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淋巴瘤病理规范化诊断专家共识-修订稿
2021淋巴组织肿瘤病理规范化诊断标准(全文)
![2021淋巴组织肿瘤病理规范化诊断标准(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f64a853f5022aaea988f0fd8.png)
2021淋巴组织肿瘤病理规范化诊断标准(全文)为进一步让中国血液肿瘤医生更加系统地理解与使用指南与专家共识,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特邀请本次指南与共识执笔专家进行内容解读,联合CCMTV临床医学频道共同推出,将录制内容录制成系列视频教材,供国内血液肿瘤医生学习参考,提升临床技能。
主要诊断术语淋巴瘤:也称恶性淋巴瘤,是淋巴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克隆性增生而形成的一类恶性实体肿瘤。
淋巴瘤可原发于淋巴结、结外组织与器官;因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成分,故淋巴瘤也是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细胞发生的一类恶性肿瘤;发生肿瘤性增殖的细胞有淋巴细胞(B细胞、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等。
淋巴组织肿瘤:淋巴细胞(包括淋巴瘤和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淋巴组织中其他细胞(如:组织细胞、Langerhans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来源的肿瘤。
淋巴瘤类型:国内主要的淋巴瘤类型包括: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约占66%,T细胞、NK细胞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约占21%,霍奇金淋巴瘤占9%,还有少数病例不能分类。
根据亚型分析,常见的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约占所有淋巴瘤的1/3,其他还有一些小B细胞肿瘤如FL、MCL、MZL等;在T细胞淋巴瘤中,我国特色的ENKTCL占6%,其他相对常见的还有非特殊类型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LK+及ALK-的ALCL。
霍奇金淋巴瘤中的几个经典亚型如混合细胞型、结节硬化型都较为常见,还有一些少见的皮肤T细胞肿瘤及淋巴母细胞肿瘤。
基因重排:免疫球蛋白和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技术用于检测B和T淋巴细胞的克隆性。
正常情况下,淋巴细胞在其分化过程中发生抗原受体基因重排,结果是每个淋巴细胞都有各自独特的基因型,DNA电泳为涂层(smear),提示多克隆性增生;淋巴瘤是淋巴细胞分化阻断在其细胞分化的某一阶段并发生增殖,这些细胞具有相同的基因编码,扩增的片段长度相同,其DNA电泳为单一条带,提示单克隆性增生。
淋巴瘤病理规范化诊断专家共识
![淋巴瘤病理规范化诊断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461aaec3dd3383c4bb4cd2e3.png)
淋巴瘤病理规范化诊断专家共识李小秋汝昆陈刚林素暇周小鸽高子芬刘卫平姜文奇朱雄增恶性淋巴瘤(以下称“淋巴瘤”)是一组B、T或NK细胞起源、类型复杂的肿瘤总称,广义的淋巴组织肿瘤还包括组织细胞和树突细胞来源的肿瘤。
近年来,淋巴瘤临床诊治与基础研究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推动着淋巴瘤病理分类不断向前演进,也对淋巴瘤的病理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更好适应淋巴瘤现代诊疗模式的需求,促进国内不同层次的病理科对淋巴瘤诊断水平的提高,本文作者于2013年11月9日和2014年2月22日先后两次召开会议,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淋巴病理诊断相关流程与规范,现将与会专家达成的共识总结如下。
一、淋巴瘤病理诊断总则目前,淋巴瘤的类型区分和诊断标准主要是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
WHO分类认为不同类型或亚型的淋巴瘤在其形态、免疫表型、遗传学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各自具备独特的特征。
对这些疾病的识别,因此也应建立于对上述参数全面评估、综合判断的基础之上。
淋巴瘤病理诊断整合了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流式细胞分析、细胞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多种辅助检测技术。
当前,对于绝大部分病例而言,经典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仍然是诊断淋巴瘤最主要的方法,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则是判断肿瘤免疫表型以及检测部分遗传学异常的重要手段。
所以,几乎所有淋巴瘤病例均需接受包括免疫组化在内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之后方能确诊,部分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还需辅以其他必要的检测技术。
