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学习材料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重点笔记

《中医诊断学》重点笔记

中医诊断学(重点笔记)《中医诊断学》第一章绪论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

诊断即对人体健康状态和病证所提出的概括性判断。

它是由基础医学引申到临床医学的桥梁,具有基础理论密切结合临床实践的特点,是中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的防治取决于正确的诊断,正确的诊断来源于对患者四诊的周密诊察和精确的辩证分析,没有正确的诊断就不会有正确的治疗。

所以诊断在防治疾病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中医诊断学,是历代医家临床诊病经验的积累,它的理论和方法起源很早。

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就以“切脉、望色、听声、写(犹审)形”等为人诊病。

在《黄帝内经》和《难经》中,不仅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而且提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致病的内外因素全面考虑。

《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

公元二世纪,西汉名医淳于意首创“诊籍”即病案,记录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方药、日期等,作为复诊的参考。

公元三世纪初,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把病、脉、证、治结合起来,作出了诊病、辨证、论治的规范。

与此同时,著名医家华佗的《中藏经》也记载了丰富的诊病经验,以论脉、论病、论脏腑寒热虚实、生化顺逆之法著名。

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既阐明脉理,又分述寸口,三部九候、二十四等脉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载列各种疾病的证候1739论。

唐代孙思邈认为,诊病要不为外部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指出:“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营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宋、金、元时期,诊断学又有新的发展,宋代朱肱《南阳活人书》强调治伤寒切脉是辨别表里虚实的关键,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论述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因辨证。

中医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也是医学教育中的重点科目之一。

中医诊断学主要内容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诊合参的方法,以及脉诊、舌诊、病理分析等内容。

本文将主要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必考知识点,包括四诊合参、脉诊、舌诊、病理分析等内容。

一、四诊合参1. 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形体、舌苔、口唇等外在表现,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望诊的重点是观察患者的气色、形态、眼底、毛发、舌苔等外在表现,以及面部表情、言语、姿势等信息。

通过望诊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病程变化等情况。

2.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腹鸣等声音,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闻诊的重点是听患者的声音、呼吸音、腹部声响等情况,以及了解患者的言语、呼吸、咳嗽等信息。

通过闻诊可以了解患者的气机状况、脏腑功能、症状变化等情况。

3. 问诊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疾病发生的原因、发展过程、病情变化等情况。

问诊的重点是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日常生活、饮食等情况,以及了解患者的情绪、性格、性生活等信息。

通过问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疾病病因、病机、发展规律等情况。

4. 切诊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腹部、舌脉等部位进行触诊,来了解患者的腹部脏器、脉搏等状况。

切诊的重点是对患者的腹部按压,了解脏腑肿大、压痛、包块等情况,同时触诊舌脉、腹部脉等部位,了解患者的脉象、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信息。

通过切诊可以了解患者的腹部脏腑状况、气血循环、脏腑功能、病位病性等情况。

以上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综合运用四种诊查方式,可以获得患者的全面信息,为后续诊疗提供客观依据。

二、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了解患者的脉象、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信息。

脉诊的主要内容包括脉象、脉理、脉度、脉形、脉势、脉数等方面的观察与分析。

通过脉诊可以了解患者的脉搏特征,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病机变化等情况,为制定诊治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doc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doc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绪论【学习要点】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木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木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小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明确小医诊断学发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儿部?作者是谁?第一章问诊【学习要点】一、问寒热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來。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邙H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來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辨别。

2、局部汗岀(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皖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七、问饮食与口味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及临床意义。

2、食饮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八、问二便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小便异常(乐次、尿量、排乐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九、问经带1、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学专业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专业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专业知识点总结一、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中医诊断学是指利用中医理论和方法,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和切诊等手段,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判断、区分和诊断的学科。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病因诊断、病机诊断、病位诊断和病证诊断等内容。

2.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和辨证论治等内容。

其中,中医的整体观念是中医诊断学的根本,包括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经络学说和藏象学说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

二、中医诊断的原则1.辩证分型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辨证论治,辨证分型是首要的诊断步骤。

辩证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和眼底等进行综合分析,把患者的病证分类为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气血津液证等种类,以便进一步明确病候特点。

2.四诊合参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四诊合参,四诊是指望、闻、问、切,要全面准确地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望色、望舌、望脉、望形态、望精神等望诊资料,通过听声、听气味等闻诊资料,通过询问病史、病情等问诊资料,通过切脉、切腰胁、切部位等切诊资料,全面地掌握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便分析评估患者的病证特点。

3.辨证施治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及四诊资料,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和方剂,遵循辨证论治的基本理念,综合运用治则、药食、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三、中医诊断的方法1.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形、胸腹、面色、目睛、舌苔等外部特征,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望诊的主要内容包括望色、望舌、望眼睛、望鼻、望声音等。

2.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腹音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闻诊的主要内容包括闻声、闻味、闻气味等。

3.问诊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病情、生活、饮食等方面的信息,获取患者的诊断资料。

