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根

合集下载

教育之根、德育为先

教育之根、德育为先
如我们在教学 “ 平面图形 的认识”时,就 【 摘 要 】小学生作为成 长 中的个体 , 认 识事物 的基本趋 势总是 由简单到复杂 ,从 应引导学生通过 自己的观察得出事物的形态 、 特征,并 比较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将 内 具体到抽 象,从低级 水平发展 到高级水 平。 学生在整 个学 习过程 中所表现 出来的好奇心 容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让他们说说平时生活 和独 立操 作 的 能 力 。也 即获 得 和运 用 新知 识 、 中所观察到的平面图形,我们不但在课堂上要 新 本领 时呈现的智 慧能动性和独 立感受新事 培养他们的观察习惯,而且在生活中也要培养 物、独立分析 问题和解 决问题所表现 出来的 他们观察的习惯。 创造欲望。正是学生创造性能力萌芽的基础。 目的性是观察力 的最显著特征 。有 目的 而数 学本 身就是 一项创 造性 劳动 ,在 小学数 地观察 ,才会对 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 学教 学过程 中培 养学生 的创 造能力有 着得 天 定 的广度和深度的锻炼 。反之,如果观察没有 目的, 东张西望 , 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 。 独 厚 的 条件 。 只有带着 目的性的观察 ,才是有效的观察 ,才 【 关键词 】小学数学;培养;创造能力 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所以 ,我们在教 从 刚开始工 作到 现在 , 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 目的,让他们 直从事 于小学低 年级 的数 带着问题去观察,才能有所收获。 学 教学。这些 年 以来 深刻地 观察 要有认真细致 的态度,因为这是深 体会 到一个 孩子如果 创造 能 入观察的重要条件。如果粗枝大叶 ,匆匆浏览 力不 强 ,对这 个孩子 的整体 番, 不能在观察 的细致性和深刻性上下功夫 , 数学 成绩 都非 常有 影 响。所 那就是很难发现事物包含的隐蔽的和细微的因 以在 平时 的教 学 中也 非常重 素 。因此 ,我们要注意通过各种锻炼 ,让他们 学会捕捉那些稍纵 即逝、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 视对 学生 创造能力 的培 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呢, 细微现象 ,以此来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 三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基础 我认 为重点从 以下方 面进行 树 立正确 的育人观 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 潜质”。 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 动的开始 ,有利于启发学生 的创造 “ 省 创造 能力的培养 是教师 因此 ,我们要鼓励学生 ,敢于怀疑,大胆提 出 遵 的一个 主体 性行为 。没有正 不同的见解 。学生 的创造思维需要我们通过不 确 的育人 观,教 师就不 能在 同手段去刺激、引导 ,如我们准备有利于充分 如具体 的实物、图 教学 中贯彻 以培养学 生创造 发挥学生创造思维 的教具 ( 水 能力为 本 的思 想,树立正 确 片、教学资源等 )以及创造 良好课堂氛围。允 县 的育人观 是培养 学生创造 能 许学生走人 “ 误 区” ,在思维磨擦 中,自省 自 力 的前 提。教师应 时刻保 持 悟。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 中,难免 出现错误 , 个 乐 观 开 朗 的 心 态 ,积 极 我们要引导学生大胆 冒险,敢于犯错 ,善于 以 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 ,对学生知 嵩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 “ 坪 造 。 识性 、结论性 、判断 l 生的错误,我们不能马上 要以点拔为主采取激励 、暗示、 我 们应该 知道 ,处 于压 给予否定评价 , 于 力 下 的思 维 是 带 有 强 迫 性 的 , 提醒等方式 ,促使学生继续思维,把改进 的机 . 正 很 难具有 创新 性。创 造能 力 会 留给学生 ,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进学生的 齐 的培养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 自悟 ,启动学生的创造潜能 。 四、开发学生 的想象力 ,为创造 能力提 江 学 生对教 师存有 一种天然 的 敬 畏感 ,如果 教师不 注意 主 供翅膀 动 引导 ,学 生就 很难 放松 , 我们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 自己的想象力。 心理研究表明,有创造性的孩子往往会因为 自 进 而影 响教学 效果 。为此 , 己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偏离通常的模式而感到不 我 们要善 于融 洽师生 关系 , 摸 清学生 心理 ,努力 营造 宽 适 。他们最初对事物的学习和模仿通常能受到 松 的学 习环境。要善 于与 学 赞扬 ,当他们一旦有了不同寻常的想法和做法 生 沟 通 , 了解 学 生 的 心 理 发 以后 , 有的教师或家长也许就会有不同的反应。 “ 别再胡思乱想了” ; 展 规 律 ,应 根 据 小 学 生 ‘ 爱 可能有的教师会告诉孩子: 玩’ ‘ 好 动 ’的特 点 ,做好 也可能有的教师会很高兴地说: “ 你的想法真 课外 的交 流;还要善 于控 制 不错”。我们对孩子创造的积极性应该细心加 好 自己 的情绪 ,不要 把 自身 以保护 ,让他们充分发展 自己的创造性。 教师要及时为学生创造 “ 想象”的机会。 消极 的情绪带进课堂 ,应努力把乐观 向上的一 面呈现在学生面前 ;我们还要理解素质教育 的 小学生从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突然进人一个严 真正 内涵 , 不 因成绩论高低 ,我们对学生要一 肃 的校园,难免产生压力。经过长期 的校纪校 视同仁 ,让学生在一个 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 中 规的教育, 他们在思想行为方面也往往不敢 “ 轻 举妄动”。这就无形 中给他们 的思想套上一把 充分展示 自己的个性和发挥 自己的创造力。 “ 枷锁”。因此 ,教师要及 时通过各种教学活 二、提 高学 生的观察 能力,为创造能 力 动 ,在各种场合为学生的想象创造机会 。 的培养打开缺 口 总之 ,小 学数学教学在 培养学生 的创 造 培养学 生以积极 的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 , 有助于他们观察能力的发展 。培养良好的观察 能力方面将大有可为。只要我们不断提高 自身 习惯 ,是指乐 于观察 、勤于观察。乐于观察是 素质 ,勇于创新 ,大胆实践 ,就一定能为孩子 指对周 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 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为素质教育改革贡献 心特别强 ,教师应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 自己的 一份 力 量 。

