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思考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资本论--思考题及答案

(完整word版)资本论--思考题及答案

1.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商品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

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它们是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各自独立两种劳动。

具体劳动是特定具体形式的劳动,创造不同质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创造的是同质的价值。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2.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是长期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是价值形式的完成形态。

货币产生经历了简单、扩大、一般和货币价值形式发展阶段。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指某种商品价值是偶然地、简单地通过另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

扩大的价值形式指某种商品的价值形式通过一系列商品使用价值表现出来。

扩大价值形式比简单价值形式更充分反映价值性质,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只是由简单的相对价值表现的总和。

一般的价值形式:是指一切商品价值通过一种商品使用价值表现出来。

形式上看一般价值形式是扩大的价值形式的颠倒,但处于一般价值形式的商品已发生本质变化,它是作为社会价值的代表存在,但时间和地点不固定。

货币形式:指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黄金、白银上,商品的价值是通过金、银来表现。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是由金银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金银作为货币这种特殊商品,是价值的直接体现物,具有双重使用价值,一方面是自然性质决定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社会职能决定的使用价值。

前两阶段属于买卖同一的直接交换;后两阶段属于以特殊商品为媒介的买卖分开交换。

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流通中的货币需求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3.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分析了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源泉,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2)揭示了剩余价值源泉是工人剩余劳动创造,为阐明剩余价值来源提供了理论依据(3)说明了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再生产等理论,为其经济理论创造了前提条件。

《资本论》常见问题及解答

《资本论》常见问题及解答

《资本论研读》常见问题及解答绪论1、《资本论》是在什么背景下写作的?谈谈其产生的目的和意义。

答:产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已经在英国确立;工人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开始激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社会经济政治;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开始激化,无产阶级迫切需要革命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

《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是指导无产阶级求解放的理论指南;《资本论》正确阐明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基本规律,是人类认识社会发展的伟大理论;《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是批判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强大武器。

2、简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结构体系。

答:马克思主要以比较成熟的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考察对象,其研究对象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商品——货币——资本(商品;交换过程;货币或商品流通;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联系和区别)工资(劳动力的价值转化为工资;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工资的国民差异)资本的积累过程(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所谓原始积累;现代殖民理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商品资本的循环;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资本周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预付资本的总周思转、周转周期、劳动时间、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社会总资本运动;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成本价格和利润;产业资本和平均利润;商业资本与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生息资本和利息(借贷资本的利息,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股份资本和股息;资本主义信用)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与地租(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各种收入及其源泉(三位一体的公式;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阶级)3、我们应从《资本论》中学习马克思什么样的治学精神和治学方法?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体现的治学精神主要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革命的批判精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

经济管理党校在职研究生资本论答案

经济管理党校在职研究生资本论答案

《〔资本论〕选读》思考题和作业题第一单元第一讲劳动价值理论1、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答:商品是人们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二因素关系:对立统一体。

首先,两者是统一的,相互依赖的,互为条件,共处在商品体中,缺少哪一个因素,都不能成为商品。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因而也就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中最本质的因素,一种物品如果仅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人类劳动产品,就没有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有些物品虽然既有使有价值,又是劳动产品,但没有用于交换,因而没有形成价值,也不是商品。

所以,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其次,二者的对立表现在:⑴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提供了交换的必要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提供了交换的标准、尺度。

⑵使用价值不是商品所特有的,是所有物品的共同属性,是永恒范畴;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历史范畴。

⑶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⑷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同时归买者或卖者中任何一方所有,而只能分别归于买方和卖方。

这是因为,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卖方),他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价值,而要取得价值,就必须生产出不是供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并让渡过去;对于商品买方来说,他购买的目的是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为此就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

无论生产者或购买者,都不可能既占有某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同时实现它的价值。

可见,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互相矛盾的。

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通过交换,交换成功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才能够分别得到实现,商品内部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2、什么是商品二因素?什么是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两者的关系怎样?答:(1)商品是人们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承担者,其特殊性在于它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并通过交换来实现。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本质因素,其实体是抽象劳动。

资本论第一卷思考题

资本论第一卷思考题

1.《资本论》的写作动因‎及创作过程‎?1)写作动因直接原因对农民处境‎的研究,推动他由纯‎政治转向经‎济关系的研‎究,并走向社会‎主义。

“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因报》的主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批判工人运‎动中的错误‎思潮。

法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蒲鲁东‎提出:“财产就是盗‎窃”“对于蒲的智‎慧的作品,则不能根据‎肤浅的、片刻的想象‎去批判,只有在不断‎的深入的研‎究之后才能‎加以批判”解剖“市民社会”——社会经济制‎度。

“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样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称之市民‎社会。

客观条件早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已开‎始孕育成长‎。

19世纪3‎0至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

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

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主观条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前‎沿领导人民‎群众革命斗‎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超‎乎常人的意‎志与品质渊博的知识‎体系2)创作过程第一阶段(1843.10-1858.5 )主要著作:《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共产党宣言‎》已经知道m 从何而来、怎样产生,为写作《资本论》奠定了基础‎。

资本论思考题(下 )(1)

资本论思考题(下 )(1)

1、什么是成本价格,它怎样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成本价格是商品生产时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k=c+v)①成本价格掩盖了它的不同组成部分的不同来源。

