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选修课程课程标准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4月5日).doc
附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规范和引导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特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教师教育课程广义上包括教师教育机构为培养和培训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
本课程标准专指教育类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教师教育机构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开展教学与评价,以及认定教师资格的重要依据。
一、基本理念(一)育人为本教师是幼儿、中小学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研究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课程应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研究新成果,体现社会进步对幼儿、中小学学生发展的新要求。
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学生观、教师观与教育观,掌握必备的教育知识与能力,参与教育实践,丰富专业体验;引导未来教师因材施教,关心和帮助每个幼儿、中小学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实践取向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
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参与和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主动建构教育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引导未来教师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实践智慧。
(三)终身学习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在持续学习和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课程应实现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的一体化,增强适应性和开放性,体现学习型社会对个体的新要求。
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树立正确的专业理想,掌握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教师加深专业理解,更新知识结构,形成终身学习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二、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一)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要帮助未来教师充分认识幼儿阶段的特性和价值,理解“保教结合”的重要性,学会按幼儿的成长特点进行科学的保育和教育;理解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学会把教育寓于幼儿的生活和游戏中,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保护与发展幼儿探究、创造的兴趣,让幼儿在愉快的幼儿园生活中健康地成长。
语文课程标准——中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中等职业院校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基础模块1.阅读与欣赏正确认读并书写3500个常用汉字。
能使用常用汉语工具书查阅字音、字形、字义,正确区分常用的同音字、形近字。
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
注重对文章整体感知和领会,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能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和写作特点。
能辨识常见的修辞手法,体会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阅读各种优秀作品,体会其丰富内涵,加深和拓宽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能了解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的特点。
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感受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学会初步欣赏文学作品。
就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感悟。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筛选和提取有用的信息。
诵读教材中的古代诗文,大体理解内容,背诵或默写其中的名句、名段、名篇。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页眉内容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规范和引导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特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教师教育课程广义上包括教师教育机构为培养和培训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
本课程标准专指教育类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教师教育机构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开展教学与评价,以及认定教师资格的重要依据。
一、基本理念(一)育人为本教师是幼儿、中小学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研究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课程应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研究新成果,体现社会进步对幼儿、中小学学生发展的新要求。
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学生观、教师观与教育观,掌握必备的教育知识与能力,参与教育实践,丰富专业体验;引导未来教师因材施教,关心和帮助每个幼儿、中小学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实践取向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
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参与和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主动建构教育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引导未来教师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实践智慧。
(三)终身学习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在持续学习和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课程应实现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的一体化,增强适应性和开放性,体现学习型社会对个体的新要求。
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树立正确的专业理想,掌握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教师加深专业理解,更新知识结构,形成终身学习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二、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一)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要帮助未来教师充分认识幼儿阶段的特性和价值,理解“保教结合”的重要性,学会按幼儿的成长特点进行科学的保育和教育;理解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学会把教育寓于幼儿的生活和游戏中,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保护与发展幼儿探究、创造的兴趣,让幼儿在愉快的幼儿园生活中健康地成长。
5公共基础课+工程造价+《大学英语》课程标准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类《大学英语》课程标准外国语学院谢小琼一、课程定位《大学英语》课程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之一。
