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考古发掘(重庆)

合集下载

重庆有哪些水下宝藏

重庆有哪些水下宝藏

重庆有哪些水下“宝藏”重庆造水下考古船,就是发掘水下宝物的。

那么,重庆水下有哪些文物宝藏?前日,重庆晚报记者专访了重庆市文史研究会副会长、重庆文博研究员林必忠。

林必忠介绍,重庆水下至少有三大类宝藏等待考古发掘,等待解密。

A类水下宝藏从古至今,长江、嘉陵江是重要的内河枢纽。

一箱箱钱币、古玩等装上船只远航,难免遭遇意外,要么触礁沉没,要么因恶劣天气神秘消失。

“磁器口九石岗、珊瑚坝、化龙桥、合川虬门滩等地,曾经有码头、浅滩、回水沱的地方,都有沉船的痕迹。

”林必忠说,直到现在,还有市民去这些浅滩淘宝。

合川金子镇5吨钱币沉睡江底合川区有个金子镇,为何取名金子?当地村民猜想,或许是前辈发现这里有宝藏吧。

重庆最著名的沉船,莫过于金子镇沉船。

2003年4月,百姓偶然在金子镇西游村段嘉陵江中发现古钱币。

后来,国家文物考古部门介入,连续打捞9天,在深2米至3米的水中打捞出约5吨钱币,大约100万枚。

钱币以北宋元丰、皇宋币居多,同还有西汉时期的货泉、布泉、半两、五铢钱币,以及与北宋同一时期的辽、金、西夏钱币。

如果这些钱币以时代、年号、名称分类,可达50多种。

什么船什么时候载着这些巨量古币经过?林必忠猜想,或许是当时征税的官船,在运输钱币的过程中触礁沉没。

巫山境内张献忠沉江宝藏1646年清军攻打四川,张献忠被迫撤出成都。

曾经有童谣这样唱:“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

”讲的便是张献忠的宝藏。

《彭山县志》记载:顺治三年,张献忠撤离成都时,因为旱路已被清军封阻,只好改道水路出川。

船队从成都启程,沿锦江行至彭山县江口境内时,遭到杨展部队伏击,几乎全军覆灭,许多载满金银的木船沉没在彭山县江口境内水域中。

不过,《蜀难纪实》中记载,张献忠部队从水路出川时,银两多得木船载不下,于是命令工匠做了许多木头夹槽,里面放入银锭,让它顺江漂流,派人前往巫山附近狭窄江段打捞上岸。

“虽然清政府曾组织过打捞,但只捞起部分,其余银子究竟去了哪里,是否进入巫山,有待于进一步水下考证。

文物抢救大行动

文物抢救大行动

文物抢救大行动张立先三峡,以迂回曲折的西陵峡,姿态秀丽、妩媚动人的巫峡,悬岩壁立、雄伟险峻的瞿塘峡,著称于世。

而三峡游览区,其范围便囊括整个库区,即“高峡平湖”这个大区域了。

“平湖”两岸,除了许多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还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风光。

游人至此,仿佛置身于诗林画廊,定会如醉如痴,留连忘返。

扫描:三峡文物知多少?三峡库区有哪些著名的文物古迹呢?经国务院三峡建委会审批的保护项目,有1087个(重庆库区752,湖北库区335),其中地下发掘项目723个(重庆段506,湖北段217),地面文物保护项目364个(重庆246,湖址118)。

涉及135米淹没线下的文物保护项目共有723个(重庆435,湖北288),其中地下发掘项目468个(重庆276,湖北192);地面文物保护项目255个(重庆159,湖北96个),搬迁保护项目32个(重庆31个,湖北北1个),留取资料项目124个(重庆63,湖北61)。

地面文物古迹:秭归屈原词、新滩古民居;巫山大宁河古栈道,大昌古城;奉节永安宫,白帝城和位于瞿塘峡口的粉壁堂;云阳张飞庙;忠县石宝寨和丁房阙;丰都鬼城等。

古文化遣址有四处,它们是:巫山大溪遗址(新石器时代);大昌西坝遗址;忠县甘井口和甘井中坝子遗址;巫山二处早已发掘,忠县二处近年也已实施抢救性发掘。

湖北库区古遗址和墓葬,包括三峡坝址中堡岛,均已发掘完毕。

此外,有两处重点水下文物:一是云阳龙脊石,—是涪陵的白鹤梁。

前者乃历代诗文书画题刻,后者被誉为世界最古老的水文博物馆。

此外,据统计的较重要地面文物还有:古栈道5处;石刻、题刻56处;摩崖造像5处;古建筑19处;古塔3处;古庙寺院19处;古桥17处。

地下文物较重要遗址有58处,墓群45处。

其中著名的有奉节草堂古人类化石点,属三峡库区淹没的唯一一处化石点。

三峡大坝下闸蓄水后,哪些文物古迹将被淹埋呢?从下往上说,重点文物古迹有:湖北秭归屈原故里牌坊和屈原祠;重庆巫山境内的孔明碑、大宁河古栈道;奉节县永安宫(刘备托孤)遣址、孟良梯、瞿塘峡口的粉笔堂;云阳张飞庙、龙脊石;忠县石宝寨和汉代无名阙;丰都鬼城东岳殿;涪陵白鹤梁……将会被淹没或部分受淹,但可采取挽救或补救措施的重点文物古迹有:秭归屈原祠,它已是二次搬迁,葛洲坝蓄水时搬至现址,原考虑的是三峡150方案,现要按175方案第三次搬迁至秭归新县城凤凰山。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乌杨阙石汉魏乌杨阙石质砂岩,主阙通高5.4米,进深1.7米,自下而上依次由脊饰、阙顶盖、上枋子层、扁石层、下枋子层、主阙体、阙基七部分构成。

