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北京卷文言文阅读题
北京高考试题文言文阅读答案及全文翻译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 8. 【参照答案】D
• 【试题分析】然应为却,表达转折 关系。
• 【备考提醒】勾连前后句,能够拟 定。
• 9.【参照答案】B
• 【试题分析】在曹子得到
• 10.【参照答案】熹 窃 观 古 昔 圣 贤 所 以 教 人 为 学 之 意 /莫 非 使 之 讲 明 义 理/ /以 修其 身/ 然 后 推 以 及 /人 非 徒 欲 其 务 记 览/ /为 词 章 / /以 钓 声 名// 取 利 禄 而 已 也/ 今 人 之 为 学 者// 既 反 是 矣/ 然 圣 贤 所以 敬 人 之 法/ /具 存 于 经/ 有 志 之 士/ /固 当 熟 读// 深 思 而 问 辨 之.
2023年高考试题文言文阅读答 案及全解释
(北京卷)
• 有些事情是能够做但不能说旳, 有些事情是能够说但不能做旳,有 些事情是轻易做但难以成功旳,有 些事情是既难做成又相当轻易做坏 旳。这四方面旳策略,只有圣人有 独到旳看法而且时刻留心。
•
小事委曲、大事伸张,圣人是这么旳
处事原则;小处能够弯曲,大处必须站直,
圣人是这么旳行事原则。周公有杀害亲弟
兄管蔡旳精神承担,齐桓公有和公子纠争
夺国政旳恶名,但是周公以匡扶周室旳正
义行为弥补了杀害弟兄旳缺憾,齐桓公用
称霸天下旳功绩抵消了他旳丑事恶名,所
以两位还都算是圣贤者。假使因为其人有
些小旳过失而抹杀了他旳优点,那么天下
就再也难以有圣王和贤相了。
• 所以,眼睛稍有疵点,但只要不阻碍 看东西,就不必用火炙烤;咽喉稍有不适, 只要不阻碍呼吸,就不必凿开喉管。黄河 流域旳平原地带,尽管小土丘多得数都数 但是来,但这一地带仍不失平坦;水流急 得会激起波浪,有时浪头高达数尺之高, 但河水仍不失平静。过去曹沫为鲁国带兵 打仗,屡战屡败,丢失国土数千里。假使 曹沫不作长远打算,不转身往后撤退,拔 剑刎颈自杀,那么他就永远是个败军中旳 败将。
2004年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

境之内呼为慈母。
全岷州的人都称呼公义为慈母。
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十余日间, 决断咸尽,方还大厅。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遣当直佐僚一人,侧坐 讯问。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閤。人或谏之曰:
坐在旁边审问。如果案件没有及时审结,仍须暂时收监的,公义就住在审案办公的地方, 始终不回家。有人劝谏他说: 积案差不多审结完了,这才回到刺史府大堂办公。凡是新一人, 公义后来升迁为牟州刺史。刚一到任,先视察监狱积案。自己就在牟州牢房旁边的院子里办公, 亲自审问案犯。十多天里,
时,病人或至数百,厅廊悉满。公义亲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夕, 对之理事。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为迎医疗之,躬劝其饮食,于是悉 差,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死生由命,不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
这样病人差不多都治愈了。到这时,公义才召来病人的父母亲属告示他们说:“人的死生是由命运决 定的,和亲人得病没有多少关系,以前你们的亲人一旦得病你们就抛弃他,所以病人只有等死罢了。 公义自己每月的薪酬全都用来给病人买药。为病人请医生诊病治疗,亲自给病人喂饭喂药, (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当时正值暑天,疾病暴发,病人有时多达数百人,大堂甚至走廊全都安置了病人。公义给自己在厅 堂上安置一榻,就在此办公休息,夜以继日。
“此事有程,使君何自苦也!”答曰:“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
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那里有百姓被关在狱中而刺史却心安理得的呢?