成本价格只是表明已经生产出来的这部分价值和所费资本相等,在再生产中用它来补偿所费资本的价值。

它是一个资本消耗指标和资本补偿指标。

因此,它不能说明自身的两部分是怎样形成的,更不能说明它的超过额——剩余价值是怎样形成的。

但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成本价格具有一种假象,似乎它的两个组成部分都是从旧价值转移过来的,似乎剩余价值也是由它生产出来的。

事实上,构成成本价格的两个部分是两个来源完全不同的价值要素——不变资本的再现价值、不变资本和新生产的价值的一部分可变资本。

②成本价格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性质和区别。

成本价格的两个要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仅来源不同,它们在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同。

不变资本在价值形成和增殖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量,在任何情况下都如数转移,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可变资本则由于转化为劳动力而产生了比自己更多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它是带来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体现着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但是资本主义成本价格范畴掩盖了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劳动力的价值转化为工资,即劳动本身的价值或价格。

2、马克思是怎样论证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①剩余价值表现为预付资本的增加额a、剩余价值首先表现为所费资本的增加额,即成本价格的增加额。

剩余价值本来是可变资本的增加额,但是由于c+v转化为成本价格之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被掩盖了,成本价格只说明在商品生产过程中耗费了多少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因此,在生产过程结束以后,剩余价值首先表现为所费资本,即成本价格,的增加额。

本来W=c+(v+m)这一公式表示的是剩余价值由可变资本产生;现在,公式可以由W=(c+v)+m 来表示,这说明剩余价值是由所费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成为超过成本价格的增加额,它的真正来源看不见了。

《资本论》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资本论》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资本论》习题及参考答案(⼀)《资本论》习题及答案(⼀)⽬录⼀、恩格斯说过“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点才能成为现实。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你认为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有何不同? (1)⼆、如何理解"本书的最终⽬的就是揭⽰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及其现实意义?2三、如何理解.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种⾃然史的过程及其现实意义? (3)四、马克思说,货币所有者变为资本家,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

这就是问题的条件。

试问,货币转化为资本究竟是怎样实现的? (3)五、《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及主要内容? (4)六、马克思是如何分析决定劳动⽣产⼒的因素的?意义何在? (5)七、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

(6)有⼈认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替代的学说是⼀种主观想象,如何运⽤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解析? (6)九、为什么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这章揭⽰了资本主义企业和社会主义企业的共同运⾏机制与规律。

(7)⼗、马克思是如何论述商品⽣产存在的条件的?有何实践意义? (8)⼗⼀、马克思是如何分析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现实意义何在? (8)⼀、恩格斯说过“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点才能成为现实。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你认为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有何不同?答: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情况,不仅不违背价值规律,相反,它恰恰是私有制下价值规律在价值实现中的表现形式。

这是因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竟争和⽣产⽆政府状态规律起作⽤,每个商品⽣产者盲⽬进⾏⽣产,他并不确切知道社会上和⾃⼰⽣产同类商品的究竟有多少⼈,能⽣产出多少商品,也不知道市场对这种商品需求有多少。

《资本论》思考题

《资本论》思考题

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1、《资本论》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研究对象:“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方式。

”目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2、《资本论》的方法。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是研究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这一基本方法的运用,是通过科学抽象法和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的统一而得到和具体贯彻的。

”a)在形式上,叙述方法与研究方法不同b)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区别●建立的基础不同(马克思——唯物主义;黑格尔——唯心主义)●本质特征不同(马克思——革命;黑格尔——保守)●矛盾分析法——分析&综合;现象&本质;形式&内容3、《资本论》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理论意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全面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客观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运行、发展以及被更高级的生产方式所取代的客观规律,同时科学地阐述了社会化大生产与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以及人类社会普遍使用的经济规律,并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矛盾的基础上,符合逻辑地预示了未来社会的某些特征。

实际意义:在今天,无论是从事现代资本主义研究,抑或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都要以《资本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第一章1、为什么解剖资本主义社会必须从商品开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商品表现为这种富裕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从分析商品开始。

①商品包含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逻辑过程);②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从商品生产开始的(历史过程);③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最简单、最抽象的经济范畴,应作为叙述的起点,从对之的分析入手,才能分析更为复杂的内容。

2、使用价值的特点有哪些?①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即物能满足人们某些需求的属性;不能脱离商品而存在②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由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属性所决定的;③使用价值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着(永恒范畴),它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本身不反映人们的社会关系,都属自然范畴;④使用价值在使用和消费中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供生产者自己使用和消费的,它通过交换供给别人使用,因此也有社会性质的一面。

