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格利茨及其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解读

合集下载

斯蒂格利茨及其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解读

斯蒂格利茨及其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解读

斯蒂格利茨及其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1943)是当代最负盛名的经济学家和新凯恩斯主义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对许多重要的经济理论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涉及不完全信息、风险、公司财务结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委托-代理、激励结构、信息甄别、市场效率、效率工资、信贷配合、组织结构、新古典增长和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等诸多领域。

为了分析的简洁和清晰,本文拟将斯蒂格利茨对上述诸多领域的学术贡献,归结为分析工具(论风险)、理论应用(论委托代理、道德风险、信息甄别和不完全市场)、特定市场(保险、金融和劳动力市场)和宏观经济理论(微观基础与基本特征)四个层次,分别予以简要的评述。

一、论风险问题斯蒂格利茨对风险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他与罗斯柴尔德(M.Rothschild)在70年代早期合作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之中。

斯蒂格利茨在与罗斯柴尔德合作的论文《递增风险:定义》(1970)中,首先对风险的传统定义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新的定义方法。

他们认为,人们通常用四种定义来说明一个随机变量(Y)较另一个随机变量(X)具有更大的风险(假定二者均值相同),即:(1)随机变量Y等于随机变量X加干扰项Z(均值为零的噪音);(2)每一个风险规避者更偏好X,即对一个凹效用函数而言,EU(X)≥EU(Y);(3)与随机变量X相比,随机变量Y的概率密度函数在其尾部具有更大的权数;(4)随机变量Y的方差大于X。

通过对随机变量的偏序进行检验,他们指出前三种定义是等价的,而第四种定义则与之不同。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风险的含义,他们还对“更高的风险”给出了一个正规的定义,即如果一个随机变量的密度函数是另一个随机变量的密度函数加上一个“保持均值不变的差”(Mean Preserving S preads),则该随机变量具有更高的风险。

其中,“保持均值不变的差”是一个均值为零的分段函数。

斯蒂格利茨与罗斯柴尔德的这一定义,成为大多数论述风险问题文献的分析基础。

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理论
菜单成本 曼昆首先提出。 菜单成本造成了价格调整的障碍,它既包括调整价格的实物成 本(比如印制新的报价单和产品目录的费用),又包括重新谈 判和协调的时间成本。
近似理性 见阿克洛夫和耶伦模型(1985a,1985b)。 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拥有定价权的企业在定价过程中作出 的非最优选择会带来损失,然而这种损失可能很小。因此,企 业的惯性价格行为可能是一种“近似理性”行为。
无论是名义工资刚性还是名义价格刚性都表明政府 的政策能够避免需求对产量的较大冲击。
16.2 真实刚性
真实刚性:
经济行为人缺乏动机去改变实际工资或实际产品 价格,当需求发生变化时,当事人会改变产出而
不是调整价格以适应变化。
真实价格刚性 真实工资刚性
16.2 真实刚性
对于真实价格刚性的不同解释:
16.2 真实刚性
效率工资理论Efficiency Wage Theory
高工资将刺激工人提高生产率的理论: 吸引更高素质的求职者 提高工人的努力水平减少偷懒 减少辞职率,稳定人心 提高工人的健康水平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效率的提高能够补偿高工资带来的成本增加 结果: unemployment resulted from high pay
以各种现实经济的不完全性(例如,不完全竞争、不完全 市场、异质劳动、不对称信息等)来解释经济的波动现象。
在价格刚性存在的情况下,货币是非中性的。
16.1 名义刚性
名义刚性:
宏观经济中的价格水平或工资水平不能够
进行充分调整的状态。
名义价格刚性 名义工资刚性
16.1 名义刚性
名义工资刚性
市场分为固定价格市场和灵活价格市场。固定价格市场主 要包括劳动力市场和大多数商品市场;而灵活市场主要包 括金融市场和小部分商品市场。在劳动力市场上,由于不 存在拍卖者,频繁调整工资会提高交易成本,从而不是理 性行为人最优的选择。因此,长期合同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主要观点及评析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主要观点及评析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主要观点及评析作为宏观经济学的一种前沿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在当前同样也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争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主要观点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借鉴。

一、引言作为当前经济理论重要的前沿课题之一,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无疑已使得西方宏观经济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改变了理论界和实践层对于宏观经济的思考方式、研究范式和实践方法,但作为宏观经济学的一种前沿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在当前同样也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争议。

笔者认为,究其原因,不外乎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理论本身存在着某些缺陷,成为学术界长期攻击的对象;另一方面,在近30年的世界经济实践中,该经济理论中某些引人关注的重要理论预测并未成为现实,导致缺少事实经验的有力支撑。

但无论如何,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从形成之日起就对宏观经济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其影响程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愈加深入而广泛。

因此,在这样的理论与现实背景下,同时伴随着当前西方经济思潮涌动和各种前沿理论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有必要对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剖析,基于此,本文在对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进行梳理、总结基础上,透过宏观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新发展,通过代表模型的分析对该经济理论进行较全面的评析,由此来展望该理论的发展方向。

