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宗教观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有哪些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并探讨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宗教信仰1. 儒教:儒教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和广泛传播的宗教信仰之一。

儒教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等,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

儒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其价值观在政治、教育和家庭中得到广泛应用。

2. 道教: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强调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尘世的境界。

道家哲学提倡“道”为宇宙之根本原则,通过修炼和悟道实现心灵的自由和和谐。

道教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宗教和哲学作用,对中国的文化、艺术和医学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3. 佛教:佛教在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成为了中国五大宗教之一。

佛教强调修行、悟道和解脱,通过禅定和般若智慧追求解脱和升华。

佛教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了中国的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二、哲学思想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哲学思想体系之一。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主张仁爱、忠诚、孝道等道德品质,并提倡君主立国和礼制教育。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及教育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注重个体修道和自然之道的追寻。

道家哲学主张“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强调自然的力量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和艺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为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所推崇。

3.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治和权力运用,主张严明法纪和明确利益关系。

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法律、政治和军事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秩序和法治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4.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宇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和五行构成的。

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涉及到中国的医学、命理、风水等方面,对中国古代的科学和文化产生了广泛影响。

中国人的信仰与宗教文化

中国人的信仰与宗教文化

中国人的信仰与宗教文化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宗教文化更是源远流长。

中国人的信仰形态多样,包括儒教、道教、佛教等等。

在这些信仰中,儒教是最受欢迎的一种,因其所代表的信仰体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儒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儒家信仰着仁爱之道,认为只有尊重他人的生命和尊严,才能善待人类。

在这种信仰体系下,人们不仅要关注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要关注到自己与社会、家庭、祖国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融入这个集体之中,这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人际关系”。

另一种信仰是道教,它是一种追求自然界和谐的信仰。

道教强调“道”的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道”所构成的,只有接受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才能享受人生的美好。

道教信徒把自己视作“道”的一部分,进而了解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完美融合的目的。

佛教信仰以发现自我为核心,强调超脱痛苦、克服贪念、发现真实的自我以及慈悲与爱。

佛教信仰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无我”。

佛教信徒认为只有割舍幻想的自我才能获得完美的灵魂升华。

除此之外,还有中国原生宗教,包括巫教等。

巫教信徒往往拥有特殊的技能,用于通过与神灵沟通来达成某种目的,但这种信仰相对较弱,不像传统佛教儒教那样流行。

在中国不同的宗教信仰里,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就是强调“和为贵”,也就是说,在这种文字和宗教文化的基础之上,人们就应该依托于和平,不断地吸收各种比如道教、佛教等宗教的理念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各种宗教的信仰也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们正式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在追求物质上的幸福的同时,也要注重心灵上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人信仰什么教最多

中国人信仰什么教最多

中国人信仰什么教最多中国人有宗教信仰,甚至可以说,最早的宗教信仰来源于中国人的,那么你知道中国人信仰什么教最多吗?下面是有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欢迎阅读。

在中国什么宗教信仰的人最多中国的宗教现状: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

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中国人的宗教信仰观念2010年8月24日,农历七月十五,按佛教和儒教传统,这天是中国人的“鬼节”。

针对这个特别的日子,几天前,天津市发布了一条规定,“今后本市党员干部在丧事活动中有看风水、做道场、为亡人开光送路、焚烧冥币等行为,情节严重的,将被严肃处理。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作为国家的中坚力量,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被规定,必须是坚定的无神论者。

往后的六十年里,正统的教科书和应试制度、乃至学者们的世界观方法论里,无神论成为解释世界的通则。

但是,无神论的中国共产党人主导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于是,在当今转型动荡的时代;一些人们转向宗教,寻求内心的安宁。

2006年秋天,美国普渡大学宗教社会学系教授杨凤岗在山西做田野调查。

当来到一处修葺一新的寺庙,一旁陪同的市政府领导忽然走到佛前,长跪叩首,从兜里掏出一叠百元大钞投进功德箱。

这位市领导很自然地解释说,去年他到五台山许过愿,那时他工作上很不顺心,专程去五台山五爷庙求佛菩萨保佑,回来后不久就得到了提拔重用。

菩萨显灵了,但是由于工作一直很忙,还没抽出时间去五台山还愿,今天是从那时起第一次见到大佛,所以他得立即还愿。

如几千年来列祖列宗们所做的,中国人还是习惯见庙就拜。

这种单对单与“神”沟通的方式秘而不宣。

他们不会像牛虻那样坦诚地向神父告解一切,也不会把自己登记在案,他们甚至不觉得自己或多或少地参与了宗教信仰。

在2000年的《世界价值观念问卷调查》里,只有13。

7%的中国人承认有宗教信仰,远远低于77。

7%的世界平均值。

而直到2007年,一份由零点调查咨询公司发布的《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缩写CSLS)调查结果表明:85%的中国人有宗教信仰,或者从事着类似宗教的活动。

中国古代的宗教和哲学

中国古代的宗教和哲学

中国古代的宗教和哲学中国古代的宗教与哲学在中国历史上,宗教和哲学一直都是重要的文化领域。

中国古代的宗教和哲学观念与西方的有着显著的不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宗教和哲学,包括儒家、道家和佛教等各个方面。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

