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道德教育的历程及内容探析_曾柏森
从日本国民素质分析日本道德教育特点及启示
![从日本国民素质分析日本道德教育特点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624a20164028915f814dc240.png)
从日本国民素质分析日本道德教育特点及启示2017年暑假,我来到日本北海道等地旅游,短短七天的游历,耳闻目睹了日本社会的真实场景。
之前在国内经常能在各种各样的场合听到对日本国民素质的赞美之词,此次日本之行,让我对日本国民的素质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留下深刻的印象。
初到日本,街道的环境干净整洁、垃圾桶和投放垃圾管理非常规范。
走在大街上,经常与行走的人们碰面,他们大都会给人一个礼貌的微笑。
在有红绿灯的地方,人们过马路时都井然有序,没有人闯红灯。
在酒店碰到每个当地人,他们都会对你彬彬有礼。
日本的治安状况非常好,没有发现居民楼的一层二层安装防盗窗,到了晚上,人们可以安全地在大街上独自行走。
日本之行,我感触很多,也明白了很多事理,美国研究创造性思维专家托兰斯称日本是“一个拥有一亿一千五百万超级成就者的国家”。
相比于日本,我们的国民素质需要提高,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不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这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必然堪忧。
提高国民素质离不开道德教育,日本在道德教育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因此,本文将从日本道德教育的背景、发展历程等方面分析,就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方式、环境建设等方面与我国进行比较,并结合我国现状,提出若干思考。
一、日本道德教育的背景与发展历程众所周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动侵略战争并失败,国家受到重创。
日本社会广泛认为“教育改革是日本复兴的筹码”。
日本政府重视教育投资,制定相关政策,降低学生受教育费用,结合福利组织或其他机构,尽量帮助贫困儿童实现上学梦,并且整个社会风气鼓励监护人配合支持教育工作。
从而努力提高整个国家的教育平均水平。
的确,日本通过“教育立國”战略培养出了一批批高素质的国民,从而为实现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本,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从发展历程看,日本道德教育主要受自然环境、儒学、神道教以及武士道精神等方面的影响。
一是自然环境因素。
作为四面环海的岛国,自然资源匮乏,日本民众在频繁面对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形成了民众的团结性、纪律性;二是儒家思想影响因素,虽然日本的儒学源自中国,但在中国儒学基础上进行了改良,本质也发生改变。
比较德育 日本德育的历史
![比较德育 日本德育的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87223387daef5ef7ba0d3ce0.png)
1885年留学欧洲、力主国家主义的森有礼被任命为明治政 府的文部大臣,其上任后就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全面推行国家 主义教育,如颁布并实施《帝国大学令》、《师范学校令》、 《中学校令》和《小学校令》等。
1890年,儒学学者元田永孚和信奉国家主义的井上毅合作完成了《教 育敕语》,并以天皇名义加以颁布。它充分地将儒学道德规范、国家 主义原则有机的融为一体,并借日本本土的神国、皇国观念加以强化, 最终确立了近代日本国民道德教育的统一方针,《教育敕语》的颁布 标志着传统儒学与西方国家主义原则和日本本土神国、皇国观念相结 合的新儒学教育成为了国民道德教育的主导。
《教育敕语》:
第一部分提纲携领地阐明了日本 "国体之精华 "乃忠孝二字,国家道
德之本就是教育之本,也即教育以培养忠臣孝子为出发点;
第二部分列举了十大德行,即孝、友、和、信、恭俭、博爱、学习、
成德、公益世务、重宪遵法,构成了所谓"德育"的主要内容;
第三部分叙述了德育教育的结果仍归于造就"义勇奉公"的"忠良臣民
根据不同年级循序渐进认识个体及外部世界正直开朗积极的生活体谅关心别人爱护一切有生命的东西珍爱自由有节制的生活学会互相帮劣珍爱尊重生命主要内容认真做好自己的事对人友善亲近大自然实践性渗透性途径道德两方法问题解一吸收外来文化与保持民俗特色相结合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四直接方式与间接方式有机结合五不可避免的一些问题简要评价二具有较强衔接性和层次性重视政治功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过亍理想化和抽象化与实践紧密结合方式较为单一化多种方式灵活结合对我国借鉴参考意义谢谢观看thanks
“ 二战”后日本的德育
背
景
二战结束时,日本国民经济处于 崩溃的边缘 1967年,日本经济水平仅次于美国 位于世界第二
日本的道德教育
![日本的道德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989c467fddccda38376bafda.png)
日本的道德教育摘要:众所周知,日本人的道德礼仪修养是为世人所折服的,在文中将对日本的道德教育进行阐述研究和分析,从中类比中国的道德教育进行比较,吸取日本道德教育的经验,借鉴到以后的中国道德教育中。
日本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学分规定到教材种类都由日本文部科学省严格规定;同时,家庭环境和整个社会环境的也对日本的道德教育起到了渗透性浸润性的影响。
关键词:道德教育;日本;借鉴一、日本教育概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陆续开始普及6年小学,3年中学的9年制义务教育。
70年代,高中教育普及化,直到20世纪末,大学教育也开始逐步普及。
21世纪来,日本将教育大众化逐步迈向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目标是要把研究生的人数从20世纪末的10万翻增加至20万。
1972年日本教职员组合提出“宽松教育(ゆったり教育)”以及“学校5日制”改革思维。
1980年起实施迈向宽松教育路线删减学习内容、授课时数;教育审议会着手宽松教育的方针,在1989年全面修改学习指导要领启动,1992年废除小学第1学年、第2学年的理科、社会,而新增教科生活。
然而2002年后宽松教育的问题开始浮现,2004年国际学生学习评量(PISA2003,TIMSS2003)结果出炉,日本学生的学习能力低下成为问题。
当时的文部科学大臣中山成彬要求中央教育审议会重新审视学习指导要领。
宽松教育的问题开始浮上主流台面,教育改革并没有让日本学生的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反而各种学习成果大幅下降,2008年公布新学习指导要领方案,2011年脱离宽裕教育路线,教改失败。
二、日本的义务教育日本的义务教育年限为9年,即小学6年和初中3年为义务教育。
高中3年,大学4年,在小学下面有幼儿园,在大学之上设研究生院。
幼儿园是非强制性学校,招收3岁以上的儿童。
其目的在于通过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
小学和初中是强制性学校。
所有年满6岁的儿童都要上小学,所有读完小学课程的儿童都要升入初中继续学习。
[日本,德育,途径]日本德育目标、内容、途径“生活化”理念的启示
![[日本,德育,途径]日本德育目标、内容、途径“生活化”理念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c07133833c1ec5da51e27055.png)