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形成的背景、基本假设及主要观点评析(一)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形成的背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节节攀升,西方国家试图采用“斟酌使用”或“微调”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同时保证经济不会陷入衰退,其结果是经济衰退得以减缓但通胀却越来越严重,到了70年代中期后,西方国家大多出现了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涨”现象。

按照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不可能同时出现,两者之间应该呈“此消彼长”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而现实却使得该理论从解释上陷入了困境,其提出的政策建议自然也难以解决“滞涨”现象,从而遭受到各方的猛烈攻击。

了解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

了解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

了解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核心考虑因素之一。

了解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对于我们理解经济发展规律、指导经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经济增长理论,帮助读者深入理解经济增长的本质。

一、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是由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提出的。

亚当·斯密认为,劳动分工是经济增长的关键,通过劳动分工,市场能够高效组织资源配置,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大卫·李嘉图的贡献是提出了劳动与土地边际产出递减的理论,即土地的边际产出递减决定了经济增长的停止。

二、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由罗伯特·索洛经济学家提出。

索洛模型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也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他通过建立动态优化模型,研究了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并提出了“索洛增长模型”。

三、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增长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由保罗·罗默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经济学家提出。

他们认为,技术进步和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政府在提供公共品和调整市场失灵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罗默提出了“人力资本模型”,斯蒂格利茨提出了“多边市场模型”,这些模型都对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解释。

四、新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新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由罗伯托·巴鲁和托马斯·皮凯提等经济学家提出。

他们强调创新、企业和制度的重要性,认为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他们的研究为理解现代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视角。

综上所述,经济增长是一个多元化的研究领域,不同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经济增长理论。

古典经济学关注资源配置和生产效率,新古典经济学注重技术进步和投入要素,新凯恩斯主义强调创新和政府的作用,新新古典经济学重视企业和制度。

12--新凯恩斯主义模型解析

12--新凯恩斯主义模型解析

最后,新凯恩斯主义在长期分析方面向新古典主义 趋同。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完全致力短期静态需 求分析,几乎很少涉及供给分析, 这种理论作为30 年 代经济大危机的产物, 对资本主义走出危机困境, 具 有积极作用。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总是处于危机 之中,一旦离开了这个基本前提,就不太合适了。 新凯恩斯主义者在继承凯恩斯的传统重视需求变动 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同时,也开始涉及供给变化的影响。 尽管机制不同,两派最终都承认短期总供给曲线是 向上倾斜的,长期总供给曲线则是垂直的。
菜单成本
餐单成本是指企业为改变销售商品的价格,需要给销售人 员和客户提供新的价目表所花费的成本。 菜单成本包括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两部分。 实际成本是指研究和确定悉尼价格的成本,重新编印价目 表将新价目表通知销售点的成本,更换价格标签的成本, 为新价格做广告等花费的成本,这些成本是企业调整价格 时实际支出的成本;另一类成本是企业调整价格的机会成 本,如价格变动的次数过于频繁,会使顾客感到麻烦和不 快,有可能减少对此种商品的需求而造成损失,甚至包括 处理顾客怨言的成本,这些虽然不是企业实际支出的成本, 但同样阻碍着企业调整价格,也被称为菜单成本。 菜单成本引起价格的短期粘性是新凯恩斯主义反击新古典 主义的判断并证明其所主张的价格粘性的重要理由。
第十二章 新凯恩斯主义模型
面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责难和挑战,一批仍然 信奉凯恩斯主义基本思路的西方学者也随着 新古典学派的成长而形成了目前的新凯恩斯 主义派别。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斯蒂格利茨、曼昆、泰勒 等 新凯恩斯主义派别的特点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加以论述: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特点
一、与新古典学派的主要分歧 二、对新古典学派观点的肯定和吸收 三、对原有的凯恩斯主义观点的坚持 四、工资和价格粘性假设的理由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原凯恩斯主义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原凯恩斯主义

1、比较新凯恩斯主义与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并着重分析他们对经济波动的看法?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继承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失业、市场不出清是经济的常态”的说法,认为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在经济体系中是重要的,认为古典二分法(注)失效,重视短期分析;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不完全竞争);赞成政府干预经济活动。

新凯恩斯坚持了凯恩斯主义的工资、价格黏性(刚性),市场不出清、斟酌使用经济政策的观点。

但同时也吸收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和微观基础,例如个人利益最大化等。

关于经济波动整个宏观经济问题被归结为两个问题:总需求是否等于总供给,如果不相等会引起经济波动;用什么经济政策对付经济波动。

不同的经济学派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根据萨伊定律,图中的投资口和储蓄口总是连在一起的,投资恒等与储蓄,总供给总是等于总需求,不需要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

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工资和价格刚性或其他原因,投资口和储蓄口之间没有管道相连,投资未必等于充分就业状态的储蓄,总供给未必等于总需求,所以管道中流动的国民收入会因此而上下波动。