问诊的主要内容包括询问病史、病情、身体状况、饮食习惯、睡眠情况等。

执业药师考试资料,中医诊断学基础

执业药师考试资料,中医诊断学基础
(二)望色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望色,是指望面部的颜色与光泽。面部的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外荣。望色也主要是察面 部的气色。 我国人的正常面色,微黄红润而有光泽,但由于体质的差异,所处地理环境的不一,以 及季节、气候、工作之不同,面色可以有略黑或稍白等差异。只要是明润光泽,都属于正常 面色的范围。 1.白色主虚寒证、失血证 阳气虚衰,气血运行无力,或耗气失血,致使气血不充,颜面俱呈白色。 (白光)白而虚浮---阳气不足 淡白而消瘦---营血亏损 面色苍白---阳气暴脱、阴寒内盛、大失血者 2.黄色主虚证、湿证 黄为脾虚、湿蕴的征象。 面色淡黄,枯槁无泽,称为萎黄---脾胃气虚 面色黄而虚浮,称为黄胖--脾气虚衰、湿邪内阻 面、目、身俱黄---黄疸 黄而鲜明如橘子色者,为阳黄,多属湿热,黄而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多属寒湿 3.赤色主热证 赤为血色 热盛而致脉络血液充盈则面色红赤 满面通红--外感发热,或脏腑阳盛的实热证 仅颜部潮红--阴虚而阳亢的虚热证 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戴阳证 是虚阳上越的危重症候 4.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证及惊风证 青为寒凝气滞,经脉瘀阻的气色 苍白而带青的面色--阴寒内盛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气虚血瘀、心血瘀阻 小儿高烧,鼻柱、两眉间及口唇青紫--惊风的先兆 5.黑色主肾虚、水饮证、瘀血证。 黑为阴寒水盛的病色。 目眶周围见黑色---肾虚水饮、寒湿带下 面黑而干焦---肾精久耗、肾阴虚
以从体表的不同组织器官和部位反映出来。所以通过望色、闻声、问症、切脉等手段,诊察 疾病显现在各个部位的症状和体征,就可以了解疾病的原因、性质及其内部联系,从而为辨 证论治提供依据。
望、闻、问、切是用以调査了解疾病变化的四种不同方法,各有其独特作用,不能相互 取代。在临床运用时,必须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四诊合参”,才能全面而系统地 了解病情,保证判断的准确性。任何只强调某一种诊法的重要性,而忽视其他诊法的作法, 都是不对的。

中医诊断学全部

中医诊断学全部
著<<彩图辨舌指南>> 著<<舌诊研究>> 对舌诊的研究更加全面,系统,深入.
五、学习中医诊断学习的方法 1.熟练掌握中医基础理论。 2.多临床、多实践。 3.学会和正确运用辨证思维方法
[讨论] 如何理解“熟读王书和,不如临证多”的 含义?
前人说“熟读王书和,不如临证多”,主要 强调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强调临床实践在学习 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意义。
精彩
精神不振,懒 言
乏神
精少华神萎靡, 语言错乱,或 神昏谵语,或 卒然昏仆。
突然神识清醒,言语不休, 想见亲人。
晦暗
突然目光转亮,浮光外露
呼吸 面色形体 动作反应
饮食
平稳
少气
气微或喘促
面色荣润,肌 肉不消。
动作自如,反 应灵敏。
面色少华,倦 怠乏力,肌肉 松软。
动作迟缓。
面色无华,形 体羸瘦。
面色无华,两颧泛红如妆。
望诊的注意事项:1.光线:以自然光线为好。
2.温度:适宜。
3. 诊察部位要暴露充分。
4.结合动态观察。
第一节 全身望诊
全身望诊的概念:全身望诊是医生在诊察病人时,首先 对病人的神色形态等整体表现进行扼要观察,以了解整体情 况的诊病方法。
全身望诊的意义:可对病情的轻重缓急和病性的寒热虚 实获得一个总体的印 象,为进一步深入细致地诊察病情打下 基础。
3. 病名的命名 (1)突出的临床证状——胃痛;水肿。 (2)突出的一组临床证状——消渴;痢疾。 (3)致病因素——风湿病;暑热。 (4)与西医病名相同——烫伤。
(三)辨证 1.“证”的含义:Δ 为中医学特有概念(不同于“病”、“症”,西 医不称证)。“证”与“病”、“症”相对而言,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 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所作的概括。 2.关于“证”的几个概念 (1)证名——如痰热壅肺、脾肾阳虚等,为证的代名词,是对证的本质 的概括。 (2)证候——如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等,为证所表现的有内在联系的 症状、体征,即证的外候。 (3)证型——临床较规范的证。如膀胱湿热证。 3.“证”的概念混淆的现象与理由: 由于历史上对病、证、症的概念 未严加区分,证、症、征、候等在文字上有演化、义通之处。所以文献中、 临床上存在混乱、互用的现象,如称 病为证,指证为症状,证又称证候, 规范的证名称证型等。因此,目前尚难将这些概念截然区分,此为本节的 学习难点。 4.“辨证”的含义: 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对病人的症状、体征等进行 分析、综合,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 整证名的诊断过程。 5.症、病、证等概念的区别与相互关系:

