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循证医学谈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及预防

合集下载

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及预防对策

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及预防对策

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及预防对策【关键词】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对策手术是外科系统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而手术室是对患者实施外科治疗的重要场所。

手术切口的感染是外科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同时也是最常见的院内获得性感染之一。

它所带来的危害是:增加患者的痛苦,使病情加重,严重的甚至可以危及患者的生命,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医疗费用。

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感染,对于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切口感染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手术室护理人员处于减少外科手术感染的防御第一线,通过手术室护理人员的监管、分析和报告,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及时做出应对,有效降低感染率。

现将我院对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报告如下。

1来自患者自身的因素患者本身现有的一些基础疾病的存在,如:老年体弱者、营养不良者、水肿、重度贫血、肥胖患者、糖尿病等。

这些潜在的感染因素的存在,都可以使机体的防御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增加了细菌的易感性,易发生切口感染。

恶性肿瘤患者术前的放、化疗以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可损害患者的免疫系统,增加了切口感染的发生机会。

病人的住院时间越长,患者的皮肤、呼吸道携带细菌的总量和种类也就会越多,发生切口感染的机会也就越高。

患者如果过度肥胖,也会影响手术野的暴露和术者的操作,无形会使手术的时间延长;机体组织在电刀、缝线的刺激下极易发生组织坏死和脂肪液化,从而也增加了手术切口感染的几率。

术前的剃毛备皮,极易损伤毛囊,损伤皮肤表层,使细菌易经皮肤的破损处侵入造成切口感染。

胃肠道患者术前消化道准备的不完善,术中污染体腔,造成切口感染。

手术时间越长,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几率也就越大,时间每延长1h,切口感染率增加30%[1]。

2来自手术室的因素医务人员未严格认真地履行六步洗手法,尤其是接触患者前后,特别是在操作前未洗手。

参加手术的人员没有严格地按程序、时间做外科刷手,有的手术医生在做局麻手术时不刷手而直接戴无菌手套,由于手部的运动而导致手部出汗、潮湿,加速了细菌的繁殖,术中若不小心刺破手套,手就成为重要的感染源。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背景介绍 (2)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二、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定义及分类 (4)三、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分析 (5)3.1 医源性因素 (5)3.1.1 手术操作不当 (7)3.1.2 无菌操作不严格 (8)3.1.3 患者自身因素 (9)3.2 物理性因素 (10)3.2.1 手术器械消毒不彻底 (11)3.2.2 手术环境污染 (12)3.3 生物性因素 (14)3.3.2 病毒感染 (16)3.3.3 寄生虫感染 (16)四、外科手术切口感染预防措施 (18)4.1 加强术前准备 (19)4.1.1 严格筛查患者 (20)4.1.2 消毒与灭菌 (21)4.2 优化手术操作 (22)4.2.1 规范手术流程 (23)4.2.2 提高手术技能 (24)4.3 严密术后管理 (25)4.3.1 观察伤口情况 (27)4.3.2 合理使用抗生素 (27)4.3.3 加强患者护理 (28)五、结论 (30)5.2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31)一、内容综述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外科手术已经成为治疗许多疾病的重要手段。

在临床实践中,外科手术切口感染问题仍然是一个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切口感染不仅会影响手术效果,延长患者康复时间,甚至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如败血症、脓毒症等。

分析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1.1 背景介绍在医疗领域,外科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

在手术过程中及术后,切口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延长了治疗时间,还可能引发其他严重的健康问题。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涉及多种因素,包括手术技巧、患者身体状况、术后护理等。

对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无菌操作规范的普及,大多数手术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

普外科切口感染的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普外科切口感染的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普外科切口感染的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1.2方法回忆性分析所有患者的病例,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切口类型、手术季节、手术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抗生素的使用情况等。

2结果2.1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性别和年龄的关系63例患者中男35例,占55.56%,女28例,占44.45%,年龄在1~10岁的切口感染患者有10例,占15.87%,年龄在11~20岁的切口感染患者有5例,占7.94%,年龄在21~30岁的切口感染患者有4例,占6.35%,年龄在31~40岁的切口感染患者有3例,占4.76%,年龄在41~50岁的切口感染患者有7例,占11.11%,年龄在51~60岁的切口感染患者有15例,占23.81%,年龄在60岁以上的切口感染患者有19例,占30.16%。

以上数据显示男性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稍高于女性,老年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较高,这与老年患者根底疾病较多、自身抵抗力低下等因素有关。

2.2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切口类型的关系感染的63例患者中属于I类手术感染的患者有5例,占7.94%;II类手术感染的患者有22例,占34.92%;属于Ⅲ类手术感染的患者有36例,占57.14%。