资本论重点思考题参考答案

资本论重点思考题参考答案

资本论重点思考题参考答案一、辨析题一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答:二者共处于商品的统一体中,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不可分割,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在一定条件下商品交换成功使用价值可以转化成价值.二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区别答:二者是互相矛盾的,相互对立、相互排斥,二者的含义不同.使用价值是商品和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使用价值解决商品的需要;价值解决商品交换的可能.商品生产者只有让出使用价值,才能获得价值.商品购买者只有付出价值才能取得使用价值.三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答:1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商品价值的大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它的价值量越大.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例关系,与个别劳动时间没有关系.2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平均到单位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少,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跟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关系,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没有关系.3商品价值总量是单个商品价值量的总和.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也无关, 而如果个别劳动时间耗费的越少,商品的价值总量就会越大,所以商品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例关系,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例关系.四“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答:正确.1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在货币产生之前,金银作为商品早就存在,并参与商品交换,因此,金银天然并不是货币.2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质地均匀、易分割、久藏不坏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它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由此,金银一旦充当一般等价物就获得了牢不可破的地位,即一般等价物由它也只能由它来固定地充当.所以,货币天然是金银.3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比较晚,金银作为自然界的两种金属元素早在人类之前早已存在,当时还没有货币概念,所以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金银两种金属自身具有的同体积相比价值很大、较软易分割使用、性质稳定耐腐蚀便于收藏这些特性使它成为最佳的一般等价物,它们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便是货币,所以马克思说“但货币天然是金银”五劳动力商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答: 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三个方面;⑴劳动力商品形成条件的特殊性人生自由,一无所有⒈劳动者有人身自由⒉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才能生存.⑵劳动力商品价值构成的特殊性;⒈生活必须品价值;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⒉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⒊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即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构成和数量因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历史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⑶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特点如下:⒈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能为他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所以解决资本总公式在形式上的矛盾所必需的条件是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⒉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六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答: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依靠自己的资本积累,即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资本的总量.资本集中是指个别资本通过结合而形成较大的资本,它既可以通过大资本兼并中、小资本来实现,也可以由原来分散的中小资本联合起来成为新的更大的资本.竞争和信用是资本集中的最强有力的杠杆.它们的区别是:第一,资本积聚是以资本积累为基础的,表现为资本“增量”,因此,随着个别资本的积聚,社会资本总额也会增大起来;而资本集中只是原有资本的合并或重新组合,所以它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第二,资本积聚要受到社会财富的绝对增长速度剩余价值数量及其积累率等条件的限制,因此通过资本积聚方式使资本增大的速度比较缓慢;而资本集中,则不受这些条件限制,所以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集中大量的资本,作为资本集中载体之一的股份公司也因而逐步成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企业制度的主流形式.七资本划分的尺度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答:固定资本: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重要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周转速度的不同,进而对剩余价值的影响.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固定资本的价值周转方式具有多次转移、多次收回的特点,流动资本的价值一次全部回到产业资本家手中. 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周转速度就慢,相反流动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的周转速度就快.八流动资本与流通资本的区别.答:流动资本是固定资本的对称.指生产资本中用于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资料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部分,包括全部可变资本和一部分不变资本.流通资本是指在产业资本循环中同生产资本既相对立又相关联、专门执行流通职能的那一部分资本,包括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两种形式.流通资本是产业资本中同生产资本相对应的那一部分资本,而流动资本则只是生产资本中同固定资本相对应的那一部分资本.流通资本一般指可以流动的资本,流动资本包括国债、可在全国银行间同业市场流通的其他债券、自营股票、银行存款和现金含交易清算资金;已被用于回购融资的国债和其他债券不得计入流动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只是对生产资本才存在的,流通资本则没有这种区分.流通资本不能产生、只能实现剩余价值,而流动资本中的可变资本却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可变资本指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使资本增殖.九市场竞争的类型平均利润率形成的原因和途径答:市场竞争的类型可分为:部门内部的竞争和部门之间的竞争.平均利润率形成的原因是资本家为了追求超额利润.平均利润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在商品按价值出售的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不同,使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高低不同.资本家为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和更高的利润率,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各部门生产规模发生变化,使各部门的不同利润率趋于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实现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利润率的平均化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之间分配的过程.二、简答题、论述题一商品及其内部矛盾;答: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内部矛盾是指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商品的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着;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总之,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对于生产者或消费者来说是分离的.表现在交换中,买卖双方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消费者的目的就是获得使用价值,满足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质量;生产者的目的是实现商品价值,获得利润.这一内部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不断解决,从而促进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二劳动的二重性;答:劳动二重性,指的是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具体劳动是指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答: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也不变.1.就同一商品而言,不同生产者的具体生产时间是不同的,这个时间就是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是千差万别的,各不相同.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如果商品的价值量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那么同一种商品不仅不会有同一的价值量,而且越懒惰和越不熟练的人,他所生产的商品反而具有更大的价值.这是不合理的,不能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2.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四价值形式发展与货币产生答:商品本身是不能表现自身的价值的,表现方式必须是通过交换价值的形式来表现.在商品交换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随着商品交换从偶然的行为逐步扩大成为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环节,商品的价值形式也逐步发展.总共是四个阶段:一是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二是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三是一般价值形式;四是货币形式.货币的产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之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商品交换的范围更加扩大,参加交换的品种日益增多,客观上要求一般等价物固定在一种商品上.于是产生了货币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地、统一地表现在一种贵金属商品上.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比较,并无本质变化,他们的区别仅仅在于贵金属黄金或白银独占了一般等价物的地位.货币的产生既是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也是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五货币流通规律答:货币流通规律也叫货币需要量规律,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过程中客观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这里有关流通中的货币指金属货币,所以,它也被称为“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金属货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同实际需要量相适应.因而不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在传统理论中,大多是这样描述纸币流通规律的,也即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决定纸币需要量,纸币发行量决定纸币实际代表的价值量的规律.显然,这种表述是在以金、银为本币的情况下作出的,但是随着货币体制的改革,这种表述显然已经不符合实际了.实际上的纸币流通规律是指,流通中的商品价值量决定流通中的纸币需要量,纸币实际代表的价值量由流通中的商品量和纸币发行量所决定的规律.由于纸币是国家发行、强制流通,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职能,它本身没有储藏只能,纸币发行数量大于实际所需的货币量则会引发通货膨胀,反之则会引发通货紧缩.六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答:内容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交换原则①在商品交换中,商品的生产者总想提高价格,而消费者又想降低价格,所以在长期的市场交换中,必然形成等价交换的趋势.②在商品交换中,如果一方总占便宜,另一方总吃亏,那么这样的商品交换是不能持续下去的.客观要求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在货币出现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衡量,表现为价格.价值规律所要求的等价交换,也就表现为商品的价格应该与价值相符.价值规律的这一客观要求,作为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支配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运动,调节着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部门间的分配,刺激着商品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败.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七资本循环;答: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值,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过程.八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答: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和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资本的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产业资本运动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属于流通过程,第二阶段属于生产过程.所以,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资本要保存和增殖自己的价值,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中的每一种职能形式上的资本,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而回到原来的出发点.所以,产业资本的循环,从不同的角度看,就有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产业资本循环是它的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九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答:产业资本循环要连续不断地进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②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这两个条件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十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的关系;答:资本周转速度是指资本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次数,两者的关系和表示为:n周转次数=U年/ u周转一次的时间.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资本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资本周转时间越短,资本的周转速度就越快;资本周转时间越长,资本的周转速度也就越慢;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周转速度就慢,相反流动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的周转速度就快.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包括可变资本的流动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资本周转速度越快,意味着其中的可变资本周转速度越快.而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可变资本周转越快,一定量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内转化为劳动力的数量就越多,能剥削到更多剩余价值,从而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反之,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少.年剩余价值率即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条件下.资本周转速度越快,意味着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剥削的劳动力就越多,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多,因而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十一生产资本构成对资本周转的影响答:生产资本的构成对预付资本总周转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在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慢;反之,流动资本所占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快.二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在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所占比重既定情况下,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也就越快;反之,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也就越慢.十二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答:所谓预付资本总周转,是指预付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也就是说,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周转慢,流动资本周转快,那么要考察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既不能只看固定资本,也不能只看流动资本,而必须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平均起来计算.一般是以预付资本价值在一年内的周转次数来表示.十三资本周转速度的企业经营的影响.答:加速资本周转对资本利用和资本价值增值有着很大影响,资本的有限性和对资本价值增值追逐的无限性,决定了加速资本周转有着重要意义.加速资本周转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本的潜能加速资本周转,特别是流动资本的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加速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的流通有着重要的影响,并进而影响企业家的生活、生产和再生产.要加快资本周转,对企业而言就要努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缩短生产时间,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充分掌握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规律,采用现代化手段,搞好市场营销,缩短流通时间,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合理分配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分别加快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十四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答:所费资本是指每次生产过程中实际耗费并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劳动资料的价值,是就资本积累过程所说的.生产成本是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也叫成本价格,是就生产过程所说的.成本价格只是生产商品所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转化形式.所费资本向成本价格转化,是本质到现象的转化,二者没有量的差别.十五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答: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于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在本质上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利润的内容,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十六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答: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也就是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资本主义部门之间自由竞争的结果.2部门之间的竞争,是指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为了争夺更有利的投资场所和获取较高的利润率而进行的竞争.由于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资本家为了争夺较高的利润率,必然要展开竞争.这种竞争的手段是资本转移.资本转移是指资本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转向利润率较高的部门,它既包括原有资本在各个部门之间的流入流出,也包括新增的资本向利润率较高部门的投入.3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会使各个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进而使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因为通过资本的自由转移,会使资本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发生变化.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一直要持续到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大致相等,即形成平均利润率时才会停止.平均利润率是各个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相互竞争,使利润率趋于平均化而形成的.4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各个部门的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所取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形成后,资本家无论将资本投向那个部门,等量资本都会获得大体相等的利润.十七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答: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所以,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等于商品的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2.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的存在为前提,无论从个别生产部门还是全社会来看,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不同生产者的生产价格的差别完全取决于成本价格的差别;个别部门的生产价格和价值的差额,等于平均利润与该部门剩余价值的差额;从社会总量看,总生产价格等于商品总价值.十八说明产业资本家是按平均利润率瓜分剩余价值.答: 1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2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3剩余价值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表现为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即形成平均利润.平均利润是指以预付资本大小按平均利润率计算归每个生产部门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

