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寒的辩证治疗
中医治疗气虚血瘀,脾胃虚寒
中医治疗气虚血瘀,脾胃虚寒--腹部疼痛,呕酸,神疲乏力
赵某,女,68岁,因病患慢性消化道溃疡就诊。
主证:间断性上腹部疼痛,大便黑色,有时便血,呕酸,神疲乏力,面黄肌瘦,气少懒言,舌淡苔小白,脉沉弱。
因家庭条件有限,未做消化道造影。
辨证:气虚血瘀,脾胃虚寒。
治法:益气活血,健脾祛寒。
处方:黄芪, 生白芍, 桂枝,炙甘草,海螵蛸, 煅瓦楞子, 白术, 茯苓, 白及,炒黄芩, 茜草,红枣, 鲜姜,3剂,每日1剂,每剂煎3次,服3次。
复诊:连服3剂后,出血停止,纳食增加,精神明显好转。
查:舌淡苔小白,脉沉细。
照前方加党参。
上方再服3剂。
多年来每逢气候变化,饮食不节,劳则损神,病症复发,诊病后在前方的基础上加减治疗。
气虚者,加党参;疼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寒气重者,加干姜、砂仁。
处方:黄芪, 党参, 生白芍, 桂枝, 炙甘草,延胡索, 海螵蛸, 川楝子,
煅瓦楞子, 白术, 茯苓,白及, 炒黄芩, 茜草, 红枣,砂仁,
干姜,每次服药数剂,后出血停止,纳食增加,诸症好转,一般能自理生活。
方解:本例患者脾胃虚寒,气滞血瘀,治宜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本方以黄芪、红枣、炙甘草补脾益气,桂枝、干姜温阳散寒,生白芍缓急止痛,海螵蛸、煅瓦楞子制酸止痛,收涩敛疮,白及、茜草凉血止血、袪瘀通经,白术补脾益胃,燥湿和中,茯苓健脾和胃,黄芩清热燥湿。
连服6剂,纳食增加,诸症好转,病告痊愈。
脾胃虚寒的中药治疗方案
一、病因病机脾胃虚寒多由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寒导致气血生化不足,进而影响全身各脏腑功能。
二、中药治疗方案1. 基础方剂(1)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具有益气健脾、和中止泻的功效。
(2)理中丸: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
具有温中健脾、止泻止吐的功效。
2. 加减法(1)若伴有腹痛,可加用:吴茱萸、木香、砂仁、陈皮等,以温中止痛。
(2)若伴有食欲不振,可加用: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等,以消食化积。
(3)若伴有泄泻,可加用:白芍、白术、防风、白芷等,以固涩止泻。
(4)若伴有脘腹胀满,可加用:厚朴、枳壳、莱菔子、陈皮等,以行气消胀。
3. 典型病例患者,男,45岁,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致脾胃虚寒,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大便溏泄、面色苍白、精神萎靡。
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疗:采用理中丸加减方治疗。
处方:人参10g,干姜10g,白术15g,炙甘草6g,吴茱萸6g,木香6g,砂仁6g,陈皮1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三、注意事项1. 饮食调养:患者应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少吃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 适当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脾胃功能。
3. 保持良好心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4. 定期复查:在治疗过程中,定期复查,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预后脾胃虚寒患者经过合理的中药治疗及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的调养,多数患者症状可得到明显改善。
但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和调养,才能恢复健康。
总之,脾胃虚寒的中药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调整,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脾胃病的中医辨证依据有哪些
脾胃病的中医辨证依据有哪些脾胃病是中医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疾病,包括胃痛、胃胀、呕吐、泄泻、痞满等多种病症。
中医在诊治脾胃病时,会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对患者进行综合辨证,以确定病因、病机,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那么,脾胃病的中医辨证依据都有哪些呢?首先,从症状表现来看。
胃脘疼痛是脾胃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果疼痛剧烈,且疼痛固定不移,多为血瘀所致;若疼痛隐隐,喜温喜按,则多为脾胃虚寒。
胃胀也是常见症状,如果胃脘胀满,伴有嗳腐吞酸,多为饮食积滞;若胃脘胀满,连及胸胁,生气后加重,多为肝气犯胃。
呕吐方面,如果呕吐物酸臭,多为食积化热;若呕吐清水痰涎,多为脾胃虚寒,水饮内停。
泄泻的辨证,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多为脾肾阳虚;大便溏泻,臭秽,肛门灼热,多为湿热下注。
其次,观察患者的面色和舌象。
面色萎黄,多为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面色苍白,多为中阳不振,阳虚内寒。
舌象在脾胃病的辨证中具有重要意义。
舌淡胖,苔白滑,多为脾胃虚寒,水湿内停;舌红,苔黄腻,多为湿热中阻;舌有瘀斑瘀点,多为血瘀内阻。
脉象也是重要的辨证依据。
脉缓弱,多为脾胃虚弱;脉弦,多为肝气犯胃;脉沉细,多为肾阳不足,脾失温煦。
再者,了解患者的饮食和二便情况。
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多为脾胃虚弱;多食易饥,多为胃火亢盛。
大便秘结,多为胃肠积热;大便稀溏,多为脾虚湿盛。
小便短少,多为湿邪内阻;小便清长,多为肾阳不足。
此外,还要考虑患者的发病诱因和病程长短。
如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而发病,多为食积;因情志不畅而发病,多为肝气犯胃。
病程短,多为实证;病程长,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中医认为,脾胃病的发生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
因此,在辨证时,也要关注患者的情志状态。
另外,患者的体质因素也会影响脾胃病的辨证。
如阳虚体质的人,容易出现脾胃虚寒证;阴虚体质的人,容易出现胃阴不足证。