经管类《大学英语》结合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物流、会计等专业的职业需求, 贯彻“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高职高专教育方针,夯实学生英语基础,彰显学生专业特色,基于工作过程和就业导向重构教学内容,全面提高经管类人才培养质量。
在教学内容选取方面要体现行业企业发展需求,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依托实际工作任务,基于工作过程及其就业方向构建课程内容; 在模拟工作情境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教学,教学模式设计上多采用以听说为主的角色扮演法、讨论式教学和情境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职场操作能力,突出职业综合素质培养,为后期专业英语如:《外贸英语口语》、《商务英语函电》、《会计英语》等打好基础.二、课程目标1.能力目标经过大约150学时(两学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为大二的专业英语学习打下基础。
从而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及时处理业务、了解国际业务动态,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听力:能听懂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中(including “Meeting people/ Making arrangemrnts/ Talking about products/ Negotiating price/Packing/Quality/Job hunting”)使用的结构简单、发音清楚、语速较慢(每分钟120词左右)的英语对话和不太复杂的陈述,理解基本正确。
口语: 1)能用英语进行一般的课堂交际;2)能就各单元话题进行简单陈述;3)能就涉外商务活动的各个贸易流程进行简单的 ,务实的交流. 如能从听力材料Task1-2中所描述的情境进行对话表演(真正将听说结合起来)阅读:能阅读中等难度的一般题材的简短英文资料,理解正确。
公共基础课应执行教育部 2020 年、2021 年印发的相应课 程标准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公共基础课程应执行教育部2020 年和2021 年印发的相应课程标准。
具体来说,这些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目标和要求:明确公共基础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包括知识、技能和素养等方面。
2. 教学内容:规定了公共基础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和具体内容,例如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
3. 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了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指导,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4. 评价与考核:明确了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和考核方式,包括考试、作业、实验、口头报告等。
5. 教材选择和使用:推荐或规定了公共基础课程的教材,以保证教学质量和统一教学标准。
教育部的课程标准是为了统一全国范围内的教学质量,确保学生获得一致的基础教育水平。
学校和教师应根据这些标准来设计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以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全面、均衡的基础知识和素养。
1。
中职课程标准
中职课程标准中职课程标准(精选3篇)中职课程标准1公共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养等的基本途径,对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特制定本方案。
一、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三年制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其他学制参照执行。
二、课程设置(一)课程类别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限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设置,所有学生必须全部修习。
包括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数学、外语、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物理、化学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
限定选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安排内容,各学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选择具体课程、安排教学,所有学生必须修满规定学分。
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劳动教育、职业素养等相关课程。
任意选修课程包括两部分,一部分由国家根据学生继续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安排内容,另一部分由各学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办学特色、学生多样化需求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
包括各种校本课程等。
(二)学时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的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1/3,不低于1000学时。
原则上每学时按45分钟计,18学时为1学分。
各学校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在规定的范围内适当调整,但须保证学生修满规定学分。
(三)课程结构与学分公共基础课程内容一般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构成。
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
职业模块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限定性选修内容。
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继续学习与个性发展等方面需要的限定性或任意选修内容。
各专业学生须修完必修内容和限定性选修内容,修满规定学分。
各地与各学校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地方资源、学校特色、教师特长以及学生实际等,自主开发拓展模块中的任意选修内容。
公共基础课程标准
江西现代高级技工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标准目录《数学》课程标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标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政治经济与社会》课程标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哲学与人生》课程标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体育教学》课程标准.........................................................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数学》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二、课程性质与任务《数学》课程是技工学校的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要求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以及相关的数学实验等活动,初步掌握学习专业知识所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具有必备的数学素养,初步掌握常用的数学方法和数学软件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数学符号运算能力、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行数值计算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课程设计思路以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依据,从学生初中毕业实际出发,贯彻“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以适应专业学习需求为方向,在课程设计上,力求体现数学的基础性、突出经济数学的专业性、教育层次的适度性。
