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上):遗传和环境因素
炎症性肠病(IBD)PPT
CD偶有肛内隐痛 伴肛周脓肿、肛瘘管
其他表现
由恶心、呕吐、食欲缺乏 等引起的临床表现
8
全身症状及体征
For IntETnal Use Only
全身症状
UC患者
• 贫血 • 发热 • 营养不良
• 腹部压痛 • 硬管状结肠 • 直肠指检触痛
• 扪及腹块 • 肛门炎症
体征
CD患者
9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少许
2
超过 3-4次/日
明显
3
超过 正常5次/日
以血为主
正常
轻度易脆
中度易脆
重度易脆伴 渗出
正常
轻
中
重
症状缓解
轻度活动
中度活动
重度活动
17
For IntETnal Use Only
UC活动期和非活动期UC内镜下表现
18
CD的诊断标准
•CD 临床类型
炎症型
For IntETnal Use Only
For IntETnal Use Only
血液检查
1
粪便检查
2
免疫学检查
6 检查 项目
3
黏膜病理检查
5
内镜检查
重要价值
4
影像学检查
10
IBD内镜表现
For IntETnal Use Only
UC:结肠镜检查
CD:肠镜检查
• 黏膜血管模糊、充血, 呈颗粒状
• 严重者见假性息肉,结 肠袋消失
• 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的 黏膜炎症,鹅卵石样增生
中度活动期
重度活动期
21
CD内镜表现
For IntETnal Use Only
炎症性肠病(IBD)
汇报人:
2023-12-30
目
CONTENCT
录
• 引言 • 症状与诊断 • 治疗与管理 • 并发症与风险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研究与展望
01
引言
炎症性肠病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以肠道慢性、复发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疾 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
针对肠瘘
立即停止经口进食,通过静脉输 液补充营养;使用抗生素控制感 染;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针对脓肿和腹腔感
染
使用强效抗生素控制感染;对形 成的脓肿进行穿刺引流或手术治 疗;加强全身支持治疗,提高患 者免疫力。
05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患者教育内容
疾病知识
向患者详细解释IBD的病因、症状、 诊断和治疗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了 解和管理自己的疾病。
分类
根据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IBD可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 病(CD)和未定型结肠炎(IC)。
发病原因和机制
遗传因素
IBD具有家族聚集性,患者一级亲属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 提示遗传因素在IB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免疫因素
IBD患者存在肠道免疫异常,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 答失调,导致肠道黏膜屏障损伤和炎症反应。
如发热、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
肠外表现
如关节炎、皮肤病变、眼部病变等。
诊断方法和标准
01
病史采集
02
体格检查
03 实验室检查
04
影像学检查
内镜检查
05
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病程、家族史等。 检查患者的腹部体征、全身状况等。 包括血常规、便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 如X线钡剂灌肠、腹部CT等。 如结肠镜、小肠镜等,可直接观察肠道病变并取活检。
炎症性肠病治疗专家共识
常用药物介绍及作用机制
01
02
03
04
氨基水杨酸制剂
适用于轻度至中度溃疡性结肠 炎和克罗恩病患者,通过抑制 炎症反应、减轻肠道黏膜损伤 发挥治疗作用。
糖皮质激素
对于中度至重度炎症性肠病患 者有较好疗效,可快速控制病 情,但长期使用副作用较多。
免疫抑制剂
适用于对糖皮质激素无效或依 赖的患者,通过抑制免疫反应 减轻肠道炎症。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依 从性;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 等不良情绪。
03
非药物治疗方法
营养支持与饮食调整建议