资本论期末复习思考题

资本论期末复习思考题

1.怎样理解《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目的?2.怎样理解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演变?3.怎样理解《资本论》研究的科学抽象方法?4.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5.商品价值的质和量。

6.为什么说简单价值形式包含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7.为什么说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生产关系的必然产物?8.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到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9.如何理解“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天然不是货币“?10.商品交换演变过程中,货币是怎样产生的?11.货币流通规律及纸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什么?12.试论商品的内部矛盾。

13.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关系?14.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关系。

1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16.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17.如何理解“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产生。

”18.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什么?19.怎样理解价值增殖的秘密?20.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过程的区别是什么?21.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22.劳动三要素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

23.试述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重要意义。

24.剩余价值率含义及意义。

25.西尼尔“最后一小时”错误。

26.相对m是怎样形成的?27.超额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28.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对抗性。

29.如何理解在一般生产劳动与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条件下,生产劳动概念的扩大与缩小。

30.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31.剩余价值的自然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

32.为什么说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33.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工资本质的分析。

34.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必然性。

35.为什么说工资的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36.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点有哪些?37.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38.资本积累的概念与实质是什么?39.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需要哪些条件?40.商品所有权规律如何转换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41.影响资本积累量增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2.相对过剩人口的类型有哪些?4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是什么?44.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什么?45.如何理解“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