促进《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让学生的数学基础提高一步,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得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实现本课程教学资源行业共享的目标。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黑体二号)一、课程概述(宋体四号加粗)(一)课程性质(宋体小四加粗)(主要叙述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以及课程类型等内容。
)专业课程参考:(课程是××专业的专业学习领域必修/选修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工作过程专业(理论)课、实验(训)课、单独设置实践环节……的课程……)基础课程参考:(课程是×××(类)专业的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是学科整合、改造课程……)(宋体小四)(二)课程定位(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课程与职业岗位工作关系、课程对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以及与前、后续课程的联结等)前导课程:后续课程:(三)课程设计思路(应将教育教学改革基本理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基于生产过程等)与课程框架设计、内容确定以及课程实施有机结合起来,阐述课程总体设计原则、课程设置依据、课程内容结构、理论与实践比例、课时安排说明、学时分配与考核评价方法等内容,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先进性和创新点。
)专业课程参考:(主要指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工作任务的结构模式、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如任务完成的需要、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标准)、活动设计目的、课时安排说明、学习程度用语说明等。
可以结合专业提出有专业特点的课程设计思路,例如:针对行业生产特点,设计学习情境,实施“课堂+野外”、“课堂与车间合一”教学模式,以真实自动化项目为导向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等。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工作项目(任务)的结构模式、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如任务完成的需要、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标准)、活动设计目的等。
)基础课程参考:(例如: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多元智力的学生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二、课程目标(一)课程工作任务目标经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完成的具体工作任务,对学生在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公共基础课----文化课课程标准
公共基础课‐‐‐‐文化课课程标准二 O 一六年九月1目录CONTENTS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 /3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 /15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 /22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63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课程标准/73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课程标准 /79 中等职业学校化学课程标准 /83中等职业学校物理课程标准 /962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1.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
1.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 128 学时。
2.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教学时数为 32~64 学时。
3.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教学时数不做统一规定。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本大纲教学要求用语的表述1.认知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了解:初步知道知识的含义及其简单应用。
3理解:懂得知识的概念和规律(定义、定理、法则等)以及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
掌握:能够应用知识的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去解决一些问题。
2.技能与能力培养要求(分为三项技能与四项能力)计算技能:根据法则、公式,或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正确地进行运算求解。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制定办法课程标准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编写选用教材、指导组织课程教学及考核、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
为了进一步规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规定。
一、制定(修订)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第一条要符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要明确该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在实现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明确本课程各章节的内容和深度,既要保证达到一定的培养目标,又要考虑学生的接收能力和学习负担,要贯彻理实一体化的原则。
第二条要有高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课程标准要以学科的科学体系和教学规律组成本课程的教学体系,力求反映本课程研究的新成果,并将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实现教书和育人的完美统一。
第三条要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和组合。
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课程间的互相联系与衔接,既要防止遗漏,又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第四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课程标准既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又要与生产实际紧密集合,特别要注意对学生基本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及格式第五条课程标准的格式(见附件)第六条编写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一)课程类型在“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选修”中选一种。
(二)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尽可能列出获省、部级以上获奖或高等职业院校的精品教材,以及由特色的公开出版的自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三)课程性质、目标和任务本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概括本课程的指导思想,提出本课程的任务。
在总的培养目标下着重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明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指出课程涉及的重点、难点。
“了解”:是指学生应能辨认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术语,知道事物的分类、过程及变化倾向,包括必要的记忆;“理解”:是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能把某一事实或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指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掌握”:是指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况对某些概念、定律、原理、方法等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用,包括分析和综合。
