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文言文总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题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题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题答案一、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奴子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

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①,望之如偃蹇②老儒。

一日,雅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或指所在复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

魏问相见何意。

曰:“适在枯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③,倦而假寐。

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

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

”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

夫僮仆读书,可示佳事。

然读书以明理,明理以致用也。

食而不化,至昏聩僻谬④,贻害无穷,亦何贵此儒者哉!(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释】①迂缓:迂腐迟缓。

②惬赛:高耸,引申傲慢。

③针黹(zhǐ):针线活。

④昏聩僻谬:糊里糊涂,怪癖荒谬。

(1)用“/”给乙文中画线处断句(限断三处)。

或指所在复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

(2)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老河兵闻之”的“闻”与成语“闻风丧胆”的“闻”意思想同。

B.“适在枯水井前”中的“适”与成语“适可而止”的“适”意思不同。

C.两只落入水中的石兽,过了十多年,未被河水冲到下游,反而到了上游数里外处。

D.傅显知书达理,他看到小孩子有险情,急忙去找小孩子的父亲,小孩子才平安无事。

语文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卷带答案

语文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卷带答案

语文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卷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衰玩焉。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赐也日损。

”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②不若己者。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③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孔子家语》)【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

②说:谈论。

③化:融为一体。

④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香远益清则商也日益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自钱孔入,而钱不湿C.水陆草木之花一老河兵闻之D.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陈康肃公善射(2)用“/”给乙段中的画线文字断句。

(限断两处)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4)人生在世,应该如何修炼自身,让自己不断进步发展?请联系甲乙两文的内容,阐述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谈笑有鸿儒(________)②阅金经(________)③有仙则名(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前后矛盾的。

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揶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讲学家/设帐/寺中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D.可据理/臆断/欤(2)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山门圮于河________②棹数小舟________③是非木柿________④盖石性坚重________(3)翻译下面句子。

①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4)阅读本文后,你有何启示?【答案】(1)C(2)崩塌,倒塌;划船;此,这;原来(是)(3)①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人太多了,怎能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呢?(4)启示我们: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人太多了,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

【解析】【分析】(1)C项,“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的正确句读是: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文言文复习试题及答案(伤仲永、木兰诗、共工怒触不周山)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文言文复习试题及答案(伤仲永、木兰诗、共工怒触不周山)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文言文复习试题及答案(伤仲永、木兰诗、共工怒触不周山)含答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试题(含答案)★★★《伤仲永》一、常识积累⑴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⑵文学常识: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

古代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叙事成分较多,是抒情、议论的基础,不追求细节的生动性,力求简约。

常常借一件事情来抒写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⑴、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⑵、见闻录二、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贤于材人远矣(“材”通“才”,才能)三、一词多义自:1.并自为其名()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闻:1、余闻之也久()2、不能称前时之闻()其:1、其诗以养父母()2、稍稍宾客其父()然:1、父利其然也()2、泯然众人矣()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答案:自:名词,自己介词,从闻:动词,听说名词,名声其:代词,这代词,他的然: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宾客: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客人四、古今异义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2、(或)以钱币乞之()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4、(稍稍)宾客其父()5、泯然(众人)矣()答案:1、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

今义:判断动词2、古义:不定代词,有的。

今义:或许,或者。

3、古义:文采或道理。

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4、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5、古义:平常人。

今义:许多人,大家。

五、重点句子翻译。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答案:六、问题探究1、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ABCDF),属于侧面描写的有(E)。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专项复习 课内文言文基础训练(含答案)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专项复习 课内文言文基础训练(含答案)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专项复习课内文言文基础训练(含答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专项复习课内文言文基础训练一、《孙权劝学》(一)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标三处)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二)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卿今当涂掌事当涂:________2.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____ 务:________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经:________4.但当涉猎但:______ 涉猎:________5.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 过:________6.非复吴下阿蒙____________ 非复:________(三)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义:________今义:独自,孤独博士:古义:________今义:学位的一种2.见往事耳古义:________今义:过去的事(四)解释下列多义词。