乌杨阙发现于忠县乌杨镇,2001年,在三峡文物保护抢救工作中发掘出土,是我国目前幸存的、絕大多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的30余处汉阙中,唯一通过考古发掘复原,并发现了相关的阙址、神道、墓葬的阙。

乌杨阙今陈列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中庭,也是所有汉阙中第一个作为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汉阙。

阙为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具表征意义的楼观,常左右成对。

复原后的乌杨阙为重檐庑殿顶双子母石阙,具有顶盖出檐宽、阙体收分大、构造简洁的特点,因而显得造型格外挺拔、巍峨,具有鲜明的重庆地方特征和时代风格,其建造时间大致在东汉末至魏晋时期。

阙身雕刻丰富。

其仿木构建筑雕刻对于无一幸存的汉代木构建筑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狩猎图、习武图、送行图等,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长达两米多的青龙、白虎雕刻,造型生动,展现了汉代雕刻艺术神韵。

“巫山人”左侧下颌骨化石石早更新世巫山龙骨坡是一处旧石器时代初期的古人类遗址,于1984年发现,1998年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遗址先后经历了1985—1988年、1997—1998年、2003—2004 年等多次发掘,出土文物上千件,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巫山人”(Homo erectus)一段左侧下颌骨化石。

与“巫山人”化石同一层位出土的还有步氏巨猿(Gigatopithecus blacki)牙齿和120种脊椎动物化石。

龙骨坡遗址的石制品数量超过百件。

遗址堆积地层时代属早更新世早期,含人化石层位的年代,经古地磁和铀系等多种方法测定,为距今200万年。

龙骨坡遗址是迄今中国乃至东亚早更新世早期的相同时序中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地点,为探索东亚人属(Homo)兴起的年代不是几十万年而是200万年提供了佐证。

鸟形尊青铜战国2002年出土于涪陵小田溪墓地。

通体长28CM、宽16.8CM、高29CM。

锌、铅、汞、银的冶炼

锌、铅、汞、银的冶炼
锌、铅、汞、银的冶炼
重庆发掘明代冶锌遗址群
新华网重庆12月20日电(记者徐旭忠)经过长达四年的考古研究, 重庆市冶锌遗址目前发掘已告一段落,现已发现集中在丰都、石柱、
酉阳等地的冶锌遗址 20多处。这一系列冶锌遗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我
国古代冶金史的空白,提供了全新的实物资料,在世界冶锌技术起源 和发展研究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已发现的20多处古代炼锌遗址集中分布于丰都沿长江两岸 三峡库区淹没区以内,部分冶炼遗物已随江岸坍塌落入江滩。其中, 丰都兴义镇杨柳寺村、酉阳鱼池岭分布较多。考古专家在遗址内清理 出大量坩埚残片与炼渣堆积坑,坩埚外学者都承认最早的 见于明末宋应星于崇祯十年 (公元1637年)所著《天工开 物》,那段文字是这样的: “每炉甘石十斤,装载入一 泥罐中,封裹泥固,以渐砑 干,勿使见火拆裂。然后逐 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 发火煅红,罐中炉甘石熔化 成团。冷定毁罐取出。每十 耗其二,即倭铅也。”
东汉时期发明了以黑锡(铅)结金银的 “灰吹法”。明代著作《菽园杂记》、《天 工开物》中有翔实记载(沉铅结银(《天工 开物》))。
五、淘冶黄金 黄金都是以游离状态存在于自然界,分沙金和 脉金(小金)两种。历史上的早期采金技术都是 “沙里淘金”。例如,《韩非子· 内储说上》提到 “丽水之中生金”。开采脉金的时期就晚得多了, 大约在五代之后。在河北藁城县台西村商代中期 宫殿遗址中已有金箔出土。河南安阳殷墟也有许 多金器出土,所以黄金淘冶加工技术的出现应早 在商代前期,湖北随县擂鼓墩战国早期的曾侯乙 墓中曾出土金盏、金勺、金盒及金弹簧,表明那 时黄金加工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提到当时开采的三种铅 锌矿物,一种是“银矿铅”,系指与辉银矿等共生的 方铅矿;另一种是“铜山铅”,系指含方铅矿、闪锌 矿、黄铜矿等的多金属矿;还一种是“草节铅”,可 能是指结晶粗大的方铅矿。 由于铅矿中多含有银,古代为了提取白银,因此 大量开采并冶炼铅。 中国古代不仅对铅锌的冶炼和利用有重要创举, 而且很早就认识了铅锌矿的产出分带性。在《管子• 地数篇》中就记载“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 “上有铅者,其下有银”。当代许多铅锌矿床的勘查 有不少的矿区都是通过古矿硐和冶炼炉渣遗址等发现 的。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介绍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介绍

水利工程下的历史文化——中国三峡博物馆介绍中国三峡博物馆是保护、研究、展示和三峡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与人类环境物证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基础设施。

中国三峡博物馆与市博物馆合并共建,今后将挂两块牌子。

它位于20世纪亚洲十大经典建筑的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两者中间为4万平方米的人民广场,三者共同形成“三位一体”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群。

