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和做法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前言在中学阶段,许多学生经历了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由于认知、情绪等方面的变化,一些学生会出现逆反心理,表现出对学校以及教师的抗拒,这给他们自身的发展和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本文将探讨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并给出一些应对策略。
逆反心理成因分析生理变化引发的逆反心理中学时期,学生经历了许多生理上的变化,例如性别特征的显著发展、内分泌系统的调整等。
这些变化往往造成学生的情绪波动、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进而引发逆反心理。
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挑战引发的逆反心理中学时期的学习任务逐渐增加,学生需要具备更高的认知能力来应对和解决问题。
然而,有些学生可能认知能力相对不足,面对难题和挑战时产生焦虑和抵触情绪,表现出逆反。
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不良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都可能培养出逆反心态。
同时,一些学生在学校之外的社交圈子也可能受到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到他们在学校的表现。
应对策略为了帮助中学生克服逆反心理,学校和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1. 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感受教师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理解和关注学生内心的情感和困惑。
通过与学生进行沟通,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被尊重和认可。
2. 提供积极的激励和支持学校和教师应提供积极的激励和支持,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和挫折。
通过给予肯定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教师也要在学习上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3.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开展有趣的课外活动等。
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就感,减少逆反的发生。
4.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逆反心理常伴随着学生的自卑和不自信。
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例如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给予学生合理的责任等。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特征,成因与教育对策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特征,成因与教育对策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指个体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与常理相悖的心理状态或情绪反应。
它是一种内心的反向力量,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不加以有效地应对,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以下笔者就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以及应对的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中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身心发展等内部因素,也有来自环境与教育影响等外部因素。
1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是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原因。
初中生进入青春期以后,首先由于生理上的发育开始趋向成熟,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渴望独立,往往嫌父母和教师管得太严、太啰嗦,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尤其是对那些受到封闭禁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就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
2学校不良教育的影响,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因素。
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不按照中学生心理变化的特点进行管理,对学生出现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不是耐心引导而是采取强制甚至违背学生个性的方式要求学生服从。
这样的做法,由于脱离学生的需要,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有些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不能充分尊重学生,处理问题时常常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就采取过激的措施;有的教师教学时不能因材施教,而是搞“满堂灌”、“一刀切”,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有些教师自身言行不一,虽然教育学生要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但自己的行为表现却又是另外一套。
这种矛盾行为会降低教师的威信,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3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是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有的家长没有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把已经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当小孩看待,使孩子产生不满和反感。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现象,但却不容忽视。
逆反心理指的是中学生在与他人交流和接受外界观点时持反对态度的心理倾向。
这种心理倾向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因所导致的:一、自我认同感不足。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育迅速,对自我产生了新的认知。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会面临到对自我的质疑和迷茫。
他们可能在这个时期感觉自己无法被别人确认和接纳,因此表现出排斥和反抗的行为。
二、成长环境的影响。
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方式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过于压抑的环境或者是过于放任的成长环境都可能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会让中学生感到压抑和束缚,产生逆反心理;而过于宠溺的教育方式则会让他们缺少自律和责任心。
三、同伴群体的影响。
在中学阶段,同伴关系非常重要。
当中学生身处某种特定的同伴群体中,由于集体心理的作用,他们往往会采取与集体一致的态度。
当中学生自身的观点与群体观点发生冲突时,他们可能会选择逆反,以显示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性。
针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应对: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源于对自我认同感的不足。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他们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提升自我认同感。
学校和家庭可以提供给中学生更多的交流机会,鼓励他们参加社交活动,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交往技巧。
二、改善教育环境。
学校和家庭应该提供一个积极向上、宽松活泼的教育环境。
教师和家长应该注重培养中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给予他们合理的自主决策权。
另外,教师和家长也要尽可能听取中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
三、增强中学生的自信心。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背后是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表扬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给予中学生充分的指导和支持,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四、注重情绪管理教育。
中学生在青春期容易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情绪管理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极为重要。
初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1.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准,具有健康、高尚的情感。要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就应首先是具备这种品德的好公民,是一个敬业爱生、职业道德良好的称职教师,否则教师口是心非,或言行不一,怎么能以真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使学生心悦诚服呢?
