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君子
孔子的君子论及其现代意义[1]
兴,这是今天面对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应当深思的问题。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批准号07&ZD038。
]参考文献:[1]章开沅.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2][4][5][6][7][8][9][11][12][17]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376、352、352、381-382、353、383、525-526、338、493-494、326.[3]梁漱溟.人心与人生.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3.[10]胡适.读梁漱溟先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陈菘.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3]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等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北京:三联书店,1989:198-200.[14][15][16]理查德·罗蒂著、李幼蒸译.哲学和自然之镜.北京:三联书店,1987:106、409、9.编辑叶祝弟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社会秩序处于混乱状态。
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各家各派都在寻求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
道家以无为而治为救世之方,墨家以兼爱非攻为平乱之术。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为,要维护社会秩序,必须恢复周王朝所建立的一整套礼仪规范,亦即“复礼”。
如何“复礼”?孔子感到,单纯采取强制性的手段,已经不能凑效。
因为当时诸侯割据,周天子的威仪已经丧失。
于是孔子创造性地以“仁”释“礼”,认为“礼”本是根源于人的仁爱之心,不过是人的仁爱之心的外在表现。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没有“仁”,当然不会有什么“礼”,要复兴“礼”,当从“仁”字入手。
如果说,“礼”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那么,“仁”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那么,又如何行“仁”呢?孔子认为,行仁由己。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孔子如何论述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孔子如何论述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在《论语》的十二章中,通过多个对话和言论,详细阐述了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和方法。
本文将对孔子在这些章节中的思想进行剖析和讨论。
首先,孔子讲述了君子修身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人修身是一切德行的基础,也是成为君子的首要条件。
在《论语·学而第一》中,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表达了一个君子应该具备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修身境界。
君子应该有一颗平和的心态,不受外界因素的左右,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其次,孔子注重齐家治国。
在《论语·学而第十九》中,孔子谈到了家庭的重要性,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要求君子能够在家庭中和睦共处,并且呼吁人们遵守各自的职责。
只有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安定。
孔子在《论语·为政第十八》中也提到了治国的原则,他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是孔子治国思想的核心,即各个社会角色要相互尊重,各尽其责,以维护社会的和谐。
另外,孔子还强调了君子应该以德服人。
在《论语·为政第二》中,孔子说:“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他认为,君子应该以道德的力量来感化和影响人们,而不是以权力或利益来迫使别人。
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行为准则,以赢得人们的尊敬和信任。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政治家应该具备的智慧和能力。
在《论语·为政第八》中,孔子说:“立人之道,亦已矣。
‘立己之道’,有待而立也。
”他强调了领导者应该懂得人才的重要性,同时也要警惕个人的修养和内外一致。
这与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密切相关。
最后,孔子还提到了君子应该有的胸怀和境界。
在《论语·里仁第四》中,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理智、仁爱和勇敢这三种品质。
只有具备这样的品质,君子才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平静、正直和坚韧的态度。
论语--论君子
延伸意义:
提醒人们,不要太注重表面的形式,要回 归一件事情的本来面目。现今社会有的把压岁 钱给到上万元,把父母的丧事办得热闹非凡, 像喜事一样,这些都是应该进行反思的,太注 重了繁文缛节,反而失去了事情本身的意义。 写文章亦是如此,辞藻华丽,内容空洞,就是 文胜质则史,反之就是质胜文则野,既有中心 思想的突出,还要有适当的语法修饰,这样才 能写出好的文章。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译文】 孔子说:“君子的遗恨是到死而名声不被 人称颂。”
名声记录着一个人一生的功过,标志着一个 人生命的价值,因此古往今来,所有的志士仁 人,都无比珍视自己的名声。要想博得好名声 ,就要兢兢业业、谨谨慎慎,一生对自已的行 为负责。应该勤勤恳恳,努力为祖国、为人民 建功立业,而不能庸庸禄禄、无所事事.更不 能为非作歹,横行不法。
君子有四不: 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 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 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老师寄语