如果说人民大礼堂是20世纪50年代的标志性建筑,那么,中国三峡博物馆将是21世纪初的标志性建筑,一颗镶嵌在山水园林的山城心脏的璀璨明珠。

中国三峡博物馆主体建筑气势宏伟,涵深邃。

除正面与人民广场、人民大礼堂保持三位一体外,其余部分均顺地势地貌而建,并与山体融为一体,结合地势高差与建筑的围合与半围合,呈现出山水主题的园林景观,舒展平缓变化的体量似从山体中生长雕琢而成。

工程总用地面积为2.9316公顷,主体结构长157.3米,宽98.085米,地面以上总建筑高度为25.2米,共5层,总建筑面积为42497平方米,为一类高层建筑,其中地下1层为文物库房、车库、设备用房,地上4层为展厅、报告厅、管理辅助用房。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及耐火等级均为一级,建筑耐久年限为100年以上。

中国三峡博物馆的总体布局通过以东西走向的人民大礼堂对称轴为主轴线,并以一个完形将人民广场与博物馆主体建筑联系起来,主轴线上人民大礼堂、人民广场、博物馆三位一体,一气呵成,驰收放洒脱自如,形成“三位一体”的四维效果(包含人群的行为运动)。

通过对完形的分解整合、高差变化、肌理对比,形成统一简约而又涵丰富的象征图形。

人民广场与博物馆一体图形,用一把巨型的琵琶图案连接。

从东端人民大礼堂向西望,博物馆主体的玻璃顶在照射下有如水中(前部水池)和群山(展厅山石状)中升起的红日,显出勃勃生机。

从西端博物馆东望,人民大礼堂在人民广场和谐曲线环抱的映衬下,昭示出博物馆和人民大礼堂两个不同时期标志性建筑的历史对话,而人民广场则成为对话的极佳场所,这种生动、谐趣的对话方式,既强调了历史和社会的人文关怀,又展示了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十年逝去,看三峡库区地下文物

十年逝去,看三峡库区地下文物

十年逝去,看三峡库区地下文物三峡库区考古活动历史概况1992年4月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通过了兴修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决议。

为确保工程涉及的文物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保护,1994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文物研究所受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委托承担“三峡工程淹没区和移民安置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的编制任务;1996年三峡库区文物保护规划组编制完成三峡工程淹没及移民安置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

2000年6月,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审批通过了经论证、修改完善的《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及迁建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报告》。

长江三峡地区考古工作的起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初,当时在华的美国传教士埃德加曾在三峡沿岸采集过旧石器,1925年-1926年,美国中亚探险队考古学主任纳尔逊在三峡地区调查过史前遗迹。

此后,抗日战争期间一些退居后方的中国学者也对三峡地区的地下遗存进行过踏勘或清理。

新中国成立后,围绕着三峡工程的前期工作,相关文物工作也几度繁荣。

1958-1960年,湖北、四川以及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长办考古队等单位分别先后在三峡地区开展文物调查以及小规模的发掘工作,著名的中堡岛、大溪以及甘井沟等遗址就是在这次工作中发现的。

1970年代,为配合葛洲坝工程建设,相关考古机构在三峡地区进行了一定规模的发掘,抢救了一批面临淹没威胁的文物。

1985年随着建设三峡工程动议的再度升温,国家文物局组织力量在西陵峡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发掘,其工作规模和学术水平都较以往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兴建三峡工程决议通过后,文物机构一方面配合库区移民开展文物普查等规划的前期工作,另一方面对工程坝区的地下文物进行全力抢救保护。

为工程建设提供了保障,也为即将到来的大规模文物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按照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批准的规划,共有1087处文物古迹被纳入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序列,其中属于地下文物类别的共计723处,在库区分布的情况为:湖北省217处、重庆市506处。

重庆市万州区瓦子坪遗址2004 年发掘简报

重庆市万州区瓦子坪遗址2004 年发掘简报

019庆市万州区瓦子坪遗址2004年发掘简报摘要:2004年10—11月,为配合三峡工程建设,山东博物馆考古队对重庆万州区瓦子坪遗址进行了第四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发现墓葬11座,除铜钱外出土各类器物268件(套)。