中医诊断知识学习题集及其参考材料规范标准答案

中医诊断知识学习题集及其参考材料规范标准答案

`《中医诊断学》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00个)1.属神气不足的是哪项[ ] A面色无华B两目晦暗C形体赢瘦D精神不振2.失神最主要的病机是[ ] A脏腑虚弱功能低下B脏腑精气严重亏损C精气衰竭虚阳外越D阴盛于内格阳于外3.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者,可见于[ ] A癫病B狂病C痫病D中风4.面色萎黄由哪种原因所致[ ] A脾胃气虚,气血不足B脾肾虚寒,健运失职C脾气虚衰,湿邪内阻D湿热内蕴,胆汁外溢5.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腹部青筋暴露,舌紫暗,为瘀血内阻于[ ] A肝B心C脾D胃6.肺痈的咳痰特点是[ ] A痰黄粘稠有块B痰白清稀量多C痰白滑量多易咯D大量脓血腥臭痰7.胖大舌的成因为[ ] A气血两虚B阳热内盛C热入营血D阳虚水停8.颈前结喉处有肿物如瘤,可随吞咽上下移动者,称[ ] A瘿瘤B痰核C梅核气D瘰疬9.舌淡白而瘦薄提示[ ] A阳虚B阴亏C寒湿D气血两虚10.红舌苔黄厚,多属[ ] A实热证B虚热证C湿热内蕴D热入营血11.观察病人面色,关键在于区分[ ]A主色与客色 B 善色与恶色 C 常色与病色D主色与病色12.下列哪项不是精亏神衰的失神表现[ ] A形羸色败B神昏谵语C呼吸气微D两目晦暗13.湿痰的特点是[ ]A痰黄粘稠有块B痰白清稀量多C痰白量多易咯D脓血痰味腥臭14.辨别邪气的深浅轻重主要依据[ ]A舌苔的有无B舌苔的润燥C舌苔的厚薄D舌苔的颜色15.肝郁脾虚多见[ ] A面部口唇青紫B面色青灰,肢冷脉微C面色恍白虚浮D面色苍黄16.少神的表现是[ ]A精神不振,面色少华,倦怠乏力B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形体赢瘦C壮热烦躁,神昏谵语,四肢抽搐D重病本已失神,突然神清,目光转亮17.气血亏虚可见[ ]A头晕且重,如物裹缠B头晕面白,神疲体倦C头晕而胀,面红目赤D头晕胀痛,头重足轻][ .脾虚湿蕴多见18.`A面部、口唇青紫B面色青灰,肢冷脉微C面黄虚浮D面色苍黄19.痰热壅肺证可见:[ ]A.舌淡嫩胖,苔白润滑 B. 舌质红,苔黄厚腻C.舌红少苔而有裂纹D.舌淡红,苔白腻20.阳虚水泛多见[ ]A面部口唇青紫B面色青灰,肢冷脉微C面色恍白虚浮D眉间鼻柱唇周发青21.下列哪项不可见面白[ ] A亡阳证B阴虚证C气虚证D阳虚证22.下列哪项属于邪盛神乱失神表现[ ]B形体羸瘦,动作艰难A壮热烦躁,四肢抽搐D精神萎靡,面色无华C两目晦暗,呼吸气微] [ 23.热入营血可见下列哪种舌象C裂纹舌D点刺舌A瘦薄舌B红绛舌[ ] 24.假神的病机是D脏腑精气将竭B邪盛神乱C阴阳俱虚A精亏神衰] [ 25.面目发黄可见于D肝火上炎A肝胃蕴热B胆气上逆C肝胆湿热[ ] 26.提示疾病发展转折点的是A战汗B自汗C绝汗D盗汗[ ] 27.辨别津液的盈亏和输布主要依据A舌苔的有无B舌苔的润燥C舌苔的厚薄D舌苔的颜色[ ] 28.太息的病机是D肺气上逆A脾气虚弱B胃气上逆C肝气郁结] [ 29.神识不清,语声低微,时断时续,模糊不清者,称C夺气D郑声A短气B少气] [ 30. 气从胃中上逆,出咽喉而发声短频者,属D 夺气 C 呃逆太息 A 嗳气 B.下列哪项不属病态呼吸[ ] 31 A气喘B气短D少气C嗳气] [ .哪项不属胃气上逆所致32D呃逆A嗳气B夺气C呕吐33.呼吸急促似喘,喉间哮鸣有声,属] [少气D 短气哮 C B A喘] [ 34.热扰神明可见呕吐酸水喷射状呕吐呕吐黄绿色苦水呕吐清水痰涎 A B C D[ .下列哪项不与壮热并见] 35 D汗出过多B烦渴引饮A脉洪大C舌红少苔36.阴虚火旺可致] [半身汗C B 战汗盗汗 D 自汗 A .自汗、盗汗并见与下列哪项有关37[ ]B血虚证C阳虚证D气阴两虚证A阴虚证38 .肝郁气滞胸胁疼痛的特点是] [胀痛D 刺痛C 灼痛B 隐痛A`39.下列主诉哪项最正确[ ] A咳喘反复发作20年B恶寒发热头痛C经常腹痛已多年D发热、咳嗽2天40.突发耳鸣,声大如潮,按之不减,为[ ]A阴虚火旺B肝胆火盛C肝肾阴虚D肾精亏损41.寒热往来见于下列何证[ ] A里热证B实热证C表热证D半表半里证42.消渴病的证候特点是[ ] A尿急尿频尿痛B小便余沥不尽C多饮多食多尿D夜尿频多43.前额连眉棱骨疼痛,属于[ ]D厥阴经头痛C阳明经头痛A太阳经头痛B少阳经头痛] ,44.多食易饥大便溏泄者,多属D阴虚火旺B胃阴不足C胃强脾弱A胃火亢盛[ ]45.头目胀痛可见于B胆气上逆D肝火上炎C肝胆湿热A肝胃蕴热] 46.下列哪项与绝汗(脱汗)无关[C肢厥脉微D呼吸气微A面色苍白B恶寒战栗] [ 47.有胃气的脉象特征是脉律整齐,有力柔和A B脉来和缓,从容流利脉律整齐,应指坚搏 D C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 48.脾胃虚寒导致的腹痛是A少腹冷痛,牵引阴部B小腹刺痛,经血紫暗大腹隐痛,喜温喜按 C 胁胀腹痛,泻后痛减D[ ] 49.湿邪阻滞的疼痛特征是C窜痛D掣痛A绞痛B重痛.肝阳上亢可见50 [ ]头晕面白,神疲体倦A头晕且重,如物裹缠 B 头晕胀痛,头重脚轻C头晕胀痛,面红目赤 D ] [ 51.风寒表证可见脉象D浮紧脉A细数脉B洪数脉C滑数脉[ ] .阳虚可致52D绝汗C 盗汗A自汗B战汗[ ] 53.两侧头痛者,属D厥阴经头痛C阳明经头痛A太阳经头痛B少阳经头痛54.哪项不属大肠湿热表现[ ]C里急后重A下利脓血B 便血色黑D排便不爽55.哪项不是膀胱湿热下注的症状] [B小便黄赤A尿频急D小便失禁C尿道灼痛.哪项不属肾气不固所致56 ] [ A遗尿B癃闭C余沥不尽D小便涩痛57.口苦而粘腻可见于] [C肝胆湿热A肝胃蕴热B胆气上逆D肝火上炎.脉象有神气的主要特征是58 ] [ 不大不小D 尺脉不绝C 柔和有力B 从容和缓A`59.脉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此为[ ] A实脉B大脉C散脉D洪脉60.太息的病机是[ ] A脾气虚弱B胃气上逆C肝气郁结D肺气上逆61.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应围绕主要病痛问诊 B 按十项内容逐项询问C用医学术语问诊D对危重病人扼要问诊62.病为痰饮、食积、实热的脉象是[ ] A滑脉B紧脉C弦脉D洪脉63.脉来极细而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的脉象,称为[ ] A涩脉B微脉C弱脉D虚脉64.主病为肝胆病、痛证、痰饮的脉象是[ ] A滑脉B紧脉C弦脉D牢脉65.脉来沉而细软,应指无力的脉象是:[ ]A濡脉B微脉C细脉D弱脉66.脉势与脉宽均相反的脉象是[ ] A虚脉实脉B大脉细脉C濡脉弱脉D洪脉细脉67.代脉的脉象特征是[ ] A缓而时止,止有定数B数而时止,止无定数C缓而时止,止无定数D止无定数,良久方来68.腰脊疼痛连及下肢者,多属[ ]A.寒湿痹病B.肾虚C.瘀血阻络D.经络阻滞69. 五色主病中,主虚证、湿证的是[ ]A. 白色B. 黄色C. 黑色D. 青色70.八纲中的虚实辨证是辨别疾病的()A.病位B.病因C.病性D.邪正盛衰71.对肝胃不和证最有诊断意义的是()A. 呃逆嗳气B. 脘胁胀痛C. 胸闷太息D. 腹胀吞酸7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阳证的临床表现的是()A.面红目赤B.呼吸微弱C.躁动不安D.口渴饮冷73.发热恶寒交替出现,可见下列哪一证候()A.表证B.表邪入里C.半表半里证D.表里同病74.眩晕心悸,视物模糊,失眠健忘,月经量少色淡,面白舌淡,脉细,证属()A气血两虚证B心脾两虚证C肝血虚证D心肝血虚证75.心悸失眠与哪项并见,可诊为心脾两虚证()A腹胀便溏,畏寒肢冷B心悸胸闷,神疲乏力C食少腹胀,乏力舌淡D心烦遗精,腰酸潮热76.下列哪项不属于气虚证的表现()A.畏寒肢冷B.神疲乏力C.少气懒言D.脉虚无力77.阳虚证最主要的表现是()A.口不渴B.大便稀溏C.畏寒肢冷D.面色淡白78.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识痴呆,举止失常,舌苔白腻者,宜诊为()A.痰蒙心神证B.肝气郁结证C.痰火扰神证D.热扰心神证.病人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精神疲惫,神情淡漠,甚至昏迷,舌79.`淡润,脉微欲绝,证属()A.亡阴证B.亡阳证C.阴阳两虚证D.阴虚证80.病人形体消瘦,午后潮热,五心烦热,或骨蒸劳热,颧红盗汗,大便干燥,尿少色黄,舌红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证属()A.阳虚证B.阳盛证C.阴虚证D.阴阳两虚证81.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的共有症是()A.心烦B.舌淡C.盗汗D.失眠82.心气虚症与心阳虚症主要的共见症是( )A.面白神疲B.脉细无力C.舌质淡白D.心悸气短83.心阳虚证和心阳暴脱证的鉴别要点是( )A.面白神疲B.有无肢厥脉微C.是否舌质淡白D.有无心悸怔忡84.下列何证常见心悸,面色淡白,失眠健忘,舌淡脉细( )A.心气虚证B.心阴虚证C.心脾两虚证D.心血虚证85.咳喘无力,少气短息,吐痰清稀,自汗,舌淡脉弱,应诊断为( ) A.肺气虚证B.肾不纳气证C.肺气阴两虚证D.心肺气虚证86.咳嗽痰少,痰中带血,颧红盗汗,口燥咽干,应诊断为( )A.热邪犯肺证B.肺肾阴虚证C.肺阴虚证D.燥邪犯肺证87.咳嗽,咯痰清稀,喉痒,微有发热恶寒,舌苔薄白,脉浮紧,应诊断为( ) A.风寒束肺证B.风热犯肺证C.卫分证D.寒饮停肺证88.食少纳呆,腹胀便溏,神疲乏力,舌淡脉弱。