做有根的教育

做有根的教育

做有根的教育发布时间:2021-05-21T10:31:11.507Z 来源:《教育学》2021年4月总第245期作者:杜晓丽[导读] 脚不能到达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眼睛不能到达的地方,心可以到达。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六小学校154000教育是有根的。

教育的根深植于民族的命脉、传统的血液和文化的乳汁,从中汲取丰盈的营养,把孩子培养成参天大树。

教育需要的是持久的关注、耐心的等待,需要的是春风化雨、春华秋实,需要放慢脚步、静待花开。

脚不能到达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眼睛不能到达的地方,心可以到达。

我们六小全体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做落地生根的教育。

一、文化立校,营养沃土,让校园“亮”起来第六小学教育集团注重内涵发展,致力于创设丰盈而有温度的人文校园,使一景一物都含情、一草一木都说话,处处都在彰显华夏文明,处处都在讲述中国故事。

第一教学区以“未来,为你而来”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体现了一校区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有“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最靓学子路,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最酷科技廊,还有最美诗词巷、最嗨艺术街、最强思维坊、最妙实践站、最炫中国风、最新文化园。

二校区以“立德树人”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体现了二校区的育人理念,围绕着“立德树人”的本质内涵,通过三个维度和三种性质来诠释,展现我们的教育情怀、教育价值和未来走向。

“历史印记”“师者情怀”“特色课程”“实践乐园”“国际视野”“三香文化”“红色传承”“花开新时代”“6+1特色劳动”等主题版块似春风细雨,沁润心脾。

二、寻根立根,强军强国,少年军校“特”起来启动仪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学校教育就是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2020年秋季开学前夕,我校成立“少年军校”,其目的是锻炼孩子自信、勇敢、自立的品格,让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强军梦扎根于孩子们的心灵。

国防教育进校园,同心共筑强国梦。

我们请来参加过国际维和任务的教官来到校园,讲述他们在马里维和的故事,激发了孩子们的爱国热情,也学到了许多国防专业知识。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根”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根”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根”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家庭教育是根,根基在家长,老师的作用类似树枝。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有问题的孩子背后,必定是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比如:父母离异,然后把孩子给爷爷奶奶带);优秀的孩子必定有优秀的父母,家庭和睦,家长对孩子言传身教,孩子心理阳光,知书达理。

孩子将来能够很快融于社会,在很大程度上首先取决于父母。

如果孩子将来不是从事专门研究工作,那么,我们花费巨资给孩子补习的数理化大部分都会遗忘,但是,自律、协作、感恩、规矩、创造力、想象力、毅力、等等品质最终会沉淀下来,这些未来生活最重要的素质,这是任何补习班都教不到的。

二、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分析我认为,影响孩子成长的几个因素用下图各因素的关系。

运动与健康是一个人的成就基础,成就的取得兴趣与爱好进入的角度和提升的速度快,但不是成就的主要动力;最快的速度是读书加实践取得成就的速度快;但是要到较高的高度需要毅力和思考。

想要达到极高的高度,除了拥有这是特征以外,还需要灵感。

在取得成就的诸多因素中,家庭产生的作用,看不到但是却是平衡的关键因素。

三、家庭教育的五个层次家庭教育分为以下五个层次:第一层次:舍得给孩子花钱。

常见就是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和特长班。

第二层次:舍得为孩子花时间。

爸爸要多带孩子。

因为学校里基本上都是女老师。

爸爸要给孩子一些阳刚之气,多传输理想、毅力、运动的能量。

第三层次:家长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

教育的长远目标,不是高中,不是大学,不是就业,而是生活。

当孩子有一个方向,我们就是理解与支持。

哪怕是一个木匠。

现在的木匠都是数控时代,做个好木匠也是需要很多技术和知识的。

如果非要我对“什么是成功的教育”表个态,我只能说,成功的教育,大概就是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在有朝一日离开我们之后,也可以把自己的日子,过得就像以前在我们身边一样好,甚至更精彩、更好。

或者说,父母的爱,就是为了离开。

父母需要帮助孩子适应它所在的现实环境,这一点毋庸置疑。

做有根的教育

做有根的教育

做有根的教育作者:刘旭光车美丽来源:《教育》2015年第41期教育是有根的。

教育的根应该深植于民族的命脉、传统的血液和文化的乳汁,从中汲取丰盈的营养,长成参天的大树。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未来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今天给他们什么样的教育。

重视德行修养,以“育人教书”为己任,以幸福学生为使命,这才是理想的教育。

为实现这一理想,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凤翔小学坚持做有根的教育,把孝道文化引入学校,用国学经典浸润师生,遵循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让教育返璞归真,回归最原始的底线。

文化立校——营养“沃土”学校作为传播文化、传承文化的阵地,应该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成为滋养生命的“沃土”。

凤翔小学地处丘处机故里,毗邻牟氏庄园,环境优雅,学校秉承地域文化精髓,传播“耕读世业,勤俭家风”的牟氏持家之道,确立“孝谨纯一,止于至善”的校风、“立德树人,寓教于乐”的教风和“励志修身,笃学怀远”的学风,分别以“乐知苑”“求真苑”“尚美苑”“明德苑”命名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和餐厅楼。

创建了以《论语》《弟子规》为文化底蕴的楼体文化和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墙,优化了文化育人环境,形成富有内涵的高雅校园文化体系和浓厚的大爱教育氛围,并作为一种文化着色于学校德育教育的全过程。

孝道育人——培植“主根”源远流长的孝道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是几千年来民族伦理道德的精华。

学校创设了孝道文化教育体系,按“四三二一”倒金字塔式逐步将孝道文化推向深入。

“四”即立孝→研孝→传孝→论孝:以孝道文化教育为切入点,树孝德,立孝道;设立“孝道文化,回归最原始的教育底线”校本课题研究组,研讨孝道本源;编写校本教材传承孝道;开辟“教师论坛”,组织教师定期讨论实施过程经验和问题困惑等。