数据显示Ⅱ类、Ⅲ类手术比I类手术容易发生切口感染。

2.3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行手术季节的关系在夏季气温高、患者汗液分泌也随之增多、病房的通风条件差等情况下,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因此在夏季手术易造成手术切口感染。

2.4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手术持续时间的关系手术过程中,手术时间持续越长,切口处长时间暴露,创面聚集细菌会逐渐增多,患者麻醉时间越长、出血量多,患者肌体免疫力下降以及医务人员疏于无菌操作原那么等因素可能造成切口感染。

2.5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住院时间的关系切口感染的63例患者中住院时间〔t〕≤7的患者有2例,占3.17%,7<t≤30的患者有4例,占6.35%,30<t≤60的患者有18例,占28.57%,60<t≤90的患者有24例,占38.10%,t>90的患者有15例,占23.81%。

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在发生切口感染的16例患者中有9名男性、7名女性。

他们的年龄在7~76岁之间。

在这些患者中,有1例患者在进行胃大部切除术(包括修补术)后发生了感染,有2例患者在进行胆囊切除术后发生了感染,有1例患者在进行肠梗阻粘连松解术后发生了感染,有12例患者在进行阑尾切除术后发生了感染。

这些患者均于术后5~9天内出现了切口红、肿、热、痛、切口内有液体渗出及波动感,体温波动在37.5~39.1℃之间等症状。

1.2治疗方法对于被确诊其手术切口处于感染早期阶段的患者,在其切口周围使用了640万单位的青霉素或0.8克的丁胺卡那霉素进行局部封闭(每两天用药一次),并用红外线照射手术切口15~20分钟,每日照射一次。

对于手术切口内出现了渗液或已经形成脓肿的患者,立即拆除其切口上1~5针的缝线,放出渗液、积液或积血,彻底清除切口内坏死的组织,用生理盐水和甲硝唑液反复冲洗切口,并每天用庆大霉素纱布条湿敷切口。

待切口内有新鲜的肉芽组织生长后,用蝶形胶布拉闭切口或对切口进行二期缝合。

2讨论2.1导致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2.1.1使手术切口受到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手术人员在术中未能很好地保护切口,使渗出液、脓性液或肠液污染了切口。

在术后,手术人员又未能充分地冲洗切口或在关闭切口时未冲洗手套和使用过的器械,从而造成了切口的二次感染。

2.1.2手术切口内有残留异物由于手术切口内有血肿、缝线、异物或坏死组织等残留物,降低了切口内组织对细菌性污染的抵抗力。

2.1.3手术操作技巧欠佳在施行手术时,一名技术娴熟的医生不仅能缩短手术的时间,而且能恰当地处理手术切口、降低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

而在上述16例手术中,有的医生在施行手术时动作粗暴,过度地分离或牵拉手术切口,急躁地结扎大块的组织或使用电刀,致使切口内的'组织发生变性坏死。

有的实施手术的时间过长、使手术切口长时间处于开放状态,增加了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

切口感染文档

切口感染文档

切口感染简介切口感染是指手术或其他创口因外界微生物污染而引起的感染。

切口感染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一种感染类型,严重时可能导致患者并发症、延长住院时间以及增加医疗费用。

因此,对于预防和控制切口感染非常重要。

在本文档中,我们将讨论切口感染的原因、症状、预防以及处理方法。

原因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外界的微生物进入切口,导致创口发炎和感染。

以下是一些导致切口感染的常见原因:1.非洁净手术过程:如果手术室环境、医护人员的手术操作不达标,那么细菌和其他有害微生物可能进入创口。

2.使用不洁手术器械:使用没有经过彻底清洁和消毒的手术器械可能导致创口感染。

3.患者体内有其他感染:如果患者体内存在其他感染源(如尿道感染或肺部感染),那么感染可能通过血液或其他途径传播到创口。

症状切口感染的症状可以包括以下几种:1.创口处红肿:创口周围出现红肿是切口感染常见的症状之一。

2.疼痛:创口感染可能导致创口周围的疼痛或灼热感。

3.分泌物增多:感染创口可能会有渗出物增多,如脓液或血液。

4.创口裂开或延迟愈合:切口感染可能导致创口边缘开裂或愈合时间延长。

5.发热:如果感染严重,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症状。

预防措施为了预防切口感染,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1.保持手术环境清洁:手术室应经常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无菌环境。

2.规范操作流程:医护人员在手术过程中应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规程,洗手、穿戴手术服并正确使用无菌手套。