儒家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追求和谐与道德行为。

儒家经典《论语》中的孔子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基石。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即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

儒家通过“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实践来提倡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修养。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了自然与道的关系,凭借其独特的观念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经典《道德经》中的老子思想强调了无为而治和自然与道的和谐。

道家认为人应该追求“道”的境界,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个人的内在平衡与和谐。

与儒家思想相比,道家更强调追求虚无、无为和养生的境界。

三、佛教的传入佛教于公元1世纪时传入中国,带来了新的宗教与哲学观念。

佛教教义强调了“四谛”(生、老、病、死)和“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言、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通过修行和觉悟来解脱人们的痛苦。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融合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汉传佛教。

四、宗教与哲学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宗教与哲学观念在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思想在中国社会中对教育、政治和家庭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

道家的观念在文化艺术、医学和养生等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而佛教的传入则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并提供了一种对生死和苦难的不同理解。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宗教与哲学在塑造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修养,道家思想强调自然与道的和谐,佛教则提倡解脱人们的痛苦与修行觉悟。

这些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和传承这些宗教和哲学的思想,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人民的思维方式。

中国古人的世界观

中国古人的世界观

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中国古人的世界观是指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古人的世界观深受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

一、宇宙观中国古人的宇宙观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宇宙循环的观念。

中国古代人认为天地万物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宇宙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共同生活和发展。

二、人生观中国古人的人生观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

古代中国人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实现自我价值和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们追求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注重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综合素质。

三、伦理观中国古人的伦理观强调人际关系和道德准则。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亲和力,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互助关系;道家思想则注重个体的自由和自由发展。

中国古人注重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四、命运观中国古人的命运观认为命运是一种因果律的体现,强调人的努力和个人的选择能够改变命运。

中国古代人相信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他们追求自身的努力和奋斗,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五、宗教观中国古人的宗教观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为主导。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由发展,强调个人修炼和自我超越。

中国古代人对宗教持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尊重不同信仰和不同宗教的存在。

六、时间观中国古人的时间观强调循环和变化。

中国古代人认为时间是循环的,存在着不断的变化和变迁。

他们注重把握当下,重视人生的瞬间和当下的价值,追求人生的平衡和和谐。

七、知识观中国古人的知识观强调实践和经验。

中国古代人注重实际经验和实践知识的积累,强调实际操作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经验才能获得真知和智慧。

中国古人的世界观是一种独特而复杂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

他们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追求个人的价值和意义,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相信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尊重不同的宗教信仰,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

中国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

中国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

中国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中国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拥有着丰富多样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些信仰和思想对于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不同宗教信仰以及中国哲学思想的角度,探讨中国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对于形成中国人的道德观和社会规范具有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本性善良,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人伦关系,提倡“仁、义、礼、智、信”的行为准则。

儒家思想强调家族和社会的和谐,追求社会和谐与稳定。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政治、教育和文化领域,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支柱。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概念,主张返璞归真,追求自然的道。

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道家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道家思想对于中国艺术、音乐和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它还对中国人形成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使得他们更加注重个体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三、佛教佛教是中国传统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于公元1世纪初传入中国,逐渐与中国的宗教信仰融合。

佛教强调“无我”、“空”、“缘起”的思想,主张超越苦难,追求解脱与悟道。

佛教的到来使得中国人对于人生的看法更加开阔,同时也对于中国文化、艺术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中国的四大传统宗教之一,它于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

伊斯兰教强调唯一真主,主张信仰和行为的完美。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伊斯兰教特色。

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深度融合,丰富了中国的宗教信仰多样性。

五、基督教基督教也是中国的四大传统宗教之一,它于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

基督教强调信仰的重要性,主张爱与仁慈。

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形成了中国基督宗教的独特风格。

基督教的传播使得中国社会融入了一个新的价值体系,并对中国教育、医疗等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的宗教与信仰

中国的宗教与信仰

中国的宗教与信仰中国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国家,拥有着丰富多样的宗教与信仰体系。

众多宗教和信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

佛教是中国最早传入的宗教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佛教起源于印度,经过传播,逐渐在中国发展壮大。

佛教强调人们通过修行和悟道来解脱苦难,积累善缘,追求人生的真谛。

中国的佛教有着独特的风格,融合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如道教和儒家思想等。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佛教寺庙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信仰,起源于汉代。

道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红尘的境界。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主张顺其自然,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追求内省和心灵的宁静。

道教在中国流传广泛,许多人参与道教的仪式和修行,以获得身心的平衡和内心的宁静。

儒家思想也被视为中国的一种信仰系统。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

儒家的经典如《论语》和《大学》被视为经典的教育课程,对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还有众多的民间信仰和宗教在中国广泛传播。

如家庭祭祀和尊奉祖先的习俗,民间信仰的神像和庙宇,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原始信仰和神话故事等。

这些民间信仰和宗教都以其独特的方式渗透到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丰富了中国的宗教与信仰的多样性。