总之,中医对脾胃病的辨证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表现、舌象脉象、饮食二便、情志状态、体质因素以及发病诱因和病程长短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准确判断病因病机,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脾胃虚寒的症状和调理
脾胃虚寒的症状和调理脾胃虚寒,为中医名词术语。
是指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
包括脾阳虚和胃阳虚(亦有以为单指脾阳虚),多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
脾胃虚寒的症状1、局部症状:(1)腹胀、腹痛,对食物没胃口;口淡不渴,也不怎么想吃东西,泛酸,通常泛出的是清水,并无其它物质。
(2)长期性胃痛,特别是空肚时,疼痛会加重;(3)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而且,月常常常迟来,且大多有血块;(4)胃部寒凉,容易拉肚子,特别是在吃一些凉性或油腻重的食物时,或过度疲劳、忧虑过量的时候,大便稀薄或带有白色奶块。
2、全身症状:(1)脸色萎黄无华、少气懒言。
(2)怕冷:患者平时怕冷,冬季四肢冰凉,面色较惨白,喜欢喝热水。
(3)脉虚弱、手足不温、神疲惫力、吃得少,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就会加倍难受。
3、舌象:舌淡胖嫩,舌苔白润且舌质偏淡。
4、脉象:脉弱无力、脉沉迟。
5、其它:有些患者,仍是反酸、呕吐、腹胀、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的现象。
脾胃虚寒怎么调理(1)宜食食物性温味甘辛,具有健脾补气、温暖肠胃及祛寒作用的食物,如籼米、羊肉、鸡肉、牛肚、猪肚、链鱼、草鱼、荔枝、辣椒、韭菜、茴香菜、芥菜、肉桂、干姜、生姜、花椒、胡椒、小茴香、白豆蔻、红糖等。
(2)忌食食物性质寒凉、易损伤脾胃阳气的食物,如荞麦、莜麦、绿豆、豆腐、菠菜、空心菜、茄子、黑木耳、金针莱、莴苣、冬瓜、芹菜、苋莱、茭白、黄瓜、苦瓜、西瓜、柿子、香蕉、枇杷、梨、桃子、猕猴桃、莼菜、蚌肉、麦门冬、螺蛳、蟹、荸荠、甜瓜。
另外,寒性胃痛者还应忌食绿豆、柿饼、生番茄、竹笋、瓠子、生菜瓜、海带、生莴苣、生萝卜、生藕、生黄瓜、生地瓜、金银花、菊花、薄荷、鸭蛋、蛤蜊、蕹菜、蕺菜、地耳、豆腐、马兰头、冷茶和各类冷饮、冰镇食物,性凉生冷的食物会使脾胃虚寒疼痛加重。
胃寒凉中医辩证治疗方案
一、概述胃寒凉是中医常见病证之一,多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原因导致。
胃寒凉症状表现为胃脘疼痛、喜温喜按、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呕吐清水、大便溏薄等。
中医治疗胃寒凉以温中散寒、健脾和胃为原则,以下为具体治疗方案。
二、病因病机1. 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寒凉之品,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虚寒,寒邪内生。
2. 情志不畅:情志抑郁,肝气郁结,影响脾胃运化,导致脾胃虚寒。
3. 脾胃虚弱:脾胃素虚,运化无力,水谷不化,导致脾胃虚寒。
4. 寒邪侵袭:外感寒邪,侵袭脾胃,导致脾胃虚寒。
三、诊断要点1. 胃脘疼痛:疼痛部位在胃脘,喜温喜按,得温痛减,遇寒加重。
2. 喜温喜按:患者自觉胃脘部喜温喜按,遇冷则疼痛加重。
3. 呕吐清水:伴有呕吐清水,无酸腐气味。
4. 大便溏薄:大便溏薄,不成形。
5. 舌脉象:舌淡苔白,脉沉细或弦紧。
四、治疗原则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五、治疗方案1. 内治法(1)中药治疗方剂:理中丸加减组成: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加减:若寒邪较重,可加吴茱萸、高良姜;若脾胃虚寒,可加黄芪、茯苓;若呕吐清水,可加半夏、生姜。
(2)针灸治疗穴位:中脘、足三里、内关、神阙操作:每次选3-4个穴位,用毫针刺入,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2. 外治法(1)温敷法材料:生姜、食盐操作:将生姜切片,与食盐混合均匀,用布包好,贴于胃脘部,每次30分钟,每日2次。
(2)穴位按摩穴位:中脘、足三里、内关操作:用拇指指腹按压穴位,每次按压1-2分钟,每日2次。
3. 饮食调养(1)饮食宜温热:饮食宜选用温热性食物,如生姜、大枣、羊肉等。
(2)避免寒凉食物:避免食用生冷、寒凉之品,如冰镇饮料、冷饮等。
(3)定时定量:饮食宜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六、注意事项1.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不畅。
2. 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
3.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4. 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切勿自行增减药物。
脾胃虚弱如何通过中药调理来改善
脾胃虚弱如何通过中药调理来改善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虚弱会给身体带来诸多不适,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腹泻、乏力等。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虚弱有多种分型,调理方法也因人而异。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脾胃虚弱如何通过中药调理来改善。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脾胃虚弱的常见类型。
脾胃虚弱主要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胃阴虚和脾胃虚寒等。
脾气虚是脾胃虚弱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食少、腹胀、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等。
针对脾气虚,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组成。
人参大补元气,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利水渗湿,炙甘草调和诸药。
这四味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脾阳虚则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出现了畏寒肢冷、脘腹冷痛、喜温喜按等症状。