借 你 一 双 慧 眼 给 你 一 支 妙 笔 放 眼 大 千 世 界 关 注 生 活 细 节 描 绘 精 彩 人 生
所谓暇不掩瑜。日食月食,太阳月亮暂时 好像被黑影遮住了 一样,但最终却掩不了太 阳月亮的光辉。君子有过错也是同样的道理。 有过错时,就像日食月食,暂时有污点,有阴 影;一旦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君子原本的 人格光辉又焕发了出来,仍然不失为君子的风 度。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
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饰。”
做错事不可耻,可耻的是犯了不该 犯的错,犯了错后又不反省、认错 ,敢做不敢当,那只有一错再错, 越犯越深了。所以最好不要犯错, 万一不小心犯错,一定要面对承认 ,力求改过。
孔子论君子之道——仁
孔子论君子之道——仁孔子论君子之道——仁贾陆英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虽然是极而言之,但也说明他把学“道”和实现“道”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孔子所说的“道”,就是以“仁”为核心的人学。
他一生的理想,就是弘扬仁爱之道,培养具有健全完善人格的人,去担当天下兴亡的责任。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这种“爱”是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孝之放,爱天下之民。
”这就清楚地说明,孔子的仁爱之道,是从对父母的孝开始,延伸到对兄弟的悌,对朋友的信,以至于对天下民众广泛的爱,同时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
孔子认为,君子之道有三条,“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仁者品行高尚,悲天悯人,胸怀坦荡,内省不疚,故而无所忧虑。
知(智)者勤学敏思,明道达义,故而无所迷惑。
勇者见义勇为,志道直前,故而无所畏惧。
在君子必须具备的这三个条件中,“仁”是道德核心,思想境界;“知”是学问和智慧,“勇”是胆量和行为。
“仁”是体,“知”和“勇”是用。
关于“知”和“仁”的关系,孔子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这就是说,一个治理天下的人,如果只是学问和智慧达到了条件,而不能坚守仁德,即使得到天下,最终也必然会失去。
关于“勇”和“仁”的关系,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这就是说,仁者一定勇敢,仁者之勇是大智大勇,是一种奉献和牺牲精神。
而缺乏仁的精神的“勇”,是匹夫之勇,会干出许多伤害仁德的事,是不可取的。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君子把坚守仁德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他们是那种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又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的人。
孔子提出的仁爱思想,为什么能够持久、广泛、深入地传承和弘扬呢?因为它具有深厚的人性根基。
它主张以“孝”为出发点,抓住了人心中最深沉、最真挚的情感;主张把“亲亲”之情延伸扩展到“泛爱众”,激活了人心中最闪光、最宝贵的良知;主张推己及人,“能近取譬”,从自身做起,去实践“仁”的精神,既切合实际,又可以通过教化而得到推行;主张以“礼”作为“仁”的规范,实现人际之间的和谐,使“仁”的推行有了社会认同的准则,既符合社会治理的规律,也符合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孔子论君子
《论语》——孔子论“君子”黄文静“君子”一词在《论语》书中,共出现107次之多。
那么“君子”说的是什么样的人呢?按《论语》“君子”一词出现时的上下文分析,应该有两种意思,①有道德修养的人;②在高位的人。
在本文中取①的含义。
在《论语》书中,每句话可能有多种解释,可以归为不同的类别。
这里摘录的只是作者认为能够说明什么是君子,或者君子应该怎样做的段落。
[论语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原文意译]孔子说:君子不像器皿一般<只有一定的作用>[论语原文]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原文意译]子贡问孔子,怎样做才是一个君子。
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说够一个君子了>”。
[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原文意译]孔子说:“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
[论语原文]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原文意译]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非要说有什么争竞的话,一定是投壶。
投壶开始时相互作揖然后上场,比赛完了然后回来喝酒,这种竞争是很有礼貌的”注:投壶,古时贵族们的一种游戏,在场地中央放一个坛子,然后拿去掉箭头的箭,在一定距离外向坛子中投去,以投进坛子中的箭的多少论输赢。
[论语原文]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原文意译]孔子说:“君子怀念道德,小人怀念乡土,君子怀念法度,小人怀念恩惠”。
[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原文意译]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论语原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原文意译]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缓慢,做事要勤劳敏捷”。
[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原文意译]孔子说:“君子广范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也就可以不至于离经叛道了”。
[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论君子之德
的文 化和社会 知识 ,又有崇高 的道德修养 ; 他 们既是社会的
道德楷模 ,同时又担负着引领社会的身上寄托着社会 大众 的希 望 ,寄托 着人类社会 的未来 。所 以,孔子对 “ 君子 ”的道德 修养 提出
了一 系列要求 。概而言之 ,主要包括如下几 方面 : 首先 ,作
建立 一个理想 的家庭 。如果 没有 一个理想 的家庭 ,就不可能
