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史
西方文化史参考书目
![西方文化史参考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b14bcc0ff78a6529647d53b0.png)
中世纪西方社会文化史(讨论问题及其参考书目)一、何谓“社会史”?何谓“文化史”?何谓“社会文化史”?1、蒋竹山:「文化转向」的转向或超越?——介绍四本论欧美新文化史的著作,[新文化史工作坊],2005年01月16日。
2、杨豫、李霞、舒小昀:“新文化史的兴起--与剑桥大学彼得˙柏克教授座谈侧记”,《史学理论研究》2000.1。
3、李霞杨豫:“走向开放的综合——新文化史学探析”《社会史评论》,2001年05月28日。
4、彼得·伯克:“西方新社会文化史”,《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4期。
5、李宏图:“伫立在悬崖边”的当代西方历史学:当代西方新社会文化史述论”,《世界历史》2004年第1期。
6、李宏图选编:《表象的叙述——新社会文化史》,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
7、周兵:《新社会文化史》,博士论文。
8、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商务印书馆,1997年。
二、中世纪西方文化史概观1、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其中的中世纪部分)2、张广智主编:《世界文化史》(古代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其中的中古部分)3、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商务印书馆,1996年。
4、菲利普·沃尔夫:《欧洲的觉醒》,商务印书馆,1990年。
5、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衰落》,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
6、克里斯托弗·道森:《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7、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79年。
8、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12世纪文艺复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9、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
10、古列维奇:《中世纪文化范畴》,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中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化
![中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0d3462b9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7a.png)
中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历史社会与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变革。
从古代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现代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社会制度以及文化传承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深厚的底蕴。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化,并试图对其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
首先,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是中国历史社会与文化的基石。
在奴隶社会时期,奴隶和地主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夏朝的大禹、商朝的商汤以及周朝的周武王等,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当时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而在封建社会时期,封建统治者通过土地兼并、徭役等手段加强了对农民的剥削和统治。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秦始皇、汉武帝等,他们统一了中国的领土,并推行了一系列统一制度,如统一文字的汉字、统一度量衡等。
中国的文化也是中国历史社会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为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强调的是和谐、仁爱、礼仪等价值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历代的社会制度以及人们的行为准则。
古代的儒家学者如孔子、孟子等都在中国的思想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此外,佛教、道教以及民间信仰等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传承,成为中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化还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以及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有着广泛的交流和贸易往来,这些交流使得外来文化渗透到中国社会和文化中。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佛教和伊斯兰教的传入。
佛教的传入使得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其影响不仅局限于宗教信仰,还推动了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发展。
而伊斯兰教的传入则对中国西北地区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回族文化。
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化经历了巨大的动荡和变革。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先后发生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及辛亥革命等一系列社会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尝试使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然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承也受到了不同的挑战和冲击。
中国新文化史研究进展及特点
![中国新文化史研究进展及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03f4276625c52cc58bd6be9c.png)
中国新文化史研究进展及特点杨峰《光明日报》(2013年04月03日11 版)大陆学界的新文化史研究有着多种称谓,或曰社会文化史,或曰新史学,或笼统地称为新文化史。
称谓不同,其学术旨趣亦大有区别。
总体而言,大致可分为两支。
一是以中国社科院刘志琴、李长莉、首都师大梁景和等为代表的学术团体,他们并未将社会文化史作为社会史的对立面,而是将其视为在一定程度上从属于社会史,有时候甚至是将其作为社会史的一个分支学科和分支领域来对待的。
刘志琴在该领域的理论贡献比较突出。
早在1993年,她就撰文呼吁从社会史角度考察中国文化的历史个性,主张开展中国礼俗文化的研究,近来又积极主张研究中国人的休闲生活,注重考察中国人的生活意识。
她的代表作《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以大众文化、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的变迁为研究对象,提出世俗理性,精英文化的社会化,贴近社会下层看历史,以及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相互渗透等问题。