调理脾阳虚,可用理中丸。
理中丸由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组成。
其中干姜温中散寒,为君药;人参大补元气,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之效。
胃阴虚的表现为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干呕呃逆等。
对于胃阴虚,一贯煎是常用的方剂。
一贯煎由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组成。
其中北沙参、麦冬、生地黄、枸杞子滋阴养胃,当归养血和肝,川楝子疏泄肝气。
诸药合用,滋阴疏肝,养胃生津。
脾胃虚寒常见于胃脘冷痛、得温则减、呕吐清水、食少便溏等症状。
此时可选用黄芪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由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饴糖组成。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桂枝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生姜、大枣调和脾胃,饴糖温中补虚。
全方温中补气,和里缓急。
除了上述方剂,还有许多单味中药也具有调理脾胃虚弱的作用。
白术,味苦、甘,性温。
归脾、胃经。
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脾气虚弱所致的食少、腹胀、便溏等。
山药,味甘,性平。
归脾、肺、肾经。
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作用。
对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虚劳咳嗽等有一定的调理效果。
茯苓,味甘、淡,性平。
胃寒的症状及治疗
胃寒的症状及治疗胃寒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它主要由于胃寒气寒、胃气不足、脾胃功能失调等原因引起。
胃寒的症状多种多样,包括腹部冷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腰酸背痛等。
为了帮助患者了解胃寒的症状及治疗方法,本文将重点介绍该疾病的相关信息。
一、胃寒的症状1. 腹部冷痛:胃寒气寒导致胃部血液循环不畅,引起腹部感觉冷痛,疼痛程度可轻可重。
2. 恶心、呕吐:胃寒会导致胃蠕动减弱,食物在胃中长时间滞留,引起恶心和呕吐的症状。
3. 食欲不振:由于胃寒导致脾胃功能受损,食欲会逐渐减退,胃部感觉饥饿的症状也会减少。
4. 腹泻:胃寒引起脾胃功能失调,引起腹泻的情况,大便偏软甚至水样。
5. 腰酸背痛:寒气引起的胃寒也会通过经络传导至腰部,导致腰酸背痛的症状。
二、胃寒的治疗方法1. 调整饮食:饮食是调理胃寒的关键,可以选择易消化、温热食物,如姜、蒜、胡椒等可以帮助驱寒,热牛奶、温粥等温热食物可以缓解胃寒的症状。
2. 注意保暖:胃寒患者应保持身体温暖,可适当增加穿着衣物,尤其是在冬季,应加强保暖措施。
3. 避免冷饮:冷饮会进一步刺激胃寒,导致胃脘部的寒冷感加重,因此应尽量避免食用过冷或过凉的饮品。
4. 适当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推动胃部蠕动,有助于缓解胃寒症状。
可以选择散步、慢跑等低强度的活动。
5. 中医治疗:胃寒患者也可以选择中医治疗,包括针灸、艾灸等疗法。
通过刺激经络、疏通气血,调整体内阴阳平衡,缓解胃寒症状。
6. 药物治疗:如果症状较为严重,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包括温肾健胃的中药,如参附养胃丸等,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总结:胃寒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症状多样,包括腹部冷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腰酸背痛等。
要治疗胃寒,需要调整饮食,保持身体温暖,避免冷饮,适当运动,并可考虑中医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方法。
对于严重的症状,务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脾病的辨证论治
脾病的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具有转运水液、运化物质、
提供能量和维持血液的重要作用。
但是,脾脏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以及生活习惯和饮食不当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病变。
本文将介绍中医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一、辨证
脾虚证: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气虚弱影响了这些功能,出现口淡、乏力、饮食不香、大便稀薄等症状。
治疗方案应在调补脾气的基础上配合运用其他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如大枣、山药、黄芪等。
潮热汗出证:脾肾阳气不足,手脚冰凉,出现潮热和出汗等症状。
治疗方案应当调补脾肾阳气,使用温补的药物,如干姜、桂枝、黄精等。
湿热痰饮证:由于长时间不当的饮食、环境、情绪的刺激导致体内湿气、痰饮、火毒的聚积,引起胸闷、胸痛、咳痰等症状。
治疗方案应用清热解毒、化湿祛痰的药物,如白术、茯苓、车前草等。
二、论治
中医治疗脾病主要从调养脾气、益气和滋阴等方面入手。
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配合使用其他药物治疗。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脾病的中医药方:
健脾汤:治疗元气不足,脾虚拒食、便泄的病症,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
四君子汤:用于脾气不足,脾虚肢体倦怠、食欲不佳,由人参、白术、大枣、陈皮组成。
三峡消积散:治疗脾胃气滞,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由荷叶、茯苓、车前草、草果组成。
脾胃虚寒湿气重有哪些治疗方法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脾胃虚寒湿气重有哪些治疗方法呢
导语:脾胃虚寒这个词是为中医是指的我们的肾脏虚弱了,阳气不足了,而造成出现脾胃虚寒的表现,脾胃虚寒湿气重的现象,一般来说,主要是因为平日
脾胃虚寒这个词是为中医是指的我们的肾脏虚弱了,阳气不足了,而造成出现脾胃虚寒的表现,脾胃虚寒湿气重的现象,一般来说,主要是因为平日的饮食,过于生冷加上疲劳过度,压力过大时不注意,不吃早饭的原因而造成的,一般那么对于这样的疾病,我们通常又该如何治疗呢!