然而,在中国的宗教与信仰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政府对宗教活动的管理和控制是一个重要问题。

宗教团体需要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注册,且受到一定的限制。

政府对一些宗教活动的限制主要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防止极端主义的传播。

然而,这种管理和控制也给予了宗教自由和信仰自由带来一些约束。

另一个问题是宗教信仰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人们对宗教信仰的需求和追求也发生了变化。

一些宗教团体面临着信徒和传人减少的问题,他们需要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拓宽宗教信仰的内涵,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宗教活动中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宗教与信仰一直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又是塑造中国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

1. 儒教——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儒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对中国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教强调人际关系、家庭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通过“仁爱”、“孝道”、“礼仪”等核心价值观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儒教的信仰源自于尊崇先祖和思考人类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这种信仰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 佛教——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佛教起源于印度,但在中国发展得非常广泛,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

佛教强调修行,通过正念和禅修来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苦、集、灭、道”,即人们必须面对人生的苦难,了解苦难产生的原因,以及通过八正道来达到解脱的道路。

佛教的信徒追求解脱和慈悲,并在日常生活中倡导“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等戒律。

3. 道教——追寻自然与长生道教是中国特有的宗教与哲学,强调顺应自然,追求长生不老。

道教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们应该与自然亲近并融合于其中。

道教的信仰源自于“道”的概念,即大道至简、无为而治。

信徒通过修炼内丹、炼气养生和修习道德行为追求超凡入圣的境界。

道教也倡导个人修养、自我反省和内心的宁静,以达到心灵的超脱和自由。

4. 神话与民间信仰——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话和民间信仰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神话包括对山川河流的崇拜、对花草植物的尊重,以及对历史人物和神明的敬仰。

人们通过祭祀和礼仪来表达对神明的敬意,并寻求神明的庇佑和保护。

此外,中国民间信仰也与传统医学、占卜和风水等实践密切相关,它们为中国人带来希望、信心和安慰。

综上所述,宗教与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儒教、佛教、道教以及神话和民间信仰等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伦理。

中国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

中国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

中国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有着丰富多样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

这些信仰和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对中国的文化、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中国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起源于远古时期。

在古代,中国的神话故事和传说中充满了神灵和英雄人物的形象,这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敬畏。

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开始形成并逐渐独立发展。

二、宗教信仰中国的宗教信仰多元而复杂。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的三大宗教:佛教、道教和儒教。

佛教起源于印度,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后逐渐普及,并与中国的文化融合。

佛教强调个人修行和超脱世俗的理念,弘扬慈悲和智慧的价值观。

道教则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主张顺应自然,追求长寿和永恒的生命。

儒教则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提倡孝道、仁爱和忠诚的价值观。

除了这三大宗教,中国还有其他宗教信仰,如民间信仰、伊斯兰教、基督教等。

民间信仰包括一些以神仙、祖先、神灵为对象的信仰,这些信仰多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崇拜。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则是外来的宗教,自唐宋时期开始传入中国,目前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也有一定的信徒。

三、哲学思想中国的哲学思想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主要集中在儒家、道家和墨家等学派。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伦理,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

道家思想则追求自然和谐,主张顺应天道,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墨家思想注重兼爱和反对战争,提倡以和平和公正的方式解决纷争。

此外,中国还有其他一些哲学学派,如法家、阴阳家和名家等。

这些学派在古代中国的历史演进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为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四、影响与传承中国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不仅在中国本土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在中国传承发展,并传播到东亚地区,对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文化与宗教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的儒家思想也传播到东亚地区,并成为东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观念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观念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观念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瑰丽繁盛,其中宗教与信仰观念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宗教与信仰不仅仅是信仰体系和仪式活动的集合,更是人们生活的真正意义所在。

本文将深入探讨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观念。

一、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具有重要地位。

尽管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和多神教的国家,但道教、佛教和儒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宗教之一。

道教注重个人修身养性、追求长寿和神祇信仰;佛教强调解脱和修行,通过修行实现涅槃;儒教则侧重于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这三个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共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相互影响。

二、信仰观念在传统中国文化中的表达宗教与信仰观念在传统中国文化中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表达。

其中,传统祭祀是最为直接和常见的体现方式。

古代中国人民相信家族祖先和自然界的神灵能为他们带来好运和保护,所以进行祭祀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其它形式的信仰观念,如拜神、参拜庙宇等也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广泛存在。

三、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社会关系在传统中国文化背景下,宗教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宗教具有整合社会、凝聚人心的功能,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佛教寺庙和道教观寺曾经在中国社会起到教育和扶贫的重要作用,儒家仁爱思想也推动了社会伦理的发展。

宗教的存在不仅是正式信仰的标志,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信仰手段和精神支持。

四、传统中国文化中宗教与艺术的结合宗教与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融合紧密,相互影响。

传统宗教艺术形式的诞生和发展扩大了宗教信仰的影响力,同时宗教题材的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作品也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宗教的内涵。

例如,佛教艺术的壁画和青铜佛像深受人们喜爱,道教书画作品和道教音乐也赋予了宗教文化以独特的艺术魅力。

五、现代社会对传统中国文化中宗教与信仰观念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观念面临着新的挑战。