在她看来,社会文化史是从文化史和社会史交叉的边缘而萌生的新的研究领域。
在此基础上,李长莉进一步对社会文化史作出界定,认为它是一门社会史和文化史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是要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生活、大众文化与思想观念相互关系变迁历史的史学分支学科。
社会文化史与社会史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二者各有侧重,又互相补充,成为新时期历史学复兴的两翼。
她强调,关注社会与观念的互动、民众生活与观念的互动是社会文化史的重要取向。
梁景和提出社会文化史的三个关注,关注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互动,关注社会生活与观念形态的互动,关注日常生活与国家意识的互动。
应该说,这一学术旨趣和定位,与社会史比较而言,并无太大的区别,甚至可将其视为是中国文化史研究者的一种社会史转向,与西方学界的“文化转向”则有着较大差异。
此外,在刘永华主编的《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一书后记中,也提出了他个人对“社会文化史”的一种理解,即“社会文化史不同于社会史、文化史的地方,就在于这种方法强调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应结合社会史分析和文化史诠释。
中国史前时期社会与文化的演变
![中国史前时期社会与文化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5b8d64bb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9a.png)
中国史前时期社会与文化的演变史前时期是尚未出现历史记载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和现代不可缺少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早期的狩猎和采集社会,到农耕和手工业的产生,再到青铜时代的来临,中国史前时期的社会文化演变十分复杂且发展迅速。
一、早期社会的演变在史前时期早期,中国是一个采集和狩猎的社会。
人们的生活方式主要以捕猎动物和采集食物为主,各自为政,而社会结构也比较简单。
当时的人们居住在洞穴或构筑简单棚屋的两种方式之一。
他们利用石器制造工具来狩猎和采集食物,这些工具包括石斧、石刀和箭头等。
中期的史前时期,社会结构有了极大的变化。
人们开始学会耕种和饲养家畜,逐渐过渡到了农业文明。
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建筑原始的土墩屋,由此也建立了家庭和村落的组织。
由于农业的兴起,中国的社会结构也逐渐形成了以家族和氏族为基础的社会组织,这也是中国史前时期的社会演变之一。
二、青铜时代的来临在中国史前时期晚期,青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面貌。
青铜时代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史前时期结束的标志。
在这个时期,人们已经能够用高炉冶炼黄铜和青铜,也发明出了许多新工具和武器。
这个时期也是礼仪之邦的兴起时期,为后来的封建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基础。
青铜时代的来临,也意味着中国史前时期社会和文化迎来了新的巨大的发展和变革。
各地开始盛行以城镇为中心的大规模社会组织、国家建立的趋势愈趋明显,许多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此期间还出现了许多古代神话和传说,如《山海经》和《诗经》等经典文化财富。
三、总结中国史前时期的社会文化演变十分复杂,难以简单地用几句话概括。
但是可以说的一点是,中国史前时期早期是一个狩猎采集和原始农业时期,中期是农业兴起和氏族社会的发展时期,晚期是青铜时代的到来,城镇化和国家的出现时期。
中国史前时期的文化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变化和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国史前时期的演变不仅深刻影响了后来的中华文明,而且还堪称对于全人类的文化演进史贡献良多。
早期中国:社会与文化史
![早期中国:社会与文化史](https://img.taocdn.com/s3/m/796eaceb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79.png)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八章霸主与武士: 春秋时代的社会转型
第九章领土国家的时 代:战国时期的政治 与制度
第十章作为政 1
治家的哲学家: 新近出土文献 的启示
第十一章秦统 2
一与秦帝国: 兵马俑是谁?
3 第十二章汉帝
国的扩张与政 治转变
4 第十三章国家
与社会:汉帝 国的官僚体系 和社会秩序
5
第十四章意识 形态的变化及
其在汉代文化
和艺术中的反
映
插图目录及来源
地图目录
索引
作者介绍
这是《早期中国:社会与文化史》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这是《早期中国:社会与文化史》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感谢观看
读书笔记
半部中国古代史从史前仰韶文化时代到汉朝这一段,客观,冷静,视角独立,还不乏温情。
虽然是译本,但文字通畅,逻辑清晰,引用的史料与考古成果都比较新。
有三点令人印象深刻。
以前读《孙子.形篇》:“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二战的将星巴顿的信念就是是:"进攻,进攻, 再进攻!为此不惜一切代价。
目录分析
注释
早期中国重要考古遗 址
早期中国年代表
第一章绪论:早期中 国及其自然与文化界 定
第二章中国复杂社会 的发展
第三章二里头与二里 冈:早期国家的建立
与扩张
第四章安阳与远方: 商和同时代的青铜文 化
第五章灼裂神秘之骨: 商晚期的书写与社会
第六章铸造下来的历 史:西周国家及其青
铜器
第七章创造典范:西 周的官僚体系和社会
60 《早期中国》,221122-1125,4天,439分钟,398个笔记今年读过不少好书,比如李峰老师的《西周的 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和《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原因很简单,他说, 哥伦比亚大学的李峰既有考古的田野经验,又有阅读文献的能力,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简单来讲,前两章讲了 早期中国的大背景,后面十二章分别讲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和汉,各朝各代简史和文化演变。
中国社会文化史理论与实践述论
![中国社会文化史理论与实践述论](https://img.taocdn.com/s3/m/e2926146852458fb770b564a.png)
2 O世纪 8 0年代末 首先 提 出文 化史 与 社会 史 相 互结合 问题 的是 中国社会科 学 院近代史研 究所
化 史研究 ,0年 代 中期 再 次 兴起 社 会 史 研 究 ,0 8 8
年代 末 9 0年代 初 开始 举 起社 会 史与 文 化史 共 生
史 国际学术 研讨 会 , 议 有 相 当数 量 的社 会 文 化 会 史论 文 发 表 , 有 探 讨 社 会 文 化 史 的 理 论 文 也
章 ⑧。2 0 0 9年 6 月 和 l 0月 , 北 京 召 开 了 两 次 在 “ 国 现 当 代 社 会 文 化 学 术 研 讨 会 ” , 是 首 次 中 这
年版 ) 忻平 的《 上 海发 现 历史 —— 现 代化 进 程 , 从 中的上海 人 及 其 社 会 生 活 12 — 13 》( 海人 97 97 上 民 出版社 1 9 9 6年 版 , 海 大 学 出 版社 2 0 上 0 9年修
订 版 ) 孙 燕 京 的 《 清 社 会 风 尚 研 究 》 中 国 人 民 , 晚 (
共 荣 的 旗 号 , 出 现 “ 会 文 化 史 ” 一 概 念 。 二 并 社 这
十年 来社会 文化史 研究 已经有 了 明显 的发展 。本 文仅 以 中国大 陆近 现代 社 会 文化 史 研究 为 例 , 对 这一 发展历程 进行 简单评 述 。
刘 志琴研 究 员 , 先 后 发 表 的两 篇 文 章 被 学 界 她
用 “ 会 文化史 ” 社 ④的 概 念 , 于 1 9 并 9 4年 在 自己 的
人 民 出版 社 20 0 8年 版 ) 乐 正 的 《 代 上 海 人 社 , 近 会 心 态 ( 8 0 至 l 1 ) (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19 16 90 》 上 91
