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高考文言文阅读真题及答案翻译
2021年高考天津卷文言文

2021年高考天津卷文言文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语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世之所谓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审乎计之得失,如斯而已矣。
此其为智犹有所穷。
唯见天下之利而为之,唯其害而不为,则是有时而穷焉,亦不能尽天下之利。
古之所谓大智者,知天下利害得失之计,而权之以人。
是故有所犯天下之至危而卒以成大功者,此以其人权之。
轻敌者败,重敌者无成功。
何者?天下未尝有百全之利也,举事而待其百全,则必有所格,是故知吾之所以胜人,而人不知其所以胜我者,天下莫能敌之。
当汉氏之衰,豪杰并起而图天下,二袁、董、吕争为强暴,而孙权、刘备又已区区于一隅,其用兵制胜,固不足以敌曹氏,然天下终于分裂,讫魏之世,而不能一。
盖尝试论之。
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
刘备有盖世之才,而无应卒之机。
方其新破刘璋,蜀人未附,一日而四五惊,斩之不能禁。
释此时不取,而其后遂至于不敢加兵者终其身。
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
魏武不用中原之长,而与之争于舟楫之间,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争利。
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
且夫刘备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缓图。
方其危疑之间,卷甲而趋之,虽兵法之所忌,可以得志。
孙权者,可以计取,而不可以势破也,而欲以荆州新附之卒,乘胜而取之。
彼非不知其难,特欲侥幸于权之不敢抗也。
此用之于新造之蜀,乃可以逞。
故夫魏武重发于刘备而丧其功,轻为于孙权而至于败。
此不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之过欤?嗟夫!事之利害,计之得失,天下之能者举知之。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宋·苏轼《魏武帝论》,有删节)观曹公明锐权略,神变不穷,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听不惑,临事决机,举无遗悔,近古以来,未之有也。
虽复名微众寡,地小力穷,官渡受围,濮阳战屈。
然天下精明之士,拓落之材,趋若百川之崇巨海,游尘之集高岳。
故有荀彧、郭嘉等,或敛风长感,或一见尽怀。
然后览英雄之心,骋熊罴之勇,挟天子以崇大顺,扶幼主而显至公,武功赫然,霸业成矣。
天津卷文言文王充详细注释+真题+参考问题详解+译文

一、王充重点词注释(分封)会稽阳亭。
,,以农桑为业。
世灾年)(被)擒,祖父(王)汎(fàn )近,定居)(省略“于”,在,到)会稽,留(省略“于”,在)gǔ]是),至(王)蒙、(省略“于”,到)上虞。
指州郡长官)。
“稀”,很少)言人短。
语前置,隐藏自己的才能),座位)下,被接见),。
,亦不后置,比王公)dǒudàn](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之(遗憾)。
,。
稳重)必择友,随意)位虽微卑,,(风雅之事)(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二、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
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
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
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
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
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
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
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
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
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
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巨人之志。
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
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
充书日进,又无过失。
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
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
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
常言人长,希言人短。
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
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
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
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
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得官不欣,失位不恨。
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衡州新学记》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衡州新学记》含答案(2019天津,8—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23分)衡州新学记[宋]张孝祥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
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
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
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
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
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一视簿书期会①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
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②施君鼎。
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
其迁也,新室屋未具。
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遑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
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
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
②教授:学官名。
天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

天津高考文言文阅读原文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人也。
父祕,为偏,镇陇西。
溥从父之官,专心坟籍。
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
稍迁公车司马令,除鄱阳内史。
大修庠序,广招学徒,移告属县日:“学所以定情理性而积众善者也。
请定于内而行成于外,积善于心而名显于教,故中人之性随教而移,善积则习与性成。
唐虞之时,皆比屋而可封,及其废也,而云可诛,岂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自汉氏失御,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训,废而莫修。
今四海一统,万里同轨,熙熙兆庶,咸体息乎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扬盛化。
”乃具为条制。
于是至者七百余人。
溥乃作诰以奖训之,曰: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盛志美,始涉学庭,讲修典训,此大成之业,立德之基也。
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学者不好也。
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见,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
故学之染人,甚于丹青。
丹青吾见其久而渝矣,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夫工人之染,先修其质,后事其色,质修色积,而染工毕矣。
学亦有质,孝悌忠信是也。
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为德。
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
又日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
斯非其效乎!今诸生口诵圣人之典,体闲庠序之训,比及三年,可以小成。
而令名宣流,雅誉日新,朋友钦而乐之,朝士敬而叹之。
于是州府交命,择官而仕,不亦美乎!若乃含章舒藻,挥翰流离,称述世务,探赜究奇,使杨、班韬笔,仲舒结舌,亦惟才所居,固无常人也。
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
诸生若绝人间之务,心专亲学,累一以贯之,积渐以进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溥为政严而不猛,风化大行,有白乌集于郡庭。
注《春秋》经、传,撰《江表传》及文章诗赋数十篇。
(节选自《晋书·虞溥传》 )天津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目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自汉氏失御御:控制。
天津文言文试题及答案高中

