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复习专题:折叠问题

合集下载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四边形的折叠问题》测试卷-附带答案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四边形的折叠问题》测试卷-附带答案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四边形的折叠问题》测试卷-附带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 单选题1.如图所示 在长方形ABCD 中 610AD AB ==, 若将长方形ABCD 沿DE 折叠 使点C 落在AB 边上的点F 处 则线段CE 的长为( )A .13B .1730C .103D .102.如图 在ABCD 中 将ADC △沿AC 折叠后 点D 恰好落在DC 延长线上的点E 处.若=60B ∠︒ 1AB = 则ABCD 的周长为( )A .4B .43C .6D .33.如图 在ABC 中 已知8AB = 点DE 、分别在边AC AB 、上 现将ADE 沿直线DE 折叠 使点A 恰好落在点F 处 若将线段BC 向左平移刚好可以与线段EF 重合 连接CF 若215BC CF += 则2BC CF -的值为( )A .4B .5C .6D .74.如图 矩形ABCD 中 3AB = 4BC = 点E 是BC 边上一点 连接AE 把B ∠沿AE折叠 使点B 落在点B '处 当CEB '为直角三角形时 BE 的长为( )A .2B .3C .2或3D .3或1.55.如图 将长方形纸片ABCD 沿EF 折叠后 若170=︒∠ 则2∠的度数为( )A .110︒B .115︒C .120︒D .125︒6.如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中 矩形ABCD 的边5,:1:4AD OA OD == 将矩形ABCD 沿直线OE 折叠到如图所示的位置 线段1OD 恰好经过点B 点C 落在y 轴的点1C 位置 点E 的坐标是( )A .()1,2B .1,2C .)1,2D .()12 7.如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已个纸片OACB 顶点10006A B (,),(,)点P 为BC 边上的动点 将OBP 沿OP 折叠得到OPD 连接CD AD 、.则下列结论中:①当45BOP ∠=︒时 四边形OBPD 为正方形 ①当30BOP ∠=︒时 OAD 的面积为15 ①当P 在运动过程中CD 的最小值为5 ①当OD AD ⊥时 2BP =.其中结论正确的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 8.如图 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沿对角线折叠 若30EDF ∠= 则长方形纸片的长宽比为( )A .2:1B 2:1C 31D .23二 填空题9.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 点E F 在BC 边上 把ABE 沿直线AE 折叠 CDF 沿直线DF 折叠 使点B C 落在对角线AC 上的点G 处 若110AGD ∠=︒ 则B ∠的度数为 .10.如图 点O 是矩形ABCD 的中心 E 是边AB 上的点 沿CE 折叠后 点B 恰好与点O 重合 若9BC = 则折痕CE 长度为 .11.如图 将长方形ABCD 沿EF 折叠得到两个全等的小长方形 1210AB BC ==,, 点G 在AB 上运动 当点 A 关于DG 的对称点A '落在右侧长方形BCEF 内部(含边界)时 则AG 的长度 m 的取值范围为 .12.如图 菱形ABCD 的边5AB = 高4CE = F 是边CD 上一动点 将四边形AEFD 沿直线EF 折叠 A 点的对应点为P 当CP 的长度最小时 CF 的长为 .13.如图 把正方形纸片ABCD 进行如下操作:对折正方形ABCD 得折痕EF 连接CE 将CB 折叠到CE 上 点B 对应点H 得折痕CG .那么AG BG= .三 解答题14.如图1 点E 为矩形ABCD 边BC 上一点 且CE CD = 把ABE 沿着AE 折叠 点B 的对应点F 恰好落在线段DE 上.(1)求证:≌AFD DCE(2)如图2 延长CF 交AE 于点G 交AB 于点H .①求证:GE DF GF CD ⋅=⋅①求:GH GA 的值.15.如图 沿折痕AE 折叠矩形ABCD 的一边 使点D 落在BC 边上一点F 处.若6AB = 且ABF △的面积为24 则:(1)BF 的长为_______________(2)BC 的长为________________(3)求EC 的长.16.如图1 已知长方形纸片ABCD 点E 在边AD 上 F 为AB 上的一个动点 G 为DC 上的一个动点 将长方形ABCD 沿直线EF EG 、折叠 点A D 、的对应点分别是点A '和点D .(1)如图2 当点A '落在ED 上时 求FEG ∠的度数(2)如图3 若54A ED ''∠=︒ 求FEG ∠的度数(3)如图4 若10A ED ''∠=︒ 求FEG ∠的度数(4)若A ED n ''∠=︒直接写出FEG ∠的度数(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17.如图 在Rt ABC △中 90BAC ∠=︒ 30C ∠=︒ 点D 是ABC 外一点连接AD BD将ABD △沿DB 折叠使点A 落在边BC 上的点1A 处 连接1A D 若1A D AC ⊥.(1)求证:四边形1ABA D 是菱形(2)连接1AA DC 若2AB = 求四边形1ADCA 的面积.18.综合探究:如图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点M 在边AD 上 直线MN AB ∥.将正方形沿MN 折叠 点A 落在A '处 点B 落在点B '处 MN 与BD 交于点P 连接AP A P ' A P '交CD 与点F .(1)连接PC 猜想PC 与PA '的数量关系为________ A PC '∠=________°(2)连接B D ' CA ' 两线段交于点O 移动直线MN 若CD 平分PCA '∠ 求证:CP B D '∥(3)移动直线MN 若6=BC 2B C '= 直接写出PAD ∠的度数.参考答案:1.C2.C3.B4.D5.D6.D7.C8.C9.75︒10.11.10103m ≤≤ 12.41314.(1)解:证明:CD CE =CD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45CDE FDA ︒∴∠=∠= ABE 沿AE 折叠得到AEF △ 且四边形ABCD 是矩形 AB AF CD ∴== 90AFE AFD B ∠=∠=∠=︒ 在AFD △与ECD 中AFD ECD CDE FDA AF CE ∠=∠⎧⎪∠=∠⎨⎪=⎩()AAS AFD DCE ∴≌.(2)①证明:AFD DCE ≌△△AD DE ∴= AF DF DC CE ===()11804567.52DCF DFC ∴∠=∠=︒-︒=︒ 45DEC ∠=︒ 180135BED DEC167.52AEF AEB BEF ∴∠=∠=∠=︒ GEF DCF ∴∠=∠ GFE DFC ∠=∠GEF DCF ∴∽GE GF DC DF∴= GE DF GF CD ∴⋅=⋅.①在Rt CED 中 45CDE ∠=︒DE ∴=DF DC CE ==)()2121EF DE DF CD CE ∴=-== 21EF CE ∴ 由①知:67.5BEA DFC ∠=∠=︒18067.5112.5EFC GEC ∴∠=∠=︒-︒=︒ECF GCE ∠=∠CEG CFE ∴△∽△21GE EF GC CE∴==. 15.(1)由矩形的性质可得:90B C ∠=∠=︒ 6AB CD == ABF △的面积为24 ①1242ABF S AB BF =⨯⨯= ①24224286BF AB ⨯⨯=== 故答案为:8(2)在(1)中已得8BF =由矩形的性质可得:90B C ∠=∠=︒ 6AB CD == AD BC = 由折叠的性质可得:AF AD BC == 由勾股定理可得:22228610BC AF BF AB =++= 故答案为:10(3)由(1)(2)可得2CF BC BF =-=根据折叠的性质有:EF DE =设CE x = 则6EF DE x ==-在Rt CEF △中 222CE CF EF +=即()22226x x +=- 解得83x = 即83CE =.16.(1)解:由翻折得:12A EF AEA ''∠=∠ 12D EG DED ''∠=∠ ①180AEA DED ''∠+∠=︒ ①()111809022FEG A EF D EG AEA DED ''''∠=∠+∠=∠+∠=⨯︒=︒(2)解:由 (1) 知12A EF AEA ''∠=∠ 12D EG DED ''∠=∠ ①54A ED ''∠=︒①126AEA DED ''∠+∠=︒①()1632A EF D EG AEA DED ''''∠+∠=⨯∠+∠=︒ ①5463117FEG A ED A EF D EG ''''∠=∠+∠+∠=︒+︒=︒ (3)解:①10A ED ''∠=︒ ①()()11180109522A EF D EG AEA DED ''''∠+∠=∠+∠=︒+︒=︒ ①951085FEG A EF D EG A ED ''''∠=∠+∠-∠=︒-︒=︒ (4)解:如图3 ①A ED n ''∠=︒①()180180AEA DED A ED n ''''∠+∠=︒-∠=-︒ ①2A EF AEA ''∠=∠ 2D EG DED ''∠=∠ ①1802n A EF D EG ︒-︒''∠+∠= ①18018022n n FEG A EF D EG A ED n ︒-︒︒+︒''''∠=∠+∠+∠=+︒= 如图4 ①180AEA DED A ED ''''∠+∠-∠=︒ ''A ED n ∠=︒ ①180AEA DED n ''∠+∠=︒+︒①2A EF AEA ''∠=∠ 2D EG DED ''∠=∠ ①1802n A EF D EG ︒+︒''∠+∠= ①18018022n n FEG A EF D EG A ED n ︒+︒︒-︒''''∠=∠+∠-∠=-︒= 综上 FEG ∠的度数为1802n ︒+︒或 1802n ︒-︒. 17.(1)证明:如图1 连接1AA 设1A D 交AC 于点E由折叠的性质得:1AB A B = 1AD A D =90BAC ∠=︒ 30C ∠=︒903060ABC ∴∠=︒-︒=︒1ABA ∴是等边三角形1AB AA ∴= 160BAA ∠=︒11906030CAA BAC BAA ∴∠=∠-∠=︒-︒=︒1A D AC ⊥190AEA ∴∠=︒1903060AA D ∴∠=︒-︒=︒∴1AA D △是等边三角形1AD AA ∴=11AB A B AD A D ∴===∴四边形1ABA D 是菱形(2)解:如图2由(1)可知 四边形1ABA D 是菱形 12A D AB ∴==90BAC ∠=︒ 30ACB ∠=︒24BC AB ∴==22224223AC BC AB ∴--1A D AC ⊥∴四边形1ADCA 的面积=1AA C ADC S S + 111111232232222AC A E AC DE AC A D =⋅+⋅=⋅=⨯= 18.(1)解:①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①AB BC CD DA === 90BAD ABC BCD CDA ∠∠∠∠====︒ 四边形ABCD 是轴对称图形 BD 所在直线是其一条对称轴①45ADP ∠=︒ PA PC = PAM PCF ∠∠= ①MN AB ∥①90PMD BAD ∠∠==︒①MN AD ⊥18090A DF CDA '∠=︒-∠=︒①将正方形沿MN 折叠 点A 落在A '处 点B 落在点B '处 ①MN AA '⊥①点A D A '三点共线同理:点B C B '三点共线①将正方形沿MN 折叠 点A 落在A '处 点B 落在点B '处 ①PA PA '= PA D PAM PCF '∠=∠=∠ 90CB A B A D ABC BAD ''''∠=∠=∠=∠=︒ ①PC PA '=①90A DF '∠=︒ 180A DF PA M DFA PCF PFC A PC ''''∠+∠+∠=∠+∠+∠=︒ PA M PCF '∠=∠ DFA PFC '∠=∠ ①90A D A PC F '∠=︒'∠=故答案为:PC PA '= 90(2)证明:由(1)得PC PA '= 90A PC '∠=︒ ①45PCA PA C ''∠=∠=︒①CD 平分PCA '∠①22.5OCD PCD ∠=∠=︒①90CB A B A D ''''∠=∠=︒ 90A DF '∠=︒ ①四边形A B CD ''是矩形①OA OD OB OC ''===①ODC OCD ∠∠==22.5︒①45A ODC O A OD PC CD ''∠=︒=∠+∠=∠ ①CP B D '∥(3)解:如图 在AN 上取一点N 使得AN =①四边形A B CD ''是矩形 ①2,A D B C ''=①将正方形沿MN 折叠 点A 落在A '处 点B 落在点B '处 ①MN 垂直平分AA ' ①62MA MA +'== 90PMD PMN ∠∠==︒ ①MN AM AN =-=6232662+-=①45PDM ∠=︒ ①904545MPD PDM ∠∠=︒-︒=︒= ①PM DM AD AM ==-62626+-==①在Rt PMN 中6232tan 326PM PNM MN -∠===-①30PNM ∠=︒ ①262N PN PM A === ①PAD APN ∠∠==130152⨯︒=︒.。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勾股定理之折叠问题分类讨论、存在性问题》测试卷(附带答案)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勾股定理之折叠问题分类讨论、存在性问题》测试卷(附带答案)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勾股定理之折叠问题分类讨论存在性问题》测试卷(附带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 单选题1.如图 ABC 中 90A ∠= 7AB = 24AC = 点D 为边AC 上一点 将ABC 沿BD 折叠后 点A 的对应点A '恰好落在BC 边上 则线段AD 的长为( )A .407B .214C .16825D .3262.如图是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 已知6AC = 10AB = 将纸片沿AD 折叠 使点C 落在AB 边上的点C '处 则折痕AD 长为( ).A .5B .35C .3D .323.已知2OA = 2OB = 将AOB 沿着某直线CD 折叠后如图所示 CD 与x 轴交于点C 与AB 交于点D 则点C 坐标是( )A .()0.4,0B .()0.5,0C .()0.6,0D .()0.7,04.如图 长方形纸片ABCD 中 6AB = 18AD = 将此长方形纸片折叠 使点D 与点B 重合 点C 落在点H 的位置 折痕为EF 则ABE 的面积为( )A .6B .18C .24D .485.如图 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 60B ∠=︒ 4AB = 6AD = E 是AB 边的中点 F 是线段BC 上的动点 将EBF 沿EF 所在直线折叠得到EB F ' 连接B D ' 则B D '的最小值是( )A .4B .6C .2D .26.将长方形纸片ABCD 如图折叠 B C 两点恰好重合在AD 边上的同一点P 处折痕分别是MH NG 若90MPN ∠=︒ 3PM = 5MN = 分别记PHM PNG PMN 的面积为1S 2S 3S 则1S 2S 3S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 )A .312S S S =+B .312322S S S =+C .32155S S S =-D .2123S S S =-7.如图 直角ABC 中 90C ∠=︒ 3AC = 4BC = 将ABC 沿AB 折叠得ABD △ 点C 的对应点为点D 则点D 到BC 的距离为( )A .125B .245C .9625D .125或245 8.如图 在Rt ABC △纸片中 9043A AB AC ∠=︒==,, 将Rt ABC △纸片按图示方式折叠 使点A 恰好落在斜边BC 上的点E 处 BD 为折痕 则下列四个结论:①BD 平分ABC ∠①AD DE = ①DE EC = ①DEC 的周长为4 其中正确的个数有( )A .1B .2C .3D .4二 填空题9.如图 Rt ABC △中 90ACB ∠=︒ 30B ∠=︒ 4AC = 点P 为AB 上一个动点 以PC 为轴折叠APC △得到QPC 点A 的对应点为点Q 当点Q 落在ABC 内部(不包括边)上时 AP 的取值范围为 .10.如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长方形ABCO 的边OC OA 、分别在x 轴 y 轴上 3AB = 点E 在边BC 上 将长方形ABCO 沿AE 折叠 若点B 的对应点F 恰好是边OC 的三等分点 则点E 的坐标是 .11.如图 有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 两直角边18cm AC = 24cm BC = 现将直角边AC 沿直线AD 折叠 使它落在斜边AB 上 且与AE 重合 则BD = cm .12.已知直线l 为长方形ABCD 的对称轴 5AD = 6AB = 点E 为射线DC 上一个动点 把ADE 沿直线AE 折叠 点D 的对应点D 恰好落在对称轴l 上.则点D 到边CD 的距离是 .13.如图 把长方形ABCD 沿直线BD 向上折叠 使点C 落在C '的位置上 BC '交AD 于E 已知4CD = 8BC = 则EC D '的面积为 .三 解答题14.如图是一张直角三角形ABC 纸片 90C ∠=︒ 6AC = 8BC =.(1)在图1中 将直角边AC 沿AD 折叠 使点C 落在斜边AB 上的点E 处 求CD 的长(2)在图2中 将BFG 沿FG 折叠 使点B 与点A 重合 求BF 的长.15.一数学兴趣小组探究勾股定理在折叠中的应用 如图 将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 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点A 与原点O 重合 顶点B D 分别在x 轴 y 轴上 P 为边CD 上一动点 连接BP 将BCP 沿BP 折叠 点C 落在点C '处.(1)若4AB = 3AD = 如图1 连接BD 当点C '在线段BD 上时 求点P 的坐标.(2)在(1)的条件下如图2 当点P 与点D 重合时 沿BD 将BCD △折叠得BC D '△ DC '与x 轴交于E 点 求BDE 的面积.(3)若8AB = 4BC = 当ADC '为等腰三角形时 求点P 的坐标.16.如图1 ABC 中 90,BAC AB AC ∠=︒= D E 是直线BC 上两动点 且45DAE =︒∠.探究线段BD DE EC 三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小明的思路是:如图2 将ABD △沿AD 折叠 得ADF △ 连接EF 看能否将三条线段转化到一个三角形中 …请你参照小明的思路 探究并解决下列问题:(1)猜想BD DE EC 三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 并证明(2)如图3 当动点E 在线段BC 上 动点D 运动在线段CB 延长线上时 其它条件不变 (1)中探究的结论是否发生改变?请说明你的猜想并给予证明.17.已知ABC CDE △≌△ 且90B D ∠=∠=︒ 把ABC 和CDE 拼成如图所示的形状 使点B C D 在同一条直线上 若4AB = 3DE =.(1)求AE 的长(2)将ABC 沿AC 折叠 点B 落在点F 处 延长AF 与CE 相交于点G 求FG 的长.18.如图 在ABC 中 90C ∠=︒ 把ABC 沿直线DE 折叠 使ADE 与BDE 重合.(1)若38A ∠=︒ 则CBD ∠的度数为________(2)若6AC = 4BC = 求AD 的长(3)当(0)AB m m ABC =>,△的面积为24m +时 求BCD △的周长.(用含m 的代数式表示)参考答案:1.B2.B3.B4.C5.C6.C7.C8.C9.234AP <<10.25⎛- ⎝⎭或2⎛- ⎝⎭11.1512.1或9/9或113.614.(1)3CD = (2)254BF15.(1)点P 的坐标为5,32⎛⎫ ⎪⎝⎭ (2)7516(3)当ADC '为等腰三角形时 点P 的坐标为()44,或4⎫⎪⎪⎝⎭.16.(1)222DE BD EC =+(2)不变 222DE BD EC =+17.(1)AE =(2)9418.(1)14︒ (2)133AD =(3)BCD △的周长为4m +.。

2024年中考数学压轴突破【几何中的折叠】题型汇编(解析版)

2024年中考数学压轴突破【几何中的折叠】题型汇编(解析版)

