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的文化精神
简述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

简述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
1.沉郁:杜甫的诗歌内涵深厚,情感饱满而深沉,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忧虑和对人生艰难困苦的深切体验。
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背景,以及人民生活的疾苦和社会矛盾的尖锐,表现出一种厚重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艺术氛围。
2.顿挫:这既指诗歌节奏和音韵上的抑扬顿挫,又寓含着情感表达的起伏转折。
杜甫在表达情感时,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曲折回环、婉转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得诗歌的内在情绪张力十足,读起来富有音乐美感和心理层次感。
3.现实主义精神:杜甫的诗歌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主义精神,他的作品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又有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揭露和批判,被誉为“诗史”。
4.多样化的艺术手法:杜甫的诗歌风格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多样,既有雄浑奔放的一面,也有清新细腻之处,既擅长工整精妙的格律诗,又能在古体诗中展现出自由奔放的气势。
5.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人文关怀:杜甫诗歌中蕴含着深厚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他以诗寄情,关心民间疾苦,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体现了仁爱、忠诚、正义的人文精神。
6.精湛的艺术技巧:杜甫在语言运用上追求精炼与精准,善于运用典故、象征和寓言等手法,创造出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和动人篇章。
杜甫的诗歌及其意义

杜甫的诗歌及其意义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著称于世,被誉为“诗圣”。
杜甫的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体现。
他的诗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对于后世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杜甫的诗歌风格杜甫的诗歌以其深刻的思想、雄浑的气势、温润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
杜甫的诗歌多为近体,以七言或五言古诗为主,其内容也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和个人感受。
他的诗歌常常描绘农民的生活、社会的动荡、人民的苦难以及自然的美景,清晰的描绘出了唐代社会方方面面的生动图景。
二、杜甫的诗歌意义1.担当历史责任作为一名诗人,杜甫深谙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
他的诗歌对于唐代的社会和政治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历史记录作用。
在他的诗歌中,常常能够看到对于当时社会事件的真实记录和感受,如《丽人行》以诗歌的形式,详细描绘了唐玄宗的降大雨,引起洪水的情景。
同时,杜甫也能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如《赠卫八处士》对于藩镇割据的剖析,对于唐代的政治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对于历史的反思和警醒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反映社会现实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映。
他对于农民和贫苦人民的描写,深深感染着读者。
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到:“人生不得意,死别离而相忘。
天之大者,何人不受困?”这句诗道出了当时人民生活中的疾苦和无奈,展现出了杜甫的对于人民的同情和共鸣。
同时,他也关注着政治上的问题,如《兵车行》和《戍楼春思》中,他描绘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人民的耻辱,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3.展现个人情感虽然杜甫的诗歌以反映社会现实为主,但是也可以看到他的个人情感在其中的体现。
在《赠卫八处士》中,杜甫将个人的情感与对于时代的评价融合在一起,使得这首诗更显深刻。
同时,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杜甫对于好友的离别之情洋溢在每个字中,情感真挚而深厚。
总之,杜甫的诗歌不仅仅是一种文学艺术,更是一种社会和历史的责任和担当。
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成就

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成就
1、杜甫诗歌的叙事手法:杜甫的叙事诗善于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入的描写,以严谨的结构和精湛的语言技巧表达深刻的思想。
例如《兵车行》、《丽人行》等,都展现了杜甫叙事诗的高度艺术成就。
2、杜甫诗歌的抒情手法:杜甫的抒情诗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为特点,其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语言引人深思。
例如《登高》、《赠卫八处士》等,都表现了杜甫抒情诗的独特魅力。
3、杜甫诗歌的写景手法:杜甫的写景诗以生动的描写和细致的刻画为特点,其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精确的语言技巧表现自然景色的美妙之处。
例如《望岳》、《登岳阳楼》等,都展示了杜甫写景诗的独特风格。
4、杜甫诗歌的社会关怀:杜甫的诗歌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表达了对人民疾苦和社会不公的关注和担忧。
例如《三吏》、《三别》等,都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5、杜甫诗歌的文化传承:杜甫的诗歌在传承古代文化方面具有重要贡献。
他借鉴了前人的诗歌技巧和文学传统,创作出具有独特个性和思想深度的诗歌作品。
例如《泊秦淮》、《江南春》等,都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总之,杜甫作为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其诗歌在叙事、抒情、写景、社会关怀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也是对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记录。
以具体作品为例,阐述杜甫诗歌的家国情怀