中医诊断学复习资料

中医诊断学复习资料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创辨证论治理论,奠定诊断学基础5、《中藏经》—华佗诊病学术经验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7、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对传染病从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作出诊断8、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9、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10、施发《察病指南》是诊法专著11、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论述危重疾病的十怪脉象12、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13、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14、元朝敖氏《敖氏伤寒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15、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16、陈修园《医学实在易》17、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18、吴鞠通,《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法则中医诊断学---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诊察疾病,辨别证候的一门学科诊断、诊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辨证—-在望闻问切四诊所得基础上进行诊断的辩证思维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等方面的病理概括,是疾病本质的反映。

症---即症状(患者个人感受)和体征(那个观察所得)的总称,是疾病过程表现个别、孤立的现象病---人体正气与致病邪气抗争所引起机体阴阳失调、生理功能失常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基本原则:审察内外、辨证求因、四诊合参第二章四诊一、望神(一)望神的含意: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目光、神志、面色、形态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二、望面色•一般以望面部色泽为主色与泽的关系色与泽,又称“气色”色属阴,主血,反映血液的盈亏泽属阳,主气,反映脏腑精气和津液盛衰(四)常色与病色1、常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1)主色──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色泽(2)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常色2 五色主病青主寒瘀痛经风戴阳证—面色苍白,却时而面红如妆,嫩红带白,游走不定,赤热虚实妆戴阳多为虚阳外越,此为真寒假热之危重证候黄主脾虚湿黄疸黄疸:阳黄──黄而鲜明如橘子–湿热熏蒸白寒阳虚气血脱阴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寒湿郁阻黑寒肾虚饮痛瘀疳积—小儿面黄肿或青黄或乍黄乍白,腹大青筋恍白──白而虚浮带水气--阳虚不能气化水液苍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凝滞,大失血证黧黑—黑中带黄—脾肾阳虚黑而黯淡—阳虚黑而干焦---阴虚眼眶黑---水饮三、望形体桶状胸—痰饮,或肾不纳气扁平胸---肺肾阴虚,气阴两虚单腹肿大,四肢反瘦---肝郁或脾虚,气滞水停血瘀四、望头颈五官九窍(一)望头面颈项与头发1、头形过小──囟门早闭过大──先天性脑积水均属先天性发育不良,多伴智力不全(肾精亏虚)2、囟门高突:“囟填”──多属实证、热证下陷:“囟陷”──多属虚证迟闭、不闭:“解颅”──肾气不足3、面肿──水肿:●阳水:快,头面部先肿●阴水:慢,下肢腹部先肿抱头火丹---焮红肿胀,色如涂丹,压之褪色,伴有疼痛──火毒邪热上攻大头瘟—头肿大如斗,面目肿盛,目不能开5、腮肿:耳下肿痛──感受时邪热毒●痄腮---腮部突然肿起,面赤咽痛,或兼耳聋---温毒证●发颐—颧骨之下,腮颌之上,耳前一寸三分,发疽肿起—少阳,阳明经毒热上攻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逐渐长大,可随吞咽移动。