日本德育目标、内容、途径“生活化”理念的启示摘要道德教育“生活化”取向已经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国外德育改革经验也印证了这个事实并成为了我们当今德育改革与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文试从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目标、内容及实施途径三方面的“生活化”理念,解读出日本德育生活化理念对我国当今道德教育改革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日本道德教育生活化Enlightenment of Japanese Moral Objectives,Content, Approach "Life" Concept――Impressions after Reading Wang Lirong's "Comparative Studyof Moral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Japan and China"GONG Shuai(Binzhou University, Binzhou, Shandong 256600)Abstract Moral education "life" orientation already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Moral reform foreign experience also confirms this fact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our contemporary moral education reform and research. This paper from the Japanes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objectives, cont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approach in three areas of "life" philosophy,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moral education living in Japan today for our moral education reform.Key words Japan; moral education; life道德教育回归生活,这是针对两国道德教育现状与学生道德生活现状提出的。
第九章 第三节 日本德育
![第九章 第三节 日本德育](https://img.taocdn.com/s3/m/dd4c3ac25fbfc77da269b1ad.png)
军国主义
道德教育的主流:强调能力主义;强调国家主 义; 道德教育的特征:加强民族主义、功利主义; 沦为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工具
(四)第四次变革(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 初-至今)
动因:本国内在社会发展要求(主动改革)
日本教育危机:
其一,偏重智育;
其二,学制整齐划一,缺乏灵活性; 其三,忽视道德教育,导致“教育荒废”; 其四,学历主义严重,学校成为“考试地狱”;
1984年,成立“临时教育审议会”(临教审) , 于1984-1987年连续提出四次咨询报告。提出面 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 第一,确定21世纪把日本建设成为富有创造性的 充满活力的国家的目标;
第二,确定了教育改革的原则。重视个性原则; 向终身学习体系过渡;国际化原则;信息化原则; 多样化原则。
三、日本德育的特点
(一)日本传统德育的特点 1.以“忠诚”为中心的道德教育 2. 以“神道皇国”为信仰的道德教育 3.以“武士道”为精神的道德教育 4.以“集团主义”为目标的道德教育
(二)当代日本德育的特点
1.
德育目标:(1)大众性的德育目标;(2)宽泛性的目
标理解;(3)序列性的目标设置;
一般德育课教案必须包含下列部分:(1)主题设定的理由,(2)教 学目的,(3)课程展开,(4)注意事项,(5)资料来源。 德育课主要特点有:(1)德育内容科学化、序列化。一方面注意儿 童道德发展阶段,循序渐进,另一方面讲究内容层次连贯,由浅入深; (2)注重个人见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提出自己意见,不强 求见解统一,强调互谅互让;(3)注重思想交流,教学本身不是授 课,而是一种师生共同探索人生真谛,交流彼此思想的场所。评估不 打分,而是分析有关学生认识特点和行为倾向。 主题类型:(1)习惯形成型主题;(2)心情型主题;(3)判断型 主题;(4)理解型主题;(5)生活主题;(6)心理型主题;(7) 思想主题; 指导方法:(1)交谈法;(2)教师的说话;(3)读物资料;(4) 视听资料;(5)演戏法
日本道德教育
![日本道德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eb230cf7524de518974b7d0b.png)
日本的道德教育在开始讲课之前,先给大家看一段话,大家猜猜看是描述哪个国家的人民的。
“他们彬彬有礼,却又蛮横倨傲;他们无比顽固,却又极易适应激烈的革新;他们性格温顺,却又不轻易服从上级的控制;他们忠诚宽厚,却又心存叛逆,满腹仇恨;他们勇敢成性,却又十分怯懦;他们爱面子,却又有一颗真诚的良心;他们的军人可以承受得起机器人式的训练,却又不服管教,甚至还会犯上作乱;他们倾慕西方文化,却又保守顽固;他们爱美爱艺术,却又崇尚刀剑和武士的荣誉。
”这是美国女人类学家鲁思•本尼狄克特在《菊与刀》这本书中所描述的日本人。
这将近十对几乎意义完全相反的词语用来描述日本人,而他们是否真的如此矛盾,我想与他们自古代直至近代现代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我国与其他各国的关系中可谓是提及次数最多,争议最大的国家之一。
两国有着相像的历史,又共同属于东亚文化圈,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都经历过漫长的封建社会,都遭遇过西方的威胁侵略。
然而自近代以来,日本却走出了一条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走上了一条教育与经济同步发展,以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路子。
近几年来我国研究日本德育的文章并不是很多,知网上核心期刊近五年有13篇,近两年只有六篇,就是以日本道德教育为主题的期刊,2014(4),2013(2),2012(1),2011(2),2010(4)。
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日本的道德教育进行介绍,包括历史沿革,内容,方法,途径,以及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而日本古代近代教育的内容我们放在历史沿革里一并介绍,下来的内容主要是指现代的内容以及方法。
一、历史沿革现在学术界把日本自古代至近现代以来的道德教育发展分为五大历史阶段:1、古代的日本德育主要是儒家教育与武士道教育为主。
(1)儒学思想教育据《日本书纪》和《古事记》记载,公元285年左右,(中国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具体就是西晋。
日本对中国的朝贡关系进一步加强。
)儒学传入日本。
日本德育
![日本德育](https://img.taocdn.com/s3/m/8a1069dcda38376baf1fae84.png)
四、日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中国的启示: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现代化
日本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 它积累的许多珍贵经验,值得当代中国去思考和借鉴,具体 措施有:引进现代教育思想、建立现代教育制度、充分实现 教育内容,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等。 (二) 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社会化