营养支持
炎症性肠病患者常存在营养不良和营养吸收障碍,因此需提供足够的热量、蛋 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以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饮食调整
危险因素
包括遗传因素、免疫因素、肠道 微生态失衡、环境因素(如吸烟 、饮食、感染等)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炎症性肠病的临床表现包括腹泻、腹痛、血便、体重减轻、 发热等。溃疡性结肠炎通常先累及直肠,逐渐向全结肠蔓延 ;克罗恩病最常累及部位为末端回肠、结肠和肛周。
诊断依据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内镜检查、影像学检 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其中,内镜检查是诊断炎症性肠病的 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
产科与IBD专家协作
产科医生和IBD专家应密切协作,共 同管理妊娠期IBD患者,确保母婴安 全。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建议
01
02
03
04
感染
IBD患者易并发感染, 应加强预防。如出现感 染症状,应及时就医, 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 疗。
血栓
炎症性肠病
病因
(三)感染 有无感染,尚存争议 但抗感染治疗确有一定的疗效 仍未证实为某种微生物感染
三、病理
UC:1、病变位于大肠,呈连续性分布。 UC:
2、直肠乙状性肠多发,可至降横结 肠或全结肠 3、粘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灶性出 血,糜烂、溃疡。 4、粘膜下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 及中性粒细胞侵润 5、肉芽组织增生,肠管狭窄,短缩, 腺体变形、减少萎缩,炎性息肉,部分癌 变。
临床表现
(三)其他: 可有上腹饱胀恶心,呕吐,发热,水电平衡 紊乱,营养不良等表现。 (四)体征: 腹部压痛,腹块,触及硬管样结肠,肠鸣活 跃。 (五)肠外表现 可有关节炎、虹膜炎、血管炎、口腔溃疡、 贫血、肝肾损害等。 直肠指检:触痛、括约肌痉挛或松弛。
临床表现
(六)临床类型
1)慢性复发型:多见,范围小,症轻。 2)慢性持续型:范围广,持续半年以上。 3)急性爆发型:少见,症重,并发症多。 4)初发型:既往无发作者, 按病情分为:轻、中、重度。
起病缓慢,轻重不一,反复发 作,精神因素、疲劳、饮食失调及 感染为发作诱因。 主要有下列表现:
临床表现
(一)腹痛:
UC 左下腹及下腹部痉挛性痛,有疼痛—便意—泻 左下腹及下腹部痉挛性痛,有疼痛—便意— 后缓解。 CD多在右下腹及脐周痛,痉挛性阵痛,肠鸣音增 CD多在右下腹及脐周痛,痉挛性阵痛,肠鸣音增 强。 (二)腹泻: UC为粘液脓血便,量少,次多,里急后重明显。 UC为粘液脓血便,量少,次多,里急后重明显。 CD为小肠性腹泻,量多,次少,黄稀糊便,里急 CD为小肠性腹泻,量多,次少,黄稀糊便,里急 后重少。
治疗
(三)手术治疗;肠梗阻、穿孔、瘘管、
脓肿形成等。 预后: 治疗多能好转,但部分反复发作,迁 延不愈,预后不佳。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炎症性肠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 ),指病因不明的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 ss,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 )。
炎症指征的基本特征是肿胀、红斑、黏液样或脓性渗出、轻度或重度上皮破坏、纤细或粗大颗粒状黏膜变形、假息肉形成、回缩和狭窄。
病因和发病机制:(1) 环境因素。
(2) 遗传因素。
(3) 感染因素。
(4) 免疫因素。
一、克罗恩病( Crohn disease,CD ),又称克隆病、局限性肠炎、肉芽肿性回肠炎等。
是病因不明的胃肠道肉芽肿性炎症疾病,与溃疡性结肠炎同属炎症性肠病。
病变特点为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的溃疡性病变,可发生于胃肠道的任何部位,而以回盲部最常见,大约40%病例有结肠受累,血性腹泻的比例也最高。
1、临床特点:(1) 起病隐晦,呈慢性过程,活动期与缓解期交替,患者常以腹痛、腹泻就诊。
(2) 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常为痉挛性阵痛伴腹鸣,进餐后加重,排便排气后可缓解。
(3) 腹泻多呈糊状,脓血或黏液便少见。
(4) 可在右下腹或脐周扪及较固定的肿块。
(5) 部分患者可见肠瘘、肠梗阻、肛周瘘管等并发症。
2、内镜下特点:(1) 病变主要位于右半结肠,以回盲部多见。