脾胃虚寒,为中医名词术语。
是指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
包括脾阳虚和胃阳虚(亦有认为单指脾阳虚),多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
脾阳虚证可见纳呆腹胀、脘腹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
胃阳虚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胃阳虚证以胃失和降症状及阳虚证表现为辨证要点,脾阳虚证则以脾虚失运见症和虚寒证表现为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采用温中健脾,代表方剂为理中汤。
但在中医不少书籍中,人们常常将小建中汤证、理中汤证、香砂六君子汤证、香砂养胃丸证统称为脾胃虚寒(中焦虚寒)证。
这四个方证虽然相似,均表现胃痛喜温喜按,或饥时痛甚、得食暂缓。
不思饮食,乏力、苔薄白、脉虚等共。
虚寒证的案例
虚寒证的案例虚寒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证,主要表现为体寒畏冷、手脚冰凉、喜热饮食、腹泻清稀等症状。
下面列举了十个以虚寒证为题的案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案例一:李女士,35岁,体寒畏冷,常年手脚冰凉,喜欢喝热饮食,经常腹泻清稀,舌质淡白,苔白腻。
辨证为脾肾阳虚,治疗方案为温阳健脾的中药加温补肾脏的中药,同时调节饮食,忌寒凉食物。
案例二:王先生,40岁,体寒畏冷,手脚冰凉,喜欢喝热饮食,脾胃虚寒,常伴有腹泻清稀,舌质淡白,苔白腻。
辨证为脾胃阳虚,治疗方案为温阳健脾的中药加温补脾胃的中药,同时调节饮食,忌寒凉食物。
案例三:张先生,50岁,体寒畏冷,手脚冰凉,喜欢喝热饮食,常年腹泻清稀,舌质淡白,苔白腻。
辨证为脾肾阳虚,治疗方案为温阳健脾的中药加温补肾脏的中药,同时调节饮食,忌寒凉食物。
案例四:陈女士,45岁,体寒畏冷,手脚冰凉,喜欢喝热饮食,经常腹泻清稀,舌质淡白,苔白腻。
辨证为脾肾阳虚,治疗方案为温阳健脾的中药加温补肾脏的中药,同时调节饮食,忌寒凉食物。
案例五:刘先生,55岁,体寒畏冷,手脚冰凉,喜欢喝热饮食,脾胃虚寒,常伴有腹泻清稀,舌质淡白,苔白腻。
辨证为脾胃阳虚,治疗方案为温阳健脾的中药加温补脾胃的中药,同时调节饮食,忌寒凉食物。
案例六:赵女士,60岁,体寒畏冷,手脚冰凉,喜欢喝热饮食,常年腹泻清稀,舌质淡白,苔白腻。
辨证为脾肾阳虚,治疗方案为温阳健脾的中药加温补肾脏的中药,同时调节饮食,忌寒凉食物。
案例七:孙先生,38岁,体寒畏冷,手脚冰凉,喜欢喝热饮食,脾胃虚寒,常伴有腹泻清稀,舌质淡白,苔白腻。
辨证为脾胃阳虚,治疗方案为温阳健脾的中药加温补脾胃的中药,同时调节饮食,忌寒凉食物。
案例八:周女士,42岁,体寒畏冷,手脚冰凉,喜欢喝热饮食,经常腹泻清稀,舌质淡白,苔白腻。
辨证为脾肾阳虚,治疗方案为温阳健脾的中药加温补肾脏的中药,同时调节饮食,忌寒凉食物。
案例九:郑先生,47岁,体寒畏冷,手脚冰凉,喜欢喝热饮食,脾胃虚寒,常伴有腹泻清稀,舌质淡白,苔白腻。
脾胃功能失调的中医辨证治疗
脾胃功能失调的中医辨证治疗
引言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脾胃功能失调是人们常见的健康问题,中医在
辨证论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脾胃功能失调的中医辨
证治疗方法。
脾胃功能失调的概述
脾胃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消化系统器官,负责消化吸收和运化营
养物质。
脾胃功能失调表现为消化不良、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辨证分析认为,脾胃功能失调可分为多种类型,如脾虚、胃寒、胃热等。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1. 脾虚型治疗
脾虚型脾胃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包括健脾益气、调节饮食惯等。
常用的药物有党参、黄芪等,可用于健脾益气。
2. 胃寒型治疗
胃寒型脾胃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等。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包括温阳散寒、调理饮食等。
常用的药物有生姜、肉桂等,可用于温阳散寒。
3. 胃热型治疗
胃热型脾胃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口渴、口糜、便秘等。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包括清热化湿、调整膳食等。
常用的药物有黄连、黄芩等,可用于清热化湿。
结论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在脾胃功能失调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其侧重于辨别不同的病因病机,从而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提高治
疗效果。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简单实用,无法引起法律复杂性,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恢复脾胃功能的平衡。
注:本文所介绍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仅作为参考,具体治疗方法还需根据个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来确定。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中医辨治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5 . 2 0 . 0 8 2 文章编 号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5 ) . 2 0 . 0 1 5 8 — 0 2
DI NGQ  ̄ n g g a n g
( D e p a r t m e n t o . f A c u p u n c t u r e a n d Mo x i b u s t i o n , A f i f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C h a n g c h u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e s e Me a % i n e , C h a n g c h u n 1 3 0 0 2 1 , C h i n a )