中国传统宗教中的信仰体系与教义

中国传统宗教中的信仰体系与教义

中国传统宗教中的信仰体系与教义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体系与教义丰富多样,涵盖了道教、儒教、佛教等各个流派和教派。

这些宗教体系和教义在中国千百年来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思想和信仰之中,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体系和教义展开探讨。

一、道教信仰体系与教义道教是中国发源的一种宗教体系,它主张追求与天地自然的和谐与融合。

在道教中,信徒们崇奉道教的神仙和神灵,例如太上老君、王母娘娘等。

道教信仰强调修炼和修道,追求长生不死和超凡入圣的境地。

教义中的主要概念包括阴阳、五行、道德经和道德修养等。

道教倡导“无为而治”,即以无为的态度应对生活中的重大决策。

二、儒教信仰体系与教义儒教是中国传统的主流宗教之一,它以儒家经典文化为基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

儒教教义主张“仁爱”、“忍让”和“诚实”,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教信仰的核心是尊崇君主和孝敬父母,强调家庭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儒教经典如《论语》、《孟子》等对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佛教信仰体系与教义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一种宗教体系,强调“解脱”和“救度众生”。

佛教的信仰基础是“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信徒们追求解脱轮回的苦难,寻求永恒的内心宁静。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圣谛和八正道,其教义包括了“苦、集、灭、道”的观念和修炼方法。

佛教强调舍弃欲望和执着,追求智慧和慈悲。

四、民间信仰体系与教义除了道教、儒教和佛教,中国的传统宗教还包括了大量的民间信仰和教义。

这些信仰和教义源于古老的民间传说和习俗,例如拜神、祖先崇拜、风水和算命等。

民间信仰强调对神灵、祖先和自然力量的敬畏和供奉。

很多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宗教文化。

总结:中国传统宗教中的信仰体系与教义实质上都体现了人们对于生命、自然和宇宙间关系的思考和追求。

这些信仰与教义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对于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具有重要影响。

中华文化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中华文化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中华文化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文化体系,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中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中华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信仰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而风俗习惯则包括节日习俗、生活习惯等,这些文化元素无疑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一、宗教信仰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之一,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规范。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强调人的德行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提倡仁爱之道,鼓励人们彼此尊重、关心和帮助。

儒家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追求和谐、和睦的特点,它在中国传承了2000多年,成为影响深远的一种思想文化。

2.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一种与儒家思想形成对比的思想流派,它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道德自由。

道家思想的基本概念是“道”,它意味着宇宙的真理、自然的规律、人类的本质等含义。

道家思想认为,人需要顺应大自然的道理,体验自然的美好,而不是去剥夺、破坏自然。

3.佛家思想佛家思想是东方宗教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解脱人类在生命中的苦难和重生、涅槃的过程。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四圣谛”,即苦、集、灭、道,意味着人类存在的苦难、苦难的原因、苦难的解除、解除苦难的方法。

佛教在中国吸收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一些元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二、风俗习惯1.节日习俗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这些节日的习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如春节期间的年货买卖、包饺子、赏花灯、贴春联等活动,中秋节期间的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等活动。

这些节日习俗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但依然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2.生活习惯中国的生活习惯也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

例如,中国人非常重视饮食文化,讲究吃饭的时间、菜肴的搭配、礼节等。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讲究茶艺又讲究茶道。

此外,中国人还注重文化传承,强调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尊老爱幼、孝道等。

中国自古以来的宗教与信仰

中国自古以来的宗教与信仰

中国自古以来的宗教与信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宗教与信仰一直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的宗教与信仰多样丰富,包括儒教、道教、佛教等。

这些宗教与信仰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

一、儒教:中国的传统文化基石儒教是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与信仰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儒教强调仁爱、孝道、礼仪等价值观念,提倡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互助。

儒教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使得中国社会注重家庭、尊重长辈、重视社会秩序等。

二、道教:追求自然与人生的和谐道教是中国另一重要的宗教与信仰,强调追求自然与人生的和谐。

道教主张“道可道非常道”,即道是无法言说和理解的,只能通过修炼和领悟来感悟。

道教注重个体的内心修养和身体健康,倡导顺应自然、追求自由与自在的生活态度。

道教的影响在中国文化中广泛存在,如中国画中的山水、茶道的独特仪式等,都与道教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佛教:追求解脱与智慧的境界佛教是中国最早传入的宗教之一,也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强调追求解脱与智慧的境界,主张通过修行和觉悟来超越尘世的痛苦和束缚。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即苦、集、灭、道,通过正确认识苦、了解苦的原因、寻找解脱的路径,最终达到解脱的境界。

佛教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中国的禅宗、佛教艺术等都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体现。

四、宗教与信仰的融合与共存中国的宗教与信仰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融合与共存的。

