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学(第三章 三大产业的内部结构)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2册 地区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升级-3.2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2册 地区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升级-3.2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3.2地区产业结构变化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二、教学目标:
选用深圳发展案例,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归纳深圳产业结构变化,落实本节必备知识,培养学生掌握分析产业结构变化的思维和方法,助力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的提高。

三、教学策略
1.教材处理,提取教材关于产业结构及其变化原因的核心内容,如地区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演变的过程及原因,作为教学内容的核心线索。

2.案例选用。

弱化教材中“上海”等城市案例,采用本地学生更熟悉的深圳为核心案例,落实相关内容的学习。

深圳案例的编写,以从教材中提取的核心内容为线索,以大量图文素材为支撑,以关联问题为引导,引领学生理解和分析深圳的产业结构变化,帮助学生学会从“比较优势、政策引导、技术创新”等方面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3.授课形式。

网络授课,缺乏师生面对面互动的条件,但仍然力求避免灌输式教学。

在无法面对面的条件下,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营造
引领学生思考的条件和氛围,努力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主完成知识建构。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充分预习教材。

内容小结
五、教学评价:
网络授课环境下,过程性评价条件不足。

以当堂自我检测评价和课后作业评价为主。

作业设计另附。

扩展与应用
通过教材改
编的高考试题,感受本节内容在评
价与考试中出现的形式。

产业经济学重点

产业经济学重点

产业经济学重点产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它对于理解经济运行、制定产业政策以及企业战略决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探讨产业经济学的重点内容。

一、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主要关注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垄断关系,以及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

市场结构是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概念,包括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程度和进入退出壁垒等方面。

市场集中度反映了市场中企业规模的分布情况,高集中度往往意味着少数大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可能形成垄断势力。

产品差异化则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和企业的竞争策略。

进入退出壁垒决定了新企业进入和原有企业退出市场的难易程度。

企业行为包括价格策略、产量决策、广告投入、研发投入等。

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企业的行为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是价格的接受者,只能通过优化产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在垄断市场中,企业具有一定的定价权,可以通过控制产量和价格来获取高额利润。

市场绩效是衡量市场运行效果的指标,如资源配置效率、生产效率、技术进步等。

良好的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通常会带来较高的市场绩效。

二、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指的是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

产业结构的演变遵循一定的规律。

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会从第一产业(农业)逐渐向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转移。

同时,产业内部也会不断升级,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

影响产业结构演变的因素众多,包括需求结构的变化、技术进步、国际贸易、政府政策等。

例如,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服务业的需求会增加,推动产业结构向服务业倾斜。

技术进步会催生新的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从而改变产业结构。

三、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关联分析研究不同产业之间在投入产出方面的相互依存关系。

投入产出表是产业关联分析的重要工具,它详细展示了各产业之间的中间投入和最终需求。

通过投入产出分析,可以计算出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了解一个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和依赖程度。

第三产业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

它是指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报告上对我国三产业划分的意见,我国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具体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流通部门、交通运输业、有点通讯业、商业饮食也、物资供销和仓储业;二是委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管理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三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文化、广播、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但在我国国内不计入第三产业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由此可见,第三产业基本是一种服务性产业。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以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意义重大,对于鄂尔多斯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率先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物的实现作用深远。

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而且对于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直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已超过第二产业,达60——80%,而我国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在20世纪70年代末仅为20%;2006年仅为39.5%。

所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一节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指导思想、目标、重点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有效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产业发展的规律表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促进地区发展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跨越,工业社会向现代信息化社会跨越。

在这两个过程中,第三产业主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创新手段发挥作用,推动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工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从而实现产业高度化。

产业经济学案例分析答案总结

产业经济学案例分析答案总结

1.辽宁汽车产业集群的特征及其形成因素?从地域分布看,辽宁汽车产业集群分布较散,企业只是生产的地域集中而不是集群;从地理分布看,辽宁汽车产业更多地表现的是生产集中的特点,生产集中仅仅是相关企业集中在一个地区,但相互之间的联动作用非常少,竞争制约非常严重。

而集群则要求整车厂和相关配件厂的关系非常密切,要实现专业化的分工协作,而不是目前的这种局面。

形成因素:(1)自然条件。

辽宁本就是重工业基地,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2)经济因素。

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需求增长很快;(3)借助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以及现有的工业基础与中国汽车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辽宁汽车产业飞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