资本论思考题

资本论思考题

《资本论》导读思考题第二章1.《资本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基本思想是研究社会经济形态的科学指导思想?2.《资本论》中的生产关系人格化的人与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经济人”有何区别?3.由唯物史观确定的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有何特点?4.马克思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有何根本区别?5.如何理解《资本论》中的叙述方法是一个方法体系?第三章1.《资本论》是怎样用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从理论上再现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的?2.如何科学地理解《资本论》中的商品、货币、资本、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和总收益这五大经济范畴表现的经济关系?3.《资本论》在理论逻辑上再现了那些经济关系的演进历史?第四章1、为什么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从分析商品开始?2、在发达的商品生产社会中,现实物质财富的社会形式是什么?3、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什么价值量要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4、为什么说劳动的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5、什么是等价形式谜一样的性质?为什么等价形式具有谜一样的性质?6、相对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生产社会中社会劳动的性质有什么特殊规定性?7、如何理解商品价值形式在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本质变化和非本质的变化?8、马克思为什么要把商品的神秘性质比喻为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商品具有拜物教性质的根源是什么?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拜物教观念有那些表现?9、为什么说在商品生产社会必然产生拜物教观念?商品拜物教观念消失的社会条件是什么?10、试述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11、试述劳动力价值的决定。

12、如何理解“货币转化为资本”在第一卷中的理论地位。

13、试述决定剩余价值量的三个规律。

14、如何理解劳动对资本的形式隶属。

15、商品交换的性质为什么没有给工作日规定界限,如何理解这里出现的二律背反。

16、如何理解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7、什么是超额剩余价值?为什么说个别资本家追求M的结果形成了相对M。

18、如何比较工资的国民差异。

《资本论》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资本论》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资本论》习题及答案(一)目录一、恩格斯说过“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你认为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有何不同? (1)二、如何理解"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及其现实意义?2三、如何理解.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及其现实意义? (3)四、马克思说,货币所有者变为资本家,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

这就是问题的条件。

试问,货币转化为资本究竟是怎样实现的? (3)五、《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及主要内容? (4)六、马克思是如何分析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的?意义何在? (5)七、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6)有人认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替代的学说是一种主观想象,如何运用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解析? (6)九、为什么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这章揭示了资本主义企业和社会主义企业的共同运行机制与规律。

(7)十、马克思是如何论述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的?有何实践意义? (8)十一、马克思是如何分析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现实意义何在? (8)一、恩格斯说过“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你认为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有何不同?答: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情况,不仅不违背价值规律,相反,它恰恰是私有制下价值规律在价值实现中的表现形式。

这是因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竟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起作用,每个商品生产者盲目进行生产,他并不确切知道社会上和自己生产同类商品的究竟有多少人,能生产出多少商品,也不知道市场对这种商品需求有多少。

因而,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很难一致。

资本论思考题

资本论思考题

【第一讲绪论思考题】 1.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2.《资本论》的写作动因及创作过程?3. 怎样理解《资本论》三卷的逻辑体系?4. 当代条件下如何看待《资本论》巨著?【第一版序言思考题】1.怎样理解《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目的?2. 怎样理解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演变?3. 怎样理解《资本论》研究的科学抽象方法?4. 怎样理解《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5.《资本论》第一卷各篇章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一章思考题】主要概念: 商品价值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力;简单劳动复杂劳动;1.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2.商品价值的质和量。

3.为什么说简单价值形式包含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4.为什么说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生产关系的必然产物?5.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到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6.如何理解“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天然不是货币“?【第四章思考题】1.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关系。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3\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4\如何理解“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产生。

”【第五章思考题】 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什么?2.怎样理解价值增殖的秘密?3.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过程的区别是什么?4.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第六章思考题】 1.劳动三要素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

2.试述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重要意义。

【第七章第一节】 3.剩余价值率含义及意义。

4.西尼尔“最后一小时”错误。

【第九章思考题】 1.怎样理解工作日变动的界限?2.实际工作日长短的确定取决于哪些因素?3.决定剩余价值量的规律有哪些?4.如何理解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强制关系?【第十章思考题】 1.相对m是怎样形成的?2.相对m理论有何现实意义?3.超额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4.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对抗性。

资本论复习思考题

资本论复习思考题

《<资本论>选读》复习思考题第一卷1867年第一版序言和1872年第二版跋1、如何理解《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2、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3、如何理解《资本论》的研究方法?第一章1、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什么从商品开始?2、什么是劳动生产力?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有哪些?3、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4、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什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5、商品生产产生和存在的原因?6、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7、价值形式中两级关系的内容与量的规定性。

8、从价值形式的发展看货币的起源。

9、商品拜物教存在和消亡的条件。

第二章1、商品交换过程中的矛盾与商品内在矛盾的关系。

2、怎样理解“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第三章1、如何理解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2、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的区别。

3、货币的职能与货币的基本职能。

4、决定货币流通量规律的因素是什么?5、商品流通为什么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实质上都不同于直接的产品交换?第四章1、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有何区别?2、如何理解资本的本质是社会关系,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3、马克思把劳动与劳动力区别开来的意义。

4、概述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五章1、为什么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要从一般劳动过程的分析开始?2、什么是劳动?劳动过程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3、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什么特点。

4、试述价值增殖的秘密。

5、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6、劳动二重性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二重性的关系。