在中国,儒教、道教、佛教之间常常会相互影响和交融。

许多中国人同时信奉儒教、道教和佛教,他们从不同的宗教与信仰中寻求灵感和指导,以达到心灵的平静与安宁。

这种宗教与信仰的融合与共存,使得中国的宗教文化更加多元丰富,也反映了中国人对宗教与信仰的开放与包容。

总结:中国自古以来的宗教与信仰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与宇宙观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与宇宙观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与宇宙观古代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样的宗教信仰和宇宙观。

在古代中国,宗教信仰深深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中,并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认知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涵盖了多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儒家、道家和佛教。

儒家是中国最主要的宗教之一,他们崇尚礼仪、孝道和品德修养。

儒家认为,人的行为和品德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福祉。

因此,他们重视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道家则强调自然万物的和谐与自然的境界。

他们提倡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原则,认为人应该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而佛教则强调人的解脱和超凡脱俗。

佛教认为,人苦的根源在于无尽的欲望和贪婪,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达到解脱和境界的提升。

在古代中国的宇宙观中,有一个核心的概念,那就是天人合一。

古代中国人认为,人和宇宙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

他们相信,宇宙是由无限的力量和能量构成的,而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与其共生共荣。

因此,人应该通过修行和奉献来维持宇宙的和谐和秩序。

这种观念也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提倡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个人的努力来达到宇宙的和谐。

古代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和宇宙观还与其他方面的文化息息相关。

比如,古代中国人相信鬼神的存在,并认为他们有能力影响人们的生活。

因此,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向神灵祈祷、奉献和祭祀,以求神灵的保佑和庇护。

另外,古代中国人还特别注重对祖先的崇拜和纪念。

他们认为祖先是他们的精神导师和保护神,通过祭祀和祈祷可以与已故的祖先保持联系,并得到他们的指引和庇佑。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宇宙观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体系,它们相互影响和交织在一起,塑造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宗教信仰成为古代中国人理解宇宙和自身存在的框架,而宇宙观则指导和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社会结构。

通过宗教信仰和宇宙观,古代中国人向世界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类的敬畏和追求,并努力寻求宇宙和谐的境界。

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与仪式

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与仪式

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与仪式中国传统宗教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宗教体系,包括道教、儒教和中国民间信仰。

这些传统宗教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

从古至今,信仰与仪式是中国传统宗教的核心要素,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与仪式。

一、信仰1. 道教信仰道教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宗教之一,强调追求长寿和超越人世的境界。

道教信仰的核心是“道”,即宇宙之原始力量和规律。

道教强调天人合一,追求心性之道。

信徒常常参与道教寺庙或道观的活动,聆听道教经典,修炼内丹等。

道教的信仰子宜内心修炼,追求身心合一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2. 儒教信仰儒教,中国传统宗教的另一支柱,强调人伦道德和治理之道。

儒教的信仰围绕着尊孔、崇尚孔子的学说展开。

儒教注重道德修养和个人品质的提升,推崇忠、孝、仁、义等传统价值观。

中国社会广泛存在的孔庙和孔子文化等都是传统儒教信仰的表现。

3. 中国民间信仰中国民间信仰是一种融合了道教、儒教和其他一些宗教元素的信仰体系。

中国人对祖先崇拜、守护神、灵魂轮回等有着独特的信仰观念。

中国民间信仰包括祭祀、祈福、求神问卜、祭拜山川和自然灵物等仪式和习俗。

许多民间信仰的元素融入了农耕文化和自然崇拜,反映着中国人对神灵存在的敬畏和需求。

二、仪式1. 道教仪式道教的仪式充满神秘色彩,常常在道观或道教寺庙中进行。

道教仪式包括祈福仪式、道观的仪式活动、神仙庆典等,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

比如道教界盛大的庆祝活动——“三月三”踏青节,信徒们会穿上盛装,燃烧香烛,祈求好运和福祉。

2. 儒教仪式儒教的仪式主要表现在祭祀活动中。

尊孔祭孔是儒家的代表性仪式,每年农历的第二十四日举行。

仪式中,供奉孔子的神像,燃香祭拜,奏乐舞蹈,共同缅怀孔子对中华文化的巨大贡献。

此外,还有祭拜祖先和先贤、先圣的活动,表达对先人的敬仰和记忆。

3. 中国民间信仰仪式中国民间信仰的仪式多样而丰富。

比如,春节时举行的祭祖仪式,家人们聚在一起,烧香祭祀祖先,感恩祈福。

中国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价值观

中国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价值观

中国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价值观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拥有着众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价值观。

这些信仰和价值观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有深刻的历史根基和卓越的文化价值。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价值观的探讨,以揭示中国的文化底蕴和智慧。

主流宗教信仰中国的主流宗教信仰主要包括道教、佛教和儒教。

这些信仰源远流长,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

道教强调自然和谐,追求天人合一。

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重视个体自我认识和自我解放。

佛教则注重生命意义和禅定修行。

佛教的生命意义强调生死轮回以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禅定修行则重视内心宁静和专注。

儒教强调人文精神和治理之道。

儒教的人文精神注重人的团结、互助、尊重和爱,治理之道则是强调通过教化和领导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这些宗教信仰,不仅为中国文化中奠定了基础,也对世界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价值观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中,有不少渊源于这些宗教信仰。