2.试进行汽车产业群成长与发展的环境分析。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区域性的产业集中的经济现象,有着很鲜明的区位因素,因而与产业布局存在着天然的联系。

为了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大规模而多样化的汽车消费和促进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应以“在开放中形成大国竞争优势”为导向,根据我国汽车工业的客观现实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中界定我国汽车工业的位势与升级途径,积极实施汽车工业集群化发展战略,争取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汽车产业集群。

我国目前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汽车产业集群,只有一些生产的地域集中。

从国际汽车产业集群来看,汽车产业集群基本上都是围绕一个或多个汽车总装厂进行零部件企业与其他相关企业的聚集而逐步形成。

因此,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形成的基本方式有:一是通过汽车企业的地域集中,不断提高聚集效应;二是促进汽车企业及相关单位之间的合作,强化联合行动效应;三是加强必要的制度建设,形成制度释放效应。

1.试以我国汽车产业为例,谈谈企业应采用一次性投入方式(一次到位),还是逐步投入、滚动发展方式实现规模经济?2.企业进行规模经济决策时应考虑那些约束条件?案例分析要点:1.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滚动发展或一次投入的方式。

我国三大产业更加协调,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我国三大产业更加协调,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我国三大产业更加协调,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1、三次产业结构逐步走向协调,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了经济的较快增长一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这表现为三次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所处地位的变化。

综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三次产业结构有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

这种趋势在产值结构方面表现为:在工业化初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份额,而以食品、纺织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以饮食、商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较小,因而,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重呈现“一、二、三”的格局。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技术进步速度加快,社会消费需求升迁,以机械制造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迅速上升,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重随之变化为“二、一、三”或“二、三、一”的格局。

进入工业化后期,以金融、保险、医疗、教育为主导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迅速软化,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重随之演化为“三、二、一”的格局。

总的看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与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化方向是一致的。

目前,我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呈现“二、三、一”的格局。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力。

过去20多年中,我国经济中相继出现了一批高增长行业,形成了结构优化带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上半期,对经济起带动作用的高增长行业主要是轻工、纺织等行业,以满足居民的吃、穿为主。

80年代中后期,新一代家电产品如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成为新的高增长行业。

经过80年代末期的短暂调整,从1992年开始,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其间的高增长行业主要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如公路、港口、电力、通讯设备制造、采掘等行业。

本世纪初期以来,汽车、房地产、信息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成为新的带头性高增长行业,并由此带动了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提供中间产品的行业快速发展。

全国三次产业结构演变

全国三次产业结构演变

1中国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研究——探讨产业结构变迁与劳动生产率、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化化的关系郝成磊 20130202015 产业经济学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外汇储备、外贸出口额由1978年的全球排名38、30上升到2011年的全球第一;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548.20亿元飙升至2011年的79646.65亿元,增加了24.44倍;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年均增9.62%,远远大于同期的世界经济平均增长水平约为2.5%。

特别是在2000——2010年这一段长达11年的时间里,国内生产总值每年的增长率都在10%以上。

经济总量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产业结构的变化,城镇化水平的变化。

本文通过分析全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研究我国在1978年到2012年期间,劳动生产率、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为当前国内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推进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1978年——2012年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一)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变要受经济增长阶段的影响判断不同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所处的阶段,对于把握产业结构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

判断经济增长阶段的主要指标有三个:1.人均收入水平。

人均收入水平是最重要的综合指标。

2.产业结构GDP 比例。

3.就业结构。

2(二)中国产业结构转变受到国内具体条件的影响1.较高速度的增长和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仍将并存。

2.多层面多档次的需求旺盛。

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很大,不同企业使用的设备和产品的技术档次差距很大,不同地区的收入水平和基础设施 建设状况差距很大,这种差距为各类产业的生产和服务提供了客观的市场条件。

3.就业压力很大。

在这16年中,有近2亿劳动力要从农业中转移出来,每年需要转移1000万人以上.再加上随着工业结构的升级,工业中就业人数的增长会明显慢于工业产值的增长,工业中吸收农业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就业的压力十分突出。