(1)思维发展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喜欢争论,不盲从和轻信老师、家长及书本知识,进入青春期后,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开始独立行事,渴望拿到“解放证”,但由于他们缺乏生活经验,没有丰富的阅历,知识浅薄,思想单纯,因此在分析问时往往主观武断,有极大的片面性。比如:讲“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有的同学就说“不平等”,“权大于法”。
(3)个人需求不稳定,不实际,不能满足时,会采用不正当行为方式来强行满足。这往往会产生悲观失望等厌世情绪,转而导致逆反心理。
(4)此外,教师的相貌、身体、语音姿态、服饰打扮等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2.从客观方面讲:
(1)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变化,有的教师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对中学生某些行为不能正确疏导,只是“一棍子打死”?
2.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以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使学习取得成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切忌照本宣科,把书教死了,学生会感到乏味。
3.教师必须了解、熟悉、爱护学生,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感情的建立要从熟记每个学生的姓名开始,刚接初一的时候,上第一节课,我就叫出了几个同学的名字,有个同学惊讶的说:“老师怎么知道我的名字”,这样在无意间就能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拉近。对于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后进生来说:老师能叫上自己的姓名,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和奖励,因此,教师不应忽视记忆学生姓名这件事,叫学生的学号,指某位同学起来回答问题的作法是不可取的。此外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深入到学生中去,多与学生谈心,把握学生思想活动的脉搏。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和对策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和对策一、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成因(一)造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原因1、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
这种意识形态既能使青少年学生的理解活动造成因难,也能使他们同其他人的关系和所采取的行动带来不利的影响。
如: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向教师汇报情况、协助同学进步看成是“出卖朋友,不够意思”等等,这些错误思想往往是剥削阶级意识在中学生头脑中的反映。
低估该思想意识给他们造成的伤害,把它单纯地看作学生个人的理解问题,这对协助他们克服逆反心理是极为不利的。
2、教育工作的失误学校口头上讲素质教育,但实质上仍把升学作为唯一追求的目标,少数“尖子生”受到教师们的喜爱。
多数学生特别是差生被冷落,他们自卑、厌学。
老师处理问题不当,采取强制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有的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有的教师本身自己言行不一,都会促使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并带来温室效应。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既无新鲜感,又无针对性,千篇一律的授课,不着边际的谈话,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有的教育工作者把思想教育工作片面地理解为对学生的单纯看管,用简单粗暴的方法,一味地对学生施加压力,迫使学生就范。
有的学校教育内容单一,用统一的模式把学生框起来,在一个起点上实行教育。
这种“单一化”的教育内容不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能够说,学校教育的某些失误,是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
3、家庭和社会的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因为经济条件的优越和教育观点的错误,很多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百依百顺,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使孩子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这样的孩子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或受到一点小小的挫折,便形成逆反心理。
家长对子女的要求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作用,使得一些家长对子女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过度要求,造成孩子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而与此相反,有的学生因为父母工作忙,无瑕顾及子女的学习、生活,有的则因为父母离异、死亡或经济困难等原因,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他们往往对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反应冷淡,缺乏信心,容易造成孤癖的性格,从而形成逆反心理。
初中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初中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关键词:逆反心理、原因、对策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初中生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和相反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具体表现为: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你说这个好,我非说那个好,让我相信这个,我非相信那个,其往往导致他们形成对人对事物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性格,会让他们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习被动,进一步可能发展成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
初中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1、好奇心及心理上的需要。
初中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这边摸摸,那碰碰,其行为常被教育者限制、处罚,这种简单的处理方式,让学生产生反感。
另外,初中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是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人知道的,越想知道,但由于初中生理智程度较差,欲望却更加强烈,再加之好奇心的驱使,久而久之并产生了逆向思维,成为初中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基础。
2、独立意识发展。
进入青春期,初中生由于各方面的发育并逐渐成绩,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的逐渐形成,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开始独立行事,渴望从家长那里拿到解放证,渴望父母向对待大人那样对待他们,甚至挑战父母和老师的权威,但由于没有丰富的阅历和生活经验,导致他们看待问题和认识事物有过大的差距,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遇事不假思索,也不征求老师和家长的意见,采用极端的办法来处理,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不从正面去思考,误认为是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限制,是故意和自己过意不去,此时,自己的独立意识受到阻碍,自主性初忽视,个性伸展受到了妨碍,他们就有意无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