中医诊断学复习资料要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资料要点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绪论【学习要点】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那么: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中医诊断学的开展简史。

明确中医诊断学开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病症、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那么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几部?作者是谁?第一章问诊【学习要点】一、问寒热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区分。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脱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七、问饮食与口味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2)肾阴虚证与肾精缺乏证的鉴别。

第六节辨腑病证候1、各照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病因、常见病症、体征、证型。

2、胃气虚证、胃阳虚证、胃阴虚证、胃热炽盛证、寒饮停胃证、寒滞胃肠证、食滞胃肠证、胃肠气滞证、虫积肠道证、肠热腑实证、肠燥津亏证、肠道湿热证、膀胱湿热证、胆郁痰扰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依据。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辨别八纲、辨别病因、辨别病机三个方面。

辨别八纲是指通过辨别病人的寒热、表里、虚实、动静四个方面来确定疾病的性质。

辨别病因是通过辨别病人的外感、内伤、情志、饮食、劳倦五个方面来确定疾病的原因。

辨别病机是指通过辨别病人的气血津液、脏腑组织器官、经络气血、阴阳五个方面来确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中医诊断学还包括四诊合参的基本理论。

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合参是指根据诊断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2.中医病的诊断方法:-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咳嗽声等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问诊:问诊是通过与病人的交谈来了解患者的病情、症状、病史等信息,从而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切诊: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3.中医常见疾病的诊断要点:-外感病的诊断:外感病主要表现为寒热、恶寒、发热、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发病时间、症状特点、舌质、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

-内伤病的诊断:内伤病主要表现为身体的虚弱、疲乏、食欲不振、腹痛、便秘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体检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

-情志病的诊断:情志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激动、烦躁、睡眠不宁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情绪变化、心理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

-饮食病的诊断:饮食病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口干、口苦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进食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

4.中医诊断学的误区:-忽视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病史:中医诊断学重视患者的主观症状和病史,忽视这些信息可能导致误诊。

-盲目追求望闻问切:中医诊断学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诊断方法,不能过分依赖其中一种诊断方法。

-缺乏科学依据:中医诊断学需要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总结,不能凭空臆测。

以上是中医诊断学的复习要点,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医诊断学讲义——第一章绪论

中医诊断学讲义——第一章绪论

中医诊断学讲义——第一章绪论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诊病、辨证和病历书写等内容。

(一)诊法诊法,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头面、五官、四肢、二阴、皮肤及排出物等,以发现异常情况,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诊察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嗳气、肠鸣等声音,以及运用嗅觉诊察患者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的气味,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问诊”是医生询问患者有关疾病的情况、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异常感觉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

“切诊”是医生用手触按患者的脉搏和肌肤、手足、胸腹、腧穴等部位,探测脉象变化及异常征象,从而了解病变情况的诊察方法。

(二)诊病诊病,亦称辨病,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做出判断,得出病名的思维过程。

对疾病做出病名诊断,是临床各科讨论的主要内容。

因此,中医诊断学只是就疾病诊断的基本方法,以及疾病的命名、分类等做初步介绍。

(三)辨证“证”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概念。

在中医学的历史上及现代文献中,对于“证”的概念和使用不太统一,有以症状为证,如“痛证”“厥证” ;或称病为证,如“痹证”“淋证” ;亦有证与证候混称。

当代中医学对于“证”的约定: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做的病理性概括,是指机体对致病因素做出的反应状态,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做的结论。

“证”实际包括证名、证型、证候、证素等概念。

证名:将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本质,概括成一个诊断名称,这就是“证名” ,如痰热壅肺证、肝郁脾虚证、卫分证、脾肾阳虚证、膀胱湿热证、瘀阻脑络证等,均为证名。

证型: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或约定俗成的证,可称为“证型” 。

证候:证的外候。

临床上有时又将证称为“证候” ,即证为证候的简称。

中医诊断学(总结)

中医诊断学(总结)

中医诊断学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达变的概念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脉诊专著《脉经》问诊1、问诊的一般内容A.一般情况:姓名、年龄、性别、婚否等。

B.生活史(习惯):生活经历、饮食嗜好、劳逸起居等。

C.家族史:传染病、遗传病。

D.既往史:既往健康情况和曾患过的主要疾病。

如素体肝阳上亢者,易中风;患有癫狂病者,常因精神刺激而复发。

(问小儿:预防接种、传染病及传染病接触史。

)E.起病F.十问歌》(明·张景岳)G.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H.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I.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J.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K.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全过程(病变过程、诊治过程、现在症状)。

L.2、现在症状(9):寒热、汗、疼痛、头身脘腹、耳目、饮食口味、睡眠、二便、妇女。

A.问寒热①恶寒:病人有寒冷的感觉,虽覆被加衣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

②发热: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全身或局部有发热的感觉。

③但寒不热:病人但感畏寒而无发热。

特点:病人常自觉怕冷,但加衣近火可缓。

*发热以夜间为主——温病热入营分,耗伤营阴。

微热:轻度发热,热势较低,37~38度内伤病和温热病后期但热不寒【按病机分】阴虚发热:见阴虚潮热。

气虚发热:长期微热,烦劳则甚,或高热不退,兼少气自汗、倦怠乏力脾气虚损小儿夏季热(血虚发热):夏季长期发热不已,兼烦躁、口渴、无汗、多尿,至秋凉不治自愈;*血虚发热:时有低热,兼面白、头晕、舌淡、脉细。