关于社会文化史的几个问题
![关于社会文化史的几个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6d3bac285901020206409c06.png)
常的社会 接触 中被 重新 塑 造 。 [] P9 ) 文 化 史 ” 1 (18新 又被 称作 “ 会文 化史 ” 它 是 当代 西方史 学理 论 和 社 ,
历史 编纂 中一个最 主要 的史学 流派 。社会 文化 史是 研究 社会生 活与其 内在观 念形态 之间相互 关系 的历 史 。一 个社会 的人 们 为什 么 要这 样 生 活 , 什 么样 是 的思想 观念决定 的 ; 个社 会 人们 的生 活变 化 引起 一
V 1 3 N . 0. 7 o1
第3 7卷第 1 期
关 于 社 会 文 化 史 的 几 个 问 题
梁 景 和
( 首都 师 范 大 学 历 史学 院 , 京 10 4 ) 北 0 0 8
摘
要:社会文化史是 2 0世纪 9 0年代后被学者提 出的一个 新概 念, 近年来 受到更多学者 的关注。研究社
会文化史既不能脱 离大众文化 , 亦不 能忽视精英文化, 同时要注意研 究社会文化与 国家意志的关 系问题 , 以及社 会运动所蕴涵的社会文化意义。社会 文化史还需要史学界 同仁共 同努力 , 在理论 方法上 应有 新突破, 史料方 在
面 应 有 新 认识 。
关 键 词 :社 会 文 化史 ;理论 方 法 ;史 料 中图 分 类 号 : 2 3 K 0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 0 15 5 (00 0 -0 6 6 10 — 7 2 1 ) 1 9 - 9 0 - 0
随之游离 。在 1 纪 和 2 9世 0世 纪 初 的 中国 , 刊杂 报
化会使意义具体化 , 因为文化象征始终不断地在 日
收 稿 日期 :090 —0 20 -92
作者简介 : 梁景和 (9 6 ) 男 , 15 一 , 山东蓬莱人 ,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历史学博士。
西方史学上的流派
![西方史学上的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9b0914bc960590c69ec37623.png)
西方史学上的流派第一节:古典史学(公元前的古希腊时代)1、希罗多德与“社会文化史”传统的开创。
人本意识、世界史眼光和存真存疑的批判原则,奠定了西方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
2、修昔底德与“政治军事史”传统的确立。
将人类历史独立于天神之外的历史观念,成为西方建立科学的历史学的基础。
3、古典史学思想的发展特征:(1)倒退的、循环的历史观念。
(2)人本主义思想。
(3)“世界主义”思想。
(4)尚未取得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
第二节:基督教史学(公元5世纪——14世纪的黑暗时代)基督教史学理论的价值:1、系统提出了历史“统一性”和世界史的观念。
2、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历史直进观”和“历史进步论”。
3、提出善恶冲突推动历史进步的“历史动力观”。
3、创立体现历史线形发展的公元纪年法。
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攸西比厄斯。
第三节:近代资产阶级史学(14世纪——19世纪末)一、人文主义史学(文艺复兴时期14——17世纪)人文主义史学理论的特征:(1)恢复古典史学的人文主义精神。
(2)重新强调历史的垂训意义。
(3)重视历史叙述的体例。
重要流派:“修辞学派”、“博学派”。
二、理性主义史学(启蒙时代17世纪——18世纪末)理性主义史学理论的特征:(1)强调人类的理性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2)主张探索历史的发展规律,以理性的眼光来审视历史和评判历史。
(3)提倡突破狭隘的政治军事史,注意广义上的社会文化史。
(4)提出系统的历史进步理论。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伏尔泰《论世界各国的民族精神、礼仪和风俗习惯》、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纲》、康德《从世界主义者角度看世界历史观念》、维柯《新科学》三、浪漫主义史学与历史主义(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史学理论的特征:(1)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继承性。
(2)关注历史发展的个性和独特性。
(3)提倡用情感来取代理性,反对用抽象的理性原则来概括历史。
(4)注重伟大人物和政治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历史主义是浪漫主义史学的一个最重要内容。
文化史知识点总结
![文化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0d906a6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ba.png)
文化史知识点总结文化史作为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文化表现和变化。
在文化史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文化特征、发展趋势和变迁规律。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文化史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文化的概念及其发展、不同文化阶段的特征和影响力,以及一些著名的文化史事件和人物。
一、文化的概念及其发展1.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中所创造的各种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它包括语言、宗教、艺术、科学、制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文化的形成: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
从最早的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文化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技术工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有意识的创造和改造,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3. 文化的传播:文化的传播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形式通过语言、文字、艺术等方式被传播到不同地区和国家,从而相互融合、交流和影响,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景观。
4. 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在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呈现出多样性。
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各种文化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特点,反映了人类社会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二、不同文化阶段的特征和影响力1. 原始社会文化: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早阶段,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产活动。
原始社会的文化特征包括原始宗教、原始语言、原始物质文化等。
原始社会的文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宗教、神话、原始艺术等方面。
2. 农业社会文化:农业社会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农业生产的时代,人们开始依靠农业活动来生产食物。
在农业社会时期,各种社会制度、道德观念和精神文化开始逐渐形成,如天文学、历法、医药学等。
3. 工业社会文化:工业社会的发展标志着工业化生产的兴起,机器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动力。
