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词三首—秋思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5.古诗词三首ppt课件

五年级上册5.古诗词三首ppt课件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 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 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 竟不知从何说起。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 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 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 看。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
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
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
乡之情。从哪些词语中让我们感受到这
份乡愁?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张籍,768~830,字文昌, 唐朝人,祖居苏州,后居和州乌 江(安徽和县乌江镇),曾任水 部员外郎、国子司业,故世称张 水部、张司业。 为诗手法活泼圆转,有《张 司业集》。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秋 思
[唐]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
畔行,夜深千帐灯。 故园无此声。 风一更,
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洛 (luò)(洛阳) 榆
秋 思
[唐]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欲:要。 作:写。 书:信。 形容表达的意思很多。 意万重: 复恐: 又怕这封信的内容不够多。 复,又。恐,害怕。 行人: 这里指捎信的人。 临发:快要出发。临,将要,即将。 开封:打开信封。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的简单介绍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的简单介绍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的简单介绍今天给各位分享五年级古诗词三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五上部编21古诗词三首五上部编21古诗词三首1.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近义词1.《山居秋暝》: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大概诗人来到山林,远离了嘈杂烦扰的市朝,山居给他的突出印象就是非常寂静;当然,山中林木茂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2.《枫桥夜泊》: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什么?诗人看到了渔船上忽隐忽现的灯火,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听到了远远近近有几只乌鸦惊叫起来,寒山寺的钟声;感觉到气温更低了,霜飞满天,寒气袭人……3.《长相思》:你从“身向榆关那畔行”读懂了什么?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

“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4.为什么羁旅劳顿之后深夜不寐呢?作者由描写白天的人声鼎沸、骏马嘶鸣转入对“夜深千帐灯”的静态描写。

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5.从“聒碎乡心梦不成”能感受到什么?“聒碎乡心梦不成”与上阙“夜深千帐灯”相呼应,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

结句的“聒”字用得很灵脱,写出了风狂雪骤的气势,表现了词人对狂风暴雪极为厌恶的情感。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心乡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词意: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2.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有哪些1、《泊船瓜洲》[ 宋 ] 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释义: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词语盘点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词语盘点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词语盘点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店铺在此整理了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词语盘点,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词语盘点《泊船瓜洲》1、泊船:停船。

泊,停泊。

2、京口: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长江的南岸,和瓜洲相对。

瓜洲:瓜洲在今天江苏省扬州市邗(hán)江区县南,与京口相对3、一水: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4、间(jiān):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

要注意不能误读成去声,不是动词“间隔”的“间”。

根据本诗平仄格律、“间”字固有的词义,以及古人语言习惯,此“间”字必须为平声。

“一水间”为体词性偏正词组,内部结构与“咫尺间”、“几步间”、“一瞬间”、“一念间”相同,中心词为“间”,限定成分为“一水”。

整句的意思是说京口和瓜州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

按古人文言的说法,即所谓仅“一水之遥”。

王安石是想说江南江北之近,而不是想说它们之隔离。

5、钟山:今南京市的紫金山,诗人当时家居于此。

6、隔:间隔。

7、数重:几层。

读shù chóng8、绿:吹绿了。

9、何时:什么时候。

10、还:回。

《秋思》⑴意万重:极言心思之多;⑵复恐:又恐怕;⑶行人:指捎信的人;⑷临发:将出发;⑸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长相思》【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课文《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舟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5、古诗词三首一、生字1、生字洛阳(榆树)(耳畔)(营帐)2、生词绿恐临聒故园3、多音字间——(jiān)中间人间(jiàn)间接间隔重——(chóng)重逢重复(zhòng)重量举足轻重还——(hái)还是还有(huán)还乡以牙还牙更——(gēng)更改更名改姓(gèng)更加更上一层楼二、主题以及重点句解析1、主题:《泊船瓜洲》描写了诗人停船瓜洲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见秋风而思乡,写信给家人,无奈信短情长,无法尽诉,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思乡怀亲之情。