“三”即诵孝→演孝→写孝:坚持“每日一读”;每学期开展一次“孝心与感恩读书朗诵会”;每学期组织一次“‘爱在凤翔,孝行天下’读书征文”,畅谈孝道感悟。

“二”即评孝→展孝:每学期评选“文明礼仪之星”“孝亲明星”等;设立孝道文化走廊,展示班级活动和班级明星。

教育的根本

教育的根本

教育的根本:记得有位老师说过,教育是引导人的活动。

而对于教育的根本,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的理解是对学生的爱以及对教师这份职业的责任。

教育,教书育人,我认为,育人应该在教书之前。

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也不仅是开发学生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学生,维护他们的心力,让他们成为内心强大而且充实的人。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该拿成绩来衡量学生,拿规矩来限制学生,而应该用爱来感化他们,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与他们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关心学生,走近学生,在与学生的相处中发现发掘他们的潜能。

而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名利,不是为了提升,而是自己在工作中的自我要求,是对“为人师表”的践行,这就是作为一名教师对这份事业的责任心。

一、什么是家教与家风

一、什么是家教与家风

一、什么是家教与家风1家教家教即家庭教育或教养。

通俗地讲,就是家庭中父母长辈对后代子女的教育及影响。

古今中外,家教都是人类教育和教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最初始、最基本、最具内在价值体认和内在认同连贯性的教育和教化。

与普通的知识教育不同,家教更注重人文礼俗和道德伦理的教养,是一种真正纯粹的德行生命养育。

《说文解字》云:“育,养子使之善也。

”所谓“养不教,父之过”,中国人对儿孙的责任除了“养”,还有“教”。

2家风家风又称门风。

是指作为伦理亲缘共同体的家庭(家族)成员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传延下去的价值观念、生活作风、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生活习惯及道德伦理品格等的总和。

家风强调的是代际传承,是经过一代一代星火相传,相沿成习,最终形成属于这个家庭甚至家族特有的“家风” 因此,家风应该是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家族呈现出来的整体风貌和思想境界。

3 家教与家风的关系家教方式通过长久的积淀便会形成一个家庭的家风。

随着子女长大成人、另立门户,这种家风的烙印便深深打在其脊髓里,继续裂变、继承并影响下一代。

所以,家教是家风形成的基础,家风是家教效应即家庭或家族道德伦理风范和文明教养水准的外在显现,家教与家风是先后承接关系,家教与家风的内涵互有重叠且相互影响。

4 家教家风具有传承性优良的家风往往是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围,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不断地践行,形成一种无言、无声的教诲,最为直观、最为直接、最为基本、最为经常的家庭教育,在一代又一代的践行过程中,形成了家庭言传身教的习惯,固定为一代又一代的处世风格。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最为重要的、无以替代的精神财富,它弥漫于整个家庭或家族之中,影响到每一个家庭成员,家风也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魂魄之所在,支撑着家庭或家族的进步与发展。

5 家风的形成源自父母德行家风的形成,无关家庭贫富,亦无关父母文化程度,乃源自父母德行素养的熏陶。

一个城市知识分子家庭,也可能在教育孩子方面出现严重偏差,但一对目不识丁的乡村父母却可能培育出品德优良的孩子。

教育之根、德育为先

教育之根、德育为先

教育之根、德育为先国家对于自己公民的教育,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国家公民的道德素质和科学素质,使他们成为这个国家源源不断的生产力。

在我国,德育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

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不单单是思想品德课就可以解决问题的,也不是社会、学校、老师喊几句口号,唱几句高调就可以完成的。

它需要我们广大的家长、老师、社会共同努力,共同探讨,需要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作为教师,它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挖掘各科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思想道德素养得到提升。

教育首先是教育学生成人,然后才是教育学生成才。

可见在成人成才的问题上,成人是第一位的,成才是第二位的,因为一个人首先只有先学会做人,他才可以立生做人,由此可见德育的渗透在教育中的地位。

作为步入中学的青少年来说,正处于人生德育形成的起始阶段,他们犹如一张张白纸,需要我们在上面勾画出最美丽的图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如能利用好教材中的德育知识,循循善诱,正确引导,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教育的第一目的,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

从语文课本的各个阶段来看,德育教育的内容始终也没有离开过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感、操行和道德素养。

中学语文教材,都是经过教育专家学者们精心挑选的美文,这些文章中可以说每一篇都蕴含着作者对祖国、对美丽山河、对勤劳勇敢的人民的深情,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优秀品质,蕴含着仁人志士的美好情操,积淀着人世间的真善美的情感。

教学中,只要我们语文教师细心挖掘就一定会发现许多的德育教育元素,利用好这些德育元素,不但有利于语文知识的教育,语文知识的提高,而且对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有非常好的推动作用。

中学语文课本中比如余光中的《乡愁》,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就包含着许多爱国和思乡之情,充分利用好这些爱国主义元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让学生从具体可感的行为中感知什么是爱国,怎样才算爱国。

教育的根是苦的,果实是甜的

教育的根是苦的,果实是甜的

教育的根是苦的,果实是甜的——记安福中学优秀教师贺红霞老师大家下午好,刚刚大家在视频中看到的贺红霞老师不仅是我们学校优秀的英语教师,常年奋战在实验班,零班的教学一线,还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班主任,更是学生们心目中的知心大姐。

