昏时分。
渔梁渡头,一派喧闹的场景,那是辛勤劳作、出门奔波的市民争着回家和家人团聚的迫切心声。
这看似自然的描述中,却蕴含深意。
古诗夜归鹿门山歌翻译赏析
古诗夜归鹿门山歌翻译赏析《夜归鹿门山歌》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
古诗全文如下: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前言】《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全诗笔法顺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注释】⑴鹿门:山名,在襄阳。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⑷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⑸岩扉:石门。
⑹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翻译】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鉴赏】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是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他的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孟浩然的家在襄阳城南郊外,位于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叫“南园”或“涧南园”。
夜归鹿门歌诗歌鉴赏
夜归鹿门歌诗歌鉴赏
"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歌中描述了一个醉酒作诗的场景,号召人们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下面将分步骤对这首诗歌进行鉴赏。
一、结构分析
该诗共分为七节,每节句数不等。
整首诗所采用的韵脚是纯平。
首句
与尾句相同,构成“回文体诗歌”。
二、语言艺术
“夜归鹿门歌”体现了唐代“豪放派”诗歌的特点,运用了冒险、奇特、放浪、脱俗的方法,对酒、诗、道、人等课题进行了泛泛而谈的
叙述。
整篇诗歌语言狂放放荡,富有自由不羁的个性,使人感到情感
的交汇和思想的碰撞。
三、意境描写
李白运用略带自嘲的语气,将自己定位成了一位酒豪、诗客,毫无拘
束地表现了人生自由自在的状态。
在他的笔下,鹿门山坞、云雾缥缈、余韵袅袅、长风破浪等,构成了一幅恣意飞翔的人生图景。
在诗歌的
最后,李白突然跳出“鹿门脱”,表达了对千年以来的封建礼教和固
执习俗的批判和反叛。
四、艺术价值
“夜归鹿门歌”代表了唐代豪放派的诗歌风格,它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首先,它颠覆了以往的传统意识,对诗歌形式的探索起到了催化
作用。
其次,它所抒发的人生态度和思想,为后世思想解放和文学创
作提供了借鉴。
最后,作为一首绝妙的“回文体诗歌”,它开创了诗
歌形式上的新天地。
总之,“夜归鹿门歌”是李白所创作的一首诗歌,它具有一定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深入阅读、分析和欣赏这首诗歌,既是对诗歌艺术的鉴赏,也是对唐代文化和历史的理解和思考。
夜归鹿门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归鹿门歌原文翻译及赏析《夜归鹿门山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译文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文学赏析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第三联,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最后二句,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
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
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唐诗鉴赏
《夜归鹿门山歌》是唐代诗人创作的一首七言。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释】⑴鹿门:山名,在襄阳。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⑷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⑸岩扉:石门。
⑹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译文】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赏析】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赏析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赏析
夜归鹿门山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①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②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释:
①渔梁:在阳东、离鹿门很近。
②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
评:
这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
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
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
五、六句写夜登鹿门山,到得庞德公栖隐处,感受到隐逸之妙处。
末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
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夜归鹿门山歌原文和赏析
《夜归鹿门山歌》原文和赏析【原文】《夜归鹿门山歌》作者: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解】:1、渔梁:在襄阳东、离鹿门很近。
2、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
【韵译】: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评析】:这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
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
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
五、六句写夜登鹿门山,到得庞德公栖隐处,感受到隐逸之妙处。
末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
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赏析转化】写赏析文章就是把我们对古诗词的鉴赏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这种题型,既考阅读,又考写作,因此很为命题者所青睐。
写赏析文章,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从哪里切入。
这要看试题的指向。
如果试题有明确的要求,就按照它的要求去写。
例如,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要求就明朝诗人杜庠《赤壁》一诗中“荒矶鸥鸟满烟芜”这一句,结合全诗写一段鉴赏文字。
命题者提示考生按“情与景”的关系方面去鉴赏,照此切入就是。
如果试题对切入点没有明确的要求,那考生得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自己选择一个觉得有把握的角度。
一般来说,考生可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去考虑。
每一方面又可以结合具体作品选择某一个切入“点”。
譬如思想内容方面的“悲”与“欢”,表达技巧方面的“显”与“隐”,语言风格方面的“阴柔”与“阳刚”,等等。
角度宜小不宜大,最好抓住作品比较突出的某一点,深入开掘下去,这样可以说得细一点、透一点。
《夜归鹿门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夜归鹿门歌》原文及翻译赏析《夜归鹿门歌》原文及翻译赏析《夜归鹿门歌》原文及翻译赏析1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古诗简介《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全诗笔法顺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翻译/译文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注释⑴鹿门:山名,在襄阳。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⑷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⑸岩扉:石门。
⑹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赏析/鉴赏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
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名浩,以字行,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曾隐居鹿门山。
开元十六年(728),至长安应试,落第回乡。
开元十七年至二十年,漫游吴越等地。