3.彻底清洁手术器械:手术器械应经过适当的清洁和消毒,以杀灭潜在的细菌和病毒。

4.患者预防性用药:对于高危患者,医生可以考虑给予预防性抗生素,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5.定期更换敷料:定期更换创口敷料可以保持创口干燥和清洁,减少感染的机会。

处理方法如果出现切口感染,以下是一些处理方法:1.清洁创口:创口应该被轻轻清洗,使用适当的清洁剂和消毒液以杀灭细菌。

2.使用抗生素:医生可能会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类型,开具适当的抗生素用于治疗感染。

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的护理对策

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的护理对策

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的护理对策摘要:我国当前由于手术切口感染对患者造成伤害出现了很多。

为了能够使医院等救护地方出现更少的手术切口感染患者。

文章对2010年出现的568例患者在进行手术中出现切口感染的例子进行研究,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查出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通过对手术切口的感染因素,提出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护理对策。

进一步减少患者感染的人数。

还有要对照2011年这一年中患者出现感染的574例子。

通过对照比较出切口出现感染率的情况,将这两年患者出现的感染率进行详细的分析能够更好的设计出预防护理对策。

本文将针对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与预防的护理对策,使得更多的患者避免出现感染情况,降低患者切口的感染率是本文研究设计的出发点,从而在另一方面提高我国的护理技术。

关键词:资料的选取与对照;相关因素与改进措施;护理对策;前言:手术后切口的感染是当前我国外科进行手术后的并发症之一,手术切口感染为患者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它不仅仅会延迟切口愈合的时间,严重的会使手术切口裂开,给患者带来经济上的负担以及心理上的影响。

每个人都不希望患病,所以在手术切口出现感染并长期的进行换药护理会给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困扰。

还有从另一个角度讲,使患者的身体某些位置出现危险隐患,这种隐患一旦不能够及时的治疗,可能会在不久之后复发,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全身的感染甚至死亡。

所以对手术切口感染进行预防能够使患者快速的、顺利的康复。

由于手术后导致切口出现感染的因素很多,所以要分析出感染因素,并对其进行合理的预防,提出合理的护理对策。

1.资料的选取与对照本文的相关资料是分析手术扣感染的相关因素的重要依据。

选取在2010与2011这两整年进行手术的1142例患者进入这次资料的分析研究,其中将2010年出现患者的例子设置为分析的对照组,2011年出现的患者例子作为观察组,对这两年患者出现的例子进行对照分析,查找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2.相关因素分析以及护理的预防措施。

引起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引起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引起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感染公认为是外科手术中严重并发症,影响着外科治疗的手术效果及患者预后。

有些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可直接导致手术的失败,致患者手术部位功能缺陷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只有控制手术切口感染,规范护理流程才能有效提升医疗质量,保证手术近期及远期效果。

1引起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1.1机体自身因素机体发育不良、肥胖、高龄病患和婴幼儿术后易发生术后感染。

前者免疫系统发育差,后者机体免疫力低下,组织再生能力欠缺,即使是少量致病菌也可引起切口感染性病变。

肥胖患者由于血液循环差,手术时脂肪细胞受切割或牵拉受损,不易准确消灭死腔止血,术后易发脂肪液化及感染。

1.2大手术和严重创伤外科手术切除范围广和术中意外,造成创伤面积大、出血量多、输血量大,不可避免地影响机体代谢和脏器功能,使机体免疫功能受损,为致病菌感染创造了条件。

1.3糖尿病人群患病率及遗传率高,为感染易发因素。

1.4免疫功能低下影响免疫功能的先天性缺陷和获得性疾病,显著地增高了感染发生率。

1.5长期应用抗生素抗生素长期使用,尤其是大剂量或联合应用广谱抗生素,致机体菌群失调,发生院内感染及内源性感染。

2易引起伤口感染的微生物病原体切口感染的细菌来源于直接接触和空气传播,直接接触感染机率更大。

感染的发生与致病菌的侵袭力,数量和人体抵抗力强弱密切相关。

3手术过程中相关因素3.1手术区皮肤的的准备术前备皮过程中,剃毛时损伤真皮层或剃毛后距手术开始时间超过24h,切口感染率增高15%~18%[1]。

3.2手术持续时间手术时间与术后感染率呈正相关。

手术室环境,患者及手术人员携带的病原菌污染的机会随手术时间增加,创面长期暴露,术中出血多,长时间牵拉使组织损伤增多;麻醉时间过长,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造成术后感染。