为稳定宏观经济,国家必须干预。

新古典综合的观点也是如此。

随着新古典综合的衰落,以货币主义为先驱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出现。

货币主义认为,凯恩斯主义的错误在于忽视了货币发行过多的消极作用,凯恩斯主义认为增发货币可以解决就业问题,没有顾及通货膨胀的后果。

在凯恩斯主义影响下,西方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投资。

货币主义认为,这不过是用政府投资替代了私人投资。

政府投资往往用于非生产投资,而私人投资的用途总是生产性。

生产性投资减少,企业雇工人数减少,部分地造成失业;生产性投资减少,社会生产量减少,部分地导致通胀。

可以说,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都认为经济运行的问题出现在需求方面。

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而货币主义则反对财政政策,主张着重货币政策。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否定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理论,用企业的不完全信息来解释宏观经济学中波动问题。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经济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经济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经济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斯蒂格利茨在贵州演讲解读2007年3月10日,著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于应邀在贵阳大剧院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演讲。

聆听了大师的演讲后,我同许多听众一样感慨良多。

老实说,对于斯蒂格利茨的经济思想和理论我们并不熟悉,十年前,他还是一个对中国经济学界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学者,即便是当时中国比较权威的《西方经济学文库》介绍了众多的西方经济学界学者,其中也还没有见到对他的介绍。

斯蒂格利茨于2001年,因“对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的分析”,同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和斯彭斯(A Michael Spence)分享当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后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人们才注意到他是一个天才的经济学家,他的研究领域跨越信息经济学、金融市场、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收入分配、公共财政等诸多领域。

他冷静、客观、睿智的经济理论思想,强烈地冲击着我们现有的经济发展的思想和观念。

曾几何时,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犹如山洪暴发、雨后春笋般在出现在中国学术书架上,强烈地冲击着中国学术青年,一时间从亚当·斯密到后凯恩斯主义,各种西方经济学流派,你方下台我登场。

对于西方经济学理论“生吞活剥”者有之,“囫囵吞枣”者有之。

即便是今日,对于一些西方经济学的“古董”还有许多学者和专家还在脸红耳赤地争吵着如何“刻舟以求剑”。

在演讲中,斯蒂格利茨先生反复强调这一点。

在听了斯蒂格利茨的讲演后,大有茅塞顿开之感。

过去,对于一些舶来的观点,我们虽然有过疑问,但毕竟只是我们小人物自己的管见,是否具有“话语权”我们往往自己也没有把握。

大师演讲中的一些观点时时激起笔者的共鸣。

重读他1991年出版《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的著作中,许多观点、观念也给我们以极大的冲击。

他虽然是西方经济学家,但是许多观点与观念常常与我们那些拉大旗作虎皮,盲目崇拜西方经济学的学者的看法大相径庭,反而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观点相近。

浅析凯恩斯主义及其新的发展

浅析凯恩斯主义及其新的发展

浅析凯恩斯主义及其新的发展摘要:凯恩斯主义是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个主要流派,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19 世纪3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为应付频繁的经济危机,一种以政府干预经济生活为主要特征的理论—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并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的经济理论之一。

但自7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陷入困境,走向衰落。

本文试图论述凯恩斯主义对传统经济学的重大突破及其贡献,并指出了凯恩斯主义自身的理论缺陷,阐述了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前提及其特征,最后分析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理论缺陷,经济危机,新的发展一、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及其贡献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之后, 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学日益遭到严峻的挑战,此时凯恩斯主义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

凯恩斯主义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有了新的观点和新的见解:一是承认经济危机确实存在。

而传统经济学根据萨伊定律:供给恒等于需求,从根本上否认普遍意义上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

二是确认经济危机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而恢复均衡, 因而主张采取强有力的政府干预, 对危机进行紧急救治。

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只会出现局部失衡, 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具有很高的完善性和协调性, 可以自动调节使经济运行重新恢复正常, 因此主张自由放任, 反对政府干预。

三是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有效需求不足。

这一观点改变了资产阶段经济学家从经济外部寻找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原因的一贯传统。

他从考察生产、就业和收入的决定因素入手, 分析了有效需求原理以及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三个基本心理规律, 进而分析了消费与投资两方面有效需求不足的内在结构。

二、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核心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就业理论,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理论。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西方资本主义未实现充分就业的主要原因。