淋巴瘤首次病理诊断必须依据切除或切取活检所获得的组织标本做出。
一般而言,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不宜作为淋巴瘤确诊(特别是首诊)和分型的可靠依据,但可用于淋巴瘤疑似病例的初筛以及确诊病例的其他可疑受累灶或复发病变的确认,在某些特定情形下(例如:白血病等非实体性肿瘤、体液标本或获得病变组织较为困难时),细胞学检查亦可用于疾病诊断,但通常需辅以细胞块制作、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或细胞遗传学分析等辅助检查。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a4675a99a5e9856a57126013.png)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Waldenström macroglobulinemia,LPL/WM)是一种少见的惰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所占比例<2%。
近年来国际上对LPL/WM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的研究均取得较大进展[1],而国内对LPL/WM认识较晚,对其诊断、治疗比较混乱,为提高我国临床工作者对LPL/WM的认识水平,规范其诊断及治疗,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以及中国抗淋巴瘤联盟组织相关专家制订了本共识。
一、定义LPL/WM是由小B淋巴细胞、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组成的淋巴瘤,常常侵犯骨髓,也可侵犯淋巴结和脾脏,并且不符合其他可能伴浆细胞分化的小B细胞淋巴瘤诊断标准。
LPL侵犯骨髓同时伴有血清单克隆性IgM丙种球蛋白时诊断为WM[1]。
90%~95%的LPL为WM,仅小部分LPL患者分泌单克隆性IgA、IgG成分或不分泌单抗隆性免疫球蛋白[1,2]。
由于非WM型LPL所占比例低,相关研究较少,本共识仅探讨WM相关标准,非WM型LPL的治疗等参照WM进行。
二、诊断、分期、预后和鉴别诊断(一)WM诊断标准[3]1.血清中检测到单克隆性的IgM(不论数量)。
2.骨髓中浆细胞样或浆细胞分化的小淋巴细胞呈小梁间隙侵犯(不论数量)。
3.免疫表型:CD19 (+),CD20 (+),sIgM (+),CD22(+),CD25(+),CD27(+),FMC7(+),CD5(+/-),CD10(-),CD23(-),CD103(-)。
10%~20%的患者可部分表达CD5、CD10、或CD23,此时不能仅凭免疫表型排除WM。
4.除外其他已知类型的淋巴瘤。
5.有研究者报道MYD88 L265P突变在WM中的发生率高达90%以上[4],但其阳性检出率与检测方法和标本中肿瘤细胞的比例等有关,MYD88 L265P突变也可见于其他小B细胞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等。
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669196bd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b0.png)
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mediastinal large B cell lymphoma, PMBL)是一种起源于纵隔的成熟侵袭性大B细胞淋巴瘤,影像学上多为纵隔巨大肿物,而淋巴结和骨髓受累少见。
因PMBL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及分子学特征,2001年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将其明确归类为大B细胞淋巴瘤的一个独立亚型并保留至今。
近年来,对PMBL发病机制的认识及治疗均有不同程度的更新,特别是新药治疗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
为提高我国临床医师对PMBL的诊断及治疗水平,中华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组根据国际上相关指南及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讨论并制定本共识。
一、概述根据中国淋巴瘤病理研究协作组发布的数据,我国PMBL的患者占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比例约为3.74%,占大B细胞淋巴瘤比例约为6.94%,与西方国家类似。
基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SEER数据库分析表明,PMBL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女性居多,男女比例为1∶2,诊断时中位年龄约为35岁。
初诊患者病灶多局限于胸腔内,远处累及相对少见。
国内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我国PMBL患者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及总生存(OS)率分别为69%和75%,略低于欧美国家。
二、临床表现临床症状和体征多与快速增长的纵隔肿块相关,肿块可局部浸润至锁骨上淋巴结,也可通过胸腔延伸至肺、胸壁、心包和胸膜间隙等部位。
患者发病初期常无明显症状,当肿块增大致气管、食管、肺等组织器官受压时,可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刺激性干咳、吞咽不适及胸闷气促等不适;当压迫上腔静脉时,可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表现为颈面部、胸背部及上肢水肿。