a n d e pi g a s t r i c pa i n wa s a s e p a r a t e d i s e a s e whi c h wa s d i f f e r e n t f r o m t h e h e a r t a c h e .De s c e n d a n t ’ S d o c t o r s c o n t i n u e d r e s e a r c h a n d d e v e l o p— me n t ,S O t ha t t he s t o ma c h c o n t e n t s c a n be g r e a t l y e n r i c h e d.Th e c u r a t i v e e f f e c t o f t r a d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i n t h e t r e a t me n t o f s t o m- a c h a c h e i s v e r y g o o d .T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i n t r e a t i n g c p i g a s t r i c p a i n o f d e ic f i e n t c o l d o f s pl e e n a n d s t o ma c h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脏腑辨证论治(四):脾与胃病证治
脏腑辨证论治(四):脾与胃病证治(一)脾胃气虚主证:食欲不振,食昏脘闷腹胀或隐隐作痛、喜按,面色萎黄,肌肉消瘦,倦怠,气短懒言,大便稀薄或便血,妇女月经过多或崩漏,舌淡苔白,脉细弱;若中气下陷,可见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和腹有重坠感等症。
可见于某些溃疡病、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肠炎、慢性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内脏下垂等。
分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脾胃气虚,运纳失常,故见食欲不振、食后腹胀、便稀;生化不足,则气虚血少,故四肢消瘦、倦怠无力、面色萎黄、气短懒言;脾虚则不能统摄血液,故可见各种出血症状;脾气主升,脾虚则升举无力,故表现一系列内脏下垂或腹部有坠胀感等症状。
舌淡、苔白、脉细弱,亦为脾胃虚弱的表现。
治法:补脾健胃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黄芪白术升麻(升阳益气);当归生姜山药大枣炙甘草(温中健脾胃)。
(二)脾阳虚主证:面色少华,倦怠无力,食少、脘腹胀满,隐痛、喜热喜按,口泛清水,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肠鸣、大便稀薄或夹不消化食物,甚则可见浮肿;妇女白带清稀而多、小腹下坠、腰酸沉重,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细无力。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可见于某些慢性胃炎、溃疡病、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肠炎、慢性痢疾、胃神经官能症、营养性水肿等。
分析:脾阳不足、运化失司,故见一系列消化不良或浮肿症状;阳虚生寒,寒性凝滞收引,脾阳不足,故见腹中肠鸣隐痛;得温得按,寒气稍散,痛可暂缓,故痛时喜热喜按;阳虚不能温布肌肤,故见面白少华、畏寒肢冷、倦怠无力,妇女白带清稀而多,小腹胀坠、腰酸沉重,是寒湿下注之故;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细无力,是阳虚气少之象。
治法:温中健脾方药:理中汤加减干姜附子陈皮白豆蔻木香(温阳理气);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砂仁(益气健脾)。
(三)寒湿困脾主证:头重如裹,肢体重困,脘腹胀满,食欲减退,口不渴,恶心欲吐,大便溏或泄泻,小便不利,妇女白带多,苔白厚腻、脉濡缓。
可见于某些慢性胃炎、肠炎、慢性肝炎等。
补脾胃虚寒的中成药
补脾胃虚寒的中成药脾胃虚寒是一种常见的中医辨证类型,其主要症状包括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乏力倦怠、四肢冰冷等。
中药在调理脾胃虚寒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下面介绍几种有效的中成药。
一、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是一种常用的补脾胃虚寒的中成药,其配方主要由党参、茯苓、白术等药物组成。
党参具有补气养阴,增强体力的作用;茯苓能健脾宽中,化湿利水;白术则能健脾除湿,益气止泻。
这些药物相互配伍,可以协同作用,起到温中健脾的功效。
二、温胃舒中丸:温胃舒中丸是一种常见的中成药,由人参、黄芪、白术等药物组成。
人参具有温中补气的作用,能够增强脾胃的消化功能;黄芪具有益气健脾的功效,可以增强体力和提高免疫力;白术则能健脾除湿,起到调理胃肠的作用。
温胃舒中丸适用于脾胃虚寒导致的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三、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一种常用的补脾胃的中成药,由人参、白术、茯苓、陈皮等药物组成。
人参和白术有温中补气的作用,能够增强脾胃的消化功能;茯苓能健脾宽中,化湿利水;陈皮能行气健脾,调理胃气。
四君子汤适用于脾虚引起的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
四、理中丸:理中丸是一种补脾胃的常用中成药,其配方由人参、砂仁、茯苓等药物组成。
人参能够温中补气,增强脾胃的消化功能;砂仁能健脾止呕,舒缓胃肠不适;茯苓则能健脾宽中,除湿利水。
理中丸适用于脾胃虚寒导致的腹胀、腹泻等症状。
五、香砂六君丸:香砂六君丸是一种常用的中成药,由人参、白术、干姜、砂仁、陈皮、香附等药物组成。
这些药物能够温中补气,健脾除湿,行气止痛,起到调理脾胃的作用。
香砂六君丸适用于脾胃虚寒导致的胃痛、脘腹冷痛等症状。
以上所述的中成药是补脾胃虚寒的常用药物,但每个人的体质和症状不同,使用前最好咨询中医师的建议,确立准确的诊断和用药方案。
此外,饮食调理和适量运动也是改善脾胃虚寒的重要措施,建议患者注意饮食规律,避免过食寒凉和生冷食物,增加温热食材的摄入,同时适量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总结起来,选择适当的中成药可以有效调理脾胃虚寒,改善相关症状。
胃肠道功能障碍的中医辨证论治
胃肠道功能障碍的中医辨证论治胃肠道功能障碍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
中医在诊治胃肠道功能障碍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发生与人体的整体状态密切相关。
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和排泄。
若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就容易导致饮食停滞、水湿内生,从而引发胃肠道功能障碍。
从中医辨证论治的角度来看,胃肠道功能障碍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证型:一、脾胃虚弱证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等。
舌淡苔白,脉缓弱。
这是由于脾胃之气不足,运化功能减弱所致。
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主,常用方剂如四君子汤加减。
药物包括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
二、脾胃虚寒证患者常感到胃脘冷痛,得温则减,遇寒加重,口泛清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