12--新凯恩斯主义模型解析

12--新凯恩斯主义模型解析
①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并不能迅速 调整到使得市场出清,经济可以处于非充分就业均 衡状态,而在长期,经济将调整到充分就业状态。 ②利用菜单成本论、长期合同论、隐含合同论、不 对称信息论、局内—局外利益论效率工资论等来说 明货币工资粘性。 ③在出现货币工资粘性的条件下,总需求的变动会 引起非自愿失业,从而出现经济周期。 ④为了加速经济向充分就业的调整,政府应采取需 求管理政策。
最后,新凯恩斯主义在长期分析方面向新古典主义 趋同。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完全致力短期静态需 求分析,几乎很少涉及供给分析, 这种理论作为30 年 代经济大危机的产物, 对资本主义走出危机困境, 具 有积极作用。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总是处于危机 之中,一旦离开了这个基本前提,就不太合适了。 新凯恩斯主义者在继承凯恩斯的传统重视需求变动 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同时,也开始涉及供给变化的影响。 尽管机制不同,两派最终都承认短期总供给曲线是 向上倾斜的,长期总供给曲线则是垂直的。
对新古典学派观点的肯定和吸收
肯定和吸收的观点有以下两个: 理性预期:新凯恩斯主义者虽然并不认为人 们最终能够准确地预期到现实的情况,但是 他们认为,为了自己的利益,人们会尽量收 集信息,不仅包括过去,而且牵涉到未来的 事态 微观基础。新凯恩斯主义者同意,宏观经济 理论必须符合微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特别 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假设条件。
对李嘉图等价论的非难提出辩解。对李嘉图等价论, 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这一理论是否存在值得质疑, 其原因在于:第一,普通的人。即使具有理性,也 未必像巴罗所说的那样有远见,会考虑到增发国债 而引起的将来赋税的增加;第二,人的生命是有限, 而偿债的时期可能发生在生命结束之后。即使普通 的人想到偿债问题,利己的人并不关心这一点。巴 罗所提到的“对后代人的关心正如对自己一样”是 否能成立还有待于事实的验证。

新自由主义的终结新凯恩斯主义的崛起

新自由主义的终结新凯恩斯主义的崛起

N改革探索ORTHERN ECONOMY AND TRADE42009年第 4 期文摘编号:1005-913X(2009)04-0004-CA摘要: 再一次面临经济危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救市”措施。

对于这一系列举措,有的学者说它将意味着美国当前的主流经济学——新自由主义的终结,也有的学者说它将意味着新凯恩斯主义的崛起。

关键词:经济危机;新自由主义;新凯恩斯主义中图分类号:F091.3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09)04-0004-02收稿日期:2009-02-27作者简介:朱丽娟(1984-),女,安徽金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

新凯恩斯主义的崛起新自由主义的终结朱丽娟(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合肥 230039)一、经济危机根源说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后,凯恩斯说:“如果在暴风雨的季节,他们只能告诉我们,暴风雨在长期中就会过去,海洋必将回复平静,那么,经济学家给自己的任务就太过容易而无用了。

”今天,暴风雨又来了,这让我们又一次想起了凯恩斯。

凯恩斯在1936年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指出:“投资市场的本性是……当幻想破灭的情绪降临到一个过度乐观、被过度买入的市场时,它就会以一种突兀的、甚至灾难性的力量打击在市场上”, “疑虑一旦出现,就会迅速蔓延”。

“今天的最高明的投资的私人目标却是被美国人表达得很恰当的‘起跑在枪响之前’,“一边在都知中胜过群众,从而把坏的和被磨损了的钱币脱手给他人”。

“信心和信用状态二者中的任何一个的低迷不振便足以导致股票价格的崩溃……造成经济崩溃。

”这些话极好的描述了我们最近所面临的情况:全球金融剧烈动荡,全球投资人由于恐慌心理,大量抛售手中金融资产,各国股票大幅下跌,贸易减少,失业增加……在《通论》中,凯恩斯以有效需求不足为逻辑起点,侧重从经济行为主体的心理角度分析经济危机的原因。

他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有效需求不足。

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讲解

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讲解

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讲解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Dixit Stiglitz)模型是经济学中用于研究市场竞争和市场结构的一种模型。

该模型最早由印度经济学家阿维林德·K·迪克西特(Avind K. Dixit)和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于1977年提出。

他们的研究对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对于实践的指导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

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主要研究的是市场结构和市场竞争问题。

模型的核心是一个双重不确定性模型,即消费者与厂商的不确定性。

消费者在做决策时面临的不确定性主要指他们的偏好和收入水平。

而厂商在做决策时面临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指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

在这种不确定性下,消费者和厂商的决策都是一种随机策略。

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包含了两个基本假设:1. 厂商的产品是差异化的;2. 消费者具有不完全信息。

在这种基本假设下,厂商面临的问题是产品价格的制定和广告宣传。

厂商通过广告来增加其产品的知名度,从而提高产品的价格和销量。

但是,广告宣传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一旦厂商的广告宣传没有增加其产品的知名度,那么生产的成本将会被浪费。

在消费者方面,他们的决策是基于他们的偏好和产品的价格偏好。

这种价格偏好涉及到厂商如何制定价格,以及消费者对产品价格的反应。

在模型中,消费者对产品价格的反应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完全移情作用,即消费者对价格的反应是一种完全的移情;另一种是不完全移情作用,即消费者对价格的反应是一种局部化的。

基于以上假设和预设条件,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的核心问题是市场结构和市场竞争。