“审理案件有程序,使君何必这样自讨苦吃呢?”公义回答说:“我无德无才,不能 教化百姓向善,仍让百姓受牢狱之灾,
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 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 (《隋书· 循吏传》) 注:①露门学:古代学校的名称。 办公的地方。 ②厅事:官府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战国策秦策》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战国策秦策》含答案
(2012·北京卷·T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取材于《战国策·秦策》) 【答案】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实际是考查对浅易文言语段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需要整体阅读,感知文本。
在通晓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句读的断定。
本语段上下意思并不难懂:扁鹊给秦武王治病,以病来说明治理国家的要义。
依据句意和修辞即可将句子断开。
而在具体的断句时,要充分利用文言句中的各种标志和特征。
如语气词常用在句末,结构相同的词组之间应该有停顿。
还应注意,断句时要保证各个词语意思的完整性。
2022-2024全国高考真题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

2022-2024全国高考真题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2024·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①,过其闾,未尝不轼也。
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
”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材料二: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
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
”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
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
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
”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
及燕.,置酒,太子侍。
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
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
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
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
”四人为寿..已毕,趋去。
上起去,罢酒。
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材料三: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
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
”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
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
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②.,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
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
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
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
秦以兵强,威无不胜。
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
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
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押高考北京卷第6-10小题 文言文阅读(原卷版)-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北京卷)

题号押题北京卷6-10题文言文阅读近三年的试题共同点:重视礼义道德:三篇文章均强调了礼义、道德对于国家治理、社会稳定和个人品行的重要性。
认为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建立在遵循礼义的基础上。
对比分析: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治国理念和实践,如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古代圣王与秦朝暴政、孝文帝与汉武帝的政策,探讨不同统治策略的成效与影响。
批判现实:文章都不同程度地批判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如贪腐盛行、道德败坏、法律滥用等,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强调领导者的决定性作用:指出君主或领导者的选择与决策对国家风气和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强调了上行下效的道理。
提倡教化与法治并重: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提到了教育教化与法律制度的结合,认为既要通过道德教化提升民众素质,也要有合理的法律体系维护秩序。
不同点:论述焦点不同:第一篇侧重于讨论儒生的社会价值与儒学的实际效益,通过段干木与狂谲、华士的例子对比,批判韩非子对儒学的偏见。
第二篇主要对比分析了三代之君与秦朝统治的不同,强调礼义先行于法律的重要性。
第三篇则聚焦于汉代的廉洁政治与后期社会风气的败坏,特别是赎罪制度和官员腐败的影响。
历史时期与案例选取:各文选取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具体案例来阐述观点,如第一篇中的韩非子批评儒生、段干木与魏文侯的故事,第二篇中商汤、周武王与秦始皇的比较,第三篇中孝文帝与汉武帝时期的政策变化,以及对明代后期社会现状的批判。
解决方案的侧重点:虽然都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各有侧重。
第一篇强调儒者的正面作用和对韩非子观点的反驳;第二篇呼吁君主明确取舍,以德治国;第三篇则直接建议废除赎罪制度,严惩贪腐,改革选官制度,恢复廉洁之风。
文本来源与风格:三篇文章出自不同的文献和作者,因此在论述风格、引用典故和语言表达上各有特色,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和学术风格。
(2021·北京·高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
2022年高考北京卷语文真题(原卷版)

2022年高考北京卷语文真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屠呦呦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获得了新思路,提取出青蒿素,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古籍的惊人价值。
对于古籍的界定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通行的是:1911年以前、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采用中国传统的著作方式、具有中国传统装帧形式的书籍。
古籍的类型除了大量的汉文古籍,还有丰富的民族文字古籍。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认识和了解古籍成为一种需求。
古籍的价值是多重的。
古籍的载体材料主要包括纸张、织物和墨。