社会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这可用当代日本思 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予以佐证。在这方面,中国思想政治 教育的主体有一点是要特别注意的,那就是要把官方的思想 政治教育理论“内化”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观念、思想信 仰和行为模式中去,我们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世俗 化”,要让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群众,要让思想政治教育不仅 深入城市,而且要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包围”农村。
3、劳动教育
4、个性教育
个性教育就是尊重个人的尊严、自由自律、尽职尽责的教育,它是日本民主主义 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当代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与核心。1947年3月31日公布 的《教育基本法》第一条指出:“教育必须以完成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尊重个 人的价值、独立自主、身心健康的国民。”教育基本法的制定为实施个性教育提供 了法律上的保证。 日本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机构临时教育审议会在1985年的第一次咨询报告中 详细论述了个性教育问题,指出:“希望能在现实的教育中实现以尊重个人的尊严、 创造出丰富文化为目的的教育。”报告认为尊重个人、尊重个人价值这一思想的关 键是在时间和空间这一广阔的环境里,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存在着,而有个 性的个人团结起来就构成了有生气的集体。 21世纪日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仅仅指个人的个性,而且也意味着家庭、 学校、社区、企业、国家文化以及时代的个性,因此它是“贯穿在个人、社会、国
当前日本中小学德育及其启示
![当前日本中小学德育及其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899fc8b451e79b8969022613.png)
当前日本中小学德育及其启示一、战后日本中小学德育发展的简要回顾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德育的国家。
二战后,日本中小学德育经历了逐渐完善、丰富的过程。
战后初期,日本根据美国占领军对日方针的基本精神和广大国民关于实行教育民主化的要求,废除了战前以军国主义为中心的教育体制。
1947年,日本颁布了新的教学大纲,以青少年的现实社会问题为中心,增设社会科,承担了战后初期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任务。
1958年,日本设置了专门的道德课,确立了德育课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作为独立课程的地位。
1977年,日本颁发了《中学德育课教学大纲》,确立了德育的目标和中小学道德课的三方面共28个条目的教学内容,标志着德育课程设置的规范化。
1989年,日本修改了中小学教学大纲,将原来的“智、德、体”改为“德、智、体”,把德育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还对德育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
自此,奠定了德育在日本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二、日本新一轮中小学德育改革改革的背景从2001年开始的日本新一轮德育改革有着广泛和深厚的背景。
二战以来,日本的德育经过不断改革,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为日本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然而,日本德育发展到现在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1.道德教育当前处于传统与现代的转换过程中,出现了道德伦理标准失范的危机。
历史上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武士道”道德伦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影响着日本民众的言行,要求把个人的欲望克制到最低程度,摧残人的个性。
此外,日本教育半个多世纪来过分强调形式上的平等主义,造成了教育的整齐划一。
致使适应学生个性特点和能力发展的个性化德育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方面极为欠缺。
2.随着核心家庭,少子化、城市化倾向的逐步发展,家庭和社区的教育作用有所下降。
日本的大家庭制度在战后瓦解,起而代之的是核心家庭和小家庭的盛行,中断了传统家庭价值观的继承。
从社区的变化看,随着社区居民之间交往的减少,社区对学生的关心程度也在降低。
日本德育的特点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德育的特点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6036154610a6f524cdbf853f.png)
日本德育的特点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道德教育是指一定社会或集团为使人们自觉遵循其道德行为准则,履行对社会和他人的相应义务,而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
它是一定社会或集团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内在品质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日本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表现在日本德育方面发生了三次大改革,显而易见,这三次德改都源于国际和平民主力量的大力推崇和支持。
其中,1947年,日本首次德改以开设社会课为主,完全取代了日本在战前的修身课和军国主义教育思想内容,根本性地变革了日本的德育课程。
1958年,日本给中小学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即是以教育民主化为目标的、以开设德育课为形式的新的教育体制,这对日本来说是学校德育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和里程碑。
1977年,日本颁发《中(小)学德育课教学大纲》,大纲中明确地指出了教育的首要位置,强调了个性的培养和发展,这标志着日本德育课程设置的规范化。
为此,本文将以二战为时间轴,分析日本的德育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我国的启示,以期给我国的德育工作带来一些启示。
1 日本德育的特点 1.1 道德教育的“隐性化”表现在日本“心灵的教育”,不仅可以看出日本重视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表明了日本在德育培养和德育内化上的态度。
大部分日本人一直认为日本课程中并没有设置道德教育,然而从大家的反映中却恰恰可以看到这表现出了日本德育的“隐性”和“内化”,他们只不过是不知道自己知道罢了。
这种无形的教育更能产生深刻的影响。
从日本的德育课程中,从战前的军国主义道德教育到战后的个性发展道德教育的转变,可以看出“心灵的教育”在德育课及其他课程中的传授也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文科注重理解德育的价值,理科则着重培养德育的判断。
这种“无形的”“隐性化”的教育,往往会发挥出比抽象的说教大得多的道德力量。
① 1.2 道德教育理论来源的多元化有着统一民族传统的日本重视吸收多种思想文化。
德育论文优秀德育论文:日本德育研究:日本德育研究
![德育论文优秀德育论文:日本德育研究:日本德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27a2a17763231126edb11d6.png)