以具体作品为例,阐述杜甫诗歌的家国情怀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家国的关怀和爱国情怀。
其中,他的《登高》一诗更是展现了他深刻的家国情怀。
这首诗歌首先描绘了登高远望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对于国家山河的热爱。
诗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更是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的忠诚和决心。
其次,这首诗歌还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的忧虑和关切。
在诗中,诗人提到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但是他却感叹“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表明了诗人对于国家未来的担忧。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于先圣的崇敬和对于儒道的推崇,这体现了他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于国家文化统一的维护。
最后,这首诗歌还展现了诗人的豁达和坚韧。
在诗中,诗人表达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这体现了他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爱国情怀的坚定。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于家乡的怀念和对于亲人的思念,这体现了他深刻的家国情怀。
杜甫的诗歌充满了对家国的关怀和爱国情怀,其中《登高》一诗更是展现了他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他通过对于自然的描绘、对于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于传统文化的推崇,表达了他的家国情怀和对爱国情怀的坚定。
同时,他也能够豁达和坚韧,展现了他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家国的爱。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风分析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风分析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中国人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笔。
他深刻而独到的洞察力,对人民的苦难和不幸的体察使他的诗情深沉,感人至深。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大量的现实题材和事件,使人们可以对唐代的政治和社会情况有更深刻的认识。
因此,杜甫不仅是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那么,杜甫的诗风是怎样的呢?首先,杜甫的诗歌充满了感慨,深刻地揭示了他的心境和情感。
他的诗歌中富含人道主义和思想性,他对人类生存状态的认识和思考,深深影响了后人。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民疾苦、民族浮沉的深刻感慨,表现出了他对于现实的洞察力和敏锐感知。
其次,杜甫的诗歌善于抒发情感,充满了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感慨。
他描述了民众的生活、灾难和战争的景象,惨淡而凄惨。
对于战争、流亡等与生活有关的状况,他总是能感同身受,洞察生命的压迫和人心的苦痛。
这种善于抒发情感的技巧使他的诗歌更加细腻动人,让人们无法不为之动容。
再次,杜甫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界的描绘和赞美。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自然界的美好景象,对自然界的描绘和赞美充满着情感和思考。
他描述了山水之美、四季之景和万物之神,充满了对自然美的认知和感悟。
他将自然景象和人的感性联结在一起,以简洁而缜密的语言表达对生命的感受,营造出了一种无限温馨的人文氛围。
最后,杜甫的诗歌没有流于空洞的感受、虚幻的形式或静态的抒发。
相反,他的诗歌充分反映出其时代的内外环境和个人的心路历程,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个性特征。
他以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直觉揭示了生活的真实面貌,引领着后人面对生命和时代的挑战。
总之,杜甫的诗风是充满感慨、抒发情感、自然赞美、现实体察,兼具思想性和人文性。
他的诗歌,是我们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面对世界复杂而无常的现实,保持着人类的良知与理解,发扬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doc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doc杜甫是唐代伟大的文学家和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具有深厚的思想性、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个性特征,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杜甫生活在唐朝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时代,他对社会矛盾、人民疾苦、政治黑暗等问题有着敏锐的观察和感悟。
他的诗歌多以真实的生活为题材,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苦难和人民的生活困境,其中不乏如《春夜喜雨》、《登高》等代表作品,体现了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深刻洞察力。
二、独特的语言艺术杜甫的诗语言简练明快,字句精练,博大精深,兼具深沉和轻盈之美。
他善用各种象征、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通过生动的图景、凝练的词藻使诗歌情感表现更加准确、深邃。
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折花风雨细,连夜别离深”的诗句巧妙地表达了诗人与生活紧密相连而又不断出现的分离和惆怅。
三、高度的人文情怀杜甫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常常表达人民对幸福生活、和平和正义的渴求。
他以民众为中心,揭示了官僚主义、腐败和压迫对人民造成的伤害,同时也传递了他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例如,《春望》就是一首充满爱国热情的诗歌,表达了杜甫对祖国未来充满信仰和希望的情感。
四、丰富的主题内容杜甫创作的诗歌涉及的主题极其广泛,包括政治、人物、文化、历史、风俗、自然等方面。
其中,政治题材的诗歌反映了唐朝的社会政治状况和杜甫的政治忧患意识,人物题材的诗歌塑造了许多历史和民间英雄形象,文化题材的诗歌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热爱和崇尚,自然题材的诗歌则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万物的赞美。
总的来说,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之所以得到广泛的赞誉,是因为他在作品中坚持了真实性、人文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塑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诗歌风格和艺术表现力,不仅为唐代文学贡献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而且为后世的文学发展也起到了引领和借鉴的作用。
杜甫对诗歌的贡献