具体来说,它主要关注两种市场结构:一种是垄断市场,另一种是寡头市场。

垄断市场是指只有一个供应者或者是一种完全货物的市场环境,而寡头市场则是指只有少数几家厂商掌握市场份额的市场环境。

斯蒂格利茨及其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

斯蒂格利茨及其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

斯蒂格利茨及其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简介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是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在经济学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方面。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是对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扩展和深化,旨在解释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重要性。

本文将介绍斯蒂格利茨的背景和他推动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观点。

斯蒂格利茨的背景斯蒂格利茨出生于美国,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在哈佛大学担任教授和研究员。

他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方面。

斯蒂格利茨因其对经济学的杰出贡献而获得了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背景在20世纪70年代,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在面对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等问题时遭遇了挑战。

尤其是在剧烈的通货膨胀下,难以解释失业率过高的现象,需要重新评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适用性。

斯蒂格利茨及其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对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进行了修正和扩展,形成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观点1.市场失灵的存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认为市场不是完全有效的,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

例如,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和不完全竞争等因素会导致市场产生扭曲和不公平结果。

2.政府干预的必要性: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主张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积极角色。

政府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波动和促进经济增长。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市场监管,防止市场失灵现象的发生。

3.福利经济学视角: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强调福利经济学的重要性。

斯蒂格利茨认为,经济政策的目标不仅仅是追求经济增长,还应该关注社会公平和福利的提升。

4.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对信息不对称的研究更加深入。

斯蒂格利茨提出了择优选择、道德风险等概念,解释了市场中信息不对称如何影响经济行为和资源配置。

5.发展经济学的视角:斯蒂格利茨对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也对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凯恩斯主义模型解析PPT幻灯片课件

新凯恩斯主义模型解析PPT幻灯片课件
第十二章 新凯恩斯主义模型
1
面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责难和挑战,一批仍然 信奉凯恩斯主义基本思路的西方学者也随着 新古典学派的成长而形成了目前的新凯恩斯 主义派别。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斯蒂格利茨、曼昆、泰勒 等
新凯恩斯主义派别的特点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加以论述:
2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特点
一、与新古典学派的主要分歧 二、对新古典学派观点的肯定和吸收 三、对原有的凯恩斯主义观点的坚持 四、工资和价格粘性假设的理由
而实际价格粘性论包括厂商信誉论、需求非对称 论、投入产出表理论、寡头市场和价格粘性论。
7
菜单成本
餐单成本是指企业为改变销售商品的价格,需要给销售人 员和客户提供新的价目表所花费的成本。
菜单成本包括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两部分。 实际成本是指研究和确定悉尼价格的成本,重新编印价目
表将新价目表通知销售点的成本,更换价格标签的成本, 为新价格做广告等花费的成本,这些成本是企业调整价格 时实际支出的成本;另一类成本是企业调整价格的机会成 本,如价格变动的次数过于频繁,会使顾客感到麻烦和不 快,有可能减少对此种商品的需求而造成损失,甚至包括 处理顾客怨言的成本,这些虽然不是企业实际支出的成本, 但同样阻碍着企业调整价格,也被称为菜单成本。 菜单成本引起价格的短期粘性是新凯恩斯主义反击新古典 主义的判断并证明其所主张的价格粘性的重要理由。
5
对原有的凯恩斯主义观点的坚持
新凯恩斯主义者也坚持了一些凯恩斯主义的原 有观点:
工资和价格粘性。工资的粘性在凯恩斯主义 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导致经济波动的一 个重要原因。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虽然从 理论上说,工资和价格应灵活地涨落,以便 保持供求的均衡,但是,实际的观察表明二 者并不随时随地变动,从而二者的粘性是客 观存在的。

浅析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浅析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浅析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摘要: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经济学界崛起并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学流派,它主张政府干预,是西方经济学中一个极为活跃的领域。

新凯恩斯主义坚持了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结论,以独特的方法和新颖的观点复兴了凯恩斯主义,是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一次新综合。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上引入微观基础,这是在原来基础上的一个重要的进步。

同时,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很多理论都是在前人的观点的基础上拼凑起来,并且有些观点相互矛盾,其理论体系在细节上有待完善。

另外,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缺乏大量具体的政策性建议,多为理论方面的介绍,缺乏实际性的建议。

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要理论;评价20世纪80年代,美国一批年轻的经济学家为了寻找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要理论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产生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其兴盛于90年代。

新凯恩斯主义主要的成员是哈佛大学的格里高利·曼昆(N. Gregory Mankiw)、劳伦斯·萨墨斯(Lawrence Summers),麻省理工的奥利维尔·布兰查德(Olivier Blanchard)、朱利奥·罗泰姆伯格(Julio Rotemberg),哥伦比亚大学的爱德蒙·费尔普斯(Edmund Phelps),斯坦福大学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分校的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珍妮特·耶伦(Janet Yellen)等。

其中在论文中最早使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这一名称的,是戴维·罗默、格雷戈里·曼奎和劳伦斯·鲍尔。

