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道德教育的历程及内容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道德教育的历程及内容探析(初稿)

曾柏森1,韦春妹2

(1.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400715;2.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日本的道德教育历史悠久大致可以分为以儒学为主的江户时代、以民族主义为主的

明治维新时代、以民主主义为主的民主时代。日本道德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除开设独立的

道德课程外,还将道德教育融入其他学科教学和各类非教学活动中,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日本道德教育。

[关键字]日本;道德;道德教育;

日本的道德教育源远流长,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最终形成了独具日本特色的道德教育。对日本道德教育的考察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日本道德教育的组织形式和内容,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日本文化。

一、日本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

日本从古代到中世纪时期,形成三大思想,即日本神道思想、介绍到日本佛教思想和儒家思想,这三者不断地融合,彼此影响,最终形成日本的价值体系的核心。其中,神道是日本的土著宗教,其主要内容是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神道思想有两个主要特点:首先,在神道中,所有出现的自然物体和现象,被视为神(神明);其次,神道没有具体的宗教领袖,也没有类似圣经的任何书籍。[1]到了公元6世纪,佛教经由韩国传入日本,由于日本神道一直以来没有自身的教义,因此神道发展和与同化都依赖于佛教教义,这就开始了初步的融合。佛教的传入与传播,对当时日本社会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日本统治阶级(在)公元604年所制定颁布的第一部宪法,其核心理念基于佛教哲学之中。佛教思想虽然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但只是贵族实行政治统治的工具,与普通民众无关。直到大约13世纪,佛教才开始在日本社会下层民众逐渐展开,其思想为日本普通民众所接受,尤其是佛教思想中的的禅宗,被认为是实现心中的宁静以达到一个天人合一的良方,倍受武士、忍者所推崇。而儒家思想与中国其他文化,在6世纪初传入日本。儒家思想有四个关键原则:分层关系、家庭制度、仁、教化的重要性,这四条原则对日本的道德和日本人的人生看法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日本最初的道德教育体系,即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就是围绕这三大思想的融合而发展的,以佛教思想、儒家思想和日本神道思想融合为主的平和教育占了上风。接下来的两件大事,造成了道德教育戏剧性的变化,即明治维新(1867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这两件大事使日本道德教育从平和教育走向了纯粹的民族主义,随后又转向了民主主义。[3]因此,按照道德内容的转变,我们可以将日本的道德教育分为江户时代

(1603年-1867年)、明治维新时代(1867年-1945年),民主时代(1945年至今)。

(一)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

江户时代是日本的封建制度达到的最高点,此后逐渐走向衰落,在此期间,军事类人才(武士)在整个国家事务中起主导作用。[4]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最主要内容,其的目标是培养武士,使武士领会到武士道。出于这个原因,日本最初的学校①自然而然成为了教授文化知识的最重要场所,其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武士道。

江户时代的道德是所谓的武士道,武士道是武士的代码。武士道基于儒学的思想和佛教的禅宗而形成,可以说是佛教思想与儒家思想结合的一个派生教派,起源于镰仓时代(1192年-1333年),并于江户时代达到完善。武士道把忠诚、牺牲自我、正义、知耻、儒雅风度、纯洁、谦逊、节俭、名誉、亲情等(和)其他等价值观念灌输到儿童心中,培养忠诚勇敢的武士。武士道教育的两个重要的方面是尚武精神和荣誉,这两者优先于任何类型的教育。然而,尚武并不意味着简单地比别人赢得物质力量,相反,武士道是一个鼓励追求精神训练,即只有通过征服自己才可以征服别人。此时实力被视为是自律的胜利,以(认为)精神上压倒和命令别人才是真正的成功,武士将这一境界视为精神达到完善的体现。

(二)明治维新时代(1868年—1945年)

日本现代教育系统于明治五年(1872年)形成,由中央政府以命令的形式颁布。明治政府明确指出:“我们期待着这么一个时期,在任何村屋,没有文盲;在任何家庭,没有文盲”。正是由于这个条令,义务教育制度首次在日本设立。在道德教育方面,起初,日本道德教育还是按照儒家思想要求“自律”,但随着西方思想尤其是德国思想的不断涌入,日本道德教育中开始走向民族主义的思想。

在接受了西方极权思想的基础上,日本道德教育(最)终于形成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即以忠君爱国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主义思想,其主要标志是教育敕语的颁布,这也使极端民族主义达到了顶峰。教育敕语被称为是“最明显的、单一的日本道德教育的基本思想,成为道德教育体系的基本轮廓”。教育敕语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提纲携领地阐明了日本“国体之精华”乃“忠孝”二字,国家道德之本乃教育之本,即教育以培养忠臣孝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部分列举了十大德行,即孝、友、和、信、恭俭、博爱、学习、成德、公益世务、重宪遵法与爱国,构成了所谓“德育”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叙述了德育教育的结果仍归于造就“义勇奉公”的“忠良臣民”,以“扶翼”天皇,其实暗含着使国民成为盲目听从的工具之意,体现了军国主义扩张的需要;第四部分,则说明教育敕语上自天皇自己、下至黎民百姓,均要一体遵守。但需要指出的是,明治维新保留了天皇极大的威信与权力,天皇遵守意味着政府不能改变教育宗旨,国家一切教育的目的是忠君爱国。直到二战结束,这种极端的民族主义思想主导着日本的道德教育。

(三)民主时期(1945年至今)

1945年二战结束后,盟军部队特别是美军对日本实行占领,美国对日本占领的主要目标可以表述为实现日本社会的民主化,非军事化和国家分析制。在此背景下,日本致力于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的国家。

在道德教育方面,美国对日本道德教育改革主要目标是建立以民主主义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为此,美国派出由27位著名教育家组成的调查团赴日研究教育体制,最终帮助日本建立起以美国教育为样板的教育结构。在道德教育上,调查团得出了以下报告:“道德教育在日本教育中应该占据重要地位,应该有不同的解释并应渗透到每一个自由人生命的所有阶段。道德教育应鼓励平等的礼仪,在日常生活中有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并能在民主学校各种活动中得到展现”。[5]在新的教育体系中,道德教育贯穿整个课程实施的全过程,而不是作为

①此时日本的学校还不能称为学校,而是一种由封建领主开设的学习中国汉唐文化的学习场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