在工业社会时期,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各种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电影等新形式的文化开始兴起。
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的再认识
![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的再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4e2a3bcb9ec3d5bbfd0a7438.png)
的对 象 或研 究的领 域 , 即独 特的 、 不 可替代 的研 究对 象 。第二 、 理论 体系, 即特 有 的概 念 、 原理 、 命题、 规律 等 所构 成 的严 密 的逻 辑 知识 系统 。第三 、 方法 论 , 即学科知 识的 生产方 式 。 在2 0 0 2 年召开 白 匀 ‘ ‘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 ’ 学 术研讨会上 ,
【 关 键 词 】 社 会 文化 史 ; 新视 角; 学科
中 国 近现 代 社 会文 化 史 是 2 0 世纪9 O 年 代 前 后继 文 化 史和 社 比如精 英思想 , 我们要 关怀 的不是这 种思想 怎样来 , 我们关 注的是 它 会 史复兴之 后而被 大陆 学者关 注渐 次兴 起的 。 1 9 8 8 年, 刘 志琴 研究 是 怎 么样 影响 社会的 , 思想与 社会的 有没有 互动 , 这 种互动 达到 了哪 员发 表 《 复 兴社 会 史 三议 》 、《 社 会史 的 复兴 与 史学 变 革一一 兼论 种 程 度; 对 于社会 史研 究 的社 会制 度、 组织、 教育、 法律 、 风 俗 等研 究 社 会史 和文 化 史的 共 生共 荣 》 , 被 学界 视 为 “ 社会 文 化 史 ”这一 学 对 象我们要 把握的是其 背后折射的 共性 , 隐藏在其 后的精神 因素 。
立学科 , 是否成熟 , 研 究对 象、 研 究方法、 研 究理论等方 面的研 究成 果。认 为其是 作为传统社会 史与 思想文化 史的反思而兴起 , 使社会 史与文 化史有机融合为一体, 构成 了史学研 究发展 的新思路 、 新方法 、 新视角 , 但 目前为止 尚未发展成 为独立的 学科体 系。
一
、
研 究对 象
出: “ 凡 是从 文化 视角 来研 究历 史上 的社会 问题 , 或 用社 会学 方法 来 研 究 文化 史 问题 , 把 社会 生 活现 象 与思 想观 念 结 合起 来 进行 研 究 , 都 可 以称之 为社 会文 化史 。 ” 梁 景和 提 出社会 文化 史 “ 是通过 民 众 外 在 的社 会 生活 来研 究 其 内在 的价 值 取向 及 其思 想观 念 ” , 后来 又 提出 “ 社 会文 化 史是 研 究社 会 生 活与 其 内在 观念 形 态之 间 相互 关 系的 历 史 。 ” 左 玉河 认 为 , 社 会文 化 史研 究 的基 本 路 向是 “ 关 注社 会 下层 , 打 通文 化 史 、 思想 史与 社 会 史 , 注重 思想 、 观 念 与社 会 的 互动 。 ”上 述 三位 学 者 , 对 社 会文 化 史 的界 定表 述 虽然 不 完 全相 同, 但 集 中 指向 是 一致 的 , 那就 是 社会 文 化史 的研 究 无论 对 象 是什 么, 必 须 以体现 “ 思想、 观 念与 社会 互动 ”为主 旨 , 以揭 示 社会 运动
世界文化历史
![世界文化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f21f2e1559eef8c75fbfb380.png)
一、智者运动1、智者学派——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主张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西方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2、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哲学的创造者;智慧的化身;启蒙思想家的先驱和战友。
①、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提出“美德即知识”;②、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这点与智者一致);③、“认识你自己”,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④、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并为此付出了生命(与18世纪启蒙思想的特点极为相似)。
3、斯多亚学派: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这一西方人文主义核心理论①、代表人物来自不同阶层不同身份②、主要观点:人与自然界都产生于最高理性——逻各斯;人生来就带有理性;人人生而平。
★、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注重人、人性,尊重人存在的价值的一种文化传统。
二、文艺复兴【反对禁欲主义,注重人性和人的欲望,肯定人的价值作用】1、背景:①、政治上,天主教的黑暗统治;②、思想上,中世纪以来,基督教会垄断了西欧文化教育,取消了个人的思想自由,使人们生活在缺少理性思维和人文精神的蒙昧之中;③、经济上,14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欧洲出现;④、阶级上,新生的资产阶级要求充分享受人世生活,力求冲破教会的思想束缚,于是一场新文化运动悄然兴起;⑤、直接上,14世纪中叶,黑死病在意大利蔓延,这既给人们带来了恐慌,又促使人们开始反省。
2、特点:①、重视现世生活,追求物质幸福,反对宗教禁欲主义。
②、主张人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求精神,反对消极的、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
③、文学艺术上表达人的真实感情,反对虚伪造作。
④、重视科学实验,反对经验论。
⑤、强调发展个性,反对基督教之禁锢人性。
⑥、以人为中心,强调个人“才能”和自我奋斗,赞扬英雄史观,表现了乐观主义精神。
3、历史作用:①、人文主义者反对分裂,反对外来干涉,主张维护民族独立。
社会史与文化史
![社会史与文化史](https://img.taocdn.com/s3/m/172d8397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78.png)
社会史与文化史都是人类历史研究的重要分支,二者在历史研究中各有侧重。
社会史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组织、制度、经济和政治等方面,而文化史则是研究文化遗产、艺术、信仰、文学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历史。
在现代历史研究中,社会史和文化史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二者之间有些交叉和互为因果的关系。
本文将就社会史和文化史的研究对象、方法及互动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社会史和文化史的研究对象社会史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组织、制度、经济、政治等方面。
对于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们都有不同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史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而质疑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则认为,这种阶级斗争的划分过于简化,过于主观,不能完全汇集人类社会多样复杂的历史现实。
当然,社会史的研究对象除了阶级矛盾及斗争,还包括社会结构的演变,生产方式的变化,人口迁徙,政治制度的形成以及变更等等,这些研究对象虽然有不同,但是都体现出了社会史的本质。
与之不同的是,文化史研究的是文化与文化传承,文艺与信仰等方面。
在文化史的研究中,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和抽象的概念。
要完整而准确地把握文化本身和其历史变迁,必须考虑文化的多方面用途和元素,包括:语言与文字、宗教信仰、艺术与文学、哲学与思想、道德与行为规范、社会关系等等。
因此,文化史的研究也是综合性的研究。
文化史与社会史的研究对象不仅仅只是社会或文化本身,更重要的是两者互动的方面。
比如,文化值观、艺术表现等与社会、政治、经济等的关系,这种文化与社会的互动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正是因为文化的存在,使人类社会存在着高度的文化多样性。