杜甫对诗歌的贡献聊聊杜甫,这位唐代的大才子,对咱们诗歌那可是贡献多多,简直可以说是诗歌界的扛把子。
你瞧,他写的诗,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还蕴含了深厚的情感和哲理,让人一读就停不下来,简直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
首先说说杜甫的诗歌风格,那可是独树一帜,独具匠心。
1.1,他写诗喜欢走写实路线,把社会现实、百姓疾苦都一股脑儿地写进诗里。
不像有些诗人,写的诗云里雾里的,让人摸不着头脑。
杜甫的诗,一读就知道他在说啥,就像是身边的老朋友在跟你聊天一样亲切。
1.2,他的诗还特别有画面感,读他的诗,就像是在看一幅幅生动的画卷。
比如那首《春望》,写的就是春天里看到的景象,有花儿有鸟儿,还有诗人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再来说说杜甫对诗歌体裁的创新。
2.1,他可不是那种只会写一种体裁的诗人。
五言、七言、律诗、绝句,他样样精通,写起来那叫一个得心应手。
而且,他写的律诗,格式工整,音韵和谐,读起来特别有节奏感。
就像是听一首优美的乐曲,让人陶醉其中。
2.2,杜甫还特别擅长写长篇叙事诗。
他的《三吏》、《三别》等作品,都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故事,来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的。
这种写法,不仅让读者更容易理解诗歌的内容,还能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2.3,他的诗还富有哲理,常常让人在读完之后陷入深思。
比如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的就是诗人登上高山后的感受,也寓意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杜甫对诗歌还有一个特别大的贡献,那就是他推动了诗歌的普及和发展。
3.1,在唐代,虽然诗歌已经相当流行了,但大多数人写诗还是为了附庸风雅,或者抒发一下个人情感。
而杜甫呢,他不仅写诗,还致力于把诗歌传播给更多的人。
他经常和朋友们一起写诗、品诗,还把自己的诗作送给别人看,以此来推动诗歌的交流和发展。
3.2,他还特别关心百姓的生活,经常把诗歌作为反映百姓疾苦的工具。
他的诗里,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这种精神,不仅让他的诗歌充满了力量,也让他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
浅析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新教育知识文库浅析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杨帅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创作的诗歌真实的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动荡局面,充分展现了他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思想。
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能够准确反映社会现实,与他跌宕起伏的个人遭遇有着密切的关系。
杜甫所处时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这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奠定了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基础,杜甫的诗歌展现出十分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能够从不同方面展现出当时的社会动荡与百姓疾苦。
1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道路杜甫出生在小官僚家庭,五十九年的短暂一生与当时社会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
杜甫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读书与游历时期。
杜甫35岁处于人生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是其文学创作的准备时期;第二阶段:留守长安时期。
杜甫35岁到44岁的时候留守于长安,经历了创作转变,开始创作一些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第三阶段:“陷贼”与为官时期。
这一阶段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创作达到了高峰;第四阶段:漂泊时期,这一时期杜甫作品呈现多元化风格。
杜甫诗歌的创作以儒家思想为主,但有所创新与突破。
他对当朝皇帝存在着很大的幻想,同时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黑暗腐败。
杜甫坎坷的一生和爱国主义思想直接影响着其诗歌创作走上了现实主义道路。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是当时社会环境与其个人的性格遭遇一同作用而形成的。
唐朝时期的“安史之乱”,唐朝从繁荣走向衰弱的社会环境下杜甫亲身感受了统治阶级的黑暗,人民遭受战乱之苦,在这一生活背景下更加激发了杜甫坚毅的人格品质与爱国精神。
2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点与影响杜甫现实主义诗歌十分擅长对现实生活进行精炼的艺术概括,这种精炼的艺术概括,部分是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事物,经过客观描写将复杂的社会现象融合到诗句中,以揭露其本质。
如诗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就将激烈的阶级矛盾集中展现在诗句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让人从诗句中感受到尖锐的阶级矛盾以及底层百姓的悲惨的生活。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是盛唐一颗光焰万丈的巨星。
这位一生忧国忧民、恪守儒家传统的诗人,以他最为自觉最为深沉的社会意识,把个体人格化入广阔的社会人生,以他出自至性至灵的呼喊,把对自家命运的自叹自怜、对社会人生的大悲大痛融为一体;从以凝重的诗笔,血泪的歌唱,描绘了盛唐由盛而衰、万方多难的时代社会画卷,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灾难深重的生活,以及自己悲天悯人、爱国爱家的博大情怀,熔铸成了一部具有众多社会内容、鲜明时代特色、强烈政治倾向和兼擅众长、沉郁顿挫风格的“诗史”,流芳千古。
其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深远的价值。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体现来自于他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这主要体现在杜甫诗歌为数众多、质量很高的叙事诗上面。
第一,杜甫擅于挑选出具备典型意义的人和事,予以艺术的归纳,刻画众多的人物形象,描绘宽广的社会生活画面。
逾墙而逃亡的老翁,应急河阳役的老妪,新安被征的男子,暮婚晨别的新娘,无家可归的独身汉,夔州负薪的老处女,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殷勤劝饮的田父,暴虐懦弱的大臣……共同组成一个人物形象画廊。
栩栩如生,刻画淋漓尽致,如此众多的、真实、独特的具备典型意义的形象,就是杜甫诗歌的杰出贡献。
第二,杜甫善于把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化于客观事实的描述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自然感人。
就象我现在所从事的新闻宣传工作一样,在新闻稿件中讲述客观事实,让作者的倾向性从作品中流露,而不是在作品中强调作者的主观意识。
例如杜甫诗歌《丽人行》写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新裳照暮春。
蹙金孔雀银麒麟。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萍,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臣相嗔!”这首诗嘲讽了杨氏兄妹的骄纵酒色,坎坷地充分反映了君主的暴虐和时政的腐败,精在从头到尾,都用精工柔和的笔触,独特富丽的色彩,严肃认真的态度,去描绘场面和情节,使诗人自己的女性主义和感情从场面、情节中流露出来。
杜甫的风格