《长相思》描写了戍边的关内将士,在北方的风雪中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全词于写景叙事之中,体现了浓烈的羁(jī)旅怀乡之情。

2、重点句(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人离乡时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

看到春天满目新绿,想到春去还会回来,而自己离开家乡,归乡无期,思乡的愁绪如春天的草一样,滋生、蔓延起来。

当春风吹绿江南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充满了乡愁。

眼望千里明月,寄托自己的无限相思。

)(2)行人临发又开封。

(当捎信人就要上路之时,又匆匆拆开信封。

这个小小的生活细节充分显示出他对家书的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了一句。

)(3)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诗人通过对萧萧风雪的凄凉景色的描写,以及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的描摹,表达了戍边将士深切的思乡之情。

)6、梅花魂一、生字1、生字(魂不守舍)(一缕)(幽静)(埋葬)(乡愁)(腮边)(甚至)(绸缎)(呜咽)(无所谓)(梳理)(衰老)(手绢)(华侨)(颇佳)(玷污)秉性(凉飕飕)(眷念)2、生词冷艳幽芳颇负盛名古玩不甚在意杭绸大抵骨气折节无所谓隆冬眷念3、多音字抹——(mǒ)抹黑抹杀(mò)抹不开mā抹布折——(zhé)折断折服(shé)折本(zhē)折腾二、近义词和反义词1、近义词:冰凉——冰冷爱惜——珍惜慈祥——慈爱稀罕——稀奇2、反义词:漂泊——定居偶尔——经常稀罕——平常宝贵——废物三、主题以及重点句解析1、主题:本文通过写一位身在异国他乡的老华侨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的眷念之情,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五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习题1附答案

五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习题1附答案

5 古诗词三首习题五年级上册(附答案)基础过关一、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luòyáng yú shù húpàn wén zhàng二、选择正确的解释。

1、诗中"一水"指的是:()。

A、珠江;B大运河;C黄河;D长江。

2、诗人"还乡"所经过的方向、路线是:()。

A、从北到南,先经京口,再到瓜洲。

B、从南到北,先经瓜洲,再到京口。

C、从北到南,先经瓜洲,再到京口。

D、从南到北,先经南京,再到北京。

3、"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意万重"的意思是:()。

A、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B、意义深远。

C、所表达的意见重重叠叠。

三、下列古诗词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洛阳/城里/见/秋风B.风/一更,雪/一更C.京口/瓜洲/一/水间D.春风/又绿/江南岸四、在正确的说法后面画上“√”,错的画“×”。

1.“欲作家书”中的“书”是“信件”的意思。

( )2.“行人临发又开封”中的“开封”是地名。

指现在的河南省。

( ) 3.旧时夜间分五更,一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指风夹着雪,刮了两个小时。

( )探究应用五、理解下面诗句的意思。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5古诗词三首诗意

5古诗词三首诗意

《长相思》诗意: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行军。

深夜宿营,只见无数帐篷里都亮着灯火。

夜里,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家乡来,因为家乡温暖、宁静,是没有风雪之声的。

《秋思》诗意: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泊船瓜洲》诗意: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故乡。

《长相思》诗意: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行军。

深夜宿营,只见无数帐篷里都亮着灯火。

夜里,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家乡来,因为家乡温暖、宁静,是没有风雪之声的。

《秋思》诗意: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泊船瓜洲》诗意: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故乡。

《长相思》诗意: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行军。

深夜宿营,只见无数帐篷里都亮着灯火。

夜里,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家乡来,因为家乡温暖、宁静,是没有风雪之声的。

《秋思》诗意: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泊船瓜洲》诗意: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故乡。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之秋思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之秋思