二、社会史和文化史的研究方法社会史和文化史在研究方法上有较多的区别。
社会史常常采用数量性的研究方法,以统计数据和社会学方法作为研究的基础,着眼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演变和发展。
如,民族人口变化、财富阶层的分化、政治制度的变化等等问题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精确的认识。
历史学的社会史和社会文化
![历史学的社会史和社会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013f1dfc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5c.png)
历史学的社会史和社会文化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历史的学科,是人类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历史学的研究中,社会史和社会文化是两个重要的分支领域。
这两个领域对于人类历史的理解和研究非常重要,本文将介绍这两个领域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
一、社会史社会史是历史学的重要分支领域之一,它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社会史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科学技术、环境等方面。
社会史的核心问题是探析人类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趋势,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运行和变迁规律。
社会史的研究方法也非常多样化,包括历史文献的收集和整理、田野调查、口述历史、档案和文物的研究等方法。
社会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研究者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丰富的人文素养,并且需要具备较高的历史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社会史的研究对于人们深入了解人类历史、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指导社会实践和促进社会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社会史的研究一直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社会文化社会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文化领域内的演变和发展。
社会文化研究的是社会文化现象和文化变迁,如宗教、文学、艺术、语言、传统习俗、生活习惯等方面。
社会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了解人类文化的变迁和发展趋势,研究文化的内在本质,探析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社会文化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民俗学研究、考古学研究、文献研究等,其中田野调查是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
社会文化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类社会的文化领域,研究者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人文知识,并且需要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和创造性思维。
社会文化研究对于人们深入了解文化现象、了解文化传承和变迁、指导文化实践和促进文化创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社会文化研究一直是一个备受历史学界重视的领域。
三、社会史和社会文化的相互关系社会史和社会文化都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两者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基础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
但是,社会史和社会文化在研究中也有各自的特点和重点。
人类社会的文化演变史
![人类社会的文化演变史](https://img.taocdn.com/s3/m/71674e28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0f.png)
人类社会的文化演变史人类社会的文化演变史随着人类的进化,文化不断演变发展。
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想观念、艺术表达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人类社会文化的演变史。
一、原始社会阶段(约150万年前至公元前5000年)原始社会的人们生活在采集狩猎时代,主要利用自然资源维持生计。
此阶段的文化遗物主要是工具、武器、壁画、雕刻、祭祀用品等。
人们的意识形态主要为图腾崇拜和巫术信仰。
此阶段的代表文化有非洲的萨尼人神话、法国拉斯科洞壁画和中国的大禹治水神话等。
二、农业社会阶段(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年)人类开始采用农业生产方式,出现城镇、国家、职业分工等现象。
文化遗产逐渐丰富起来,如中东的古巴比伦、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夏商周文化等。
人们的意识形态从图腾信仰、巫术信仰演变为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考,如中国的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以及希腊的哲学和罗马的法律等。
三、工业社会阶段(公元前400年至19世纪末)在此阶段,人们使用了各种机器和设备,采用工业生产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遗产也得到了繁荣,如印度的摩揭陀王朝、欧洲的文艺复兴等。
人们的意识形态继续从宗教信仰、哲学思考演变为以科学为导向的现代思想。
文化产生的形式也变得多样化,如文学、音乐、电影、电视等。
四、信息社会阶段(20世纪至今)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文化演变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信息、科技与文化紧密结合,不断呈现出新的文化现象,如社交网络、网络小说、网络影视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是现代音乐、电子游戏和影视作品。
此阶段的文化产生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人们的意识形态也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包容。
总之,人类社会文化的演变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代表了人类社会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
每个阶段的文化特点都呈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史学理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
![史学理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746b7f73bceb19e8b9f6bab6.png)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近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这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研究》杂志社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历史研究所、文学研究所等单位的近30位学者与会。