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此证多因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引起。
治疗宜温中健脾,方用理中丸加减。
主要药物有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等。
三、饮食积滞证主要症状为脘腹胀满疼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厌食、大便臭秽或便秘。
舌苔厚腻,脉滑。
多由饮食不节,食积胃肠,气机阻滞所致。
治疗当以消食导滞为主,常用保和丸加减。
其中包含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等药物。
四、肝郁气滞证常见症状有胃脘胀满疼痛、攻撑两胁、嗳气频繁、情志不畅时症状加重。
舌苔薄白,脉弦。
此乃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
治疗应以疏肝理气和胃为法,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
药物有柴胡、枳壳、白芍、川芎、香附、陈皮等。
五、湿热中阻证表现为胃脘疼痛、灼热嘈杂、口干口苦、渴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短黄、大便不畅。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多因湿热蕴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
治疗宜清热化湿,和胃止痛,常用方剂为清中汤加减。
包含黄连、栀子、半夏、茯苓、陈皮、草豆蔻等药。
六、胃阴不足证主要有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结。
舌红少津,脉细数。
自拟芪及愈溃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及辨证施护
苦及气逆 , 纳少 , 大便成 形 , 1一行 , 质暗红 , 一3 舌 苔薄黄 , 弦 脉 细。 患者邪实 已经不 明显 , 正气之虚渐露 , 加用顾护脾 胃之力 。 守上方 , 山药 、 加 莲子 、 太子参 以健脾益 胃。处方 : 山药2 , 0g莲 子 1 , 子参 1 , 0g太 0g蒲公英 1 , 5 紫花地丁 1 , g 5g 黄连 1 , 0g 枳壳 1 , Og 厚朴1 , 0g 柴胡6g 海螵 蛸2 , , 0g 郁金 1 , 贝母 1 , 0g 浙 2g 陈 皮 1 , 半夏1 , 0g法 0g茯苓 1 , 0 甘草 1 , g 0g 白花 蛇舌草 1 , 5g 半枝
酸, 时有右胁疼 痛 , 口苦及有气逆 缓解 , 纳少 , 大便成形 , 日 一
一
行 。舌质 暗红 , 苔薄黄 , 弦细 。效不更 方 , 服2 付。 脉 继 O 三诊 : 偶有 胃脘痞满 , 已经无 反酸 , 时有右 胁疼痛 , 偶有 口
甘厚味 , 酝湿生痰之品的摄入 。 总之 , 本病虚实夹杂 , 临床当脾 胃肝胆同调 , 疏肝利胆 , 健 脾护膜 , 兼顾全面 , 中有 清 , 补 兼理气血 , 如此调理 , 胃健运 , 脾 元气得复 , 胃及肝胆之湿热可去 , 脾 气滞得舒 , 配合饮食 调摄 , 则本病可 愈。
黄连l , Og 枳壳1 , 5g 厚朴 1 , 胡6g海螵 蛸2 , 5g柴 , O 甘草 1 , g 0g 浙 贝母 1 , 2g 陈皮 1 , 0g法半夏 1 , 0 茯苓 1 , g 0g郁金 1 , 0g 白花 蛇
活检病 理显示 : 胃窦轻 度慢性 炎症 , 未 肝 胃不和 , 脾气 虚弱 , 气机郁 滞 , 而化热 , 以清肝泻热 、 久 治 疏 黏膜 无明显糜 烂病灶 ;
中医辨证施治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医辨证施治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分析高学农【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24(18)9【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治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方法64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
对照组使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中医辨证施治。
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75%(P<0.05)。
治疗后,观察组胃脘隐痛、喜温喜按、泛吐清水、便溏、神疲乏力积分分别为(0.90±0.18)、(0.87±0.16)、(0.92±0.19)、(0.86±0.17)、(0.93±0.20)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47±0.23)、(1.44±0.22)、(1.50±0.24)、(1.46±0.23)、(1.51±0.24)分(P<0.05)。
治疗后,观察组IL-1β、IL-6、TNF-α、CRP水平分别为(14.27±2.54)ng/L、(20.33±3.02)ng/L、(4.59±0.78)ng/L、(3.02±0.75)mg/L,低于对照组的(18.96±3.31)ng/L、(27.84±3.56)ng/L、(7.13±1.16)ng/L、(6.87±1.28)mg/L(P<0.05)。
结论中医辨证施治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中医证候,减轻炎症反应,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总页数】4页(P137-140)【作者】高学农【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航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相关文献】1.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结合中医辨证施治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2.中医辨证施治与辨证施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血瘀证患者效果观察及护理3.中医辨证施护对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效果分析4.中医辨证施治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临床效果分析5.中医辨证施治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临床效果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效果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评价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治疗中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76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
对照组采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雷火灸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状况。