3、家庭中的不良教育方式家庭中的不良教育方式是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主要原因,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违反了儿童的天性,不顾孩子的差异和意愿,强行“定向”。
如: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的人格,采用居高临下,命令、辱骂、殴打等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来迫使孩子屈服,其做法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限制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发展;还有的父母给予子女心理上和物质照顾太多,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就过高要求过严,常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对注意,这注意那,时间一长,这种做法超过了子女的容忍程度,形成了一种被强道、不正常的压力,再加之父母的唠叨、叮嘱,让孩子感觉心顺意乱,进而产生抵触反叛等心理。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剖析及教育对策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剖析及教育对策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1.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
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
中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随着他们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已经是成人了,渴望得到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自尊感明显增强,对一切都不愿顺从,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愿听从他人的意见,渴望独立自主,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处于各种心理矛盾的包围之中,如果这些矛盾冲突得不到顺利解决,就可能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2.家庭的因素。
首先,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关爱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过高,超过了孩子所能承受和容忍的限度,这种反差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有的家长对待孩子总是居高临下,采取粗暴、命令的方式,摆出封建家长式的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选择。
再次,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甚至家庭暴力等感情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3.学校教育的因素。
首先,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其次,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
学生在班级中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之一是他们力求在同龄人群体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
试图用各种手段吸引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惜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学生主观意愿与实际的反差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二、逆反心理教育对策1.教育者要有正确的观点。
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客观存在及科学转化的方法。
可以告诉学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
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学识和经验比较丰富,都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而不会是故意找茬。
也许态度不太友好,方法简单粗暴,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有效措施及做法 名校2023年版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有效措施及做法名校2023年版中学生是不成熟却趋于成熟的青少年,在这竞争激励的年代里,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底蕴,还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当下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这个阶段是他们第二次成长高峰期。
这个阶段无论生理、心理、情感、自我意识等都在迅速发展,人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重要的关键时期。
这阶段的学生最容易出各种问题。
作为他们的老师应该充当好管理者的角色,还必须知道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需求,帮助他们形成良好品质及健全的人格。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的学生由于自身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以及来自社会和家庭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心理上形成了很多不健康的因素。
这些不健康的因素,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不加以正确地引领,很容易使他们心理不平衡、性格偏异,产生不良的结果。
一.中学生产生不健康心理的原因(-)青少年在成长中都会产生逆反心理在他们成长过程中,自尊心、自认为是大人了,有极强的自我意识,不愿意服从长辈,喜欢自己的独到见解,不愿受别人引领和指导,有些青少年过分自我意识很强,惟我独尊,对于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帮助接受不打。
有意背道而驰,他们能力和价值主要体现在反抗和不尊重。
这种心理如果不正确的引导,他们求异的思维和创新意识就会成为一种积极的因素。
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很难正确把握,就会养成偏激的不良心态。
(二)青少年就会产生脆弱.孤独的不愿意让人接近的心理现在独生子女居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
父母因忙于工作和事业,很多父母顾不上他们,与父母交流和在一起的时间少,就会产生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交流,把自己封闭起来。
大多数孩子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没有吃过苦、受过罪,经不起挫折,在学习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如意的事,内心的苦闷没办法得到排解,就会产生焦虑抑郁心理。
这种心理承受不了挫折,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不知所措精神状态低入谷底。
