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管理流程
ITSS体系文件-配置管理流程文件
XXXX公司配置管理流程文件修订记录目录1目的 (4)2适用范围 (5)3名词术语 (6)4流程角色 (7)5流程 (8)5.1配置管理流程 (8)5.2配置管理规划 (9)5.3配置项识别 (10)5.4CMDB控制 (11)5.5CMDB审计 (12)5.6配置管理回顾与改进 (14)6与其他流程的关系 (16)7审核 (16)8度量 (17)9参考文件 (17)1目的配置管理是描述,跟踪,控制和汇报所有IT基础架构中所有设备或系统的管理流程。
这些设备和系统被称为配置元素(Configuration Item) ,通过该管理流程实现对所有CI的有效管理。
配置管理流程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掌握所管理的运维环境,并向其他管理流程提供信息支持,因此将建立一个完整的配置项管理流程,从而实现:➢所有配置项的及时正确的识别、记录、查询;➢配置元素当前和历史状态得到汇报;➢维护配置元素记录的完整性;➢为其它服务流程提供信息支持。
2适用范围运维服务的配置管理流程所管理的配置元素包括为客户提供运维支持服务所需使用并持续维护的硬件,软件、文档等IT基础架构中所有必须控制的组成部份。
所有的数据存在配置管理数据库(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Databases,下文简称CMDB) 中。
对于面向客户仅提供人员外包服务或人员技术支持的运维服务则不需收集并维护客户的基础设施,软硬件等配置元素,但需维护好提供服务所需的配置元素,例如客户信息,合同信息等。
配置管理数据库可根据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的特点建立,以多种形式存在并组成,收集的配置信息既可存放在IT运维工具中,若无法存入其中统一维护,暂可以其它形式例如电子表格等形式保存,但均须受控并依据此流程、《变更管理流程文件》和《发布管理流程文件》维护。
3名词术语➢配置项(CI)在配置管理流程中,IT组件以及运用这些IT组件所提供的服务被称为配置项(CIs,Configuration Items)。
了解软件配置管理的流程和方法
了解软件配置管理的流程和方法软件配置管理(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简称SCM)是指在软件开发和维护过程中对软件配置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系列流程和方法。
软件配置管理的目标是确保软件产品的可控性、可追踪性和可复用性,并确保软件开发人员能够协同工作,减少错误和提高生产效率。
本文将介绍软件配置管理的流程和方法。
一、软件配置管理流程软件配置管理的流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需求管理需求管理是软件配置管理的第一步,它包括需求收集、需求分析和需求评审等环节。
通过需求管理,确保软件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理解一致,并制定明确的开发目标和任务。
2.变更管理变更管理是软件配置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用于管理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变更请求。
当用户需求发生变化或者出现错误时,变更管理能够帮助开发团队管理和跟踪变更请求,并保证变更的正确性和可追溯性。
3.版本管理版本管理用于管理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版本控制。
它包括对源代码、文档和资源文件等进行有效的版本控制和管理,并确保团队成员能够协同工作,避免版本冲突和重复工作。
4.构建管理构建管理是指将源代码编译、链接和打包成可执行文件或软件包的过程。
通过构建管理,能够确保软件构建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并提供自动化的构建和部署流程,减少人为错误。
5.发布管理发布管理用于控制软件产品的发布过程。
它包括软件测试、用户验收和正式发布等环节,通过发布管理,能够确保软件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并及时响应用户反馈和需求。
二、软件配置管理方法除了上述流程外,软件配置管理还需要借助一些方法和工具来实施,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精度。
1.配置标识配置标识是软件配置管理的基础,它通过为每个软件配置项分配唯一的标识符,来确保软件配置的唯一性和可追踪性。
常用的配置标识方法包括版本号、序列号和散列值等。
2.配置控制配置控制是软件配置管理的核心方法之一,它通过对软件配置项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变更管理,确保软件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人员配置管理制度及流程
人员配置管理制度及流程
人员配置管理制度及流程是一种组织管理人员的规范化制度和流程。
它旨在合理配置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和组织绩效。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人员配置管理制度及流程的示例:
1. 制定人员配置管理制度:组织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求,制订适合的人员配置管理制度。
该制度应包括岗位设立和调整、人员聘用和离职、岗位职责和权责划分等方面的规定。
2. 人员需求分析:组织应根据工作任务和业务需求,进行人员需求分析。
明确需要哪些人员以及他们的技能和能力要求,以便合理配置人员。
3. 岗位招聘与选拔:根据人员需求分析的结果,组织应进行岗位招聘和选拔。
通过面试、资格审查等方式来选择合适的人员。
4. 岗位职责划分和权责分配:确定招聘进来的人员具体的岗位职责,并划分岗位权责。
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避免角色错乱或职责不清的情况发生。
5. 考核和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对人员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和奖惩。
有时可以采取绩效考核、薪酬激励、培训晋升等方式来激励和激励员工。
6. 人员调动和离职: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可以进行人员调动来优化人员配置。
同时,建立适当的人员离职机制,以便及时处理员工离职和补充空缺的问题。
7. 定期评估和调整:定期对人员配置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和调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优化。
及时调整人员配置,以适应组织发展的需要。
上述只是一个简单的人员配置管理制度及流程的示例,具体的制度和流程可以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配置管理程序