我们经常亲切地称她“霞霞”。

视频中我们看到的刘聪同学的故事, 只是她关爱过的许许多多留守学生中的一个. 十几年来, 她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 对学生的爱犹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 尤其是对待留守学生, 她总能敏锐地捕捉到他们敏感的心灵颤动,以及那些渴望被爱的眼神.贺红霞老师关爱学生,爱岗敬业的故事有许多, 不但在校的学生对她敬爱有加, 而且许多学生考上大学后仍然对她恋恋不舍. 贺老师的手机里有两条这样的短信“霞霞, 您曾给予我一个妈妈的拥抱. 您既是老师, 又像妈妈,更像姐姐.我爱你!”, “姐姐, 您要永远做一个真实幸福的小女人!”这两条短信来自一个叫楼思的女孩, 这是一个被父母送给姑姑抚养, 最终又因为生计问题被送回到父母身边生活的女孩. 特殊的成长经历给她的心灵留下了阴影, 性格变得敏感而内向. 深情的短信经常把贺老师的思绪带回到两年前的一个冬天. 那天下着毛毛细雨,楼思没来上晚自习, 贺老师看到班上的空位, 立刻给她的家里打了电话,家里人也不知道她的去向,很着急到处寻找. 后来, 贺老师终于在校外的一个小区的角落里发现了蹲在地上哭泣的楼思. 四目相对时, 楼思终于开了口: “我已经两年没有见到妈妈了, 我好想她, 好想好想妈妈抱抱我.”听到这里, 贺老师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怜爱和心酸, 含泪将她拥入怀里,紧紧地抱了她一会儿. 从此以后楼思就深深依恋上了这个贴心姐姐, 脸上多了幸福的微笑,成绩也得到了提高. 考上大学后, 楼思仍然不时地给贺老师打电话分享她成长中的喜怒哀乐. “姐姐, 我换了新发型, 看起来很精神.”姐姐, 明天要考英语四级, 现在很紧张, 所以想和您说说话…..贺老师和她学生的故事无一不感动着我们。

教育名言简短经典

教育名言简短经典

教育名言简短经典:
1.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

——夸美纽斯
2. 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

——亚里士多德
3. 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

——爱迪生
4.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的灯塔,照亮他自己的人生道路。

——塞内加
5. 教育是人类生活的根本,是国家社会的基石。

——柏拉图
6. 教育是一种力量,它能够使人发现自己的潜力和才华,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卡耐基
7.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

——叶芝
8. 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使命,它旨在培养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使他们为社会做出贡献。

——托马斯·潘恩
9. 教育是人类生活的根本需要,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通往未来的桥梁。

——陶行知
10.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和价值观的引领。

——爱因斯坦。

与教育有关的名言

与教育有关的名言

以下是一些与教育有关的名言:
1.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

——杜威
2. 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

——陶行知
3. 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

——亚里士多德
4. 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

——杜兰特
5.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蔡元培
6. 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

——园斯金
7.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

——叶芝
8. 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马卡连柯
9.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苏霍姆林斯基
10. 教育是国家的主要防御力量。

——伯克
这些名言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方法和价值,对于我们理解和实践教育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教育的根是苦的

教育的根是苦的

“教育的根是苦的,教育的果实是甜的”这是峨山镇中心小学佘萍老师从教以来一直信奉的格言,2002年,佘老师如愿走上了她所热爱的教师岗位,从此她便以这句话不断激励自己,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努力钻研业务知识,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以实际行动行使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使命。

任教7年来,她饱尝了育人的困难、艰辛,但感受到更多的是充实、快乐、满足,因为有一份真诚的付出,就会有一份沉甸甸的收获。

几年来,撰写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多次在县里获二、三等奖;被评为03—04两年度繁昌县优秀少先队辅导员;06年首次参加繁昌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比赛获二等奖,在芜湖市小学数学学科新课程实验教学比赛中获得三等奖,同年还被授予“繁昌县师德先进个人”、“繁昌县课改先进个人”荣誉称号;07年,在繁昌县中小学生数学日记评比中,她指导的5名学生有4名分获二、三等奖,一人获市级三等奖;2008年被评为了“繁昌县教学能手”、“芜湖市教坛新星”;参加芜湖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获三等奖,在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比赛中获一等奖;2009年被评为芜湖市“优秀园丁”和县首批学科优秀教师,撰写的论文获市第十三届教育学会论文三等奖,在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比赛中再获一等奖等等;2010年又被评为县骨干教师;多次担任县级观摩、示范课任务,广受好评;从教8年来,所授学科成绩在全镇均名列前茅。

一、全心付出,收获学生的信任、爱戴教师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学生,作为教师除了要承担教授学生知识的重任之外,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少年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这句颇富哲理性的话语,充分说明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教师,要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学生做好楷模,以切实行动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佘老师深知这一点,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学校大扫除,她首先拿起扫帚、抹布;要求学生不要随便乱扔垃圾,要维护校园清洁,她每次看到操场上有垃圾,都会主动上前去捡起来扔进垃圾桶。

家庭教育是根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根的教育
龄、环境,人际关系等的变化,易导致对 行为规范的脱节,要使幼儿能掌握内化行 为规范,做到知行并进成长为一个健全人 格的人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家庭的环境给幼儿的影响,促进幼儿养成 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从生下来起就和家人生活在一起,他们 是与幼儿接触非常亲密的人,家长在幼儿的心目 中是比较有威信的,应该说家长的行为举止会给 幼儿带来最初的印象,对幼儿形成良好习惯起着 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家长要坚 持以身作则,作孩子的表率,规范自己的行为, 做到洁身自好,不以小而不为,在孩子面前自觉 做遵守规范的楷模,像这样体现在行动上的教育 比起苦口婆心的说教有效多,而在人的所有成长过程 中,童年时期的经历对人的 影响是最长期最深远的。。。
原生家庭的影响
世界上所有有地位,有影响力的人都是从一个婴儿 开始慢慢长大的。
他能怎样的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他曾生长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所以,人是家庭 塑造出来的!
家庭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因为儿童 个性的形成,社会行为的获得,其最关键的几年是 在家中度过的。早期儿童与父母的相互作用,情绪 关系的性质对儿童以后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社会的信仰、价值观念等社会化目标都是首先通过 父母的过滤,以高度个体化了的、有选择的形式传 递给儿童的。父母本身的个性特征、社会地位、教 育水平、宗教信仰、成就动机、性别的价值标准等 都会强烈地影响他们的后代。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 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是“根”的教育
有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规范
印度有句谚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 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形 象地说出了培养良好行为规范对于个人对于社会 的重要性。幼儿期正是儿童个性和品德发展的关 键期,在幼儿期有什么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如果矫 正,还能够改变过来,如果听之任之,等长大以 后再去矫正就要困难十倍、百倍。因此,在幼儿 期我们必须把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培养 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这就需要幼儿园、 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分工合作,密切联系,协调 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共同促进幼儿良好品质的形 成,使幼儿对各项社会行为规范真正做到知必行、 行必正。