这三种材料由于产生或制作的年代不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元代以前印书主要用麻纸、皮纸,明代以后大量用竹纸,通过载体材料体现出的文物价值显而易见。
浩瀚的古代文献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为了解先人的政治、文化、制度、风俗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这就是古籍的文献价值。
古籍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以及制版、印刷中所体现出来的工艺都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
人们看到一部古籍,往往还未翻阅,就已为其精美的外观和典雅的色调所征服。
对文献研究者来说,文献价值是古籍的“皮”,其他价值则是古籍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据《中国古籍总目》著录,存世古籍总量大约有20万种。
其中一些珍贵的古籍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
这些珍贵古籍不仅包括全本,还包括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的残本、散页等。
元代及元代以前版印、抄写的古籍已万不存一,流传至今者是我国现存古籍中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些古籍非常稀有,很多作为文物被珍藏在图书馆,读者很难一睹其庐山真面目。
(取材于李致忠、梁爱民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古籍的传承性保护是一种新兴的古籍保护理念。
以往,古籍保护提倡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
原生性保护指保护古籍文物本身,可谓之“存形”;再生性保护指对古籍的影印、缩微复制和整理出版等,可谓之“移形”。
不过,这两种方式主要解决古籍“藏”与“用”的问题,而古籍的“藏”与“用”长期局限在特定的机构与学者群体中,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广泛注意。
高考文言文【2018年高考北京卷】 《荀子节选》《论语》

高考文言文【2018年高考北京卷】《荀子节选》《论语》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5题。
(1)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
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
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
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
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
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
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
《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
”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注释:【1】胜,超过。
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
【2】敦比:注重从事。
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
【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
【4】輶: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
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
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
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
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
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
孔子曰:“赐失之矣。
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
【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8.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时不胜月时间:季节B. 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戚:为……悲伤C. 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相与:一同、都D.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行:行为9.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故善日者王王者敬日 B. 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不可胜日志也 C. 此之谓也若白垩之与黑漆 D. 察其秋毫其人拜之以牛10.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事之至也数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B. 大荒者亡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C. 霸者之善著焉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 赐失之矣11.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2022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试卷解析之——北京卷

2022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试卷解析之——北京卷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
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
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
人殆之,不肯舍。
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
闻君义甚高,愿假榻。
”疑许诺,延就坐,汛室,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
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
疑日为刮摩浣涤,许多见颜面。
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
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原自取之。
”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在见好就收囊,志其数而封识之。
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
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至。
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
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
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解,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
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踰月,始辞支去,不取其报。
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疑读数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