首先是“仁义礼智信”,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仁义礼智信涵盖了人类理性、感性、伦理、道德、价值和社会秩序等多方面的含义。

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个体与社会、个人道德与国家良治、人与人之间互动关系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是“大同世界”,这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大同世界强调世界的和谐与共融,是一个抱负,也是一个价值观。

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宇宙和谐、自然和谐的核心价值观。

最后是“缘起性空”,这是佛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缘起性空强调一切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以及生命的短暂和虚无。

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对人生意义的深入思考和对人生的超越性理解的核心价值。

综上所述,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价值观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和智慧。

这种思想和智慧在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和传承这些价值观,以便更好地面对世界文化的变化和挑战。

中国传统宗教信仰

中国传统宗教信仰

中国传统宗教信仰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共存的国家,拥有丰富的传统宗教信仰。

这些信仰既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主要内容,并探讨其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

一、道教信仰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之一,其核心信仰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并通过修炼追求长生不老。

道教强调自然主义思想,崇尚自然的力量和道德准则。

在道教中,人们会尊奉神明、求助仙佛,同时注重内在修养和道德行为。

道教对于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信仰儒家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之一,主要通过儒家经典来进行教育和道德指导。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崇尚仁爱、孝敬、忠诚等传统美德,并倡导君子之道。

儒家信仰注重社会秩序和家庭伦理,对于个人修养、社会道德建设以及国家治理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佛教信仰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逐渐融合了中国的文化特点,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

佛教强调慈悲、舍己、禅修等思想,提倡摈弃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中国佛教发展出了多个宗派,如禅宗和净土宗等,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民间信仰除了上述宗教信仰外,中国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信仰。

这些信仰往往是基于对神灵和祖先的崇拜,并且与地方文化密切相关。

比如,中国的龙神信仰、土地神信仰等。

这些信仰在民间长期传承,形成了独特的习俗和民间艺术,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对于社会、文化和个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不仅在道德伦理、价值观念方面起到了引导作用,也对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宗教信仰使人们能够从精神层面获得安慰和力量,帮助他们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宗教信仰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根基。

它们通过不同的信仰体系,帮助人们寻求内心的净化和精神的满足。

这些传统信仰对于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财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宗教信仰和习俗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信仰和习俗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道教、佛教和儒教三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习俗。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宗教信仰之一,其核心思想是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宗教信仰方面,道教奉道家思想为核心,强调个体与宇宙之间的统一和谐。

道教中的道德观念以“无为而治”为主体,鼓励人们追求真我,解放心灵。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中国人会前往道家寺庙祈求健康和平安。

此外,道教的习俗也包括举办祭祀活动,如道教道观会在重要节日或者特殊场合组织祈福和庆祝活动。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宗教信仰。

佛教强调“修行”和“悟道”,通过对自己心灵的修炼追求解脱和幸福。

宗教信仰方面,佛教强调人的本性是可改变的,通过忏悔和发心可以修缮自己的业障。

在中国,很多人信奉佛教,他们会在佛教寺庙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和福禄。

此外,佛教的习俗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比如一些人有佛像或者经书供奉在家中,他们每天会念经禅修,以获得内心的宁静。

儒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第三个核心信仰,它是一种对人类尊严和理智发展的人类主义思想体系。

儒教强调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在宗教信仰方面,儒教并不像道教和佛教那样拥有明确神性对象,而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儒教的信徒在日常生活中会遵循各种礼仪规范,比如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等。

此外,儒教也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鼓励个体通过修身养性来影响社会和国家的进步。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习俗相辅相成,相互交织。

宗教信仰提供了思想和灵性上的寄托,而习俗则在日常生活中展示着人们对宗教价值观的践行。

这种和谐的关系使得中国人民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种传统一直流传至今,并深深根植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和习俗也在不断变化和适应。

中国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中国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中国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多样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的国家。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人民倡导着和谐共存、包容多元的信仰方式和思考方式。

从古代至今,中国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一直在塑造和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I.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中国古代的两大主要哲学思想流派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儒家思想注重个人美德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提倡以仁爱和恩义为核心的价值观。

而道家思想则着重强调自然与道之间的联系,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体现为中国人对于思考和行为方式的复杂性。

虽然两种思想流派有不同的偏重点,但它们的共同点是追求和谐、宽容和平衡。

II. 佛教的传入与影响自公元1世纪起,佛教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佛教教导人们追求解脱和慈悲,强调思维转变的重要性。

佛教的传入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信仰观念,也对中国的文化、艺术和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佛教与儒道思想相互交融,使得儒家的人伦道德与佛教的智慧教导融为一体。

佛教的主张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相得益彰,形成了中国人独特而包容的信仰体系。

III. 伊斯兰教与回族伊斯兰教是中国的四大宗教之一,对中国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伊斯兰教的传入始于公元7世纪,对中国西北地区的宗教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并逐渐融入中国的多元宗教信仰体系。