情感 ,以及人们对礼仪 规范的依恋 、渴求和尊重 ,才能使人 类社会从个体家庭 到宗族到大小宗 国,从父子 、夫妇 、兄弟
乐 。人一旦怀抱着孝心走 向广大 的社会 , 便能时时处处 以 “ 爱 人 ”之心处理各种 社会 关系 。对此 ,孔子 的弟子有若 曾做过 精辟 的阐述 : “ 其 为人也孝悌 , 而好犯上者 , 鲜矣 ; 不好犯上 , 而好作乱者 , 未 之有 也。君子务本 , 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 , 其为 仁之本 与。 ”正是 靠人与人 之间互助 互爱 的温温脉脉 的
顾 ,交友 、谋 利他必须经得起利益的诱惑 ,坚守诚信和道义的社会道德底线 。
【 关键词 】 孔子 ;君子 ;道德 ;修 养
孔子认为 ,能够 负载社会 的道德理想 、躬行儒家道德规 范 ,并进 而担负起匡复天下重任 的现 实主体就是所 谓的 “ 君 子” 。在孔子 的眼中 ,“ 君子 ”是这样一群人 ,他们 既有丰富 第一 ,子女要从 物质上赡 养父母 ,保证父母 吃饱穿 暖, 无 衣食 之忧 ,无 饥寒 之虑 。毫无 疑问 ,一个 连 自己父母 的 温饱都 保证 不 了的人 是谈不 上孝 道 的。第二 ,子 女仅仅 做 到赡养父 母这一 点还是 很不够 的。 孑 L 子 认为孝 不但是要 在
世 后 ,子 女应该 在 父母墓 前 为父母 守孝 三年 。总之 ,孔子
论语中君子的句子及解释
论语中君子的句子及意思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相互团结但不互相勾结,小人相互勾结但不能互相团结。
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所思是德行,小人所思是有利可图;君子心中想的是法,小人心中想的是侥幸。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4、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作用仅限于某一方面,应多才多艺。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态度和顺,但不会苟同别人;小人容易附和别人的意见,但其实不能与别人平和相处。
8、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说:“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泰然自若。
”9、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10、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11、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说:“君子穷困时尚能安守,小人穷困了就不约束自己而胡作非为了。
”12、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意思是: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强调内省的态度,遇事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13、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14、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孔子说:“君子庄重自尊而不与人争强斗胜,团结群众而不结党营私。
1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意思是:君子以言行不一致为耻。
16、子曰:“君子贞而不谅”意思就是君子坚守正当而不能不顾是非地讲究信用。
孔子论君子——精选推荐
孔子论君子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对孔子关于君子的论述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2.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对于《论语》有一些初步的了解。
3. 掌握“三愆”、“三戒”、“三畏”、“九思”等的具体内涵。
能力目标通过讨论的形式,论述“三愆”、“三戒”、“三畏”、“九思”等内容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素质目标1. 对《论语》有一些初步的了解,树立批判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观。
2. 讨论孔子的君子之道,联系社会提高自己为人处世的自觉意识。
二、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三愆”、“三戒”、“三畏”、“九思”等具体内涵。
难点:掌握《论语》“言约意丰”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步骤(一)回顾和补充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知识1. 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为国以礼”,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哥白尼、弗兰西斯·培根、牛顿、伏尔泰、康德、达尔文)孔子不但是我国两千多年的“至圣先师”,今天也同样受到世人尊敬和推崇。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由此足可见孔子思想之伟。
2. 《论语》简介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论君子
△ (2)言与行的关系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
于行。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 行。
先
行其言而 后从之。
古者言之不出,
耻躬之不逮也。
D
其言之不怍,
则为之也难。
自身修养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
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子路问成人。子曰:“见利 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 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 也。” d
者之谓器,形而上者 之谓道。
器:只限于一技之长或一定
的用途 技术天才,社会的敌人 沦为工具 “专家”与“通才”
君子的目标 修已以敬;修已以 安人;修已以安百 姓
自身修养放在第一
位: 骥 不 称 其 力 , 称 其 德也d
△君子的具体要求 处理好两大关系
△ (1)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子曰:“君子謀道不
謀食。耕也,餒在其 中矣;學也,祿在其 中矣。君子憂道不憂 貧。”
君 子 食 无 求 饱 , 居