11座墓葬中有西汉墓1座、东汉墓7座、六朝墓3座,现选取典型墓葬M11、M7和M2进行详细介绍。

M11为西汉土坑墓,形制简单,出土器物以仿铜陶礼器组合为主;M7为典型的东汉晚期墓,出土陶器种类丰富;M2为六朝墓,出土器物主要是青瓷器。

这些墓葬的发现与初步研究,为峡江地区汉至六朝时期的文化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关键词:万州区;瓦子坪遗址;两汉;六朝;墓葬Abstract:To cooperate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the archaeological team of Shandong Museum conducted the fourth excavation of Waziping site from October to November 2004, covering an area of 2000 square meters. A total of 11 tombs and 268 pieces (sets) of various artifacts except copper coins were unearthed. After a preliminary sorting of these materials, we've identifi ed a tomb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7 tombs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and 3 tombs of the Six Dynasties, and hereby present detailed information of tombs M11, M7 and M2 which are representative. M11 is an earthen shaft tomb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which is in a relatively simple form. Artifacts from it are mainly pottery ritual vessels that imitate bronzeware,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the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M7 is a typical knife-shaped brick-chambered tomb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with as many as 107 funeral objects and a rich variety of pottery. M2 is a tomb of the Six Dynasties, which mainly yielded various kinds of celadon. Among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ombs excavated in 2004, family burials arranged side by side are still common, while it is also popular to use one tomb as a joint burial for multi people of the same kin. The discovery and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m provide new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the culture of Han and Six Dynasties in the Xiajiang area.Key Words:Wanzhou District, Waziping site, Western and Eastern Han Dynasties, Six Dynasties, Tombs重庆市万州区瓦子坪遗址2004年发掘简报山东博物馆图一 瓦子坪遗址位置示意图020图三 M11平、剖面图1、7.陶盒2、3.陶豆 4.陶勺 5.陶鼎 6.陶斗 8.陶壶 9.漆器 10.骨骼图四 M11(东→西)0211.墓葬情况M7位于B区T1801内,为刀形砖室墓。

峡江巴文化寻踪——重庆云阳李家坝遗址1997年发掘记略

峡江巴文化寻踪——重庆云阳李家坝遗址1997年发掘记略

作者: 罗二虎
作者机构: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四川成都610064
出版物刊名: 中华文化论坛
页码: 42-49页
主题词: 三峡;李家坝遗址;巴人;巴文化
摘要:三峡水库淹没区的地下文物抢救发掘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考古大会战.这次考古会战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揭开三峡的古代巴人文化之谜.云阳李家坝遗址是三峡地区当时巴人的一个区域性中心聚落.这一遗址的发掘,对于我们认识古代巴文化、尤其是三峡地区的古代巴人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作者以自己的亲身发掘经历,介绍了1997年度李家坝遗址重要考古发现的主要经过,以及这次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介绍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介绍

水利工程下的历史文化——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介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是保护、研究、展示重庆和三峡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与人类环境物证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基础设施。

中国三峡博物馆与重庆市博物馆合并共建,今后将挂两块牌子。

它位于20世纪亚洲十大经典建筑的重庆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两者中间为4万平方米的重庆人民广场,三者共同形成“三位一体”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群。

如果说重庆人民大礼堂是20世纪50年代重庆的标志性建筑,那么,中国三峡博物馆将是21世纪初重庆的标志性建筑,一颗镶嵌在山水园林的山城重庆心脏的璀璨明珠。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主体建筑气势宏伟,内涵深邃。

除正面与人民广场、人民大礼堂保持三位一体外,其余部分均顺地势地貌而建,并与山体融为一体,结合地势高差与建筑的围合与半围合,呈现出山水主题的园林景观,舒展平缓变化的体量似从山体中生长雕琢而成。

工程总用地面积为2.9316公顷,主体结构长157.3米,宽98.085米,地面以上总建筑高度为25.2米,共5层,总建筑面积为42497平方米,为一类高层建筑,其中地下1层为文物库房、车库、设备用房,地上4层为展厅、报告厅、管理辅助用房。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及耐火等级均为一级,建筑耐久年限为100年以上。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总体布局通过以东西走向的人民大礼堂对称轴为主轴线,并以一个完形将人民广场与博物馆主体建筑联系起来,主轴线上人民大礼堂、人民广场、博物馆三位一体,一气呵成,张驰收放洒脱自如,形成“三位一体”的四维效果(包含人群的行为运动)。

通过对完形的分解整合、高差变化、肌理对比,形成统一简约而又内涵丰富的象征图形。

人民广场与博物馆一体图形,用一把巨型的琵琶图案连接。

从东端人民大礼堂向西望,博物馆主体的玻璃顶在阳光照射下有如水中(前部水池)和群山(展厅山石状)中升起的红日,显出勃勃生机。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铜带钩鉴赏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铜带钩鉴赏
西汉,重庆市巫山高塘观2000M6∶2出土。蛇首钩 头,钩体呈琵琶形,钩身中部镶一椭圆形白玉,圆纽位于 钩体中部。通长8.5厘米。 1.2.9 蛇首兽面纹异形铜带钩
西汉,重庆市巫山水泥厂2000M3∶5出土。蛇头钩 首,钩体细长,钩尾呈祥云状饰兽面纹,无纽。通长12.6 厘米。 1.2.10 蛇首曲棒形铜带钩
重庆市巫山神女路出土。钩身用银丝满嵌出变形云
【作者简介】庞佳,女,本科,中级职称,研究方向:馆藏文物保管与研究。 【作者简介】魏婷婷,女,本科,中级职称,研究方向:博物馆学。 ①叶万松.洛阳中州路战国车马坑[J].考古,1974(3):171-178.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流行于战国晚期,到西晋牛铜带钩
图6 西汉蛇首兽面纹异形铜带钩
全兽形带钩共计4件,分别有蛇形铜带钩、金银错犀牛铜带 钩(图5)、龙首双鱼形铜带钩、虎形铜带钩。 2.6 异形
蛇头钩首,钩体细长,钩尾呈祥云状饰兽面纹,如蛇 首兽面纹异形铜带钩(图6)。
带钩既是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随身用具,也 是古人相互炫耀、显示身份的重要装饰品,随着社会发展 和工艺水平的提高,艺术观赏性也得以充分体现,是集实 用性、装饰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物品。《庄子·胠箧》: “窃国者侯,窃钩者诛。”《淮南子·说林训》:“满堂 之坐,视钩而异。”可见带钩的使用及影响渗透到了我国 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等许多方面,对带钩进行研究 有着重要意义。■
1 各个时期的带钩
1.1 战国时期 1.1.1 金银错犀牛铜带钩
四川省昭化宝轮院出土。兽头钩首,钩体作一犀牛 形,牛鼻端有一弯曲长角,头顶有一短角,体肥,长尾下 垂,耳上翘,通体以金银镶嵌云纹,钩纽靠近钩尾部,犀 牛的体态生动逼真,制作精练,反映出战国时期巴蜀青铜 器独具的风格和精湛技艺。通长23.5厘米,通宽9.4厘米。 1.1.2 鸭首耜形铜带钩