(三)应试教育更多的注重书本知识,而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现在竞争有很激烈,更是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很重要因素之一。
中学生逆反心理与应对策略
中学生逆反心理与应对策略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随着生理、心理和社会经验的不断丰富,中学生的心理世界逐渐复杂,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也时有发生。
那么,我们应如何正确面对中学生逆反心理,运用合理的策略来应对呢?一、了解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既有家庭因素的影响,也有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家庭因素方面,父母教育方式、家庭氛围、家庭教育水平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学校教育方面,教师的教育方式、管理方式,以及与学生的互动方式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
社会环境方面,社会风气、社会压力等都会对中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
二、正确应对中学生逆反心理1. 增强教师的理解力:教师应敏锐地观察到学生言行中的自我表现,了解学生心理变化的原因,以宽容、接纳的态度与学生交流。
2. 减轻学生的压力: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式,减轻学生压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3. 倡导有效的沟通: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真诚地交流,尊重孩子的意愿,给孩子信任和空间。
4.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师要通过有趣的故事、成功的案例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的喜怒哀乐,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5.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帮助中学生建立自信、乐观的心态,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三、策略运用1. 以身作则: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对待师长、同学、家长都要充满尊重,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理解。
2.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逆反心理: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逆反心理,教育学生尊重老师和家长,学会沟通和交流,找到合适的应对方式。
3.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营造安静、和谐、有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集中精力,减少不必要的压力。
4.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竞争:竞争是中学生难以避免的一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竞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潜能。
5. 引导学生关爱他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关心集体,关注社会,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初中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教育引导
初中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教育引导【摘要】初中生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主要由家庭环境、同伴关系和学校教育体制等多方面因素引起。
家庭环境中的过度溺爱或者过度苛刻都可能导致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
同伴关系的不良影响也是逆反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校教育体制的单一固化模式也会给初中生带来挫折感和不满情绪。
为了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认知和行为,需要采取有效的教育引导措施。
逆反心理虽然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应该及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正确处理情绪,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方合作,共同呵护初中生的心理成长,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初中生,逆反心理,家庭环境,同伴关系,学校教育体制,教育引导,认知,行为。
1. 引言1.1 什么是初中生逆反心理初中生逆反心理是指在青春期时期,由于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产生的一种反抗、挑战权威、自我表现、过度自恋等具有叛逆性质的心理状态。
在这一阶段,青少年对自我认知和社会认同都在发生变化,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渴望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
逆反心理在初中生群体中特别常见,表现为对父母教师的反抗、对学校规矩的质疑、对同伴的模仿和对权威的挑战等。
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出现主要是由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他们对权威的认同感并不稳定,在寻求自我认同的过程中,经常表现出挑战和反抗的行为。
家庭教育方式、同伴影响、学校氛围等多种因素也会影响到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形成。
初中生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但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其成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需要及时进行相关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认知和价值观,健康成长。
1.2 为什么初中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初中生会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会导致他们产生困惑和不安,使他们对社会和家庭环境产生质疑和反抗。
家庭环境对初中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家庭关系紧张、教育方式单一或者对孩子的要求过高,都会极大地刺激他们的逆反心理。
心理健康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浅议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与应变措施健康是整个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当代诸多国际关系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培养人才整体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逆反心理是目前我国中学生中存在的一种较普遍的心理现象。
为此,我进行了专题调查、分析、并学习了有关心理学理论。
一、逆反心理的界定逆反心理,在中外传统心理学概念中没有提及,然而,却是我国近年来教育实践中被人们关注的一种心理现象。
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如我们常见到学生顶撞当众批评或挖苦他的老师、家长),其实质在于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相反,表现出对他人(非我)的不尊从(或抗拒)。