无求安,敏於事而愼 於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謂好學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
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 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 如浮雲。”D
d
而恥惡衣惡食者, 未足與議也。”
子曰:“士志於道,
△
有时可不拘小节: 君子贞而不谅。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
入可也。
责任感
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
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 人與?君子人也。”
注意事项
君子三戒、九思d 六言、六蔽d
外在表现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
何以文爲?”子貢曰:“惜 乎!夫子之説君子也,駟不 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 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严格要求自己
论语--论君子2
老不读三国,免得叹惜岁月蹉跎。
少不入川,老不离蜀。意思是说, 人年轻的时候不适宜去四川工作和 生活。因为四川是个比较闲散慵懒 ,人们会吃爱玩的地方,容易消磨 年轻人的意志,不求进取,碌碌无 为;老不离蜀意思是说,四川乃天 府之国,生活闲适,悠哉悠哉,适 宜养老,是老年人的天堂。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评析】
这句话极为精炼,但含义深刻。孔子希望人们少 说多做,而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在社会生活 中,总有一些夸夸其谈的人,他们口若悬河,滔滔 不绝,说尽了大话、套话、虚话,但到头来,一件 实事未做,给集体和他人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因 此,对照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有此类习惯的人,似 乎应当有所警戒了。
君子有四不: 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 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 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 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
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兴趣相投,结为好友,这不但没错,反而应该 提倡,孔子不也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吗?所以孔子这里所说的“周”和“比” 主要是针对道德差异。在兴趣上,每个人都应 该各投所好,但在是非善恶上,人则不应该以 自己的标准为标准,以自己的私心好恶为标准 来衡量人、选择人。这才是孔子这句话的本意
பைடு நூலகம் 老师寄语
借 你 一 双 慧 眼 给 你 一 支 妙 笔 放 眼 大 千 世 界 关 注 生 活 细 节 描 绘 精 彩 人 生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 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论述
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论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孔子论述的中心和重点。
为了辨清“君子”的形像,孔子常把“君子”与“小人”比较而论,从道德修养、人格理想、义利观和行为观等方面区分了君子和小人,指出两者根本的区别。
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说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
这里的“喻”字,有“领悟”、“明白”的意思。
具体含义是指君子与小人价值取向不同,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所谓“利”,是指金钱、财富等物质利益;所谓“义”,是指道义、正义等超越物质利益之上的道德价值。
君子行事按“义以为质”,做什么不做什么都是“义之与比”后才为之的。
而小人只讲究私利,以利来衡量,会为利益舍弃道义,做事只想到有没有利可图。
一个真正的君子,必然是具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他称赞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自己也是这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对于品德高尚的君子来说,快乐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精神境界的追求,在于融于道的心灵深处的快乐。
君子能够安贫乐道,孔子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
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子认为君子的修为以“道”为准,符合“道”,可以贵亦可以富,而若违背了“道”,那是坚决不行的。
君子要“见利思义”,他把不义而来的富贵比作浮云,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孔子把和同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
“和而不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是对多样性的坚守,不同事物或因素之间的并存与交融,相成相济,互动互补,使万物生生不已。
而“同而不和”则不然,它旨在排斥异己,消灭差别,这种单一性倾向,最终必然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直至灭亡。
君子与小人七大不同
君子与小人七大不同:孔子论君子与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孔子论述的中心和重点。
为了辨清“君子”的形像,孔子常把“君子”与“小人”比较而论,从道德修养、人格理想、义利观和行为观等方面区分了君子和小人,指出两者根本的区别。
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说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
这里的“喻”字,有“领悟”、“明白”的意思。