这次会议的主题有三:一是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二是大众文化与观念变迁,三是社会文化史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发展趋向。
与会学者结合各自的研究心得和体会,围绕上述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社会文化史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比较重视的一个方向,像法国的新年鉴学派,提倡关注民众,注重基层社会、下层社会方面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
在美国,像艾尔曼提倡的新文化史学派,要打通社会史和思想史,也是这个趋向。
这是对传统史学聚焦于上层政治活动的一种纠正或者补充。
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刘志琴先生经过认真论证,最早提出将社会文化史作为研究室的主攻方向,但当时并不被人们理解。
因为按中国传统的史学观念,人们注重政治史、经济史、外交史,而民众生活方式、社会风尚和大众文化等领域很少被人注意。
“草鞋没样,边打边像”,社会文化史的研究,是一种试探性工作。
经过10年的努力,尤其是通过近代史所文化史研究室同仁合作编撰《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社会文化史逐渐为海内外学术界关注,并得到了越来越多学界同行的认同。
一、社会文化史研究,是价值判断还是事实陈述?通过个案研究,来揭示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的互动关系,是社会文化史所采用的基本方法。
许多学者都在这方面做了尝试。
废止缠足,是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一种标志。
但这种行为,是妇女自己的诉求,还是各种势力交叉作用建构出来的东西这个问题并未引起太多人的关注。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认为,缠足是丑的,其实最早是传教士话语,对于当事人(妇女本身)的心态及其转化,人们并未关注。
我们现在研究缠足,一开始就陷入缠足与反缠足运动的理论套子中。
人类社会的历史和文化
![人类社会的历史和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1c6c460a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21.png)
人类社会的历史和文化人类社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十万年前,当时的人类还是以狩猎和采集为生,没有固定的居所和社会组织,但已经开始建立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涉及到人类的思想、价值观、习俗、语言、艺术等各个方面。
在文化的发展史上,有许多重要的事件和时期。
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类从狩猎采集时期转向农业时期。
大约在1万年前,人类开始驯化和种植植物,发展起了农业,这意味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
农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文化。
农业的发展还带来了城市的建立。
在农业社会中,人口数量逐渐增加,为了更有效地分配资源和提高生产效率,人们开始建立城市和建立专业化的社会组织。
这是文化发展史上的另一个重要事件。
城市建设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居住方式和社会形态,更重要的是为传播文化提供了新的平台。
城市的建立也催生出了历史上最广泛的文化变迁之一,就是人类社会从古代走向现代。
在历史上,各种不同的文明在不同的时期出现和消亡。
在近代,西方文明逐渐成为主导,在科技、文化、经济等方面占据了优势地位。
这一过程中,人类文化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尤其是现代技术的发展对于人类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转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除去农业和城市建设,人类文化也经历了不同形式的变迁。
在古代,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文化形态也相对单一。
在中世纪,欧洲文化经历了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将基督教文化引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不仅影响到欧洲,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时期,信息技术和全球化使得各种不同文化互相交流,相互融合,这对于人类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文化多样性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各种文化碰撞和融合为人类创造出了更为丰富和多彩的文化生活。
可以说,人类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历史的大部分事件和进程在文化的影响下得以实现。
文化也是人类共同的丰富和有价值的财富,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每个人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历史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
![中国的历史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ba4b1725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16.png)
中国的历史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一直以来是备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度,历经漫长的岁月,经历了无数的风云变幻,经历过战争、内乱、灾难等多种挑战,但是仍然能够不断地发展和壮大。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社会文化也在不断地变迁和演变。
中国的历史可以分为多个朝代,不同朝代的兴衰成败,对中国的社会文化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早的朝代是夏、商、周,这个时期的社会经济以农耕为主,生产力落后,但是从这个时期开始,贵族文化逐渐形成。
由于贵族的政治统治和文化传承,中国的宗教、哲学、礼仪等方面也得到了全面发展。
秦汉时期,恢宏的大一统和太平盛世,使得中国国力强盛,经济繁荣。
秦制的实施和汉武帝的改革,都推动了政治和文化的进步。
这个朝代的文化显得更加多元化,秦汉时期是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和儒教的发展也逐渐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面貌。
随着唐宋的盛世来临,中国的文化形态开始发生进一步的变迁。
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时期,文学、历史、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蓬勃发展。
唐代的诗词、歌谣与绘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宋朝时期,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技术的繁荣,宋初的火药和印刷术是对世界文化影响最大的发明之一。
宋代的诗词、曲艺、小说等文学形态独具特色,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时期,中国的社会文化开始逐渐走向多样化。
明朝的绘画、陶瓷工艺和文学史学,都有了重大发展。
而清朝的诗词、小说和剧场文化则更加多样化、丰富化。
随着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演进,更加多元化的文化,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发展。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文化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不断地发展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思想文化、音乐艺术、电影影视等领域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迎来新的黄金时代。