几何中的折叠问题一、单选题1如图,在菱形ABCD中,AD=5,tan B=2,E是AB上一点,将菱形ABCD沿DE折叠,使B、C的对应点分别是B 、C ,当∠BEB =90°时,则点C 到BC的距离是()A.5+5B.25+2C.6D.35【答案】D【分析】过C作CH⊥AD于H,C 作C F⊥AD于F,HD=5,HC=25,再由折叠证明∠BED=∠B ED=135°,∠EDC=∠EDC =45°,△CHD≌△DFC ,C F= HD=5,【C作CH⊥AD于H,C 作C F⊥AD于F,由已知AD=5,tan B=2,=2,∴CD=5,tan∠CDH=HCHD∴设HD=x,HC=2x,∴在Rt△HDC中HC2+HD2=CD2,2x2+x2=52,解得x=5,∴HD=5,HC=25,由折叠可知∠BED=∠B ED,∠EDC=∠EDC ,CD=C D∵∠BEB =90°,∴∠BED=∠B ED=135°,∵AB∥DC,∴∠EDC=180°-∠BED=45°,∴∠EDC=∠EDC =45°∴∠CDC =90°∵∠CHD =∠C AD =90°,∴∠CDH +C DF =90°,∵∠CDH +∠HCD =90°,∴∠C DF =∠HCD ,∴△CHD ≌△DFC ,∴C F =HD =5,∴点C 到BC 的距离是C F +CH =5+25=35.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菱形的性质、图形的折叠以及正切定义的应用,解答关键是根据折叠的条件推出∠BED =∠B ED =135°.2如图,将△ABC 折叠,使AC 边落在AB 边上,展开后得到折痕l 与BC 交于点P ,且点P 到AB 的距离为3cm ,点Q 为AC 上任意一点,则PQ 的最小值为()A.2cmB.2.5cmC.3cmD.3.5cm【答案】C【分析】由折叠可得:PA 为∠BAC 的角平分线,根据垂线段最短即可解答.【详解】解:∵将△ABC 折叠,使AC 边落在AB 边上,∴PA 为∠BAC 的角平分线,∵点Q 为AC 上任意一点,∴PQ 的最小值等于点P 到AB 的距离3cm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折叠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等知识点,掌握角平分线上的点到两边距离相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3如图,在▱ABCD 中,BC =8,AB =AC =45,点E 为BC 边上一点,BE =6,点F 是AB 边上的动点,将△BEF 沿直线EF 折叠得到△GEF ,点B 的对应点为点G ,连接DE ,有下列4个结论:①tan B =2;②DE =10;③当GE ⊥BC 时,EF =32;④若点G 恰好落在线段DE 上时,则AF BF=13.其中正确的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D【分析】过点A 作AH ⊥BC 于点H ,利用三线和一以及正切的定义,求出tan B ,即可判断①;过点D 作DK ⊥BC 于点K ,利用勾股定理求出DE ,判断②;过点F 作FM ⊥BC 于点M ,证明△EMF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设EM =FM =x ,三角函数求出BM 的长,利用BE =BM +EM ,求出x 的值,进而求出EF 的长,判断③;证明△AND ∽△CNE ,推出∠ENC =∠ECN ,根据折叠的性质,推出EF ∥CA ,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即可得出结论,判断④.【详解】解:①过点A 作AH ⊥BC 于点H ,∵BC =8,AB =AC =45,∴BH =12BC =4,∴AH =AB 2-BH 2=8,∴tan B =AHBH=2;故①正确;②过点D 作DK ⊥BC 于点K ,则:四边形AHKD 为矩形,∴DK =AH =8,HK =AD =BC =8,∵BE =6,∴CE =2,∵CH =12BC =4,∴CK =4,∴EK =CE +CK =6,∴DE =EK 2+DK 2=10;故②正确;③过点F 作FM ⊥BC 于点M ,∵GE ⊥BC ,∴∠BEG =90°,∵翻折,∴∠BEF =∠GEF =45°,∴∠EFM =∠BEF =45°,∴EM =FM ,设EM =FM =x ,∵tan B =FMBM =2,∴BM =12FM =12x ,∴BE =BM +EM =12x +x =6,∴x =4,∴EM =FM =4,∴EF =2EM =42;故③错误;④当点G 恰好落在线段DE 上时,如图:设AC 与DE 交于点N ,∵▱ABCD ,∴AD ∥BC ,∴△AND ∽△CNE ,∴EN DN =CE AD=28=14,∴EN DE =15,∴EN =15DE =2=CE ,∴∠ENC =∠ECN ,∴∠BEN =∠ENC +∠ECN =2∠ECN ,∵翻折,∴∠BEN =2∠BEF ,∴∠BEF =∠ECN ,∴EF ∥AC ,∴AF BF =CE BE=26=13;故④正确,综上:正确的是①②④;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平行四边形的折叠问题,同时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本题的综合性强,难度较大,是中考常见的压轴题,熟练掌握相关性质,添加合适的辅助线,构造特殊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4如图,AB 是⊙O 的直径,点C 是⊙O 上一点,将劣弧BC 沿弦BC 折叠交直径AB 于点D ,连接CD ,若∠ABC =α0°<α<45° ,则下列式子正确的是()A.sin α=BCABB.sin α=CD ABC.cos α=AD BDD.cos α=CD BC【答案】B【分析】连AC ,由AB 是⊙O 的直径,可知∠ACB =90°,由折叠,AC和CD所在的圆为等圆,可推得AC =CD ,再利用正弦定义求解即可.【详解】解:连AC ,∵AB 是⊙O 的直径,∴∠ACB =90°,由折叠,AC 和CD所在的圆为等圆,又∵∠CBD =∠ABC ,∴AC和CD所对的圆周角相等,∴AC=CD,∴AC =CD ,在Rt △ACB 中,sin α=AC AB =CDAB,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圆周角定理和圆心角、弦、弧之间的关系以及正弦、余弦定义,解答关键是通过折叠找到公共的圆周角推出等弦.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A 在x 轴正半轴上,OC 在y 轴正半轴上,以OA ,OC 为边构造矩形OABC ,点B 的坐标为8,6 ,D ,E 分别为OA ,BC 的中点,将△ABE 沿AE 折叠,点B 的对应点F 恰好落在CD 上,则点F 的坐标为()A.3213,3013B.3013,3213C.3013,2013D.2013,3013【答案】A【分析】先求得直线CD 的解析式,过点F 作FM ⊥CE 于点M ,过点F 作FN ⊥OC 于点N ,设点F m ,-32m +6 ,在Rt △EMF 中,再利用勾股定理得到关于m 的方程,解方程即可.【详解】解:∵点B 的坐标为8,6 ,四边形OABC 是矩形,D ,E 分别为OA ,BC 的中点,∴C 0,6 ,D 4,0 ,E 4,6 ,由折叠的性质可得:EF =BE =4,设直线CD 的解析式为y =kx +b ,则6=b 4k +b =0 ,解得:k =-32b =6,∴直线CD 的解析式为y =-32x +6,过点F 作FM ⊥CE 于点M ,过点F 作FN ⊥OC 于点N ,设点F m,-32m+6,则MF=CN=6--32m+6=32m,EM=4-m,在Rt△EMF中,EM2+MF2=EF2,∴4-m2+32m2=42,解得:m=3213或m=0(不合题意,舍去),当m=3213时,y=-32×3213+6=3013,∴点F的坐标为3213,30 13,故选:A.【点睛】本题是一次函数与几何综合题,考查了求一次函数解析式,勾股定理,翻折的性质,矩形的性质,中点的性质,熟练掌握知识点并灵活运用是解题的关键.6综合与实践课上,李老师让同学们以矩形纸片的折叠为主题开展数学活动.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对折,折痕为EF,再把点A折叠在折痕EF上,其对应点为A ,折痕为DP,连接A B,若AB=2,BC =3,则tan∠A BF的值为()A.33B.3 C.32D.12【答案】A【分析】先证明EF=AB=CD=2,CF=BF=DE=32,∠DEA=90°,∠A FB=90°,AD=A D=3,可得A E=A D2-DE2=32,AF=2-32=12,再利用正切的定义求解即可.【详解】解:∵矩形纸片ABCD对折,折痕为EF,AB=2,BC=3,∴EF=AB=CD=2,CF=BF=DE=32,∠DEA=90°,∠A FB=90°,由折叠可得:AD=A D=3,∴A E=A D2-DE2=32,∴A F=2-32=12,∴tan ∠A BF =1232=33.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轴对称的性质,矩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的应用,求解锐角的正切,熟记轴对称的性质是解本题的关键.7如图,矩形ABCD 中,AB =2,BC =3,P 是边BC 中点,将顶点D 折叠至线段AP 上一点D ,折痕为EF ,此时,点C 折叠至点C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cos ∠BAP =45B.当AE =53时,D E ⊥AP C.当AE =18-65时,△AD E 是等腰三角形 D.sin ∠DAP =45【答案】C【分析】根据矩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函数,勾股定理,折叠的性质计算判断即可.【详解】∵矩形ABCD 中,AB =2,BC =3,P 是边BC 中点,∴BP =12BC =32,∠B =90°,∴AP =AB 2+BP 2=22+32 2=52,∴cos ∠BAP =AB AP=252=45,故A 正确;∵矩形ABCD ,∴AD ∥BC ,∴∠DAP =∠APB ,∴sin ∠DAP =sin ∠APB =cos ∠BAP =45,故D 正确;设DE =D E =x ,根据题意,得AE =AD -DE =3-x ,sin ∠DAP =45,∵D E ⊥AP ,∴sin ∠DAP =D E AE=x 3-x =45,解得x =43,∴AE =AD -DE =3-x =53,故B 正确;当D E =AE 时,∴x =3-x ,解得x =32;此时D ,A 重合,三角形不存在,不符合题意;当D E =AD 时,过点D 作D N ⊥AD 于点N ,则AN =NE ;∵矩形ABCD ,∴AD ∥BC ,∴∠DAP =∠APB ,∴cos ∠DAP =cos ∠APB =3252=35,设DE =D E =x ,根据题意,得AE =AD -DE =3-x ,D E =AD =x ,∴AN AD=AN x =35,解得AN =35x ;∴AE =AD -DE =3-x =2AN =65x ,解得x =1511;∴AE =65×1511=1811;当AE =AD 时,过点D 作D H ⊥AD 于点H ,设DE =D E =x ,根据题意,得AE =AD =AD -DE =3-x ,∴D H =AD sin ∠DAP =453-x ,AH =AD cos ∠DAP =353-x ,∴HE =AE -AH =3-x -353-x =253-x ,根据勾股定理,得HE 2+D H 2=D E 2,∴253-x 2+453-x2=x 2解得x =65-12;∴AE =3-x =15-65;综上所述,AE =15-65或AE =1811,故C 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函数,勾股定理,折叠的性质,熟练掌握三角函数,勾股定理,矩形的性质,折叠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8如图,AB 为半圆O 的直径,点O 为圆心,点C 是弧上的一点,沿CB 为折痕折叠BC交AB 于点M ,连接CM ,若点M 为AB 的黄金分割点(BM >AM ),则sin ∠BCM 的值为()A.5-12B.5+12C.5-14D.12【答案】A【分析】过点M作MD⊥CB,垂足为D,延长MD交半⊙O于点M′,连接CM ,BM′,根据折叠的性质可得:∠CMB=∠CM′B,BC⊥MM′,从而可得∠BDM=90°,再根据黄金分割的定义可得BMAB =5-12,然后利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可得∠ACB=90°,从而证明A字模型相似三角形△DBM∽△CBA,进而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DMAC=BMAB=5-12,最后根据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以及平角定义定义可得:∠A=∠AMC,从而可得CA=CM,再在Rt△CDM中,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进行计算,即可解答.【详解】解:过点M作MD⊥CB,垂足为D,延长MD交半⊙O于点M′,连接CM ,BM′,由折叠得:∠CMB=∠CM′B,BC⊥MM′,∴∠BDM=90°,∵点M为AB的黄金分割点(BM>AM),∴BMAB =5-12,∵AB为半圆O的直径,∴∠ACB=90°,∴∠ACB=∠MDB,∵∠DBM=∠CBA,∴△DBM∽△CBA,∴DMAC =BMAB=5-12,∵四边形ACM′B是半⊙O的内接四边形,∴∠A+∠CM′B=180°,∵∠AMC+∠CMB=180°,∠CMB=∠CM′B,∴∠A=∠AMC,∴CA=CM,在Rt△CDM中,sin∠BCM=DMCM=DMAC=5-12.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黄金分割,解直角三角形,翻折变换(折叠问题),圆周角定理,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并结合图形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9如图,将一张矩形纸片ABCD折叠,折痕为EF,折叠后,EC的对应边EH经过点A,CD的对应边HG交BA的延长线于点P.若PA=PG,AH=BE,CD=3,则BC的长为.【答案】43【分析】本题考查了矩形与折叠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连接PF ,设BC =2x ,AH =BE=a ,证明Rt △PAF ≌Rt △PGF HL ,求得FA =FG =FD =x ,由折叠的性质求得BE =12x ,在Rt △ABE中,利用勾股定理列式计算,即可求解.【详解】解:连接PF ,设BC =2x ,AH =BE =a ,由矩形的性质和折叠的性质知FG =FD ,∠G =∠FAP =90°,AB =CD =3,AD =BC ,∵PA =PG ,PF =PF ,∴Rt △PAF ≌Rt △PGF HL ,∴FA =FG =FD =12AD =12BC =x ,由矩形的性质知:AD ∥BC ∴∠AFE =∠FEC ,折叠的性质知:∠FEA =∠FEC ,∴∠FEA =∠AFE ,∴AE =FA =x ,由折叠的性质知EC =EH =AE +AH =x +a ,∴BC =BE +EC =a +x +a =2x ,∴a =12x ,即BE =12x ,在Rt △ABE 中,AB 2+BE 2=AE 2,即32+12x 2=x 2,解得x =23,∴BC =2x =43,故答案为:4310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3,AD =6,M 为AD 的中点,N 为BC 边上一动点,把矩形沿MN 折叠,点A ,B 的对应点分别为A ,B ,连接AA '并延长交射线CD 于点P ,交MN 于点O ,当N 恰好运动到BC 的三等分点处时,CP 的长为.【答案】1或5【分析】分两种情况:①当CN =2BN 时.过点N 作NG ⊥AD 于点G ,则四边形ABNG 为矩形;②当BN =2CN 时,过点N 作NG ⊥AD 于点G ,则四边形ABNG 为矩形,根据矩形的性质得GM =AM -AG =1.再由折叠的性质可得∠AOM =90°,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可得答案.【详解】解:①当CN =2BN 时.如图1,过点N 作NG ⊥AD 于点G ,则四边形ABNG 为矩形,∴NG =AB =3,AG =BN =2.∵M 为AD 的中点,∴AM =3,∴GM =AM -AG =1.由折叠A 与A 对应,∴∠AOM =90°,∵∠MAO +∠APD =90°,∠MAO +∠AMO =90°,∴∠AMO =∠APD ,即∠GMN =∠APD .又∵∠NGM =∠ADP =90°,∴△ADP ∽△NGM ,∴NG AD=GM DP =12,解得DP =2,∴CP =CD -DP =1.②当BN =2CN 时,如图2,过点N 作NG ⊥AD 于点G ,则四边形ABNG 为矩形,∴NG =AB =3,AG =BN =4.∵M 为AD 的中点,∴AM =3,∴GM =AG -AM =1.由折叠A 与A 对应,∴∠AOM =90°∠MAO +∠AMO =90°,∠MAO +∠APD =90°,∴∠AMO =∠APD ,即∠GMN =∠APD .又∠ADP =∠NGM =90°,∴△ADP ∽△NGM ,∴NG AD=GM DP =12,解得DP =2,∴CP =CD +DP =5.综上,CP 的长为1或5.故答案为:1或5.【点睛】此题考查的是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矩形的性质,正确作出辅助线是解决此题的关键.11如图,DE 平分等边△ABC 的面积,折叠△BDE 得到△FDE ,AC 分别与DF ,EF 相交于G ,H 两点.若DG =m ,EH =n ,用含m ,n 的式子表示GH 的长是.【答案】m 2+n 2【分析】先根据折叠的性质可得S △BDE =S △FDE ,∠F =∠B =60°,从而可得S △FHG =S △ADG +S △CHE ,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可证△ADG ∽△FHG ,△CHE ∽△FHG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S △ADG S △FHG =DG GH2=m 2GH 2,S △CHE S △FHG =EH GH 2=n 2GH 2,然后将两个等式相加即可得.【详解】解:∵△ABC 是等边三角形,∴∠A =∠B =∠C =60°,∵折叠△BDE 得到△FDE ,∴△BDE ≌△FDE ,∴S △BDE =S △FDE ,∠F =∠B =60°=∠A =∠C ,∵DE 平分等边△ABC 的面积,∴S 梯形ACED =S △BDE =S △FDE ,∴S △FHG =S △ADG +S △CHE ,又∵∠AGD =∠FGH ,∠CHE =∠FHG ,∴△ADG ∽△FHG ,△CHE ∽△FHG ,∴S △ADG S △FHG =DG GH 2=m 2GH 2,S △CHE S △FHG =EH GH 2=n 2GH 2,∴S △ADG S △FHG +S △CHE S △FHG =m 2+n 2GH 2=S △ADG +S △CHE S △FHG =1,∴GH 2=m 2+n 2,解得GH =m 2+n 2或GH =-m 2+n 2(不符合题意,舍去),故答案为:m 2+n 2.【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折叠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点,熟练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题关键.12在矩形ABCD 中,点E 为AD 边上一点(不与端点重合),连接BE ,将矩形ABCD 沿BE 折叠,折叠后点A 与点F 重合,连接并延长EF ,BF 分别交BC ,CD 于G ,H 两点.若BA =6,BC =8,FH =CH ,则AE 的长为.【答案】92【分析】连接GH ,证明Rt △FHG ≅Rt △CHG (HL ),可得FG =CG ,设FG =CG =x ,在Rt △BFG 中,有62+x 2=(8-x )2,可解得CG =FG =74,知BG =254,由矩形ABCD 沿BE 折叠,折叠后点A 与点F 重合,得∠AEB =∠FEB ,可得∠FEB =∠EBG ,EG =BG =254,故EF =EG -FG =92,从而得到AE =92.【详解】连接GH ,如图:∵四边形ABCD 是矩形,∴∠A =∠C =90°,∵将矩形ABCD 沿BE 折叠,折叠后点A 与点F 重合,∴BF =AB =6,AE =EF ,∠BFE =∠A =90°,∴∠GFH =90°=∠C ,∵GH =GH ,FH =CH ,∴Rt △FHG ≅Rt △CHG (HL ),∴FG =CG ,设FG =CG =x ,则BG =BC -CG =8-x在Rt △BFG 中,BF 2+FG 2=BG 2∴62+x 2=(8-x )2,解得:x =74,∴CG =FG =74,∴BG =8-x =25x,∵将矩形ABCD 沿BE 折叠,折叠后点A 与点F 重合,∴∠AEB =∠FEB ,∵AD ⎳BC ,∴∠AEB =∠EBG ,∴∠FEB =∠EBG ,∴EG =BG =254,∴AE =92,故答案为:92.【点睛】本题考查矩形中的翻折变换,涉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及应用,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13如图,在矩形ABCD 中,AD =23,CD =6,E 是AB 的中点,F 是线段BC 上的一点,连接EF ,把△BEF 沿EF 折叠,使点B 落在点G 处,连接DG ,BG 的延长线交线段CD 于点H .给出下列判断:①∠BAC =30°;②△EBF ∽△BCH ;③当∠EGD =90°时,DG 的长度是23 ④线段DG 长度的最小值是21-3;⑤当点G 落在矩形ABCD 的对角线上,BG 的长度是3或33;其中正确的是.(写出所有正确判断的序号)【答案】①②③【分析】利用正切函数的定义即可判断①正确;利用同角的余角相等推出∠HBC =∠BEF ,可判断②正确;推出点D 、G 、F 三点共线,证明Rt △EAD ≌Rt △EGD HL ,可判断③正确;当点D 、G 、E 三点共线,线段DG 长度的最小值是21-3,由于F 是线段BC 上的一点,不存在D 、G 、E 三点共线,可判断④不正确;证明△BGE 是等边三角形,可判断⑤.【详解】解:连接AC ,∵矩形ABCD 中,AD =23,CD =6,∴tan ∠ACD =AD CD=236=33,∴∠ACD =30°,∴∠BAC =30°,故①正确;由折叠的性质知EF 是BG 的垂直平分线,∴∠HBC +∠BFE =90°=∠BEF +∠BFE ,∴∠HBC =∠BEF ,∴△EBF ∽△BCH ,故②正确;由折叠的性质知∠EGF =∠ABC =90°,∵∠EGD =90°,∴点D 、G 、F 三点共线,连接DE ,在Rt △EAD 和Rt △EGD 中,AE =BE =EG ,DE =DE ,∴Rt △EAD ≌Rt △EGD HL ,∴DG =AD =23,故③正确;∵AE =BE =EG ,∴点A 、G 、B 都在以E 为圆心,3为半径的圆上,DE =23 2+32=21,∴当点D 、G 、E 三点共线,线段DG 长度的最小值是21-3,但F 是线段BC 上的一点,∴D 、G 、E 三点不可能共线,故④不正确;当点G 落在矩形ABCD 的对角线AC 上时,由折叠的性质知BE =EG ,∵E 是AB 的中点,由①知∠BAC =30°,∴BE =EG =EA ,∠BAC =∠EGA =30°,∴∠BEG =∠BAC +∠EGA =60°,∴△BGE 是等边三角形,∴BG 的长度是3;由于F 是线段BC 上的一点,则点G 不会落在矩形ABCD 的对角线BD 上,故⑤不正确;综上,①②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①②③.【点睛】本题考查了矩形与折叠问题,正切函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勾股定理等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14如图,将矩形ABCD沿BE折叠,点A与点A 重合,连接EA 并延长分别交BD、BC于点G、F,且BG=BF.(1)若∠AEB=55°,则∠GBF=;(2)若AB=3,BC=4,则ED=.【答案】40°/40度5-10/-10+5【分析】(1)先证明∠DEF=180°-2×55°=70°,∠BFG=∠DEF=70°,利用BG=BF,可得答案;(2)如图,过F作FQ⊥AD于Q,可得CF=DQ,FQ=CD=3,同理可得:∠BGF=∠BFG,∠DEG=∠BFG,而∠DGE=∠BGF,则∠DEG=∠DGE,设DE=DG=x,而BD=32+42=5,则BG=BF=5-x,CF=4-5-x=1,再求解EF=12+32=10,由折叠可得:A E=AE=4 =x-1,EQ=x-x-1-x,AF=10-4+x,利用cos∠BFA=cos∠FEQ,再建立方程求解即可.【详解】解:(1)∵∠AEB=55°,结合折叠可得:∠AEB=∠A EB=55°,∴∠DEF=180°-2×55°=70°,∵矩形ABCD,∴AD∥BC,∴∠BFG=∠DEF=70°,∵BG=BF,∴∠BGF=∠BFG=70°;∴∠GBF=180°-2×70°=40°;故答案为:40°.(2)如图,过F作FQ⊥AD于Q,∴四边形FCDQ是矩形,则CF=DQ,FQ=CD=3,同理可得:∠BGF=∠BFG,∠DEG=∠BFG,而∠DGE=∠BGF,∴∠DEG=∠DGE,∴设DE=DG=x,∵矩形ABCD,AB=3,BC=4,∴BD=32+42=5,∴BG=BF=5-x,∴CF=4-5-x=x-1,∴EQ=x-x-1=1,∴EF=12+32=10,由折叠可得:A E=AE=4-x,∴AF =10-4+x,∵∠QEF=∠BFA ,∴cos∠BFA =cos∠FEQ,∴EQEF=A FBF,∴110=10-4+x5-x,解得:x=5-10,经检验符合题意;∴DE=5-10.故答案为:5-10.【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轴对称的性质,矩形的性质与判定,勾股定理的应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应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熟练的利用以上知识解题是关键.三、解答题15综合与实践课上,老师让同学们以“正方形的折叠”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1)操作判断操作一:如图(1),正方形纸片ABCD,点E是BC边上(点E不与点B,C重合)任意一点,沿AE折叠△ABE到△AFE,如图(2)所示;操作二:将图(2)沿过点F的直线折叠,使点E的对称点G落在AE上,得到折痕MN,点C的对称点记为H,如图(3)所示;操作三:将纸片展平,连接BM,如图(4)所示.根据以上操作,回答下列问题:①B,M,N三点(填“在”或“不在”)一条直线上;②AE和BN的位置关系是,数量关系是;③如图(5),连接AN,改变点E在BC上的位置,(填“存在”或“不存在”)点E,使AN平分∠DAE.(2)迁移探究苏钰同学将正方形纸片换成矩形纸片ABCD,AB=4,BC=6,按照(1)中的方式操作,得到图(6)或图(7).请完成下列探究:①当点N在CD上时,如图(6),BE和CN有何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②当DN的长为1时,请直接写出BE的长.【答案】(1)①在,②AE⊥BN,相等;③不存在;(2)①BECN =23,理由见解析;②BE=2或165.【分析】(1)①E的对称点为E ,BF⊥EE ,MF⊥EE ,即可判断;②由①AE⊥BN,由同角的余角相等得∠BAE=∠CBN,由AAS可判定△ABE≌△BCN,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证;③由AAS可判定△DAN≌△MAN,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AM=AD,等量代换得AB=AM,与AB>AM矛盾,即可得证;(2)①由(1)中的②可判定△ABE∽△BCN,由三角形相似的性质即可求解;②当N在CD上时,△ABE∽△BCN,由三角形相似的性质即可求解;当N在AD上时,同理可判定△ABE∽△NAB,由三角形相似的性质即可求解.【详解】(1)解:①E的对称点为E ,∴BF⊥EE ,MF⊥EE ,∴B、F、M共线,故答案为:在;②由①知:B、F、M共线,N在FM上,∴AE⊥BN,∴∠AMB=90°,∴∠ABM+∠BAE=90°,∵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C=∠BCN=90°,AB=BC,∴∠CBN+∠ABM=90°,∴∠BAE=∠CBN,在△ABE和△BCN中,∠BAE=∠CBN ∠ABC=∠BCN AB=BC,∴△ABE≌△BCN(AAS),∴AE=BN,故答案为:相等;③不存在,理由如下:假如存在,∵AN平分∠DAE,∴∠DAN=∠MAN,∵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M⊥BN,∴∠D=∠AMN=90°,在△DAN和△MAN中,∠D=∠AMN∠DAN=∠MAN AN=ANN∴△DAN≌△MAN(AAS),∴AM=AD,∵AD=AB,∴AB=AM,∵AB是Rt△ABM的斜边,∴AB>AM,∴AB =AM 与AB >AM 矛盾,故假设不成立,所以答案为:不存在;(2)解:①BE CN=23,理由如下:由(1)中的②得:∠BAE =∠CBN ,∠ABE =∠C =90°,∴△ABE ∽△BCN ,∴BE CN =AB BC=23;②当N 在CD 上时,CN =CD -DN =3,由①知:△ABE ∽△BCN ,∴BE CN =AB BC =23,∴BE =23CN =2,当N 在AD 上时,AN =AD -DN =5,∵∠BAE =∠CBN =∠ANB ,∠ABE =∠BAN =90°,∴△ABE ∽△NAB ,∴BE AB =AB AN ,∴BE 4=45,∴BE =165,综上所述:BE =2或165.【点睛】本题考查了折叠的性质,矩形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及性质,掌握相关的判定方法及性质,“十字架”典型问题的解法是解题的关键.16在矩形ABCD 中,AD =2AB =8,点P 是边CD 上的一个动点,将△BPC 沿直线BP 折叠得到△BPC .(1)如图1,当点P 与点D 重合时,BC ′与AD 交于点E ,求BE 的长度;(2)当点P 为CD 的三等分点时,直线BC ′与直线AD 相交于点E ,求DE 的长度;(3)如图2,取AB 中点F ,连接DF ,若点C ′恰好落在DF 边上时,试判断四边形BFDP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答案】(1)BE 的长度为5;(2)DE 的长度为113或83;(3)四边形BFDP 是平行四边形(理由见解析)【分析】本题利用了折叠的知识(折叠后的两个图形全等)以及矩形的性质(矩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有关知识.(1)利用矩形性质和折叠的性质可推出BE=DE,设BE=x,则DE=x,AE=8-x,利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求解即可得出答案;(2)设DE=m,则AE=m+8,设BE交CD于G,可证得△AEB∽△CBG,得出CGAB =BCAE,即CG4=8m+8,求得CG=32m+8,分两种情况:当PC=13CD=43时,当PC=23CD=83时,分别添加辅助线构造相似三角形,利用相似三角形性质建立方程求解即可得出答案;(3)由中点定义可得AF=BF,过点C 作C M∥AD交AB于点M,过点F作FN⊥BC 于点N,由矩形性质和翻折的性质可得∠C BP=∠CBP=12∠C BC,可证得△FC M∽△FDA,得出FMAF=C MAD,再证得△BFN∽△BC M,进而推出FM=FN,利用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可得∠BC F=∠MC F=12∠BC M推出∠BC F=∠C BP,再由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可得DF∥BP,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即可证得四边形BFDP是平行四边形.【点睛】点睛片段【详解】(1)解:∵AD=2AB=8,∴AB=4,∵四边形ABCD是矩形,∴∠A=90°,AD∥BC,∴∠ADB=∠DBC,由折叠得:∠DBC=∠DBC ,∴∠ADB=∠DBC ,即∠EDB=∠EBD,∴BE=DE,设BE=x,则DE=x,AE=8-x,在Rt△ABE中,AE2+AB2=BE2,∴(8-x)2+42=x2,解得:x=5,∴BE的长度为5;(2)设DE=m,则AE=m+8,设BE交CD于G,∵四边形ABCD是矩形,∴BC=AD=8,CD=AB=4,AD∥BC,∠A=∠BCG=90°,∴∠AEB=∠CBG,∴△AEB∽△CBG,∴CG AB =BCAE,即CG4=8m+8,∴CG=32m+8,当PC=13CD=43时,BP=BC2+PC2=82+432=4373,连接CC ,过点C 作C H⊥CD于点H,如图,∵将△BPC沿直线BP折叠得到△BPC ,∴CC ⊥BP,△BPC ≌△BPC,∴S四边形BCPC =2S△BPC,∴1BP⋅CC =2×1BC⋅PC,即12×4373CC =2×12×8×43,∴CC =163737,∵∠C CH +∠BPC =90°,∠PBC +∠BPC =90°,∴∠C CH =∠PBC ,∵∠CHC =∠BCP =90°,∴△CC H ∽△BPC ,∴C H PC =CH BC =CC BP ,即CH 43=CH 8=1637374373,∴C H =1637,CH =9637,∵∠C HG =∠EDG =90°,∴C H ∥AE ,∴∠GC ′H =∠AEB ,∴△C GH ∽△EBA ,∴GH AB =C H AE ,即GH 4=1637m +8,∴GH =6437(m +8),∵CH +GH =CG ,∴9637+6437(m +8)=32m +8,解得:m =113,经检验,m =113是该方程的解,∴DE =113;当PC =23CD =83时,BP =BC 2+PC 2=82+83 2=8103,连接CC ,过点C 作C H ⊥CD 交CD 的延长线于点H ,作C G ⊥AD 于点G ,如图,同理可得:CC =8105,同理△CC H ∽△BPC ,∴C H PC =CH BC =CC BP ,即CH 83=CH 8=81058103,∴C H =85,CH =245,∴DH =CH -CD =245-4=45,∵∠HDG =∠H =∠C GD =90°,∴四边形DGC H 是矩形,∴C G =DH =45,DG =C H =85,∵∠C GE =∠A =90°,∠C EG =∠BEA ,∴△C EG ∽△BEA ,∴EG AE =C G AB =454=15,∴AE =5EG ,∵AE +EG =AG =AD -DG =8-85=325,∴5EG +EG =325,∴EG =1615,∴DE =DG +EG =85+1615=83,综上所述,DE 的长度为113或83;(3)四边形BFDP 是平行四边形,理由如下:∵点F 是AB 的中点,∴AF =BF ,过点C 作C M ∥AD 交AB 于点M ,过点F 作FN ⊥BC 于点N ,如图,则∠FC M =∠ADF ,∵四边形ABCD 是矩形,∴AD ∥BC ,AB ∥CD ,∴C M ∥BC ,∴∠BC M =∠C BC ,由翻折得:∠C BP =∠CBP =12∠C BC ,BC =BC =8,∵C M ∥AD ,∴△FC M ∽△FDA ,∴FM AF =C M AD ,∴FM BF =C MBC ,∵∠BNF =∠BMC =90°,∠FBN =∠C BM ,∴△BFN ∼△BC M∴FN BF =C MBC ,∴FM BF =FN BF ,∴FM =FN ,又∵FM ⊥C M ,FN ⊥C B ,∴∠BC F =∠MC F =12∠BC M ,∴∠BC F =∠C BP ,∴DF ∥BP ,∴四边形BFDP 是平行四边形.17矩形ABCD 中,AB =6,AD =8,点E 为对角线AC 上一点,过点E 作EF ⊥AD 于点F ,EG ⊥AC 交边BC 于点G ,将△AEF 沿AC 折叠得△AEH ,连接HG .(1)如图1,若点H 落在边BC 上,求证:AH =CH ;(2)如图2,若A ,H ,G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求HG 的长;(3)若△EHG 是以EG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求EF 的长.【答案】(1)见解析(2)HG =94(3)EF =103或4【分析】(1)根据矩形的性质和翻折的性质证明∠ACH =∠HAC ,即可解决问题;(2)结合(1)的方法AG =CG ,解Rt △AEG ,Rt △HEG 分别求得EG ,HG ;(3)当△EHG 是以EG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时,分两种情况:①当EG =EH ,②当EG =HG ,结合(2)的方法,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即可解决问题.【详解】(1)∵四边形ABCD 是矩形,∴AD ∥BC .∴∠DAE =∠ACH .∵△AHE 由△AFE 折叠得到,∴∠HAC =∠DAE ,∴∠HAC =∠ACH ,∴AH =CH ;(2)∵矩形ABCD 中,AB =6,AD =8.∴AC =10.当A ,H ,G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时,∠EHG =90°.同(1)可得AG =CG .又∵EG ⊥AC ,∴AE =12AC =5.∵∠AEH +∠HEG =90°,∠AEH +∠HAE =90°,∴∠HEG =∠HAC =∠CAD .∵在Rt △AEG 中,tan ∠EAG =EG AE =34,∴EG =34AE =154.∵在Rt △HEG 中,sin ∠HEG =HG EG =35,∴HG =35EG =94.(3)①若EH =EG ,如图3①设EF =EH =EG =x ,∵EF ⊥AD ,∴EF ∥CD ,∴△AEF ∽△ACD ,∴AE AC =AF AD =EF CD ∴AE 10=AF 8=x 6∴AE =53x ,AF =43x ,∴AH =AF =43x ,∵∠AHE =∠CEG =90°,∠HAE =∠GCE ,EH =EH ,∴△AHE ≌△CGE AAS ,∴AH =CE ,∴43x =10-53x ,∴x =103∴EF =103.②若HG =GE ,如图3②.(图3②)过点G 作GM ⊥HE ,设EF =a ,∵EC =10-53a ,∵∠AHE =∠CEG =90°,∠HAE =∠GCE ,∴△AHE ∽△CGE ,∴EG =34EC =3410-53a =152-54a ,∵∠GME =∠EHA ,∠MGE =90°-∠MEG =∠HAE ,∴△MGE ∽△HEA ,∴ME AH =EG AE ,∵AH AE =AD AC =45,∴AH =45AE ,∴ME =45EG =45152-54a =6-a ,∴HE =2ME =12-2a =EF ,∴12-2a =a ,∴a =4,∴EF =4,综上,EF =103或4.【点睛】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翻折的性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综合运用以上知识.18综合与实践【问题情境】数学活动课上,老师准备了若干张正方形纸片ABCD,组织同学们进行折纸探究活动.【初步尝试】把正方形对折,折痕为EF,然后展开,沿过点A与点E所在的直线折叠,点B落在点B 处,连接 B C,如图1,请直接写出∠AEB 与∠ECB 的数量关系.【能力提升】把正方形对折,折痕为EF,然后展开,沿过点A与BE上的点G所在的直线折叠,使点B落在EF上的点P处,连接PD,如图2,猜想∠APD的度数,并说明理由.【拓展延伸】在图2的条件下,作点A关于直线CP的对称点A ,连接PA ,BA ,AC,如图3,求∠PA B的度数.【答案】初步尝试:∠AEB =∠ECB ;能力提升:猜想:∠APD=60°,理由见解析;拓展延伸:∠PA B=15°【分析】初步尝试:连接BB ,由折叠的性质可知,BE=CE,BE=BE ,∠AEB=∠AEB ,BB ⊥AE,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BB C=90°,推出AE∥CB ,即可得出答案;能力提升: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和折叠的性质,易证△AFP≌△DFP SAS,从而证明△APD是等边三角形,即可得到答案;拓展延伸:连接A C、AA ,由(2)得△APD是等边三角形,进而得出∠PDC=30°,再结合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得∠PAC=15°,∠ACP=30°,由对称性质得:AC=A C,∠ACP=∠A CP=30°,证明△AA B≌△CA B SSS,得到∠CA B=30°,再由∠CA P=∠CAP=15°,即可求出∠PA B的度数.【详解】解:初步尝试:∠AEB =∠ECB ,理由如下:如图,连接BB ,由折叠的性质可知,BE=CE,BE=BE ,∠AEB=∠AEB ,BB ⊥AE,∴BE=CE=BE ,∴∠EBB =∠EB B,∠ECB =∠EB C,∵∠EBB +∠EB B+∠EB C+∠ECB =2∠EB B+∠EB C=180°,∴∠BB C=90°,即BB ⊥CB ,∴AE∥CB ,∴∠AEB=∠ECB ,∴∠AEB =∠ECB ;解:能力提升:猜想:∠APD=60°,理由如下:理由:∵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AD,∠ADC=90°,由折叠性质可得:AF =DF ,EF ⊥AD ,AB =AP ,在△AFP 和△DFP 中,AF =DF∠AFP =∠DFP =90°FP =FP,∴△AFP ≌△DFP SAS ,∴AP =PD ,∴AP =AD =PD ,∴△APD 是等边三角形,∴∠APD =60°;解:拓展延伸:如图,连接A C 、AA ,由(2)得△APD 是等边三角形,∴∠PAD =∠PDA =∠APD =60°,AP =DP =AD ,∵∠ADC =90°,∴∠PDC =30°,又∵PD =AD =DC ,∴∠DPC =∠DCP =12×180°-30° =75°,∠DAC =∠DCA =45°,∴∠PAC =∠PAD -∠DAC =60°-45°=15°,∠ACP =∠DCP -∠DCA =75°-45°=30°,由对称性质得:AC =A C ,∠ACP =∠A CP =30°,∴∠ACA =60°,∴△ACA 是等边三角形,在△AA B 与△CA B 中,A A =A CA B =A B AB =BC,∴△AA B ≌△CA B SSS ,∴∠AA B =∠CA B =12∠AA C =30°,又∵∠CA P =∠CAP =15°,∴∠PA B =∠CA B -∠CA P =15°.【点睛】本题考查了折叠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作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题关键.19综合与实践数学活动课上,数学老师以“矩形纸片的折叠”为课题开展数学活动:将矩形纸片ABCD 对折,使得点A ,D 重合,点B ,C 重合,折痕为EF ,展开后沿过点B 的直线再次折叠纸片,点A 的对应点为点N ,折痕为BM . (1)如图(1)若AB =BC ,则当点N 落在EF 上时,BF 和BN 的数量关系是,∠NBF 的度数为.思考探究:(2)在AB=BC的条件下进一步进行探究,将△BMN沿BN所在的直线折叠,点M的对应点为点M .当点M 落在CD上时,如图(2),设BN,BM 分别交EF于点J,K.若DM =4,请求出三角形BJK的面积.开放拓展:(3)如图(3),在矩形纸片ABCD中,AB=2,AD=4,将纸片沿过点B的直线折叠,折痕为BM,点A的对应点为点N,展开后再将四边形ABNM沿BN所在的直线折叠,点A的对应点为点P,点M的对应点为点M ,连接CP,DP,若PC=PD,请直接写出AM的长.(温馨提示:12+3=2-3,12+1=2-1)【答案】(1)BF=12BN,60°(2)2+2(3)4-23【分析】(1)根据折叠的性质得:AB=BN,BF=CF=12BC,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NF=30°,由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可得结论;(2)由折叠得:BM=BM ,证明Rt△ABM≌Rt△CBM (HL),可知AM=CM ,∠ABM=∠CBM ,得△BFJ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再证明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分别计算BF=FJ=12BC=2+2,JK=2,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结论;(3)如图(3),过点P作PG⊥BC于G,PH⊥CD于H,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可得DH=CH=12CD=12AB=1,由折叠的性质和矩形的性质可得PG=CH=1,BN=BP=AB=2,∠NBP=∠ABN,设PL=x,则M L=2x,M P=3x,根据NL=233=NM +M L,列方程可解答.【详解】(1)解:由折叠得:AB=BN,BF=CF,∠BFN=90°,∵AB=BC,∴BF=12BN,∴∠BNF=30°,∴∠NBF=90°-30°=60°,故答案为:BF=12BN,60°;(2)由折叠得:BM=BM ,∵四边形ABCD是矩形,∴∠A=∠C=90°,∵AB=BC,∴Rt△ABM≌Rt△CBM (HL),∴AM=CM ,∠ABM=∠CBM ,∴∠ABM=∠MBN=∠NBM =∠CBM ,∴∠FBJ=45°,∴△BFJ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四边形ABCD是矩形,AB=BC,∴矩形ABCD是正方形,∴AD=CD,∠D=90°,∴DM=DM =4,∴MM =42,∵AM=MN=M N=CM ,∴CM =22,∴BC =CD =4+22,∴BF =FC =2+2,∵FK ∥CM ,∴BK =KM ,∴FK =12CM =2,∵△BFJ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F =FJ =12BC =2+2,∴JK =2+2-2=2,∴S △BJK =12⋅JK ⋅BF =12×2×(2+2)=2+2;(3)如图,过点P 作PG ⊥BC 于G ,PH ⊥CD 于H ,∵PC =PD ,∴DH =CH =12CD =12AB =1,∵∠PGC =∠PHC =∠BCH =90°,∵四边形PGCH 是矩形,∴PG =CH =1,由折叠得:BN =BP =AB =2,∠NBP =∠ABN ,Rt △BPG 中,∠PBG =30°,∴∠ABN =∠NBP =90°-30°2=30°,延长NM ,BP 交于L ,Rt △BNL 中,BN =2,∠NBL =30°,∴NL =2×33=233,Rt △M PL 中,∠M LP =90°-30°=60°,∴∠PM L =30°,设PL =x ,则M L =2x ,M P =3x ,∵NL =233=NM +M L ,∴3x +2x =233,∴x =433-2,∴AM =3x =3×433-2 =4-23.【点睛】本题是四边形的综合题,考查了折叠的性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矩形的性质和判定,正方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函数等知识,掌握折叠的性质和正确作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题目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比较新颖.20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课上,老师带领同学们以“矩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折叠”为主题开展数学活动.(1)操作判断如图1,先用对折的方式确定矩形ABCD 的边AB 的中点E ,再沿DE 折叠,点A 落在点F 处,把纸片展平,延长DF ,与BC 交点为G .。