3.3手术技术电刀的广泛应用使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升高;钝器械造成的组织钝挫伤大,较易引发感染;手术过程中留有无效腔行成积血与积液或止血钳夹组织过多,可增加感染机率15%~20%;切口丝线结扎缝合比尼龙缝线结扎感染率高10%左右。

手术室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

手术室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

手术室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摘要:目的:浅析手术室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有效的防护措施。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1日到201 4年3月1日我院收治的120例外科手术患者通过对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情况以及手术部位切口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手术室切口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

并给与必要有效的防护措施。

结果:120例外科手术患者中出现9例切口感染,感染率为5.O%,结论:结论针对手术室切口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提出合理的护理对策,可显著降低手术患者的切口感染率。

关键词:手术室;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相关因素;预防;护理手术部位感染(SSI)是指围手术期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腹腔的感染。

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同时也是外科最常见的医院感染。

切口出现感染,将对患者切口愈合造成严重影响,引起手术切口裂开,导致患者死亡率升高、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增加,患者满意度下降。

针对在手术室环境下手术患者有可能发生切口感染的实际情况,我院一直严格采用预防与护理相结合的措施。

笔者选取我院20l3年9月1日到2014年3月1日收治的120例外科手术患者,对患者的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的几率、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笔者选取我院20l3年9月1日到2014年3月1日收治的120例外科手术患者,女性60例,男性60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38.5±12.2岁,19例年龄≥60岁。

1.2方法调查分析120例患者的基本情况,统计手术切口感染率,填写好调查表,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手术部位、、手术时间、引流管放置数量、住院时间。

2结果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共出现9例切口感染,感染率为5.O%。

3切口感染原因3.1手术室的医护人员自身因素:(1)1医务人员着装不规范,指甲过长。

(2)无菌操作不够严格:如洗手不认真不彻底,洗手时间不够,消毒液浓度不准,口罩不符合要求,敷料无菌单消毒不彻底或者过期、手套破损不及时更换等。

手术部位切口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循证措施

手术部位切口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循证措施

手术部位切口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循证措施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切口感染,依据2010年卫生部指南要求和国内知名专家提出的循证感控依据,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拟定如下控制循证措施。

一、已经证实有很好效果的循证控制措施1、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手术器械的细菌污染是手术部位切口感染(SSI)外源性细菌的主要来源。

手术器械清洁消毒灭菌的质量直接影响手术的安全。

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保证手术器械的灭菌质量,将有效降低SSI的发生。

2、抗菌药物的管理尽管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以降低SSI的发生风险,但长时间过度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则弊大于利。

2011年卫生部《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明确提出I类切口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不得超过30%,预防性抗生素应在术前30min-2h内使用;清洁切口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不超过24h;清洁-污染切口的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时间不超过48h等措施。

3、手卫生外科手消毒的目的是清除参加手术人员指甲、手和手臂的污物和暂居菌,将常驻菌减少到最低程度,抑制细菌的快速繁殖,防止细菌从手术人员手上转移到手术切口。

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选择合格的洗手剂、手消毒剂。

连台手术、术中手套破损等均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二、预防和控制的关键点1、开展SSI目标性监测,做好出院后SSI的监测随访。

2、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管理,确保手术器械达到灭菌水平。

3、尽可能在手术当日进行皮肤准备,只有在必要时才进行剪毛,取消传统的剃毛方法。

4、对糖尿病及高血糖症患者,术前进行严格血糖控制使血糖<10.08mmol/L,术中每1小时监测1次并有记录,保持术中血糖在8-10mmol/L。

5、保持患者围手术期核心体温≥36℃。

6、掌握良好的手术技巧,轻柔处理组织,尽量减少对组织的创伤,取出所有失活组织,尽可能消除手术死腔。

采用适当的皮肤闭合方法。

7、术者和患者均使用碘伏、碘酒、乙醇和氯己定等合格消毒剂进行皮肤消毒。

外科切口感染因素及其预防措施

外科切口感染因素及其预防措施

外科切口感染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手术切口部位感染(SSI)是常见的医院内感染和手术并发症之一,有报道称居医院感染的第三位,占院内感染的14%~16%,同时外科伤口感染也是外科病人最常见的感染(占38%)。

WHO统计显示,SSI发病率0.5%~15%,SSI造成的损失有:医疗花费成本加大;增加病人痛苦;延长住院天数3~20天;导致手术失败;增加病人死亡等。

由此造成的临床问题和医疗费用已经成为日益关注的问题,导致一些医疗纠纷的发生。

2010年1月至11月据我院感染科统计无菌切口感染率为0、22%,二类切口感染率为1%,均达到二甲医院要求。

据调查手术部位感染病例有:病例1:妇产科刘*女21岁诊断:足月孕临产,入院时间2010年1月19日,手术日期:2010年1月19日15时,感染日期:2010年1月22日,感染部位:表浅切口,出院时间2010年1月24日。