配置管理程序1、目的通过设计配置管理过程,定义并核实相关的IT基础架构的配置项记录的准确性并维护准确的信息,使其能够为其他的服务管理过程提供支持(如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和发布管理)。
2、范围配置管理程序所管理的范围包括(根据与客户合同要求)需要承担系统管理和维护职责的IT运行环境。
其中,配置基线的保存和维护,以及配置项的建立、修改、审计工作都是由配置管理流程来完成的。
但需要说明的是,配置项的变动是由发布管理和变更管理来控制的,变动后的操作则是由配置管理来执行的。
配置项(CI)包括系统运行环境的部署环境设备、系统软件、服务文档等,及服务环境中涉及的客户信息配置。
具体活动包括识别、控制、汇报和审核等行为。
3、角色和职责配置管理流程主要有3个角色:配置经理、配置管理员、配置审核员。
3.1配置经理配置经理是配置管理具体活动的负责人,包括带领执行配置项的鉴别、监控、控制、维护、审计等工作。
配置经理的主要职责:1)确定配置管理过程的计划;2)对配置项进行识别和控制;3)判断配置项的修改与更换,并与变更经理保持紧密沟通;4)确保配置管理过程在整个组织内得到良好的传达和沟通;5)规划和制定配置管理的范围;6)审批配置管理数据库库结构的变更;7)建立配置管理数据库的安全控制手段,确保惟有授权的配置项才被使用;8)确定配置项命名和编号的规范,并确保所有配置项具有单一名字;9)确定配置项的分类、配置项属性、配置项的关系类型和配置项之间的关系;10)制定配置项(CI)的收集和CMDB建设的步骤;11)确定配置管理报表的格式和内容;12)定期对配置管理数据的内容进行审计和验证;13)定期主持配置管理回顾会议;14)负责配置管理相关报告的编写,包括配置管理报告、配置审核报告以及配置状态报告。
配置经理主要技能要求:1)熟悉变更发布管理、配置管理、事件管理和问题管理流程及其他们之间的关系;2)了解客户的IT基础架构、系统应用和业务环境;3)了解配置项之间的关系;4)较强的沟通技巧;5)很强的团队领导能力。
配置管理流程详解
配置管理流程详解:配置计划、标识、控制等步骤配置管理是一种系统和程序工程的方法,用于在特定时间内,对系统、软件或硬件的多个版本和组成部分进行控制、追踪、审计、发布和变更管理。
配置管理通常涉及到版本控制、变更管理、权限管理、发布管理和审计等方面。
以下是一个完整的配置管理流程,包括配置计划、配置标识、配置控制、配置状态纪实、配置审计和配置处置六个主要步骤。
本文将会详细解释每一个步骤,字数超过30000字。
一、配置计划配置计划是在整个项目开始之前,对配置管理的范围、目标、策略、角色和责任进行定义的过程。
这涉及到确定哪些资产需要进行配置管理,哪些不需要,并制定相应的策略来管理这些资产。
此外,还要确定配置管理的技术手段,如使用哪些配置管理工具,如何分类和命名资产等。
同时,为了确保配置管理的有效实施,需要明确各成员在配置管理中的角色和责任。
在进行配置计划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配置管理的范围。
这涉及到确定需要管理的资产的范围,包括哪些系统、软件、硬件、文档等需要进行配置管理。
2.确定配置管理的目标。
这些目标可能包括确保软件质量、提高开发效率、保护客户数据等。
3.制定配置管理的策略。
这包括如何分类和命名资产,如何进行版本控制,如何处理变更请求,如何进行发布管理等。
4.选择配置管理的工具。
可以选择使用各种配置管理工具,如版本控制系统、问题跟踪系统、变更管理系统等。
5.确定各成员的角色和责任。
这包括确定配置管理员、开发人员、测试人员、发布人员等的角色和责任。
二、配置标识在确定了需要配置管理的资产之后,需要对这些资产进行标识,以便能够准确地跟踪和控制这些资产。
配置标识包括给每个资产赋予一个唯一的标识符,以及为每个标识符创建一个包含所有重要信息的配置项数据库或电子表格。
此外,为了便于搜索和识别,还需要为每个资产创建元数据,这些元数据包括资产的名称、类型、版本、来源、用途等信息。
在进行配置标识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为每个资产分配唯一的标识符。
配置管理制度及产品发布流程
配置管理制度及产品发布流程一、配置管理制度1.1 配置管理定义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是指将软件、硬件和文档等信息系统组成部分的标识、控制、记录、审查和审核的一组管理活动,从而确保改变管理和版本控制的一致性、审计跟踪和实现对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配置和版本管理。
1.2 配置管理目标1.2.1 确保改变管理和版本控制的一致性配置管理的目标是确保改变管理和版本控制的一致性。
这是因为在开发和维护一个软件时,不可避免的需要进行更新和修改。
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管理,很难控制这些修改给系统带来的危害。
1.2.2 审计跟踪配置管理的目标还包括审计跟踪。
配置管理系统需要记录每个版本的变化、修改、发布日期等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审计人员了解改变的历史、目的和后果,并且可以为政府、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
1.2.3 实现对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配置和版本管理配置管理的目标之一是实现对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配置和版本管理。
通过配置管理系统,可以确保所有成员都使用相同的版本,避免因为版本不同产生不必要的问题,最终避免在实际运作中出现问题。
1.3 配置管理的内容和流程1.3.1 配置管理的内容配置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标识、控制、记录、审查和审核。
1.3.1.1 标识标识是指为每一组件、文件、工具分配唯一的标识符。
标识符的主要作用是标识每个组件的版本,并与其他组件区分开来。
1.3.1.2 控制控制是指指定配置管理人员,对所有的组件进行控制。
这意味着对于每个组件的修改必须经过授权的配置管理人员审核,并由用户或者系统运行之前进行审计。
1.3.1.3 记录记录是指记录组件加工、测试、使用、维护和升级的所有信息。
通过记录所有信息,可以优化组件的运用和问题的解决。
1.3.1.4 审查在记录每个组件的信息后,必须确保配置管理人员和其他开发人员可以检查该组件是否需要更新或修改它的状态。
这些审查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程序,以确保组件发生了正确的改变。
配置管理流程
配置管理流程配置管理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对软件配置项进行控制和管理,确保开发过程中的配置项可追踪和可控。
良好的配置管理流程不仅可以提高产品质量,还可以加快产品开发周期,并帮助团队更好地进行协作。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套完整的配置管理流程。
首先,配置管理开始于需求阶段。
在需求定义环节,应该明确定义配置管理规则,并与所有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和共识。
根据这些规则,团队可以建立一个配置管理计划,其中包含了所需工具和流程。
这样可以确保在项目初期就具备了一套完备的配置管理框架。
接下来是配置项的标识和版本控制。
每个软件配置项都应该有一个唯一标识符,以便能够准确定位到具体的配置项。
同时,为每个配置项建立版本控制机制,确保开发团队能够追踪和管理每个版本的变更。