在“慢”的艺术中,守住教育的“根”——访山东省肥城市教体局局长、党组书记赵永军

在“慢”的艺术中,守住教育的“根”——访山东省肥城市教体局局长、党组书记赵永军

会上,肥城教育工作者们审视县域教育现状,直面多年来积存的顽瘴痼疾,在交流与讨论中分析了教育的痛点、堵点。

“评价是指挥棒,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可以说评价是教育的牛鼻子。

之前的教育评价往往单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教师优劣的依据,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赵永军深有感触。

为坚决转变以升学率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从根本上扭转部分学校重成绩轻主体、部分教师重分数轻能力的倾向,赵永军将教育综合评价改革确定为工作重心。

他研读文件、参加培训、专题讨论,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聚焦影响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人群,从各级各类考核标准中凝练出针对校长、教师、教辅人员、学生的“四层面72字”工作要求,并由此制定了“千分制考核方案”,而其中有关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值甚至不足50分。

肥城的教育评价由此做到了分层分类评、强化过程评、现场观摩评。

譬如,对校长层面提出的要求是“依标准、守规范,细管理、鼓干劲,把方向、提质量”。

赵永军说道:“一个好校长引领一所好学校。

说到底,校长是为师生创设成长条件的人,不是社会活37EDUCATOR区域教育·肥城长执行的标准,要求他们在完成国家和省市“规定动作”的基础之上,为师生做好服务、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教育。

每年教师节后,赵永军都会带着局里的干部现场观摩学校。

教体局的科室干部王宝回忆道:“每到这个时候,我们都要准备好平底鞋,局长会走遍全市的每一所学校,一进门校长就要开始汇报工作,每个校长就10分钟,我们边走边听,之后局长会随机问起学校的各项工作。

第一年,有的校长即使带着稿也会紧张得手抖,现在,几乎人人能做到脱稿汇报、清楚回应。

”因为重视教育过程评价,校长们依据考核标准,将功夫下在平时,着眼于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

同时,引导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始终保有一份思考,有意识地梳理并反思课堂教学、学生管理等工作,将各种日常活动分门别类地整理成册。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们不仅能及时关注到学生的发展,还拥有了更多时间聚焦教书育人的本职。

教育的根是苦的

教育的根是苦的

教育的根是苦的,果实却是甜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师应该是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

我虽然是一名教师,却不敢说我的道德就是卓异的,但是,我知道教师的使命意味着一种责任,在教师手里操纵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正因为如此,我时常感觉这份工作的沉重,尤其是担任班主任的这一段日子。

班主任对学生直接发生教育的影响,不只是由于他的知识,而且由于他的道德威望。

如果身正,不令其行;如果身不正,虽令不行;所以,作为班主任,我的做法就是用道德威望感召学生。

我们班曾经有一名叫做马浩的学生跟随奶奶生活,听说过继给伯父伯母。

他行为习惯很散漫,而且沾染有偷盗的恶习,经常与社会上的小混混纠缠在一起,被这些小混混关在黑房子里进行了毒打。

后来听说他故意装作睡觉,半夜逃跑了,他依靠自己的聪明机智逃出了那间黑房子。

在他被小混混关押的时间里,我和家长到处搜寻,报了案,都不曾找到他。

当他脱离危险的时候,我把他带到了家里,与他交流。

他说自己并不害怕,我从他的眼睛里看出了一种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于是,我就从他的聪明机智,从他勇敢逃出这一点肯定他的优点,引导他如果能好好学习,将来在公安或者部队工作一定会大有作为的。

可是他说他一点都不爱学习,还想去闯社会。

我说你将来做了黑社会的头子,对自己、对社会、对父母怎么交代呢?这次你失踪之后,你知道父母、奶奶、老师、同学都有多着急吗?他低下了头,不再说话。

我们就面对面坐着,都沉默了好大一阵子,我明白坐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心理非常复杂的学生。

如果我放弃他,他有可能真的就会加入闯社会的一员,成为社会的垃圾;如果我挽救他,他有可能会是一个正面的英雄人物。

我看见他一句话都不说,就说你好好想想吧,想清楚再回答我。

我转身走进了灶房做饭,大约有半个小时,我就把饭菜盛上了桌子,叫他过来吃饭。

吃饭的时候,我的丈夫、老公公对他很好,都关照他吃饭,并且向他的碗里夹菜;我的孩子,总是把好奇的目光投向他;我仔细观察他,他好像内心很沉重,一声不吭地吃完了饭,坐到了沙发上。

教育的根基是什么?

教育的根基是什么?

教育的根基是什么?教育的根基是什么?提及这个问题缘于《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席记者千红亮先⽣的⼀篇报道《程兴民——做有根基的教育》。

我长久思考:教育的根基是什么?是学⽣习惯的培养?是学⽣能⼒的提升?是学校德育的实施?还是学⽣⼈格的培养?……似乎是,似乎也不是,我在犹豫,我在思考。

于是我把研究所第11期阅读活动策划为——教育的根基是什么?我找到了《陶⾏知的⽣活教育理论体系》《李镇西真正师爱是什么?——学习陶⾏知伟⼤的师爱精神》《千红亮做有根基的教育》。

这三组⽂章之间有没有本质的联系?或者是否同指⼀个主题?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做这期策划的⽬的是为了和⼤家⼀起探讨,或者⼀起寻求教育的根基到底是什么?也许我们不会有答案,但我想这不会影响我们的研讨效果,我始终认为⼀个⼈做任何事情总归有⼀个⽬标。

如果真正有⼈搞清楚了教育的⽬的,探寻到教育的根基的,那么他的教育就是真教育,他的教育⾏为就是为学⽣终⾝成长奠基,他就是当之⽆愧的好⽼师,未来他⼀定是真的“教育家”!⼤教育家陶⾏知先⽣认为:⽣活教育就是“为⽣活⽽教育”,“为什么的提⾼、进步⽽教育”。

这是教育的⽬的吗?我们的教育为了什么?现实中更多演变成了教育为“分数”、“升学率”,⼀个富有意义的活动最终演变成了⼀场残酷的竞争,机械、枯燥的游戏,多少孩⼦在游戏中扮演了失败者的⾓⾊?这种阴影将伴随他⼀⽣。