结果:治疗后,两组疼痛程度减轻,相比对照组,观察组VAS评分更低(P<0.05)。
相比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1.05%,27/38),观察组(92.11%,35/38)更高(P<0.05)。
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3.68%,9/38)相比,观察组(5.26%,2/38)更低(P<0.05)。
结论: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治疗期间,应用黄芪建中汤加用雷火灸治疗效果理想,可减轻疼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关键词:中医辨证;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76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
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31~80岁,平均年龄(54.92±2.84)岁;病程1~10个月,平均病程(5.49±0.93)个月。
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54.88±2.91)岁;病程1~10个月,平均病程(5.45±0.87)个月。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本次研究已征得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黄芪建中汤治疗,组方:桂枝15g、大枣10g、黄芪15g、芍药15g、炙甘草5g、饴糖10g。
随症加减:胃脘冷痛加理中丸;明显胃痛加陈皮、砂仁、厚朴、枳实;伴泛酸加乌贼骨、炒吴茱萸,方中去除饴糖;伴吐清水加茯苓、干姜、制半夏、陈皮。
脾胃功能失调的中医辨证治疗
脾胃功能失调的中医辨证治疗背景介绍脾胃功能失调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泛酸、便溏等症状。
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其功能失调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饮食不规律、生活作息不良、情绪波动等。
中医辨证分析根据中医理论,脾胃功能失调的辨证可以分为虚实两种情况:1. 脾胃虚弱: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舌质淡白,苔薄白,脉细弱。
虚弱型脾胃功能失调一般是由于饮食不当、过度劳累、忧思郁怒等因素导致脾胃气虚,消化吸收功能减弱所致。
2. 脾胃湿热:主要表现为口苦、口干、纳差、大便黏滞等症状。
舌苔黄腻,脉滑数。
湿热型脾胃功能失调一般是由于饮食不洁、湿邪侵袭、情绪不稳等因素导致脾胃湿热内蕴。
中医辨证治疗方案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脾胃功能失调的中医治疗方案如下:脾胃虚弱型1. 调理饮食:饮食宜规律,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稀粥、粥面、绿叶蔬菜等。
少食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2. 增强脾胃功能:可选用补益脾胃的中药调理,如党参、白术、炙甘草等,具体用药需根据个体情况而定。
3. 调理生活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
脾胃湿热型1. 饮食调理:宜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烟酒等刺激性食物。
多喝水,帮助排除体内湿热。
2. 清热泻湿:可选用清热泻湿的中药,如黄连、苦参、赤芍等,具体用药需根据个体情况而定。
3. 调理情绪: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情舒畅。
适当进行舒缓放松的活动,如散步、瑜伽等。
注意事项1. 中医辨证治疗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建议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2. 辨证治疗需要坚持一段时间才能见效,不宜急于求成。
3. 在进行中医辨证治疗的同时,还需注意饮食和生活惯的调理,以增强脾胃功能。
希望上述内容对您有帮助,如还有任何疑问,请及时咨询专业中医师。
脾胃虚寒
辨证施治
治疗原则采用温中健脾,代表方剂为理中汤。但在中医不少书籍中,人们常常将小建中汤证、理中汤证、香 砂六君子汤证、香砂养胃丸证统称为脾胃虚寒(中焦虚寒)证。这四个方证虽然相似,均表现胃痛喜温喜按,或 饥时痛甚、得食暂缓。不思饮食,乏力、苔薄白、脉虚等共同症状。
香砂六君子汤证,属气虚,气不足便是寒,但寒轻微,且兼痰湿、气郁,痛喜轻按,重按痛反增,脘腹胀闷, 嗳气吞酸,便溏、苔白润等。胃胀甚于痛,重按痛增为辨证要点。
理中汤证,乃中阳不振兼寒湿,症见痛喜轻按,畏寒喜热食,得冷则痛剧,脘腹痛比前香砂六君子汤证为重。 痛甚于胀是辨证要点。
小建中汤证,系中阳虚兼营阴弱(即中焦阴阳两虚症),症见痛喜重按,口稍干,大便正常或稍干,手足心 热与喜暧畏寒征象并存,以痛喜重按为辨证要点。
(3)生姜粥鲜生姜切片,大枣2~5枚,粳米,同煮粥,用适量油盐调味食用。有暖脾养胃,祛风散寒功效, 适用于病后或老年人脾胃虚寒,反胃食少,呕吐清水,腹痛泄泻,头痛鼻塞,以及慢性支气管炎肺寒喘咳。若用 于风寒感冒则去大枣,加入葱白3根。
谢谢观看
临床表现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 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若以脾阳虚衰证候为主时可见:腹胀纳少,腹满时减,腹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温, 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小腹下坠,腰腹酸沉。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胃虚寒的辩证治疗
脾胃虚寒,同脾阳虚,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
症见纳呆腹胀、脘腹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
治宜健脾温中,代表方剂为理中汤。
脾胃虚寒的症状表现为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
脾胃虚寒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习惯不良如饮食不节制、经常吃冷饮或冰凉的食物引起。
再加上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更易导致胃病。
所以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还有脾胃虚寒病人可多吃胡椒猪肚汤,生姜水。
胡椒和生姜是健胃、暖胃的调味品,可以调理好脾胃虚寒的病症,恢复健康脾胃。
当然,出现胃痛需警惕胃的器质性病变,最好去医院做胃镜检查。
编辑本段症状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膏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脾胃虚寒症