第六章1、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是什么?这一划分的重大意义。

2、劳动过程三要素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资本形式,它们在资本价值增殖中的作用如何?第七章1、如何认识社会经济形态的划分。

2、剩余价值率的实质。

3、剩余价值率计算的公式。

第八章1、工作日的构成和界限。

资本论完整版

资本论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思考题:1.简述《资本论》的创作背景及其过程。

2.《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结构体系各是什么?3.《资本论》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4.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的伟大贡献。

5.《资本论》中关于商品二因素的理论。

6.《资本论》中关于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的理论。

7.《资本论》中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商品价值量的理论。

8.《资本论》中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的理论。

9.《资本论》中关于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如何论述的。

10.为什么说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1.马克思是如何揭示货比之谜的?12.《资本论》中关于货比的职能及货比的流通规律。

13.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14.《资本论》中关于劳动力商品的理论15.《资本论》中关于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两种基本方法。

16.为什么说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17.试述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经济危机理论。

18.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在当代的解释力如何?你是如何评述的?19.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带来什么启示?简述资本论的创作背景及其过程创作背景:(1)产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力空前发展。

(2)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在发展的同时也会暴露出巨大的社会矛盾,每隔若干年就会爆发经济危机。

(3)工人阶级日益成熟,工人运动日益高涨。

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4)革命运动呼唤革命理论,《资本论》应运而生。

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为工人运动找到合法的理论指导。

过程:从马克思本人来说,1843-1883年四十年间来对资本论进行创作,个人完成一二三卷以及第一卷的校对及出版,二三卷校对出版由恩格斯完成,分别在1885年、1904年出版,第四卷委托考斯基完成。

(1)马克思在大学期间(1835-1841年)学的是法律,后来又致力于研究历史和哲学。

(2)1843-1857:马克思为资本论的创作做了研究准备。

资本论思考题

资本论思考题

《资本论》导读思考题第二章1.《资本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基本思想是研究社会经济形态的科学指导思想?2.《资本论》中的生产关系人格化的人与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经济人”有何区别?3.由唯物史观确定的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有何特点?4.马克思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有何根本区别?5.如何理解《资本论》中的叙述方法是一个方法体系?第三章1.《资本论》是怎样用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从理论上再现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的?2.如何科学地理解《资本论》中的商品、货币、资本、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和总收益这五大经济范畴表现的经济关系?3.《资本论》在理论逻辑上再现了那些经济关系的演进历史?第四章1、为什么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从分析商品开始?2、在发达的商品生产社会中,现实物质财富的社会形式是什么?3、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什么价值量要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4、为什么说劳动的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5、什么是等价形式谜一样的性质?为什么等价形式具有谜一样的性质?6、相对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生产社会中社会劳动的性质有什么特殊规定性?7、如何理解商品价值形式在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本质变化和非本质的变化?8、马克思为什么要把商品的神秘性质比喻为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商品具有拜物教性质的根源是什么?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拜物教观念有那些表现?9、为什么说在商品生产社会必然产生拜物教观念?商品拜物教观念消失的社会条件是什么?10、试述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11、试述劳动力价值的决定。

12、如何理解“货币转化为资本”在第一卷中的理论地位。

13、试述决定剩余价值量的三个规律。

14、如何理解劳动对资本的形式隶属。

15、商品交换的性质为什么没有给工作日规定界限,如何理解这里出现的二律背反。

16、如何理解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7、什么是超额剩余价值?为什么说个别资本家追求M的结果形成了相对M。

18、如何比较工资的国民差异。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课后思考题答案1-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容足什么?商品二因素,叩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

价值是一股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劳动具有二虫性,叩具体劳动和仙歌劣动,它们是生产商品同-封动J两个方面,不足两次劳动,也不足各自独幔两种劳动·具体劳动是特定具体形式的劳动,创造不同顺的使用价值;抽歌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创造f『J是J_Ji WJ价值,劳动二匝性决定商品二I封岽.2.货『I】是怎样产生的?纭iT流i面舰律的内容·赁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陆,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问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是长蛔商品交换I发展的结果,是价值形式饷完成形态。

货币产生经历了简单、扩大、一股和货币价值形式J发展阶段,简单O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指某种商品价值是f禺然地、简单地i围过另一个商品的他用价值表现…来。

扩大的价值形式指某种商品nq价仳形式迥过一系列悯品性用价值表现出米。

扩大价值形式比简单价值形式鬯充分反l跌价值性J坂,扩大的相剧价值形式H是由简单的相对价值表现的总和.一般的价值形式:是指一切商l铺价值通过一种商-地使州价值表现出来。

形式上看一般价值形式是扩大的价值形式的颇倒,但处于一般价值形式的商品已发生本质变化,它是作为社会价值的代表存在,但时间和地点不同定。

货iTj形式:指一股等价物固定在黄金、白银上,商品呐价值足通过金、儇来表现。

金银天然不是赁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是m金银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金银作为傀币这种特殊商品,是价值的直接体脱扬,具有剐监使用价值,一方耐是自然性顺决定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社会眦能决定的使用价值。

前两阶段J离于买卖同一的直接交换:后两阶段属于以特殊商品为媒介的买卖分开交换。

货币tr通r律:流通巾的货币需要量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流通中的货币需求量-待馏商品价格总额/周一单位货币流如述度·。