这有助于解决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方便回滚和追溯。
然后是配置项的发布管理。
配置管理团队应该负责将经过测试和验证的配置项发布到相应的目标环境中。
在发布之前,需要对配置项进行充分测试,确保其正常工作和和其他配置项的兼容性。
只有通过了测试的才能发布到生产环境中,以避免可能的问题和故障。
在配置项的发布之后,还需要对其进行跟踪和定期审核。
跟踪和审核的目的是确保配置项的状态和使用情况得到监控,并进行必要的维护和更新。
定期的审核可以发现潜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修复和改进。
这对于项目的稳定运行和持续改进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配置管理流程还需要建立一套变更管理机制。
在开发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需求变更或错误修复的情况,而这些变更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评审和控制。
通过建立变更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地控制和跟踪每个变更的具体内容和影响范围,从而减少潜在的风险和错误。
在实施配置管理流程的过程中,还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来支持和辅助。
例如,版本控制工具可以用来管理和控制配置项的版本;问题跟踪工具可以用来跟踪和记录项目中的问题和变更;自动化构建工具可以用来更快地生成和部署配置项。
这些工具的使用将大大提高配置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软件配置管理流程
软件配置管理流程1. 引言软件配置管理是一种重要的项目管理方法,它能够确保软件开发过程中各个版本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本文档旨在介绍一种软件配置管理流程,以帮助团队有效地管理和控制软件配置。
2. 流程概述软件配置管理流程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2.1 需求分析与规划在项目开始阶段,团队需要与用户和利益相关者明确软件的需求,并制定相应的规划。
这包括确定项目的范围、目标和可交付成果,以及制定配置管理计划。
2.2 配置识别配置识别阶段是确定软件配置项的过程。
团队需要分析软件系统,将其划分为可管理的配置项,以便进行后续的配置控制和追踪。
2.3 配置控制配置控制是确保软件配置项按照规定的变更管理流程进行变更的过程。
团队需要建立变更控制委员会,审核和批准软件配置项的变更请求,并跟踪变更的实施和验证结果。
2.4 配置状态管理配置状态管理是跟踪和记录软件配置项的状态和变更历史的过程。
团队需要建立配置管理数据库,记录每个配置项的版本、状态和变更历史,以便追踪和审计。
2.5 配置审核与验证在软件配置项的变更实施后,团队需要进行配置审核和验证,确保变更符合预期,并对系统进行充分测试和验证,以确保其质量和稳定性。
2.6 配置发布与交付配置发布与交付是将经过审核和验证的软件配置项交付给用户和利益相关者的过程。
团队需要制定发布计划,并确保配置项的正确部署和交付,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3. 推荐实践为了有效地实施软件配置管理流程,以下是一些推荐的实践:- 建立清晰的配置管理政策和指南,与团队成员共享并执行;- 使用专业的软件配置管理工具,提供配置项的跟踪、控制和报告功能;- 定期进行配置审计和检查,确保配置管理过程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与相关团队和利益相关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确保配置管理流程的顺利进行。
4. 总结软件配置管理流程是确保软件开发过程中版本控制和一致性的重要方法。
通过遵循上述流程和推荐实践,团队可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软件配置,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和质量。
ITSS配置管理流程
ITSS配置管理流程配置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方法和流程,用于控制和管理软件和硬件系统的变化和配置。
它包括了从需求定义到设计、开发、测试、部署和维护的全过程,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IT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 Support)配置管理流程的重要性和步骤。
配置管理的主要目标是确保任何系统变更都是经过授权、记录并可追溯的,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ITSS配置管理流程可以帮助组织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整个系统的变更和配置,以提高业务流程的可用性和保持数据的一致性。
1.需求定义和变更控制:在这一阶段,系统管理员和用户确定变更的需求,并经过审核和批准后实施。
所有变更都应该经过变更控制委员会的审核和批准,以确保变更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2.配置识别:在这一步骤中,系统管理员将系统的各个组件进行识别和记录,包括硬件、软件、文件、文档和相关配置信息。
这些信息的记录应该包括名称、版本、厂商、供应商、安装日期、所有者等详细信息。
3.配置控制:在这一阶段,系统管理员将系统的各个组件进行控制和管理,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进行配置修改。
所有的变更都应该有记录,并进行审批和批准。
4.配置审核和验证:在这一阶段,系统管理员会对系统的配置进行定期的审核和验证,以确保系统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这些审核和验证包括对配置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合规性的检查。
5.配置状态管理:在这一步骤中,系统管理员会对系统的各个配置项进行管理和追踪,并记录其状态的变化。
这些状态包括配置项的创建、修改、删除和恢复等。
6.配置审计和报告:在这一阶段,系统管理员会进行定期的配置审计和生成报告,以检查配置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这些审计和报告可以帮助组织识别潜在的问题和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7.配置变更管理:在这一步骤中,系统管理员会识别和管理系统的变更请求,并对其进行审批、计划和实施。
变更的管理应该包括变更的优先级、影响分析、测试计划、实施计划和回滚计划等。
配置管理流程
配置管理流程配置管理是软件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涉及到软件产品的版本控制、变更管理、发布管理等方面,对于保证软件产品质量和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一个完善的配置管理流程能够有效地提高软件开发和维护的效率,降低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风险。