中考数学题型专项训练:折叠问题(含答案)

中考数学题型专项训练:折叠问题(含答案)

折叠问题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 O y中,O为坐标原点,直线y=-x+4与x轴交于点A,与y轴交于点B.(Ⅰ)求点A,B的坐标;(Ⅱ)在直线A B上是否存在点P,使△O A P是以O A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Ⅲ)若将R t△A O B折叠,使O B边落在A B上,点O与点D.重合,折痕为B C,求折痕B C所在直线的解析式第1题图解:(Ⅰ)在y=-x+4中,令x=0可得y=4,令y=0可求得x=4,∴A(4,0),B(0,4);(Ⅱ)如解图①,作线段O A的垂直平分线,交x轴于点E,交A B于点P,则O P=P A,即P点即为满足条件的点,∵O A=4,∴O E=2,在y=-x+4中,当x=2时,可得y=2,∴P点坐标为(2,2);(Ⅲ)如解图②,设C(t,0),则A C=O A-O C=4-t,∵O A=O B=4,由折叠的性质可得B D=O B=4,C D=O C=t,∠A D C=∠B O C=90°,在R t△A C D中,由勾股定理可得A C2=A D2+C D2,即(4-设直线B C解析式为y=k x+b,图①图②第1题解图(Ⅰ)求出∠A B C的度数;(Ⅱ)若点M、N同时从B点出发,均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分别沿B A、B C边运动,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连接M N,将△B M N沿M N翻折,B点恰好落在A C边上的P处,求t的值;(Ⅲ)在(Ⅱ)的情况下,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第2题图∴O B=1,B C=60°;∴∠A∴BC=2,AB=4,∴∠B=60°,B M=B N,∴△B M N是等边三角形,∴△P M N也是等边三角形,∴P N=B N=t,∠P N M=∠N M B=60°,∴P N∥A B,P D⊥A B,垂足为D,【解法提示】如解图,过点P作∴O D=1,第2题解图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正方形O B C D的点B的坐标为(2,0),E,F分别为边B C,C D上的点,且B E=C F,连接O E,B F,交点为G,将△B C F沿B F对折,得到△B P F,延长F P交x轴于点Q.(Ⅰ)求证:O E⊥B F;(Ⅱ)若E为B C的中点,求点Q的坐标;(Ⅲ)设点E的坐标为(2,n),点Q的坐标为(-m,0),请写出m关于n的函数关系式.第3题图解:(Ⅰ)在△B E O和△C F B中,BE CFEBO FCB BO CB⎪∠⎪⎩∠⎧⎨===,∴△B E O≌△C F B,∴∠B E O=∠C F B,∵∠C F B+∠C B F=90°,∴∠B E O+∠C B F=90°,∴∠E G B=180°-90°=90°,∴O E⊥B F;(Ⅱ)如解图,由折叠的性质得∠1=∠2,B P=B C=2, F P=F C=B E=1,∵CD∥OB,∴∠2=∠FBQ,∴∠1=∠FBQ,∴QF=Q B,设QB=x,则PQ=x-1,在Rt△B P Q中,QB2=PB2+PQ2,即x2=22+(x-1)2,(Ⅲ)如解图,过点F作FH⊥OB于点H, 则四边形BCFH为矩形,即CF=BH,∵点E的坐标为(2,n),B E=C F,∴C F=B H=B E=n,由折叠的性质可得B C=B P=2,B P⊥Q F,∴Q B=Q F,∵Q B=O B+O Q=m+2,在Rt△QFH中,由勾股定理得QF2=FH2+QH2,即+2-n)2+22,(m+2)2=(m第3题解图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张矩形纸片O B C D按图①所示放置,已知O B=10,B C=6,将这张纸片折叠,使点O落在边C D上,记作点A,折痕与边O D(含端点)交于点E,与边O B(含端点)或其延长线交于点F.(Ⅰ)如图①,若点E的坐标为(0,4),求点A的坐标;(Ⅲ)将矩形沿直线y=k x+n折叠,点F在边O B上(含端点),直接写出k的取值范围.第4题图解:(Ⅰ)∵点E的坐标为(0,4),∴O E=A E=4,∵四边形O B C D是矩形,∴O D=B C=6,∴D E=2,∴O E=n,点F的坐标为(2n,0),连接OA,如解图①,则EF垂直平分OA,易得△A O D∽△E F O,则∴点A的坐标为(3,6);【解法提示】当点F与点B重合时,AB=OB=10,则AD =2,当点E 与点D 重合时,如解图②,点F (6,0), 易得直线E F 的解析式为y =-x +6,此时k =-1,综上所述,第4题解图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的顶点A在第一象限,点B在x轴的正半轴上,∠AOB=45°,线段OA,AB的长满足|OA-+(AB-)2=0,点C在OA边上,将△OBC沿x轴折叠,使点C落在点D上,连接BC.(Ⅰ)求∠A的度数;(Ⅱ)当OC:OA,求BD所在直线的解析式;(Ⅲ)当OC:CA=1:2时,在平面内是否存在点N,使以点N,O,D,M(点M为坐标轴上一点)为顶点的四边形为正方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N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第5题图解:(Ⅰ)∵|OA-+(AB-)2=0, ∴OA-AB-∴OA=,AB=如解图①,过点A 作AM ⊥x 轴,垂足为M , 又∵∠AOB =45°,∴△AOM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OAM =45°, ∴OM =AM=2OA =3, ∴MB∴MB =12AB ,∴∠MAB =30°,∴∠OAB =∠OAM +∠MAB =75°; (Ⅱ)如解图②,连接CD 交x 轴于点N ,∵OC :OAOA=∴OC∵∠DON =∠CON =45°, ∴△CO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CN =NDON∴D又∵OB =OM +BM =3设直线BD 的解析式为y =kx +b ,将B (3D代入得⎪⎩⎪⎨⎧-=+=++330)33(b k b k ,解得⎪⎩⎪⎨⎧--==1333b k , ∴直线BD 的解析式为y=3x1;(Ⅲ)满足条件的点N的坐标有4个,N点坐标为N(1,1),N(-1,-10,N(0,-1),N(1,0).第5题解图6.如图①,以矩形OABC的顶点O为原点,OA所在的直线为x轴,OC所在的直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已知OA=3,OC=2,点E是AB的中点,在OA上取一点D,将△BDA沿BD翻折,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F处. (Ⅰ)直接写出点E、F的坐标;(Ⅱ)如图②,若点P是线段DA上的一个动点,过P作PH ⊥DB于H点,设OP的长为x,△DPH的面积为S,试用关于x 的代数式表示S ;(Ⅲ)如图③,在x 轴、y 轴上是否分别存在点M 、N ,使得四边形MNFE 的周长最小?如果存在,求出周长的最小值.(直接写出结果即可)第6题图 解:(Ⅰ)由题意可求,AE =1,CF =1, 故:E (3,1),F (1,2);(Ⅱ)∵将△BDA 沿BD 翻折,使点A 落在BC 边上的点F 处,∴BF =AB =2, ∴OD =CF =3-2=1,若设OP的长为x,则PD=x-1,在Rt△ABD中,AB=2,AD=2,∴∠ADB=45°,(Ⅲ)如解图,作点F关于y轴的对称点F′,点E关于x轴的对称点E′,连接E′F′交y轴于点N,交x轴于点M,此时四边形MNFE的周长最小,可求,点F(1,2)关于y轴的对称点F′(-1,2),点E(3,1)关于x轴的对称点E′(3,-1),此时,四边形MNFE 的周长=E ′F ′+EF=∴在x 轴、y 轴上分别存在点M 、N ,使得四边形MNFE第6题解图7.如图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一张矩形纸片OABC ,已知O (0,0),A (8,0),C (0,4),点P 是OA 边上的动点(与点O 、A 不重合),将△PAB 沿PB 翻折,得到△PDB , (Ⅰ)如图①,当∠BPA =30°时,求点D 的坐标;(Ⅱ)现在OC 边上选取适当的点E ,再将△POE 沿PE 翻折,得到△PEF .并使直线PD 、PF 重合.如图②,设P (x ,0),E (0,y ),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求y 的最大值; (Ⅲ)在(Ⅱ)的条件下,当点F 恰好落在边CB 上时,求点P 的坐标.(直接写出结果即可).第7题图解:(Ⅰ)如解图①,过点D 作x 轴的垂线,垂足为点Q , 根据题意,在Rt △PAB 中,∠PAB =90°,∠BPA =30°,在Rt △PBD 中,由题意得∠PDB =90°,∠DPA =2∠BPA =60°,∠PDQ =30°,(Ⅱ)如解图②,由已知得PB平分∠APD,PE平分∠OPF,且BP,PE垂直,则∠BPE=90°,∴∠OPE+∠APB═90°,又∵∠APB+∠ABP=90°,∴∠OPE=∠PBA,△BAP,∴Rt△POE∽Rt且当x=4时,y有最大值为4;过点P作PN⊥CB于点N,如解图②, ∴∠ECF=∠FNP=90°,∴∠CEF+∠EFC=90°,∵∠EFC+∠PFN=90°∴∠CEF=∠PFN,∴△CEF∽△NFP,整理得3x2-32x+80=0,图①图②第7题解图在x轴的正半轴上,OA=3,∠BAD=30°,将△AOB沿AB翻折,点O到点C的位置,连接CB并延长交x轴于点D. (Ⅰ)求点D的坐标;(Ⅱ)动点P从点D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x轴的正方向运动,当△PAB为直角三角形时,求t的值;(Ⅲ)在(Ⅱ)的条件下,当△PAB 为以∠PBA 为直角的直角三角形时,在y 轴上是否存在一点Q 使△PBQ 为等腰三角形?如果存在,请直接写出Q 点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第8题图∴OA =3,∴AC =3,∵∠BAD =30°,∴∠OAC=60°,∵∠ACD=90°,∴∠ODB=30°,∴OD=3,∴D(-3,0);(Ⅱ)∵OA=3,OD=3,∴A(3,0),AD=6,当∠PBA=90°时,∵PD=2t, ∴OP=3-2t,∵△OBA∽△OPB,∴OB2=OP•OA,当∠APB =90°时,则点P 与点O 重合,(Ⅲ)存在.①当BP 为等腰三角形的腰,∵OP =1,②当PQ 2=Q 2B 时,设PQ 2=Q2B =a ,第8题解图9.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B(5,4),将矩形沿过点C的直线翻折,使点B落在线段OA上的点D处,折痕交AB于点E,P(m,0)是射线OA上一动点过点P作x 轴的垂线,分别交直线CE和直线CB于点Q和点R. (Ⅰ)求点E的坐标;(Ⅲ)设直线CE交x轴于点F,过点P作x轴的垂线交直线CD于点K,连接KE,当∠CKE=∠CFO时,求出m的值和线段CQ的长.第9题图解:(Ⅰ)设E(5,y),∴AE=y,BE=4-y,由题意可得:CD=BC=5,DE=BE=4-y, 在Rt△COD中,CO=4,∴AD=AO-DO=5-3=2,在Rt△DAE中,DE2=AD2+AE2, ∴(4-y)2=22+y2,(Ⅱ)如解图①,∵PQ⊥x轴,∴PQ∥AB,∴△CQR∽△CEB,(Ⅲ)如解图②,∵∠CKE=∠CFO,∠KCE=∠FCD,∴△KCE∽△FCD,设直线CE 解析式为y=kx +4,∴F (8,0),∵C (0,4),D (3,0),∴设直线CD 解析式为y =k 1x +4,∴0=3k 1+4,∵CR=m,解得:m=6,∵Q在直线CE上,∴Q(6,1),图①图②第9题解图10.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长方形OABC的顶点A,C 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点B的坐标为(8,4),将该长方形沿OB翻折,点A的对应点为点D,OD与BC交于点E.(Ⅰ)证明:EO=EB;(Ⅱ)求点E的坐标;(Ⅲ)点M是OB上任意一点,点N是OA上任意一点,是否存在点M、N,使得AM+MN最小?若存在,求出其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第10题图解:(Ⅰ)∵将该长方形沿OB翻折,点A的对应点为点D,OD与BC交于点E.∴∠DOB=∠AOB,∵BC∥OA,∴∠OBC=∠AOB,∴∠OBC=∠DOB,∴EO=EB;(Ⅱ)由(Ⅰ)有,EO=EB,∵长方形OABC的顶点A,C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点B的坐标为(8,4),设OE=x,则DE=8-x,在Rt△BDE中,BD=4,根据勾股定理得,DB2+DE2=BE2, ∴16+(8-x)2=x2,∴x=5,∴BE=5,∴CE=3,∴E(3,4);(Ⅲ)如解图,过点D作OA的垂线交OB于M,交OA于N,此时的M,N是AM+MN的最小值的位置,求出DN就是AM+MN的最小值,由(Ⅱ)有,DE=3,BE=5,BD=4,∴根据面积有DE×BD=BE×DG,由题意有,GN=OC=4,第10题解图。