“逆反心理”,与西方心理学讲述的“违谬”、“心理感应抗拒”,有相通之处,但又不尽相同,它是集正确逆反与错误逆反于一体,逆反与认同相伴行的复杂心理现象;是人们一定社会关系实践的产物。
二、逆反心理在中学生中的表现第一、超限逆反。
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如家长总要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其它毛病,而不给予理解或帮助;教育者不分对象的觉悟层次或问题性质,一概过高的“上纲上线”、批评指责),就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既主体执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让他东、他偏西,叫他打狗他骂鸡”。
第二、情境逆反。
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如下课了,老师仍讲解再三;周末了,班主任却津津乐道),自然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即主体心不在焉或根本听不进去说教、或做其他事情,如摆弄东西、收拾书包等,以示不满。
第三、信度逆反。
表现为主体对信息传递者的人格或所传递内容虚假产生怀疑。
如教育者所谈及的内容无可非议,而本人的人格却不端正;或本人的人格无可非议,而传播的内容却是虚假的(或含虚假的成分);再则,其人格及传播的内容无可非议,可对内容的表达分析不能(或不能充分)说服学生。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和做法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和做法中学生逆反心理是指在中学阶段,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抵触情绪,拒绝适应和接受传统教育方式和规范。
逆反心理的表现包括言语上的抵触、行为上的抵抗,甚至可能引发不良行为。
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往往有多方面,如下:1.成长过程中的认同危机:中学是青少年走向成年的关键阶段,他们开始对自己的身份和社会角色产生疑惑。
他们可能对学校和教育规范产生怀疑,并试图通过表现逆反心理来寻找自己的独特性。
2.学校压力过大:中学生面临着学业和升学的巨大压力,他们可能感到无法承受,产生逆反情绪。
他们可能对学校的规定和要求感到不满,因而表现出反抗和逆反的行为。
3.家庭环境问题:家庭环境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如果家庭存在冲突、不和谐或高压等问题,中学生可能将逆反情绪发泄到学校和教育机构上。
解决逆反心理的措施和做法有以下几点: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并提供心理支持。
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情绪,并找到适当的发泄方式。
2.提供积极的教育环境:学校应提供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让中学生感受到成长的乐趣和成就感。
创设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让他们通过参与活动发展自己的个性和能力。
3.关注中学生的情感需求: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他们的情感需求。
教师和家长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提供情感支持和倾听,并与学生密切合作解决问题。
4.教育个人自主性和责任感:逆反心理常常伴随着对权威的质疑和抗拒。
教育者应鼓励中学生发展个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和处理方法青少年逆反心理是指在这个特定阶段,青少年对于权威、规则和约束产生反抗和抵触情绪。
这种心理现象在许多青少年身上都普遍存在,原因各异。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并提供一些应对逆反心理的处理方法。
一、原因1.身份认同与独立性追求在青少年时期,个体开始关注自我身份认同的问题。
他们希望摆脱儿童时代对父母的依赖,追求自己独立的个体价值。
逆反心理的一种反映是对于父母和其他权威者的规则和要求进行抵触,以显示自己的独立性。
2.身体和情绪的变化青春期是身体和情绪承受巨大变化的时期。
荷尔蒙的改变导致了青少年情绪上的波动和失控,使他们更易受外界刺激影响。
这些生理变化加剧了他们更容易表现出逆反、焦虑和情绪化的行为。
3.沟通问题青少年通常遇到与父母或其他成年人之间的沟通障碍。
他们经历的是追求独立的心理过程,但成年人可能不理解并限制他们的自由。
这种沟通障碍导致了矛盾与冲突,从而引发逆反心理。
4.社会压力现代社会对于青少年的要求越来越高,学业压力、才艺表现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等都会对他们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
逆反心理可能是对这些压力的反应,一种逃避和释放压力的方式。
二、处理方法1.理解与尊重家长和教育者应该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对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他们需要感受到他们的感受和观点被认可,而不是一味地压制和指责。
建立开放而尊重的沟通模式,给予他们更多的参与和决策的权力,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意见被重视。
2.建立互信关系逆反心理常常源于亲子关系缺乏信任基础。
家长和青少年之间建立互信关系至关重要。
沟通时,要倾听他们的需求和心声,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和空间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遵守承诺,不轻易打破承诺。
通过建立强有力的亲子关系,逆反心理可以得到缓解。
3.培养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青少年逆反心理往往与无助和困惑有关。
教育者和家长应该帮助他们培养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让他们学会合理地应对压力和挫折。
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增强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在中学生阶段,学生往往处在青春期的变革中,身心发展迅速,对自我和外界的认识产生重大变化。
同时,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价值感等因素也会对中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
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中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表现为对权威和规则的抗拒,以及一些反社会行为。
了解逆反心理的成因,找到针对性的对策,有助于改善中学生的逆反现象,推动他们健康成长。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1. 生理因素青春期是中学生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和逐渐产生激素的变化对中学生的情绪和心理产生了显著影响。
他们常常由于内分泌失调而出现情绪波动,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 学业压力学校教育以升学率为导向,对学生施加了较大的压力。
中学生需要应对大量的作业、考试,面对升学竞争的压力,这些压力容易导致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抵触学校教育,产生反抗情绪。
3.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孩子在家庭中受到的言行、教育方式等都会对他们产生深远影响。
如果家庭沟通不畅、家长过于严厉或溺爱,容易使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4. 自我意识成熟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阶段,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自由和独立。
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对权威和规则的质疑和抗拒,产生逆反心理。