首先,配置管理流程的第一步是版本控制。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经常会有多个开发人员同时进行代码编写,因此需要一个良好的版本控制系统来管理不同版本的代码。
通过版本控制系统,开发人员可以方便地查看和比较不同版本之间的代码差异,保证代码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其次,配置管理流程的第二步是变更管理。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需求变更、Bug修复等情况,因此需要一个有效的变更管理系统来跟踪和管理这些变更。
变更管理系统可以记录每一次变更的内容、原因和影响,确保变更的合理性和可追溯性。
接下来,配置管理流程的第三步是构建和发布管理。
在软件开发完成后,需要对软件进行构建和发布,将软件部署到测试环境或者生产环境中。
构建和发布管理系统可以自动化地完成软件的构建、打包、部署和发布,确保软件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最后,配置管理流程的最后一步是配置项管理。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配置项,如代码、文档、数据库脚本等,需要一个统一的配置项管理系统来管理这些配置项。
配置项管理系统可以对配置项进行分类、版本控制和访问控制,确保配置项的安全性和可用性。
综上所述,一个完善的配置管理流程应该包括版本控制、变更管理、构建和发布管理以及配置项管理四个方面。
通过这些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软件开发和维护的效率,降低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风险,保证软件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配置管理流程不仅对软件开发团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整个软件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也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各个软件开发团队都应该重视配置管理流程的建立和完善,将其纳入到软件开发的日常工作中。
车辆配置流程管理制度范本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公司车辆配置管理,确保车辆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经济性,提高车辆使用效率,降低车辆运营成本,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车辆配置的申请、审批、采购、验收、使用、维护等全过程。
第三条公司车辆配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 合理配置:根据公司业务发展需要,合理确定车辆数量、类型和配置标准;2. 经济高效:在保证车辆性能和功能的前提下,降低车辆购置成本和运营成本;3. 安全可靠:确保车辆安全性能,保障驾驶员和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4. 便于管理:建立健全车辆管理制度,确保车辆使用规范、维护及时。
第二章车辆配置申请第四条公司各部门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提出车辆配置申请。
第五条车辆配置申请应包括以下内容:1. 部门名称、申请理由、车辆数量、车型、配置标准;2. 车辆使用范围、预计使用年限;3. 车辆购置预算、资金来源;4. 车辆使用效益分析。
第六条车辆配置申请需经部门主管审批后,报公司车辆管理部门。
第三章车辆配置审批第七条公司车辆管理部门对车辆配置申请进行审核,提出审核意见。
第八条审批流程:1. 公司车辆管理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确认申请内容是否符合公司车辆配置原则;2. 公司领导对车辆配置申请进行审批,审批结果为批准、不批准或提出修改意见;3. 审批结果通知申请部门。
第四章车辆配置采购第九条车辆配置采购由公司车辆管理部门负责。
第十条采购流程:1. 根据审批结果,车辆管理部门制定采购计划,包括车辆数量、车型、配置标准、预算等;2. 采用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选择供应商;3. 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明确车辆交付时间、质量、售后服务等;4. 车辆交付后,车辆管理部门组织验收。
第五章车辆配置验收第十一条车辆交付后,车辆管理部门组织验收。
第十二条验收流程:1. 检查车辆数量、型号、配置是否符合采购合同要求;2. 检查车辆外观、内饰、功能等是否符合要求;3. 检查车辆手续齐全,包括车辆合格证、发票、保修卡等;4. 验收合格后,车辆管理部门办理车辆入库手续。
配置管理方案范文
配置管理方案范文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是指对软件、硬件和网络设备等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的一种方法。
它的目标是确保系统的可靠性、一致性和可追溯性,同时促进团队合作、提高工作效率。
配置管理方案是在项目或者组织内实施配置管理的详细计划和流程。
本文将介绍一个全面的配置管理方案,包括其步骤、流程和工具等。
一、方案设计1.确定配置管理的目标和范围:明确配置管理的目标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范围是指需要纳入配置管理的软件、硬件和网络设备等。
2.建立配置管理团队:配置管理团队由一群专门负责配置管理的人员组成,包括配置管理员、项目经理和开发人员等。
3.制定配置管理计划:配置管理计划是整个配置管理方案的核心,需要详细描述配置项的标识、版本控制、变更管理和配置管理工具等。
4.搭建配置管理工具:配置管理工具可以帮助团队更好地实施配置管理,包括版本控制工具、问题跟踪工具和集成开发环境等。
二、配置管理流程配置管理流程是根据配置管理计划制定的,下面是一个典型的配置管理流程:1.配置项识别和标识:识别所有需要纳入配置管理的项,对每个项进行唯一的标识。
2.配置项控制和变更管理:对配置项进行版本控制,确保在修改时能够回溯到先前的版本。
而且,通过变更管理机制,记录和跟踪所做的修改。
3.配置项审查和验证:对每次修改进行审查和验证,确保其在变更之前经过了充分的测试和验证。
4.配置项发布和部署:在确认修改没有问题之后,进行发布和部署。
三、配置管理工具配置管理工具是配置管理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配置管理工具:1. 版本控制工具:如Git、SVN等,用于管理软件的版本,记录变更历史,协调多人协作开发。
2. 问题跟踪工具:如JIRA、Redmine等,用于跟踪和管理软件的问题和缺陷。
4. 虚拟化和容器化工具:如Docker、Kubernetes等,用于创建和管理虚拟环境和容器,方便软件的部署和测试。
人力资源配置管理流程图
人力资源配置管理流程图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人力资源配置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本文将通过一个流程图的方式,详细介绍人力资源配置管理的过程。