天津文言文试题及答案高中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B.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向……请求)C. 吾何爱一牛,不若善用之(不如)D. 吾欲之南海,何如?(如何)答案:D(何如:怎么样)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 吾何爱一牛,不若善用之。
B.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C. 吾欲之南海,何如?D. 吾妻之美我者,妻也。
答案:D(例句中“美”是形容词用作动词,D选项中“美”也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二、填空题3.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翻译:我妻子之所以说我美,是因为她偏爱我。
4. 请根据所学文言文知识,填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________,________。
” 这是《岳阳楼记》中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答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简答题5. 请简述《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刘备的忠诚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刘备的知遇之恩深感感激,二是在刘备去世后,他继续辅佐刘备的儿子刘禅,忠心耿耿,三是在国家危难时刻,他毅然决然地北伐,以实现刘备的遗愿。
四、阅读理解题6.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落,回答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这段文字出自哪篇文言文?答案:这段文字出自《出师表》。
(2)文中的“先帝”指的是谁?答案:文中的“先帝”指的是刘备。
(3)文中的“臣”指的是谁?他为何要写这段文字?答案:文中的“臣”指的是诸葛亮。
他写这段文字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刘备的感激之情,以及自己愿意为实现刘备遗愿而努力的决心。
结束语:通过本次天津文言文试题及答案的练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的能力。
天津高考语文卷文言文翻译及阅读理解答案(点评).doc

2018年天津高考语文卷文言文翻译及阅读理解答案(点评)2018年天津高考语文卷文言文翻译及阅读理解答案(点评)(一)语境推断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
如2006年天津卷考查的是“南迫洛阳”一句中“迫”字的含义。
审视该句语境“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
据此可以推断,该题A项的解释是不合语境的,因为“逼迫”的对象应为“人”,而该句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
又如2005年重庆高考(课程)试题中考查“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中“质”字的含义,从这一段的上下文来看是说那些富人不拥有“田籍”却要向百姓收税,由此看来“质”与质问之间显然没有什么关系,而应理解为“抵押”。
(二)巧借字形中国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忖度实词的含义。
如2006年天津卷考查“有牧人御众之才”中“牧”的含义。
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
所以该项的解释是正确的。
又如2004年全国高考试题甲卷要求解释“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这其中涉及对一个“籴”字的考查,而这个字对于大多数的考生而言都比较陌生。
如果观察这个字的字形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由“入”字和“米”字组成的会意字,故其本意应为“买进粮食”,与“粜”相对。
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娶)(《孔雀东南飞》)屈平既绌(黜)(《屈原列传》)召有司案图。
(按)(《廉颇蔺相如列传》)(三)迁移联想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趋于浅近,且贴近生活,贴近课本。
天津卷文言文王充详细注释真题参考标准答案译文

一、王充重点词注释在那离),以农桑为业。
(王)置)(王)泛(fàn?)(省略“于”,在,到)会稽,留(省略“于”,在)gǔ]曰(王)诵,事,讲义气),至(王)蒙、(省略“于”,到)上虞。
长官)。
“稀”,很少)言人短。
人之大过,己的才能),座位),被接见),污伤,辩解);dǒu dàn](十升为一斗,十斗。
得官不欣,失位。
,。
,之,然终不自明,其人。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二、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
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
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
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
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
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泛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
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
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
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
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
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巨人之志。
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
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
充书日进,又无过失。
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
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以笔着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
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
常言人长,希言人短。
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
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
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
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
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得官不欣,失位不恨。
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
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天津卷文言文王充详细注释真题参考标准答案译文