早期溃疡呈阿弗他样或裂隙状,病变呈跳跃式,病变之间的黏膜基本正常;(2) 病程发展出现纵行溃疡。
溃疡不连续、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底深,多被厚苔或污苔,非对称样肠壁受累;(3) 因为黏膜下层高度充血水肿而使黏膜隆起,呈鹅卵石样改变,卵石之间常为溃疡;(4) 并发瘘管形成是进展期克罗恩病的一个特征性表现;(5) 肠狭窄:典型者为末端回肠的管型狭窄,狭窄处肠壁弥漫性增厚,犹如消防水管;(6) 急性期后多发炎性息肉和明显的瘢痕形成。
3、诊断要点:(1) 克罗恩病的诊断需密切结合临床、内镜、影像学、组织活检所见进行综合分析,因本病无特征性,单纯依赖某一项检查容易造成误诊。
2019年内科主治医师《专业实践能力》强化试题(2)
消化内科一、A11、有关溃疡性结肠炎的论述哪项是错误的A、本病在我国发生率较低,病情较轻B、是发生于直肠和结肠的原因未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C、可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D、常伴有肠外表现E、病变常累及黏膜下层及肌层2、克罗恩病内镜下表现描述错误的是A、病变呈节段性分布B、黏膜呈铺路卵石样改变C、可见纵行溃疡D、肠腔狭窄E、可见环状溃疡,边缘呈鼠咬状3、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与哪项无关A、环境因素B、微量元素缺乏C、遗传因素D、免疫因素E、感染因素4、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主要表现是A、发热B、黏液脓血便C、腹痛-便意-便后缓解D、消瘦E、口腔复发性溃疡5、下列哪项不是肝性脑病的诱因A、感染B、便秘C、高血糖D、高蛋白饮食E、大量排钾利尿6、关于各期肝性脑痴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前驱期:扑翼样震颤阳性,脑电图多数正常B、昏迷前期:肌张力增高,扑翼样震颤阳性,脑电图异常C、昏睡期:肌张力增高,扑翼样震颤阳性,脑电图异常D、昏迷期(深昏迷):肌张力减弱。
扑翼样震颤阴性,脑电图明显异常E、昏迷期(浅昏迷):肌张力减弱,扑翼样震颤阳性,脑电图明显异常7、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异常等表现是肝性脑病哪个分期的表现A、轻微肝性脑病B、一期C、二期D、三期E、四期8、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是A、腹腔脓肿D、幽门梗阻E、穿孔9、对降低消化性溃疡复发率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A、抗生素治疗B、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C、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除术D、抗酸剂治疗E、胃粘膜保护剂治疗10、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病因为A、消化性溃疡B、急性胃黏膜损害C、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D、胃癌E、胃炎11、上消化道出血病因诊断首选A、胃镜检查B、选择性动脉造影检查C、放射性动脉造影检查D、X线钡餐造影检查E、CT12、下列哪种胰腺疾病不能引起急性胰腺炎A、胰管结石D、胰腺分裂症E、胰岛细胞瘤二、A21、患者女,30岁,克罗恩病史5年。
近日突然出现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发热,3天未排大便。
炎症性肠病完整版ppt课件
3、感染因素:有研究认为,CD可能与副结合分枝杆菌及麻疹 病毒有关,虽然微生物在IBD发病中的作用一直受到重视, 然而迄今未检出某一特异微生物病原与IBD有恒定关系。但 实验证明,IBD(特别是CD)是针对自身正常肠道菌丛的异 常免疫反应引起的,IBD可能存在对正常菌丛的免疫耐受缺 失。
5
+ 4、免疫因素:为近年来受到关注的因素,一般认为肠道 粘膜免疫系统在IBD肠道炎症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发 挥着重要作用。据研究报道,UC的T细胞反应趋于低下, 而CD的T细胞常显示效应功能增强。除了免疫细胞外,肠 道的非免疫细胞如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亦参与炎症 反应,与局部免疫细胞相互影响而发挥作用,免疫反应中 释放出各种致肠道炎症反应的免疫因子和介质。此外,尚 有许多参与炎症损害过程的重要物质,如反应性氧代谢产 物和一氧化氮可能对肠道有毒性。参与免疫炎症过程的因 子和介质相当多,但相互作用的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10
