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在治疗川崎病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在治疗川崎病中的疗效观察与护理年级:大三
专业:护理
学生姓名:袁飞燕
指导老师
姓名:雷欢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在治疗川崎病中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袁飞燕
摘要目的观察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KD)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科收治的川崎病患儿56例,随机分为观察A组和B组。

实验A组(28例),在常规阿司匹林的治疗基础上加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B组(28例),采用单用阿司匹林的治疗方法。

观察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总热程、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手足肿胀、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及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

结果A组的退热时间及热程明显短于B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56例川崎病患儿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论早期大剂量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能使体温迅速降低同时也明显的降低了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

在使用丙种球蛋白的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控制输液滴速是护理的关键,其次针对疾病特点实施科学护理,才能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川崎病;阿司匹林;冠状动脉病变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1967由日本川崎富首先报道,曾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症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诊性疾病。

其病因未明,临床发现为发热伴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球结膜及口腔黏膜充血,口唇皲裂,杨梅样舌以及恢复期指(趾)端特异性膜状脱皮,约15%~20%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害,也是属于小儿后天性心脏病重要诱发原因。

因此,儿科临床必须加强对小儿川崎病的治疗,传统治疗多采用阿司匹林,随着丙种球蛋白的研发,两者相联合可有效治疗小儿川崎病,则迅速在临床中应用。

笔者我选取我科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56例川崎病患儿,其中28例常规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加用静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本科川崎病患儿56例,其中男40例,女16例,年龄平均为
2.4岁。

将56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A组(28例)和B组(28例)。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病程及治疗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1.2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发热持续5d以上,抗生素无效;四肢改变:急性期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蜕皮;多形性红斑;眼结合膜非化脓性充血;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颈部淋巴结非脓性肿大;心脏改变:奔马律,心律失常,心电图异常;白细增高,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

不明原因的发热5天以上,并伴有上列前五项中的4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为川崎病。

1.3 治疗方法A组经确诊后立即给予大剂量IVIG静脉滴注,可用1~2g/kg 于8-12小时左右静脉缓慢输入,宜在发病早期(10天以内)应用,同时联合使用阿司匹林30~100mg/(kg.d),分3-4次口服,退热3天后可逐渐减量至5mg/(kg.d),B组除了未用IVIG外,阿司匹林的用法一样。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患儿的临床资料与数据全部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急性期临床症状恢复情况A组急性期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明显缩短,与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急性期临床症状恢复时间的比较
组别例数住院时间总热程黏膜充血手足肿胀淋巴结肿

退热时间
A组28 10.00±
3.50
8.92±
2.06
2.30±
1.48
3.23±
1.20
2.00±
0.80
1.34±
0.79
B组28 14.50±
3.6
12.13±
4.86
5.87±
2.16
4.40±
1.67
4.40±
1.67
4.10±
1.42
t值 3.07 2.41 5.1 2.12 7.82 6.52 p <0.01 <0.05 <0.01 <0.05 <0.01 <0.01 2.2两组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及程度比较A组冠状动脉发生率及病变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记录分析详见表2。

表2 两组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及程度比较例(%)
组别例数轻度中度重度合计
A组28 1(5.9)0(0.0)0(0.0)1(5.9)
B组28 4(40.0)1(10.0)0(0.0)5(50.0)
x²值 4.86 7.09
p <0.05 <0.05
3 护理
3.1维持体温正常急性期患儿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内合适的温度、湿度,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热型及伴随症状,及时降温,饮食清淡为主。

3.2 皮肤护理保持患儿皮肤清洁;衣被应柔软、清洁,减少对皮肤的刺激;便后应清洗臀部;勤剪指甲,避免抓伤和擦伤;半脱的痂皮应用干净剪刀剪除,切忌强行撕脱,防止出血和继发感染。

3.3 黏膜护理患儿口腔、咽黏膜出现弥漫性充血,每日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用软毛牙刷刷牙,避免食用煎炸、带刺或含骨头的食物、带壳的坚果类食品以及质硬的水果(如甘蔗)等易造成口腔黏膜机械性损伤的食物。