中国的历史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历程。
虽然历经了很多风雨,但是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不断地发掘和创造,并将之传承了下来,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
![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https://img.taocdn.com/s3/m/af923e84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4a.png)
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
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是一本旨在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历史的教材,它从不同时期、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以小说、诗歌、文章及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分析、描述、总结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文化变迁。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1. 中国古代社会的起源: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渊源和发展,以及古代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2. 政治体制:介绍古代政治体制的建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3. 经济发展:介绍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古代贸易活动的情况,以及古代货币的使用情况;
4. 社会文化:介绍古代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古代社会中不同阶层的生活状况;
5. 宗教思想:介绍古代宗教思想的发展,以及宗教思想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6. 战争史:介绍古代战争的发展,以及各种战争对古代社会文化的影响。
总之,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是一本很好的教材,可以帮助读者系统地、全面地、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历史,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当今的社会文化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文化史:史学研究的又一新路径2010-08-17光明日报点击: 174编者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取得了长足发展,历史学亦不例外。
在史学百花园中,新成果、新方法、新理论等层出不穷;文化史、社会史、口述史、社会文化史等一派欣欣向荣之象。
作为史学新兴学科的一支,国内社会文化史的发展已走过20年的风雨历程,虽然还未成长为参天大树,但在史学界搞得有声有色亦是有目共睹。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国内社会文化史研究取得的进展,本刊特邀刘志琴、梁景和、李长莉等在这一领域辛勤开拓、颇有实绩的专家介绍有关情况,向读者朋友释疑解惑。
主持人:危兆盖(本报记者)特邀嘉宾:刘志琴(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梁景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长莉(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刘志琴梁景和李长莉一、在文化史、社会史的大潮中社会文化史破土而出主持人:社会文化史是什么?它与通史、专史、文化史、社会史是什么关系?它是要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还是要发展成一个新学科抑或只是增加一种解读历史的新方法?梁景和:在国外,社会文化史更多地被称作新文化史,它是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和历史编纂中一个最主要的史学流派。
但在国内,我们习惯于用“社会文化史”这一称谓。
美国史学家林·亨特1989年在其主编的《新文化史》一书中首次举起“新文化史”的大旗,标志着新文化史的崛起。
亨特指出,新文化史“探讨方向的焦点是人类的心智,把它看作是社会传统的贮藏地,是认同形成的地方,是以语言处理事实的地方。
……文化史研究者的任务就是往法律、文学、科学、艺术的底下挖掘,以寻找人们借以传达自己的价值和真理的密码、线索、暗示、手势、姿态。
最重要的是,研究者开始明白,文化会使意义具体化,因为文化象征始终不断地在日常的社会接触中被重新塑造”。
我以为,社会文化史是研究社会生活与其内在观念形态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是观察和诠释历史的一个重要视角和层面。
社会文化史可以补充通史和专史的内容,社会文化史与文化史、社会史具有交叉关系,亦可发展为并列关系。
社会文化是客观存在,运用社会文化史的视角和层面会发现更为丰富多彩的历史现象和内容,因此开展社会文化史研究,具有推动史学发展的实际价值和意义。
李长莉:历史学是以实证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面对的是丰富纷繁的以往人类社会现象及人们的所有活动,要予以认知,就需要一定的概括与分解。
因此近代以来的历史学学科体系形成了综合性通史与分领域专史两条学术路径,这也成为迄今史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然而,随着人类面临日益复杂而多样的问题,要求历史提供的知识已不只是还原历史真相与判断是非,而是要开掘历史现象的纵深处,多层面地探究其内在根源与演变机制。
如此则只限于某一专史领域、单一视角的知识难以解答,而如果从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视角进行认知,则可弥补单一视角的某些缺陷。
“社会文化史”20年来的发展历程,就是这样一种以跨学科交叉视角研究历史的探索与尝试。
“社会文化史”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针对当时相继兴起的文化史和社会史各有偏重、难以反映社会文化的一些纵深领域、留有诸多相互重合又模糊不清的空间等问题,开始有学者尝试打通社会史与文化史,探索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交叉研究,于是提出了“社会文化史”的新概念。
我以为这并不是一种严格的学科范畴,而主要是指一种交叉学科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大致而言,即以文化理论分析历史上的社会现象或用社会学方法研究历史上的文化问题。
它与通史和专史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予以补充,使历史学的血肉更为丰满鲜活。
刘志琴:48年前一篇《<急就篇>研究》在学术界引起轰动。
《急就篇》是汉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引起轰动的是这篇论文所展现的汉代社会生活、宗族乡党、村邑闾里、社会风尚的形形色色,具体、翔实地再现了汉代人的衣食日用、物态人情、雅好时尚。
周予同、黎澍等老一辈学者对此赞誉有加,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感慨地说:“这样的文章我也写不出!”这是史学大家的自谦吗?不是,老一代学者并非没有学富五车的知识和才情,但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人们耳熟能详的是阶级压迫、农民起义、王朝盛衰,在众口一词的学术氛围中,突然冒出一个另类眼光,从社会和文化的视角,对2000年前的启蒙读物展开全新的解读,从一句“奴婢私隶枕床杠”,对照敦煌文本、居延汉简、宗族家谱,得出汉代奴婢不入户籍,而入财产籍,类似床杠等生活用具,这与古罗马把奴隶视为生产工是不同的社会结构。
