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的文化精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歌的文化精神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诗主要体现了儒家文化精神,具体是什么呢?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青少年时期,杜甫生活在以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河洛文化氛围中,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自小苦读儒家经典,奉行儒家忠孝等伦理道德。所以儒家思想在其头脑中根深蒂固,因而在他的一千四百多首诗歌中,其诗作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强烈地体现了儒家文化精神,而这也是杜甫被称为诗圣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就杜诗中体现的儒家文化精神加以论述。

1.杜诗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儒家人生态度是积极入世的,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在世功方面注意人的努力。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人要像永恒运动的天体一样,毕生努力向上,不断进取。“得志,泽加于民”,“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都是儒家基本的人生态度,这些思想促使知识分子积极向上,心系天下,建功立业。杜甫一生的理想就是做一个贤臣,并通过辅助明君,来兼济天下。

青少年时期的杜甫,生活在大唐帝国最繁荣昌盛的时期,他“读书破万卷”,广泛阅读,故七岁能做诗,九岁即习字,十四五岁就“出入翰墨场”,那时杜甫对生活充满憧憬。他早年所写的《望岳》,表

现了自己的伟大抱负。“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眥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这时才二十五岁,然而气魄的雄伟,已足够惊人了,特别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了杜甫的壮志和毅力,其不畏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洋溢在字里行间。《房兵曹胡马》则云:“所向无空阔,真勘托死生。”这两句写马的气概和品质,简直像一个血性男子,无空阔,不知有空阔,极力形容马之善走。萧涤非《杜甫诗选注》解释:“用一‘真’字,言外大有人不如马之意[1]。”由于杜甫善骑马,也很爱马,对马有真感情,故它的咏马诗也极深刻,往往寄托了自己的精神,这首诗就表现了他跃跃欲试的用世之心。杜甫的《画鹰》这首诗中的“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两句,也表现了诗人跃跃欲试的用世之心。这两句虽然写的是鹰,但其中有着杜甫自己的精神,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那种奋发有为的热情。为官时期,其诗常常表达不被天子信任的无聊和苦闷,如“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生”?(《曲江二首》其一)王嗣奭云:“名乃名位之名。官居拾遗而不能尽职,特浮名耳!”徐而庵云:“此不是公旷达,是极伤怀处。”[1]确实,他“虽身居谏职,而志不得行,故不免满腹牢愁。看似伤春,实感人事”。杜甫一生的理想就是做一个贤臣,来兼济天下,而此时他身居谏职,却不能发挥作用,济世之心没有实现,所以伤感。这首诗从反面写出了诗人希望济世的伟大抱负。从上面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的济世意识,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恪守着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

想。

然而,杜甫的人生观则既继承了儒家又超越了儒家,因为,虽然,《孟子?尽心上》提出了儒家基本的人生态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可是杜甫并没有“穷则独善其身”,他对儒家积极用世精神体现了十足的执著,即使“穷”也不忘他的济世之心。

正因为杜甫对儒家积极入世精神的执著追求,所以就是在安使之乱爆发后,杜甫也并没有“穷则独善其身”。天宝十七载七月,杜甫听说肃宗在灵武即位,立刻就把妻室安顿在羌村,只身一人前往,不幸途中陷贼,被押回长安。至德二载四月,杜甫冒死逃脱后,又投奔凤翔行在,不顾狼狈地“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从中可见杜甫奉行“为官济世之道”的积极入世之精神,即使处在那样的危难之中,他也不会忘记兼济天下的理想。特别是在杜甫的《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三首》中,也可看出杜甫并没有“穷则独善其身”。杜甫当时身陷长安,但是由于得不到关于朝廷的消息,所以他冒死从间道逃归凤翔,即“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而且,“眼穿当落日”一句写出了相望迫切,但是还是未得到消息,所以“心死著寒灰”,写出其失望之情。写间道逃窜之景“雾树行相引,连山望忽开”中一“忽”字,写凤翔在望,含有无限喜悦之情。从他得不到消息时的失望和凤翔在望时的喜悦,可看出他的济世之心。“愁思胡茄夕,凄凉汉苑春”写出他陷贼时的愁苦,虽然杜甫身遭不幸,却没有“独善其身”,仍不忘他的济世之心。“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襟。”初到凤翔即见唐朝有中兴气象,所以才

会喜极而悲。总之,杜甫不管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他的济世之心,他一生的理想就是通过辅助明君来兼济天下,而从长安冒死逃归后,看到这样的景象,他怎能不喜呢?授官左拾遗后,杜甫积极上书,但不久就又被贬。现实的黑暗使杜甫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它虽然会感到愤怒,但始终不忘“至君”、“济世”。又“夙夜听忧主,飞腾即济时”(《别崔因寄薛捃孟云卿》五首其五)、“遭乱世漂泊,济时曾琢磨”(《湖中送敬十君适广陵》)可见越是到了晚年,杜甫的济世之心越切。显然,诗人对其政治理想的执著追求是济世天下儒学精神思想的体现,更主要的是,杜甫并没有“穷则独善其身”,从未忘怀济世之心,所以他的人生观既继承了儒家又超越了儒家。

2.杜诗体现了儒家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早在洪荒年代,脆弱的人类无力抗衡自然环境的险恶,忧患意识便与生俱来,这是自然忧患。后来,忧世的政治忧患便明显地在早期儒家经典著作中流露出来。《礼记?儒行篇》记载:“虽危,起居竟行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孟子在《离娄下》中说:“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我们知道,儒家的人生态是积极入世的,所以“儒家这种积极入世的精神使其忧患意识的内容超越了自然忧患的层面”,[2]所以这种忧患情怀也成了一种儒家传统。一生只在儒家界内的杜甫,其忧国忧民情怀是极深刻的。他的诗歌强烈地表现了诗人的忧患意识,而杜诗的这种儒家文化的忧患意识的主题就是忧国忧民。

2.1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杜甫是一个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者。他的诗歌渗透着爱国热忱。他无比热爱祖国,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诗人的喜怒哀乐完全是和祖国命运盛衰起伏相呼应的,从中突出了他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的忧虑之情。

首先,表现为杜甫的喜怒哀乐是和祖国命运的盛衰起伏相呼应的。当国家危难时,他对着国破草深的春城和三春的花鸟会心痛得流泪。如千古传诵的爱国诗篇《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写他在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抓获后被押到长安后看到的一切,山河依旧,草木丛生,人事已非,国家残破。诗人面对着国破草深的春城,因感伤所以面对着三春的花鸟会流泪、惊心,通过这常见的动作表达出忧虑国家、感时怀人的极其焦虑心情。然而一旦大乱初定,消息忽传,他又会狂喜得流泪。“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人事远在剑南,消息来得这样出人意外,而这消息又是有关整个国家的大喜事,哪能不惊喜掉泪?连书都无心看了,胡乱地卷起,放声高歌,开怀痛饮,写出其欢喜状。尤其是后两句,人还在梓州,心已飞向家园,想见杜甫那时的喜悦。浦起龙注:“八句诗,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生平第一首快诗也!”[1]整首诗以直抒胸臆的快语和奔涌直泻的激情,抒发了诗人忽闻收复失地消息之后,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而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表达出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可以看出,诗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