从前有个叫张籍的人,客居在洛阳。 秋天到了,树叶都枯黄了,一片片地飘落下 来,在旁人眼中,落叶好似一只只纷飞的、充满 生机的彩蝶,装点着快乐的金色的秋天。而在张 籍眼中,却一片荒凉、落寂。他已经离家很多年 了,好久没有见到自己的亲人了,真思念他们啊! 张籍想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写一封信,但是想 说的话实在太多了,一下子不止到从何说起。 他在信中写:爹,娘,你们在家乡过得好吗? 我在洛阳一切都好,只是耳边没了娘那虽然喋喋 不休但充满关爱的唠叨,眼前没了爹那慈祥的笑 容。你们不用挂念我,我很好。我很想你们,你 们一定也很想我吧?我保证,我有时间就会来看 你们的! 中秋节快到了,这是我离家第几个中秋了?
——[唐]张籍
写作背景: 张籍,唐代诗人。张籍是韩 愈的学生,他出身贫寒,常年过 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 在唐朝安史之乱是兵荒马乱,民 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深陷洛 阳城,却不知战乱中的家人的信 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城里遇到 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给家人 。 在此情此景下,写下了这首诗。
学习目标
爹娘,最近天气转凉了,你们多加些衣服、被子, 千万别病了。还有,平时不要太劳累了,如果缺什么的话, 给我捎个信,我会办好的!一定要保重身体啊! 他写着写着,脑中浮现出了久违爹娘的笑容,耳边响 起了娘的唠叨…… “啪”的一声,扯回了他的思绪,原来,不知不觉中 自己已泪流满面。 第二天,他把信交给了仆人,吩咐仆人一定要将信 送到。就在仆人即将出发的时候,张籍又叫住了他,仆人 转过身,不解地问:“老爷,您还有什么吩咐 吗?”“啊……你把信给我,让我再看几遍。” 他接过信后,认认真真地读了好几遍,才双手颤抖 着郑重的交给了仆人。并嘱咐道:“一定要把信送到啊, 一定要一定……” 仆人走了,他望着仆人远去的身影,口中不知道在 嘀咕着什么。他的眼泪终于像断了线的珍珠,流了下来。 那信中藏着一颗怎样的思乡之心啊!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15篇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15篇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15篇《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1《秋思》是xx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另两首为王安石的《泊船瓜州》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这组诗词反应的主题是“思乡情”。

《秋思》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个字,但信短情长,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却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小小细节——“写家书、又开封”展露无遗。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刻地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呢?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我努力想要突破的难点所在。

一、熟知诗人,了解背景。

本首诗歌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思乡之情虽古来有之,现在也不缺乏鲜活的例子,但如果对诗人及写作背景不甚了解,理解起古诗来还是很难入情入境。

所以新课导入时我就通过资料展示,和孩子们一起初步了解了此诗的创作背景,诗人缘何有家不能归。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也创设了一份淡淡忧愁的情境,为古诗教学做好铺垫。

二、反复朗读,初知诗意。

诗的教学不同于课文阅读教学的点有很多,但有一种策略两者却是可以通用的,那就是“读”。

诗只有28个字,我们不能把诗拆得支离破碎,使它失去了完整性,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

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我先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再个别读,齐读,教师范读,师生合作读等等,读的内容虽相同,但读的形式多样化,这种“百变读”加上“百遍读”,学生不仅不会缺乏朗读的兴趣,反而在一遍遍的诵读之中慢慢领悟了诗的大意,再借助书中的注释、工具书、生生合作,加上孩子们的课前预习,学生在交流诗意时基本能较完整地说清说顺。

三、深入研读,领悟意境。

古诗词言简意赅,一字千金,是极富魅力的。

虽然之前学生已经在多遍诵读中基本了解了古诗大意,但这表象的理解并不意味着学生能领悟诗歌描绘的意境。

所以,我把这四句诗串成了一个故事,逐句讲逐句品,创设了一个意境,引领学生在想象中丰富情感,走进诗人内心。

秋思教学设计优秀5篇

秋思教学设计优秀5篇

秋思教学设计优秀5篇《秋思》教案篇一情景创设,引入乡愁一曲相思,就是王安石笔下的那一轮明月引诵《泊船瓜洲》;一曲相思,就是李白笔下的那三千丈的秋思引诵《秋浦歌》一曲相思一曲情,曲曲相思愁煞人,,在张籍的笔下,乡思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自读自悟,体会情感1)学生读四遍以下的诗,要求,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读出韵味。