具体含义是指君子与小人价值取向不同,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所谓“利”,是指金钱、财富等物质利益;所谓“义”,是指道义、正义等超越物质利益之上的道德价值。
君子行事按“义以为质”,做什么不做什么都是“义之与比”后才为之的。
而小人只讲究私利,以利来衡量,会为利益舍弃道义,做事只想到有没有利可图。
一个真正的君子,必然是具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他称赞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自己也是这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对于品德高尚的君子来说,快乐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精神境界的追求,在于融于道的心灵深处的快乐。
君子能够安贫乐道,孔子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
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子认为君子的修为以“道”为准,符合“道”,可以贵亦可以富,而若违背了“道”,那是坚决不行的。
君子要“见利思义”,他把不义而来的富贵比作浮云,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一生追求真理、率学生周游列国而弘道。
有一次,在陈国断粮,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是说君子即使陷于困厄的境地,依然要固守自己的志向,坚持自己的追求。
而小人遇到困境,就会肆意胡为。
他的学生子路说:“像我们这样在乱世中弘道,真是很难!”孔子说:“既然要弘道,就要在心中永远坚持道义,任何情况都不能动摇,就象那些松柏,无论天气多么寒冷,霜雪多么凌厉,都是常青不谢。
论语中君子的句子及解释
论语中君子的句子及意思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相互团结但不互相勾结,小人相互勾结但不能互相团结。
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所思是德行,小人所思是有利可图;君子心中想的是法,小人心中想的是侥幸。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4、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作用仅限于某一方面,应多才多艺。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态度和顺,但不会苟同别人;小人容易附和别人的意见,但其实不能与别人平和相处。
8、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说:“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泰然自若。
”9、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10、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11、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说:“君子穷困时尚能安守,小人穷困了就不约束自己而胡作非为了。
”12、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意思是: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强调内省的态度,遇事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13、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14、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孔子说:“君子庄重自尊而不与人争强斗胜,团结群众而不结党营私。
孔子对君子的论述
孔子对君子的论述1.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就像有一次,我和同桌小明一起参加数学竞赛。
考试的时候,我心里特别踏实,每一道题都认真思考,因为我平时努力学习,问心无愧。
可小明呢,他平常不认真,考试的时候就特别慌张,一会儿东张西望,一会儿抓耳挠腮。
他心里肯定在想:“哎呀,这题我都没复习到,可怎么办呀。
”我做完后,还仔细检查了好几遍。
最后成绩出来,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我觉得呀,做人就该像君子一样,内心坦荡,光明磊落,不要总是怀着小人心思,那样自己也过得不舒坦。
2. 孔子讲:“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我记得小区里有个大哥哥,他画画可好了。
有一次,另一个小朋友也想参加绘画比赛,可是他不太会画。
大哥哥知道后,主动去帮助他,教他怎么构图,怎么调色。
旁边有个调皮的小孩说:“你干嘛帮他呀,他要是画得比你好怎么办?”大哥哥就说:“我希望他能画好,这又不是什么坏事。
”在大哥哥的帮助下,那个小朋友的画进步很大。
这就是君子啊,看到别人有好事,就去成全,而不是像小人那样嫉妒,去破坏别人的好事。
3.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学校里组织小组讨论的时候就特别明显。
我们组里有好几个同学,大家想法都不太一样。
小红说我们的手抄报应该画很多花朵,小绿却说画星星更好。
我呢,觉得画小动物比较有趣。
这时候,班长站出来说:“我们可以把手抄报分成几个板块,花朵、星星和小动物都画上呀。
”大家一听,都觉得这个主意好。
我们虽然想法不同,但是能够和谐地把事情做好。
不像隔壁组,有个同学想一个人决定所有内容,结果大家都不开心,吵了起来。
这就是君子能容纳不同意见,小人却强求一致。
4.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上次学校组织义卖活动,为贫困山区的小朋友筹集善款。
小李同学把自己心爱的玩具都拿出来卖了,有人问他:“你把这么好的玩具卖了,不可惜吗?”小李说:“能帮助山区的小朋友,这是很有意义的事啊。
”而小张呢,他在义卖的时候,偷偷把一些便宜的东西高价卖出去,就想着自己能多赚点钱。
孔子关于君子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精品文档资料
孔⼦关于君⼦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精品⽂档资料孔⼦关于君⼦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0 引⾔“君⼦”是孔⼦作为培养⼈的⼈格准则,在《论语》⼀书主要论述其品格、做事的原则、风格、态度、以及其精神追求,阐述孔⼦的君⼦之道。
1 孔⼦的君⼦之道“君⼦”⼀词在《论语》中⼀共出现了108次,可以说是孔⼦提出的⼀个⾮常重要的概念。
孔⼦不厌其烦地对他的学⽣们讲君⼦是怎样的,⼩⼈⼜是怎样的,君⼦⼩⼈两相分别,彰显君⼦品格,孔⼦提及“君⼦”⼀词,仅次于仁(109处),远多于礼(75次),中君⼦⼩⼈对举者甚多,有19处。