人力资源配置管理的流程如下:1. 人力资源需求分析- 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进行分析,确定未来一段时间的人力资源需求。
- 综合考虑企业的规模、部门、岗位等因素,制定人力资源需求计划。
2. 招聘与选拔- 根据人力资源需求计划,制定招聘计划,并发布招聘信息。
- 进行简历筛选、面试等选拔环节,选出符合岗位要求的候选人。
- 进行背景调查、体检等环节,确保候选人的资质与健康状况。
3. 人员录用与培训- 确定录用候选人,并发放录用通知书。
- 安排入职培训,帮助新员工熟悉企业文化、岗位职责等。
- 可以根据不同岗位的需要,提供专业技能培训或管理能力提升培训。
4. 绩效考核与反馈- 设定绩效考核指标,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和反馈。
- 根据评估结果,对员工进行奖惩或激励措施,以激发其工作动力和创造力。
- 提供持续的反馈和辅导,帮助员工改进自身能力和工作表现。
5. 人力资源流动管理- 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和员工的个人发展需求,进行人力资源流动调整。
- 可以通过内部晋升、岗位轮岗、跨部门调动等方式,提供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 合理安排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职业发展空间。
6. 离职管理- 根据离职原因,制定离职管理措施,如交接工作、离职手续等。
- 进行员工的离职面谈,了解其对企业的反馈和建议,促进企业管理的改进。
人力资源配置管理的流程图如下:```人力资源需求分析↓招聘与选拔↓人员录用与培训↓绩效考核与反馈↓人力资源流动↓离职管理```通过以上流程图,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人力资源配置管理的流程和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人力资源配置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评估和调整,以确保企业的人力资源能够紧密配合企业的发展需求。
设备配置管理流程
设备配置管理流程一、概述设备配置管理是指对企业内部的各类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和配置的过程。
通过设备配置管理,可以保证各类设备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整体运维效率和管理水平。
本文将介绍设备配置管理的流程及其重要性。
二、设备配置管理流程1. 设备采购设备采购是设备配置管理的起点。
在采购设备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制定采购计划,并与供应商进行沟通和协商,确保采购的设备符合业务需求和技术要求。
2. 设备验收设备验收是对采购的设备进行检查和测试的过程。
在验收过程中,需要验证设备的物理完整性、配置正确性和性能稳定性,确保设备完全符合采购要求。
3. 设备标识和登记设备标识和登记是将采购的设备进行编号和记录的过程。
通过设备标识和登记,可以对每台设备进行唯一标识,方便后续的设备管理和追踪。
4. 设备配置管理设备配置管理是对设备进行统一配置和管理的过程。
在配置管理过程中,需要制定统一的配置规范和配置模板,对设备进行基本配置、系统软件安装、网络参数设置等操作,确保设备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5. 设备备份和恢复设备备份和恢复是保证设备数据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在备份过程中,需要定期对设备的配置文件、日志文件、系统镜像等关键数据进行备份,并妥善保存。
在设备出现故障或数据丢失时,可以通过恢复备份数据来快速恢复设备功能。
6. 设备监控和告警设备监控和告警是对设备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异常告警的过程。
通过设备监控和告警,可以及时发现设备故障、异常和性能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以保证设备的稳定运行。
7. 设备更新和升级设备更新和升级是对设备进行软件和硬件更新的过程。
在更新和升级过程中,需要根据设备厂商的公告和建议,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更新和升级,以保证设备的功能完善和安全性。
8. 设备报废和回收设备报废和回收是对设备寿命周期管理的环节。
在设备报废和回收过程中,需要对设备进行清理和归档,确保设备中的敏感信息被安全删除,同时可以对设备进行二次利用或合理回收,减少资源浪费。
软件配置管理标准化流程全套
软件配置管理标准化流程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CM)的目的是通过执行版本控制、变更控制等规程,以及使用配置管理软件,来保证所有配置项的完整性和可跟踪性。
配置管理是对工作成果的一种有效保护。
配置管理过程域是SPP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规范阐述了配置管理过程域的四个主要规程:◆制定配置管理计划[SPP-PROC-CM-PLANNING]◆配置库管理[SPP-PROC-CM-LIB]◆配置项版本控制[SPP-PROC-CM-VERSION]◆配置项变更控制[SPP-PROC-CM-CHANGE]上述每个规程的“目标”、“角色与职责”、“启动准则”、“输入”、“主要步骤”、“输出”、“完成准则”和“度量”均已定义。
本规范适用于国内IT企业的软件研发项目。
建议用户根据自身情况(如商业目标、研发实力等)适当地修改本规范,然后推广使用。
17.1 介绍项目研发和管理过程中会产生许许多多的工作成果,例如文档、程序和数据等,它们都应当被保存起来,以便查阅和修改。
如果把所有文件一股脑地塞进计算机里,那么使用起来肯定很麻烦。
毫无疑问,人们应当将文件分门别类、有条理地保存起来。
凡是纳入配置管理范畴的工作成果统称为配置项(Configuration Item, CI),配置项主要有两大类:(1)属于产品组成部分的工作成果,例如需求文档、设计文档、源代码、测试用例。
(2)项目管理和机构支撑过程域产生的文档。
这些文档虽然不是产品的组成部分,但是值得保存。
每个配置项的主要属性有:名称、标识符、文件状态、版本、作者、日期等。
所有配置项都被保存在配置库里,确保不会混淆、丢失。
配置项及其历史记录反映了软件的演化过程。
基线(Baseline)由一组配置项组成,这些配置项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逻辑实体。
基线中的配置项被“冻结”了,不能再被任何人随意修改(见变更控制规程)。
基线通常对应于开发过程中的里程碑(Milestone),一个产品可以有多个基线,也可以只有一个基线。
某系统集成公司配置管理标准
某系统集成公司配置管理标准配置管理是系统集成公司中极为重要的一项管理活动。
它涉及到对软件、硬件、网络和其他相关设备的变更进行跟踪、控制和评审,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配置管理的标准是为了规范公司内部配置管理的流程和规则,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本文将对某系统集成公司的配置管理标准进行详细阐述。