杜甫的风格
杜甫,是一位古典的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风格被认为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
他的诗人风格是中国古代史书所描述的,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
杜甫的诗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了鲜明的个性,反映出人物性格的独特性,对那个时代的历史、思想、人物以及文化有着深刻的描绘。
杜甫的诗句话精、意象新、思想高远,深具象征意义,引发国人的深思。
杜甫的诗歌风格,他的句式有着明显的固定抑扬格,节奏平缓而稳定,总是有深远的意味。
杜甫有自己独特的写作形式和结构,他的作品有着经典古典文学风格的特点,思想深邃,十分有哲理性。
他大多以抒情诗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用象征性的语言和诗句来反映自己的感受。
杜甫的诗歌风格具有明显的宗教特点,大量使用儒家宗教思想作为他的诗歌主题,并以儒家的价值观来指导他的诗歌内容和结构,使他的作品充满唯美的气息和精神。
杜甫的诗歌在苦与乐的表现上有着明显的唯美主义特色,重视人性的矛盾与解其。
杜甫的作品以淡雅而细腻的笔触、隐喻性的语言、表现主义的色彩和意象,表现了他理想化的世界观。
杜甫的诗歌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宗教文化精髓,其深刻的哲理性和精神价值,使得杜甫的作品被尊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他也被世人尊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伟大诗人。
杜甫的最高成就,就是用他的诗歌诠释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中国文学发扬光大,
被世界所知晓。
论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

论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生的苦难。
其中,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杜甫的诗歌作品涉及到许多儒家思想的主题,如仁爱、忠诚、礼敬、民本等。
这些主题贯穿于他的整个诗歌创作过程中,成为他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的重要思想基础。
首先,杜甫诗歌中的仁爱思想是儒家精神的重要体现。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
在杜甫的诗歌中,他常常表达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对生命的尊重。
例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表达了他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希望为他们提供帮助的心情。
其次,杜甫诗歌中的忠诚主题是儒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忠诚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品质之一,强调的是对国家、对君主的忠诚。
在杜甫的诗歌中,他常常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君主的忠诚。
例如,在《春望》中,他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热爱。
此外,杜甫诗歌中的礼敬主题也是儒家精神的重要体现。
礼敬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品质之一,强调的是对长辈、对君主的尊敬和对人际关系的尊重。
在杜甫的诗歌中,他常常表达对长辈和君主的尊敬,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珍视。
例如,在《三吏》中,他赞美了三位清官的品德和行为,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和赞扬。
最后,杜甫诗歌中的民本主题也是儒家精神的重要体现。
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品质之一,强调的是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在杜甫的诗歌中,他常常表达对人民的关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例如,在《兵车行》中,他揭示了战争对人民的伤害和对社会秩序的破坏,表达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
综上所述,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体现在他的仁爱、忠诚、礼敬和民本等主题中。
这些主题贯穿于他的整个诗歌创作过程中,反映了他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研究这些主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的诗歌作品和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责任感。
杜甫的诗的特点

杜甫的诗的特点
杜甫被誉为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充满了浓郁的人文
情怀,充满了深刻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那么,杜甫的诗的特
点是什么呢?
首先,杜甫的诗歌充满了深邃的思考和哲理。
他对人生、历史、
政治、社会等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表
达出他独特的见解和感悟,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智慧和哲理。
其次,杜甫的诗歌充满了浓厚的人文精神。
他以人为本,关注人
的命运和生活境遇,表现出对人性的敬重和关爱。
他关注庶民,关注
社会弱势群体,在他的诗歌中,可以感受到他对人类悲欢离合的深切
感受。
再次,杜甫的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诗歌形式多样,有
长篇叙事诗、短篇小令、曲子等等,他的诗歌风格也不同,有雄浑豪
迈的、慷慨悲凉的、深沉庄重的等等,但不管是哪一种,都表现出他
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深厚的艺术修养。
最后,杜甫的诗歌充满了对时代的关注和社会责任感。
他在诗中
表达了对当时政治、民生等问题的关切和呼吁,呼唤社会改革和进步。
他的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与时代同行的伟大创举。
综上所述,杜甫的诗歌是文化、艺术和思想的完美交融,他的诗
作经久不衰,对后世文化的影响也深刻而广泛。
他不仅给我们留下了
一批永远经典的诗歌,更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智慧。
结合作品谈谈对杜甫的理解