孔⼦显然是希望弟⼦们能把君⼦的准则作为⾃⼰的准则,把⾃⼰培养、塑造成⼀名真正的君⼦。
因此,《论语》就是在讲述“君⼦”之道的⼀本书,深刻领会孔⼦“君⼦”之道理论内涵,我们就真正把握了《论语》这本书的精髓。
本⼈尝试以下⼏⽅⾯进⾏阐述孔⼦的君⼦之道:1.1 君⼦的品格孔⼦认为君⼦是有理想有⼈格的化⾝,君⼦的反⾯是⼩⼈,通过与⼩⼈对⽐,突显君⼦品质。
他们在意见的表达,逆境中对其本真的固守,对待事物原则的坚持,做事的风格与准则各有不同“君⼦和⽽不同,⼩⼈同⽽不和”。
(《论语.⼦路》第⼗篇)君⼦对于某个⼈的意见该赞同,该反对时反对,有⾃⼰的看法;⽽⼩⼈都⼀味赞同,没有对错之分,针对什么样的⼈说什么样的话,没有⾃⼰的观点君⼦坚持原则,不因他⼈有不同看法⽽改变⾃⾝看法,失去⾃我;⼩⼈则结党营私,⽆原则,⽆⽴场。
“君⼦周⽽不⽐,⼩⼈⽐⽽不周”。
(《论语为政》第⼗章)君⼦依靠⾃⼰能⼒做事,不成功时也总是从⾃⼰⾝上找原因,⽽不会怪罪他⼈。
“君⼦求诸⼰,⼩⼈求诸⼈”。
(《论语.卫灵公》第⼆⼗章)君⼦以义为本,只思虑此事当做不当做,⽆私⽆欲;成⼈之美,锦上添花,乐于助⼈;因他⼈成功⽽愉悦,不嫉贤妒能,?是善于帮助他⼈;⼩⼈则以利为先,处处以利为唯⼀标准,计较个⼈得失;嫉贤妒能,唯恐他⼈超过⾃⼰。
“君⼦喻于义,⼩⼈喻于利”。
(《论语。
⾥仁》第九章)1.2 君⼦之德―仁、知、勇孔⼦认为君⼦之道有三,仁、知、勇;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十论君子
孔子十论君子---一.孔子之本---《论语》:学而篇【原文】1.2有子曰①:“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②,鲜矣③;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④。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⑤!”【注释】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在《论语》中,孔子的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②弟(tì):同“悌”、敬爱兄长。
③鲜(xiǎn):少。
④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的倒装句,意思是没有这种人。
⑤与:即“欤”字,表示疑问的助词。
《论语》中的“欤”字皆作“与”。
【翻译】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
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
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解读】孝悌的意义在孔子的学说里,“仁’是核心思想和终极的追求,其核心要义是“1者爱人”。
而要得到这个仁。
达到一仁”的境界,不仅需要内心的体验,更需要投身现实。
当然,不论是思想还是在行动,都必须有个出发点,面有子的这段话,则明确指出,求“仁”应该从孝悌做起。
换句话说,就是从孝悌这个根本点出发,推而广之,就能成为仁人君子。
“仁”是爱的哲学,同样,“孝”也是爱的哲学,是一种感思回报的爱父母生儿有女,你可以说那是繁行后代的生物本能使然。
但是,作为父母,通常公养有照顾子女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他们付出的情感、心血和财富理应得到回报。
当父母年老体衰的时候,子女回过来照料他们,是理所应当的。
不仅如此,古人还给这种回报一个好名声一一孝。
这种互惠互利的内在精神就是孝道,一个人如果对生养自己的父母连这点感情和回报都没有,那就是个彻头彻尾的自私自利者,古人把这种人列为禽兽,认为他不配称作人。
那么什么是“弟”呢?“弟”就是“悌”,是指兄弟姊妹之间的友爱。
这种友爱情感,不仅仅存在于兄弟、姐妹之间,也可以推广到朋友之间,泛化为一种高尚的社会友情。
关于君子的感悟
关于君子的感悟君子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既指有地位的人,也指有道德的人。
在《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品德、行为、思想等方面做了许多论述,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理想的人格典范。
本文将从以下七个方面来浅析《论语》中的君子形象,并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谈谈对君子的感悟。
一、君子表里如一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¹君子是心胸开阔、坦诚直率的,不会有什么隐瞒或欺骗。
小人则是心胸狭窄、忧虑不安的,总是想着如何利用或欺瞒别人。
孔子又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²这里的质指朴素真诚,文指文采修饰。
如果朴素真诚胜过文采修饰,则会显得粗野无礼;如果文采修饰胜过朴素真诚,则会显得虚伪造作。
只有朴素真诚和文采修饰相辅相成,才能成为君子。
这就是表里如一的道理。
表里如一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赢得他人信任和尊重的关键。
如果一个人言行不一,或者说一套做一套,就会让人觉得不可靠,不值得交往。
如果一个人言行一致,或者说到做到,就会让人觉得可信,值得交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像君子一样,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不要说谎话,不要欺骗别人,不要做违背良心的事情。
二、君子安贫乐道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³君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他不追求过分的饮食享受,也不追求过分的安逸舒适。
他只关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孔子还说:“吾欲无言。
”⁴子路问:“何故?”孔子说:“有言者必有反者。
有反者必有争者。
有争者必有伤者。
有伤者必有恶者。
君子不畏死而畏恶也。
”⁵这里的恶指失去道德和名声。
孔子宁愿沉默不言,也不愿因为言语而引起纷争和恶感。
他宁愿死去,也不愿做恶事。
安贫乐道是一种高尚的境界,也是一种自由的心态。
如果一个人只看重物质利益和个人安全,就会失去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就会屈服于外在的压力和诱惑。
如果一个人能够坚持自己的道德和信念,就会拥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就会超越外在的困境和干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像君子一样,做一个安贫乐道的人,不要贪图虚荣,不要违背良知,不要放弃理想。
孔子论君子
2.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
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