德育论文优秀德育论文:日本德育研究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日本德育的思想文化基础及历史变迁,分析日本德育的现状,总结了日本德育的特点。
关键词:日本;德育;特点一、日本在战前道德教育的思想文化背景及其历史演变(一)日本古代的道德教育1.道德教育思想。
公元五世纪初,以畿内为中心的大和国统一日本,日本才开始源源不断地导入中国的精神文明;到六世纪,儒家经典、佛教等亦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直到江户时期,日本才开始形成将三大宗教糅合在一起的独特的道德思想。
日本把这些从外国引入的道德教育思想,经日本道德家的诠释,赋予了新的含义,被日本人崇为美德,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扎下了根。
2.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1)原始时期的道德教育在这一阶段,儿童从小就在社会生活中接受教育和训练,德育的内容主要是家庭、氏族部落的戒训、禁忌、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并学习神道和祭祀。
德育的主要方法是大多通过口耳相传,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进行,年轻一代通过年老一代讲故事、神化传说等继承了祖先传统的道德教育。
(2)封建社会的道德教育在这一阶段,日本通过家庭、私塾、寺子屋、乡学和大学寮等各级各类封建学校,开设道德教育课程,进行严格的封建神道、武士道和儒家伦理思想的三重道德灌输。
神道教化国民,维护了日本天皇的统治;武士道教育向武士灌输了忠君爱国、信佛敬礼、重恩义轻生死的精神;儒家伦理思想维护了封建统治的上下尊卑顺序,使人们甘受奴役。
(二)日本近代的道德教育1.道德教育思想。
进入近代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坚船利炮打开日本的国门,西方的精神文明包括道德伦理观念等大量涌入日本,与日本儒教的“仁义忠孝”不断发生冲突,一些日本近代的启蒙思想家受西方影响也提出了新的道德理论观点,其中包括:福泽谕吉的国民道德和教育的观点,西村茂树的善良的国民道德和教育的观点,新渡户稻造的去私就公与修善的观点。
2.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在这一阶段,从1878年开始,以依藤博文和元田永孚分别为代表的保守派和进步派围绕日本德育展开了激烈的论战,直到1890年,天皇颁布了《教育敕语》,才结束了这长久以来的德育之争。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体系简述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体系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1165bfea4028915f804dc28d.png)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体系简述作者:张玲来源:《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3年第10期道德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门类,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普遍重视。
因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关于道德教育的理解是各有差异的,其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手段、方法等方面。
日本历来重视道德教育,其举措举世闻名。
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便设立了学校道德教育课程并随后进行了课程改革,这一历程是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但是深厚的历史根源和发展基础为以后日本道德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7年,日本颁发了新的教学大纲,此后基本每隔10年都会对学校道德教育课程进行一次修订,尽管此间也会有一些小的变化,但总体上还是将学校道德教育放在了首要位置。
日本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完善的过程也是他们不断强化道德教育的过程。
一、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上世纪80年代,日本一改原来以“智、德、体”为序的教育目标,将道德教育放在了首位。
1989年2月,日本对学校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将道德教育的目的规定为“是把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念体现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具体生活之中,培养作为创造富有个性的文化、致力于民主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主动为和平的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
[1]在《21世纪的教育目标》中,日本明确地指出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只有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才能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日本的道德教育以培养“面向世界的日本人”为目的,以塑造完美的人格为目标,主张人们应当热爱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价值,注重劳动与责任,成为富有自主精神、身心健康的国民,成为国家与社会的建设者。
国家主义、自由主义和国际主义是当代日本道德教育的三个明显特征和内容。
二、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范围我国的学校教育包括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甚至还有法制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国防教育、学风教育、青春期教育、礼仪训练等等一系列内容,称之为大道德教育。
日本的道德教育【日本战前学校道德教育及其教科书】
![日本的道德教育【日本战前学校道德教育及其教科书】](https://img.taocdn.com/s3/m/57558a0381c758f5f71f676f.png)
日本的道德教育【日本战前学校道德教育及其教科书】日本在德川幕府初期,还是一个教育相当落后的社会,但之后的二百多年间,其教育发展之迅速值得赞叹。
当时的教育机构,有为武士特设的“藩校”,面向普通平民百姓的则有“寺子屋”,一般民众的子弟学习读书、写字、珠算,虽然当时以教授实学为主,但是也以中国的四书五经和日本的类似书籍为教科书传授学问和教养。
1872年《学制》的制定揭开了日本近代学校教育的新篇章。
学校教育中开设了修身课,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而后,随着《教育敕语》的颁布,修身课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得到不断巩固并保持至1945年战争结束。
战争期间,修身教育充当了极端国家主义和法西斯军国主义教鞭的不光彩角色。
一、文明开化初期的道德教育1871年的废藩置县结束了日本的封建割据状态。
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资产阶级改革创造了条件。
明治初年日本史进入了“文明开化”时期,日本开始大量引进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及文化与生活方式。
日本近代学校制度的重大改革就发生在文明开化过程中。