资本论第二、三卷思考题

资本论第二、三卷思考题

《资本论》第二卷思考题1、第二篇第一篇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一般商品流通与资本的运动有什么区别?什么原因使G——W这个一般的商品流通行为成为资本运动的一个阶段?(第二卷第32页)3、马克思在第35页上所说的G——W行为中“最具有特征的量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最具有特征的量的关系”?4、为什么货币能够执行资本的职能,通过G——A行为为资本主义生产做准备?(第二卷第36页)5、货币资本运动的行为基础是什么?(第二卷第39页)6、资本在经历G——W运动后,为什么要进入生产过程?(41-42)7、为什么资本循环中的生产阶段进行的必须是商品生产?8、为什么“一旦依靠雇佣劳动进行的生产普遍化,商品生产就必然成为普遍形式”?(第二卷第42-43页)。

9、领会“不管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

”(第44页)这段话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10、马克思说“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

但是、二者在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

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

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

”(第二卷第44页)按照这一原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是如何结合的?11、思考: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是一个划时代剥削方式?(第44页)12、理解“生产资料本身,只有在劳动力作为生产资本的人的存在形式,能够和生产资料相合并时,才成为生产资本的物的形式或生产资本。

”(第二卷第44页)13、工人的劳动力在什么情况下是资本,什么情况下不是资本?为什么?如何正确理解这里“资本”的含义?(参见第44页)现代西方经济学把人的劳动能力说成是资本(人力资本),其错误何在?14、为什么劳动力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创造的剩余价值表现为资本的果实?(第45页)15、为什么说“商品队伍中,由于属性不同,哪一类应升为资本,哪一类应列为普通商品,这个问题不过是烦琐经济学自己制造出来的一个可笑的难题罢了”?(第46页)16、回答“是什么使一切商品流通的这个简单行为(注:指W——G)同时成为一种资本职能”。

资本论考试题目

资本论考试题目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思考题:1.简述《资本论》的创作背景及其过程。

2.《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结构体系各是什么?3.《资本论》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4.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的伟大贡献。

5.《资本论》中关于商品二因素的理论。

6.《资本论》中关于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的理论。

7.《资本论》中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商品价值量的理论。

8.《资本论》中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的理论。

9.《资本论》中关于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如何论述的。

10.为什么说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1.马克思是如何揭示货比之谜的?12.《资本论》中关于货比的职能及货比的流通规律。

13.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14.《资本论》中关于劳动力商品的理论15.《资本论》中关于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两种基本方法。

16.为什么说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17.试述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经济危机理论。

18.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在当代的解释力如何?你是如何评述的?19.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带来什么启示?论述题20、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整体理解或解读《资本论》”命题的认识。

简述资本论的创作背景及其过程创作背景:(1)产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力空前发展。

(2)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在发展的同时也会暴露出巨大的社会矛盾,每隔若干年就会爆发经济危机。

(3)工人阶级日益成熟,工人运动日益高涨。

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4)革命运动呼唤革命理论,《资本论》应运而生。

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为工人运动找到合法的理论指导。

过程:从马克思本人来说,1843-1883年四十年间来对资本论进行创作,个人完成一二三卷以及第一卷的校对及出版,二三卷校对出版由恩格斯完成,分别在1885年、1904年出版,第四卷委托考斯基完成。

(1)马克思在大学期间(1835-1841年)学的是法律,后来又致力于研究历史和哲学。

资本论第一卷思考题

资本论第一卷思考题

1.《资本论》的写作动因及创作过程?1)写作动因直接原因对农民处境的研究,推动他由纯政治转向经济关系的研究,并走向社会主义。

“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因报》的主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批判工人运动中的错误思潮。

法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蒲鲁东提出:“财产就是盗窃”“对于蒲的智慧的作品,则不能根据肤浅的、片刻的想象去批判,只有在不断的深入的研究之后才能加以批判”解剖“市民社会”——社会经济制度。

“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样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称之市民社会。

客观条件早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已开始孕育成长。

19世纪30至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

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

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主观条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前沿领导人民群众革命斗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超乎常人的意志与品质渊博的知识体系2)创作过程第一阶段(1843.10-1858.5 )主要著作:《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共产党宣言》已经知道m 从何而来、怎样产生,为写作《资本论》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1858.6-1863.7 )主要著作:《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即资本论第一手稿;1859年出版《政除简短《序言》外,只包括《商品》和《货币或《政治经济学批判》即《资本论》的初篇,第一次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商品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

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它们是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各自独立两种劳动。

具体劳动是特定具体形式的劳动,创造不同质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创造的是同质的价值。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2.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是长期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是价值形式的完成形态。

货币产生经历了简单、扩大、一般和货币价值形式发展阶段。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指某种商品价值是偶然地、简单地通过另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

扩大的价值形式指某种商品的价值形式通过一系列商品使用价值表现出来。

扩大价值形式比简单价值形式更充分反映价值性质,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只是由简单的相对价值表现的总和。

一般的价值形式:是指一切商品价值通过一种商品使用价值表现出来。

形式上看一般价值形式是扩大的价值形式的颠倒,但处于一般价值形式的商品已发生本质变化,它是作为社会价值的代表存在,但时间和地点不固定。

货币形式:指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黄金、白银上,商品的价值是通过金、银来表现。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是由金银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金银作为货币这种特殊商品,是价值的直接体现物,具有双重使用价值,一方面是自然性质决定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社会职能决定的使用价值。