一、新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理论创新来源都是现实问题,同样新凯恩斯主义的产生也离不开现实经济的矛盾。

自从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通论》(1936年)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诞生,经过了不少人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

新凯恩斯主义 PPT

新凯恩斯主义 PPT
实际工资高于均衡工资
效率工资模型:效率工资的决定
厂商的利润函数:π=Y-wL 产量函数:Y=F(eL) F'(eL)>0
F''(eL)<0 努力程度函数:e=e(w) e'>0 厂商目标:max π= F(e(w)L)-wL
利润最大化条件为:
w e'(w)/ e(w)=1 或 (Δe/ e)/(Δw/ w)=1 工人工作努力程度对工资的弹性等于1
4、理性预期约束(rational constraint expectation)
或近似理性预期(near-rationality)
(二)失业产生的原因——工资粘性和价格粘性
失业产生的原因: 新古典综合派:需求不足 新凯恩斯主义:工资和价格粘性
1.工资粘性
工资粘性存在的原因:效率工资模型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4)原凯恩斯主义理论模型在统计检验上的失败:
§ 原凯恩斯主义理论模型的菲利普斯曲线: 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交替关系。
§ 20世纪70年代的统计检验结果: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正相关,经济现实是
高通货膨胀与高失业并存。
2 、反凯恩斯主义的盛行 3、 新凯恩斯主义的兴起
刚性:
(1) 工资和价格不能下降 (2) 工资和价格变化受到供求以外的因素
影响 (3) 刚性的存在使非均衡成为常态
粘性:
(1)工资和价格不能灵活、迅速地变动 (2)工资和价格变化受到供求以外的因素影响 (3)粘性的存在使非均衡成为常态
学派 工资、价格的特征
新古典宏 观经济学
完全弹性
原凯恩斯 主义
原凯恩斯主义: 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滞涨:高失业与高通货膨胀并存

新凯恩斯主义 PPT

新凯恩斯主义 PPT

(2)粘性工资的结果 ——导致非自愿失业的存在
2.价格粘性
菜单成本论
菜单成本论的假设条件:
菜单成本论:价格粘性的解释
菜单成本论:价格粘性的解释 根据厂商需求曲线解释
P
A B
C
F
G
O
MC=AC dd
Q
菜单成本论:价格粘性的解释 厂商调整价格具有外部性: 单个厂商降价有利于其他厂商 单个厂商的价格调整对有利于总需求的增加
实际工资高于均衡工资
效率工资模型:效率工资的决定
厂商的利润函数:π=Y-wL 产量函数:Y=F(eL) F'(eL)>0
F''(eL)<0 努力程度函数:e=e(w) e'>0 厂商目标:max π= F(e(w)L)-wL
利润最大化条件为:
w e'(w)/ e(w)=1 或 (Δe/ e)/(Δw/ w)=1 工人工作努力程度对工资的弹性等于1
原凯恩斯主义的非市场出清:
存在工资和价格刚性,工资和价格易升难降, 导致市场非出清
2、不完全竞争市场
(1) 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负斜率,对其产品 有价格决定权
(2)当需求变化时,厂商往往是调整产量, 而不是价格
3、最大化原则假设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和生产者利润最大化是研究 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出发点
菜单成本论:价格粘性的解释
折弯的需求曲线模型
P
K
H D
L
MR
O
Q
折弯的需求曲线模型
(2)价格粘性的结果 ——商品市场非均衡
五、 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
(1)政府对经济实行“粗调”(rough-tuning): 政府采取旨在消除或避免严重的宏观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蒂格利茨及其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1943)是当代最负盛名的经济学家和新凯恩斯主义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对许多重要的经济理论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涉及不完全信息、风险、公司财务结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委托-代理、激励结构、信息甄别、市场效率、效率工资、信贷配合、组织结构、新古典增长和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等诸多领域。

为了分析的简洁和清晰,本文拟将斯蒂格利茨对上述诸多领域的学术贡献,归结为分析工具(论风险)、理论应用(论委托代理、道德风险、信息甄别和不完全市场)、特定市场(保险、金融和劳动力市场)和宏观经济理论(微观基础与基本特征)四个层次,分别予以简要的评述。

一、论风险问题斯蒂格利茨对风险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他与罗斯柴尔德(M.Rothschild)在70年代早期合作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之中。

斯蒂格利茨在与罗斯柴尔德合作的论文《递增风险:定义》(1970)中,首先对风险的传统定义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新的定义方法。

他们认为,人们通常用四种定义来说明一个随机变量(Y)较另一个随机变量(X)具有更大的风险(假定二者均值相同),即:(1)随机变量Y等于随机变量X加干扰项Z(均值为零的噪音);(2)每一个风险规避者更偏好X,即对一个凹效用函数而言,EU(X)≥EU(Y);(3)与随机变量X相比,随机变量Y的概率密度函数在其尾部具有更大的权数;(4)随机变量Y的方差大于X。