每日用生理盐水洗眼1-2次,也可涂眼膏,以保持眼的清洁,预防感染。

3.4 监测病情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精神状态、心率、心律、心音、心电图,一旦发现有心脏损害的表现,立即进行心电监护,根据心脏损害程度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3.5 用药护理丙种球蛋白为血液制品,容易被污染。

在准备和输注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执行。

因丙球价格较高,排气过程中避免浪费,输注前先用0.9%Nacl注射液排除输液管中的空气,输毕应用0.9%Nacl注射液滴注。

静脉输注可增加心脏前负荷,输注过快易诱发心力衰竭。

最初30分钟内应缓慢滴注,0.6~1.2ml(kg.h)。

若无不适,可增加到2.4ml(kg.h),并注意观察反应。

如连续输注,第2瓶起滴速可加至
4.8ml(kg.h)。

如出现心动过速、胸闷、出汗、恶心等症状,应暂停或滴速减慢,待症状消失后再缓慢滴注,调整至患儿能耐受的速度。

输液中应经常巡视,开始滴注时,注意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发热、皮疹等),如有首先停止滴注,静脉应用非那根、地塞米松等。

待症状缓解后缓慢输注。

最严重的反应是过敏性休克,常在10分钟内发生,故应密切观察全身情况,发生异常及时处理,本组无1例出现过敏反应。

丙球是一种免疫球蛋白溶液,蛋白浓度为5%,经过沉淀、过滤、浓缩等步骤精制而成,稳定性能好,不含任何防腐剂。

本品应储存于2-8摄氏度暗处,开启后立即使用,未用完后应废弃,若溶液混浊或结冰不能再使用,注射时不宜加任何药物。

接受丙球治疗的患儿,如需注射麻疹疫苗至少间隔11个月,其他预防接种3个
月后照常进行。

过敏体质或对丙球有严重全身反应,选择性lgA缺乏症患儿禁用,因可发生严重血管收缩反应导致过敏性休克。

3.6 心理护理家长因患儿心脏受损及可能发生猝死而产生焦虑的情绪,故应及时向家长解释病情进展情况,给予心里支持,以便在进行治疗和护理时能取得家长的配合;协助患儿制定合理的休息与活动计划,减少不良刺激。

3.7 健康指导指导家长观察病情变化,定期带患儿门诊复查。

无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应在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全面检查1次;有冠状动脉损害者应密切随访。

4 讨论
KD主要病变为全身血管炎,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近年来发现其可能与免疫系统异常有关。

阿司匹林主要作用机制为抗炎和抗凝,是治疗川崎病的一线药物,但单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则无法改善病变对冠状动脉的损害,因此需考虑加用其他药物来减少病变对冠状动脉的损害,丙种球蛋白的作用机制主要有:1.提供大量特异性抗体,调节免疫系统,预防细菌、病毒感染;2.可抑制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活化;3.抑制血小板生长因子受体的激活;4.减少细胞因子的生成;5.延长内皮细胞寿命。

因此,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可减少冠状动脉损害的风险,加快疾病恢复的速度,提高疾病的治愈率,所以早期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具有缩短病程、缓解症状、减轻冠状动态损害、促进已受损冠状动脉的恢复,且从本文两组治疗结果比较,B组虽可缓解临床症状尚不能完全防止发生冠状动脉扩张和动脉瘤。

而A组可迅速退热,并无1例冠状动脉受损。

所以本组资料提示:早期给予大剂量IVIG治疗川崎病,可预防冠状动脉损害,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胡淑华.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4):619-620.
[2]桂永浩.川崎病临床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12):881-882.
[3]彭桂娥,丁淑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在治疗川崎病中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全科护理,2008,6(10):2638-2639.
[4]覃丽君,王宏伟,胡秀芬等.静脉注射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12):891-895.
[5]王玉梅.静脉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36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0):27-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