病例2:脑外张*男69岁诊断:脑梗塞,入院时间2010年4月14日,手术日期:2010年6月28日22时,感染日期:2010年8月19日,感染部位:表浅切口,病员至今未出院。

病例3:普外科姚*男83岁诊断:急性胆囊炎、胆管炎,入院时间2010年4月28日,手术日期:2010年4月30日10时,感染日期:2010年5月3日,感染部位:表浅切口,出院时间:2010年5月21日。

病例4:骨科胡*男63岁诊断为:右足第四趾干性坏疽(合并糖尿病),入院时间2010年5月26日,手术日期:2010年6月1日,6月25日再次入院,于7月2日行右小腿上段截肢术,感染日期:2010年5月3日,感染部位:表浅切口,出院时间:2010年6月10日以上病例经分析切口感染可能存在的因素有:手术麻醉患者类别组织灌注量糖尿病备皮温度吸烟部位/时间/类型吸氧浓度营养不良缝线质量疼痛肥胖血肿输血高龄预防性抗菌药物身体状况机械压力:药物1、手术室环境2、手术器具的无菌3、手术室工作者的微生物污染情况感染放疗/化疗术前住院时间长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措施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措施包括:病人准备;预防性抗生素;手术人员管理;环境控制;手术器械灭菌;手术衣和消毒盖布;无菌操作和手术技术;术后伤口护理;监测。

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与防控要点

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与防控要点

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与防控要点一.外科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1.患者因素患者的全身状况、伴随的基础疾病以及用药情况等都可能引发手术部位的感染,主要的相关因素有:(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和肌肉组织的紧张性和弹性逐渐降低,新陈代谢趋于缓慢,血液循环可能受损,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伤口愈合时间延长。

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加,伴随的基础疾病也增多,也会对伤口的愈合产生影响。

(2)体重:肥胖患者损伤部位脂肪较多,而脂肪组织血供较差,因而会影响伤口的愈合,易发生SSI。

(3)营养状态:严重的低蛋白血症及术前营养不良会增加切口、器官或组织腔隙SSI的发生率。

(4)吸烟:吸烟可以使伤口的愈合速度减慢,从而可能增加发生SSI的危险。

研究证实吸烟是发生SSI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5)损伤部位的灌注及血液供应状态:影响损伤部位血供的任何因素如脱水、休克以及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病变导致的肢体血液循环不良等,都将延缓伤口愈合,也增加SSI发生的风险。

(6)免疫功能状态:免疫功能缺陷、术前正在使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或近期曾接受放疗、化疗的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应答能力削弱,会使切口感染的风险增加。

(7)慢性疾病:伴有某些慢性疾病特别是糖尿病的患者,其伤口愈合较为缓慢,且更易产生术后并发症如伤口感染。

(8)鼻腔的细菌定植或远隔部位共存的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导致SSI发生的细菌。

早已明确造成SSI的病原菌与术前患者鼻孔内存在的细菌有关。

除上述因素外,患者术前的住院等待时间、近期用药特别是应用抗菌药物也有可能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2.术前因素(1)备皮:术前刮除手术部位的毛发与应用脱毛剂脱毛或不刮除毛发相比,发生SSI的危险显著升高。

术前即刻刮除毛发,其SSI发生风险较术前24小时刮除毛发低(3.1%vs 7.1%);如果术前超过24小时刮除毛发,则发生SSI的风险将超过20%。

虽然应用脱毛剂的SSI发生危险低于刮除或剪除毛发,但是脱毛剂有时会导致皮肤发生过敏反应。

医院感染的手术创口感染预防

医院感染的手术创口感染预防

医院感染的手术创口感染预防手术创口感染是指手术后创口受到病原菌感染所引发的一种并发症。

医院感染是医疗机构内的感染问题,是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

手术创口感染的预防是医院感染控制的关键,下面将从手术创口感染的发生原因、预防措施以及加强培训和宣教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手术创口感染的发生原因手术创口感染的发生与多个因素有关,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因素。

外源性因素主要包括手术室环境卫生状况、手术器械、人员操作等;内源性因素包括患者的免疫功能、基础疾病等。

操作不规范、创口预处理不当和手术器械消毒无效可能导致手术创口感染的发生。

二、手术创口感染的预防措施为了预防手术创口感染,医院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提高手术室环境的卫生状况。