1.见见往事耳________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2.当但当涉猎________当涂掌事________(五)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二、《卖油翁》(一)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标三处)公亦以此自矜(二)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善射善:________2.公亦以此自矜____________ 自矜:________3.释担而立____________ 释:________4.但微颔之____________ 颔:________5.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____ 轻:________6.康肃笑而遣之____________ 遣:________(三)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手熟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题含答案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题含答案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河中石兽》)【乙】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①。

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②,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

何以明之?其花披哆③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④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若带露花,则房敛⑤而色泽。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此亦善求古人笔意⑥也。

(选自《正午牡丹》)【注】①精粗:精良和粗劣。

这里指古画水平的高低。

②姻家:儿女亲家。

③披哆(chǐ):文中指花朵完全开放、花瓣散开。

④黑睛:瞳孔。

⑤房敛:花冠收拢。

⑥笔意:这里是指绘画的乐趣。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转转不已________②如是再啮________③尝得一古画________④善求__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B.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C.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D.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②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4)从“老河兵找到石兽”“丞相吴公一眼看出画面上是正午牡丹”两件事中,你受到怎样的启发?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语文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试卷答案

语文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试卷答案

七年级下文言文总复习卷一答案第一单元伤仲永1.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是北宋朝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对……感到诧异②即书.诗四句;写;题上③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对待④从先人..还家这里指作者死去的父亲3.翻译下列句子..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他的天资;远远胜过一般有才能的人..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⑤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5.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A B C D F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E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6.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7.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第一阶段: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明;极有作诗的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方仲永又过了七年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8.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引号内填原文9、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第二单元木兰诗1.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一书..这首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⑴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⑵万里赴戎机赴:奔赴⑶出郭相扶将郭:外城⑷策勋十二转策:记功⑸着我旧时裳着:穿⑹关山度若飞度:度过;过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帖通贴;意思是⑵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火通伙;意思是4.翻译下列句子..⑴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越一道道山;越过一座座山..⑵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军和战士身经百战;转战数载;有的为国而死;有的胜利归来.. 5.画线的第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排比、互文;写出了木兰急切操办行装;而且井然有序的情景;渲染战前准备的紧张和忙碌.. ..6.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A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7.画线的第二句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答:动作描写..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激情..女儿情怀.. 8.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答: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9.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答: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第三单元孙权劝学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它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体通史..该书由司马光主持编写;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A.初当初当涂当道;当权多务多事务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博士知识高深的人辞推托C.涉猎粗略地阅读往事历史过到D.见事认清事物及到了……的时候非复不再是3.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语气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表阻止语;气;可译为“罢了”..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4.翻译句子..1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对吕蒙说:“现在你当权掌管军政大事;不可以不学习”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现在你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的吴县阿蒙了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士别三日;就应当重新另眼看待;老兄你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5.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方法:但当涉猎目的:见往事耳6.本文主要通过_对话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睿智、关心下属;吕蒙:直率_________..7.鲁肃的话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成;文末“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8.文中孙权善劝;请结合本文略加分析..答: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结果看也可说明孙权善劝..9.从仲永和吕蒙的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第五单元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夸父逐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与日逐走..竞跑;赛跑⑵河.渭不足黄河3北.饮大泽向北⑷弃其.杖夸父2.翻译下列句子..4.从夸父逐日这个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答: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以及勇于向大自然挑战、自我牺牲的英雄精神七年级下文言文总复习卷二答案共工怒触不周山集体撰写的一部着作..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昔者:从前 2怒而触不周山触:碰、撞3天柱折;地维绝折:折断绝:断4水潦尘埃归焉潦:积水尘埃:泥沙3.翻译下列句子..1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译: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天帝;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2天柱折;地维绝译: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3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译: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流水和泥沙都向这里汇集..4、夸父与共工有何共同处1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2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第四单元口技一1、本文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作者林嗣环 ;字铁崖 ..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1会.宾客大宴AA.适逢;正赶上 B.会议 C开会 D.会合2众妙毕.备CA.毕生 B.毕业 C全、都 D.完了3宾客意少.舒BA.少量 B.稍微 C减少 D.年轻4不能名.其一处也DA.名字 B.名声 C.出名 D.说出3.把下列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2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妇人拍着孩子喂奶;小孩含着奶头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轻声哼着哄他睡觉..