课程标准评价表(通识课用)
学 概要 的名称。
内
将学习内容按教学的先后顺序进行罗列。在罗列过程中,应清楚地表达知
学习内容
43 2 1
容
识、技能的范围和深度,充分反映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体现出课程的特点。
结 学习标准
根据学习内容确定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程度,采用“能或会+动作要求+ 43 2 1
构
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表述具有可操作性的、清晰明确的学习标准。
学生
在 “教学起点”部分对学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习
表
2 1.5 1 0.5
学习建议 这部分教学内容给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对学生的
根据学习内容、学习标准给出相应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评价内容等评
2 1.5 1 0.5ຫໍສະໝຸດ 评价建议 价建议。在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层面提出具体、可
43 2 1
正确列出课程培养学生哪些在职业生涯中获取新知识、信息以及掌握新方 43 2 1
法、新技能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能力。
素质目标
正确列出课程培养学生哪些职业生涯中所需的人际交流、公共关系、劳动 43 2 1
组织能力、对工作本身的态度、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社会能力。
教学起点 4
(4%)
(12%)
86 4 2
与评分标准 职业素质;既关注学生的工作结果,又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评价方式
说明课程的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社会评价等方式中 2 1.5 1 0.5
的哪种,专业核心课程应采用多元评价。
4
课程标准评价表(公共基础课、选修课用)
教材需说明书名、作者、出版社、版次、、教材主要特色、教材使用设计
设置课程方案
设置课程方案第1篇设置课程方案一、方案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
为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项目旨在制定一套科学、合理、人性化的课程方案,以实现以下目标:1.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
2. 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激发学生潜能。
二、课程设置原则1. 遵循教育规律,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2. 突出专业特点,体现学科优势。
3.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强调课程间的相互衔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5. 适应社会需求,适时调整课程内容。
三、课程体系1. 公共基础课程:占总学分的30%,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英语、计算机等。
2. 专业基础课程:占总学分的30%,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等。
3. 专业方向课程:占总学分的20%,根据学生兴趣和市场需求设置不同方向课程。
4. 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分的20%,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等。
四、课程设置1. 公共基础课程:(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
(2)英语: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增强国际交流能力。
(3)计算机: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应用能力。
2. 专业基础课程:(1)专业核心课程:系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为后续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专业素养。
3. 专业方向课程: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以下方向课程:(1)方向一:课程设置A、B、C。
(2)方向二:课程设置D、E、F。
4. 实践教学环节:(1)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实习: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了解行业现状。
(3)实训: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方案1.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确保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课程标准模板格式
XXX专业《xxx》课程标准模板课程编号:编写规则(见附件:120108德州科技职业学院关于规范编制课程代码的通知)适用专业:XXXXX专业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职业能力课/职业拓展课修课方式:必修/选修教学时数:96(专业课程原则上每周上6节,每学期一般安排15——16周,每周设计一个学习情景,教学时间相对集中,尽可能保持完成学习情景的连续性)学分:4学分一、课程定位(1)课程任务主要针对…………等岗位开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
实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单片机系统的硬件电路组成,学会单片机系统的软件设计方法,体会真实、完整的单片机开发工作过程(硬件电路焊接、电路调试、软件编程、程序下载等)。
从而使学生能够胜任小型智能化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岗位,为就业打下基础。
(2)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课程,后续课程有………课程。
二、学习目标指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所要达到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从宏观上描述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养成哪些素质,特别应突出能力目标。
学习目标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价的、可量化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不可及的。
文字表述分两段:第一段:总体描述。
即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应达到的预期结果。
第二段:具体说明学生应达到的学习目标,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说明学生实际能达到的学习结果。
实例:通过本课程学习,理解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组成,能够根据实际控制系统要求,合理地选择单片机并对其硬件、软件(进行)设计;养成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具有安全文明的工作习惯、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质量意识和创新精神。
1.熟悉AT89S52单片机的性能并了解单片机系统的应用;2.能够正确选用元器件、识读电路图,完成单片机系统的安装与调试;3.熟练运用AT89S52单片机进行编程,并能进行简单应用程序设计与调试;4.熟练使用常用仪器仪表,能够检测单片机系统故障并修复;5.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6.具有敏锐的网络信息意识,善于整合资源、乐于团队协作;7.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信息二、课程简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本课程旨在提供计算机一般应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提高信息素养的课程。
采用任务式讲解方式,以任务带动知识点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程定位本课程是根据社会需求,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高职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信息素养与能力而设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满足现代机关、企业办公对计算机应用的实际需要。