如果教育的⽬的是为了更好的⽣活,那么我们就根本没有必要要求所有的学⽣考试都达到⼀定的分数,要求所有的学⽣都考⼊重点中学。

其实如果做了多年⽼师,你不难发现那些成绩差、经常受⽼师批评的学⽣,只要他的品⾏不坏,那么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同样有成就。

从这个⾓度看,教育就是要让孩⼦在未来能够⾃⼰养活⾃⼰,能够独⽴⽣活,不危害社会,那就达到了⽬的。

陶先⽣说,“⽣活即教育”是否可以理解⽣活就是具有教育意义的,或者是⽣活决定了教育?教育要为⽣活服务?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教育就该与⽣活紧密结合,让学⽣在学习中培养⼀种⽣活态度,掌握⼀种⽣活的技能。

教育信仰格言

教育信仰格言

教育信仰格言
1、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

亚里士多德
2、教导孩子们去信仰人类的潜能,而非信仰上帝。

3、教育的真谛就是火柴精神,用它迸发的火花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炬。

4、宗教,也就是对人生意义的阐释,应成为教育的基础。

对孩子要正直,不可虚妄。

凡允诺孩子之事必要做到,若不如此,便无异于教孩子以虚妄。

5、用爱心、耐心、责任心去造就孩子的成长;用真心、真诚、真人格去换取家长信任。

6、用爱心去塑造,用诚信去感召,用人格去熏陶。

7、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却没有规定给予学生的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

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8、三尺讲台,站出学生榜样,若无诚,则误人子弟。

半截粉笔,写就学生未来,若无信,则贻害无穷。

做有根的教育研读交流发言稿

做有根的教育研读交流发言稿

做有根的教育研读交流发言稿教育啊,就像是一棵大树,它的根深深地扎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里。

我们常说要做有根的教育,那到底什么才是有根的教育呢?你看啊,那些枝繁叶茂的大树,不都是因为有强壮的根系在默默支撑着吗?教育也是一样呀!有根的教育能让孩子们像小树一样茁壮成长。

咱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就是教育之根的肥沃土壤呀!想想我们的传统文化,那里面蕴含着多少智慧和美德。

让孩子们从小接触这些,不就像是给小树浇上了最有营养的肥料吗?他们能从中汲取力量,明白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就好比教孩子们学古诗,那一首首优美的诗句,不就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吗?孩子们读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不是能感受到那种诗意的美好?这可比生硬地教他们几个单词要有意义得多吧!这就是有根的教育啊,能让孩子们的心灵得到滋养。

再说说我们的传统美德,像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劳勇敢等等。

这些可都是我们做人的根本啊!在教育中,让孩子们懂得尊重长辈,知道诚实的重要性,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不就是在给他们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吗?这可比只追求分数要有价值得多吧!我们不能让教育变成无根的浮萍,随风飘荡。

那样的话,孩子们怎么能有坚定的信念和方向呢?我们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要怎样才能长得更加挺拔。

想想看,如果孩子们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一无所知,那不是很可悲吗?他们就像是没有根基的房子,稍微有点风吹雨打就可能摇摇欲坠。

但如果他们心中有根,那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坚强地面对。

我们做家长的、做老师的,都要努力给孩子们提供有根的教育。

不要只盯着成绩,要多关注他们的品德和素养。

带他们去参观博物馆,给他们讲讲历史故事,让他们参加一些传统的活动。

这些看似小小的举动,却可能会给孩子们带来巨大的影响。

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就像大树的成长需要时间。

我们要有耐心,慢慢地引导孩子们,让他们在有根的教育中变得更加优秀、更加自信。

所以啊,让我们一起努力,做有根的教育,让孩子们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茁壮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这难道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吗?难道我们不应该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好好地去践行有根的教育吗?。

寻求教育的根——教育与人生

寻求教育的根——教育与人生
由 和根 据 。
步走好 。 第 三 , 应 该加 强 处 于教 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第一 战 线 的 教 育 工 作 者 自身 的 自我 也
认 同。 教师如何看待教师这个职业 , 看待 自己, 如何 是至关教育为人 的关键所在 。教师 的角 色一直 在不 断的发生着改变 。 从古代的 “ 以 吏为师 … 以僧为师 ” 到现代 的 “ 师专业 化” 教 的发 展 。 我们可以看 到, 教师正在 以一种功能性 的特点表现 出来 , 当然我们不 否认 其中 有一些 积极 的因素存在 。但是 , 功能性的教师仅 注重其是一个担负
当今教育 的一个深层缺 陷便是在工 具理性和功利 主义 的主导 下, 片面追求 知识 、 术和实用技能 , 技 片面追 求升学率 和就业 率 , 对 学生的精神境界和道德 品质方面的问题却重 视不够 , 更缺乏引导学 生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寻。这样 的教育 是一种不 健全 的教育 , 以 至 于当代青少年 中普遍存在着精神空虚 、 道德滑坡 、 意志消沉 、 个性 压抑 的现象 。他们不再追问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 从而也丧失 了其安 身立命之本 , 失去 了其灵魂 的归宿 。 毋庸置疑 , 由此人 生的幸 福 以及人类 的文 明必将受到影响。因此 , 在当代教育中提倡关注学 生精神 生命 的成 长, 对于改变 当前教育 的这种重物质、 轻精神, 重科 学、 轻人文 , 重手段 、 目的的局面 , 轻 对于培养具 有完满人性和完善 生命的人 , 于使教育重新 回到其本真意义上来 。 对 具有着重要意义 。
德 国著名哲学家 雅斯贝尔斯说 过 : 教育是 人的灵魂 的教育 , “ 而非理智 知识 和认识 的堆集 。” 的灵魂 的教育也是 教育之魂所 人 在。教育要 “ 以人 为本 ”, 仅要关注人的物质生命 。 注 “ 而为 不 关 何 生” 的人的生存问题 ; 关注人 的精神生命 , 更要 关注 “ 为何而生” 的 人的存在意义 和价值 问题 。物质生命是基础和前提 , 精神生命则是 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 。如果忽 视了人 的心灵 , 教育便失去了其本真 的意蕴 , 成为没有灵魂 的教育 。 而事实 上, 现代 的教育归根到底仅仅 是“ 生存 的教育 ” 而不是 “ , 存在 的教育 ” 。0