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
又称脾阳虚寒症。
多由脾气虚症发展而来,或过食生冷,或肾阳虚,火不生土所致。
临床表现,腹胀纳少,腹满时减,腹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温,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小腹下坠,腰腹酸沉。
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脾胃虚寒证,以脾失健运和寒象表现为辨证要点。
脾阳不足,运化失健,则腹胀纳少;阳虚阴盛,寒从中生,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温喜按;阴寒之气内盛,水湿不化,见口泛清水,大便溏泄,甚则完谷不化,小便不利,水肿。
妇女带下清稀、腰腹酸沉,属寒湿下注。
治宜温中健脾,方用理中汤。
编辑本段治疗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小建中汤温脾散寒,和中缓急止痛。
泛吐清水较重者,可加干姜、吴茱萸、半夏、茯苓等温胃化饮;如寒盛者可用附子理中汤,或大建中汤温中散寒;若脾虚湿盛者,可合二陈汤;若兼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形寒肢冷等肾阳虚证者,可加附子、肉桂、巴戟天、仙茅,或合用肾气丸、右归丸之类助肾阳以温脾和胃。
治脾胃虚寒3法
①鲜姜、白糖治脾胃虚寒痛:鲜姜500克(细末),白糖250克,腌
在一起;每日3次,饭前吃,每次吃1勺(普通汤匙);坚持吃一星期,一般都能见效;如没彻底好,再继续吃,直至好为止。
②白酒烧鸡蛋治脾胃虚寒:二锅头白酒50克,倒在茶盅里,打1个
鸡蛋,把酒点燃,酒烧干了鸡蛋也熟了,早晨空胃吃。
轻者吃一、二次可愈。
注意鸡蛋不加任何调料。
③吃苹果可缓解胃酸:有的人在冬末春初,遇阴冷天或饮食不当,常
泛胃酸,很难受。
如果此时吃一个或半个大苹果,胃很快舒服了
脾胃虚寒食疗方-胡椒猪肚汤
〖原料〗:胡椒12克,猪肚1个(约600克),蜜枣5枚。
〖做法〗:猪肚用生粉、盐擦洗内外,洗净。
将胡椒放入猪肚内,用线缝合,与蜜枣一齐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煲3
小时,调味后,饮汤吃猪肚、蜜枣。
〖功效〗:温中健脾、散寒止痛。
用于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属脾胃虚寒者,症见胃脘冷痛、喜温喜按、腹胀欲呕、四肢不温、形寒怕冷者。
附:其他相关食疗方
1、糯米500克,淮山药50克,共炒熟,研成细末,每早晨用小半碗,
加白糖、胡椒末少许,开水冲服。
可治脾胃虚寒,久泻,饮食减少。
2、鲢鱼一条去鳞、鳃及肠杂,切片,干姜6克,食盐适量,同煮熟
食用,有温补脾胃之作用。
适用于脾胃虚寒,食欲不振等症。
3、羊肉50克煮熟,加入豆腐200克,生姜15克,适量食盐调味食
用,适用于月经不调、脾胃虚寒。
4、治老年人脾胃虚寒、反胃食少、呕吐清水、腹痛泄泻以及肺寒喘
咳:鲜生姜10克切片,大枣5枚,粳米150克,同煮粥,适量油盐调味
佐膳。
5、生姜粥:鲜生姜5-10克切片,大枣2-5枚,粳米100-150克,同
煮粥,用适量油盐调味食用。
有暖脾养胃,祛风散寒功效,适用于病后或老年人脾胃虚寒,反胃食少,呕吐清水,腹痛泄泻,头痛鼻塞,以及慢性支气管炎肺寒喘咳。
若用于风寒感冒则去大枣,加入葱白3根。
编辑本段饮食注意
脾胃虚寒忌食下列食物。
猕猴桃
性寒,味甘酸。
《开宝本草》中指出:“冷脾胃。
”《中药大辞典》也说:“脾胃虚寒者慎服。
”凡脾胃虚寒痛者当忌。
甘蔗
性寒,味甘。
虽有清热生津作用,但脾胃虚寒之人则不宜食。
《本草经疏》中明确告诫:“脾胃虚寒呕吐者忌之”。
故凡胃痛属寒者当忌食甘蔗。
莼菜
性寒,味甘。
《本草汇言》中记载:“莼菜凉胃,……不宜多食久食,恐发冷气,困脾胃,亦能损人。
”《医林纂要》亦指出:“多食腹寒痛”。
凡脾胃虚寒疼痛者应忌食之。
西瓜
性大凉,能清胃火。
《滇南本草》说它能“治一切热症”,素有“天生白虎汤”之称。
《中药大辞典》中指出:“中寒者忌服。
”故寒性胃痛之人切勿食之。
茭白
俗称茭瓜,唐代著名食医孟诜曾指出:“茭白寒,性滑,发冷气,滑中,不可多食。
”《本草汇言》亦说:“脾胃虚冷者勿食。
”因此,寒性胃痛者宜忌之。
蚌肉
性凉,味甘咸。
《食疗本草》说它“性大寒”。
《本草衍义》中认为:“多食发风,动冷气。
”《随息居饮食谱》亦云:“多食寒中。
”寒性胃痛之人,尤当忌食。
麦门冬
性寒,故寒性胃痛者忌食。
正如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早有告诫:“气弱脾胃虚寒者必不可饵。
”
螺蛳
性大凉,寒性胃痛者切忌。
《本草汇言》中早有告诫:“此物体性大寒,胃中有冷饮,不宜食之。
”姚可成《食物本草》中也说:“多食令人腹痛不消。
”不可不慎。
田螺性同螺蛳,寒性胃痛者亦在忌食之列。
蟹
性寒,味咸,亦属大凉之物。
《本草经疏》中记载:“若血因寒凝,与夫脾脾胃虚寒滑,腹痛喜热恶寒之人,咸不宜服。
”《随息居饮食谱》也说“中气虚寒者均忌。
”所以,寒性胃痛以及气虚胃痛之人,皆不宜食。
柿子
性大凉,味甘涩,寒性胃痛之人切忌服食。
《本草经疏》中早有告诫:“……素有寒积、感寒腹痛、感寒呕吐者皆不得服。
”尤其不得与螃蟹一同食用。
香蕉
性凉,味甘。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还说它“甘,大寒。
”凡有寒性胃痛之人,均不宜服食,否则食后即感胃冷不适,甚则立即引起胃痛发作,故当忌之。
苦瓜
苦寒食品,脾胃虚寒疼痛之人法当忌食。
《滇南本草》中曾说:“脾胃虚寒者,食之令人吐泻腹痛。
”
梨
性凉水果,脾胃虚寒疼痛者,切忌多食。
诚如《本草经疏》中告诫:“……腹痛冷积,胃冷呕吐,法咸忌之。
”再如《增补食物秘书》、《饮食须知》等也都有“多食令人寒中”的记载,故脾胃虚寒痛者勿食生梨。
荸荠
甘寒之物,能清胃热,但寒性胃痛者则当忌食。
正如唐代食医孟冼所说:“有冷气,不可食。
”清代食医王孟英也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中气虚寒者忌之。
”
甜瓜
俗称香瓜。
性寒,味甘。
《孙真人食忌》中早已告诫:“甜瓜动冷疾”。
《食疗本草》中也指出:“动宿冷病”。
凡平素脾胃虚寒之病者,切不可食,否则容易引起胃痛发作。
此外,寒性胃痛者还应忌食绿豆、柿饼、生番茄、竹笋、瓠子、生菜瓜、海带、生莴苣、生萝卜、生藕、生黄瓜、生地瓜、金银花、菊花、薄荷、鸭蛋、蛤蜊、蕹菜、蕺菜、地耳、豆腐、马兰头、冷茶以及各种冷饮、冰镇食品,性凉生冷的食品会使脾胃虚寒疼痛加剧。
脾胃虚寒人群应少吃冰镇食物
天气越来越热,给这个夏天“加块冰”是许多时尚男女的热衷选择―――喝冰啤、吃冰粥,蔬菜、水果、海鲜,全都扔到冰块里给“冰一
冰、凉一凉”,然后入口,体会一种透心凉的惬意。
可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适应“冰”的感觉,也许你的一时痛快,给自己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的后果。
所以,“加冰”还要适度,根据身体状况量力而行。
同脾阳虚,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
胃虚寒,中医名词,同脾阳虚,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
症见纳呆腹胀、脘腹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
症状表现为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膏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