论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特点学术资料-市场经济实践

论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特点学术资料-市场经济实践

论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特点论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特点【作者】王海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第三产业的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普遍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应该紧紧抓住机遇,把第三产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未来15年,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在调整和优化产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

一、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及阶段划分1.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及发展状况三次产业的划分,是大学教授阿费希尔首先提出来的。

他认为,三次产业的发生同人类需要的紧迫程度有关,并根据社会生产活动科学意义在于,他指出了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各国对三次产业的具体划分不尽一致。

我国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为建筑业;第三产业为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第三产业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三次产业结构的状态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

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在各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总数中,第一产业的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比重最小;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并超过第一产业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

在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中,最突出的是第三产业。

世界各国的统计资料说明,近半个世纪以来,第三产业普遍得到迅速发展,70年代以来,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第一、二产业的发展速度。

现在,在经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的比重已达到60%70%;在中等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已达到50%左右;发展中国家的第三产业的比重较低,约占2030%。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传统行业的发展十分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自然经济企业不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商品生产者或商品经营者,而是多多少少附属于国家的生活水平低,对生活服务的要求不高。

我国产业结构

我国产业结构

我国产业结构我国在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了三次产业分类法。

三次产业是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属性是其生产物取自于自然,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则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被解释为繁衍于有形物质财富生产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如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地产,公共设施,科教文卫等等。

所谓产业结构,就是“各产业在其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一些比例关系”。

其中,“技术经济联系”从质的角度规定了各产业之间的组合关系,是各产业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比例关系”则从量的方面反映了各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系统中的地位,是各产业经济活动的外在表象。

从静态看,三次产业间的联系表现为某一时点三次产业各自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在整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及相互的比例关系。

从动态看,随着时间推移和经济发展,三次产业间联系表现为三次产业上述比重和比例关系的变化及其趋势。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对GDP的贡献率基本上在6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达到了70%;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逐年增加。

综合分析可以发现,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相当有限。

当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当中,近3/4来自制造业,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点十分明显。

农业的基础地位依然薄弱,产业化水平低。

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

随着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增强,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是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产业结构严重偏离“标准模式”。

所谓“标准模式”是指各个国家产业结构现状及其变动的基本趋势。

投资经济学第3章 投资结构

投资经济学第3章  投资结构

二、投资结构调控目标及对策
1、投资结构调控目标
(1)以协调产业结构为目的,即在现存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维持现有产业 的平衡发展。 (2)以产业结构高级化为目的,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产业结构由 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产业为主,再向第三产业为主转换。 (3)以产业升级为目的,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调控投资结构, 促使各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化,提高产业竞争 力。

改革开放后投资结构的特点
1、1979年国家提出优先发展轻工业和农业,投资的部门结构由 向生产资料倾斜转向生活资料生产部门倾斜,把农业放在重要的战 略地位。 2 、投资主体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国家投资的比重逐渐 下降而集体所有和个体所有的投资比重逐渐上升的态势。 3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融资渠道的不断拓展, 呈现出国家财政投资、银行贷款、企业自筹投资和利用外资多种融 资渠道并存的格局,在投资来源结构中国家财政投资的比重趋于下 降,与此同时银行贷款投资、企业自筹投资和利用外资的比重趋于 上升。 4、在投资领域指令性计划调节速度逐渐弱化,投资结构的调节 转变为计划与市场的双重调节,由国家指令计划性调节的主要是中 央政府投资及信贷投资的总规模,而国有企业自筹投资、集体企业、 个人及外资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调节,它们根据市场需求的状况确定 投资的目标和投资的规模。
三、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1、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从长时期来看,投资结构决定着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但现 有的产业结构对投资结构又有一种制约作用。投资结构通过影响资 产的存量结构进而决定了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 一定的产业结构是由过去历年的投资结构塑造出来的,即投资 结构决定了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但业已形成的产业结构又往往 制约着以后的投资结构,为了维持业已形成的产业结构的再生产, 要求投资按照原有的比例关系继续投入。

产业经济学案例改革开放后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经济学案例改革开放后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案例9 改革开放后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案例适用:产业结构案例来源:改编自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资料案例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我国产业结构经历了两次大的调整。

一次发生在1989~1991年,短短三年时间的治理整顿是针对经济过热所进行的被动调整;另一次始于“九五”初期的1996年,这次调整是经济出现“软着陆”后所采取的主动调整。