手术室应保持清洁、无尘、无菌,对于手术室内的设备和表面进行定期清洁消毒,并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

2. 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的培训和宣教。

医务人员应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操作方法,包括正确使用洗手液、漱口液和消毒剂等,遵循手卫生规程,勤洗手、消毒。

3. 减少手术室内人员次数和数量。

手术室内人员应尽量减少出入,减少手术室内环境的交叉污染机会。

4. 严格选择和管理手术器械。

手术器械应符合规范,经过正确的消毒和灭菌处理,确保手术过程中创口的无菌状态。

5. 做好术前创口消毒和覆盖。

术前对手术创口进行有效的消毒处理,并采取合适的覆盖方法,以减少感染的机会。

三、加强培训和宣教为了有效预防手术创口感染,在医生、护士等医务人员中加强相关培训和宣教是非常重要的。

1. 培训医务人员正确的手卫生操作方法。

手卫生是预防感染的基本措施,医务人员应受到相关培训,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操作方法,形成良好的习惯。

2. 提供手术创口感染预防的相关知识。

医务人员应了解手术创口感染的发生原因、预防措施,掌握正确的手术操作流程。

3. 定期开展内部培训和交流活动。

医院应定期组织内部培训和交流活动,分享成功经验和问题解决方案,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意识。

手术切口感染常见原因及防范措施

手术切口感染常见原因及防范措施

手术切口感染常见原因及防范措施
1.常见原因
2.手术环境消毒不严格。

3.物品灭菌不达标。

4.参加手术人员手卫生消毒及无菌操作不规范。

5.手术医师操作不熟练、器械准备不全使手术时间延长。

6.无菌手术间安排手术不规范。

7.手术过程中,将手术野污染。

2.预防措施
1.加强无菌观念,严格遵守手术室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手术间内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活动,以免浮尘飞扬。

严格限制参观人员数量,原则上每个手术间参观人员限制在1-3人。

2.医护人员应经常检查及提醒自己及他人是否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发现有违反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之处应立即纠正。

3.凡耐高温高压的手术器械,均实行高压灭菌、环氧乙烷消毒及低温灭菌消毒的器械应注明消毒日期及失效期。

4.Ⅲ类切口手术应小心保护切口及手术区,标本及器械应放在指定的盒内
5.Ⅰ类、Ⅱ类、Ⅲ类切口手术应分别设专用手术间,以减少无菌手术感染率。

6.手术者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以减少组织创伤及创面暴露时间。

【流程】
术前检查所有器械有效日期及包布完好性
严格遵守手术室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Ⅰ类、Ⅱ类、Ⅲ类切口手术应分别设专用手术间
手术标本及器械按指定位置摆放
术中减少人员走动,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影响手术切口的感染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

影响手术切口的感染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

影响手术切口的感染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摘要】手术切口感染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经济和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了手术治疗的效果。

预防和控制切口感染的发生,必然成为手术室相关医务人员的工作重点。

本文通过探讨分析手术切口的感染因素,提出了一些意见及预防对策,对于降低感染发生率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手术室切口感染因素预防对策手术,作为一种治疗多种外科疾病的有效手段,具有见效快、疗程短等优点。

但手术造成的损伤和出血会引发切口感染,使患者病痛增加,费用增多,压力增大,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的死亡。

手术切口感染的诱因众多,进行手术治疗的手术室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患者进入手术室时身心俱疲,免疫力低下,最易发生感染。

因此,必须采取完善的切口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减少感染发生率,从而节约有限的医疗资源,提高手术和医治质量。

1 手术切口的感染因素1.1 手术室的因素(1)医务人员手术前后自身手部清洁不彻底,外科刷手程序不规范,使细菌残留于手上或其他部位。

研究表明,由洗手不规范引发的细菌感染占总感染的30%[1]。

有些人员着装不符合标准,头发是细菌的主要繁殖场所,若覆盖不完全暴露于外,会成为主要的病菌源头。

(2)手术器械清洁灭菌不完全,若器械上残留有其他患者的血液等物,即使高压灭菌,但手术时残留的血痂可能会脱落于患者体腔中,若患者免疫力低则会引发感染。

同时。

(3)手术前后医务人员或手术中参观人员的进出导致手术室与外界空气交换频繁,外界空气中病菌随之进入手术室,从而增加切口感染几率。

资料显示,术前准备和即将结束两个时段中,手术室空气中的细菌数量处于明显上升状态。

(4)手术区患者皮肤处理不佳,未清除皮肤上的细菌,或脱毛时导致皮肤轻微受损,使细菌在受损部位繁殖,这都会增加切口感染的风险。

同时切口感染的几率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5)手术医师操作不严谨,手术创伤面积过大、出血过多、局部组织受损等因素都会降低局部免疫力,引发不必要的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循证医学谈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及预