2)检查朗读,交流体会情感。

对话文本,入情入境1)悟见之萧瑟。

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对比:洛阳二月梨花飞,秦地行人春忆归。

引读(厚重悲凉的背景音乐):1.秋风之中,萧杀之气,怎不让客居他乡的游子倍生思念之情洛阳城里见秋风;2.秋风之中,木叶凋落,远居他乡的游子啊,多想回到故乡洛阳城里见秋风2)想意之万重。

想象意的内涵1.远在他乡,惟有家书以慰藉思乡之情。

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简介:张籍出身寒微。

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

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

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2.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生写(背景音乐《流泪》)3.生在音乐中诵读。

结语: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引读):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3)品开之内涵1.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2.亲爱的孩子,在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体会内容复杂的情感复恐匆匆说不尽)引读:落红遍地,你秋思满腹,打开了信封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会写些什么呢?(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词三首【第2课时】《秋思》》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词三首【第2课时】《秋思》》附答案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恐:害怕;担心。】 【行人:课文中指捎信的人。】 【说不尽:表达不完全。】 【开封:课文中指把封好的信拆开。】
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捎信
之人即将出发时又把封好的信拆开。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理解品析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走进作者
张籍:(约767~约830),字文
昌,唐代诗人。张籍的乐府诗与王
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主要作品:《张司业集》。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写作背景
《秋思》:在唐代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民不聊
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家人 的消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遇见家乡故人,并托他捎 信给家人。在此情此景下,写下了这首诗。

结构:左右 音序:L 部首:氵 组词:洛阳 洛河 造句:洛阳是一座历史悠 久的古城。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氵” 呈弧形分布,“口”略扁。
luò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梳理文意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欲:想要。】 【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洛阳城中又刮起了秋风,想要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诉说。
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秋风怎么可能见到呢?诗人为什么说“见秋风”? 这一句运用借景抒情的写法。想到春天去了,有 再来的时候,而自己归乡无期,诗人提到月亮,一是
因为自己夜宿瓜洲,二是因为明月蕴含着团圆之意。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心理描写
这是对诗人的心理描写。“欲”字紧承“见秋 风”。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秋风乍起,吹起他

语文五上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语文五上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整体回顾
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 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 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 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 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再见
诗人乘船路过瓜洲,怀念金陵(南京) 故居,而作此诗。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 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 明月啊,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 下的家里?
•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 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
诗句释意
将士们路跋山涉水,向山海关进发。入 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夜已深, 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 睡。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 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 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家乡怎么没有这么 烦乱的声音呢?)
(“故园无此声”看似无理实则有理,故 园岂无风雪?但同样的寒风朔雪之声,在家 中听与在异乡听,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 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 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 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 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 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 “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 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 畅地流淌出来。
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 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 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 “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
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作业本第五课古诗词三首答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作业本第五课古诗词三首答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作业本第五课古诗词三首答案5 古诗词三首1、默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泊(bó√ pō)船瓜洲数重山(chónɡ√ zhònɡ)(2)“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可以换成哪些字?诗中用“绿”字好在哪里?答:“绿”可以换成“到”、“过”、“入”、“满”等字。

诗中用“绿”使全诗出神入化。

用“绿”,有春天的色彩感觉,让人满目绿色,春天气息感受无遗;也有动感,好像春风将绿色带到江南,吹过,然后江南便开始变绿。

(3)像“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样借月亮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还有很多。