重庆市三峡工程淹没及迁建区文物保护管理办法-渝府发[2001]47号

重庆市三峡工程淹没及迁建区文物保护管理办法-渝府发[2001]47号

重庆市三峡工程淹没及迁建区文物保护管理办法正文:---------------------------------------------------------------------------------------------------------------------------------------------------- 重庆市三峡工程淹没及迁建区文物保护管理办法(渝府发[2001]47号2001年7月10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重庆市三峡工程淹没及迁建区的文物保护工作,切实有效地实施对三峡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重庆市三峡工程淹没及迁建区(以下简称库区)内的一切文物保护实施工作,均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库区内一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均受国家保护。

第四条市文物局主管库区的文物保护工作,负责库区文物保护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实行任务、经费双包干。

市移民局负责库区文物保护项目计划的衔接、调整,项目的销号管理以及移民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

市建设、规划、国土等有关部门应积极支持库区的文物保护工作,为文物保护实施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五条库区各级人民政府负责保护本行政辖区内的文物,应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打击和防范库区盗掘古遗址、古墓葬、损毁文物、走私文物等犯罪活动,确保库区的文物安全。

库区各区县(自治县、市)文物部门应积极协调、配合库区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施,并负责组织实施库区县级以下地面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工程。

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文物的义务。

第六条库区内地下、水下遗存的一切文物(含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地面遗存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古桥梁等均属于国家所有。

属于集体所有和私人所有的古建筑、纪念建筑等,凡列入库区文物保护规划范围的,经办理移民补偿后,属于国家所有。

渝东北的三峡考古综述

渝东北的三峡考古综述

渝东北片区的三峡考古发现综述摘要:渝东北片区包括万州、丰都、垫江、忠县、云阳、奉节、梁平、巫山、巫溪、开县、城口。

其在三峡考古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由于其地点紧邻三峡,经济发展相较于重庆西部落后,因此保留了相当多的文物和文化遗迹,在旅游方面具有很强的潜力。

关键词:三峡;考古;渝东北背景简介狭义的三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到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2公里,其间分别被大宁河、香溪和庙南三个宽谷所间隔。

在这些宽谷地带,地势开阔,江水迂缓,江边分布有一方方台地,也有少量的丘陵和山地。

这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是峡中重要的农耕地带,也是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在三峡地区繁衍生息的主要活动地区。

三峡两岸不仅峰峦竞秀、雄伟险峻,而且在秀美的山色中还点缀着充满神奇色彩的栈道、悬棺、古遗址、古石刻、古桥、古民居……三峡区域积淀着丰厚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这里地上、地下的文物资源十分丰富,众多的文物古迹等人文景观同秀美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三峡地区这些自然和人文遗产都是我们应该倍加珍惜的。

三峡地区众多的考古发现证明: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人类在三峡地区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长江三峡地区人文荟萃、文物古迹众多,是我国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世界上罕见的一条文化走廊。

[1]自1997年三峡地区开展大规模考古工作以来,迄今已有多个重要考古发现,且全部位于渝东北地区。

巫山大溪遗址新石器时代墓葬和哨棚嘴文化早期遗存的发现,其位于瞿塘峡东端大溪与长江汇合处。

发现大溪文化墓葬156座,葬式多以屈肢葬为主,有少量直肢葬。

发掘灰坑数量近500座;发掘到比较单纯的哨棚嘴早期文化遗存。

年代:公元前4400年~公元前3300年。

大溪遗址位于长江瞿塘峡南侧,1959~1975年曾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发掘,总发掘面积达570平方米,共清理墓葬208座。

三峡地区考古发掘玉器初探

三峡地区考古发掘玉器初探

【考古研究】Archaeological Research三峡考古出土了大量文物,包括陶瓷器、青铜器、骨器、石器、玉器等。

学术界对青铜器、陶瓷器、骨器、石器等相关研究较多,对玉器的研究相对较少。

三峡地区玉器的制作和使用以及玉器出土情况所反映出的社会经济状况、审美观念和民间信仰等,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1 三峡地区考古发掘玉器的出土情况三峡地区的涪陵小田溪、开县余家坝、巫山大溪、巫山双堰塘、万州中子坝等遗址和墓地都出土了丰富的玉器。

具体情况见表1。

2 三峡地区考古发掘玉器的主要形制2.1 玉璧玉璧作为一种礼器常见于各个文化中,具有礼仪、装饰、祭祀等多种功能。

根据考古发掘情况,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A型:器形较大且规整,截面呈椭圆形,有较为精致的纹饰。