行。”(《里仁》) 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 迟钝,做事要勤劳敏捷。” 解说:孔子反对夸夸其谈,赞成身 体力行。重实践,轻言论,是儒家 的基本精神。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
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雍也》) 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文 采,就像乡野人;文采胜过质 朴,就像执掌文书的史官。文 采和质朴配合均衡,才是君 子。”
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 仁》)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待天下各 种事情,没有规定统一的标准要怎 么做,也没有规定统一的标准不能 怎么做,而是以正当、合理作为标 准。”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 懂得的是利。” 解说:义,含有合理、恰当、应当等意思。 在孔子这里,“义”成为一个重要的道德 范畴。利,指的是利益、功效。孔子重视 义利之辨,重义轻利,认为道德原则高于 现实的功利。这种价值观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8.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 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 而已乎?”“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 舜其犹病诸!”(《宪问》) 译文:子路问君子应当怎么做。孔子说:“用敬 来修养自己。”子路说:“这样就足够了吗?” 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别人安乐。”子路说: “这样就足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 百姓安乐。修养自己而使百姓安乐,尧舜也还没 有完全做到呢!” 解说:孔子与子路这里所讨论的君子,指的是有 政治地位的人。安人、安百姓,并不是针对一般 的读书人而讲的。孔子主张敬是修身的根本。从 个体的道德修养开始,最终扩展到群体的安乐。
孔子论「君子之道」
孔子論「君子之道」孔子論「君子之道」君子的德行孔子說:「顏回擁有四樣君子的德行:一是實踐仁義的意志堅強;二是別人勸諫時,能柔順接納;三是接受官祿時,慎重謙退;四是生活言行,謹慎小心。
史鰍也有三樣君子的德行:一是雖然沒有官位,對上位者仍忠心耿耿;二是雖不祭祀,對鬼神仍心存敬重;三是對自己嚴苛,對他人寬容。
」曾參說:「我常看老師有三樣了不起的作為,但我自己卻始終做不到:一是老師只要看到別人做了一件好事,就能原諒他以前的一百個缺點;二是老師看到別人的好處,就像自己的好處一樣,一點也不嫉妒;三是老師只要聽見一句好話,就一定認真在生活中實踐,一點也不鬆懈。
我看到老師這三個作為,自己卻始終做不到;所以我還不如顏回和史鰍。
」子貢會一直退步孔子說:「我死後,子夏會一直進步,子貢會一直退步。
」曾參問:「為甚麼呢?」孔子說:「子夏喜歡和比自己強的人在一起,子貢則喜歡處身在一群不如自己的人中間,好大發議論。
我聽說,想瞭解一個人,可以從他的父親、朋友來觀察;想瞭解一個君主,可以從他委派的使者來觀察;想瞭解一塊土地的性質,可以從生長出的草木來觀察。
所以說:『跟好人在一起.像走入種植蘭花的花房一樣,久了就感覺不到香氣,是因為你無形中也染了蘭花的香味;與不好的人相處.就像跑到魚市場一樣,久了也就不感覺腥臭,也是因為你自己已經染了一身腥臭。
』跟紅顏料放在一起的東西會染紅,跟黑漆擺在一起的東西會變黑。
所以,君子對身邊相處的人,一定要慎重選擇。
」如果水進入船裡孔子說:「船沒有水就不能動,但如果水進入船裡,船也就沉了;君王沒有人民就無法治國,但如果人民爬到君王頭上,國家也就完了。
所以,在上位的君王,不可不謹慎;在下位的人民,也不能不約束。
」孔子論「君子之道」齊國的高庭對孔子說:「我不遠千山萬水,從齊國到這裡來見先生,是為了學習君子之道。
希望先生能告訴我。
」孔子說:「內心要保持正直純淨,這是做人的根本。
再以外表行事的恭敬慎重,來守護自己的心志;實踐仁義,能鍥而不捨;看到有才德的君子,就虛心地學習;碰到無才的小人,就要遠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7-24
范蠡
17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
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里 仁》10
“适,可也。莫,不可也。比,从也。
2013-7-24
18
3、行以为礼
子曰:“君子博
学于文,约之以 礼,亦可以弗畔 矣夫!” 《颜渊》
2013-7-24
19
(二)“知、仁 、勇三达德”—— “君子”理想三要素
53
2013-7-24 7
孔子使“君子”正式成为道德的理想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
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 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八佾》
24
仪,卫邑。封人,掌封疆之官 。君子,谓当时贤者。 丧,谓失位去国。木铎,金口木舌,施政教时所振, 以警众者也。见之,谓通使得见。
2013-7-24
28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
利。” 《里仁》
2013-7-24
29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
戚。” 《述而》
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 物,故多忧戚。
2013-7-24
30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
骄而不泰。” 《子路》
君子循理,故安舒而不矜肆。小人逞欲,故反是。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
党。” 《卫灵公》
庄以持己曰矜。然无乖戾之心,故不争。和 以处众曰群。然无阿比之意,故不党。
2013-7-24
47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
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 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颜渊》
棘子成,卫大夫。疾时人文胜,故为此言。言子成之言,乃君子之意。 然言出于舌,则驷马不能追之,又惜其失言也。言文质等耳,不可相无。 若必尽去其文而独存其质,则君子小人无以辨矣。夫棘子成矫当时之弊, 固失之过;而子贡矫子成之弊,又无本末轻重之差,
解: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尹氏曰:“君子尚义,故有不同。小人尚利, 安得而和?”