1871年7月,明治政府设立文部省,并于同年9月颁布了《学制》,标志着以法律形式确定了日本近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依据《学制》,政府设置下等小学和上等小学,并将其作为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日本政府希望通过颁布《学制》,建立一个所有国民都能接受初等教育的制度,但现实状况与人们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
明治初期,日本国民的就学率只有40%,且其中大多数在学学生是下等小学的七、八级,相当于现在的小学一年级水平。
根据当时的统计,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的人在地方上占相当的比重。
以1887年的数据为例,滋贺县是30%,冈山县为46%,而在鹿儿岛县则占总人口的77%。
《学制》发布后的第二个月,文部省又颁布了《小学教则》,其中规定修身教育以“口授”形式,并且课程只在下等小学八级到五级设置,还被排在各门课程的末尾。
所谓“口授”是指由任课教师单方面讲授,并且只有教师用教科书,大都是介绍欧美文化的书籍。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路径及其借鉴_0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路径及其借鉴_0](https://img.taocdn.com/s3/m/07a1ca1b05087632311212ee.png)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路径及其借鉴日本在经历二战后受到重创,但是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却能够恢复重建,并且一跃成为世界强国,这与日本成功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学校的道德教育为日本社会培养了能够贡献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并逐步探索出适合本国实际的学校道德教育路径。
标签:日本学校;道德教育;路径日本的道德教育与我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相同点,也存在着差异,如何能够基于我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的前提下吸收日本学校道德教育路径建设的成功经验是我们研究和讨论的目的。
一、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简介(一)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日本自古以来注重道德教育,而且善于学习别的国家的文化精髓,日本学校道德教育不仅容纳了东方道德文化的精华,也吸收了西方先进的道德思想,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学校的道德教育重视宣传儒家思想和神学思想,并且重点强调武士道精神,当然这时能够接受系统道德教育的只有贵族子弟,平民的孩子并没有机会。
明治维新后日本掀起了学习西方文化的潮流,西方的道德思想和价值观念伴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一同涌入日本,日渐成了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日本原有的神道思想,儒家思想仍然是主体内容。
20世纪30年代开始,随着日本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其道德教育也为军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服务,“武士道精神”“忠于天皇”“国家主义”“神国观念”等这些是这一阶段学校道德教育强调的重点。
二战后随着军国主义的覆灭,日本进行了教育改革,在道德教育上剔除了极端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错误思想,随着日本的复苏和迅速发展,日本也确立了更为符合本国国民需要和更为适合本国发展的道德教育内容,譬如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强调“主权在民”,尊重个人的权利,肯定个体价值,通过振兴日本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十足的干劲等等。
可以说,日本学校的道德教育为日本的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日本经济社会的发展反过来也为日本道德教育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特点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历史文化、基本国情、国民性格等方面都是其道德教育特点的重要影响因子。
不同时期日本德育主要内容
![不同时期日本德育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0968e18284868762caaed519.png)
首次出现早在1871年,日本明治政府统一全国的学制,《学制》中规定的《修身科》是日本近代教育中首次出现的道德教育课程。
虽然修身科的内容随着历代朝野的更替和政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但它作为一门德育课程一直沿袭下来。
一、1947年新设社会科,排除军国主义思想教育内容,是德育课程一次根本性的变革。
1947年,日本先后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推出了以教育民主化为目标的新的中小学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中小学课程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改革。
根据新的教学大纲的规定,小学设国语、社会、数学、理科、音乐、图画手工、家政、体育等八个学科和自由研究。
这个课程设置同战前相比,一个显着的变化就是取消修身、地理、历史三个学科,新设社会科。
社会科不是随意把战前的历史、地理、修身等科合并而成,而是以青少年的现实社会问题为中心,为求扩大并加深青少年的社会经验,涉及到学校、家庭及其以外的对青少年教育的一切活动。
社会科虽然不是专门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门学科,但实际上它承担了战后初期日本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道德教育的任务。
1949年,由文部省编写的《民主主义》一书(初三和高一的教科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过去日本的教育往往服从于中央政府的命令。
……尤其是,通过错误的历史教育,迫使学生相信日本是‘神国’,甚至迫使学校导入军事训练。
……通过由政府歪曲的历史的教育,日本逐渐形成了以太平洋战争为顶峰的一大悲剧”。
这清楚地表明了二战前日本教育的军国主义性质。
战后初期新设的社会科取消了战前充斥在有关学科课程中的军国主义、极端国家主义方面的思想和内容,注入了民主主义的教育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社会科的设置可以说是战后初期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项积极成果。
二、1958年设置专门的道德课,是战后日本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一个转折点。
1953年8月,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提出了关于改善社会科特别是地理、历史、道德教育的咨询报告,提出了“要明确社会对道德教育应负的责任”,要求在初中重点讲授地理、历史(特别是日本史),在高中考虑设置伦理、哲学科目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当前日本中小学德育及其启示