气阴两虚发热寒热往来(半表半里)少阳病:恶寒与发热交替,无定时,兼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不欲饮食、脉弦。

邪正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疟疾:寒栗鼓颔与壮热交替发作,发有定时,兼头痛剧烈、口渴、多汗。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知识点:
1. 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特征,包括面色、舌苔、舌质、脉络等,来判断疾病的病理变化。

2. 闻诊:通过听取病人的声音、呼吸、咳嗽等,来判断疾病的病理变化。

3. 问诊:通过询问病人病史、症状、体验等,来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和病情。

4. 切诊:通过触诊病人的身体部位,包括脉搏、经络、腹部等,来了解疾病的病理变化。

5. 四诊合参:将望、闻、问、切四诊的结果综合分析,相互参照,得出诊断结果。

6. 体质辨析:根据病人的体质特征,包括先天禀赋、后天养生、体态、精神等,来判断疾病易发倾向和治疗方案。

7. 拟诊与辨证:根据病人的病史、症状、体验等,结合中医理论,进行疾病的辨析和拟定诊断。

8. 望闻问切诊疗法:根据望、闻、问、切四诊结果,针对病人的病理变化和体质特征,制定针灸、中药、推拿、气功等治疗
方案。

9. 鉴别诊断: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疾病的症状、体征等特点,对相似的疾病进行区分和诊断。

10. 诊断思维:中医诊断学不仅关注具体的症状表现,还注重对疾病的病机、辨证、疗法的整体思考和把握。

以上是中医诊断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诊断学有一定的帮助。

中医诊断学.pptx

中医诊断学.pptx

感谢你的聆听
明、清:
明 张介宾《景岳全书》——八纲辨证成熟; 明 李时珍《濒湖脉学》27脉; 清 叶天士《温病论》、薛生白《温热条辩》、吴鞠通 《温病条辩》、王孟英《温热经纬》创立卫气营血、三焦 辨证。
近代:
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陈泽霖的《舌诊研究》; 李乃民主编的《中国舌诊大全》; 刘冠军《脉诊》、赵恩俭《中医脉诊学》;
辨证提供判断依据。
14
2019-10-20
感谢你的聆听
诊法学习要点:
症的主要特征:
如“阳黄——黄疸,肤色黄而明亮,如橘皮色”; “腻苔——舌苔颗类细腻,紧贴舌面,不易脱落”。
症的临床意义,主要的病、证:
如“滑脉——主痰饮、实热、食积”; “苦笑貌——多见于破伤风”。
15
2019-10-20
一病种,而复且杂心而理由、规社律会上的的病完理满过状程态。。)此;时机体正常平衡 遭“ 括到病,”是破的疾坏概病,念全表:过现疾程为病的全本对过质外程。界的的特环点境与规的律适所应作能出力病降理性低概, 劳“动辨病能”力:受到限制或丧失,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
状对。临在床疾资病料过分程析、中综,合致,病对因疾素病全使过机程体的发特生点病和规理律性概损 害括,与抽同象时,也判发断生病抵种、抗概这括种病损名害的的过程生。理性防御反应。 这是一内科矛学盾的的主双要方任,务。在 整个疾病过程中不断进行斗争, 直至疾病痊愈或机体死亡时才告终结。”
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6.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13
2019-10-20
感谢你的聆听
诊法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 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难经·六十一难》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

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 .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

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 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

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

中医统称为症状。

5. 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

“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

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

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

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

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 .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 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1 .司外揣内:源自《内经·灵枢·外揣》。

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2.见微知著: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

即通过微小的、局部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3 .知常达变: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中医诊断学学习材料

中医诊断学学习材料

中医诊断学一、中医诊断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二、问诊:关于寒热的重点:1、风寒表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恶寒重、发热轻。

2、风热表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发热重、恶寒轻。

3、伤风表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发热轻而恶风。

4、里实寒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但寒不热。

5、里虚寒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畏寒不热。

6、里实热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壮热。

7、阳明实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日晡潮热。

(申时PM:3-5时)8、阴虚发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骨蒸潮热。

(午后或入夜)9、微热(低热)的主要分类——气虚;阴虚;血虚。

10、郁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具有情志因素。

11、疟疾发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寒热往来。

12、少阳病发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寒热往来——病机为‘半表半里’。

关于汗的重点:1、自汗——气虚、阳虚——自汗时出,活动尤甚。

2、盗汗——阴虚、血虚——入睡汗出,醒则汗止。

3、绝汗——亡阴、亡阳——病情危重,大汗不止。

4、战汗——正邪相争——恶寒战栗而后汗出。

——病情的转折点。

5、头汗的基本病机分类——上焦热盛;中焦湿热蕴结;虚阳上越。

6、手足出汗——阴经郁热熏蒸;阳明热盛;脾虚湿盛。

7、半身出汗的特点——汗出自健侧。

关于疼痛的重点:1、区别疼痛的性质:胀、刺、冷、热(灼)、重、酸、绞、空、隐、窜。

2、阳明头疼——前额连眉棱骨。

3、太阳头疼——后头连项。

4、少阳头疼——两侧头疼。

5、厥阴头疼——颠顶头痛。

6、胁痛——责于肝胆。

7、胸痛与真心痛的区别——疼痛剧烈,‘手足青至节’(寒邪)。

8、区分胃脘、腹疼痛——前者为心下;后者为脐周。

头晕的重点:区分肝阳、湿热、气虚、阳虚、痰热、肾虚、瘀血。

心悸的类型:心胆气虚;心阳不振;心气不足;心血不足;心脉闭阻。

耳鸣的类型:耳鸣如蝉——多虚证。

耳鸣如潮——多本虚标实。

目眩,既‘眩晕’——视物旋转。

目昏,既‘目暗’——视物昏暗不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学习材料中医诊断学一、中医诊断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二、问诊:关于寒热的重点:1、风寒表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恶寒重、发热轻。