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本文写到了口技人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5.在听口技表演时;本文居然写道“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你认为这可信吗谈谈你的独到见解..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可信..因为口技人的表演技艺非常高超;他已完全把听众带入了火灾的情景之中;就如看电影、电视一样;明知是假的;我们的心情也常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听众有这样的反应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二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妇抚儿乳.喂奶 2既而..儿醒不久;紧跟着3一时..齐发同时 4众妙毕.备全;都2.用“//”将本文段分成两层;并概括段意..众妙毕备..∥满座宾客第一层: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第二层:描绘了听众赞赏陶醉的神情..3.本文段描写听众的情态;有何作用侧面描写;在于衬托赞美艺人之技“善”.. 4.本文段描写听众表现的文字中;说明听众入了神;唯恐听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的词语是伸颈、侧目;表示听众心领神会;感到满足的词语是微笑;说明听众为之折服;但又不便忘形叫好的词语是默叹..5.翻译:1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各种声音同时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2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全场的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眯着眼睛;微笑着;暗暗地赞叹;认为表演得好极了 ..三7.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中间..力拉其中夹杂 2虽.人有百手即使3不能名.其一处说出 4两股.战战大腿8.直接表现火势凶猛的句子是: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9.表现大火中人们行动的声音是: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10.翻译1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2曳屋许许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3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有尽有.. 4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第六单元狼1.本文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写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缀.行甚远紧跟 2恐前后受其敌.攻击3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4一狼洞.其中打洞3.下列“其”字均为代词;请选出“其”所指代对象相同的一项D①恐前后受其敌②意将隧入以及其后也③屠自后断其股④其一犬坐于前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4.本文段表现狼贪婪、凶恶的本性的句子是:“缀行甚远”“并驱如故”.. 5.本文段反映屠户由畏避到醒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是: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6.翻译..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译文: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⑵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译文: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⑶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译文: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7.我能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DA.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目似瞑;意.暇甚 D.止.增笑耳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止.有剩骨8.用“/”线为下面两句话画出正确的朗读节奏..1其一/犬坐于前;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9.我能指出对下列文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B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而两只狼又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B.乃悟前狼假寐:才明白先走开的狼是假装睡觉..C.弛担持刀:放下担子拿起屠刀..D.屠自后断其股: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10.文章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看;它告诉“人”什么呢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项之文言文复习(含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项之文言文复习(含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项之文言文复习(含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基础知识考查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蒙辞以军中多务辞:推托B.问女何所忆___忆:回忆C.陈康肃公善射___善:擅长D.独怆然而涕下___涕: 眼泪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惟吾德馨___ 惟:只B.无丝竹之乱耳乱:扰乱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管理D.满铁范为一板___范:模子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香远益清_________益:益处B.公亦以此自矜___ 矜:夸耀C.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冒:覆盖D.造化钟神秀___钟:聚集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以杓酌油沥之沥:注入B.卿言多务务:要务C.即更刮目相待刮:擦D.有卖油翁释担而立释:放下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印:印刷B.持就火炀之就:靠近C.阴阳割昏晓割:分D.濯清涟而不妖妖:妖娆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对镜帖花黄B.活板C.荡胸生曾云D.但当涉猎,见往事耳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尝射于家圃B.无案牍之劳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不以木为之者以钱覆其口D.愿为市鞍马其印为余群从所得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则以一平板按其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B.无丝竹之乱耳大兄何见事之晚乎C.自以为大有所益一板已自布字D.陶后鲜有闻鲜为人知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是()A.卷卷有爷名B.双兔傍地走C.尔安敢轻吾射D.万里赴戎机10.下列与其他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何陋之有B.蒙辞以军中多务C.投以骨D.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七年级下文言文总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下文言文总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下)文言文总复习练习第一单元《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字,晚号;是北宋家、家和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还家( )..其父( ) ④明道中,从先人3.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5.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6.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7.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古诗文默写》试题汇编(附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古诗文默写》试题汇编(附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古诗文默写》试题汇编(附答案)(一)《木兰诗》(南北朝乐府北方民歌)1.《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的诗句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木兰诗》中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木兰诗》中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木兰诗》中写木兰奔赴前线思念亲人的句子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5.《木兰诗》中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6.《木兰诗》中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7.《木兰诗》中从“归来见天子”一段里你揣摩一下木兰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8.《木兰诗》中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9.出自《木兰诗》的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其原话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0.《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军营夜景,借星夜哨兵为战场上的木兰做了一幅剪影式勾勒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1.《木兰诗》中描写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12.《木兰诗》中与成语“扑朔迷离”有关且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3.《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且概括了木兰多年征战经历的名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4.《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凯旋而归后的强烈愿望诗句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二)《山中杂诗》(吴均)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反映山中屋宇地势高峻且富有情趣的两句是: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②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刘元卿《南岐之人》)【注】①瘿:读yǐng。

