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归鹿门歌》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夜归鹿门歌》,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

首先、说教材

《夜归鹿门歌》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中“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自主赏析篇目,是伟大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所写的。

本单元是建立在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基础之上,要求学生在对诗人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的探究上,进一步对诗歌进行分析鉴赏。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分析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掌握诗歌情景相融的特点。

二、说学情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能根据“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把握诗歌的主旨。但在深入分析诗歌意境方面,还有所欠缺。本单元将着力调动通过想像与联想,掌握诗歌情景交融特点,让学生学会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去鉴赏诗歌。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本单元主要学习如何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去鉴赏诗歌,为此,针对本课,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置身诗境,体会诗意。

2、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发挥想象,再现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情怀和追求隐逸的人格志向。

四、说教学重、难点

感受意境之美是本课重、难点:

1、把握诗歌的意象,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2、感受作者在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的孤寂无奈的心灵。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根据学生实际,我将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诵读法:注重诗歌的诵读,利用多种方式展开。

2、引导法:以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融入课堂,以达到循序渐进的效果。

3、讨论法:针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加以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4、对比法:在对比阅读中,使学生深入的掌握分析诗歌意境的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利用多媒体,用诵读导入,营造朗朗读书的氛围,便于进入诗歌鉴赏的情境。

(二) 、知人论世

针对这个环节的设计,我将根据几个具体的问题进行展开:

1、你对古人选择隐逸生活怎样看待?

2、说说你所知道的孟浩然。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所知道的实际情况自由发言。)

通过设置以上问题,介绍作者生平经历、品格、追求,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为后面鉴赏

诗歌作具体的铺垫。

(三)、以意逆志

这一部分,我将带领学生精读课文,具体分析诗歌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整体把握诗歌大意。

2、将以小组合作鉴赏的方式,从字、词、句入手,理解内容及主旨。

(四)、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本环节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部分,将引导学生从场景及意象入手,分析其特点,感受其意境,实现情与景交融的目标。

针对这一环节,在带领学生整体感知全诗的基础上,我将设置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设置:(1)、诗歌中选择了哪些意象?

(2)、展开联想,从意象的归类中你看到了几幅景象?用自己的语言说一

说这些景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3)、如果你是诗人,这这种美妙的意境下,通过诗歌你想要传达什么情感?

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紧扣诗歌,并能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更深入的掌握分析诗歌意境的方法。

(五)、直通高考,知识拓展——“炼字”题型答题技巧

通过本诗的学习,抓住与高考题型相关的知识点,我将结合本诗设置出与“炼字”题型有关答题技巧,引导学生直通高考,扩展学生的知识层面:

问题设置如下:有人说“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用的很妙,你同意吗?为啥?

在以上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我将出示类似的提问方式:

如,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提醒学生,在答此类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并通过课件,展示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六)、布置作业——对比阅读

课件展示王维的《归嵩山作》

问题布置:将本诗与王维的诗进行对比阅读,根据本诗掌握的“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分析方法,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通过对比阅读作业的布置,便于学生在课后巩固本节所掌握的分析诗歌意境的方法,也在不同程度上调动了学生自主赏析诗歌的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