结合作品谈谈对杜甫的理解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他是现实主义诗人。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后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孟子的“仁爱”思想对杜甫的影响很深,使他具有一颗悲天悯民的爱民之心。
在经历了各种生存体验之后,杜甫的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黑暗、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
随着唐玄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陷入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杜甫的诗歌无论是叙事抒怀,还是写景咏物,都是结合现实,其中充满着浓厚的忧患意识。
这种意识贯穿他的一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到晚年越是强烈真挚。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春望》脍炙人口。
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 满目凄凉。
“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王朝陷入了战争的深渊,使人民坠人了沉重的苦海。
谈杜甫的诗歌特点

谈杜甫的诗歌特点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一、杜甫一生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那时正值开元盛世,他的经济状况也较好,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
在长期的壮游中,诗人接触到我们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的河山,为他早期诗歌带来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但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进人民,深入现实。
因此,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只是他的创作的一个准备时期。
他步入现实主义是从第二期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的。
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人李林甫和杨国忠,对于他的满腔报负无可实现,还得追随达官贵人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冻受饿,这使得他得以深入人民,了解民众的疾苦,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
这十年困守的结果,他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人。
这才确定了他文学发展的方向。
杜甫的第三个时期,是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这是安史之乱最激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他本人也历尽艰险。
在陕北,他曾经和人民一起逃难。
在沦陷了的长安,他曾经亲眼看到胡人的屠杀和焚掠,和人民一起感受国亡家破的痛苦。
安史之乱是带有民族矛盾性质的,当时进行的战争乃是有关国家存亡的自卫战争。
因此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也就和以前不同,不是反对,也是积极号召,在他的作品中,他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另一方面还是勉励人民参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名的《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公元759年底他弃官后历尽千辛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盖了一间草堂,他爱和人民往来。
在漂泊的这十一年中,他的生活很苦,甚至在去世那年还挨过五天的饿,但可幸的是,无论生活上怎样艰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和人民息息相关,初中教材上选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河南河北》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优秀作品。
以具体作品为例阐述杜甫诗歌的家国情怀

以具体作品为例阐述杜甫诗歌的家国情怀杜甫的诗歌作品充分展现了他的家国情怀。
以下是一些具体作品及其阐述:
1. 《登高》:在这首诗中,杜甫登高远望,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忧虑。
他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同时也描述了人民在战乱中的艰难处境。
他写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句话表现了他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感受,以及对人民的关爱和忧虑。
2. 《春望》:在这首诗中,杜甫描述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同情。
他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句话表现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这首诗中,杜甫描述了自己的穷困和无助,但他仍然不忘国家和人民。
他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这句话表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及对自己无法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多贡献的遗憾和自责。
总之,杜甫的诗歌作品充分展现了他的家国情怀,体现了他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感受,以及对人类命运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他的诗歌是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珍贵贡献,也是对人类文明和思想的宝贵贡献。
杜甫的精神形象

杜甫的精神形象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史上的巨人”。
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强烈的社会意识和广阔的人文情怀,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灵。
杜甫的精神形象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他的人格魅力。
杜甫的诗歌充满了人情味和生命力,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魅力。
他的诗歌中不仅有对社会弊病的批判,对人民苦难的关注,更有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生命的热爱。
他的诗歌让人们感受到了他深切的情感和强烈的责任感,使人们对他产生了崇敬之情。
二是他的思想深度。
杜甫的诗歌思想深邃,充满了启示和哲理。
他的诗歌中常常涉及到人生、历史、道德等问题,他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思考,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和思考。
他的思想远见卓识,为后人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三是他的文化内涵。
杜甫是唐代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还融入了民族精神和人文情怀。
他的诗歌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杜甫的精神形象是一个品格高尚、思想深邃、文化内涵丰富的伟大诗人形象。
他的诗歌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更是人类文化的财富,对于后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启示。
- 1 -。
杜甫自强不息的事例

杜甫自强不息的事例杜甫,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以深沉的思想和激昂的情感而闻名于世。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苦,但他始终保持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坚持追求真理和美好的事业。
下面我将以几个事例来展示杜甫自强不息的精神。
杜甫在贬官途中的坚持。
杜甫曾多次被贬官,经历了许多艰辛和挫折。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写作。
在他贬官到峡中时,他利用这段时间专心致志地研究峡中的山水和风情,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他并没有因为贬官而气馁,而是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来面对生活和创作。
杜甫在逆境中的坚持。
杜甫的生活并不富裕,他常常面临着经济困难和生活艰辛。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诗歌创作,而是在逆境中坚持不懈地努力。
他用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人民苦难的关怀,成为了后世人们心中的“民族诗人”。
他的坚持不仅给自己带来了内心的宽慰,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杜甫在批判时弊中的坚持。
杜甫的诗作常常批判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和腐败现象,他用文字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呼唤着人们的觉醒和改变。
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愤怒和不满,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推动社会的变革。
他的诗作不仅是对社会的批判,更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杜甫在对敌人的抵抗中的坚持。
唐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身处乱世之中。
他看到了国家的危机和人民的苦难,毅然决然地投身到抵抗敌人的行列中。
他在诗中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愤慨,用自己的诗歌歌颂了英雄和战士的英勇和牺牲精神。
他的坚持和奋斗,为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杜甫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他的坚持和努力不仅在当时给他自己带来了成就和快乐,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无论是贬官途中的坚持,还是逆境中的坚持,亦或是批判时弊中的坚持,乃至对敌人的抵抗中的坚持,都展示了杜甫自强不息的品质。
希望我们能够在生活中汲取他的精神力量,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坚持追求真理和美好的事业,用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和人民做出贡献。
对杜甫的认识和评价