颈瘤,俗称大脖子病。

②焦:细瘦干枯。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湮于沙上________②转转不已________③及见外方人至________④焦而不吾类__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B.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C.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D.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4)【甲】、【乙】两文揭示的共同道理是什么?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七年级(下)文言文总复习练习及答案

七年级(下)文言文总复习练习及答案

七年级(下)文言文总复习练习及答案第一单元《伤仲永》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④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泯然众人矣。

3.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4.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5.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6.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角度来看,“ ”;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

(引号内填原文)第三单元《孙权劝学》1.解释下列加点字。

A.当涂博士辞涉猎见事及B.解释成语①.吴下阿蒙:②.刮目相看:2.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语气?(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本文主要通过____________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是____________;吕蒙是____________。

6.文中孙权善劝,请结合本文略加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单元《口技》一、1.我能给下列句子中解释加点词语。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含答案)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一]第一组习题:1.本文选自代小说家写的短篇小说集。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缀行甚远()(2)恐前后受其敌()(3)其一犬坐于前()(4)一狼洞其中()3.下列“其”字均为代词,请选出“其”所指代对象相同的一项()①恐前后受其敌②意将隧入以及其后也③屠自后断其股④其一犬坐于前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4.本文段表现狼贪婪、凶恶的本性的句子是。

5.本文段反映屠户由畏避到醒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是。

6.翻译。

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⑵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文:。

⑶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文。

7.结尾一段是什么表达方式?[二]第二组习题:1.我能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目似瞑,意暇甚D.止增笑耳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止有剩骨2.我能指出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久之,目似瞑②又数刀毙之③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④盖以诱敌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我能用“�M ”线为下面两句话画出正确的朗读节奏。

(1)其一犬坐于前。

初一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题含答案

初一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题含答案

初一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奴子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

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①,望之如偃蹇②老儒。

一日,雅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或指所在复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

魏问相见何意。

曰:“适在枯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③,倦而假寐。

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

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

”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

夫僮仆读书,可示佳事。

然读书以明理,明理以致用也。

食而不化,至昏聩僻谬④,贻害无穷,亦何贵此儒者哉!(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释】①迂缓:迂腐迟缓。

②惬赛:高耸,引申傲慢。

③针黹(zhǐ):针线活。

④昏聩僻谬:糊里糊涂,怪癖荒谬。

(1)用“/”给乙文中画线处断句(限断三处)。

或指所在复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

(2)下列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老河兵闻之”的“闻”与成语“闻风丧胆”的“闻”意思想同。

B.“适在枯水井前”中的“适”与成语“适可而止”的“适”意思不同。

C.两只落入水中的石兽,过了十多年,未被河水冲到下游,反而到了上游数里外处。

D.傅显知书达理,他看到小孩子有险情,急忙去找小孩子的父亲,小孩子才平安无事。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题附答案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题附答案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河中石兽》)【乙】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①。

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②,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

何以明之?其花披哆③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④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若带露花,则房敛⑤而色泽。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此亦善求古人笔意⑥也。