中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图形变换——折叠问题【含答案】

中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图形变换——折叠问题【含答案】

二轮复习:图形变换(一)—折叠图形变换历来是中考必考点之一。

考试大纲要求:会运用图形变换的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的作图与计算,并能解决相关动态需求数学问题,并能进行图案设计。

图形变换一般包括,折叠、平移、旋转、对称、位似和图形的探究。

在图形变换的考题中,最多题型是折叠、旋转。

在解决折叠问题时,应注意折叠前后相对应的边相等、角相等。

下面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讲述:三角形折折叠、特殊平行四边形折叠和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图形折叠三大类进行。

(一)三角形的折叠:题型1、一般三角形的折叠:1、如图,将一张三角形纸片ABC的一角折叠,使点A落在△ABC外的A'处,折痕为DE.如果∠A=α,∠CEA′=β,∠BDA'=γ,那么下列式子中正确的是A.γ=2α+βB.γ=α+2βC.γ=α+βD.γ=180°﹣α﹣β2、(2019•江西)如图,在△ABC中,点D是BC上的点,∠BAD=∠ABC=40°,将△ABD沿着AD翻折得到△AED,则∠CDE=°.3、如图,在△ABC中,AB=10,∠B=60°,点D、E分别在AB、BC上,且BD=BE=4,将△BDE沿DE所在直线折叠得到△B′DE(点B′在四边形ADEC内),连接AB′,则AB′的长为___.题型2、等腰或等边三角形的折叠:4、如图,在△ABC 中,AB =AC ,BC =24,tanC =2,如果将△ABC 沿直线l 翻折后,点B 落在边AC 的中点E 处,直线l 与边BC 交于点D ,那么BD 的长为_____.5、如图,D 是等边△ABC 边AB 上的点,AD=2,DB=4.现将△ABC 折叠,使得点C 与点D 重合,折痕为EF ,且点E 、F 分别在边AC 和BC 上,则CF CE=_______.(利用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AED 相似△DBF)题型3、直角三角形的折叠:6、如图,在Rt △ABC 中,∠ACB=90°,BC=6,CD 是斜边AB 上的中线,将△BCD 沿直线CD 翻折至△ECD 的位置,连接AE .若DE ∥AC ,计算AE 的长度等于.7、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C=90°,D为BC的中点,将△ABC折叠,使点A与点D重合,EF为折痕,则sin∠BED的值是(二)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折叠:题型1、矩形折叠:1、(求角).如图,将矩形沿对角线折叠,点落在处,交于点,已知,则的度为A. B. C. D.2、(求三角函数值)如图,将矩形ABCD沿AE折叠,点D恰好落在BC边上的点F处,如果AB:AD=2:3,那么tan∠EFC值是.3、(求边长)如图,在矩形ABCD中,AB=4,BC=6,点E为BC的中点,将△ABE沿AE 折叠,使点B落在矩形内点F处,连接CF,则CF的长为4、(求折痕长)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折叠,使点A与点C重合,折痕为EF,若AB=4,BC=2,那么线段EF的长为5、(求边的比)如下图,在矩形ABCD中,点E,F分别在BC,CD上,将△ABE沿AE折叠,使点B落在AC上的点B′处,又将△CEF沿EF折叠,使点C落在EB′与AD的交点C′处.则BC:AB的值为。

中考数学折叠剪切问题(含答案)

中考数学折叠剪切问题(含答案)

中考数学-----折叠剪切问题折叠剪切问题是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问题,学生应充分理解操作要求方可解答出此类问题.一.折叠后求度数【1】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BC 、BD 为折痕,则∠CBD 的度数为( )A .600B .750C .900D .950答案:C【2】如图,把一个长方形纸片沿EF 折叠后,点D 、C 分别落在D ′、C ′的位置,若∠EFB=65°,则∠AED ′等于( )A .50°B .55°C .60°D .65° 答案:A【3】 用一条宽相等的足够长的纸条,打一个结,如图(1)所示,然后轻轻拉紧、压平就可以得到如图(2)所示的正五边形ABCDE,其中∠BAC= 度.答案:36°二.折叠后求面积【4】如图,有一矩形纸片ABCD,AB=10,AD=6,将纸片折叠,使AD 边落在AB 边上,折痕为AE ,再将△AED 以DE 为折痕向右折叠,AE 与BC 交于点F ,则△CEF 的面积为( ) A .4 B .6 C .8 D .10图(1)第3题图CDEBA图 (2)答案:C【5】如图,正方形硬纸片ABCD 的边长是4,点E 、F 分别是AB 、BC 的中点,若沿左图中的虚线剪开,拼成如下右图的一座“小别墅”,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A .2B .4C .8 D.10答案:B【6】如图a ,ABCD 是一矩形纸片,AB =6cm ,AD =8cm ,E 是AD 上一点,且AE =6cm 。

操作:(1)将AB 向AE 折过去,使AB 与AE 重合,得折痕AF ,如图b ;(2)将△AFB 以BF 为折痕向右折过去,得图c 。

则△GFC 的面积是( )EAAABBBCCC GDDDFF F 图a图b图cA.1cm 2B.2 cm 2C.3 c m 2D.4 cm 2答案:B三.折叠后求长度【7】如图,已知边长为5的等边三角形ABC 纸片,点E 在AC 边上,点F 在AB 边上,沿着EF 折叠,使点A 落在BC 边上的点D 的位置,且E D B C ⊥,则CE 的长是( ) (A )10315- (B )1053- (C )535- (D)20103-答案:D 四.折叠后得图形【8】将一张矩形纸对折再对折(如图),然后沿着图中的虚线剪下,得到①、②两部分,将①展开后得到的平面图形是( )A .矩形B .三角形C .梯形D .菱形答案:D【9】在下列图形中,沿着虚线将长方形剪成两部分,那么由这两部分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又能拼成三角形和梯形的是( )A. B. C. D.答案:D【10】小强拿了张正方形的纸如图(1),沿虚线对折一次如图(2),再对折一次得图(3),然后用剪刀沿图(3)中的虚线(虚线与底边平行)剪去一个角,再打开后的形状应是( )ABCDEF 第7题图第8题图第9题图答案:D【11】如图,把矩形ABCD 对折,折痕为MN (图甲),再把B 点叠在折痕MN 上的B '处。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特殊平行四边形中的折叠问题》测试卷-附带答案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特殊平行四边形中的折叠问题》测试卷-附带答案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特殊平行四边形中的折叠问题》测试卷-附带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 单选题1.如图 在矩形纸片ABCD 中 将BCD △沿BD 折叠 C 点落在C '处 则图中共有全等三角形( )A .2对B .3对C .4对D .5对2.如图 对折矩形纸片ABCD 使AB 与DC 重合得到折痕EF 将纸片展平 再一次折叠 使点D 落到EF 上点G 处 并使折痕经过点A 展平纸片后DAG ∠的大小为( )A .40︒B .60︒C .55︒D .75︒3.如图 在矩形ABCD 中 5AB = 8BC = 点E 和F 是边BC 上的两点 连结AE DF 、 将ABE 和CDF 沿AE DF 、折叠后 点B 和点C 重合于点M 则EF 的长是( )A .2.5B .3C .1.5D .44.如图 在矩形纸片ABCD 中 已知8AD = 折叠纸片使AB 边与对角线AC 重合 点B 落在点F 处 折痕为AE 且3EF = 则ABE 的面积为( )A .10B .9C .8D .75.如图 在矩形OABC 中 9OA = 15AB = E 是BC 上一点 沿AE 折叠 使点B 恰好落在x 轴的点D 处.E 点坐标是( )A .()5,15B .()3,15C .()15,2D .()15,4 6.如图 在矩形ABCD 中 点E 是边CD 的中点 将ADE 沿AE 折叠后得到AFE △ 且点F 在矩形ABCD 的内部 将AF 延长后交边BC 于点G 且45CG GB = 则AB AD 的值为( )A .43B .56C .1D .77.如图 把矩形纸片ABCD 沿对角线BD 折叠 设重叠部分为EBD △ 则下列结论不一定成立的是( )A .AB CD = B .BAE DCE ≌△△C .EB ED = D .30ABE ∠=︒ 8.如图 在一张菱形纸片ABCD 中 2AB = 30B ∠=︒ 点E 在BC 边上(不与B C 重合)将ABE 沿直线AE 折叠得到AFE △ 连接BF EF DF 有以下四个结论:AE EF =① 105BFD ∠=︒② ③当AE BC ⊥时 FD AC = ④当FE 平分AFB ∠时 则23FD = 其中正确的结论个数是( )A .1B .2C .3D .4二 填空题9.如图 正方形纸片ABCD 的边长为12 E 是边CD 上一点 连接AE 折叠该纸片 使点A 落在AE 上的点G 并使折痕经过点B 得到折痕BF 点F 在AD 上.若5DE = 则GE 的长为 .10.将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 按如图所示方式折叠 AE AF 为折痕 点B D 折叠后的对应点分别为B' 'D 若''4B AD ∠=︒ 则EAF ∠的度数为 .11.如图 在长方形ABCD 中 3AD = 2AB = 点F 是AB 上一点 1AF = 点E 是BC 上一动点 连接EF 将BEF △沿EF 折叠 记点B 的对应点为点B ' 连接DB ' 则FB DB '+'的最小值是 .12.如图 在矩形ABCD 中 5AB = 8AD = 边AD 上有一动点P 连结BP 把ABP沿BP 折叠当点A 的对应点A '刚好落在BC 的垂直平分线上时 点A '到AD 的距离为 .13.如图所示 在完全重合放置的两张矩形纸片ABCD 中 8AB = 16BC = 将上面的矩形纸片折叠 使点C 与点A 重合 折痕为EF 点D 的对应点为点G 连接DG 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三 解答题14.如图 正方形纸片ABCD 的边长12AB = E 是DC 上一点 5CE = 折叠正方形纸片 使点B 和点E 重合 折痕为FG 试求FG 的长.15.如图 把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 折叠起来 使其对角顶点A 与C 重合 D 与G 重合 若长方形的长BC 为8 宽AB 为4(1)求DE 的长(2)求阴影部分的面积.16.如图1 将矩形纸片()ABCD AD AB >折叠 使点C 刚好落在线段AD 上 且折痕分别与边BC AD 相交 设折叠后点C D 的对应点分别为点G H 折痕分别与边BC AD 相交于点E F .(1)求证:四边形CEGF 是菱形(2)如图2 若3AB = 9BC = 当点G 与点A 重合时 求折痕EF 的长.17.如图 在四边形纸片ABCD 中 AD BC ∥ AD CD > 将纸片沿过点D 的直线折叠 使点C 落在AD 上的点C '处 折痕DE 交BC 于点E 连接C E '.(1)请确定四边形CDC E '的形状 并说明理由(2)若30BCD ∠=︒ 2CE = 过点C '作C F BC '⊥于F 连接CC '交DE 于点M 连接FM : ①四边形CDC E '的面积为①2FM = .18.已知矩形ABCD 中 4AB = 6AD = 点P 是边AD 的中点.(1)如图1 连接BP 并延长 与CD 的延长线交干点F 问:线段CF 上是否存在点Q 使得PFQ △是以PF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 若存在 请直接写出DQ 的长 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2)①如图2 把矩形ABCD 沿直线MN 折叠 使点B 落在点D 上 直线MN 与AD BD BC 、、的交点分别为M H N 求折痕MN 的长.①如图3:在①的条件下 以点A 为原点 分别以矩形ABCD 的两条边AD AB 、所在的直线为x 轴和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若点R 在x 轴上 在平面内是否存在点S 使以R M N S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若存在 请求出点S 的坐标 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3)如图4:若点E 为CD 边上的一个动点 连结PE 以PE 为边向下方作等边PEG △ 连结AG 则AG 的最小值是______.(请直接写出答案)参考答案:1.C2.B3.B4.B5.D6.A7.D8.B9.491310.43︒111012.213.72514.解:如图 过点F 作FM BC ⊥ 垂足为M 连接BE .①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①AB BC CD AD === 90A ABC C D ∠=∠=∠=∠=︒①90A ABC BMF ===︒∠∠∠①四边形ABMF 为矩形①12MF AB BC ===①将正方形纸片ABCD 折叠 使点B 落在边CD 上的点E 折痕为FG ①90C FMG ∠=∠=︒ BE FG ⊥①90BNG C ∠=∠=︒①90MGF CBE BEC CBE ∠+∠=∠+∠=︒ ①MGF CEB ∠=∠在FMG 和BCE 中 MGF CEB FMG C FM BC ∠=∠⎧⎪∠=∠⎨⎪=⎩①()AAS FMG BCE ≌①MG CE =.又①5CE =①5MG =.在Rt MFG 中 根据勾股定理得13FG == 即FG 的长是13.15.(1)设DE EG x == 则8AE x =- 在Rt AEG △中 222AG EG AE +=所以()22168x x +=-解得:3x =即3DE =(2)过点G 作GM AD ⊥于M 则1122AG GE AE GM ⨯=⨯4AG AB == 5AE = 3GE = 所以1143522GM ⨯⨯=⨯⨯所以125GM = 所以11825CED S GM DE =⨯=△. 16.解:(1)证明:①四边形ABCD 是矩形 ①AD ①BC①①GFE =①FEC①图形翻折后点G 与点C 重合 EF 为折线 ①①GEF =①FEC FG =FC EG =EC ①①GFE =①FEG①GF =GE①GE =EC =CF =FG①四边形CEGF 为菱形(2)当G 与A 重合时 由折叠的性质得AE =CE ①①B =90° AB =3 BC =9 BE =9-CE ①Rt ①ABE 中 AE 2=AB 2+BE 2即CE 2=32+(9-CE )2解得 CE =5.AC 222239310AB BC ++=由(1)知四边形CEGF 为菱形 ①12CEGF S EF AC CE AB =⨯=⨯菱形 ①10310EF == 17.(1)解:四边形CDC E '是菱形 理由如下: 根据折叠的性质可得:CD C D C DE CDE '∠=∠ CE C E '= ①AD BC ∥①C DE CED '∠=∠①CDE CED ∠=∠①CD CE =①CD C D C E CE ''===①四边形CDC E '为菱形(2)①①四边形CDC E '是菱形 ①2C E CE '== C E CD '∥ CM C M '= ①30C EF DCB '∠=∠=︒ ①C F BE '⊥ ①112C F C E ''== EF F '=①四边形CDC E '的面积212CE C F '=⨯=⨯= 故答案为:2①①EF = 2CE =①2CF =①(2222218C C C F CF ''=+=+=+①C F BC CM C M ''⊥=, ①12FM C C '=①22124FM C C '==故答案为:2 18.(1)解:存在 理由如下: 四边形ABCD 是矩形 90A ADC ∴∠=∠=︒ AB CD = 90FDP ∴∠=︒点P 是边AD 的中点 AP DP ∴=又APB DPF ∠=∠ ()ASA ABP DFP ∴△≌△ PF PB ∴= AB DF = 4,6AB AD ==4DF AB ∴== 132AP PD AD === 90A ∠=︒在Rt ABP 中:2222345PB AB AP +=+=5PF ∴=PFQ △为等腰三角形 以PF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分为两种情形: ①当PF PQ =时 此时点Q 与点C 重合 故4DQ DC == ①当FP FQ =时 如图:5PF = 5FQ = FD =4541DQ FQ FD =-=-=综合①① DQ 的长为:4或1(2)解:①如图:连接BM DN根据题意可知:MN 垂直平分BD ,MN BD BH DH ∴⊥= ,NB ND MB MD == 四边形ABCD 是矩形AD BN ∴MDH HBN ∴∠=∠ 又MHD NHB ∠=∠MHD NHB ∴△≌△MH HN ∴= MD NB =∴四边形MBND 是菱形设AM b = 则6MD MB b ==-在Rt AMB △中222BM AM AB =+即:222(6)4b b -=+ 解得:53b = 5513,6333AM BM ∴==-= 在Rt △ABD 中BD 12BH BD ∴=MH BD ⊥∴在Rt MHB △中MH ==2MN MH ∴== ①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由①知:53AM = 133BN MD MB ===4AB = MN = ①5130433M N ⎛⎫⎛⎫- ⎪ ⎪⎝⎭⎝⎭,,, R M N S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 点R 在x 轴上当MR 为对角线时 MR NS ⊥,M R 都在x 轴上 ∴,N S 关于x 轴对称 1343S ⎛⎫∴ ⎪⎝⎭, 当MN 为对角线时 MN RS ⊥ 由(2)知 四边形MBND 是菱形 则S 与点B 重合 ∴此时(0,4)S -当MS 为对角线时 则MR SN ∥ MR SN =MN = 13(,4)3N -①1343S ⎛⎫- ⎪ ⎪⎝⎭综上可知 存在点S 使得以R M N S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 点S 坐标为:134134⎫--⎪⎪⎝⎭ 134134⎫+-⎪⎪⎝⎭ 13,43⎛⎫⎪⎝⎭ (0,4)- (3)解:如图:分别以PD PC 为边向下方作等边,PDF PCH △△ 过点F 作FI AD ⊥垂足为I 连接AF HF P 为AD 中点 ∴132AP PD AD ===PDF △为等边三角形1322PI PD ∴== 60DPF ∠=︒ PD PF =PA PF = 60DPF ∠=︒30PAF PFA ∴∠=∠=︒120APF ∴∠=︒92AI AP PI ∴=+=点E 为CD 边上的一个动点 以PE 为边向下方作等边PEG △ 当点E 与点D 重合时 点G 与点F 重合 当点E 与点C 重合时 点G 与点H 重合 ∴点G 在线段FH 上运动 当AG HF ⊥时 AG 最小 PEG △为等边三角形60EPG ∴∠=︒ PE PG =60 FPG FPE FPE EPD∴∠+∠=∠+∠=︒FPG DPE∴∠=∠∴FPG DPE△≌△PDE PFG∴∠=∠90PDE∠=︒∴90PFG∠=︒PF FH∴⊥当AG HF⊥时AG PF120,30APF PAF∠=︒∠=︒18012060PAG∴∠=︒-︒=︒603030 FAG PAG PAF∠=∠-∠=︒-︒=︒IAF GAF∴∠=∠FI AD⊥90AIF∴=︒在AFI和AFI中AIF AGFAF AFFAG FAI∠=∠⎧⎪=⎨⎪∠=∠⎩∴()ASAAFI AFI≌AG AI∴=∴当AG HF⊥时92AG AI==故答案为:92.。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矩形的折叠问题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矩形的折叠问题