2).腹痛:轻者或缓解期病人多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活动期有轻或中度 腹痛,为左下腹或下腹的阵痛,亦可涉及全腹。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 规律,常伴里急后重,为直肠炎症刺激所致。若并发中毒性巨结肠或腹膜 炎,则腹痛持续且剧烈
3)其他症状:可有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及呕吐等。
(2)全身表现:中、重型病人活动期有低热或中等度发热,高热多提示有并 发症或急性暴发型。重症病人可出现衰弱、消瘦、贫血、低清蛋白血症, 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等表现。
(3)肠外表现:本病可伴有一系列肠外表现,包括口腔黏膜溃疡、结节性红 斑、外周关节炎、坏疽性脓皮病、虹膜睫状体炎等。
11
2.体征 病人呈慢性病容,精神状态差,重者呈消瘦贫血貌。轻者仅有左下 腹轻压痛,有时可触及痉挛的降结肠和乙状结肠。重症者常有明显 的腹部压痛和鼓肠。若有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等应注意 中毒性巨结肠和肠穿孔等并发症。
炎症性肠病完整版
病理
病变同时累及回肠末端与邻近右侧结肠者多见,其次为只涉及小肠,主要在 回肠,少数见于空肠。病变呈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早期在黏膜呈鹅口疮样 溃疡,随后溃疡增大,形成纵行溃疡和裂隙溃疡,呈鹅卵石外样。当病变累 及肠壁全层,肠壁增厚变硬,肠腔狭窄,可发生肠梗阻。溃疡穿孔可致局部 囊肿,或穿透至其他肠断、器官、腹壁,形成内瘘或外瘘,慢性穿孔可引起 粘连。
(2)根据病情程度分型:a、轻型:多见,腹泻每天4次以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 、脉速,贫血轻或无,血沉正常;b、重型:腹泻频繁并有明显黏液脓血便,有发 热,脉速等全身症状,血沉加快、血红蛋白下降;c、中型:介于两者之间。
(3)根据病变范围分型:分为直肠、直肠乙状结肠炎、左半结肠炎、全结肠炎以及 区域性结肠炎。
(3)肛周皮肤护理:排便频繁时,因粪便的刺激,可使肛周皮肤损伤,
引起糜烂及感染。排便后应用温水清洗肛周,保持清洁干燥,涂无菌 凡士林或抗生素软膏以保护肛周皮肤,促进损伤处愈合。
2.疼痛:腹痛与肠道炎症溃疡有关。
(1)病情监测:严密观察腹痛的性质、部位以及生命体征的 变化,以了解病情的进展情况。如腹痛性质突然改变,应 注意是否发生大出血、肠梗阻、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等 并发症。
炎症性肠病
消化内科 杨亚楠
2017-05-
概述
炎症性肠病:专指病因未明的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 炎和克罗恩病。 我国UC较CD多,但较பைடு நூலகம்美少见,且病情一般较轻。IBD发病 高峰年龄为15-25岁,亦可见于儿童或老年人,男女发病率无 明显差异。
病因
IBD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与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异常反应 所导致的炎症反应有关,可能是下列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1、环境因素:近几十年来,IBD的发病率持续增加,并有明显的地域 差异,以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北美、北欧最早增长,继之为西欧、南 欧,最近才是日本、南美。这一现象提示环境因素的变化在IBD发病中 起重要作用,如饮食、吸烟或暴露于其他尚不明确的因素。
炎症性肠病考试题及答案
炎症性肠病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炎症性肠病主要包括以下哪两种疾病?A. 克罗恩病B. 溃疡性结肠炎C. 肠易激综合征D. 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答案:D2. 炎症性肠病的典型症状不包括以下哪项?A. 腹痛B. 腹泻C. 体重增加D. 血便答案:C3. 下列哪项不是炎症性肠病的常见并发症?A. 肠梗阻B. 肠穿孔C. 肠出血D. 肠息肉答案:D4.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哪项检查?A. 血液检查B. 内镜检查C. 影像学检查D. 以上都是答案:D5. 炎症性肠病的治疗目标不包括以下哪项?A. 控制症状B. 维持缓解C. 预防并发症D. 完全治愈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炎症性肠病的常见症状包括以下哪些?A. 腹痛B. 腹泻C. 便秘D. 血便答案:ABD2.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依据包括以下哪些?A. 临床表现B. 实验室检查C. 内镜检查D. 影像学检查答案:ABCD3. 炎症性肠病的药物治疗包括以下哪些?A. 5-氨基水杨酸制剂B. 皮质类固醇C. 免疫抑制剂D. 生物制剂答案:ABCD4. 炎症性肠病的手术治疗通常适用于以下哪些情况?A. 药物治疗无效B. 严重并发症C. 肠道穿孔D. 肠梗阻答案:ABCD5. 炎症性肠病患者的饮食建议包括以下哪些?A. 高纤维饮食B. 低残渣饮食C. 避免过敏食物D. 定期进食答案: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对)2. 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对)3.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