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
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取材于宋濂《文宪集~李疑传》)注:①执业:指捧书求其,犹言受业。
②汛室:汛,洒水。
汛室,指打扫房间。
6.下列词句中,加点的词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闻君义甚高,愿假榻假:借用B.景淳竟死竟:难道C.反赆以货,遗归赆:赠送D.人用是多疑名多:赞扬7.下列各组词语句中。
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人莫舍我然独好周人急A B吾宁舍之而受祸然其行最著恐为他人得何以为报C D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妻卧草中以号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说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仗踵疑门,告曰拄杖走到张疑门前,对他说许多见颜面没有略微路出一点不情愿的脸色志其数而封识之记录了(钱财)的数量,并封起来做了标记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把封起来装有金银的包裹寄送给景淳家9.下列的明白得和分析,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A.李疑教书为业,生活清贫,却深明大义,急人之急,却不取回报。
(2016·北京卷·T9-14)阅读下面文言文 附答案详细解析

文言文阅读答案详细解析(2016·北京卷·T9-1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
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与之矣。
”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
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
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
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主之所以赏有功。
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
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
天且以齐私楚也。
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
”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至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干斤也。
”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
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管子曰:“楚可下矣。
”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
”桓公曰:“诺。
”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
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
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
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
”公曰:“诺。
”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
齐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
”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
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
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
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
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
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
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2023年北京卷《贵廉》真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2023年北京卷《贵廉》真题含答案(2023年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贵廉汉元帝时,贡禹上书言:“孝文皇帝时,贵廉洁,贱贪污,贾人、赘婿及吏坐赃者,皆禁锢不得为吏。
赏善罚恶,不阿亲戚,罪白者伏其诛,疑者以与民,无赎罪之法。
故令行禁止,海内大化,天下断狱仅四百,与刑措亡异。
“武帝始临天下,尊贤用士,辟地广境数千里。
自见功大威行,遂从.嗜欲。
用度不足,乃行一切之.变,使犯法者赎罪,入谷者补吏。
是以.天下奢侈,官乱民贫,盗贼并起,亡命者众。
郡国恐其诛,则.择便巧史书①、习于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奸究不胜,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
故亡义而有财者显于世,欺谩而善书者尊于朝,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
故俗皆曰:何以孝弟为?财多而光荣。
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
何以谨慎为?勇猛而临官。
’故黥劓而髡钳者,犹复攘臂为政于世,行虽犬彘,家富势足,目指气使,是为贤耳。
故谓居官而置富者为雄杰,处奸而得利者为壮士。
兄劝其弟,父勉其子,俗之败坏,乃至于是!察其所以然者,皆以犯法得赎罪,求士不得真贤,相守②崇财利而诛不行之所致也。
“今欲兴至治,致太平,宜除赎罪之法。
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赃者,辄行其诛,亡但免官,则.争尽力为善,贵孝弟,贱贾人,进真贤,举实廉,而天下治矣。
”呜呼,今日之变,有甚于.此!自神宗③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
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数十年于.此矣。
《书》曰:“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
”④必如是而后可以立太平之本。
贡禹又言:“欲令近臣自诸曹侍中以上,家亡得私贩卖,与民争利。
犯者辄免官削爵,不得仕宦。
”此议今亦可行。
自万历以后,天下水利碾硙,场渡市集,无不属之.豪绅,相沿以.为常事矣。
(取材于顾炎武⑤《日知录》)【注】①便巧史书:这里指善于舞文弄墨。
②相守:诸侯国相、郡守。
③神宗:明朝皇帝,年号万历。
④“不肩好货”句:大意是不任用贪财的人,而举用懂得养民、能改善百姓生活的人。
2023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

2023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 版)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认知与身体的关系一直是认知心理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最初,符号加工模式在认知心理学中居于主流地位。
该模式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如果把大脑比作计算机的硬件,那么认知就是运行在这个“硬件”上的“程序”。
认知功能是相对独立的,不依赖于身体,就像程序在功能上是独立于硬件的,这就是所谓的“离身认知”。
离身认知观把人比作机器,把认知过程看成计算,认为人只能接受指令算法。
如果把某个人收到的刺激信号输入到另外一个人的大脑中,可以得到同样的感觉体验。
可是,现实情况是,不同的人对世界的感知千差万别。