一、配置管理流程1. 需求管理:配置管理的第一步是确立需求,包括制定需求规范和需求变更的处理流程,确保需求的有效性和可跟踪性。
2. 变更管理:变更管理是配置管理的核心环节,包括需求变更、软件版本更新、系统组件替换等。
变更管理的流程包括变更请求的提交、评审、批准、实施和验证等流程,确保变更的安全性和一致性。
3. 配置项管理:配置项是指系统中的各种组件,如软件模块、硬件设备、网络配置等。
配置项管理的流程包括配置项的创建、识别、控制、追踪和评审等,确保系统中所有配置项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4. 版本管理:版本管理是针对软件系统的变更进行追踪和控制。
包括软件版本的发布、回滚、分支和合并等过程,以及版本的文档化和存档管理,确保软件版本的可控性和可追溯性。
二、配置管理规则1. 变更控制规则:所有变更都需要通过变更管理流程进行控制,严禁未经批准的变更操作。
变更请求需要详细描述变更内容、影响范围和风险评估,以确保变更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2. 配置项标识规则:所有配置项必须具有唯一的标识符,包括名称、版本号、序列号等,以便于追踪和识别。
配置项的变更需要更新标识符,以保证配置项的一致性。
3. 版本控制规则:所有软件版本都需要进行版本控制,通过版本号和发布说明来标识不同版本的变更内容。
禁止使用未经版本控制的软件,以避免不可预测的风险。
4. 文档控制规则:所有配置管理相关的文档都需要进行控制和存档,包括需求文档、变更请求、配置项清单和版本发布说明等。
文档的更新和回滚都需要进行记录和审查,以保证文档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配置管理工具配置管理工具是实施配置管理的关键支持。
软件配置管理规范流程
软件配置管理规范流程随着软件开发和应用的日益广泛,软件配置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个好的软件配置管理规范流程不仅可以提高软件的开发效率和质量,还可以方便软件的维护和升级。
下面介绍一下软件配置管理规范流程的几个方面。
一、版本控制版本控制是软件配置管理的核心,通过版本控制可以追踪软件的历史变更记录,防止不同版本之间的冲突和漏洞。
常见的版本控制工具有Git、SVN等。
在使用版本控制工具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分支管理:在团队开发的过程中,不同的成员可能需要同时对同一个文件进行修改,并且还需要保证修改不会对其他的成员造成影响。
通过分支管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2.版本号规范:版本号的格式应该是“主版本号.次版本号.修订号”,不同版本号之间只能升级,不能降级。
在记录版本号的同时,还需要添加Change log,记录本次版本的变更内容。
二、构建管理构建管理是将软件源代码编译成可执行的程序的过程。
构建管理要求构建过程可以自动化和可重复,以避免人为因素对构建过程的影响。
在构建管理中,首先需要定义构建项目和构建脚本,以确保构建过程中所有的操作都可以自动化。
其次,需要使用构建工具来实现自动化编译、打包等操作。
常见的构建工具有Maven、Gradle 等。
三、发布管理发布管理是将软件部署到生产环境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谨慎对待,因为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影响业务的正常运行。
在发布管理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生产环境和开发环境应该完全一致,以保证部署的代码在生产环境中能够正常运行。
2.发布前需要进行必要的测试,以确保代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测试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等。
3.需要进行灰度发布,将新功能逐步上线,以避免一次性上线造成系统崩溃。
四、文档管理文档管理是软件配置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除了源代码和构建文件之外,还需要对软件的文档进行管理。
在文档管理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文档应该与代码一起托管在版本控制系统中,以方便追溯和管理。
配置管理流程(整理)
流程图1)PM:项目经理(Project Manager)是负责项目管理的专业人员,项目经理负责一个项目的计划,执行及结束关闭。
目前,项目经理管理角色在多种行业中得到应用,尤其是在建筑、网络技术、通信、软件开发等行业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项目经理的主要对项目目标的完成负责。
项目目标包括项目的项目范围,成本,进度,质量,沟通等多维目标,项目经理通过专业努力,组织团队按项目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规定的任务。
PMI(The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讨论和制定了一套有关项目管理的原则和方法论,形成一套专业的指导体系,强有力地支持了项目经理的专业化发展。
从从业角度,项目经理有时会获得企业法人代表或项目拥有者的授权,在工程项目中全面负责,成为企业法定代表或项目拥有者在工程项目上的代表人。
2)CCB:CCB变更控制委员会(Change Control Board)又名配置控制委员会(Configuration Control Board)实施整体变更控制——变更控制委员会软件开发活动中公认变更控制委员会为最好的策略之一CCB的组成CCB可以由一个小组担任,也可以由多个不同的组担任,负责做出决定究竟将哪些已建议需求变更或新产品特性付诸应用。
典型的变更控制委员会会同样决定在哪一些版本中纠正哪些错误。
CCB的成员应当能代表变更涉及的团体。
其可能包括如下方面的代表:1.产品或计划管理部门2.项目管理部门3.开发部门4.测试或质量保证部门5.市场部或客户代表6.制作用户文档的部门7.技术支持部门8.帮助桌面或用户支持热线部门9.配置管理部门当组建包含软硬件两方面项目的CCB时,还应当包含来自硬件工程、系统工程、制造部门或者硬件质量保证和配置管理的代表。
CCB是系统集成项目的所有者权益代表,负载裁定接受那些变更。
CCB由项目所涉及的多方成员共同组成,通常包括用户和实施方的决策人员。
宿舍配置管理制度及流程
宿舍配置管理制度及流程一、前言宿舍作为学生们在校期间的居住地,是他们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
为了保障学生宿舍的管理和秩序,保障学生的生活质量,学校制定了宿舍配置管理制度及流程,下面就对宿舍配置管理制度及流程进行详细解析。
二、宿舍配置管理制度1、宿舍配置要求(1)宿舍的基本配置要求:宿舍必须具备床、床垫、衣柜、书桌、椅子等基本家具,保证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
(2)宿舍的通风、采光要求:宿舍必须保持通风良好,采光充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
(3)宿舍的卫生要求:宿舍要保持整洁、干净,有专门的卫生保洁人员进行定期清洁,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