基本模型折叠的本质是轴对称,矩形折叠后会形成具有轴对称关系的全等图形,边角关系还会发生重组,生成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 对于折叠的矩形,根据折痕或翻折后 对应点的位置进行分类,通常有如下四种基本模型.模型1:如图1,折痕是矩形的对角线AC . 模型2:如图2,点C 的对应点C '落在矩形的边上. 模型3:如图3,点C 的对应点C '落在矩形的对角线BD 上. 模型4:如图4,点C 的对应点与矩形的顶点A 重合.其他矩形折叠后的图形可以看成是由这四种基本模型变式而成的.在这四种基本模型中,依次对应着图5中的四个基本图形,都是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相邻.结合矩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轴对称等知识,矩形的折叠问题可迎刃而解.模型应用例1如图6,在矩形ABCD 中,点E 在边AB 上,将矩形ABCD 沿直线DE 折叠,点A 恰好落在边BC 上的点F 处,若AE =5,FB =3,求:(1)CD 的长;(2)AD 的长.解析:(1)由折叠可知△FED ≌△AED ,则EF =AE =5,图1AB CDEB'图2图3图4C'D ECBADC'CEAB D'DCEABF图5BA图6FCBE A DDF =AD .在Rt△BEF 中,可得BE =EF 2-BF 2=52-32=4,易得CD =AB =9.(2)设AD 的长为x ,由(1)可知,BC =DF =AD =x ,则CF =x -3.在Rt△CDF 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DF 2=CD 2+CF 2,即x 2=92+(x -3)2,解得x =15.因此,AD 的长为15.例2如图7,将矩形ABCD 沿对角线BD 折叠,使点C 落在同一平面内的点E 处,BE 与AD 交于点F ,再将△DEF 沿DF 折叠,点E 落到了点G 处,若DG 平分∠BDA ,求∠BDC 的度数.解析:由折叠可知△EBD ≌△CBD ,△GFD ≌△EFD ,则∠EBD =∠CBD ,∠FDG =∠FDE .由DG 平分∠BDA ,可证∠FDG =∠BDG =∠FDE ,易证∠FDB =∠FBD .设∠EDF =x °,则∠FDG =∠BDG =∠EDF =x °,∠EBD =∠FDB =2x °,∠EDB =3x °.由∠FBD +∠BDE =90°,可得2x °+3x °=90°,解得x =18,则∠BDC =∠BDE =3×18°=54°.分层作业难度系数:★★★解题时间:6分钟如图8,在矩形ABCD 中,AB =4,AD =6,点P 是CD 上一点,将△PBC 沿BP 折叠得到△PBC ',BC'交AD 于点M ,PC '交AD 于点N ,若NC '=ND ,求BP 的长.(答案见本页)图7EDCBA F G图8DP NCBAM C'参考答案35。

中考数学复习《折叠问题》真题练习(含答案)

中考数学复习《折叠问题》真题练习(含答案)

中考数学复习《折叠问题》真题练习(含答案)(2017贵州安顺第7题)如图,矩形纸片ABCD 中,AD =4cm ,把纸片沿直线AC 折叠,点B 落在E处,AE 交DC 于点O ,若AO =5cm ,则AB 的长为( )A .6cmB .7cmC .8cmD .9cm【答案】C .(2017江苏无锡第10题)如图,△ABC 中,∠BAC =90°,AB =3,AC =4,点D 是BC 的中点,将△ABD 沿AD 翻折得到△AED ,连CE ,则线段CE 的长等于( D )A .2B .54 C .53 D .75(2017新疆乌鲁木齐第9题)如图,在矩形ABCD 中,点F 在AD 上,点E 在BC 上,把这个矩形沿EF 折叠后,使点D 恰好落在BC 边上的G 点处,若矩形面积为43且60,2AFG GE BG ∠==,则折痕EF 的长为( C )A .1B .3 C. 2 D .23(2017重庆A 卷第18题)如图,正方形ABCD 中,AD =4,点E 是对角线AC 上一点,连接DE ,过点E 作EF ⊥ED ,交AB 于点F ,连接DF ,交AC 于点G ,将△EFG 沿EF 翻折,得到△EFM ,连接DM ,交EF 于点N ,若点F 是AB 的中点,则△EMN 的周长是 .(2017河南第15题)如图,在Rt ABC ∆中,90A ∠=︒,AB AC =,21BC =+,点M ,N 分别是边BC ,AB 上的动点,沿MN 所在的直线折叠B ∠,使点B 的对应点'B 始终落在边AC 上.若'MBC∆为直角三角形,则BM 的长为 .【答案】1或212+. (2017江苏苏州第18题)如图,在矩形CD AB 中,将C ∠AB 绕点A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定角度后,C B 的对应边C ''B 交CD 边于点G .连接'BB 、CC ',若D 7A =,CG 4=,G ''AB =B ,则CC '='BB (结果保留根号).【答案】745. (2017海南第17题)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3,AD =5,点E 在DC 上,将矩形ABCD 沿AE 折叠,点D 恰好落在BC 边上的点F 处,那么cos ∠EFC 的值是 .【答案】35.(2016·黑龙江齐齐哈尔·3分)如图,在边长为2的菱形ABCD中,∠A=60°,点M是AD边的中点,连接MC,将菱形ABCD翻折,使点A落在线段CM上的点E处,折痕交AB于点N,则线段EC的长为﹣1.(2016·吉林·3分)在三角形纸片ABC中,∠C=90°,∠B=30°,点D(不与B,C重合)是BC上任意一点,将此三角形纸片按下列方式折叠,若EF的长度为a,则△DEF的周长为3a(用含a的式子表示).(2016河南)如图,已知AD∥BC,AB⊥BC,AB=3,点E为射线BC上一个动点,连接AE,将△ABE沿AE 折叠,点B落在点B′处,过点B′作AD的垂线,分别交AD,BC于点M,N.当点B′为线段MN的三等分点时,BE的长为或.(2017甘肃兰州第26题)如图,1,将一张矩形纸片ABCD沿着对角线BD向上折叠,顶点C落到点E处,BE交AD于点F.(1)求证:BDF△是等腰三角形;(2)如图2,过点D作DG BE∥,交BC于点G,连结FG交BD于点O.①判断四边形BFDG的形状,并说明理由;②若6AB,8AD,求FG的长.【答案】(1)证明见解析;(2) 152.【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及折叠特性判断;(2)①根据已知矩形性质及第一问证得邻边相等判断;②根据折叠特性设未知边,构造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试题解析:(1)证明:如图1,根据折叠,∠DBC=∠DBE,又AD∥BC,∴∠DBC=∠ADB,∴∠DBE=∠ADB,∴DF=BF,∴△BDF是等腰三角形;(2)①∵四边形ABCD是矩形,∴AD∥BC,∴FD∥BG,又∵FD∥BG,∴四边形BFDG是平行四边形,∵DF=BF,∴四边形BFDG是菱形;②∵AB =6,AD =8, ∴BD =10. ∴OB =12BD =5. 假设DF =BF =x ,∴AF =AD ﹣DF =8﹣x .∴在直角△ABF 中,AB 2+A 2=BF 2,即62+(8﹣x )2=x 2, 解得x =254, 即BF =254, ∴FO =222522()54BF OB -=-=154,∴FG =2FO =152.(2017浙江金华第23题)如图1,将ABC ∆纸片沿中位线EH 折叠,使点A 的对称点D 落在BC 边上,再将纸片分别沿等腰BED ∆和等腰DHC ∆的底边上的高线EF ,HG 折叠,折叠后的三个三角形拼合形成一个矩形,类似地,对多边形进行折叠,若翻折后的图形恰能拼成一个无缝隙、无重叠的矩形,这样的矩形称为叠合矩形.(1)将ABCD 纸片按图2的方式折叠成一个叠合矩形AEFG ,则操作形成的折痕分别是线段_____,_____;:ABCDAEFG S S=矩形 ______.(2)ABCD 纸片还可以按图3的方式折叠成一个叠合矩形EFGH ,若5EF =,12EH =,求AD 的长.(3)如图4,四边形ABCD 纸片满足,,,8,10AD BC AD BC AB BC AB CD <⊥==.小明把该纸片折叠,得到叠合正方形....请你帮助画出叠合正方形的示意图,并求出,AD BC 的长.【答案】(1)(1)AE ;GF ;1:2;(2)13;(3)按图1的折法,则AD =1,BC =7;按图2的折法,则AD =134 ,BC =374. 【解析】试题分析:(1)由图2观察可得出答案为AE ,GF ,由折叠的轴对称性质可得出答案为1:2;(2)由EF 和EH 的长度根据勾股定理可求出FH 的长度,再由折叠的轴对称性质易证△AEH ≌△CGF ;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出AD 的长度;(3)由折叠的图可分别求出AD 和BC 的长度.(3)解:本题有以下两种基本折法,如图1,图2所示.按图1的折法,则AD =1,BC =7. 按图2的折法,则AD =134 ,BC =374.(2015年河南3分)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是16,点E 在边AB 上,AE =3,点F 是边BC 上不与点B 、C 重合的一个动点,把△EBF 沿EF 折叠,点B 落在B ′处,若△CDB ′恰为等腰三角形,则DB ′的长为 ▲ .【答案】16或45.(2015年江苏泰州3分)如图, 矩形ABCD 中,AB =8,BC =6,P 为AD 上一点,将△ABP 沿BP 翻折至△EBP , PE 与CD 相交于点O ,且OE =OD ,则AP 的长为 ▲ .【答案】245. (2015湖北鄂州第8题3分)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8,BC =12,点E 是BC 的中点,连接AE ,将△ABE 沿AE 折叠,点B 落在点F 处,连接FC ,则sin ∠ECF =( )A .B .C .D .【答案】D .(2015•四川自贡,第10题4分) 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4AD 6==,,E 是AB 边的中点,F 是线段BC边上的动点,将△EBF 沿EF 所在直线折叠得到△'EB F ,连接'B D ‘,则'B D ‘的最小值是 ( A )B 'EDA BCFA . 2102-B .6C .2132-D .4(2015•绵阳第12题,3分)如图,D 是等边△ABC 边AB 上的一点,且AD :DB =1:2,现将△ABC 折叠,使点C 与D 重合,折痕为EF ,点E ,F 分别在AC 和BC 上,则CE :CF =( B )A .B .C .D .(2015•四川省内江市,第14题,5分)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C =90°,E 为CD 上一点,分别以EA ,EB 为折痕将两个角(∠D ,∠C )向内折叠,点C ,D 恰好落在AB 边的点F 处.若AD =2,BC =3,则EF 的长为.(2015•浙江滨州,第17题4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矩形AOCD 沿直线AE 折叠(点E 在边DC 上),折叠后顶点D 恰好落在边OC 上的点F 处.若点D 的坐标为(10,8),则点E 的坐标为 .【答案】(10,3)。

中考数学专题训练:图形的折叠问题(附参考答案)

中考数学专题训练:图形的折叠问题(附参考答案)

中考数学专题训练:图形的折叠问题(附参考答案)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ABCD的边AD=5,OA∶OD=1∶4,将矩形ABCD沿直线OE折叠到如图所示的位置,线段OD1恰好经过点B,点C落在y轴的点C1处,则点E的坐标是( )A.(1,2) B.(-1,2)C.(√5-1,2) D.(1-√5,2)2.如图,将矩形纸条ABCD折叠,折痕为EF,折叠后点C,D分别落在点C′,D′处,D′E与BF交于点G.已知∠BGD′=30°,则∠α的度数是( )A.30°B.45°C.74°D.75°3.如图,在矩形ABCD中,AB=2,BC=2√5,E是BC的中点,将△ABE沿直线AE翻折,点B落在点F处,连接CF,则cos ∠ECF的值为( )A.23B.√104C.√53D.2√554.把一张矩形纸片ABCD按如图所示方法进行两次折叠,得到等腰直角三角形BEF.若BC=1,则AB的长度为( )A.√2B.√2+12C.√5+12D.435.如图,在Rt△ABC中,∠ACB=90°,AC=4,BC=3,点D,E分别在AB,AC 上,连接DE,将△ADE沿DE翻折,使点A的对应点F落在BC的延长线上.若FD平分∠EFB,则AD的长为( )A.259B.258C.157D.2076.如图,在Rt△ABC中,∠C=90°,CA=CB=3,点D在边BC上.将△ACD沿AD折叠,使点C落在点C′处,连接BC′,则BC′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7.如图,在Rt△ABC纸片中,∠ACB=90°,CD是边AB上的中线,将△ACD沿CD折叠,当点A落在点A′处时,恰好CA′⊥AB.若BC=2,则CA′=_______.8.如图,点E在矩形ABCD的边CD上,将△ADE沿AE折叠,点D恰好落在边BC 上的点F处.若BC=10,sin ∠AFB=45,则DE=_____.9.如图,在扇形AOB中,点C,D在AB⏜上,将CD⏜沿弦CD折叠后恰好与OA,OB 相切于点E,F.已知∠AOB=120°,OA=6,则EF⏜的度数为________;折痕CD 的长为_______.10.如图,在矩形ABCD中,AB=5,AD=4,M是边AB上一动点(不含端点),将△ADM沿直线DM对折,得到△NDM.当射线CN交线段AB于点P时,连接DP,则△CDP的面积为______;DP的最大值为_______.11.如图,在矩形ABCD中,AB=2,AD=√7,动点P在矩形的边上沿B→C→D →A运动.当点P不与点A,B重合时,将△ABP沿AP对折,得到△AB′P,连接CB′,则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线段CB′的最小值为_________.12.如图,DE平分等边三角形ABC的面积,折叠△BDE得到△FDE,AC分别与DF,EF相交于G,H两点.若DG=m,EH=n,用含m,n的式子表示GH的长是______.13.如图,在Rt△ABC中,∠ABC=90°,CD平分∠ACB交AB于点D,过点D作DE∥BC交AC于点E,将△DEC沿DE折叠得到△DEF,DF交AC于点G.若AGGE =73,则tan A=______.14.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过点C作射线CD⊥BC,点M,N分别在边AB,BC上,将△ABC沿MN折叠,使点B落在射线CD上的点B′处,连接AB′,已知AB=2.给出下列四个结论:①CN+NB′为定值;②当BN=2NC时,四边形BMB′N为菱形;③当点N与C重合时,∠AB′M=18°;④当AB′最短时,MN=7√21.20其中正确的结论是__________.(填序号)15.将一个矩形纸片OABC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0,0),点A(3,0),点C(0,6),点P在边OC上(点P不与点O,C重合),折叠该纸片,使折痕所在的直线经过点P,并与x轴的正半轴相交于点Q,且∠OPQ=30°,点O的对应点O′落在第一象限.设OQ=t.(1)如图1,当t=1时,求∠O′QA的大小和点O′的坐标;(2)如图2,若折叠后重合部分为四边形,O′Q,O′P分别与边AB相交于点E,F,试用含有t的式子表示O′E的长,并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3)若折叠后重合部分的面积为3√3,则t的值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直接写出两个不同....的值即可)16.如图,已知△ABC,AB=AC,BC=16,AD⊥BC,∠ABC的平分线交AD于点E,且DE=4.将∠C沿GM折叠使点C与点E恰好重合.下列结论正确的有________.(填序号)①BD=8;②点E到AC的距离为3;③EM=103;④EM∥AC.17.综合与实践课上,老师让同学们以“正方形的折叠”为主题开展数学活动,有一位同学操作过程如下:操作一:对折正方形纸片ABCD,使AD与BC重合,得到折痕EF,把纸片展平;操作二:在AD上选一点P,沿BP折叠,使点A落在正方形内部点M处,把纸片展平,连接PM,BM,延长PM交CD于点Q,连接BQ.(1)如图1,当点M在EF上时,∠EMB=________;(填度数)(2)改变点P在AD上的位置(点P不与点A,D重合)如图2,判断∠MBQ与∠CBQ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D 2.D 3.C 4.A 5.D6. 3√2-3 7.2√3 8.5 9.60°4√6 10.10 2√511.-2 12.√m2+n2 13.3√7714.①②④15.(1)∠O′QA=60°点O′的坐标为(32,√32)(2)O′E=3t-6,其中t的取值范围是2<t<3 (3)3或103(答案不唯一,满足3≤t<2√3即可) 16.①④17.(1)30°(2)∠MBQ=∠CBQ,理由略。

初三复习 数学几何中折叠问题 4大类 分类 含答案

初三复习 数学几何中折叠问题 4大类 分类 含答案

初中数学中的折叠问题折叠问题(对称问题)是近几年来中考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类题型,学生往往由于对折叠的实质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对这类中档问题失分严重。

本文试图通过对在初中数学中经常涉及到的几种折叠的典型问题的剖析,从中抽象出基本图形的基本规律,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常规方法。