面对同一事物可能会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惬意,也可能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惆怅。
其后,联结主义模式进入认知心理学家的视野。
大脑是由神经元相互联结构成的复杂信息处理系统,联结主义建构了“人工神经网络”,力图找寻认知是如何在复杂的大脑神经元联结和并行分布加工中得以涌现的。
然而,联结主义模式与符号加工模式在“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认知在功能上的独立性、离身性构成了两种理论的基础。
目前,具身认知是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取向。
该理论主张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身体的。
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心智是身体的心智,离开了身体,认知和心智根本就不存在。
身体的结构、身体的活动方式、身体的感觉和体验决定了我们怎样认识和看待世界。
如果我们拥有蝙蝠的生理结构,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就完全不是现在的样子。
有些认知内容是身体提供的,身体与世界的互动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初始概念。
例如,“冷、热、温”等概念基于身体感受,以这些概念为基础发展出了其他一些更抽象的概念。
如形容情感状态,我们会使用“冷漠、热情、温暖”。
(取材于叶浩生、苏得权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有许多实验支持具身认知的假设。
例如,有一个实验要求学生参加一个关于耳机舒适度的测试。
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及答案高考北京卷语文(Word版)真题+答案+解析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曾被誉为“文明之母”。
毕昇的活字印刷,更是领先了西方数百年,揭开了世界印刷史的辉煌一页。
然而,时至20世纪,中国印刷业遇到了巨大的危机和挑战。
20世纪40年代,美国发明了第一代打字机加照相机的手动式照排机,但该照排机效率不高,一旦按错键,改版很麻烦。
1958年美国发明了光机式西文照相排字机,在计算机控制下依靠光学和机械方法选取字模,逐字照相形成版面,称为第二代排字机。
1969年,日本也研制成功第二代汉字排字机。
1965年西德成功研制出阴极射线管输出的第三代排字机。
三代机的速度可以比二代机快10倍,适用范围也广。
日本引进西德和美国的技术,于1975年也初步研制成第三代汉字排字机。
1976年英国研制出第四代排字机,它采用激光技术,用激光束在底片上扫描打点形成版面。
日本也正在研制第四代汉字排字机,但尚未成功。
此时此刻,中国的印刷业却仍在沿用古代的技术,在汉字的“丛林里”艰难跋涉。
从美国的第一代手动照排机,到英国的第四代激光排字机,世界照排技术的发展进步大大依赖于不同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实力。
就拿阴极射线管输出的第三代排字机来说,该类排字机对底片要求高,对所使用的阴极射线管分辨率也要求很高。
这些困难,在中国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难以克服。
汉字相比表音体系的文字,数量巨大。
从印刷的基本需求看,排字机的字库通常要收7000多字。
而从一般书报的需求来说,字体就有书版宋、报版宋、标题宋、仿宋、楷体、黑体、长宋、扁宋、长黑、扁黑等10多种;字号还有小六号、六号直到初号,共15种。
如此一来,字库的收字就会成倍增长。
汉字的巨大数量,为排字机字库的存贮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再加上文字印刷质量上的需求,要保证字形美观、笔锋明晰,汉字带给排字机的技术困难就会更大。
20世纪已进入信息时代,只有几十年历史的计算机,向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汉字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专题02 文言文阅读——理解翻译文中的句子(原卷版)

(3)保证文意通顺,避免“见字生义”“刻意硬译”等常见问题。
语境对于翻译来说如此重要,可是在平时的学习乃至考试中,学生的语境意识非常淡薄乃至没有。这其中有个客观因素,就是在考试时被翻译的语句一般放在文言文阅读题的最后,与原文相对分开了,于是考生只盯着这个句子想,即使明知翻译不通也还是硬译,就是不知道把这个句子代入原文中去读、去思考。这可能是考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坏习惯吧!因此,必须改掉这个坏习惯,真正做到字回到词中,词回到句中,句回到段中,段回到篇中。
考点理解翻译文中的句子
命题点理解翻译文中的句子
翻译基本原则:直译加意译,重在“直译”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
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便译一词一句(个别失去实在意义的虚词除外),而且词句的次序也不能变动。直译要“一对一”地进行翻译,要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要和原文一致。所谓“重在‘直译’”,就是能够直译的词句,要尽量直译。
(2)原句: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译句:耕种的人,不再出力;使用的人,不再计算支出与收入。
漏译、误译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达,就是指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为此,一些特殊句式需要译成现代汉语句式,适当增加一些词语使语意更流畅,不得出现病句。硬译是不“达”的典型表现,翻译固然需要字字句句对应,但也要临场变通、灵活处理,尤其对那些难理解而要靠推断的词语,不能强行翻译。
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意译的特点。
(1)纵一苇之所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细解析(word版精校版)

2022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细解析(word版精校版)2022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细解析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的语文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必须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试卷上的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考生需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7个小题。
材料一: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人工智能是指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虽然人工智能在当今产业界和学术界中被广泛使用,但它并不是新鲜事物。
早在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经出现。
1936年,英国数学家XXXXXX提出了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
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
如果一台机器能够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并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台机器具有智能。
然而,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XXX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
实验中,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
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
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