![当前日本中小学德育及其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4433740b0242a8956aece414.png)
当前日本中小学德育及其启示一、战后日本中小学德育发展的简要回顾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德育的国家。
二战后,日本中小学德育经历了逐渐完善、丰富的过程。
战后初期,日本根据XX占领军对日方针的基本精神和广大国民关于实行教育民主化的要求,废除了战前以军国主义为中心的教育体制。
1947年,日本颁布了新的教学大纲,以青少年的现实社会问题为中心,增设社会科,承担了战后初期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任务。
1958年,日本设置了专门的道德课,确立了德育课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作为独立课程的地位。
1977年,日本颁发了《中(小)学德育课教学大纲》,确立了德育的目标和中小学道德课的三方面共28个条目的教学内容,标志着德育课程设置的规范化。
1989年,日本修改了中小学教学大纲,将原来的“智、德、体”改为“德、智、体”,把德育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还对德育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
自此,奠定了德育在日本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二、日本新一轮中小学德育改革(一)改革的背景从20__年开始的日本新一轮德育改革有着广泛和深厚的背景。
二战以来,日本的德育经过不断改革,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为日本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然而,日本德育发展到现在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1.道德教育当前处于传统与现代的转换过程中,出现了道德伦理标准失范的危机。
历史上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武士道”道德伦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影响着日本民众的言行,要求把个人的欲望克制到最低程度,摧残人的个性。
此外,日本教育半个多世纪来过分强调形式上的平等主义,造成了教育的整齐划一。
致使适应学生个性特点和能力发展的个性化德育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方面极为欠缺。
2.随着核心家庭,少子化、城市化倾向的逐步发展,家庭和社区的教育作用有所下降。
日本的大家庭制度在战后瓦解,起而代之的是核心家庭和小家庭的盛行,中断了传统家庭价值观的继承。
从社区的变化看,随着社区居民之间交往的减少,社区对学生的关心程度也在降低。
日本战后道德教育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
![日本战后道德教育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35bc587e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00.png)
日本战后道德教育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
日本战后道德教育是在太平洋战争失败后,在美国和盟国的指导下推行的教育改革。
这场教育改革旨在矫正日本军国主义教育的过激倾向,并通过灌输西方普世价值观来塑造
一个和平、稳定和法治的社会。
首先,道德教育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
日本战后道德教育注重通过家庭、学校、社区、大众传媒等多种渠道进行道德教育,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
现代
高校学生受到的影响来自多方面,如高校思政课、新闻媒体、亲友等,因此高校思政教育
也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能够深度渗透和影响学生的思想。
其次,道德教育需要注重实践和例证。
日本战后道德教育注重让学生通过参与社区服
务和志愿者活动,来提高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实践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实践
中加深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认同。
高校思政教育也需要通过实践教育来加强学生对社会现
象的认知和了解,并且能够理解这些社会现象的背后所代表的价值。
最后,道德教育需要注重知识的传授。
日本战后道德教育注重通过课堂教学来传授道
德知识,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逻辑思路。
高校思政教育也需要注重教育理论知识,让学生
理解和掌握先进的思想方法和社会理论,从而有更为深入的体验和体悟权威和思考能力。
综上所述,日本战后道德教育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我们应该注重
多元化教育方式、实践教育和知识传授,来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优化和提升。
日本教育改革中的道德教育演进历程
![日本教育改革中的道德教育演进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10ea3e08cc17552707220827.png)
2009年8月总第185期第8期学术交流AcademicExchangeSerialNo.185Aug.,2009No.8日本教育改革中的道德教育演进历程姜相志(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01)〔摘要】日本在战后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迅速崛起,给世界带来了震惊与触动。
追寻日本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不难发现,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三次教育改革,包括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对日本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日本;教育改革;it德教育【中图分类号〕1331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09108-0198—05日本是一个狭小而略显神秘的国度,日本民族是一个温柔与暴虐并存的双重性格的民族…。
回顾历史,这个国家曾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与创伤,这个民族曾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与剧痛。
战后,仍是这一国度的人民,在一片废墟之上,用了短短几十年时间完成了西方文明几百年的演进历程,成为亚洲唯一的现代化国家,给世界带内农民起义及城市暴动此起彼伏,国内危机重重、动荡不安。
1853年,美军以武力强迫日本开港,敲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pJ,欧美列强相继入侵,日本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
在这内优外患的局势下,封建统治面临危机。
1868年倒幕派发动了宫廷政变,推翻了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建立了明治新政权。
继而实施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打破幕府时期保守的教育模式,以普及新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深刻变革‘41。