二十五年,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不久即辞归养病。
二十八年,友人王昌龄自岭南赦还,相见欢饮,食鲜疾发而卒,年五十二。
两《唐书》有传。
孟浩然可谓一生布衣,过的虽是隐居与漫游生活,但并未忘情仕进。
他和王维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并称“王孟”。
许《彦周诗话》云:“孟浩然、王摩诘诗,自李、杜而下,当为第一。
”他的诗风格冲淡清幽,但“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卷五引《吟谱》)。
尤工五言诗,谢榛云:“浩然五言古诗近体,清新高妙,不下李、杜。
”(《四溟诗话》卷二)现存诗二百六十余首,有《孟浩然集》传世。
【原文】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 [1] ,渔梁渡头争渡喧 [2] 。
人随沙岸向江村 [3]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4] ,忽到庞公栖隐处 [5] 。
岩扉松径长寂寥 [6] ,唯有幽人自来去 [7] 。
【注释】[1]山寺:指鹿门寺。
[2]渔梁:当作“鱼梁”。
《水经注•沔水》:“沔水中有鱼梁洲,庞德公所居。
”[3]岸:一作“路”,一作“道”。
[4]开烟树:一作“烟中树”。
[5]庞公:即庞德公,东汉襄阳隐士,避世隐于鹿门山。
[6]岩扉:石门。
[7]幽人:隐逸之士。
【译文】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在山谷中回响,渔梁渡口处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在月光映照下山树渐渐显现出来,好似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相对的山岩和松间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居的人在此来来去去。
【解读】诗题“鹿门”下,一本有“山”字,一本有“寺”字。
鹿门山,在今湖北襄樊市东南。
《清一统志•湖北•襄阳府》:“鹿门山在襄阳县东南三十里。
《襄阳记》:‘鹿门山旧名苏岭山,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遂以庙名山也。
唐诗《夜归鹿门歌》赏析
唐诗《夜归鹿门歌》赏析孟浩然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经沔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
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
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
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
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
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夜归鹿门山歌》 文章解析
《夜归鹿门山歌》文章解析夜归鹿门山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传世山歌,通过歌颂自然景色和描绘人们夜归的情景,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的热爱。
本文将对《夜归鹿门山歌》进行解析,从诗歌结构、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从诗歌结构来看,《夜归鹿门山歌》是一首四行五言的诗歌。
每一句都以五个字为单位,整篇诗歌共有四句,每一句都以仄平仄平平的韵律节奏组成。
这种结构使得诗歌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读起来流畅自然。
四行五言的结构也使得整篇文章简洁明了,突出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其次,诗歌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来描绘夜归的情景。
首句中“鹿门”即指回家的地方,通过山门的形象来象征家乡,表达了对家乡的归属感和思念之情。
诗歌描绘了夜晚的宁静景色,“霜月”、“寒松”、“飞星”等意象都给人一种冷静、安宁的感觉。
作者通过这些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夜归的宁静与舒适。
再次,诗歌还通过意象的运用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主题。
整首诗歌流露出对家乡的深情和思念之情。
诗歌的主题是家国情怀,作者通过描绘山水景色和夜晚归途的景象,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和对故土的眷恋。
“月明人倚楼”一句中,作者通过写人与月亮相互依偎来表现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同时,诗歌中还融入了一种对自然的热爱,通过描绘山、月、松、星等景象,传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最后,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夜归鹿门山歌》以简洁明了的结构、丰富多样的意象以及传达深情、唤起思乡之情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的热爱。
这首山歌通过描绘山水、月夜和人们的归途,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美丽的夜晚归家的场景,引发读者对故土、家乡以及生活的反思和回忆。
在这样一个现代都市快节奏生活中,这首歌曲带给人们一丝宁静和回归本真的感觉。
总之,夜归鹿门山歌以其简洁明了的结构、艺术化的意象以及深情的情感表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家乡的怀念和对自然的热爱,作者让人们感受到了返乡归途的欢喜和宁静。
这首山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共鸣,成为了古代文学中的珍贵之作,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2023夜归鹿门山歌赏析
2023夜归鹿门山歌赏析夜归鹿门山歌原文赏析佚名译文韵译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回荡山谷,渔梁渡口处一片喧闹的声音。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的月光使山树显现出来,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清冷的山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散译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
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
忽然,仿佛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曾隐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现在的栖身之地。
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注释⑴鹿门:山名,在襄阳。
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⑷余:我。
⑸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⑹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⑺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
⑻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2023夜归鹿门山歌赏析译文及注释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第三联,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夜归鹿门歌赏析
夜归鹿门歌赏析夜归鹿门歌赏析导语:诗歌是抒情的语言艺术,准确鉴赏诗歌的关键在于把握诗歌里所表达的感情。
要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就应当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作品的时代背景。
下面由店铺为您整理出的夜归鹿门歌赏析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夜归鹿门歌唐代: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赏析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第三联,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最后二句,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
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
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
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唐诗夜归鹿门山歌赏析
唐诗夜归鹿门山歌赏析人随沙路向江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作品赏析】孟浩然的家在襄阳城南郊外,位于岘山四周,汉江西岸,名叫“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很快就可以到达。