前两阶段属于买卖同一的直接交换;后两阶段属于以特殊商品为媒介的买卖分开交换。

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流通中的货币需求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3.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分析了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源泉,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2)揭示了剩余价值源泉是工人剩余劳动创造,为阐明剩余价值来源提供了理论依据(3)说明了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再生产等理论,为其经济理论创造了前提条件。

4.怎样理解“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对立”?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私人劳动同时必须表现为直接社会劳动的对立,特殊的具体的劳动同时只是当作抽象的一般的劳动的对立,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对立,——这种内在的矛盾在商品形态变化的对立中取得了发展的运动形式。

因此,这些形式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但仅仅是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

5.在新时期如何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一)劳动二重性学说把劳动分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个方面。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重性,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创立了劳动价值论。

劳动二重性学说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个方面。

他把这种撇开了具体形式的一般的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也形成商品价值,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反应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劳动价值论指明人类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正是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才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才使劳动价值理论有了坚实的科学的基础。

价值的实体是人类的抽象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这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点所在。

马克思认为,只要承认一切物质财富都必须经过人的劳动才形成,就必然会承认体现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商品的价值,其唯一的源泉是人类的劳动。

(三)资产阶级由于其阶级本质局限而无法理解劳动二重性和劳动价值论。

6.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效用价值论的区别。

本质区别在于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他认为商品的价值在于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现实存在的物质决定的,而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值是由他的效用决定的,这是表象的看,实际上,决定他这么说的是因为他们是唯心主义者,认为人的意愿决定一切,所以两种理论对立存在,这是我认为的本质区别,即指导两种人研究问题的价值观不同导致的1.如何理解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是什么?资本总公式:G-----W----G’,其中:G’= G +ΔG 总公式的矛盾:价值增殖与等价交换的矛盾,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要在流通领域的等价交换原则基础上实现价值增殖是不行的,但是它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1)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等价交换不能产生剩余价值--------物物交换不能产生;货币为媒介的交换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商品流通中商品形式的变化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不能离开流通产生:只能在流通中才能使价值实现;在流通中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流通中销售产品。

离开流通,货币不能增殖,货币不能变为资本,剩余价值无从产生。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1)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货币不是生来就是资本的,只有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

(2)流通中的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之所以能产生,是因为资本家在流通中买到了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够创造超过自身价值以上的一部分价值。

(4)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②劳动力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它不仅能创造出自身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剩余价值。

资本家的货币只要和劳动力进行交换,就能够使其带来剩余价值。

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如何理解“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包含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劳动力的价值由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繁殖后代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及劳动者接受教育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等三个部分构成。

劳动力的价值构成中,还包括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原因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条件下,“雇用工人靠自己的劳动所占有的东西只能够勉强维持他们的生命的再生产”。

这是马克思的理论。

但实际上,在现当代,工人得到的酬劳要比这样计算出来的价值高。

这其中就包含了历史和道德的因素:由于供求关系和劳动力在经济资源中作用和地位的变化,再加上一些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发达国家工人的实际工资一般都会高于劳动力价值的最低水平,有些国家甚至高出很多。

结论:一,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商品价值由三个部分构成的理论,指的是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最低构成,这一最低构成是特殊的历史条件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期具有客观必然性。

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现实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工资都大大超过了这一最低构成的水平,但是这并不能证明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商品价值最低构成的理论是错误的。

既然是最低的,就是可以超过的,超过了最低并不能证明最低不存在;既然是最低,就肯定不是最普遍的情况,最低只能是一种特殊的存在状态。

如果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最低构成成了一种普遍的和永恒不变的状态,我们反而要怀疑这个理论的正确性。

二,就是在劳动力商品价值最低构成中也包含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甚至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企业这一最低构成的水平也是不一样的。

1、利润的含义,它与剩余价值什么关系?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或现象形态,它表现为商品价值超过成本价格的余额。

即资本家销售商品后所得的价格总额超过其预付资本量的余额。

利润实际上来源于资本家用可变资本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也就是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即可变资本的增殖额。

但却在现象上表现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所带来的增加额。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2、利润如何会转化为平均利润?由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在剩余价值率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各部门利润率的水平就有高有低。

这显然违背了资本本性的内在要求,即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要求。

利润率低的资本家自然不会甘心,这必然引起各个部门之间的激烈竞争。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不同产业部门的资本为争夺更有利的投资场所,将其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的转移,也表现为新增资本向利润率较高部门的投入。

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和投入,引起各部门商品的供求关系以及价格的变动,结果使各部门不同的利润率转化成全社会一般的利润率,即平均利润率,利润也因此向平均利润转化。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资本竞争的结果。

当某个部门利润高时,必然引起大量后续资本投入,导致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利润降低;某个部门利润低时,资本家必然不愿意投入资本,导致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润上升。

两者作用的结果,就是各生产部门利润平均化,即形成平均利润,利润与该部门投入预付资本成正比。

3、生产价格理论的意义?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学说,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重大的革命意义。

(1)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理论意义。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难题,即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

马克思阐明了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相反,它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

这就解决了从价值和剩余价值这些本质范畴上升到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这些更具体、更接近资本主义经济外部表现出来的范畴时遇到的难题,使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得到进一步的论证和深化。

(2)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革命意义。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必然产生的现象。

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的理论,一方面揭示了各个资本家集团在基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和特殊性。

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它揭露了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阐明了这两个阶级之间整体上的利益对抗性。

平均利润形成后,每个部门的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多少,不仅取决于对本企业,本部门的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还取决于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