2013-7-24
27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里仁》
怀,思念也。怀德,谓存其固有之善。怀土,谓溺 其所处之安。怀刑,谓畏法。怀惠,谓贪利。君子 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
35
2013-7-24
4.君子成名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
之不己知也。” 《卫灵公》18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 焉。” 《卫灵公》19
2013-7-24 36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
无为小人儒。” 《雍也》
。程子曰:“君子儒为己,小人儒为人。”
2013-7-24
37
三、君子治人
42
2013-7-24
1、 君子之言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
行。” 《里仁》24
2013-7-24
4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
而后从之。” 《为政》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宪问》29
2013-7-24 44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
人废言。” 《卫灵公》
2013-7-24
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成者,诱掖奖劝以成其事也。君子小人,所 存既有厚薄之殊,而其所好又有善恶之异。 故其用心不同如此。
2013-7-24
25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
而不周。” 《为政》14 周,忠信。比,阿党。
2013-7-24
26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
而不和。”《子路》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宪问》 解:知,自责以勉人也。
2013-7-24 20
1.“君子” “自省” =“仁者”“克 己”,
子曰:“君子求
诸己,小人求诸 人。” 《卫灵 公》20
2013-7-24
21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 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 姓,尧舜其犹病诸!” 《宪问》
48
2013-7-24
3.君子之戒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季氏》
血气,形之所待以生者,血阴而气阳也。得,贪得也。随时知戒,以理 胜之,则不为血气所使也。范氏曰:“圣人同于人者血气也,异于人者 志气也。血气有时而衰,志气则无时而衰也。少未定、壮而刚、老而衰 者,血气也。戒于色、戒于斗、戒于得者,志气也。君子养其志气,故 不为血气所动,是以年弥高而德弥邵也。”
2013-7-24
15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
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 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孟子· 滕文公下》
2013-7-24 16
2、义以为质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
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卫灵公》18
2013-7-24
6
经过长期演变,“君子”从身份地位的概念 逐渐取得道德品质的内涵,在孔子以前就已 开始,但却完成在孔子手里。 孔子以来儒家经典中的“君子”尽量从古代 专指“位”的旧义中解放出来,强调其“德” 的新义。——这是孔子对中国文化的伟大贡 献之一。 《论语》中“君子”,明显偏重道德品质, 但仍有身份地位的含义
8
2013-7-24
孔子不敢自居“圣”与“仁”,也不 自许达到圆满的“君子”境界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 子,则吾未之有得。”《述而》
注:莫,疑辞。犹人,言不能过人,而尚可 以及人。
2013-7-24
9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 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 能学也。” 《述而》
22
2013-7-24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
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 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 夫何忧何惧?” 《颜渊》
2013-7-24
23
2.
“君子不器。”《为政》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雍也》26 觚(gū),酒器。
2013-7-24 24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
2013-7-24
1
第九讲
一、儒学——“君子之学”
儒家修己、治人以“君 子理想”为枢纽——
2013-7-24
3
“君子”最初专指居高位的人
位——“帝王”“天子”“士” “仁 者”“贤者”“大人”“大丈夫”“圣人”。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左传》
襄公九年
“君子”所履,小人所视。(《诗经·古风之什·大东》)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 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公冶 长》 恭,谦逊。敬,谨恪。惠,爱利 人。义,使民以法度。
2013-7-24 38
外推——“君子”之道遇到不是个人 意志所能转移的外在世界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 知人也。”
向魋作乱,牛常忧惧。故夫子告之以此。平 日所为无愧于心,故能内省不疚,而自无忧 惧。,我独 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 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 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 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解:牛有兄弟而云然者,忧其为乱而将死也。 器之,谓随其材器而使之也。君子之心公而 恕,小人之心私而刻。天理人欲之间,每相 反而已矣。
2013-7-24
31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宪问》
解:君子循天理,故日进乎高明;小人殉人 欲,故日究乎污下。
2013-7-24
32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
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卫灵公》
此言观人之法。知,我知之也。受,彼所受也。盖君子于细事未必可观, 而材德足以任重;小人虽器量浅狭,而未必无一长可取。
讪,所谏反。讪,谤毁也。窒,不通也。称人恶,则无仁厚之意。下讪上,则 无忠敬之心。勇无礼,则为乱。果而窒,则妄作。故夫子恶之。 。徼,伺察也。 讦,谓攻发人之阴私。
52
2013-7-24
1. 2. 3. 4. 5.
故事邀讲 封金挂印 过五关斩六将 华容道义释曹操 大意失荆州 单刀赴会
2013-7-24
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 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 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 是。” 《里仁》五
造次,匆促急遽之时。颠沛,颠仆困顿之时。
12
2013-7-24
1.仁以为己任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
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 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7
注:程子曰:“知命者,知有命而信之也。 人不知命,则见害必避,见利必趋,何以为 君子?”
39
2013-7-24
君子之畏 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 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 之言。” 《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
畏者,严惮之意也。侮,戏玩也。
2013-7-24
40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 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 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 夫何忧何惧?”《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