其实对于折叠问题,我们要明白:1、折叠问题(翻折变换)实质上就是轴对称变换.2、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对称轴是对应点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位置变化,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3、对于折叠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实际操作图形的折叠,在画图时,画出折叠前后的图形,这样便于找到图形之间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4、在矩形(纸片)折叠问题中,重合部分一般会是一个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5、利用折叠所得到的直角和相等的边或角,设要求的线段长为x,然后根据轴对称的性质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其他线段的长度,选择适当的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求解.一、矩形中的折叠1.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图的方式折叠,其中BC,BD为折痕,折叠后BG和BH在同一条直线上,∠CBD= 度.BC、BD是折痕,所以有∠ABC = ∠GBC,∠EBD = ∠HBD则∠CBD = 90°折叠前后的对应角相等2.如图所示,一张矩形纸片沿BC折叠,顶点A落在点A′处,再过点A′折叠使折痕DE∥BC,若AB=4,AC=3,则△ADE的面积是.沿BC折叠,顶点落在点A’处,根据对称的性质得到BC垂直平分AA’,即AF = 12AA’,又DE∥BC,得到△ABC ∽△ADE,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即可求出三角形ADE的面积= 24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点的连线3.如图,矩形纸片ABCD 中,AB=4,AD=3,折叠纸片使AD 边与对角线BD 重合,得折痕DG ,求AG 的长.由勾股定理可得BD = 5,由对称的性质得△ADG ≌ △A ’DG ,由A ’D = AD = 3,AG ’ = AG ,则A ’B = 5 – 3 = 2,在Rt △A ’BG 中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可以求出AG 的值根据对称的性质得到相等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再在直角三角形中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即可4.把矩形纸片ABCD 沿BE 折叠,使得BA 边与BC 重合,然后再沿着BF 折叠,使得折痕BE 也与BC 边重合,展开后如图所示,则∠DFB 等于( )根据对称的性质得到∠ABE=∠CBE ,∠EBF=∠CBF ,据此即可求出∠FBC 的度数,又知道∠C=90°,根据三角形外角的定义即可求出∠DFB = 112.5°注意折叠前后角的对应关系5.如图,沿矩形ABCD 的对角线BD 折叠,点C 落在点E 的位置,已知BC=8cm ,AB=6cm ,求折叠后重合部分的面积. ∵点C 与点E 关于直线BD 对称,∴∠1 = ∠2 ∵AD ∥BC ,∴∠1 = ∠3∴∠2 = ∠3 ∴FB = FD设FD = x ,则FB = x ,FA = 8 – x在Rt △BAF 中,BA 2 + AF 2 = BF 2∴62 + (8 - x)2 = x 2 解得x = 254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S △FBD = 12 FD ×AB = 12 ×254 ×6 = 754cm2重合部分是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6.将一张矩形纸条ABCD 按如图所示折叠,若折叠角∠FEC=64°,则∠1= 度;△EFG 的形状 三角形.∵四边形CDFE 与四边形C ’D ’FE 关于直线EF 对称∴∠2 = ∠3 = 64°∴∠4 = 180° - 2 × 64° = 52° ∵AD ∥BC321F E D C B A54132G D‘FC‘DAGA'CA B D∴∠1 = ∠4 = 52°∠2 = ∠5又∵∠2 = ∠3∴∠3 = ∠5∴GE = GF∴△EFG是等腰三角形对折前后图形的位置变化,但形状、大小不变,注意一般情况下要画出对折前后的图形,便于寻找对折前后图形之间的关系,注意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GEF7.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按如下的顺序进行折叠:对折,展平,得折痕EF(如图①);延CG折叠,使点B落在EF上的点B′处,(如图②);展平,得折痕GC(如图③);沿GH折叠,使点C落在DH上的点C′处,(如图④);沿GC′折叠(如图⑤);展平,得折痕GC′,GH(如图⑥).(1)求图②中∠BCB′的大小;(2)图⑥中的△GCC′是正三角形吗?请说明理由.(1)由对称的性质可知:B’C=BC,然后在Rt△B′FC中,求得cos∠B’CF= 12,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知识即可求得∠BCB’= 60°;(2)首先根据题意得:GC平分∠BCB’,即可求得∠GCC’= 60°,然后由对称的性质知:GH是线段CC’的对称轴,可得GC’= GC,即可得△GCC’是正三角形.理清在每一个折叠过程中的变与不变8.如图,正方形纸片ABCD的边长为8,将其沿EF折叠,则图中①②③④四个三角形的周长之和为四边形BCFE与四边形B′C′FE关于直线EF对称,则①②③④这四个三角形的周长之和等于正方形ABCD的周长折叠前后对应边相等9.如图,将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沿着折痕EF折叠,使点B落在边AD的中点G处,求四边形BCFE的面积设AE = x,则BE = GE = 4 - x,在Rt△AEG中,根据勾股定理有:AE2 + AG2 = GE2即:x2 + 4 = (4 - x)2解得x = 1.5,BE = EG = 4 – 1.5 = 2.5∵∠1 + ∠2 = 90°,∠2 + ∠3 = 90°∴∠1 = ∠3又∵∠A = ∠D = 90°∴△AEG ∽△DGP∴AEDG=EGGP,则1.52=2.5GP,解得GP =103PH = GH – GP = 4 - 103=23∵∠3 = ∠4,tan∠3 = tan∠1 = 3 4∴tan∠4 = 34,FHPH=34,FH =34×PH =34×23=12∴CF = FH = 1 2∴S梯形BCFE = 12(12+52)×4 = 6注意折叠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对应边与对应角相等10.如图,将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纸片ABCD折叠,使点B落在边AD上不与A、D 重合.MN为折痕,折叠后B’C’与DN交于P.(1)连接BB’,那么BB’与MN的长度相等吗?为什么?(2)设BM=y,AB’=x,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3)猜想当B点落在什么位置上时,折叠起来的梯形MNC’B’面积最小?并验证你的猜想.(1)BB’ = MN过点N作NH∥BC交AB于点H),证△ABB’≌△HNM(2)MB’ = MB = y,AM = 1 – y,AB’ = x在Rt△ABB’中BB’ = AB2 + AB'2= 1 + x2因为点B与点B’关于MN对称,所以BQ = B’Q,则BQ = 12 1 + x2由△BMQ∽△BB’A得BM×BA = BQ×BB’PC'NB CA DMB'QPHC'NB CA DMB'∴y = 12 1 + x2× 1 + x2=12(1 + x2)(3) 梯形MNC′B′的面积与梯形MNCB的面积相等由(1)可知,HM = AB’ = x,BH = BM – HM = y – x,则CN = y - x∴梯形MNCB的面积为:12(y – x + y) ×1 = 12(2y - x)= 12(2×12(1 + x2) – x)= 12(x -12)2 +38当x = 12时,即B点落在AD的中点时,梯形MNC’B’的面积有最小值,且最小值是38二、纸片中的折叠11.如图,有一条直的宽纸带,按图折叠,则∠α的度数等于()∵∠α= ∠1,∠2 = ∠1∴∠α= ∠2∴2∠α+∠ABE=180°,即2∠α+30°=180°,解得∠α=75°.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性质,同位角相等,及对称的性质,折叠的角与其对应角相等,和平角为180度的性质,注意△EAB是以折痕AB为底的等腰三角形12.如图,将一宽为2cm的纸条,沿BC,使∠CAB=45°,则后重合部分的面积为作CD⊥AB,∵CE∥AB,∴∠1=∠2,根据翻折不变性,∠1=∠BCA,故∠2=∠BCA.∴AB=AC.又∵∠CAB=45°,∴在Rt△ADC中,AC = 2 2 ,AB = 2 2S△ABC=12AB×CD = 2 2a2130°BEFACD在折叠问题中,一般要注意折叠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将图形补充完整,对于矩形(纸片)折叠,折叠后会形成“平行线+角平分线”的基本结构,即重叠部分是一个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BC13.将宽2cm 的长方形纸条成如图所示的形状,那么折痕PQ 的长是如图,作QH ⊥PA ,垂足为H ,则QH=2cm , 由平行线的性质,得∠DPA=∠PAQ=60° 由折叠的性质,得∠DPA =∠PAQ , ∴∠APQ=60°,又∵∠PAQ=∠APQ=60°, ∴△APQ 为等边三角形, 在Rt △PQH 中,sin ∠HPQ = HQPQ∴32 = 2PQ ,则PQ = 433注意掌握折叠前后图形的对应关系.在矩形(纸片)折叠问题中,会出现“平行线+角平分线”的基本结构图形,即有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PQ14.如图a 是长方形纸带,∠DEF=20°,将纸带沿EF 折叠成图b ,再沿BF 折叠成图c ,则图c 中的∠CFE 的度数是( )图c 图b图aCDGFEC GDFEFBCAEBB∵AD ∥BC ,∴∠DEF=∠EFB=20°,在图b 中,GE = GF ,∠GFC=180°-2∠EFG=140°, 在图c 中∠CFE=∠GFC-∠EFG=120°,本题考查图形的翻折变换,解题过程中应注意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由题意知∠DEF=∠EFB=20°图b ∠GFC=140°,图c 中的∠CFE=∠GFC-∠EFG15.将一张长为70 cm 的长方形纸片ABCD ,沿对称轴EF 折叠成如图的形状,若折叠后,AB 与CD 间的距离为60cm ,则原纸片的宽AB 是( )设AB=xcm .右图中,AF = CE = 35,EF = x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得AE=CF=35-x (cm ). 则有2(35-x )+x=60, x=10.16.一根30cm 、宽3cm 的长方形纸条,将其按照图示的过程折叠(阴影部分表示纸条的反面),为了美观,希望折叠完成后纸条两端超出点P 的长度相等,则最初折叠时,求MA 的长将折叠这条展开如图,根据折叠的性质可知,两个梯形的上底等于纸条宽,即3cm , 下底等于纸条宽的2倍,即6cm , 两个三角形都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斜边为纸条宽的2倍,即6cm ,故超出点P 的长度为(30-15)÷2=7.5, AM=7.5+6=13.5GEFD AE FD B C A B C 60cm三、三角形中的折叠17.如图,把Rt △ABC (∠C=90°),使A ,B 两点重合,得到折痕ED ,再沿BE 折叠,C 点恰好与D 点重合,则CE :AE=18.在△ABC 中,已知AB=2a ,∠A=30°,CD 是AB 边的中线,若将△ABC 沿CD 对折起来,折叠后两个小△ACD 与△BCD 重叠部分的面积恰好等于折叠前△ABC 的面积的14 .(1)当中线CD 等于a 时,重叠部分的面积等于 ;(2)有如下结论(不在“CD 等于a ”的限制条件下):①AC 边的长可以等于a ;②折叠前的△ABC 的面积可以等于32a 2;③折叠后,以A 、B 为端点的线段AB 与中线CD 平行且相等.其中, 结论正确(把你认为正确结论的代号都填上,若认为都不正确填“无”). (1)∵CD = 12 AB∴∠ACB = 90°∵AB = 2a ,BC = a ,∴AC = 3a ∴S △ABC = 12 ×AC ×BC = 32a 2∴重叠部分的面积为:14×32a 2 = 38a 2(2)若AC = a ,如右图∵AD = a ,∴∠2 = 180°- 30°2 = 75°∠BDC = 180°- 75°= 105° ∴∠B'DC = 105°∴∠3 = 105°- 75°= 30° ∴∠1 = ∠3 ∴AC ∥B'D∴四边形AB'DC 是平行四边形∴重叠部分△CDE 的面积等于△ABC的面积的14若折叠前△ABC 的面积等于32a 2 过点C 作CH ⊥AB 于点H ,则 12 ×AB ×CH = 32a 2 B'CDAB231EB'CDBACH =32a 又tan ∠1 =CH AH∴AH = 32a∴BH = 12a则tan ∠B =CHBH,得∠B = 60° ∴△CBD 是等边三角形 ∴∠2 = ∠4∴∠3 = ∠4,AD ∥CB 2又CB 2 = BC = BD = a ,∴CB 2 = AD ∴四边形ADCB 2是平行四边形则重叠部分△CDE 的面积是△ABC 面积的14(3)如右图,由对称的性质得,∠3 = ∠4,DA = DB 3 ∴∠1 = ∠2又∵∠3 + ∠4 = ∠1 +∠2 ∴∠4 = ∠1 ∴AB 3∥CD注意“角平分线+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构图,折叠前后图形之间的对比,找出相等的对应角和对应边19.在△ABC 中,已知∠A=80°,∠C=30°,现把△CDE 沿DE 进行不同的折叠得△C ′DE ,对折叠后产生的夹角进行探究:(1)如图(1)把△CDE 沿DE 折叠在四边形ADEB 内,则求∠1+∠2的和; (2)如图(2)把△CDE 沿DE 折叠覆盖∠A ,则求∠1+∠2的和;(3)如图(3)把△CDE 沿DE 斜向上折叠,探求∠1、∠2、∠C 的关系.(1)根据折叠前后的图象全等可知,∠1=180°-2∠CDE ,∠2=180°-2∠CED ,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比可求出答案;(2)连接DG ,将∠ADG+∠AGD 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求;3241EHB 2DABC3412B 3DA BC在第一次折叠中可得到∠EAD = ∠FAD在第二次折叠中可得到EF是AD的垂直平分线,则AD⊥EF∴∠AEF = ∠AFE∴△AEF是等腰三角形(1)由折叠可知∠AEB = ∠FEB,∠DEG = ∠BEG而∠BEG = 45°+ ∠α因为∠AEB + ∠BEG + ∠DEG = 180°所以 45°+ 2(45°+∠α)= 180°∠α = 22.5°由于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角的对称轴,所以在三角形中的折叠通常都与角平分线有关。

中考复习专题折叠压轴题(无答案)

中考复习专题折叠压轴题(无答案)

中考专题:折叠问题折叠型问题是近年中考的热点问题,通常是把某个图形按照给定的条件折叠,通过折叠前后图形变换的相互关系来命题。

折叠型问题立意新颖,变幻巧妙,对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及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效。

图形折叠问题中题型的变化比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点:1.图形的翻折部分在折叠前和折叠后的形状、大小不变,是全等形;2.图形的翻折部分在折叠前和折叠后的位置关于折痕成轴对称;3.将长方形纸片折叠,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4.解决折叠问题时,要抓住图形之间最本质的位置关系,从而进一步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5.充分挖掘图形的几何性质,将其中的基本的数量关系,用方程的形式表达出来,并迅速求解,这是解题时常用的方法之一。

折叠问题数学思想:(1)思考问题的逆向(反方向),(2)从一般问题的特例人手,寻找问题解决的思路;(3)把一个复杂问题转化为解决过的基本问题的转化与化归思想;(4)归纳与分类的思想(把折纸中发现的诸多关系归纳出来,并进行分类);(5)从变化中寻找不变性的思想.用“操作”、“观察”、“猜想”、“分析”的手段去感悟几何图形的性质是学习几何的方法。

折叠问题主要有以下题型:题型1:动手问题此类题目考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它包括裁剪、折叠、拼图,它既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往往与面积、对称性质联系在一起.题型2:证明问题动手操作的证明问题,既体现此类题型的动手能力,又能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进行全等、相似等证明.题型3:探索性问题此类题目常涉及到画图、测量、猜想证明、归纳等问题,它与初中代数、几何均有联系.此类题目对于考查学生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领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有一定的作用,也符合新课改的教育理论。

典型例题一.折叠后求度数例1.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BC、BD为折痕,则∠CBD的度数为()A.600B.750C.900D.950练习1.如图,把一个长方形纸片沿EF折叠后,点D、C分别落在D′、C′的位置,若∠EFB =65°,则∠AED′等于()A.50°B.55°C.60°D.65°2.把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沿EF折叠后ED与BC的交点为G,D、C分别在M、N的位置上,若∠EFG=55°,则∠1=_______°,∠2=_______°A3. 用一条宽相等的足够长的纸条,打一个结,如图(1)所示,然后轻轻拉紧、压平就可以得到如图(2)所示的正五边形ABCDE ,其中∠BAC =度。

中考数学中的折叠问题专题复习

中考数学中的折叠问题专题复习

中考数学中的折叠问题专题复习1 / 6 中考数学中的折叠问题专题复习一、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基础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折叠图形的性质,会利用其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和证明。

2、能力训练目标:、能力训练目标: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证明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证明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会利用折叠图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重点:会利用折叠图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难点: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难点: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三、教学方法讲、练、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讲、练、测的有机结合,达到知识、技能、方法的全线突破。

机结合,达到知识、技能、方法的全线突破。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 1、巧设情景,设疑引入、巧设情景,设疑引入观察与发现:小明将纸片ABC(AB>AC )沿过A 的直线折叠,使得AC 落在AB 边上,折痕为AD,展开纸片;展开纸片;再次折叠该三角形纸片,再次折叠该三角形纸片,使点A 和点D 重合,折痕为EF,展开纸片后得到AEF (如图1)。

小明认为AEF 是等腰三角形,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引出课题。

说明理由。

引出课题。

2、运用性质,折叠问题实质上就是轴对称变换归类探究。

、运用性质,折叠问题实质上就是轴对称变换归类探究。

归类一:折叠后求角的度数归类一:折叠后求角的度数典例解析:将矩形纸片ABCD 折叠,使得D 点与B重合,点C 落在点C '处, 折痕为EF ,如果∠ABE =20°,则∠EFC'=( )A. 125°A. 125°B. 80°C. 75°C. 75°D. 无法确定无法确定 评析:本题只要抓住折叠的本质特征,折叠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找出翻折前后的一些不变量,其次要注意利用矩形的性质,如矩形的每个角都是90°、对边互相平行等。

中考数学折叠典型问题

中考数学折叠典型问题

中考数学折叠典型问题中考数学折叠典型问题一.解答题(共4小题)1.(2009•天津)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OAB,其中∠AOB=90°,OA=2,OB=4.如图,将该纸片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折叠该纸片,折痕与边OB交于点C,与边AB交于点D.(Ⅰ)若折叠后使点B与点A重合,求点C的坐标;(Ⅱ)若折叠后点B落在边OA上的点为B′,设OB′=x,OC=y,试写出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确定y的取值范围;(Ⅲ)若折叠后点B落在边OA上的点为B″,且使B″D∥OB,求此时点C的坐标.2.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AOB,其中∠AOB=90°,OA=2,OB=4.将该纸片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折叠该纸片,折痕与边OB交于点C,与边AB交于点D.(1)如图1,若折叠后使点B与点O重合,则点D的坐标为_________;(2)如图2,若折叠后使点B与点A重合,求点C的坐标;(3)如图3,若折叠后点B落在边OA上的点为B′,设OB′=x,OC=y,试写出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3.(2009•恩施州)如图,在△ABC中,∠A=90°,BC=10,△ABC的面积为25,点D为AB边上的任意一点(D不与A、B重合),过点D作DE∥BC,交AC于点E.设DE=x,以DE为折线将△ADE翻折(使△ADE落在四边形DBCE所在的平面内),所得的△A'DE与梯形DBCE重叠部分的面积记为y.(1)用x表示△ADE的面积;(2)求出0<x≤5时y与x的函数关系式;(3)求出5<x<10时y与x的函数关系式;(4)当x取何值时,y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4.(2009•长沙)如图,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相交于点C.连接AC、BC,A、C两点的坐标分别为A(﹣3,0)、C(0,),且当x=﹣4和x=2时二次函数的函数值y相等.(1)求实数a,b,c的值;(2)若点M、N同时从B点出发,均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分别沿BA、BC边运动,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连接MN,将△BMN沿MN翻折,B点恰好落在AC边上的P处,求t的值及点P的坐标;(3)在(2)的条件下,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Q,使得以B,N,Q为项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如果存在,请求出点Q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中考数学折叠典型问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解答题(共4小题)1.(2009•天津)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OAB,其中∠AOB=90°,OA=2,OB=4.如图,将该纸片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折叠该纸片,折痕与边OB交于点C,与边AB交于点D.(Ⅰ)若折叠后使点B与点A重合,求点C的坐标;(Ⅱ)若折叠后点B落在边OA上的点为B′,设OB′=x,OC=y,试写出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确定y的取值范围;(Ⅲ)若折叠后点B落在边OA上的点为B″,且使B″D∥OB,求此时点C的坐标.分析:(Ⅰ)因为折叠后点B与点A重合,那么BC=AC,可先设出C点的坐标,然后表示出BC,AC,在直角三角形OCA中,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C点的纵坐标,也就求出了C点的坐标;(Ⅱ)方法同(Ⅰ)用OC表示出BC,B′C然后在直角三角形OB′C中根据勾股定理得出x,y的关系式.由于B′在OA上,因此有0≤x≤2,由此可求出y的取值范围;(Ⅲ)根据(Ⅰ)(Ⅱ)的思路,应该先得出OB″,OC的关系,知道OA,OB的值,那么可以通过证Rt△COB″∽Rt△BOA来实现.∠B″CO和∠CB″D是平行线B″D,OB的内错角,又因为∠OBA=∠CB″D,因此∠B″CO=∠OBA,即CB″∥BA,由此可得出两三角形相似,得出OC,OB″的比例关系,然后根据(1)(2)的思路,在直角三角形OB″C中求出OC的值,也就求出C点的坐标了.解答:解:(Ⅰ)如图①,折叠后点B与点A重合,则△ACD≌△BCD.设点C的坐标为(0,m)(m>0),则BC=OB﹣OC=4﹣m.∴AC=BC=4﹣m.在Rt△AOC中,由勾股定理,AC2=OC2+OA2,即(4﹣m)2=m2+22,解得m=.∴点C的坐标为(0,);(Ⅱ)如图②,折叠后点B落在OA边上的点为B′,∴△B′CD≌△BCD.∵OB′=x,OC=y,∴B'C=BC=OB﹣OC=4﹣y,在Rt△B′OC中,由勾股定理,得B′C2=OC2+OB′2.∴(4﹣y)2=y2+x2,即y=﹣x2+2.由点B′在边OA上,有0≤x≤2,∴解析式y=﹣x2+2(0≤x≤2)为所求.∵当0≤x≤2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y的取值范围为≤y≤2;(Ⅲ)如图③,折叠后点B落在OA边上的点为B″,且B″D∥OC.∴∠OCB″=∠CB″D.又∵∠CBD=∠CB″D,∴∠OCB″=∠CBD,∵CB″∥BA.∴Rt△COB″∽Rt△BOA.∴,∴OC=2OB″.在Rt△B″OC中,设OB″=x0(x0>0),则OC=2x0.由(Ⅱ)的结论,得2x0=﹣x02+2,解得x0=﹣8±4.∵x0>0,∴x0=﹣8+4.∴点C的坐标为(0,8﹣16).2.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AOB,其中∠AOB=90°,OA=2,OB=4.将该纸片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折叠该纸片,折痕与边OB交于点C,与边AB交于点D.(1)如图1,若折叠后使点B与点O重合,则点D的坐标为(1,2);(2)如图2,若折叠后使点B与点A重合,求点C的坐标;(3)如图3,若折叠后点B落在边OA上的点为B′,设OB′=x,OC=y,试写出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分析:(1)由CD为△OAB的中位线,可求D点坐标;(2)设OC=m,由折叠的性质可知,△ACD≌△BCD,则BC=AC=4﹣m,OA=2,在Rt△AOC中,利用勾股定理求m的值;(3)由折叠的性质可知,△B′CD≌△BCD,依题意设OB′=x,OC=y,则B′C=BC=OB﹣OC=4﹣y,在Rt△B′OC中,由勾股定理,建立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解答:解:(1)由折叠的性质可知,BC=OC,CD⊥OB,则CD为△OAB的中位线,所以D(1,2),故答案为:(1,2);(2)如图2,折叠后点B与点A重合,则△ACD≌△BCD,设C点坐标为(0,m)(m>0),则BC=OB﹣OC=4﹣m,于是AC=BC=4﹣m,在Rt△AOC中,由勾股定理,得AC2=OC2+OA2,即(4﹣m)2=m2+22,解得m=,所以C(0,);(3)如图3,折叠后点BB落在边OA上的点为B′,则△B′CD≌△BCD,依题意设OB′=x,OC=y,则B′C=BC=OB﹣OC=4﹣y,在Rt△B′OC中,由勾股定理,得B′C2=OC2+OB′2,即(4﹣y)2=y2+x2,即y=﹣x2+2,由点B′在边OA上,有0≤x≤2,所以,函数解析式为y=﹣x2+2(0≤x≤2).3.(2009•恩施州)如图,在△ABC中,∠A=90°,BC=10,△ABC的面积为25,点D为AB边上的任意一点(D不与A、B重合),过点D作DE∥BC,交AC于点E.设DE=x,以DE为折线将△ADE翻折(使△ADE落在四边形DBCE所在的平面内),所得的△A'DE与梯形DBCE重叠部分的面积记为y.(1)用x表示△ADE的面积;(2)求出0<x≤5时y与x的函数关系式;(3)求出5<x<10时y与x的函数关系式;(4)当x取何值时,y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分析:(1)由于DE∥BC,可得出三角形ADE和ABC相似,那么可根据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用三角形ABC的面积表示出三角形ADE的面积.(2)由于DE在三角形ABC的中位线上方时,重合部分的面积就是三角形ADE的面积,而DE在三角形ABC中位线下方时,重合部分就变成了梯形,因此要先看0<x≤5时,DE的位置,根据BC的长可得出三角形的中位线是5,因此自变量这个范围的取值说明了A′的落点应该在三角形ABC之内,因此y就是(1)中求出的三角形ADE的面积.(3)根据(2)可知5<x<10时,A′的落点在三角形ABC外面,可连接AA1,交DE于H,交BC于F,那么AH就是三角形ADE的高,A′F就是三角形A′DE的高,A′F就是三角形A′MN的高,那么可先求出三角形A′MN的面积,然后用三角形ADE的面积减去三角形A′MN的面积就可得出重合部分的面积.求三角形A′MN的面积时,可参照(1)的方法进行求解.(4)根据(2)(3)两个不同自变量取值范围的函数关系式,分别得出各自的函数最大值以及对应的自变量的值,然后找出最大的y的值即可.解答:解:(1)∵DE∥BC,∴∠ADE=∠B,∠AED=∠C,∴△ADE∽△ABC,∴,即S△ADE=x2;(2)∵BC=10,∴BC边所对的三角形的中位线长为5,∴当0<x≤5时,y=S△ADE=x2;(3)5<x<10时,点A′落在三角形的外部,其重叠部分为梯形,∵S△A′DE=S△ADE=x2,∴DE边上的高AH=A'H=x,由已知求得AF=5,∴A′F=AA′﹣AF=x﹣5,由△A′MN∽△A′DE知=()2,S△A′MN=(x﹣5)2.∴y=x2﹣(x﹣5)2=﹣x2+10x﹣25.(4)在函数y=x2中,∵0<x≤5,∴当x=5时y最大为:,在函数y=﹣x2+10x﹣25中,当x=﹣=时y最大为:,∵<,∴当x=时,y最大为:.4.(2009•长沙)如图,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相交于点C.连接AC、BC,A、C两点的坐标分别为A(﹣3,0)、C(0,),且当x=﹣4和x=2时二次函数的函数值y相等.(1)求实数a,b,c的值;(2)若点M、N同时从B点出发,均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分别沿BA、BC边运动,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连接MN,将△BMN沿MN翻折,B点恰好落在AC边上的P处,求t的值及点P的坐标;(3)在(2)的条件下,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Q,使得以B,N,Q为项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如果存在,请求出点Q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二次函数图象与几何变换.专题:压轴题.分析:(1)由题意和图形可求出函数的表达式;(2)结合抛物线内部几何关系和性质求出t值及P点坐标;(3)假设成立(1)若有△ACB∽△QNB则有∠ABC=∠QBN,寻找相似条件,判断是否满足.解答:解:(1)∵C(0,)在抛物线上∴代入得c=,∵x=﹣4和x=2时二次函数的函数值y相等,∴顶点横坐标x==﹣1,∴,又∵A(﹣3,0)在抛物线上,∴=0由以上二式得a=,b=,c=;(2)由(1)y==∴B(1,0),连接BP交MN于点O1,根据折叠的性质可得:01也为PB中点.设t秒后有M(1﹣t,0),N(1﹣,),O1)设P(x,y),B(1,0)∵O1为P、B的中点可得,,即P()∵A,C点坐标知lAC:y=,P点也在直线AC上代入得t=,即P();(3)假设成立;①若有△ACB∽△QNB,则有∠ABC=∠QBN,∴Q点在x轴上,AC∥QN但由题中A,C,Q,N坐标知直线的一次项系数为:则△ACB不与△QNB相似.②若有△ACB∽△QBN,则有 (1)设Q(﹣1,y),C(0,),A(﹣3,0),B(1,0),N()则CB=2,AB=4,AC=2代入(1)得y=2或.当y=2时有Q(﹣1,2)则QB=4⇒不满足相似舍去;当y=时有Q(﹣1,)则QB=⇒.∴存在点Q(﹣1,)使△ACB∽△QBN.综上可得:(﹣1,).。