(4)宿舍的安全设施:宿舍要具备逃生通道、灭火器等安全设施,保障学生的宿舍安全。
2、宿舍管理责任(1)宿舍管理方负责对宿舍的配置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宿舍配置的完好。
(2)宿舍管理员负责对宿舍卫生、安全等进行日常管理,及时处理各种问题。
(3)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负责协助宿舍管理员管理宿舍,保障宿舍的秩序和安全。
三、宿舍配置管理流程1、宿舍配置登记和分配(1)新生入学时,学校进行宿舍配置登记,并按照学生的意愿、性别、专业等情况进行宿舍分配。
(2)宿舍分配完毕后,学校要对宿舍进行配置检查,确保宿舍的配备齐全,保障学生的生活需求。
2、宿舍配置维护和更新(1)宿舍管理员负责对宿舍的配置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及时处理各种问题。
(2)宿舍配置老化或损坏时,学校要及时进行更换或维修,保障学生的生活质量。
3、宿舍安全管理(1)学校要定期对宿舍的安全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学生的宿舍安全。
(2)学校要加强对宿舍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确保宿舍的安全。
4、宿舍卫生管理(1)学校要配备专门的卫生保洁人员,对宿舍进行定期清洁,保持宿舍的整洁、清洁。
(2)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宿舍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卫生意识,共同维护宿舍的卫生环境。
四、宿舍配置管理制度的落实与宣传1、宿舍管理制度的落实(1)学校要明确责任,加强宿舍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宿舍管理制度的落实。
项目管理知识管理知识:配置管理流程
管理知识:配置管理的流程配置管理流程图如图14-1 所示。
( 1)拟定配置管理计划在项目启动阶段,项目经理第一要拟定整个项目的开发计划,它是整个项目研发工作的基础。
整体研发计划完成此后,配置管理的活动就可以张开了,若是不在项目开发之初拟定配置管理计划,那么配置管理的好多要点活动就无法及时有序地进行,而它的直接结果就是造成项目开发情况的凌乱,并注定使配置管理活动成为一种救火的行为。
因此可知,在项目启动阶段拟定配置管理计划是项目成功的重要保证。
配置管理计划由 CMO 拟定,主要内容是拟定配置管理策略,拟定改正控制策略,编写配置管理计划,评审配置管理计划。
( 2)创办配置管理环境创办配置管理环境主若是由 CMO 设置硬件环境、设置网络环境、设置软件环境、成立一个配置管理库,储蓄项目中定义的配置项,安装置置管理工具,比方: ClearCase,VSS等,并供应配置管理培训。
( 3)配置管理计划的推行配置管理计划的推行由项目相关参加人员进行,主若是进行配置标志、成立配置基线、编制状态报告、招待配置审计和改正控制。
拟定配置管理计划的过程包括以下主要工作流程:―CCB依照项目的开发计划确定各阶段里程碑和开发策略;―CMO依照 CCB的规划,拟定详细的配置管理计划,交 CCB审察;― CCB审察经过配置管理计划后交项目经理赞同,宣布推行。
(4)配置管理计划的执行执行阶段的配置管理活动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由 CMO完成平常管理和保护工作;―由 DEV详细执行配置管理策略;―改正控制。
这三个层面互相之间既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
在配置管理执行过程中,详细依照以下流程进行:―CCB设定研发活动的初始基线;―CMO依照软件配置管理规划成立配置库和工作空间,为执行配置管理人员做好工作准备;―开发人员依照一致的软件配置管理策略,依照获得授权的资源进行项目的研发工作;―CCB依照项目的进展情况,审察各种改正央求,并合时地划定新的基线,保证开发和保护工作有序地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配置管理流程- -1 概要1.1 内容规范配置管理活动,确保配置项正确地唯一标识并易于存取,保证基准配置项的更改受控,明确基线状态,在贯穿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建立和维护项目产品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1.2 适用范围对于不同类别的软件项目,配置管理的流程不同,可在本流程的基础上进行裁减。
1.3 术语和缩略语1.3.1 软件配置管理(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SCM)软件配置管理是对软件修改进行标识、组织和控制的技术,用来协调和控制整个过程。
是通过技术或行政手段对软件产品及其开发过程和生命周期进行控制、规范的一系列措施。
配置管理的目标是记录软件产品的演化过程,确保软件开发者在软件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都能得到精确的不同版本的产品配置。
1.3.2 配置(Configuration)配置是在技术文档中明确说明并最终组成软件产品的功能或物理属性。
因此配置包括了即将受控的所有产品特性,其内容及相关文档、软件版本、变更文档、软件运行的支持数据,以及其他一切保证软件一致性的组成要素,相对与硬件类配置,软件产品的配置包括更多的内容并具有易变性。
1.3.3 配置项(Configuration Item,CI)凡是纳入配置管理范畴的工作成果统称为配置项(Configuration Item, CI),配置项逻辑上组成软件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一般是可以单独进行设计、实施和测试的。
一个纯软件的CIs通常也称之为软件配置项(Computer Software Configuration Items,CSCIs)。
配置项主要有两大类:1)属于产品组成部分的工作成果,例如需求文档、设计文档、源代码、测试用例等;2)项目管理和机构支撑过程产生的文档。
这些文档虽然不是产品的组成部分,但是值得保存。
每个配置项的主要属性有:名称、标识符、文件状态、版本、作者、日期等。
所有配置项都被保存在配置库里,确保不会混淆、丢失。
配置项及其历史记录反映了软件的演化过程。
1.3.4 基线(Baseline)在配置管理系统中,基线就是一个CI或一组CIs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时间点上通过正式评审而进入正式受控的一种状态,些配置项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逻辑实体,而这个过程被称为“基线化”。
每一个基线都是其下一步开发的出发点和参考点。
基线确定了元素(配置项)的一个版本,且只确定一个版本。
一般情况下,基线一般在指定的里程碑(Milestone)处创建,并与项目中的里程碑保持同步。
每个基线都将接受配置管理的严格控制,基线中的配置项被“冻结”了,不能再被任何人随意修改,对其的修改将严格按照变更控制要求的过程进行,在一个软件开发阶段结束时,上一个基线加上增加和修改的基线内容形成下一个基线。
基线的主要属性有:名称、标识符、版本、日期等。
通常将交付给客户的基线称为一个“Release”,为内部开发用的基线则称为一个“Build”。
建立基线的好处:1)重现性:及时返回并重新生成软件系统给定发布版的能力,或者是在项目中的早些时候重新生成开发环境的能力。