二、逆反心理的对策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应注重平等和尊重,理解学生的困难和挑战,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同时,学校可以针对学生的需求设置适当的课外辅导活动,增加学习的乐趣,缓解学业压力。
2. 加强家校沟通家长应关注中学生的情绪变化,与孩子进行深入的心理沟通,了解他们的烦恼和困惑。
家长可以适度支持孩子,为他们提供鼓励和建议,避免过度管制或溺爱。
3. 提供积极的反馈学校和家庭可以通过及时给予中学生积极的反馈,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和参与社交活动。
积极的反馈有助于增强中学生的自信心和满足感,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
4. 培养情绪管理能力中学生需要学会正确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中学生时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充满变化和挑战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经历了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变革,随之而来的是对于权威和规则的挑战,以及自我认同的探索。
因此,许多中学生在这个阶段都会出现逆反心理。
而理解逆反心理的成因并采取有效对策成为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1.自我认同的概念模糊中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的探索阶段,他们开始质疑自己的身份、价值和目标等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中学生可能产生迷失感和不确定感,缺乏稳定的自我认同,从而对外部权威产生质疑。
2.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家庭教育方式过于严厉或过度放任,缺乏正确引导和沟通,容易使得中学生产生逆反情绪。
另外,家庭中是否存在家庭冲突、单亲家庭、家庭成员过度关注学业成绩等因素也会影响中学生的逆反情绪。
3.学校环境的诸多压力学校环境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学业压力和竞争压力使得中学生感到沮丧和无助,对学校的规则产生抵触情绪。
此外,个别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也可能引发中学生的逆反情绪。
4.同伴关系的变化中学是人际交往的主要场所之一,同伴关系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有着重要影响。
一方面,中学生由于处于身份认同的探索阶段,往往会受到同伴的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产生逆反情绪。
另一方面,同伴关系的变化,如同伴的选择和排斥等,也容易导致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二、对策:1.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温床,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预防和解决中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途径。
父母应注重家庭教育,采用适度的管教方式,既不过于严厉也不过度放任。
并且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支持。
2.建立积极的学校环境学校作为中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应创建积极的学校环境。
学校要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支持,让中学生在学业、兴趣和社交活动中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1、引言中学时期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其心理状态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逆反心理,即对权威和规则的抵制、反抗甚至逆来顺受的态度。
逆反心理既是中学生个性发展的正常表现,也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消极的行为和情绪,影响学业和社交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逆反心理的成因1.1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是中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成因之一。
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对孩子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些父母过分溺爱孩子,无法给予他们必要的约束和规范,导致孩子没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因而更容易产生逆反情绪。
1.2学校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在一些传统教育体制下,学校过分注重知识灌输,缺少对学生思维、创造力和个性发展的关注。
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容易让中学生感到束缚和压抑,从而产生逆反情绪。
1.3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是中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
当代社会存在着一定的教育焦虑和竞争压力,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
同时,青少年正处于自我认同的探索阶段,很容易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影响,遇到一些不合理的规则和权威,就会表现出强烈的逆反情绪。
3、逆反心理的对策2.1家庭对策家庭教育是中学生逆反心理对策的关键。
父母应该正确引导和培养孩子,给予他们适当的自由空间,同时要有明确的规范和界限。
家长可以与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并给予他们合理的关心和支持。
2.2学校对策学校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推行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学习和决策。
学校也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压力,增强他们的逆境应对能力。
此外,学校应该建立和谐的班级氛围,鼓励学生相互尊重和理解。
2.3社会对策社会应该以新的教育理念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社会各界可以提供相应的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中学生解决内心的困惑和矛盾。
中学生逆反心理及应对措施报告
中学生逆反心理及应对措施报告背景逆反心理是指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对于权威、规则和约束的反感和抵制。
在青春期的孩子们面临着身体、心理和社会角色等多方面的变化,他们开始渴望独立和自由,同时也感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压力和期望。
这种逆反心理可能导致他们不愿意接受教育、违反校规校纪、与家长产生矛盾等问题。
分析1. 心理原因•自我认同:中学生逐渐形成自我认同的过程中,会对外界的期望产生怀疑,并试图寻找自己独特的个性。
•自主性需求:青春期是孩子们渴望获得独立和自主权的时期,他们希望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
•自尊心波动:青春期是孩子们自尊心波动较大的时期,他们对于批评和指责更加敏感。
2. 社会原因•权威压力:中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面临着来自权威的各种规则和约束,这可能引起他们的逆反情绪。
•同伴影响:同龄人对于中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他们之间的交往可能导致逆反情绪的传播和加剧。
3. 家庭原因•家庭冲突: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可能使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家长期望: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过高或者给予过多压力,也可能引发孩子的逆反情绪。