2、风热表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发热重、恶寒轻。

3、伤风表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发热轻而恶风。

4、里实寒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但寒不热。

5、里虚寒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畏寒不热。

6、里实热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壮热。

7、阳明实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日晡潮热。

(申时PM:3-5时)8、阴虚发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骨蒸潮热。

(午后或入夜)9、微热(低热)的主要分类——气虚;阴虚;血虚。

10、郁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具有情志因素。

11、疟疾发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寒热往来。

12、少阳病发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寒热往来——病机为‘半表半里’。

关于汗的重点:1、自汗——气虚、阳虚——自汗时出,活动尤甚。

2、盗汗——阴虚、血虚——入睡汗出,醒则汗止。

3、绝汗——亡阴、亡阳——病情危重,大汗不止。

4、战汗——正邪相争——恶寒战栗而后汗出。

——病情的转折点。

5、头汗的基本病机分类——上焦热盛;中焦湿热蕴结;虚阳上越。

6、手足出汗——阴经郁热熏蒸;阳明热盛;脾虚湿盛。

7、半身出汗的特点——汗出自健侧。

关于疼痛的重点:1、区别疼痛的性质:胀、刺、冷、热(灼)、重、酸、绞、空、隐、窜。

2、阳明头疼——前额连眉棱骨。

3、太阳头疼——后头连项。

4、少阳头疼——两侧头疼。

5、厥阴头疼——颠顶头痛。

6、胁痛——责于肝胆。

7、胸痛与真心痛的区别——疼痛剧烈,‘手足青至节’(寒邪)。

8、区分胃脘、腹疼痛——前者为心下;后者为脐周。

头晕的重点:区分肝阳、湿热、气虚、阳虚、痰热、肾虚、瘀血。

心悸的类型:心胆气虚;心阳不振;心气不足;心血不足;心脉闭阻。

耳鸣的类型:耳鸣如蝉——多虚证。

耳鸣如潮——多本虚标实。

目眩,既‘眩晕’——视物旋转。

目昏,既‘目暗’——视物昏暗不清。

了解失眠与嗜睡的临床定义。

关于饮食与口味的重点:1、了解口渴欲饮、口渴不欲饮、口渴但漱不饮、口渴多饮的临床特点。

2、消渴病的主要特征——三多一少。

3、了解食欲减退、厌食、饥不欲食的临床症状区别。

4、消谷善饥——消渴病特征之一。

5、口味的分类:淡、甜、酸、苦、涩、咸。

6、口中粘腻不爽——以湿邪为主的临床表现。

(湿热;寒湿;痰热。

)关于二便的内容:1、完谷不化——指大便中含有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残渣。

2、便血与脓血便的区别——后者脓中带血。

3、里急后重——便前腹痛,便意急迫,肛门重坠,便后不爽。

4、便溏不爽——大便如酱,便后自觉未排尽。

5、小便频数——小便次数增加,但总尿量不一定增加,甚或减少。

6、膀胱湿热——临床常见小便频数,伴随尿急、痛,色赤。

7、癃闭——‘癃’为小便点滴而出,‘闭’为小便艰涩不出。

8、余溺不尽——小便后自觉未排尽,但不能排出。

9、失禁——小便不自觉排出。

10、遗尿——小便急切,不能约束。

关于经带的内容重点:1、了解月经的正常周期,行经期的规律特点。

2、区别月经先期、后期、先后不定期的时间特点,临床症状特征。

3、了解月经过多、过少的主要临床病机。

4、崩漏——量大为崩,量少为漏,非经期而至。

5、闭经——冲任不通;血海空虚,导致月经不行。

6、白带与黄带——白带多为湿;黄带多为湿热。

三、望诊:关于望‘神’的重点:了解‘得神’、‘失神’、‘假神’、‘神乱’的临床症状区别。

面色的望诊重点:1、常色的特征:明润;含蓄。

2、客色——指常色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出现的微小变化。

仍属于正常范畴。

3、熟悉‘五色’所对应的五脏所主关系,按照五行规律对应其所犯病邪。

4、“望色十法”的对应关系:浮——沉——轻——浊——微——甚——散——抟——泽——妖表——里——阳——阴——虚——实——新——久——轻——重望形态部分的重点:1、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见于小儿惊风;破伤风;癫痫;马钱子中毒。