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
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
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
“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
XXX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
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2024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详析

2024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卷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气候的波动变化对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建古代气候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缺乏合适的温度代用指标,我国古温度重建结果分辨率较低,且多以定性记录为主,定量的古温度重建相对较少。
全球历史温度变化曲线的重建主要借助冰芯、深海沉积物和树轮的记录,而我国是传统的农耕文明社会,陆地上的沉积记录才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历史气候变化。
随着技术的革新,微生物分子化石的研究蓬勃发展,微生物分子化石中的一类化合物——brGDGTs(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酯)——被用于古气候研究。
brGDGTs是细菌细胞膜的组成部分,其分子结构中有4到6个甲基和0到2个环戊烷。
如同人天冷需要加衣、天热需要减衣一样,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细菌倾向于合成更多的甲基,而温暖的环境下合成的甲基数量则减少。
微生物活体死亡后,细胞膜中的 brGDGTs等大分子能在地质体中长期保留下来,可以通过brGDGTs结构中的甲基个数推断当时的温度。
六盘山北联池靠近中华文明核心区,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选取这里的沉积物样品,借助brGDGTs,通过定量分析,重建了5000年以来我国北方更高分辨率的暖季(4月至10月)温度变化过程。
结合山西某地沉积物的孢粉重建的降水记录,联合团队获得了我国北方地区5000年以来完整的气候演变历程。
从重建的温度与降水结果来看,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呈现出不断变冷、变干的大趋势。
大约前3000 年变化缓慢,之后的 2000年变化加速。
这主要与太阳辐射变化有关,太阳辐射能量在过去 5000年间持续下降。
另外,过去2000年以来的快速冷干现象还可能与太阳活动、局部火山活动等因素有关。
而且这一时期内区域植被中木本植物逐渐减少,导致地表反射率上升,也可能加快了气候变冷变干的速度。
研究人员将气候重建的结果与中国历史朝代相对应,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气候呈现出冷暖交替的特点。
北京卷2阅读下面文言文

郭泰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
家世贫贱,早孤。
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业毕,博通坟籍。
善谈论,美音制。
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重京师。
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
身长八尺,容貌魁伟,绣衣博带,周游郡国。
后闭门教授,弟子以千数。
其奖拔士人,皆如所鉴。
左原者,为郡学生,犯法见斥。
林宗尝遇诸路,为设酒肴以慰之。
谓曰:“昔颜涿聚梁甫之巨盗,段干木晋国之大驵,卒为齐之忠臣,魏之名贤。
蘧瑗、颜回尚不能无过,况其余乎?慎勿恚恨,责躬而已。
”原纳其言而去。
或有讥林宗不绝恶人者;对曰:“人而不仁,疾之以甚,乱也。
”原后忽更怀忿,结客欲报诸生。
其日,林宗在学,原愧负前言,因遂罢去。
后事露,众人咸谢服焉。
茅容年四十余,耕于野,时与等辈避雨树下,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
林宗行见之而奇其异,遂与共言,因请寓宿。
旦日,容杀鸡为馔,林宗谓为己设,既而以供其母,自以草疏与客同饭。
林宗起拜之曰:“卿贤乎哉!”因劝令学,卒以成德。
孟敏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
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以破矣,视之何益?”林宗以此异之;因劝令游学。
十年知名,三公惧辟,并不屈云。
庾乘少给事县廷为门士,林宗见而拔之,劝游学官,遂为诸生。
后能讲论,自以卑第,每处下坐,诸生博士皆就雠问,由是学中以下坐为贵。
后征辟并不起,号曰“征君”。
黄允以隽才知名。
林宗见而谓曰:“卿有绝人之才,足成伟器。
然恐守道不笃。
将失之矣。
”后司徒袁隗欲为从女求姻,允闻而黜遣其妻夏侯氏。
妻请大会宗亲为别,因于众中攘袂数允隐匿事而去,允以此废于时。
注解:①,受雇为人劳动,此处指受雇为人劳动的人。
②雠问,辩驳问难。
6.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好奖训士类。
训:教导B. 责躬而已。
躬:自身C. 容独危坐愈恭。
危:谨慎D. 因于众中攘袂数允隐匿事而去。
数:列举7.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绣衣博带,周游郡国。
高考文言文【2020年高考北京卷】 取材《史记》《资治通鉴》《论语》

高考文言文【2020年高考北京卷】取材《史记》《资治通鉴》《论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
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
四卿恐,遂反攻出公。
出公奔齐,道死。
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
当是时,晋国政皆决智伯。
智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
请地赵,赵不与。
智伯怒,遂率韩、魏攻赵。
赵襄子【1】惧,乃奔保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2】;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民无叛意。
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参乘。
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
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
”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
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
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
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
”智伯不悛。
絺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
今智伯率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
”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
”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
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三家分智氏之田。
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
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
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
(取材于《史记》《资治通鉴》)注释:[1]赵襄子:晋国臣子,赵地之主。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中论修本》真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中论修本》真题含答案