严厉了是对你好的名言句子

严厉了是对你好的名言句子

严厉了是对你好的名言句子1、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

——亚里士多德2、待己者,当于无过中求有过;待人者,当于有过中求无过。

——《训俗遗规·史搢臣愿体集》。

3、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

——苏霍姆林斯基4、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

——贺拉斯5、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夸美纽斯6、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

——陶行知7、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陈亮8、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

——吕坤9、我们活着不能与草木同腐,不能醉生梦死,枉度人生,要有所作为。

——方志敏10、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1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朱熹1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13、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礼记》14、科学书籍让人免于愚昧,而文艺作品则使人摆脱粗鄙;对真正的教育和对人们的幸福来说,二者同样的有益和必要。

——车尔尼雪夫斯基1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16、人类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信念,只有信念才能影响信念。

——乌申斯基17、我并无过人的特长,只是忠诚老实,不自欺欺人,想做一个“以身作则”来教育人的平常人。

——吴玉章18、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19、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进学解》20、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吕氏春秋诚廉》21、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

——叶芝22、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魏徵23、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陆游24、创造人的是自然界,启迪和教育人的却是社会。

——别林斯基25、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

——爱迪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育的“根”到底是什么?语文教育的根在于阅读,但阅读并不是围绕着课本去读,而更将阅读范围扩大到所有值得一读的文学与经典作品上,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树泉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鼓励学生多阅读,并就文学和经典读物给学生开出分类书单,尤其在初中的三年,正是孩子智力发育、身心成长的关键期和“精神饥渴期”,多读好书尤为重要。

应该说,我们语文老师一直勤勤恳恳,努力工作,各种教学改革繁管急弦,紧锣密鼓。

但是,我们的工作效果一直很不理想,问题多多。

学生不会读书,不会写作,不会学习,语文综合能力每况愈下,人文素养状况着实堪忧。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万事万物都有“根”,根是事物的决定因素。

譬如一棵树,如果缺失了水分营养,枝叶就会枯蔫萎黄;一个人,如果身染重病,就会面黄肌瘦。

这时,要紧的是从根本上采取救治措施,而不是舍本求末,为枝叶上喷洒营养液,往脸上涂抹胭脂。

语文教育的“根”到底是什么?其实,这本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不少专家学者的教育经典论述中对此早有明确阐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孩子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著名学者、书香校园的首倡者朱永新(微博)先生则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学生的精神成长。

北大资深教授钱理群先生和温儒敏先生有更为明确、直接的表述:“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钱理群)。

“阅读最接近教育的本质,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是语文教育之本”(温儒敏)。

当下语文教育乃至中国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丢失了读书之“根”上去找到原因。

有句古语,叫“山定泉,树定根,人定心”。

读书之于语文教育,就如同树根之于枝叶,源泉之于河流,基础之于大厦,血脉之于躯体,灵魂之于生命。

树根萎缩则枝叶枯黄,源泉枯竭则河流干涸,基础不牢则大厦倾危,血脉不足则躯体羸弱,灵魂缺位则生命失色——语文教育的“根”丢了,语文教育就难免百病丛生、久治不愈了。

初中3年,600多个课时,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围着6本教科书,百多篇课文,从早学到晚,经冬复历春。

教来教去,语文被教成了一条风干的黄瓜,干瘪丑陋,食之无味。

问题还不止如此,更为严重的是,初中的三年,正是孩子智力发育、身心成长的关键期和“精神饥渴期”(朱永新语),而我们却画地为牢,让数以亿计的学生把全部的精力、智力、体力封闭在极其有限的应考知识上,几十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去苦苦打拼而无暇他顾,这无论于个人发展、社会进步,还是于民族前途、国家未来,都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智能浪费和无可弥补的惨重损失。

追根探源,主要还是丢失了读书这个教育的“根本”。

“教科书”是不是“书”?或许有人要问:我们的学生一天到晚手不释卷地捧着书在读,怎么说是丢了“根”呢?难道教材不是“书”吗?“教科书”是不是“书”?两者能不能画等号?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厘清两者关系,在当下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教科书”是什么,用叶圣陶的话来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也就是说,教科书只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用来指导读写的范本、“模本”。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基本采取文章学的教学模式,即以“生理解剖”的方式肢解文本,以获得“生理解剖”结果为认知目的,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仅仅作为“仓储式”的简单的积累手段。

再加上目前符号化、技术化、标准化的教学和考核,日甚一日的消解着语文学科所特有的情感和魅力,“让本该快乐的读写变成了苦不堪言的负担”(钱理群语)。

而古往今来人们所推崇的“书”,则是指那些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心灵”的书(林语堂语)。

这些“书”和“教材”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国学大师林语堂就曾明言:“教科书并不是真正的书。

”朱永新先生也说过几乎完全相同的话:“教科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

关于“教科书不是书”,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能找到佐证:“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由《课标》强调要读教科书以外的书可知,教科书并不是语文课程的全部,语文并不等于语文课本。

所以在语文教育中,必须不断加强课程建设,而其重要途径就是读书。

相对于语文教育而言,语文课本充其量只是滴水,课本之外则是浩瀚的海洋。

真正的语文教育必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去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把世界当作课本,而不是把课本当作世界。

否则,以课本画地为牢去培养“人”,就如同玻璃杯里栽松树、小水沟中赛龙舟,到头来,至多养养绿萝、放放纸船。

一直以来,不是《课标》没做要求,而是我们有所忽略;不是《课标》没说到,而是我们没做到,以致陷在教科书里,不能自拔。

我和我的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不想带着孩子整天在蜗牛角上较雌论雄,我们渴盼抓住孩子初中一闪即逝的成长黄金时期,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把古今中外的名著引入课堂,带着孩子们跳出题海、畅游书海,加强人文积淀,培补精气神,并同步提升读写能力及语文综合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定根基。

这种做法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标新立异;更不是另起炉灶,剑走偏锋;而是一条在《课标》指引下正本清源的康庄大道。

培养读书兴趣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下面谈谈我们对“文学经典名著”的理解和把握。