B症状包括发热、盗汗和体重减轻较为常见,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发生率约为30%。
胸腔外部位累及在初诊时非常罕见,但在复发时常见。
【273】苯达莫司汀治疗淋巴瘤中国专家共识(2020年版)
![【273】苯达莫司汀治疗淋巴瘤中国专家共识(2020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5888c0df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f4.png)
【273】苯达莫司汀治疗淋巴瘤中国专家共识(2020年版)作者: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淋巴瘤联盟来源:白血病·淋巴瘤, 2020,29(01) : 1-5.淋巴瘤是我国最常见的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之一。
最新流行病学资料显示,2016年我国霍奇金淋巴瘤(HL)发病率为0.46/10万,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发病率为4.29/10万,且发病率逐年升高[1]。
苯达莫司汀作为淋巴瘤治疗的重要药物,于2008年和2010年在美国和欧盟获得批准,并于2018年12月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上市批准。
1 苯达莫司汀的药理特性1.1 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苯达莫司汀的化学结构是1-甲基-5-β-氯乙基的丁酸盐酸盐。
苯达莫司汀是氮芥的双功能衍生物,包括氮芥基团(烷化剂的功能基团)、苯并咪唑环(起嘌呤类似物的抗代谢作用)和正丁酸侧链(增加水溶性)。
苯达莫司汀通过烷基化DNA,使其单链或双链发生纵横交联,干扰DNA合成和修复,从而发挥抗肿瘤细胞毒性作用。
1.2 药代动力学苯达莫司汀的药代动力学在动物模型(大鼠)和人体中非常相似,半衰期较短(<1 h)。
主要经肝脏代谢,CYP1A2催化的N-脱烷基化和γ-羟基化是其主要的代谢途径。
2 苯达莫司汀治疗淋巴瘤的关键临床研究2.1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2.1.1 复发难治患者一项Ⅱ期临床试验纳入78例复发难治CLL患者,其中包括22例氟达拉滨耐药患者和14例17p缺失患者,给予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方案(BR方案)(苯达莫司汀剂量为70 mg/m2×2 d)治疗[2]。
结果显示总反应率(ORR)为59.0%,其中氟达拉滨耐药患者的ORR为45.4%,氟达拉滨敏感患者的ORR为60.5%;11q缺失、第12染色体三体、17p缺失和无IGHV突变患者的ORR分别为92.3%、100.0%、7.1%和58.7%;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为14.7个月;严重感染的发生率为12.8%;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的发生率分别为23.1%、28.2%和16.6%。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24)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24)](https://img.taocdn.com/s3/m/d3f7e9bd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45.png)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24)近日,《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24 年版)》(下文简称共识)发布于《白血病·淋巴瘤》。
本共识的制定主要参考已发表的临床研究证据,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或共识以及专家建议,旨在进一步完善PCNSL的诊断、治疗和评估规范化。
临床表现PCNSL 病程大多在半年内,主要症状和体征因神经系统受累区域而异,但系统性淋巴瘤的常见 B 组症状(发热、盗汗和体质量减轻)在PCNSL 中罕见。
脑部受累症状(占30%~50%):主要表现为头痛、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肌力下降、感觉变化、意识水平下降、共济失调)、神经精神和行为变化(抑郁、人格改变、淡漠、思维迟钝、冲动行为、幻觉)、颅内压升高、癫痫发作等。
软脑膜受累症状(占10%~25%):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颈背部僵硬等。
眼受累症状(占10%~20%):主要表现为视物模糊、视力下降、飞蚊症等。
脊髓受累症状(<1%):通常表现为亚急性脊髓病、脊柱疼痛、下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等。
诊断:PCNSL的诊断需要综合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1、若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提示患者可能出现CNS病变。
共识推荐:优选头颅磁共振增强扫描明确是否有颅内病变。
2、影像学检查仅能提示PCNSL可能,疾病的确诊需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共识推荐:优选立体定向导航脑组织穿刺活组织检查,部分病人需要脑脊液(CSF)检查、和/或玻璃体活组织检查明确诊断。