在中国,回族是受伊斯兰教影响最大的民族之一。

回族的信仰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信仰风格。

回族信仰兼容并蓄,既尊崇伊斯兰教义,又保留了中国传统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

IV. 中国的民间信仰除了以上介绍的宗教信仰外,中国还拥有丰富多样的民间信仰。

这些信仰来源于古老的祭祀习俗、自然崇拜和中国传统文化。

民间信仰体现了中国人民将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整体的观念,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民间信仰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具有广泛影响力。

例如,龙的崇拜与信仰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代表着权威、吉祥和幸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義前導(3)--中國人的宗教觀
天主教教義函授課程
香港西灣河大石街一號天主教教友總會(電:2560 3800)
前言
上一課課文中,我們看到今日社會一般人的「宗教現象」,是透過占卜、問卦、求神拜佛等宗教行為顯示出來;這一課我們將循中國傳統思想及生活,探求一下先人們的宗教信仰。

傳統上,當談及基督教時,國人都多認為這是洋教,而將彿教視為傳統的宗教、地道的產品。

另外,尚有儒教和道教,今天不大被人注目,但它們和中國的傳統思想,有著莫大的關係,故此,本課試就儒、道、佛三教去探討它們對國人信仰的影響。

殷商時代的宗教信仰
每一個民族、社會,自古都有崇拜、祭祀的宗教行為,我國民族亦不例外,從有「史」記載以來,便可見到這種宗教現象。

最早記載下來的宗教史料,可見於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從甲骨文內容顯示出來的「卜辭」,就是一種宗教的行為。

然後,從這些資料,我們知道在商代對於「天」和「帝」的崇拜,這可說是我國最早的宗教信仰。

他們將神鬼的世界分為天神(上帝)、地祇(社稷)和人鬼(先祖)三部分,認為上帝能支配人間政事及自然現象。

另一方面上帝是極其情緒化的,會視情緒而降禍福。

從出土的卜辭中,我們可以歸納出他們信仰的中心為:
(1)承認神鬼是存在的,人死後便進入鬼的世界;人鬼間是有關係,所以常用人的世界來推知鬼的世界。

(2)人格化的神鬼,神鬼亦有意志、情感。

他們有「希望人做什麼」的思想,為人來說,這便成了「命令」,由此便產生了「天命不可違」的觀念。

(3)由於既有「天命」,人的禍福就在於是否違命,因此,上天監臨四方,具有支配力和主宰權。

故此,我們可以說「天」是至上神,因此產生敬天、祭天和守天命的行為。

儒道佛的宗教思想
上文曾提及我國的儒、道、佛三大宗教向被認同為我們自己的宗教,且相傳下來也有好一段日子,其間雖然盛衰不一,但卻都有他的淵源,他們的教義也演繹了我國的部分哲理,現在讓我們作一個概括的探討。

儒家的宗教信仰
說起儒家,大家都會想起孔孟兩位聖者。

事實,儒家思想在孔子以前已經存在,孔子只是繼承前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的思想,將它發揚光大而已。

在此,我們更不難明白,為什麼儒家被尊為中國的正統思想。

儒家的宗教信仰即殷商的「天」觀,以天為至上的神明,天是賞善罰惡、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和永遠長存的。

在儒家宗教信仰中最深刻的另一點,是對祖先雖死猶生的信仰。

儒家宗教信仰與日常生活並不產生很大的關係,因為儒家的
人生觀是一種現世的人生觀,是日常生活之道,一種實踐的倫理而不談身後的生死問題的。

所以,在孔子的學說中不講宗教,其下的宋明理學也不談宗教信仰之事。

由此,可以見出,在中國的正統思想中雖有宗教的事實,甚至有人格化的上帝或天,和神鬼的觀念,卻未刻意的去研究,使「天道」成為一個宗教定義上的神;同時,也沒有將求神意識化為祈禱的行為,而將重點落於人「如何」去體現天道上,視人生為一個成德的過程,最終是成為聖賢,這是一種以人體應天道而成聖的過程。