通过对随机变量的偏序进行检验,他们指出前三种定义是等价的,而第四种定义则与之不同。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风险的含义,他们还对“更高的风险”给出了一个正规的定义,即如果一个随机变量的密度函数是另一个随机变量的密度函数加上一个“保持均值不变的差”(Mean Preserving S preads),则该随机变量具有更高的风险。

其中,“保持均值不变的差”是一个均值为零的分段函数。

斯蒂格利茨与罗斯柴尔德的这一定义,成为大多数论述风险问题文献的分析基础。

斯蒂格利茨在与罗斯柴尔德合作的《递增风险:经济影响》(1971)论文中,进一步对递增风险的经济影响及其具体应用进行了论述,分别就不确定性对储蓄收益率的影响、资产组合选择问题、厂商的生产问题和厂商多期计划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考察,其主要结论包括:(1)均方差分析方法一般会导致错误的结论、相关函数的凹行或凸性条件可以用阿罗-普拉特的相对和绝对风险规避概念进行表述;(2)厂商在不确定条件下的产出总是低于确定性条件下的产出,厂商对递增风险的最优反应是削减产量而非价格(这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石之一)。

这些发表于70年代早期的论文,奠定了斯蒂格利茨的学术地位、并部分地奠定他的研究方向和风格。

有人曾经形象地指出:斯蒂格利茨的学术生涯,就是他关于风险和不完全信息的基本思想在整个经济学领域不断传播的过程。

二、委托-代理和道德风险、信息甄别、不完全竞争等理论斯蒂格利茨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研究,直接导致了他对委托-代理及道德风险、信息甄别、不完全竞争等问题的研究。

这些研究既是它对前述分析工具和基本思想的理论应用,又构成了他对各种具体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的立足点。

1.委托-代理和道德风险。

斯蒂格利茨利用不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对委托-代理及道德风险问题进行了研究。

主要成果反映在其与阿诺特合著的《对道德风险的基本分析》(1998)、《道德风险与非市场制度》(1991)等论文之中。

斯蒂格利茨等认为,不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会引起委托-代理和道德风险问题。

由于代理人和委托人的利益和行为动机可能不一致、且存在非对称信息,因此,代理人的行为可能不符合委托人的利益。

他们指出,即使发生这种情况(对委托人而言,代理人的行动并非最优秀的),委托人可能仍然偏好代理人参与其中的结果、而非没代理人参与时的情形。

例如在刑事审讯中,杀人嫌疑犯可能更偏爱雇用一个代理人(律师)所产生的结果(定罪为过失杀人)、而不是没有代理人时的结果(判处死刑)。

当然,最符合委托人利益的结果(无罪释放)可能通过代理人的其它行动(例如向法官行贿、做伪证等)取得。

由于委托人不能根据可观测到的信息完全推断代理人的真实行为,因而他对代理人的能力、代理人根据委托人的利益采取行动的程度等无法获得准确的了解。

因此,斯蒂格利茨等将委托-代理关系的特征描述为:委托人由于部分非对称信息的存在而具有的风险的情形。

将努力函数引入分析模型,使得双方签订的合约对双方的偏好集和机会集产生了间接的影响、并使得市场活动更趋复杂。

据此,阿诺特和斯蒂格利茨(1988)针对意外保险指出:“即使预期效用函数、努力程度与发生意外事故的概率的关系等基本函数是相当良好的,无差异曲线和可行集却也未必:无差异曲线不必是凸的、可行集必定不是凸的;价格-消费线和收入-消费线可能是不连续的;努力程度一般不是保险政策或商品价格等参数的单调函数或连续函数”。

显然,不连续性将削弱人们对市场机制的自信。

此外,他们认为非市场因素会使得道德风险问题进一步加剧。

为此,阿诺特和斯蒂格利茨(1991)所得出的结论是:“当发生明显的市场失灵时,非市场因素至少部分具有克服市场缺陷的强烈动机”。

2.信息甄别模型。

阿克洛夫的“旧车市场模型”和斯彭斯-的“劳动力市场模型”,分别对逆向选择的机理和信号传递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斯蒂格利茨则提出了信息甄别模型和保险市场模型,大大拓展了经济学界对逆向选择和信号理论的研究。

斯蒂格利茨在其所发表的《“信息甄别”理论、教育与收入分配》(1975)论文中,以“受教育水平”作为市场信号,对信息甄别的内在机制进行了研究。

而在《质量依赖于价格的原因和后果》(1987)论文中,则考察了价格水平充当市场信号、并具有信息甄别作用的情形,尤其是对信息甄别问题给出了更一般的分析。

斯蒂格利茨认为,价格水平除了传统经济理论通常所描述的作用外、还具有充当市场信号的功能-它传递信息并影响市场参与者的行为。

在存在非对称信息的情况下,价格的变化具有两方面的效应:在信息不变的条件下沿着需求曲线的移动以及信息的变化引起的需求曲线本身的移动。

例如,在保险市场上,愿意支付较高价格的投保者,往往具有更大的发生意外的可能性;保险公司可根据他们愿意支付的价格,将投保人甄别开来、并使不同类型的投保人选择不同的保险合同。