从去年出版的沈元遗著《汉书批注》来看,他写这篇文章时精读了《汉书》,文章中还运用音韵学、版本学、地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进行综合考察,厚积薄发,尺幅千里,小问题做出大文章。
这样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为史学界敞开一个新视野,即社会文化史的视野。
当时不可能由此提升到学科意义,建国后社会学和文化学都被取消,由此相应的是社会史的研究缩小到有限的一隅,文化研究则被思想史取代,全国没有一个院校开设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课程,更没有一个专业的研究机构。
要说这篇文章在半个世纪以前踏入社会文化史的领域,那也只是个别的自发趋向,这一成果获得学术界的高度赞扬,不仅是作者令人信服的才识,也是史学研究迫切要求扩大眼界的期盼。
20世纪80年代初,文化研究如狂飚突起,推动了社会学和社会史的复兴。
文化史本是历史学和文化学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它是在近代中国形成的新兴的学术领域,兼有与社会史共生、共荣的特点。
它们各有专业的研究对象和知识系统,伴随现代学术的积累和开发,各门专业之间经常交叉,到一定程度发展出边缘学科乃是现代科学发展常有的现象。
在法学与哲学之间兴起的法哲学,对法学是有革命意义的建构;从语言学与哲学交叉中产生的语言哲学,被认为是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突破性建树。
尽管这些新兴学科还很稚嫩,有的也存在学术分歧,毫无疑义的是,它以跨学科的长处、焕然出新的见解,愈来愈得到学术界的重视。
近年来在国外兴起大文化史的概念,国内有社会文化史的兴旺,国外有相似的学科出现,说明社会文化本身乃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现象。
它融通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和精神气象,从上层和下层、观念与生活的互动中,揭示社会和文化的特质,这对历史悠久、积累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来说,更具有本土特色和发展的优势。
二、社会文化史在理论上的开拓与创新主持人:一个学科门类的产生离不开理论上的开拓与创新,在史学界已成某种声势的社会文化史,其理论依据及理论建树又是什么?梁景和: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为传统的史学理论与方法,二为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三为创新的理论与方法。
李长莉:由于过去常用的一些比较单一和平面化的史学概念不足以准确地表达社会文化史研究对象的丰富意义,因而研究者越来越多地采用一些表达复合意义或新生意义的新概念作为分析工具。
例如:公共空间、公共领域、建构、想像、社会记忆、话语、失语、合法性、正当性、权力、语境、场景、宏大叙事、个案、微观研究、深描、地方性知识—普遍性知识、大传统—小传统、民间社会等等。
这些概念词语大多是从其他社会科学的方法库中借用,引入史学研究中的,它为社会文化史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因而在史学研究的队伍中,研究社会文化史的学者运用这些新概念最为广泛。
这些概念的提出与运用,为社会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撑。
刘志琴:中国有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足以创生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中国社会文化史理论。
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提出,中国基层社会本于礼治秩序,乡土中国是礼俗社会。
“礼”在中国有礼制、礼治和礼教之称谓,礼制是王朝钦定的器物享用制度。
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典章”、“律例”或“车服制”、“舆服制”等各式条文,管制人们的物质生活。
礼在中国,实际上是日用消费品分配的准则和教化民众的规范。
所以礼不仅是思想观念、道德准则,也是制度的实体,这样一种涵盖物质、精神和制度的概念,在西方古典哲学中从未出现过,因此找不到对应的词汇来翻译“礼”,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特有的理念形态。
中国古代史中的“俗”,也与西方有别,西方民俗学在日本直译为《土俗学》,是指下层自然生成的习惯势力,而在中国略有不同,虽然俗在中国也指民间习俗,但自古以来就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最高统治者不仅要亲自过问风俗民情,还委派官吏考察民风,作为制定国策的重要参照。
从商周的天子、诸侯,到明清的君主、士大夫,都把以礼化俗作为治理天下的大事,主导习俗的发展,致使礼中有俗,俗中有礼,两者的价值走向愈益趋同,致使礼俗之界难以划分。
在中国人心目中,大至天道运行,小如日用器物,深到修心养性,无不以教化为先。
孔子的“移风易俗”,管子的“教训正俗”,荀子的“习俗移志”,吕不韦的“观其俗而知其政”等,各家各派都具有把国运盛衰、名教兴亡的审视点下移到社会生活考察的传统,有力地推动了伦理观念渗入生活方式、社会风尚和民间文化的各个领域。
在中国,一部社会文化史实际上也是一部物化的社会思潮史,这是思想史和社会史不能取代的内容。
如此厚重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最能创生中国的社会文化史理论。
当今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处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能不受外来文化的启迪,但鉴于中国文化的特质,我以为研究者与其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到不如深入到本土资源中谋求新发现。
因为充分认识中国文化模式的独特个性,就足以使这一领域活色生香,甚至改写中国思想史的风貌。
这应是开展社会文化史研究的价值所在,我希望研究社会文化史的同行们在这方面大胆探索,定能有所贡献。
三、如何评估20年来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成绩?主持人:国内社会文化史研究开展已20年了,成绩何在?代表作又如何?刘志琴:记得30年前文化史刚刚复兴时,人们也有这一提问,周谷成的回答是:“草鞋没样,边打边像。
”今天已无人再对文化史研究提出这样的疑问了,我想社会文化史的前景也一样。
一门学科从发生到成熟要有几代人的努力,所以即使今天还没有产生有影响的代表作,也不能轻易否定新探索对学科发展带来的新鲜活力。
何况任何时代人们的认识都有它的局限性,也许今天看起来不起眼的作品经过几十数百年的历史沉淀,就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也说不定。
李长莉:20余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运用社会文化史视角进行历史研究,论题和领域在不断扩展,研究论著逐年增多,“社会文化史”已经形成了一个以社会与文化交叉视角为特点,有较为集中的研究领域,稳步发展、不断深入开拓的史学分支领域,从研究路径和撰述形式上也形成了诸多趋向。
梁景和:20年来,关于社会文化史的研究还很难说已经出现典范之作,但还是要承认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发表了很多学术论文,也出版了一批学术专著,诸如刘志琴主编的三卷本《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李长莉的《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生活与伦理的近代化》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传统到现代》、严昌洪的《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忻平的《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孙燕京的《晚清社会风尚研究》、王笛的《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等,我自己也出过两本《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研究》和《五四时期社会文化嬗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