2、中风与癫痫的区别——后者醒后如常。

望头面五官的重点:1、小儿囟门闭和期为6个月左右。

2、了解‘囟填’‘囟陷’‘解颅’的临床症状特点。

3、解颅是小儿佝偻病的主要特征。

4、小儿“五软”——头软;项软;口软;手足软;肌肉软。

5、小儿“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

6、面肿:多责之于肺、脾、心、肾。

7、熟悉“五轮”学说:风轮——肝——黑睛。

血轮——心——两眦。

肉轮——脾——眼睑。

气轮——肺——白睛。

水轮——肾——瞳人。

8、瞳孔缩小:乌头碱、有机磷类中毒。

9、瞳孔散大:五风内障;青盲;杏仁中毒,或病症危重。

10、‘胞垂’:又称‘胞睑下垂’、‘睑废’,西医称‘眼睑脱垂’。

责于脾肾,属痿证范畴。

11、口噤——口闭不开。

口撮——口唇紧闭。

12、区别‘咽喉红肿’‘咽喉溃烂’‘咽喉伪膜’的临床特征。

望躯体的主要内容:1、瘿瘤:颈部喉结处肿块。

(甲状腺结节、甲状腺肿大)——痰气互结。

2、瘰疬:颈部侧面结节如串珠。

(淋巴结节)——痰火互结。

3、颈脉怒张:责于心血瘀阻;肺气壅滞;心肾阳衰。

4、区别四肢‘抽搐’、‘拘挛’、‘颤动’、‘蠕动’的病证区别。

望皮肤的主要内容:1、斑疹——斑:色斑,不突出皮肤。

疹:突出于皮肤的斑。

2、区别‘白(培)’‘水痘’‘湿疹’的症状与病症的异同。

3、痈——阳证,红肿。

疽——阴证,漫肿。

4、疔——如‘钉’,根深如钉。

多发颜面、手足。

望小儿指纹的主要内容:1、熟悉小儿指纹的‘风’‘气’‘命’三关的部位、定义,和诊察手法。

2、熟悉“三关测轻重”;“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的含义。

四、望诊舌象:重点:1、舌质——辨五脏,主血分。

舌苔——辨六腑,主气分。

2、舌尖——上焦。

(心、肺)3、舌中部——中焦。

(脾、胃)4、舌根——下焦。

(肾)5、舌两侧——肝胆。

6、正常舌质舌苔的标准——‘淡红舌,薄白苔’。

7、了解正常舌象的胃气旺盛;气血充盛;脏腑正常的表现方式。

8、掌握‘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的特征、主病。

9、了解‘老舌’与‘嫩舌’的主病。

10、了解‘胖舌’与‘瘦舌’的病机区别。

11、掌握‘点刺舌’与‘裂纹舌’的病机异同。

12、了解‘齿痕’的产生机理——水湿。

13、了解‘痿软舌’与‘强硬舌’的临床特征、病机区别。

14、了解‘颤动舌’(肝)与‘吐弄舌’(心脾)的所主脏腑。

15、了解舌下络脉(左金津,右1、掌握常规心电图导联得连接方法,熟悉v1-v6导联得定位、与心脏各个部位的对应关系2、了解心电轴的临床意义。

3、了解正常心电图波群:P——Ta——QRS——T——U的结构特点。

4、心肌梗塞的心电图特征:特点:区别:缺血型改变Q—T间期延长,T 波向量背离缺血区,对称性T 波。

心内膜面缺血——T波高而直立;心外膜面缺血——对称性T波倒置。

损伤型改变ST段抬高。

随缺血时间延长、加重,面向损伤心肌的导联出现坏死型改变除极向量背离坏死区(T、ST波逐渐恢复正常),出现异常Q波。

坏死部位心肌不再产生心电向量,但正常心肌仍照常除极。

5、掌握室性、房性、交界性早搏的心电图区别。

6、掌握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区别。

7、了解房颤、室颤的心电图特点。

8、掌握房室传导阻滞的I、II、III度分级特征。

9、了解B超的临床应用范围、特点。

10、根据《大纲》要求,了解放射诊断的临床适用范围、基本分类。

11、根据《大纲》要求,了解各病种的影象特征。

12、了解I-131检查的临床意义:甲亢——高峰前移。

甲减——高峰后移。

13、了解FT3、FT4、TT3、TT4、TSH的相互关系。

14、了解病历书写格式。

传染病学一、传染病学基础1、感染的概念——寄生物与人体的相对不适应。

称为‘病原体’。

2、感染的三要素——病原体;人体;环境。

3、了解感染的五种变化形式: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体携带;潜伏性感染。

4、了解病原体的四种特性:侵袭能力;毒力;数量;变异能力。

5、传染病流行的三要素——传染源(病原载体);传播途径(传播媒介);易感人群(免疫缺乏)。

6、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性——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

7、传染病的三个临床特性——阶段性;特征性;类型性。

病程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显性期-恢复期-(复发、再燃)-(后遗症)症状特征性——发热;斑疹;毒血征;免疫反应(单核-巨噬细胞)。

临床类型性——针对某一传染病分类:轻;中;重;极重。

8、传染病诊断的特殊性——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

9、根据《大纲》要求,掌握流行病诊断的常用实验室检查内容。

10、传染病治疗的原则——对感染者进行治疗+控制传染源。

(二者并重)11、对感染者治疗的措施原则——持续治疗+护理+隔离+消毒(并重)对感染者治疗的技术原则——一般治疗+对症治疗+特效治疗(并重)12、了解传染病治疗中的临床常用方法。

13、传染病的三大预防原则——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14、控制传染源的基本方法——‘四早一积极’,既: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积极治疗。

15、《传染病防治法》——2004.8.28全国人大通过,2004-12-1执行。

16、传染病防治法中划分的三类:甲2种;乙25种;丙10种。

(鼠疫、霍乱属于甲类)17、‘三管一灭’原则——是切断消化系传染病传播途径的基本方法。

(管理食品、水源、粪便,消灭苍蝇)18、对于呼吸系统传染病的基本控制方法——空气流通;消毒;戴口罩。

19、保护易感人群的最重要方式——预防免疫接种。

20、对传染病密切接触者的方式——检疫、密切观察、药物预防、预防接种。

二、各论要点根据《大纲》要求,掌握如下病种的病源学概念;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病理;临床症状表现特征;诊断方法与实验室检查内容;鉴别诊断(病种);治疗方法;预防方法。

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艾滋病;非典型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三、传染病的消毒与隔离1、消毒的目的——切断病原体流行途径;预防患者交叉感染与并发感染;保护医护人员。

2、对排泄物进行消毒——针对消化系统传染病。

3、采取空间隔离——针对呼吸系统传染病。

4、消毒的基本分类——疫源地消毒;预防性消毒。

5、随时消毒——针对传染源可能污染的环境进行及时消毒(排泄物、分泌物、接触物)6、终末消毒——对传染源离开后(痊愈/死亡)的环境进行彻底消毒(排泄物、分泌物、接触物、患者自身、尸体)7、了解消毒方法中高效;中效;低效各自所使用的具体方式。

8、了解消毒效果的监测方法类别——物理;化学;生物;自然菌采样;无菌检测。

9、隔离的类别——严密隔离;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接触隔离;虫媒隔离。

10、医院感染——广义:医院环境因素导致的感染。

狭义:住院患者在院期间发生的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