(错)4. 炎症性肠病的手术治疗可以完全治愈。
(错)5. 炎症性肠病患者需要终身服药。
(错)6. 炎症性肠病的常见并发症包括肠梗阻和肠出血。
(对)7. 炎症性肠病的药物治疗不包括生物制剂。
(错)8. 炎症性肠病患者应避免食用高纤维食物。
(错)9. 炎症性肠病的手术治疗通常在药物治疗无效时进行。
炎症性肠病ppt课件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⒊ 感染因素
结肠炎的鼠模型显示,无微生物环境不发生肠炎,当肠道重新 暴露于正常的菌群状态,则可触发肠道炎症。
用抗生素抑制肠道菌群能使IBD缓解,提示正常的肠道菌群可 能是IBD的催化剂。
⒋ 环境因素
吸烟:促进血栓形成,增加CD的危险性,但可预防UC。 快餐食品 IBD发病率的增高与冰箱的普及具有一致性来自腹泻稀便每日1次记1分
(医师认定) 腹块
0:无; 1:可疑;2:确定;3:伴触痛。
并发症(关节痛、虹膜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阿 弗他溃疡、裂沟、新瘘管及脓肿等) 每个1分。
★ <4分为缓解期,5~8分为中度活动期,>9分为重度活动期。
16
四、并 发 症
肠梗阻:(最常见) 腹腔内脓肿 吸收不良综合征 急性穿孔或大量便血:(偶见) 直肠或结肠黏膜受累者可发生癌变:1% 。
17
五、诊 断
1 、 实 验 室 检 查 : ① 贫 血 : 与 疾 病 严 重 程 度 平 行 ; ② 活 动 期 ESR ↑ 、 CRP↑,周围血白细胞↑,血清白蛋白↓,OB(+)。
2、影像学检查
X线钡餐和钡灌肠: 粘膜皱襞粗乱,纵形性溃疡或裂沟,可见“鹅卵石征” ; 有假息肉、多发性肠腔狭窄、管壁僵硬、近端肠管扩张、瘘管 形成等; 病变呈跳跃式节段性分布;可见“跳跃征”(病变肠段激惹及 痉挛,钡剂很快通过而不停留该处); 狭窄部呈“线样征”(钡剂通过迅速而遗留一细条状影)。 CT:有利于显示腹腔、腹壁脓肿及鉴别诊断等。
9
2、病 理
本病有淋巴管闭塞、淋巴液外漏、粘膜下水肿、肠壁肉芽肿性炎 症等一系列病理特征。病变局限在结肠者较少见。病变分布呈节段性, 组织学特征是全壁性肠炎。
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措施
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措施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变化,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的患病率逐年增加。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措施。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在内的肠道炎症性疾病。
其中UC主要侵犯大肠粘膜层,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等症状;CD则常常累及小肠的多个部位,且不仅侵犯肠道黏膜层,还可能累及肠壁全部或局部,因此其症状范围更广。
与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一样,炎症性肠病的发生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遗传因素众所周知,遗传因素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对于普通人群,患有炎症性肠病的人患有多个与免疫调节有关的基因突变。
研究表明,这些变异基因与参与细胞信号传导和感染调节的途径有关。
此外,患有这些基因突变的人对肠道微生物的损伤也更加敏感。
2. 免疫因素肠道是一个庞大的抵御外部入侵物质的免疫系统,该系统保护着机体免受体内外多种微生物的侵害。
当该机制失去平衡时,可以导致肠道粘膜屏障损伤和肠道免疫功能紊乱,这是炎症性肠病的重要发病机制。
研究表明,患有炎症性肠病的人的免疫系统发生了剧烈的炎症反应,导致炎性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聚集在肠道黏膜层,释放炎性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最终导致肠黏膜受损。
3.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是炎症性肠病发生的原因之一。