3、对于整合病理诊断为淋巴瘤的患者,将继续对其进行病理诊断确认是否为DLBCL。
而对于整合病理诊断为非淋巴瘤的患者,则根据其此前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情况决定再次进入PCNSL诊治流程或进入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诊治流程。
共识推荐:颅内病变活检前尽量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
4、病理诊断确诊为DLBCL或其他CNS淋巴瘤的患者均将继续接受评估,以确认患者CNS以外的病变情况。
2023版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的重要更新解读全文
![2023版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的重要更新解读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3c119b24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34.png)
2023版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的重要更新解读(全文)我国在淋巴瘤领域的诊治水平与国外发达地区相比差距非常大。
在近三十年中,通过加强与国外的交流与学习,我国在淋巴瘤领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逐渐赶上国外的〃步伐〃。
另外,中国淋巴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淋巴瘤患者的数量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全国同行在淋巴瘤领域更加努力地探索,把淋巴瘤作为一个专科来推进,来提高全国淋巴瘤规范化诊疗水平。
近年来,中国在淋巴瘤新药的研发方面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新药不断涌现。
希望越来越多的淋巴瘤新药能够顺利上市,为淋巴瘤患者带来新选择和新希望。
随着淋巴瘤新药越来越多、治愈率不断提高和治疗效果越来越好,更加应该重视淋巴瘤的规范化诊治。
应以延长中国淋巴瘤患者存活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提升淋巴瘤治愈率作为目标,为健康中国贡献一份力量。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诊疗指南每年的更新都广受临床好评和关注。
能否请您谈谈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每年更新一次的意义是什么?以及《CSC0淋巴瘤诊疗指南(2023版)》的更新相比去年有何亮点?在CSCO的指导下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对淋巴瘤指南每年都进行更新。
该指南的发布和更新受到了全国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生的欢迎。
淋巴瘤指南作为手边书或口袋书受到了全国同行的广泛应用。
从淋巴瘤指南的印刷和发行来看,淋巴瘤指南在全国的使用效果很好,说明淋巴瘤指南结合了中国临床的实际情况,即中国大型医疗中心的发展创新需求、中国基层医疗的实际情况、新药的创新发展、医保的更新,国内外研究数据的更新。
淋巴瘤指南对于基层医生,甚至全国的医生是可操可用的。
2023年≪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2023版)》(下面简称2023版指南)的重要更新如下:01中国淋巴瘤流行病学及变化淋巴瘤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每年发病人数约为10.15万,发病率为5.56/10万,死亡人数为4.70万,死亡率为2.47/10万,而且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明显。
套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套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5a8bb5487c1cfad6185fa724.png)
套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 MCL)是一种B细胞淋巴瘤亚类,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6%~8%[1]。
由于其独特的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及细胞遗传学特征而广受关注。
随着研究的深入,MCL 的生物学行为、诊断标准、治疗原则等均已较成熟。
由于临床少见,国内对MCL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对其诊断和治疗存在认识的不统一性和不规范性,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以及中国抗淋巴瘤联盟组织国内相关的血液肿瘤与血液病理学专家经过多次讨论,制订本版中国MCL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供相关医务工作者临床应用参考。
一、定义MCL是起源于淋巴结套区的B细胞淋巴瘤,细胞遗传学t (11;14)(q13;q32)异常导致Cyclin D1核内高表达是其特征性标志;患者以老年男性为主,结外侵犯常见,兼具侵袭性淋巴瘤的侵袭性和惰性淋巴瘤的不可治愈性特点。