(2013·北京卷·T1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5分)
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智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守其所志而已矣。
(取材于《中论·修本》)
【答案】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智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守其所志而已矣。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通读全文,在了解文段主要意思的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断。
本段文字,了解大意并不困难,断句主要看句子结构和语气词即可做出所断位置的判断。
通过虚词“也”可断开5处,再根据句子的骈偶原则,“获福”与“得祸”处也应断开,“故”为“因此”的意思,表明“故”后为下一句话,应断开,“循福之所自来”与“防祸之所由至”结构相同,二者中间断开。
【参考译文】
天下太平之时,做好事的人得福,做坏事的人得祸;到乱世之秋,做好事的人不得福,做坏事的人也受不到惩处,这是改变的命运。
有智慧的人不因为改变的命运就怀疑正常的道义,所以沿袭福分自来的方法,防止灾祸的到来。
遇不遇太平之时不在于我,能够守住自己的志节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北京卷文言文阅读题(一)2002年北京文言文阅读二、(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
可长有者,其唯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己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
”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
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
五员再拜受赐,曰:“吾知所之矣。
”因如吴。
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
丈人度之,绝江。
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
”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镒。
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
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
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为矣,而无所以为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其所宝.者异也。
B.见一丈人,刺.小船。
C.吾不受.也。
D.去.郑而之许。
8.文中画线的句子,暗换主语的一项是A.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
B.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
C.过于荆,至江上,欲涉。
D.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
9.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过于.荆,至江上。
苛政猛于.虎也。
B.曰:“吾知所之矣。
”因.如吴。
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C.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宋何罪之.有?D.知不以.利为利矣。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达“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一组是①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②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③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
④去郑而之许。
⑤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
⑥为矣,而无所以为之。
A.①②⑥B.③⑤⑥C.②③④D.①④⑤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许公害怕走漏消息得罪近邻楚国,故不用语言而用唾之方向为五员指路,五员心领神会。
B.作者赞赏江上丈人为他人做事而不求名利、不求回报的态度。
C.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着想,而江上丈人的智慧却在于懂得追求高尚的道德。
D.文章最后一段,用儿子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用鄙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粗”。
2003年北京文言文阅读三、(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
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
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
”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
及长,金玉其行。
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
崧辞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
”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
君乃舍之,蹑屐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
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
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
又曰:“兖、豫之士,君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
”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
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
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
(《三国志》卷十一注)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
哀:悲伤B.崧辞.曰。
辞:推托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
识:见识D.君乃.舍之乃:就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A.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
B.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
C.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D.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原过其旁而.泣。
子路拱而.立。
B.一则羡其.不孤秦贪,负其.强C.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D.当以.书相分斧斤以.时入山林。
1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A.(师)于是遂就书。
B.(师)金玉其行。
C.君似不知(郑君)而曰然者。
D.(原)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邴原童年丧父,家境贫寒,因而时常感伤哭泣。