天津卷文言文王充详细注释真题参考标准答案译文【文言文原文】王充《论衡·天文》:“在上天之道,莫行无入,莫未有之理”。
【注释】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的道理,没有一条不是对于自然界万物有益,没有一种情况没有先例的。
”【标准答案译文】《论衡·天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在上天之道,莫行无入,莫未有之理”。
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是上天的掌管还是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规律可循。
上天的道理是众多现象和事件的模范,我们应当以此为依据,推理出对待世界的正确态度。
王充在这句话中表达了他对宇宙运行的理解。
他指出,天道无私,上天的法则是公正无私的,它并没有特别偏袒某一方。
天道的运行充满智慧和规律,其中蕴含着万物生存的道理。
一切事物遵循着天道的指引,每一件事情都有其原因和依据,没有一种情况是毫无先例的。
这种观点说明了天道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以天文为例,太阳升起、星辰闪烁、日月运行等现象都是天道的体现。
这些现象不是凭空出现的,它们有自己的规律。
通过观察和研究这些现象,我们可以找到它们背后的道理和规律。
同样,在人世间的事物中,也有诸多规律可遵循。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等,都有自己的内在道理。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这些规律,得到它们的启发。
对于人们来说,了解天道的运行规律,融入其中,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要学会借鉴天道的智慧,运用其规律指导自己的行为。
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来说,都需要遵循天道的原则。
我们要积极地学习和实践,不断完善自我,与天道保持一致。
总之,王充在《论衡·天文》中提出了天道无私,万物有益的观点。
他通过对于宇宙规律和人世间事物的分析,阐述了天道普遍存在,我们应当以此为准则的观点。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了解世界、认识自我,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我们要遵循天道的原则,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睦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高考文言文阅读真题及答案翻译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天津高考文言文阅读真题及答案翻译》的内容,具体内容:高考语文中的文言文阅读是考试的难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成为高考语文复习的关键,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天津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天津高考文言文阅读原文天生一不...
高考语文中的文言文阅读是考试的难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成为高考语文复习的关键,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天津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天津高考文言文阅读原文
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②孙必欲推而纳之于必朽之处,此吾所为悁悁而悲也。
夫所谓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后不朽也。
羿之射,秋之奕,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
使必待周、孔而后可以不朽,则宇宙间安得有此纷纷之周、孔哉!
子之大父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③。
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
呜呼!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朽矣!
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
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仁其民,使无夭札④,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扶相公以自尊,则甚陋。
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
之仇,无异词也。
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⑤之说为斤斤乎?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
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
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神圣。
今天下医绝矣,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何也?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
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
仆昔疾病,性命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⑥何益?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⑦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虑此外必有异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耕而传焉,当高出语录陈言万万。
而乃讳而不宣,甘舍神奇以就臭腐,在理学中未必增一伪席,而方伎中转失一真人矣。
岂不悖哉!岂不惜哉!
【注】①此文是袁枚写给名医薛雪(号一瓢)之孙薛寿鱼的一封信,信中借如何评价薛雪,批评了当时重理学轻技艺的社会风气。
②若:和,同。
③不禄:死的委婉说法。
④夭札:因病而早死。
⑤艺成而下:语出《礼记乐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艺,技艺。
⑥周、程、张、朱: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均为理学家。