结果中学生逆反心理对其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可能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包括但不限于:- 学业受损:逆反心理导致中学生对学习抵触,影响了他们的学业成绩。
- 行为问题:逆反心理可能导致中学生违反校规校纪、与教师产生冲突等行为问题。
-家庭矛盾加剧:逆反心理使得中学生与家长之间产生更多矛盾和冲突。
- 社会适应困难:逆反心理可能使中学生在社会交往中遇到困难,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和未来发展。
应对措施1.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学校:学校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包括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家校之间的沟通等,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和需求。
•家庭:家长要与孩子保持密切的沟通,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和困惑,理解他们的情绪变化。
2. 尊重和支持中学生•学校:教师应尊重中学生的独立性和个性差异,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和做法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和做法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或对抗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我们在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教师和家长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听话,往往对教师和家长采取一种强烈的对抗态度。
这种现象在处于初中学生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强烈的逆反性、对抗性对学生的心理发育、日常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害的,如果任其发展,将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缺陷,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将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因此,认清逆反心理的实质,帮助学生克服逆反心理,对教师、家长、社会各方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一是由于中学生所处的特定年龄阶段。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不同步能引发很多的矛盾。
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成人感”强烈地显露出来,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处处要体现自己的存在,并且渴望得到教师、家长的尊重和理解。
一旦这种渴望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抵触情绪,看问题容易偏激、极端,这种“自负型”逆反心理可以说是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内因。
二是由于家长没有掌握有效的教育引导方法。
很多家长对孩子百般溺爱,事无巨细,越俎代庖。
这样的学生生活能力差,唯我独尊,听不得批评和劝告,易形成自负型逆反心理;不少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子女过重心理压力,容易产生“受挫型”逆反心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爱护,往往对学习和生活缺乏信心,容易形成“失落型”逆反心理。
三是由于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恰当。
个别老师不注意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另外,教学方法单一、呆板,忽略学生个性,造成学生“厌学型”逆反心理。
也有个别教师不理解不尊重学生,对学生能力、成绩不能给以客观评价。
因此,学校教育的某些失误也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
中学生逆反心理解决的措施:一要尊重学生心理生理发育规律,了解学生个性成长特点。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摘要】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对抗权威、挑战规则的心理状态,常见于青少年期。
逆反心理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家庭环境中的家长过分溺爱或过度严厉,学校教育环境的单一和压力过大,以及社会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都可能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对于这种心理问题,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和改善学校教育环境是有效的对策。
家庭和学校应该多方合作,共同努力预防和调解学生的逆反心理。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加强社会正能量的引导,逆反心理问题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解决的。
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共同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心理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关键词:逆反心理、中学生、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对策、预防、调解、合作共同努力1. 引言1.1 学生的逆反心理定义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指学生产生反抗、抗拒、挑战和逆来顺受的心理倾向。
当学生对周围环境产生不满和抵触时,会表现出逆反的行为和态度。
逆反心理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一种长期积累而成的心理特征,可能源自于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逆反心理会给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影响学习积极性、导致自卑情绪、破坏师生关系等。
了解和解决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
通过有效对策和多方合作,或许可以帮助学生走出逆反心理的困境,实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1.2 为什么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家庭中存在亲子关系不和谐、父母过分溺爱或者过分严厉等问题,容易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情绪。
学校环境也是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学校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态度、学习压力等都可能让学生感到不舒服和不自在,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社会因素也会对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和做法
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或对抗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我们在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教师和家长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听话,往往对教师和家长采取一种强烈的对抗态度。