汉代闻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出仕做官,携家人隐居鹿门山,从今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始终隐居在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考进士不中,游历吴、越一带几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于是特意在鹿门山开拓一处住宅。
他间或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
这首诗题名“夜归鹿门”,虽然有纪实之意,但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渔梁”是地名,诗人途经沔水口时可以望见渔梁渡头。
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吵闹。
这悠闲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表现出山寺的偏僻和世俗的吵闹,两相对比,唤起读者的联想,表现了诗人在船上闲望深思的神情和潇洒超脱的襟怀。
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诗人自己却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他的隐逸志趣和恬然得意的心态。
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的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非常奇妙,诗人沉醉了。
突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
这种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溶化,到了忘乎所以的境界。
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
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由于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
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与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孤独地生活着。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是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夜归鹿门歌阅读以及答案
夜归鹿门歌阅读以及答案夜归鹿门歌阅读以及答案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
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
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夜归鹿门歌阅读以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注]鹿门,山名,在襄阳。
庞公指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忽到庞公栖隐处中的忽字有什么表达效果?3.这首诗的体裁属于___________。
(1分)4.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2分)A.诗歌开篇两句写渡头的喧闹,是为了反衬鹿门山中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孤独。
B.人向江村,余归鹿门,这样的比照暗含着诗人隐逸的志趣。
C.岩扉松径与前句栖隐处相照应,是表现隐逸生活典型的意象场景。
D.诗歌最后一句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5.简析鹿门月照开烟树一句中开字的妙处。
(4分)参考答案:1.诗的前两句作者描绘了一幅江边之景。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望着渡头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
这悠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2.忽字是诗人微妙的感受,表达了诗人为大自然所融化,陶醉其中,忘情山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超然境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
(意对即可)3.古体诗4.A5.开字将月光照射下,烟雾笼罩的山林由朦胧而赫然清晰地动态过程凸现出来,用词生动,意境全出,暗示了诗人脱离尘世喧嚣,归隐鹿门幽境,心境也因之豁然开朗,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年级
语文导学案
学习目标:依照鉴赏深入理解文本,识记重点知识。
孟浩然简介(马茂元)
孟浩然,唐代诗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
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
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
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
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孟诗不事雕饰,佇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
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
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
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
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
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
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谢脁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
”(《郢州孟亭记》)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早寒江上有怀》《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
严羽以禅喻诗,谓浩然之诗“一味妙悟而已”(《沧浪诗话·诗辨》)。
清代王士禛推衍严氏绪论,标举“神韵说”,宗尚王孟,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说:“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分甘馀话》)
盛唐田园山水诗,在继承陶、谢的基础上,有着新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诗派。
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辈最长,开风气之先,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引《吟谱》语)。
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并列,成为摹写洞庭壮观的名句。
清代潘德舆曾指出:“襄阳诗如‘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
卧闻鱼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
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
”(《养一斋诗话》)然而这在孟诗中毕竟不多见,不能代表其风格的主要方面。
总的说来,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
苏轼说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陈师道《后山诗话》引),是颇为中肯的。
天宝四载(745)宣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
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夜归鹿门歌》鉴赏(倪其心)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40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经沔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
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
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
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
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
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
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
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
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