对杜甫的认识和评价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洋溢着深刻的人生思考和社会关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意义。
杜甫的诗歌表达了他对人民苦难的关注和同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感真挚深刻,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探寻和思考。
他的诗歌体现了现实主义的思想精神,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历史价值。
杜甫的诗歌风格多变,既有豪放激昂的《将进酒》,也有深情细腻的《登高》,既有抒情诗,也有叙事诗和咏物诗。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缜密,虽然用词不华丽,但用意却深刻含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巨匠,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深刻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和历史,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探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1 -。
杜甫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杜甫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杜甫,这位被尊称为“诗圣”的伟大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其影响深远而广泛。
一、地位1. 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 他的诗歌格律严谨,把格律诗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比如他的律诗,对仗工整,平仄和谐。
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中,“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不仅词性相对,而且意象的选择也极为精妙,色彩鲜明,短短几句就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同时又严格遵循律诗的格律要求。
这种在格律上的成熟运用,是对之前诗歌格律探索成果的总结,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典范。
2. 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3. 诗艺精湛的大师- 杜甫的诗歌艺术造诣极高。
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沉郁顿挫的主流风格,又有清新明快之作。
他在语言运用上极为精妙,能够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情感。
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仅仅十个字,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将富贵人家的奢靡和贫苦百姓的悲惨刻画得入木三分。
他还善于运用典故,使诗歌内涵更加丰富。
而且他的诗歌结构严谨,往往起承转合自然流畅。
无论是长篇的叙事诗,还是短小的律诗绝句,都能展现出他高超的诗艺。
二、影响1. 对后世诗歌创作风格的影响- 沉郁顿挫风格的影响。
宋代的陆游,他的诗歌风格就有杜甫的沉郁顿挫之感。
陆游一生渴望收复失地,他的很多诗作表达了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那种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壮志难酬的压抑感,与杜甫的风格相似。
而且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上,陆游也学习杜甫,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2. 对诗歌理论与批评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成为了诗歌批评中的重要参照标准。
后世的诗评家常常以杜甫的诗歌来评判其他诗人的作品。
他的诗歌在格律、意境、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成就,成为了衡量诗歌优劣的尺度。
例如,明代的诗评家就经常将杜甫的律诗作为典范,来阐述律诗的创作规范和审美标准。
杜甫的精神形象