首先,关于“文学”。

在给学生推荐读物时,我们是以文学为主,兼顾其他方面的书籍。

传统文化精华方面,先后推荐了《论语》、《庄子》、《诗经》、《楚辞》精选、《菜根谭》以及古诗百首、对联百副、名言百句、寓言百则等,利用早读时间去读去背;历史方面,先后推荐《大秦帝国》《蒙古帝国》《1901》《1911》《左宗棠》《南京大屠杀》《苦难辉煌》等;哲学方面,推荐“老庄”、王阳明、周国平等;经济方面,推荐《现代化的陷阱》《猎杀中国龙》等;社会学方面,推荐《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等;军事方面,推荐《长征》《解放战争》《决战朝鲜》《西路军》等;心理学方面,推荐毕淑敏、卡耐基等人的作品。

我们让学生读书,并非为培养作家,而是着眼于增加人文积淀,提升语文综合能力,进而获得全面、均衡的发展。

所以在给学生推荐的读物范围较广,不限于文学作品,其次,关于“经典名著”。

之所以以“经典”为主,是因为“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

但我们在给学生推荐作品时,既首先考虑经典,又不限于经典,同时兼顾其他优秀作品,因为还要考虑到阅读兴趣的因素,读书活动能否开展起来,培养兴趣是第一位的;在培养兴趣方面,读物选得是否妥当至关重要。

《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获得“全美最佳教师”称号的雷夫就说过:培养读书兴趣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给学生选择读物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接受程度、兴趣特点等因素。

古今中外堪称经典名著的作品浩如烟海,有一些作品偏深偏难,不要说孩子,就是成人接受理解起来都有相当困难。

如果上来就给孩子推荐这类作品,孩子很可能一下就会呛水,进而产生畏难排斥心理,从此拒绝读书。

有时学生走近经典要有一个由浅而深、由低而高的渐进过程,这就需要老师去给学生搭一个台阶。

比如:为了让孩子走近《老子》,先让孩子读蔡志忠的漫画《老子说》;为了让孩子走近《庄子》,先让他们读《庄子》白话寓言故事;为了让孩子走近《传习录》,先把《明朝一哥王阳明》推荐给他们……待产生强烈的兴趣后,孩子们就会一步步走近名著。

推荐一本书之后,我们的做法是让孩子径直走进去,在一个完整而丰富的语境中,完全自主地去读,无拘无束地去读,轻轻松松地去读,充分沉浸在书中,和作者、和书中的人物同喜悲、共忧乐,尽享读书的快乐。

这样坚持下来,兴趣就会自然产生。

兴趣一旦形成,孩子的读书爆发力就会产生,他们的理解能力、领悟能力、读写能力都会获得令人难以置信地提高。

走进人大附中,你会发现一道美丽的风景:无论课间、午休,还是楼道、操场,总有三五成群的孩子抱着一部大部头在专注地捧读,或在热烈地议论;一本刚读完,就追着老师去推荐“下一本”……如果学生还没翻开书,老师就滔滔不绝地讲起读书诀窍、提分妙招,这就如同面对一个饥肠辘辘的人,不去把饭菜端上来,而是喋喋不休地去讲筷子文化和淀粉结构,让人兴味索然。

我们给孩子推荐经典以外的读物时掌握这样一个标准:就是作品一定是健康的,美的,可以带给孩子正能量。

尽管社会并不完美,人性也有不少弱点,但是我们希望孩子通过读书,能提高对假恶丑的抵抗力,对真善美的欣赏力,从而能离庸俗远一点,和高雅近一点;离浮躁远一点,和宁静近一点;离邪恶远一点,和善良近一点;离网络泥潭远一点,和古今中外的智者贤达近一点;进而培养高雅情趣,健朗精神,书卷气质,家国情怀。

我们觉得:贪心太重,功利心切是读书的大敌。

不要总想着书一打开,就分数一大把,轻而易举,手到擒来,贼不走空。

“合抱之树,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再好的饭,吃急了也会噎;再好的书,催急了也会产生排斥。

读书是慢功,习惯和兴趣的培养都需时日。

但只要持之以恒,读着读着,难以想象的奇迹就会发生,所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以阅读带动写作,以写作深化阅读读写结合是我们的一贯做法。

以阅读带动写作,以写作深化阅读,这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做法。

每周一篇的读书笔记,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长短不限,内容不限,写法不限,只让真情实感从心底流出。

随后,老师从学生的读书笔记中发现亮点,选出范文,在讲评中真诚赞美,热情鼓励,顺便做一点读写指导。

最初,有的孩子只能写几十字,坚持一段时间,从几十字写到几百字,再到后来。

一两千字也一挥而就。

两年下来,同学人均读书20多部,其中多为古今中外名著,有的虽不属名著,但也是同类中的精品,或是通向名著的桥梁。

人均写下读书笔记两万字左右。

刚刚出版的《人大附中学生这样学语文——走近经典名著》一书学生的200篇语文笔记,就是印证。

最后,说说教师因素。

名著阅读活动开展得如何,老师是关键,语文教师决定着语文教育。

对语文老师来说,孤陋寡闻是致命的。

“对一个老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

有喜爱阅读的老师,才会有喜爱阅读的学生;有视野开阔的老师,才会有视野开阔的学生。

因此,要引导学生阅读,老师自己首先要阅读,不仅要进行职业阅读,还要对文史哲、时政、经济、社会、心理等领域广有涉猎,以不断充实智库,裨补精神。

这样,教学才会出现一片新天地,抵达一个新境界,逐渐做到举手投足之间,一颦一笑之际,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除了老师的因素外,引领学生读书还会遇到其他困难和阻力,其中首先是来自家长的阻力。

2010年,我在人大附中连续教了8年高三后,被刘彭芝校长空降到初一,去“加强人文积淀,涵养大家气质”,引领孩子开展名著阅读。

孰料几个月后,家长的告状信铺天盖地飞到校长手里,家长们众口一词:既然中考只考上千个词语、十几首诗、二十多篇古文,那老师为什么要领着孩子们去读名著?如果孩子因为读书使中考受到影响,没能升入重点高中,这个责任谁来负?声声质问,咄咄逼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