涪陵小田溪墓群M22∶5,青玉质,有褐色、白色瑕疵及侵蚀,两面饰有谷纹,直径7.4厘米,好径1.9厘米,厚0.6厘米,为西周时期的遗物。

B 型:截面略呈三角形。

巫山双堰塘遗址T409⑤A∶2,瑗形器,时代为西周时期,残断,磨制,肉外沿磨出锋利的边刃,肉外径2.4厘米,好径1.3厘米,肉宽0.6厘米,肉厚0.1厘米。

C型:器形较小,截面呈椭圆形,无纹饰。

忠县老鸨冲遗址BM9∶4,玉环,绿中泛黄,截面呈椭圆形,穿在一枚铁钉上,环径2.6厘米,肉厚0.3厘米。

开县余家坝出土3件玉环,时代为西周时期,3件玉环皆呈蓝色,圆形,中空,边缘稍薄。

标本M15∶1-6,外径0.9厘米,内径0.4厘米,厚0.35厘米。

标本M15∶1-7,外径0.85厘米,内径0.35厘米。

D 型:器形不甚规整或已残缺。

巫山大溪遗址ⅠT0703∶12,时代为新石器时代,已残,残长3.6厘米,肉宽4.6厘米。

2.2 玉玦“玦”通“决”,形如环而有缺口。

出土玉玦外侧周缘及中孔皆不十分圆,间或呈斜坡状,多无纹饰,偶有半圈纹或涡纹。

A型:沿边圆润,磨制光滑。

巫山大溪遗址第三次发掘出土30件玦形耳饰,时代为新石器时代,分为两类:第一类4件,近椭圆形,内孔小。

中坝遗址

中坝遗址
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介绍,忠县中坝遗址的发掘让考古专家们获得了非常丰富的不同时期的实物资 料,证明了该遗址是三峡库区最重要的遗址。它的遗存共分为十二个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西周、春 秋、战国、西汉、南朝、唐、宋和明、清,十分完整地展现了中国五千年连续不断、生生不息的历史。值得一提 的是,众多难得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迹、遗物为研究三峡库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 实物资料。专家们称,在此之前,国内考古界所发现的重大文物遗址或遗迹,要么是特定时代的,要么就是断代 遗址;而像忠县中坝发掘的这样“通史”式的遗址,在中外考古发现中是空前的,在国内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 是极其罕见的。同时,该遗址也是我国经过考古发掘的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盐业生产类遗址,填补了我国考古 发现遗址类型的空白。
地理位置
中坝遗址位于三峡库区腹地、重庆忠县县城正北6公里干井河两岸的台地上,遗址东西最长约350米、南北最 宽约140米,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河水的常年冲刷,使遗址的主体部分沦为一座面积约7000平方米的孤岛,人称 “中坝”,故名中坝遗址。 5000年连绵不断的“通史”式遗址,其厚达12.5米、通史性的地层堆积,在世界上 也是极其罕见的中坝遗址。
发掘意义
中坝遗址确立了三星堆文化―老关庙下层文化―哨棚嘴文化的三峡库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发展序列,提出 中坝文化的命名,可称为是三峡库区文化历史的一部缩影。
Hale Waihona Puke 谜团初解可能是早期盐业生产遗址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面对如此多的遗迹、遗物,都称“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为此,四川考古院与 北京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等联手,共同研究,中坝之谜得以初步解开。
中坝遗址
重庆市遗址
01 遗址发掘
03 出土文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库区考古发掘(重庆)2000年,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移民开发局投资3380万元用于重庆三峡库区、迁建区地下文物的保护,下达总发掘面积12.6万m2,总勘探面积189.4万m2的计划,涉及重庆市8个区县的75处文物点。

2000年度投放资金、任务总量超过前3年计划总和。

为保证工作质量、如期完成年度计划,重庆市文物局三峡办公室在全国范围内组织42家考古队伍参加发掘,并聘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作为监理方,负责考古发掘的质量监督。

至年底,完成69处文物点的发掘,获取大量资料和珍贵文物。

一、巫山县(一)双堰塘遗址位于巫山县大昌镇大宁河左岸,发掘3025m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第四次发掘。

发掘选点于遗址的北部。

发现大量遗迹,清理一座火道、窑塘、作业坑保存基本完整的西周陶窑。

出土遗物种类丰富,有陶、石、骨、角、铜等类,骨角器多为锥、针、簪,磨制精美;铜器以刀、削、鱼钩等小件为主;陶器中发现簋、大羊角杯等新的器类。

(二)琵琶洲遗址位于大宁河右岸一级台地,是一处保存较好的汉代遗址,发掘1000m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第四次发掘。

通过发掘了解:遗址东、南部一般堆积较浅,文化层较薄;遗址西、北部中心区域,文化层堆积相对较厚,且有不同时代的堆积;此次发掘,除发现大量的汉砖、汉瓦外,还发现水道、汲水管、蓄水池等房屋的附属设施,表明这里曾经存在一定规模的建筑。

(三)蓝家寨遗址位于大宁河左岸的一级台地上,以东周遗存为主,发掘575m2,重庆市博物馆、湖南益阳文物考古队联合第二次发掘。

发现灰坑、灰沟、陶窑、陶灶、房基、土坑墓等东周遗迹,出土遗物较为丰富,其中楚式青铜剑、矛等遗物的出土,为研究东周时期大昌盆地巴楚文化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

此外,在遗址附近勘探发现大量东周墓。

(四)巫山古城遗址位于巫山县巫峡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第二次发掘,发掘1000m2。