循证护理学是循证医学的重要分支,意为“遵循证据的护理学”,可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护理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原理,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护理措施,其核心是以最佳证据为基础开展护理工作,它的实践程序包括循证问题、循证支持、循证应用及循证评价4个阶段。

笔者运用循证护理方法对100例切口感染患者实施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并总结切口感染的因素及预防对策,现介绍如下:
1 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即可诊断手术切口感染
包括:①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②深部切口引流出脓液或穿刺抽出脓液;③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又脓性分泌物或伴有发热T38℃,局部有压痛;④再次手术探查、组织病理写发现涉及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的证据;⑤临床医师诊断的切口感染。

或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伴随病原学诊断依据,即分泌物培养阳性,即可确诊。

手术切口感染包括:表
1/ 7
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感染。

2 切口感染的原因
医院内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病人在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同时也包括在医院内感染而在出院后才发病的。

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切口感染不但与生物性感染因素有关,也与非生物性因素密切关系。

2.1 生物性感染因素引起的切口感染
循证支持:结合本院及各大医院调查资料,从分离到的病原菌来看,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首位,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导致各种化脓性感染及败血症的重要病原体,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已经成为医院内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同时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感染率有明显上升,革兰阴性杆菌目前在引起医院感染中有不断上升趋势,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属的感染率才仅次于金葡萄,这与第一届全国呼吸病原学术会议纪要中结论相一致,应引起临床医院及检验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愈来愈高,且由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使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增多。

循证应用及循证评价:合理应用抗生素,降低切口感染率。

术前和术后滥用抗生素虽不属于护理内容,但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原则,才能合理给药。

如预防头颈部及胸部手术的术口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半合成
2/ 7
青霉素、红霉素及头孢菌素等药物敏感。

临床有明确应用指征且又无其他毒性低的抗菌药物可供选用时方可选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

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最佳时间应是在手术开始前的30 min,也可与麻醉前用药一起给病人一次适量的抗生素,台手术时间较长,或手术时间超过应用抗生素的半衰期,手术中补用一次常规剂量,术后继续应用2~3 d,这样,术中一般性的污染便不致发展为术后感染。

对于消化道手术的病人肠道准备非常重要。

2.2 非生物性因素有对切口感染的影响
2.2.1病人全身健康状况因素循证支持:从各方面研究资料表明,病人的年龄、体重、是否有手术外的其他感染等均是术后切口危险因素,婴幼儿自身免疫系统发育不全易发生感染,老年人由于机体组织细胞和重要器官发生退行性变,免疫力及抗感染能力下降,导致机体反应差,使手术耐受性明显下降,而术前细菌的侵入、毒性,影响機体的耐受力,增加了术后感染的机率,恶性肿瘤患者本身机体免疫功能较差,且对创伤的修复能力降低;另外,病态肥胖也是切口感染的一个危险因素,脂肪血流量和血容量较低,血供少的组织易发生感染,孕产妇胎膜早破是导致宫内感染及产褥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破膜后阴道和宫颈处细菌易进入宫腔,增加了切口感染机会,胎膜早破本身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由感染引起,更是增加了切口感染机会。

3/ 7
循证应用及循证评价:改善患者全身情况,增强抵抗能力,术前就及时并积极加强营养支持,如输血,输注蛋白甚至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术后鼓励病人多进食等。

坚持湿式扫床,重视无菌操作,日常护理操作前后要认真洗手(洗手包括卫生性洗手和手术洗手),卫生性洗手可清洗皮肤表面80%的一过性细菌,手术洗手则强调消除所有常居菌为目的。

对胎膜早破者,叮嘱产妇勤更换会阴垫,注意保持外阴清洁,每月用0.05%的碘伏棉球擦洗外阴两次,主要操作顺序,胎膜早破的孕妇需卧床,对不习惯卧床解小便者可指导孕妇采取不同的体位自解小便,避免导尿。

适当检查对判断胎方位、产妇分娩方式有重要意义,但一定注意不要过于频繁,根据实际需要慎重选择,过实践确实减低感染机率。

改善患者情况,增强抵抗能力。

2.2.2 手术室管理及病区单元床位人员密集等因素循证支持:手术室的空气质量也直接影响到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手术室空气中的尘埃、飞沫等可能携带病原菌,带菌微粒可直接进入切口,或先落到器械、敷料等而后污染切口,人员流动是手术室空气中细菌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由于大型综合性医院患者来源多,因此,造成患者住院难,特别是外科待床患者多。