经过“九五”时期的努力,我国在成功抵御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积累反通涨和反通缩两方面经验、保持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我国“六五”以来的产业结构变化见表1。

“九五”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比“八五”时期下降3.7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8%和8.1%。

三次产业增长速度的不同导致了产业结构的明显变化。

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关系,由1996年的20.4 :49.5 :30.1 变为2000年的15.9 :50.9 :33.2。

对比改革开放以来的四个“五年计划”,可以发现:从“九五”时期年度间的连续变化上观察,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的变动规律互不相同:第一产业比重呈稳步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波动较小;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

具体如下:(1)第一产业比重始终呈下降趋势。

中间两个五年下降幅度较大,由“六五”时期的31.4%下降到“七五”时期的26.2%,再由此下降到“八五”时期的21%,几乎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

“九五”时期下降幅度略有缓和,5年下降2.1个百分点。

(2)第二产业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除“七五”时期略有下降外,“八五”和“九五”时期都呈上升趋势。

第二产业比重已由“六五”时期的44.2%上升为“九五”时期的49.8%。

(3)第三产业比重先升后降。

前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第三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由“六五”的24.4%上升为“七五”的30.6%,“八五”时期继续上升为32.2%,“九五”时期则下降为32%。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
第三 阶段 1979 三次产业产值分别占国内 生产总值的比重 三次产业劳动力分别占全 部劳动力的比重

31.2

47.4

21.4

69.8

17.6

12.6
1981
1983 1985 1987
31.8
33.0 28.4 26.8
46.4
44.6 43.1 43.9
21.8
22.4 28.5 29.3
9
社会结构理论 魁奈根据人们对纯产品的关系和所在生产部门,把国民划分 为三个阶级,即生产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和不生产阶级。 生产 阶级是从事农业生产的阶级,包括租地农场和农业工人。土地所 有者阶级是占有纯产品的阶级,包括地主及其从属人员、国王、 贵族和僧侣,以及所有由国家付给薪俸的官吏。不生产阶级是既 不生产纯产品,也不占有纯产品的阶级,由从事农业以外的其他 工作和别种劳动的人组成。魁奈的贡献在于把阶级划分同生产联 系了起来,试图从社会经济关系中引申出人们之间的阶级关系。
质的角度: 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的不断发 展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产业 部门中其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 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
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 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 的量的比例关系。 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 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
3
§9-1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历史背景 1、经济分析深入到产业结构层次导致产业结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微观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理论 看不见的手 政府调节 1929世界性大危机 财政赤字 通货膨胀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前言一、课程定位和性质个量分析——微观:研究单个经济主体(企业、家庭)在市场上的行为规律。

总量分析——宏观:以国民收入理论为核心,研究国民收支平衡规律及问题解决。

产业分析的经济对象:构成国民经济总体的各子系统和各子系统之间关系的演化与发展。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经济领域中产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政策与发展规律的应用经济学科。

研究产业经济学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产业组织合理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政策有效化、产业管理科学化均有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导论掌握产业的内涵及分类方法,理解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重点:产业的概念、克拉克大分类法;关联方式分类法;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难点:产业分类。

一、产业的内涵1.产业属于中观经济的范畴。

2.产业是具有某类共同特征的企业的集合。

3.产业伴随分工的发展而发展。

4.产业具有多层次性——产业分化和产业融合.二、产业的分类方法产业分类是人们为了满足不同需要而根据产业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特征将企业的各种不同的经济活动分成不同的集合。

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有三次产业分类法、生产结构分类法、生产要素分类法、国际标准分类法、关联方式分类法等。

(一)三次产业分类法定义——克拉克大分类法是以经济活动与自然界的关系作为产业分类标准将全部经济活动划分成三类: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

分类:第一产业: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物资生产部门,广义上的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

第二产业:加工取自自然界的物资生产部门,广义上的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煤气、电力、供水等工业部门。

第三产业:从第一和第二产业三场活动中衍生出来的非物资生产部门。

广义上的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

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

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研究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