⑦刀圭:用来量取药末的器具,代指药物。
天津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意:猜测
B.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执:拉住
C.貌袭之,道艺两失袭:承袭
D.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寿:使......长寿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仆方思辑其梗慨以永其人使工以药淬之
B.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C.一瓢先生其理学乎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D.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 作者反对重理学轻技艺,下列句子中不能体现他这一态度的一句是
A. 羿之射,秋之弈,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
B. 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挟相公以自尊,则甚陋。
C. 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
D. 仆昔疾病,性命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何益?
4.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公、孔子是不朽的,精通某种技艺的人也可以不朽。
B. 薛雪留下的奇特病案和有效方剂比理学语录有意义得多。
C. 医术也是仁术,薛雪通过行医实践了孔子的仁学,体现出他的价值。
D. 薛雪行医救人很有成就,但盛年辞世,令人痛惜。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 虽子之仇,无异词也。
(2分)
(2) 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
(2分)
(3) 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4分)天津高考文言文阅读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在句中的含义。
A项的"意"应该是"意料、料想"的意思。
2.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的第一个"以"为目的连词,"用来",第二个"以"为介词"用"。
B项的两个"之"都是助词。
C项的第一个"于"为介词,"到、在",第二个"于"为介词,表被动。
D项的第一个"其"为副词,"大概",第二个"其"为代词,事物。
3.B【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理解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B项与"反对重理学轻技艺"无关。
4.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的分析是错误的,应该是"痛惜的是他的后人竟然忌讳而不愿宣扬,甘心舍弃你祖父神奇的医学成就"。
5.【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第一句的关键词是"虽"" 词"。
第二句的关键词是"以"" 传"" 所共信"。
第三句的关键字是"活:使......活"" 所以:......原因"。
答案:(1)即使是您的仇人,也不会有不同的说法。
(2)您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来为过世的祖父作传。
(3)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就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
天津高考文言文阅读翻译
天生了一位不朽的人物,可是他的儿子或是孙子却一定要把他推入必然朽灭的地方!这就是我忧愤地悲伤的原因啊!所谓不朽的人与事物,并不一定光是周公、孔子这样的人物然后才可以不朽,后弈的射技、弈秋的棋艺、
俞拊的医术,都是可以不朽的。
假使一定要等到出了周公、孔子这样的人物然后才可以不朽的话,那么古往今来的人间哪里能够有如此众多的周公、孔子这样的人呢?!
你的祖父一瓢先生,是一位不朽的医生,在活到高寿的时候不幸去世了,我正想着要收集记述他的概要事迹,用来使他永传不朽,可没想到你寄来的墓志铭中竟然没有一个字涉及医学,反而把他依附到了陈文恭先生讲论理学一类的事情当中什么什么的。
唉!从此一瓢先生就要不被传扬了!要淹没了!
任何学问都贵在身体力行,而不在于口头讲论。
神圣的学问没有哪一种比得上仁学的了,先生能够凭着他的医术施爱于大众,使他们没有因病而早死的不幸,这就是孔子的"老人,要使他们晚年安心;年轻人,要使他们归向仁学"的学问啊!从自己的现实地位和情况出发去实践仁学,有什么比这更为高尚呢?!那么何必舍弃这个去追求别的东西呢!王阳明功勋卓著,胡世宁还讥笑他多了一项讲论理学的事情;文恭先生又照样去从事它,在我的心里依旧认为是不对的。
然而,文恭,是位高官;你的祖父,是位平民。
高官要是借助平民来抬高自己,名声就会很好;可是平民要是依仗高官来使自己也显得地位尊贵,就太浅薄了。
如果拉住路上的人然后问他说:一瓢先生不是名医吗?即使你的仇人,也没有不同的意见;又问他说:一瓢先生大概是位理学家吧?即使你的亲人,也有不同的意见。
你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实给先人立传,却用人们都怀疑的事实给先人立传,只怕是因于"技艺上的成就位次在下"的说法而去做那计较名位的事了吧?!不知道技
艺就是仁道中有实践特点的学术啊!精心地探求技艺,哪种技艺不属于仁
道?!表面上符合仁道,仁道和技艺两者都会被丢弃。
燕王哙和子之哪曾没有依托尧舜禅让的故事来宣扬高尚?!可是最终却被木匠与造车之人所嘲笑。
医术作为一门技艺,尤其不能轻易谈论;神农氏开创了它,黄帝光大了它,周公让家宰兼管着它,其中的道理一直通向神圣的境地。
如今天下的名医绝迹了,只有讲论理学这一类的人仍然没有绝迹的原因是什么呢?医疗的效果会立即表现出来,所以名医在一百个医生中也没有一个;理学讲论之时没有依据,所以浅薄的儒生到处都是。
你不把先人尊奉到百无一人的人物当中,却反而使他被贬低到了到处都是的人们当中,真是大错特错啊!
我从前曾经患了病、病得很重,生命已处于危险之中,那时即使有十位周敦颐、程颢程颐和张载、朱熹这样的理学家又有什么帮助?!可是先生独独能用一药物使我活命,这就是我从心里折服而且实在地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啊!料想此外一定有可以用来救助世人、可以用来使世人长寿的奇特医案和良方,要是记述下来并使之流传下去,定会高出程朱"语录"中的陈腐言论极其之多。
可是你竟然忌讳而不愿宣扬,甘心舍弃你祖父神奇的医学成就而把他依附到臭腐的理学之中。
这样,在理学界未必能够增加一个虚假的席位,但医学界却反而失去了一位真正的人物了。
难道不荒谬吗?!难道不令人感到痛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