二、诊断、鉴别诊断、分期和预后(一)诊断1.MCL的临床特征:中位发病年龄约60岁,男、女比例为2~4∶1。
80%以上的患者诊断时处于疾病晚期(Ann Arbor Ⅲ~Ⅳ期),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及骨髓受累,其他常见的结外受累部位为胃肠道和韦氏环,部分患者有明显的淋巴细胞增多,类似于慢性(或幼)淋巴细胞白血病。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则几乎所有患者均有外周血/骨髓受累。
2.组织形态学特征:MCL主要发生于淋巴结或脾脏滤泡的套细胞区。
典型的MCL常由形态单一、小到中等大小淋巴细胞构成,核不规则,染色质浓聚、核仁不明显,胞质较少。
10%~15%的MCL细胞形态呈"母细胞样变" ,母细胞变异型又可分为经典性母细胞变异型和多形性母细胞变异型,这些患者临床侵袭性较高,预后差。
组织病理学表现为淋巴结呈弥漫性、结节状、套区型或少数的滤泡性生长模式。
少部分患者仅仅侵犯淋巴结套区的内套层内或仅表现为套区变窄,称之为原位套细胞肿瘤(ISMCN)。
《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来那度胺治疗淋巴瘤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来那度胺治疗淋巴瘤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2a208d4f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2a.png)
《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来那度胺治疗淋巴瘤中国专家共
识(2024年版)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
【年(卷),期】2024(51)2
【摘要】来那度胺作为一种免疫调节性药物,在惰性B细胞淋巴瘤治疗中具有显著活性。
基于淋巴瘤病理类型复杂、疾病分子遗传学异常和临床表现异质性强的特点,来那度胺在其他类型尤其是侵袭性淋巴瘤中的应用尚存争议。
【总页数】1页(P85-8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中国肿瘤临床》文章荐读:西达本胺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
2.《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中国肿瘤化疗相关贫血诊治专家共识(2019年版)
3.《中国肿瘤临床》文章荐读:西达本胺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国专家共识(2016版)
4.《中国肿瘤临床》文章荐读:西达本胺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
5.《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中国家族遗传性肿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1年版)-家族遗传性乳腺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淋巴瘤病理规范化诊断专家共识李小秋汝昆陈刚林素暇周小鸽高子芬刘卫平姜文奇朱雄增作者单位:200032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李小秋、朱雄增);300041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病理中心(汝昆);350014 福建省肿瘤医院(陈刚);510060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病理科(林素暇);10005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周小鸽);100191 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高子芬);610041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刘卫平);510060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内科(姜文奇)执笔人单位:200032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李小秋(E-mail:leexiaoqiu@)、朱雄增(E-mail:xiongzengzhu@)];300041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病理中心(汝昆,E-mail:kunru@);350014 福建省肿瘤医院(陈刚,E-mail:naichengang@)恶性淋巴瘤(以下称“淋巴瘤”)是一组B、T或NK细胞起源、类型复杂的肿瘤总称,广义的淋巴组织肿瘤还包括组织细胞和树突细胞来源的肿瘤。
近年来,淋巴瘤临床诊治与基础研究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推动着淋巴瘤病理分类不断向前演进,也对淋巴瘤的病理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更好适应淋巴瘤现代诊疗模式的需求,促进国内不同层次的病理科对淋巴瘤诊断水平的提高,本文作者于2013年11月9日和2014年2月22日先后两次召开会议,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淋巴病理诊断相关流程与规范,现将与会专家达成的共识总结如下。