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药物使用、感染、吸烟等都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特别是饮食结构,如增加脂肪、糖、蛋白质等高能量食品的摄入,减少维生素D、叶酸、钙等营养物质的摄入,都可能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从而诱发炎症性肠病。
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措施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两方面。
炎症性肠病(IBD)护理常规
炎症性肠病(IBD)护理常规一、疾病概述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
IBD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为主,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IBD 病程漫长,病情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肠穿孔、肠梗阻、中毒性巨结肠等。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病因遗传因素:IBD 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的突变与IBD 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例如,NOD2 基因的突变与克罗恩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在IBD 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饮食、吸烟、感染、药物等因素可能影响肠道黏膜的免疫反应,从而诱发IBD。
例如,高糖、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可能增加IBD 的发病风险;吸烟可使克罗恩病的发病风险增加;某些感染因素可能触发肠道黏膜的免疫反应,导致IBD 的发生。
免疫因素:IBD 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是其发病的关键环节。
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对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产生过度免疫反应,导致炎症的发生。
此外,免疫调节细胞的功能失调、细胞因子的失衡等也可能参与IBD 的发病。
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在维持肠道正常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
IBD 患者的肠道菌群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参与了IBD 的发病。
2.发病机制免疫反应异常:IBD 患者的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对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产生过度免疫反应,导致炎症的发生。
免疫细胞如T 细胞、B 细胞、巨噬细胞等在肠道黏膜中聚集,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引起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
遗传易感性: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对IBD 的易感性。
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影响肠道黏膜的免疫功能、肠道屏障功能等,从而增加IBD 的发病风险。
内科学:IBD炎症性肠病
五、目前IBD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假设
环境因素 肠道菌丛参与
遗传易感者
启动肠道免疫及非免疫系统
免疫炎症反应 (过度亢进和难于自限)
抗原的持续刺激或/和免疫调节紊乱
Environmental factor: pull the trigger
Genetic variations: loading the gun
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
免疫调节
Luminal microbial stimulants
Environmental Triggers
IBD
Genetic susceptibility
Immune response