决定和影响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因素一般有以下几类:(1)需求结构,包括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的比例,社会消费水平和结构、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投资水平与结构等;(2)资源供给结构,有劳动力和资本的拥有状况和它们之间的相对价格,一国自然资源的禀赋状况;(3)科学技术因素,包括科技水平和科技创新发展的能力、速度,以及创新方向等;(4)国际经济关系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有进出口贸易、引进外国资本及技术等因素。

产业结构高度化,也称产业结构高级化。

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

产业结构高度化往往具体反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产值、就业人员、国民收入比例变动的过程上。

产业结构高度化表现为一国经济发展不同时期最适当的产业结构,其主要衡量标准是:(1)收入弹性原则(所得弹性标准),即每增加一个单位收入与增加对某商品需求量之比。

如果由于收入扩大而增加的需求能转化为收入弹性高的商品,出口增长率则可随之提高,对整体经济增长则较为理想;(2)生产率上升率原则(生产率上升原则)。

为了使收入弹性高的商品能够出口,必须具备充分的国际竞争能力,因而最佳选择是把生产上升率高的产业或技术发展可能性大的产业作为重点;(3)技术、安全、群体原则,即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技术革新,从而对于能成为将来技术革新核心部门的产业,目前虽然处于比较劣势地位,也不能轻易放弃;为了一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事实上要求有某种程度的国家安全保障或能够保障国家威望的产业;为了产业部门之间的平衡发展,必须形成范围较广的产业群体。

产业结构 PPT

产业结构 PPT

中国结构状况 18.0 49.2 32.8 49.9 23.7 26.4
数 量
进口
国内生产
出口
图1-1 赤松要的雁行形态模式
时间
数 量
出口
消费曲线 生产曲线
满足国内市场
进口
图1-2 产品循环发展模式
时间
生产
出口
进口
图2-3 同时开发发展模式
1.3 产业序列
一国产业结构中,基础产业—主导产 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形成的序列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生产资料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 发展工厂化农业
(2)农业内部结构协调发展 (3)农业由分散化经营向产业化方向
发展趋势
2.3 结构优化升级
第三章 投入产出
---投入产出分析的含义和特点 ---实物型和价值型的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分析原理的各种系数,包括物质消 耗系数和劳动消耗系数等的计算 ---投入产出分析的实际应用
中间需求率小
中间需求率大

Ⅲ 最终需求型产业
Ⅱ 中间产品型产业

日用杂货、造船、皮革及皮革制
钢铁、纸及纸制品、石油产品、

品、食品加工、粮食加工、运输设备
有色金属冶炼、化学、煤炭加工、橡

、机械、木材、木材加工、非金属矿
胶制品、纺织、印刷及出版

物制品、其他制造业


Ⅳ 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

A.渔业
第一产业
下降
第二产业
不确定
第三产业
上升
下降 上升 上升
下降 上升 不确定
下降
(1以下) 下降
上升
(1以上) 上升
微升 (稳定)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自建国以来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表现为:第二产业在国家扶持下迅速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推动下也在不断增长,基本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

一、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阶段及特征(一)一九七八年至今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一九七八年,中国进行改革开放,计划体制逐步退出舞台,市场作为“无形的手”开始配置资源,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也开始变小,三次产业结构逐渐向合理化的方向趋近。

这一阶段中国产业结构的特点是:1. 工业内部结构更为合理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产业结构在政府行政干预下,重工业被优先发展。

一九七八年之后,市场机制开始发挥作用,轻工业占比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发展趋势。

2. 区域间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从第一产业占全国比重来看:东、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占比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东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是三大地区最低的,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重大致相近,且其变动趋势也比较相似;而东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降到10%以内和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降到20%以内的时间拐点都是在二零零五年前后。

此外,就第三产业而言,其中东部地区在基数最高的基础之上,增幅也是最大的;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又呈现了和第一产业相似的变动趋势,即基数相同且增幅相近;东部地区在二零零零年前后第三产业比重突破40%,中部和西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升到30%以上。

二、三次产业及各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产业结构需要与时俱进的进行调整,但这个调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众多,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必须要推行一系列的政策,而推行这些政策就需要厘清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

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就是一个从低级向高度化演进的过程。

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同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更替流转密切相关,此外还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一)产业之间结构演进自建国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从最初大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到改革开放前后强调工业化,再到当前强调以高新技术为主、高附加值企业为主,以及高工业化为主,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不断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