斯蒂格利茨的这类模型,具有四个突出的特点:(1)许多结论依赖于规模收益递增的假定;(2)所有模型均包含某种信息不对称;(3)当存在信息甄别时,某一市场价格上的供给和需求可能不会相等;(4)即使对于完全相同的商品,也会出现多种市场价格,即市场价格是一个分布、而非单一值。

在信息甄别模型中,不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可能使得市场失灵,使得市场均衡偏离最优水平。

它们在劳动市场、信贷市场和保险市场上的应用,则为新凯恩斯主义对自由放任的质疑态度提供了微观基础。

3.不完全竞争。

对不完全竞争的分析是斯蒂格利茨的另一项重要学术贡献。

他在一系列相关论文中均将厂商模型化为面对风险(产出依赖于随机变量)、市场结构(行业中的厂商数量)内生地决定及采用博弈论思想(进入战略和退出战略等)的生产单位。

斯蒂格利茨在其与迪克西特合著的《垄断竞争与最优产品多样性》(1977)论文中指出,外部效应、规模经济和分配公正,是导致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的主要原因。

为此,他们提出了一个针对规模经济的垄断竞争模型,对不同假设条件下的市场均衡与社会最优的关系进行了对比。

他们首先将规模经济问题巧妙地转换为产品种类和产品数量的关系问题。

他们认为,在存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通过减少产品种类、增加每种产品的产出数量,能够降低企业成本、节省社会经济资源;与此同时,产品种类的减少将使得消费者产品消费种类的减少,从而引起社会福利损失(消费者更偏爱消费的多样性)。

由此,他们将规模经济问题变为产品种类和产品数量问题,且其社会福利性质依赖于消费者效用函数的形式(因为效用函数反映了消费者对产品种类多样化的偏好状况)。

为了反映产品种类的多样化在消费者效用函数中的作用,并体现产品替代对消费者效用、从而对社会福利的影响,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构造了著名的“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效用函数”(后被人们引申为D-S生产函数,在现代内生增长理论、尤其是品种增加型或质量改进型的经济增长模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分别对固定替代弹性、可变替代弹性和非对称情形下的效用函数及其市场均衡同社会最优的对比进行了讨论。

他们的研究表明:在固定替代弹性的情形下,垄断竞争市场的市场均衡和约束最优完全一致,即具有相同的企业数目、同样多的产品种类和产量;无约束最优拥有比市场均衡和约束最优更多的企业和更多的产品种类,但仍没有企业达到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因此,社会最优并不是将产出扩大到穷尽全部规模经济的情形。

此外,他们还在固定替代弹性情形下,第一次严密地推导出了人们熟悉的张伯伦dd曲线和DD曲线。

三、保险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将上述研究成果运用于保险、金融和劳动力等特定市场分析之中,是斯蒂格利茨对经济理论的另一项重要贡献。

在斯蒂格利茨的研究中,这些市场均具有下述显著的特点:(1)每种市场的产出均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至少一方的市场交易者面临风险问题;(2)市场面临非对称信息;(3)每种市场均充满了委托-代理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因此这些市场一般不会出清,其产出往往偏离最优水平。

1.保险市场。

在与罗斯柴尔德合作的《竞争性保险市场的均衡》(1976)等论文中,斯蒂格利茨等人对非对称信息和不完全竞争下的保险市场进行了研究。

在这类保险模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非对称信息。

保险合同是在非对称信息下签订的,如果双方都知道合同后果,那么至少有一方将拒绝该合同。

斯蒂格利茨将意外保险的消费者分为两类:高风险的消费者和低风险的消费者。

市场双方对消费者的类型存在非对称信息:消费者了解自己的类型、保险公司则不知道消费者属于哪一类。

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不仅要进行价格和数量决策,而且还必须就它提供的保险合同进行决策。

斯蒂格利茨和罗斯柴尔德(1976)指出,在竞争性的保险市场上,市场均衡是这样一组保险合同:“当消费者为最大化其预期效用而选择合同时:(1)在均衡集合中,不存在获得负预期利润的合同;(2)在均衡集合之外,不存在如果提供将获得负利润的合同。

”由于高风险和低风险的消费者不会购买同样的保险合同,因此,不论市场是否是完全竞争的两类消费者不会联合起来。

不过在不完全竞争的保险市场上,保险公司能够通过消费者的需求数量对消费者进行甄别。

此外,由于消费者能够通过一定的措施、控制其发生意外的可能,因而保险市场上充满了道德风险。

阿诺特和斯蒂格利茨在《道德风险的基本分析》(1988)论文中表明,保险市场中的非市场因素(例如家庭或社会对事故受害人的援助或捐助)能够抑制消费者对避免意外的措施的采取,从而导致一个更差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