一、淋巴瘤病理诊断总则目前,淋巴瘤的类型区分和诊断标准主要是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
WHO分类认为不同类型或亚型的淋巴瘤在其形态、免疫表型、遗传学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各自具备独特的特征。
对这些疾病的识别,因此也应建立于对上述参数全面评估、综合判断的基础之上。
淋巴瘤病理诊断整合了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流式细胞分析、细胞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多种辅助检测技术。
当前,对于绝大部分病例而言,经典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仍然是诊断淋巴瘤最主要的方法,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则是判断肿瘤免疫表型以及检测部分遗传学异常的重要手段。
所以,几乎所有淋巴瘤病例均需接受包括免疫组化在内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之后方能确诊,部分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还需辅以其他必要的检测技术。
淋巴瘤首次病理诊断必须依据切除或切取活检所获得的组织标本做出。
一般而言,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不宜作为淋巴瘤确诊(特别是首诊)和分型的可靠依据,但可用于淋巴瘤疑似病例的初筛以及确诊病例的其他可疑受累灶或复发病变的确认,在某些特定情形下(例如:白血病等非实体性肿瘤、体液标本或获得病变组织较为困难时),细胞学检查亦可用于疾病诊断,但通常需辅以细胞块制作、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或细胞遗传学分析等辅助检查。
独特的临床特点也是某些类型淋巴瘤确诊的重要依据,因此,申请病理检查的临床医师有义务通过填写病理检查申请单向病理医师提供必要的信息: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活检部位等一般信息以及临床表现、影像学、内镜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的主要阳性发现、既往病理检查记录等。
病理医师亦可通过查阅电子病历、直接与相关临床医师沟通或参加淋巴瘤病例临床多学科讨论等多种形式获得相关信息。
二、标本获得、组织处理与切片制作足量、合格的诊断性组织是对淋巴瘤进行形态观察以及开展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研究的物质基础。
标本获得、组织处理和切片制作等环节也因此直接影响到淋巴瘤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对于那些不适合做组织学评估(例如:严重的器械性损伤或大量坏死而导致诊断性组织过少)的标本,应建议重复活检。
组织学标本根据其获得途径又可分为切除活检标本以及切取活检(包括钳取、空芯针穿刺等)标本等。
淋巴结、脾或某些结外病灶的完整切除标本,有助于病理医师对整个病变进行全面评估,且可保证有足量的组织用于辅助检查,是诊断淋巴瘤最为理想的标本。
如有多个解剖区域的淋巴结病灶,一般宜选择颈部病灶。
手术时应注意选择最有代表性(肿胀明显且不伴严重变性、坏死,必要时可通过冷冻切片检查予以确认)的淋巴结予以完整切除。
手术动作宜轻柔,尽可能避免组织因牵拉、钳夹等造成机械性损伤。
对于难以完整切除的病灶,可通过开放手术、内镜活检或空芯针穿刺等方法获得小块组织样本供病理学检查,多数也能满足诊断需要,缺点是有时不能获得数量充足或质量满意的诊断性组织而需要重复活检。
空芯针穿刺也是骨髓以及胸、腹腔等深部病灶活检最常用的方法。
原则上,所有淋巴结或体积较大的淋巴瘤组织标本均应在新鲜、湿润状态下尽快送到病理科进行处理,不能及时送检的标本亦可短暂放置4℃冰箱保存。
病理科在接收标本后应予尽快处理。
较大的淋巴结标本应垂直其长轴作平行切分(每片组织厚度2~3mm)并作印片检查,小于1cm的淋巴结可按淋巴结长轴的最大径切开。
印片检查提示为淋巴瘤的病例,应选择1~2片最大的组织片以厚滤纸作双面衬裱后置于包埋盒中,再浸于足量固定液中固定。
固定液应选用4%中性甲醛溶液,固定时间通常为12~24小时。
剩余的组织则分别用于组织库存档、流式细胞分析、细胞遗传学检查、电镜检查、病原微生物检测等。
对于非淋巴瘤或疑似感染性病变的标本,应尽快将所有组织固定。
对于脾脏标本,巨检时应称重并测量体积,多作切面并仔细寻找病灶所在。
对于体积较小的切取、钳取或穿刺活检标本,应先固定再送病理科检查,且应将所有组织包埋、制片观察。
对于骨髓活检标本,还应事先进行脱钙处理。
标本组织在固定后还需进行脱水、透明、浸蜡、包埋等程序化加工才能制作切片,上述组织处理步骤目前多在自动组织处理仪中完成。
高质量的常规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切片是淋巴瘤病理诊断的重要依据。
实践中,相当部分病例的诊断困难是因为制片质量不佳所导致。
HE染色切片质量优劣与否,取决于组织处理、切片、染色、封固等诸多技术环节的质量控制。
其中,及时而充分的固定、浸蜡前彻底脱水以及封片前透明这些步骤尤为关键。
切片厚度以2-4μm为宜。
三、组织学检查与形态分析基于HE染色切片的组织形态分析尤为重要。
一方面,特征性的形态改变本身就对某些类型淋巴瘤的诊断有着决定性的提示作用;另一方面,相当多的辅助检查(例如:免疫表型分析、分子遗传学检测等)都必须在形态分析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和使用。
不但如此,这些辅助检查的结果,也只有结合形态正确解读才具有诊断价值。