明治政府意识到要建设现代国家与西方列强抗衡,就需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育理念,尽快把教育搞上去。
因此,确定了科技立国、教育先行的方针。
在改革过程中有选择地吸纳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和教育经验,并根据本国情况进行调整和改造,从而确立了适应本国需要的一系列教育制度和课程体系。
文部省颁布的《学制》中写道:“力求邑无失学之户,家无文盲之人叭“。
来了震惊与触动。
一个小小的东方岛国创造了如此令世界惊叹的奇迹,不得不令人深思与探究,是何原因、何动力的驱使,使日本得以迅速崛起、壮大?El本前首相吉田茂的话可谓一语中的:“教育在现代化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这大概可以说是日本现代化的最大特点。
试析“二战”前后期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变化
![试析“二战”前后期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bf85d1c7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92.png)
试析“二战”前后期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变化
王月胜;胡艳红
【期刊名称】《外国教育研究》
【年(卷),期】1995()5
【摘要】历史证明,日本学校道德教育既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侵略战争的帮凶,又是日本当代经济和社会迅速进步的坚强柱石.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分水岭,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但又密切联系的发展时期,对日本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日子里,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警惕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复活,同时,也会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总页数】3页(P7-9)
【关键词】学校道德教育;日本学校;“二战”;前后期;日本军国主义;教育敕语;日本教育;武士道;传统道德教育;中国抗日战争
【作者】王月胜;胡艳红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31.3
【相关文献】
1.试析二战前后苏联国际裁军政策的变化 [J], 吴忠超
2.试析二战后德国民众民族心理的变化 [J], 刘晓岚
3.试析二战时期日本的地缘政治学研究 [J], 程铭
4.试析二战后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的变化发展 [J], 许肇琳
5.浅谈二战胜利对日本学校道德教育改革的影响 [J], 王月胜;胡艳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的道德教育源远流长,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最终形成了独具日本特色的道德教育.对日本道德教育的考察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日本道德教育的组织形式和内容,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日本文化.1日本道德教育的历程日本从古代到中世纪时期,形成三大思想,即日本神道思想、介绍到日本佛教思想和儒家思想,三者不断地融合,形成日本的价值体系的核心.其中,神道是日本的土著宗教,主要内容是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神道思想有两个主要特点:首先,在神道中,所有出现的自然物体和现象,被视为神(神明);其次,神道没有具体的宗教领袖,也没有类似圣经的任何书籍.[1]到了公元6世纪,佛教和儒家思想传入日本,对当时日本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日本于公元604年布的第一部宪法,其核心理念基于佛教哲学之中.13世纪后,佛教开始在日本社会下层展开,其思想尤其禅宗思想,被认为是达到天人合一的良方,倍受武士、忍者推崇.儒家思想的四个关键原则,即分层关系、家庭制度、仁、教化的重要性,对日本的道德和人生看法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日本最初的道德教育体系,即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就是围绕这三大思想的融合而发展.而明治维新(1867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造成了日本道德教育的巨大变化,这两件大事使日本道德教育从平和教育走向了纯粹的民族主义,随后又转向了民主主义.因此,按照道德内容的转变,可将日本的道德教育分为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明治维新时代(1867年-1945年)和民主时代(1945年至今).1.1江户时代江户时代是日本封建制度达到的最高点,此后走向衰落,在此期间,军事类人才(武士)在整个国家事务中起主导作用.[2]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最主要内容,其目标是培养武士,使武士领会到武士道.江户时代的道德是所谓的武士道,武士道是武士的代码.武士道基于儒学的思想和佛教的禅宗而形成,可以说是佛教思想与儒家思想结合的一个派生教派,起源于镰仓时代(1192年-1333年),并于江户时代达到完善.武士道把忠诚、牺牲自我、正义、知耻、儒雅风度、纯洁、谦逊、节俭、名誉、亲情等和其他等价值观念灌输到儿童心中,培养忠诚勇敢的武士.武士道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是尚武精神和荣誉,这两者优先于任何类型的教育.然而,尚武并不意味着简单地比别人赢得物质力量,相反,武士道是一个鼓励追求精神训练,即只有通过征服自己才可以征服别人.此时实力被视为是自律的胜利,认为精神上压倒和命令别人才是真正的成功,武士将这一境界视为精神达到完善的体现.1.2明治维新时代日本现代教育系统于明治五年(1872年)形成.明治政府明确指出:“我们期待着这么一个时期,在任何村屋,没有文盲;在任何家庭,没有文盲”.道德教育方面,起初,日本道德教育还是按照儒家思想要求“自律”,但随着西方思想尤其是德国思想的不断涌入,日本道德教育开始走向民族主义的思想.在接受了西方极权思想的基础上,日本道德教育最终形成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即以忠君爱国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主义思想,其主要标志是教育敕语的颁布,这也使极端民族主义达到了顶峰.教育敕语被称为是“最明显的、单一的日本道德教育的基本思想,成为道德教育体系的基本轮廓”.教育敕语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提纲携领地阐明了日本“国体之精华”乃“忠孝”二字,国家道德之本乃教育之本,即以培养忠臣孝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部分列举了十大德行,即孝、友、和、信、恭俭、博爱、学习、成德、公益世务、重宪遵法与爱国,构成了所谓“德育”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叙述了德育教育的结果仍归于造就“义勇奉公”的“忠良臣民”,以“扶翼”天皇,体现了军国主义扩张的需要;第四部分,则说明教育敕语上自天皇自己、下至黎民百姓,均要一体遵守.但需要指出的是,明治维新保留了天皇极大的威信与权力,天皇遵守意味着政府不能改变教育宗旨,国家一切教育的目的是忠君爱国.直到二战结束,这种极端的民族主义思想主导着日本的道德教育.1.3民主时期日本道德教育的历程及内容探析曾柏森1,韦春妹2(1.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400715;2.