时间长的矛盾非常突出,为缓解患者待床时间,科室加床收患者,增加了单元床位人员密集,加大了医院感染的概率。

循证应用及循证评价:加强病区和手术室的管理,减少或限
4/ 7
制人员流动是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关键。

手术间设专人管理、手术前手术间内空气中的细菌总数控制在低于200 cfu/m3的水平、且不能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急诊手术病人,手术间必须接台手术的,必须按接台手术消毒方法进行术前常规消毒,消毒时间要充足;病人衣物不得带入手术间,如果病人有血迹污物时巡回护士要清理干净后再行手术,尽量减少患者在手术台上的翻动,以免带菌漂浮物沉降于无菌区。

2.2.3 医务人员自身素质循证支持:综合大量研究资料显示,感染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感染,而外源性感染的病原菌有实施手术的医务人员带入的病原菌,无菌操作概念不强有时不能认真洗手,对切口感染均有影响。

换药过程中,医生操作前不洗手、不戴口罩帽子,违反无菌操作规范等。

手术者把如阑尾切除等视为简单小手术而掉以轻心,对阑尾切除手术不够重视,而术中各环节没有进行规范的无菌操作及无创操作,无菌观念不强等。

循证应用及循证评价:严格遵守无菌原则,规范洗手和手消毒。

使用灭菌皂液和消毒后的小毛巾,毛巾一人一用一消毒。

手术者要按外科洗手规范严格刷手。

刷手刷采用一人一用一灭菌。

洗手护士保管好无菌台面上的物品不被污染,摆放及传递手术器械符合无菌技术操作要求。

切除感染病灶或腔脏器如胃肠的刀剪应视为污染而与其他器械分开放置。

术者的手术衣被血液、汗液浸湿或手术中单被血液、汗液浸湿应立即更换。

切口敷药不宜太
5/ 7
厚密,否则影响汗液蒸发,而温暖、潮湿的皮肤又会成为细菌繁殖的有利条件。

2.2.4 术前备皮因素手术前将要手术部位上的毛发剃除,也可减少手术切口感染。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备皮方法有剃毛备皮法、脱毛剂备皮法、推毛备皮法、不剃毛备皮法。

有关报道显示,清洁皮肤及剃毛备皮后皮肤细菌检出率可减低20%~60%,提示清洁皮肤可以降低皮肤表皮携带细菌数量,且备皮时间与手术时间愈近愈好。

国内对于剃毛与不剃毛备皮研究发现。

不剃毛备皮术后切口感染率剃毛备皮的,应注意:无论使用何种备皮方法必须严格消毒,在使用化学脱毛剂前需做皮肤过敏试验。

2.2.5 手术类型和持续时间因素有关报道资料中显示,肠道手术、复杂手术及手术时间较长,切口感染机会较高,尤其是肠道手术的病人,切口感染大多为条件致病菌,病人术前局部部位已被细菌感染,及肠道准备不彻底,有可能污染,增加了切口感染的机率。

2.2.6 缝线种类、缝合技术水平、手术切口方式因素如妇产科普遍使用美容线为剖宫产产妇缝合,缝合工作由缝合技术欠佳医生如进修生、研究生、实习生完成。

剖宫产的横切口比纵切口感染机会少。

2.2.7 医疗技术因素腹腔已有细菌污染的急诊,如阑尾炎病情较重及并发腹膜炎,上消化道穿孔等。

麻醉不理想,增加手术
6/ 7
困难,导致手术时间过长,局部组织损伤重,增加切口的感染机会。

切口选择不当,术野暴露不清,过度强行牵拉腹壁组织,造成边缘组织淤血、水肿和不同程度的破坏;切口活动性出血没有彻底止住,残留血块或术后形成血肿;缝线过密或线洁过多;腹壁切口缝合过紧或残留死腔,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均可影响切口愈合而致感染。

器械使用不当,切口保护不善等致使腹腔的脓液污染切口而感染。

3 总结
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治疗过程中重点预防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为9.65%~17.65%。

一旦发生,一方面增加病人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另一方面增加医疗费用,加重病人负担;甚至发展成为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原因。

更为严重者可并发脓毒血症,增加死亡率。

因此,在围手术期,针对各种易于导致切口感染的环节进行重点防范,并凭借一些临床指标,及早发现术后切口感染,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控制手术切口感染以及因此造成的不良后果。

7/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