清理的主要遗迹有原古城墙基及附近墓葬。

通过对城墙的解剖,暴露出明显的夯层痕迹;本次发掘进一步确定巫山古城墙的结构与附近的遗存情况,墓葬主要为汉宋及明代的砖室墓和土坑墓,砖室墓中的花纹砖图案达20余种,为研究汉、宋墓提供宝贵资料;土坑墓多流行头龛放置随葬品的习俗,部分尸骨头部佩有铜髻。

在遗址附近采集到有“城”字的方砖,为古城墙考古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五)培石遗址位于巫山县碚石镇碚石村,地处巫峡峡谷区内,长江左岸一至三级阶地之上,2000年完成发掘1011m2,由南京博物院主持第二次发掘。

在遗址B区发现新石器时期文化堆积,并有灰坑1座;出土物有石器、骨器、陶器,其中以扁三角形足鼎、石璜等为典型器;商周文化层出土有卷沿划刻小口罐、侈口花边唇长腹罐、向领罐、尖底罐、浅盘豆等。

发掘结果说明历史上该地区不断有先民在此活动。

(六)江东嘴遗址位于巫山县巫峡镇江东村,大宁河与长江交汇之三角地带的一级阶地上。

2000年完成勘探50000m2,发掘1500m2,由南京大学主持发掘。

其文化遗物包括新石器时代、商周、秦汉、魏晋和明清时代;发掘中只采集到新石器时代的陶片和在汉代文化层中发现商周陶片,未发现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文化层。

主要遗迹有墓葬、灰坑、灶坑等,墓葬有魏晋时期的砖室墓,汉代的土坑竖穴墓;灰坑的时代多为明清时期,汉代灰坑较少;灶坑的时代多为魏晋以后。

出土有绳纹釜、窄沿鼓肩罐、卷沿罐、辫索纹规鬲、蓝纹大口尊、器盖等商周时期遗物。

从采集的新石器时代矮把豆、支座分析,该址可能保存有大溪文化晚期的堆积。

(七)柏树林遗址位于巫山县曲尺乡朝阳村6组,长江左岸一级阶地上,主要堆积为商周至汉代。

2000年完成勘探15000m2,发掘1500m2,由武汉大学主持发掘。

文化堆积含汉六朝至明清层,少量商周遗物的出土说明该址可能保存有此期堆积。

遗迹有灰坑、墓葬、房址等,发现的墓葬以战国至汉代的土坑墓为主。

(八)上阳村遗址位于巫山县碚石镇上阳村,属碚石迁建区。

2000年完成勘探20000m2,发掘2000m2。

遗址文化堆积以唐宋元明为主,遗址东北部有部分东周文化层分布,重庆市博物馆、湖南益阳文物考古工作队联合发掘。

发现历代房基7座,灰坑8个,灰沟4条,灶2座,陶窑1座,水井1处,其中东周小件铜器和铁农具以及保存较好的部分东周遗迹较为重要。

(九)水田湾墓地位于巫山县巫峡镇东北,大宁河右岸一级阶地。

本年度完成勘探75000m2,发掘2111m2。

重庆市博物馆与武汉市博物馆联合发掘。

发掘墓葬21座,其中战国墓葬1座,汉代墓葬15座,明清墓5座,墓葬多为中小型,有砖室和土坑墓;战国和西汉早期墓葬呈现浓郁的楚文化风格;王莽时期砖室墓砌砖墙仍用木料盖顶,是该地区砖室墓的雏形;东汉中晚期墓葬反映当地传统文化因素与中原地区汉文化因素共存。

出土的铜提梁壶、铜壶、铜鍪、铜碗等制作精制,保存较好,具有较高价值,还发现有肩部戳印“工”字的陶罐,这在战国楚墓中亦属少见。

(十)小三峡水泥厂墓地位于巫山县巫峡镇秀峰村二社。

2000年完成勘探65000m2,发掘1510m2。

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

发堀墓葬6座,其中东汉砖室墓5座,宋墓1座,可分为竖穴土坑墓、竖穴砖室墓和穴土洞砖室墓3种形制。

出土铜盆、铁剑、镏金铜牌、玉彘和大量陶器。

(十一)秀峰一中墓地位于巫山县巫峡镇,大宁河西岸的丘陵台地,为战国、两汉时期墓地。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

本年度完成勘探75000m2,发掘2000m2。

发掘墓葬17 座,出土遗物丰富,有青铜鼎、敦、剑、戈、矛、铙、削、勺以及陶鼎、敦、壶、盆、鬲、豆、罐等,其中一战国墓的随葬品兼有楚人与巴人风格,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十二)涂家坝遗址位于巫山县大昌镇,大宁河左岸的一级阶地,主要包括东周、汉代、和明清时期的文化遗存,以东周文化遗存为主,由中山大学主持发掘。

2000年完成勘探5000m2,发掘1000m2,发现遗迹有房址、灰坑、灰沟、灶;遗物较丰富,以陶器为主,有鬲、盂、豆、罐、鼎、釜等。

出土遗物中巴、楚文化类型都有发现且较丰富,为了解大宁河及周围地区的文化变迁提供了材料。

(十三)大溪遗址位于巫山县大溪镇,地处瞿塘峡东口与大溪河交汇形成的三角形台地上,自北向南呈长条形分布,现存面积约30000m2。

该遗址于1925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亚探险队纳尔逊在长江三峡地区考察时发现,50年代以来多次发掘,是大溪文化命名地。