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日本的道德教育历史悠久,大致可以分为以儒学为主的江户时代、以民族主义为主的明治维新时代、以民主主义为主的民主时代.日本道德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除开设独立的道德课程外,还将道德教育融入其他学科教学和各类非教学活动中,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道德教育.关键词:日本;道德;道德教育中图分类号:D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2)01-0164-02Vol.28No.1Jan.2012第28卷第1期(下)2012年1月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164--1945年二战结束后,美军对日本实行占领,美国对日本占领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日本社会的民主化、非军事化和国家分权制.在此背景下,日本致力于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的国家.在道德教育方面,美国对日本道德教育改革主要目标是建立以民主主义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为此,美国派出由27位著名教育家组成的调查团赴日研究教育体制,最终帮助日本建立起以美国教育为样板的教育结构.在道德教育上,调查团得出了以下报告:“道德教育在日本教育中应该占据重要地位,应该有不同的解释并应渗透到每一个自由人生命的所有阶段.道德教育应鼓励平等的礼仪,在日常生活中有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并能在民主学校各种活动中得到展现”.[3]在新的教育体系中,道德教育贯穿整个课程实施的全过程,而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科目.根据美调查团的报告,日本制定了教育基本法,该基本法对日本道德教育做了规定,它要求日本在实现民主社会过程中的道德教育,应着眼于个性的充分发展、争取人的教养、培养人热爱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价值、尊重劳动,并有强烈的责任感、充满独立精神,培养日本人成为和平的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后来因美日双方的思想和理论不一致,教育基本法关于道德教育的实施并没有取得实际的成功,但其培养人的独立精神、尊重人的价值等思想已经为人们所接受.直到1955年,在研究小学和中学课程的基础上,日本对教育基本法进行了修订,在道德教育方面呼吁尊重人道、独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态度.1958年,针对“集权”和“统一”的教育,教育基本法又做了修订.这次修订,德育被还原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要求德育课在各级学校中每周学习1小时,在此引导下,“尊重人权的精神”渗透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目标得到了重申.[4]从1958年起,日本的德育课程每10年修订一次,道德教育的内容也得到了逐步改进和调整.2日本现行道德教育的内容2.1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与目标现行日本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学校的道德教育存在于学校一切活动中.通过教学与各种非教学活动,道德教育要达到六大基本目标,这围绕民主人权为主要内容而展开.包括:(1)树立尊重人的态度和对生命的敬畏精神;(2)培养能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的人,使之能创造可以丰富人精神境界的文化;(3)培养能为民主社会和国家献身的有识之士;(4)培养能为和平的国际化社会做出贡献的人;(5)培养具有独立精神与意识的人;(6)培养学生日常的道德意识. 2.2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式2.2.1作为独立科目的道德教育小学(1-6级)和初中(7-9级)的道德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科目,小学安排34学时,初中安排35学时.教师须熟练掌握至少为期一年的道德教育课程,然后根据对该课程的学习、阅读和收集材料,运用指导手册和参考书设计教学方式.在课程的教授上,教师选择几个相互联系的道德价值观,通过整合形成主题,再使用材料,如轶事、短篇小说、学生的散文等来讲授课程.作为独立科目的道德教育的内容分为4个方面,共包括76项,围绕“关于自决”,“与他人的关系”,“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小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来展开.2.2.2通过学科教育的德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是日本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日本教育基本法要求在所有的科目中都要做到学科知识与道德教育结合.日本中小学通过学科教育来实现道德教育主要有:(1)日本语要培养准确地理解和表达日本的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加深对日语的兴趣与尊重日语的态度;(2)社会研究使学生了解日本的历史,在世界历史背景下思考日本的传统和文化的特点并培养他们作为日本人的意识;(3)科学使学生理解生命,了解影响生命成长的因素,培养尊重生命的态度,进而研究万物的生长和机体结构;(4)音乐确保发育阶段的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唱出日本国歌;(5)健康和体育教育通过竞争与合作练习培养学生公正的态度和遵守纪律、履行义务的意识;(6)外语教学材料应有益于帮助日本学生加深对国际理解的认识,促进形成国际社会中日本人的意识以及国际合作的精神. 2.2.3.特别活动中的道德教育特别活动中的道德教育是指通过理想的小组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发展个性,培养独立的和务实的态度,以创造更好的生活,深化作为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培养自身的能力.在中小学的特别活动主要有:(1)教室活动;(2)学生理事会会议;(3)俱乐部活动;(4)学校活动,包括礼仪活动、研究有关的事件、与体育相关的活动、实地考察、社会服务活动.2.2.4日常活动中的道德教育日常活动中的道德主要有3个方面.第一是清洁校舍.具体要求是:每天所有中小学要求学生清理自己的教室和公共场所,如休息室、出入口、体育场馆等等.第二个是观察动植物.主要做法是让学生照顾各种动植物,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熟悉周围的自然环境,了解大自然,学会尊重生命.第三是课后俱乐部.这主要面对初中和高中生,该活动被视为显著收获人际沟通技巧和规则的活动.这些俱乐部的活动涉及到道德教育的许多项目,如合作、礼貌、责任、勤奋、自强不息、友谊等,学生通过学习它们追求他们群体的共同目标.———————————————————参考文献:〔1〕Klaus,Luhmer."Moral Education in Japan[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1990.10(3):172-191.〔2〕Passin,Herbert.Society and Education in Japan[M].Teachers College Press,Columbia University,New York,1965,113.〔3〕〔4〕Thomas,Paul F.Moral Education in the Schools of Japan[J].Horizon,1985,9(1):17-19.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