请把下列与月亮有关的诗句连一连。

举头望明月清泉石上流野旷天低树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江清月近人明月松间照低头思故乡2、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张籍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张籍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3、把下面这首词补充完整,完成练习。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读下面的语句,你各想到了那一个成语?山一程,水一程(跋山涉水)风一更,雪一更(风雪交加)(2)读《长相思》,你发现词人身在哪里?心在何处?你能感受到词人的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词人身在征途,心在家乡,我能感受到词人的思念家乡和思念家人的思想感情。

远方的朋友:您好!因为你们的信任,所以我一直在努力之中……网络朋友:wyr51518882013/9/17。

部编(统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师用书(教参)全册电子书资料-第2单元5课古诗词三首

部编(统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师用书(教参)全册电子书资料-第2单元5课古诗词三首

第二组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

本组选编的一首首诗词,一篇篇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

《古诗词三首》中,《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写信给家人,无奈信短情长,无法尽诉;《长相思》写到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声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梅花魂》写了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把他的相思寄托在梅花身上,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矢志不渝的眷恋。

《桂花雨》写作者对童年的摇花乐的美好回忆和深深的怀念。

《小桥流水人家》则深情地写了留在记忆中的美好的故乡生活。

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如一杯茗茶,飘着悠悠茶香,越品味越醇香,越品情越浓烈。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用心体会,积累书中美好的语言,感受人物美好的情感。

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让学生策划题为“浓浓的乡情”的活动和写以“二十年后回故乡”为内容的想象作文,“回顾·拓展”的“交流平台”,安排了交流表达方法的内容,并引导学生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展示学生表达热爱家乡之情的习作。

教师教学时,应整体关照本组的编排特点,把体会感情与领悟写法、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4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3课时,“交流平台”和“日积月累”1课时,“展示台”1课时。

5古诗词三首一、教材解读《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古诗词三首》课堂练习

《古诗词三首》课堂练习

5.古诗词三首
一、判断下列每组词中带点字读音是否相同,相同的打“√”,不同的打“×”。

1.一水间间
..隔挑拨离间.()
2.泊.船湖泊.漂泊.一生()
3.数重.山意万重.山重.水复()
4.风一更更
..加三更.半夜()
二、选字组词。

州、洲瓜()杭()非()广()
洛、络()阳()绎网()笼()
帐、账()蓬()簿()目营()
三、给带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钟山只隔数重.山() A.几次B.几层 C.无数层
2.复恐
..匆匆说不尽() A.反复担心B.又担心
3.行人
..临发又开封() A.过路人B.远行的人 C.捎信的人
四、根据课文内容连一连,选一选。

1.把相关内容用线连一连。

《泊船瓜洲》纳兰性德肃杀的秋风
《秋思》王安石北方的风雪
《长相思》张籍满目的春风
2.选择恰当的选项填在横线上。

A.行军路上,梦中醒来
B.欲作家书,临行开封
C.泊船瓜洲,春绿江南
《泊船瓜洲》是通过写________之景抒发思乡之情;《秋思》是通过写________之事抒发思乡之情;《长相思》则是通过写________之事抒发思乡之情。

5古诗词三首泊船瓜舟秋思-正稿

5古诗词三首泊船瓜舟秋思-正稿

泊船瓜洲①
[宋]王安石
京口②瓜洲一水间, 钟山③只隔数重山。 春风 又绿江南岸, 明月 何时照我还。
拓展有关月亮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今夜月明人尽忘,不知秋思落谁家。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 锁清秋。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停泊)
——王安石
(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文学家,诗人。)
王安石( 1021—1086)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 学家,江西临川人。他的诗歌、散文都很出色,是“唐 和宋代的苏轼、苏洵、 宋八大家”之一。青少年时代随父亲在钟山(今南京) 苏辙 、欧阳修、王 居住,视钟山为第二故乡。 安石、曾巩 21岁入朝为官,后升任宰相 。王安石任宰相期间,推行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 的利益,所以遭到朝廷内外的极力反对。他们千方百计 地排斥他,打击他。他辞去了宰相的职务,回到了钟山 的家中。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55岁的王安石从 钟山出发,上京赴任。此时年过半百的王安石知道,只 要他坚持变法,就会受到保守派的打击、排斥,但他为 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 家而舍小家,只能把对家乡的思念家乡寄托在诗中。一 天晚上,王安石夜宿瓜洲江边,感时伤景,写下了《泊 船瓜洲》这首诗。重任宰相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被罢免 ,又回到了南京,过起了隐居生活。