2023年中考数学专题复习课件: 折叠问题

2023年中考数学专题复习课件: 折叠问题
第4题图
由(1)得∠AHG=45°,∴∠DHA=45°,∴∠DHF=90°,∴DH⊥BH,∵
∴,即Βιβλιοθήκη ,解得AG=,32 12 10
AG AB AB AE
9 10 10
AG 3 3 10
第4题图
∵S△ABE=
1 2
AE·BG= 1 AB·BE,∴BG=
2
AB BE 3 1 3 10
AE
10 10
(1)证明:由折叠的性质可得△ABE≌△AFE, ∴∠BAE=∠FAE, ∠AGF=90
第4题图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AD=90°,∴∠BAE+∠FAE+∠FAH+∠
第4题图
(2)若AB=3,BE=1,求点D到直线BH的距离; (2)解:如图,连接DH.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AD,由折叠的性质得,AB=AF,∴AD=
第2题图②
②求AE的长. ②解:由折叠的性质,得CH=BC=3,在Rt△CHD中,DC=2,∴DH=
CH 2 CD2 5 5
第2题图②
又∵∠HAE=∠CDH=90°,∴△HAE∽△CDH,

DH AE
CD ,即
HA
5 AE
2 3
5
,解得AE=
.
3 55
2
第2题图②
3. 如图,在Rt△ABC中,∠ACB=90°,AC=3,BC=4.点P为AB边上 一点(不与A、B重合),将△ABC沿CP折叠后展开,再将∠C翻折,使点 C与点P重合,折痕分别为CP,MN,连接PM,PN.(1)若四边形PMCN 是正方形,求PC的长;
1
1
1
2
2
2

,∴NG= AB.
BF,∵∠A=90°,∴∠A=∠N

中考数学专题考试——折叠剪切问题

中考数学专题考试——折叠剪切问题

图 (2)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折叠剪切问题折叠剪切问题是考察学生地动手操作问题,学生应充分理解操作要求方可解答出此类问题.一、折叠后求度数【1】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图所示地方式折叠,BC 、BD 为折痕,则∠CBD 地度数为( )A .600 B .750 C .900 D .950答案:C【2】如图,把一个长方形纸片沿EF 折叠后,点D 、C 分别落在D ′、C ′地位置,若∠EFB=65°,则∠AED ′等于( )A .50° B .55° C .60° D .65° 答案:A【3】 用一条宽相等地足够长地纸条,打一个结,如图(1)所示,然后轻轻拉紧、压平就可以得到如图(2)所示地正五边形ABCDE,其中∠BAC=度.答案:36°二、折叠后求面积【4】如图,有一矩形纸片ABCD,AB=10,AD=6,将纸片折叠,使AD 边落在AB 边上,折痕为AE ,再将△AED 以DE 为折痕向右折叠,AE 与BC 交于点F ,则△CEF 地面积为( )A .4B .6 C .8 D .10图(1)第3题图答案:C【5】如图,正方形硬纸片ABCD 地边长是4,点E 、F 分别是AB 、BC 地中点,若沿左图中地虚线剪开,拼成如下右图地一座“小别墅”,则图中阴影部分地面积是A .2 B .4 C .8 D .10答案:B【6】如图a ,ABCD 是一矩形纸片,AB =6cm ,AD =8cm ,E 是AD 上一点,且AE =6cm.操作:(1)将AB 向AE 折过去,使AB 与AE 重合,得折痕AF ,如图b ;(2)将△AFB 以BF 为折痕向右折过去,得图c.则△GFC 地面积是( )E A A A B B C C C GD D D F F 图a 图b 图c 第6题图A.1cm 2B.2 cm 2C.3 c m 2D.4 cm 2答案:B三、折叠后求长度【7】如图,已知边长为5地等边三角形ABC 纸片,点E 在AC 边上,点F 在AB 边上,沿着EF 折叠,使点A 落在BC 边上地点D 地位置,且ED BC ⊥,则CE 地长是( )(A)15 (B)10-(C)5 (D)20-答案:D 四、折叠后得图形【8】将一张矩形纸对折再对折(如图),然后沿着图中地虚线剪下,得到①、②两部分,将①展开后得到地平面图形是( )A .矩形B .三角形C .梯形D .菱形答案:D【9】在下列图形中,沿着虚线将长方形剪成两部分,那么由这两部分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又能拼成三角形和梯形地是( )A. B. C. D.答案:D【10】小强拿了张正方形地纸如图(1),沿虚线对折一次如图(2),再对折一次得图(3),然后用剪刀沿图(3)中地虚线(虚线与底边平行)剪去一个角,再打开后地形状应是( )第7题图第8题图第9题图第10题图答案:D 【11】将一圆形纸片对折后再对折,得到图1,然后沿着图中地虚线剪开,得到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展开后地平面图形是( )答案:C【12】如图1所示,把一个正方形三次对折后沿虚线剪下,则所得地图形是( )答案:C【13】 如图,已知BC 为等腰三角形纸片ABC 地底边,AD ⊥BC ,AD=BC. 将此三角形纸片沿AD 剪开,得到两个三角形,若把这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面四边形,则能拼出互不全等地四边形地个数是( )A.1B.2A B CD 图3图1第12题图C.3D.4答案:D五、折叠后得结论【14】亲爱地同学们,在我们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地身影.请看图,折叠一张三角形纸片,把三角形地三个角拼在一起,就得到一个著名地几何定理,请你写出这一定理地结论:“三角形地三个内角和等于_______°.”答案:180【15】从边长为a 地正方形内去掉一个边长为b 地小正方形(如图1),然后将剩余部分剪拼成一个矩形(如图2),上述操作所能验证地等式是(A.a 2–b 2 =(a+b)(a-b) B.(a –b)2 = a 2–2ab+b 2C.(a+b)2 =a 2+2ab+ b 2 D.a 2+ ab = a (a+b) 答案:A【16】如图,一张矩形报纸ABCD 地长AB =a cm ,宽BC =b cm ,E 、F 分别是AB 、CD 地中点,将这张报纸沿着直线EF 对折后,矩形AEFD 地长与宽之比等于矩形ABCD 地长与宽之比,则a ∶b 等于( ). A .1:2B .2:1C .1:3D .3:1答案:A六、折叠和剪切地应用【17】将正方形ABCD 折叠,使顶点A 与CD 边上地点M 重合,折痕交AD 于E ,交BC 于F ,边AB 折叠后与BC 边交于点G (如图).(1)如果M 为CD 边地中点,求证:DE ∶DM ∶EM=3∶4∶5;第15题图(1)第17题图 (2)ABCDEF MG第19题图(2)如果M 为CD 边上地任意一点,设AB=2a ,问△CMG 地周长是否与点M 地位置有关?若有关,请把△CMG 地周长用含DM 地长x 地代数式表示;若无关,请说明理由.答案:(1)先求出DE=AD 83,AD DM 21=,AD EM 85=后证之. (2)注意到△DEM ∽△CMG ,求出△CMG 地周长等于4a ,从而它与点M 在CD 边上地位置无关.【18】同学们肯定天天阅读报纸吧?我国地报纸一般都有一个共同地特征:每次对折后,所得地长方形和原长方形相似,问这些报纸地长和宽地比值是多少?答案:2∶1.【19】用剪刀将形状如图1所示地矩形纸片ABCD 沿着直线CM 剪成两部分,其中M 为AD 地中点.用这两部分纸片可以拼成一些新图形,例如图2中地Rt △BCE 就是拼成地一个图形.(1)用这两部分纸片除了可以拼成图2中地Rt △BCE外,还可以拼成一些四边形.请你试一试,把拼好地四边形分别画在图3、图4地虚框内.(2)若利用这两部分纸片拼成地Rt △BC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设原矩形纸片中地边AB 和BC 地长分别为a 厘米、b 厘米,且a 、b 恰好是关于x 地方程01)1(2=++--m x m x 地两个实数根,试求出原矩形纸片地面积.答案:(1)如图(2)由题可知AB =CD =AE ,又BC =BE =AB +AE∴BC =2AB , 即a b 2=由题意知 a a 2,是方程01)1(2=++--m x m x 地两根E B A C B A M C D M 图3 图4 图1 图2 第21题图 BACBAMCE M图3图4E第21题答案图∴⎩⎨⎧+=⋅-=+1212m a a m a a消去a ,得 071322=--m m 解得 7=m 或21-=m 经检验:由于当21-=m ,0232<-=+a a ,知21-=m 不符合题意,舍去. 7=m 符合题意.∴81=+==m ab S 矩形答:原矩形纸片地面积为8c m 2.【20】电脑CPU 蕊片由一种叫“单晶硅”地材料制成,未切割前地单晶硅材料是一种薄型圆片,叫“晶圆片”.现为了生产某种CPU 蕊片,需要长、宽都是1cm 地正方形小硅片若干.如果晶圆片地直径为10.05cm.问一张这种晶圆片能否切割出所需尺寸地小硅片66张?请说明你地方法和理由.(不计切割损耗)答案:可以切割出66个小正方形. 方法一:(1)我们把10个小正方形排成一排,看成一个长条形地矩形,这个矩形刚好能放入直径为10.05cm 地圆内,如图中矩形ABCD.∵AB =1 BC =10∴对角线2AC =100+1=101<205.10(2)我们在矩形ABCD 地上方和下方可以分别放入9个小正方形.GFH E D C B A∵新加入地两排小正方形连同ABCD 地一部分可看成矩形EFGH ,矩形EFGH 地长为9,高为3,对角线9098139222=+=+=EG <205.10.但是新加入地这两排小正方形不能是每排10个,因为:109910031022=+=+>205.10(3)同理:8925645822=+=+<205.1010625815922=+=+>205.10∴可以在矩形EFGH 地上面和下面分别再排下8个小正方形,那么现在小正方形已有了5层.(4)再在原来地基础上,上下再加一层,共7层,新矩形地高可以看成是7,那么新加入地这两排,每排都可以是7个但不能是8个.∵9849497722=+=+<205.1011349647822=+=+>205.10(5)在7层地基础上,上下再加入一层,新矩形地高可以看成是9,这两层,每排可以是4个但不能是5个.∵9781169422=+=+<205.1010681259522=+=+>205.10现在总共排了9层,高度达到了9,上下各剩下约0.5cm 地空间,因为矩形ABCD 地位置不能调整,故再也放不下一个小正方形了.∴10+2×9+2×8+2×7+2×4=66(个) 方法二:学生也可能按下面地方法排列,只要说理清楚,评分标准参考方法一. 可以按9个正方形排成一排,叠4层,先放入圆内,然后: (1)上下再加一层,每层8个,现在共有6层.(2)在前面地基础上,上下各加6个,现在共有8层. (3)最后上下还可加一层,但每层只能是一个,共10层. 这样共有:4×9+2×8+2×6+2×1=66(个)【21】在一张长12cm 、宽5cm 地矩形纸片内,要折出一个菱形.李颖同学按照取两组对边中点地方法折出菱形EFGH (见方案一),张丰同学沿矩形地对角线AC 折出∠CAE=∠DAC ,∠ACF=∠ACB 地方法得到菱形AECF (见方案二),请你通过计算,比较李颖同学和张丰同学地折法中,哪种菱形面积较大?答案:(方案一)4151254622AEHS S S=-=⨯-⨯⨯⨯矩形菱形230(cm )=(方案二)设BE=x ,则CE=12-xAE ∴由AECF 是菱形,则AE 2=CE 22225(12)x x ∴+=-11924x ∴=2ABES S S-矩形菱形=111912525224=⨯-⨯⨯⨯35.21(m)≈比较可知,方案二张丰同学所折地菱形面积较大.【22】正方形提供剪切可以拼成三角形.方法如下:(方案一)ADEFBC (方案二)第23题图仿上面图示地方法,及韦达下列问题: 操作设计:(1)如图(2),对直角三角形,设计一种方案,将它分成若干块,再拼成一个与原三角形等面积地矩形.(2)如图(3)对于任意三角形,设计一种方案,将它分成若干块,再拼成一个原三角形等面积地矩形.答案:(1)(2)略.【23】如图,⊙O 表示一圆形纸板,根据要求,需通过多次剪裁,把它剪成若干个扇形面,操作过程如下:第1次剪裁,将圆形纸板等分为4个扇形;第2次剪裁,将上次得到地扇形面中地一个再等分成4个扇形;以后按第2次剪裁地作法进行下去.(1)请你在⊙O 中,用尺规作出第2次剪裁后得到地7个扇形(保留痕迹,不写作法). (2)请你通过操作和猜想,将第3、第4和第n 次裁剪后所得扇形地总个数(S)填入下表第24题图(2) 第24题图(3) 方法一: 方法二:第24题答案图(1) 第24题答案图(2)第25题图 O(3)请你推断,能不能按上述操作过程,将原来地圆形纸板剪成33个扇形?为什么? 答案:(1)由图知六边形各内角相等. (2) 七边形是正七边形.(3)猜想:当边数是奇数时(或当边数是3,5,7,9,…时),各内角相等地圆内接多边形是正多边形.【24】如图,若把边长为1地正方形ABCD 地四个角(阴影部分)剪掉,得一四边形A 1B 1C 1D 1.试问怎样剪,才能使剩下地图形仍为正方形,且剩下图形地面积为原正方形面积地95,请说明理由(写出证明及计算过程).答案:剪法是:当AA 1=BB 1=CC 1=DD 1=31或32时, 四边形A 1B 1C 1D 1为正方形,且S=95.在正方形ABCD 中, AB=BC=CD=DA=1,∠A=∠B=∠C=∠D=90°. ∵AA 1=BB 1=CC 1=DD 1, ∴A 1B=B 1C=C 1D=D 1A.∴△D 1AA 1≌△A 1BB 1≌△B 1CC 1≌△C 1DD 1. ∴D 1A 1=A 1B 1=B 1C 1=C 1D 1,∴∠AD 1A 1=∠BA 1B 1=∠CB 1C 1=∠DC 1D 1. ∴∠AA 1D+∠BA 1B 1=90°,即∠D 1A 1B 1=90°. ∴四边形A 1B 1C 1D 1为正方形.设AA 1=x , 则AD 1=1-x.∵正方形A 1B 1C 1D 1地面积=95, ∴S △AA1D1=91 即21x(1-x)=91, 整理得9x 2-9x+2=0.解得x 1=31,x 2=32. 当AA 1=31时,AD 1=32,当AA 1=32时,AD 1=31.∴当AA 1=BB 1=CC 1=DD 1=31或32时, 四边形A 1B 1C 1D 1仍为正方形且面积是原面积地95.折叠问题专题研究上虞市滨江中学 潘建德一、教学目标:1、理解折叠问题地本质2、了解折叠问题解题策略,学会应用这些策略解决折叠问题3、渗透方程思想及中考复习以“本”为本地导向 二、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应用轴对称性解决折叠问题 三、教学难点:折叠型综合题地分析 四、教学过程:1、引入:出示08绍兴8题:将一张纸第一次翻折,折痕为AB (如图1),第二次翻折,折痕为PQ(如图2),第三次翻折使PA 与PQ 重合,折痕为PC (如图3),第四次翻折使PB 与PA 重合,折痕为PD (如图4).此时,如果将纸复原到图1地形状,则CPD ∠地大小是( )A .120 B .90 C .60 D .45此题凸显地主题是图形地折叠,折叠问题在近几年地中考中越来越常见,据统计,在08年我省11个地区地中考卷中有7个地区都出现了折叠型考题,其中有5个地区中考卷地压轴题是折叠型问题,包括绍兴地区,折叠问题已成为中考地热门问题之一.点出课题.2、解题策略(一)——重过程“折”(1)如何迅速且准确地解决08绍兴卷第8题?(学生:动手折一折)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归纳:题型一:考察空间想象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地实践操作题.解题策略:重过程——“折”.(2)学生进一步尝试.题2:(2008山东东营)将一正方形纸片按下列顺序折叠,然A.B.C.D.AB CDFE 后将最后折叠地纸片沿虚线剪去上方地小三角形.将纸片展开,得到地图形是()3、解题策略(二)——重本质“叠”(1)本质探究:题3:如图,长方形ABCD沿AE折叠,使D落在边BC上地F点处,如果∠BAF=30°,AD=2,则∠DAE=___,EF=_______.学生解决后讲解方法,教师:显然,折叠问题不能只靠动手操作来解决,我们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那么折叠地本质是什么呢?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折叠问题地实质是图形地轴对称变换,所以在解决折叠问题时可以充分运用轴对称地思想和轴对称地性质.根据轴对称地性质可以得到:(1)轴对称是全等变换:折叠重合部分一定全等(有边、角地相等);(2)点地轴对称性:互相重合两点(对称点)之间地连线必被折痕(对称轴)垂直平分(有Rt△,可应用勾股定理得方程).(2)初步应用:题4:08丽水8:如图,在三角形ABC中,AB>AC,D、E分别是AB、AC上地点,△ADE沿线段DE翻折,使点A落在边BC上,记为A'.若四边形ADA E'是菱形,则下列说法正确地是()A.DE是△ABC地中位线B.AA'是BC边上地中线C.AA'是BC边上地高D.AA'是△ABC地角平分线分析:此题虽有多种说明方法,即可应用折叠地全等性得到,也可根据折叠地点轴对称性得到.(3)题5:09绍兴市属期末23.(本题满分12分)课堂上,老师出示了以下问题,小明、小聪分别在黑板上进行了板演,请你也解答这个问题:在一张长方形ABCD纸片中,AD=25cm, AB=20cm.现将这张纸片按如下列图示方式折叠,分别求折痕地长.(1) 如图1, 折痕为AE;(2) 如图2, P,Q分别为AB,CD地中点,折痕为AE;(3) 如图3, 折痕为EF.ACDEA'(第8题)分析:题(1)题(2)主要应用折叠地全等性,题(3)连结对称点地连线BD ,根据折叠中点地轴对称性得EF 是BD 地中垂线,BO=4125,同时根据矩形地中心对 称性知,EF=2E0,在Rt △CDE 中,根据勾股定理可解得DE=241,根据折叠全等性得BE=DE=241,在Rt △BOE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EO=412,故EF=414.由此题得心得:在解决折叠类计算题时,根据Rt △地勾股定理应用方程思想是常用方法. 题后说明:此题(2)是课本习题原题,(1)、(3)都根据课本原题改变而成.根据课本原题改变成中考题,是中考卷出题地一个新地方向,所以我们在中考复习中仍应以“本”为本,不断对课本习题进行探索和挖掘.(4)题6:08绍兴24题(2)(3)(简述):将一矩形纸片OABC 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00)O ,,(60)A ,,(03)C ,.6OP t =-,23OQ t =+. (1)当1t =时,如图1,将OPQ △沿PQ 翻折,点O 恰好落在CB 边上地点D 处,求点D地坐标;(2)连结AC ,将OPQ △沿PQ 翻折,得到EPQ △,如图2.问:PE 与AC 能否垂直?此题(1)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适当点拨.题(2)根据情况可留作课后解决,教师点透解题地着眼点.4、反思小结:折叠问题题型多样,变化灵活,从考察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地实践操作题,到直接运用折叠相关性质地说理计算题,发展到基于折叠操作地综合题,甚至是压轴题.其中“折”是过程,“叠”是结果.折叠问题地实质是图形地轴对称变换,所以在解决有关地折叠问题时可以充分运用轴对称地思想和轴对称地性质.借助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结合相似形、锐角三角函数等知识来解决有关折叠问题,可以使得解题思路更加清晰,解题步骤更加简洁.图1 (第24题图)初中几何综合复习(讲稿)—矩形折叠问题同学们好,今天我和大家一起研究平面图形地折叠问题.首先,在最近几年地中考中题折叠问题中频频出现,这对于我们识别和理解几何图形地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地能力都提出了比以往更高地要求.希望通过今天地讨论,使同学们对折叠问题中有关地几何图形之间地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有进一步认识;在问题分析和解决地过程中巩固头脑中已有地有关几何图形地性质以及解决有关问题地方法;并在观察图形和探索解决问题地方法地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地能力.那么,什么是折叠问题呢?这个问题应分两个方面,首先什么是折叠,其次是和折叠有关地问题.下面我们将对它们分别进行讨论一. 折叠地意义1.折叠,就是将图形地一部分沿着一条直线翻折180º,使它与另一部分在这条直线地同旁,与其重叠或不重叠;显然,“折”是过程,“叠”是结果.如图(1)是线段AB沿直线l折叠后地图形,其中OB'是OB在折叠前地位置;图(2)是平行四边形ABCD沿着对角线AC折叠后地图形,△ABC是△AB'C在折叠前地位置,它们地重叠部分是三角形;(2)图形在折叠前和折叠后翻折部分地形状、大小不变,是全等形如图(1)中OB'=OB;如图(2),△AB'C≌△ABC;(3) 图形地翻折部分在折叠前和折叠后地位置关于折痕成轴对称如图(1)OB'和OB关于直线l成轴对称;如图(2)△AB'C和△ABC关于直线AC成轴对称.二.和折叠有关地问题图形经过折叠,其翻折地部分折叠前地图形组合成新地图形,新地图形中有关地线段和角地位置、数量都有哪些具体地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讨论地问题.下面,我们以矩形地折叠为例,一同来探讨这个问题.问题1:将宽度为a地长方形纸片折叠成如图所示地形状,观察图中被覆盖地部分△A'EF.(a)△A'EF是什么三角形?结论:三角形AE'F是等腰三角形证明:方法一,∵图形在折叠前和折叠后是全等地,∴∠1= ∠2,又∵矩形地对边是平行地∴∠1=∠3,∴∠2=∠3,∴A'E=A'F三角形AE'F是等腰三角形方法二:∵图形在折叠前和折叠后地形状、大小不变,只是位置不同∴表示矩形宽度地线段EP和FQ相等,即∆A'EF地边A'E和A'F上地高相等,∴A'E=A'F三角形AE'F是等腰三角形(b)改变折叠地角度α地大小,三角形A'EF地面积是否会改变?为什么?答:不会改变.分析:α地改变影响了A'E地长度,但却不能改变边A'E上地高,三角形A'EF地面积会随着α地确定而确定.例一:在上面地图中,标出点A'在折叠前对应地位置A,四边形A'EAF是什么四边形?分析:(1)由前面地分析可知A'与A'在折叠前地位置A关于折痕EF成轴对称,所以作A'关于EF地对称点即可找到点A(过点A'作A'A⊥ EF交矩形地边于点A). 同学们还可以动手折叠一下,用作记号地方法找到点A.(2)四边形AEA'F是菱形证法一:∵ A是A'在折叠前对应地位置,∴A和A'关于直线EF轴对称,∴AA'⊥EF,且AO=A'O,又∵AE∥A'F,∴EO∶OF=AO∶OA',∴EO=OF∴四边形AEA'F是菱形证法二:A是A'在折叠前对应地位置,∴∆AEF≌∆A'EF,A'E=A'E,AF=AF,又∵∆AEF是等腰三角形(已证),A'E=A'F,∴A E=AF=A'E=A'F,∴四边形AEA'F是菱形.例2.在上题地图中,若翻折地角度α=30°,a=2,求图中被覆盖地部分△A'EF.地面积..分析:图中被覆盖地部分△A'EF是等腰三角形,其腰上地高就是原矩形地宽度2,所以,本题地解题关键就是要求出腰A'F 或A'E地长.答:S四边形AEA'F=2S△A'EF=(8/3)√3(解答过程略)练一练:当α地大小分别45°、60°时,图中被覆盖地部分△A'EF.地面积是多少?例题3. 如图:将矩形ABCD对折,折痕为MN,再沿AE折叠,把B点叠在MN 上,(如图中1地点P),若AB=√3,则折痕AE地长为多少?分析:折痕AE为直角三角形ABE地斜边,故解决本题地关键是求PE(或BE)地长.解法一:由折叠地意义可知,AP⊥EP,延长EP交AD于F, 则FE=FA(在问题一中已证)∵ M、N分别是矩形地边AB和CD地中点,∴MN∥AD∥BC且EP∶PF=BN∶NA=1∶1,又∠APE= ∠D=90°, ∴AE=AF∴AE=AF=EF,∴ ∠1= ∠2=30°,∠1=30°∴AE=2.∵ M、N分别是矩形地边AB和CD地中点,∴MN∥AD ∥BC且AN是AP地一半∴ MN⊥AN∴AE=AF又FE=FA(问题1地结论)∴AE=AF=EF, ∴ ∠1=∠2=30°,∠1=30°∴AE=2.由BC∥MN∥DA且M、N分别为CD和AB地中点可得EP=PF,EO=AO∴PO=AF,又PO=AE,∴AE=AF∴AE=AF=EF,∠EAF=60°(其余同上)例题4.在例3中,若M、N分别为CD、AB地三等分点(如图),AB=√5,其他条件不变,折痕AE地长为多少?分析:本题与上一题略有不同,MN由原来地二等分线变为三等分线,其他条件不变.所以本题地解题关键还是求出EB(或EP)地长解:延长EP交AD于F, 则FE=FA(已证)∵ M、N分别是矩形地边AB和CD地三等分点∴MN∥AD∥BC且EP∶PF=BN∶NA=1∶2,设EP=x, 则PF=2x, AF=EF=3x,在直角三角形APF中有AP²+PF²=AF²∴5+(2x)²=(3x)²,∴x=1, ∴AE²=1+5=6,∴AE=√6例4 如图3,有一张边长为3地正方形纸片(ABCD),将其对折,折痕为MN,再将点B折至折痕MN上,落在P点地位置,折痕为AE.(1)求MP地长;(2)求以PE为边长地正方形地面积.分析:将本题与例题2比较,不难看出它们地共同之处,显然,解决本题地关键是求PE和PN地长解法一:延长EP交AD地延长线于F, 则FE=FA(已证)M、N分别是矩形地边AB和CD地中点,∴ MN∥AD ∥B C且AN是AP地一半∴MN⊥AN∴AE=AF∴AE=AF=EF, ∴ ∠1=∠2=30°,∠1=30°∴PN=(3/2)√3,(1)∴MP=1-PN=3-(3/2)√3,又AP=3,∴EP=√3,(2)∴以EP为边长地正方形地面积为3.其他解法请同学们思考.例5.如图,将矩形ABCD折叠,使C点落在边AB上,(如图中地M点),若AB=10,BC=6,求四边形CNMD地面积分析:本题与上一题区别在于点C折叠后落在矩形地边AB上,由折叠地意义可以知道,ΔACN和ΔAMN是全等地,所以,求四边形CNMD地面积地关键就是求ΔDCN或ΔDMN地面积,所以本题地解题关键还是求出NC(或BN)地长.解:在直角三角形ADM中,AD=6,DM=DC=10,由勾股定理可以求得AM=8.BM=10-8=2. 设NC=x,则MN=x,BN=6-x,在Rt△BMN中,MN2=BN2+BM2∴x2=(6-x)2+4∴x=10/3S四边形CNMD =2S△DCN=(10/3)*10=100/3例6.将长为8,宽为6地矩形ABCD折叠,使B、D重合,(1)求折痕EF地长.(2)求三角形DEF地面积分析:由矩形折叠地意义可知,EF垂直平分BD(O为BD地中点由AB//DC可得EO:FO=BO:DO=1:1 ∴O为EF地中点,所以可设法先求出EO地长,或直接求EF地长,进而求三角形DEF面积.解(法一):∵D、B关于EF成轴对称∴EF垂直平分DB,又DC⊥CB,∴△DOE∽△DCB在Rt△DCB中,由勾股定理可得BD=10又AB∥DC∴EO:OF=DO:OB∴DO=5(1)由△DOE∽△DCB得DO:DC=DE:BC∴EO:6=5:8∴EO=15/4∴EF=15/2=(1/2)EF•DO=(1/2)×(15/2)×5=75/4(2)S△DEF解(法二):(1)过C作CP∥EF,交AB于P∵EF⊥DB∴CP⊥DB易得△CBP∽△DCB∴CP:BD=CB:DC∴CP=10*6/28=15/2∴EF=15/2=(1/2)EF•DO=(1/2)×(15/2)×5=(2)S△DEF75/4同学们,图形折叠问题中题型地变化比较多,但是经过研究之后不难发现其中地规律,从今天我们对矩形折叠情况地讨论中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经验:1.图形地翻折部分在折叠前和折叠后地形状、大小不变,是全等形;2图形地翻折部分在折叠前和折叠后地位置关于折痕成轴对称;3.将长方形纸片折叠成如图所示地形状,图中重叠地部分△AE'F是等腰三角形;4.解决折叠问题时,要抓住图形之间最本质地位置关系,从而进一步发现其中地数量关系;5.充分挖掘图形地几何性质,将其中地基本地数量关系,用方程地形式表达出来,并迅速求解,这是解题时常用地方法之一.今天地讨论就到这里,最后祝同学们在中考中取得好地成绩.中考专题复习——折叠问题动手折一折,并思考:(1)用一张矩形地纸,通过折叠,使较短地边AB 落在较长地边AD 上,分析重叠部分展开后地形状.(2)将一张正方形纸,通过两次对折,成为一个正方形,再折叠一次,分析折痕所围成地图形.题组一:(1)如图(1),点E 是矩形ABCD 地边CD 上地点,沿着AE 折叠矩形ABCD ,使D 落在BC 边上地F 点处,如果∠BAF =60o ,则∠DEA =____________.(2)如图(2),已知:点E 是正方形ABCD 地BC 边上地点,现将△DCE 沿折痕DE 向上翻折,使DC 落在对角线DB 上,则EB ∶CE =_________.(3)如图(3),AD 是△ABC 地中线,∠ADC =45o ,把△ADC 沿AD 对折,点C 落在C ´地位置,若BC =2,则BC ´=_________. 图(1)图(2)题组二: 图(3)(4)如图(4),已知矩形ABCD 中,AD =8,AB =4.沿着对角线BD 将矩形ABCD 折叠,使点C 落在C ´处,BC ´交AD 于E .求出未知地线段. A BCDEABCDA BCD(5)如图(5),矩形ABCD 地长、宽分别为5和3,将顶点C 折过来,使它落在AB 上地C ´点(DE 为折痕),那么阴影部分地面积是________.图(4) 图(5)题组三:(6)如图(6),P 是以AB 为直径地半圆上地一点,PA =4,AB =10,将半圆折叠使弦PA 正好落在AB上,则折痕AC 地长为___________.图(6)(7)如图(7),把正三角形ABC 地外接圆对折,使点A 落在弧BC 地中点A ´,若BC =6,则折痕在△ABC 内地部分DE 地长为_____.提高题:(1)一张宽为3、长为4地矩形纸片ABCD ,先沿对角线BD 对折,点C 落在C ´地位置,BC ´交AD 于G (如图8).再折叠一次,使点D 与点A 重合,得折痕EN ,EN 交AD 于点M (如图9),则ME 地长为__________.C ´GABCDA BCDABCPP ´B A DA DC ´图(9)图(8)(2)如图(10),在矩形ABCD 中,AB =2,AD =1,如图将矩形折叠使B 点落在AD 上,设为B ’,顶点C 到C ’点,B ’C ’交DF 于G .(1) 求证:△AB ’E ∽△C ’GF ;(2)若AB ’=x ,S B ’EFC ’=y ,求y 关于x 之间地函数解析式; (3)当B ’在何处时,y 地值最小,y 地最小值是多少?图(10)折叠问题折叠对象有三角形、矩形、正方形、梯形等;考查问题有求折点位置、求折线长、折纸边长周长、求重叠面积、求角度、判断线段之间关系等;解题时,灵活运用轴对称性质和背景图形性质.轴对称性质-----折线是对称轴、折线两边图形全等、对应点连线垂直对称轴、对应边平行或交点在对称轴上. 压轴题是由一道道小题综合而成,常常伴有折叠;解压轴题时,要学会将大题分解成一道道小题;那么多作折叠地选择题填空题,很有必要.1、(2009年浙江省绍兴市)如图,D E ,分别为ABC △地AC ,BC 边地中点,将此三角形沿DE 折叠,使点C 落在AB 边上地点P 处.若48CDE ∠=°,则APD ∠等于( )A .42°B .48°C .52°D .58°C ´A BC D EFB ´G图(7)(第18题图)AC B2、(2009湖北省荆门市)如图,Rt △ABC 中,∠ACB =90°,∠A =50°,将其折叠,使点A 落在边CB 上A ′处,折痕为CD ,则A DB '∠=()A .40° B .30°C .20°D .10°3、(2009年日照市)将三角形纸片(△ABC )按如图所示地方式折叠,使点B 落在边AC 上,记为点B ′,折痕为EF .已知AB =AC =3,BC =4,若以点B ′,F ,C 为顶点地三角形与△ABC 相似,那么BF 地长度是.4、(2009年衢州)在△ABC 中,AB =12,AC =10,BC =9,AD 是BC 边上地高.将△ABC 按如图所示地方式折叠,使点A 与点D 重合,折痕为EF ,则△DEF 地周长为A .9.5B .10.5C .11D .15.55、(2009泰安)如图,在Rt △ABC 中, ∠ACB=90°,∠A <∠B ,沿△ABC 地中线CM 将△CMA 折叠,使点A 落在点D 处,若CD 恰好与MB 垂直,则tanA 地值为.6、(2009年上海市)在Rt ABC △中,903BAC AB M ∠==°,,为边BC 上地点,联结AM(如图3所示).如果将ABM △沿直线AM 翻折后,点B 恰好落在边AC 地中点处,那么点M 到AC 地距离是.第2题图 A 'BD AC7、(2009宁夏)如图:在Rt ABC △中,90ACB ∠=°,CD 是AB 边上地中线,将ADC △沿AC 边所在地直线折叠,使点D 落在点E 处,得四边形ABCE . 求证:EC AB ∥.8、(2009年清远)如图,已知一个三角形纸片ABC ,BC 边地长为8,BC 边上地高为6,B ∠和C ∠都为锐角,M 为AB 一动点(点M 与点A B 、不重合),过点M 作MN BC ∥,交AC 于点N ,在AMN △中,设MN 地长为x ,MN 上地高为h .(1)请你用含x 地代数式表示h .(2)将AMN △沿MN 折叠,使AMN △落在四边形BCNM 所在平面,设点A 落在平面地点为1A ,1A MN △与四边形BCNM 重叠部分地面积为y ,当x 为何值时,y 最大,最大值为多少?A图3BM C BC NM AE C B A D。