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 (UC)
【定义】 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
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病理】 病变分布:
➢ 病变位于大肠 – 多数在直肠、乙状结肠 – 可扩展至降结肠、横结肠;少数可累及全 结肠 – “倒灌性回肠炎”偶见
➢ 连续性弥漫性分布, 逆行向近段发展
大体形态改变:
➢ 活动期: 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与灶性出血, 呈细颗粒状 糜烂及溃疡:广泛的浅小溃疡不规则大片溃疡 脆性增加
➢ 固有膜内中性粒细胞浸润减少或者消 失,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减少
➢隐窝结构改变
腺体变形、排列紊乱、数目减少
UC: 粘膜萎缩,隐窝丧失
腺体距粘膜肌距离远
UC:缓解期 隐窝与粘膜肌层距离增加
UC:缓解期 粘膜肌层弥漫增厚
➢ 杯状细胞减少,但分泌较前增多 ➢ 潘氏细胞增生:
正常人位于小肠肠腺的基底部,可分泌溶菌酶 结肠肠腺不存在潘氏细胞
洲少见 IBD发病率增高出现的次序与经济发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上):遗传和环境因素文献来源: Mayo Clin Proc. 2019 Jan;94(1):155-165
以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为代表的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引起胃肠道炎症的慢性疾病,已经给导致医疗系统的带来了重大负担和成本。
在美国,约有160万IBD患者,其中CD患者78.5万人,UC患者91万人。
西方发达国家的患病率整体较高,欧洲有多达200万人患有这类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新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南美洲、亚洲、非洲和东欧的发展中国家,IBD发病率一直在上升。
在之前不常见的人群中,IBD流行病学模式的变化再次引发了IBD 发病机制的思考:环境因素在这类慢性炎症性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世界各地特定人群的IBD患病率增加表明,遗传因素在IBD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新的流行病学趋势也表明,环境因素在CD和UC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
这种变化可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结果。
大多数环境诱因,可通过对人体微生物组的影响来介导IBD发病机制。
然而,微生物组改变如果会导致异常和持续的炎症,其中重要的一环是肠腔和黏膜屏障的完整性的破坏。
最后,由于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导致在临床实践中看到的疾病表现。
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取决于肠黏膜中存在的效应细胞和调节细胞之间的平衡被打破。
有证据显示,IBD患者群体中免疫系统的平衡是失调的。
总结一下,环境影响人体微生物组的变化,与基因遗传易感性发生相互作用,由于肠黏膜屏障的破坏最终导致了不恰当的免疫激活。
于是在IBD患者中观察到了临床和内镜下的炎性病变。
在本文中,我们将一起从免疫学的角度,梳理遗传、环境、肠道屏障和免疫系统异常导致IBD的发病机制。
一、遗传因素:个体易感性
很早之前已经观察到,IBD存在家族聚集的现象,但CD中的可遗传性似乎比UC更强。
数据显示CD患者中同卵双胞胎的患病一致率为30%至58%,而UC患者中仅为为10%至15%。
此外,数据显示IBD患者一级亲属的疾病发展相对风险,比普通人群高5倍。
早发性的IBD患者,通常具有IBD家族史和严重的疾病表现。
通过对这类患者的研究,有助于鉴定可能导致肠道炎症的罕见遗传变异和分子信号通路。
例如,研究显示影响X连锁凋亡抑制(XIAP)基因的罕见突变,
会影响这个基因的调节功能,从而导致15个月大的男婴患上难治性早发IBD。
XIAP基因是核酸结合寡聚化蛋白2(NOD2)的正向正调节因子,研究发现其在IBD患者中功能受损。
此外,还发现早发性IBD患者中,白细胞介素(IL)10受体(IL10RA)的基因区域常存在突变,这类患者表现出很强的遗传性,同时有很严重的穿透性疾病表现。
然而,儿童期发病的IBD患者仅占所有IBD患者的10%至25%,并且并非所有病例都与这些特定的遗传异常相关,这表明IBD可能是复杂的多基因疾病。
迄今为止,大多数与IBD遗传相关的信息,都是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获得的。
GWAS的概念基础,是像IBD这样的复杂遗传疾病是多基因影响的,由多种常见的遗传多态性导致。