同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其它课程及参加实际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四、课程设计本课程根据岗位(群)需求和人才培养方案目标,以真实项目为载体,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设计,将知识与技能有机的融入到项目中。
本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与教师的演示讲解有机结合。
教师提出工作任务,设计工作场景,准备教学案例,引导性示范,让学生为完成工作任务边学边做边练,在老师适当的指导和引领下,实现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
课程设计流程图五、课程培养目标(一)总体目标在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认识计算机的基础上,熟练掌握编辑排版、数据处理、演示文稿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技巧,初步了解、多媒体信息处理、计算机维护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具备初步计算机操作能力,养成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具有安全文明的工作习惯、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质量意识和创新精神为进一步学习其它计算机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二)知识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特点、用途及发展趋势,了解计算机系统中硬、软件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各部分基本功能;2.了解Word的特点和功能,理解样式的概念;3.理解工作簿、工作表、单元格的概念及其关系;4.理解PowerPoint演示文稿、幻灯片的常用概念,理解母板的概念。
课程标准模板
XXX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定位(注:用简练语言对该课程的地位、功能及与其它课程的关系等内容进行总体描述。
具体指出本课程在专业中属于哪类课程(职业能力必修课、职业能力选修课);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能力培养方面与其他课程的分工与联系;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等。
)二、课程目标(说明:从宏观上描述学生应具有哪些能力、掌握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养成哪些素质,特别是要说明具有哪些能力,突出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的描述要具体明确。
要用职业能力表述课程能力目标,重点关注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
文字表述可分两段,第一段为总体描述,即课程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应达到的预期结果。
第二段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说明学生实际能达到的职业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的文字表述不要使用“知道”、“了解”“懂得”、“熟悉”之类的动词,否则,所描述的课程目标就会非常模糊。
建议采用“能或会+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如“能熟练操作×××”。
通常采用的动词有:●操作类:操作、采集、配置、标定、使用、挑选等●程序类:排序、连接、制造、调整、准备、安装等●理会类:理会、阅读、摘录、寻找等●知识类:了解、理解、应用等●解决问题类:计划、设计、排除、估算、计算、选择、布置等●管理组织类:组织、管理、指导、协调、监控等)三、课程内容与任务设计说明: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具体的学习领域,并以此规划和设计学习情境、子情境。
学习情境一般分为2级,通常每个学习情境由多个子情境支撑。
规划和设计学习情境依据的是对工作任务的分析结论。
课程整体设计关注的是将工作任务映射到具体的学习领域,每个学习情境又分为若干个子情境,每个教学子情境根据需要又可包含若干个学习任务。
(本部分共有2个参考模板,请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模板)模板一:模板二:1.课程整体设计2.子情境设计(说明:又称课程单元详细设计,明确具体的学习项目或任务)四、 教学实施条件1. 教学团队 :(重点说明团队成员组成和各自角色、责任,条件允许的话课程教学团队应该)2. 实训条件:(主要是硬件要求)3. 教材及主要参考文献4. 其他条件五、 考核方法说明:课程考核要给出具体的考核方式,不同的课程类型可采用不同的考核模式,鼓励“课证融合”课程与专业相关性高、权威性强的职业资格考证项目相结合,开展以证代考的考核方式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二:学院通识课
《×××××》课程标准写作指南
2.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
3.课程类型(单一选项):A类(纯理论课)/ B类(理论+实践)/ C类(纯实践课)
一、课程说明
课程简要介绍,包括:课程类别、课程性质、主要学习内容、总课时数、总学分数、教学时间安排、教学环节构成等。
总述本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与其它课程的关系等内容。
如:本课程是学院通识课程中的××××类课程,共××学时,××学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巩固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技能,陶冶学生的××××情感、情操,……。
二、课程学习目标
从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阐明完成本课程学习后能够获得的能力、经验及知识,需列举出显性的目标。
总体目标是对学生课程学习预期结果的综合概括;具体目标可从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在知识、能力(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进行具体说明。
三、课程整体设计
四、课程详细设计
1.分学习单元详细介绍课程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的和教学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分析。
说
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
2.组织实施建议从本学习单元教学实施所需的教学仪器设备与媒体、网络条件建设等提出建
议。
3.学习素材准备从本学习单元教学实施所需要的教材、学习指导书、信息化教学资源(多媒
体课件、网络课程、多媒体素材、电子图书和专业网站)等方面提出建议。
4.考核与评价强调整体性,尽量体现出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原则,体现出学生
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原则,明确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及评价结果。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结果”
的形式进行,一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考核评价,即为过程考核,在平时以适当方式(各门课根据实际情况)给出成绩;二是通过对学生提交的工作成果、理论作业、调查报告以及期末试卷测试成绩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进行考核评价。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具体技能方法的掌握程度,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知水平,工作方案设计实施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工作态度(包括出勤),工作效率(包括进度),工作质量(失误率、正确率)等。
评价方法包括自评、小组成员互评、教师评价(平时提问、观察)、试卷测试等。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模式。
此处应根据课程的类型提出比较具体的教学模式建议,指明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教学活动,明确对教学物质条件的组织,如教室、实训室的安排、教学材料的准备,也要明确对师生活动的组织,如师生互动的方式、教学活动的程序等。
2.教学方法。
此处应用文字对适用于本课程及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描述,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3.教学手段。
此处应用文字明确指明是否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指明能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
效率,取得实效。
六、其他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