这种现象在处于初中学生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强烈的逆反性、对抗性对学生的心理发育、日常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害的,如果任其发展,将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缺陷,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将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因此,认清逆反心理的实质,帮助学生克服逆反心理,对教师、家长、社会各方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是由于中学生所处的特定年龄阶段。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不同步能引发很多的矛盾。
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成人感”强烈地显露出来,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处处要体现自己的存在,并且渴望得到教师、家长的尊重和理解。
一旦这种渴望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抵触情绪,看问题容易偏激、极端,这种“自负型”逆反心理可以说是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内因。
二是由于家长没有掌握有效的教育引导方法。
很多家长对孩子百般溺爱,事无巨细,越俎代庖。
这样的学生生活能力差,唯我独尊,听不得批评和劝告,易形成自负型逆反心理;不少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子女过重心理压力,容易产生“受挫型”逆反心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爱护,往往对学习和生活缺乏信心,容易形成“失落型”逆反心理。
三是由于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恰当。
个别老师不注意提1
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另外,教学方法单一、呆板,忽略学生个性,造成学生“厌学型”逆反心理。
也有个别教师不理解不尊重学生,对学生能力、成绩不能给以客观评价。
因此,学校教育的某些失误也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
中学生逆反心理解决的措施:
一要尊重学生心理生理发育规律,了解学生个性成长特点。
青春期学生可塑性极强,自立自主的欲望又特别强烈,老师和家长对待他们要象对待朋友一样,决不可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态。
那种把老师和学生看成“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把家长和孩子看成“服从”与“被服从者”的观点非常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和心理疏导。
老师和家长对孩子要严禁使用命令,那种认为命令孩子服从是天经地仪的想法是错误的。
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事不要随意发表评论,尤其不要使用“讨厌”“你真笨”“不能这样”这些打击孩子积极性的语言,而要采取一种积极聆听的姿态,培养孩子独立分析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孩子的自信。
二要重视家庭教育,讲究教育艺术。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是诱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家长也要不断学习,要了解学生特殊发育阶段的心理特征,勤关注,多关心,常沟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子女,平等对待子女,恰当地给子女以自主权,并给以指导。
学校要利用家长会、电话或书信的方式与家长及时沟通,向家长介绍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教育方法,防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间出现偏差,以巩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效果。
中学生逆反心理解决的做法。
1、全面评价学生,努力尊重学生
自尊和受人尊重是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
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长2
处,只有教师关注这些优点和长处时,学生才会产生上进心。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全面充分肯定他们优点的同时,恳切地提出希望,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这样会使他们进步得更快。
当我们教师努力挖掘出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时,学生的逆反心理就会烟消云散,就会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
2.加强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
对于生理、心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受感情因素影响很大,它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好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
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们都有体会,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
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结果。
如果我们教育者在感情上与受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亲近,站在学生的立场去处理问题,这样就会缩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控制学生的逆反心理。
3.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
首先,教育者要不断地完善自我,以自我品德与人格来触动感化学生,真挚关爱学生,促进学生心理和思想的有效转变。
其次,要认真研究逆反心理的特点,激励学生的上进心,爱护其自尊心,满足其合理的需求,诱导其行为,消除其逆反心理。
再次,针对这类青少年学生不同的性格、气质,采取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方法,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思想教育和实践锻炼,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严格要求与关怀体贴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地进行正确的教育。
4.重视心理辅导,努力控制逆反心理
学会正确归因和简易的自我疏导方法。
如让学生用心理换位法理解他人的心情,减少对他人的责难和埋怨;用自我激励法来振奋精神,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并教会学生对别人正确认识,公正评价,使学生既会自我调控,又善于自我解脱,自我振奋,从而发挥其主体能动作用,避免产生消极逆反心理。
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具有相对复杂的原因,疏导、纠正这种心理要臵于社会之中,与时代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加以分析研究。
应强调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综合防治,引导他们热爱社会、热爱生活。
鼓励他们正确对待社会、自己与逆境。
改变学校、社会与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做好相互沟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自尊、自强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