结合GWAS研究数据的Meta分析,已经鉴定了与IBD相关的201个基因座(loci)。
其中有41个CD特异性基因座和30个UC特异性基因座。
这些基因座的存在,可能导致不同患者的临床、内镜和组织学病变差异。
但是,在201个基因座中约137个(68%),是与CD和UC共同相关的,表明IBD可能具有共同或者重合的炎症途径。
此外,一些基因还同时涉及IBD与原发性免疫缺陷疾病,与循环T 细胞或特定T细胞亚群(例如辅助T细胞17 [Th17] 或调节性T细胞[Tregs] )的水平降低相关。
这再次印证了肠黏膜中的调节T细胞与效应T细胞之间的不平衡,是IBD发病机制中的显著特征
鉴定与IBD有关的基因和遗传基因座,是了解与肠道炎症发生机制至关重要的一环,可以了解疾病相关的生物学途径。
IBD特异性基因座涉及的生物过程,包括:黏膜屏障功能、上皮恢复、微生物防御、固有免疫调节、氧自由基生成、自噬、获得性免疫调节、内质网应激和与细胞代谢。
举个例子,最早发现与IBD相关的基因NOD2,具有识别肽聚糖产物胞壁酰二肽的功能,可以调节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应答。
这一分子功能的鉴定,揭示了黏膜肠上皮屏障在IB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NOD2基因突变,以及其他如自噬相关的ATG16L1基因多态性,也表明自噬是IBD中的重要致病机制。
需要强调的是,高达80%至90%GWAS研究鉴定的基因座,仅限于通过调节基因表达发挥其致病作用的非编码变异,而非直接的基因编码序列突变。
最近的研究集中在可以广泛调节基因表达的小分子,例如表观遗传标记、微小RNA和非编码RNA。
这些都通过不同途径与IBD的发病机制相关。
二、环境因素:微生物的作用
尽管有上述遗传学研究进展,但仅解释了约25%的IBD遗传性。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后的IBD的新流行病学趋势表明,环境因素可能在促进遗传易感个体的肠道炎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吸烟是IBD患者中研究最多的因素之一。
临床上已发现吸烟对CD 患者有害,但对UC患者有潜在的保护作用。
有不同的科学假说解释上述发现,包括自噬的损伤,吸烟对免疫细胞和产生粘液细胞的直接毒性,以及诱导人体微生物组的变化。
据报道,富含饱和脂肪酸和加工肉类的饮食,会增加IBD的风险。
相反,已发现高纤维饮食可使CD的风险降低40%。
结肠细菌将膳食纤维代谢成具有抗炎特性的轻链脂肪酸,可以解释这种保护作用。
使用药物(尤其是抗生素)也与IBD的风险增加有关。
这种关联通常是由于在生命早期阶段使用抗生素后导致肠道微生物组的变化,而这一阶段微生物在塑造免疫细胞发育中起着关键作用。
除了抗生素之外,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癫痫药和他汀类药物,使CD和UC风险增加2倍。
早期生活事件,例如:分娩方式、母乳喂养、接触宠物和感染(“卫生假说”)也是与IBD发病风险相关的因素,这主要是由于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受到影响。
长期以来,肠道微生物组被认为可以建立外部环境与肠黏膜之间的联系。
已经有研究发现,IBD患者中由于微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导致的菌群失调。
这种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异常,究竟是肠道炎症的原因还是后果,或着两者都是,目前尚未确定。
与健康个体相比,观察到IBD患者肠腔内具有抗炎能力的细菌减少,而具有炎性能力的细菌增加。
最常见的变化包括Firmicutes的减少和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的增加。
据报道,IBD患者中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的细菌(例如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的数量减少,会影响调节T细胞(Tregs)的分化和扩增,以及影响肠上皮细胞的生长。
有趣的是,已发现F praunitzii菌种肠道定植的减少,会影响手术后回肠CD的复发风险和UC的临床缓解。
相反,Proteobacteria(最著名的是大肠杆菌)的增加具有粘附肠上皮的能力,会影响肠道通透性,改变微生物群的多样性和组成,并通过调节炎性基因的表达诱导炎症反应。
此外,还观察到IBD患者中粘液溶解细菌的数量似乎增加,因此导致这些患者中黏膜相关细菌的存在更多。
最后,在IBD患者中脱硫弧菌等硫酸盐还原细菌的数量也在增加,导致硫酸氢盐的产生,会破坏肠黏膜上皮屏障,导致黏膜炎症激活。
未完待续......
敬请期待: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下): 肠道屏障和免疫应答
(本文仅供个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