體應天道的方法是盡性。

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則知天矣。

」因此,人性問題成為儒家的中心,所以,在其內沒有以神為中心的教義。

因此,儒家不被列為宗教信仰。

佛教的宗教信仰
一般來說,今天民間信仰中所信奉的、拜祭的神明,間接上是淵源於佛教,最少,也是受其影響而成的。

現時,許多人都以為佛教是我們自己土產的宗教信仰。

事實上,佛教是在東漢(公元六十七年)自印度傳入中國的。

經過了兩晉、南北朝,到隋唐時傳遍了中國。

佛教之所以傳遍中國,不在於佛經的內容,因為真正看懂佛經的人不多;主要的是它補償了儒家思想中所欠缺的一面。

上文已說過儒家不注重人身後的生死問題。

但是,生死問題是人必經之路,是個切身的問題。

佛教以因緣論而講輪迴,輪迴而講地獄,由地獄而講超渡。

可以說,提出了一個有系統的身後信仰。

這種信仰剛好彌補了儒家的欠缺。

因是之故,受到廣大民間的接受和信奉。

在現實生活中,中國人都守儒家倫理,但對於已亡的先人,則加入佛教的宗教活動。

佛教的宗教信仰很複雜,宗派奇多。

教義中所信奉的不是一個「神」,而是主張人的修身,謂透過今世的人生修煉成佛,成了佛的便能達到一個常樂清淨的境界。

佛教在中國民間的影響,除了輪迴之說外,還有拜佛、拜菩薩,菩薩是佛教的得道人。

觀世音菩薩和阿彌陀佛便是人所最敬拜的對象。

道教的宗教信仰
有些人以為「道教」是出自道家的學說,事實上,道教的信仰很複雜,其原始由漢末張道陵開始。

到唐朝皇帝因奉老子為祖,而使道教正式成立。

道教所信奉的人有三皇、五帝,有老子、有仙人,有長生不死之術,有靈符治病和捉鬼等等。

然而,其中以長生不死為道教信仰的中心,也是較有系統的學說。

道教中取自老莊思想的清靜無為和心齋、坐忘,成為中國士大夫對道教起景仰的唯一論點。

而道士們遊山玩水、飲酒下棋的生活方式,也是士大夫們所喜愛的。

一般民間所信奉的道教,卻是因為他們的消災散禍、捉鬼治病等把戲。

老莊、孔孟的思想
讀完了三大宗教的概要,知道儒、道二教均取用了中國哲人的部分思想而形成儒教和道教。

但是,中國哲學思想中對「神」的觀念又如何呢?翻開中國哲學史,雖然諸子的論著中從未正面討論神的事情,但從其教誨、言論中均意味著宇宙間有一個超然的力量,影響著宇宙和人的內心世界。

老莊的「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週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

」(老子25章)。

老子以天地萬物之生必有其原理和來源,他稱這先天地而存在的物體為「道」。

其後,莊子在知北遊篇中說:道是無所不在的,在萬物中,在螻蟻中,甚至在屎溺中。

從這一點更可推知這無所不在的道更在人心內,因為莊子主張尋求「道」的方法是靜心,要人從忘我的境界悟道。

所以老莊的哲學是:指出先天地萬物而存在的、作為天地萬物根源的就是「道」;而這道既存在宇宙之間,作為宇宙的根源,也存在於人心之內,作為人的根本,所以莊子又稱這道為「大本大宗」(天道篇)。

⏹孔孟講「仁」
孔子論道,大抵是以「仁」為主:「富與責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論語里仁)又說「仁者人也」,意思是說:
仁是人的根本,是做人處事的原則,一切行為和判斷的動力,是人與生俱來的。

孟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又說「側隱之心,人皆有之」,所以他教人「盡心以知天性,知性而知天」,然後更進一步「存心養性以事天」o孟子先點出人的根本是「善」,也即是孔子所說的「仁」。

如果人能按著自己的本心行事待人,他就能由他的善行追溯到他自己的本性,而這本性也就是天的本性,於是可知人和天的本性都是「善」o總括來說,是從人的善行來體驗人的根源是善,天的根源也是善。

中國宗教信仰實況
總觀,中國人生活上有宗教行為的色彩,但心目中卻沒有一個特定的宗教及所信仰的神明,在平素生活中以倫理為生活準繩;但在某些能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便求助於外力,會投靠於一個超現實的力量。

今天我們見到各大宗教信仰,能夠被中國人接納,自由發展,蔚成各派的現象,就可知道,中國人是抱著開放的精神來接納宗教。

今日,我們所見到的一般民間信仰,即保持著這種開放的宗教色彩。

內容撮要
⏹有關中國人宗教信仰的史料可遠溯至殷商時代。

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
可知當代已經有占卜一回事,綜合其所得資料,知時人對鬼神的觀念不外是:承認神鬼的存在,人格化的神鬼,以及天命不可違。

⏹儒道佛三教在中國興起已有一段時期。

佛教自印度傳入,其生死輪迴之說,
最為民間接受。

儒道二教均取國人的部分哲理為其信仰的中心,因此,吸引了不少有識之士。

⏹老莊、孔孟的思想言論中雖未有直接討論神的事情,但從其學說中,可推
知他們均主張宇宙和人內心世界存有一種超然的力量。

討論
⏹你對「天命不可違」的看法如何?
⏹探討一下今日香港人對宗教的看法。

又一般人對基督信仰所持的態度為
何?
教義前導(3) -- 中國人的宗教觀習作
甲、填完題(請在下列各題空格中填上適當的字句)
(一)中國傳統宗教現象中顯示,商代人將神鬼世界分為、
和三類。

(二)儒家思想雖有「上帝」、「天」的神鬼觀念,但從未將它
,使「天道」成為一個;也未有將求神意識化為。

(三)佛教自印度傳入後,能普及廣傳於民間,原因是它補償了中所欠缺的一面;它的生死輪迴說法給人提出了一個的。

(四)老莊思想中所說的,就是的根源,既存在宇宙中,也存於。

乙、簡答題
請簡述你對本文的感想。

您對本課如有疑難,歡迎來信討論。

完成上述習作後,請寄交:香港天主教教義函授課程香港西灣河大石街一號「天主教教義函授課程」收,您將獲得新的課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