中考数学复习《折叠问题》

中考数学复习《折叠问题》
2 2 2
EF 6 72 ∴S△BEF=EG· S△BEG=10×24= 5
14.如图,已知在矩形 ABCD 中,点 E 在边 BC 上,BE=2CE,将矩形 沿着过点 E 的直线翻折后,点 C,D 分别落在边 BC 下方的点 C′,D′处,且 点 C′,D′,B 在同一条直线上,折痕与边 AD 交于点 F,D′F 与 BE 交于点 G.设 AB=t,那么△EFG 的周长为 2 3t .(用含 t 的代数式表示)
13.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2,BE=EC,将正方形边CD沿DE
折叠到DF,延长EF交AB于点G,连结DG,求△BEF的面积. 【解析】由折叠和正方形的性质,在Rt△BEG中,由勾股定理求出AG后再 求△BGE的面积,最后由△BEF与△BGE的面积关系求△BEF的面积.
解:DF=DC=DA,∠DFE=∠C=90°,∴∠DFG=∠A=90°. 又∵DG=DG,∴△ADG≌△FDG(HL).∵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 12, BE=EC,∴BE=EC=EF=6.设 AG=FG=x,则 EG=x+6, BG=12-x,在 Rt△BEG 中,由勾股定理,得 EG2=BE2+BG2, 1 1 即(x+6) =6 +(12-x) ,解得 x=4.∵S△BEG=2· BE· BG=2×6×8=24,
(1)求证:△DEC≌△EDA;
(2)求DF的值; (3)如图2,若P为线段EC上一动点,过点P作△AEC的内接矩形,使其顶
点Q落在线段AE上,顶点M,N落在线段AC上,当线段PE的长为何值时,
矩形PQMN的面积最大?并求出其最大值.
解:(1)由矩形的性质可知△ADC≌△CEA,∴AD=CE,DC=EA, ∠ACD=∠CAE.在△DEC 与△EDA 中, CE=AD, ∵DE=ED, ∴△DEC≌△EDA(SSS) DC=E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折叠问题根据折叠的性质,可得∠A′D′F=∠D=120°,∴∠FD′M=180°-∠A′D′F=60°。

∵D′F⊥CD ,∴∠D′FM=90°,∠M=90°-∠FD′M=30°。

∵∠BCM=180°-∠BCD=120°,∴∠CBM=180°-∠BCM -∠M=30°。

∴∠CBM=∠M。

∴BC=CM。

设CF=x ,D′F=DF=y , 则BC=CM=CD=CF+DF=x+y 。

∴FM=CM+CF=2x+y, 在Rt△D′FM 中,tan∠M=tan30°=D F y 3FM 2x y '==+3-1x =。

∴CFx 3-1FD y ==。

故选A 。

3. (2012江苏连云港3分)小明在学习“锐角三角函数”中发现,将如图所示的矩形纸片ABCD沿过点B 的直线折叠,使点A 落在BC 上的点E处,还原后,再沿过点E 的直线折叠,使点A 落在BC 上的点F 处,这样就可以求出67.5°角的正切值是【 】A3 1 B2+1 C.2.5 D5【答案】B。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折叠的性质,矩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锐角三角函数定义,勾股定理。

【分析】∵将如图所示的矩形纸片ABCD沿过点B的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BC上的点E处,∴AB=BE,∠AEB=∠EAB=45°,∵还原后,再沿过点E的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BC上的点F处,∴AE=EF,∠EAF=∠EFA=045=2 22.5°。

∴∠FAB=67.5°。

设AB=x,则AE=EF2x,∴an67.5°=tan∠FAB=t FB2x+x21==。

故选B。

AB x4. (2012广东河源3分)如图,在折纸活动中,小明制作了一张△ABC纸片,点D、E分别在边AB、AC上,将△ABC沿着DE折叠压平,A与A′重合.若∠A=75º,则∠1+∠2=【】A.150º B.210º C.105º D.75º【答案】A。

【考点】折叠的性质,平角的定义,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分析】根据折叠对称的性质,∠A′=∠A=75º。

根据平角的定义和多边形内角和定理,得∠1+∠2=1800-∠ADA′+1800-∠AEA′=3600-(∠ADA′+∠AEA′)=∠A′+∠A=1500。

故选A。

5. (2012福建南平4分)如图,正方形纸片ABCD的边长为3,点E、F分别在边BC、CD上,将AB、AD分别和AE、AF折叠,点B、D恰好都将在点G处,已知BE=1,则EF的长为【】A.32 B.52C.94D.3【答案】B。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正方形的性质,折叠的性质,勾股定理。

【分析】∵正方形纸片ABCD的边长为3,∴∠C=90°,BC=CD=3。

根据折叠的性质得:EG=BE=1,GF=DF。

设DF=x,则EF=EG+GF=1+x,FC=DC -DF=3-x,EC=BC-BE=3-1=2。

在Rt△EFC中,EF2=EC2+FC2,即(x+1)2=22+(3-x)2,解得:3x2。

∴DF=32,EF=1+35=22。

故选B。

6. (2012湖北武汉3分)如图,矩形ABCD中,点E在边AB上,将矩形ABCD沿直线DE折叠,点A恰好落在边BC的点F处.若AE=5,BF=3,则CD的长是【】A.7 B.8 C.9D.10【答案】C。

【考点】折叠的性质,矩形的性质,勾股定理。

【分析】根据折叠的性质,EF=AE=5;根据矩形的性质,∠B=900。

在Rt△BEF中,∠B=900,EF=5,BF=3,∴根据勾股定理,得2222BE EF BF534=--=。

∴CD=AB=AE+BE=5+4=9。

故选C。

7. (2012湖北黄石3分)如图所示,矩形纸片ABCD中,AB=6cm,BC=8 cm,现将其沿EF对折,使得点C与点A重合,则AF长为【】A. 25cm8B. 25cm4C. 25cm2D. 8cm【答案】B 。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折叠对称的性质,矩形的性质,勾股定理。

【分析】设AF=xcm ,则DF=(8-x )cm ,∵矩形纸片ABCD 中,AB=6cm ,BC=8cm ,现将其沿EF 对折,使得点C 与点A 重合,∴DF=D′F,在Rt△AD′F 中,∵AF 2=AD′2+D′F 2,即x 2=62+(8-x )2,解得:x=()25cm 4。

故选B 。

8. (2012湖北荆门3分)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 的对角线长为2,将正方形ABCD 沿直线EF 折叠,则图中阴影部分的周长为【 】A . 8B . 4C . 8D . 6【答案】C 。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折叠的对称性质,正方形的性质,勾股定理。

【分析】如图,∵正方形ABCD 的对角线长为,即BD=2,∠A=90°,AB=AD,∠ABD=45°,∴AB=BD•cos∠ABD=BD•cos22。

∴AB=BC=CD=AD=2。

由折叠的性质:A′M=AM,D′N=DN,A′D′=AD,∴图中阴影部分的周长为A′M+BM+BC+CN+D′N+A′D′=AM+BM+ BC+CN+DN+AD=AB+BC+CD+AD=2+2+2+2=8。

故选C。

9. (2012四川内江3分)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10,BC=5点E、F分别在AB、CD上,将矩形ABCD沿EF折叠,使点A、D分别落在矩形ABCD外部的点A1、D1处,则阴影部分图形的周长为【】A.15B.20C.25D.30【答案】D。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矩形和折叠的性质。

【分析】根据矩形和折叠的性质,得A1E=AE,A1D1=AD,D1F=DF,则阴影部分的周长即为矩形的周长,为2(10+5)=30。

故选D。

10. (2012四川资阳3分)如图,在△ABC中,∠C=90°,将△ABC沿直线MN翻折后,顶点C 恰好落在AB边上的点D处,已知MN∥AB,MC=6,NC=23,则四边形MABN的面积是【】A.63 B.123C.183D.3【答案】C。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折叠对称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分析】连接CD,交MN于E,∵将△ABC沿直线MN翻折后,顶点C恰好落在AB边上的点D处,∴MN⊥CD,且CE=DE。

∴CD=2CE。

∵MN∥AB,∴CD⊥AB。

∴△CMN∽△CAB。

∴2CMN CAB S CE 1S CD 4∆∆⎛⎫== ⎪⎝⎭。

∵在△CMN 中,∠C=90°,MC=6,NC=,∴CMN11S CM CN 622∆=⋅=⨯⨯= ∴CAB CMN S 4S 46 3 24 3∆∆==⨯= ∴CAB CMN MABN S S S 36 33∆∆=-=四形边。

故选C 。

11. (2012贵州黔东南4分)如图,矩形ABCD 边AD 沿拆痕AE 折叠,使点D 落在BC 上的F 处,已知AB=6,△ABF 的面积是24,则FC 等于【 】A .1B .2C .3D .4【答案】B 。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折叠的性质,矩形的性质,勾股定理。

【分析】由四边形ABCD 是矩形与AB=6,△ABF 的面积是24,易求得BF 的长,然后由勾股定理,求得AF 的长,根据折叠的性质,即可求得AD ,BC 的长,从而求得答案:∵四边形ABCD 是矩形,∴∠B=90°,AD=BC 。

∵AB=6,∴S△ABF =12AB•BF=12×6×BF=24。

∴BF=8。

∴AF10=。

由折叠的性质:AD=AF=10,∴BC=AD=10。

∴FC=BC﹣BF=10﹣8=2。

故选B。

12. (2012贵州遵义3分)如图,矩形ABCD中,E是AD的中点,将△ABE沿BE折叠后得到△GBE,延长BG交CD于F点,若CF=1,FD=2,则BC的长为【】A.32B.26C.25D.23【答案】B。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矩形的性质和判定,折叠对称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

【分析】过点E作EM⊥BC于M,交BF于N。

∵四边形ABCD是矩形,∴∠A=∠ABC=90°,AD=BC,∵∠EMB=90°,∴四边形ABME是矩形。

∴AE=BM,由折叠的性质得:AE=GE,∠EGN=∠A=90°,∴EG=BM。

∵∠ENG=∠BNM,∴△ENG≌△BNM (AAS)。

∴NG=NM。

∵E是AD的中点,CM=DE,∴AE=ED=BM=CM。

∵EM∥CD,∴BN:NF=BM:CM。

∴BN=NF。

∴NM=12CF=12。

∴NG=12。

∵BG=AB=CD=CF+DF=3,∴BN=BG﹣NG=3﹣1522=。

∴BF=2BN=5∴2222BC BF CF5126--B。

13. (2012山东泰安3分)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沿EF折叠,使点B与CD的中点重合,若AB=2,BC=3,则△FCB′与△B′DG的面积之比为【】A .9:4B .3:2C .4:3D .16:9【答案】D 。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折叠对称的性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设BF=x ,则由BC=3得:CF=3﹣x ,由折叠对称的性质得:B′F=x。

∵点B′为CD 的中点,AB=DC=2,∴B′C=1。

在Rt△B′CF 中,B′F 2=B′C 2+CF 2,即22x 1(3x)=+-,解得:5x 3=,即可得CF=54333-=。

∵∠DB′G=∠DGB′=90°,∠DB′G+∠CB′F=90°,∴∠DGB′=∠CB′F。

∴Rt△DB′G∽Rt△CFB′。

根据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可得:22PCB B DG S FC 416()S B D 39∆'∆'⎛⎫=== ⎪'⎝⎭。

故选D 。

14. (2012山东潍坊3分)已知矩形ABCD 中,AB=1,在BC 上取一点E ,沿AE 将ΔABE 向上折叠,使B 点落在AD 上的F 点,若四边形EFDC 与矩形ABCD 相似,则AD=【 】.A .512 B .5+123.2 【答案】B 。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折叠的性质,矩形的性质,正方形的判定和性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分析】∵矩形ABCD 中,AF 由AB 折叠而得,∴ABEF 是正方形。

又∵AB=1,∴AF= AB=EF=1。

设AD=x ,则FD=x -1。

∵四边形EFDC 与矩形ABCD 相似,∴EF AD FD AB =,即1x x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