实践证明,形态分析作为一种经典的诊断方法,不但能为淋巴瘤的诊断提供丰富而又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而且也是通往正确诊断的捷径。
淋巴瘤种类繁多、形态多样,不同专家对于淋巴瘤形态分析的思路与技巧也各有独到之处。
概括而言,淋巴瘤形态分析的基本原则和其他实体肿瘤相似,不外乎从肿瘤细胞的生长方式、肿瘤细胞的形态以及间质反应这几个方面对肿瘤的特点予以观察、比较和总结。
恶性肿瘤一些共同特性,例如瘤细胞的异型性和破坏性生长等,在各种淋巴瘤中也有相应的表现,而且是淋巴瘤和反应性病变鉴别的重要依据。
淋巴瘤按肿瘤细胞的分布特点可分为弥漫性、滤泡/结节性、副皮质性、窦性等不同生长方式。
不同形式的生长方式可单独或组合存在,导致淋巴组织正常结构部分或完全破坏。
淋巴瘤肿瘤细胞的构成和形态多样,按照细胞大小和细胞丰富程度可大致归纳为小细胞为主、弥漫大细胞性、散在大细胞性、弥漫中等大细胞以及大小不同细胞混合性增生等多种类型。
除了肿瘤细胞,相当一部分淋巴瘤病灶中还常混杂有数量不等的反应性细胞(例如:小淋巴细胞、浆细胞、免疫母细胞、组织细胞、粒细胞、树突细胞等)和血管成分。
此外,某些特征性的间质改变(例如:纤维胶原组织增生、间质淀粉样物质沉积等)也有助于特定类型淋巴瘤的识别。
术中冷冻切片检查由于制片假象等诸多因素影响,通常不适合、也不足以对淋巴瘤做出明确诊断,但对于初步区分淋巴瘤与非淋巴造血组织肿瘤仍具有一定价值。
对于疑似淋巴瘤的病例,应建议临床提供足量标本组织以确保常规检查。
此外,通过冷冻切片检查还能及早发现标本组织有严重变性、坏死、钙化等可能会影响诊断的因素,从而确保术中送检的标本组织适合常规病理检查并足以做出明确诊断。
淋巴瘤印片检查是组织切片检查的有益补充,以其方法简便、操作快捷而常被用于淋巴瘤的快速筛查。
四、常用辅助诊断检查技术(一)免疫组织化学检查1、免疫组化在淋巴瘤诊治中的作用免疫组化是一种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来检测组织中有无特定抗原表达的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在现代淋巴瘤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检查技术,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细胞系标志物检测来帮助判断肿瘤细胞类型(例如:B细胞或T细胞淋巴瘤);(2)通过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分析并结合形态学来判断细胞所处的发育阶段,从而确定肿瘤的具体类型;(3)检测肿瘤独特的遗传学改变所导致的蛋白异常高表达;(4)对鉴别淋巴瘤与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也有一定帮助。
(5)病原微生物检测。
除了用于诊断,免疫组化检查对于指导淋巴瘤分子靶向治疗(例如:抗CD20、抗ALK单抗的应用)、预后判断以及微小病变的监测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应用免疫组化诊断淋巴瘤应注意的事项免疫组化检查首先应确保染色质量。
各种因人为错误或技术、仪器原因所产生的假阴性、假阳性或欠理想的染色结果往往会导致诊断困难甚至误诊,所以一定要从组织处理、制片、抗原修复、抗体选择、染色程序等诸多环节加强监控,并通过设置合理的阴性与阳性对照作平行染色,以确保染色质量稳定保持在较高水平。
其次,要熟悉各类淋巴瘤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在形态分析基础上,有所针对地选择必要的抗体组合来证实诊断或帮助鉴别,而不应使用数量庞大的抗体组合进行不必要的过度检测。
最后,应学会正确判读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这就要求病理医师做到:(1)熟悉各种抗体的预期染色结果,并通过适当内、外对照来判断染色成功与否;(2)在形态分析基础上正确判断何种细胞成分表达何种抗原(例如:不能把某些反应性病变中CD30+的转化大淋巴细胞或CD15+的组织细胞误认为霍奇金淋巴瘤中的H/RS细胞);(3)熟悉各种抗体的反应谱系和适用范围,避免片面或错误解读阳性结果(例如:CD15+的异型大淋巴细胞,除了H/RS细胞之外,还可以是感染巨细胞病毒的淋巴细胞或者某些肿瘤性T细胞)。
3、淋巴瘤免疫组化检查常用标志物用于淋巴瘤石蜡包埋组织免疫组化检测的常用标志物包括以下几个大类:(1)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RB/LCA;(2)B细胞相关标志物:CD20、CD79a、CD19、PAX5、Oct-2、Bob.1、κ、λ、IgG、IgG4、IgM、IgA、IgD、CD38、CD138、CD23等;(3)T 细胞/NK细胞相关标志物:CD3、CD2、CD5、CD7、CD4、CD8、CD43、CD45RO、CD56、CD57、细胞毒性分子(包括TIA-1、颗粒酶B、穿孔素)、T细胞受体蛋白(例如:βF1、TCR )等;(4)淋巴细胞活化/分化相关标志物:CD30、TdT、CD99、CD10、BCL6、MUM1等;(5)肿瘤基因和增殖相关标志物:ALK1、BCL2、BCL10、cyclin D1、C-MYC、P53、Ki-67等;(6)组织细胞、树突细胞相关标志物:CD68(KP1、PGM1)、CD163、溶菌酶、CD21、CD35、S-100、CD1a、CD207/langerin等;(7)髓系相关标志物:髓过氧化物酶(MPO)、CD15、CD123、CD117、血型蛋白A、CD61、第8因子等;(8)微生物标志物:EB病毒潜伏膜蛋白1(EBV-LMP1)、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巨细胞病毒(CMV)等;(9)其他,例如EMA、细胞角蛋白、CXCL1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