• 他一路上反复吟诵着,思考着,总觉得第三句中的“到 ”字太平庸,也不够贴切。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 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春风又入江南岸 ”,咦,这象什么话?不好!他自言自语着,然后又改 为“满”字——“春风又满江南岸”,唉,越改越不像 话了,诗人又抛弃了“满”字,跑了十多里路,想了又 想,改了又改,却总是找不到一个妥贴的字眼。最后, 他忽然想到了“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这句诗,在 船上望见的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田野和草木 ……绿,不正是江南春天的象征吗? 何不用一个“绿 ”字呢?于是诗人大声吟诵道: “春风又绿江南岸 ”——好一个“绿”字! • 王安石到此才确定用“绿”字来取代“到”、“过” 、“入”、“满”等字眼。第二天,诗人回到钟山的寓 所,就立即把这首诗抄录在自己的稿本上。 • 诗人想用一个动词来表现江南春天的景象,但他最 终选择了一个形容词,将形容词作动词用,这就是“形 容词动用”。“绿”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 ”的意思 ,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秋思》的赏析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秋思》的赏析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秋思》的赏析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秋思》的赏析见秋风而起乡思,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习见题材,能以这样寻常的题材写出新意的实在不多,而张籍的《秋思》借助飒飒秋风、寄发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构思巧妙,历来为人称道。

一句写客居洛阳,又见秋风。

秋风无色无形,仿佛不可见,但也似可触可感,诗中一个见字,似乎使人看到飒飒秋风,黄叶飘零,满眼萧瑟,冷冷清清,客居他乡的游子,思乡情浓。

一个见字,情随景生;一个见字,境界全出。

对家乡,对亲人悠长的思念,由秋风吹起,由见字升起。

二句表达思乡情浓。

古人见月亮,思故乡,张籍见秋风,起乡情。

欲字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很强烈的乡思中平添了欲归不能的惆怅,铺开纸张,心中纵有千愁万绪,竞不知从何说起,于是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

诗人的`神情意态,鲜明可触,引人想象,使人想起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伤,想起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无奈,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真切,想起乡书何达处,归雁洛阳边的期盼。

三、四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不谈信的内容,亦不谈写信的过程,仅家书即将发出又开封的一个细节,就使人万分感动。

诗人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捎信时间匆匆,纵有千言万语,也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

信已写成,似乎意万重已经言尽;但当捎信人将要上路时,复恐漏写了什么,又匆匆拆开信封。

恐显示了诗人对这封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其实也不一定就遗漏什么内容。

而临行又开封的细节也并不一定需要补上什么内容,与其说是为了补上几句未说尽的话,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而正是这一行动细节正显示出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深、之重、之浓的心理。

这两句所写内容虽然寻常,但由于它准确真切地反映了游子思乡的心理,真可谓化平淡为神奇。

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来自于生活,又是对生活素材的提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一读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朗读诗歌,理解诗句意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诗意: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
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 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 不知如何表达。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 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 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 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 态。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 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的情怀。
秋风无形,何以用“见”? 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 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 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 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意: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
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 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 出“又开封”的决定。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 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 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 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作者简介
张籍:768-830,字文昌,唐朝人, 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历任太常寺 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古 称“张水部”或“张司业”。
诗歌简析
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 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 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 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பைடு நூலகம்


• 《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见秋风而思 乡,写信给家人,无奈纸短情长,无法 诉尽,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思乡怀亲 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