杜甫的精神形象
杜甫,唐代诗人,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作内
容广泛,涵盖了人生百态和社会重大事件,与其诗歌流传千古,更让
人记忆深刻的是其高度感性的精神形象。
杜甫一生多灾多难,常常处于贫困、病痛和失意之中,但他从未
屈服,依然坚持追求真理和理想。
他的诗句饱含人生哲理和对命运和
人生的深刻思考,其中“车轮滚滚马蹄迟,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何处是归程”这句名言,表现了他历经沧桑后仍能保持快乐心态的精
神追求。
他的精神形象还包括勤奋努力、正直无私、思维深邃等特征。
他
刻苦钻研,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感性体验,这种勤奋认真的态
度既是他创作诗歌的基石,也体现了他对文化、学术的热爱。
在表现
社会善恶方面,他语言犀利,不惧权贵,雄辩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腐
败现象的批判和不屈不挠反抗。
因此,杜甫的精神形象不仅受到了历代文人墨客及后人的崇拜和
视为楷模的追逐,而且使我们不断受到启示和激励。
杜甫的散文、诗
歌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他的精神形象也在这数百年的时间里
得以坚定,成为激励我们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典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歌的文化精神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诗主要体现了儒家文化精神,具体是什么呢?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
青少年时期,杜甫生活在以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河洛文化氛围中,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自小苦读儒家经典,奉行儒家忠孝等伦理道德。
所以儒家思想在其头脑中根深蒂固,因而在他的一千四百多首诗歌中,其诗作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强烈地体现了儒家文化精神,而这也是杜甫被称为诗圣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就杜诗中体现的儒家文化精神加以论述。
1.杜诗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儒家人生态度是积极入世的,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在世功方面注意人的努力。
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人要像永恒运动的天体一样,毕生努力向上,不断进取。
“得志,泽加于民”,“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都是儒家基本的人生态度,这些思想促使知识分子积极向上,心系天下,建功立业。
杜甫一生的理想就是做一个贤臣,并通过辅助明君,来兼济天下。
青少年时期的杜甫,生活在大唐帝国最繁荣昌盛的时期,他“读书破万卷”,广泛阅读,故七岁能做诗,九岁即习字,十四五岁就“出入翰墨场”,那时杜甫对生活充满憧憬。
他早年所写的《望岳》,表现了自己的伟大抱负。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眥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这时才二十五岁,然而气魄的雄伟,已足够惊人了,特别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了杜甫的壮志和毅力,其不畏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洋溢在字里行间。
《房兵曹胡马》则云:“所向无空阔,真勘托死生。
”这两句写马的气概和品质,简直像一个血性男子,无空阔,不知有空阔,极力形容马之善走。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解释:“用一‘真’字,言外大有人不如马之意[1]。
”由于杜甫善骑马,也很爱马,对马有真感情,故它的咏马诗也极深刻,往往寄托了自己的精神,这首诗就表现了他跃跃欲试的用世之心。
杜甫的《画鹰》这首诗中的“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两句,也表现了诗人跃跃欲试的用世之心。
这两句虽然写的是鹰,但其中有着杜甫自己的精神,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那种奋发有为的热情。
为官时期,其诗常常表达不被天子信任的无聊和苦闷,如“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生”?(《曲江二首》其一)王嗣奭云:“名乃名位之名。
官居拾遗而不能尽职,特浮名耳!”徐而庵云:“此不是公旷达,是极伤怀处。
”[1]确实,他“虽身居谏职,而志不得行,故不免满腹牢愁。
看似伤春,实感人事”。
杜甫一生的理想就是做一个贤臣,来兼济天下,而此时他身居谏职,却不能发挥作用,济世之心没有实现,所以伤感。
这首诗从反面写出了诗人希望济世的伟大抱负。
从上面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的济世意识,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恪守着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然而,杜甫的人生观则既继承了儒家又超越了儒家,因为,虽然,《孟子?尽心上》提出了儒家基本的人生态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可是杜甫并没有“穷则独善其身”,他对儒家积极用世精神体现了十足的执著,即使“穷”也不忘他的济世之心。
正因为杜甫对儒家积极入世精神的执著追求,所以就是在安使之乱爆发后,杜甫也并没有“穷则独善其身”。
天宝十七载七月,杜甫听说肃宗在灵武即位,立刻就把妻室安顿在羌村,只身一人前往,不幸途中陷贼,被押回长安。
至德二载四月,杜甫冒死逃脱后,又投奔凤翔行在,不顾狼狈地“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
从中可见杜甫奉行“为官济世之道”的积极入世之精神,即使处在那样的危难之中,他也不会忘记兼济天下的理想。
特别是在杜甫的《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三首》中,也可看出杜甫并没有“穷则独善其身”。
杜甫当时身陷长安,但是由于得不到关于朝廷的消息,所以他冒死从间道逃归凤翔,即“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
而且,“眼穿当落日”一句写出了相望迫切,但是还是未得到消息,所以“心死著寒灰”,写出其失望之情。
写间道逃窜之景“雾树行相引,连山望忽开”中一“忽”字,写凤翔在望,含有无限喜悦之情。
从他得不到消息时的失望和凤翔在望时的喜悦,可看出他的济世之心。
“愁思胡茄夕,凄凉汉苑春”写出他陷贼时的愁苦,虽然杜甫身遭不幸,却没有“独善其身”,仍不忘他的济世之心。
“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
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襟。
”初到凤翔即见唐朝有中兴气象,所以才会喜极而悲。
总之,杜甫不管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他的济世之心,他一生的理想就是通过辅助明君来兼济天下,而从长安冒死逃归后,看到这样的景象,他怎能不喜呢?授官左拾遗后,杜甫积极上书,但不久就又被贬。
现实的黑暗使杜甫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它虽然会感到愤怒,但始终不忘“至君”、“济世”。