当认为更新不稳定或不可信时,基线为团队提供一种取消变更的方法。
2)可追踪性:建立项目工件之间的前后继承关系。
目的是确保设计满足要求、代码实施设计以及用正确代码编译可执行文件。
3)版本隔离:基线为开发工件提供了一个定点和快照,新项目可以从基线提供的定点之中建立。
作为一个单独分支,新项目将与随后对原始项目(在主要分支上)所进行的变更进行隔离。
2 相关人权责2.1 项目经理(Project Manager,PM)责任:1)与CCB协商确定项目起始基线和开发里程碑;2)接受配置管理计划,并按相关规定贯彻执行;3)接受配置控制委员会的报告。
权利:1)提出配置管理计划的修改要求;2)提出管理管理的建议和要求。
2.2 配置控制委员会(Configuration Control Board,CCB)责任:1) 制定和修改项目的配置管理策略;权利:1)批准、发布配置管理计划;2)建立、更改基线的设置,审核变更申请;3)根据配置管理员的报告决定相应的对策。
2.3 配置管理员(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ficer,CMO)责任:1)编制配置管理计划;2)执行配置项管理方案;3)执行版本控制和变更控制方案;4)编制配置状态报告;权利:向CCB汇报有关配置管理流程中的不符合情况。
2.4 程序库管理员(Program Librarian,PL)责任:1)配置库的建立和权限分配;2)配置管理工具的日常管理与维护;3)配置库的日常操作和维护;权利:1)各配置项的管理与维护;2)对开发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
2.5 开发人员(Developer)责任:1)根据确定的配置管理计划和相关规定,提交配置项和基线;2)负责软件集成和版本生成。
权利:按照软件配置管理工具的使用模型来完成开发任务。
2.6 测试人员(Tester)责任:根据配置管理计划和相关规定,提交测试配置项和测试基线;权利:负责软件变更的测试验证。
2.7 软件质量保证员(Software Quality Assurance,SQA)责任:负责配置审核并提交报告。
权利:对配置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项,要求相关责任人进行纠正。
3 实施细则3.1 CCB的成立3.1.1 项目在设计发注后,由项目经理负责组织成立CCB。
3.1.2 CCB成员组成CCB成员人数一般为奇数,人数在3~7人范围内。
CCB成员一般包括:1)项目经理PM;2)配置管理员CMO;3)SQA;4)测试人员Tester;5)顾客代表;6)主要开发人员等。
3.1.3 CCB的决策机制寻求CCB成员的一致意见。
若不能达成一致,可采取由顾客代表做出决策;或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由CCB成员投票确定,投票超过半数即为通过。
3.2 确定配置策略3.2.1 配置策略确定的时机CCB成立后,由CCB组织会议根据项目的开发计划确定各个里程碑和开发策略,CMO负责整理确定的项目基线和配置项列表,并在编制《配置管理计划》时列明,按约定的时机收集配置项和建立初始基线。
3.2.2 配置项的范围1)技术文档(Documents):项目开发计划、需求分析报告、软件设计书、质量保证计划、概要设计书、详细设计书、测试文档、技术报告、用户手册、总结报告等;2)程序(Program):阶段产品、计算机程序、源程序、释放产品等;3)工具(Tools):自动设计工具、开发工具、测试工具、维护工具等;4)交互文档(Communications):与客户或项目组内交互产生文档,如会谈记录、E-mail、会议纪要、MSN记录等。
3.3 制定配置管理计划3.3.1 《配置管理计划》的编制通常情况下,由CMO在设计发注后,开始编制《配置管理计划》;如有特殊需要,根据合同或项目要求,由CMO在某一项目或项目的某一阶段开始前制定《配置管理计划》。
3.3.2 《配置管理计划》的内容《配置管理计划》应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该项目对配置管理的要求;2)实施配置管理的责任人、组织及其职责;3)需要开展的配置管理活动及其进度安排;4)采用的方法和工具等。
3.3.3 《配置管理计划》的由CCB负责审批。
3.4 配置项标识规则3.4.1 配置项标识要求1)合同有明确标识和追踪要求时,由开发人员按合同要求进行标识,以保证满足合同追踪要求。
2)在开发过程中项目组人员提交的配置项,由项目组人员按照本节相关部分标识规则进行标识。
3)项目组人员将要标识或已标识的配置项提交给CMO纳入配置库统一管理,并填写《配置状态报告》。
3.4.2 配置项标识方式3.4.2.1 标识项配置项标识属性包括:名称、编号、文件状态、版本、作者、日期等。
本文标识规则对名称、编号、文件状态和版本进行了描述和规定。
3.4.2.2 名称文件名称的标识按文档模板中统一名称为准。
a)编号文档编号格式为CC_XXX_***_$$$_###,其中CC表示公司,XXX是项目的三位英文字母缩写表示,***_$$$表示文档类别,###表示文档顺序号。
同时对应每个内容都有固定的一个索引文件CC_XXX_**_$$$_index,目的是为了为本类别下的文件建立一个概要说明列表,保证快速对文档进行识别和检索。
3.4.2.3 文件状态文件状态分为“草稿”、“正式发布”和“修改中”三种。
修改处于“草稿”状态的配置项不算是“变更”,无需CCB的批准,修改者按照版本控制规则执行即可。
当配置项的状态成为“正式发布”,或者被“冻结”后,此时任何人都不能随意修改,必须依据配置变更控制的规则执行。
3.4.2.4 文档版本控制对于计划性文档、技术文档和用户文档,其版本按修改的先后顺序确定。
新生成的文档第一次发行为第一版,修改后第二次发行为第二版,以此类推。
3.4.2.5 发行版本控制最终完成的软件版本用三位符号表示:“s.x.y”。
各符号位的含义如下:1)“y”为第二次版本号,表示纠正错误时的版本升级,用一位数字表示:“1~9”,对上一次产品或项目中的缺陷做修正,第二次版本号增加;2)“x”为第一次版本号,表示增加功能时的版本升级,用一位数字表示:“0~9”。
与上一产品或项目相比,功能进行了小量的增加或修正时,第一次版本号增加,第二次版本号为零,第二版本号为零时可以省略不写;3)“s”为主版本号。
对产品作重大调整,或与已发行的上一产品相比,在功能与性能上有较大改善时主版本号增加;产品或项目概念全新,第一次完成,版本号为1.0。
3.4.2.6 基线版本标识内部基线,如计划基线、设计基线等,在版本号前加Build,如Build 1.0;发行产品基线在版本号前加Release,如Release 2.0。
3.5 配置库管理3.5.1 配置库(Repository)的分类配置库分为两类:1)文档库(Document Library):由CMO负责管理,主要使用eSM系统管理除程序以外的文档资料(包括图片等);2)程序库(Program Library):由PL负责管理,主要使用CVS版本工具对程序代码进行管理。
3.5.2 配置库的建立3.5.2.1 CCB成立之后,PL即可着手组织建立配置库。
所有项目应建立配置库,以便管理各配置项。
3.5.2.2 文档库空间由eSM系统创建,PL仅创建基线文档库,仅PL可以对其操作。
3.5.2.3 程序库主要通过设置版本的分支,来实现对配置项权限管理,基本上要为每个配置项从建立开始就划分成3个不同的分支(如图1):图1 配置库空间分配和版本迁移策略1)私有分支(Private Branch):私有分支对应的是开发人员的私有开发空间。
开发人员根据任务分工获得对相应配置项的操作许可之后,他即在自己的私有开发分支上工作,他的所有工作成果体现为在该配置项的私有分支上的版本的推进,除该开发人员外,其他人员均无权操作该私有空间中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