(选自《正午牡丹》)【注】①精粗:精良和粗劣。

这里指古画水平的高低。

②姻家:儿女亲家。

③披哆(chǐ):文中指花朵完全开放、花瓣散开。

④黑睛:瞳孔。

⑤房敛:花冠收拢。

⑥笔意:这里是指绘画的乐趣。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转转不已________②如是再啮________③尝得一古画________④善求__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B.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C.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D.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②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4)从“老河兵找到石兽”“丞相吴公一眼看出画面上是正午牡丹”两件事中,你受到怎样的启发?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语文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答案

语文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答案

语文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绘图列干②州官。

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干:求见。

③沟恤:沟渠。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字①尔辈不能究物理 ________ ②自谓可将十万________③竟不可得________ ④恒独步庭阶________(2)下列加下划线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惟此六字惟手熟尔B.一老河兵闻之何陋之有C.几为所擒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古人岂欺我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3)翻译下列句子①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②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4)(乙)文中刘羽冲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从讲学家和刘羽冲失败的经历中,你明白了什么?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文言文总复习练习第一单元《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字,晚号;是北宋家、家和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还家( )..其父( ) ④明道中,从先人3.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5.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6.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7.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8.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9.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

(引号内填原文)第二单元《木兰诗》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本文《》选自宋代编的一书。

这首诗是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可汗..()()燕.山()胡骑.()辔.头()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⑴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⑵万里赴.戎机(赴:)⑶出郭相扶将(郭:)⑷策勋十二转(策:)⑸着我旧时裳(着:)⑹关山度若飞(度:)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通,意思是⑵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通,意思是5.翻译下列句子。

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⑷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答:7.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答:8.“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从表现手法上看起了什么作用?答:9.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有哪些动词?答:10.画线的第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写出了。

11.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出了。

12.两组“不闻……但闻……”写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13.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4.画线的第二句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答:15.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答:16.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答:第三单元《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时期的家、家。

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

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初(当初) 当涂(当道,当权) 多务(多事务)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博士(知识高深的人)辞(推托)C.涉猎(粗略地阅读) 往事(历史)过(到)D.见事(认清事物) 及(到了……的时候)非复(不再是)3.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语气?(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翻译句子。

⑴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⑵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5.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方法:目的:6.本文主要通过_______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是___________ _______ __;吕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鲁肃的话表现他_________ ___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__________ __;文末“_________ ___”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8.文中孙权善劝,请结合本文略加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单元《口技》一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本文节选自《》是清代编选的小说。

作者,字,人。

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会.宾客大宴( ) A.适逢,正赶上B.会议C开会D.会合(2)众妙毕.备( ) A.毕生B.毕业C全、都D.完了(3)宾客意少.舒( ) A.少量B.稍微C减少D.年轻(4)不能名.其一处也( )A.名字B.名声C.出名D.说出3.把下列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本文写到了口技艺人表演的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

(3分)5.在听口技表演时,本文居然写道“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你认为这可信吗?谈谈你的独到见解。

(3分)6.口技人在表演时,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动动脑筋,想想看,这有什么作用呢?(3分)二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身,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斥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妇抚儿乳()(2)既而儿醒()(3)一时齐发()(4)众妙毕备()2.用“汤蹈火及日中如探汤B.孰为汝多知乎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C.一儿以日初出远日积月累D.人不知而不愠孰为汝多知乎3.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见两小儿辩斗 B.日初出大如车盖 C.孔子不能决也 D.孰为汝多知乎4.翻译下列句子。

⑴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⑵孰为汝多知乎。

5.选文以两小儿的笑“曰”作结语有何作用?答:第六单元《狼》蒲松龄一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本文选自代小说家写的短篇小说集。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缀.行甚远()(2)恐前后受其敌.()(3)其一犬.坐于前()(4)一狼洞.其中()3.下列“其”字均为代词,请选出“其”所指代对象相同的一项()①恐前后受其敌②意将隧入以及其后也③屠自后断其股④其一犬坐于前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4.本文段表现狼贪婪、凶恶的本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