B.邴原舍郑君而求学于孙崧,是因为孙崧的学问更大。
C.邴原认为孙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样误解了自己。
D.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是因为他对求学有更深的认识。
四、(15分)16.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
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2004年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二、(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也。
公义早孤,为母氏所养,亲授书传。
周天和中,选良家子任太学生,以勤苦著称。
武帝时,召入露门学①,令受道义。
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
从军平陈,以功除岷州刺史。
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
公义患之,欲变其俗。
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疾病,皆以床舆来,安臵厅事②。
暑月疫时,病人或至数百,厅廊悉满。
公义亲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夕,对之理事。
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为迎医疗之,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死生由命,不关相着。
前汝弃之,所以死耳。
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汝等勿复信之。
”诸病家子孙惭谢而去。
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
始相慈爱,此风遂革,合境之内呼为慈母。
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
十余日间,决断咸尽,方还大厅。
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遣当直佐僚一人,侧坐讯问。
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閤。
人或谏之曰:“此事有程,使君何自苦也!”答曰:“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罪人闻之,咸自款服。
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
”讼者多两让而止。
(《隋书·循吏传》)注:①露门学:古代学校的名称。
②厅事:官府办公的地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被嗟异数:多次B.以功除.岷州刺史除:授予官职C.尽用市.药市:买D.讼者多两.让而止两:再次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为.母氏所养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B.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C.因.留养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D.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8.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母氏)亲授书传B.(辛公义)以勤苦著称C.(遇病者)争就使君D.(辛公义)侧坐讯问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辛公义勤政爱民的一组是①以勤苦著称②公义患之,欲变其俗③所得秩俸,尽用市药④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⑤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⑥罪人闻之,咸自款服A.①②④ B.③④⑤C.④⑤⑥ D.①②③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辛公义早年即失去了父亲,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B.辛公义用实际行动改变了岷州亲属有病不加照料的不良风气。
C.辛公义到牟州后十多天就使牟州的监狱中不再有积压的案子。
D.辛公义的行为使牟州的罪人受到感动,诚心服罪,不再打官司。
1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5分)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③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2005年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
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
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于是扌豕崔杼之子,令之争后。
崔杼之子相与私哄,崔杼往见,庆封而告之。
庆封谓崔杼曰:“且留,吾将兴甲以杀之。
”因令卢满嫳兴甲以诛之。
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烧其室屋,报崔杼曰:“吾已诛之矣。
”崔杼归,无归,因而自绞也。
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
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虿.诛封。
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
齐人以为让,又去鲁而如吴。
王予之朱方①。
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围朱方,拔之。
得庆封,负之.斧质,以徇于诸侯军,因令其呼之曰:“毋或如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亡其大夫。
”乃杀之。
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贲之勇而死,人固皆死。
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
身为戳,支属不可以见,行忮②之故也。
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后世以.为法程。
(取材于《吕氏春秋〃慎行》) 注释:①朱方:地名。
②忮(zhì):嫉妒、侵害。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崔杼相.之相:辅佐 B.扌豕崔杼之子扌豕:挑拨·C.景公与陈无宇……诛.封诛:杀掉 D.始而相与.,久而相信与:结交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庄公死,更.立景公 B.得庆封,负之.斧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C.后世以.为法程 D.其始相助,后必相.恶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路见不平,拔刀相.助8.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成分,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人)得庆封,负之斧质 B.齐人以为让(鲁)C.(卢满嫳)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 D.(庆封)身为戳,支属不可以见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的一组是①吾已诛之矣②(崔杼)无归,因而自绞也③荆灵王闻之,率诸候以攻吴④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⑤身为戳,支属不可以见,行忮之故也⑥其始相助,后必相恶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崔杼与庆封的交往是小人之间的勾结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