又“夙夜听忧主,飞腾即济时”(《别崔因寄薛捃孟云卿》五首其五)、“遭乱世漂泊,济时曾琢磨”(《湖中送敬十君适广陵》)可见越是到了晚年,杜甫的济世之心越切。
显然,诗人对其政治理想的执著追求是济世天下儒学精神思想的体现,更主要的是,杜甫并没有“穷则独善其身”,从未忘怀济世之心,所以他的人生观既继承了儒家又超越了儒家。
2.杜诗体现了儒家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早在洪荒年代,脆弱的人类无力抗衡自然环境的险恶,忧患意识便与生俱来,这是自然忧患。
后来,忧世的政治忧患便明显地在早期儒家经典著作中流露出来。
《礼记?儒行篇》记载:“虽危,起居竟行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
”孟子在《离娄下》中说:“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我们知道,儒家的人生态是积极入世的,所以“儒家这种积极入世的精神使其忧患意识的内容超越了自然忧患的层面”,[2]所以这种忧患情怀也成了一种儒家传统。
一生只在儒家界内的杜甫,其忧国忧民情怀是极深刻的。
他的诗歌强烈地表现了诗人的忧患意识,而杜诗的这种儒家文化的忧患意识的主题就是忧国忧民。
2.1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杜甫是一个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者。
他的诗歌渗透着爱国热忱。
他无比热爱祖国,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诗人的喜怒哀乐完全是和祖国命运盛衰起伏相呼应的,从中突出了他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的忧虑之情。
首先,表现为杜甫的喜怒哀乐是和祖国命运的盛衰起伏相呼应的。
当国家危难时,他对着国破草深的春城和三春的花鸟会心痛得流泪。
如千古传诵的爱国诗篇《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写他在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抓获后被押到长安后看到的一切,山河依旧,草木丛生,人事已非,国家残破。
诗人面对着国破草深的春城,因感伤所以面对着三春的花鸟会流泪、惊心,通过这常见的动作表达出忧虑国家、感时怀人的极其焦虑心情。
然而一旦大乱初定,消息忽传,他又会狂喜得流泪。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人事远在剑南,消息来得这样出人意外,而这消息又是有关整个国家的大喜事,哪能不惊喜掉泪?连书都无心看了,胡乱地卷起,放声高歌,开怀痛饮,写出其欢喜状。
尤其是后两句,人还在梓州,心已飞向家园,想见杜甫那时的喜悦。
浦起龙注:“八句诗,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
生平第一首快诗也!”[1]整首诗以直抒胸臆的快语和奔涌直泻的激情,抒发了诗人忽闻收复失地消息之后,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而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表达出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可以看出,诗人的喜怒哀乐完全是和祖国的盛衰起伏相呼应的。
其次,表现为动乱之后,为祖国并未获得和平与统一而担心。
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便是《岁暮》。
这首诗是诗人在梓州时所作,当时吐蕃又攻陷蜀郡西北的松、维、保三州,诗人闻讯非常震惊,挥笔写下这首诗:“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感爱死,寂寞壮心惊。
”[3]吐蕃寇边,声势远播,已惊动了江城,天下因战乱而流血,朝廷有谁会投君报国,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特别是最后两句“济时感爱死,寂寞壮心惊”,是说报国岂敢惜生,但诗人又是被朝廷遗弃之身,所以只是徒自忧虑叹息而已。
充分呈现了为祖国不幸命运而深沉忧虑的心情。
2.2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并予以深切同情杜甫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真实地反映人民疾苦,真挚地同情人民、关心人民,是其诗歌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
这类作品,数量很多,它贯穿在诗人的整个创作历程里面,闪烁着现实主义的历史光芒。
“安史之乱”发生前,杜甫在困居长安十年期间的一些作品中,就表达了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同情。
其中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为最,表达了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同情和忧虑。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这几句,揭露了统治者不知厌足的“聚敛”“诛求”,对官府的苛重赋敛极为不满,从中表现出诗人对百姓的同情。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官墙内外,一荣一枯,一生一死,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社会罪恶,写出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对于百姓的疾苦,他时时刻刻放在心上。
杜甫同情穷苦百姓,其言其行皆感人至深,当他的幼子饿死时,他并没有只沉浸在“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的个人悲痛中,他想到的是那些失业、戍边的人,即“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他想到了自己“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发”,尚且这样,而那些普通百姓,特别是失去产业的人和守卫边境的士兵就更不堪设想了。
张溍说:“不自忧,而为天下失业者忧,是何心境?”[1]确实,诗人从自己的忧愁想到别人的忧愁,把人民的忧愁当成自己的忧愁,这忧愁是何等地深重啊!从中体现了诗人对人民强烈的同情。
正是由于诗人在困守长安的时候,生活潦倒,在这“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
……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投简咸华两县诸子》)的生活中,迫使他更加正视现实,认清统治者的罪恶和腐朽,也看到人民的贫困和痛苦。
因而在诗中发出了“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感叹。
封建社会的诗人文士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忧愁的不少,但一年到头无时不忧,一忧便忧到肠内热的并不多。
而这首诗把诗人对人民的忧虑之情表现得极为深刻。
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和人民在兵荒马乱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共同经历了战乱的痛苦。
这就使他对人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人民的感情也更加密切了。
于是,他写出了更多反映人民的不朽之作。
如“三吏”“三别”这组诗揭露了叛乱战争给人民造成的重大灾难。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垂老别》),由于战乱,牺牲的人多,流血染红了川原,可见百姓当时的苦难生活。
在《新婚别》中,诗人用新妇的口吻,深刻地书写出生离死别的悲哀:“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