此次发掘由重庆市博物馆主持,在遗址的一、二区发掘2025m2。

清理明清、唐宋、六朝、商周、老关庙、哨棚嘴晚期、大溪文化晚期、大溪文化早期的地层堆积,发现明代的扇形倒焰窑、六朝砖室墓、新石器时代柱洞、鱼骨坑、灰坑、墓葬等重要遗迹。

其中,灰坑300余个,有200个以上属于大溪文化灰坑,多为人工修整的圆形平底坑,出土大量釜罐类陶器、支座和鱼骨。

墓葬14座,其中早期屈肢葬墓9座,出土遗物少,有陶器盖,小型磨光斧、锛,骨角饰品和玉璧。

晚期直肢葬墓4座,皆发现于一区。

此次发掘出土遗物丰富,经初步整理,哨棚嘴文化遗物包含哨棚嘴、老关庙两个类型,大溪文化至少可以分为两期。

大溪遗址早期文化地层的发现、早晚期墓葬的发现,与哨棚嘴文化直接的层位关系是新的重要信息,有助于大溪文化分期研究、有助于大溪、哨棚嘴文化关系的认识。

(十四)下沱遗址位于巫山县巫峡镇江东村,长江沿岸一级阶地上,文化堆积为商周至汉代堆积,规划勘探25000m2,发掘200m2。

由南京大学主持发掘,2000年完成勘探25000m2,发掘217m2,出土一批以高袋足鬲、高柄豆等为代表的商周遗物。

(十五)胡家包墓群位于巫山县巫峡镇东北郊,主体部分属巫山新城移民迁建区。

由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主持发掘,2000年完成勘探80000m2,发掘3000m2。

共发掘墓葬31座,其中近代墓1座,宋墓1座,汉墓28座,春秋墓1座;汉墓可分为土坑墓、土洞墓、砖室墓3种。

出土有人物俑、动物俑镇墓兽、瓷盏等遗物。

(十六)高唐观遗址位于巫山县巫峡镇高唐村,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2000年完成勘探45000m2,发掘2030m2。

发现墓葬23座,其中战国墓 1座,汉墓15座,晋墓2座,明墓5座。

从发掘情况看,高唐观墓群以汉代土坑竖穴和土洞墓葬居多,其他时代较少。

(十七)大昌古城遗址位于巫山县大昌镇大昌村大宁河左岸的一级阶地。

2000年度由中山大学主持完成勘探75000m2,发掘550m2。

城址略成圆形,轮廓清晰,总面积约66000m2。

城墙多坍塌,西南稍有保留;有东、南、西3座石拱城门;分别有东、南、西3条街道通往3门,交汇于丁字路口。

发现的遗迹包括明代房基、地炉灶、卵石铺成的散水、灰坑、灰沟、城外壕沟、砖室墓以及北城墙一段。

城墙宽3.5m,直接建于地面,夯筑土墙,外包砌条石。

据《巫山县志》记载,大昌县于宋嘉定八年(1215年)迁于大昌镇,明成化七年(1471年)建此城。

发掘与记载相符。

(十八)江东嘴石器地点位于巫山县巫峡镇江东村,长江、大宁河交汇形成的三角形台地上。

2000年发掘1000m2,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

发现遗迹有柱洞、墓葬、灰沟,出土遗物有陶、石、骨器等,其中有新石器晚期的陶器残片。

未见新石器时期原生文化层及旧石器时代地层。

(十九)江东嘴墓群位于巫山县巫峡镇江东村。

中国文物研究所主持发掘,2000年发掘工作主要集中于大宁河沿岸,完成勘探75000m2,发掘2025m2。

发掘汉代墓葬28座,其中土坑墓21座,砖石墓7座。

出土器物以陶器为主,铜器少见,此外还出土铁鼎、铁剑、石斧各一件。

(二十)神女路墓地(瓦岗槽墓地北区)位于巫山县巫峡镇北新城迁建区神女路。

此次发掘未列入2000年计划,但因新城建设影响提前安排此项发掘,由重庆市博物馆、武汉市博物馆于10月25日进场开展抢救性发掘工作。

共分两个片区布方30个,发掘750m2,清理战国、汉代土坑墓、砖室墓15座。

从形制和出土器物两方面,反映了西汉、西汉晚、王莽时期、东汉几个阶段的发展脉络。

出土遗物较为完好,有银镯、铜釜、铜剑等。

二、奉节县(一)毛狗堆遗址位于奉节县安坪乡三沱村。

2000年发掘2000m2,中国文物研究所主持第二次发掘。

文化堆积分汉代、唐宋、明代3个阶段。

汉代堆积中有红烧土、柱洞等与建筑有关的遗迹,另外发现相当于忠县哨棚嘴一期,商代和东周阶段的陶器、石器残片等。

出土的遗迹表明至少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起这里就成为人类活动的场所,后历经商、东周、汉、唐宋、明清这里仍有人类频繁活动。

(二)新浦遗址位于奉节县新浦村长江右岸,吉林大学发掘。

2000年发掘3000m2,发现以周时期文化堆积为主,常见器物造型为三足器和平底器。

其文化内涵与湖北秭归、宜昌、重庆巫山同期遗址接近,是分布于重庆、鄂西峡江地带受楚文化影响的文化遗存。

(三)三坨旧石器地点位于奉节县三沱镇,长江右岸第二级阶地黄土状堆积物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